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4 17:33:28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教育评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全面性原则确立全面性原则的依据是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效果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从与教育者意图的关联来看有预期效果、实际效果;从时间过程来看有近期效果、远期效果;从效果范围看有对教育对象个体的效果、对小团体的效果、对社会组织的效果、对整个社会的效果;从效果的性质上看有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效果;从效果的显现状况看有显性效果、潜在效果;从效果的层次来看有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因此,只有坚持全面性原则,认识效果的多样性特点,把多种效果形式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得出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结论。否则就会出现夸大或否定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效果的倾向。
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评估指标要与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若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效果评估就失去了一个参照的坐标。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有无效果,就要看实际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要求,如果达到了就表明有效果,反之就没有效果或者效果很小。只有通过实际效果与目标要求的比较,才能发现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哪个环节存在问题,从而实现道德养成教育评估的诊断、调节功能。一致性原则要求评估指标必须反映教育目标,与目标的要求和方向保持一致,避免脱节或相悖现象。
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是由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效果形成特点决定的。对大学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宏观效果都不可能立竿见影,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效果的形成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效果的形成具有滞后性、累积性和长期性特点。这就决定了效果评估工作难以在短时间内一次性地完成,既有阶段性评估,又有终结性评估。动态性原则是对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评估的经常性、长期性要求。
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的评估标准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评估标准是实效性评估的视角、准则。这正如体育比赛必须有比赛规则,规则就是裁判的评判标准,没有规则,比赛无法正常进行;裁判对规则理解不准,还会出现误判。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评价标准可以从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和便捷性等四个维度对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进行评估。
科学性标准科学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评估标准应具备真实性和本质性。柏拉图认为,要使教育具有有效性,教育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也就是说,评估标准必须是客观真实、科学合理,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符合事物的内在本质。其次,评估标准应具备规律性和适应性。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评估标准只有在符合教育环境、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及其思想发展变化规律的情况下才会有教育效果。再次,评估标准应具备可接受性和流畅性。要使评估标准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应注重评估标准的流畅,以及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否则,评估标准就没有效力,或者说,效力发挥不明显。
价值性标准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不但要求道德养成教育符合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而且要求其结果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能为其主流社会和阶级利益服务,与其价值标准相符,这就是道德养成教育的价值性标准。有了科学性标准,为什么还要制定价值性标准呢?主要是事实与价值是不一致的,是有差异的。另外,价值标准具有多元性和相对性。不同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之间,道德标准存在较大的不同。比如,相同的教育方法,由不同的人实施,或者对不同的人实施,都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其本质原因在于人们价值标准和思维接纳习惯的差异性。
可行性标准可行性是指所设计、采用的评估在复杂的道德养成教育环境中具有发挥效力的适应性。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核心是教育实践的执行情况。如果在实践中不可行,显然就谈不上实效性了。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想完全实现既定实践目标有一定难度。而这种具有适应性特点的可行性标准不仅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而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由此看出,可行性标准不是多余的标准,它是科学性标准的重要基础,是衡量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必不可少的标准。
高效性标准高效性标准是指有效降低教育评估步骤、环节的复杂性程度,从而提高效率。要保证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保证教育程序的每一个步骤有效以及整体步骤、程式的简洁、精干、高效,从而减少在每一步骤中出错的可能性以及减少整体教育过程在步骤衔接、环节转换过程中出错的机率。高效性标准要求我们在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评估中要注重对教育形式的研究,尽量简化程序和步骤,提高教育的效率,从而保证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评估的具体指标
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所有对大学生的教育活动能促进其思想和行为向教育者要求的方向发展或转变,这也是道德养成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评估的具体指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度注意度反映的是大学生对网络时代的道德养成教育信息和刺激的关注程度。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想像、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开端,是认知的起点。如果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信息不能被大学生注意,那么道德养成教育效果就难以进一步产生。因此,尽管在注意阶段大学生还未接受教育内容,其思想态度和行为尚未发生任何变化,但注意却是教育效果产生的先决条件。相对于未被注意,注意也是一种效果,因此道德养成教育信息是否被注意,理应成为判断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效果的一个指标。注意度的评估指标主要是信息关注的数量和次数。
认知度认知度反映的就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程度。道德养成教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因此让大学生获取一定的道德价值信息是道德养成教育基本的、前提性的任务。获取道德知识是形成道德认知的前提条件,在这个意义上,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就表现为应尽可能地让大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所传播的道德价值信息。至于大学生是否理解和确信、接受这些内容不属于认知范畴。认知的变化是教育效果递增的表现,反映的只是效果的量而不是质,因为认知的增加并不等于就能正确理解教育内容且符合教育者的意图。就正如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课考了90分,但不能说他接受了考试内容以及他的思想品德水平很高。认知度的评估指标主要是具体教育内容的知晓率、记忆率。
