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1 14:44:25
序论:在您撰写低碳城市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低碳城市理念;城市规划;引导;转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已越来越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 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 国内外研究发现, 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 低碳城市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重要选择。城市规划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 是城市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制手段。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体系, 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下构建起来的。尽管近年来, 城市规划逐渐强调民生、环保等目标, 但城市规划理论和指标体系中, 没有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为限制性要素。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 低碳城市规划则是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政府在2003 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日本于2007 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国际社会于2007 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
2、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
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较多。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是否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3、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4、现代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理念引导下的“低碳”转向
4.1 低碳能源与产业
能源低碳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实现该目标,能源技术的大力发展是重要支撑。SatoshiIshii认为大部分的能源技术拥有可持续的特点,它们具有保护资源、提供能源安全、供应多种能源和服务、无环境影响等优点,所以从长远来看使用可更新能源应该是未来能源政策的基本。英国走在了国际低碳能源规划的前列,通过把广大城乡区域进行划分,提出了能源的分区对待和热电联产的使用。但是能源总是跟城市的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能源消费强度。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服务业和农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从工业结构来说,重化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轻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产业低碳化就要求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控制传统耗能工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建设低碳产业集聚区。
4.2 低碳生活与文化
Glaeser and Kahn通过对美国66 个大都市区研究发现,美国的城市发展与居民碳排放之间存在相应的规律,即: 同样收入水平的家庭,居住在城市郊区会比居住在城市中心产生更多的碳排放,这是因为郊区的住房密度低且面积大,同时郊区的居民更容易选择私家车的出行方式,且和就业地的距离也比较长。Susie Moloney认为专业的城市规划设计要使得家庭活动和行为发生改变以达到低碳的生活方式,并且关注塑造人类行为和影响家庭成员能源消耗的因素。城市规划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居民的低碳消费,包括设计生态节能建筑和城市专用自行车道、步行道,鼓励居民公交出行; 建立低碳教育基地、低碳文化宣传机制和奖惩机制,提升低碳社区品质; 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垃圾回收系统和碳排放监督系统,保障低碳城市功能。
4.3 碳汇吸收与利用
碳汇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植物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从碳汇的概念可以看出,加大碳汇建设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当然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植物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如大伦敦规划中的“绿环”,而且还可以净化城市气候美化城市环境。碳汇建设在区域尺度上可采用“绿楔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廊”模式,而在城市内部,绿色廊道可以是道路和铁轨的沿线或水畔,也可以是一系列连接开敞空间的绿链,或者是步行者和骑自行车人的景观线路等组成的“城市生态绿网”。此外,控制的排放,除了从城市空间上加强碳汇建设外,还应注重生物能源的使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培育。
4.4 低碳政策与法规
从总体来看,低碳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 “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国际、国家以及区域层面涉及到资源协调、合作共建、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低碳发展战略,宜由规划师编制后,通过政府进行区域性和行政性的实施。而基于城市层面的发展战略,更应注重公众的参与。Ebi 和Semenza认为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社区尺度的碳减排项目,组织个人加入邻近的社区小组,使不同的小组联合起来,再与政府职能部门对接。通过鼓励集体参与的方式来加强社区尺度的“社会资本”,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此外,低碳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否则会影响低碳城市的建设。日本学者青木昌彦认为低碳城市的制度设计和建设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制度、经济、文化、历史以及价值现状。张泉则建议首先应将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即低碳城市规划的法律化,在这之后才能更有效地考虑具体低碳制度包括碳税、碳交易机制、节能建筑规范、碳排放监督机制、可再生能源规范等的建立。
5、低碳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对策
5.1 城市公共空间的在建成区范围内尽可能均匀布局,并且尽可能布局在交通线旁边,这样可以减少出行次数,并且也减少了出行距离。
5.2 鼓励用地的有效混合,避免巨型或单一化的功能分区,提高短距离出行的比例。
5.3 提倡绿色交通,鼓励人们采用步行、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5.4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依据应当从中心地理论转向多极网络嵌套的理论模式,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要与公共交通枢纽相结合,空间耦合一致度可以用来度量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与公共交通枢纽的协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保护运河;利用资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试论在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及途经
