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2 14:49:50
序论:在您撰写构建智慧供应链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智慧供应链;特点;构建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020-02
在新的智能经济时代,许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如JIT生产方式、敏捷供应链等得到应用。显然,这些模式能够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但同时也造成了供应链在抵抗各类干扰事件风险应对能力的不足。当今,供应链模式存在难以解决的五大难题,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背景下,智慧供应链孕育而生。如何建立面向未来的智慧供应链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 智慧供应链的概念及特点
2009年,复旦大学罗钢博士在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融合会议上首先提出“智慧型供应”的概念。“智慧供应链”是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企业中和企业间构建的,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系统。
智慧型供应链的核心是着眼于使供应链中的成员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尽量消除不对称信息因子的影响,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由于嵌入了智能信息网络技术,“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具备以下特点:
(1)技术的渗透性更强。在智慧供应链的大环境下,供应链管理者和运营者会采取主动方式,系统地吸收包括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内的各种现代技术,实现管理在技术变革中的革新。
(2)可视化、移动化特征更加明显。智慧供应链更倾向于使用图片、视频等可视化的形式来表现数据,采用智能化和移动化的手段来访问数据。
(3)信息整合性更强。借助于智能化信息网络,智慧供应链能有效打破供应链内部成员的信息系统的异构性问题,更好的实现无缝对接,整合和共享供应链内部的信息。
(4)协作性更强。在高度整合的信息机制下,供应链内部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成员的信息,并及时掌握来自供应链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针对变化,随时与上下游企业联系,做出适当调整,更好地协作,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绩效。
(5)可延展性更强。在基于智慧信息网络的智慧供应链下,借助先进信息集成,信息共享变得可以实现,企业可以随时沟通,供应链的绩效也不会因供应链层级的递增而明显下降,延展性会大大增强。
3 构建智慧供应链的意义
3.1 高度整合供应链内部信息
传统供应链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基于存在直接的供应和需求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信息流往往会由于不同企业采用的不统一的信息标准系统而导致无法正常流通,使得供应链内部信息无法自由流通和共享。相比之下,智慧供应链依托智能化信息技术的集成,能够采用有效方式解决各系统之间的异构性问题,从而实现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保证信息流无障碍地流通在供应链的各个动脉和静脉组织,提高信息流的运转效率和共享性。
3.2 增强供应链流程的可视性、透明性
传统供应链环境下,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实现方式,整个供应链是不可视的。由于供应链的不可视性,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无法对产品的销过程实现全面的了解,仅从自身流程和业务,以比较单一的成本因素考虑如何选择供应商和销售商。这样就无法实现供应链内部企业的一致性和协作性,更不能形成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供应链竞争力低下。拥有良好可视化技术的智慧型供应链,能够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充分共享,对自身和外部环境增强反应的敏捷性,企业管理者能够依据掌握的全面的产品信息和供应链运作信息,正确做出判断和决策,组织好切合市场需要的生产,实现有序生产管理。
3.3 实现供应链全球化管理
智慧型供应链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它一方面能保证供应链在全球实现扩展,也能防止供应链在全球化扩展的情况下效率降低问题。信息交流和沟通方式在传统供应链下是点对点,1对1的,但随着供应链层级的增加和范围扩展,这种传递方式难以应对更加复杂的信息轰炸。智慧供应链依据自身对信息的整合和有效的可视化特点,可以打破各成员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不受传统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能够高效处理来自供应链内部横向和纵向的信息,实现全球化管理。
3.4 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智慧型供应链所具有的信息整合性、可视性、可延展性等特点,使得供应链内部企业能够实时、准确地通过了解供应链中各环节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情况,保证和上下游企业的协作,避免传统供应链由于不合作导致的缺货问题。因此,智慧供应链能够从全局和整体角度将破坏合作的运营风险降到最低。
4 构建智慧供应链的途径
4.1 持续改进
企业获得利润所依靠的载体是源于产品的持续改进。然而,在智慧供应链的大环境下,企业要实现产品持续改进,必须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方面的信息化技术,来增强产品的数据集成性和协同性。建立集成的产品研发、生产计划及执行的业务流程,实现产品研发管理集中化,并控制生产工艺,制定合理的生产标准,并在不同生产基地实施,增强供应链成员在集成技术下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4.2 完善生产计划系统
作为供应链的成员,企业需要从整体出发,努力构建完整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使不同产品能够与相适应的计划模式、物料需求及配送模式进行匹配,从而拉动物料需求计划。实现ERP系统与SCM系统完美对接,增强销售过程的可视化和规范化,营造涵盖客户交易执行流程与监控的平台,动态控制过程,及时掌握相关重要信息,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
4.3 实现财务管理体系标准化和一体化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标准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财务管理工作历来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更需要标准化。处于供应链中的成员,迫切需要建立标准化的财务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通过查看财务数据来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营信息。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企业需要利用ERP系统来实现企业的财务业务的一体化,从传统记账财务业务分析转向价值创造财务分析。在成功实施ERP后,可以构建基于数据仓库平台数据分析及商业智能应用。通过财务管理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共享性。
4.4 定制化的供应链可靠性设计
供应链管理也被称为需求管理,其中一大难题——不断扩大的客户需求。在智慧供应链管理下,企业能与客户保持紧密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在智慧供应链中,客户将被视为供应链系统难以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供应链管理人员,一方面,设身处地地站在客户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客户需求为根本,融入供应链管理;另一方面,激励客户参与供应链系统设计、运行和管理。智慧供应链着眼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与客户紧密联系。通过大量的信息交互,智慧供应链对客户进行细分,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从供应链可靠性角度来看,客户需求是一种需要关注与整合的资源,合理利用客户需求将有助于平衡供求关系,从而确保供应链系统的供应可靠性;从客户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参与供应链的设计、运行和管理,从而改善自己的购买方式,购买切合自身需求的产品。但是客户对于服务标准是不一样的,智慧型供应链管理需依据不同标准合理区分顾客,提供可靠的个性化服务解决方案。
4.5 可以借助标尺竞争,提升供应链可靠性
通过引入相同类型的企业,并以此作为参照对象,需要监管企业成本和资金投入分别由类型相同企业的成本和资金投入决定是标尺竞争的核心思想。处在标尺竞争的监管情况下,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类企业的成本。
智慧供应链通过合理引入标尺竞争,供应链管理者就不用了解各成员企业的成本与投入具体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监管机构对被监管成员企业的信息依赖问题,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监管问题。对价格实行价格上限监管方式,服务可靠性监管从供应可靠度与产品合格率两方面进行控制,促使成员企业依据“标尺”提高各自的服务可靠性,提升供应链整体可靠性。
5 结 论
随着未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方式的改善,智慧供应链将更具智能性、可视性、高度信息整合性、高协作性,供应链管理和决策将会变得更加柔性化,能够有效解决目前供应链管理普遍存在的五大难题。参考文献:
[1]赵柟.持续变革与创新,构建智慧供应链管理[J].2012(12).
关键词:智慧城市;物联网;供应链创新;智慧/物联网—BPR;Petri网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全球一体化经济导致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科学技术的集成和深度应用密切结合在一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经营“智慧”的重要性。