认同度认同度反映的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确信和接受程度。大学生了解教育内容,并不意味就会确信和接受它,因为了解属于认识层面,而认同属于价值观层面。大学生在接受某一观点时总会受其预定立场和价值观的影响,一般都倾向于接受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相符合的意见、思想,接受具有可信度的内容。只有被大学生认同了的思想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样,要评估认同效果,也需根据教育内容,列出具体的评价要素,了解大学生的认同情况。认同度之所以成为评价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的指标,是因为认同的动机不是对权威或情境压力的屈从,而是在态度和情感上的仰慕与趋同,是自觉遵从态度确立的开始。
内化度内化度反映的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将外在的教育要求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内在信念、态度、品质的程度。它是在认知和认同的基础上,随着对道德认知的概括化与系统化、对道德体验的逐步积累与深化,最终形成一种价值信念并以此作为自身道德行为的推动力。内化是道德养成教育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环节,每一次有效的教育活动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内化的过程。内化度作为区分教育有效或无效的分水岭体现了个体对道德原则与社会规范的接受水平,表明个体不仅接受了外在的要求,同时也把这种要求变成了自己的要求和信念,是稳定而自觉的规范行为产生的内因。
态度变化度态度变化度反映的是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的变化程度。态度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较稳定、较一贯的反应,态度一旦形成,又可能引起新的行为,态度是行为的准备、先导。大学生某种道德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道德需要,凡是能够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的对象或现象一般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反之采取消极否定或拒绝的态度;道德认知与信念,越是坚定的信念或信仰,做出相应行为选择的意向性就越强;教育者的信任度,影响着大学生对道德养成教育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信任度主要取决于教育者品德态度的鲜明性和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态度作为行为的发动或准备状态,是反映能否由知转化为行的一个关键环节。大学生原有态度的改变、新态度的建立,是教育效果向深层次发展的标志。态度变化度的评估,就是看通过教育活动后,教育对象对某些问题的态度有无变化、变化有多大。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反思
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人们对高校质量保障的问题愈来愈关注。为保证高校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对高校评估工作。评估工作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实施,对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高教评估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现行高教评估存在的问题
1.评估对象内容不够全面
从评估的目的来看,评估重在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监控,就像产品质量提高的受益者是广大的消费者一样,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估最终受益者也应是最广大的大学生,因此,高校的评估应更多地反映学生的发展。但现行的教育评估体系多集中于对高校领导和教师提出要求,涉及教学基本设施、基础条件、生活条件、体锻场地和校园文化等方面,而对有关受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活动的产品—学生发展状况却很少列人评估内容,即使列入评估内容,也仅是评估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或参加各类知识竞赛的获奖情况等,对学生在校时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其它方面的发展关注不够,对学生离校后对社会的贡献大小等少有涉及,亦即对高等教育的近期和远期结果的评价有所忽略。
2.评估依据存在缺陷
现行的评估方案对高校提供的诸如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方法,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和推广率等评估证据并未进行有效的甄别,不能确定其是否为当前最好的评价证据,导致证据的作用在传统评价模式中未得到最有效发挥。对教育过程的评估仍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主,对管理决策的评估也可能为一些表面的评估数据所左右,评估给人以“重过程轻结果、重表象轻实质”的感觉。
3.评估结果与管理决策存在时效差
高教管理部门组织的大规模评估,一般3至5年进行一次。评估结果的整理、总结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基于评估结果为参考的管理决策的形成和落实,又要耗费一定的时间。高校的发展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评估的结果信息不能全面、及时反馈于高校,使评估的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评估的结果滞后于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因此,与其等待新一轮评估结果为参考,不如建立动态的评估证据搜集、评价体系,以及时获取当前最佳证据,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
二、高教评估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高教评估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原有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完善,使之更哆地关注与学生发展有关的新证据,把评估的过程与评估的结果统一起来,形成更完善的高教管理和监控体系,效评价机制。
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评佑新理念
传统高等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价值观和需求的变化,这样虽然教育费用在不断增加,而学生被动学习和厌学现象却未受到有效的遏制,这无疑是对有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改变这种“学生适应教育的状况”,就要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核心,转变教育观念和模式,重视教育形式的灵活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变死板的被动学习为积极的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评价高校教育质量不可忽视寻找有关学生的证据。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评估新理念,就要推动高校教育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模式转变。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建立动态的证据系统,有利于改善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提高高教评估实效和高校管理水平。
2.充分重视和发挥高质量证据的作用,通过“证据一决策一评价一更新一提高”良吐循环,提高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效率一种教育手段或管理措施是否有效,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是高或低,其判断标准毫无疑问不能只凭主观经验,还要根据客观证据来评价分析。评价证据的真实性、科学性是保证管理决策正确性的重要条件。
在进行高教教学质量评判之前,若先判断所使用证据的质量,将是弥补传统高教评价体系不足的一个重要方法改进,也是两种评价体系的重大区别所在。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传统评价体系不使用和不重视证据的使用,关键是证据本身的质量和可信度的判断,是否能够确定为当前最好的证据。
