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2 17:00:15
序论:在您撰写农产品经营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商品经济、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流通渠道也在不断发生转型与变革,由传统的流通渠道逐步向超市化经营转变,尤其是在大中城市较为明显。人们日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营养等各个方面,而农产品的传统流通渠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人们这些新的需求,这加剧了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革要求。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流通渠道,发展十分迅速,它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海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民纯收入的64%来自农业,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市场、渠道、规模、加工、销售等问题的制约而无法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如何应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海南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和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含义
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关系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主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畜牧产品、林业产品、渔业产品等。超市化经营则是社会进步之下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商品零售方式。所谓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是指农产品通过超市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一种交易过程。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主要有露天市场和农贸市场,前者目前在城市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主要存在于一些较落后的农村,而农贸市场则仍是当前中小城市、乡镇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二、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现状及SWOT分析
在我国,超市化经营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来的一种商品流通渠道,近年来超市在农产品零售额中比例越来越大。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以超市为平台,有固定的场所及现代化的销售设施,能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创造出宽广、明亮、舒适、自由的购物环境,让消费者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享受购物带来的乐趣,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服务优于传统流通渠道,农产品超市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超市化经营的农产品更安全。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相较于传统的流通渠道,其发展速度更快、成长空间更大,并必将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的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而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一)海南消费者超市购买农产品现状调研
据调研,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目前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这两市经济发展较好、消费能力较高。消费者是否选择到超市购买农产品,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见图1)。调研发现到超市购买蔬菜等农产品的消费者的特征是:收入较高、年龄不大、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较忙的人。对超市中的速冻食品、鱼肉制品及水果、粮食的购买比例较高,节假日往往出现购物高峰。
同时,海口市还存在着大量农贸市场、以及少量的露天市场,根据调研估算,海口市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约占农产品总消费的15%左右。
(二)海南消费者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期望调研
在对海口市家乐福、大润发超市的100名消费者的问卷调研中,涉及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感受和期望时,根据消费者选择次数的多少,发现消费者期望最高的是降低价格,然后是农产品的安全性好、质量高,经营的农产品品种要更丰富,服务意识强,以及货架的合理布局(见图2)。
(三)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供应链分析
以海口市家乐福、大润发超市为例,其经营的农产品主要供应链是:产地收购商销地市场超市供应商超市。超市里经营的农产品产地主要分为海南岛内产地和大陆产地,经过较多的中转环节后,农产品新鲜度不是很高,特别是那些对新鲜度要求较高的蔬菜类农产品。而且每经过一个中转环节,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和利润,层层加码后进入超市,最终导致了海南超市经营的农产品价格较高。而一般的家庭农户,则由于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难以形成规模,并且生产经营技术落后,物流水平落后等原因,其农产品难以符合超市准入标准,从而很难成为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供应链的一部分。
(四)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SWOT分析
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海南具有独特的农业资源,成为我国宝贵的热带农业基地,同时海南又是一个农业省份,全省GDP中农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一直都在30-40%,农民纯收入的64%以上来自农业。因此,海南农业的基础地位明显,大力发展农产品超市化经营能增加农产品出路,有效促进海南农业的发展。
1、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优势。海南具有热带海洋气候特征,常年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拥有丰富的海产品,海南农产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岛内基础交通条件良好,并且空间距离相对较近,因此岛内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物流成本较低,有利于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快速发展。海南具有一定的农业产业化基础。如海南农垦系统就是海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生产规模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特点;罗牛山、椰树等海南农产品龙头公司,积极推动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发展。此外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农业公司大量介入,产业化经营也初见端倪,为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提供了越来越强的支持。海南农产品的商品率高,海南大部分农产品面向省外市场。全省农产品的商品率平均80%以上,热带作物产品几乎100%用于出售。2007年海南省GDP为1229.6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为384.9亿元,占31.3%。2007年农产品出口突破4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增长44%。这些客观上提高了海南农产品的质量、品牌等,对海南发展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具有较大的拉动力。
2、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劣势。目前海南总体经济水平还不高,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虽然海南有得天独厚的良好自然环境,具有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生态条件,但由于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农产品都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先进的科技难以采用,规范化生产难以实现,因此除了龙头企业和一些大型专业户生产的产品质量较高外,大部分农产品档次较低,质量不高,难以进入超市、高档宾馆,更不用说出口。此外,海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较弱,精加工很少,产品规模较小,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还不完善,并且大部分人收入水平不高,相应的消费能力也不高。
