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3-12 14:49:52

序论:在您撰写移动支付的影响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移动支付的影响

第1篇

以感知价值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用户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易用性、有用性、便利性对用户的感知价值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感知推荐服务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不明显,说明商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推荐服务的质量;感知风险对用户感知价值产生负向影响,用户感知价值对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非常显著。

关键词:

移动支付;感知价值;感知推荐服务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79-03

1 引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以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得到大力发展,随着人们的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大量普及,使电子商务进入到移动电子商务时代,其中以移动支付为代表新生力量利用电子钱包、支付软件、二维码扫描等应用,开启移动电子商务的新篇章。

Gartner数据研究预测,2014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将达到3252亿美元,与2013年的2354亿美元相比,增长38%。数据显示,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很快,尽管如此,但其金额仅占电子支付金额的8.97%,要在电子支付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同时反映出不少用户对移动支付持观望态度,还存在不少阻碍因素。

近几年关于移动支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感知易用性、有用性、感知娱乐性等影响因素,本研究将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探索当前新出现的影响因素,综合以往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对模型的实证分析,总结出这些影响因素如何影响移动支付,进而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的营销提供策略。

2 相关理论综述

Fishbein&Ajzen(1975)提出的理理论(TRA)用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和决策过程。认为用户态度与主观准则决定用户行为意愿,而根据用户的行为意愿一定程度上推断出用户的行为。Fishbein在该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PB),该理论认为,除了态度和主观准则,还有感知行为控制决定用户行为意愿的因素。Davis(1989)在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AM),该模型认为,用户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意愿由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Hee-Woong Kim,Hock Chuan Chan(2007)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的感知价值模型(VAM),实证结果显示,用户的感知价值决定着用户是否接受使用移动互联网,其他影响因素都是通过感知价值影响用户的行为。VAM模型与以前的研究模型对比发现,VAM模型比TAM模型更能解释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意愿与行为。

3 理论模型与假设

3.1 价值感知模型

本文以VAM为基础,综合前人的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模型。Byoungsoo Kim(2011)认为感知利得包含感知有用性、形象价值、感知娱乐性,感知利得的三个维度中,感知有用性影响最大,移动支付的随时随地支付的特点决定着用户是否使用移动支付;张安伟(2012)认为感知利得包含移动性、方式多样性、个性化服务,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支付的个性化服务对用户感知价值的影响最大。本研究的感知利得由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便利性,感知推荐服务四个影响因素构成。Kim、Hee-Woong(2007)在研究中指出,感知利失主要指用户在使用技术过程中感知的复杂性与感知费用风险。本论文模型如图1所示。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移动支付的出现是货币支付形式的巨大创新。用户采取移动支付方式进行交易,不仅可以减少排队等候所耗时间、短时间完成交易,提高宝贵时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使用户减少携带现金与银行卡,减少因携带现在或银行卡而发生的不安全事件。该支付方式所带来的的快速、高效显然能够提升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Kim&Chan(2007)在研究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意愿时发现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因此,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设:

H1: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用户的感知价值。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端应用越来越追求用户的使用体验,客户端的功能设计在满足快捷支付的前提下,变得越来越简洁易懂,操作越来越流畅,与此同时,用户在初次使用的过程中易于学习与掌握。良好的用户体验提升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易用性从某种程度上影响感知价值。Kim、Chan&Gupta(2007)在研究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使用意愿时,发现用户感知易用性对感知价值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越高,越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支付,摆脱了时间、地理位置的束缚,特别是基于位置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距离自己最近的商家取得联系,大大缩短了商品抵达用户的时间。商家基于除了可以依靠LBS平台提供优惠折扣外,还可以张贴于发放含二维码的海报来吸引用户,用户只要简单地利用手机软件便可以完成交易。张安伟在对移动支付的研究中发现移动支付的移动特性正向影响用户的感知价值,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便利性越高,越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由于移动支付具有移动性,商家利用用户的移动设备应用软件所提供的位置或者消费信息,分析用户行为和偏好得出用户所需要的消费信息,对不同人群进行移动推荐服务。移动推荐服务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家的推广成本,同时满足了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贺振宇(2010)就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广告的使用态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互联网广告的精确度、用户体验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意愿。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用户感知推荐服务正向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

Mitchell、Sweeney &Soutar&Johnson(1999)等研究者将用户在交易过程中的感知风险引入感知价值模型中,研究结果均发现用户的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Yee&San、Chang&Tseng(2013)等研究者在实证研究中分析了感知风险与感知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可增加用户的感知价值,结果还显示,财务风险与安全风险是感知风险的主要构成因素。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5: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的感知价值。

Mitchell 、Snoj& Korda& Mumel(2004)等学者研究发现,用户对商品与服务的感知价值越高,选择购买的意愿就越强。白琳、Kim&Chan&Gupta(2007)、 Flint&Blocker&Boutin(2011)在研究顾客忠诚、满意与感知价值的关系后指出,用户的满意固然影响用户的忠诚,但感知价值最终驱动用户忠诚,可作为忠诚的预测器,并且顾客忠诚等同于用户积极的行为倾向,结果表明感知价值对行为倾向的影响显著。因此,本研究得出如下假设:

H6: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直接正向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

4 实证研究

4.1 调查问卷和回收情况

本研究涉及的变量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便利性、感知风险、感知移动推荐服务、感知价值。

以往研究者针对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愿的研究,研究对象往往集中在大学的在读学生,刚刚参加工作的年青人,本文的研究对象除了北京在校大学生(18-25)与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26-34),工作一段时间的青年人(35-45)与工作时间较长的中年人。在北京市高校发放200份,回收120份,在以前的工作单位与朋友的公司发放300份,回收175份,一共回收调查问卷295份,回收的问卷中含有11份不合格的问卷,共28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6.3%。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的一致性系数(a系数)来检测调查问卷的信度,a系数用于分析每个因素中的度量问题的维度是否相同或相似,当量表的a系数值高于0.7时,代表该调查问卷的量表有很高的信度。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如图2所示,感知有用性、易用性、便利性、风险对用户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具有积极的作用,感知推荐服务尽管有显著性,但是不明显。因此,H1,H2,H3,H5,H6是成立的,H4不成立,其中,除了感知有用性对感知价值的影响强烈外,用户的感知便利性对感知价值的影响很大,模型中感知价值对用户使用意愿的解释系数高达0.82,验证了本研究所采用的VAM模型进行移动支付研究是很有效的。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1)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便利性与感知推荐服务对感知价值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其中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在以往的研究中被证明过,在此再次证明,感知有用性对感知价值的影响最大。此外感知推荐服务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推荐服务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影响还不是很显著,虽然被广泛运用,但是部分用户还不太接受推荐服务。

