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物流管理的笔记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9:27

序论:在您撰写物流管理的笔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物流管理的笔记

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银行;货币物流;管理系统;供应链

JEL分类号:E58

中图分类号:F25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5-0046-04

纵观国际文献,有关物联网在货币物流管理领域应用及系统设计的研究,除了欧美学者在物流管理文献中曾泛泛提及之外,并没有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将物联网应用于我国现代银行的货币物流管理,以期为改进我国银行的货币物流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解决现存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我国货币物流管理现状及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显示,我国是世界上现钞发行量最大的国家,流通中的M0余额与GDP比值约为12%,远远高出美国等货币电子化水平较高的国家,这给我国货币物流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我国的货币物流管理体系

我国的货币发行与物流管理原则上遵循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管理制度(试行)》的规定,货币物流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行、地市二级分行和县支行分别设立人民银行总库、省分库(必要时设立重点库和后备库)、中心支库、县支库四级发行库,并辅以各个商业银行相应业务支持机构,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家货币政策需要。进行货币的逐级发行和货币出入库、保存、调度和回笼等物流管理,并为货币发行相关政策提供统计信息和决策参考。

(二)我国的货币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库房和配套设施不足。截至1999年底,我国共有各级发行库1876个,库房建筑面积448万平方米。除上海、广东等个别地区做过金库立体化改造尝试外,各级金库均为平面库。这些库房基本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有20年历史,当时没有充分考虑物流管理的集约化、自动化和高效率要求。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现代化的激光导引车、智能化堆垛机、条形码阅读机、现金清分设备、身份识别工具等未得到普及应用。

第二,管理模式原始低效。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物流管理系统的实地调研发现。全国90%以上地区的货币发行和物流管理还处于手工机械管理阶段,各级库超过30%的管理资源消耗在发行券和回笼币管理中。在物流调度方面,主要运输工具为一般机械化运钞车;在出入库操作管理方面,自动化程度较低,处于半机械化状态;在各级发行库仓库核对、保管、统计方面,由库管理人员肉眼确认、手工点数,用传统帆布钱袋保管货币。信息统计主要采用人工方式;在发行物流管理决策方面,主要采取总库统筹、分库规划、中心支库自行调配和支库具体实施的传统模式进行。

第三,管理信息系统落后。商业银行的货币收付数据没有与人民银行的货币管理系统联网,使得人民银行不能实时获得货币需求的信息,无法对货币物流进行准确的监测与分析,导致货币库存与实际需求偏离较大。增加了货币的保管成本。二是货币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分析、警示、处理功能,系统不能自动警示发行库相关币种短缺、长期积压库存或胀库。三是系统不能跨越地区调阅库存信息和就近调拨,难以整合信息,不能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细分管理。

二、物联网与现代货币物流管理

(一)基于物联网的货币物流管理改进思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提出,是通过部署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具有一定感知、计算和执行能力的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把目标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通讯的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体与网络的连接,随时随地获取物体信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等特点。应用于货币物流管理的物联网技术中,射频识别技术、条码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货币物流管理的识别速度;激光扫描器可以加速货币数据的信息输入,对每个钱捆的信息采集、管理和追踪;货币储存系统上如果增加提示、预警功能,可以对长期积压、胀库等不同状态作出预警提示。

(二)货币物流管理中的物联网技术

1、主动式无线射频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该技术核心要件为智能芯片、标签天线、读写器以及后台支持In-temet接口系统。目前该技术在定位精度、信息采集准确和管理安全性方面,达到了与现有金库管理和货币物流调度管理所要求的水平。

2、其他硬件技术。

与本系统相关的其他主要硬件技术有:第一,条码技术,是现代化物流管理中计算机管理和电子数据交换的前端采集技术,包含条码的编码、标识符号设计、快速识别和计算机管理,具有输入快、准确度高、成本低、可靠性强等优点。第二,激光扫描器,是一种远距离条码阅读设备,能实现条码自动扫描,操作方便,扫描精度较高。第三,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定位、导航服务,可以为物流车辆提供调度、防盗、反劫、行驶路线监控及呼叫指挥等功能。第四,新型货币管理支持硬件,在现代钱袋、钱箱及其他相关基础硬件上,采用成本低廉、高抗蚀、可回收、轻巧易折叠的环保型材料而研发出的经济安全的新型管理支持硬件。

第2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就业调查

1前言

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在最近十多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本世纪初相比,招生高校总数增长了三十余倍,是工商管理学科中少见的“爆发式”扩张专业。安徽省高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布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已有19所高校正式招生,培养规模大幅度提升,毕业生输出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教育方法单调、培养模式雷同、人才规格模糊的讨论日渐增多,支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议在物流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1],一些机构甚至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出预警,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以评估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2012年开始,一直跟踪调查安徽省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状况[2],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累积收集了数百位毕业生就业数据,涵盖安徽省数所高校。2015年笔者又陆续收集了两百多份毕业生样本,基于对这些受访样本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并未出现就业困难现象。然而,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业压力并未消除,其中供需错位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曾提出要专门评估就业供需契合水平[3],但没有进一步讨论其评估视角。基于此,下文拟从就业岗位与物流专业的相关性(岗位专业相关度)、物流专业知识对就业岗位的支持水平(知识岗位支持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布特征(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汇报毕业生调查结果,并给予简要述评。