3、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机遇。从对海口家乐福、大润发超市的100名消费者的调查来看,有73%的被调查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表示比较担心或非常担心,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应比例达到82%。64%的被调查消费者选择超市作为购买无公害农产品的地点,超市经营无公害农产品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目前形成购买无公害农产品习惯的消费者不多,大多数属于尝试性购买阶段,但94%的被调查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无公害农产品。由于目前市场上无公害农产品经营不规范,消费者愿意为无公害农产品支付的额外支出并不高。愿意支付较高额外支出的消费者是对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表示担忧,对农产品价格不太在意以及具有无公害农产品购买经验的人群。因此,随着城市居民农产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迎来了发展机遇。
4、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挑战。海南农产品大多是由个体农户独立生产经营的,对质量、品牌、信息、标准化的意识薄弱,组织化程度低,大型的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的比例很小,而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对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安全标准要求较高,同时超市化采购的规模较大,这些导致了目前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严重失衡。因此,农产品超市化经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促进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海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政府部门应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整合各渠道的支农资金,建成一批如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建设等重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工程,提高海南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积极吸引外资,为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二)建立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提高海南农民组织化程度
超市化经营对农产品要求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政府给予一定的组织指导和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超市+供应商或加工企业+农户”或“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超市按照销售情况向供应商下定购计划,供应商按照超市的计划去组织农户生产。供应商执行超市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随着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建立,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农产品标准的建立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唯有如此,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产品才会越来越多地进入超市。
(三)健全海南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健全海南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是突破农产品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因此,根据农产品的国际标准,制订海南农产品的商品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产品标准检测机构,加强对农产品标准达标生产方式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技能的培训,逐步全面强化对农产品标准的认证和检测,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市场准入淘汰制度,形成农产品生产、认证、检测的标准化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海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海南农产品大量、快速地流通,为符合超市准入标准打下基础。
(四)加强农产品区域化、基地化、品牌化建设
超市化经营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较严,同时注重品牌影响力。根据海南不同区位的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战略,建立相应区域化、基地化的农产品品牌。如传统的“文昌鸡”品牌。把传统的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方式向公司加基地的生产方式转化,发挥公司在技术、生产、流通和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发挥基地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加快科技进步,形成品牌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大力发展、完善相关配套行业。改变海南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品质不高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状。从整个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海南农产品竞争力,为海南农产品能够进入超市服务。
(五)加强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中人才队伍的培养
针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日益发展,应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加工、储存、物流、销售等各方面的人才培养,并积极依靠科技与教育,培训一大批懂市场、懂技术的新型农户,使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高速发展拥有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屈云波.营销方法[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2、江泽林.海南省区域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农产品市场准入指南[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
[摘要]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也更日趋激烈。因此,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以保定市为研究平台,阐述保定市农产品品牌的现状和应采取的对策,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关键词] 农产品 品牌 商标 竞争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农产品市场也逐渐成为买方市场,市场特征由消费者确定。在这种形势下,卖方必须打出自己的品牌,塑造自己的形象,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但现在中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大多为农民,由于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惯性,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较为淡薄,加之农产品不像工业产品那样有比较成熟的品牌运作方式,所以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影响农业收益的因素之一。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和竞争的逐步加剧,加强品牌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惟一出路。
一、保定市农产品品牌经营现状
保定市历史悠久,是尧帝的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丰富,中东部平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粮食、绿色蔬菜和优质果品集中产区之一。近年,各级党委、政府着眼于市场竞争的新态势和农业入世后的形势发展,从逐步建立农产品商标注册制度,开辟国内外市场、活跃流通入手,较好地解决农产品经营问题。特别是入世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批龙头企业崛起,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产品注册商标正在形成一股热潮。保定市的种植、林果、水产、畜牧等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相继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交了商标注册申请,其中大部分商标获得了核准注册,结束了"有好农产品却无品牌、无市场"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保定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160多件,其中,乳制品占50%,蔬菜占30%,养殖业占20%。如蔬菜类有宝硕集团的“宝硕牌”,徐水县高林村镇的“徐绿牌”,定兴县“昌利牌”和“昌明牌”等;果品类有满城县的“满红牌”草莓、“太行牌”磨盘柿,顺平县的“顺富牌”苹果,易县的“狼牙山牌”、“独乐牌”磨盘柿,清苑县的“东闾牌”鸭梨等;水产畜牧类有安新县的“白洋淀牌”咸鸭蛋,清苑县的“顺发牌”鸡蛋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天香牌”、“多益牌”、“妙士牌”等品牌乳制品,“莲池牌”等火腿肠等,这些品牌大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农产品。
虽然取得了上述成绩,但是总揽全局,从品牌经营系统学的角度来考虑,还存在以下不足:
1.品牌意识简单化,把品牌等同于商标。许多农业企业和农民认为,所谓品牌建设就是注册商标,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兴起了农产品商标注册热潮,保定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160多件,但由于不少商标是“随风抢注”,因而并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其实,品牌和商标不是同一个概念,其具体关系如下:(1)商标是品牌的一部分。商标是品牌中的标志和名称部分,它便于消费者视觉上的识别。但品牌的涵义远不止于此,品牌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概念,它是商标、包装、价格、声誉、符号、广告风格和渠道模式的无形总和,是一个综合的象征,需要赋予其形象、个性和生命,以使其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一种理念,最终使目标顾客对该品牌形成较强的忠诚度。(2)商标是一种法律概念,而品牌是一个市场概念。商标是品牌获得法律保护的工具;而品牌则是企业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夺取市场的竞争工具。
2.只注重知名度,品牌和名牌相混淆。在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历程中,名牌一词经常出现在国家政策、学者的研究和农业实践之中,品牌与名牌似乎成为可以相互替代的术语。实际上,品牌与名牌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名牌比较肤浅,是大众化的一种称谓,其仅仅是一个知名度高的品牌名称,完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建立起来,除能在短期内促进销售外,并不能对企业的长期利益做出更多的贡献;而品牌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概念,是一个专业化、科学化的术语。一个品牌不仅需要追求高知名度,更要创建美誉度和忠诚度,因而,品牌的塑造则是一个复杂而浩大的工程。所以,相对于名牌而言, 品牌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能够为企业带来比名牌更大、更持久的收益与价值。总之,对于农产品品牌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知名度这一层面,与现代品牌理论的深度发展是极不相称的,这对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十分不利。只有树立正确规范的品牌观念,才能使其真正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3.缺乏科技支持,后续力量薄弱。纵观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过程,从种苗的培育到产品的生产,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到销售,各个环节普遍缺乏相应的科技支持,例如满城的草莓,虽然种植面积很大,但品种几乎全靠引进。生产厂家也只是从农户手中收购鲜果,从外地购买配方,进行简单的加工,再利用人家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等。正是由于广大农产品生产者没有自己的科研人员、没有自己的科研基地,没有自主的科研成果,也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因而在相当程度上不得不受制于人,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同时,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出政绩而千方百计“创立”的品牌,乃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异于拔苗助长,其结果必然是劳民伤财、事与愿违。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对策分析
与一般的工业品牌相比,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具特殊性,而且实施品牌战略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农户、企业和政府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农业产业化中的品牌战略才能成功实施。具体来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明确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这是进行品牌经营的首要问题。一般的工业品品牌建设的主体为产品的生产者,而农产品的生产者主要为数量众多而生产规模极小的农民。广大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在主观上不具备品牌建设意识和能力,在客观上也不具备品牌建设的资源。因此,农产品的品牌创建的主体应为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以农业企业为主,应利用其规模优势与专业的品牌管理专家合作,投入大量资金,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规划。“天香”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河北新希望天香乳业有限公司位于保定,是一家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乳酸菌饮料”、“天香酸牛奶”、“天香鲜牛奶”、“天香奶粉”四大系列50多个品种,是省政府认定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省优秀食品企业”。公司始终坚持“以养殖业为基础,乳制品加工为支柱,走农业产业化和品牌经营的道路”的经营方针,在竞争激烈的乳品市场中稳步提高,创造新的辉煌。
2.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 发挥地域名优传统农产品的优势,制定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土壤、日照等多种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各地具有资源特色的农产品分布格局。因此,创立品牌农产品一定要与发展各地的特色农业相结合,为地域性名优、传统农副产品创立品牌并注册证明商标,形成地区品牌。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要有出色的营销策略与之配合,企业要面向市场、面向竞争制定有效地营销组合策略,开展市场调研, 把握市场脉搏, 优化产品结构,促进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以科技投入为后盾,提升品牌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从来都是以优质为后盾,质量是企业创品牌的根本,是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忠诚度的最直接因素。由于客观原因,农产品的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故其品质难以控制,必须用现代科技保障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因此,强化依靠科技创品牌的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是保证品牌农产品具有持续发展的唯一动力。
4.构建品牌管理专门机构,注重品牌传播策略。在目前农产品品牌纷杂混乱的情况下,在品牌建设主体的内部确定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于农产品的品牌管理和传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职责就是解决品牌体系的规划、新品牌推出的原则等战略性问题,建立整体品牌体系策略,确保各主体品牌之间的沟通与整合。
5.政府扶持, 以法律为武器,保障品牌产品的整体利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给予必要的经济帮助, 支持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一方面,保证这些组织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促进这些组织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企业应敢于和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商标使用权益,保持品牌产品的长期优势地位和权威性,维护产品形象和企业及消费者利益。
总之,虽然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农业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的弱质产业。但只要我们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农业的弱质形象可以改变,农产品的增值空间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农产品连锁经营;问题;对策
1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意义
(1)农产品连锁经营避免了传统经营方式的弊端。传统农产品经营方式以是农贸市场(由众多个体小商贩构成),农产品批发市场(由农产品批发商构成)为主。规模小、交易环节多、交易手段落后,流通成本高;农产品来源渠道复杂,市场仓储、保鲜设施不完善,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首先连锁经营购销责任分明,产品质量有严格把关,有助于净化市场,避免假冒产品流入市场。
其次连锁经营有助于规范流通秩序,提高流通效率。连锁企业实现大规模、快周转、低成本的优势,充分发挥规模经济,降低流通成本。再次,发展连锁经营,有助于形成统一、稳定的销售网络。
(2)农产品连锁经营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是实现生产和消费对接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连锁企业能够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使农民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品种和产量,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整体价格水平,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农产品卖难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问题。
