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文教育新论范文

时间:2024-03-06 16:21:35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教育新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语文教育新论

第1篇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等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如何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第2篇

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雅的品位追求

先进的理念是教师人生的基石,成功的前提。这里所说的理念不仅包括具有特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包括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这里着重阐述一下后面三种理念。

不以分数论英雄。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喜欢看小说、杂志,其它科目不好,但语文成绩不错,尤其作文很好;上课回答问题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平时谈吐得体,交往大方。你能说这种学生不是人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他对事物充满兴趣,乐于去钻研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他就有可能成为人才。

强调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什么角色,即师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性飞扬、真心爱生良师益友,语文教师的魅力主要是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魅力。一句话,语文教师应该用自身的高雅的品味来激发学生去对真善美的追求,就像一首诗,一幅画,清新而不失雅致;自然却不显雕琢;真诚却毫不虚伪 !

二、要有鲜明的人格魅力和充分的个性特征

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人品、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也就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它与个性特征相辅相成。

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就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不仅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持续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有鲜明的人格魅力和充分的个性特征。以崭新的眼光、襟怀和气度去实施教学,去评价学生;并通过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程氛围来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升华其人格品位。所以,教师作为学生健康的人格的塑造者,既要注重不懈的优化自己的人格素养,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转换其职业角色及教育职能,成为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的表率,实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古老的教训。

霍姆林斯基又说:学校好比一件精致的乐器,让她奏出和谐的旋律,必须先把乐器的音调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所以,教师应该修炼出不同凡响的理想精神、赤子无瑕的情感态度、超越功利的道德品格、忍辱负重的创业品质和珍视差异的开放气质,从而成为矗立在学生面前的人格丰碑。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教育是人和人在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格对于学生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以及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立德志、塑人格的重要时期,其情感、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教师的榜样形象会成为他们最直观的模仿对象。正如植物有趋光性、趋水性一样,学生也有亲师性、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思考着和效仿着。

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本身就是文化的积淀、智者与德者的化身,是个性鲜明、敢爱敢恨、有着独立峻洁品行的先导,而非匠气十足、随波逐流的平庸之辈。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之前,教师首先应是创造者,创造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更应有清醒而独到的认识,不苟同于世俗、锐意进取、宠辱不惊、立定脚跟处世,放开眼孔读书……让学生在纷扰的人世中,真正寻找到精神的坐标而不致迷失方向。

三、要有广博的知识积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做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问的杂家,不但要“渊”,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要晓天文、通地理,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这样,教学才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至于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教育学生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不至于就事论事、简单粗暴;与人交往才能豁达开朗、从善如流,做到诙谐幽默、妙语连珠、启迪心智,不至于腹中空空、语言干瘪。现在人们把教师说成是水龙头,是潺潺不息的清泉,就是说教师应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论语》选读”单元时,就可以结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泛爱众,而亲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哲言,就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与感悟,引导学生规范做人、做事、处世等最基本的原则,启发学生对纷纭的世界有自己敏锐的判断与信念,培养学生的全面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可能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真正体味到教材文本的魅力。

当然,以上三点只是教师素养中内在的“玉”,它还需要“高超的教学技能”这种“金”点化。这有这样,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

第3篇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等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如何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第4篇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第5篇

语文教师要多组织课外活动,以多样化的、有效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需要与学生的班会活动和团队活动相联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来提高创新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产生新的想法。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课外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因此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能够逐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逐步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如在诗歌朗诵、作品讨论、艺术演出、影视欣赏等活动中,他们主动体验种种情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此外,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掌握许多再现美与创造美的方法,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再如,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辩论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教师及其他外请人员地位平等,大家随意交流、热烈辩论,这种自由宽松的思想交流氛围,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提出新观点和想法,即使有些观点和想法还显得幼稚,但对他们来说已属难能可贵。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能拓宽思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能够产生创新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为了有效地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根据现有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可根据时节组织不同的活动,春天让学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时候,让学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后再去学习课文,思维会更加活跃,理解将更加深刻。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进具有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益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享受创造之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评价,激励创新

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得到表现与认可,从而体验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就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给予评价。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与活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与标新立异。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创新的决心。如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三、结语