2岗位专业相关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工作岗位与物流专业紧密相关的毕业生占比25%,一般相关的占比24%,不相关的占比50%左右,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早已不是严格对应关系,但是近一半调查对象并未在物流岗位上谋求发展,这不免令人意外。两年前笔者做过的同类调查中,曾有接近2/3的毕业生报告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物流相关,如果不考虑调查方案自身因素,前后两份调查结果反映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泛化,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愿景是不相符的。

此次调查中,仅有36%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跳槽到物流行业工作,这个比例说明毕业生的专业归属感不高,没有把专业视为职业规划的轴线。这个数据值得高校反思,在专业申报论证材料中,各校显然会对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抱有厚望,并试图为社会输送更多物流紧缺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留在物流领域的人和愿意进入物流领域的人都没有占到半壁江山,那么高校培养期望与毕业生的就业观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笔者在个案访谈时,也了解了部分毕业生的想法。首先,物流岗位层次低、形象差是毕业生的普遍性顾虑,体力劳务型的工作性质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毕业生普遍希望进入“办公室”从事白领工作,不愿意承受场站或配送中心的工作压力。其次,物流岗位起步薪酬不高,发展前景不大是毕业生的常见感受,与同学或朋友交流时,物流岗位的薪资水平有些差异。另外,也有毕业生认为,企业招聘岗位不适合本科生求职,不需要太多物流专业知识也可胜任,即找不到能够发挥他们相对优势的职业起点。上述原因表明,毕业生把专业岗位契合不佳归咎于岗位不匹配专业,而不是相反。

3知识岗位支持度不及预期

专业知识对工作岗位的支持度也是笔者感兴趣的调查问题,尽管接近半数受访对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但是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促进了岗位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在调查中并未就此问题进一步探究成因,不过结合个案访谈,潜在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而学生工作岗位仅为物流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尚不能将专业知识完整自如地运用到工作场景中。第二,专业知识有些陈旧教条,现实工作中不能循“书”而进,理论滞后于现实。第三,专业知识“过于”专业,实际工作场景中还没有达到相应管理水平,理论超前于现实。

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立足于应用场景,否则人才供需矛盾就无法避免。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格都具有“大物流”“通才化”特点,这类毕业生最适宜在专业物流公司工作,对物流各环节都有介入能力,但是这类人才需求单位在全部招聘单位中占比并不多,传统制造业、流通业才是物流专业人才最大的服务对象,进而在毕业生中产生了知识“无用”和知识“难用”困惑。因此,合理设立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就业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破解知识岗位支持度的关键所在。[4]

4就业地域聚集度依旧显著

在受访毕业生中,大约有45%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江浙沪就业合计达到40%,该调查结果与两年前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在家乡临近地区就业是省内毕业生首选方案,江浙沪则继续成为安徽大学生的重要备选地区。

对于省内聚集就业现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乐见其成,因为省属高校的社会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在省内就业印证了当初设定的为地方物流业输出人才的设想,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关系得到验证。当然,地域聚集度的解读思路可能存在争议,安徽省内物流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毕业生留守安徽也有可能束缚其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出现因为找不到合适物流岗位而转战其他行业的现象。因此,后期对地域聚集现象有必要开展更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5提高物流管理毕业生供需契合水平的建议

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契合是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应当视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基于笔者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观察和体会,特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供同行交流:

第一,物流管理本科层次可以设定面向特定就业场景的培养方案。当前社会中,物流人才梯队的学历结构无疑是以本科为主,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虽然缺乏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或许参差不齐,但依旧是可塑之才。与专科的实务型定位不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宜在专业化方面有所区分。比如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根据就业场景而变更。针对性的就业场景不仅能够增强毕业生的求职自信心,同时也能迎合用人单位召好才、召能才的心理诉求。[5]

第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适当控制。各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生供给增长过快,与庞大的职业教育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在用人市场,实务型岗位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本科生争抢专科生饭碗应属无奈之举,全社会对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能支撑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输出洪流,因此必须对高校盲目招生行为及时干预,防止供需数量失衡继续加剧。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培养特色的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招生规模至少可以缩减30%,而对于那些人才规格针对性强、企业支持力度大的招生学校,也可以根据就业形势适度追加招生名额。

第三,应当吸纳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供实训教学、实习场所、兼职师资等传统方式外,企业还可以参与的高校教育环节是教材修编,但这恰恰也是目前的薄弱之处。理论源自实践,教材与现实脱节损害了人才培养质量,但系统性的教材更新又是一项复杂工程,企业热情不高,无法通过高校力量单方面发起行动。要想推进合作修编教材,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必须负责牵头,邀请大型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与编写组,并可通过国家级层面的物流教材改革项目立项资助。

