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4-03-04 14:48:12

序论:在您撰写道德品质的培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道德品质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道德品质 情感教育

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其中包括情感品质和道德品质。情感品质是道德品质的基础,道德品质是情感品质的升华。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就是要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从而激发其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激发道德情感是前提

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幼儿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也就是说,教师的道德情感与幼儿道德情感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因为幼儿好模仿,好奇心强,分辨能力差,处在个性品质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有稳定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我曾和一位年轻爱美的女教师带大班,她很讲究穿,每天换衣服。她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向我炫耀裙子是美国货,皮鞋是日本带来的,化妆品是法国的……我也说:“确实不错。”也并不在意它的后果。时隔不久,在一次以《我长大了以后》为主题的班会上,竟有孩子说:“我长大要去美国,美国的衣服漂亮。”有的说:“我长大要出国到日本挣钱买衣服,一天换十次,比X老师要好多了……”听完孩子们的话,我深感内疚,这难道不是教师道德情感的偏差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吗?事实证明,教师自身必须有健康的道德情感,才能成为孩子的偶像,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二、教师的爱心是源泉

教师的“爱心”不仅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源泉,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乳汁,还是变幼儿消极道德情感为积极道德品质的催化剂。一句话,“爱”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动力。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老师的爱能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转化成他们接受教育的内在力量。尤其对那些“病苗”,老师更应该倾注全部的爱,用自己的心温暖他们的心。

吴昊父母离异,各自到外地谋生,他与奶奶相依为命。由于缺乏正常的母爱和父爱,其道德情感发生了异常,他孤独、散漫、不爱讲话,当他看到别人的妈妈来接孩子时,他就歪着头小嘴直嘟囔:“讨厌,真讨厌!”我问他为什么?他不理我,还向我翻白眼,后来我和他约定做好朋友,我亲近他、关心他、照顾他,不久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再次问他为什么说讨厌时,他抱住我哭了,哭得很伤心,他说:“我看见别的小朋友妈妈来接时我生气,所以说‘讨厌’,我妈妈为什么不来接我呢?”听了他的话,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说:“我当你妈妈好吗?”他紧紧地抱住我直喊妈妈。这对他来讲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也是情感上的满足,这种情感是道德品质的萌发和基础。教师的道德情感直接影响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如果对吴昊无缘无故骂别人“讨厌”不加分析地斥责或置之不理,或是反感他,那么会导致他产生不健康的道德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催化剂

家长的道德情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如果父母具有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情感,孩子在耳濡目染就会有热情积极向上的情感。

班里淼淼第一周没贴上小星星,她的眼里泪汪汪的,可嘴里却愤愤地说:“不要臭星星,让我爸爸给我做一颗。”看到她的样子,我又气又好笑,在对她进行教育后请家长密切配合。

可是第二周,她仍没评上星星,原因是和同桌的小朋友抢椅子而发生争执,家长再次配合进行了教育,在回家的路上,淼淼低头不语,泪水直流,家长对她说:你的优点挺多,学习好,爱画画儿、爱劳动,但是和小朋友却总是不能友好相处……

在家长的配合教育下,淼淼发生了变化,不断改正缺点,一次,值日生忘了给同桌的小朋友发勺子,她立即把自己的勺子让给了同桌的小朋友,在游戏时她把新球让给了别人,吃午点时她把大苹果留给别人,她终于得到了小星星。她高兴极了,家长对她的进步感到极大的欣慰。

四、节日的依托是平台

第2篇

不少幼儿家长在与我接触时反应,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难管了,自己根本就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太不知道心疼父母,不知道和人共同分享玩具、食物,不讲道理,太任性、霸道。做家长的都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听了太多这样的事情,不由得人不思考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关注的更多的是孩子的身体、营养、学习,缺乏对幼儿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才出现了诸多令家长头疼的事。

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从幼儿抓起,势在必行。

2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探究

2.1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幼儿。 环境对幼儿的情绪、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精神环境。

