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2 17:00:17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我们应当如何定义音乐的神奇和音乐是提高人类素质的关键呢?早在《乐记》中就有记载,“所谓的音乐就是圣人所重尙的娱乐,音乐可以洗涤人们的心灵,令人印象深刻,转变民俗习惯,从而先王成就了其霸业。”音乐能够感化人的思想,使之远离罪恶,同时还可以改变风气和民俗,而《荀子•乐理》也对音乐的作用做了更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音乐的流行使人们的意志更加坚定,思想更加清明,礼仪修养和道德素养更加完善,行为举止也更加规范,且让人神清气爽、心绪平和,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谐。
因为音乐具有治愈功能,可以有效的控制人类的心情的波动和情绪的起伏,从根本上对人的思想和精神意识产生影响和作用。儒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对音乐教育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它坚信音乐对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巨大影响。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再加上“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尽管音乐作为高端艺术能够影响人的品格和性格,但这种影响力也只能让人进行的“表面审美”,并不能进一步完善人的道德修养,不足以证明音乐的教育地位。这也就导致音乐真正的审美功能和审美价值被忽略,甚至只起到娱乐作用,降低了音乐的教育地位,也淡化了人们的音乐意识,使人们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
二、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理解与交流
在现代,跨国文化沟通越来越频繁,因此,我们对陌生的音乐文化要有一种宽容和尊重的学习和交流态度,这样我们才会养成正确的跨国音乐文化交流意识,当然,也会增进各国人民彼此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情感。我们应当营造平等、和谐的文化交流氛围,为人类音乐文化创造一个交流平台,使人类对音乐的本质有更入的了解和认识。在目前战事经常发生的不和谐时代,种族歧视问题时有发生,而这一问题长生的原因就在于各国家和各种族之间缺乏沟通,对彼此之间的文化没有深刻的认识,而国际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文化理解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社会;和谐文化;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同时也需要社会主义文化为其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这都是我们党全面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而做出的精辟论述。
一、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和谐文化,是指社会大多数人和各个社会群体都能认同、掌握和消费的文化。它需要有效地消除社会不同群体的文化落差,在信息、知识、技能文化的掌握和拥有上,实现基本的平等和民主。包括反映一切人类和平、和睦及其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及行为规范。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思想基础。一个社会的和谐,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要在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条件下,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和谐,必须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为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团结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涵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正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的持续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各种矛盾正在呈上升趋势。化解社会矛盾既需要建立有效的调处机制,也需要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使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局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和谐、不断提升和谐层次、不断提高和谐品质的社会。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一个要素,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二、建设和谐文化要兼容并蓄,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华,又要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追求和谐的大同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浓厚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与哲学思想,也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西方文化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重视等等内容,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值得吸收借鉴的。当然,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观念,是要坚决抵制的。面对西方文化,妄自菲薄,唯我独尊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因此,构建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只有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要重点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以为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着重差异,既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又要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充分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群众性,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多样的、为群众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前进的社会围和人际关系。
三、和谐文化要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
