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电子支付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3-01 14:53:38

序论:在您撰写电子支付的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电子支付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拼接复原 特征点匹配 Moravec角点检测

1 研究背景

破碎文件的拼接在司法物证复原、历史文献修复以及军事情报获取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传统上,拼接复原工作需由人工完成,准确率较高,但效率很低。特别是当碎片数量巨大,人工拼接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本文利用数学建模,借助MATLAB、SPSS软件研究试图双面打印文件碎纸片的自动拼接复原,以提高拼接复原效率。

2 数据提取

利用题目给的为碎纸片的图片,先使用MATLAB软件读入图片,把图片特征位置信息转换为数字矩阵。

MATLAB函数为:imread(‘file name’)。

3 问题求解

3.1 Moravec角点检测模型的建立

由于双面打印文件中碎片数量众多,利用图片边缘灰度矩阵进行匹配时会产生庞大的数据,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人工干预会产生很大误差。

本文采用基于特征点的图片拼接模型,并取各矩阵的角点为特征点。图像拼接的质量主要依赖于图像配准的程度,因此图像的配准是拼接算法的核心和关键。算法的总体思想是既要保证配准的精度,又要保证计算量不要过大。

基于特征点匹配的图像拼接算法包括:特征点检测、特征点匹配、空间变换、图像融合。下图1是基于特征点的图像拼接流程图。

用特征来建立两幅图像之间的匹配对应关系,所以提取好的特征是特征匹配的关键,那么选择高精度的提取方法至关重要。特征提取的难点在于自动、稳定、一致性的特征提取。特征点中主要的一类是角点,本文采用的是Moravec角点检测算法。

Moravec角点检测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以像素的四个主要方向上最小灰度方差表示该像素与邻近像素的灰度变化情况,即像素的兴趣值,然后在图像的局部选择具有最大兴趣值的点(灰度变化明显的点)作为特征点。

具体算法如下:

STEP1:计算各像素的兴趣值IV(interest value),例如计算像素(c,r)的兴趣值,先在以像素(c,r)为中心的 n×n的图像窗口中(如图2所示5×5的窗口)计算四个主要方向相邻像素灰度差的平方和:

STEP2:根据给定的阈值,选择兴趣值大于该阈值的点作为特征点的候选点。

阈值的选择应以候选点中包括所需要的主要特征点,而又不含过多的非特征点为原则。

STEP3:在候选点中选取局部极大值点作为需要的特征点。在一定大小的窗口内(可不同于兴趣值计算窗口),去掉所有不是最大兴趣值的候选点,只保留最大兴趣值的候选点,该候选点即为一个特征点。

3.2 拼接复原结果

将处理后各组数据带入特征点检测算法模型可得即得到附件中各图片之间的匹配顺序。

3.2.1 a面碎纸片拼接复原结果

附件中a面碎纸片复原顺序如表1。

3.2.2 b面碎纸片拼接复原结果

附件中b面碎纸片复原顺序如表2。

3.2.3 a、b面碎纸片拼接复原图(如图3)

3.3 模型评价

双面打印图片进行匹配复杂,利用图片边缘灰度值矩阵或聚类分析进行匹配时会产生庞大的数据,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人工干预产生误差太大。采用基于特征点检测算法模型中Moravec角点检测算法,优点是:

①复原准确率高;

②自动化程度高,即人工干预量小;

③通用性好,尽可能适用多种分割模式下的碎片。

本文在一定意义下得到的结果比较精确。若碎纸片有效特征能进一步提取,既有边界的像素分布信息、匹配信息、又可利用非边界区域的文字结构及拓扑信息,行列信息,字体字号,标点符号等,建立正误判别自动化程序。则依次程序进行拼接复原时,拼接结果可以大大提高精确度并能减少用时。

参考文献:

[1]贾海燕,碎纸自动拼接关联技术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05.