如果首先将证据利用分级标准,分类评级,即将证据经评价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如系统评价是公认的最佳证据,为I级;II级证据则为试验性研究后获得的证据;III级证据是通过观察性研究获得;IV级证据为综述、评论;V级证据则是专家意见等。证据的级别越高,其质量和可信性及参考价值越高。教育质量评价时再优先选择和考察最高级别的证据,若不可得,则选取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从而尽量避免主观证据或不良证据可能引起的误导。这种评价模式强调高级别证据的使用效能,使得高教管理的决策过程能够采纳当前的最佳证据,并通过不断补充新证据,对决策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成本效果。注重证据的基础作用,评价决策后的实践效果体现了后效评价的思想,有助于发现问题,并设计新方法和思路,以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证据一决策一评价一更新一提高”循环,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三、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路与举措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是衡量和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而此环节因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故虽重要却未被充分重视。如果说以往调研手段的缺陷和不足限制了高教管理决策水平的发挥,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应用,则给这些难题的解决、并给管理科学化提供了新契机。对于新的评价系统的建立,它的主要功能是:便于寻找文献;能够及时地修正和更新证据;既可公开交流、争论,也可讨论隐密性的问题。信息存储量大,速度快,范围广;不但提供知识,也促进行动和互动。因此,通过互联网既可及时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受教育状况与质量,又可对高校教育的中期和长期效果进行后效评价(如学生的创造力,回报社会能力等),这对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和管理新模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其总体思路如图所示。
为了对上述图示的总体思路有一个具体了解,本文针对以往评价侧重学生理论考试,而忽略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察这一不足,拟就如何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并最终培养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设计考评指标,实施评估,进行简要的介绍。
众所周知,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教育教学评估需要对此进行考察。为了考察学生这方面的发展情况,评估体系应包含下面一些基本的内容:学校设立本科学生专项科研基金的情况;让学生参与科研,培养学习主动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情况;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评价考试情况等。并在此过程中,获取有关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的证据,如评价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数目,方案创新性,方案合理性,实验效率,目标物获得率,仪器使用率,损耗率,安全防护意识与技能等,以这些证据来综合考察学生实践能力。整个过程的评估证据应是动态补充和不断完善的。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是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进行评判的一种形式。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2003 年我国建立5 年一轮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以下简称本科教学评估) 制度以来, 由于事涉政府对各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和高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声誉问题, 教学评估工作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和“焦点”之一的同时, 一度也承受着诸如“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好大喜功”和“劳民伤财”等非议和压力。
一、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基本情况
(一)教育评估内容不全面
从范围上看,教育评估范围一般涉及院校、学科、专业及主题这几方面,院校评估是对高校所有活动进行的评估,内容包括教学、科研、管理、设施等;学科评估通常是对专业课程中某一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专业评估是对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进行评估;主题评估主要针对教育过程中某一特定主题的实施和效果。但是我国目前专业评估仍然处于探讨阶段, 针对教育过程的某一特定主题(如学生咨询工作的实施与效果)开展的评估更是少有涉及。其次,从办学类型与层次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办学层次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与专科四个层次,办学类型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等,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估主要侧重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其他办学类型和教育层次的评估重视不足。
(二)教育评估主体力量失衡,政府强制性色彩浓烈。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开展,从评估标准、政策的制定到评估实施过程,以及评估结果的公布都是由政府一手包办,表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直接的行政控制,社会力量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作用不强。随着我国教育评估事业的发展, 一些专业性的相对独立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相继产生。但由于目前还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评估市场无法真正开放。
(三)评估标准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我国目前的评估指标体系过于单一,与各高校的教学实践和办学目标适切度不高,既不能反映高等学校层次结构和类型的多样性,又不能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多样性;既不能反映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经历的不同,又不能体现学校生源的差异。指标的代表性与合理性不高,指标体系对一些不宜和不易量化的指标和观测点, 如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社会声誉等指标,缺乏相关的内涵说明和清晰的概念描述, 因此评估专家很难把握其区分度,给评估工作带来了不便。
(四)教育评估机构监督力度不强,专业性不够
我国教育评估机构从类型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民间机构。目前无论是官方的还是非官方的教育评估机构,都尚未有专业化的高校评估人员。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专家一般是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从各个高校抽调的教师与管理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组建,评估专家的身份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身份。虽经过短期的培训,但其专业程度还远远不够,评估相关的理论与政策可以短期进行熟习, 但是评估过程中的访谈技巧及评估经验必须经过专业的锻炼和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而专家培训结束后又没有进行专家资格认证考核的工作,评估人员的确定把关不够严实,导致评估人员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了高等教育评估的质量和权威性。其次,评估专家的人员构成过于单一, 缺乏高等教育系统外部专家的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因此,专家的来源需要多样化,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使整个评估过程更具权威性。
二、完善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审批越来越少, 各种评估越来越多,面对各种问题的不断涌现, 不管是国家还是普通高校, 探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对策已显得十分重要。
(一)消除传统文化对本科教学评估的负面影响