收录日期:2012年7月25日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一项融注了人民智慧、流淌着中华文明的重要人类文化遗产。运河在城市中讲述着这座城的历史,或浩浩荡荡依然肩负运输、调水重任,或默默地注视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使运河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种种威胁。在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指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经济”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其实质是一种绿色的经济循环模式,倡导资源少投入,能效高产出。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维持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同时,也要用“低碳”的理念保护运河、利用运河资源,力求用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人文效益,从而促进城市建设,打造城市特色。
一、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预示着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兴起。
1、有利于为运河保护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城市化进程大有燎原之势,大量的能源消耗、土地和景观改造史无前例。据统计,我国2007年是煤炭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的国家,而2010年上半年的煤炭净进口量比2009年上半年增长约70%,仅次于能源稀缺国家日本。可想而知,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也随之不断攀升。煤炭的使用以企业为主,企业在大量释放温室气体同时,常伴有废水排放和噪声污染,这些势必改变城市生态环境,对河流、河道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因此,在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运河生态保护。
2、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形成地域生态特色。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缓解温室效应等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全球湿地面积占仅6%,为全球约20%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但湿地面积仍在缩减。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运河属于人工湿地,得到国际湿地公约的认可。合理地保护运河,低碳发展城市,不但为我们营造了较好的城市气候,减少新病种的产生,也保护了运河,丰富了运河生物。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气候特点,有地域性的种植会极大丰富城市河道景观,从而打造出城市生态特色。
3、有利于社会文明、城市文化建设,教化于民。若能将“运河城市”与“低碳经济”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联系起来,当运河的保护工作及其周边的环境整治也“低碳”发展、“低碳”建设的时候,势必对市民,甚至外来游览者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运河是一个城市的母亲河,往往记录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保护运河和整治运河周边环境的举措中融入“低碳”的理念,大量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如户外太阳能发电路灯),能有效倡导节约和绿色消费。同时,正确弘扬运河内在的文化精髓,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但能丰沛城市文化底蕴,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还能增强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和荣辱观,从而加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推动文明发展进步。
二、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途经
1、实现遗产廊道、城市“绿道”合二为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结合该城市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面”。大运河是贯通中国古代南北的水路,在现代,它是我国没有省、市边界的文化遗产走廊。河道的保护是每个运河城市的义务和荣誉,城市规划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区域空间生态管制,确保遗产廊道在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得到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可结合城市实际情况通过沿河绿化、建造带状公园绿地等形式对河道进行保护。这样既保护河道不受构筑物侵袭,丰富河道物种,又为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补充了“绿道”,调节了城市气候。
2、企业加强自身责任感,广开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企业是低碳经济的第一执行者。根据我国国情,以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对环境的污染换取企业产品,是目前我国最尖锐的社会矛盾之一。各类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是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保障和直接执行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一是企业本身就要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二是利用国家有关政策积极迈向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企业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起节约的责任制度,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展科研工作,鼓励科技创新。作为政府,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企业要积极响应,充分利用。为帮助企业早日走上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我国税收、信贷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减免和补贴政策。日前,我国将全面推广节能服务公司,企业所有节能需要的设备、技术、资金均有节能服务公司承担,企业仅支付部分因节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即可。同时,国家对节能公司进行补贴,节能公司每节约一吨标准煤,国家补贴240元,地方补贴60元。2010年是我国节能减排的攻坚年,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帮扶将为企业走上“低碳”提供平台。
3、让发展“低碳经济”深入人心。发展低碳经济,仅靠政府的措施和企业生产的自觉是够的。要让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永远持续下去,必须使其深入人心。使每个公民有履行“低碳”的义务也有监督“低碳”的责任。把节约当作一种社会公德,自觉遵守。市民参与低碳城市的建设就是要树立绿色生活观念,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提倡物品的重复使用。积极采用“低碳产品”;积极参与到“低碳”建设中来,推行全社会的低排放运动。城市是人类聚居活动的产物,它仅是一个载体,人在其中的生产生活活动才是城市的实质,当人们改变了生产、生活观念,以能源、环境的低投入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时,我们才正真走上低碳经济的路,才有可能建设低碳城市。
三、郑州市运河保护与发展“低碳经济”
郑州,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环境,历史上曾是大运河贯穿南北、联结东西的交通要地。郑州段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用约1500年。郑州市历史文化渊远,现代城市建设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和城市资源。合理保护大运河,发掘其内涵价值,以历史文化为依托,在郑州发展“低碳经济”,是郑州市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双赢的重要举措。
