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2 14:49:52
序论:在您撰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人力资源;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130--01
方法是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的总和。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渗透力,不仅要遵循正确的方针与原则,还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方法科学得当,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就会事倍功半。
一、制度保障的教育方法
制度保障的教育方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应该围绕“理念渗透、行为养成、环境塑造、管理推进”的制度保障教育方法体系,全面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其一,注重启发,以制度保障引导人,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人人都是人才,关键在于怎样去引导,如何去开发,为使人力资源开发对象的思想认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定位,应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立足制度是第一生产力,从宣传思想工作的走势把握上,从做好各项工作的思想保证、舆论保证、素质保证上提出目标和要求,始终以制度保障为导向,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对象的制度意识,确保开发出适应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其二,尊重理解,以制度保障凝聚人。实施人本文化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就是在尊重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以制度感化人,以制度塑造人,以制度约束人,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单位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同时,积极营造风正气顺人和的干事创业环境。其三,创造竞争,以制度保障激励人。如何充分调动起人力资源开发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键在于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牢固树立以制度为本的思想,不断完善标准、考核、奖惩三大制度体系。积极构建科学公平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起人力资源开发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全员性工作绩效考核机制,使人人事事有考核,有兑现,凭业绩取人、用人,并在全员性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工资分配等制度改革。对各类先进典型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奖励或待遇,从根本上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会干与不会干一个样的弊端;充分利用制度保障的人力资源调节作用,建立起岗位靠竞争、收入靠奉献的竞争机制。
二、横向开发的教育方法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既是线性的,具有网络联系的横向特点,横向开发旨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社会交往观。在具体实施中,要突出以下几点:首先,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是处理好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对象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人力资源开发取得成功往往与开发对象美满的婚姻家庭密切相关。从恋爱到缔结婚姻和建立家庭,是人生需要经历的阶段。其次,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对人力资源开发对象的成长非常重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观,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其一,夫妻关系,夫妻是家庭的主要角色,夫妻关系堪称家庭关系的轴心,夫妻关系的和谐融洽,关系到家庭的全局;其二,老幼关系,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和睦的家庭中,孩子们可以沐浴着父母的阳光雨露快乐成长,老人们在儿贤媳孝的赡养中颐养天年,作为新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更应树立正确的家庭观,用实际行动谱写出关爱子女、孝敬父母的新篇章。其三,邻里关系。在现代社会,发展邻里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求邻里建立以诚相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相互友爱,不是一家胜似一家的道德新风尚。再次,树立正确的交往观。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与他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必须与他人交往,个人也只有不断地进行交往活动能,才能使自身置于更深更广的社会关系中。因此,人力资源开发被打上社会的烙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对象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属性。
三、化整为零教育法
关键词:新加坡 思想政治教育 文献综述
作为中国近邻的新加坡,在短时间内经济迅速崛起,实现经济的腾飞;同时新加坡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形成了特有的新加坡精神。新加坡的这些成就都与其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研究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意义。当前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特色、途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上,其中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是重点。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
2003年,刘自尊和孔琳在《思政政治教育导刊》上发表的《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是目前在cnki上能搜索到最早的有关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在该文中,他们认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1.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
2.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
3.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教育层次
4.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
5.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
他们的观点成为后续研究者的基础,后来的研究者基本上引用他们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008年,王景云分析的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应社会形势,即坚持国家意识教育和东方价值观教育;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视社会实践;三、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现德法兼施。其实质是对刘自尊和孔琳的重新划分,并没有提出新的观点。
2010年,臧红研究认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来看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他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为:国家意识;东方价值观;层次性;理论和实践结合。
由上诉文献看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1、国家意识教育;2、东方传统价值观教育;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5、法制教育。
二、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2008年,李林在《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中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是:1.家庭教育。2.社区和全国性活动。3.法纪教育。4.政府廉政建设。该观点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内容而言的。
2012年,季惠从思想政治的具体方法分析新加坡主要的思想在教育方法,他总结的是:(一)道德认知发展方法论;(二)价值澄清法;(三)文化传递法。然后通过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之后,得出两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乏有一些相似相近的地方,当然更多的差异还是能从中体现出来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差异是:1、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理论教育法。2、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重视和利用家庭教育。这里可以看出季惠的比较实际上是对陈然然观点的一个继承,但他总结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仍有具有一定意义。
三、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研究
2008年,吴丹和赵兴宏在《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一问中最早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其特点是:1、内容丰富, 地位提高 2、途径广阔, 方法灵活。他们的归纳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研究有一定意义,但尚不全面和具体。
2012年6月,李红伟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是:1、善于吸取西方现代思想教育中的长处,注重东西方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东方传统价值观,塑造新加坡公民的东方价值观。2、发挥社区活动的重要作用,通过大量的社区活动实践,提高居民的公益意识和参与精神。
