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时间:2024-03-10 10:06:05

序论:在您撰写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

第1篇

“05”方案实施5年多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本教材集合了全国专家集中编写,每年组织修订,供全国高校统一使用,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已经得到了根本保证。在这一基础上,如何按照“05方案”提出的加强教学方法研究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注重教学方法研究是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与学的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从教育学的角度上讲,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而且关系到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提高。也就是说,任何教学活动都十分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不例外。而且,与其他课程相比较,作为政治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因此,在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加强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着力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科研能力提高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机结合,这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学习。也就是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生来讲,兴趣就是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的关键。换句话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具有学习兴趣,与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这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对教师来说,就必须首先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需求;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就会把学生的需求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就会时刻关心学生所思所想,就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习而言,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二者是双向互动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间接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所引发的。它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内在潜力。比如,当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情不自禁地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间接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为此,要转变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传统教学观念,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在双向互动中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解决学生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教学方法的研究要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兴趣要服务于效果,不能只为形式的变化而去研究形式,而效果的好坏又取决于科研能力和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是内因,教学方法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但科研能力并不简单地等于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要通过教学方法来实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以科研能力为基础,没有科研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没有根基和扩展的空间。科研能力与教学方法是互动、互促的关系。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又有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就能够使教学效果的提高得到双重的支撑。总之,兴趣与效果,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才能卓有成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方法可以扭转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一方面,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偏差或误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宏观管理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实效。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想办法扭转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而要实现这种转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说,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够正确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为整个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要解决这个首要问题,教师必须首先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学中来,使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课程,并且逐步培养起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提高对教学方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要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内化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它渗透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具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

第三,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1](P622)通俗地讲,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学校、课堂、家庭等是一个小环境。所谓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师生关系、校风班风、各种教学设施等。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直接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各种思潮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有利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在学校、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寻找突破口。比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动态过程,作为教学过程中互为主客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定要有交流,有交流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当然,交流的方式、方法及形式可以多样化,提问、专题讨论、辩论、演讲、让学生与老师互为主客体对话均可;有了课堂上的交流,教学就有气氛、有生气。对教师来讲,要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国际国内时事动态、社会热点问题、理论难点问题、社会焦点问题、重大现实问题、教学改革问题、中国化最新成果和相关学科的新成就等,及时引入课堂与学生交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要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为学生解疑释惑,并积极引导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指导他们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在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理论成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创造出一个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交流融洽的教学环境,就一定能够孕育出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反之亦然,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定有效的交流,教学也就会显得平淡无味;在课堂上,如果将教师当成主体、学生当成客体对待,就会造成只有教师的“讲”、学生的“听”,师生之间没有形成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这样的教学就会变成各自内心的独白,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才能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四,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研究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凡是能够达到增强教学效果这一目的的各种教学环节,都属于教学方法研究的范畴。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外的方法,而是渗透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目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来看,教师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状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一门课程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教学效果迥然不同的情况,其中,教学方法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要大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而言,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优劣取决于两个基本要素: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师讲授的方法相关联,科研能力与教师的学识素养相关联,而教学效果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这两个基本要素。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能够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除了课程内容设置合理、课时安排得当、教师科研能力比较强、学生重视程度等主客观因素外,教学方法则是一个关键。这是因为:教学思想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灌输、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教学方法丰富得当,学生就会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就会好。这就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目的出发,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体现课程性质和特点,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增强教学效果,而深层的目的则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方法研究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如何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加以重视、如何理性选择和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何把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首先,把教学方法研究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近些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更加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教学方法日趋显现出综合化、现代化、隐型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多年探索积累的经验成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为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方法研究,在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在学科建设中把它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要使教师能够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到学科建设和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增强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本领,有积极主动改造、变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和实际行动。因此,只有把教学方法研究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才能切实把“05方案”提出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不断提高。

其次,理性选择和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05方案”反映出了学习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要求,反映出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渗透。这种整体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和运用,否则,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实际意义。诚然,整合之后的课程不仅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素养和能力。具体地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就必须研读经典著作,深入把握基本理论,广博阅读和深入了解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跟踪和掌握理论研究的前沿信息等等。只有具备了这种综合性的理论素养,才有切实贯彻实施好“05方案”。那么,在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如何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内容的特点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已有的教学方法来理性选择和合理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结合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理性选择和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第2篇