第四,物流行业协会应当搭建毕业生供需平台。作为应用性专业,人才配置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内最大的物流行业协会,它在政企协调、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供需方面尚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聚集了大中型物流企业,完全有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连通需求方的专有招聘渠道。目前该协会虽然在官网开辟了招聘频道,但是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绝大多数企业与求职者都不知晓这个网站频道,究其原因还是该协会没有投入足够资源,此种局面应当尽快改变。

6结论

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讨论了安徽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供需契合水平,分别从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增长迅猛,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更好地推进人才供需契合水平。

作者:徐俊杰等

参考文献: 

[1]李亦亮地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来自安庆师范学院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5(33):14-15 

[2]徐俊杰,何常青,李亦亮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物流科技,2012(12):39-42 

[3]徐俊杰,洪亮,何常青基于供需契合原则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2(36):84-86 

第3篇

       

        一、引言

  冷链是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 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冷链物流是一种新兴的物流 方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降低食品和农产品损耗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以“互联网+农产品+冷链”为特色的生鲜电商成为 物流行业的亮点。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预计 为521亿元,且年均增长将保持在50%以上(如表1),更是对冷链 物流专业人才提出了非常迫切需求。

 

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起步晚,冷链物流人才相当缺乏,目前国 内大多数高校物流类专业尚未开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基于冷链物 流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我校自2004年成立 开始就将冷链物流作为物流学科与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和学校的共同资助下建立了国内首座“冷链物流技术 条件仿真试验台”之后又完善相关生化检测功能和模拟计算软件, 该试验台可模拟各种气象条件下冷却储藏、运输设备、货物的各种 状况。在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依托冷链物流技术试验 平台,开设了特色课程“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冷冻学”并为本 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项目,每年约四分之一的本科生毕 业论文或设计均以冷链物流为专题:有3届全国挑战杯作品均以冷 链为研究对象,所完成的作品分别获国赛一等奖、国赛交叉创新二等奖、省赛特等奖、省赛二等奖等,在冷链物流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二位一体”基本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 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1]。因此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能够应用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结合企业生产实习,发现 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社会输送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因此,鉴于 物流管理专业偏于工科要求和应用性强的特殊性,有必要在物流管 理人才的培养中引入工程化教育这_理念。[2我们在冷链物流的本 科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基本思路(图1),即整个毕业设计应包括市场调查、冷链实验和物流方案3个部 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市场调查是冷链实验的基 础,即冷链物流实验方案必须以实际的食品或农产品物流过程为参 照:而冷链实验又是物流方案的基础,物流方案和措施的制定必须 基于实验结果,有的放矢,不能泛泛而谈。

 

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主要对象是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花卉、药品等,因此 技术性和工程化色彩较浓,如果没有具体食品的冷链物流实验做支 撑,没有市场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物流方案肯定没有针对性, 也就没有深度,达不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但是,如果单 纯以一个冷链物流实验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则对物 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应用不够,毕竟我们是管理类专业, 不同于食品和制冷类专业,必须将设计重点放在物流方案的制定 上。冷链实验结果仅是对物流方案和措施的设计提供量化的支撑。

 

三、实践分析

 

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阶段、调查和实验阶段、论文撰写阶 段。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选题难,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学生在论文选题阶段花费的时间 要1~2个月,有的甚至更长;二是管理难,目前,很多高校毕业实习、考研、找工作和撰写论文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在以就业为导向 的思想支配下,很多学生整天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暇参加讨论、 调研和写论文。一些指导教师鉴于当前的形势,也对这种行为网开 —面,往往只在毕业论文的最后阶段,才将学生召回,平时疏于指 导;三是难综合应用,论文往往只能针对物流管理的某个方面进行 较深入的研究,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3针对以上问题,我们 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实践。

 

(一)结合项目提供设计选题

 

近年来,我校冷链物流团队承担和完成了几十项相关研究课 题,在国内系统开展冷藏物流技术条件的试验研究,先后承担了包 括东亚运输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在内的_系列国 际、国内冷链物流项目。在选题环节,鼓励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的专 业特长和承担的课题,提供毕业设计选题;并在召开选题动员会 时,洋细介绍自己指导毕业设计的课题来源、主要内容以及要求, 吸引有兴趣的主动报名参加。由于毕业设计来源于指导教师的课 题,简化了选题环节,又基本上杜绝了抄袭和雷同的现象。如指导 教师根据承担的生鲜农产品物流安全方面项目,分别提供了木瓜、 龙眼、荔枝、鲩鱼、鲫鱼、冷鲜牛肉等品类的冷链物流设计选题。 而且,部分指导教师改进论文选题方式,采用将毕业设计与学生科 技创新等活动相结合起来等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入毕业设计 阶段。

 