(1)我们教师自身首先加强师德修养,争做文明教职工。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做到外表端庄大方、朴素整洁、语言文雅、和气规范,在带班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教态,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从而为幼儿树立模仿与学习的楷模。使幼儿在心理上具有温暖和安全感、从而能亲其师、信其道。

*2)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民主氛围。尊重孩子,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养成优良的品质,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平时应把幼儿作为一个大人来看待,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要注意态度温和,说话文明,即使批评幼儿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们受到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在和睦、平等的民主气氛中受到熏陶,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2.2采取多种形式,寓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思想品德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它的教育内容应融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善于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把德育的单渠道变为多渠道。

(1)明辨是非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批评纠正。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幼儿就会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在这个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活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积极思考,如听故事,参于情境表演,念儿歌,做游戏等方法,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质。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玩玩具时轻轻拿、轻轻放;加点或者午餐时要求做到碗里(盘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2.3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1)我们要求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为了使教师在教每门学科时都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每周要有德育重点,并加以落实,在教学目的栏目中要加上德育目的内容,并有效果检查。

(2)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他人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班老师还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我们在普遍开展各项游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区角活动,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取得了较明显的教育效果,最终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2.4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如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和公布每周教育教学内容等,向家长们讲明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注意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品德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3幼儿道德品质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3.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想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他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3.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的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著名文学家老舍曾包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应该做,为孩子指明方向。在我班的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去认识一些名胜景点,使幼儿认识家乡,激发幼儿从小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

3.3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那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玲玲的草帽》中玲玲不小心草帽被风刮跑了,很多小朋友帮玲玲捡草帽,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还有《好心的小鱼》等故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因此,运用感官进行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也是最直观的德育教育。

3.4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李岚清同志曾说过:“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美对个人的素质影响是很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如:布置“家乡真美呀”、“我爱我的幼儿园”、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实、事件等激发幼儿的爱祖国、爱家乡情感,在走廊墙围上布置一些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图片,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孩子轮流充当值日生等,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3.5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了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托班的小弟弟、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的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或发小礼物、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3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特殊性;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96-03

收稿日期:2006-10-18

作者简介:李弘国(1967-),男,吉林龙井市人,讲师,法学硕士,从事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课属于“修身课”。“修身课”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具备 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正确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不仅是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而且对教师正确引导教学对象,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接受知识、信息的特殊过 程”

“所有的教学过程均是以教学对象的一定接受心理为基础而展开的”。然而,在思想道德 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对象的接受心理是比较复杂而微妙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思 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接受教师所给的有目的性教学内容之前,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诸多影 响而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这些自我意识虽然是以尚不成熟的观念形态存在着,但是 ,它具有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过滤”的“特殊技能”。换句话说,“它并不愿意全 盘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有的认定,有的厌恶,有的删除,甚至有的进行补充和修正。”假 如,教师以“肩负使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主题给学生讲一堂课,这时,在学生主体 的接受心理中一般会形成“赞成”与“否定”两种不同的接受状态。抱有“赞成心理”状态 的学生主体,一般有下列两种不同类型。第一类是,在接受学校教育、接受上述教育内容之 前 ,通过其他途径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学生群体;另一种类型是,虽然还没有认识到学 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偶像心理”作用,促使他认定教师的教育是正确的,并且愿意全 盘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群体。怀有“否定心理”状态的学生主体,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 一类是,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已接受了“学习是为了自己对父母报恩”等内容的片面教育的 学生群体;另一类型是干脆接受“知识无用”论的否定性教育的学生群体。陈秉公教授把这 样的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形象地比喻为“一首教育诗”。他认为,这首教育诗的上阙由一个 教师来做,下阙是由多个不同的学生来做。完美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诗,要求上阙做得好 ,下阙合得好。如果只上阙做得好,下阙合不好,算不上好的教育诗。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意识的“过滤”作用,不仅有区别地接受知识 和信息,而且还不断地分解和反省自我意识,即在教师有目的性的知识传授和影响下,在学 生的自我意识形态中,逐步形成“理想的自我形象”和“现实中的自我形象”,并且不断以 “ 理想的自我形象”对照“现实中的自我形象”。例如,假设教师以“坚持艰苦奋斗,反对骄 奢逸”为主题给学生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我意识中会浮 现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会找出自己的很多 不足点。如果这时典型形象和自我形象之间的差距越大,对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的冲击力 就越大,那么“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矛盾的反省过程就越快。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所产生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课教学过程内在的基础和目的,而教师的传授活动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 的条件和手段。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上述特征,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会产生极大影响,即它促使教师牢 固树立“学生学习主体观”,对正确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流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思想道 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学 习当成把外部知识和信息主动纳入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当成学生的积极体验过程和个性发 展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必要条件,其作用必须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才能转 化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适宜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正确地、有效地转化。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隐含的这些特性,明确地提示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即使教师 的知识传授搞得再好,如果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也就无法达到预期 的教学目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培养情感、意志、信念 、人格的特殊的“情感教育”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意识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要 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变化,必须要充分发挥直接影响意识活动的“理性”和“非理性 ”两个因素的作用。“理性因素”起着培养意识主体的科学认知、逻辑思维等作用;“非理 性因素”则起着培养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等作用。

