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8 18:09:29
序论:在您撰写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2、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
(安徽医科大学 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安徽 合肥 230001)
摘 要:微血管减压术已经成为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主要的方法,但治疗效果差异性明显且术后存在各项并发症.不同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指标被应用于该项治疗中来提高手术效果.本文对国内外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应用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监测指标及实际应用效果作一综述.
关键词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电生理监测
中图分类号:R475.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06-03
面肌痉挛是一种颅神经疾病,主要为单侧发病.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药物治疗无效面肌痉挛患者的有效方法,文献报道的手术有效率差异性大.术后存在面神经功能受损、听力下降、颅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为了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及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不同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被应用于微血管减压术中,对监测指标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就相关的几种监测指标做一综述.
1 F波
1.1 F波的研究进展
20世纪50年代初,Mayladery和Mcdougal在进行足部肌肉电生理研究时发现了一种给予周围神经电刺激后产生的晚期肌肉反应,他们将之命名为F波.70年代,Kimura、Panayiotopoulo及Scarpalezcs等众多科学家对F波在临床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F波在周围神经疾病中逐渐成为重要的检查技术[1,2].在对各种面神经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研究也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
1.2 面神经F波的产生机制
面神经的颅外段是运动纤维,给予其阈上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会因为神经传导的双向性向神经的近端(中枢)逆向及远端(肌肉)顺向同时传导.向肌肉的兴奋会支配其收缩,形成一个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即M波,而逆向传导的兴奋经过神经轴索传导至面神经运动神经核,引起其中部分运动神经元兴奋,新的兴奋再顺向传导至肌肉,引起其收缩,此时可以记录到一个动作电位,称之为F波,由此可见神经传导通路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是F产生的基础.F波是逆向兴奋传导至脊髓前角的?琢运动神经元,再经过相同的神经轴索顺向传导至效应器而形成的后发电位,常被用于评价低位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面部肌肉的F波则是来在于面神经运动核中的?琢运动神经元的逆向冲动回激[3].
1.3 F波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临床应用中F波的监测指标主要为:平均出现频率、潜伏期、F比值、持续时间及振幅.大量研究表明,F波目前已经成为评价神经结构及功能完整性的有效方法[4].对面神经疾病需行手术治疗的一般患者,F波的监测可以提示面神经传导通路及功能是否收到破坏,指导术中对面神经的保护,减少术后面瘫的发生率.对面肌痉挛患者的F波监测研究显示患侧面肌的F波平均出现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振幅增高,这些异常F波表现支持了面肌痉挛核团兴奋学说.接受MVD术后痉挛消失的患者,大部分患侧F波均恢复正常,少量患者患侧F波比健侧稍有增强;部分痉挛未消失患者仍可诱发监测出异常F波,这一研究结果也支持了面肌痉挛的神经核团兴奋学说.因此它可作为诊断及评估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术后预后的指标.在临床实际操作中F波的监测仍未被广泛应用,首先F波的监测对电极摆放位置及识别认定的经验均有较高要求;其次F波是一组小而多变的波形,连续刺激同一受试者监测到的出现频率、潜伏期、持续时间及振幅等也有着相对变化,很难确定同一的基线标准,对其在面肌痉挛术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2 AMR
2.1 AMR的研究进展
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Magun及Esslen发现给予面肌痉挛患者患侧面肌刺激时,在同侧面肌会形成反复的肌电反应.他们认为这一异常的电生理表现和面神经部分受损部位的神经纤维异常传导密切相关.八十年代,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被Hopf等在研究中发现,当HFS患者面神经的一个分支受到电刺激时,除了该分支支配的肌肉发生收缩,面神经其他分支支配的肌肉也会发生收缩.这种异常肌肉反应可通过电刺激面神经的一个分支,同时在面神经的其他分支支配的肌肉上记录EMG获得.这种表现也被称为异常肌肉反应或延迟肌肉反应.当时对于AMR出现的原因及发生机制并不清楚,但在AMR特异性的出现在面肌痉挛患者中,且只在发生痉挛的一侧面部可以诱发,所以AMR被认为是面肌痉挛患者特有的电生理表现,引起的广泛的关注及研究.
2.2 AMR的发生机制
虽然神经电生理的研究不断深入,但AMR形成的原因及具体机制仍未被发现.朱宏伟等报道,165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AMR消失的患者,144例近期痉挛消失;国际上Moller、Yamashita等人报道的面肌痉挛患术后AMR消失的患者,痉挛消失及有效缓解的比例为87.5%~91.7%.相反的是术后AMR波未消失的患者中仅有15.7%~28.6%的患者症状消失或得到有效缓解.这说明了AMR与面肌痉挛之间的密切联系,两者的形成机制可能是相同的.目前主要有两种有关形成机制的假说:一种是外周学说:面神经出脑干出(root cxit zone,REZ)区髓鞘受到血管的压迫后发生脱髓鞘改变,轴突在髓鞘受损的部位相互接触,发生类似“短路”的现象,异常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之间传导;一种是核团兴奋学说:血管压迫可以产生的搏动性刺激,面神经运动核团在刺激的作用下的兴奋性增高,互相无联系的神经核团经过增多的突触形成异常连接,电刺激信号由这些异常连接传导至面神经的其他分支上.这两种学说同时可以解释部分患者出现的术后延迟治愈现象获得了学者的广泛支持,但随着对患者术后随访的统计及电生理研究的深入,这两种学说也受到了许多质疑及补充.对于接受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部分术中监测AMR立即消失,这两种学说均不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因为神经纤维异常短路及核团兴奋异常突触的形成及消失均需要相应的时间,所以李世亭[5]提出异常电刺激的传导通路是由压迫血管及异常神经纤维共同构成的,手术接触血管压迫后异常电刺激无法传导使得AMR立即消失.
