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科学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4-03-09 17:16:24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科学的本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代科学的本质

第1篇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本质;特征;范式;分析

科学革命就是从结构到结构的转变,即范式的转换。“范式”一词是著名的科学历史主义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一个中心范畴,它是某个科学共同体共同的承诺的集合,而且是一种具有较强指导意义作用的范例,究其本质简言之就是一种科学发展的范例。他认为科学革命的本质在于科学结构的根本变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也不例外。范式,因其不可通约性和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的信奉而发挥作用,推动着整个科学的发展。

科学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库恩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对整个学术界,包括哲学界、科学界等,产生了巨大的轰动作用。这个轰动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提出的“范式理论”而引起的。范式,作为库恩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对科学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范式的应用最初应用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中,提出了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独到的见解,随着范式理论在分析科学发展过程中作用的不断显现,它的应用也超出了单纯科学发展的研究领域而进入了许多人文科学的研究,可以说,“范式理论”的提出是库恩在20世纪给人类文明做出的一大贡献。

1 “范式理论”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指导常规科学的发展之中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从科学史的角度阐述了他对常规科学的一般理解。“常规科学”是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科学共同体是具体科学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科学实践者们达成的一种前提性的承诺,同时又是科学革命的对象,或者,至少是对象之一。常规科学的存在与发展就是建立在科学共同体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假定之上的。可以说,科学共同体是某一领域内的科学实践者之间在科学实践过程中达成的一种共识、一种用以指导自己在此领域从事科学实践活动的契约。而范式则是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这些科学成就在一段时间内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是一种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科学成就。某一个领域范式的出现,使这一领域研究的范围会变得越来越小,深度也会越来越深。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一门科学(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科学),在未取得相应的范式以前,它的成员们就会为取得这个范式而努力。一旦取得了这个范式,那么,这门科学就进入了常规科学时期,此时,科学实践者们就会在这个范式的指导下展开研究活动。在这里,总的来说,范式指导的目的,也就是常规科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就出来了,即确定重要事实、确保理论与事实相一致与阐明理论,其实质都是为范式辩护,扩展、维护并完善范式,使其能更好地指导科学共同体成员的研究活动。范式之所以获得了它们的地位,是因为它们比它们的竞争对手能更成功地解决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为实践者团体认识到是最为重要的。但这些也仅限于常规科学发展的初期。到了中期,则会出现反常。所谓“反常”,即出现与范式所预期的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也就是范式无法解决的难题。在常规科学中期,科学家经常努力去解决各种反常问题。到了后期则会面临着范式危机,此时,科学共同体中的成员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一个新的范式来代替旧的范式,于是“科学革命”便应运而生。科学革命就是从结构到结构的转变,也就是范式的转换,即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这也从一个侧面向我们说明了“理论要作为一种范式被接受,它必须优于它的竞争对手,但它不需要,而且事实上也绝不可能解释它所面临的所有事实”,这也是科学革命得以发生的先决理论条件,也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原则。

这就是范式在整个常规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和在科学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常规科学发展过程中范式的重要作用离不开对其在每一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的研究。常规科学发展的初期是整个科学革命酝酿及发生过程的初始阶段,如果说常规科学为科学革命铺设了道路的话,那么对常规科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即解谜阶段则显得更加重要,事实也是如此。

2 常规科学既是解谜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从科学史的角度阐述了范式的理论,他认为一些科学成就要成为范式,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一种理论要成为范式是不易的,通向常规科学的道路也是艰难的。在进入常规科学阶段后,科学家也就开始了“解谜”的活动。在这个解谜过程中,范式的作用便首先凸现出来。

前面已有论述,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实践者的使命不是再进行重复繁杂的重建工作,而是扩大范式所能应用的范围和精确性。科学家正是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着常规科学中的“解谜”工作,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这个解谜过程中,规则与承诺的作用不容忽视,而规则与承诺也导源于范式,前两者只不过是范式得以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途径罢了。

谜是一个特殊的问题范畴,谜的驱动作用也是科学实践者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动力之一。而谜成为这个动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存在着一个以上的解,这也是我们评价一个问题为谜的主要标准。如果一个问题被看成是一个谜,那么这个问题必定要有一个以上确定的解为其特征。但是,也应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规则或参加的科学实践者所达成的承诺作为限定这个谜的解的前提性理论。谜底必须有限制性,必须与理论相联系。解谜活动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而这个目的性则是由这些规则与承诺所共同提供的,这也就决定了谜底也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这些规则都来自于范式,是科学家得自范式之承诺的信息,在这些范畴中,最明显和具有约束力的范畴就是那种类型的概括。我们现在所习以为常的许多科学定律的陈述大都与这些类型的概括分不开。例如,牛顿定律在18世纪与19世纪时就发挥了这样的功能。而这样的规则侧重的方面乃是方法论上的,其后又有了一类更高层次的并且很少受时空限制的形而上学层面的规则和承诺,这类承诺再向上发展则是概念型的规则了。这是个越来越接近某个领域范式的过程,也是一个越来越抽象和哲学化过程。各种承诺――概念的、理论的、工具的和方法论的――所形成的牢固网络的存在,是把常规科学与解谜联系起来的隐喻的主要源泉。这又为我们展现了范式的巨大作用。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就是范式的优先性。即不依赖于规则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性质。范式在离开规则的情况下也能介入常规科学并指导其发展。

