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4 14:48:11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教育的途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当前,幼儿社会教育已经在学前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已显得日趋重要,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时候,有以下几种途径。
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
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是指教师从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和原则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组织实施,以完成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有计划性与针对性,要有效地使教学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向其最近发展区转化,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例如,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很多教师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引导幼儿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但又经常忽略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小兔子的形象,出示自制的小兔生气的幻灯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心情。提问:小兔子怎么了?也可以播放视频《心情娃娃》设疑提问:心情娃娃说的话代表的是谁的心情?为什么心情娃娃会用不礼貌的语言与人讲话?通过开展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充分认识、体验、接纳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渗透性的社会教学活动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将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1]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时,应注意与其他领域相互渗透。如进行科学活动时,鼓励幼儿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以及与同伴合作的精神。在进行艺术活动时,引导幼儿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以艺术的方式与人沟通、交流的乐趣等。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挖掘各领域所蕴含社会教育内容的能力。
例如,“秋天到了”这一主题常被老师们视作艺术领域课题,教孩子们唱秋天的歌曲,跳秋天的舞蹈。其实,在这一主题中,通过采摘果实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等内容,都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
日常生活活动与游戏活动中的社会教育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仅仅可以通过社会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更应该重视在日常生活活动与幼儿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例如,在幼儿吃水果这一环节中,教师给每位幼儿分了两块苹果后,还有一块苹果,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问孩子们今天谁没来呀?孩子们回答完后,教师说起儿歌“排排坐,吃苹果,你一个,我一个,谁不在给他留一个”。教师随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当然了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吃饭环节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懂得农民伯伯的辛苦等,利用晨检环节鼓励幼儿与同伴、教师友好交往等等。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最能反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真实水平,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在幼儿活动的具体表现,在必要的时候,老师应该转化自己的角色,如作为支持者、引导者、指导者等角色,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比如,幼儿试图进人其他伙伴已开始的游戏,可能会遭到拒绝,为了成功地进入游戏,幼儿往往会采取一些策略,如提供玩具、提出请求、提出建议等,在这样的尝试中,也发展了他们交往的能力。
家园共育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仅应在幼儿园内开展,也应与家庭、社区合作,三方共同担负起幼儿社会教育的重任,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园、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教育合力的结果。家园一致会使教育效果大大增强,因此,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离不开家园共育的作用。
如通过家园联系园地,教师看到黑板上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坚持性”这一标题时,觉得很感兴趣,可仔细阅读其具体的内容:(1)家长给幼儿的任务要难度适中。(2)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示范者,自身要有坚持性(3)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语气一定要坚定,让孩子知道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可以随便对待,但也不可总在孩子身边不停的唠叨、催促,甚至训斥打骂。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是个需要耐心教导的过程。在生活中父母还可以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比如如果孩子喜欢制作一些小玩具,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回收废旧物品,引导孩子如何制作,让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观察制作的每一个细节,体会制作中的困难与制作完成后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明白:一个产品的制作过程是复杂的,需要有坚持性,耐心地去研究才能把它做得完美。
再如,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一座桥梁,家长委员会委员是园长和教师的得力助手。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由各班家长推选1-2位家长组成,分工协作,在园长指导下进行工作,制定活动计划,总结活动结果,并向家长汇报[2] 。比如,在“父亲节”到来之际,园长组织召开家长委员会,商讨如何利用这一节日对孩子进行“爱爸爸”的教育。
家园共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长开放日、家长园地、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咨询、电话交谈、家园联系本、家访等等。幼儿园可通过各种方式与家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在我国,青少年学校教育抓得较为扎实,而青少年社会教育则不到位。对于国际旅游岛海南省来说,青少年社
>> 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本质探析 刍议农村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思路 社会工作介入来沪青少年社区教育探究 浅析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 大学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刍议 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调查 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青少年社区教育现状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研究 武汉市青少年社会教育专家参与模式的思考 博物馆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作用初探 社会教育概述及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构建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青少年自我评价与社会工作介入 浅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社会工作介入 浅谈幼儿社会教育的途径 关于武汉市青少年宫完善社会教育功能的思考 关于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当代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社区矫正实施办法》[EB/OL].[2012-02-14].http:///group/topic/27476367/?type=like.