(3)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有助农村产业化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连锁经营需要产业化的支撑。连锁经营的优势最终来源于整合过的农产品产业链上的资源,通过产业化支撑连锁经营。大流通必定要与大生产相适应,规模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连锁经营为产业化和订单农业提供市场前提。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中间企业必然要适应连锁经营的要求,提升规范化运作,进行订单式生产,逐步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双赢,实现产业化经营。
2农产品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目前已具备发展连锁经营的条件。首先,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提高,大生产必然要求大流通,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方式必将改变。其次,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为农产品规模化流通和销售奠定基础。再次,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进步。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和文明消费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在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无法发挥品牌共享的优势。生产连锁经营的优势就是在与连锁企业共享品牌和信誉,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而我国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加工和无标流通,假冒伪劣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许多连锁企业甚至不能提供相同的产品、服务和价格,所谓的品牌共享效应也就不能有效发挥。在构建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和流通领域标准化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一些非规范认证机构和乱认证行为的出现,不断扰乱农产品标准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2)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产业链是产业层次、产业关联程度、深加工程度和产品满足消费程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可加工程度就越深。农产品产业链包括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配送、市场销售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产业。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相对较短。大部分农产品都是未加工或者是简单初加工,深加工程度低,竞争能力低,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产业链短已经成为限制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桎梏。
(3)供应链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连锁企业质次价高。供应链管理是指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将核心企业和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相关企业连接成一体,重新整合企业核心资源,提高联合效率,减少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整体运作的效率和效益。供应链上各个企业是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战略合作关系,追求的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个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每个企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只专注经营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这样既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又可使辅业务高效率、低成本地运作,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供应链过长,相关企业合作关系不紧密,农产品经过反复倒手,质量下降,价格提高,使消费者转向农贸市场。
(4)缺乏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支持,物流配送落后。我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农产品和农资专业物流企业比较缺乏,现有的国有农业流通企业,例如粮站、种子站、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缺乏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效率低下,亏损严重。而且现有流通企业缺乏相应的保鲜、冷冻设施,现代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配送落后导致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半径小,流通环节多。据统计,物流成本约占农产品成本的30%~40%,而生鲜农产品甚至在6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10%以内。
(5)连锁经营规模小,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农村生产基地,经营网点分散,专业配送落后等原因,企业不能做到订单生产、批量采购、专业配送。导致各个经营网点大多各自从农贸市场采购,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3推动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策略
(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从现有比较成功的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经验来看,有稳定的货源提供高品质产品是其共同点。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既能保证货源,又能保证产品质量。
生产基地为农产品标准化提供了基础。应该加快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对农产品的品质、保鲜处理、包装、计量等质量标准做出统一的规定,对主导农产品品种标准,产品质量分级,专用标准,生产规程,质量检测体系,农业投入品及其合理使用建立符合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2)依托农产品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配套产业,实施品牌化战略。初级产品档次低、价格低廉、市场面狭窄,经过深加工既能提升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品牌产品更是品质和服务的象征。对于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起到重要作要。选择与生产基地和农民联系紧密,有一定规模。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为发展连锁经营奠定较好的基础条件。鼓励相同业态或经营内容相近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进行资产与业务重组,建立产权清晰的股份制核心企业,以此带动连锁经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
企业联合为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条件。农产品及初加工品其可仿制和复制性非常大,也十分容易形成产品自身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企业自有品牌产品设计和推广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品牌效益。需要企业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制定可行的营销组合策略,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优势。
(3)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实现生产和销售对接。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流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农村合作组织能够将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接起来,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其次,农村合作组织可以将农民组织起来增强谈判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对农产品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
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如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合作社、粮农、果农协会等,将生产农类产品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目前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有如下几种形式:①农户出资,用产权连接的“专业合作社十农户”模式;②农户不出资,用合同连接的“公司十农户”合作组织;③用会员制连接的农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类服务协会。
(4)依托第三方物流,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各企业相互依存。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一是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要有核心竞争力,从事核心业务的经营,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二是加强各个企业的联系,培育企业间的信任。企业的自利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将极大损害整体利益。