2012年12月,杨艳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即,第一,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第二,注重隐形教育。
通过以上文献的分析,新加坡思想政治别具特色,研究者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其观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更好地展现。
四、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的启示的研究
正如前文所诉,刘自尊和孔琳是目前cnki可查的最早关于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他们总结出的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他们归纳总结的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是: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2.弘扬传统美德,丰富教育内容;
3.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教育规律;
4.重视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法制观念;
2011年,陈然然认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1.注重学校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渐进性;2.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加大民族精神的培育;3.重视发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008年4月,王景云在《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途径探析及其启示》中谈了几点相关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 政府的主导和参与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组织保证;(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时效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三)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四)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法纪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保障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重法制意识的灌输, 这样才能确保精神文明建设成。
2012年,唐福姣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谈到有两点:(一)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领导。(二)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
这些观点是对刘自尊和孔琳观点的补充和发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没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一、研究数量不多,文献较少;二、研究的范围不广,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方面;三、研究是深度不深,许多研究是对前者的重复,并没有形成具有深度的观点。此外,我国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中。
参考文献:
[1]刘自尊,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7).
思想政治教育是哲学发挥作用的“阵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哲学取向,有助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也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1、有助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对人进行道德的教化,鼓励个性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顺应人的本性要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完整发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而培养真正的社会人、全面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从哲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进行反思和考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效的有效举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对更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援。
3、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取得论文长足和发展。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还在一些问题,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不高、忽视受教者的利益、个性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现实脱节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指导下,从哲学的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解决理论教育与现实教育脱节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哲学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厚的哲学底蕴,有着自身严密的一套逻辑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规定、认识论构成和方法论形态三个方面,他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内容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的研究,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根基问题的哲学研究,解答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在”,从而揭明“人的存在与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之维,是其存在的现实根基,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建立在人学立场之上,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具有自觉性、先进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思想教育过程具有决策与实施功能、说理与管理的功能、言教与身教的功能、输出与反馈的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其主体构成、外部环境、方法结构等等都必须立足于现实这一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建立良好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相融一致,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构成
认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用在于道德教化和政治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基础,是社会意识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对“社会人”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道德观是人类道德思想发展的最高成果,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各种进步道德观的升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即对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塑造。透过提升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改进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更新人们的思维观念,通过说理使教育对象理解、接受并认同道理,进而转化为相应的实践活动。方法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连接着主体和客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灌输式与启发诱导式相并举方法。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则,而不是具体的方法。灌输理论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灌输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启发诱导诱导式方法,重视教育对象主体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有效良性互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偶范畴,就必须实现灌输和启发的有机融合,才能取长补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果。层次分类与循序渐进相结合方法。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要对不同层次类别人员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还要求有所侧重。层次分类法,是指注重从不同层面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根据社会群体的不同,开展普通民众教育与社会精英教育,区分层次、分类施教,建立不同教育对象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特殊与一般相统一方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教育方法是指对一个人或者较少一部人进行单独教育,需要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分别加以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教育方法,主要是进行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一般教育方法和特殊教育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结语