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建立全社会认同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促进人们对社会和谐的认知和理解,在全社会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形成以尊重和实践和谐为荣,以背离和破坏和谐为耻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道德标准、长效机制等等。当然也包括将和谐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到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去,以美的形象和方式促进和谐理念的传播和运用。建立共创和谐的长效机制。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建立起全社会能够认同的社会规范,包括凝聚和约束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法制意识和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长效制度。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以文化人、以人育人与以法治人、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法律道德机制;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渗透融入到社会行政管理与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分配和各项社会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中去,使和谐文化培育和建设体现在日常行政社会管理之中和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与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校规校纪、厂规厂纪、学生守则建立健全起来,使和谐文化的培育与建设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同各级各类评比表彰活动和干部的选拔考察任用结合起来,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和谐文化培育和建设的检查考评机制;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同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等机制建立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长效监督机制。
四、和谐文化要为和谐世界提供思想武器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重整体、重和谐的价值取向
是时代的呼唤。当今世界,极需建构一个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以利于各个部分、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在整体中实现定位的公正、公平、平等、合理,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符合人类整体发展进步的趋势,又能满足各个部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合理需求,使全球化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赢共享的全球化。在处理国家间关系中,应遵循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对各种争端都力求通过协商解决,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和单边主义都是不合时宜的,应当弘扬和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大同世界”,倡导“协和万邦”、“民族和亲”、“亲仁善邻”、“礼尚往来”。和谐共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当今世界的普遍价值和终极追求,和谐文化必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江西戏曲文化;艺术呈现;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一、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呈现
(一)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构成。江西戏曲文化艺术目前传承下来的主要有两种:江西北方的赣剧,南方的采茶戏,其中较具影响力的唱腔就是弋阳腔,表演形式为一人歌唱、众人帮和,锣声烘托。经典曲目有《百花记》、《香球记》、《双杯记》等,在戏曲舞蹈语汇上有特定的程式动作,如三寸金莲、甩袖等。江西地区在戏曲创作上也在不断突破,目前也取得了很多佳绩,很多佳作获得奖项,例如采茶戏《快乐标兵》、采茶歌舞剧《八字参军》、赣剧《詹天佑》和《碧血黄花》等。随着大众重视程度的提升,通过对江西戏曲文化的文化梳理和创新,其文化构成将会更加丰富。
(二)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内涵。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内涵丰富,文化创作元素多样,多源自民间文化。江西戏曲文化的内涵性在于对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对民族文化经典的呈现,这是现代戏曲艺术创作和发展所应有的坚持和责任。民族文化传承至今,经历过了时间的检验,江西戏曲文化艺术代表了深厚的传统艺术文化积淀,应被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延续下去。江西戏曲文化艺术应该以地域、民族文化为代表,推广到世界范围内,以一种文化软实力的形式成为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
(三)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传承。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民间传承为主要形式的戏曲艺术内容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在艺术传承的环境上全民参与、政策支持的力度有待加强。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传承经历过兴盛到衰落的阶段,从声腔表现上看,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文化的融合发展、多元文化的充斥,江西戏曲文化的影响力逐渐降低,艺术传承面临困难。
二、江西戏曲文化的对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一)江西戏曲文化发展有助于丰富民族文化艺术的内容表现。江西戏曲文化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文化多元化、包容性的发展,人们对于民族文化内容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江西戏曲文化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为人们呈现了更多文化大餐,深化了民族文化艺术的时代内涵,作用于人们的内心精神文化世界,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江西戏曲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探索空间,通过多种传播渠道、艺术内容的表现,能够为民族文化传承和推广积累一定的经验,让民族文化艺术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二)江西戏曲文化发展有助于带动全民文化参与的热情。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化创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江西戏曲文化艺术的现实艺术呈现只有真正地源于生活进行加工创作,以现代人的艺术和审美视角来演绎,才能够充分吸引大众目光,让更多人去关注江西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了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而服务的,通过江西戏曲文化内容的现实发展和呈现,让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文化选择更加多样,以较为积极的正向精神文化引导,让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更加丰富,这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目的。
(三)江西戏曲文化发展有助于提升文化竞争软实力。作为我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江西戏曲文化艺术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通过不断的丰富和创新江西戏曲艺术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让其以较高的质量面向世界,通过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以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带动我国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从而增强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全社会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凝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
三、结论