关键词:分类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75-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推进的必然要求。由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每一位大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体现出差异性,只有正视这种差异性,因材施教,才能挖掘出发展潜能,使每一位同学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不同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及开展分类指导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扩招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在校生数量的增长使得每一位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在校生社会构成渐趋复杂,素质状况多样化,辅导员需要针对每名学生的年龄层次和个人素质特点提出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工作呈现一定的复杂性。

(二)多元文化思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影响加大

目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进取、务实,同时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渐增多。但也应注意,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基本状况的把握,大多处于对同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的普遍性认识,没能从学校具体育人环境和生源特点、学科专业等方面分析特殊背景下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需求,研究符合学校实际的大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实践上,还没有建立区别不同学科、专业和年级学生成长需要的差异性指导体系。

(三)当代大学生成才愿望强烈,发展目标多元化趋势增强,学生急需科学合理的分类指导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缺少自我规划的能力,有部分学生甚至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无法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在大一、大二时放纵自己,到大三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造成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盲目学习,学习缺乏动力,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实现缺乏执行力。

二、构建分类指导模式遵循的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要充分尊重、信任、关心和理解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的舞台,鼓励每一位学生发挥特长,让他们所学专长得到充分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个体学生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价值观、思想认识等方面,而且在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要在正视差异、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高校“分类指导”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针对性原则

掌握每一个学生现状, 是实施分类指导的前提。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应多留心, 多观察, 并通过多种形式对每个学生加以了解,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解剖, 针对不同学生重点分析,制定分类指导的具体目标,为实行分类指导提供准确依据。

(三)操作性原则

分类指导体系的建立,各项指标体系要客观,分类方法要明晰,便于操作实施,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三、我校构建分类指导模式所采取的措施

(一)以学生思想工作面对面及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分类指导为抓手,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2006年9月,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学生思想工作面对面活动。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全过程、动态跟踪服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2008年,为推动思想工作面对面活动向纵深发展,学校全面启动了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分类指导工作,辅导员、班主任根据约谈情况建立档案,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合理规划未来,明确努力方向,并定期检查和回访每位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给予反馈,让学生努力做到“知己知彼”,增强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学业规划的重要性。2013年,我校根据当前工作的特点,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优化工作模式,将原有的约谈卡和学业生涯规划手册改为约谈手册和学业生涯规划书,改版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简洁实用。

(二)分阶段开展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类建立各类群体学生档案

为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工作,包括新生思想状况调查、全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等。各院系按年级、按专业分别展开调研,并结合思想工作面对面,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深入到学生中间,详细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听取学生对学校建设、发展、管理等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做好班级心理困扰、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就业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的排查工作,分类建立院系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贴心、优质的指导与服务。

(三)以大学生分类指导为抓手,探索推进学生工作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学校支持院系超前谋划,依据院系学科特性,密切联系实际,制定适宜的分类指导办法,鼓励并且支持院系首创精神,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践载体,突出实践特色,制定精细明确、方式灵活多样的分类指导方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为不同需要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高质量的指导与服务,从而做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点、有特色、有实效,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院系积极探索分类指导,特色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自探索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指导方案以来,增强了院系学生工作的积极性,院系在学生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分类推进,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明确发展方向,针对学校学生群体及专业特点创造性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10年起,学校对19个院系大一新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心理等状况进行了调查,详细分析了新生的思想状况,形成了20万字的分析报告。此次调查的基础上,先后有19个院系根据学生实际,制定了针对2010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资源环境学院根据考研的学生遇到上自习座位紧张、教室经常变动等影响学习的困难,积极联系,设立了考研自习室,派专人负责管理,确保自习室的安全和良好秩序,以自习室为阵地,先后举办了考研动员会、考研经验交流会、备考和报考培训会等活动。考研自习室设立后,深受同学们欢迎,考研自习室的设立有效推动了学院的学风建设。林学院通过举办不同主题的“学生沙龙”,使面对面工作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拓展至普通学生之间、高低年级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干部之间、学生与专业课教师及学院领导之间的有效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处、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学生需要,统筹学校教育资源,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指导课”“百场素质报告会”“出国留学主题讲座”“就业指导课”,深受学生欢迎。

资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2014ZZ008)

参考文献:

第3篇

通过调研,得到以下信息和数据:学历上,思想政治教育在读硕士生中非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约占到6%,这部分学生由于未经历正规的高校教育培养,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相对有一定的欠缺;本科所学专业上,录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中本科为同一专业的仅占到调查人数的约24%左右,而且多分布在师范类大学,其它专业占到大约76%,既有学工商管理、法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英语、公共管理、金融等文科专业的,也有学机械、通信工程等理工专业的,这一状况在以理工为主的院校尤为突出;是否有工作背景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往届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大约占到调查人数的28%,这其中包括一部分在职就读的,也有一部分是已参加了工作,在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又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重新回归大学学习的。出现这种个人背景多样化的状况,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政策原因。我国政策规定,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员,既可以是本科毕业生也可以是专科毕业、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既可以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也可以是非普通高校毕业生(电大的学生、自学考试的学生等);既可以是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是往届毕业生。[1]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也就来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大学;既有工作过的,也有一路学习考过来的。同时,教育部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吸引了更多的考研者。

2.学科原因。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与众多学科和专业本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诸多交叉之处。就其研究内容而言,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而它的理论和方法涉及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这些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客观上难以与其它学科较为清楚地“划界”。同时由于其知识体系呈现弱连贯性的特点,其它专业的学生转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较容易适应。[2]而且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一些设点较晚的以理工为主的高校生源较差,甚至有的还出现了“生源”荒。为了招到学生,不惜降低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专业课的难度。这就使得一些专业水平不高,甚至一些以前从未涉足过该专业的人也能较容易考上。

3.个人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学历人才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上升,用人要求越来越高,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在不断递增。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看,有的希望继续深造,读完硕士读博士,这部分人本科一般是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或相近专业的;有的是希望通过读研在学识和能力上有更大的提升,适应就业的需要;有的是不喜欢本科时的专业或本科专业就业前景不佳、考研难度大,想通过考研改变专业方向或有助于未来的就业,如将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有的是出于工作上的压力和需要,如党政机关的公务员、高校的政治辅导员及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师等;还有的是想逃离职业困境,如职业不理想、工作不如意,一时又无法通过重新选择职业解决,便选择报考就业面相对宽泛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个人背景多样化对人才培养的利与弊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个人背景的多样化对人才的培养可谓利弊兼有,但从总体上看是弊大于利。从利的方面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使他们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多向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取长补短、文理融通。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知识融合的专业,除了自身的理论范畴,还强调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这样比较容易形成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有工作背景的占比例较大,工作的经历使他们更珍惜学习的机会,更知道应该怎样学。特别是有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背景的,他们本身从事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到研究的突破点。从弊的方面看,一是由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来自电大或自学考试的学生或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专业知识基础或专业知识基础薄弱。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具有弱连贯性的特点,但那只是针对突击考试而言,从人才培养教育看,本科教育是大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培养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一个阶段,如果只为考研才学习本专业的课程,这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不利的。硕士生的培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投稿邮箱:《教育现代化》杂志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培养专业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前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融会贯通。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这部分学生专业自学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欠缺。二是在职硕士生主要是公务员和高校政治辅导员,由于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学习时间难以保证,专业学习成了应付的差事。三是学生报考目的多样性,带来了学习背景、能力层次、学习态度和要求等的差异性,特别是读研不是自身的主动要求,而是迫于外界原因的那部分学生,不论其继续深造的初衷是回避就业压力,还是其它目的,很多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以个人经济利益为中心的高薪水的满意工作,他们对读书或做学问失去浓厚的甚至是最基本的兴趣,虽然也面临毕业压力,也只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出现学风不正,混文凭现象。这些都影响到了培养的质量。

三、个人背景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培养模式的合理选择

第4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一、前言

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为了给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各大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能够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向实际生活回归,从而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解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和思想问题,是顺应时展和满足社会和谐需求的新趋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就是在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向思想政治教育靠拢,从而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融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共同为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贡献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下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存在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还不健全,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处在试行阶段,导致学生总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话题离自己比较遥远。再加上近些年学校只关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一味追求就业率和签约率,从而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认为增加职业生涯规划会投入大、产出少,因此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一步推广造成阻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其次,我国在大学生就业观上存在偏差。只有正确的就业观才会带来正确的择业行为。在重点大学,许多学生都认为出国可以为自己镀金,于是就不考虑自己的现实情况一味地追求出国留学;一些学生认为外企职员比中小企业骨干更有发展空间,不愿意到中小企业任职;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考研是比就业更好的出路,从而走上利用考研“逃避压力”的道路。