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不竭的创造意识和审慎的科学意识。当前,每一位评估工作者都应该在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敢于超越旧的观念。完善和发展一支真正懂得高等教育评估科学地精良的管理专家队伍,一批能有效地探索与发现高等教育评估科学规律并能付诸实践的一流学科专家、同时团结广大既懂评估科学又有完善评估技能的评估专家。要不断激发学校自我评估的积极性,由“要我评估”变为“我要评估”,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二)加强本科教学评估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
扩招和加入WTO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化教育相比,人才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也因而产生多个标准,这些变化需要相应的评估指标出台。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化,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的,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以及更深刻的评估理论的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化,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参照国际标准,融入国际高等教育评估主流,形成中国特色。
(三)明确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地位与作用
政府作为外部保证的重要主体,应加大宏观调控与监督力度,切实转变职能,将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可机制上来,并通过立法、拨款、奖惩、指导独立评审机构决策,任命部分评审机构决策人员等手段,主导和影响评估进程。高等学校作为内部保证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自我评价,不断调适高校内部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建立健全高等学校与社会、市场良性循环的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社会应在学校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民间性质的、有一定学术权威、相对独立的教育质量保证的社会中介组织,以利于调节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保证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这样以来,政府、社会和高校各司其职,有利于保证行政部门制定和执行高等教育政策的力度,调动社会各界与高等教育评估的积极性,增强学校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改进评估的技术和方法, 评估方案多元化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 多采用指标体系及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在对被评客体进行某项评估时, 仅把指标体系量化的做法,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应采取评估方案的多元化。比如在第一次评估时,对一些落后省份的学校和新建的本科院校, 可以采取标准低些的方案, 让他们先规范各种管理, 找准定位, 明确努力的方向就可以了。然后教育部根据评估时掌握的这些学校的实际情况, 督促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和检查力度。等到第二轮评估时( 5年一轮) , 再按全国统一的标准来严格要求。从而真正实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初衷。
三、结语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迅速发展, 虽然中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正视自己的不足, 用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我们的大学,我们一定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逐渐向世界一流大学靠拢。就我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而言,成绩是主要的, 存在某些缺陷也不足为奇。本文以分析探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有关问题为出发点, 以有利于完善评估工作为目的。深切希望国家主管部门和教育界的同行们广泛听取和分析各种意见, 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重视评估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社会舆论,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评估工作的内涵与形式, 使得评估工作越来越科学和完善, 越来越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指导教师:陶高粱)
参考文献:
[1] 陈玉棍. 教育评价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 周远清主编. 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评估[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 王致和. 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引言
高校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无论是教学环节或者科研以及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资金活动。从广义上说,高等教育的实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综合表现为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细分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各种资源要素,通过系统的评估体系构建和边际效应分析,为高等教育的经济管理效能提升提供可行途径。
一、人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在高校教育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指标体系,它与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教师能动性和社会性有密切关系。与其他类型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生物性,在经济活动中受个人思想意识支配,因此,这个指标体系的参照作用是相对的。从评估内容来看,高校人力资源指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其中,教职工人数以及任职教师构成情况、教师学历构成层次以及职称情况、专兼职比例等属绝对指标。相对指标主要是指建立在参数比较基础上的构成比,如教职工总数与在校学生总数之比、专职教师总数与专职管理人数之比、任课教师与在校学生之比以及高职称教师与在校学生之比、规定教师人数与现有教师人数之比、规定师生数与实际师生数之比。在评估体系中,这项比率称为人力资源利用率,当利用率低于1时,则说明人力资源利用不足,可加大利用力度。当比率高于1时,则表明人力资源不足,不能满足正常教育活动所需。人力资源表现在经济活动中的指标主要有教学质量指标、人均科研经费指标以及人均科研成果指标,其中教学质量指标等于学生数、合格毕业率以及就业率的乘积与专职教师数之间的比率,反映了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产出效能。
二、财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财力资源以货币形式存在,涉及到高校教学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每个层面,是高校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校财政支出的主要去向包括校园基建以及教育项目建设,其中的教育项目建设包括教育人员经费和科研经费以及教育公用经费。财力资源的指标体系主要以对比性的指标为主,包括经费增长指标和基建投资人均指标及基建投资占事业费指标以及经费结构率、教师科研经费平均数与教职工人均基金指标等。其中,经费增长率表现为本年度经费总额与上年度经费总额之差与上年度经费总额之间的比率,这是一个反映经费动态变化的指标,与学生增长率相结合,可以评估校方财力状况,为建设投资提供参考;经费结构率具化为职工经费比率、教学业务费比率以及设备费用比率等,经费支出合理性评估以此为依据;科研经费平均数是反映校方科研经费总额与教师总人数之间比率的指标,是评估高校教育中科研能力的指标;教职工人均基金指标是经济效益的间接性指标。