江西戏曲文化的现实发展能够为社会精神文化事业建设增添动力,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力量。江西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种文化责任的体现,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承下去,以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演绎,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大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这是文化传承和发展所应有的坚持。为此,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响应的号召,发挥带头作用,积极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为探索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谭钰婷.赣南采茶戏音韵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2]彭文斌.江西赣西莲花采茶戏的调查与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电网建设;社会;重要性
0.引言
在当前,能源问题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议题,如何利用好能源资源服务社会发展成为人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作者将结合工作实际就电网建设对社会的重要性展开论述。
1.电网建设服务百姓生活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在当下,人们很难想象到离开电能的生活。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电网建设水平和现在相比有着天与地的差别,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十分辛苦且乏味。在我国广袤的农村,人们做饭可以使用土灶,生活做饭,而城市的人们只能使用煤球炉,效率很低、效果不好而且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在日常的生活中,由电网建设水平不高,民用电没有普及到大江南北的每个角落,人们打发业余时间的方法也十分单一,娱乐活动很少,只能够读书看报,而书报上的信息量很少,这仅有的资讯很难满足人们的要求。而到了晚上,很多地区由于没有通电,人们看不上电视节目,生活十分乏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前进,我们全面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电网建设事业。电网建设在服务百姓生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1方便人们的生活
在当前,无论在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人们都拥有很多家用电器,从烧饭的电磁炉、微波炉、电饭煲、蒸蛋器,到洗衣服的洗衣机,储藏食物的冰箱,照明的电灯,调节室温的空调,高清的家用电视。以上列举的这些家用电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用这些家用电器帮助自己做很多事情,解放了自己的双手,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1.2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要
在当前,绝大多数普通家庭都拥有电视机和电脑,人们可以通过观看电视节目以及网上冲浪满足自己对文化的需要。东北的老百姓可以在家观看到南方的山山水水,城市居民也可以在家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
另外一方面,二十一世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由于电网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使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上qq”、“上飞信”、“上微薄”。通过这种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传播这,只要人们想获得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各项工具获得,从而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电网建设服务老百姓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在于提供了各项有用的资讯,在以往人们外出务工、办事十分不方便,信息量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凡事都要靠打听。在当前,人们可以轻松获得自己想要的各项资讯,大大提高了日常生活中的办事效率。
2.电网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电网建设对社会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完善了城市功能。在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纷纷涌进城市,这对城市也构成了相当的挑战,而这一挑战的重点内容就是在于城市能否满足人们的各项要求。电网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完善的交通系统
在我国众多的大城市中,很多城市开始兴建自己的地铁系统,地铁系统将大大方便人们的出行。规模较小的城市没有能力建设地铁,但是完善的电车系统以及公交指示系统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2.2美观的路灯观景工程
由于电网建设事业的进步,现代城市能够实现路灯观景工程的构建,路灯观景工程不仅仅方便了人们在晚间的出行,也为城市的美观加分。
2.3完善的公共设施
电网事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实现各种公共设施提供了可能。露天电影,各种主题公园以及城市标志建筑上都需要大量的电能,而这一切在今天都不是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电网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城市功能得到了完善,在不断满足人们对城市要求的同时,也从独特的角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电网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电网建设事业的发展对社会推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于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世界著名的“世界工厂”,各地经济的发展都要依靠大量的电能,而电网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3.1电网建设推动农村地区发展
在以往,由于电能的缺失,农村地区没有办法及时获得市场上的各类资讯,进而导致没有能力将各类农产品及时地运送出去,错失销售良机,导致农产品生产经济效益极差,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当前,农村地区人们有能力在第一时间获得市场上第一手的资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向,从而规范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另外一方面,在当前农村,很多农村经济体都拥有各类用电机械,实现农产品的粗加工和部分精加工,这就大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很多农村地区不仅仅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还能够进行各种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生产,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电网建设。
3.2电网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和农村地区相比,人口密度更高,更加有利于开展各种生产活动。在以往,由于我国电力事业建设水平较为低下,很多大型机械和大型设备难以使用,这一硬伤就导致很多产业难以在我国开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由于我国电网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各种大型设备都能够使用,这对于我国在基础事业建设方面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基础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就能够生产各类重型机械,重工业得以发展,进而推动轻工业发展,最终促使整个工业体系的不断完善。