第6篇

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人教版)已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这套新教材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按结构—功能体系编写的。新教材在教学内容和编排结构等方面既吸收了当代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的新成果,又继承了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使教材更符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规律,因而受到教师们的一致好评。教师们普遍认为:新教材突出了语言的运用,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论文。但我们也发现,新教材与原统编教材相比,由于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别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语言素质等方面有了新的或是更高的要求,许多中学教师感到不能驾驭新教材的教学。同时,由于目前各种统考(中考、会考等)还没有真正把测试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对新教材内容的运用上来,所以中学英语教学出现了“用新教材讲课,用旧教材做题”的怪现象。笔者认为,要彻底扭转中学英语教学的局面,除了对测试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外,还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改革。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等有了很大的变化,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却没有大的改进,这势必直接影响到中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学方法如何改革?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更适合新教材的教学?这些问题自新教材试用之日起,我国的中学外语界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科学的、可行的具体教学方法。这里笔者向中学英语教师推荐一套与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教材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体系,这就是英语情意、情景、结构、规则、功能十字教学法。

二、英语十字教学法介绍

英语十字教学法由情意、情景、结构、规则、功能五大因素组成。

情意即情感、意志、动机、兴趣、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其中以动机为核心[1]。情感也就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爱与喜好。浓厚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意志主要指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进而达到学习目标,培养起完成学习任务的决心和毅力。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重大作用。过去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很少明确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运用列入教学方法的体系之中。十字教学法运用外语积极学习理论的原理[2],力图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当然我们讲的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而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也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愉快,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对学生要求过高,学生经过反复努力也达不到目标;或是教学目标定的过低,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学习目标,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新教材充分注重了中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困难,在教学内容及编排方式上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这与十字教学法注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过程和特点是相一致的。十字教学法中的情意,实质上就是把心理科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了解中学生外语学习的心理特征及其过程,从而真正把中学英语教学从过去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现在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究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动机,更缺乏学好英语的决心和毅力。但如果认真分析,我们发现,中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英语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而是有一个从好奇到厌倦,再到恐惧,直至放弃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英语学习情意方面的问题,适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并巩固学生已有的学习决心和毅力,那我们就可以使学生避免陷入厌倦甚至放弃学习英语的困境,进而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目的。所以抓好情意这一因素,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这对提高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有重大意义。

情景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情景是揭示外语所表述意义的一个基本因素[3]。学习外语只有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才能准确理解意义,正确表达思想。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既然是为交际而学习语言,那么在教学中就应创造并利用交际情景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中学英语教学来说,情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人们创设和模拟的外语教学情景。在这一类情景中,学生初步理解英语话语(或课文、句型等)的意义,并进行必要的语言操练,达到积累语言材料、巩固基本句型、概括语言规则的目的;另一类是真实的外语教学情景。在这类教学情景中,学生运用英语接受信息或表达思想,并亲身体验运用英语达到交际目的后的成功感和愉。创设外语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教师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外,利用具体实物、图画及录音、幻灯、投影等电教声像设备,开辟英语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板报、英语歌曲、英语竞赛、英语游戏、英语讲座等),都可以创设外语教学的语言环境。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教材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依照功能项目而编写的课文内容切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为师生在英语课堂上创设语言情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为十字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构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必要的语言知识。英语十字教学法中的结构主要是指句型结构[4]。对中学生来说,熟练掌握基本句型,既能建立对句型结构的感性认识,又能促进用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句型结构的教学要情景化。句型结构教学只有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进行,才能避免句型结构教学的机械性和枯燥性,才能真正体现句型结构操练的意义化和交际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别突出了对句型结构的学习,以达到让学生运用句型结构实现功能的目的。规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语法规则本身;二是指学生运用语法规则生成千百万合乎规则的句子的能力[5]。这与人们通常对规则的认识有所不同。我们一般认为规则即是语法规则,或语法条条。而十字教学法则把规则的概念范畴扩大到对规则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为交际学习语言的正确教学目的。在掌握句型结构及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归纳并认知语法规则,进而运用语法规则,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以语言规则指导学生在情景中的言语再实践活动。