[8]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2013年2月司法部草案送审稿)[EB/OL].(2016-03-02).http:///content/1510710/11/1993767483981957.sthtml.
[9]史柏年,马凤芝.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53-355.
[10]樊克宁,等.深圳社工:一人管70个问题青少年[N].羊城晚报,2009-08-03.
[关键词]:创新教育 图书馆 社会教育职能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从创新教育内涵来看,它强调对人才的培养与人类活动特征,因此可以说,创新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类素养为目标,以符合人类客观发展规律为指导的教育方式,是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新型现代教育的手段。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当代教育尽快实现由过去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向更加重视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现代教育转变。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其社会教育职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活跃文化;二是图书馆在社会中是一所不受年龄限制,对全民进行终身教育的大学校。可以说,图书馆是利用掌握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社会教育,从而成为面对最广泛人群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的最理想场所。在创新教育背景下,图书馆如何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图书馆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1.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同样肩负着创新教育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作为一种教育力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它在发展学生个性、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服务本身是一种创造过程,图书馆在服务中以自已特有的文化形态吸引读者,永不休止地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知识、信息,帮助辅导,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图书馆成为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课堂。指导学生利用好这个课堂,能广开思路,活跃思维,提高智力水平,毫无疑问,这些”知识”、“信息”的拥有者和利用者,将是创新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和受益者。
2.图书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
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记载着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的文化,存储着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我国传统文化历久不衰的事实昭示我们,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文化思想的精华经过了几千年的锻造和考验,显示了中国人高度的智慧和修养。历史事实证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大力发扬而不是随意抛弃。正是因为图书馆有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丰厚资源,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
3.图书馆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创新品质的培养
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有序的信息资源,它不仅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而且还为读者提供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和环境,图书馆优良的学风,安静浓厚的学习气氛,师生互动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埋头学习。图书馆长期以来开展读者工作,重视教育和培养读者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读者将获取到的知识进行分解、加工、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使他们的创造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二、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途径与方法
1.完善馆藏建设,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是创新教育的知识源泉,随着现代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各种文献载体层出不穷,为适应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图书馆必须健全藏书体系,实行资源的有效整合,注意藏书的兼容性和结构的合理性,拆除学科的人为壁垒,鼓励、支持读者跨学科、跨专业阅读,建立起完整合理的馆藏结构是为读者提供良好服务的保障。首先,应通过广泛宣传、座谈来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和利用率;其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馆藏资源,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最后,加强特色化资源建设,注重专业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2.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提高创新服务手段
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更好地适应创新教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一方面应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更好地为创新教育服务;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上的节奏越来越快,对效率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性地向读者提供方便、快捷和高效的个性化服务,以适应社会公众对创新教育的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项新技术也在图书馆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不少的图书馆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复制复印技术等现代化设备,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应用新技术全面升级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市民无需到馆,即可通过手机、电话、网络等方式,享受到数字图书馆提供给人们的多渠道、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服务。
3.全面提高馆员素质,不断适应服务需求
在文献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类社会正向信息化过渡的大趋势中,图书馆员就是信息导航员,是沟通馆藏图书和读者的桥梁,是图书馆教育职能实施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他们不但要传递信息,而且要生产信息。图书馆员的能力构成和知识水平直接决定着信息传递与生产的质量。但是,作为现代文献信息管理者,光具有图书文献服务工作经验和朴素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图书馆员必须知识广博,业务熟练,既应具备理论修养,又要具备不断学习扩大知识的自身修养;不但要有较强的情报意识,还要有获取文献检索知识的能力和开发利用知识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更为卓越。
4.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素质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包含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以信息素质尤为重要,其素质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他们的科研及创新能力。为此,图书馆应通过开设文献检索及利用课程,培养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资料的检索手段,教会他们如何根据自己所需知识,进行检索,获取利用图书文献、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文献利用及对信息的吸收、选择能力,使图书馆为我所用,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极大地促进和满足学生利用书籍、吸取知识的欲望,学生通过有效地收集、处理、运用各种文献信息资料,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促进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三、结语
创新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作为一种教育力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它在发展学生个性、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教育本身是一种创造过程,图书馆在社会教育中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吸引读者,永不休止地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知识、信息,它为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正在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柯平.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一、高校“三生教育”的内涵诉求及其价值理念