再次,我国大学生对就业环境认识不清晰,盲目地认为大学文凭就是自身能力的证明,不愿到小城市去发展,把就业地域仅仅局限在大城市和机关事业单位,从而忽视了西部地区和基层岗位这些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的地方。此外,我国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还存在自我评估不准确,职业规划方法不科学以及跟风现象严重,个人目标不明确等缺陷,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国外思想涌入中国,受国外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走向多元化,因此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再加上许多高校教育经费有限,师资力量不足,这两门课程主要以枯燥的理论教学为主,让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感,从而造成了形式化的教学现状,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教育内容同大学生的现实利益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加务实,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许多思想都是以思想政治为基础,能够为其提供更丰富而生动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平台,从而增强了其实效性。

2.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需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可以说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能够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以及方向。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学生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帮助其提高人格魅力,从而能够更快地接受并适应职业生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还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驱动力,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受到思想道德规范的约束,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充分就业的有效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校教育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追求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既然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那么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必然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国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思想的熏陶和品德的培养方面还比较欠缺,仅仅侧重于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个人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做人,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一起,一方面能够通过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指导大学生合理就业,另一方面能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发展需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者进行结合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契合点。

首先,两者的对象一致。二者都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因此都对大学生的客观实际需求进行了解和掌握,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这就造就了二者的共通点和共通的工作着力点。其次,二者的教育内容具有互通性。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了解社会需求和竞争状态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二者表面上看各有侧重,实则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具有很好的互通性。再次,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互补性。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清晰,更具有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最后,二者在功能上具有关联性。主要表现在导向功能、认知功能、凝聚功能以及激励功能四个方面。

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1.完善工作体系,为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奠定基础。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首先要在制度层面进行总体安排,明晰工作机制,从而打好坚实的工作基础。在高校中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并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还应该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这样有助于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成长档案中要尤其注重记录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经历等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规划策略。

2.拓宽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渠道,努力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持续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就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除了专业的职业技能之外,良好的思想素质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等。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要求负责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主动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功能,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巧妙地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从而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3.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社会实践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立足点,鼓励大学生参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实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表现。在学校举办一些职业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再加上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和论坛等活动,就能营造出非常浓厚的就业氛围,从而使职业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对加强学生对社会现状和用人需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其正确的职业规划方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必须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必要的、可行的和可操作的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整体对接。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大学生

一、当前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1.择业观存在偏差。(1)过于看重薪酬待遇。部分毕业生把薪酬、福利视为找工作的第一要务,增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对社会需要和自身能力认识不足,职业价值观缺失,就业价值评价体系混乱,就业行为盲目。(2)过于看重社会关系。部分同学过于看重“社会关系”,导致个别同学对有家庭背景的同学有嫉妒现象,对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限制及没有“社会关系”产生抱怨,而不知现在虽人才机制尚不健全,但应看到社会发展的主流。同时忽略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积极心态。相反,有家庭背景的同学则觉得毕业后靠“社会关系”很容易就可找到工作,于是学习不主动。(3)过于看重专业对口。很多同学认为毕业后一定要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才觉得不白费这四年大学,还有同学因所学专业是冷门专业,担心以后找不到工作,心存抵触,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2.就业心理存在落差。(1)求职受挫引发心理困惑。因专业、职业选择而引发的心理困惑包括:对踏入社会的思想准备不足,对社会充满不安感,面对竞争压力紧张、烦躁、情绪低落、失眠。在面试没有下文的情况下产生自信心大跌的现象等。(2)求职技巧欠缺,缺乏心理准备和自信心。大学生在求职时由于缺乏经验和信心,容易出现诸如对用人单位情况了解不足、求职时情绪过于紧张、语言表达不得体从而错失良机的现象;有些学生求职时盲目自大、好高骛远,择业时拈轻怕重、态度傲慢,很容易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有些学生却过分自卑、胆怯、局促不安,让用人单位失去信心。

3.职业道德存在缺失。在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善的情况下,社会道德规范还有待提升,毕业生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与民企、外企之间的违约更为严重。如何规范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如何保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严格履行就业协议,是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

(二)高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1.对做好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随着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就业率成为了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部分高校只是满足于将学生送出去,对送出什么样的学生缺乏思考,这就片面地造成了对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忽视。