一般来说,所有的教育学科教学都在谈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问题”(即科学认知或逻 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和“情感问题”(即培养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等问题)。事实上 “认知问题”和“情感问题”,是在一个特定的教学过程中已被自然融合,是相辅相成的两 个侧面,“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某一个侧面,而省略另一个侧面完全取决于不同 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属性”。例如,《数学》、《外语》等纯技能性学科,往往特别强调“认 知问题”,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接受知识的状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却不去谈论 或很少谈论“情感问题”。相反,像一般的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课等富有社 会性内容的学科的教学,必然要多多谈论“情感问题”。但是,从教学目的角度来考察,这 些课程的“情感问题”谈论毕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的重要的补充而已, 决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这些课程的主要的教学目的始终是而且应当是培养学生 主体的“科学认知”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具有区别于上述学科教学过程的十分鲜明的特点。在思想道德修 养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理性因素”的作用,正确解决“认知问题”,同时也 需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恰当解决“情感问题”。品德教育的研究结果和教学 经验证明,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知觉等因素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 重。实际上,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包含诸多“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在内的复杂的个性成长和发展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解决“认知问题”和解决“情 感问题”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即解决“认知问题”是要解决“情感问题”的手段,而解决 “情感问题”是解决“认知问题”必然要达到的目的。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存在的“认知问题”和“情感问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依存性 ,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把知识与理论的开启与对意志、信 念的培养紧密地统一起来。在这里需要再三强调的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必须重视知识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外,还要注意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因为学生主体人格的 形成往往依靠教师所传授的古今中外典型形象的感化,有时也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直 接形成。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在学生主体意识活动的“直觉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现 象。这时,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形象,而是已经提升 为能够起到感化作用的典型形象。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不但要努力掌握丰富的理论知 识,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情感、信念以及情操,以渊博的理论知识魅力和高雅的人格魅力引 导、教育学生,使他们达到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形成价值观的特殊过程

一般地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能 力的过程”。所谓的“是非判断”能力就是指分清什么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什么是违背 客观实际的谬误,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以解决认识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认知关系。所谓 的“价值判断”能力指的是,要分清什么是具有肯定价值的东西,什么是具有否定价值的东 西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解决价值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