[2]云舟工作室,MATLAB数学建模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3]姜启源等,数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

第2篇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切口;临床特点;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21-0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为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部位,异位的内膜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多种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逐年增高,术后并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也逐年增多,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虽不危及患者生命,但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故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08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23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以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均行剖宫产分娩,年龄最小25岁,最大44岁,平均年龄34.5岁,均为足月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其中15例为横切口,8例为纵切口,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术后6个月-4年。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壁切口周围规律性疼痛,腹壁瘢痕处出现肿块,即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变化,经期时肿块变大且呈进行性加重,经后疼痛逐渐减轻;腹壁瘢痕下方可触及不同大小的肿块,经期或经期前后肿块增大,经后缩小,经理疗和抗生素治疗均无效。查体15例切口瘢痕处可触及形态不规则的肿块、单发或多发,边界不清、质韧、活动度差且压痛明显;8例切口边缘可触及痛性结节。腹部B超检查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无完整包膜,包膜内缺少血流信号。血清CA125值5例升高,但

1.3治疗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选择月经干净后3-7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结节病灶切除术;根据肿块大小选择切口长度,先将瘢痕组织剔除以充分暴露病灶部位,完整切除异位病灶,切除肿块边缘0.5-2cm范围内的正常组织,累及腹肌及腹膜者切除受累部位周围1cm的正常组织并将腹膜进行修补。术中发现9例肿块位于皮下、6例侵及筋膜、4例累及腹直肌前鞘,2例仅在皮下脂肪层内、2例累及腹直肌并侵及腹膜。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孕三烯酮2.5mg口服,2次/W,连用3个月;服药期间嘱患者每月复查肝功1次。

2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辅以孕三烯酮治疗,服药期间2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停药后自行恢复。术后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获随访1-5年,无1例患者复发。

3讨论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病,以25-45岁妇女居多。本组研究资料显示,患者平均年龄在34.5岁,与有关报道相符。因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主要的学说是子宫内膜植学说,即子宫内膜碎片定植于子宫切口处,并随着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另外,细胞因子在子宫内膜的黏附、种植、血管形成、发展及侵袭中起重要作用[1]。因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组织或细胞脱落沾染了手术切口,未能清洗干净而导致子宫内膜种植在腹壁切口从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属医源性种植。本组23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故可用子宫内膜种植学说解释。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病史和B超即可做出诊断,其临床表现主要为①患者有明确的剖宫产史;②切口下可触及质韧压痛肿块;③肿块大小随月经的变化而变化,且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进行性加重疼痛;④B超检查有助于肿块定位,明确组织结构及病灶范围,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可行CT或肿块穿刺组织学检查。因本病药物治疗效果差且远期复发率高,故手术切除是治疗最有效的方法。异位子宫内膜具有侵袭性,可侵袭周围组织,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对周围组织的侵袭也越广,且内膜组织可发生恶变[2],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旦确诊,建议及早行手术病灶切除,以免因病灶侵及腹膜而增加手术难度,而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切除病灶本身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正常组织,必要时切除部分筋膜或腹膜组织[3];手术过程中应注意规范操作,保护好腹壁切口,尽量一次性切除病变组织。术后给予药物应用,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手术过程中只能切除肉眼可看见的异位病灶,对于较小散发的病灶不能彻底清除,且会随着月经周期内分泌激素的变化而逐渐生长,可使病情复发,术后药物治疗以调节体内雌激素水平以防复发。本组23例患者术后均给予孕三烯酮口服,随访1-5年,无1例复发。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其成功的关键是彻底清除病灶,为防日后复发可在术后口服孕激素。为降低本病的发生率,应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术是减少术后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基本条件;如需剖宫产时,及时清洗被沾染的切口,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腹壁切口上,是预防和减少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克强.林秋华,等.细胞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研究和哲学思考.医学与社会,2003,16(1):11-13.