在常规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即不断产生新的谜,常规科学的发展即是一个不断解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个科学共同体产生的范式衍生出了规则,这些规则构成了解谜所需要的种种承诺,这些承诺为科学实践者解出谜底提供了限制性条件,也就提供了解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范式指导常规科学解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范式又具有不可通约性和优先性,这两个因素就给与科学革命发生以可能性,也决定了科学革命的实质是结构、是范式的变化,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革命。范式是一种在新的或更严格的条件下有待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对象。

在论述完范式在指导常规科学解谜过程中的应用后,我们再来重点看一下范式在处理常规科学发展过程中反常与危机以及促进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应用。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众多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概念,包括“范式”(paradigm)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极为深刻地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这些新的理论在分析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的过程中应起到重要作用。

从物理学革命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理学革命发生和发生的动力,即原有的物理学知识不能满足当时科学实践者们从事的物理学研究,运用范式理论则是在常规物理科学发展过程中,反常出现,进而引起了科学发展危机的产生。常规科学的发展会把一个以前只是使人苦恼的反常转变成危机的来源。伴随着这种危机程度的加深,科学共同体的实践者们越来越不满意他们以前所遵循的共同的科学范例,不仅如此,该领域的越来越多的实践者开始关注这些反常,当然也包括一些杰出的人物。当这种反常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显现时,这些杰出人物就开始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了。常规科学的规则也就越来越模糊,虽则范式依然存在,但很少有实践者能同意别人对它的诠释。甚至以前已解决了的问题的标准解答也开始受怀疑了。一场以结构的根本转变为主题科学革命呼之欲出。

从以上理论中,我们也很清晰地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生的一些理论原因,适应新的科学发展的需要和现实的需求,寻求继续促进整个科学发展的一种新的科学发展理论,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的过程及结果中我们也看出,整个科学技术革命均是伴随着新的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于科学实践--技术而发生和走向深入的。正如前面所论述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逐步走向深入,人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危机是新理论出现的前提条件,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反常和危机的出现和发展是促进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结束语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促进当代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场开始于上世纪中叶,以新科学理论的广泛出现和普遍应用于技术为特征的社会变革至今仍非常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若我们究其本质而言的话,它仍是一场科学革命,是结构的根本转变,是范式的转换。当前国内学术界,对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较多的缺陷,最主要和显著的就是对科学史研究的缺乏。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给我们提供了契机,我认为,我们此方面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对范式的研究,注重从更深一层次去研究范式理论,力求在基于范式理论层面上理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推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继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韦日平,冯志东.库恩模式中常规科学研究的特征及其演变[M].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5.

[3]涂向阳,赵兴太.库恩的思想:常规科学如何形成[J].前沿,2008,2.

第2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现代化;课程改革

1 政治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现代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在我国高校中开设得极为普遍。随着时展,传统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弊端逐渐显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僵化。在传统本科教学中,基本上延续了《资本论》的狭义政治经济学体系,重点分析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而忽视对当代西方国家的新现象、新矛盾的剖析,忽视对转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系统研究。这既不符合广义政治经济学的要求,使得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理解狭隘化,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削弱了该学科的现实解释力。

第二,传统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方法单一。马克思曾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1]传统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运用历史逻辑分析法,侧重于规范分析,缺少实证分析,缺乏现代研究工具的应用,忽略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课堂往往没有互动、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致使其课堂效果差强人意。

第三,传统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观点陈旧。传统政治经济学课程以阐述资本与劳动的对抗关系为重点,将政治经济学的“政治”色彩强化放大,而忽视了其“经济学”的角度,忽视对学生经济思维的培养。以经济危机理论为例,传统政治经济学仍然聚焦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基本制度对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少于论述当代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和新形成机理,从而对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企业运营都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

综上,在当前的本科教学中,政治经济学正日益被边缘化。因此,必须从体系、方法和观点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才能赋予传统政治经济学以丰富的时代感。

2 政治经济学本科教学实现现代化的途径

2.1 体系的现代化

从学科体系上看,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改革创新应以搭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主导方向。广义政治经济学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他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这样的广义政治经济学尚待创造”[2]。可见,广义政治经济学以研究多种社会的生产方式为核心。当前,构建广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强化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系统剖析。

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方面,既要考察不同的垄断形式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影响,也要挖掘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实现增值的主要途径,以便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例如,当代西方国家的垄断组织形式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是适应生产集中和生产社会化要求的,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科学管理的内涵;垄断条件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对于我们理解当前我国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危机仍然余威尚存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应当重点对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及欧美国家的发展困境和对策进行深刻剖析,以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危机、自我修复的能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方面,要致力于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中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应当采取怎样的实现形式;应当如何处理政府和企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股份制这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利用和完善等问题。既要挖掘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的经济范畴或规律,也要研究与一切社会形态相联系的经济范畴或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所采取的特殊表现形式。例如,与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相比,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才能取得存在依据;作为商品经济共性规律的价值规律在当前我国经济的竞争性领域仍然发挥着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作用,而且未来我们应当进一步强化其作用的市场范围。

2.2 方法的现代化

在研究方法上,政治经济学课程不应局限于历史逻辑方法,而应发展出多样化的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结合在一起,加大数理方法的运用,并吸收制度研究方法、博弈分析法等现代分析工具,建立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相关概念和范畴的联系。

