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信息时代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3-12 14:49:52

序论:在您撰写信息时代的核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信息时代的核心

第1篇

关键词:核心职能;科研图书馆;信息时代

中图分类号:G258.5

科研单位科研活动、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科研型图书馆,其是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信息平台,并在推动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建设科研型图书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传统的科研型图书馆建设,主要以印刷出版物为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科研型图书馆已经难以满足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的知识需求。在信息时代下,必须更新建设理念,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进行科研型图书馆建设,于此同时,还必须重新对科研型图书馆的核心职能进行定位,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科研型图书馆的职能,为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促进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的发展。

1 科研型图书馆的含义、特性

科研型图书馆,是指为某学科提供并收藏所需资料、文献的图书馆,其是一种常见的图书馆类型。科研型图书馆区别与其他图书馆的地方在于,其收集的资料、文献更加深入、专业,同时也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有益于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例如,提供学科文献资料、开展咨询服务等。

在信息时代下,科研型图书馆对现代技术、设备进行了合理利用,通过图书馆内的人才优势对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进行了开发,以实现前言科研动态的实时跟踪。另一方面,科研型图书馆也会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对知识进行挖掘、整合,并及时将其传达给用户,通过这样循环往复,让图书馆通过信息及知识的传递、存储、开发等过程,使其信息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资源角度出发,科研型图书馆通过学院发展来强化资源建设,保证学科科研所需信息资源的权威性、全面性、及时性,将科学研究作为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科研的创造性、主动性,来营造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术氛围,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好服务。在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令现代科研型图书馆与传统科研型图书馆有了很大的不同,不论是服务形式还是服务内容,二者都有着较大区别。

2 现代科研型图书馆的核心职能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下,科研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知识组织功能也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但是,从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需求出发,目前的科研图书馆还需进一步完善,信息时代下的科研型图书馆不仅要具备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基本职能,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藏书体系的完整性,还必须肩负其更多的职能,如学术研究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特色资源创新等。

2.1 学术研究职能

科研型图书馆的“学术性”特征不单单包括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还包括对图书馆学技术方法与理论进行研究。在学校科研、教学工作中,高校图书馆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应当从学校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学术交流、学术研究,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一些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自设科研项目。作为科研型图书馆,其信息资源建设、服务类型的确定,都要以文献资源的需求、规律作为基本依据,以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科研型图书馆还具有深层次开发研究文献信息资源的职能,图书馆在收集无序信息资源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开发,使信息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读者提供当前学科领域的动态发展信息。

2.2 服务方式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科研型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都有了大幅提升。然而其仍然存在着诸多与学院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表现为:第一,文献资料借阅仍然是图书馆服务的重点,个性化、深层次参考咨询服务则涉及得较少,这种借阅为主的服务方式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机械工作量,同时也容易对馆藏图书、光盘、磁带等造成损坏,不利于读者阅读。二,在服务方式方面,目前的科研型图书馆还处于僵化、封闭、被动的状态,其与科研部门、科研带头人、项目组之间的沟通、联系甚少,未能向高校科研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科研型图书馆的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将定向式服务运用于科研型图书馆,具体说来,就是充分运用互联网交互技术,编制一个定向信息服务软件,根据学科专业、研究领域、需求方向、用户需求,将互联网上网站的信息资源进行归类整理,通过便捷的检索工具、定向导航,让用户能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资源。

2.3 特色资源创新

“特色”是高等学校竞争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科研型图书馆亦是如此。研究性图书馆在资源方面若做不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则无法充分体现其优势,也就很难持续发展下去。科研型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开发时,应当注重特色资源的开发,着重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及图书馆特色,确立馆藏的重心、重点。在进行馆藏建设时,要注意避免与其他图书馆雷同,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应当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需求量最大的学术研究领域中,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2.4 文献资源创新

科研型图书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收集、整理、传播信息,其应当为信息的应用与创新服务,在战略上要紧跟国外最近发展动态,在战术上要把握专业发展动向。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馆藏建设,通过逐渐积累增加馆藏数量,尽量避免以“突击投入”的方式扩展馆藏规模。对于部分专业、学科,文献资料的投入应当同学校学科发展相一致。所以,在科研型图书馆建设工作中,建设经费应当保持稳定增长,文献资源要充分体现本校特色。另外,在图书馆建设中,图书馆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富于创新理念的图书馆员是促进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科研型图书馆建设中,应当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为了向科研单位、大学提供个性化知识信息服务,图书馆有必要对学科馆员进行学科知识培训,使之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对口学科。

3 总结

为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科研型图书馆应当立足于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文化素质、知识需求,构建知识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服务新体系。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重视学术研究职能的发挥,充分发挥科研的创造性、主动性,营造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术氛围,同时在文献资源、特色资源方面进行创新,强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化馆藏保存,从而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好服务,以推动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佳宁,刘宇.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我国图书馆转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03):40-43.

[2]朱颖.信息时代下科研型图书馆的核心职能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7):109-109.