2.3 AMR在面肌痉挛治疗中的应用
虽然面肌痉挛及AMR波的产生机制均未阐明.但AMR作为面肌痉挛患者的一种较易控制获得及监测的特征性电生理表现,被普遍应用于面肌痉挛的临床治疗及研究中.
2.3.1 AMR在面肌痉挛术中的应用:多中心的研究表明术中监测时发现紧密接触面神经并引起相应症状的血管移离面神经是,AMR通常立即消失,但如果血管被再次放置回原位置,则AMR会重新出现.而术后AMR消失的患者大多面肌痉挛消失,而AMR未消失的患者面肌痉挛多数仍未明显缓解.所以AMR被认为术中判断责任血管是否减压充分的指标.首先可以用于指导手术者辨认责任血管,在电生理技术尚被应用与面肌痉挛手术时,术中责任血管的辨认主要是依靠手术者自己的经验判断,往往选择直视下疑似与面神经接触紧密的血管予以减压,或者将与面神经接触的血管均予以减压,这些处理理念会造成真正的责任血管未被减压及增加术后面瘫等并发症的产生;其次AMR可以用于判断责任血管是否被充分减压,有时术者虽然对责任血管的判断正确,但由于血管走行及交叉的原因使得减压操作并不充分,在术中AMR监测的指导下,手术者可以有效判断减压效果,发展并改良了单纯的置入垫棉法,提出了面神经悬吊法、垫棉粘胶法等术式.
2.3.2 AMR在面肌痉挛术后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作用:许多学者认为术前结合患者AMR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可以明确诊断,术中在AMR监测指导下可以快速确认责任血管及减压效果,但术中异常肌反应的变化与面肌痉挛的预后的相关性仍有较多争议.Kim等[6]通过对照研究术中监测AMR与未监测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后,得出术中AMR监测组预后优于未检测组的结论.Ishikawa等[7]研究统计表明有13%~60.7%的患者术后面肌抽搐症状仍持续存在,需要经过数日至半年不才能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Hatem等[8]报道的病历中,10例AMR未消失的病人全部获得缓解,导致其十分质疑AMR监测在MVD术中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AMR消失预后良好,AMR消失预后不佳,AMR不消失预后良好.总结多中心的研究结果,Sekula等[9]进行的一项病例总数为978例的Mata分析指出术后AMR消失组病人的术后缓解率是未消失组病人的4.2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显示了AMR消失是提示面肌痉挛患者预后良好的可靠指标.
2.4 小结
AMR监测可以指导手术者快速正确判断责任血管及防止遗漏,减少手术时间,评估即刻减压是否充分,降低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等.其作为一项面神经监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由于不同机构的监测技术,术者经验及手术技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性等导致其应用价值受限,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及改进,尽早制定统一标准.
3 TES-MEP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被应用于临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其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tential,TES-MEP)的监测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已经从经典的皮质脊髓束功能监测延伸到皮质延髓术.Akagami等[10]于2005年首次报道了TEC-MEP对颅神经功能的监测应用,并指出该技术对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的评估作用,Wilkindon等研究报道面肌痉挛患者术中TES-MEP与AMR的变化相关性密切,比较其术前术后监测结果显示潜伏期无明显变化,持续时间及波幅明显降低,支持了面肌痉挛的核团兴奋学说.