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中的交际教学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推动我国的外语教学起了极大作用。然而在交际法的运用方面也有误区。如有不少人认为,运用交际法就是让学生只进行言语交际训练,不必甚至不应该讲授语法,也不应进行句型结构、语法规则的操练。这种观点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不可忽视的误导作用。应当说,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注重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但这并不等于说就可以忽视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则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中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了解他们学习英语的困难和特点。初中英语教学的对象是基本掌握了一门母语(汉语)的学生,而且他们学习英语时也不可能象生活在英语国家的儿童那样具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尽管我们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英语教学情景,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但为教学而创设的语言环境,不论在情景的真实性上,还是在情景对学生的持续作用时间上,都无法与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相等同。因而,我国初中学生一般不可能象外语自然途径教学法流派所倡导的那样去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而仅仅依靠交际性操练试图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往往费时费力甚多,甚至会事倍功半。所以,要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进行必要的语法教学,其中主要包括基本句型结构的掌握、基本语音规则及语法点的理解和语言规则的概括等方面,最终达到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生运用英语表达“喜欢”这一功能项目时,首先应让学生感知并逐步掌握Doyoulike…?这一基本句型结构,然后就这一句型中所涉及的语法点(如含有助动词do的一般疑问句的结构)进行讲解,进而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概括其它言语运用的规则,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规则的能力(注意:这里笔者提倡点破语法要点,不主张满堂灌输语法概念或语法条条)。这就为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奠定了语言知识方面的基础。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是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之一。十字教学法所提出的结构与规则两个因素,与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相结合——相吻合,要求教师正确处理语言功能教学与语法教学的关系,让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目的。

功能即运用语言进行活动,如叙述或表达思想。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按功能项目开展交际教学活动是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新教材中所涉及的语言功能项目都是比较接近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语言表达的需要,把功能项目和语言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新教材编者们这样编写的意图是为了强调学以致用,尽量让学生学了英语就可以运用英语表达他们学习与生活中的人或事,做到边学边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6]。十字教学法中的功能因素特别注重利用功能项目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目标相吻合[7]。

综上所述,运用十字教学法进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适合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实际,在中学推广运用有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全面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运用十字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十字教学法时,首先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十字教学法中五大因素的关系。

情意是前提。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了学好英语的决心、信心和毅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才能真正把升学教育、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情景是保障。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外语,没有一定的语言情景,就不可能把外语教学搞得生动活泼,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可能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结构和规则是基础。正如建筑高楼大厦要有牢固的框架和足够的建筑材料一样,没有语言知识作基础,就谈不上语言运用,也就谈不上为交际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反过来又能促进和巩固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语言知识的掌握也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的实践来实现。功能是目的。学了不用,等于不学。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明确指出: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功能项目的训练来实现。十字教学法的功能因素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观点而提出的。

其次,无论是运用结构和规则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训练,还是运用功能项目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融听、说、读、写于教学之中。要遵循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正确处理听、说、读、写各语言技能的关系。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最佳阶段。新教材依据初中学生爱说、爱动、善模仿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将课文内容主要以对话形式出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但视听说领了先,读写必须及时跟上。读写既是对听说的巩固,又是学生学习英语必要的言语能力[8]。读写跟不上,学生的英语学习很可能从“聋哑症”又病变为“文盲症”。十字教学法的结构和规则两大因素所强调的语言知识,不仅包括学生通过口头操练而获得的知识或结构,而且包括通过简单的阅读训练及初步的书写和写作训练而获得的语言知识。只有通过系统的、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而获得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知识,才是能灵活运用的知识。

注释:

[1]见章兼中《外语教育学》PP249~251

[2]同[1]第四章“中学外语积极学习”PP93~128

[3]同[1]PP129~131

[4]同[1]P131

[5]同[1]P132

[6]见刘道义“论述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综合治理”一文

第7篇

对心理教育的角色认识有助于教师提高对自身完善紧迫性的认识。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不亦乐乎。现今的教师首先要构建内心世界,树立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这样才能教育学生修身,使其心理健康。教师要扮演好心理教育的角色,就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充分认识自己。即完善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和认识结构,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工作中学会用别人的眼光看世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还要有全新的教学工作模式。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位教育学家认为,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3R”(读写算)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他又新增了“2R”(尊严与负责)教育———善行教育、人格教育。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做人(如何尊重别人,爱护集体和行为规范),再教会学生做事(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这应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思路,也是教师应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只有教师认清了心理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把握了正确的教学工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心理教育角色的内涵。

2.体育教师心理教育的角色行为

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这是体育教师角色行为的正确体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之前,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也就是要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学生有哪些心理需求和心理障碍。这样就容易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就能真正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需求,渴求友谊,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或认识上存在偏差,对于自我表现受到别人非议等。这样就造成学生心里矛盾重重,对其成长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从心理发展上说,此时的学生特别需要教师帮助,直至他们走出误区。作为扮演心理教育角色的体育教师来说,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矛盾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在深层次上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