三、物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高校物力资源是一切以物质形式存在的高校资源,包括校舍建筑以及土地、运动场所和设施以及各类固定资产;原材料和各种仪器、易耗品以及日常用品等,涉及到日常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类物资,都属于物力资源范畴。在高校物资管理中,常见的物力资源不足和浪费现象并存,主要表现为物力资源使用不当利用不全面或者物力资源配置不当。物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包括固定资产学生人均占有额度、人均占有公共资源量、人均住宿指数以及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等。相对于学生人均占有物力资源量的指标,利用率指标更能体现出物力资源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其指标体系可以细化为年物力资源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易耗品利用率、材料利用率,以及校舍利用率、教室、图书馆、运动场所、设施利用率等等,其指标主要表现为以各种物力资源实际使用量与总量之间的比率,当比率数值接近1时,可评估该项物力资源在教育经济活动中使用率较高;小于1则说明利用不够,大于1则表明资源配置短缺,不能满足正常活动所需。
四、信息化效益指标评估体系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新态势,在信息化全面普及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因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从量化体系分析,信息化效益评估在水平评估之后,倾向于绩效评估方式;而结合了定量、定性全面性原则的评估体系,采用的方法包括关键成功因素法和加权几何平均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等。具体指标涉及信息基建和技术应用以及相关资源和战略化管理效能等,同时还包括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监测、应用效果统计两个指标维度。具体的信息化效益评估主要针对信息化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两大类,其中的投入指标以信息化过程中的基建性投入、科研性投入、管理性投入为主体,各又涵盖多个二级指标,如基建投入涉及到电脑、网络以及配套设施和各相关硬件、设备投资等;科研投入则是与科研密切相关的软件开发、资源存储、处理和信息化渠道建设投资;管理投入主要涉及各类硬件、软件和环境的维护、保养和更新费用等。产出指标分为内部、外部和信息化产出效能三大块,各二级指标详细反映各个环节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内部效益包括教学效益、科研效益以及管理效益;外部效益包括投资和成本管理的效益指标;信息化效能则具体表现为反应机制和匹配性。投入产出指标相结合,可评估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效能。
每个三级指标都以“认识”“了解”“掌握”“应用”等目标描述的方式明确教师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4-2了解教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以及最新进展(如情境认知、活动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等)”,不但明确描述了教师要掌握一些教与学的基本理论,更是用列举的方式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指引。4.该指南充分考虑到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基本特征。由于该指南是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而制定的,而高校教师相对中小学教师有其特有的工作、学习特征。因此,该指南在一级指标中提出了“科研”,较明确地体现了其针对高校教师的指向性。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NETS-T-2008)的特征分析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NETS-T-2008)是对NETS-T-2000版本的更新与升级。NETS-T-2008共包含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NETS-T-2008突出了“创新与变革”的主题,主要特征体现在:1.强调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该标准的第二项一级指标“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中明确提出,教师要通过设计、实施与评价促使NETS-S-2007标准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这是该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突出表现。其他各项指标也都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提升自己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公民意识等,为学生提供榜样和示范作用。2.该标准强调教师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开展协作、交流活动的能力,如“能够与学生、同事及其他人在面对面和虚拟学习环境中合作学习”“能够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和协作工具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合作”。3.该标准中提出“对版权、知识产权和资料来源的尊重”“运用信息技术的礼仪和社会交往的责任感”,并为学生树立榜样。这些内容反映了在面对从“读时代”的Web1.0向“写时代”的Web2.0的变迁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资源带来的网络道德意识与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Web2.0时代,因此,需要通过提升教师的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来影响学生。4.该标准突出了全球意识与全球共同体的理念。如“能够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和协作工具发展自身的文化理解力和全球意识”“能够参与区域性和全球化的学习共同体以探究技术的创造性应用”等,这表明该标准充分吸取了Web2.0的全球协作的理念。
NETS-T-2008与NETG•THE指标项的对比分析
NETG•THE共有三级指标,NETS-T-2008只有两级指标。因此,要进行NETG•THE与NETS-T-2008的指标项对比,首先选取NETG•THE的一级、二级指标与NETS-T-2008进行对等分析。根据NETG•THE与NETS-T-2008能力维度的相似性和对等关系,本文将NETG•THE与NETS-T-2008的对应内容做了排列与对比,1.意识与责任(1)指标项对比分析:NETG•THE中的基础部分“意识与责任”中的“意识”,在NETS-T-2008中基本没有体现。这是由于美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对于NETS-T-2008而言,我们假设每一位教师已经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对教学的变革作用。”而“意识与责任”中的“责任”部分,在NETS-T-2008中更加强化,强调了知识产权、责任感及全球意识。“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和协作工具促进全球意识”体现了Web2.0的全球化协作的特点。全球的学生、教师都可以借助Wiki、SNS等社会性软件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全球协作。(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启示一:NETS-T-2008中并没有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开展自我发展的意识部分,这是由美国教育的高度信息化所决定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已经将信息技术作为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从信息生态的角度来看,是已达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生态融合期,其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师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国,经过近年来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与态度也有所提升。这一点在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开展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中有所体现。如针对江苏省20多所高校教师开展的调查研究显示,50.7%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46.1%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4]。这说明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具备了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但离将其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去除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在本文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意识”部分仍然需要保留,但可对NETG•THE中该维度的三级指标做适当的整合。