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是通过在头皮表面放置的电极刺激大脑皮质运动区,同时在其支配的面部肌肉上记录到被诱发的肌电活动.这样就可以判断手术时事过程中面神经通路的完整性及功能状态,尽量避免或尽早发现面神经功能的损伤.在临床中FNMEP这一新技术尚未被广泛应用.首先,有效的FNMEP被监测到依赖于刺激点的选择,目前常用的几种刺激电位位置组合中,阳极均不在大脑皮层表明中央前回面肌运动代表区上方,监测需要的较高的刺激标准,会引起远端面神经直接兴奋及体动干扰;其次监测中的警报标准尚无统一标准,有学者建议标准为波幅降低大于75%,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的合适标准为波幅下降50%[11,12].Matthies[13]等研究报道术后面神经功能下降与术中刺激强度的增加密切相关,术中刺激强度增加大于等于20mA可以作为警报标准,其特异度及灵敏度分别为85%及88%.另外术中监测结果也受到麻醉剂的影响,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期望能获得合适的麻醉剂应用方法.总的来说,TES-MEP已被应用于术中连续监测预防面神经损伤及术后功能评估,其在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4 ZLR
关于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郑学胜、李世亭等提出了交感神经桥接学说.该学说提出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后导致面神经脱髓鞘神经纤维裸露与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网状结构直接接触,神经冲动经过交感神经纤维网传导至面神经其他分支形成短路后导致面肌痉挛[14].在有关该学说的研究中发现,面肌痉挛患者责任血管表面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会记录到一个潜伏期为7.3±0.8ms,波幅为0.08 ±0.02mV及有效不应期为3.5-4ms的肌电波形,该波形比AMR更稳定,被称为ZLR.在接受MVD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中,术中有5例AMR仍然存在或未引出但ZLR消失的患者,术后面肌痉挛消失.有1例血管减压操作前AMR消失但ZLR未引出的患者,术后面肌痉挛未消失[15].Yang[16]等通过对照试验比较MVD术中监测AMR及ZLR的价值认为术中ZLR指导意义更高,特别是在多血管压迫面神经是科有效指导鉴别责任血管,同时监测AMR及ZLR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总而言之ZLR的监测作为一项新的监测指标,在面肌痉挛MVD术中的应用价值非常重要,尚未被广泛应用,仍需从形态学、分子机制及电生理学监测技术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ark JS, Kong DS, Lee JA, et al. Hemifacial spasm: neurovascular compressive patterns and surgical significance[J].Acta Neurochir (Wien),2008,150(3):235-241;discussion 241.
〔2〕Nobrega JA, Pinheiro DS,ManzanoGM, Kimura J. Various aspects of F-wave values in a healthy population. Clin Neurophysiol. 2004 Oct;115(10):2336-42.
〔3〕王冰雁,吴小丽,等.面神经F波对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早期诊断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07(10):1816-1817.
〔4〕Nobrega JA, Manzano GM.Arq [A] review of technical and 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F-wave studies and analysis of the data obtained in a group of diabetic patients]..Arq Neuropsiquiatr. 2001 Jun; 59(2-A):192-7.
〔5〕李世亭,郑学胜.血管压迫导致面肌痉挛发病机制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5):385-387.
〔6〕Kim HR1, Rhee DJ, Kong DS, Park K. Prognostic factors of hemifacial spasm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J Korean Neurosurg Soc. 2009 Jun;45(6):336-40.
〔7〕Ishikawa M1,Nakanishi T, Takamiya Y, Namiki J.Delayed resolution of residual hemifacial spasm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perations. Neurosurgery. 2001 Oct;49(4):847-54; discussion 854-6.
〔8〕Hatem J1, Sindou M, Vial C.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facial EMG responses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Prognostic value for long-term outcome: a study in a 33-patient series.Br J Neurosurg. 2001 Dec;15(6):496-9.
〔9〕Sekula RF Jr1, Bhatia S, Frederickson AM, Jannetta PJ, Quigley MR, Small GA, Breisinger R.Utility of intraoperative electromyography in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a meta-analysis.Neurosurg Focus. 2009 Oct;27(4):E10.
〔10〕Stecker MM. 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pf motor pathways:a theoretical annlysis.Comput.Biol.Med.2005;35:133-155.
〔11〕刘文,刘佰运.面肌诱发电位在巨大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的研究及预后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250-252.
〔12〕Hans P.Muscle relaxants in neurological anaesthesia: a critical appraisal. Eur J Anaesth,2003,20:600-605.
〔13〕Matthies C, Raslan F, Schweitzer T, Hagen R, Roosen K, Reiners K.Clin Neurol Neurosurg. Faci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in cerebellopontine angle surgery: technique, pitfalls and predictive value. 2011Dec;113(10):872-9.
〔14〕李世亭,郑学胜.血管压迫导致面肌痉挛发病机制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5):385-387.