要求指导教师根据课题编制设计任务书。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 师承担了较多的食品冷链物流方面的课题,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素 材。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编制设计任务 书。设计任务书不是课题项目的简单分解,而是在其中加入对物流 管理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杨桃冷链物流实 验及物流方案设计”任务书中,要求通过杨桃供应链问卷调查,结 合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确定实验的关键指标,模拟杨桃从采摘、贮 藏、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研究不同温度变化对采后杨桃品质的影 响,最后,从运输方式选择、货物摆放、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素质 等方面提出了杨桃冷链物流的改进措施。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 毕业设计相结合,解决了教师精力分散、指导时间不够等问题,部 分优秀毕业设计成果成为指导老师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根据我们4 年来的实践,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也是非常欢迎的。2011年即有 17%的毕业生参加毕业设计,2012年后参加毕业设计的人数均超过二分之一(如表2)。

 

(二)加强调查和实验阶段的过程控制

 

目前,学生在冷链物流毕业设计过程中,基本上需要指导教师 “手把手”教,否则其往往不知如何开展,所以必须加强过程控制,保持经常联系。要求参加冷链物流毕业设计的学生,首先要在大四 第一个学期末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明确市场调查和冷链实验的时 间,最好在1个月之内集中完成市场调查和实验:在调查和实验阶 段,要求学生不能外出实习,将学生分成若干2〜3人的小组,指定 小组长负责管理。指导教师除了每周在指定的地点进行答疑外,还 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日常指导。如针对进行冷链物流实验的 学生,首先要带领他们到食品生产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然后制定洋细的实验方案、指导实验工具的使用,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 提出物流管理改进措施,每一个步骤都有具体的时间和目标。

 

这个过程中,冷链实验方案的制定是重点。冷链物流实验方案 制定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冷链物 流实验方案在调查的基础上,要明确实验流程图、实验材料制备和 实验方法。如针对“不同温度条件下杨桃冷链物流实验及物流方案 设计”将实验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1°C条件下运输 24h,置于1°C陈列柜销售2天;B组:5°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 5C陈列柜销售2天;C组:常温30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常温 30C陈列柜销售2天;D组(包装组):用微孔聚乙烯保鲜包装袋 对新鲜杨桃进行单果套袋包装,5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5C陈列 柜销售2天。对每一组实验,要求注明实验开始时间、检测间隔时 间、检测指标,且有洋细记录表格。对冷链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 时纠正,甚至重新制定方案。

 

(二)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基于冷链物流实验的毕业设计必须提供冷链物流模拟和相关检 测的设施和设备。随着学生数量增加,实验室资源越来越紧张,因 此必须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排好实验室使用表,确定各小组的具体实 验时间,每组实验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此外,冷链物流实验需要 购置原材料、检测试剂、试纸等,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费用。一方面 可以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中支持一部分,另外,尽力争取学校、企 业的经费支持,最好校企合作能解决一部分经费、场地、设备仪器 等问题。

 

另外,目前来看冷链物流毕业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相比论文 写作而言,指导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在评价指标和 要求方面,可能需要适当降低。如冷链物流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可以 适当放低要求,毕竟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的目 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能将大部分时间放在 重复性的实验过程上。另外,还可以适当取消外文文献研究的硬性 要求,重视对毕业设计本身的评阅和考核,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都 放在有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毕业设计的撰写等核心工作上。在答 辩过程中,可以对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不予要求。

 

四、结语

 

冷链物流和生鲜电商的迅猛发展对冷链人才培养提出了急迫需 求。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引入冷链物流毕业设计,可以加强学生应用 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解决本科毕 业论文难选题、难创新、难管理、难综合应用等问题,实现培养应 用型人才的目标。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 毕业设计仍然是毕业论文的补充,应当根据本专业特色和师资情 况,针对部分毕业生提供该选项,并保持怡当比例。

 

【作者】 邹毅峰; 谢如鹤; 刘广海;

第4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财务管理 必要性 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农村信用社已经逐渐成为农村主要的金融企业,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但是在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认识,积极创新财务管理策略,以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手段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基于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际经验,对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一、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农村信用社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以经济核算制为指导,创新管理。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薄弱,并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重视事后核算,对事前与事中的预算、控制重视度不够,在这种财务管理的方法下,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也就不能有效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受到管理观念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重视财务收支、利润,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在此形势下,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就跟不上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一些工作人员的工作并不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出现抵贷资产处理不当的严重问题,不仅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影响其社会效益的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人员除了要对农村信用社的财务进行分析统计之外,还需要对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但是一些财务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在专业素质与道德、法律素质上参差不齐,对账务的处理流程不熟练,新技术方法使用不当,出现财务报告不规范、账目与实际不符、私自修改、藏匿账目等情况,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效率。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笔者得出深化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农村信用社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企业进行创新、改革是适应社会、时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需要从其薄弱环节下手,积极深化财务管理,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这样才能实施更多的经济决策,以达到与时俱进的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我国经济的发展,促使着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这样才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合理配置财务资源,为农村信用社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在金融市场中取得胜利。提高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来带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财务管理作为农村信用社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是提高其金融服务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发挥的重要途径。