美国IBM公司2008年11月对外公布了“智慧地球”;2009年2月,奥巴马批准推进“智慧地球”项目的发展,“智慧地球”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相继推出了打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城市的政策。《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把武汉建设成“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重在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社会管理、产业发展、市民服务等领域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特征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传感器是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物联网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在物联网发展方面,武汉有技术和产业优势,很多单位都具备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技术。2010年4月25日,武汉东湖开发区提出创建“智慧光谷”,发起成立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合作,以获得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扩大物联网在湖北的推广应用,打造新的千亿元产业。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下,武汉对物联网建设的重视,给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它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将会大大提高企业供应链的效率与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物流管理的高度自动化。
1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及物联网
武汉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推进物联网建设与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物联网发展的推动下,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也将发生巨大变革。
物流是企业决胜市场的生命线,而高效的物流供应链,才能促进物流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中小企业是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是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生力军,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以及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和武汉市结构调整的催化剂。但因为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个体“小”,他们在获得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技术和管理水平,赢得更大空间和社会关注上,较之于大企业,依然处在弱势。
我国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主要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其取得稳定地位并发展壮大,必须实现供应链创新。供应链信息化的实施实际是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武汉大力建设“智慧城市”,给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和发展契机,极大地降低了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成本,为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比较优越的条件。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会带动物联网的发展,而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将改变供应链流程,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有关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相关方面的研究还属于空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用前瞻远瞩性的眼光研究供应链流程再造,有很强的研究价值。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在量的方面要求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质的方面要求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物联网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功能,以及对信息化高度集中,将对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产生巨大影响。本研究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反应型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式,以订单为中心,凭借物联网强大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预测和预见物流需求,并依靠一系列灵活适应、自动协调的物流及功能流程,形成灵活的全维保障网络,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流程,力求达到“业务流程精悍、组织结构扁平、订单执行加快、物流与信息流统一”的BPR标准,为“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创造一套独立的、具有高度互动性的、灵活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业务流程。
本文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实现创新,应用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慧/物联网—BPR”供应链业务优化模型,探讨出智能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式,帮助武汉市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准确地进行定位,确定自身的核心业务及发展方向,有效降低管理成本、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回收、提升交付能力、加快进行资源整合,进而动态地适应未来市场的各种变化,满足供应链上下游环节企业的需求,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智慧产业聚合升级,为努力建设武汉智慧城市作出贡献,真正实现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最终把武汉建设成“两型社会”、和谐宜居城市以及创新型城市。
2 物联网供应链创新性研究内容
物联网是物与物(人)通过网络而智能相连,从而提升整个地球的智慧水平。它不仅是两化融合的核心战略,而且是构建智能社会的新网络工具。完善和创新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必须提高其信息化与智能化。在供应链中,数据和信息是核心。由于供应链管理中各个环节都是处于运动或松散的状态,因此,信息和方向常常随实际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转移,影响了信息的实时性及精确性。智慧型供应链是供应链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通过智能的业务分析,供应链数据才能转化为有用的供应链信息,通过整合的方式提供给企业。智慧型供应链的核心是实现供应链企业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通过智慧型供应链,既可实现将营运的关注点从过去的“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上来,同时又能借助对来自客户端的种种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对行业上游采取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产品进行规划、采购指导,也有利于终端领域的市场推广、消费行为研究、科学陈列、增值销售等一系列举措的有效跟进。
物联网能全面感知、实时准确传递物品信息、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化控制,其核心是数据。因此,借助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有利于供应链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可及时追溯原材料源头,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减少库存管理重复作业,并可对运输工具和货物自动定位,可用于损耗控制,并能促进“智能商场”、“智能货架”、“智能仓库”的建立,打造智慧供应链。由于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BPR)技术在研究供应链成员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集成优化方面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因此本项目在供应链创新研究中提出技术工具——“智慧/物联网—BPR”。所谓“智慧/物联网—BPR”是指物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本文研究的内容如下:
(1)武汉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以及供应链管理水平。
(2)研究“物联网—BPR”的建模方法。在对供应链各环节的共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比现有业务流程建模方法,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Petri网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智慧/物联网—BPR”的参考模型和过程模型,分析其经营模型、活动模型、供需协作模型,并建立它们同过程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
(3)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是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支撑手段,在综合分析物联网技术要素、业务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智慧/物联网—BPR”的运营运作模型以及方案实施模型。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分析“智慧/物联网—BPR”的动因,研究“智慧/物联网—BPR”信息集成和共享问题,给出“智慧/物联网—BPR”工作流、数据流,以及信息系统与“智慧/物联网—BPR”之间的关系。
(4)信息共享的实现离不开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项目将以复杂的三级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供应商、制造商以及分销商的库存成本和持有水平在实施“智慧/物联网—BPR”前后进行分析和比较,建立绩效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在供应链协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博弈理论对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分配关系进行分析,确定“智慧/物联网—BPR”环境下“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协作关系和信息共享价值的利益分配模型,并通过模型求解,研究如何将供应链信息共享后获取的额外利益合理地分配给各个成员企业,提高他们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积极性。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运作方式如图1所示。在研究总结基础上,最终形成“智慧/物联网—BPR”协同化、集成化模式和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和方法。