[3]蒋亚琳.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廖华珍,黄汝群.探讨图书馆学术自由与发展[J].咸宁学院学报,2012(06):159-160.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 社会组织 文件管理模式 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321-02

信息时代,文件作为社会组织活动原始记录,被公认为组织核心资产和信息资源。社会组织发展愈来呈现出对文件管理的重度依赖性特征,对其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此,社会组织理应积极构建切合自身需求的文件管理模式并做持续优化,以促其结构和功能上的动态优化和静态最优,尽可能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文件管理。

1 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的基本战略框架

这里所谓文件管理模式,是指社会组织内文件管理的整体表现形式,也是文件管理的理论架构、制度架构、功能架构、技术架构等组成的完整结构。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欧美发达国家虽重视文件管理,较深入探讨了有关细节,尤为关注电子文件管理,却仍然较少直接且系统地讨论类似课题。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些许类似,但除冯惠玲、安小米等以外,更鲜有涉及。

本文认为,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社会组织相对最佳的文件管理模式可表述为充分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借鉴应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根据社会组织类型文件管理需求特点,应用高水平标准,具体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内容3个方面着手构建高水平的文件管理系统,并与组织内其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协同,以确保组织利益最优化实现。

2 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的核心要素

2.1 核心要素界定

如上所述,文件管理模式是一个完整结构体系,涉及到所有要素。然而,却始终围绕着管理内容这一核心要素,即具体的文件管理实际工作。分析社会组织类型在于确知特定文件管理功能需求;管理标准是用于参考构建高质量的文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是文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管理手段是文件管理的实施工具。这些都是为核心要素直接服务的,也是社会组织文件管理模式构建和优化的终极目标。

2.2 核心要素的三种视角表述

文件管理实际工作这一核心要素可以分别以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3种理论视角进行阐释和操作。简言之,从系统科学角度,包括文件管理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从管理科学角度,包括文件生成、登记、保存、利用、处置等所有环节;从信息科学角度,包括文件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利用等完整运动过程。

2.3 三种视角阐述的因由

第一,包括各类社会工作在内的所有事物皆可运用多种视角予以审视。因为任何事物和工作同时具有多重属性,人们可根据自身特定需要和现实条件以一种或几种视角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深度认识和多维应用,文件管理亦是如此。

第二,目前,人们日渐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可以简单归结为3类,即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相互交叉和借鉴应用。由此也产生了3种获益,一是能对同一事物在某种视角下的更深入认识和应用;二是能从多种视角带来对同一事物的多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多种应用;三是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衍生新的事物或学科。对于本文提出采取3种视角探讨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来说,主要追求前2种获益。

现代科学研究日益重视跨学科研究,各学科理论研究的界限渐趋模糊,一是基于任何事物同时附含多种属性这个基本因由;二是为了以上的获益目的。鉴于此,学科交叉对于各项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越显极为必要。

2.4 着重采取系统视角研讨核心要素

本文虽认为需采取3种视角对文件管理工作这一核心要素开展研究,然而主要采用系统科学视角进行具体讨论,也即将其看成为文件管理系统的构建优化和实际运作。以下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角度就核心要素展开探讨,却同时适用于传统纸质文件管理,仅在技术层面需做一定程度的区别而已,因为纸质文件管理同样可看作是系统运作。

采取系统科学视角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系统科学提供的是一种全景式视角,将某种事物或工作看作一个完整系统予以审视。这在整体性研究文件管理工作方面比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视角更显直接、有效;二是信息时代,文件管理工作主要将表现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运作。虽然纸质文件管理将依然存在,但电子文件管理无疑将占据主导地位;三是从更高层系统的视角来看,文件管理系统同时又是社会组织整套系统的有机部分,着重运用系统科学来构建和优化文件系统,对于促进文件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协同运作,共同服务于组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 系统视角下核心要素具体阐述

3.1 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系统设计需完成以下子任务:A. 调研组织文件管理的功能需求,进而形成系统设计的总则指南;B.确定系统功能、结构和内容以及予以技术实现的整体架构;C.采用合适的系统开发平台工具和编程语言,配以其他可靠的相关信息技术,将系统设计予以完整实现。

上述每一方面的失误都将直接导致系统设计的失败。设计工作可谓是对整个系统的立法,是对整个系统包括结构和功能等在内的所有层面进行全面规划和参数设置。故此,系统设计工作对于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最为重要。

系统设计可遵循以下途径逐次展开:

第一,做好前期调研分析,重在准确获得以下信息:

A.完整准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B.主要业务范围和发展愿景;C.具体的业务流程;D.组织内信息流程体系;E.现行各类系统的现状和主要功能(包括现行文件管理系统及其后续的评估报告资料等);F.总体的财政状况;G.组织在同行业领域内的相对绩效表现。

需对这些资料展开深层次多维分析,将主要形成各种分析报告,得出设计工作所需的关键性信息要点,主要是形成组织在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业务发展对于文件管理的功能需求体系,以及相应的元数据体系等。功能需求体系是指文件管理整个流程的有效实现对于系统所提出的功能要求及其完整体系。

与其他管理工作相比,元数据体系对于文件管理功能的可靠实现尤其关键。因为,作为文件的背景信息、内容信息和结构信息标识的各类元数据,是有效实现文件管理全流程功能的关键因素。

第二,在调研基础上,着手系统设计工作。

系统设计将综合运用系统工作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依据前期调研分析结果,设计出完整的文件管理机制和管理流程的总体架构,其中包括元数据体系、功能体系、协同运作功能、升级和改进空间等构成的技术实现方式完整架构。管理机制是指文件管理的总体原则体系,主要包括如管理层次及相应职责的配置、管理规则体系。因此,管理机制更多地体现为各种原则和规范的体系。