启示二:NETS-T-2008中对“提倡和教授安全、合法和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提升自身在数字化时代运用信息技术的礼仪和社会交往的责任感”的强调更符合Web2.0环境中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Web2.0环境中,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的者[5],学生也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及资源变为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这种角色转变,使得其在发挥个体主动性的过程中出现传播失范的现象[6]。因此,在本文建构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要着重强调教师促进学生在利用社会性软件信息时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感。启示三: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要突出全球协作的特征,将教师本身的全球协作意识及促进学生的全球化发展纳入指标体系中。2.知识与技能(1)指标项对比分析:NETS-T-2008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强调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通过教学、学习和技术增强自身在面对面和虚拟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意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因此,知识与技能只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因素之一,不能过于强化知识与技能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中的比重。(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NETG•THE列出了教师需要掌握的多种知识与技能,覆盖了教师教学、工作中可能用到的多种知识与技能。然而,该维度中提及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模式、信息技术工具等大量的内容,对于高校的学科教师而言会成为教学任务外的额外负担。对于高校学科教师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这些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模式、信息技术工具方法什么时候用、怎么用的问题。如,在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评价时,教师准确描述某种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远不如他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应用该理论重要。因此,本文进行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建构时,酌情弱化知识与技能部分的指标项,强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特别是Web2.0工具解决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1)指标项对比分析:NETG•THE中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两部分对应于NETS-T-2008中的“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将设计、实施与评价三部分连贯起来,较符合教学实践的习惯,更具有可操作性。NETS-T-2008更强调学生个性化,如“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不同层次的数字化工具与资源的使用水平”,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启示一:由于设计、实施、评价三者的逻辑连贯性,本文参照NETS-T-2008的做法,将NETG•THE中的“设计与实施”与“教学评价”整合为一个一级指标。同时,在借鉴NETS-T-2008,在“能够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中突出强调为学生个性化服务的思想,增加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风格、数字化工具使用水平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也符合Web2.0时代个性化的核心特征。启示二:Web2.0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互动性,教师要“能够开发技术化的学习环境,能够使他们自主设定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和评估学习过程,最终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启示三:具有“可读可写”特性的Web2.0可以用来记录学习全过程,其中包括学习者自身的创作内容、资源的链接、文档、图片、声音及视频,还有其他人对这些内容的评论[7]。因此,基于Web2.0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具备对Web2.0工具中记录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能力,并以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促进教学。因此,可以在“能够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反思与调整”的三级指标中突出对Web2.0环境中记录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4.科研与创新(1)指标项对比分析:“科研与创新”部分着重强调高校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与技术提升科研的能力,这一点在NETS-T-2008中“树立数字化时代学习与工作的典范”维度中有所体现,如“能够有效运用现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以支持自身的研究和学习”。(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NETG•THE将科研与创新作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个维度,充分体现了高校教师的科研特征。高校教师投入工作,一方面是维持巩固生活、满足社会尊重的需要,一方面是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期盼工作能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8]。科研只是高校教师数字化学习与工作的内容之一。因此,本文将该维度扩充为“科研、创新与自我发展”,将高校教师的科研部分作为其二级指标。5.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是NETS-T-2008有的内容,在NETG•THE中基本没有体现,强调的是教师提升领导力、为社会服务。这一点,在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暂未涉及。但其中的“能够参与区域性和全球化的学习共同体以探究技术的创造性应用,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及“能够定期评价和反思当前的研究和专业实践,从而有效地使用已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可以纳入我国的NETG•THE中,作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个人发展的指标项。
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评估;认识;思考
教学评估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评估是指对影响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狭义的教学评估则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检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所有有效教学与成功教学的基础。教学评估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估加强国家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促使学校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1 关于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三点认识