关键词: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论析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沿问题,它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前途,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路径,以求教于学界。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现状
现代性问题是西方哲学界研究的炙热话题,现代性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面临的困境以及规避风险所实施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近几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出发,不同的学者所持观点不同,但都试图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边界意识,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分的现代化理论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遭遇冲突的过程”〔1〕。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形态来描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结构要素的现代性与整体功能现代性的统一”〔2〕。第三,从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立足点,认为“现代性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崇尚人的自立、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正当利益、注重人的能力发挥”〔3〕,该论点基于哲学的现代性视野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也有学者从现代性题域出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主要是指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质形变化”〔4〕。以上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分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哲学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其内涵,似乎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位特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还聚焦现代性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方式、权威、目的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其一,现代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面临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出现了偏离要求、价值弱化等倾向”〔5〕。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裹挟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给我们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强大的冲击”〔6〕。也有学者指出,由于“现代社会分化型的社会结构锻造了多元的异质性的社会主体,在价值观领域引发了价值思潮的多元化。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直接影响是,难以在利益分化、思想观念冲突的异质人群中开展以主导性思想观念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7〕。其二,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内容。有学者认为,流行文化的“商业性对政治性的冲击、娱乐性对严肃性的冲击”〔8〕。孙其昂教授指出,“现代性催生了浮躁,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稳定性”〔9〕。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性已成为一种强势话语和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10〕。其三,现代性挑战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学者提出,“理论教育就成为主导性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方式。然而,在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浸润下的青少年却形成了喜欢读图、热衷于追星、满足于文化消费的感官刺激的感性认知方式,对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11〕。也有学者指出,“人的现代性困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宏大叙事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奉献或追求崇高,就可能会被当作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遭人抵制”〔12〕。其四,现代性威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权威。有学者指出,“社会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稳定性”,以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多元选择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塑造”〔13〕。也有学者提出,“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运行,不是不需要权威,而是需要新型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已经丧失了传统社会那种权威,需要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14〕。其五,现代性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转换。戴锐教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必然结果”〔15〕。基于上述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在阐释这些挑战和危机的时候,现有研究欠缺相应的方法论自觉和经验科学的支撑,不少研究结论来自于经验直觉,还有的流于哲学性的抽象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还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规避。思想政治教育深陷现代性的困境,学者们积极面对困境并提出规避现代性风险的路径,主要从内容、方法、权威、目的等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规避现代性的挑战。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革新。孙其昂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要重构政治,实现新旧政治的生态结合”〔16〕。戴锐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富有时代性和超前性、预见性〔17〕。也有学者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增强,单一的思想政治主导已经无法适应这一现实,建构多层次的主导内容成为必然”〔18〕。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学者提出,“应改变理论教育和社会动员的传统做法,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9〕。有学者也强调“注重内隐型、渗透式、合乎人性的教育方式”〔20〕。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应从先在赋予到现场后置的权威生成机制转型”〔21〕。有学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生成和维持的,它是运动中生成的‘认同’”〔22〕。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转型研究。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环境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向主体本位的目的观转变”〔23〕。另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关注人的现实需求、关注人的心灵需要,将个人的幸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24〕。此外,有学者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现代性与功能现代性的有机统一,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现代性,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代性在内的系统的整体现代性”〔25〕。综合以上观点,关于规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措施探究多以逻辑推理为主,较少运用经验科学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所面对的理论与现实困境,通过理性思维的推导和演绎,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现代性风险的反思活动,凸显了学者们高度的问题意识,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代性与预见性。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研究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视角和理论资源,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处于哲学的现代性视域之中,邢晓红认为,“来自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构成了现代性的基本内容,现代性的核心理念是主体性、理性和自由主义”〔26〕。学者们主要运用哲学现代性理论展开分析,将其直接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机械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中冠以“现代性”之名,比如,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理论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的现代化视为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重要指标,缺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本身的思考。