第3篇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 委托代建 回购

近年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投融资领域的改革,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借鉴国外的融资经验和模式,涌现了很多新型的融资模式,为加快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家鼓励社会投资,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同时,为了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标准,采取各项措施加强了政府投资项目的中介服务管理。

委托代建制(以下简称代建制)与回购(以下简称BT)模式就是在这样的技术背景和政策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但二者有一定的区别。

1、代建制

1.1 代建制产生依据

针对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弊端,以及由此导致的各方行为主体责任不明确、过程无法有效控制等问题,2004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明确指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进代建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已组织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代建制的试点,各级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进代建制,北京、深圳、宁波等地纷纷出台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

1.2 代建制的概念

代建制是指政府投资项目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代建单位),投资人或建设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实施的组织工作,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交付使用单位的制度。

1.3 代建制的实施对象

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例如:政府的办公用房、环境保护、市政工程、水利设施、科教文卫体。社会福利及其他公用事业等项目。

1.4 代建制的运作模式及特点

1.4.1 代建制的运作模式

目前,代建制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

(1)“委托代建合同”模式。由“项目法人”(或“项目业主”)采用招标投标方式选定一个工程管理单位作为“代建单位”,与“代建单位”(受托方)签订“代建合同”。由代建人代行项目业主的职能,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有关审批手续,自主选择工程服务商和承包商。项目建成后协助委托人组织项目的验收。

(2) 以常设性事业单位为主,实行相对集中的专业化管理。即成立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机构,全权负责公益性项目的建设实施,建成后移交使用单位。如深圳市借鉴香港做法,成立工务局,作为负责政府投资的市政工程和其他重要公共工程建设专门管理机构,代表政府行驶业主职能。

1.4.2 代建制的特点

(1) 业主的组织协调工作量小,但合同管理难度较大。

(2) 有利于控制工程质量。

(3) 有利于缩短建设工期。

(4) 对代建商而言,责任重、工作量大,不仅需要外部环境协调,还需要做好项目参与单位之间的协调,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由于代建模式中采取的是成本加酬金合同,在这类合同中,业主需承担建设中实际发生的一切费用,也就承担了项目的全部风险,而代建商由于无风险,其报酬往往也较低,因此,这种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业主对工程总造价不易控制,代建商也往往不注意降低建设成本。

1.5 项目使用单位的主要职责

(1) 根据项目建议书批准的建设性质、建设规模和总投资额,提出项目使用功能配置和建设标准;

(2) 协助代建单位办理规划、土地、施工、环保、市政接用等审批手续;

(3) 参与项目设计的审查工作及施工、监理招标的监督工作;

(4) 监督代建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参与工程验收;

(5) 监督代建单位对政府资金使用情况;

(6) 负责政府差额拨款投资项目中的自筹资金的筹措,建立项目专门帐户,按合同约定拨款。

1.6 代建制的作用

(1) 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代建制界定了出资者、建设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了三者之间的约束机制,即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2)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代建制选择项目管理公司全权负责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实现了项目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从而有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有效控制质量、工期和造价,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3) 克服“三超”现象。代建制改变了政府工程原有的由建设单位自建自用建设模式,实现了建设管理者与使用者的责任和利益的分离,避免使用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钓鱼”方式争项目,克服了过去普遍存在的建设项目“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的“三超”现象。

(4) 遏制违法违规行为。代建制建立了投资者、建设管理者和使用者三者之间的相互监督约束机制,使得工程建设中的许多重要环节,诸于设计、施工、招标、材料设备采购、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制止了违规行为,也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2、BT模式

2.1 BT模式的概念

BT(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模式是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移交)融资模式的一种演变。BT是指项目所在地方政府或所属机构(简称业主)与投资人和经营者或其组成的项目公司(即项目投资建设方,简称BT方)签订特许协议(授予一定期限的特许权),将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项目交由投资人成立的项目公司融资建设。特许期满后,按照特许协议的约定,BT方将BT项目移交给业主方,业主方以股权回购的方式分期分批支付投资人的投资额及合理收益。

2.2 BT模式的主体

BT模式中有三个主体:

(1) 项目业主。是指项目所在地政府及所属部门指定的机构或公司,也称项目发起人,负责项目建设特许权的招标。在项目融资建设期间,业主在法律上不拥有项目,而是通过给予项目一定数额的从属性贷款或贷款担保作为项目建设、开发和融资的支持,在项目建设完成和移交后,才拥有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2) BT投资建设方。BT方通过投标方式从项目所在地政府获得项目建设的特许权,负责提供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安排融资和组织项目的建设,并承担相应的项目风险。通过招投标方式产生相应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备、原材料供应商等。

(3) 贷款银行或其他相关单位。融资渠道在BT模式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项目的融资渠道一般是投资方自有资产、银团贷款、政府政策性贷款等。而贷款的条件一般取决于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BT方的管理能力和资金状况,以及政府为项目投资方提供的优惠政策。

2.3 BT模式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2.3.1 BT模式的运作方式

BT模式没有固定的运作方式,由项目的特点、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各参与主体的实际情况所决定。根据已实施的BT项目的实际运作特征,主要划分为四种方式。

(1) 施工二次招标型BT模式。政府通过法定程序选定仅承担投资职能的投资人(联合体),由投资人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并由项目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对BT项目进行融资、建设组织和管理。项目公司自行融资、办理工程建设有关审批手续、通过公开的招投标程序选择施工承包商、监理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商等。

(2) 直接施工型BT模式。政府通过法定程序选定能够承担项目主体部分施工的投资人(联合体),投资人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对BT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和管理。

(3) 施工同体型BT模式。政府通过法定程序选定同时直接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和施工职能的项目投资人(联合体),投资人设立项目管理机构对BT项目进行建设管理。

(4) 垫资施工型BT模式。政府通过法定程序选定同时承担投资和施工职能的项目投资方(联合体),投资人直接承担项目融资和施工职能,项目的建设管理职责由政府承担。

2.3.2 BT模式的特点

由于BT模式的项目的特许权不具有获得特定经济效益的能力,BT方的投资成本和回报来源于项目收益以外、超出了项目本身的现金流的范围,不具有有限追索特点。其投资回报来源于政府部门的分期偿还,构成了业主实质上的债务,而BT方由于投资而获得债权。BT模式的风险实行有限分担,BT方在项目建设期内承担了融资、投资、支付、管理等建设风险,而其他的项目决策风险,建设期后的其他风险将由业主方来承担。

2.4 BT模式的融资过程

合作银团与BT方签订BT项目合作意向书。该意向书包括:BT方聘请合作银团为财务顾问,而银行对该BT项目提供全面的财务支持;银行承诺对BT方的流动资金提供补充贷款,在BT方提供担保的前提下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贷款以补充因BT项目而造成的其他项目的可能流动资金的需求;银团承诺对BT方提供贷款,贷款担保为业主的全额付款保证。签订BT投资建设合同,业主对BT方出具全额付款保证。BT方与银团签订财务顾问协议。银团以业主的全额付款保证为担保与BT方签订贷款协议。

2.5 BT模式的作用

BT模式的作用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 通过BT,使未来的财政性收入即期化,扩大内需,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而通过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引导了民间资本的合理投向,提高了资本利用效率。

(2) 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转变政府职能。BT模式可将大量非政府资金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使政府规划建设资金不到位的项目尽早实施,提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规模效益。

(3) 为企业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政府强大的资信能力,为投资者、金融机构、工程承包公司等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收益预期。BT模式使众多企业通过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剩余资本找到投资途径,改变其投资渠道单一的局面;企业降低了投资的盲目性,减小了风险,保证其资本的增值。

(4)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散风险,BT项目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引入社会资本,多方共同承担风险,获取收益。

(5)改善了基础设施硬件环境,有利于构建社会信用体系。BT模式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保证了项目的质量和效率,能够优化和改善城市整体环境。BT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政府和企业信用的考验,通过实施BT模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平台。

3、代建制与BT模式的区别

分别从代建制和BT模式的概念、实施对象及主体、运作模式、特点及作用等可以看出代建制与BT模式有如下区别:

(1) 项目产权归属不同

对于代建制而言,代建单位始终没有项目的拥有权,而仅仅从该项目得到与项目总投资成正比例关系的代建管理费(一般为总投资的2-5%)。对于BT模式而言,在项目的建设期BT方拥有对项目的所有权;在完全正式移交项目前,按照政府支付的回购款比例BT方与政府共同拥有项目的产权。

(2) 资本金出资方式不同

代建制一般来说资本金出资是由业主(地方政府)承担,银行融资可由业主(地方政府)或建设单位负责。对于BT模式,资本金和银行融资一般均由建设单位负责。

(3) 关系复杂程度不同

对于代建制而言,关系相对较简单,主要是业主和代建单位之间的关系,靠代建合同约束对方,责权利关系明晰。另外部分地市政府已就“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和“投资建设项目委托代建合同”正式出文,个别发达城市更是针对具体类型项目制定了专门的代建管理办法或代建监管实施细则。

BT模式涉及的关系复杂,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BT 模式项目涉及投资、融资、工程建设(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移交付款等一系列的安排和众多的参与当事人。各参与当事人在项目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关系需通过一系列合同确定,所以BT模式是多个合同的组合,涉及纷繁复杂的多重法律关系。

(4) 风险程度不同

代建制有较多的法律条文约束,使得实施起来风险较小,且国内已有较多成功案例。

BT模式缺乏相应的统一法律规范,风险大,风险分担复杂,而且BT模式项目大多投资额巨大、技术复杂且建设和资金回收时间长,相关风险较大;由于BT模式运行涉及主办方、投资方、项目公司、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材料设备供应商等众多主体,因此其风险分担也非常复杂,风险边界大。

(5) 融资主体不同

项目采用代建制时,业主方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在我国业主方往往指的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政府相对来说信誉较好,融资渠道多。

BT项目则是由项目公司和BT方共同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尽管投资人组建BT项目公司后仅以BT项目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融资和建设,但由于投资方必须对BT项目公司筹集建设资金提供担保且向业主承担建成BT项目的最终责任,因此实际上BT项目公司和投资方必须共同承担项目融资建设责任。

(6) 作用不同

代建制突破了旧有的管理方式,使现行的“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各环节彼此分离,互相制约”的模式。实现了项目管理的社会化、职业化、商业化,具有突破性的变革。能够起到克服“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的“三超”现象。竭制违规违法行为。BT模式主要是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开辟企业新的投资渠道。BT模式主要是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开辟企业新的投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赵文义. 委托代建制运营特征及其法律关系分析.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55-62.

[2] 兰定筠,李世蓉,何万钟. 业主工程项目采购模式与代建制制度创新的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2008,41(7):82-86.

[3] 陈关聚,张鹏. 扩大内需项目实施代建制委托模式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10,4:167-169.

[4] 邓曦,刘幸. 政府投资工程代建制模式下的委托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4):148-151.

[5] 张泽颖.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人法律地位探讨.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6):322-324.

[6] 毛云婷,李汉华.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中的委托风险与防范.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5:28-63.

[7] 黄喜兵,苏文乾. 基于委托的代建风险规避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9):44-47.

[8] 席敏, 张婉君.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BT 模式研究.经济纵横,2005,11:20-22.

第4篇

关键词:电子支付;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由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起步阶段逐步进人了高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一)电子支付定义  在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中,将电子支付的定义界定如下:“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以下简称客户)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历经了传统支付向以网络支付为主的新兴支付的转变,其涵盖范围也从atm取款、pos消费扩大到b2c、b2b、c2c等网络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领域。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高,互联网正在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据cnnic最新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平均年增幅达到了68%。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在所有应用中排名第一。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2010年网络购物市场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电子支付产业模式呈现出网络支付(b2c、b2b等)蓬勃发展,移动支付、电话支付蓄势待发的特点。网络支付按照机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商业银行支付网关、中国银联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平台。