1.1 对评估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般来讲,人们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估存在的误区不外乎定位误区、流程误区、主体误区和操作误区。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有些将要接受评估的高校里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这样或那样存在着,因此,加强对教学评估理论的学习,深入理解教学评估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评估观来消除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是高校有效合理开展教学评估的首要工作。
1.2 教育教学评估的作用与反作用
从实际效果来看,教育教学评估在我国,一方面发挥着良好的作用,同时也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因素,从认识层面到操作层面,会带来许多负作用。因而,如何充分且恰当地认识和发挥某项教育教学评估的作用,积极并科学地预测和防范教育教学评估可能产生的负作用,也应该是我们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估必须认识到的重要内容。
高校教育教学评估表现出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作用,就是它起到的导向作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应该怎样努力?在现有的理论上,教育教学的方向是明确的,白纸字写的很清楚,但这些往往还只是停留在形式意义上。而只有在实践中,在评估中体现出来的一项项具体的指标,才是真正具有功能性的指标,才具有真正的实际意义的导向作用,使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能一步步踏着成绩前进,这是值得推崇的。
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作用还表现在其具有的强大的激励功能。通过对某高校的教学评估,或者该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能顺利的通过评估,其管理者、教师、学生、职工等,所有与该校评估相关的主体,都可以从该校的被评估中获得信息,获得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积极正面的评价表明了对相关评估主体付出的劳动和努力的认可和赞赏;负面的评价表明了对他们劳动和努力的更进一步的期待。肯定的评价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从而正面的增强其劳动和努力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虽然往往会使人产生失落和焦虑,但适当的焦虑会转化为进一步努力改进的动因。
1.3 高校教育教学评估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正确处理好评估与建设的关系。例如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20字方针“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是为了使学校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接受评估的过程中,针对自身的差距与不足,找到原因来努力搞好改进。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往往分三个阶段,即自评自建阶段、专家考察阶段和整改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工作归结到底都是围绕着教学建设进行的。
二是处理好评估工作的主导思想与学校办学理念的融合问题。评估工作的主导思想主要是指“三个符合度”,所谓“三个符合度”,即学校确定的目标(如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与社会要求、经济现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符合程度;学校的实际运转状态与确定的目标符合程度;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自定目标符合程度。不同的高校要从不同的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目标、学校层次、学科类型、专业设置等方面合理定位,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是完全可以在它自己的层次类型上办出一流的水平和质量来的。
三是评估建设工作中关于“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问题。办好一所学校,硬件固然重要,但软件也不容忽视,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难。学校在评估建设阶段,投入大量资金来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进行教学基本设施的建设,这些“硬件建设”对于改善办学条件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只有抓好这些“硬件”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硬件”的作用和使用效率,才能使“硬件”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因此,在评估建设工作中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重视“软件建设”,软件硬件要一起抓,最好是能达到“硬件不要有硬伤,软件必须要优秀”的要求。
2 关于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两点思考
2.1 如何推进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专业化建设
推进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专业化建设的方法,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即:进一步完善评估法律法规,为依法评估提供保障;加强分类指导,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强化评估机构的中立性质,保证评估的公平公正;建立专家资格认证和工作反馈机制,提高专家队伍整体水平;改变以专家进校考察为主的评估方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应用;提高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加强研究成果在评估中的应用;扩大评估国际交流,深化评估国际合作等等。这些措施的一一落实与实施,是需要花费时间和在实践中调整完善的,所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专业化建设,将会是一个长期和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2.2 如何进行教育教学评估的改革
伴随着高校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在全国各所院校的的全面开展,以及教育部后续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启动,高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中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逐一慢慢表现出来,主要包括评估理念没做到与时进、评估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和评估结果未能被合理运用等方面。
要改革和更新评估理念,其实就是就是要树立能力本位的评估理念、树立教育全过程的评估理念和树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开放型评估理念。不能太局限于一定的条条框框里面,改革总是与打碎枷锁相应而生的。
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评估内容和方法,则是要坚持人本位思想,坚持发展性评估理念,坚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导向性,注重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同时关注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发展,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来协助实现和推动学校的发展目标;还要开展高校各分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更加完善高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有效发挥教学评估对教学质量的保障与促进作用;还可以开发高校教育教学评估专用软件,使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网络化、标准化。
科学合理的运用和处理评估结果,要做到以发展为目的,采用形成性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还可以筹建评估人员资料库,吸收社会力量或企事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参与,选择这样无利害关系的评估人员,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参考文献】
[1]李延保,等.对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9-12.