设计工作也可视作为系统搭建一个理想模型,该模型应强调在理念上足够先进、在功能上足够强大、在整体架构上足够优化,且具备较好的协同功能以及足够的升级空间,等等。

第三,对系统模型予以程序和技术实现。

建立模型后,仅需根据既定的技术实现方案完成系统设计。技术实现方案主要包括系统程序开发工作规划、相关的网络通信技术方案、其他软硬件设施配置,等等。其中,最关键的是系统程序开发。

系统设计需在理念上积极借鉴系统科学理论。文件系统符合系统的一般特性和运行规律。宏观层面上,文件系统主要表现为常规线性系统的高度结构化运行。因此,系统设计中有必要从各方面予以优化,以便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发挥预期的理想效果。

文件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有人参与的信息系统,且文件信息蕴含着知识属性等,都使得系统在微观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软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文件利用工作中,人的因素和信息的知识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由此导致系统呈现非完全可控的复杂现象。此外,由于文件系统一般会与组织内其他系统实施协同,必然导致极为复杂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当与专家系统等典型非线性系统协同运行时,必然对自身系统产生整体反馈,其影响是非完全可控的。故此,文件系统同样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可能对文件管理甚至整个组织管理产生难以估计的优劣影响。然而,作为开放系统, 文件系统在非线性运作中一般会自动适应于环境、自动趋优。这就是为何强调子系统之间应该协同以产生协同效应,其获益往往超出预期。

3.2 文件管理系统的实施与优化

文件系统实施是系统设计开发的直接目标和具体实现。从实施步骤来说,又可分为调试运行、正式全面启用2大阶段。调试运行对于真实验证系统工作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严格的调试运行将对系统设计工作提供完整报告,真实反映出系统设计工作质量,并具有以下价值:一是调试运行将直接得知已设计的系统能够较好地胜任既定目标;二是若试运行过程中发现系统设计所应用的理念和技术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拓展需要,同时在功能架构这一主要方面存在重大硬伤等等重大问题,将直接导致设计失败,需做大幅度修改,甚至需要推倒主要架构重新设计,这都将导致系统开发工作超过预定期限。在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更将直接导致组织可能无法负担二次开发的高昂支出,将不得不终止开发工作。

系统调试运行并基本解决了所有关键性问题和主要的细节问题之后,可选择可行方式正式启用。可行方式主要包括如:A.一次性全面启用;B.分段启用方式;C.将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待新系统实现了稳定运行之后适时撤除旧系统。每种方式各具优缺点,后两种尤其是最后一种方式的突出优点是稳妥,缺点在于组织必须为此承担双系统并行运作的较高成本。

从系统工作视角,实施工作就是通过充分应用系统预置的所有功能,促使系统得到最高效的运作,尽可能获得最佳效果。换言之,也即充分挖掘文件系统的综合潜力,并且促其与组织其他系统的协同,促使系统出现非线性作用下的更趋优化的整体效应。

系统实施过程中还需做好培训。系统开发小组应编制详尽的系统操作手册及相关培训资料。一般是在系统正式启用的前后提供集中培训,也可视具体需要适时提供各类后续咨询或零散培训。总之,培训目的在于促使组织内相关职员全面深入了解文件系统,使职员能够开展标准化、流程化的系统操作,最大程度地发挥系统作用,促进组织业务发展。

另外,还应鼓励(或在系统设计构建中制定相关激励制度)职员在系统日常操作过程中,根据组织业务发展潜在的文件需求,以及系统实际运行状况等,形成相关报告乃至建议等,将为系统的改进升级乃至换代提供直接依据。

3.3 文件管理系统的维护与优化

系统维护也即后续评估和升级对于文件系统同样重要。一是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行来说,后期维护是极重要的。刚开发完成的系统虽在当时基本满足组织发展对系统的功能需求,但随着组织业务的发展,功能需求必然发生变化。同时,系统在长期运作中,也很可能会显现出各种深层问题。当综合评估认为这些需求变化和问题并不对文件系统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水平等构成致命威胁时,则完全可在现有系统框架下予以持续性升级,这样不仅能较好地解决问题,成本也较低,对于组织绩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二是若现行系统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水平等关键方面已经无法适应组织发展需求时,最好开发全新系统。

详尽评估是对系统实施过程的直接展示,将为新系统开发工作提供翔实资料,甚至可作为设计工作前期调研分析的直接参考资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高质量评估工具,制定可行方案,采用成熟的评估方法具体开展系统实施的评估工作。评估需从“文件管理功能需求的有效实现”以及“系统的安全高效运作”2个方面综合审视文件系统的实际表现,同时评估文件管理对于组织发展实际发挥的作用。总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估获得原始数据,综合考察系统运作的整体情况,做出相关研判。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做好文件系统评估工作,为系统最终处置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当评估认为只需对系统做持续升级时,只需在不触动主体功能架构的情况下,对系统各方面进行改进。当评估认为需要开发新系统时,则需积极准备。然而,在新系统尚未投入使用之前,仍需做好现行系统的维护工作,以满足日常业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斌.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3] 杜栋.协同管理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吴今培,李学伟.系统科学发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美]路易斯・戈麦斯―梅西亚 等著,詹正茂 主译.管理学:原理、案例与实践(第3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6] 杨霞.中美文件管理之比较[J].山西档案,1997(02).