(2)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产生负向的影响,说明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感知风险仍然是影响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因素。其中隐私风险、财务风险和安全风险是阻碍用户采用该业务的主要考量对象。

(3)感知价值对用户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解释度系数高达0.82,说明VAM模型比TAM模型更能解释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意愿与行为,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感知价值比移动互联网本身的使用价值更能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与行为。

5.2 研究启示

(1)提升移动支付体验。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移动支付只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其有用性、易用性、便利性对用户影响越来越大,移动支付业务本身的特点注定受到市场的认可。传统金融自身存在很大不足,例如人们到银行办理业务总需长时间排队等待,办理时手续繁冗等。显然传统银行不能坐视不管,除了推荐客户端以外,还需银联推出银联钱包,银联钱包除了给用户良好的用户体验,还需集中力量向用户推出优惠,让用户感受到真实的优惠,才可能争取一定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

(2)认真分析用户数据进行精确营销。

由于移动支付具有移动性,商家利用用户的移动设备应用软件所提供的位置或者消费信息,分析用户行为和偏好得出用户所需要的消费信息,对不同人群进行移动推荐服务。移动推荐服务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家的推广成本,同时满足了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

(3)构建O2O闭环支付环境。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商家都愿意将支付方式保留在自身系统内,目前市场广泛认可的是O2O商业运营模式,该模式通过线上的营销、宣传、推广,将用户引导线下消费体验,实现交易,并根据线下用户消费体验的反馈,将该部分用户引到线上交流、体验,形成一个闭环的支付环境。实现该模式一个主要的途经是通过二维码扫描,采取二维码支付方式,目前除了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公司推出该支付功能以外,各大传统商业银行也应积极布局二维码支付。

参考文献

[1]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 Addison-Wesley,1975.

[2]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1989: 319-340.

[3]kim, Hee-Woong, Hock Chuan Chan, and Sumeet Gupta. Value-based adoption of mobile interne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7,43(1): 111-126.

[4] Yee J, San N C. Consumers' perceived quality, perceived value and perceived risk towards purchase decision on automobile[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2011, 3(1): 47.

[5]Byoungsoo Kim& Jungsuk Oh.The difference of determinants of acceptance and continuance of mobile data services; A value perspectiv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2011, 38.

[6]张安伟,吴俊.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移动支付主导力量研究[J].中国电信业,2011,(09).

[7] Steenkamp J B E M.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quality percep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0, 21(4): 309-333.

[8] 贺振宇.影响用户接受移动位置服务的关键因素分析[D]. 北京邮电大学,2010.〖ZK)〗

[9] Sweeney J C, Soutar G N, Johnson L W. The role of perceived risk in the quality-value relationship: a study in a retail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retailing, 1999, 75(1): 77-105.

[10] Mitchell V W. Consumer perceived risk: conceptualisations and models[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9, 33(1/2): 163-195.

[11] Chang E C, Tseng Y F. Research note: E-store image, perceived value and perceived risk[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 66(7): 864-870.

[12] Snoj B, Korda A P, Mumel 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quality, perceived risk and perceived product value[J].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2004, 13(3): 156-167.

第2篇

Abstract: Based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and investigations from users' usage experience , the paper probes into users' adoption intentions of mobile payment and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consumers' usage intentions. Finally,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usage intention, the paper puts forth several proposals for promoting and spreading mobile payment business.

关键词: 移动支付;科技接受模型;信任;感知风险;网络外部性

Key words: mobile payment;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rust;perceived risk;network externality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06-02

0引言

移动支付由于其独特的支付方式,将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何加快移动支付业务的普及和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TAM模型对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向进行研究,尝试找出影响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向的关键因素。

1文献回顾

Davis以TRA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适用于研究信息技术采纳的科技接受模型(TAM)[1]。在技术接受的许多研究中,态度与行为意向具有一致性,态度显著影响用户行为意向。杨霖华和邵兵家在研究个人网上银行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首次将感知风险、信任、计算机自我效能、结构保证同时引入TAM[2]。SY Hung等人认为已经存在大量理论文献证明网络外部性是影响网络接受的一个决定因素[3]。邓朝华、鲁耀斌和张金隆在短信服务使用行为研究模型中提出使用费用也是影响短信业务推广的重要因素[4]。

2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2.1 研究模型本文以Davis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型为基础,并将网络外部性理论作为本研究模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加入使用成本、信任、感知风险三个变量,结合移动支付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在总结其他学者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2.2 变量的定义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2.3 研究假设基于上述模型和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风险与其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负相关。

H2: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与其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正相关。

H3:用户对移动支付感知易用与其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正相关。

H4:网络外部性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呈正相关。

H5:网络外部性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呈正相关。

H6:移动支付的使用成本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负相关。

H7:用户对电子渠道的信任与其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正相关。

2.4 变量的测量

2.4.1 量表设计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各变量的量表,如表2所示。

2.4.2 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

2.4.2.1 问卷初测在问卷初稿设计好之后,先请专业人士提出了修改意见,修正了诸如问项语意表述,页面设计等问题。在2010年1月初,发放10份问卷进行了小规模的问卷初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形成了共35个问项的正式问卷。

2.4.2.2 问卷发放和回收在一移动营业厅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1份,问卷回收率为95.5%;由于部分样本数据填写不完整而无效,最终有效回收问卷为178份,有效回收率为89%.

3实证分析

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3.1.1 效度分析问卷数据的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观测值为6313.688,相应的p值接近0。同时,KMO值为0.842,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35个问项进行因子分析获得7个因子,与研究模型提出的变量个数相同,而且相应的子变量没有差异,这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1.2 信度分析 对问卷数据进行Cronbach’s Alpha信度检验,得到其值均大于0.7,表明本文所采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3.2 模型验证本文选取的路径分析法为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本文提出的模型,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信任、感知风险、成本影响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意向。将五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使用意向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本变量及信任变量的系数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剔除成本变量及信任变量,构造新模型1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

从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VIF低于10,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强的共线性。回归方程整体的F值为10.558(p

使用意向=2.451-0.151*感知风险+0.247*感知易用性+0.279*感知有用性

同样方法,针对感知风险和感知易用性得到如下归回方程,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感知有用性=1.596+0.370*网络外部性+0.154*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2.986+0.187*网络外部性

综合以上分析,各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如表4。

4结论与启示

研究表明,网络外部性和感知风险是影响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向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适当的营销策略,促成正向的网络外部性,降低感知风险将有助于用户形成积极的使用意向。

参考文献:

[1]Fred D. Davis, Richard P. Bagozzi, Paul R. Warshaw.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5(8):982-1003

[2]杨霖华.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27(5):141-143.