譬如,在讲解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原理时可以运用制度分析法,阐述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讲述剩余价值规律时可以从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个体理的角度加以阐释;在讲解资本有机构成概念时,可以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概念相对比;在讲解资本周转速度和平均利润率理论时,可以引入数学方法;在讲解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可以构建的经济增长模型;在讲解商业流通费用时,可以梳理其与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此外,在课堂讲授时,为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应重视采用案例分析法。从价值规律的作用、货币的职能到资本的循环周转,再到平均利润率规律,都能够在实践中找到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应注重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系统规范的案例资源库,并借助于动画、影音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形象化、趣味化,以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展示方面的不足。

2.3 观点的现代化

从观点上看,政治经济学教学创新的根本任务是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当代社会的实践活动。因此,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某些具体观点应当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应将政治经济学传统观点与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联系起来[3]。例如,商品二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可阐释为现代企业商品经营的消费者导向;劳动力商品的相关理论,意味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营十分重要;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理论和资本的运动性理论都与现代企业的资本增殖息息相关 。

其次,应将政治经济学传统观点与现代政府的宏观调控联系起来。例如,在经济危机理论中,增加对虚拟资本特点和虚拟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对政府的金融管制和货币调控提供政策基础。再如,作为虚拟货币的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我国当前的房地产泡沫等问题都可以用政治经济学观点来加以分析。

3 政治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现代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在观点创新时应注意区别对待“根本观点”和“具体论断”

所谓“根本观点”是指今后的实践只能进一步证明而不能的一般原理;所谓“具体论断”是指对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针对特定对象、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做出的判断。对于的根本观点我们必须坚持不动摇,对于某些具体论断则可以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进行发展和创新。

3.2 在体系创新时应坚持以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曾在历史上引发多次争论。当前,我们主张将研究对象扩展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出自该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需要。在关注生产关系的同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要关注资源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研究全盘置换为对生产力或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那样的话,政治经济学将丧失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科的根本立足点。

3.3 在方法创新上应注意避免陷入“去内容化”的陷阱

当前,数理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日益普遍,甚至出现了经济学泛数学化的趋势。其实,数理方法的运用只是对历史逻辑方法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数理分析本身不能创造任何思想,它只是思想或观点的呈现工具而已。如果理论或思想本身是苍白的,那么无论运用多么精巧的数理模型去包装,也不可能产生鲜活的生命力。同样,在案例运用方面,也要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力争选取富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素材,让案例真正能为观点或理论服务。

总之,只有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当代经济,反映国际和国内经济的最新变化和热点问题,综合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实践为导向进行观点创新和内容创新,政治经济学课程才能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才能在新时期重新焕发其理论的旺盛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第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梅建军. 《资本论经营智慧》.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

作者简介:

国福丽(1979—),女,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实验中心建设 特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55-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整体推进职教体系建设成为重中之重。2000年以来,全国陆续新建的本科院校有600多所,在现代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完成后,这些新建的本科院校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必然,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化学实验中心也需要立刻认识到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积极参与到现代职业教育事业中来。

1 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实验中心的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实验中心和老牌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相比有很多不同,例如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管理模式等等都有不同,这些不同主要是由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造成的。

1.1 基础薄弱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前大多数都为专科院校,更有相当大一部分为师范专科学校,化学教学基础薄弱,化学实验教学基础更加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验室场地小。整个校园占地面积一般是几十亩,教学场地和实验室占地面积一般都很小。例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升本之前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当时的化学实验室占地面积就很小,所有化学相关的实验室加起来总面积不足200 m2。第二,仪器种类少数量少。在专科时期,用的化学仪器设备一般型号比较旧,也比较简单。例如一般常用的有烧杯、量筒、酒精灯、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烧瓶、冷凝管等玻璃仪器,分光光度计还是比较早期的,体积庞大,指针显示读数,也不带波长扫描等功能。第三,缺乏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升本之前,化学实验室少,建设和管理都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升本之后,对化学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经验缺乏,与老牌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1.2 发展迅速

随着学校由专科升为本科,办学层次提高,学校整体发展面临多次良好的机遇,获得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学校建设日新月异。化学实验中心也发展壮大,正所谓“鸟枪换炮”。随着升本,化学实验中心很多方面的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旧到新,发展异常迅速。办学规模扩大,升本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化学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翻了几番。

1.3 专业多样

不同高校对化学实验教学单位的设置和管理体制不太一样。一些老牌院校或者综合性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所承担的实验教学内容可能很有很大差异。老牌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教学范围比较明确。一般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教学范围为基础化学相关的实验,专业实验则由相关学院或系的专业实验室完成,不属于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教学范围。例如,从相关高校的官方网站可以查询到,清华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主要开设的实验课程有:面对全校的《普通化学实验》;面对理学院的《现代基础化学实验》;面对生物、化工、化学、环境、材料等院系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及化学系高年级学生的《综合化学实验》,共8门16种类型的课程。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开设实验课程门类大致如此,多为基础的化学实验课程。但是,新升本的院校由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历史遗留等方面的原因,化学实验中心除了承担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之外,还要承担化学等相关专业的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及毕业论文实验等,涵盖的专业广、学科多、课程门数多。例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化学实验中心不仅承担基础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还承担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相关课程及专业实验(如中学化学教学实验、工业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化工仿真实验、化工工艺学实验、制药工程原理实验、药物合成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理学实验、药剂学实验,制药工艺学实验、普通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发酵工业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乳制品工艺学实验及各个专业的专业综合实验等)等教学任务,同时还需要为开放实验、教师科研、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提供实验场所及必需的仪器设备。因此,多数新升本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就像是一个火锅,什么材料都在里面“煮”。化学相关的不同专业的不同实验课程都在化学实验中心完成,专业实验和课程实验门数多,内容广泛、复杂。