1、商业银行支付网关  我国最早推出网上支付的机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支付网关系统由各家商业银行自行开发,制订统一的接口标准,通过与商户服务器直连,借助网上银行系统满足网上购物和客户商户间的资金结算的需要。银行支付网关的推出,有助于各家商业银行拓展新商户、收取结算手续费、扩大本行银行卡、网上银行的影响面进而绑定客户存款、获得综合收益。银行支付网关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及未来市场争夺的焦点。  2、中国银联支付  中国银联支付由银联公司与商户服务器联接。商户并不与发卡各商业银行连接,银联通过现有的银联收单系统实现各发卡行与商户间的资金清算。银联支付可以受理各家银行卡且支付方式简单,用户只需输入卡号、密码就可以进行付款,但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3、第三方支付平台  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和银联支付网关之外的支付平台。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支付宝、网银在线、上海环迅、腾讯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由非金融机构创建,但已基本实现了与各商业银行的直连,能够受理各家银行卡,而且比普通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功能完善、能够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因此虽然起步晚,但竞争力强,成为很多中小商户和网上支付消费者的首选。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经济学特征

电子支付产业中包含着众多的参与者:商业银行、商家、消费者、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监管机构等。各参与者之间关系复杂。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一些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网络外部性特征  1、网络外部性定义  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mality)最早是jetlrey rohlfs在研究电信服务时发现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完善,katz和shapiro对网络外部性是这样进行解释的:网络外部性是指产品使用者来自消费该产品的效用会随着其他使用该相同产品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的效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指当采取同样行动的人(agents)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所产生的净价值的增值。网络外部性实质上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有正负之分,产品使用效用既会随着消费该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导致正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消费者也会因该消费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外部成本,从而产生负的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根据产生方式不同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直接物理效果产生的外部性,例如电话网络、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等。而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某一产品使用数量的增加,该产品互补品数量随之增加,价格逐渐降低,从而间接提高了该产品的价值。间接网络外部性比较典型的例子如电脑操作系统,随着终端使用客户数量的增加,在该操作系统上进行软件开发的公司逐渐增多,新软件产

品不断丰富,从而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该系统的终端,推动操作系统这个平台的价值不断提升。  2、电子支付产业网络外部性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既有正的网络外部性又有负的网络外部性。随着网上消费群体与商户群体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网络提供的物美价廉的丰富商品而不用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能够享受到电子支付带来的方便快捷的购物新体验;网上商家能够从网络这个巨大的无形市场中吸引到天南地北的客户,同时降低交易、库存等成本,赚取丰厚利润;同时电子支付的发展完善了电子商务产业链,大大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如银行卡、物流等产业)的发展。这些方面无疑都提升了电子支付产业的价值,是电子支付产业正的网络外部性的体现。  同时,电子支付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以及物流等电子商户相关产业联系在一起,它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网络上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电子支付过程中,客户账户、联系方式、住址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拥有此类信息的各相关机构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大规模客户隐私泄漏风险。再比如,电子支付实现方便快捷支付的同时,也引发了比如信用卡套现、网络洗钱等新型犯罪问题。这些又体现出电子支付产业负的网络外部性。  从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划分角度上分析,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应该属于间接网络外部性。因为单纯电子支付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并不能提升价值,消费者选择是否进行电子支付取决于网上商家的多少及产品种类,网上商家选择是否接受电子支付这种结算方式也取决于另一端消费者的数量。这就体现出了间接网络外部性的特征。

(二)双边市场特征  1、双边市场定义  目前常见的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定义有arm- strong2004年提出的:双边市场是指两种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人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的数量。更确切的定义是rochet和tirole2004年提出的:平台两端市场的定价总和固定,如果交易平台上成交的交易总量与两端之间的价格结构有关,或者说与两端的相对价格有关,则这样的市场就是双边市场。