[7] 安小米,焦红艳. 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 15489:技术指南[J].城建档案,2002(03).

[8] David O Stephens.Megatrends in international records management[J].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2001(35)-04.

[9] Ganesh Vednere.The Building Blocks of a Global Records Management Program [J].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2009(43)-03.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 财务会计 创新管理

财务会计主要是指对企业内已经全部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整体全面的核算及监督管理工作,并将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情况向与企业有直接挂钩的投资人、债权人亦或者地方政府部门等上报,同时将盈亏情况记录在册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重点是对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资金情况,进行确认、计量等业务的处理,并且能够借助财务报表作为主要的财务形式,同时还必须对企业外部的上级上报财务数据。这种活动主要是将货币作为主要的尺量单位,结合文字说明将财务情况进行如实的表述,以此来展现企业在某期间资金运作的实际情况。

一、当前我国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这使得财务会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尤其是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我国的会计准则已逐渐与国际接轨,这使得我国的会计工作也将走上新的进程。当前我国财务会计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会计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得以发挥。对有效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是有效加强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方式。要使资源配置在市场中发挥其最大价值,首当其冲就是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并且能够利用价格来带领和改善资源的流动。就我国各行各业资源欠缺的程度来看,资本是大多数行业最为欠缺的资源。要真正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发挥,应当促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而会计信息作为快速增长经济的重要动力。企业通过将会计信息公开透明,能够有效吸引投资者的眼光,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血液,进而获得业务运转资金。

第二,会计假设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信息时代的到来,成功将电子商务普及到了人们的生活中。电子商务是指运用互联网进行业务来往,使没有关系的两者产生联系,在业务成功后,两者的关系也可以随之解除。电子商务的高效便捷性,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较大的便利,使人们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但这样的行为却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在电子商务发达的当前,如何有效发挥财务会计职能作用。当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使得并购企业成为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并购企业也给经营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境。而我国当前的财务报告又主要是将财务信息作为主要的披露信息,但是在披露的过程又主要是以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交易作为主要对象。因此,在未来的财务报告的改进上应当重点扩大对披露信息的范围。

第三,随着信息时代下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还使得会计工作也受到了挑战。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进、销、存均有非常明确的数据显示,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也需要将该信息反映到报表上,但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由于数量、内容等数据均可进行无限制的复制,因此,使得会计中的计量没有现实意义,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也无法通过传统的方法进行核算,有效突破这一限制显得非常重要。

二、加强会计工作创新管理

(一)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网络化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数据应当尽可能地保证其严格规范性,避免不真实的情况出现,并且能够非常直观准确地显示出企业某段时期所从事的工作及所作出的决策,以便于投资者能够根据真实的财务信息进行下一步行为,为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加快会计智能化转变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大,较多的企业逐渐走向国际,与世界各国有着频繁的业务往来,有效带动经济的同时,也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这种局面,虽然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优势,同时也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把握住了企业的生存权,因此风险评估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财务会计工作应当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在新时代下,会计工作应当逐渐转变为管理和智能的工作,才能够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

(三)要在会计确认、计量方面创新

当前大多数企业已经将所有的经济业务纳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来,在经过有效的加工处理之后,形成一套规则的会计报告,但这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规模及财务情况,因此,公司在进行决策时也毫无用武之地。在会计计量工作中,传统方式将存货、厂房等作为企业的历史成本,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到来,有形资产已逐渐淡出,无形资产随之浮现。但由于无形资产是以动态的形式存在,因此当出现核心技术、商业机密被带走的情况时,就给企业带来非常巨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云玲.浅谈现代信息化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1(15).

[2]薛红丽,宋鹏官.论财务会计的现代化改革[J].知识经济,2011(06).

第4篇

融合背后――传统通信产业重组洗牌对传媒伦理的挑战与冲击

2010年,三网融合开始实施,IT与通信的交叠、互动更趋纵深化,广电、电信也在努力延伸自己的网络触角,传统电信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应用一体化”市场局面。在更高的文化精神层面,由于信息化时代服务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应用一体化”的产业重组可能对当下人们的生活、传统的新闻传媒伦理构成实实在在的冲击,这比单纯的经济波及的影响更深远。

零和博弈?行业互动背后的暗流涌动。由于三网融合关系到三大行业的发展,更是涉及到国家信息化产业的重大方向。不少人把三网融合看作一场“重组战役”,尤其对于身处博弈漩涡中的广电和电信,更成为瞩目焦点。不可否认,三网融合一定层面上的确会导致一些部门在产业利益上有所冲突,但正如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长李丹所说,三网融合的目的不是为了某个部门甚至某个企业的利益,而是为了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为了广大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物有所值的信息服务。事实上,三网融合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信息化的整体战略,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及下一代网络规划,涉及到国家对媒体与渠道的监管政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因而,三网融合绝不是零和博弈的游戏。网络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成为电信、广电的缓冲交互带,对电信、广电本身的管道化也带来了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造成了网络伦理的“博弈”与“整合”双重特性,反映了行业背后利益链暗流涌动对价值观的冲击与作用。