1.4 工作人员不足

1.4.1 师资不足

由于升本带来了发展机遇,招生规模扩大各方面建设也稳步推进,但是师资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随着招生人数的突然增加,师资力量显得相对不足。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实验指导教师大多数由理论教师兼任。

1.4.2 教辅人员不足

实验教学辅助人员不足问题突出。升本之前,学生少,理论教师课程不多,有空余时间兼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教辅的大部分工作,包括实验准备和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管理等;升本后学生人数增多,理论教师和兼职实验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不再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的工作。加之教辅人员的自然流失,这样实验教辅的工作量自然是更加繁重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2 实验中心建设措施

2.1 科学定位

科学定位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实验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定位错,既浪费资源,又无法取得效果。定位好,能为基础建设、规划发展、年度预算、仪器设备计划、人员配置、实验室教学安排、实验室功能归类等提供框架,确保实验中心工作的井然有序。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比较合适的。

2.2 社会需求

化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应结合当前市场的供需实际情况,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实验室建设的要求,从而避免闭门造车。使化学实验中心的建设都围绕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展开。一方面要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研究社会需求的技术。

2.3 交流学习

由于经验不足,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建设应多向其他经验丰富的高校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后获得间接的建设经验,再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各项建设的细则。另外,多利用对口扶持等政策向相关对口支援单位学习,也是弥补经验不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2.4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加强化学实验中心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切实的知道目前企业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同时也清楚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合作的领域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项目合作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例如,通过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通过科研项目的合作提高相互技术力量的熟悉和了解,通过师资队伍的交流合作可以弥补教师数量不足和工厂经验不足等缺点,可加强技术交流。

2.5 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可以解决先进仪器短缺的问题,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技术难题。有很多的大型精密先进的仪器,实验中心可以不需要购买,有一些先进的技术也不需要从头摸索,这些可以在协同创新的平台上获得。充分参与和借助系统创新平台是获得较高起点快速发展的一种好方法。

2.6 开放建设

化学实验中心的开放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场地的开放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室场地建设,要多引入外部的参与,多看几家的方案,多请教一些相关的专家。第二,制度的开放建设。制度开放建设主要是借鉴其他单位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结合自身情况拟定适合自身的管理制度,并请相关行业专家多提意见,综合考虑后定为管理制度。第三,人才的开放建设。鼓励人才不断提高,不反对人才流动。例如,鼓励工作人员通过学历进修、访问学者、短期培训、交流任职和参观学习等灵活的方式多学习多提高。第四,教学的开放建设。做好常规实验教学,鼓励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各类型实验教学应相互促进合理开展,避免互相干扰。教学安排和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应开放化、透明化和合理化。

3 结语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需要抓住机遇、认清自己,广泛学习,才能做好科学定位、规范管理和特色发展,才能在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屹立不倒、获得发展并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以教师素质为导向,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作者基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多方面切实展开课程改革,进行了高职教师教育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以教师素质为导向、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从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高职教师教育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职高专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在语言习得的基础上。将认识理性化、系统化,提高理解、分析、运用汉语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汉语言文字应用、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也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素养,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更加全面的提高。目前,此课程教学的问题有二:一是教师教育学校转轨和提升。由师范性向综合性发展,从而使此专业课程的地位明显下降。二是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它的开设和教学的价值一度受到教学界、学术界部分人的怀疑。有人认为接受过良好母语基础教育的大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现代汉语的语言素养.无须在大学重新开设一门学习母语的课程。也有人认为现代汉语作为母语,已为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和运用,教学必然因教学内容没有新鲜感,缺乏新的刺激,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与文学课相比,现代汉语课似乎更枯燥、单调,既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没有感人的艺术形象,课程的教学又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对学生语言状况的改善又难以在短期内见到实效,因而常常使课程处于难教、难学,又难听(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不受学生欢迎。因此该课程在目前各科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我作为本课程的专业教师,清楚地知道该课程的重要性.坚信只要师范教育、汉语言文学这阵营地存在.就不能少了这样的专业课;而且在提高全民综合素养的过程中,作为人文素养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理论指导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者,2001年7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试行,中小学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力度、规模之大,可谓空前。作为与一线教学联系紧密的理论运用学科——汉语言课程,也面临着重大改革和调整,以便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自本课程从2006年申报获准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重点课程伊始。我们就特别注重课程建设,在原教学基础上.以教师素质为导向、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本位.积极开展教学大纲、教学标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的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众多的肯定,2008年通过校重点课程建设的评估验收,并通过2008年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遴选。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素质能力培养方面,我们作了以下尝试。