第3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大学生;影响因素

所谓移动支付就是以手机登移动终端为工具,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年轻用户是移动支付推广和使用的主力军。而大学生作为年轻用户中的核心群体,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移动支付今后发展的走向。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使得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高速发展,并渗透到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大学生移动支付的行为也就成为了必要。

一、大学生移动支付的行为特点

1.移动支付在大学生重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当代大学生基本认可和接受移动支付。一方面是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资费的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更是契合了大学生追求创新、追求便利的消费心理。

2.呈现从网络消费到实体消费。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最容易接受移动支付这种新鲜事物,并容易向其身边传统的家长们进行宣教和传播,且大学生是未来潜在的高收入人群,所以各大运营商非常看重大学生客户群体的挖掘和培养。各个运营商纷纷在大学周边开展移动支付市场拓展,使得移动支付在大学周边得以井喷式发展,逐渐形成了移动支付商业圈,让移动支付从线上到线下形成有机一体,全面覆盖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如餐厅、饮料、外卖、文具、水果等大学生日常消费场所均被移动支付攻占,实现一只手机玩转大学生活。

3.小额支出较多,大额支出少,总体在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逐渐增高。移动支付已经逐渐应用于大学生日常的餐饮、娱乐和学习中,其中绝大部分此类支出系小额支付,减免了找零的麻烦,更加符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也看好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但是对大额支出还是持谨慎态度。因为大学生月均生活费有限,涉及到大额支出任然较为谨慎。但总的来说,随着移动支付商业圈的形成和更多移动支付渠道的开发,移动支付逐渐取代了较多的现金交易,在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逐渐增高。

4.大学生借助移动支付软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由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性,许多大学生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支付等平台为基础建立其创业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大学生线上创业如淘宝店、微商、微代购等普遍采取移动支付,线下开展的实体店如饮品店、零食店、餐厅等也更倾于使用移动支付,甚至与移动支付合作开展价格营销。而大学生创业的受众也主要为大学生,也更能接受移动支付消费模式。

二、大学生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

1.安全因素。安全因素是大学生接受移动支付的首要原因。一方面,年轻的大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运营商的安全技术宣传,并认可和使用移动支付软件。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也更容易获知和发现移动支付软件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相比在小额支出上的普遍使用,大学生们在大额支出上的谨慎态度反映了他们对于更高安全技术的期望。

2.便捷的操作契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相比繁琐找零的现金支付,用手机支付更受当代大学生欢迎。一方面,日常出门可以不带钱包,省去了繁琐的找钱包、取付钱、找零的环节,更降低了外出钱包遗失的几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和钱币的接触,也减轻了零币收纳的负担,也更加卫生方便。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成为了绝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也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新兴技术的习惯。

3.商家宣传因素和价格因素。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每月的生活费依赖家庭的经济支持,所以对价格因素较为敏感。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使用移动支付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消费,容易受到商家的一些营销手段影响,比如移动支付减免金额或赠送礼品等促销手段对于开发大学生客户群体较为有效。

三、结论和对策

大学生群体对使用移动支付的意愿较高,但基于安全考虑对大额支出的接受度还有待加强,且容易受到商家营销策略影响。在当前移动支付运营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大运营商应当在以下几个方方面不断提升服务,吸引和巩固大学生客户群体:

1.提升安全性和加大宣传。安全是大学生们在移动支付中最为看重的要素,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移动支付的后台和管理有极高的期望。近期频发的移动支付故障也为移动支付运营商们敲响了警钟。一方面,运营商们可以不断改善和提升安全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运营商应当加大安全性宣传,为大学生消费者释疑解惑,消除大学生的顾虑和不安全感,增强大学生对移动支付的信心。

2.扩宽移动支付场景。大学生们希望移动支付可以向更多的场景渗透,从网络购物到实体餐饮、娱乐消费、超市购物、便民服务等生活周边覆盖,全面实现无实体钱包化。一旦大学生们形成移动支付习惯,将会具有迁移性。在一些个案访谈中,大学生们就反映移动支付在高教园区相当便利,但当其回到家乡就会发现使用场所较少。他们希望移动支付不仅覆盖大学周边,更需要延伸到市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加大宣传力度和优惠力度。基于大学生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和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运营商应当积极采取广告宣传、移动支付优惠、构建移动支付生活区等方式刺激大学生下载和使用移动支付客户端,培养大学生实用移动支付的习惯,既可以形成忠诚的客户群体,又可以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为基础,纵深到其背后传统的亲人朋友,形成一带多的传播模式,不断扩宽的客户范围。

参考文献:

[1]王慧.不同技术水平下手机支付采纳因素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4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 商业银行 第三方支付 策略

从2014年春节兴起的微信抢红包开始,移动支付就开始在打车、购物、就餐等众多线下支付场景中攻城掠地。如果说2014年是移动支付爆发的元年,那么2016年则是移动支付快速扩张的一年。你会发现菜市场、煎饼摊都开始采用移动支付的时候,移动支付方式已经由高端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全民移动支付的时代来了。随着2016年股市的收盘,腾讯公司以363亿元人民币的市值优势成功超越工行排名第一,另外一家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名列第三。这两家互联网公司的关键业务都是移动支付,商业银行的基础支付业务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情况

1.1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移动支付是指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完成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目前移动支付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属于金融支付范畴,其核心是通过数字化的货币来实现商品价值的交换,完成支付。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使移动支付迅速增长。根据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我国网民数量的92.5%,在手机网民中,使用手机支付用户的规模达4.54亿,占网民使用率的64.1%,手机支付已经是大多数网民使用支付的一种方式。据央行支付报告显示,2013―2015年,移动支付笔数从16.74亿笔增长达到138.37亿笔,增长了7.27倍;支付金额从9.64万亿元增长到108.22万亿元,增长了10.2倍。而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导的移动支付快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前三季度已达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1.2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格局