[2]张兴琳.高等教育评估国际化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5(12):33-34.
(一)是否拥有教育行业良好的心理特质马斯洛将心理特质定义为:“具有稳定的刺激和机能的等同能力,是一种能够诱发行为与动机的心理结构。”高校教师胜任力需要与心理特质结合在一起,不仅是满足一项具体工作,而是一种教师的正确的自我认知。胜任力需要把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进行区分,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示一个完整的个性心理特征。高校教师的心理特质要求有稳定的情绪,能够较好地处理工作、生活的关系,自我缓解职业倦怠,对学生充满师生感情,能够关心每个学生,认可“教师”这一职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
(二)是否拥有正确的自我概念与价值观任何能力都是可以预测和测量的,胜任力也是如此,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人的知识结构需要和时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从而能够拥有全新的知识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通过胜任力的研究可以区分一个人一般成绩和优秀成绩,把自身的个体特征进行全面的展示,胜任力是绩效优秀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
(三)是否拥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当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教师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新问题,教师的卓越科研和胜任力需要和继续教育结合在一起,让教师能够全面认识继续教育的内容,把继续教育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结合在一起,保证胜任力能够充分发挥,当前需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内在结构和继续教育评价方法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能够探索继续教育的科学方法对提升继续教育效果的重要意义。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师要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体系,拥有较宽的知识面,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拥有成熟的教学能力,能够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
高校教师只有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才能提升工作的胜任力,基于胜任力的评价需要从博亚特兹的胜任力“洋葱模型”不同的层面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水平。心理特质是根本,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是重要的支柱,教学与科研能力是核心。
(一)以教师胜任力“心理特质”为引领,对继续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情况进行评价高校教师的胜任力对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只有更好地熟悉胜任力模型,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指导意义。高校需要熟悉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然后要对胜任力模型进行优化,从而能够客观评价胜任力模型,最终提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把其和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教学任务。在实际评价中,使教师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心理特质。要积极利用继续教育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在继续教育评价中,应引入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艾森克情绪稳定测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等心理状态测试工具,考察继续教育前后的差距,并加以改进。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实现继续教育评价的内涵式发展。
(二)以教师胜任力“价值观和自我概念”为主线,对继续教育中的“教学观培养”情况进行评价高等教育的实践已经证明,教师胜任力模型建立是教学之本,通过对继续教育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保证继续教育效果产生,提高继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过程中,需要以育人结果为导向,才能把教书和育人结合在一起。教书是教师育人的手段之一,从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看,需要把育人做为第一任务,因此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需要围绕育人目标展开,才能更好地促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完善,提高继续教育水平,不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知识水平。胜任力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要把培养学生落实到每一步,坚持以学生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方法,就必须注重对教师胜任力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层面进行评价。学校要促使教师形成对教育职业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要以人为本、注重教师的个人需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立专门面向教师的“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教师认可自己的职业选择,从而热爱自己的职业,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学校要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细则,使职业目标能够付诸于实际行动,提高职业目标的执行力。最终,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从思想上热爱高等教育事业,从行动上对自身加以完善。
(三)以教师胜任力“知识、能力”为核心,对继续教育中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情况进行评价首先,要从知识结构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评价。高校教师需要通过继续学习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能够全面提高教师人格魅力。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把胜任力模型和继续教育方法结合在一起,保证高校教师能够通过教书育人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胜任力水平,为高校继续教育评价方法水平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自身的知识结构去让更多的学生感受教师胜任力,高校教师需要通过教书育人方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自身的职业胜任力。教师胜任力表现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继续教育学习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能够适应新时期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
其次,要从教学能力角度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评价。大学教师最原始的角色是保证知识能够更好地传承,让知识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能够产生教学的效果。胜任力模型需要和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结合在一起,保证继续教育能够和高校教学实际结合在一起。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基本工作,教师只有把本职教学工作做完善,才能更好地形成胜任力,对胜任力模型建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高校教师的责任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但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胜任力模型评价结构,才能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符合高校的具体要求。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优化过程中,需要根据教育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方法体系,确保教育评价机制能够符合时展的要求,高校教育需要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水平。第三,从科研能力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评价。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需要形成个性,追求创新,只有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关注知识创新,高校教师才能成为知识的传承者,才能在继续教育中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胜任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