沿此路径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现代性两张皮的现象,研究呈现碎片化、标签化趋势,从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现代性理论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次,研究以现实问题为主导,缺少应有的方法论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秉持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中的现实困境,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然而却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缺乏应有的理论性与预见性。戴锐教授指出,“内容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应当说这些与‘现代性’所要求的反思与创新是相关的,但更准确地说,它们并不是创新本身,而只是创新的手段或途径”〔27〕。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理论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性,相对于解决目前短暂性问题是有针对性的,但从根源上无法提供长远的、全局性的理论指导。由于缺乏从整体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直接作为现代性研究的对象,缺失现代性的反思意识,因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对实际工作的亦步亦趋,丧失理论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领域中尚存在大量本不属于该领域的现实问题,最终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出现“种了别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后果。再次,研究以传统与现代二元分离为立场,缺乏历史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主要背景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转型,学界主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分离的立场展开研究,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然状态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的两个极端,缺乏对两者之间过渡阶段的研究。有学者虽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处于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属于过渡阶段〔28〕,但并未有学者运用历史社会学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过渡阶段中的理论与实践,仍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探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转型的关键参照物,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似乎是在历史中突然出现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的研究如果不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为基础,那就不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发展,不能贯彻辩证法的发展原则,只能形成静态的、抽象的、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般范畴体系。”〔29〕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领域中,若缺失历史的研究维度,也会形成一系列机械的、盲目的、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将无法准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整体性面貌。最后,现有研究以逻辑推理为主,缺乏经验科学的支撑。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多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主要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结论,这往往会导致提出的阐释方案、对策路径呈现一般化与教条式的形态,未能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做出新的贡献。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较少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学者们往往将“想当然的”直接转化为“现代性的”,可能导致陈旧的或者空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结论。因此,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本质内涵,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研究中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这才能为进一步的逻辑推理提供必要的经验科学支撑。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缺乏多面性、立体化的非线性思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问题与对策是一对一的亦步亦趋的局面,无法真正适应多变性的社会现代化的客观发展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新构思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应紧跟社会科学研究的步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的问题出发,我们认为,应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要向生活世界开放,致力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所面对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使人们生成现代的政治观念意识。人是实践活动中的社会人,因而我们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时,应从社会生活世界出发,思考人的政治观念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动态,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如果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认真审视和对人的生活世界中主观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将会在理论领域中故步自封,导致研究内容的僵化与研究成果缺乏现实价值。其次,建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为自觉抛弃对现实性问题亦步亦趋式的追问与解答,应主动建构相对独立的理论脉络,按照规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学者们应将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思维方法等方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体系化研究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多重关系,有助于有效应对现代性风险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最后,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经验事实的概况。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对历史事实不够重视的困境,我们应积极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第一手的真实可靠的资料,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历史事实开展经验事实的陈述和归纳,避免孤立地运用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所呈现的原因与对策的抽象性与盲目性。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发展进程中,从以上观点着手工作,真正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发展理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16〕〔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427,435,423.
〔2〕〔5〕〔25〕〔26〕邢晓红.构建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0,53,133,9.
〔3〕刘翠玉.现代性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6):23.
〔4〕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论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5.
〔6〕鄢本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代困境及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40.
〔7〕叶方兴.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建构的起点〔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6.
〔8〕〔11〕〔18〕〔19〕李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3,4,4.
〔9〕〔14〕〔2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72,273,275.
〔10〕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批判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16.
〔12〕蒋红群.论现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1(9):27.
〔13〕〔21〕双传学,范美香.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现代转型〔J〕.探索,2015(2):132,134.
〔15〕〔17〕〔23〕〔27〕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2004(2):143,144,143,143.
〔20〕〔24〕闫小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及超越〔J〕.学理论,2010(7):167,167.