1、注重郑州段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研究。河洛文化是大运河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对其进行正确、深入的研究,我市大力开展了各项勘察、研讨工作。邀请北京和省、市各相关部门(水利、地质、文物等)的专家学者以及村镇知情人士,组织召开了大运河勘察研讨会。对勘察中的新发现予以认真的研究和讨论,总结其价值和意义,证实河洛文化在大运河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确深刻的认识郑州段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使保护、宣传工作更具层次。
2、积极的保护和利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与大运河相关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大运河漕运享有伟业和美名的康百万庄园,建于明末清初,其家业兴盛十二代,四百余年。为恢复康百万庄园的历史原貌,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郑州市对庄园进行了一系列保护维修和绿化。现庄园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立有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职工80人。
为加强遗址的保护和宣传工作,进一步扩大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在当地政府和周围村民积极配合下,电视成了以康百万为题材的电视剧拍摄,全国观众播出。康百万庄园自我保护的同时发展旅游业,不但提供了就业岗位,还把大运河文化推到了银幕前。这便是郑州市发展低碳经济,节约利用资源,保护遗产与城市发展共赢的典型例证。
3、以大运河申遗为契机,开展新农村建设。自大运河申遗工作启动以来,借大运河遗址维修保护和环境整治之机,开展当地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加强了农村政治、文化体系建立,完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当地政府对河道及相关遗址维护和整治工程,使长期居住在运河周边的村民们,对运河原本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对村民起到了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并美化了农村居住环境,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这些村民们切身感受到的变化,能促使他们思想觉悟的提高,更有利于当地政府将来开展工作,有利于城市发展、社会进步。我们在保护运河的同时,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为将来城市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不但能为城市发展节约资本投入,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而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较之其他城市更应先行,先行“低碳”保护和“低碳”利用,从而推动整个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关键词]低碳城市;成本收益;减排成本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81-04
1 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
近年来,自然灾害加剧,终于引起人类的注意,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间已经开始在这个方向上寻求解决途径。从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到每年举行的公约缔约方大会,国际气候谈判已经推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政治、经济、环境等多个层面向纵深发展。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要求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2007年4月联合国大会首次对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6月,气候变化再次成为八国集团峰会的首要议题。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并很快成为研究热点。
世界的人口在迅速的增加,我们处在一个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是世界的潮流,城市化也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它贡献了全球主要的GDP,近5/8的城市人口贡献了全球80%以上的GDP,但是,同样城市也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给世界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据统计,目前温室气体释放量60%~80%是城市排放出来的,其中CO2是75%,还有城市热岛效应,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拥挤等,所以解决低碳经济的重要核心就是建设低碳城市,城市化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低碳城市才能解决。
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需要承担保护全球气候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中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需要较大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协调好气候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可能途径,就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求平衡点。因而,研究如何建设低碳城市对我国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发展低碳城市是我国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2 减排角度下成本收益法分析
2.1 城市温室气体减排成本与收益的定义
(1)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
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本文是指在对一个城市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方案的过程中,以及这项方案完成之后的未来一段时期内,所需要耗费的社会总资源或社会所作的总的消耗。
(2)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的收益
城市温室气体减排所创造的收益是指减排项目完成之后的未来一段时间内,减排能够为社会所带来的社会总效应的增加。本文从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般而言,对于收益,应是可以计量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其可计量性,但如收益的含义所述,一些收益的计量,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3) 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和收益的时间效应
任何一个减排方案,其所产生影响决不仅局限于当下眼前,往往会对若干年后甚至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其环境时间效应更是不可小觑。
2.2 减排成本与收益的要素甄别与赋值
要对温室气体减排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对成本和收益进行赋值是必要的。但这也是本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本文认为,由于气体减排的复杂性和其影响的深远性,因而气体减排实施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可穷举的,本文只能就现有的认识水平和本研究的需要列举其中的一部分。
(1)减排成本要素的赋值
这一成本的构成要素主要从排放主要来源入手,来甄别要素组成。能源成本可以
参考城市的能源结构和能源需求总量,根据当期市场价格计算出城市的能源消费;根据能源系数换算能量需求,在相同的能量需求下,根据减排的标准,转变能源消费结构,重新计算能源消费,两者的差值就是城市的能源成本。
(2)减排收益的要素甄别与赋值
收益要素的赋值即减排方案收益的量化是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效益分析的另一难点。减排收益的衡量是不易的,尤其是对于减排的社会收益和生态环境收益。这些收益的显现的时间很长。这种收益可能是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内才会逐步的体现出来。
一是直接收益。在减排的实施中,最直接的收益就是CO2的减排量。我国在国际上已经对CO2气体的减排作出了一定的承诺,因而直接的减少CO2的排放量就是对我国建设低碳城市最有效的贡献。那么其量化标准就用城市的计划的减排量来作为直接收益。