三、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财务管理作为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农村信用社金融功能的发挥。因此,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必须提高重视,积极创新管理策略,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财务管理手段。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创新管理手段,加强对财务预算、财务目标、财务总结等问题的管理,从而有效促进财务风险的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是工作人员行为的准则,因此,在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并建立适宜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对财务的集中管理,努力将农村信用社建成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和中小型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的中坚力量,只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才能够有效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必须积极向财务人员宣传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工作考核,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充分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与中心型企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以及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积极工作,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必将向着现代化、科技化、高效化方向发展,积极地发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流程管理理念从9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在二十余年的时间内,流程管理已经从简单的舶来概念内化成了各企业公司内部的管理手段。流程管理的大量应用让大型企业享受到了“规范、高效”的甜头。同样,在日常工作中引入了流程管理的呼叫中心也成为了流程管理的受益者。

呼叫中心业务在不断随着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发展而变动,服务客服作为业务代言人,所提供的服务需要与变动内容保持一致。随着流程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发现呼叫中心的流程体系具有“流程周期短、业务内容多、扭转关系杂”这三个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流程管理者需要保证现有流程体系的维护与优化满足“服务一致、快速响应、明确知晓、准确执行”的要求。针对我中心的流程管理,我们将“流程生命周期”、“闭环管理”这两个成熟的理论充分融合,最后形成了符合呼叫中心管理需求的“业务流程管理闭环”。

业务流程的生命周期是指流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流程分析、流程设计&、流程执行&监控、流程优化、流程作废共计五个阶段。闭环管理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对于指定工作“决策、控制、反馈、再决策、再控制、再反馈”来达到业务成绩不断提升的管理手段。两者结合的“业务流程管理闭环”是一种在流程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开展闭环的工作,旨在有效地推动流程体系更迭,保证流程需求能够得到有效跟进,最后形成循环提升流程工作的一种管理方法。

为了能将生命周期维护成完整的闭环工作方式来推动流程的持续发展,需要同时邀入负责流程执行监管的质检团队和承担执行流程角色的业务团队来支持,最后加上流程设计和制定者的流程团队,作为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发动机”。三个团队相互连接,最后形成“业务流程管理闭环”(如图1),不断推动着流程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根据“业务流程管理闭环”的不同阶段,我们将工作划分为三个部分开展:

一、流程核对--分析&设计&阶段(图2中黄色部分)

每当有新的流程由流程管理团队发起设计时,需要分别邀入业务团队和质检团队参与流程体系的规划、流程内容、风险三项,然后由他们协助流程团队完成业务负责人的审批,保证在流程管理的工作当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流程框架搭建的时候,呼叫中心的流程管理团队会根据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发起“从上而下”制定的流程体系规划,但是因为呼叫中心业务繁杂、流程团队无法常驻业务团队,规划内容在推行过程时常常会遇见与现有的业务现状“水土不服“的情况。为了保证流程能够精准地与业务匹配合,需要借助具有流程素养的业务团队从中协助,从业务实际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对于已规划的流程体系进行校准。这样能够保证流程体系所覆盖的内容与业务需求匹配,也能使业务团队参与到流程的规划当中,让业务团队代表(流程拥有者)能清晰地表达流程绩效目标和未来远景。

业务团队参与具体流程的评估能调动业务团队的管理经验用于流程效率和成本的控制。在具体的业务流程分析和设计环节中,业务团队的介入能够从操作角度对“员工能力”、“系统权限”、“物资需求”等流程内容的可执行性进行评估,以便提前调配执行流程所需的资源,保证流程后能顺利执行。业务团队在对流程细节的反复推敲中要保证流程设计符合业务现状,也能打破业务团队与流程团队和业务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流程核对可以加深业务团队对流程的理解认识,以视作前置流程宣传阶段,在流程和流程执行间加入了缓冲,这样能有效地避免流程变动后出现的错误执行高峰,并保证流程-业务一致和客服层面的流程期知晓率、流程执行率。

业务团队评估的同时也需要质检团队的加入。质检根据行业内的成熟运营标准和最佳实践从流程的合规性、客诉风险、服务记录可追踪等多个角度对流程核对进行评估。对于流程中存在风险的地方提供佐证案例,提出管控意见和可替代方案,完成流程的风险管控。随后与流程团队理解保持一致,树立质检标杆以便对后期的流程执行监控。

在流程核对的工作中产生的流程结果,能够保证该结果能够被流程、业务、质检三个团队同时认可并且充足理解。

二、业务流程监控--执行&监控阶段(图3中红色部分)

业务流程后,质检团队会对业务方的执行进行监控并向业务方和流程团队推送监控报告,业务团队和流程团队都会根据监控报告开展工作,所以说,质检团队的有效支持是“业务流程监控”开展的基础。

流程后,质检团队根据现有的抽检方案对于业务中的执行情况进行服务抽检,判断在客服服务中是否遵照现有流程正确执行。发现流程未执行或执行错误后及时推送信息,按照天、周、月三个维度对于呼叫中心的整体流程执行情况推送监控报告。

监控报告发出后,业务团队需要将报告反馈的错误执行案例进行复盘并及时在部门内部邮件分享,分享内容包含易错服务场景模拟、疑难知识点强调、已完成的改进措施,通过分享管理方案来达到提升部门内部流程执行的目的。同时,针对案例中的流程问题,要反馈至流程团队作为VOE(客户之声)来为流程优化提供经验。