关键词:中级微观经济学;微课;案例教学
1课程教学目标与教材的选择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注重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中级微观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科研兴趣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做出分析和解释。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笔者所在学校的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创新与试验班等多个专业均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结合这些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综合考虑后,笔者选用美国经济学家哈尔•R.范里安编著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作为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授课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编排有序、推理严谨,层层深入。该教材还配有课后习题与解答,便于学生自学和巩固知识。
2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模型和理论
中级微观经济学里面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数理模型和数学推导,采用了“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分析方法,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充分理解这些经济学模型。不少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感到比较困难。教材里面有几个章节还涉及概率论的知识,比如“不确定性”、“风险资产”以及“拍卖”这三章就涉及均值、方差、期望效用等概念。笔者授课的学生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就开始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然而学生此时尚未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如果直接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讲授这部分知识,学生就会一头雾水,无法理解。
2.2部分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微观经济学里面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理论,学生很可能会觉得早已对其熟知,没有新鲜感,从而学习兴趣不足。对于那些比较抽象而艰深的内容,部分学生则有畏难情绪,不愿深入钻研,也就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
2.3教材的内容繁多而课时不足
中级微观经济学涉及面广,涵盖的内容很多,但其教学时数一般都是51课时,课时明显不足。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就必须快速讲授,无法保证每堂课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者是每节课尽量详细讲授且留出足够的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却无法完成全部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之间往往顾此失彼,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
3改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3.1应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强和时间短的特点。“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难点与疑点)录制内容短小精炼的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课件、练习测试及师生在线问答互动等辅教学资源。学生要学好《中级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不仅需要高效的课堂学习,还需要课后复习与做习题进行知识点的巩固与强化训练。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也可以压缩很多知识点的授课时间,给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留有更多余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必须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可采用学习情况汇报等方式将微课学习纳入课程成绩的考核。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微课课件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在进行课程建设,如果同一门课程的微课资源不进行有效整合,就会造成教师重复劳动和课程建设成本的增加。因此,高校之间有必要加强微课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提高课程建设的效率。
3.2借助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那些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数学模型。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引出理论、以案例印证理论,或者以应用理论来分析案例,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材中的案例多数是国外的案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但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非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多采用那些学生很熟悉的经济现象作为授课素材,并启发学生开拓思路。例如在讲授“拍卖”这一章时,用学生很感兴趣的网上竞拍的案例来导出问题,分析竞拍者应采用什么样的报价策略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又比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首先不直接提出机会成本的概念,而是先让学生讨论“破窗”这种很可能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有人认为破坏玻璃窗可以通过乘数效应而创造大量需求,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有理,但实际上是片面的、似是而非。启发学生思考“破窗理论”的谬误之处,从中引出机会成本的概念。破坏玻璃窗不仅存在机会成本,而且还导致无谓损失。也可以就此开展案例专题辩论,让学生在热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并提高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3.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整本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的不同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前后章节融会贯通。例如,教材的第七章分析了社会保险金指数化与消费者福利的关系。教材中利用无差异曲线图,根据消费者均衡点的选择来说明社会保险金指数化为何可以增加消费者福利。若没有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也许学生对该问题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但实际上还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对其作出解释。发生通货膨胀后,社会保险金指数化只是消除了通货膨胀导致的收入效应,但替代效应依然存在,即在实际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引起消费者选择的需求束发生变化。因而社会保险金指数化在保证消费者效用水平没有下降的条件下,保留了物价变动带来的替代效应,由此使资源的配置得到改善,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因此在第八章讲授了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之后,就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前一章提出的社会保险金指数化问题还能作出何种解释。若学生不能迅速反应,就提示学生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来分析,从而使学生既能加深对两种效应的理解,又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个问题,启发思维的活跃性。
3.4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
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涵盖的教学内容很多,至少应安排64课时。但实际情况是除了经济学专业,其他专业都不太可能在51学时的基础上再增加课时。在课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便学生重点掌握与本专业联系最密切的经济学知识。例如,为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应将涉及税收和公共物品的章节作为重点来讲授。对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应重点讲授外部效应等内容。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则应将不确定性、资产市场和风险资产这些与金融学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重点来讲授。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概率论等数学课程,应先向学生简略介绍相关的数学名词与公式,再讲授对应的章节。由于整体经济的变动源于单个经济单位决策的变化,因此消费者的偏好、选择以及厂商供给决策等关于个体决策的内容,对各个专业都应该重点讲授。总之,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需要采用“微课”和案例教学等各种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总结经验和失误,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九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
[2]谢超峰.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金融教育研究,2016,(3):81-84.
[3]邹晓涓,叶洪涛.微课应用于《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7):203-204.