2、电子支付产业双边市场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是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按照双边市场的定义,双边市场是一种类似于“哑铃形”的产业结构。当平台对两端的参与者制定的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时,价格结构或两端的相对价格改变将影响到双方对平台的需求和参与平台的程度,并会进一步影响到平台实现的交易总量。在电子支付产业中,电子支付平台提供机构(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上消费者和网上商户提供结算服务的同时也对平台的两端实行收费,收费价格策略的制定既包含对消费者端收费价格策略,也包含对网上商户端的收费价格策略。  电子支付产业中只有电子支付平台两端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电子支付平台才能够正常运转,并在一定的规模临界值之后实现盈利。要使平台两端参与者同时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相较于平台两端的价格总水平,两者间的价格结构更为重要。在实际的电子支付平台运营中,常常采用定价平衡法则,平衡法则是指为平衡两边用户的需求,交易平台通常对一方采取低价策略或转移成本的方式,以吸引其来平台注册交易。具体来讲,就是仅收取网上商户的费用而对网上消费者低收费或不收费。这正是双边市场特征的明显体现。

三、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建议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网络外部性及双边市场等经济学理论特征研究为促进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大力扶持,合理定价,促进电子支付产业发展

电子支付产业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产业,需要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提供各方面的政策支持。电子支付产业中各支付企业应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合理制定价格策略,提高竞争力,扩大消费者与商户规模,实现产业规模经济的最大化。

第5篇

关键词:电子支付;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由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起步阶段逐步进人了高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一)电子支付定义  在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中,将电子支付的定义界定如下:“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以下简称客户)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历经了传统支付向以网络支付为主的新兴支付的转变,其涵盖范围也从ATM取款、POS消费扩大到B2C、B2B、C2C等网络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领域。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高,互联网正在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据CNNIC最新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平均年增幅达到了68%。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在所有应用中排名第一。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2010年网络购物市场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电子支付产业模式呈现出网络支付(B2C、B2B等)蓬勃发展,移动支付、电话支付蓄势待发的特点。网络支付按照机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商业银行支付网关、中国银联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平台。

1、商业银行支付网关  我国最早推出网上支付的机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支付网关系统由各家商业银行自行开发,制订统一的接口标准,通过与商户服务器直连,借助网上银行系统满足网上购物和客户商户间的资金结算的需要。银行支付网关的推出,有助于各家商业银行拓展新商户、收取结算手续费、扩大本行银行卡、网上银行的影响面进而绑定客户存款、获得综合收益。银行支付网关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及未来市场争夺的焦点。  2、中国银联支付  中国银联支付由银联公司与商户服务器联接。商户并不与发卡各商业银行连接,银联通过现有的银联收单系统实现各发卡行与商户间的资金清算。银联支付可以受理各家银行卡且支付方式简单,用户只需输入卡号、密码就可以进行付款,但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3、第三方支付平台  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和银联支付网关之外的支付平台。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支付宝、网银在线、上海环迅、腾讯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由非金融机构创建,但已基本实现了与各商业银行的直连,能够受理各家银行卡,而且比普通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功能完善、能够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因此虽然起步晚,但竞争力强,成为很多中小商户和网上支付消费者的首选。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经济学特征