对连锁经营而言,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生产和销售企业可将产品配送委托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加工配送设施,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物流资源快速整合,具有规模经济的基本特点。依托第三方物流不但可以减轻其自建配送中心的资金压力,减少其物流成本,使企业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农产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畅通无阻。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北京;农户;收入
目前存在着许多文章是对北京市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研究,但是仅仅是对存在模式的描述性分析,例如模式的种类、特点及内涵等,但是几种模式的来源是缺乏数据支撑的;同时也有学者研究一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绩效评价,而且是运用模糊层次法等理论进行评价。本文的工作是实际调查北京市农户参与的模式有哪些?各自占得比例有多大?哪种模式的参与给农户带来的收益最大?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调查的地点选在北京市农业比重较大的密云县、延庆县和平谷区这三个地方,每个县区选取5个规模较大的村庄,每村选取40家农户,因为这三个地区参与农产品供应链的农户较多,便于得出调查的结果。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农户基本情况的了解,包括农户的家庭人口数、农户性别、年龄、农户的文化程度、农户种植的主要农产品;第二部分是调查问卷的核心,主要包括农户参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情况及年收入情况。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
发放的200份问卷调查中,共回收188份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达到94%。其中80%的农户通过当地的农民合作社参与到农产品流通中来。而农户通过合作社参与到市场主要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模式:批发市场主导型模式,连锁超市主导型模式,合作社主导型模式。其中批发市场主导型模式占比69.28%,连锁超市主导型模式占比为14.46%,合作社主导型模式比例为16.26%。合作社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收入是27579元,连锁超市主导型模式农户的人均年收入是23389元,批发市场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下农户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是24528元。
受访对象54%是男性,46%是女性。农户的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43-53岁之间,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高中及高中以下占90%左右。家庭成员数有2-3人的家庭占样本数的52.33%。
在调查的农户当中,其中平谷农户种植的农产品主要是大桃,密云县的农户的主要农产品是板栗,延庆农户主要农产品是葡萄。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北京市农产品供应链现状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北京市农户参与农产品供应链主要通过三种模式:批发市场主导型模式,连锁超市主导型模式,合作社主导型模式。其中批发市场主导型模式占比最大,但是合作社主导型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给农户带来的收入最高,下面就详解介绍一下三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一)批发市场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在本模式中,批发市场运营商是农产品流通的核心,大型批发市场运营商通过前向一体化将农产品的生产、运输、批发等环节连接起来,通过后向一体化将农产品的分销和零售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了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储存、配送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流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批发市场一方面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负责上下游供求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又是农产品集散的调度中心,保证了农产品以正确的品种和数量在供应链上流通。批发市场运营商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建立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以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它作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了农产品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现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果蔬中转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该模式的特点是交易对象不固定,货源充足。该模式中农产品交易双方一般不固定,大部分属于随即交易,交易品种丰富,货源充足,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运营商、一般贩运商均可自由选择交易品种。①
(二)连锁超市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在本模式中,连锁超市作为农产品流通的核心,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向农产品上游延伸,或通过自己投资建立生产基地,或联合农产品经销商、加工企业与货源稳定的生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自建物流配送中心或采用第三方物流,向门店提供无公害农产品。以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有助于实现产品质量、加工和管理的标准化,能有效控制门店的存货水平,减少损耗,具有极大的规模和质量优势,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有利于实现农产品在整个流通链条上保持低温状态,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农产品流通的主流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超市通过建立大规模配送中心来组织生鲜农产品流通,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首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连锁超市通过自营物流配送中心组织农产品的物流配送,能够对农产品进行清洗、分类、包装、深加工等增值业务,显著提提高了其附加值,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其次,加快了周转速度,能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完好度。连锁超市因为有了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或通过第三方物流实施配送,门店的平均库存量显著下降,能有效控制和减少门店的存货和损耗,加快了商品周转。此外,配送中心高效的工作缩短了农产品的流通时间,降低了流通损耗,确保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完好度。
(三)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该模式内涵: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指的是在整个农场品供应链中以农业合作社为核心的一种农产品流通模式,合作社的规模较大,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及零售商三者之间建立合作联盟关系,在此模式中,农业合作社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在农产品价格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强调了农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农业合作社代表的是广大农民的利益,所以该模式也使得在农产品价格决策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的社员农户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机会。二是所提供的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一般农产品大。这种模式下,所供应的农产品不同于一般的需求弹性较低的农产品,大多是反季农产品、品牌农产品或者地域性较强的农产品,而且此类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往往比一般农产品需求弹性大。三是农业合作社规模较大。参与这种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农业合作社社员人数较多、基地面积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管理水平较先进,规模化经营是农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②“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中,农业合作社既为上游的社员农户提供良种、饲料、化肥以及种植养殖管理技术,又为下游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提供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高品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零售商则为合作社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只有三者形成稳定的联盟关系,农产品供应链才能高效运行。