关键词: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论析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沿问题,它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前途,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路径,以求教于学界。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现状
现代性问题是西方哲学界研究的炙热话题,现代性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面临的困境以及规避风险所实施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近几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出发,不同的学者所持观点不同,但都试图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边界意识,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分的现代化理论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遭遇冲突的过程”〔1〕。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形态来描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结构要素的现代性与整体功能现代性的统一”〔2〕。第三,从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立足点,认为“现代性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崇尚人的自立、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正当利益、注重人的能力发挥”〔3〕,该论点基于哲学的现代性视野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也有学者从现代性题域出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主要是指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质形变化”〔4〕。以上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分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哲学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其内涵,似乎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位特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还聚焦现代性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方式、权威、目的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其一,现代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面临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出现了偏离要求、价值弱化等倾向”〔5〕。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裹挟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给我们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强大的冲击”〔6〕。也有学者指出,由于“现代社会分化型的社会结构锻造了多元的异质性的社会主体,在价值观领域引发了价值思潮的多元化。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直接影响是,难以在利益分化、思想观念冲突的异质人群中开展以主导性思想观念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7〕。其二,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内容。有学者认为,流行文化的“商业性对政治性的冲击、娱乐性对严肃性的冲击”〔8〕。孙其昂教授指出,“现代性催生了浮躁,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稳定性”〔9〕。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性已成为一种强势话语和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10〕。其三,现代性挑战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学者提出,“理论教育就成为主导性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方式。然而,在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浸润下的青少年却形成了喜欢读图、热衷于追星、满足于文化消费的感官刺激的感性认知方式,对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11〕。也有学者指出,“人的现代性困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宏大叙事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奉献或追求崇高,就可能会被当作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遭人抵制”〔12〕。其四,现代性威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权威。有学者指出,“社会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稳定性”,以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多元选择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塑造”〔13〕。也有学者提出,“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运行,不是不需要权威,而是需要新型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已经丧失了传统社会那种权威,需要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14〕。其五,现代性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转换。戴锐教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必然结果”〔15〕。基于上述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在阐释这些挑战和危机的时候,现有研究欠缺相应的方法论自觉和经验科学的支撑,不少研究结论来自于经验直觉,还有的流于哲学性的抽象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还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规避。思想政治教育深陷现代性的困境,学者们积极面对困境并提出规避现代性风险的路径,主要从内容、方法、权威、目的等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规避现代性的挑战。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革新。孙其昂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要重构政治,实现新旧政治的生态结合”〔16〕。戴锐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富有时代性和超前性、预见性〔17〕。也有学者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增强,单一的思想政治主导已经无法适应这一现实,建构多层次的主导内容成为必然”〔18〕。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学者提出,“应改变理论教育和社会动员的传统做法,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9〕。有学者也强调“注重内隐型、渗透式、合乎人性的教育方式”〔20〕。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应从先在赋予到现场后置的权威生成机制转型”〔21〕。有学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生成和维持的,它是运动中生成的‘认同’”〔22〕。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转型研究。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环境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向主体本位的目的观转变”〔23〕。另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关注人的现实需求、关注人的心灵需要,将个人的幸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24〕。此外,有学者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现代性与功能现代性的有机统一,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现代性,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代性在内的系统的整体现代性”〔25〕。综合以上观点,关于规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措施探究多以逻辑推理为主,较少运用经验科学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所面对的理论与现实困境,通过理性思维的推导和演绎,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现代性风险的反思活动,凸显了学者们高度的问题意识,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代性与预见性。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研究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视角和理论资源,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处于哲学的现代性视域之中,邢晓红认为,“来自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构成了现代性的基本内容,现代性的核心理念是主体性、理性和自由主义”〔26〕。学者们主要运用哲学现代性理论展开分析,将其直接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机械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中冠以“现代性”之名,比如,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理论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的现代化视为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重要指标,缺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本身的思考。