目前在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上,目前主要有三大模式:

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体的模式,是第三方支付服务商通过构建移动支付平台,并与各家银行相连,提供支付账户,充当信用中介,资金通过第三方提供的移动支付账号进行划转。这种第三方支付代表如支付宝、微信支付( 财付通) ,目前已从发展之初的线上走向线下,支付方式采用扫码支付,是目前国内移动支付的主流方式,开始侵蚀传统线下收单市场。

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模式,主要包括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特点是通过用户自己的银行账户进行交易支付,不另设账户沉淀资金,优势是线下支付。2015年底银联“云闪付”产品,其移动支付方式被称为闪付派,主要由银联、银行、手机厂家合作采用NFC支付,较扫码付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使用便利性。

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是以移动运营商代收费业务为主,在进行移动支付时,一般是将话费账户作为支付账户。目前移动运营商也发展支持话费之外独立账户形式,如中国移动 “和包”业务,中国电信翼支付业务等,支持扫码与闪付。

目前移动支付处于支付宝、财付通两强相争的格局,截至2016年三季度,据易观智库的研究显示,支付宝、财付通占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88.54%,中国移动和银联联合发起的联动优势占1.21%,银联旗下银联商务中仅占1.08%。

2、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降低银行客户获客和访客能力

获客能力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能力,只有不断发展优质客群才能使银行不断发掘新商机。移动支付及应用本身代表互联网金融的科技性与先进性,天然过滤掉了大量的较低价值客群,而筛选出的一般多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年轻客户,这部分客户消费需求旺盛、成长性好等特点,而被过滤掉的那部分客户往往继续依赖于银行物理网点与人工服务。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不仅使商业银行流失了大量潜力客户,还加重了网点对于较低价值客户的服务工作,造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局面。

第三方支付的存在,从客户关系来看,出现了直接与间接客户的差别。在第三方支付体系中,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直接客户是买方、卖方,银行的直接客户却只有第三方支付机构一家,买方、卖方俨然成了银行的间接客户。银行极难看到客户的交易信息,银行账户只是客户用来向支付账户充值的渠道。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曾说过,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更实质性的挑战应该是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冲击,银行和客户之间的联系被互联网这种场景化隔断了,如果银行的客户渐行渐远,银行就完全失去了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成为一个简单的划账工具,银行被边缘化了。

2.2 分流银行存款,提高银行资金成本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银行账户体系之外设置了账户体系,即支付账户体系,商业银行仅是作为支付资金的提供者存在着,支付账户成了一道第三方支付机构设置的“防火墙”,它有效地阻断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通路,资金潴留形成了特殊的“三角地带”。这使得客户的部分资金由银行存款变为支付平台的备付金,支付平台的备付金又以较高的协议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提高了银行资金成本。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现在客户资金又流向第三方支付衍生的“宝宝类”产品,这类产品又向银行要协议存款,直接又导致资金成本的提高,存贷利差就变小了,银行最重要的利息收入也就变少了。另外,一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已开放了理财产品的申购,这也使得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这一商业银行最后的资金堡垒也出F松动的迹象。

2.3 影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

第三方支付公司大力发展支付业务的目标不仅仅是赚取微薄的结算手续费,他们的目标是更广阔的互联网金融,其触角已经伸到传统的金融业务领域。在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中,移动支付除了作为工具之外,还能实现业务延伸,通过提供自有服务或者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构造更加庞大的移动生态环境。移动支付的典型衍生应用包括供应链金融、线上线下收单、消费金融、征信、财富管理等。看一下阿里巴巴和腾讯旗下的金融机构,我们就会发现,两家互联网金融巨头均涵盖了支付、理财、征信、信贷等金融业务。特别是阿里巴巴,其金融业务可直接服务于旗下淘宝商家、消费者,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系统,这种竞争优势传统商业银行很难模仿。

2.4 改变银行卡市场传统格局与利益分配机制

传统银行卡支付的体系是基于卡组织的四方模式,它认同支付的专业分工,兼顾发卡、收单、卡组织和商户的各方利益。第三方支付机构采用客户、商户、平台的“三方模式”不仅卡组织缺位,而且发卡机构主体银行则因支付账户,逐步被边缘化。

商业模式上,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移动端的创新将线上应用于线下场景以获得支付收益,二维码被动扫码模式改变了传统“刷卡”环节,本质上是把线上支付模式运用到线下商业环境中,不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线下的产业链将被动摇,打破了线下银行卡收单的利益分配格局,以网络支付替代线下银行卡收单,直接侵蚀了传统银行、银联的利益,线下银行卡收单的几百亿元手续费因此受到影响。

3、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的策略

移动支付和实体经济的高契合度,让银行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但商业银行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市场变化,拥抱新技术。商业银行要努力树立用户体验、平台战略、共享经济、跨界合作等互联网思维,勇于变革,敢于创新,才能迎头赶上。

3.1紧盯用户体验,加大银行产品创新

互联网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紧盯用户体验应针对不同的客群提供其需要的移动支付产品。针对城市客群,商业银行在满足远程支付需求外,重点打造便捷的近场支付产品,并尊重其选择性,推出扫码付与闪付并存的支付端产品。针对线上应用的支付客户,商业银行应主要推动远程支付服务,改善用户体、拓展产品功能。针对电子商务支付结算客户,如当大型企业需要结算和对账服务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便捷的银企结算接口,加强远程支付功能。银行不能再满足于渠道端的网络化和移动化,更要注重产品端的互联网化,把渠道思维升级到产品思维,从产品思维角度来看,建设银行龙支付产品,创新支付收单产品,中信银行推出了异度支付、探索虚拟信用卡业务等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亮点。产品创新支付创新将打开客户的入口,深刻改变银行未来在零售业务上的竞争格局。