3 研究意义
十七大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印证了“中国智慧”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武汉与深圳一起,被科技部列为国家“863智慧城市主题项目”试点城市,目前武汉已经拥有物联网、光电子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丰硕成果,“智慧城市”正在发展中。“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向智能化、精细化和便捷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武汉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推进物联网建设与发展。在此背景下,创新中小企业供应链,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点,也是武汉市发展“智慧城市”的大举措。
目前,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实力不足,比较落后,其供应链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对整个供应链的变化做出实时反应,导致供应链控制方面存在着一定难度。在“智慧城市”背景下,运用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可以使物流、信息流具有可同步、可协调性,真正使物品具有可标识性、可追溯性和可继承性。本文为武汉市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供应链创新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和建议,以达到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1)通过在供应链业务流程中应用物联网等智慧技术,构建中小企业的大规模、高效率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有利于完善现有研究领域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白,丰富相关理论成果,为学术界做出贡献。
(2)符合武汉市“十二五”发展政策。2011年年初,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武汉市未来5年工业“倍增计划”,此次会议意见将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壮大作为武汉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推进全民创业,搭建创业平台,建设创业基地,优化创业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
(3)提升广大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是武汉市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通过完善和优化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业务流程,探讨出智能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式,实现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最终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统一,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武汉整体经济实力,促进武汉“智慧城市”的建设。
(4)有利于促使中小企业提高战略意识,完善企业经营模式。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管理企业,同时要加强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各节点之间的亲密合作来达到“双赢”或“多赢”。本项目有利于中小企业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未来发展动向,以战略眼光来为企业做长期规划。
参考文献:
[1] Zhang Yunchuan. Research of distribution system model on the basis of Petri—net[C] //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 Management in Japan, ISTP, 2008.
[2] Zhang Yunchuan.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strategies of china''s logistics enterprises[C] //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ICPOM’08), ISTP, 2009.
[3] 张予川. 电网物资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及其软件设计[J]. 物流科技,2008(9):119—121.
[4] 张予川. 产业集群供应链形成机理研究与应用[J]. 物流科技,2010(5):103—105.
[5] 张予川. 随机需求环境下VMI模型研究与应用[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版),2009,33(3):608—610.
关键词:物流网;供应链;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一、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以及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其三大核心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二、物联网下的现代物流管理
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也是物联网技术最重要、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很早就实实在在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
而物流运作的多主体、多环节和网络化特征决定了其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很高,物联网技术与物流运作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推广应用将对企业物流的运作效率、作业方式和业务范围产生深远的影响,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使物流达到“智慧”状态。
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主要在四大物流领域。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的网络系统;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中心;四是企业的智慧供应链,能够面向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从海量信息中寻找规律,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客户需求预测。
此外,物联网可以实现全过程动态、实时识别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显著增强了信息系统对物流过程的全程监控和信息追溯能力。物联网通过提升企业物流的可视化管理能力和信息追溯能力,实现物流流程的顺畅衔接,缩短作业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水平。物联网在供应链上的生产、运输、仓储、配送和零售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具体有效的应用,从而能够打造出完整的智慧物流体系,如:
在EPC网络的基础上,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设计RFID智能中间件,组建支持EPC开环应用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对供应链上贸易单元即时准确自动的识别和跟踪。以基于SOA的EPC/RFID智能中间件为核心,充分利用SOA架构松散耦合的特点,在供应链执行平台以及各物流执行子系统之间实现RFID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并进一步实现对供应链中的产品、库存、采购、销售和客户的智慧化管理。
产品管理:产品经过供应链的各节点时,RFID读写器自动捕获产品的电子代码, EPC中间件自动收集产品的状态信息,并通过EPC网络保存到EPC信息服务器上,供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物流公司实时查询,还可以用于防伪和售后服务跟踪管理。
库存管理:通过EPC网络能够实现对产品的出入库及库存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以及库存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共享;还可以为整个供应链设定库存管理标准。
采购管理:以SOA为基础的EPC中间件能够不断收集、存储和处理供应链中的产品信息和物流信息,并与其他节点的EPC中间件进行交流,实现采购流程智慧化。
销售管理: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包括客户)都能够通过EPC网络建立直接的沟通机制。以SOA为基础的EPC中间件可以与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连接,接受客户的个性化订单申请,企业、零售商和物流企业的EPC中间件能够自动获取这些信息,实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及服务。
客户管理:EPC信息服务器中既可以完整地保存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信息,还可以保存产品该如何正确养护等信息,适时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提醒客户。
可见,通过整合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各物流执行子系统,构建一个统一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平台,充分将库存、采购、销售、客户四方整合串一,帮助企业完成多个零散环节的物流整合,全面开拓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现代管理经营服务理念变成了可能。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利用信息技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为实现物流流程信息化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公司的仓储、物流信息等进行一体化管理,以促进数据共享、货物和资金的周转率、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与现代化物流企业管理同步的信息化流程。
参考文献:
[1]盘承军.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卓志宏.基于物联网技术推进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运作研究[J].物流技术,2013(17).