本文从农户的角度,对北京市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北京市农户参与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有了数据支撑之上的大体了解,得出北京市农户参与的三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其中由于农业合作社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中,农户的话语权和价格谈判能力较强,因此该模式给农户带来了最可观的收入。
注解:
①方为辉.基于封闭供应链管理的北京市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10
②高强,穆丽娟.“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J]西部论坛,2015年01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尚湖农作物 农产品竞争力 电子商务 农产品销售
一、调研情况及调研结果分析
笔者于金华尚湖,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观察等形式,展开调研活动,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最后通过问卷统计,分析农产品营销现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提出建议和对策。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年龄结构断档
图1 农产品种植户的年龄结构分布图
上图可以看出,当地从事农产品种植的人群中“老龄化”现象尤为突出。在尚湖镇农产品种植业的发展需要引入人才技术的背景下,年轻一代从事农产品种植的人员甚少。因此,如何让年轻人鞒猩泻镇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将尚湖镇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向人民大众成为当地政府及人民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营业主体规模小且呈分散化
尚湖镇的农产品种植主要是以小型种植户居多,达到32.16%,农产品种植大户仅占4.70%,这说明目前尚湖镇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是以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为基础和基本单位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优势与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下种植的优秀农产品结合,可以为当地的农产品开拓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市场。
(三)销售渠道单一
当地农产品销售主要是通过中介收购,大型农贸市场与中介签订收购合同。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农民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然而通过互联网,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不同时间及地点的需求,风险较大,以至于在销售上过于依赖中介。如何发挥当地农村合作社的作用,解决农产品种植过于分散单一的局面及销售渠道的问题是当地政府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构建农产品互联网销售模式
由于电子商务属于新兴事物,且当地的种植农户年龄普遍较高,对新兴事物接受度较低,因此需要通过生产合作社将农户统一管理,并由生产合作社通过相应的方式,构建“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所需要的人才、物流、平台在内的一系列电商销售生态系统,从而推动尚湖镇地区的特色农产品销售。
(一)发展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
(1)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当前,尚湖镇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较为传统。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助移动电子商务,利用网络的普及性与广域性,实现农产品现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分购联销等多种交易模式,从而拓宽尚湖镇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为了提升农产品质量,需要尚湖政府与合作社合作,构建农产品信息服务及农产品的物流渠道管理功能。需要通过生产合作社将农户统一管理,并由生产合作社通过相应的方式,建立“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所需要的人才,物流,平台在内的一系列配套设施。
(2)采取分购联销方式。农产品销售所具有的规模大、难保存、季节性等特点都是在开展农业移动商务活动的过程中理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特点,农业移动商务通过将分购联销的销售策略应用到具体流程中,会是传统农业营销策略和当代电子商务结合的一大亮点。合作经济体系的经营工作无论是销售还是购买,都取预购的方式,有很强的计划性,可以减少库存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在销售和购买中,农业生产者利用规模大的优势,在市场中取得较高的谈判地位和优势价格,同时统--组织协调农产品生产者的活动,减少体系内部在价格上的内耗。合作社把利益的一部分让渡给农产品生产者。
(3)发展农产品信息服务。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目的是触及农产品的销售,所以农产品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力求为买卖双方提供相关农产品的完整信息。农户可以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自家农产品生产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订制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同时农户可以在移动终端获取到各种高效、有用的市场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农产品的供应信息,需求信息,农业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等,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二)落实农超对接,实现三赢局面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其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1)多种对接方式。①“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超市”模式。虽然尚湖镇政府倡导农超对接多年,但是在实际合作中一直存在农户与商超衔接不顺、农户无法理解商超的市场意图、商场不满意农户作物质量、超市话语权一家独大等问题。在这种模式中我们引入了政府和高校。政府可以进行提供土地和政策,积极组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寻找合适的超市进行合作,宣传“农超对接”的内涵和理念等。积极引入政府还可以制衡超市对合作社的控制能力,防止其一家独大。而高效,尤其是农业类高校可以给农民提供种植技术上的支持或者给农民提供定期的培训,这就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的质量和安全问题;②“超市+供销社+合作社+农户”模式。超市不直接与合作社进行对接,避免会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寻找合适的合作社。因此,超市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供销社,供销社这时候就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供销社帮助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基地。目前北京物美超市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和山东供销社进行合作,且分为“供销社与超市联合直采”和“供销社在超市直营”两种;③“超市+合作农场”模式。由农业生产公司直接投资设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土地租借给公司进行使用,或者通过土地入股。公司以尽量聘请当地租借土地的农民为员工进行农业生产,并定期给予农户发放租金或者红利。不同于传统“农超对接”模式的是连锁超市也可以入股此农业生产公司,或者进行直接控股进而可以主导整个农超对接流程。在这种模式中,超市和农户的关系更加紧密,农户可享受到更多的农超对接的好处。
图2 农超对接流程
(2)内外兼修、培植农产品特色
①在以上模式基础上,尚湖农业需要依据自身特色,发展高附加值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并根据当地的优势农业资源,结合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培育自身的特色品牌,加长自身农产品的深加工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采用科学的方式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并做到对农产品的分类挑选,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②对于超市而言,农超对接使超市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从而得以持续发展。首先其应搭建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配送平台,重点是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投入,以降低农产品损耗,保障农产品质量。同时,建立好与农超对接基地规模及零售规模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鲜活农产品经营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和电子订货系统等,从而进一步推广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增强消费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心。
参考文献:
[1]陈永东.社区O2O新趋势:智能可持续闭环[J].广告大观,2014,(12).