二是间接收益。社会收益表现为生活环境的改善给公众带来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还包括由环境改善带来间接的经济报酬。城市减排会提供更加清洁的各种能源,并会提供与其配套的设施,会给城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与清洁能源有关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减排之后,城市环境气候并不断地改善,使人们在更加健康的城市环境中工作、生活,会使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增加,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发展低碳城市的根本目的。
2.3 减排成本收益合并分析
在作决策时,我们必须比较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在一般的成本收益分析中,一般用到公式:净收益=总收益-总成本。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很多间接收益很难用经济指标直接赋值,所以用一般的成本收益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本文准备采用将收益固定化,来讨论成本的方法研究分析。固定的收益就是计划减排CO2量,然后计算减排单位的CO2需要的能源成本是多少。
利用各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温室气体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的比值,可计算能源结构调整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化值。若以某年为例进行研究,先保证满足基年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总量不变,调整煤炭和石油的使用比例,计算得出煤炭消费减少1%,石油消费增加相应量引起的CO2排放量的变化量。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减排潜力=单位煤炭消费排放的CO2量×(调整前煤炭的消费量-调整后的煤炭消费量)-单位成品油(或天然气以及清洁能源)消费排放的CO2量×(调整前的消费量-调整后的消费量)(1)
减排成本=单位成品油消费市场价格×(调整前的消费量-调整后的消费量)-单位煤炭消费市场价格×(调整前煤炭的消费量-调整后的煤炭消费量)(2)
3 北京市能源减排成本分析
3.1 北京市能源消费概况
(1)北京市能源消费量与能源结构
要计算北京市能源成本,必须对其能源消费情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表1是北京市2007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各种能源消费情况的数据,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得到图1的能源结构图,从北京市的能源结构上看(如下图所示),煤炭仍然是比重最大能源消费,因而减少煤炭使用量,利用清洁能源来替代煤炭对于北京市的节能减排具有重大的意义。
(2)北京市能源市场价格概况
从表2的能源价格来看,石油是最贵的,其次是天然气,而煤炭最低,因此单从目前的价格来看,煤炭竞争力最强,其次是天然气,石油竞争力最弱。但未来的竞争力走势就未必这样,如最近北京市天然气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北京天然气价格小幅上涨。因此,还应结合能源储备量及未来能源政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进行分析。
3.2 北京市各能源消费成本计算比较
(1)单位各种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由能源消费产生的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以详细的燃料分类为基础的计算方法,第二种是以详细的技术分类为基础的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收集有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并进行比较计算,本文最终取平均值确定为各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数(见表3):
由上式知在计算CO2排放量时需要北京市历年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mi的统计数据。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耗数据统计为以实物消耗量为标准,所以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时需要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相应的换算,统一折合成标准煤。表4为折标准煤的系数以及各种能源的发热量(平均低位发热量将会在后面计算用到):
在保证满足当年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消耗能量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计算当煤炭的使用量减少1%的情况下,其所消耗的能量被石油或天然气所替代,则石油或天然气的增加量。根据表的数据换算得到石油和天然气的增加量分别是14.925万吨和16.03102412万吨。
(3)各能源消费成本比较
利用表4的数据以及换算的能源结构调整后的能源消费变化量,根据公式(1)和公式(2)计算得出将原油或天然气替代煤炭之后的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如表6所示):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原油还是天然气都有巨大的减排潜力,根据其成本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来逐步代替煤炭燃料是可行的,也为发展低碳城市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4 相关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从北京市的能源结构上看(如上图所示),煤炭是比重最大能源消费,因此,北京市在满足经济发展用能需要的同时,要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CO2,只有实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总量,才能实现CO2的减排目标。应该逐步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碳排量较少的清洁能源来替代煤炭燃料。从表5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在未来的能源发展中,应该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天然气的减排潜力要大于原油,而成本却要比原油小很多,是既经济又有效的减排发展措施。
4.2 认识化石能源资源的局限性,提倡新能源的开发
改变能源结构是减排中效果比较明显的措施,因为CO2的排放大多是来自于化石能源燃烧,但是改变资源结构也是有其一定局限性的:首先是资源的有限性,不论是石油原料还是天然气其含量都是一定的,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有限性决定了对其不可太过依赖,而要积极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资源,只有这样减排才不会是高成本的无限投入,也不会受国际原油等资源波动的影响,可以长期而有效地坚持下去。
4.3 放眼长远利益,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生态意识
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煤炭的含量占了我国化石燃料的绝大多数,产量也是居首,在有低成本的资源供给时,为了生态环境而提高城市的成本,这的确给城市的政府、企业、居民提出了挑战,可能需要牺牲短期经济利益来满足长期生态及社会效益的利益。
另外,减排收益的获取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那么对成本与收益的时间观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突出在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态度上。温室气体减排从长远来看,能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但是若做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考量,这种生态环境治理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一种连续的长期收益,即收益的获得可能不是在一届政府中可以实现的,有可能要在数届政府长期连续成本投入中得以显现,所以政府一定不能局限于眼前增长的短期利益,而要放眼未来,注重城市生活的环境效应和幸福指数,同时加强对企业和居民的低碳宣传,让整个城市都加入到低碳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耘.首都资源―收益―成本与比较优势[J].经济界,2008(5).
[2]姜克隽,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优势――2050年能源和排放情景分析[J].绿叶,2009(5).