沿此路径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现代性两张皮的现象,研究呈现碎片化、标签化趋势,从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现代性理论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次,研究以现实问题为主导,缺少应有的方法论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秉持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中的现实困境,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然而却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缺乏应有的理论性与预见性。戴锐教授指出,“内容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应当说这些与‘现代性’所要求的反思与创新是相关的,但更准确地说,它们并不是创新本身,而只是创新的手段或途径”〔27〕。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理论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性,相对于解决目前短暂性问题是有针对性的,但从根源上无法提供长远的、全局性的理论指导。由于缺乏从整体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直接作为现代性研究的对象,缺失现代性的反思意识,因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对实际工作的亦步亦趋,丧失理论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领域中尚存在大量本不属于该领域的现实问题,最终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出现“种了别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后果。再次,研究以传统与现代二元分离为立场,缺乏历史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主要背景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转型,学界主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分离的立场展开研究,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然状态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的两个极端,缺乏对两者之间过渡阶段的研究。有学者虽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处于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属于过渡阶段〔28〕,但并未有学者运用历史社会学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过渡阶段中的理论与实践,仍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探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转型的关键参照物,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似乎是在历史中突然出现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的研究如果不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为基础,那就不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发展,不能贯彻辩证法的发展原则,只能形成静态的、抽象的、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般范畴体系。”〔29〕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领域中,若缺失历史的研究维度,也会形成一系列机械的、盲目的、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将无法准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整体性面貌。最后,现有研究以逻辑推理为主,缺乏经验科学的支撑。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多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主要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结论,这往往会导致提出的阐释方案、对策路径呈现一般化与教条式的形态,未能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做出新的贡献。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较少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学者们往往将“想当然的”直接转化为“现代性的”,可能导致陈旧的或者空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结论。因此,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本质内涵,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研究中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这才能为进一步的逻辑推理提供必要的经验科学支撑。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缺乏多面性、立体化的非线性思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问题与对策是一对一的亦步亦趋的局面,无法真正适应多变性的社会现代化的客观发展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新构思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应紧跟社会科学研究的步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的问题出发,我们认为,应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要向生活世界开放,致力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所面对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使人们生成现代的政治观念意识。人是实践活动中的社会人,因而我们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时,应从社会生活世界出发,思考人的政治观念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动态,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如果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认真审视和对人的生活世界中主观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将会在理论领域中故步自封,导致研究内容的僵化与研究成果缺乏现实价值。其次,建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为自觉抛弃对现实性问题亦步亦趋式的追问与解答,应主动建构相对独立的理论脉络,按照规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学者们应将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思维方法等方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体系化研究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多重关系,有助于有效应对现代性风险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最后,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经验事实的概况。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对历史事实不够重视的困境,我们应积极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第一手的真实可靠的资料,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历史事实开展经验事实的陈述和归纳,避免孤立地运用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所呈现的原因与对策的抽象性与盲目性。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发展进程中,从以上观点着手工作,真正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发展理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16〕〔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427,435,423.
〔2〕〔5〕〔25〕〔26〕邢晓红.构建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0,53,133,9.
〔3〕刘翠玉.现代性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6):23.
〔4〕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论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5.
〔6〕鄢本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代困境及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40.
〔7〕叶方兴.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建构的起点〔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6.
〔8〕〔11〕〔18〕〔19〕李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3,4,4.
〔9〕〔14〕〔2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72,273,275.
〔10〕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批判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16.
〔12〕蒋红群.论现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1(9):27.
〔13〕〔21〕双传学,范美香.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现代转型〔J〕.探索,2015(2):132,134.
〔15〕〔17〕〔23〕〔27〕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2004(2):143,144,143,143.
〔20〕〔24〕闫小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及超越〔J〕.学理论,2010(7):167,167.