关键词:双升级;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产业升级;消费升级
产业、消费双升级与技术互动的内在逻辑
数智化转型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内在逻辑上取决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技术支持三方互动的影响。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精准响应、产业供给体系变化及数字技术支持的背景,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见图1)。表现为需求端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我国社会消费体量巨大,本身就具有拉动产业、行业发展的原动力,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新一轮消费升级正在展开,新的消费场景和内容应运而生。消费升级不仅带来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的变化,而且赋能企业创新,从引导企业加大在产品、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投入,到倒逼企业改变产品结构、服务质量,相应的推动产业升级。对零售业的影响是在全面数字化服务方面早已超越零售的范畴,正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个性化的预期以及崇尚快捷、便宜、贴身化服务的要求,催发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变革,并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更高的数智化诉求。这种诉求表现在为零售业创新迭代指明了方向,由重视产品、质量和效率,到关注全流程的消费者体验,成为提升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互动、连接、体验来提高品牌粘性,创造新客群、新需求和新服务,未来企业竞争力在于数据赋能的消费者洞察和触达能力,转型的基本思路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再到消费者供给的过程。为了实现成本、效率和收益的最优平衡,零售业将通过场景化、实时化和互动化覆盖尽可能多的渠道和目标客户,而数智化转型将作为行业触达消费者的重要手段。在数智化背景下,零售业可以利用数据智慧化管理时时洞察消费者内在需求,依托全渠道零售优势为自身发展服务。表现为供给端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以消费引领带来产业升级,同时产业升级作用于生产要素的改进、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会助推消费升级。从商品供给看,产业升级表现在产品生产的能力将具有极强的柔性和智慧性,企业必须确定关键业务,并将数字技术与需求相融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新品设计,并制定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策略以及智能化渠道终端运营,进而打造真正符合消费升级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由此演进为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共振效应”,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释放产业外部推力,促进消费升级,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从当前三次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也可以看出(见图2),渗透率在三类产业的逐年上升,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数字经济在新经济业态下创造更多产能。事实上,数字技术的作用在改造产业结构上正逐步形成新的数字产业,虽然在第一产业的产业增加值效应不明显,但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优化方面作用明显。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的作用表现为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从计划到产能管理、生产控制、订单执行,支撑整个供应链实现全方位融合。数据应用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由数据管理进化到使数据增值,在供给端的智慧化打造筑就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零售业新需求、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数智化转型更是带来新产品开发、新品牌吸引力和新物流效率,进而带来零售业运营结构的重新布局,推动新零售业转型。表现为技术价值赋能的第三方助力。消费与产业双升级的互动效应,推动零售业模式变革,而数字化为其变革注入新能量,反过来带动消费和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在由数字化转型数智化进程中,传统零售业演变为新零售,零售业面临营销、服务、组织管理、技术支撑的全方位改造。数字技术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不仅引领消费者行为,更是放大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促使整个消费市场结构发生裂变。数智化带来的大链接实际上变成消费升级的直接催化剂,而消费升级同时反作用于零售业,促成需求的“质变”,进而改变产业形态,带来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从此意义上理解,数智化转型既是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的结果,同时也不是被动承受,其技术创新的能量又形成对传统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的深刻影响,进而改变传统零售业模式。显然,在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上,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和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然而也不可忽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赋能,技术架构的背后是系统开发流程以及商业模式的重构。从技术核心诉求看,由提升运营效率转向支撑产品、业务、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一套基于云计算、数据和移动端的新特性解决方案,能够实现供应商、商以及客户的数据集成,构建起全局优化的支持体系。零售数智化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化升级或增加电商渠道,而是零售企业数字技术、业务和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以数据智能创造端到端商业价值,通过全域会员运营、全域获客、全域洞察,促进企业品牌建设、产品创新以及渠道管理。由此,技术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通过数智化赋能,打通零售业人货场新链接,以及提高内外部生态组织协同能力,最优化资源配置和创造最大化价值。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方向
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持续交互成为服务常态。从价值分析,随着消费升级和数智化进程,消费者并不限于对商品本身的重视,而是更关心商品中附加的文化、情感价值;从关系分析,消费者将更加注重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产品越能贴近消费者,越能扩大市场影响度。因此,企业应从维护消费者关系出发,积极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借助数智化转型,重构涵盖战略、组织、业务运营的新型能力体系。以战略布局看待这种能力,需要企业对顾客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交付产品只是服务的开始,持续交互才是服务的常态,如何通过产品、体验、服务延伸场景需求,是企业增加消费粘性的关键。构建以用户运营为核心的能力体系,数智化转型就是在培养企业能力上对每个阶段的有效性需求进行追踪和优化,提高转化率,在顾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帮助企业找到产品、服务、体验与末端需求的契合点。确立转型新战略是建立这种能力体系的基本前提,而精准响应用户需求的新品开发是实施转型战略的第一步。在新消费时代,以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导,对消费场景数据进行分析,零售业数智化被赋予更多企业能力,“人”的因素获得更多重视,用户数据化价值将反哺到生产、渠道、销售、运营全场景,更有利于企业抓住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形成产品与顾客持续交互、顾客全生命周期对品牌的忠诚,并且对消费和产业领域产生影响。