[3]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4]张烨,牛东晓.北京市终端能源的价格竞争力比较及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
[5]陈英姿,李雨潼.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
[6]郭运功.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7]陈晓浩.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的选择与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5).
[8]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9]王菊,崔秀平.基于总成本分析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量谈判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10]邢芳芳,欧阳志云,等.北京终端能源碳消费清单与结构分析[J].环境科学,2007(9).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E011012201001)。
1.塑造人文城市,注重城市的文化建设
城区的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遵循守旧也不能原型照搬,这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城区人文环境的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为城区的发展带来活力,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动力。低碳城区人文环境的打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质量,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打造属于城区自己的文化品牌;不断拓宽文化市场,努力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链,增强城区文化的竞争实力。其次,加强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一举一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最后,加强低碳城市建设更要注重发展文化产业,争取取缔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存在或者是实施替换,建设人文城市,注重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2.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生态化的城市
城市的规划一定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在规划一开始就应当立足于生态城区的建设,这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要求。具体实施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对城区用地规划时,以发展的眼光对空间布局进行设定和调整,合理并有效利用城市用地,避免造成浪费;其次,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河、湖、海、林等资源,将城区的建设尽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第三,对城区的开发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来规划,不能盲目开发或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城区的发展变得畸形。
3.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建造现代化的城市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大地作用。因此,城市规划中我们应当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依靠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设有特色、多样化的城区。建设特色鲜明、明确分工的功能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居住环境对人们的吸引力;美化城区的人文景观,增加城区的绿化率,开发城区的旅游价值;加强城区的创新精神,打造青春、阳光、富有活力的城区,提升人们居住的幸福感。
4.科学、合理的实施城市规划,是其创新的基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秉承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否则创新就是毫无意义和没有价值的,因此在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我们必须确保其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具体的内容主要:
(1)城市规划一定要科学合理。要以建设一流的时尚的都市为主要的目标,城市要全面发展重点项目,比如说城市的人工园林,城市居民的住宅环境,城市的街道环境和城市的整体建筑物的规划等等,这些都必须经过科学合理地规划才能实现,城市的规划靠的不是城市的决策者和领导者,而是为了民生、民计,因此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全面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大都市。
(2)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要想合理建设民生为主的现代化大都市,一定不能抛弃城市的自然特色和独特的景观设计,要想建设特色主义的现代化都市,就必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习惯了解和熟悉,要建设一流的文明都市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施行规划。
关键词: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 应用
中图分类号:TF7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
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较多。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是否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2基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低碳规划框架构建
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能耗和碳排放评估及计算方法也不同,对应的低碳城市规划内容和方法亦有所差别。结合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并考虑城市设计等非法定层次规划,在各个层次以低碳规划设计为导向,可相应构建我国的低碳规划框架。
2.1低碳规划空间层次
(1)宏观空间层次
宏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大尺度的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在这一层面,收集有关能耗与城市或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通过比较这一尺度的数据,得到能耗排放情况和城市人口密度、面积等大尺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制定明确的、可定量的碳排放目标。
(2)中观空间层次
中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中尺度的地区或街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能耗通过由下而上的方法计算,即首先计算建筑的能耗,然后迭加累计。太阳能可接受率在GIS平台上直接计算.在这一层面,研究能耗/太阳能接受情况与更具体的城市规划参数(街区长度、建筑容积率、人口密度、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
(3)微观空间层次
微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小尺度(街廓)。在这一层面,太阳能可接受率用更精确的计算工具伍coteet)计算,目的是得到建筑脂区的规划参数与太阳能可接受率之间的关系。该层次更多和建筑单体与小尺度景观设计结合。
2.2低碳规划设计框架
由于低碳城市的实践起步较晚,因此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和成熟的规划体系。研究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的案例,形成案例库,总结分析其规划方法、规划内容和规划实效,为建构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提供基础和依据。基于上文的分析和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3.现代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理念引导下的“低碳”转向
3.1 低碳能源与产业
能源低碳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实现该目标,能源技术的大力发展是重要支撑。英国走在了国际低碳能源规划的前列,通过把广大城乡区域进行划分,提出了能源的分区对待和热电联产的使用。但是能源总是跟城市的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能源消费强度。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服务业和农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从工业结构来说,重化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轻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产业低碳化就要求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控制传统耗能工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建设低碳产业集聚区。
3.2 低碳生活与文化