[4]谭赛,罗登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55-56.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注重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中级微观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科研兴趣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做出分析和解释。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笔者所在学校的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创新与试验班等多个专业均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结合这些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综合考虑后,笔者选用美国经济学家哈尔·R.范里安编著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作为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授课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编排有序、推理严谨,层层深入。该教材还配有课后习题与解答,便于学生自学和巩固知识。
2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模型和理论
中级微观经济学里面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数理模型和数学推导,采用了“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分析方法,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充分理解这些经济学模型。不少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感到比较困难。教材里面有几个章节还涉及概率论的知识,比如“不确定性”、“风险资产”以及“拍卖”这三章就涉及均值、方差、期望效用等概念。笔者授课的学生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就开始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然而学生此时尚未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如果直接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讲授这部分知识,学生就会一头雾水,无法理解。
2.2部分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微观经济学里面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理论,学生很可能会觉得早已对其熟知,没有新鲜感,从而学习兴趣不足。对于那些比较抽象而艰深的内容,部分学生则有畏难情绪,不愿深入钻研,也就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
2.3教材的内容繁多而课时不足
中级微观经济学涉及面广,涵盖的内容很多,但其教学时数一般都是51课时,课时明显不足。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就必须快速讲授,无法保证每堂课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者是每节课尽量详细讲授且留出足够的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却无法完成全部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之间往往顾此失彼,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
3改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3.1应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强和时间短的特点。“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难点与疑点)录制内容短小精炼的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课件、练习测试及师生在线问答互动等辅教学资源。学生要学好《中级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不仅需要高效的课堂学习,还需要课后复习与做习题进行知识点的巩固与强化训练。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也可以压缩很多知识点的授课时间,给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留有更多余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必须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可采用学习情况汇报等方式将微课学习纳入课程成绩的考核。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微课课件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在进行课程建设,如果同一门课程的微课资源不进行有效整合,就会造成教师重复劳动和课程建设成本的增加。因此,高校之间有必要加强微课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提高课程建设的效率。
3.2借助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那些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数学模型。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引出理论、以案例印证理论,或者以应用理论来分析案例,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材中的案例多数是国外的案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但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非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多采用那些学生很熟悉的经济现象作为授课素材,并启发学生开拓思路。例如在讲授“拍卖”这一章时,用学生很感兴趣的网上竞拍的案例来导出问题,分析竞拍者应采用什么样的报价策略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又比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首先不直接提出机会成本的概念,而是先让学生讨论“破窗”这种很可能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有人认为破坏玻璃窗可以通过乘数效应而创造大量需求,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有理,但实际上是片面的、似是而非。启发学生思考“破窗理论”的谬误之处,从中引出機会成本的概念。破坏玻璃窗不仅存在机会成本,而且还导致无谓损失。也可以就此开展案例专题辩论,让学生在热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并提高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3.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整本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的不同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前后章节融会贯通。例如,教材的第七章分析了社会保险金指数化与消费者福利的关系。教材中利用无差异曲线图,根据消费者均衡点的选择来说明社会保险金指数化为何可以增加消费者福利。若没有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也许学生对该问题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但实际上还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对其作出解释。发生通货膨胀后,社会保险金指数化只是消除了通货膨胀导致的收入效应,但替代效应依然存在,即在实际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引起消费者选择的需求束发生变化。因而社会保险金指数化在保证消费者效用水平没有下降的条件下,保留了物价变动带来的替代效应,由此使资源的配置得到改善,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因此在第八章讲授了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之后,就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前一章提出的社会保险金指数化问题还能作出何种解释。若学生不能迅速反应,就提示学生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来分析,从而使学生既能加深对两种效应的理解,又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个问题,启发思维的活跃性。
3.4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
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涵盖的教学内容很多,至少应安排64课时。但实际情况是除了经济学专业,其他专业都不太可能在51学时的基础上再增加课时。在课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便学生重点掌握与本专业联系最密切的经济学知识。例如,为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应将涉及税收和公共物品的章节作为重点来讲授。对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应重点讲授外部效应等内容。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则应将不确定性、资产市场和风险资产这些与金融学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重点来讲授。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概率论等数学课程,应先向学生简略介绍相关的数学名词与公式,再讲授对应的章节。由于整体经济的变动源于单个经济单位决策的变化,因此消费者的偏好、选择以及厂商供给决策等关于个体决策的内容,对各个专业都应该重点讲授。
总之,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需要采用“微课”和案例教学等各种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总结经验和失误,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九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
[2]谢超峰.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金融教育研究,2016,(3):8184
[3]邹晓涓,叶洪涛.微课应用于《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7):203204.
[4]谭赛,罗登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5556.