2.对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在低年级开设,在高年级除了一些形势政策与就业指导教育外,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这就造成了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使得毕业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甚明显。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集中指导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益。现实生活中,毕业生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选择不同,需求也就不同;毕业生的家庭背景、个好不同,需要帮助的问题也会有差异。实际工作中应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避免简单化、一刀切。(1)对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的学生强化相关服务。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及人才市场的发展,使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社会回报率显著增长,所以大学生希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获取更高学位的愿望日益高涨,再加上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时“惟学历论”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毕业生对更高学历的追求。近几年,全国考研、出国及公务员不断迭起,大批毕业生选择了考研、出国或公务员。急他们所急,先他们“之忧而忧”,将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举办相关的经验交流会及讲座,定期召开座谈会,指导学生做出理性的报考选择,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自身专业优势、正确选定专业用书和专业参考,帮助学生了解竞争态势及往年录取情况,收集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料,协助联系调剂单位,积极填写推荐信等。(2)对准备就业的学生加强择业指导。根据学生大三时所填写的“准毕业生信息表”进行分析汇总,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类是自身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同学,他们需要的不是给他推荐岗位,应是帮他们分析哪份工作对自己更有发展空间。第二类是缺乏一定自信心但对工作有一定要求的同学,这就要重点做思想工作,劝其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告知他们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性。第三类是性格较内向,不擅言谈、不擅与人沟通的;还有家住郊区,生活较贫困及单亲家庭,这些学生就业难度相对较大,给予重点帮助、关注,包括推荐单位、联系单位、指导面试,直到落实单位。

2.探索建立一套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家长要发挥好基础性作用,帮助子女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好就业准备。(2)社会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给予毕业生一定的包容。(3)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直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也涉及专业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要实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化推进。

3.探索建立一套贯穿大一到大四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模式。在专业教学、假期实践的各个环节渗透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内容。第一阶段:就业启蒙教育阶段(大一年级第一学期)。除了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三观”教育,帮助其实现角色转换外,更要帮助学生了解校史校情、专业课程设置,介绍本专业社会地位、历年就业情况、职业前景等,使学生得到就业启蒙,激发就业意识。第二阶段:就业定向教育阶段(大一年级第二学期)。通过开设《职业发展》课,请一些成功就业或创业的校友开设讲座,配合职业素质与能力测试等手段,尽早让学生确立就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第三阶段:职业体验教育阶段(大二年级)。由于学生缺乏对就业的直观理解,职业规划不切实际。这一阶段可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开展多项与提升职业能力如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职业特点和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第四阶段:职业反思教育阶段(大三年级)。注重鼓励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鼓励其培养职业能力。做好考研、考级、考证、出国留学、考公务员等群体的引导工作,以满足学生各类成长的需求。鼓励大三学生多参加各种模拟人才招聘会,多到企业实习,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五阶段:择业与岗前教育阶段(大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就业相关政策解读、制作简历、面试技巧、劳动法规、谈判签约等就业技能培训,进行岗前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对于特群毕业生,要给予重点关注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文锦枢.加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大众文艺

[2]章冬斌.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3]杨金荣.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4]杨东.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第6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研;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在本科期间主要学习基础的知识与技能,研究生教育会使这些内容深化。对于本科生来说,考研不仅是学历与能力提升的机会,也是获得社会认同的路径。分析这一过程,对于打算考研的同学很有帮助。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研概况

就普通院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考研录取率一般在15%-25%(录取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率),如果以备考考学生为基数计算,有时录取率甚至能够达到40%―50%,在高校文科专业中录取比率较高。就西安而言,本专业能够报考的211院校有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普通院校包括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和西安石油大学等;可选择的院校相对较广。

本专业考研的专业方向分为“本学科专业”和“跨学科专业”。本学科报考的常见专业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基本原理、政治学、哲学类(包括伦理学、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史类。跨科报考主要有行政管理、法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文学、法律硕士和教育硕士等。考试的科目包括公共政治、英语和两门专业课。公共政治同英语满分各为100分,公共政治常见的录取分数区间是60―80分,英语则是50-70分。“本学科专业”常考的专业课科目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国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专业课一般分为两门,总分300分,根据报考院校和专业的不同,录取分数也不一样,常见的有两种情况:第一,高分专业课录取,即两门专业课需要考到250左右,加上公共课总分380分左右。近年来随着就业率压力加大,考研、保研人数的增加,高分录取的情况越来越多,增大了本专业的考研难度。第二,低分专业课录取,即两门专业课仅要考到200分左右,总分超过320-330分即可;一般为理论性较强专业、冷门专业或普通院校。各类录取分数线由低到高依次是国家线、学校线和各学院的专业复试线。报考211层次以上的院校,有时分数过了国家线但没过复试线,还可以进行跨校调剂。