作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学科、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系统的社会科学,社会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是社会研究的指导原则、逻辑基础、研究模式、操作程序、调查技术和手段等的总称。随着应用研究的深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逐渐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研究方法上同社会学的亲缘关系日益紧密。第一,社会学方法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论有重要影响。社会学方法论是对研究方式方法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的系统探讨和评价。从社会学学科发展历史看,社会学有三种基本的方法论,分别是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其中,马克思所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指南。系统地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对于社会运行的作用等观点,对于我们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构成了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石。价值和价值观教育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对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念进行研究,探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价值冲突和价值理解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方法论,突出对个体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结构的理解,强调价值因素在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中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一个微观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研究方法上思辨性、演绎性色彩较浓,引入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由孔德开创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主张在社会学中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强调实验和工具的作用,注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实证主义方法论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范式逐渐呈现出以逻辑演绎为主向逻辑演绎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由侧重理论研究向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由偏重宏观研究向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等趋势。社会学的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方面的借鉴意义逐渐凸显出来。系统地挖掘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中的合理因子,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式是贯穿于社会学研究全过程的程序、策略和方法。社会学研究方式有四种基本类型,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社会学中对调查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的理论研究和具体运用,如抽样理论、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文献的内容分析、二次分析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掌握人们思想活动和舆论动态的信息、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社会事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实验研究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在西方道德心理学和道德教育研究中,这种方法也得到了使用。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道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交叉研究的深入,实验研究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得到应用。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在文化人类学和比较社会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效地运用实地研究法开展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第三,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是社会学研究的各阶段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手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特点。它包括问卷技术、访谈技术、观察技术、抽样技术、测量技术等。在思想政治教育量化研究中,为了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需要大量使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社会学中有关抽样、测量、观察、访谈等具体操作技术的研究和步骤,能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更好地开展具体的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发展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亲缘性,决定了二者进行学科交叉的可能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社会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不断推进。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第一,知识借鉴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形成和逐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初创和形成过程中,需要从社会学中汲取相关的理论营养,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借鉴相关的社会学知识,对某些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或现象进行社会学的解读,向社会学寻求知识借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理论资源,但主要停留在知识借鉴的层面上,呈现出一定的零散性、随意性色彩。第二,问题聚焦阶段。进入21世纪后,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不再满足于仅仅对社会学的某些理论进行浮光掠影式的介绍和解读,而是着重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具体的现实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得到了突显。比如,有学者从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视角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有学者从文化结构变迁的视角论述了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问题,有学者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论述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这一阶段的研究,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中的问题关切,着力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学科融合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三,学科融合阶段。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朝着学科层面的深度融合方向发展,学者们开始从学科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相互关系进行整体性研究和深层次思考,并尝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有学者认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的现实召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规律的科学。也有学者认为,借鉴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和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完全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互动研究,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会分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研究,越轨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这一阶段的探索,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逐步由零散走向系统、由表层走向深层,实现了由理论借鉴向学科融合的转化,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这门新兴分支学科的产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评价
从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发展阶段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相同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联姻,既是由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决定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发展特别是分支学科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发展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由知识借鉴逐渐走向学科融合的发展轨迹,映射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逐渐完善、分支学科逐渐产生的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之初,由于受到学科自身发展水平的制约,学科体系分化的程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只能停留在部分学者自发开展的知识借鉴的表层。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特别是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和战略性谋划逐步加强,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支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学术力量,推动了学科融合的深度发展。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不断推进的根本动因。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了许多时代课题,同时也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研究逐渐向社会现实问题聚焦,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有机结合。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走向泛化,必须面向社会问题,面向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聚焦,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现实路径,也有利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学术研究力量,为两个学科的深度融合提供切入点。近年来,以重大社会问题研究为纽带,通过课题合作和联合攻关等形式,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者和社会学研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团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持续发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要在学科化轨道上推进需要克服发展瓶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正处于学科融合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正在形成过程中。虽然前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真正朝着学科化方向发展,仍然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首先,很多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学科构建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学科建立的内部共识需要加强。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需要更多的学者从学科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部共识。其次,社会学研究者在学科交叉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科建立的外部共识需要加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者仍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主体,缺乏与社会学研究者的广泛对话和深度合作。要避免研究中的自说自话、自我建构现象,必须吸纳更多的社会学研究者参与到交叉研究中,发挥他们的优势,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学科共识的形成。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学科保障机制有待加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学科化水平,需要有一套相应的保障机制。这不仅需要我们从学科整体发展的宏观层面进行谋划,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者从事社会学交叉研究的理论素养,形成与社会学研究者进行学术合作的稳定机制,而且需要在研究经费、研究队伍、人才培养等具体方面提供保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关键词: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