一、明确教师培养目标和目的

根据我校“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有‘高尚人格、扎实基础、较强技能、鲜明特长’的合格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师”培养目标,本课程安排三个学年完成:第一、二学年以教师的职业语言——普通话为入口,让学生在语言习得的基础上。将认识理性化、系统化。提高理解、分析、运用汉语的能力:第三学年在一般口语训练的基础上,以教师口语为归宿,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最终形成个人在教学中的口语表达风格。这样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基础、能够初步掌握教学的技能、具备较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人才。

二、多方面切实展开课程改革

(一)教学内容:紧扣目标,不断完善。

根据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素质要求,我们特别注重该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我们整合了现代汉语和教师口语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如普通话语音教学。我们在现代汉语中重点讲解理论知识,实践多放在课前活动——推普中解决,教师口语则以普通话为基础,从一般口语人手.以教学口语为归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最终形成个人在教学中的口语表达风格。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字、词汇内容,我们梳理有关知识内容,尽量避免重复现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学生语言感知为基础,结合语言研究新成果,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精选教学内容,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教育属于职业教育,我们加强了和中小学教学的联系,如讲授语音、语法、修辞时都重点探讨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感知新课程对教师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要求,形成能力训练的自觉性和韧性。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通过优化选择的方式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教材。教材《现代汉语知识》属于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职业技能培训类教材,比较实用,我们将它作为普通专业第一、二学年的主要教材,根据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特点我们为语文教育专业选用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提升了教学的层次。教师口语教材原先采用《教师口语训练教程》,目前改用《新编教师口语》,这是新课标下的教师口语教材,它既充分反映课程教学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又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师范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崭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语言表达的策略。另外,为适应现代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要求。我们还选择了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资料,用于充实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数字化工作。我们试图通过网络逐步建立起本门课程的教材建设档案,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1.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本身的性质、学生能力形成的发展规律决定了这门课程有着明显的技能性,所以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同时,我们形成了自身的基本方法——训练学习法.采用“举例子一发掘问题一引导解决一总结并上升到理论一实践训练”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司空见惯的表层的言语实例的分析,挖掘出深层的一般性的语言规律。并通过实践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最终目的。我们针对学生基础比较差的实际,不强求知识全面性和体系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同时本着吸收借鉴、推陈出新的精神改革现用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1)参与式教学。一改传统的填鸭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及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问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保留教师讲解的主要模式的同时.尽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索。互动的模式包括:①进行短语结构类型的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根据事前收集的专题资料来进行小组讨论,推选记录人,负责将本组讨论或活动结果记录在纸上;推选报告人,负责向全班报告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在听取之后自由点评,而后由教师点评、总结。②发放案例材料,让学生就不同的立场展开辩论,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③公布教师的电子信箱、博客,学生在课后有任何疑难问题。可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2)探究式教学。如多义短语歧义的消除的方法,我们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国家新课改的要求,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授课时有意识地多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质疑、互相质疑,达到最终解疑之目的。(3)自主式教学。建立《现代汉语》专题学习网站,把讲义、课件、理论考试和技能训练题库、相关网络资源、学生优秀作品整合优化后放在学习网站上,逐步建立完善现代汉语资料库、音像资料库.宣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追踪报道热点.展示研究成果,为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范本,为学生创建展示训练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他们认为有用的或者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需要的内容学习。(4)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借助多媒体教学,如选择经典的九年义务制教学案例进行教师口语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的状况.提高了教学效果。

2.规范考核制度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在考核制度上力求科学规范,我们主要采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采用三种方式和三种方法的考核办法。三种方式,即试卷方式、口试方式和撰写小论文方式。其中:试卷方式主要采用开卷和闭卷形式考核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口试方式主要考核实际教学的操作能力(百分制计分),在学习过程中考核;小论文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研究语言现象能力和进行教学实践探讨。三种方法,即统一命题综合考试的方法。完成小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方法;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鉴定的方法(等第制和百分制结合)。另外,本课程建设完成了一套“试题库”,试题选题合理,分布平衡。另外还建立了专门的技能测试考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正确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转移至教学能力的培养。重视社会实践,组织社会调查、见习,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主讲教师都能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电子教案、课件、理论和技能题库、名家示范、学生实践展示平台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实践教学:科学规范,注重实效。

1.积极创造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教学条件。教师每人配有笔记本电脑,每个班级教室配有有线电视、影碟机,系部有2个多媒体教室,1个音赏室,共享学校的机房、语音室.可以充分使用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及《现代汉语》专题网上的学习资料,校外建立了稳定的紧密型实习基地14个。

2.用实践教学理念指导教学,重视学以致用。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通过加强和中小学教学研究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如进行语音教学时,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强化学生训练,以测促练;进行一般口语教学时我们和丹阳电视台合作制作学生优秀作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通过对普通话、书写技lf~,tJll练、考核的制度化规范,教师技lf~,tJll练落到实处。我校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职业技能训练考核文件.还建立了技能考核题库.规范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3.充分运用网络。建立专题学习网站,把资源整合优化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互联网,提供给学生交流的电子信箱、教育博客、师生交流论坛相关网址,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建立专题网站,为学生创建展示训练成果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整体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4.多元化的活动拓展了课堂。根据现代汉语明显的技能性,我们采用了“以赛促练”、“以练促学”的方式,组织了各种语言文字类技能比赛如讲故事、朗诵、演讲、说课、书法、主持人比赛等,以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依托,充分运用课前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学生社团、课内外专题研讨、学科讲座拓展课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保障“素质为魂、能力为本”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强调了示范性、师范性。