分众传媒?用户细分、服务细分不可逆转。随着三网融合具体实施的日益深入,分众趋势凸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认为,三网融合实际上彰显了用户的权力,大众传媒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逐步隐退,用户细分、服务细分的时代将浮出水面。的确如此,目前受众的生活方式由单一到多元,信息传播由完整化深度化向碎片化娱乐化转变,传播的源头由权威向平民过渡,受众使用的终端也由单一的电视、电脑等转向了多屏幕。例如,上海广播电视台面对“颠覆电视”的时代挑战,正全力推动业务创新及“跨区域、跨终端、跨行业”的整合。相关媒体迎合市场主动整合表明,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得到重视,传媒伦理道德走向服务化、自主化的发展道路。

风险一体――规范网络新闻伦理道德势在必行

风险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三网融合在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很有可能会将这种风险效应一体化、扩大化、显性化。根据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Ulrich)的论述,网络传媒伦理道德问题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伦理风险的反映。就现实来说,三网融合将这些问题得以整合一体化,从而成为现行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乃至法律都难以调节与控制的难题。众所周知,网络具有虚拟性、地址隐蔽性和身份难以确定性的特征。未来,许多人包括少数青少年很有可能会利用三网融合的公开性和内容传播的快捷性,使种种非理性言论信息形成相当广泛的波及面,造成网络安全暴力,给受侵害的客体造成巨大创伤。在更为深刻的意义上,三网融合的信息内容安全问题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此外,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自主性的虚拟道德泛滥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在现实世界中遭遇人际挫折或者失败以后,一些人可能沉迷于虚拟人际关系,淡化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这种虚拟成瘾、道德淡漠的一大严重后果是加剧社会逆向联动,使社会正常的交际与沟通出现断链,社会整合被电子空间整合所取代,这就远远超出了三网融合所辐射的范畴。

多方互动――“软硬”联手整合网媒强化管理

三网融合背景下滥用网络传媒而产生的伦理风险毫无疑问具有潜在的巨大社会危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审视,三网融合对伦理风险的放大无法完全避免,但并不意味着是不可知和不可控的,相反,这种放大的程度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人们认知和防控。从现代社会的伦理角度看,对于三网融合的辐射效应我们主张实施“社会控制”,即建立一套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防止越轨社会行为发生的宏观调控机制,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软”和“硬”两个方面防范网络传媒伦理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一、软性治理

突出网络媒体自主。强调媒体自主是对三网融合伦理道德实施软性治理的前提。在三网融合的新时代,媒体自主的行使主体将主要是整合电信、广电两网的网络媒体,而传统电信、广播电视也将成为网络新闻的载体并折射网络民意,这也是伦理规范有效监督的具体体现。网络新闻媒体是为公众代行监督权利的,具体来说:第一,网络媒体自主要保持舆论宣传的相对独立性。近年来大量事实充分表明,媒体有了舆论的主导权,在舆论宣传中就会处于主导地位,提高公信力和吸引力,引导扩散健康的伦理道德;反之,则可能丧失公信力,酿成社会悲剧。第二,网络记者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网络记者只要有相关证件,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合法群体,有依法自主采访报道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和限制记者的生命财产、人身自由和采访活动。

树立媒体风险意识。树立媒体风险意识是对三网融合伦理道德实施软性治理的关键。在三网融合推广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三网融合的网络传媒风险意识,提高人们对其社会辐射的认知水平。第一,必须认识到三网融合不可避免地存在社会伦理失范扩大化现象,因而需要积极寻求其伦理风险防范与治理之道。第二,针对多层次、多领域的伦理风险,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弄清楚它们产生的根源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以便在三网融合环境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或者享受相关服务时持有一份应有的理性。第三,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与教育,建立一套三网融合社会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并努力促成其制度化运作。

二、硬性规范

强化党政主导。强化党政主导是对三网融合伦理道德进行硬性规范的核心与根本。伦理体系规范的实现前提是公众对社会重要事务的知情和对自身利益的合法捍卫。党政主导下的三网融合可以加快推动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保障公众尤其是网络新闻界的知情权,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事务公开制度,体现公民社会的应有之义。此外,党政主导与网络媒体自主可以相互结合,相得益彰。通过推行党政对话制度、党政会谈制度、党政评议问责制度,增加党政部门与媒体的对话途径,增强党政部门在公众中的亲和力。这可以有效克服诸如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媒体只能监督下级、片面强调和宣传等一系列传统媒体的弊病,增强三网之间整合互动的活力,强化网络传媒的基本伦理道德。

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开放型网络传媒伦理规范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开放型网络传媒伦理规范体系是对三网融合伦理道德进行硬性规范的基础与目的。鉴于我国政府能够实施强有力宏观调控的实际,政府在三网融合的未来发展及其伦理风险治理中应扮演主导角色。然而不可否认,三网融合冲击着现行的法律体系,原来基于电信、广电和互联网三个行业制定的分门别类的法律必须调整,转变法律调控方式,革新法律观念,实现法律规制融合。首先,需要对之立法,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部门,并对统一的全国性监管作出法律确认,以此代表国家整体利益监管三网融合。其次,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具体政策以使网媒伦理体系更科学化。例如2003年,英国成立新的通信业管理机构Ofcom,融合了原有电信、电视、广播、无线通信等多个管理机构的职能,极大地促进了三网融合的产业发展。最后,新的融合监管体系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反身性”思考,反思监管本身的不足,警惕新的监管产生新的伦理风险。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海涛,刘旭:《浅谈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信息导刊》,2004(36)。