当前,大学生中有许多轻视生命的现象,对暴力的麻木不仁和对生命的冷漠的各种负面事件时有发生。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特点,让高校“三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三生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生存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包括生活行为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让教育回归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人为中心,也就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真正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对人的生命成长过程的全面关注,这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1]。首先,“三生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其次,“三生教育”强化了对生命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三,“三生教育”要求教育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结合,强调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要求。高校“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然,“三生教育”蕴含的基本思想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而社会实践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校“三生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与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有效窗口,是促成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必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促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2)促进业务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3)促进社会化进程。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4)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通过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教育走出封闭式的学院,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实践在大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不全面。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缺乏深刻认识,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以及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实践没有清楚的认识,社会实践随意性比较大。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以参观、访问为主,存在形式化的现象,实践方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重要作用。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课题调研、实践基地建设等等都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地方政府以及各企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认识和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4、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深。目前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但一些高校只重视实践内容与社会大环境的结合,没有从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特点出发,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活动,这样,参加实践的学生就缺少去探究活动意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将“三生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的意义
1、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丰富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三生教育”是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它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关注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3]。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三生教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生存、生活、生命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适应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从而大大丰富了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2、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三生教育”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过程。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社会实践是最有效的载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爱心、责任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并构建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3、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从而导致了某些形式化现象的出现。“三生教育”注重亲历性、感受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以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的目的[4]。
四、发挥社会实践在推进“三生教育”工作中作用的途径
1、完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整合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的社会实践制度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既要在总结和探索中不断建立并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制度、考评制度、激励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内容,更要注意根据当前大学生情感、认知、思维、表达等方面表现出的新特点,结合社会热点,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新的实践育人体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获得感悟、丰富体验、学到知识、形成技能、掌握能力、树立观念,让“三生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不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其次要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体验社会实践,感悟社会热点,探索生命价值,学习生存知识,奋斗幸福生活,最终达到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构建起社会实践的育人机制和长效机制[5]。
2、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引导学生自我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与求真的精神。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和有效载体,为了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就要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实习培训基地等等。以这些集体为依托,开展各种形式的“三生教育”实践活动,并与其他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另外,大学生涉世未深,对社会环境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有人从旁指引,加强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老师队伍,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避免安全隐患等其他问题,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成效,也有利于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加强“三生教育”工作,将“三生教育”真正地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6]。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礼仪教育 途径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提出之后,我国便朝着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努力奋斗着。“和谐社会”随之也成为了一种切合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国情、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巨大社会变迁新需求的社会发展理论。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个民主与善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宽容与友善的社会、诚实与信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任务,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和谐社会是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应是最基本的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礼仪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和谐人际关系、和谐集体乃至社会的人类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缺少礼仪,人与人之间就很难和谐相处,难以保持平衡。它的外显形式可以是人们言语方面的,也可以是行为方面的。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还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讲文明,懂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会影响到集体的精神面貌以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一些人忙于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暇顾及精神领域的自我完善。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出现了“礼仪危机"。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行为上放荡不羁,语言粗俗不堪,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甚至有一些孩子因为不擅社交而形成了任性、内向、偏执等不良性格。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中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人要生存,就不能置身于社会交际之上。学习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社交礼仪规