[5]任云霞.微观经济学的几点教学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192193.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从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为标志产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包括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土地所有者、企业——事实上包括任何参与经济运行的个人和法人,微观经济学就是解释这些经济单位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中级微观经济学则是在原来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用一系列的数学公式与模型去证明这些行为的合理性以及预测他们未来的趋势,因此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和图形以及数学函数,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学理论基础,一接触理论性与研究性这么强的课程,不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难度,学生消化起来也比较难,因此改进方法势在必行。
一、高校中级微观经济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首先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中级微观经济学设计的理论模型以及数学函数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学科严重脱离实际的感觉,觉得学这门课程无用,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的学生。独立学院与私立高校由于生源复杂,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善于实践应用,学生对实践课程或者与创业有关的课程感兴趣,一旦学习理论知识时,就会觉得乏然无趣,因此旷课率也会极大地攀升,最终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恶性循环。
其次是课程安排难度大,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学懂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而独立学院里的大部分学生很少会利用课余时间来看书,更多的是去做打工兼职等一些活动,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完所需的一切知识与模型理论,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他们必须在课堂上把所有理论与模型以及推导求证公式讲清楚,这就必须要求老师们放慢进度,而且学生在课堂上也会经常不断要求老师讲慢讲详细。然而由于时间限制与其他专业课课程安排的需要,高校中级微观经济学只能开设一个学期,因此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经常需要赶进度,结果就导致学生学习时间不足,上课又听不懂,即使努力去听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玩手机聊天睡觉。这不仅极大地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还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到学期末时,如果按照教学任务教完一本书,能100%完全听懂消化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学生,基本只有20%。
再次是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相对单一。目前我国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师在授课时基本上是以“灌输式”的方式去教授课程,这种“填鸭式”的方式使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所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上学时限制,往往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理论传授的情况,导致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消化吸收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减少,学生自然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也不强,难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最后是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灵活 性。目前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而试卷的内容主要以理论分析、简答、选择、填空与案例分析以及计算组成。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由于考试内容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经常出现学生要求老师划重点然后回去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极大地削弱了考试分数作为一个科目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能力不相符,成绩单大打折扣,水分含量大。最终影响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声誉。
二、应对办法
为应对以上困难与挑战,独立学院及私立院校中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老师应采用以下办法解决与应对:
首先是做到与学生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上,须与学生做好互动,告诉他们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好处,比如告诉他们:以后创业,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掌握和了解市场与企业的运作规律,投资也要关注经济状况,了解企业运行规律与分析市场现象。同时分析方法和工具也必须要掌握,经济模型和理论对毕业论文写作也很重要,是经济学人的素养,体现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如此学生自会觉得很有道理,也就会有兴趣和动力去学习。
其次是课程任务设置上尽量结合实际,比如挑一些重点内容与章节进行详细讲述,讲课速度要慢,尽量做到全部学生随时随堂理解,适当穿插生动有趣的案例与新闻事实进行讲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最重要的是预留下充足的时间与学生做好互动,譬如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去社会上调研,研究遇到的每一个微观经济学的现象,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当然,如此还不能最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是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做成海报,放在课堂上展示,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最后是进行考试与评分改革。第一,将考试分数与学生课堂表现合理结合起来,如上文所做PPT内容与海报,不但要作为期末分数的一个重要标准,还要让同学们参与进来,比如在最后课堂上让同学票选最好的作品,根据票数进行评分,参与性高了,同学们的主动性自然就高。第二,笔试部分,笔者不建议笔试内容出概念题与选择题,因该多一些计算题,但是计算题不能太难,必须以学生们课堂上的理解水平为基础,如此一来,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与能力,更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加强了课程的应用性,但是计算题也要含有一定的创新性,要让同学们喜欢上考试,在考试过程中放松应考。这些要求自然显得有些太高,但我们依然是有办法的,比如下面是笔者的期末考试试题,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内容如下:“来自星星的你之后,都敏俊教授留在了地球上,他可以不用吃饭,也不用花钱买衣服,但是千颂伊要喝啤酒吃炸鸡,而且要花都教授很多钱买衣服,已知千颂伊消费啤酒炸鸡和衣服的效用为U(F,C)=FC,都教授2014年的收入为1200万韩元,啤酒炸鸡和衣服的价格均为每单位1万韩元,但是到了今年,食物价格上升到了2万韩元,衣服价格上升至3万韩元,以100表示去年的生活成本指数,请计算为了满足千颂伊的消费需求,都教授在今年的生活成本指数、拉氏指数以及帕氏指数。(提示:在这样的偏好下,千颂伊喜欢相同数量的食物和衣服)”上述考题将经济学内容与流行元素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考虑到了应用性,一举多得,得到了不错的反响。
由上可见,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方向必须是在能最大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生乐趣的同时让学生学到知识。
摘要:本文在对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一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对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给予重点研究,提出经济学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方面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经管类专业;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39-02
一、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的一般情况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西方国家的主流经济学统称为西方经济学。在国际上,西方经济学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存在。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结构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外,经济学也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经济学是研究有限资源如何实现优化配置的学科,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在方法上,经济学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通过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及经济学特有的概念去理解整个经济学原理;在学科特点上,既具有自然科学逻辑的严密性,又具有社会科学思维的开放性。
按照难度,经济学主要课程分为初级经济学、中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初级经济学是基本的入门性质课程,一般叫作“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或者把这门课分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从内容上说,一般以原理为主,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初步形成经济学的框架,很少有模型研究和数理分析。中级经济学是在此基础上,内容有所拓宽,探讨的程度更加深入,无论知识的广度与难度都有所加深,更多地使用了数学推导,在分析问题时会借助数学工具,运用数学模型,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更高。此外,中级经济学的内容更加广泛,难度更加深入,着重剖析经济理论本质,并不局限于简单的介绍。高级宏观经济学与中级宏观经济学中涉及的经济问题的范围差别并不大,但与中级宏观经济学相比,它研究问题的深度和难度都有所增加。虽然高级课程所涉及的大部分问题,在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所涉猎,但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研究问题的深度和使用的工具方法不同。在高级经济学中,模型中的函数从显函数转换到隐函数,模型分析的过程从比较静态转换到转移动态,模型分析的对象从确定性现象转换到随机性现象,模型运算工具从简单计算工具转换到专门计量经济学工具,模型分析方法从静态最优转换到动态最优等。本科经济学课程中,一般不涉及高级经济学层次。