Glaeser and Kahn通过对美国66 个大都市区研究发现,美国的城市发展与居民碳排放之间存在相应的规律,即: 同样收入水平的家庭,居住在城市郊区会比居住在城市中心产生更多的碳排放,这是因为郊区的住房密度低且面积大,同时郊区的居民更容易选择私家车的出行方式,且和就业地的距离也比较长。城市规划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居民的低碳消费,包括设计生态节能建筑和城市专用自行车道、步行道,鼓励居民公交出行; 建立低碳教育基地、低碳文化宣传机制和奖惩机制,提升低碳社区品质; 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垃圾回收系统和碳排放监督系统,保障低碳城市功能。
3.3 碳汇吸收与利用
碳汇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植物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从碳汇的概念可以看出,加大碳汇建设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当然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植物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如大伦敦规划中的“绿环”,而且还可以净化城市气候美化城市环境。碳汇建设在区域尺度上可采用“绿楔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廊”模式,而在城市内部,绿色廊道可以是道路和铁轨的沿线或水畔,也可以是一系列连接开敞空间的绿链,或者是步行者和骑自行车人的景观线路等组成的“城市生态绿网”。
3.4 低碳政策与法规
从总体来看,低碳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 “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国际、国家以及区域层面涉及到资源协调、合作共建、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低碳发展战略,宜由规划师编制后,通过政府进行区域性和行政性的实施。而基于城市层面的发展战略,更应注重公众的参与。Ebi 和Semenza认为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社区尺度的碳减排项目,组织个人加入邻近的社区小组,使不同的小组联合起来,再与政府职能部门对接。通过鼓励集体参与的方式来加强社区尺度的“社会资本”,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此外,低碳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否则会影响低碳城市的建设。日本学者青木昌彦认为低碳城市的制度设计和建设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制度、经济、文化、历史以及价值现状。张泉则建议首先应将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即低碳城市规划的法律化,在这之后才能更有效地考虑具体低碳制度包括碳税、碳交易机制、节能建筑规范、碳排放监督机制、可再生能源规范等的建立。
4.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4.1 城市公共空间的在建成区范围内尽可能均匀布局,并且尽可能布局在交通线旁边,这样可以减少出行次数,并且也减少了出行距离。
4.2 鼓励用地的有效混合,避免巨型或单一化的功能分区,提高短距离出行的比例。
4.3 提倡绿色交通,鼓励人们采用步行、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4.4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依据应当从中心地理论转向多极网络嵌套的理论模式,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要与公共交通枢纽相结合,空间耦合一致度可以用来度量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与公共交通枢纽的协调。
5.结语
在低碳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 低碳城市规划则是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作为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也为中国规划师在低碳规划的理沦和实践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低碳生态;枣庄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1-0074-03
1 引言
城市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影响到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状况,也影响到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虽然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城市的生态环境上也同样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城市绿化的减少、水体的污染、空气质量的恶化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困扰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而在所有城市中,又以资源型城市在这方面的问题最突出。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靠开采、开发、经营城市所在地的自然资源而发展形成的城市。我国目前的资源型城市大多是依托煤炭、有色金属等建立起来的,总数约有120个。经过多年的开采,目前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经因为资源的枯竭而陷入发展的困境,同时还要面临因资源开采而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依沂蒙山,西濒微山湖,南接两汉文化胜地徐州,北临孔孟之乡曲阜、邹城。作为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现代化工矿城市,枣庄的城市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城市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经济为支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将继续;另一方面,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势在必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了枣庄市城市发展的关键。
2 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
2.1资源枯竭造成的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资源的枯竭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虽然大多还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已经有不少面临或者即将面临开发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状况。枣庄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非金属矿产比重很大,以煤炭和石灰岩为主。煤炭工业作为枣庄市的主体产业之一,为枣庄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煤炭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也同样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局面。其中枣陶煤田已经枯竭,其它区域的田屯、枣庄、朱子埠等一批老矿已经闭井破产,官桥煤田也已进入矿井关闭程序,韩台煤田地质结构复杂,煤层薄,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枣庄市金属矿产相对非金属矿产,所占比重较小,且品味较低,开发难度较大。所以煤炭资源的枯竭时枣庄市目前制约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
2.2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
环境的破坏是资源型城市的另一共同特征。由于在最初的资源开采过程中,尚未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或者有些资源型城市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在管理上存在不足,这些原因导致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环境方面的污染。枣庄市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煤炭开发造成的山体破坏,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塌陷坑、水土流失等问题;二是城区森林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山体上树木稀少,山体,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绿化景观,对整个城市的森林生态系统也是严重的破坏;三是市区内众多的水泥、冶炼、发电等造成废气、粉尘污染十分严重,给城市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四是大量的工业废和水生活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对枣庄市城区地表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 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出路
从上文分析可知,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资源的枯竭而造成的产业经济下滑,城市后续发展力不足。二是因为资源的开采不可避免的造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型城市要想能够长远发展,必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从目前国际社会的发展来看,资源的枯竭不仅仅影响到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影响较大。近年来,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国际社会普遍达成了以减排和低碳发展模式应对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的共识,特别是在气候方面,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日益明显,为此国际社会已多次召开应对气候变暖的会议,并制度了一些限制碳排放的协议。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中,总理提出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要求。