3.2 建立移动支付生态,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构建更完善的支付生态,才是移动支付的未来。零售方面,银行应推动支付业务便利连接后续个人综合金融服务(包括理财、信贷、财富管理等),大力推动网点由交易型转向营销服务型,由传统网点向社区和直销银行转变,从支付便利性到零售金融综合服务的情景代入。银行可以通过自建或合作电商平台,引入交易场景,获取客户海量交易信息,结合传统金融业务信息,开展多项线上线下的金融服务。企业方面,依托银联“云闪付”支付平台,商业银行应和企业客户所处行业进行对接,扩大成员机构和合作伙伴,拓展建设内容,建立移动安全支付生态圈,向用户提供方便安全的一致性体验。银行可以通过自建或外接电商平台和企业ERP 系统获取企业订单和支付交易信息,同时参考物流企业的货物运输和流转情况对交易信息进行监管。银行通过整合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来延展和巩固传统公司业务,提供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以金融服务为支点,提供包括产业整合、交易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帮助客户向互联网迁移,实现银行与客户共赢。

3.3 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竞争中合作

目前,银行和银联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和跨行清算枢纽,占有线下收单市场90%的份额,在传统支付市场具有优势地位。而互联网公司则在线上与线下结合,定位于众多小微客户,金融服务个性化需求强,并能覆盖长尾市场。从目前来看,两者错位竞争,双方向各自的优势支付市场渗透。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有效的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合作模式包括:一是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备付金存管和清算银行。根据央行最新备付金存管监管要求和设立网联的政策要求,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二是征信合作,采取输出信用模型的纯中介模式,根据外部银行的目标授信群体的特征、模型参数进行筛选,或直接提供客户的信用评分报告。三是联合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科技优势来提高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水平,快速推动支付领域的技术和商业创新。

3.4 深度挖掘农村市场的移动支付潜力

截至2015年12月,三到五线城市和农村人口达到9亿人,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规模为1.70亿,年增长率为16.3%,而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这些人群逐渐成为电商消费的新力量。在一二线城市的主流市场经过多年的厮杀,格局也基本确定,未来的方向应该在农村,农村的移动支付市场是一片蓝海。 对于广大边远地区的农民而言,移动互联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手机终端的使用则使居民在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完成交易。以农村移动便捷支付为核心,逐步延伸至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农业信息资讯服务等领域,将全面覆盖支付、结算、融资、理财、信息咨询,最终打造完整农村移动支付生态。

3.5 大力发展银行卡跨境业务

线下传统的实体卡支付对于整个支付产业依然至关重要,传统卡基支付仍然有较大创新发展的潜力与空间。据报道,2015年全球卡基支付规模约为22.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仍达13.3%。可见从全球来看,卡基支付市场仍然在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居民出境游突破1.2亿人次,出境消费达1.1万亿元,2015年中国海淘大军全球消费高达2400亿元。商业银行应一是加大与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的合作发展国际银行卡业务,一方面要加强产品研发,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境外服务水平,与其他出国金融服务交叉营销,以增加客户粘性,二是发展出国消费金融业务,加大出国金融业务的受理种类,除传统的旅行支票、结售汇业务之外,可考虑发展银行卡出国金融业务,如开展出国金融账单分期、大额分期等业务,积极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黄慧,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比较研究[J].金融经济,2015(10)

[2]张爱军,移动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2016(11)

[3]赵彦雯,移动支付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金融,2016(7)

第5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2-0042-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2.09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1.25亿,交易规模增长率为707%,远高于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的增速[1];央行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我国2014年第一季度移动支付的业务金额将近4万亿元,2013年至2014年一季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猛,总额以同比200%的速度增长;CNNIC截至2014年6月,中国手机支付用户为2.05亿,仅为我国持有手机用户总量的1/6。移动支付的发展如火如荼,国内的学者鲜有对移动支付使用人群进行划分并针对性研究,尤其是对年轻上班族和学生的研究比较少,基于此,笔者展开中青年学生和上班族移动支付行为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2]。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问卷共分为三部分: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被调查者目前使用移动支付的情况;移动支付行为影响因素。笔者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表示用户对移动支付行为各种影响因素的同意程度。将调查问卷于专业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上,采用匿名形式展开调查收回420份问卷,经过统计数据预处理,剔除无效问卷之后有406份,其中有34人没有使用过移动支付业务(见表2),最终参与数据分析的有效问卷为37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57%。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基本信息

受访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样本的受教育程度以大学本科为主,占78.23%;月收入/生活费数据显示,35.22%的人在1000-2000元之间,1000元及以下受访者的比例为29.84%,这两类收入/生活费占总收入/生活费的65.06%,2000-3000元及以上的受访者比例为34.94%;从调查问卷样本的职业来看,受访者基本以高校学生、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公司人员为主,分别占了65.32%和26.08%。

(二)用户行为分析

使用过移动支付的受访者占绝大多数,仅有8.37%的样本没有使用过移动支付业务,如表2所示。在两种支付业务类型的使用情况中,有一半用户使用过两种移动支付方式;其次是第二种,即通过手机与银行账户或信用卡绑定,采用短信支付、扫码支付、第三方支付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网上购物、生活缴费、航空铁路订票等;有17.2%的受访者只使用过第一种,即通过手机或iPad等移动终端进行的缴费业务,费用从手机话费扣除。

另外,34个没有使用移动支付的样本,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习惯了现金支付”,其次是“移动支付有风险不安全”、“对移动支付不了解”、“移动支付成本高”、“使用场合少没必要使用”以及“支付流程复杂,不懂操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受访者生活消费观念和习惯密切相关。

由于受消费主体和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日常消费仍以现金消费、刷卡消费等线下消费为主,线上消费虽在特定群体快速增长,但短期内仍然难以撼动线下消费的主导地位。对于安全性的担忧也是被调查者没有选择移动支付的重要因素,移动支付是虚拟支付,消费者感受不到资金的流动性,难以对资金拥有掌控能力,这种不安心理容易导致消费者不愿意去尝试使用。另外,许多知名商家不断爆出用户信息泄露的不光彩新闻,这让消费者从心底感到恐惧,因而对移动支付望而却步。

三、影响因素识别

基于相关文献的研读及以上数据统计与分析,笔者将影响移动支付行为的影响因素确定为个人因素、移动支付安全因素、移动设备APP因素、社会因素4个因素[3]。

(一)个人因素

消费者行为最先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等会影响用户的支付决策。男性和女性的支付场景也会有很大差异,如香烟和酒类等商品购买的消费者多为男性,而女性消费者则偏爱于首饰、化妆品等。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也不相同,一个人的年龄、职业和学历会影响他的支付方式。