(一)体现示范性。

要提高学生的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团队结构必须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有较强的示范能力。现代汉语课程主讲教师中有镇江市科技骨干、校级专业带头人、校级骨干教师,副高职称比例近60%,具有研究生学位的青年教师比例达到50%。拥有3位原镇江市中青年教学骨干,5位省级以上普通话水平测试员。2oo4~F以来参与了三个有关教学模式课程方案改革的省级以上研究课题,目前均已结题。青年教师锐意进取,学历提升、职称晋级、教学科研佳绩频频.教科研成果不断见诸刊物。王春香老师开设的公开课《我为什么而活着》获2007年校教学比赛二等奖。同时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促进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效明显。

(二)突出师范性。

第5篇

摘 要:本文提出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通过“课题作业”这一重要创新载体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总结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题作业设计与实践案例,以解决目前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中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弊端。

关键词 :专业教学 课题作业 教学改革

一、职业能力不足是职业教育落后的根本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传授知识常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是尽可能地把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没有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间接的知识传授和积累,而忽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这将导致毕业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要按照职教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二、综合能力目标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是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而综合能力指标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实战”能力,它不是单纯掌握专业知识体系,甚至不仅是掌握单纯的专业技能,它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实际工作。

所以,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选择适当的课题项目为载体,通过课程的不断深入,以任务为导向,逐步解决课题中的各种问题,用实际操作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题作业是课程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创新载体

综合能力培养通常是以综合实训项目来完成,但综合实训是目前职业院校当前课程教学的弱项。学生一般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时才得到训练,这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应当在每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表明,运用“课题作业”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它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课题作业法是基于任务驱动、心理暗示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是任务主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它强化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应用性。每位学生课题可以相同,但参数各异,课题作业完成的基本内容统一却无上限,学生可根据自己不断的内容争取更高的等级分。课题作业一般采用5人一组的分组合作机制,学生在教师辅助下学习综合运用教学资源、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运用。

四、能力本位的专业课题作业设计与实践案例

1.课题作业的设计过程

课题作业的实施,必须立足课程选用的具体教材及教辅材料,在明确课程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后,再分以下几个步骤有序推进。

(1)明确课题任务。课题作业选择必须紧贴生产实践,必须联系教材各章节的基本要点,必须以图表等形式加以展示。

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两大部分:一是研究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类型、运动特点、功能、设计方法及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并简要介绍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二是从承载能力出发,研究一般工作条件下,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选用及设计问题。

由于课程属于机械类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需要运用多课程所学知识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综合性、实践性很强,所以课堂设计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创新,笔者为该课程设计两个主要课题作业,一是机械系统方案设计,二是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每个课题作业的子项目均能密切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通过照片、视频(微电影)等多媒体再现或展示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多练习、多实践,举一反三,不断积累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2)设计课题实施步骤。为循序渐进完成既定任务,保证学生既能快速上手,又能主动思考,课题的子项目实施步骤必须精心设计,课题作业进程图表必须与课堂教学图表相一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根据作业任务探究解题的理论依据,积累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与其类似的工程实例。合适的梯度设计可以有效保障课题作业的顺利完成。

在“机械系统方案设计”课题作业中,笔者以牛头刨床执行机构类型设计为实例(见下表及下图),需要解决三个子项作业:刀架切削运动执行机构、工作台进给运动执行机构方案设计和绘制牛头刨床执行机构运动简图。通过简图或图样、实物照片和生产现场视频(微电影)等多种方式加以佐证,还可以列举其他类似机构简图,作业内涵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自觉拓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成就感。

2.课题作业实施过程及评价体系

(1)课题作业分配的原则。课题作业在布置时,一定要分配到人,基本任务可以相同,但拓展的内容可以不同。

(2)课题实施过程的跟踪。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熟悉生产设备、设施,步步深入获取教材相关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的适当启发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作业中的具体问题。

(3)课题作业总结与评价。课题作业完成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小组间要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要帮助学生改进、优化作业方案。提交作业时,每位学生均要参加作业答辩,答辩的成绩按照20%折算纳入学期考核总成绩,特别优秀的作业要公开展示表扬。

五、实际应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不同于专门的课程设计,没有设计说明书等繁琐内容,它是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知识体系的一种手段和载体。

二是在实际应用中,要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教学过程要加以引导,课堂教学要适当穿插、补充;考核评价在得到上级教学部门的支持下,才能采用考核手段加以约束和鼓励。