范、知识及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他们就能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问题己成为教育不能忽视和回避的问题。“究
其原因,主要是当个人理想和现实情况、个人需要与实际条件出现矛盾时,理智、
情感或心理无法平衡和协调,自我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调试,容易走向极端。尊重和友情、宽容和理解、关心和爱护是缓解其心理压力、排解其孤独苦闷、减少其内心矛盾冲突的良药。”
(二)培养高尚品味,建立文明形象的需要。
礼仪塑造形象,形象体现教养。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知识训练,所以在行为举止、个人仪表风度、礼仪规范、接人待物等方面力不从心。通过礼仪培训,掌握社交活动的礼仪规范,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个人修养品位,塑造良好的气质风度,更好的展示个人的魅力。优雅的举止、
从容的态度、风趣的言语、优良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现代社会,形象是金。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良好的组织形象以及员工的个人形象,只有时时处处讲礼仪,才能塑造出有品位的职业形象,只有遵循礼仪规范,才能保持和密切与社会组织的交往与合作。礼仪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展示职业风采。
(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能成为其道德水准和工作能力的判定标准,但却会对别人的第一印象和看法产生较大的影响。个人礼仪、应聘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等礼仪的掌握,,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竞争能力。
(四)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言表达思想,
行为体现道德,形象反映素质,素质表现教养。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公民良好素质的标志。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
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使他们切实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符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三、施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学校在实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关键因素
学校礼仪教育的内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也具有一套便捷的可操作、可调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可取得独特的教育效果。其中,教学是一项最直接、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建构学生礼仪素质的一个关键环节。国内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学对礼仪素质培养的突出作用;教育实践也证明了教学途径的独特功效。首先,通过礼仪课程教学,教师可向学生直接“灌输”礼仪知识和规范,为其礼仪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和礼仪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礼仪课程包含礼仪理论知识、礼仪规范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礼仪、礼貌和礼节问题,而且还可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善恶观念和礼仪规范。在此基础上,学生方可形成良好的礼仪意识和文明习惯。其次,教师通过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进而为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工具。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各学门课程本也包含有较丰富的礼
仪文化思想,在教学中,通过挖掘各门学科的礼仪因素,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最后,由于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因而师生交流、同学协作的机会和场合较多,这也可以培养和形成师生交往、同学间交往的基本礼仪行为习惯,进而生成社会交往所应具备的礼仪素质,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学校具有优良的礼仪教育环境,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的环境、气氛也影响着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学校的教学组织环境,包括课堂秩序、学习风气、生活条件、校园文化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影响。它主要表现为方向上的正确性、范围上的广泛性和作用上的持久性。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家庭和社会礼仪教育不可具备的。其次,一些非正式团体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师生在课题内外的个人关系、同学间的老乡会、兴趣活动小组等。因为这些团体和关系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个性倾向性建立起来的。它们对学生言行举止、交往方式、礼仪素质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学校通过制定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引导、鼓励和规范,使这些非正规团体起到正面的强化作用。
(二)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基础地位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品行萌芽于童年时期,长成于少年时期,定型于青年时期,良好的品行大多是在幼年和童年时期建立起来的。作为人生起点的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于个体进入社会角色具有起始定势作用。在家庭中进行礼仪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个体形成和发展礼仪素质的基础。
在家庭礼仪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家长要提高“身教”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言行,发挥好榜样和示范作用。可通过多读书、参加礼仪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质。另外,还要避免在家庭教育中执行“双重标准”,也就是家长在要求孩子规范言行的同时自己却不修边幅、散漫随意、出言粗俗。这样做不但难以实现家庭礼仪教育的目标,而且容易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道德虚伪。
(三)重视社会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依托作用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社会教育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教育而言,是一种更广义的教育,是除二者以外的其他所有教育的统称,主要指各级社会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社会传播媒体、社会舆论习俗、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作用。社会教育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关键性指标,同时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教育形态。它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礼仪素质的重要依托。
良好的社会礼仪环境有利于巩固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的效果。学校和家庭的礼仪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从礼仪素质形成、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在学校所接受的礼仪教育,还是在家庭所受到的礼仪文化熏陶,要固化为个人的礼仪素质,都离不开社会的作用。如果社会礼仪环境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要求相互冲突,那么,学生从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影响就会被大大削弱,很难积淀为社会所要求的文明礼仪素质,甚至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四)不可忽略网络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拓展功能
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对现实交往也构成一定的威胁。网络交往是借助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具有间接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得外部力量难以对网民行为形成有效的外在约束。由于网民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容易出现网民的网上行为失范,或者产生网络与现实中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虚假交往、网络欺诈等行为和现象。同时,网络交往中虚拟化的交往方式,使得一些网民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 交往,加剧网络交往中的信任危机并影响到现实环境中的交往行为,引起现实社会的信任危机。也有人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不愿直面现实,与现实生活日益疏离,进而造成现实社会的人情日益淡漠。
网络礼仪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网络礼仪是网民个体
在网络社区生活并参与网络活动的基本准则,为此,深入开展网络礼仪教育,必然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网络礼仪教育,可以强化少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使之不断调节外在行为和内心世界,以适应网络交往的需要。教育学生网上网下行为一致,可以减少“双重人格”的困扰,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总之,在当代中国,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既有现实必要性、历史必然性,又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从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看,由于青少年礼仪教育长期缺位,不但引起道德滑坡,而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竞争力提升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途径,也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I.王艳珍,卢小平,刘瑞. 模拟实训教学法在礼仪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12).