(二)移动支付安全因素

移动支付能否迅速推广的一个瓶颈是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也是与公众利益最相关、最令人担心的问题[4]。根据腾讯公布的数据,我国手机病毒的数量从2011年的2.5万增长到2013年的79.3万,3年间增加了31倍,电子商务类感染病毒的APP软件数占39.69%,位居首位;百度手机卫士与易观智库联合的《中国手机安全市场现状研究报告》也显示,2014年一季度跟移动金融相关的手机病毒样本量就达到12万,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高达7500万元;艾瑞咨询的研究调查,39.7%的手机用户认为手机安全方面财产安全的保护最重要,有超六成的智能手机用户表示在使用手机过程中最担心手机的安全问题。

(三)移动设备APP因素

作为移动支付交易的平台,移动设备客户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客户端来说,有效性和易用性是客户端生存和成功运营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客户端不容易使用、不能清晰明了地展示商家的主要业务、客户端的信息很繁琐或者不能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用户都会离开。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用户不会花太多时间研究这个客户端怎么使用,因为还有很多别的类似的软件,离开是首选。因此,一目了然的界面、浏览及使用的便捷性和有用性也会影响用户的决策,做好客户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建设是用户选择移动支付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因素

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因而社会因素也会影响支付行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日常生活与工作单位、学校、家庭等发生各种联系,父母、朋友、同事、同学等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群体,用户在产生支付行为前,往往受到这些人对产品评价的影响。另外,商家的营销手段等也会对用户的支付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四、结果与分析

(一)个人因素分析

通过对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场景进行数据统计,中青年学生和上班族进行移动支付的场景具有多样性,其中进行网上购物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89.2%,其次是转账汇款、生活缴费及购买票务等。按照性别进行统计分组,场景群体的差异性分析如图1所示。

不同性别被调查者在使用移动支付场景方面差异性较大,如用移动终端网上购物中,70.59%是女性,说明女性在网上购物、生活中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均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使用移动设备购买票务和彩票的比例远高于女性;金融理财服务方面,男女比例一样,体现了现代女性的经济独立。

(二)移动支付安全因素分析

根据对中青年群体所做的数据分析,如表3所示,受访者认为移动支付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此可深入挖掘出用户的各种需求,从而促进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5]。

数据显示,对于移动支付的改进,期望值仍以安全性居多,“提高交易安全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分别占了83.64%、75.31%的高比重,而表2中导致部分用户没有使用移动支付的最主要原因也为“移动支付有风险不安全”。消费者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意识在不断提高,他们对自身权益的关注远高于对移动支付业务改进的期望,移动支付用户的体验过程中,移动终端的支付安全性已成为关键环节,而“降低手续费”、“简化操作的流程”、“拓展应用业务范围”和“完善标准,与国际移动支付接轨”这四方面期望的受访者则分别占59.57%、45.68%、39.2%和37.35%。

问卷调查中关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风险认知如图2所示(条形圆柱图从上到下依次为“担心由于手机遗失、交易密码被盗等造成财产损失”、“担心商家银行采取非法手段搜集个人资料”、“担心个人隐私被泄露”、“担心支付存在安全漏洞,会被黑客拦截篡改交易内容”)。四种风险类型用户的同意/非常同意程度都很高,比例均在73%以上,而第一项“担心由于手机遗失等造成财产损失”的用户认可程度比例竟达到了84.14%,且“非常同意”的人数是四类型中最多的,比例达到了47.85%,这同样与表2中没有使用移动支付的许多原因相吻合。

(三)移动设备APP因素分析

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有用性认知类型依次为“可免去携带现金银行卡不便”、“可提高交易效率”、“可节省时间”,表4的统计数据显示,三种类型用户的同意/非常同意程度都很高,比例都共在77%以上,而最后一项认为移动支付“可节省时间”的用户认可程度比例达到了84.95%。

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易用性认知类型依次为“移动支付是容易操作和使用的”、“比网上支付更便捷”、“很容易能熟练使用移动支付”,表5的满意度数据显示,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易用性还算比较满意,但尚未非常满意,较移动支付的有用性相比而言,“非常同意”的人数均有所减少。

2015年3月,12306网站的登录验证码从之前的字符变成了图形验证码,由于该订票客户端验证码的可视域并不是很大,图片分辨率也比较低,加上图片显示的一些内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识别,于是遭到了广大移动用户的吐槽和不满。笔者通过手机APP体验后也感受到图形验证码没有之前的字符验证码方便快捷,选择图片所耗费的时间明显变长,如果遇到票量紧张的情况还有可能影响用户购票的成功率,进而会导致用户不再使用此订票APP进行移动购票,但这样的设置也将抢票软件拒之门外。

作为软件供应商往往只重视系统功能的完整性、流程的可控性、技术的先进性,却忽略了系统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研究结果显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与他们认为移动支付设备APP有用和易用呈相关关系[6]。

(四)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外界宣传和他人对产品的评价会影响用户的行为决策,问卷调查中关于社会影响因素的统计如图3所示(圆柱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媒体宣传启发我使用移动支付”、“家人或老师会影响我使用移动”、“我使用移动支付受同学或同事的影响”)。用户受同学/朋友、媒体的影响比较大,且同学/朋友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些与用户关系密切的相关群体,用户在产生支付行为前往往会受到他们对产品评价的影响。此外,中青年学生和上班族,尤其是青年学生容易受外界宣传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用户移动支付行为与性别、学历和职业有关,与收入无关

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场景有不同的侧重点。女性用户无论是网上购物还是生活购物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都大于男性,因此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针对女性和男性用户研究他们的需求特征,把营销资源投入到消费者最关注的地方,进而实现良好的宣传效果,提高营销资源利用率。

(二)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是用户最为担心的因素

这也是一些用户没有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企业在移动支付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中只一味追求产品的方便性和流畅性,不重视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势必影响企业本身的发展。隐私对于大众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企业对用户个人的信息隐私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商家在交易时也要注意保护消费者的隐私,做到让消费者放心、无顾虑支付。

(三)移动设备APP的易用性、有用性也会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态度

商家应提供人性化的便捷操作,提高消费者的易用性认知和有用性认知,避免由于支付手段过于繁琐而导致的用户对移动支付产生排斥。

(四)同学/同事和媒体宣传对用户移动支付行为有一定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有27.08%的的中青年群体未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原因是“对移动支付业务不了解”,用户的移动支付行为还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移动支付运营商应当重视社会网络、人际传播对移动支付扩散的重要影响。同时周围的同学、朋友、同事、老师的看法也对消费使用移动支付有影响,运营商要善于利用口碑效应,多方面、多渠道地推广移动支付业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伟斌,姜桂萍,雷贵优.第三方支付发展对传统银行业影响及建议[J].海南金融,2015(7):62-65.