4.电网建设缓解能源危机
在当前,能源问题成为世界问题,很多国家为了能源利益甚至大打出手,而做好电网加上奈何事业能够大大缓解能源危机,这对我国的长治久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4.1电网建设促进电能的优化配置
在当前,我国的电力系统中电能种类很多:水电、火电、风电、核电、太阳能电、潮汐发电等,这么多种类的电能在生产和使用上的机制都各不相同,如果不进行电网建设,这些电能一起涌向市场势必造成电力市场的混乱、资源的浪费以及用电不安全因素的出现等。比如说,风电作为最清洁的电能也有着很大的硬伤,风力发电由于自身发电原理的特殊性,所以最终能够实现并网的电能很少,大规模进行风电建设而不能被利用到生产建设中去,浪费就十分严重,这并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
智能电网建设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各种电能的优化组合,在充分保证电能供应的基础上,能够大大减少资源的消耗。
4.2峰谷电的使用促使合理用电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建立了峰谷电机制。这一机制在我们建立工业用电、民用电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用电行为的规范,帮助我们实现用电的合理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5.结语
关键词:贵阳市;建设节水型社会;重要性
一、贵阳市水资源基本情况
贵阳市位于贵州中部,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总面积8034km2,总人口370多万;贵阳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17mm,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45.15亿m3(含地下水转换为地表水13.6亿m3),可利用水量为15.2亿m3,水资源利用率为33.6%,人均年占有量为1287 m3,远小于国际缺水警戒线1760 m3,属于缺水城市。贵阳市是贵州省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现在也面临作水质型缺水的问题;全市共有98条河流,有三分之一的河流已被污染,其中严重污染的占五分之一,其污染程度已到了人、地无法“饮用”的地步,生活污水占50%以上,而处理率不到10%,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由于最近几年,贵阳市的降雨量减少,绝大部分水库只能在汛限水位以下蓄水,在枯水期有的水库蓄水甚至到了死水位,水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运行。在工农业和城镇生活取、供水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存在。
二、贵阳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快速增长,贵阳市水资源短缺日益严峻,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要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利于贵阳市水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构建和谐贵阳。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预测,我国2010年供水设施单位投资约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相对于调水和治污,节水不仅成本低,而且有很明显的经济效益。现在贵阳市是工程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相对严重的城市,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技术的滞后,水质型缺水也在困扰着贵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据预测,贵阳市城区(不包括三县一市)2010年需水量达173万吨 / 日,缺水60万吨 / 日,2020年需水量将达222万吨 / 日,缺水93万吨 / 日;要解决好贵阳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措施及对策
1、建立“节水中求发展”的现代工农业和第三产业
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不容忽视的重点,要建立“节水中求发展”的现代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并明确其发展方向,强化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用水管理,大力推进节水工艺技术改造和节水器具的使用,提高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循环用水,减小万元GDP耗水量。在工业方面,减少高耗水、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降低企业的单位产品耗水量。在农业方面,杜绝“大锅水”造成的水资源大量浪费,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现代节水高效农业,减少高耗水作物,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在一些山丘比较多的乡镇,可以通过平整土地,修水平梯田,通过人工集流汇集雨水,存放在小水窖中,作为第二水源。在第三产业方面,可以大力推行循环用水;例如:在洗车服务业,完全可以采取循环用水技术;据估算,洗干净一辆车,如果不使用任何节水设施设备,大约需要用水750升,如果使用高压水枪,大约需要用水250升,如果使用循环设备则只需要用水125升,使用循环水洗车与不使用任何节水设备洗车两者相差了6倍。
2、加强水政执法综合伍队建设
依法治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由之路,要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治水管水向全面依法管理转变,充分发挥水政监察执法队伍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中的作用,针对现在贵阳市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水政执法综合伍队非常必要,建立这支队伍的意义和作用有:①可以监督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各项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可以应对在执法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克服在过去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人员少而给执法工作带来的影响;②可以规范执法行为,切实维护水事活动秩序,提高水政执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③有利于执法人员集中统一,执法力量和强度大,克服了执法大队多,人员分散,执法力量和强度不大的现象。其成员主要由各区、市、县相关部门以及各水库管理单位具有执法经验的执法人员组成。
3、加大水利法规的宣传力度,建设良好的节水文化
从立法的角度看,我国已经有了《水法》关于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原则性规定以及一些配套的法规与标准,但是,我们在水利法规宣传方面还有很多欠账;宣传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以实际行动,紧密联系我市的实际情况进行水利法规的宣传;要跟上现代水利发展的步伐,要让人人都参与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徒法不能自行,要将纸面上的法律变为人们的实际行动,使节水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成为政府管理的基本理念,成为企业的生产目标。我们不能只是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才对水利法规进行宣传,我们要把水利法规的宣传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要狠抓不懈,要让天天都是“世界水日”,周周都是“中国水周”。
建设良好的节水文化,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建设良好的节水文化就非常必要和重要了,要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提高全民的水患意识,提倡节水型的文明消费,积极推进节水文化在我市的形成。例如:可以借助电视广播对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宣传;可以在社区宣传栏上、户外宣传牌上、公交车上等张贴宣传画进行宣传;可以在一些社区建立用水协会,在一些部门和行业,建立部门或行业用水协会;可以在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进行节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等。