[2]戚兆川,董硕玲,李强华. 社区电子商务模式构建[J].江苏商论,2010.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 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247-01
在产品流通中,农产品流通,有着不同于其它类型的产品流通的特点。下面,以我国农产品流通为例,对这些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从更深的层面分析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
1 农产品流通的一般特点
(1)农产品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业兴衰。
这个是基本适用于各国的一般性规律。农产品受季节、气候、保鲜等因素影响较大,往往不能够顺利进入市场,损害农民利益和市场利益。
(2)我国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分散性严重影响农产品流通。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现状和经营现状的重要特点是单位规模普遍较小,尤其是生产现状,而经营现状也是普遍以个体式家庭式的小零售商为主。这样,相对其他商品如电子产品,流通中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就大的多,为解决此类问题而建立的中间单位,在解决了部分流通问题后却又增加了成本问题。
(3)在农产品流通中对于保鲜环节要求较高。
农产品中,易腐难储之物较多,这就对储存保鲜等方面的设施技术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这方面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因有系统化的冷链物流,易腐果蔬类从采摘到售出,其中损耗率不超过2%,而在我国,在流通中的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中,损失率在25%至30%,流通效益难以保证。
2 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与流通体制的历史演变
农产品流通方式是与当时体制有着密切关系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流通方式。因此,在总结分析了农产品流通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革进程与现状进行分析,才能够较为可观地分析问题之所在。
自1953年至1977年,这一时期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主要特点为统一计划购销,政府严禁农产品自由交易,以统购统销方式解决农产品供求,这样使得农产品流通的一些元素可以集中运用,如运输可以集约化,农产品流通效率较高,但生产效率不高。自1978年至1997年,由统购统销期向市场调节期的过渡,市场调节作用逐渐上升,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在经营方面开始出现分散性,在运输方面逐渐向一家一户发展,在出售方面逐渐向个体店摊发展,同时在保鲜物流等根本技术方面没有实现突破,但政府仍需要不时介入市场,统一收购集中出售。自1998年至今,我国农产品流通初步适应了市场的要求,由于物流运输体系的逐渐进步和物流保鲜技术的逐渐运用,农产品流通中的一些元素逐渐向集约、高效、损耗降低等方面发展,但是,生产经营方面的分散性没有根本扭转。
3 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如今,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基本可以概括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市场载体为农贸市场。农产品的基本流通方式是主要是农产品集散交易,其次是现货交易,不过仅仅在一些特色农业区比较常见;其次是批发市场。农产品经营的主体和经营流程可以表示为:农民―― 商贩―― 中介经销―― 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客体以原始产品、简单加工产品为主。农产品流通的物流方式逐渐比较依赖于中间商,农产品到农贸市场之间,有农产品收购商、农产品批发商,或者有其一,而后一般是到达零售商,最后才是消费者,这种多环节的过长流通渠道使得流通链上游和流通链下游获利较少,中间环节获利较多。综合而言,我国现阶段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有如下四种:农户、小贩、批发商,到终端;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到终端;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批发商(为不确定因素),到终端;农户(或农业合作社),到超市终端。流通效率最高的是最后一种,其次是第三种,前两种效率较低。
4 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创新突破的关键点
综上所述,农产品流通要最大限度地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以农产品统一加工、配送的企业介入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生产经营分散化、效率低的问题。其次,要最大限度地缩减流通环节,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等多种对接方式各种灵活机动的对接方式,提升流通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流通费用。再次,要提升农户在农产品生产出售等方面的组织程度和合作程度,把传统流通环节中的一些问题就地解决,等于是农产品出产之后直接跨越传统流通环节,无疑可以提升农产品流通绩效。最后,政府要以法律规制适度介入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产品流通朝新兴电子商务方面发展,这也是一种推动创新的宏观举措。
5 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策略探究
5.1 引导农户提升的农产品组织化生产经营程度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可以就地解决传统流通环节中的一些问题,农产品出产之后直接跨越传统流通环节,无疑可以提升农产品流通绩效。具体可以借助于如下方式:发展并改革农业合作社,通过设置专业金融机构、扩大银行业务范围等方式,扶持农产品出产地的加工配送企业,对原有供销合作社进行新型改造,借助于协议方式,组织农民深度市场,利用物理、信息等技术,参与农产品加工配送,直接形成附加值,并实现生产规模化,运用现代商业模式打造全方位的本土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品牌。
5.2 政府要加强制度支持、政策帮扶和宏观调控
政府要对农产品流通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人才为农产品流通基层单位提供一系列支持,加强农产品流通中的冷链物流建设,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冷链设施;政府要担负起农产品流通中基本硬件设施的建设费用,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大力建设农产品物流环节中的道路设施,强化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的政策执行力,加强农产品流通储备设施建设;政府还应加大支持农产品流通的信息网络建设管理,遏止虚假信息,倡导并引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政府要建立健全支持农产品流通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形成协议合作模式,约束主体行为,反垄断、反区域封锁,打击乱收费之行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阳.“农超对接”流通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策略探析[J].中州学刊,2011(4):79-81.