2.高琼.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3.孙和平.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J].理论月刊,2009,(6).
4 Wang Rui.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J]. science studies. 2008, (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07-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强国、强民、强魂的关键和着力点,因此在高校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新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高校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西方许多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如素有“民族大熔炉”之称的美国,美国崇尚多元文化,其大学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呢?本文将以美国为例,通过对美国大学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考察和梳理,探索出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新途径。
一、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或具体措施
(一)通识课程教育以及主流价值观教育项目
通识课程是美国大学本科阶段一、二年级普遍开设的课程,其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传授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自然、社会、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知识、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使他们了解并认同美国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美国,除了通识课程,他们还开设有专门的主流价值观教育项目,其核心教育内容包括:职业伦理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个人和学术道德;为社区和社会做出贡献;形成道德推理和行为的能力等。可见,这个“核心责任”项目涉及的内容全面,围绕建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目标,囊括了个人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权利与义务的教育,是一种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履行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公民教育为核心的系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
(二)大众传播媒介宣传主流价值观
美国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国家,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增加了美国的经济收入,而且宣传了美国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影等大众媒体在美国主流价值的社会宣传中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高校利用校刊和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从而选择性地传播优秀文化,宣扬自己国家的道德标准,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进行约束。
(三)社区与社团拓宽主流价值观教育领域
社区是美国推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领域。美国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高校在审查申请材料时也十分注重申请者的奉献精神。社区对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美国各社团开展各种活动,如爱家乡活动、集体住宿教育活动等。而校外劳动青年的社会教育主要通过社团载体,培养青少年团队意识、深化文化素养学习。他们把主流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社团教育活动,无形之中帮助青少年树立主流价值观。
二、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支配和决定性作用,应该认真学习和大力宣传、弘扬。然而,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行的具体过程中还存在少许实际性的问题。
一是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仍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主动理解、自觉学习的学生比例较小;二是一定比例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模糊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确立政治导向的指导意义中,许多学生持模棱两可的态度,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就业有实际意义时,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选择愿意学习;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学还处在简单的灌输模式,与学生互动较少;四是网络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课外活动等相关学习活动虽然有开展,但大多数属于阶段性活动,不够深入,成效有限。另一方面,高校在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忽视了“以人为本”,即学生个体价值,学校注重教师主导、教师讲授、灌输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处于被动状态,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的教育,在核心价值教育时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在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三、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着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引领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借鉴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推行方式,以便有效地开展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明确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
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要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完美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学生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要使之社会化、生活化、实践化,调整和改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学生心贴心,敢于直面学生困惑,善于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学生疑惑,系统解答学生疑问,在互动参与中让学生增强核心价值观共识。这种认同共识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也要反映在感情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展现理论体系的真理力量,展现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力量,情通理顺,入情入理,春风化雨。只有这样,核心价值教育才能让大学生入耳、入脑、入心。
(二)强化学校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是进行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以课程教学为载体,通过通识教育以为指导思想,将其内涵渗透到课程的教学中去;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注重各学科教学对价值观的“载道作用”。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色设计不同侧重点。如对管理学院的学生则注重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教育;实验学科更多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法学则应该加强法律道德的灌输。只有将专业德育课和其他专业课紧紧结合起来,坚定指导思想信念不动摇,才能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手。辅导员教育学生时,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重视对大学生价值观、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例如重庆文理学院周末思想教育课,辅导员在课堂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为例,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三)利用校内外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党委、党支部、团学组织以其他各种组织形式多组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大力推广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校园内各种组织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周末文化活动、节假日纪念庆祝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员组织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价值观辨析会、宣传模范典型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巩固稳定的、长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到工厂、企业、农村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学生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市情民情,知晓我党的奋斗史、创业史,明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认可和接受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借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应该利用QQ、微博、电视、电影、广播、校刊等媒体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工作QQ群、微博和BBS论坛传播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学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组织好学校领导在线交流,领导与学生做好互动交流工作,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正体会到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加深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接受核心价值观,达到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增强同学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依靠高校规章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
建章立制是持续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手段。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制度化,以制度为保障,并进行考核,才能不断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项活动。高校依靠制度考核来监督学生学习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情况及学校各部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情况,并将其作为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学校要考核各部门开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况,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表彰奖励,使各部门都把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通过制度保障、规范机制,形成一套持之以恒的机制,确保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光明前途。我国高校在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许多国家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以便更有利的推动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主动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思想上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燕萍.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清教主义缩影[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黄紫华,粟莉.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
[3]李萌.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与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6).