流程团队在收到质检推送的监控后需要根据数据建立监控结果,分别从人员侧和流程侧两个方面总结,输出“待辅导人员名单”和“易错流程清单”。对“待辅导人员名单”中的人员结合复盘案例进行访谈和调查、了解流程的执行阻力,与业务团队一起通过投入流程资源、展开人员培训来提升流程的执行。对“易错流程清单”中收集的流程频次,波动数据可以为流程分级、流程审计、流程工作方向提供决策支持。无论是人员侧还是流程侧的分析,都能提炼出有效的流程优化的意见与建议,为业务流程反馈工作奠定基础。

三、业务流程反馈--优化板块(图4中灰色板块)

业务流程反馈就是通过建立流程团队并与业务团队定期沟通来加强业务团队的流程理解,通过总结沟通的内容整理成组织过程资产,不断总结和提升以达到推动流程工作进展的目的。

业务团队定期向流程团队提供反馈信息,反馈内容包括业务变动、流程优化建议、流程疑问、流程执行需求、流程执行困难的特殊场景等等。通过这样的信息沟通,能够及时表达业务团队的流程诉求,让流程团队更加了解业务现状并及时提供支持。

流程团队收到反馈后需定期对业务反馈内容进行再反馈,反馈内容除了业务团队反馈的流程诉求以外还包含流程项目工作进展、流程工作计划。最后,针对流程需求再发起“流程核对”的工作,形成流程工作的闭环。

如此,通过流程团队和业务团队的不断沟通,能够保证流程操作者全面地描述流程,知道他们的工作是如何影响到客户和流程中的其他人员,知道流程所要求的绩效标准和实际的绩效水平。对于流程团队来说,流程工作中能调用业务方经验以减少流程推行的阻力。培养业务团队流程意识对于流程工作的推进大有裨益,也能获得业务同事对流程工作真正的理解和认可。

“业务流程管理闭环”的开展需要流程环境作为基础,要求质检团队具备风险分析能力并愿意与流程团队保持信息的分享,业务团队能意识到流程的重要性和流程体系的不完善并期望获得改善。最后也需要流程团队能够长期持久地对业务流程管理闭环进行推动,如果流程团队能够推动业务流程管理闭环运转,就能够保证所在的呼叫中心业务在流程成熟度评估中“流程设计”、“流程操作者”、“流程拥有者”这三个方面达到更高的阶段。

第6篇

为配合渠道扁平化措施,Q企业的销部门决定在全国建立属于自己的地方物流库。

以往提货时,北京总部采用公路汽运向商发货,运输费用由商自行负担。但渠道扁平化之后,由于拆分出来的商规模很小,没有能力独自从总部提货,这就需要由公司增加服务职能。

这无疑会增加公司的工作量,也会带来额外成本,而若能借此健全物流体系,提高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Q企业先后在广东、山东、新疆等地设立了10余处物流中心。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问题。

设库之后,大中型商普遍觉得公司运费加价太高,所以还是愿意按老方法到北京提货,而小商提货量有限,导致各地物流库十分“清闲”。

举例来说,浙江省的杭州库设立半年,江浙一带商根本不买账。新库明存实亡,每天只产生费用而几乎没有收益,最终只好倾仓处理,收兵回朝。

云南昆明库的情况好一些,但管理过于混乱,由于与别人合租库房,产品与化肥、沙石等污染性货物放到一起,造成意外损失。

除破损之外,货物错发、漏发甚至监守自盗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有几十万的货品对不上账,业务代表换了一拔又一拔,已找不出明确的责任人。

在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Q企业停止了各地物流库建设,但也心有不甘。

让他们想不清楚的是,理论上明明是行得通的事情,为什么分库总是建立不起来呢?

四种新增成本抵消物流规模优势

成本居高不下是Q企业外地物流库夭折的最直接原因。

通常讲,规模的扩大可以减少单位产品的物流发货成本,但对于Q企业这样一个管理还有待完善的企业来讲,把原本由商分别负担的物流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反而增加了流通环节的成本,形成了额外的费用支出。

调查表明,有四种新增成本同时出现。

1.人力成本:

设分库后,为保证控制力,公司从北京总部派业务人员管理,每人每天食宿补助为150元左右,再加上工资,一名库管人员直接人工月支出达6000元左右。而原来商操作时,因雇用当地人员,只要1000元即可,在这方面就多出了四五倍的费用。

有些大型库还要辅助设立办事处,由此产生各种额外成本。

2.管理成本:

由于增加了二次装卸,原来直接发到销售终端的货,现在多了一次搬进搬出的费用,装卸费、破损率都有提高。而且,派驻远地的仓库管理员,天高皇帝远,也不可能像商那样把仓库当作自己的大后院来管理。

3.信息成本:

由于对道路和环境不熟悉,派驻人员的工作成本远远高于当地员工,比如,由于不熟悉交通,他们可能会出门打出租车,然后编造各种理由报销;比如对当地不熟悉,寻找库房时大方出手,再也不会像商为自己寻找仓库时那么精打细算。最终,信息成本又加回到了企业身上。