培养“是非判断”能力不仅是培养“价值判断”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任何学科教学过 程中,必须要首先解决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但是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是非判断”问题 和“价值判断”问题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显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一般的知识技能 学科经常把教学重点放在解决“是非判断”问题上,并且解决“是非判断”问题的过程直接 表现为解决“价值判断”问题的过程。譬如,假设数学教师给学生说明1/2=0.5的问题, 这时,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和教导下,很快认识到1/2=0.5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真理,同 时认定这些运算方法和规则很有价值。到了这个程度,教师就没有必要再花费更大的精力去 引导学生进行另外的特别的“价值判断”,因为学生主体通过科学认识过程,已经判断出这 种科学知识很有价值。当然,除了思想道德修养课以外,其他富有社会性内容的学科,“价 值判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比上述技能学科可能略微大一些,但是,与在思想道德修养课 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判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相比,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其鲜明的差 异点。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是非判断”问题,而且还必须解决“价值 判断”问题。假如说,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这一内容时 ,教师首先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也就是说要解决 “是非判断”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要有 说服力地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主动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从学生主体 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既是从“真理性认识”转换为“价值性认识”的过程,又是对特定事物 或特定现象形成特定价值观的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解决“价值判断”问题的过程既复杂又艰苦的根本原因 是“学生树立价值观念的过程不是单纯依靠认识能力,而是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密切相关” 。换句话来说,当人们认定某一种认识或行为符合自身特定的“需要”和“利益”时,就 会形成对其事物或现象的肯定的价值观,反之就会产生否定的价值观。更具体地说,假如有 位学生主体通过教学过程认定教师讲的“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这句话很有道理,并准备接 受它。但是,后来这位学生主体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得到“诚实守信却会被伤害”的否定性 结论时,这位学生主体对教师在教学当中所讲的内容会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这是因为学生 主体已经得出:教师在课堂中所讲的内容对自己已毫无益处的否定性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上述特殊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提出了 相当高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为了搞好教学,应该及时汲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各新学科、边缘学科的基本内容,以便及时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强教 学工作的预见性。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理”,即必须通过讲理论来(用逻辑 的力量来)说服人,征服人。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不断地掌握和充实理论知识,但 “决不能只局限于把握一般的是非理论,而是要更加有效,更加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 义价 值观的理论知识,并且以出色的教学艺术和非凡的气质,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他们 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利益矛盾问题”。

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

实践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真正来源和基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才能获取对客 观事物的正确信息,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唯 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其是否正确,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 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也只能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才能真正形成和 表现出来,社会实践是学生形成品德的源泉,也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和归宿。“在社会实 践中,人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地改造环境。在长期的 社会实践基础上达到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从而形成某种道德品质”。

学生主体在上面已提到的几个教学环节可以形成对某种特定事物和现象的知识,即可以 能够形成概念、判断、甚至是价值判断。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知识和价值判断的形成 并不意味着学生主体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学生通过课堂教 学所学到的知识、判断和道德品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因为,道德品质并不是某种 知识和价值判断的简单的总和,也不是个人一时一事的偶然的思想言行的表现,而是个人根 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因 此,要考察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注重考虑两个关键性的因素,其一是实践的“中介作用 ”,其二是“时间的磨炼作用”。实践的“中介作用”是基础、动力,时间的磨炼作用是形 成道德行为特性(是稳固还是脆弱的特性)的重要的前提条件。若没有实践的“中介作用”和 较长时间的磨炼过程,人的道德品质是不可能形成的。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按教师的要求 实现某一德育任务,只是一个具体德育过程的结束。德育过程并未就此完结,它总是通过 实践活动与交往产生心理内部矛盾,再通过活动与交往产生新的心理内部矛盾,由低级到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即通过不断教育和自我教育从 量变到质变的无穷的过程。

一般的教育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在其事先确定的明确的教学目的的指导下,通过一个或者 几个教学过程来实现的。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与一般教学过程不一样,它是需要长 期的、反复的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肯定地说,对不少学生主体来讲,要形成稳固的道德 品质,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要经过他们整个一生的努力与修炼过程。从这个角度来 考察,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 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必然的延续。

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 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设计和组织可采 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的教学实践和军政训练;不按照教学 大 纲要求设计,但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家务劳动、带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和其他社会 公益性的活动等,也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应避免单纯追求表面形式 、走过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讲究实效,使学生既从社会实践中学到真正本领, 又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又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上述四个方面特殊性,实质上是道德 品质的形成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可是,学生主体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绝不是经 过简简单单的一两次教学过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 过程才能得到实现。所以,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注意把握和运用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律,组织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 学效果,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逻辑思路[J].高校德育科学,1996(3).