二、专业与院校的选择

对于本专业考研报考的选择,存在“专业优先论”与“学校优先论”两种不同看法。专业优先论者认考研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以后打算朝更高的方向发展,如考博或在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基于此种思路,考研报考首先要考虑自己比较喜欢或擅长的专业方向,考虑被选择学校相关专业实力的强弱,这样才能在研究生期间有较大收获。“专业优先”的选择方式必须充分了解报考学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特色、主要导师近年来科研成果与相对水平。

与之对应的另外一种观点主张“学校优先论”,即报考学校的声望远比专业重要。此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学术教育类专业,社会认可度并不高,因此,专业所在学校的声望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东北师范大学的“理论”学科虽然排名在复旦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之前,但考生甚至有些用人单位在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哪些我们“常识中的名校”,因为后者名气远远大于前者,校内专业都会因为学校而显得更有竞争力。

当然,以上两种观点也不完全矛盾,学校好专业强的例子也有很多。另外,近年来,各学校研究生的录取分数逐渐提高,学业要求与毕业门槛也水涨船高,那些不费力就想“混名牌院校文凭”的学生的机会越来越小。

此外,报考学校与专业,还需要结合自身实力。一般来说,选择的标准要比自己现有水平略高,但努力一下可以达到。可以把打算考的学校归类(“211”或普通),然后上各校招生网站找到你倾向报考的专业,记录下各学校此专业往年的录取最低分、报名人数、录取人数等信息。接下来,找到不同学校你要报考专业的专业课书目,进行对比,选定学校。通常,选择专业课简单一点、往年录取分数较低的学校把握性较大。

三、资料准备与复习方法

1、认真选择复习资料

首先,要学会选择参考书。从常见的考研专业课指定参考书来看,参考书可以分为“单科一本参考书”和“单科多本参考书”。单科一本参考书是指一门150分的专业课仅指定一门参考书。单科多本参考书又可分为“并列参考”、“重合参考”两种情形。并列参考指考研的同一门专业课指定几本参考书且内容不重合或重合较少。以西北大学2015年“基本原理”考研课程为例,该课程指定了《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3本参考书,内容重合较少。“重合参考”是指同一门专业课指定的几本参考书内容重合较多或以一本为主。以长安大学2015年“政治学”考研课程为例,该课程虽指定了《政治学新论》、《政治学基础》两本教材,但内容重合较多,应以第一推荐书目《政治学新论》为主。

其次,对于参考书的选择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于“统编教材、自编教材”的问题。如果某校的考研参考书中出现了该校导师的自编教材,那么自编教材相对重要。第二,不能认为考研参考书的难易决定了试卷、录取的难易。因为,有的学校考研参考书较为简单甚至用公共政治“两课教材”,但试卷出题有时较难、较偏,也可能推高专业课的平均录取分数,例如,近年来,部分学校过线考生的专业课单科成绩甚至达到120―130以上。第三,应注意考研专业课参考书的版本。一般来说,各校专业课参考书比较青睐“老版本”。

2、制定科学的专业课复习方法

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考虑以下几点:第一,要恰当评估复习周期。由于近年来本专业考研录取分数越来越高,而拉分主要靠专业课,因此,专业课的复习周期不宜过短,不应少于半年,至少能够确保复习3-5遍。第二,专业课内容的复习顺序也有一定窍门。对于参考书的内容,可以采取目录浏览法,从序言、概论等方面看书的特色与创新,可以挑选章节阅读评估复习难度。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如果不是特别熟悉的专业课,复习内容可以先易后难。第三,第一遍的复习要打牢基础。在没有其它资料的辅助下,第一遍复习应该静下心来自编笔记,最终建立各章的大纲、重点、难点,根据以上框架建立知识体系图,不断加深理解、记忆、应用的能力。第四,注重利用其它资源。如果能找到历年该校专业课试卷(部分学校有售)、整理的笔记或知识点,结合教材复习更有针对性。第五,注意协调好与英语、公共政治之间的关系。公共英语对于一般本科生来说普遍较难,靠其拉分不太现实,但要保障过线(50-60分),必须常抓不懈。对于公共政治,如果与专业课之间内容存在重合,应当巧妙规划相关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考研心态调整的问题