[4]张伟.国外加强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做法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2).
[5]郑洁,刘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重庆的实践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关键词】社会实践 德育教育 最佳途径
有人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没有围墙”的学科。它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让学生能自然而然进入到课程中去,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实践基地的德育教育也正是充分利用这一教育优势,寓德育教育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自2005年到2012年,社会实践基地在9个活动区,共更新开发了56项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但不论社会实践课程怎样更新变化,德育教育作为社会实践课程中不变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教育理念始终没有改变。
在植物种植区,孩子们可以辨认花卉、药材、蔬菜,亲自动手参与各种农作物果实的收获。在动物养殖区,孩子们可以鉴赏各种小动物。几年来,学生们通过与动物、植物零距离接触,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劳动、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感恩父母的情怀。
拓展训练是实践基地八年来一直坚持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它基本将学生置身于生理、心理的极限情境,让学生体验震惊、反思,从而得到心理、身体、品德三个方面的素质拓展。
在“空中穿越”的拓展训练课上,孩子们像一个个探险队员,身系安全带,双手握着滑轮杆从起点滑向几十米外的终点。这一成功的穿越,不仅仅是身体的穿越,而是克服心理恐惧的一次飞跃。
在“信任背摔”活动中,“背摔者”必须相信承担保护任务的同学,承担保护任务的同学必须恪守自己的诺言,保护好自己的同学,信任与被信任就这样同时铭刻在了参加活动的学生心灵的深处;也只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此项活动任务才能顺利完成。在这项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诚信教育的魅力。
攀岩活动,是一种既刺激又有挑战性的活动。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必须能攀上去,而是让学生感到总有一个向上的目标在召唤,只要努力,就可以不断超越自己极限,不断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攀登。学生们通过参加拓展训练,既强健了体魄,启迪了心智,磨练了耐力,又激发了个人潜能,培养了自信心、进取心和团队意识。
科普教育与制作不但使学生逐步了解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了学生科学技术兴趣、爱好及创新精神,而且对学生从小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们通过亲手制作简易电动机和简易发电机,不但初步了解了电动机和发电机原理,更主要的是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还让一些“学困生”从活动中找回了久违了的自信。
在气象与环保活动中,学生们在了解家乡的气候特征,学会用仪器测量天气和在特殊天气避险的简单方法的同时,环保教育、爱家乡教育也在悄然进行。
摄录编活动,学生们不但简单了解了摄、录、编技术,学习如何透过镜头看世界,通过镜头记录下多姿多彩的史实和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木板烙画和中国结编制活动课上,学生在用手中的烙画笔勾画出心中最美的图案,用一根根彩绳精心编织出各种喜爱的作品同时,也细细品味了民族艺术风格和时代风貌,细细品味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学生的细心、耐心、毅力以及健康的人格素养也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以很好的培养。
海棠山的远足游览、红石谷的野外探秘活动,学生们不但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会了蒙古真景色的壮丽,还磨砺了学生的意志和体能,锻炼了学生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毅力,还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怀。
半军事化的管理与训练,也是实践基地德育教育的亮点。在教官的指导下,孩子们自己动手铺床叠被、整理衣物、洗脸刷牙、打扫房间、进行帮厨劳动,使学生们体会了劳动的光荣与辛苦,体会了父母的不易以及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