以上种种形势下,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一方面要在经济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形成新的城市发展动力,并且新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降低二氧化碳在源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城市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源来消化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对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 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为了应对城市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在此基础上,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是未来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4.1低碳生态城市概念
低碳生态城市,是结合低碳城市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和生态城市中生态化发展理念后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即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4.2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方法
从城市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低碳生态城市的建立,需要从城市的空间管制、生态环境控制以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化这三个方面考虑。
空间管制是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角度出发,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对划定片区内的建设管理,控制公共资源的有序使用,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未达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的空间管制,也正是与此目的相契合,所以合理的划分城市的建设区域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在城市中大多生产生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的带来碳排放,这种不可避免的碳排放主要是依靠城市的森林植被等吸收消化。而居民用水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也离不开城市的水系统。作为资源型城市,因资源的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更是对容易造成山体植被的破坏和水体的污染,所以无论是从城市的未来发展还是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来看,都应以城市的山体保护控制和水体保护控制为基础,建立一个生态网络控制系统,恢复和改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如果说空间管制和生态环境控制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基础,那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低碳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单一,一般都是以资源开发及初级原材料加工输出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而新兴主导产业缺乏或发育很差,导致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困难。鉴于这种情况,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延长产业链为主线,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源优势。二是要大力引进新兴高科技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
5 枣庄中心城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5.1划分空间管制
枣庄中心城区空间管制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个区域的建设管理控制未有效地指导枣庄市中心城区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原理是依据中心城区生态敏感性的强弱,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建成区四个区域(图1),然后针对这四个区域提出不同管控要求。
禁止建设区:坡度在25°以上的山体敏感区、河道走廊敏感区以及重要的景区和地质非稳定带。这类区域是城区生态系统的核心,应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限制建设区:坡度在15°到25°之间的山体斑块控制区、水体防护绿地的控制区、矿产资源区和地下水源地。这类区域,是城区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城市发展的基础,需控制开发的项目类型、建筑密度、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大规模工业用地等对环境易造成污染的工业项目的进入。鼓励建设用地废置后复耕或绿化,制定并实施资源环境损失补偿政策,减轻贫困性生态问题。
适宜建设区:指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可建设区域。在此区域内,应依据枣庄市的区域资源环境科学进行的相关开发,达到现代产业开发与自然生态的和谐。通过加强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创业环境,以提升枣庄中心城区的产业层次,特别是在京沪高铁的发展契机下,实行重点开发。
建成区:现状已经建成区域。此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受自然生态约束较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适宜进行高强度的土地开发,一方面可考虑优先分配建设用地指标,适度配给农业用地,促进这些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要着重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持,对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区域要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
5.2生态网络化控制
生态环境控制,需结合枣庄中心城区的山水现状,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城市整体的规划布局发展,通过生城市态敏感性分析后,建立生态网络控制,恢复和保护中心城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网络控制以枣庄中心城区的山水脉络为基础,通过研究其在整个城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受外力影响时的敏感程度,从而得出中心城区的生态敏感性控制图(图2)。其中山体斑块敏感区是山体坡度比较大,或者是一些重要的景区和林地,在这个区域禁止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山体控制区主要是中心城区的林地,在这个区域内要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确保森林和植被不被破坏。水体斑块敏感区是中心城区内的河流和一些重要地表水体,对这些水域,要禁止各种开发和建设活动,对沿河要定期的检查监督,确保城市的水质。在水体斑块控制区内,要合理的控制开发建设活动,保护河道的自然岸线以及河道的防护绿地。
5.3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可持续发展,是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发展与环境相结合,使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在研究了国内外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之后,结合枣庄市煤炭工业的发展状况,对枣庄市的经济发展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煤炭循环产业。枣庄市可以以煤炭为产业源头,在优化煤炭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创立新型的煤炭循环产业。如依托中心城区现有的煤化工基础,并借鉴兖矿集团的兖矿模式(图3),发展“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等煤化工产业链,减少煤炭工业的污染物排放。
二是注重引导经济转型。大力引进汽车、电子、信息、食品和服装等新兴产业,鼓励发展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等第三产业,逐步实现多样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轻中心城区的污染,并实现城市经济的多元化。
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碳; 生态; 城市规划