[2]严安.百度搜索满意度和忠诚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3(2):124-129.

[3]文鹏,蔡瑞.微信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4(6):156-161.

[4]党鹏程.用户感知视角下的支付宝安全影响因素研究及对策建议[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4):74-81.

第6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方式 消费者偏好 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6)18-0094-03

1 引言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移动支付消费者使用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采纳和使用意愿及消费者隐私保护研究。例如:Peng等[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旅游移动支付进行研究,发现感知安全、感知易用性对旅游移动支付的采用有很大影响;Pliskin等[2]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感知风险是阻碍消费者采用移动支付方式的最大阻碍;Schierz等[3]研究认为兼容性、主观规范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采用;Kim等[4]认为移动支付的出现使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购买商品和服务,发展前景广阔;Linck等[5]从消费者角度研究了移动支付安全隐私问题进行,认为通过适当的设计和通信的支付程序可以保证安全性;陈华平等[6]认为风险认知和成本影响消费者移动支付的采纳;李岳龙等[7]从消费者行为角度分析消费者采纳微型支付的心里阻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叶全福等[8]认为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认知是影响消费者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杨水清等[9]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优势、兼容性、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对消费者移动支付采纳分别有正负影响;刘家乐[10]认为系统安全性是影响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大多数学者基于整合性技术接受模型对移动支付的接受度进行研究,但对于消费者具体采用何种支付方式、各种支付方式对于消费者移动支付采用程度的影响涉及很少。因此,本研究借鉴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消费者偏好理论),结合安全隐私研究、移动支付4种方式的特点,对消费者移动支付方式偏好进行问卷调查,适应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移动支付相关运营商决策提供参考。

2 变量选择和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选用5个变量作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因素的独立变量,1个变量作为调节变量,移动支付方式选择作为因变量。

(1)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依据对商品的喜好程度进行排序选择,进而影响他人的使用行为。

(2)感知易用性是指消费者感知的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容易程度,包括系统反应速度、操作系统的复杂程度等。

(3)感知有用性是指消费者通过使用移动支付,操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会有多大提高(时间或费用的节约、各种附加服务的提供等)。

(4)感知风险是指个人或账户信息的泄漏、交易处理过程的误差、金钱上的损失等与安全相关问题。

(5)感知优惠是指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所获得的折扣、优惠等情况。

(6)人口统计变量是指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的消费者在移动支付方式选择上的差异。

(7)移动支付方式目前包括:客户端支付(通过客户端软件进行支付,如手机下载支付宝钱包、翼支付等)、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近场支付(通过刷手机完成支付,如上公交直接刷手机)、运营商计费(支付过程运营商包办,用户短信授权)、手机网银支付(通过手机登录网银进行网上支付)。

研究假设具体如下:

H1:感知有用性会对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产生积极影响;H2:感知易用性会对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产生积极影响;H3:感知风险会对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产生消极影响;H4:感知优惠会对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产生积极影响;H5:消费者偏好会对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3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3.1 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获取原始数据。预测试调查的问卷以网络调查方式于2015年3月发出,经调整后,正式调查问卷于2015年4月向秦皇岛、保定等城市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08份。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被调查者基本信息以及根据上述5个自变量和1个因变量涉及到的问题。其中,涉及消费者偏好2个问题、感知易用性4个问题、感知有用性4个问题、感知风险3个问题、感知优惠2个问题,使用李克特5级量表提问。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利用SPSS19.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使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与因子分析方法对问卷的总体信度和效度进行测定,问卷整体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21,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建构效度分析则采用因子分析方法。KMO(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后KMO值为0.767,显著性概率为零,表明原始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使用因子分析对5变量15个问题进行检验,显示因子负载均在0.5以上,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子分析表略),因此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这说明测量模型的效度通过检验。

3.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

在研究各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要求的基础上,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经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分析,得出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X2/df值为2.35(一般标准为0~2.5),GFI值为0.903(一般标准大于0.9),表明绝对拟合优度指标达到标准;增量拟合优度指数CFI、IFI值均大于0.9,且近似误差指数RMSEA值为0.031(一般标准小于0.05),表明拟合优度指标均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证明该模型得到了较好的数据支持。

进而得出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所有路径的标准化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明假设H1至H5成立。由此可见,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优惠、消费者偏好对移动支付方式的选择有积极影响,而感知风险有消极影响。其中,感知易用性影响最为显著,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首次采用的消费者偏好对移动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较为显著,模型中的结实系数达到了0.63,表明基于消费者自身差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月收入等)的喜好及环境影响力对移动支付方式的选择有很大影响;感知优惠对消费者移动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最小,表明消费者在选择移动支付方式时很少受到费用优惠、折扣等条件的影响。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和问卷调查方式,根据结构方程的相关原理设计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影响因素模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影响移动支付方式消费者选择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排序为:感知易用性、消费者偏好、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和感知优惠。

研究结果显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消费者偏好、感知优惠对移动支付选择有积极影响,感知风险对移动支付选择有消极影响。因此,提供简便、易操作的移动支付方式最受消费者青睐;其次,移动支付相关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商家等)要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群体进行市场细分,有针对性地提供定制服务或特色服务,推出多样化的移动支付方式以供消费者选择。

参考文献:

[1] Peng R, Xiong L, Yang Z. Exploring tourist adoption of tourism mobile pay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12,7(1): 21-33.

[2] N Pliskin,S Rafaeli,P Andreev. Drivers and Inhibitors of Mobile-Payment Adoption by Smartphone Us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Business Research (IJEBR), 2012,8(3): 50-67.

[3] Schierz P G, Schilke O, Wirtz B W. Understanding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10,9(3): 209-216.

[4] Kim C, Mirusmonov M, Lee I.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payment[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26(3): 310-322.

[5] Linck K, Pousttchi K, Wiedemann D G. Security Issues in Mobile Payment from the Customer Viewpoint[A].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ECIS 2006)[C]. 2006: 1-11.

[6] 陈华平,唐军. 移动支付的使用者与使用行为研究[J]. 管理科学, 2006,19(6): 48-55.