[2]学校德育工作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王守实,等.高效德育学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

[4]李铮.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

一、班主任对留守中学生要深入调查研究,打好“主动仗”

班级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于留守中学生的管理也一样,班主作要有主动性,提前调查研究,提前开展工作,才能胸有成竹,在留守中学生的教育中起到较好的效果。首先是向家长调查,不定期的进行电话沟通和当面谈话,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内外的生活和发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谈话聊天,了解学生过去的发展经历。其次是通过科任老师的反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和各科学习成绩等。及时追踪和调查学生的历史,建立“××班级信息册”。班级信息册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学生家庭住址、家长联系电话和工作单位、学生成绩单、违纪学生悔过书、校外租房学生租房信息、部分留守学生信息、单亲或部分特殊学生信息等。要把留守学生和单亲孩子、父母双亡的学生、父母残疾的学生采取特殊的关照措施,既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让他们在充满爱的温暖的环境中健康地发展。

二、保持学校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支持,赢得学生信任

保持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家长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应该相互配合,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1. 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学校召开家长会或者感恩会,邀请家长参与。在家长会或者感恩会上,让一些家长进行演讲,这样能够动员学生家庭和社会力量管理教育学生。在家长、校方和学生的三方面互动过程中,各方面能够相互理解对方的难处,凝聚学校德育的“正能量”,有助力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2)班主任及时联系家长。通过邀请家长来学校访谈的形式,更多的交流学生的学校发展情况,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对于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和表扬,对于不足要指出。(3)电话沟通。由于工作原因,大多留守中学生父母远在工作岗位所在地,电话沟通成了常见形式。电话沟通应该注意全面性,把可喜的方面告诉家长,同时也应该把学生不理想的方面也告诉家长。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否则将事与愿违。家长的支持可以转化成学校德育和教育的正能量。

2. 家校联系的过程中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很多家长工作性质各不相同,职业、思想、教育程度、家庭环境不同。面对家长,学校管理人员要有意识的对家长进行引导教育。鼓励家长做一些对学生教育发展有益的事情,注意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家长和学生应该怎样沟通交流,家长怎样才能更好地发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家庭怎样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和人文环境,家长让学生明白哪些人生道理、养成什么样的生活习惯等。比如,教育家长明白怎样才是“爱”自己的孩子。究竟是更多的生活费好一些,还是更多的探访和过问好一些;究竟是纵容好一些还是严格有度好一些。很多家长疼爱孩子,往往更多关注物质生活条件,而忽视思想德教育和文明礼仪引导,更不用说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了。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忙碌,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的关爱。学校教师应该告诉家长应该抽出一些时间来探访学生,过问一下学生的成绩,在生活的给一些指导。根据会宁县教育经验,一些中考和高考前的学生经常会恳求家长来学校看望自己,学生还面临思念家乡和家长的感情问题。甘肃省会宁县在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方面已经形成了制度化特点。家校联系的形式也各具特色,比如以班为单位在教室举行座谈会,以年级为单位召开学生发展反馈会,发学校为单位召开家长代表演讲和优秀学生演讲会,优秀学生和积极家长风采展示会展出学生成果经历等。让学生得到理解和心里上的安慰,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定期进行家校联系,提供一些满足家长与学生、家长与老师、家长与班主作定期交流的条件。

三、常规化、制度化的留守中学生德育工作

1. 班主作和科任教师采取常规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让学生信任、理解和支持。对于一些成长发展过程中早就存在不良习气的学生,争取早发现、早转化,采取激励等方式,为“我”所用。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并且已经违治安管理要求的学生,学校要结合家长、当地派出所共同教育,通过各种措施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形成教育的社会合力,促进学生的转化,让其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2. 配备女性年级主任、班主任或者女性生活指导老师,副年级主任、副班主任、生活指导老师与班主任在性别上不同,这样教育管理中可能兼顾男学生和女学生。有效地处理和应对不同性别学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生面临的这一特殊阶段性特征,应该做好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宁县一些学校针对女生教育配备了女性教师作为专门辅导员。定期召开各年级女生会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辅导,可以有效地促进女生的健康发展。