0前言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学生的接受能力、个性发展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而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致使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都不容乐观。因此,以音乐学院为例,研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1学生特点研究
1.1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音乐学院的学生属于艺术类学生。艺术类学生在招生时主要注重学生的技艺,如歌唱水平,乐器演奏能力等内容,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较低,学生在高考时的文化课分数在300分左右就符合学校的招生标准。因而,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是音乐学院学生的显著特点。音乐学院学生文化素质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学生的文化课要求低。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出现主要重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等问题,降低了学生的文化素质。[1]二音乐专业的特点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音乐学院的学生需要参加较多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舞台表现力,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缺少多余的时间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影响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制约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是音乐学院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阻碍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因素之一。
1.2个性鲜明
个性鲜明是音乐学院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音乐学院的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特长,想象力丰富,思想较为活跃的特点,还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与较高的审美水平,致使音乐学院学生个性较为鲜明,自我意识较强。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对学生而言有利有弊。其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学生对社会话题较为敏感,创造力较强,想象力较为丰富,音乐表现力强,音乐作品具有感染力。但其弊端也同样不容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淡薄,办事随性,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都较弱。
1.3价值取向较高
受当前社会的影响,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爱音乐、懂音乐,具备专业能力的人都能够成为明星,不再平凡,使音乐学院的学生对于选秀、成名特别热衷,过于追求物质,缺乏现实的理想以及人生信念,价值观普遍较高,不切实际。[2]音乐学院价值观普遍较高的表现主要为以下几点:一学生的理想不切实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二学生在业余时间闲暇生活时,主要以消费性,娱乐性的项目为主,在娱乐活动的侵蚀下有迷失自己的趋势。由此可见,价值观普遍较高,不切实际是音乐学院学生存在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加强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是音乐学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研究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校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性不够,教育方法又较为传统单一,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较差,学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提供条件。
2.1教育方法传统单一
教育方法传统单一是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音乐学院的学生个性鲜明,价值取向偏高,传统单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研究郝刚(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168)一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起不到教育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产生更恶劣的问题。因此,传统单一的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都是以教师枯燥的讲授为主要教育方法,
一在学生犯错误之后,教师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并延伸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此种教育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针对学校中出现的典型事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学生众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教育效果不佳,学生听过之后并不会放在心上,无法达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教育方法传统单一是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问题之一。
2.2学院领导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现阶段,高校不断扩招,生源愈加紧张,各高校都尽全力抢夺生源,以达到促进本校发展进步的目的。因而,学校领导将大部分时间应用到教学建设,创新学校品牌,培养专业人才,扩大招生等方面,为学校建设,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贡献力量,却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工作不够到位,重视性不够会严重影响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学院领导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会导致学校的学生、教师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较少组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活动,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学校领导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方面存在疏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3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当前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就是学生需要具有主观接受性,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乐于接受,努力思考,积极转变。学生只有虚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十分重要,具有重要的作用。
3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必须从对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具体如下:
3.1改进教育方法
改进教育方法是解决教育方法单一传统的有效方法,是产生较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方法传统,会导致学生厌烦情绪严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改进教育方法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改进教育方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音乐专业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单纯地采用严加管教的管理方式,不仅无法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而,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能够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4]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反应,因材施教。学生的性格、个性不同,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例如,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需要采用特别柔和的方式,性格内向的学生普遍有些敏感,对教师的话较为看中,并容易胡思乱想。针对此类学生,需要点到为止,给予关心与理解,从而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针对性格外向的学生,需要以朋友的身份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多给予一些耐心与爱心,以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三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给予学生亲切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由此可见,改进教育方法十分重要,具有较好的效果。
3.2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能够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明确教师责任分工。专业课教师也需要对音乐学院的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由此可见,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3.3加大思想教育宣传力度
加大思想教育宣传力度是加强学院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的主要措施,通过加大宣传,能够使学院领导、教师以及学生意识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做好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力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研究的知识讲座。对学院领导、教师以及学生进行培训教育,详细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加强学院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二组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活动。组织思想教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学习,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5]
三组织辩论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期间,学生的课外活动较多,以辩论赛的形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以学生的角度辩论讲解,学生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好。因此,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力度,能够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结语
研究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仅能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等方式,能够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闵永新.整体性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
[2]李积萍.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5(09).
[3]明丽霞.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交际,2016(08).
[4]董文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