4、加快“中水”利用专项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中水”是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利用“中水”的作用和意义有:①、可以开源节流,实现污水和废水的资源化、无害化,②、可以为城镇供水开辟第二水源,降低“上水”(自来水)的消耗量,③、可以解决“下水”(污水)对水源的污染,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资源的不足,④、可以作为地下水回灌用水,补充超采严重的地下水。例如:在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喷泉等都可以大量使用中水,以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减轻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结束语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稳定;转型发展
社会稳定是保证现代社会秩序有条不紊进行的前提条件,是社会转型时期决定国家最终走向的重要因素。只有实现社会稳定,才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全心全意地建设与发展。可以说,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及品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稳定的核心在于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这是我党全心全意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诠释和具体体现。可见,就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稳定问题展开探析,对于在非常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社会稳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社会稳定问题“脱颖而出”,成为了阻碍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法制意识在此过程也得到增强,同时各种社会稳定问题也不断显现,利益诉求表达更加多元化。由此聚集的社会矛盾更是引发了各种不同的突发性事件,如:群众上访、群众堵塞交通要道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发展。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但会影响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进度,更有甚者还会引发社会危机。对此,国家应加大对社会所存在问题的研究力度,注重社会稳定的维护。另外,社会稳定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自由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相信只有确保社会的稳定性,才能够把社会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才能更好地缓解社会矛盾。除此以外,确保社会稳定性,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还有利于避免社会政治秩序陷入混乱。
2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应对社会稳定问题的对策
2.1切实加强领导队伍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党要脱离传统维护工作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符合时展潮流的“稳定也是政绩”观念,并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主义社会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其次,严格实行人员责任制,明确各人员、各领导的责任,对社会稳定问题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严格考核维护稳定成果,并予以一定的奖惩。除此以外,为了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党还可以实行挂牌督办和领导包案制度,对一些因为工作失职、渎职而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单位、领导和个人,追究其有关职责,并施以一定的惩戒。如此一来,在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干部队伍带领下,再辅以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制度体系,势必能够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终极目标。
2.2协调和维护利益主体合法权益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进行分析,我国所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在此背景影响下,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其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毋庸置疑,不同的利益群体与社会阶层自然会有着其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等。面对着种种的不同,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深入其中研究,并用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式去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忌出现偏袒某一方利益、某一群体的行为。只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协调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不仅能够获取人民群众的认可,还能够实现社会稳定。
2.3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法制意识
公民是构成社会的主体单位之一,无论是建设和谐社会还是维护社会稳定,都有赖于公民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如前所述,当前环境下,社会群众的法制意识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总是习惯用一种因循守旧的逆向表现抗拒时代潮流,这无疑影响到社会的长久稳定性。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法制、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一旦他们在经济领域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参与到社会政治活动中,试图从政治领域获得相应的利益满足。显而易见,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制意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2.4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
近年来,党政府坚持把综合治理工作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各地区、各单位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第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综合治理工作的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工作,确保综合治理工作基础牢固。第二,大力开展隐患排查活动,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着力创建平安、和谐社会。第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群众身边的一些案例为主线,以案例讲法规,教育社会群众用正规的法律途径来表达自身的诉求;引导执法队伍依法行政,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第四,还要加强社会治安的防控体系,积极开展针对各类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工作,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