第5篇

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礼”教育中,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故事》的录像带中挑选《曾子杀猪》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不正”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

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让同学们预习了该课,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像的要多。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诉说了沈阳五星河体育馆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足球提前出线时全场红旗翻滚和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意义。

四、示范法

目前在社会上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劳动这一教学目的,老师在教学《劳动不分贵贱》这一课时,不要光从书本中讲述,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课堂走向社会,探询自己身边的、被人们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劳动者的人和事,唤起学生对每一位劳动岗位上的人的尊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老师在讨论中可启发学生:小区里的老伯经常照顾双职工父母的小孩,帮人代管代看物品;自己下岗的父母用勤劳的双手起早摸黑做小生意支起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是值得尊敬的普通劳动者。

五、锻炼法

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锻炼法,就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例如,结合每年的春游、秋游,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并且要求他们不带零食,只带开水。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又促进了他们的互助、顽强、坚毅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中教育;学生;道德品质

根据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中具体目标:既要求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一个十分关键的教学课程与发展目标,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和可能,如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等,持之以恒地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他们健全、完美的人格,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的道德品质。

一、 教师需要及时提高自身的德育教学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灵导师,如何才能真正做好心灵导师的这一角色,并正确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现阶段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核心。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的师德品质对学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总是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体育教师的活动能力强,与学生交往广泛,是学生首先模仿的对象,所以体育教师更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形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在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其优良道德品质。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二、积极创设道德品质培养的教学情境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学习活动,同时也是师生之间进行学习活动、情感交流、道德品质熏陶、学习兴趣培养、能力等多方面的心理交流活动。道德品质只有在温馨、愉悦、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中,才可以真正实现激励学生团结向上的教学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学习交流,巧妙的运用教学评价,不断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教学关系,在不断加深与班级学生的学习情感后,学生才会自主的参与到德育品质的培养活动中,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成为学生自身最为迫切需要的物质。除此之外,体育课堂还需要运用定期竞赛的形式,不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是全面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体育比赛这一教学方法总是最佳的,而将合作学习合理的融入至竞赛的始终,也会更有效的促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运动竞争不仅是技术、战术、智力、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的竞争。

三、充分发挥体育教学鲜明的教育性

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学生在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练习中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情感反应,如恐惧、疲劳、怕疼、怕伤等,教师需要严格遵循体育教学内容的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并以此不断强化课堂教学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过程中,需要先让学生深入明确此教学游戏的具体含义、游戏规则、学习任务等,并且要求学生须严格遵守规则,长此以往,学生在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就会增强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进而强化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将课堂教学逐渐由灌输转变为教学实践

高中学生正处于渴求知识的阶段,他们乐于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有效的增加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训,进而使高中生这个群体可以自主形成德才兼备的健康人格。例如,学生在进行跨栏跑这一项教学实践时,经常会遇到不小心摔倒后继续爬起来参加训练的事情,教师此时需要及时给此学生一定的鼓励与语言表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因此而倍受鼓舞,对培养班级中学生的自愈能力、坚韧顽强、积极向上、为集体争光的道德品质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课堂中的一些小细节,教师亦不可忽视,如借还器材一事,教师可以督促学生自主编制轮值流程表,然后要求学生严格遵照值日表进行轮值,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学习品格,还进一步的强化了学生对自我负责的良好品质。

五、结语

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行为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高中体育教学,需要以学生学习的这一视角出发,坚守相关教学原则,将德育教学内容有效渗透其中。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和加强道德品质教育,不断优化教学育人成果,进而全面提高高中生群体的身体及心理素质等,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甘宝清.学校体育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15:2.