2.魏梦杰:《三网融合利好整条产业链 多家上市公司受益》,《上海证券报》,2010/01/14。

第5篇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都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推动力,社会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因此教育要进行变革,重点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本文从信息素养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等问题上作了一些浅显地探讨。

关键词:学生 信息素养 信息能力 培养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也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 Paul Zurkowski)就已经提出信息素养这个概念。当时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科技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他认为学习者具备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学生需要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的意识。而如今信息素养的含义已演变成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具体的包括了以下几种能力:

一、 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工具,如计算机、传真机和网络传播工具等。

二、 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三、 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获取,实现信息评价和创新的能力。

四、 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五、 创造信息的能力,即全方位地收集信息后,观察、研究各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现有的信息做出新的预测、新的设想,产生新的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新信息。

六、 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 ,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七、 信息协作的能力 ,利用信息媒介实现和外界与他人的和谐协作的关系。

八、 信息免疫能力,能够自觉地抵制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2000年10月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感悟、信息实践能力,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为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及时获取发展研究的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试问一个自身都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呢?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1.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里,教师积累的常规教学经验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相对于学生而言,也并没有很多的优势。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现代教育的信息观,主动、自觉、敏感地捕获新的信息,加强信息技能,增强学习能力,不断充实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针对目前教师对信息“重检索轻利用”的现状,要有意识地训练教师的信息检索、信息利用、信息创新的技能。

2.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多在网络上进行阅读。当代信息技术使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革:从原来的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基于网络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教师如果经常光顾网站,就会不断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和资源,极大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这些不是书本这种古老的传媒载体所能比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获取更多不同方面的经验教训,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能熟练地使用网络这种武器,并能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总结和运用。在不远的将来,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重视并坚持网络阅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3.经常性使用多媒体或电脑上课

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多媒体室或电脑室上课,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分水岭。要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课程的教学中,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要说等到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后再用。

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早在2000年10月教育部就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目标即: 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显然,《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使得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有了根本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程是通过研究性、协作性及自主性学习信息科学知识、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及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有机整合等等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显而易见,信息技术课程只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之一来学习,强调的是使学生具备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得到发展。

1995年国际中学生信息学奥赛金牌得主赵鹏同学回忆说,他高中的计算机教师对程序和算法并不精通,但他却教出了两个奥赛金牌选手。该教师总是以朋友式的态度对学生起引导方向的作用,给他们创造一种寓学于实践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突发奇想,这对我们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从而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则是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学生应拥有自己的问题和学习目标,教师则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奥妙,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博大精深。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创造信息等信息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良好的氛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搞得比较好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的整合,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制作课件,来促进学习等等。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目前,课程整合的提法已基本取代了原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关部门甚至正在考虑编写新型的与信息技术整合以后的学科教材,例如,在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操作、接触、熟悉电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对计算机网络先产生一种好感,从中学会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中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除了把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质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一些学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如上海市宝山区虎林路小学在Internet环境中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探索实践中,通过“明确方向,提出建议;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归纳整理,阅读理解;展示观点,深入认识”这样一个学习流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伦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良好的氛围。

四、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让学生自觉加强对信息素养的提高

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适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将所学的情报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结合所学习课程,获取信息这样可以对他们所学课程信息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同时也可以考察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使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查找有关课程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并加以创造性运用,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将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1世纪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也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人们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例如在商店里使用POS系统结帐,在银行使用自动柜员机取款与存款,回到家里,家长在使用信息技术工作与休闲娱乐;同时,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学生自己也利用信息技术来寻求帮助,他们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漫游知识的海洋,或者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彰显出其巨大的价值。相反,如果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话,那么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也将失去意义,不复存在。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如果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仅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就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学生是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无论是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都将大大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随着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学生的社会生活也面临着重新建构,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活动”将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同时,通过信息的搜集、比较、概括等方法扩展、增殖信息,并在信息扩展与增殖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社会化。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源,并且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顾小洁等 《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2] 顾非石 《信息素养:当代教师专业化的必备素质》

[3] 鲁伟政 《关注“共生效应”,促进研究性学习》

[4] 塞北 《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第6篇

8月7日,TOM在线联手国内28家主流平面媒体发起成立了“28+1奥运报道联盟”;此前不久,新浪、网易、腾讯三大网络公司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组建“奥运报道联盟”……媒体之间的竞争由此可见一斑。

当前媒体面临的课题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断的创造出媒体的品牌,充分利用整合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活动,逐步培育出独特的个性。

资源,竞争之所在

中国联合商报:当前无论是电视还是平面、网络媒体,竞争十分的激烈,竞争中的关键是什么?

梁章林:当前在整个国际大背景下,很重要的一个竞争就是资源的竞争。国际上很多的终端、格局,往往是因资源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电视的竞争某种意义上也是资源竞争,谁占有独特的地位,谁在竞争中就占领先地位,谁在竞争中就具有独具特色的资源。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感觉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免在竞争中同质化的现象。

中国联合商报:既然媒体竞争是资源竞争,你们的资源是什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的?