在国际上,本科阶段首先开设《经济学原理》(初级经济学难度),让学生接受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理念与框架,然后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难度),提升经济学的思维逻辑、数理难度和研究方法。
目前,、教育部大力在高校推进马工程项目。经济学属于、教育部力推的马工程项目的一个重点课程,在课程内容和建设上也要遵循马工程总体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实施情况
改革开放之后,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经济学课程,并成为经管类专业的平台专业基础课和非经管类专业的通识课程(或素质教育类课程)。
笔者对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调查发现:
1.我国主要高校对经济学课程教学十分重视,课程学时数、学分数设置较高。
2.一半以上高校(16/27)会按照国际惯例将经济学课程划分为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循序开设。浙江大学甚至开设了高级经济学,吉林大学除开设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外,还开设了对应课程的双语课程。
3.学时总数最高的为吉林大学,合计384个学时;学时总数最低的为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分别48个学时,合计96个学时。所统计的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中,经济学平均学时为166个。由于各学校学分对应学时数不一致,不好简单地做学分比较。
4.在教学方法上,各高校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之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课外阅读、现实经济专题研讨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理念和方法的理解水平。
三、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设计
重庆大学经管学院一直非常重视经济学的教学。经济学是学院学科大类平台课程,按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类开设,教学难度接近中级经济学水平。在历年的培养方案中,经济学学时最高,微观经济学为72个学时,宏观经济学为56个学时。此后,由于学校整体调整毕业学分,各类课程的学分、学时均有所调整。课程学时数中,微观经济学为64个,宏观经济学为48个,合计112个。
除经管学院外,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也将经济学设立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微观经济学占56个学时、,3.5个学分;宏观经济学占48个学时,3个学分。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各专业的经济学课程设置不同,未作为平台课程。其中,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经济学,学时为56个;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48个学时)、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36个学时),共计84个学时。
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建设与房地产管理相关专业的经济学学时数相对全国水平均较低。但因毕业学分数的限制,要想进一步增加经济学的总体学时较为困难,只能在有限学时中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全国比较研究,我们将重庆大学经管类经济学平台课程微观经济学继续设置为64个学时,宏观经济学调整为56个学时。
四、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建议
经济学属于基础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同时又和现实经济息息相关。经济学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对刚从高中学习模式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一方面现实生活和经济感受相当匮乏,另一方面习惯于高中的被动学习和纯数理化的思维方式,对经济学的学习,在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有相当程度的转变难度。@使得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方法,必须与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密切结合,最大限度地达到课程目标。
密切结合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要尽可能地利用多种资源,如网络平台、师生互动、课程网络资源延展、案例与实例、实际经济运行状态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增强他们对经济理论的现实基础理解与感性认识,加强学生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即时案例分析、小组案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对知识理解掌握的主动性,建立经济学思维范式,形成初步的经济学研究能力。在课程考核中,重视过程学习,增加作业、小课题、小论文研究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逐步减少一卷定成绩的考评方式。
关键词: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探讨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探讨,对解决方案的寻求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中对经济学的假设与模型的设计的应用都有许多重要的作用,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又普遍存在着诸多不足,鉴于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生在学习后的学习效果反馈,通过此调查希望找出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研究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言献策。
一、实证调查分析
为全面了解此项工作的实效性,笔者本着能得到客观的,学生坦诚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在该门课程授课完最终考核成绩公布后的前提下,笔者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014届和2015届新疆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以及2014级高校师资人才培养计划经济管理专业10名学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以及国际贸易等10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在实际的科研分析过程当中都需要扎实的经济学理论支撑。
针对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做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57份,有效问卷占到98%。问卷设计内容包括:受调查学生的年级,性别,专业这三项基本信息;最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形式,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以及对该门课程授课老师提出的意见建议。
受调查的男生与女生人数各占总人数的一半。在这门课程的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可以非常直观的,相对客观的反映这门课程的最终效果,其中12%的学生,认为掌握的很好,37%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较好,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掌握的一般,认为自己掌握的很差的同学为0,这反映出学生总体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不算非常理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6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适中,3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较难,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学生都有初级经济学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的难度算不上很大,其中5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最大的部分在于经济学理论和思想过于深奥,31%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薄弱是学习该门课程的瓶颈,还有12%的学生认为曲线太过抽象,由于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假设与数学推到相结合的课程,所以任何一部分知识的薄弱都会对课程的把握产生影响。经过统计处理,结果详见表3-1。
分析过程中,教材是重要参考依据,尤其研究生学习阶段,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范里安编著,对于课程教材选择是否满意的调查中,发现55%的学生较满意,38%不满意,另外有4%和3%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很满意和很差,表明学生对教材选择的满意度整体满意度处于中上等水平,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推荐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教材作为参考。在调查“值得继续努力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方面,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介绍学科新动态,新发展方面做的比较好,当然也有20%多的学生选择了较差。在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清晰准确程度的调查中,选择“内容比较清晰”的占到了46%,选择“内容单一”的占27%,剩下的15%。对这一环节很满意,显示了教师在该环节的水平总体是良好的,也有少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需要继续下功夫。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分析。1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11%的W生认为自己掌握了25%到50%的内容,6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50%到70%,还有9%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总体达到了老师的预期水平。在学习方式的调查中62%的学生偶尔复习或者预习,19%在课堂之外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仅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4%从不复习和预习,只有15%的学生定期复习和预习,可见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