[2] 张丹.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2):60-61.
[3] 喻占元.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及发展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09(2):22-26.
关键词:农产品销售市场;现状;问题;对策
一、前言
X市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主要经营日常蔬菜、水果、肉类制品、鱼类制品、豆类制品、各种油料、调料制品等,农产品种类较为齐全。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经营个体主要是菜农。由于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距离蔬菜种植区较近,而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附近又是人口聚集区,因而不需要额外的流转环节,菜农便可以较为方便地进入农产品销售市场对自家生产的蔬菜进行销售。当然,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经营主体并不全是菜农,还有一些销售水果、鱼虾、调料的经销商。X市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管理分为两个范围,其中一个区域为正式的农产品销售市场,每个经营个体有固定的摊位,并具有相应的营业执照,需要接受固定的检查和赋税;另一个区域为非正式的农产品销售市场,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固定的摊位限制,在这个区域中的经营个体大多没有营业执照,属于半自发性质的农产品销售市场。由此可知,X市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样也会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本文主要分析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优势和不足,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X市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营销现状分析
1.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发展优势
(一)价格优势。由于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多数经营者是当地的菜农,免去了经销商进一步加价的步骤;并且菜农居住地距离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并不远,一般用普通的三轮车或是机动车就可以独自承担运输蔬菜的工作,因此价格中也免去了交通运输带来的成本。因此,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价格比周边的超市、商店的相应农产品价格要便宜,这样的结果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都有益处。
(二)区域优势。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区域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周边是X市西部的人口聚居区,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销售市场;其次,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经营者多数为当地的菜农,他们种植蔬菜的产地距离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很近,当天采摘的蔬菜可以当天销售,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降低了销售和经销成本,新鲜蔬菜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居民的需求,减少了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可能性。
(三)多样化优势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多样化优势体现在两个层次。从产品多样化的层次来看,虽然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以销售蔬菜为主,但是同样有销售水果、肉类制品、鱼类制品、豆类制品、各种油料、调料制品等商户的存在,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活消费用品,使得当地居民在买菜的同时,还可以顺便买到水果、油料、调料等产品,使购买者的购买行为成本降低,为当地居民的消费提供了便利;从销售形式的多样化来看,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存在两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为正式的农产品销售市场,每个经营个体有固定的摊位,并具有相应的营业执照,需要接受固定的检查和赋税;另一个区域为非正式的农产品销售市场,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固定的摊位限制,在这个区域中的经营个体大多没有营业执照,属于半自发性质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这样的设置便为当地居民的购买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得农产品销售市场的产品价格更趋向于市场价格,有助于推动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发展繁荣。
2.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发展限制
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日益限制了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以室外大棚为主,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农产品销售市场的道路建设、摊位设置、农产品仓储和冷冻设施、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和准公共设施比较落后,从而导致了在天气状况不佳、交通拥堵的情况下农产品流通成本较高,流通效率低下。由于缺少大型农产品流通市场所拥有的冷库和储存场所,经常有蔬菜当天卖不完的情况,导致农产品的大量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销售者特别是菜农的收入和利益。由于缺少室内的经营市场,在遇到雨雪天气时,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并容易造成农产品流通的成本上升。
(二)市场管理存在缺陷。虽然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存在正式区域和非正式区域两个范围,也能为消费者带来益处,但是正式区域和非正式区域的并存也反映了市场管理水平的低下,没有有效地解决不同经营者在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经营问题,在市场规划、市场准入和市场容量的测算方面存在漏洞和缺陷,使得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没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的有序化难以保持。
(三)农产品安全存在隐患。由于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存在不少无营业执照经营的情况,这些经营者所销售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存在隐患,化肥、农药、添加剂过量的现象经常发生,但由于管理水平不高,管理部门往往不能有效地监管这些现象的发生,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由于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导致消费者对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信任度降低,从而也对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继续发展构成限制。
三、X市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营销对策探究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社区农产品销售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现代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动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当地政府应该重点列出专项资金,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优先向农产品销售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着力改善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道路、经营场所、摊位设计等基础条件,重点加大物流科研投入力度,提高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农产品物流技术的专业化水平。
2.加强市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西郊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发展现状,对其经营问题、市场规划、市场准入和市场容量等方面进行准确的测算,开拓新的经营场地,将非正式的经营区域划归于正式的经营区域,使得市场内的经营者都办理营业执照,以便进行有效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