[7] 李岳龙,赵红. 消费心理行为对微型付款的影响分析与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1(10): 1-3.

[8] 叶全福,侯伦. 手机支付采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管理学家: 学术版, 2011(8): 64-76.

第7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业务;银行卡业务;发展影响;研究

一、移动支付业务与银行卡业务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发展也随之加快,手机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基于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携带不便性,

“手机银行”应运而生。

1.移动支付业务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也称之为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

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MASP)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移动支付系统能够为每个移动用户建立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其功能相当于电子钱包,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进行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的途径。用户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者使用WAP功能接入移动支付系统,移动支付系统将此次交易的要求传送给MASP,由MASP确定此次交易的金额,并通过移动支付系统通知用户,在用户确认后,付费方式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直接转入银行、用户电话账单或者实时在专用预付账户上借记,这些都将由移动支付系统(或与用户和MASP开户银行的主机系统协作)来完成。

2.浅析银行卡业务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银行的属性也越来越多,银行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银行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福利。银行卡由银行发行,由发卡市场、收单市场以及银行卡公司共同组成,此业务不利于银行业的良好发展。同时,持有银行卡的消费者在消费时用银行卡进行付账,避免消费者在由银行提现金后在付账的繁琐过程,不仅确保了自身的财务安全,更有效节省了持卡人的财力以及物力,容易取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银行卡业务促进传统商业模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银行卡的不断普及,特别是互联网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银行卡的推广使用,在催生了各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同时,也正在引起传统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升级。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信息技术和金融服务有机融合的银行卡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并在促进消费、提高经济透明度、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对银行卡业务发展的联系

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扶持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且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与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进行“手机银行”时,消费者的手机需与相关银行进行绑定。并且,从政策环境上来讲,移动支付的监管部门涉及到银监会,且由二者在移动支付业务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经济消费上来讲,实行移动支付业务可以使消费者得到快速服务,大大的减轻了银行卡业务的工作负担。然而,移动支付业务也对银行卡业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银行卡市场仍处于社会初级发展阶段,若实行移动支付业务势必会增强借记卡、工资卡等银行卡的数量,将导致活动卡占总卡量的比例偏低,给银行卡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负担;从技术环境上讲,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对银行业务之间的绑定技术仍不够完善,切技术水平低下,操作失误率较高,不利于移动公司以及银行企业的发展。

对比国外相比之下,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显然已经落后一步,在移动支付领域并未出现其在手机银行领域一样的投入和关注,大部分银行还在思索和观望,特别是在近程支付领域,还未全面地推出银行独立主导的支付解决方案。

而国外在商业银行移动支付方面比较成熟,尤其是在应用环境方面。相比之后,我国移动支付业务有以下发展亟需解决以下问题:第一移动支付产业链协调问题。日韩主要采取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欧美则主要采取第三方联合运营模式。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第二信用制度问题。用户在考虑是否使用移动支付业务时,首先考虑的是交易的安全性。因此,要普及移动支付,首先,需要金融机构分担用户风险,使用户能够放心使用。如美国联邦政府在《消费者信用保护法》有相关问题的明确规定。其次,要继续推广手机实名制,建立手机用户的信用账户,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信用保证。第三相关配套法规。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缺乏相关的配套法规。

二、新环境下移动支付业务对银行的影响

1.银行发展领域的扩大

银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必不可少的工具;银行的发展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银行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的发展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尤其在今天发展迅猛的房地产、建筑等行业。

2.与移动运营商强强联合的机会

随着银行发展领域的扩大,人们对银行业务需求种类增多,银行也在不断发展新的业务,寻找新的合作关系。我国手机民有7亿多户,手机移动通信也是发展迅猛,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的合作就出现了手机银行这一电子银行,这是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手机银行可以实现移动支付服务,包括转账、提现、支付账单等功能,而且还可以为自身预充手机话费,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3.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

由于手机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出现的安全隐患需要强大的技术来支持解决,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移动支付关系到银行、手机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但是它们三方是由网络作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所以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移动支付的关键。从这个出发点来说也就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

4.加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经济的发展,银行的服务范围扩大至国际,加快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而随着移动支付电子银行的发展,人们在国际国内可以很方便地办理存储、支付、转账、贷款等业务,这也就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实现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与网络平台相关联,降低实体银行各方面操作的成本

移动支付电子银行是离不开网络平台的,其网上操作比起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要方便快捷得多,不仅节省了去网点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实体银行员工和设备等个方面操作的巨额成本,是银行发展的趋势。

三、移动支付的安全策略探讨

1.法制法规方面:完善的法规制度是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移动支付的发展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其发展环境也表现出一个产业发展初期的特征。许多业务必须从移动支付业务准入、电子货币发行、业务监督管理等方面完善相关法规

制度,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中央银行要加强服务和监管。移动支付大量使用电子货币,如果电子货币管理失控乃至泛滥,会直接放大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将会对国家的金融政策监管、经济管理以及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必须进一步完善跨行支付清算系统,以适应移动支付的业务处理需要;要综合市场协调发展等多种因素,研究向非银行支付服务组织开放中央银行的支付服务设施;要密切关注移动支付的发展,加强服务和对移动支付的监管,采取一些措施逐步规范和统一电子货币的发行,研究电子货币发展对传统货币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操作水平。

3.技术措施。技术上我们可以采用WPKI(无线公开密钥体系)技术方法,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WPKI(wirelessPKI)是有限PKI的一种扩展,它将互联网电子商务中PKI的安全机制引入到移动电子商务中。WPKI采用公钥基础设施、证书管理策略、软件和硬件等技术,有效地建立了安全和值得信赖的无线网络通信环境。它是通过管理实体间关系、密钥和证书来增强电子商务安全的,与WAP安全标准相比,WPKI所采用的EGG(Elliptic Curve Crytography,椭圆曲线密码)密码系统更适合在无线设备中使用。

4.消费者自身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大多数消费者在移动支付中上当受骗是由于自己不小心或者贪图小便宜受害,因此,运营商不仅要规范自身问题,消费者更应该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

信息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移动支付较传统业务具有随身、实时、快捷等强大优势在支付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消费者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技术的提高等,也将很大程度地促进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很多网络支付品牌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对移动支付造成一定的冲击。移动支付的发展需要各参与机构的密切合作,也离不开相关管理机构的引导和扶持,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将取得更大、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忠 缪尔宁:国内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金融电子化,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