梁章林: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福建的区位优势也为东南卫视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海峡”资源,东南卫视积极拓展台湾媒体的合作,建立起了十分良好的网络渠道,应该说掌握了比较丰富的海峡资源。也就是说台海两岸的独特资源。

我们充分整合“海峡”资源,从节目、活动、频道包装等领域全方位凸显“海峡”特色,把发展“海峡”品牌作为频道发展的核心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峡西岸区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化电视品牌发展路线。创办的《海峡新干线》、《海峡论坛》等节目的信息来源也比较权威,全面、深入报道闽台经济、文化交流,大力报道海峡西岸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推介福建区域特色文化。

中国联合商报:以目前的情况看来,媒体在发展中存在哪些困难?

刘国基:很多电视台通过卫星传播,就变成全国性的媒体,事实上到今天为止,能被全国性的消费者所接纳也就几个。这些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就不是全国性的资源整合,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省的频道。从广告主的角度来讲也是一样,我曾经听到过哈药的老板跟我说,在省级卫视做广告比中央台便宜,但一个广告主的品牌在卫视上出现的时候,其它的观众会看见这个产品只有在这个省卖,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广告的时候你不会有这种看法。提这一问题是说,还要有自己的广告创收。

梁章林:通过这两年的创新和品牌的打造,东南卫视现在又开始重新进入发展期。但每前进一步,我们觉得进一步是非常艰难的。现在面临新的形势,我们也碰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实际上台海的局势是千变万化的,两岸的交流有时候也不是十分的顺畅,有时候还有很多的波折。这给我们挖掘海峡资源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另外不管是什么资源,只要是独特的资源,便一定拥有一些稀缺性在里边。在利用挖掘海峡资源的过程中,把我们这种资源效益最大化,让这种资源给我们东南台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何利用这一资源,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品牌,生存的关键

中国联合商报:当今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品牌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理解媒体的品牌?

刘国基:现在要做好品牌文化,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说白了就是资源在我们的媒体运营过程中如何进一步的容纳进来、整合进来。这不应该是表面的粗浅的,媒体要从竞争很饱和的市场中挖取观众那就是从青少年入手,培育一代两代的青少年观众的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关注,新的青少年正在增加,老的青少年也在集中,这是非常划算的。

中国联合商报:创建品牌的关键是什么?

欧阳国忠:信息时代整合为王,关键是如何把资源整合,这个时候画圈整合资源,用资源配比来实现战略资源的跨越和跳跃。但是在蓝海中讲到一个观点,有很多的资源如果整合起来不是最重要的,那么就放弃,因此给蓝海腾出很多的空间。

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的注意力是稀缺的,这样使得许多人没有时间去分享很多的信息,就形成一个时代,信息太多了,就像很多人都在卖货,像杂货铺一样地卖,但谁的喊声最大,吸引的买主就会更多,他吆喝的声音越大,才能引起很多的买主。

刘国基:首先要想清楚,某一媒体是想经营成全国性的还是立足几省的,我们称之为区域性的强势的做法。以福建东南台为例,他们定位为海峡文化,靠海吃海,吃台湾概念,这大概也就是吃五到十年,这一竞争领域很强。在现在的整个品牌战略上,做品牌就是做文化,而且是消费者所承认的文化价值的东西。

中国联合商报:如此看来,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欧阳国忠:品牌是一个仓库,品牌必须要持续发力,累计到一定程度品牌的价值就出现了。通过品质的节目树立自己的牌子,先把内功练好,把品质提高了,自己的牌子就出来了。为什么中国的汽车一直以来没有品牌,因为没有仓库,所有的辛苦、所有的劳累都没有一个地方积攒,到一定的时候去增值,这是我们很值得注意的地方之一。

刘国基:以电视台为例我建议开辟某些节目、栏目之前,就跟广告主、广告公司沟通,因为你毕竟还要创收。如果创收开辟一个节目栏目的特性,是他们有兴趣的,甚至是可以大家一起合作来开办一些节目栏目的话,未来在广告创收上就会有把握。所以一开始我们跟他们作为合作者,然后开辟一些有结构性的栏目,把他们受广告主委托的购买的预算往这边投的可能性比较大。

媒体, 学会推广自己

中国联合商报:媒体应该如何进行自己的推广?

欧阳国忠:很多的电视台做活动,只是在营销上如何推广的活动,但最终没有做到一定的层面,没有实现节目的活动化和活动的节目化。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还没有播出的时候,在各大新华书店都可以看到《赢在中国》手册,而且摆在各大书店的显要位置。这个办法很好,各大新华书店本身就是营销,是一个户外广告。像海尔、阿里巴巴、凤凰卫视等等,都是通过出书进行深度营销,其实出书赚不了多少钱,但他营造一种深度营销的概念是非常强烈的。从这一细节上可以进一步扩大活动营销的深度。

梁章林:我们举办了体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大型活动,催生品牌轰动效应,例如海峡两岸的大型电视文艺晚会《相约东南》已举办五届。此外,东南卫视目前正在筹办的,与台湾有关机构合作进行的,以建古船原形,要在奥运期间,让它出海开到美洲。