在考研的不同阶段,考研的心态包括报考选择心态,备考复习心态,考场应考心态等。首先,在报考选择时,应坚定选择与意向。考研专业院校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应有考虑的时间,但在院校专业选定后,一般来说不要随意变更,因为考研复习的时间有限,犹豫不前,成功的几率就会变小。

其次,要客观看待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心理波动。一般来说本专业考研同学在复习期多会经历以下情况:复习初期,由于不了解有关情况,会有一定的迷茫与困惑;随着复习的推进,成就与兴奋之感逐渐增强,心态变得积极;到了接近考试的后期,焦虑情绪又会增加;随着精力的逐渐耗尽,压力越来越大,考生时常有坚持不下去的想法,总觉得自己不行,复习的还不够……。对于这些情况,考生应有恰当的准备与调节。既要有目标意识,也要多肯定自己复习的成就;既要保持拼搏的状态,也要适当调节。例如,每天可给自己一小时的放松时间,每周最好休息一天;对于解压,男生可以采取运动、网游、户外等活动,女生可以逛街、聊天、美食,劳逸结合。

最后,在考试期间要保持冷静镇定。要提前准备好考试用品,上考场开始答题后应注重过程,不要过多在意结果。考完一、两门之后先别对答案,好好休息。考试结束后,除非有明显的证据(例如一门课没有考),否则不要轻言失败,休息两周后就应准备复试的内容。

对于参与考研的同学来说,考研是独特的经历、难忘的旅程、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要坚信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保持积极的心态,为自己加油,实现人生又一跨越!

【参考文献】

[1] 阚云艳,谢佳娜.大学生考研计划制定策略浅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对策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技术为依托向大量用户大规模提供交互式信息,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媒体。新媒体融合吸纳传统媒体的优势,呈现出数字性、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追捧,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还是数字电视媒体,都可以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所用,如采用多媒体的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微博客或博客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传播积极的思想信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借助即时通讯与学生进行密切交流,倾听学生内心世界,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道路上的困惑。

(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网络最突出的一个优点是鼓励链接,也就是简单地指出完整的信息在网络上的原始位置.这使得新媒体的信息呈现网状,一个链接会导致多个出口,将海量的信息网罗起来。在新媒体环境下,各大门户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凤凰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导向鲜明、思想健康的信息资源;又如中国教育网、中国知网、考研网、公务员论坛等网站包含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三)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课堂,将新媒体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即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新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合一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与思想。在课外,教育者可以借助新媒体(博客、微博、BBS论坛、SNS网站等)与大学生展开互动,共同探讨人生、交流学习经验、读书心得,策划校园活动等。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培养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建设好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第一,组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方向性与有效性,团队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可以由专任老师、班主任、辅导员、优秀学生干部及社会有关方面人士组成,共同学习、研究、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开展教育团队新媒体素养培训。高校应对所选拔的教育团队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新媒体的操作与管理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媒体素养

高校应大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应对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学校可以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政治方向,提高大学生是非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媒体使用素养,使大学生对新媒体有充分的认识,熟练的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并且要牢固树立自律意识,在复杂的环境中把握自己,不仅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更要远离不良信息的制作与传播。

(三)运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 点对点的交流方式——即时通讯。QQ、MSN、飞信等即时通讯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即时通讯融合视频、语音、文字信息等多种通讯方式,包括私聊和群聊两种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即时通讯的私聊功能,与单个同学进行点对点的交流。由于私聊的方式具有私密性,大学生可以积极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利于隐性问题的暴露。教育者根据学生所显示出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保证大学生思想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 点对面的交流平台——微博客。自微博客诞生以来就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经常利用微博发表观点、进行交流、记录生活、展示自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博及微博客相结合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微博的创建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主题健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幽默、贴近生活的原则,创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产生共鸣,才能使大学生积极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其次,在微博平台上的交流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发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引导。

3. 面对面的教育方式——校园网站。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网站可以更加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同时对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有效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校园网站可以由老师与学生共同管理,既可以把握思想方向,又能迎合学生兴趣爱好。校园网站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创建主题健康、形式新颖、语言活泼的网站,并使之成为学校的宣传平台、网络教学的平台、师生互动的平台、校园师生的资料库。

总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正是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 罗蕾.新媒体条件下对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初探[J].赤峰学院院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