4.操作成本:

过去商提货时,长途往往选择空车配货,费用相对较低。比如,从北京到昆明,平均每台产品运费180元,而公司接手后,这一费用上升到了220元。

短途运输也是同样道理,过去商从所在城市向乡镇配货时,常常会凌晨四、五点出发以避开交通监管,这样车里可以多码放几层产品,一趟顶两趟。而公司派驻人员是正常上班,一样的货往往要多跑几个来回,短途成本一般都会提高50%左右。

这样算下来,就出现了一种奇怪却又合理的现象——过去商自己分别设库,规模小,有6%的费用也就够用。而换成企业来做,由过去幅射一地变成幅射数省,规模大了,但费用却更高,明暗费用达到了10%却还不够用。

只要是总成本上升了,矛盾也就凸现出来。补贴多了公司不干,不补贴渠道不干。多出来了近一倍的物流成本,厂、商谁也不肯买单,陷入两难。

所以,大多数商还是按老办法直接到总部提货。而分库一旦无法维持发货规模,长期入不敷出,大多会关门大吉。

厂商之间由谁来负责物流,这不是一厢情愿的问题。

厂家难以取代商的平台作用

自建各地物流的背后核心目的是推进渠道扁平化。

把原来由一级商托管的二级专卖店网络都争取到自己手中,这样企业不但能增加对渠道的控制力,而且可以省去原来地市级商加价部分的“不必要”费用。这种看似正确的出发点,恰恰成为了Q企业渠道战略中最致命的失误。

要搞清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对渠道中的一级网络的价值有个全面了解。

一般讲,在生产制造型企业共有的先天短板上,一级商具有平台作用,可以与企业形成有效互补。

1.物流平台:

如前所述,商利用自己地理上、信息上、管理距离上的相对优势,可以节省企业的物流成本。他们恰如一条条毛细血管,将企业的产品传递至消费者手中。而一般来讲,企业要做到同样流通效率,付出的时间成本、建设成本太大,往往得不偿失。

2.资金平台:

商从厂家提货一般是现款,而对下属终端专卖店多数采用赊货方式,这样就如在渠道中投入了大量的“无息贷款”。这种资金平台作用等于为产品投入了现金流。而换由企业来做时,库房多了会大量占压铺货资金,无论是利息支出,还是现金流趋紧,都会令企业最为痛苦的事。

3.促销平台:

越是终端的网络,往就越不具备促销方案设计与执行能力,这时候企业是不可能全部照顾到的。商自发地在当地组织促销活动,等于减少了企业总部的人力、资金投入,还能产生因地制宜的效果。如果失去这一层级的支持,终端网络就会因缺少促销活力而萎靡不振。

4.品牌平台:

大中型商由于与企业利益捆绑得更为紧密,他们不再一味关心短期利益,转而为中长期考虑,进行品牌宣传与广告投入,这相当于企业凭空增加了一倍以上的品牌建设费用。而一旦被扁平拆分之后,大商换成了几家小,就没人肯在品牌上花力气了。

5.管理平台:

在区域市场,企业事事直管,管理成本大增。把部分职能授权下去,商身处前线,反应及时、处置准确,可以形成对终端网络的实时监控。无论是效率上,还是成本上,都比企业远隔千里伸手去管,结果要好。

6.信息平台:

过于扁平的渠道网络,往往不具备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功能。这是由其所处位置决定的,即越小的商越不肯“抬头看路”。企业一旦失去了系统的市场信息来源,就会产生反应迟缓、判断失灵的大问题。如果依靠自身的人力、资金投入,来解决这种信息散乱与信息缺失,那么付出的成本大增,及时性也很难保证。商在这方面的隐性作用往往会被忽视,实际上,在信息决定成败的现代销售理念中,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7.售后平台:

产品不是卖出去就完事大吉,小到常用零部件维修,大到售后服务突发事件处理,商一级网络的平台作用意义重大。扁平化之后,商往往只守住自己中心城市的大本营,下面乡镇的事就不去管了,这样终端自身售后力量薄弱的问题就表现出来了,或者产品返回总部维修时间太长、或者出现突发事件总部没有精力管。长期如此,终端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8.维护平台:

地区市场需要维护。一旦出现工商查处、媒体曝光,商在当地的人脉关系就相当重要了。小不能帮助企业“摆事”,这样企业就要付出更大成本。遇到竞争对手强力阻击时,分散后的各个小抵挡能力很差,形成不了统一的反击行动,这样市场份额的维护也就谈不上了。所以,由大组成的市场防线也是企业最有价值的“隐形”资产之一。

实践中,营销人员因在条件不成熟时强力推行渠道扁平化,使渠道丧失了部分功能。他们为此想出了种种补救措施,却使糟糕的情况变得更糟:

因损伤物流平台,只能强行在各地建分库,直接导致营销成本攀升;

因损伤资金平台,全国库存积压增大,间接导致企业总体现金流趋紧;