刘国基:在品牌战术上,要进行足够的宣传。品牌栏目,自身在频道内的推广,以及做多媒体、跨媒体的推广都是需要的。而且我希望以活动来代替营销,像蒙牛酸酸乳,像超女,比如要跟中石化来合作,可能超女不会到这一地步。这些大型活动不只是办,办之前要先开始推广。

还要注意多媒体跟跨媒体的宣传,包括频道内利用自由资源做推广,凤凰卫视自己宣传自己的东西,它也有很多广告的增值服务,媒体也要争取一些有价值的全国性的广告主。

中国联合商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该怎样整合呢?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传统会计;影响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趋发展和成熟,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以互联网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为特征的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网络经济时代使会计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经济发展反光镜的会计将发生深刻的变革。连接世界各国的互联网络使全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这大大拓宽了会计的信息来源,同时也为利用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型和方法创造了条件。网络技术已经贯穿到会计行业各个环节,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系统运行模式,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极大影响。

1 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结构方面的影响

会计数据的存储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无纸化”得以实现。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

会计数据可以借助网络及通讯技术进行远程处理。网络的出现使得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限制。

使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局域网使得双向输入输出成为可能,互联网络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适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

2 对传统会计实务的影响

1.会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高效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会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收集来自其他核算子系统(如存货、固定资产、销售等核算子系统)的记账凭证,也可以通过系统初始化方式,由计算机自动编制生成记账凭证。记账凭证产生后,计算机可以自动执行从记账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过程的信息处理,其中间的处理过程,人工干预大大减少。相比较传统的会计处理中,通过人工收集、整理、加工、填制原始凭证,然后按一定组织程序将会计凭证过人账簿,由账簿记录再编制会计报表而言,其自动化程序有了显著提高。

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主要是手工操作,其工作十分繁杂,效率也十分低下。由于电算化的普及,在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均以一定结构的数据库文件形式存贮,大量会计数据的汇总、分类和传输均通过高效的计算机有序地完成。如计算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将会计凭证中的数据登记到相应的账簿中,在会计报表初始化工作完成之后,紧接着就可以生成会计报表,也就是说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几乎可以同时进行。可见,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会计工作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2.会计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传统会计信息的传递方式是以报表、软磁盘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传递将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包括财务报告的发送和财务信息资源的索取。在互联网络上发送财务报告可以做到高效、经济和广泛。高效是由于网络传送线可以在瞬间传送大量的数据信息;经济是由于一台网络工作站一般每月仅需要支付数百元的费用;广泛是指当今国际互联网络拥有数千个工作站点,并且遍布全世界各个领域和角落。一旦会计信息传递网络化后,国际互联网络将为企业带来广泛的财务信息资源。因而这就能帮助企业管理决策层根据本企业、国内以及国际的商品信息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决策。

3.会计信息披露多元化。

在信息时代,企业会计信息将逐步融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与其他经济信息共同构成信息整体,共同为管理者及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服务。由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有不同的要求,在手工条件下,这一要求很难得到满足,而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则能够得到满足。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披露将比手工条件下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披露时间多元化:既可以按月份、季度、年度披露,又可以按特定信息、使用者的特定时间要求随机披露;第二,披露方式多元化:可以按规定标准格式披露,也可以按信息使用者所指定的特定格式披露,还可以以数字化方式或者声像(声音或图像)方式披露;第三,披露内容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过计算机披露多种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成为可能,它可以披露财务管理信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购销链管理信息、生产管理信息、决策支持信息等,可以披露企业的机会与风险,以满足注重稳健性原则的投资人的需要,可以披露被投资或将被投资的企业及其相关行业的背景、同行业的国内外经营状况、企业股东、企业管理机构情况和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项等有关非财务信息。

4.会计信息存储无纸化。

传统手工操作的会计档案主要是以纸质形式存在,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具有直观可见性、不易修改性和时序性等特点。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大部分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以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上,具有磁性化、不可见性和易修改性等特点。这些磁介质能存储信息的容量非常大,因而占据的空间非常小。由于会计信息存储介质改纸质为磁介质,通过计算机的数据备份功能,极易做到数据资料的“双备份”甚至是“多备份”形式,当数据受到破坏时,利用计算机的数据恢复功能,可以将备份在磁盘上的数据重新恢复过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会计资料的安全性。

3 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

传统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可反映经济事务的事中与事后情况。计算机信息时代来临后,计算机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下,会计职能实现了极大突破。

1.会计职能向管理方向的转移

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个单位均需要对会计核算系统提供输出结果,还需进行深化数据分析与加工,以进一步发现数据中的深层价值。电算化的会计工作中管理职能方向越加明确,具体包括反映、决策、监督、控制与分析等。

2.会计中信息管理职能越加凸显

新时代环境下,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备受关注。借助有效的方式收集各种信息直接关系到高层管理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会计工作中的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及使用等各管理环节成为财务工作中心流程。

3.协调职能成为一大必然趋势

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已经推广各个领域,各单位运行中信息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其中财务子系统已经成为系统核心。各单位运行信息均与财务子系统有直接关系,各部门间的数据交流是工作协调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张举.网络经济时代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和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2]王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的影响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