在对教师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环节的调查中,有43%选择延长学时,案例教学,这是值得所有任课老师欣慰的一点,不同于大多数课程学生要求缩短课时的呼声,该门课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那么低,可以认识自己的不足,他们希望增加课时,增加案例,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27%的学生建议选择浅显的教材,对于这部分学生,就需要教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引导他们重新系统的回顾初级微观经济学,为后期深入学习做准备;23%的学生认为老师可以组织更多的课堂练习,这部门学生可能是有考博意向的学生,有7%的学生认为应该压缩教学内容。
从调查结果反映出, 83.15%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学习目标普遍明确(由于主要以获学分为主要目标,同时为今后考博做准备),认为考核形式及上课形式应该呈现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度、案例教学丰富度、认知实习指导程度方面都认为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受多种因素制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理论与现实教学存在较大距离,学生缺乏兴趣,课程安排难度大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本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理论内容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授课过程多采用理论授课短渠道教学模式,出现学生理论知识含混不清,应用实践理解不深的现象。首先是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中级微观经济学设计的理论模型以及数学函数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学科严重脱离实际的感觉,觉得学这门课程无用,觉得乏然无趣,旷课率极大攀升,最终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恶性循环。其次是课程安排难度大,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学懂内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大部分研究生由于英语过级的压力,或打工兼职等一些活动,以及跟导师做课题的需要,很少会利用课余时问来看相关书籍,因此学生们更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完所需的一切知识与模型理论,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在设置上有一定偏颇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在以往授课中涉及内容总想着面面俱到,覆盖到教材的全章节。实质上在教学过程中就显示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不突出,且未给学生给学习自主性的空间。自行查阅资料,读文献,并结合现实经济社会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农业经济中的现实经济问题。例如目前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中的一系列经济学思考,经济学模型的假设与推理。实行满堂课的灌输、未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对显的不足。
(三)教学案例中存在的不足
教学案例中存在的不足,第一,偶尔出现颠倒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主次关系。《中级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只能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内容较多学时较少的情况下,教师注意案例教学不能占时过长,不能影响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不能影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特有研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这样会削弱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第二,案例与课堂教学的需要紧扣程度不高。案例的编写有时不能紧扣课堂教学的需要,不能仅仅为引发学生的兴趣,引案例。撰写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与阅历来控制案例的难度。案例应该有鲜明的主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1]。
(四)专题讲座、专家讲座学时相对不足
目前,该门课程的理论学时设置在50-60学时之间,每学时50分钟,实践教学学时0~2周,专家讲座学时相对不足。教师最大的困惑是: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无法完整开展实践教学。在目前课程专题讲座学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学专题讲座、讨论远远不够,只能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学能力等。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上的先进性、前瞻性、积极性显的尤其不足,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分析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人才。
(五)教学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考核方式目前显的有些单一,缺乏灵活性。中级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而试卷内容以理论分析、简答、选择,以及计算组成。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由于考试内容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极大地削弱了考试分数作为一个科目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能力不相符,最终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声誉。
三、实行科学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缩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
教师应积极开展科研、生产工作,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同时,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承担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从事实际科研项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撰写专业论文或著作。授课教师应把自身尽快转化成专业人士,并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广泛获取信息,提高专业技能,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改变单一教师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多元化授课
中级微观经济学,涉及60个学时,仅由一名教师来授课,方式、方法上难免显的一陈不变,上课的风格也是比较单一。可以尝试由三名主攻经济学课程的多位教师共同分段完成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这样可以调整学生上课的新鲜感,以及与教师的互动状态。提高学生的学生效果,也降低授课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的时间冲突,让教师能够很用心的完成他所负责的章节知识的讲授。同时可以避免因个别教师外出进修或者出差过程,造成课程量积压,而使后期集中上课带来的学生强度大,学习效果不佳的状态。
(三)多种教学方式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设置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的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开辟学生自由讨论板块,学生可以在此论坛发表自己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认为授课老师有待改进的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实时更新的教学反馈信息库,为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事实依据。此外,借助“翻转课堂――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课程+专家讲座+经济学课题专题讲座”组合的教学模式,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撰写专业论文,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借助“慕课-中国大学MOOC”的形式做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全方位立体式的进行教学方式与模式的大胆尝试与改革。
(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应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指标应涵盖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测验、讨论、课程论文、出勤这几个方面,期末考核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改以写专业论文为主,注重专家讲座的思考反馈、学生借助互联网自主W习效果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也改变以往的由一名教师掌握一门课程的成绩,而变为多名教师共同以答辩的形式,给出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最终考核成绩体现出更加的客观性,降低一位教师评判的主观性可能。
(五)采用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跟踪毕业生去向和成长轨迹
对本专业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问卷跟踪调查,在问卷中设计学习需求、学习偏好的教学方式、受欢迎的讲授内容等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结果,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追踪了解毕业研究生在企业和单位工作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探讨所设课程对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研究生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并通过比较不同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探讨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对其后续发展的作用,及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为今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苏海洋,独立学院“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一一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教改课改,2015(1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