[2]覃健珍.浅谈体育教学如何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5,01:123+133.

第7篇

关键词:自信心 成功 因材施教 自卑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当今世界的孩子,最需要培养的品质应该是自信心,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项挑战时,他才有可能战胜它。学生正处在求知的阶段,技工院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底子较薄,接受新知的能力相对弱一些,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会望而生畏。而他们又渴望去探求,这时如果不能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而是再给他们扣上一顶“是被应试教育抛弃的差生”的帽子的话,那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的动力就永远被扼杀掉了。他们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最差的学生,也就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甚至就连被动接受知识的行为也没有了,于是就永远消极对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要让学生能乐于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就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使其主动掌握所传授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扬长避短,呵护学生自尊,培养学生自信

自尊心是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期望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一种情感。耐心、有效地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是促使学生自信和走向事业成功的有效途径之一。

1.确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

技工院校的学生,初中或高中时,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他们是“差生”、“后进生”,他们是要注定或已经从“应试教育的规则”中淘汰出局的,是拖后腿的角色,是老师和同学疏远的对。于是他们把老师当作他们的对立方,不愿面对老师,对老师产生了反感,故对老师所授课程也产生了厌学,进而抵触。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老师友善地给他们指正出来,并给他们提出建议,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就是自己的贴心朋友,而人们一般会对自己的贴心朋友吐露心声的,于是学生就会向朋友般的老师讲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建立这种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学生也产生了学习兴趣,进而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给予学生正确积极的“暗示”

老师平时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技工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此时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老师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如老师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句赞美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温暖,使他们产生自信,进而会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以后的学习生活。所以作为老师应更多地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使其对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自信。

二、因材施教,并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优点、获得成功的机会

教学活动计划环节,我们要制定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方案,而实施环节,我们则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尽最大程度的发挥,尽可能地发展其才能。

1.教学中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差异

既然承认学生有个体差异,那么在教学中,要实现有质量的教学,就要根据学生接受知识能力高低来定不同的要求,对能力高的学生要求标准要高些,对能力低的学生要求标准要低些,这样学生都能达到老师的标准要求,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

2.提供一个平台,鼓励学生展示才艺,并发现学生真正的才艺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是评价一个学生真正“优等劣等”的唯一标准,于是现在的家长让学生从小就接受这样那样的艺术、特长培训,使自己的孩子多掌握一项技能,使其走向社会多一条适应社会的本领。而在这些艺术、特长培训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有优势,相反那些成绩一般、或者成绩排在后面的学生在这方面会有更大程度的发挥,这方面他们可能是佼佼者。作为技工院校老师,更应该提供一个能发现我们学生在这方面才艺的平台,关注他们在这方面的表现,使他们在学习中被冷落,被忽视的角色在这方面等到关注和肯定,老师学生都关注和肯定他们了,他们也增加了自信。

3.精心组织文体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功,从而找到自信

人如果一直处于某种状态,就成了一种习惯,于是也就当作了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许多学生之所以对学习没有信心,就因为被学业打败的次数太多了,把失败当做了一种常态。于是在学习中也把失败看作是他们学习过程的必然结果。因为追求必然的失败应该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整天混日子。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精心组织各种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赛、棋类、书法、绘画等比赛,比赛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苹果,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就会精神愉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通过文体活动培养自信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正确引导,给予正能量,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1.及时发现,正确引导

自卑是人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学生在学业上受挫后,容易畏惧不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产生自卑,从此消极起来。此时老师应及时发现,正确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帮助其走出困境,克服其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为其走向成功清除障碍。

2.鼓励多于批评,信任多于限制

反事有度。教育学生,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的批评,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给其适当的鼓励。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正处在青春期,叛逆心强,对他们的教育更应该鼓励多于批评,使其树立做事的信心。老师安排给学生的事情,要让其放心大胆地去做,给他们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做好,他们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老师所交给的任务;不可对其限制的太多,否则学生感觉老师对他们不信任,也不愿意配合老师的教育活动,这样学生的做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