随着我国对“低碳”概念的日益重视,“低碳生态城市”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低碳生态城市”主要指在当前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应确保二氧化碳的排放及能源消耗处于最低水平,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与指导方向,提升市民低碳理念,并以低碳社会作为政府建设的标本与蓝图。在国家制定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中,已对国家生态城市标准提出明确规定:80%的县区为国家生态县区、22个或以上分项建设指标需符合标准。可见,在当前环境日益恶劣、全球气候变短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城市低碳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很多城市也开始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下以生态为导向的规划目标。通过“生态立市”理念,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对城市建设的突破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1.1城市生态最优化
城市生态位对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城市中提供给市民或者可被利用的各种生态关系、生态因子的集合。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现状对于人类生活与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又充分体现一个城市的地位、性质、作用、功能以及人口、环境、资源状况等,进而决定了一个城市在市民心中的离心力与吸引力。通过城市生态的最优化规划,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1.2促进城市成长
城市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性过程,城市规划应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而变化,城市规划也要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留有足够空间。成长性作为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所有自然群落及人工群落都要遵循其成长或者演变规律,人们在开展城市规划时,也应认识并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将造成“生态逆退”问题。将成长性原则应用于城市规划中,也就是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文化、建筑、社区、邻里等性质作为其生命体系,应遵循其“生命历史”及“生态状态”,促进城市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
1.3尊重城市生态承载力
一个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主要从生态学角度为出发点,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十分有限。自然生态环境限定了城市的发展规模,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并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科学估算城市的系统承载强度,并以经济、技术、社会、生活等手段加强保护,提高承载空间与能力;②考虑到环境的自净能力与人工净化能力,这与城市生存质量和发展规模息息相关;③充分考虑城市的数量结构、产业种类及整体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以及净化能力等产生重要影响;④不断优化调整城市人口的总数量、构成、密度,这是低碳对城市生态提出的重要指标。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与策略
2.1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作为人类生活与生产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根据减量化规律,在规划城市土地使用时,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低碳经济和生态环境为依托,科学低运作土地资本,促进循环土地经济的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另外,根据低碳经济中再利用、再循环的要求,应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的单向思维转向新型多项思维,以低碳经济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减量――再利用――再循环”的效益最大化目标,以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2.2城市发展指标规划
城市发展指标应遵循以人为本,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生存环境、注重人口素质及生活质量为中心,确保城市的发展与其载体功能相适应。主要包括城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城市生命线系统,如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交通等完好率;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洪抗旱、消防、交通、工业事故、重大气象灾害、反恐和治安等应急救援系统,高等教育入学率、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市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等。
2.3城市用水规划
在低碳时代规划“生态城市”,应重视生态用水的节水问题,对严重缺水或者严重水污染现象加强防治,通过制定长远、有效的目标来逐步实现规划。我国也在“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准中提出“开发建设不可对地表及地下水形成冲击与危害,不得以恶化水源质量为代价”,同时要求生态城市的建设,应采用可持续排水系统或者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在水循环的利用方面,既要考虑水质与水量问题,确保高清洁度与足够水量;还要考虑到空间分布的合理性,是否利于废水的就地再生、就地利用等发展;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率,通过兴建水库、收集雨水等形式,提高非农生产用水的生产效率,改善供水质量。从“高碳”转变到“低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4城市旅游资源规划
旅游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有关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应建立在低碳经济的指导下,融入可持续发展经济原则对旅游资源的系统性、综合性开发,进而将旅游经济系统纳入旅游系统的循环发展中。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必须考虑到城市旅游资源及承载力,必须在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开发与利用,并对由旅游资源开发而造成的破坏进行修复补偿,促进旅游资源的低碳发展,实现环境的生态平衡和代际平衡。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主要遵循循环经济中“3R”原则,减少或者避免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污染,通过合理规划,减少废弃物排放,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低碳发展。
2.5充分利用现有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遵循祖先“逐水草而居”的原则,因此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低碳时代的生态城市建设,也正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既要加强保护、又要稳步提升。一方面,对生态基础的充分利用,主要由于原生态的生存环境是任何后天技术手段都无法弥补或者比拟的,因此加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对生态基础的稳步提升,应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措施维持并提高生态效益,并促进其共享性。从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充分利用,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真正意义实现低碳背景下的生态城市。
由上可见,随着低碳概念的提出与不断深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得以广泛关注,并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作为前提条件;确保城市生活的生态环境与宜居性,也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重点。在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低碳建设的实践中,需充分理解低碳与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必然联系,将低碳理念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全过程中,为城市发展与进步创造条件并奠定基础,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成康,蒋大和.针对生态型城市规划的生态足迹影响因子分析[J].哈尔滨工
业大学学报,2008(6)
[2]张卫华.浅谈生态城市规划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J].大众商务(投资版),2009
(7)
[3]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2011(2)
[4]钟跃波.基于现代生态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中外建筑,2010(5)
[5]于冬波.生态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
学,2006
[6]朱春玉.生态城市理念与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变革[J].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
学,2006
[7]梅林.泛生态观与生态城市规划整合策略[J].天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