第6篇

1图书馆学学科属性

图书馆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学科归属,正如其定义一样,学科属性也是在不断地争议中发展,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的观点层出不穷,有人认为它是综合科学,有人认为是社会科学,有人认为是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还有学者认为是管理学科[1]。图书馆学的学科属性划分如此困难的原因在于,图书馆学是一个不断扩展,不断融合的学科。从它的学科体系发展角度就可以看出,它在不断地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研究内容与其他学科也有交叉情况,如传播学、经济学、计算机学、信息学、管理学、情报学、心理学等。它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释或解决图书馆学自身的难题,同时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对其他学科的研究过程有着支持的作用。如图书馆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图书馆学研究过程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大大缩短了研究的时间,精确了研究的结果。而图书馆学对于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整理、聚类等研究方法为计算机挖掘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这种融合性和相互作用性的特质导致了图书馆学的学科属性划分不明确。正因为这种不明确性才赋予了图书馆学一种特有的“关联性”,它可以与其他学科相关联,辅助其研究过程,也推动自身发展。现代图书馆学融入了多种属性的科学内容,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对信息、文献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图书馆学研究和应用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2图书馆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2.1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指20世纪以来发展的自然科学。是在人类现代史上形成的科学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基本框架的主要成就是:物理学领域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生物学领域的分子生物学等全新的系统科学。在这些成就的推动下,各个学科领域都发生深刻革命,分化为4000多个学科,形成庞大的结构体系,从总体上可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大层次,每一层次内部又包含上千个学科,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众多的交叉学科。现代科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发达的生产和科学实验为基础,科学的技术化和数学化,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生产、社会一体化等。根据海德格尔对现代科学的本质的归纳,它是“数学的”、“研究的”、“技术的”、“现实之物的”。这样的性质看似与社会科学联系不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逐渐渗入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其技术成果得到了移植和借用。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系越来越紧密,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辩证发展,使现代科学日益结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使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导致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随着自然科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因而就越加发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综合研究的必要,同时也推动了边缘科学(如生物化学、天文物理学等)和综合科学(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等)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以来,为了把握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及其普通联系,迫使科学家从横的方向上对自然界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横断科学(如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横断科学从某一特定的视角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不仅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同时还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使整个科学有了共同的概念、语言和方法。科学社会学、技术经济、管理科学、未来学等一系列新兴学科,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产物。

2.2图书馆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早在18世纪,中国的图书馆界学者就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进行过探讨,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革命性的跃进,新的科学原理、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像潮水一般冲击着图书馆的旧领地。它迫使学者把视野从图书馆学这一小天地里扩展开来,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由于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冲击,图书馆的研究内容在不断地扩充,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储存技术、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出现和应用,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使得图书馆学从传统的手工编目借阅向自动化模式转变;网络技术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使图书馆学研究的信息流动性更强、形式更多样、范围更广泛;视听多媒体技术使得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从单一的文字型信息拓展到了音、像等多种类型的信息模式;信息储存技术转变了图书馆学的信息储存理念,打开了图书馆学的眼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特网的普及,图书馆早已向着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纵观近20年的图书馆学,不管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也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科学进步、发展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图书馆学也随着进步,吸取营养、丰富研究内容。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彻底改变了了信息、知识的传递物质手段和速度,改变着图书馆学的学科组织和发展,而图书馆学作为研究信息、知识传递的学科,它的发展又决定着社会知识信息传递和利用的形态和手段,决定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程度。社会是一个大循环,每个学科都是这个循环中的一个环节,都有着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而且每个学科的独立性减弱,逐渐融合,出现研究内容交叉的情况。现代图书馆学开始转变研究方向,从对“书”的研究到对“人”的研究,这其中不乏需要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在国外已有不少学校在图书馆学课程中增加读者行为学、读者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融合的内容也逐渐成为图书馆学新的研究领域。由此看来,图书馆学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它与现代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现代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图书馆学的进步,创新着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图书馆学的进步也为现代科学的研究和创新提供着有力的数据、信息条件,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总结现代科学和图书馆学的关系:①图书馆学要想发展就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②现代科学丰富、改变了图书馆学的面貌,为图书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开拓新领域。③现代学科为图书馆学提供新的理论基础,解除了社会科学的束缚,向自然科学理论方法学习。④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图书馆学更加综合化,扩张了它的研究内容和领域。⑤图书馆学为现代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结论

第7篇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安全生产安全监管

前言

在人类征服自然和涉及自然的历史进程中,总是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遵循科学的自然规律,实现安全生产,创造社会财富,职工安全健康,生产力得到发展,另一种是违背自然规律,发生事故,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生产力遭受破坏。结合我公司――一家从事民爆物品生产的企业,我感受着公司走科技兴安之路,感受着公司快速发展,从品种单一发展到品种齐全,从3条生产线扩展到6条生产线,从手工间断生产更新到自动化连续化生产,人均生产能力以12个单位扩大到77个单位,公司二十年来实现安全生产平稳,无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公司取得的安全生产良好业绩,完全得益于实施的科技兴安战略。

一、现代科学技术从多方面促进安全生产

我公司取得的安全生产成绩,简要地归纳起来,现代科学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安全生产。

1、利用先进技术,减少物质危险。

要实现民爆物品安全生产,控制物质的危险性是关键。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降低物质危险性,是搞好安全生产最为本质的手段。1997年我公司利用南京理工大学的膨化硝铵技术,将粉碎凸轮气流烘干工艺改变为膨化轮碾工艺,这一技术的利用,消除了高速凸轮机对硝铵猛烈撞击的危险,降低了工业炸药中的TNT含量,到1998年随着工艺技术水平的成熟,工业炸药中完全实现不含TNT成分。采用新工艺,膨化硝酸铵半成品无雷管感度,火焰感度、摩擦感度、撞击感度以及毒性均得到大大降低,物质的本质安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采用先进设备,提高本质安全。