2.5构建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
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构建一个公平的保障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缓解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在构建保障体系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资金、人力投入,尤其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保障弱势群体能够公平享有受教育权利。其次,重视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医疗服务设备的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最后,还要完善住房保障管理体系,切实落实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引导房地产商合理发展以及购房者合理消费。
3结论
总之,社会稳定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和谐的社会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基础和条件,而社会的稳定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社会转型期,做好社会维稳工作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故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社会稳定问题的关注力度,找出有效对策,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闫杰.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病态社会心理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蒋耘中.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关系着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近20年来,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二,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几乎是发达国家的四倍。这足以说明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重数量和速度,轻质量和效益,节约意识差,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的不够牢固,在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方面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办事,资源管理粗放,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制度不完善,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同时也是研究节约的科学,经济学中的节约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生产成本的节约,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生产成本的节约主要在微观层面,交易成本的节约主要在宏观层面,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经济学研究节约问题假设的基本前提就是资源稀缺和理性人。因为资源稀缺才有必要研究节约问题,如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研究节约问题就没有意义。同时,节约也只有在理性人假设的条件下才成立,只有人的理才有可能节约资源,非理节约无从谈起。我国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并非完全理性,他们在消费自己的资源时非常理性,消费国家或他人的资源时部分理性,或者非理性,他们总认为国家或他人的资源无穷无尽,无论如何消费都不需要自己付出任何代价,自己的资源是稀缺和珍贵的,来之不易,这种观点和想法是产生损失和浪费的根源,也是人的本性决定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必须依靠制度来管人管事。制度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和基础,好的制度能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恰当的制度选择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的制度有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讲主要是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从微观层面讲主要是履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和规定。这两个层面的制度都很重要,它们相互补充完善,缺一不可,但相对而言,能从根本上抑制资源的损失浪费,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资源配置制度,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来调控社会资源,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价格机制来调整余缺,用经济的方法把资源节约与否的受益受损规定到个人,使所有的人都能为自己消费的资源付费或负责,使社会资源的价值与效益得到充分体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社会资源的初次配置很关键,初次配置的公平、公正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资源能否有效的被利用。如果社会资源的初次配置合理有效,资源的价值与价格基本一致,那么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资源的二次配置就会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严谨、细致、周密;如果社会资源初次配置就不合理,资源的社会价值不能得到真正体现,或者把有限的社会资源配置在不需要资源的地方和不能使社会资源发挥作用的地方,那么无论资源的二次配置多么优化,对资源的管理有多么规范和严格,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是不可避免的。如某工厂如果是免费用水或用水成本很低,工厂很可能就不关心节约用水问题,也不会采取更多的措施限制浪费水资源的行为,措施制度越多,监督成本就越高,有时候监督成本甚至超过水费,这对工厂是得不偿失的,但如果工厂的用水成本很高,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就不得不千方百计节约用水,控制成本,这是制度和市场的力量,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节约资源,避免浪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竞争机制是最好的制度安排。工程项目通过公开招投标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对资源利用的招投标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真正体现资源的社会价值。有竞争才会有节约,竞争是节约的最好约束,竞争是通向节约的钥匙,竞争机制把节约纳入到比赛的轨道,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使社会资源的产权明晰化、节约制度化,使社会资源的配置不断优化。目前我国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程度还不够高,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资源消耗高和损失浪费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创造一种有利于形成市场竞争机制的社会氛围,逐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运行制度化和法制化,社会资源产权明晰的目标,尽可能的把资源利用的效率不断提高,把损失浪费不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