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人货场价值被重新定义。一个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供应链形态至关重要,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供应链结构正趋向扁平化发展,基于响应速度、服务质量、成本效率的供应链重构应能为客户、行业、社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创造了条件,更加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数智化供应链体系,能高效打通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优化成本、效率和体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样的,对零售业的影响不仅仅是在销售这一环节,而表现为对整个零售业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与资源整合,从预测、采购、生产、物流、交付的全链条优化,零售业也需要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体系作为支撑。人货场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基于强化的数据分析驱动,实现人货场价值各要素的高效组合,在智能配补货、生产采购协同、智慧物流等业务环节直接进行链接,构建灵活且具有弹性的数字化供应链网络。智慧化营销渠道打造:有效“触达”用户。通过全面、客观的数据分析,企业更容易把握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能够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而营销渠道越来越被赋能智慧化。消费升级带来消费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别是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数字化赋能营销渠道智慧化,便利各渠道贯通,逐渐形成了全渠道营销。而互联网重塑了消费链,改变消费习惯,数字化场景的广泛应用,为新消费搭建了高效的体验场景,数字体验普及,前端需更强触达力和感知力。营销数智化转型构建了一个全触点、全内容、全营销的体系,从营销渠道上不再是以现实卖货为目的的促销,而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精准获客、爆款试推和互动活跃率等功能为主导,企业将围绕着消费触点和内容而展开一系列营销活动。而线上线下融合及新社交媒体为了解消费者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数字触点,全方位采集数据,就能够精准顾客画像,有效“触达”用户,更智能化的满足消费者购物体验。智慧化组织打造:可动态响应的开放组织至关重要。数智化零售业的重要特征,强调的不仅仅是增加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数字化触点,而是数据赋能于价值链各端,进行实时的智能化运营,并最终固化成企业价值增长的数字模型和数智化能力。因此,数智化转型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组织管理来保障。从消费升级看,基于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要求,零售业的工作流程和目标设施,应能灵活应用和积极响应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零售企业部门职责范围要随之调整,核心职能将由管理向赋能转变。与传统组织变革、流程重组不同,数智化转型的组织优化在于将人的作用回归到主观性、创造性与决策性判断上,并建立组织的自我驱动和自我优化能力。而传统零售业组织功能无法匹配智能时代需要,只有依靠数智化转型将企业塑造成一个无边界的组织,才可打造无限拓展的商业模式。但在数智化转型中,如何实现组织敏捷性工作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全新型组织方式和新型生产关系,一种数智化组织将成为未来争夺的焦点。数智化组织将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获得加强,包括员工数智化素养以及组织运行方式的数智化程度,使组织更具有开放性和可动态响应性。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思路
构建产业与消费双轮驱动的动力推进机制。一是从供给端强调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构建更加敏捷的业务运行系统;二是强调消费端的数智化,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特别需要创新数字化渠道和营销方式。基于人和货的精准匹配,持续优化新的消费场景,拓展消费空间,在消费端利用数据技术的力量运营消费者,在供给端通过数据技术进行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全方位、立体化感知消费者需求,构建更加完善的数智化零售机制。基于产业升级的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设。消费升级依托的是产业供应链能力建设,实现供应链数智化,基础能力的升级改造非常重要,云化和建设是支撑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立的基础。基于云化和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其目的是强化数据功能,建立起端到端营销密切联动、集成状的供应链系统。为此,企业需要一个全局优化解决方案,首先从规划上要围绕顾客导向进行技术架构,建立技术与业务双向驱动的完全融合的数智化架构。其次以服务化、藕合、共享化方式建设零售业务的数据,使前台系统和触点更加贴合内部使用和外部顾客的需求,支持顾客、商品、营销、物流、库存、支付等运营一体化和能力聚集,构建人货场全要素运营体系。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当前,组织模式正在快速演进与迭代中,打造未来组织的方向就在于从管理型组织演进为赋能型组织。组织转型是从根本上解决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结构性问题,而这种转型的价值,对于原有管理和业务效率的优化与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领导者是推动数智化组织建设的主要影响力量,需要具备数据化、全渠道的思维。另外,培养新数据的技术人才刻不容缓,包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掌握适当的数字技能,通过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慧,隋钰冰.产业升级视野下实体零售流量价值释放和转型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9(11)
2.季凌昊.商业生态全链路数智化转型的价值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2020(16)
3.杨成延.“数智化”助力精益供应链构建与运营[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11)
4.张景先.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互动机制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9(9)
关键词:城市配送 供应链 智慧物流 电子商务 信息整合
城市配送作为物流链条中的“最后一公里”,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扶持,城市配送被提至优先重点发展的高度。
宁波市的配送体系正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不但缺乏大型的正规的配送中心,更缺乏合理的配送路线和配送布局。宁波市的配送工程不仅对城市的交通产生了压力,而且配送体系效率低下。随着宁波“智慧物流”的提出,城市物流配送业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并出现新的发展曙光。
一、宁波城市配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适应宁波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宁波积极发展城市配送物流,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城市配送物流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目前,梅山保税港区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宁波现代国际物流园等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海陆空”立体综合物流网络。
(二)城市配送物流运作能力显著提高