设备安全是保障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先进设备,能有效提高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比如说,乳化炸药生产过程最危险最核心的是制乳敏化过程。通过将乳化机、冷却机、敏化机的更新改造,实现乳化机设备内含乳胶基质量由200kg减少到约3kg,冷却工序乳胶基质量由2000t变为现在0.1t存量,制乳机转速由3000r/min降低到1500r/min,再降低到800r/min,对基质实现高线速度剪切向低线速度剪切,制乳冷却过程由贮压密闭式改为常压敞开式。在半成品输送过程,原来是堆积集中传送、具有殉爆可能,现在改为平铺不传爆的钢带或皮带输送。这些都是充分利用现代乳化、爆炸临界直径理论等技术,减少危险物质量,降低摩擦剪切速度,消除压力等危险因素,提高本质安全。

3、优化生产工艺,将少危险因素。

利用与硝酸铵生产企业较近的地缘优势,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液态硝酸铵保温条件下长距离运输,长时间储存的难题,将硝酸铵生产企业未结晶的浓硝酸铵高温溶液,采用保温专用输送槽车实现长距离输送,送到炸药生产线直接用于工业炸药生产,消除了硝酸铵破碎和熔化的生产环节,将少了危险因素。

4、发展自动控制,减少人员危险。

安全生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大力发展自动控制,减少危险工序的生产作业人员,就是减少了人员的风险,促进安全生产。我司将2头天平式装药机改为6头气动装药机,现在又改为10头自动装药机,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生产人员,提高了劳动效率;膨化硝酸铵混药抛弃轮碾工艺,引进连续混药生产技术,采用锥型预混器和双螺旋混药。混药生产由间断生产转为了连续生产,也是减少了生产人员;2003年为扩大生产能力,对膨化硝铵炸药生产线进行了整体改造,在国内首次采用了空心桨叶凉药、悬挂式自动送料小车技术,同时膨混工艺采用了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温度、压力、流量、物料实现自动采集,自动按工艺调整参数。当生产过程中出现危险征兆时,通过安全连锁和自动控制,采取制动措施保障安全;采用自动包装技术,将产品送到防护土堤外,减少了在线危险品存量,以而实现了整条生产线自动化,连续化生产,减少了生产人员。通过自动控制和技术改造,公司生产能力由8000吨/年提升到20000吨/年,生产人员由原来的350人减少到现在的120人。

5、利用视频监控,强化监管手段。

视频监控是目前广泛运用的一种技术,通过对生产线的关键工序和主要危险源点设置视频监控点,使安全监管人员及时没到生产现场,也能实现对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对违章行为和违规现象保存影像记录,提供监管处罚的依据,从而提高了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自律遵规的自觉性,强化安全监管的力量。当发生事故时,视频监控记录也是事故调查和原因分析的提供技术支撑。

二、现代科学技术对安全生产的运用

有感于我公司实施科技兴安路线的切身体会,我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对安全生产的运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科学技术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技术支撑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针,也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只有把安全工作重心放在事前预防上,才能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影响安全生产的各个要素,都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技术支撑,改进工艺装配以及管理水平,以技术手段提高本质安全,将安全生产从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

2、现代科学技术是加强安全监管的主要途径

事前预防是根本,但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要素是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过程控制也是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加强安全过程监控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加强生产过程的温度、压力、流量、料位,特别是民爆物品生产过程的断水、断料或摩擦、振动监控。就如煤矿企业巷道内瓦斯浓度检测,也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安全监控的一个典型。

3、现代科学技术是开展事故处理的技术手段

事故处理是安全管理事后环节,是亡羊补牢的一种补救措施,也是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职能。而客观地分析事故原因,准确地界定事故责任,科学的制订防范措施是事故处理的关键环节。要做好这些环节,只靠询问现场人员,根据经验判断还是远远不够的,缺乏说服力和权威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客观、准确地开展事故处理的技术手段,如2006年山东某铵梯炸药生产线和安徽某乳化炸药生产线爆炸事故、2010年青海某膨化硝铵混碾机发生爆燃事故,就是利用现场视频监控和生产过程流量、转速、温度、断水等自动控制记录为事故调查提供了科学、有力依据。

三、安全生产工作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几点看法

1、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类的生产活动,归根到底是通过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人与自然更加适应、更加和谐,都是为了生活更富裕、更安康、更长寿。这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出发点、立足点。“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公德,真正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这也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推进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产遵循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安全科技事业始终遵守的基本原则。

2、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必须有安全资金的投入做保障。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安全生产,必须要有安全资金投入为物质支持。安全生产的实现要靠投入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能力,也就必须为安全付出成本。我公司安全成绩的取得,那是多年以来坚持安全投入的结果。然而还有很多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较大,安全隐患无资金整改,监管手段跟不上安全管理的要求,这也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应落实安全资金投入制度,国家应建立多渠道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和相应的法规,保障安全科学技术的运用,这才能有效推进安全生产水平,取得安全效益。

3、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要注重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然而把他运用于安全生产工作中,还需要大量的安全技术与专业人才把科学技术与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安全生产力。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学生就业困难,出现师资队伍流散,安全工程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滑坡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把科学技术运用到安全生产工作还需要大力推进,需要大批人才,在生产一线真正需要安全专业人才紧缺。安全科技人才培养应引起企业、社会以及国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