因损伤促销平台和品牌平台,使广告与促销费用越来越捉襟见肘;

因损伤管理平台,市场监管开始松懈,终端造假、窜货现象抬头;

因损伤信息平台,无法及时汇总信息,造成市场反应迟钝,影响战略决策;

因损伤售后平台,不得不考虑增设区域性的维修中心,导致企业售后费用增加;

因损伤维护平台,原本可控的突发事件演变为市场灾难,渠道抵挡力明显下降。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本由商负担的工作转嫁到企业身上,营销部门原有的市场职能干不好,还不断请求公司增加物流支持、财务支持、人力支持,结果销量没有上升,人、财、物的缺口却越来越大,一些营销管理者连商的电话也不敢接了。

事实上,把资金不充裕、促销能力弱、售后水平低的终端专卖店都从原区域独立出来,升格为企业直管的商,对这些终端本身也不是一件好事。

跟踪调查表明,强行扁平化后,Q企业新设的小商当年死亡率高达40%,次年死亡率也有25%,3年之后,基本上原有销量就所剩无几了。原本在地区渠道上“攥紧了的拳头”被分散成一个个单独手指,最终被竞争对手逐个击破。

被忽视的前提条件

总体而言,渠道扁平化对企业来说是一件杀伤力很强的武器,一不小心就会先要了自己的命。

在这个战略问题上,做急了、做早了实际上是一种破坏,未立之前不可轻破。

各地物流库生存困难,不单单是战术执行上的问题。渠道战略思想不改变,问题还会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激进化的渠道措施有时会欲速不达,而这正是企业陷入种种不利困境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中国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发现,渠道扁平化并不一定能增加企业效益,有时还由于破坏了厂商间“生态平衡”,最终削弱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连原有的市场效率也丧失了。

2007年,曾在渠道扁平化上一马当先的方正科技感受到了其中的问题,权衡之下还是决定重回传统渠道模式上去,这也可以看成是扁平化在中国众多不成功案例中的一个典型。

那么,为什么渠道扁平化在中国实践效果不佳呢?“不知道前提条件”,是国人在运用这一渠道战略时最大的缺憾。

渠道扁平化的“定义域”是什么呢?

最重要的边界前提就是企业自身要有足以支持扁平化的综合实力,尤其是营销实力。

当实力足够强时,厂家直销、完全自建渠道都是可以的,但如果太弱,则扁平化就无异于火上浇油、雪上加霜,会导致情况瞬间恶化。

今日切记:

1.对于国内大多数中小型生产制造企业而言,盲目渠道扁平化并不是好办法。这是由于他们在人力、财力、物力上还存在着先天不足,比如:营销人员一线经验少,操作市场的水平可能比商还低;企业自有资金有限,不足以支持大规模市场基础建设;管理水平不够先进,自己管理却带来效率损失……

第7篇

2009年1月,我们收治1例呼吸麻痹并留置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重症肌无力的患者,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6岁,因呼吸困难于2009年1月30日上午11:30急诊人我科监护室。既往有重症肌无力病史4年。体检发现意识清醒,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口唇紫绀,四肢无力,肌力1~2级,无头痛头晕,无视物模糊,无恶心呕吐。入院后即刻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控制感染、止咳化痰、保护胃黏膜、补钾、营养支持治疗,给予新斯的明肌肉注射。间断气道湿化,及时吸痰,协助翻身、叩背、受压骨突部位给予环形按摩,保持床单整洁,病人卧位舒适,预防压疮。于2月3日上午10:00给予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于2月7日上午9:00给予患者脱机训练,持续鼻导管氧气吸入,2L/分,患者呼吸均匀,无明显呼吸困难,遵医嘱于下午13:00停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持续鼻导管氧气吸入,于2月14日上午8:00给予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四肢活动灵活有力,病情好转,于2月18日下午16:00患者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病人意识清醒,常因呼吸、咳痰和翻身困难而心情烦躁、紧张、周身乏困不适。多安慰鼓励,帮助翻身咳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加强呼吸道护理 此类病人的安危常取决于呼吸功能的好坏和肺部并发症的有无,因此早期的预防非常重要。加强吸痰、给氧、翻身、拍背、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加重呼吸困难,且准备气管切开包及用具;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呼吸困难加重、排痰不畅、严重缺氧时,立即报告医生,准备行气管切开。术后按气管切开后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3 气管切开的护理

2.3.1 气管切开常见的并发症 误吸、套管脱出或闭塞、气管食管瘘、出血、皮下气肿、气道狭窄和神经麻痹。其中误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意识障碍、消化道不畅、鼻饲和长期卧床的患者,误吸引起肺炎的致死率为30%―70%。注意有无皮下或纵隔气肿,套管内及套管外有无出血,如出血不断增多,应报告医生处理。尤应注意防止导管前端磨破气管前壁血管和颈部大血管。

2.3.2 严密观察呼吸的深度、次数变化如有呼吸困难和不畅,应立即检查套管及呼吸道有无梗阻,套管有无自气管内脱出或套管尖端顶住气管前壁,并进行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