如今全市实际从事物流相关业务的企业超过5000家,注册资本600万元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超过100家,国家A级及以上的物流企业70多家,FedEx、UPS、DHL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宁波,形成了一批物流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的职能型分支机构。
(三)现代装备和先进技术应用加快
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电子标签、管理信息系统等物流信息系统和技术装备在物流企业和业务流程不断普及推广。新增集装箱车辆GPS安装率达100%,RFID技术在宁波港集装箱码头、集卡运输和后方物流中心得到良好应用。
从总体来看,宁波城市配送市场主体尚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尚未成熟,面向社区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末端配送物流设施缺乏,城市配送运力未得到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城市“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高、中转难、配送车辆通行难等问题较为突出。
2010年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智慧物流”成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示范试点项目之一。然而,“智慧物流”不仅仅是解决城市的配送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基于2030年的“城市病”而提供的一个城市物流解决方案。“智慧物流”将重新定义城市物流的基础设施,重新定义传统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在这个方面,德国邮政DHL、西门子公司联合课题组已为宁波市制定了一个定制化的城市物流解决方案。2013年1月出炉的《宁波城市物流规划研究》提出了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电子商务自提等新物流模式。可以说,“智慧物流”的先行先试,适逢其时,对宁波城市物流的规划及启动城市物流项目运作实施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智慧物流”使得充分利用物流存量资源成为可能,使所谓“虚拟物流园”、“网上停车场”成为现实,使得物流模式创新成为可能,使“不让物流断在最后一公里”不成为一句口号。
二、以智慧物流构建宁波城市配送网络体系的新思路
构建宁波城市配送网络体系的目标是以实现物流资源利用的社会化、物流资源信息共享、提高重点商品共同配送率为出发点,以重点商贸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共同配送点等物流节点为支撑,做到布局合理、运行高效、通行有序、绿色环保。为实现该目标,宁波应该以智慧物流为抓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智慧物流新技术应用的步伐
要支持企业积极改造升级现有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企业、贸易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及相关部门之间资源和信息的充分共享。推广自动识别、标识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在共同配送中的应用水平,建立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体系、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和企业的智慧供应链。
(二)加大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培育力度
要培育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专业化城市配送市场主体,鼓励企业通过整合仓储和商场售货资源,建立相对较大规模的仓储设施和统一的配送系统,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存货数量和资金占用率,通过集中配送,提高车辆使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加快仓储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仓储企业由功能单一的仓储中心向功能完善的各类物流配送中心转变,优化商贸配送物流功能,提高城市配送服务水平。
(三)构筑智慧物流协同平台,整合信息资源
信息化不仅是现代物流行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的重要环节。物流信息系统好比是城市物流供应链中的神经中枢,对提高城市配送的效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建立以宁波智慧物流统一门户为核心的智慧物流协同平台,以整合物流各个环节和从事单一环节物流中小企业为突破口,推动网络市场从信息交换向市场服务交易的转变,积极引导城区配送企业和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线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快速实现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最优的城市配送方案。
参考文献:
[1]鲁晓春,詹荷生.关于配送中心重心法选址的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邓爱民.城市配送系统优化,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第11期
[3]徐根强.城市配送体系优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长安大学,2009年第3期
[4]刘斌.上海发展城市配送的问题和对策,管理,2007年第7期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基础支持;智慧化服务;智慧化效益;协调机制
农产品流通对于平衡农副产品市场供给、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农产品保存时间短、易腐坏以及跨区域流通运输时间长和方式滞后等因素影响,农产品流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多元化互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深入应用,农产品流通逐步走上数字化发展道路,流通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这一过程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促使各行各业逐渐开始向智慧化方向转型。在此背景下,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业趁势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加速推进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既可以促进以农产品流通业为主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又能有效保障粮食供应链安全。为此,本文立足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基本现状,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测度,并提出新时期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协调机制构建策略,以期为农产品流通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基本现状
(一)农产品生产环节:流程长且成本高,智慧化生产尚未实现
一直以来,农产品生产环节存在流程长且成本高的难题,对农产品智慧化生产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具言之,农产品生产一般需经过播种、灌溉、施肥、除草、打药、收获等过程,且不同类型农产品对温度、湿度和土壤等生长环境存在差异。为了保证农产品稳定、规模化生长,部分会运用现代化技术搭建恒温暖棚、保持良好灌溉,也有少部分有条件农户会借助多源遥感设备、“3S”技术、智能监控录像设备、物联网和智能报警系统,监测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长状况,以智能化、精细化方式促进农产品生产提质增效,但这些行为均会增加农产品生产成本。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长、成本高的现状依然存在。现阶段我国依旧面临农产品智慧化生产尚未实现的现状,农产品生产总量和盈利仍由市场实际需求决定,部分农产品过剩或供给不足问题仍然存在。
(二)农产品批发环节:管理与模式滞后,智慧化服务有待增强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与发展模式仍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批发环节的智慧化服务水平。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方式滞后。现阶段,我国依旧有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整体设计以地摊和档铺为主,内部空间狭窄且设施简陋,数字化设施不健全,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空气置换系统设施不完善。同时,批发管理人员对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智能化设施的应用意识欠缺,使得农产品批发管理方式明显滞后。另一方面,农产品批发服务模式不健全。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拥有智能化服务功能,其他批发市场依旧存在服务功能不健全、服务层次低等问题,甚至一些市场仅有最基础的场地服务功能。总体而言,受管理与模式滞后影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批发环节智慧化服务有待增强。
(三)农产品物流环节:路程长保鲜难,智慧化运输质效待提高
近几年,顺丰、京东、菜鸟等物流企业均已开始使用相关技术,不断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冷藏运输发展。然而受农产品保鲜难、跨区域运输路程长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环节智慧化运输的综合质效仍然较低,亟需提升农产品品质、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满意度。具体而言,农户和消费者都属于个体,存在地址分散、路途较长的特征。农户大多位于山区或远离城市的农村,消费者则更多集中于城市,这使得农产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运输路程长、环节多。当前我国虽有部分地区实现了农产品物流运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物流环节农产品信息的可监控化、可追溯化、可视化。但这一模式并未全面普及,尤其是偏远地区和技术设施差的山区,农产品物流运输、包装和存储均存在较大问题。而农产品自身易腐坏的特性使其保鲜较难,加之运输路程长、新型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致使农产品物流智慧化运输质效亟待提高。
(四)农产品零售环节:外部支持不足,智慧化营销模式不健全
当下我国农产品零售环节面临外部支持不足的挑战,致使智慧化营销模式与农村电商生态圈构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方面,政府支持与引导不足。现阶段,国家已经出台有关农产品零售的相关扶持政策,如《深化农商协作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通知》《关于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但这些政策均是宏观性指导文件,具体支持与引导措施、细则、标准仍旧匮乏,无法有效支撑农产品零售企业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制约智慧化营销模式的完善。另一方面,零售营销环境不成熟。构建农产品电商生态圈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电商生态发展环境尚不成熟,企业间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难以有效发挥带动作用;中小企业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难以充分参与农产品流通市场竞争。这使得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旧以线下为主,农产品智慧化营销模式不健全。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一)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考虑数据获取可得性、综合性、客观性、可表征性和可度量性等原则,本文结合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基本现状,立足孙伟仁等(2019)、何新(2021)、孙磊等(2021)的研究成果,从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基础支持、服务水平及综合效益三个维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
(二)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本文借鉴孙磊等(2021)、潘雄锋等(2015)的研究,采取全局熵值法,构建指标-时间-空间三维时序立体数据表,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具体测度步骤如下:第一步,全局评价矩阵构建。假设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共有c个指标,分别记为Y1,Y2,…,Yc,研究时间范围为t年,研究区域为m个省份,则每个指标不同年限的截面数据为Yt=(yij)mt×c,研究期内共有t张截面数据表。运用全局思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t张截面数据表进行排列,即可建立全局评价矩阵:Y=(Y1,Y2,…,Yt)`mt×c=(yij)mt×c (1)第二步,标准化处理指标数据。基于上述全局评价矩阵,结合本文所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选取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规避无意义计算,将Yij指标的最大值定义为Max(Yij),取值为1.01*Yij;最小值定义为Min(Yij),取值为0.99*Yij。第三步,指标数值计算。计算第j个指标在第i个省份的占比、信息熵值和差异系数,公式分别为:
(三)数据来源及权重计算
基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选取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及)数据进行研究。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以及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另外,农产品贸易增加值指标以2010年为基期进行指数平减,个别缺失值利用插值法进行补齐。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基于全局熵值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获取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各指标权重,具体测度结果见表2。进一步运用公式(8)计算2010-2020年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基础支持、服务水平及综合效益评价值,并采用加权算法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具体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绘制图1。从表3和图1可以看出,整体而言,研究期内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0-2018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缓慢上升态势,这可能与农产品流通业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以及冷链物流等先进物流模式发展水平不高有关;二是2019-2020年,随着各行业智慧化发展加速,智慧化基础支持不断增多,促使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到2020年末已超过30,达到34.56。分维度来看,农产品流通三个维度的智慧化发展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基础支持方面,2010-202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基础支持呈现先缓慢上升后加速提升的演变态势,演变态势变化时间节点为2015年。原因可能在于,“十三五”以来我国逐渐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的重视力度,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大力倡导“互联网+”,推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互联网电商巨头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步加大对流通设施的投入,不断优化流通组织结构,因此2015年以来我国农产品智慧化的基础支持提升幅度明显增大。服务水平方面,2010-202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服务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且增长波动变化较小。细分指标来看,2014年农产品智慧流通的零售服务和物流服务均有所下降。原因可能在于,2013-2014年仍处于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和不确定上升阶段,农产品电商企业销售额有所下降,进一步影响农产品流通智慧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这一现象也说明,该时期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完全建立,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综合效益方面,2010-202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综合效益整体提升显著,且以2016和2018年为节点呈现分阶段跨越式递增趋势。2010-2016年,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综合效益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017-2018年,综合效益上升幅度有所放缓;2019-2020年,综合效益整体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究其原因,近几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应用的深化,流通智慧化新业态、新模式渐趋成熟,因此农产品智慧化的综合效益得以显著增强。
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协调机制构建策略
(一)打造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协调机制
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将多元化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农产品生产、批发、物流、零售等流通供应链各环节,打造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协调机制。在生产环节,农业部门应收集各种农产品生产信息,打造农产品数据库,并利用智能化技术与信息系统,分析农产品生产相关信息,推动农产品智慧化生产落地。在批发环节,农产品批发商应运用大数据、射频识别等技术,分析并记录各项数据信息,制定农产品流通协调计划,进而提升批发效率。在物流环节,农业部门应加快建成覆盖面广的冷链物流渠道网,充分发挥各省、市、县、村物流存储设施的整体联动和共享协同效应,减小农产品储运损耗。在零售环节,农产品零售企业应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消费者需求信息与市场信息,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其匹配最优配送机制和零售方案。综合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应运用多样化数字技术,串联生产-批发-配送-零售环节的一体化智慧流通链条,以此制定并打造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协调机制,提升农产品智慧化发展水平。
(二)建立农产品智慧流通与监管协调机制
未来我国应着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深度应用,本着安全可靠的核心原则,着力构建农产品智慧流通与监管机制,提升农产品流通安全水平。首先,扩充农产品智慧流通监管内容。监管机构应拓展大数据平台监管范围,由市场内部向生产和采购端延伸,构建覆盖全供应链、互联互通的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最终形成一系列可追溯的智慧监管链条,以此提升农产品智慧流通监管力度。其次,加强农产品智慧物流运输监管。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在各大城市建立智慧物流、配货、仓储等技术设施,同时搭建内部自纠和外部抽检系统,形成制度化监管机制,实现主动监管与被动监管相结合,提高农产品流通安全水平。最后,加大农产品流通智慧
参考文献:
1.俞彤晖,陈斐.数字经济时代的流通智慧化转型:特征、动力与实现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0(11)
2.赵丹.农产品批发市场智慧化转型研究[J].农业经济,2021(9)
3.孙伟仁,徐珉钰.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实证测度[J].商业经济研究,2021(6)
4.何新.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1
5.孙磊,张树山,郭坤.中国物流产业智慧化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J].中国流通经济,2021(10)
6.潘雄锋,刘清,彭晓雪.基于全局熵值法模型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5(4)
7.赖阳,王春娟,康健.城市农产品流通趋势的几点研判[J].时代经贸,2017(10)
这样一位资深的经济学者几乎从未显山露水地接触媒体,而是长期耕耘在自己的领地,进行着粤港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研究。他的学术成果或许不能简单地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但从这部30多万字的《百年利丰》一书,就可窥得其深厚的功夫。
把这部书向企业界推荐,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远远超越了不太懂行的记者们写出来的公司传记所给予企业管理者的东西。在此,我们也仅能点到一二。
快捷、全球化、创业精神
利丰集团,是华人冯氏创办的老字号商行,经过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传承三代,如今仍然屹立不倒,多年来占据着《福布斯》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十以内的位置。
利丰现今的掌门人冯国经、冯国纶兄弟,在1970年代就已分别取得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回到企业后,他们不断推动利丰的内部改善,从旧式的家族经营转向现代化的专业管理;也就不断拓展利丰的外部市场,从琐琐碎碎的出入口贸易到构建起了采购、经销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及电子商务业务。
其中,利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佼佼者。美国哈佛商学院就对利丰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做了多个商业案例分析,《哈佛商业评论》则称之为“香港风格的供应链管理”,具有“快捷、全球化和创业精神”。
在利丰看来,这个世界,各采购国之间将没有边界,利丰就要拥有一个在“平的世界”中管理供应链的有效模式。就说在美国,任何一家商城里都会有30%~40%的商家是利丰的客户,消费者们基本不会注意到利丰公司,但在各类服装和家庭用品的背后,却是利丰在提供服务。
利丰供应链管理四大特点
冯邦彦教授研究认为,利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
第一,积极拓展全球性的采购经销网络,不断对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管理,并注重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上的企业紧密合作,以争取“零售价里的软三元”。
软三元,指的是当一件产品的生产成本是1美元,零售价是4美元时,传统的市场智慧是研究如何把价值4美元的产品卖得更多、卖价更高;但最好的办法,是向供应链上的3美元增值入手,依然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使来自供应链上的收益可直接增加经济溢利。这就是冯氏兄弟的经济哲学,通过拓展全球性的采购经销网络和不断改善供应链管理,来赚这软三元。
第二,建立从采购、经销到零售的一条完整供应链的组织管理架构,重视并不断强化各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
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利丰贸易,专注于组合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以协调和监控采购、生产、运输等活动;处于供应链中端的利丰经销,则专注于经销和批发业务,以构建完整的工作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在市场推广、品牌、品类管理、物流服务、销售渠道的拓展上,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而处于供应链下游的利丰零售,用连锁店集团的运营紧贴消费市场,针对目标客户的需要提品和服务,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提高效率。
第三,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动式(牵引式)供应链运作,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