电子支付产业中包含着众多的参与者:商业银行、商家、消费者、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监管机构等。各参与者之间关系复杂。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一些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网络外部性特征  1、网络外部性定义  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mality)最早是Jetlrey Rohlfs在研究电信服务时发现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完善,Katz和Shapiro对网络外部性是这样进行解释的:网络外部性是指产品使用者来自消费该产品的效用会随着其他使用该相同产品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的效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指当采取同样行动的人(Agents)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所产生的净价值的增值。网络外部性实质上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有正负之分,产品使用效用既会随着消费该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导致正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消费者也会因该消费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外部成本,从而产生负的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根据产生方式不同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直接物理效果产生的外部性,例如电话网络、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等。而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某一产品使用数量的增加,该产品互补品数量随之增加,价格逐渐降低,从而间接提高了该产品的价值。间接网络外部性比较典型的例子如电脑操作系统,随着终端使用客户数量的增加,在该操作系统上进行软件开发的公司逐渐增多,新软件产品不断丰富,从而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该系统的终端,推动操作系统这个平台的价值不断提升。  2、电子支付产业网络外部性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既有正的网络外部性又有负的网络外部性。随着网上消费群体与商户群体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网络提供的物美价廉的丰富商品而不用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能够享受到电子支付带来的方便快捷的购物新体验;网上商家能够从网络这个巨大的无形市场中吸引到天南地北的客户,同时降低交易、库存等成本,赚取丰厚利润;同时电子支付的发展完善了电子商务产业链,大大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如银行卡、物流等产业)的发展。这些方面无疑都提升了电子支付产业的价值,是电子支付产业正的网络外部性的体现。  同时,电子支付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以及物流等电子商户相关产业联系在一起,它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网络上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电子支付过程中,客户账户、联系方式、住址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拥有此类信息的各相关机构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大规模客户隐私泄漏风险。再比如,电子支付实现方便快捷支付的同时,也引发了比如信用卡套现、网络洗钱等新型犯罪问题。这些又体现出电子支付产业负的网络外部性。  从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划分角度上分析,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应该属于间接网络外部性。因为单纯电子支付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并不能提升价值,消费者选择是否进行电子支付取决于网上商家的多少及产品种类,网上商家选择是否接受电子支付这种结算方式也取决于另一端消费者的数量。这就体现出了间接网络外部性的特征。 转贴于

(二)双边市场特征  1、双边市场定义  目前常见的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定义有Arm- strong2004年提出的:双边市场是指两种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人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的数量。更确切的定义是Rochet和Tirole2004年提出的:平台两端市场的定价总和固定,如果交易平台上成交的交易总量与两端之间的价格结构有关,或者说与两端的相对价格有关,则这样的市场就是双边市场。

2、电子支付产业双边市场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是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按照双边市场的定义,双边市场是一种类似于“哑铃形”的产业结构。当平台对两端的参与者制定的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时,价格结构或两端的相对价格改变将影响到双方对平台的需求和参与平台的程度,并会进一步影响到平台实现的交易总量。在电子支付产业中,电子支付平台提供机构(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上消费者和网上商户提供结算服务的同时也对平台的两端实行收费,收费价格策略的制定既包含对消费者端收费价格策略,也包含对网上商户端的收费价格策略。  电子支付产业中只有电子支付平台两端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电子支付平台才能够正常运转,并在一定的规模临界值之后实现盈利。要使平台两端参与者同时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相较于平台两端的价格总水平,两者间的价格结构更为重要。在实际的电子支付平台运营中,常常采用定价平衡法则,平衡法则是指为平衡两边用户的需求,交易平台通常对一方采取低价策略或转移成本的方式,以吸引其来平台注册交易。具体来讲,就是仅收取网上商户的费用而对网上消费者低收费或不收费。这正是双边市场特征的明显体现。

三、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建议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网络外部性及双边市场等经济学理论特征研究为促进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大力扶持,合理定价,促进电子支付产业发展

第6篇

关键词:电子支付;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由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起步阶段逐步进人了高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一)电子支付定义  在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中,将电子支付的定义界定如下:“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以下简称客户)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历经了传统支付向以网络支付为主的新兴支付的转变,其涵盖范围也从atm取款、pos消费扩大到b2c、b2b、c2c等网络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领域。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高,互联网正在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据cnnic最新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平均年增幅达到了68%。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在所有应用中排名第一。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2010年网络购物市场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电子支付产业模式呈现出网络支付(b2c、b2b等)蓬勃发展,移动支付、电话支付蓄势待发的特点。网络支付按照机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商业银行支付网关、中国银联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平台。

1、商业银行支付网关  我国最早推出网上支付的机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支付网关系统由各家商业银行自行开发,制订统一的接口标准,通过与商户服务器直连,借助网上银行系统满足网上购物和客户商户间的资金结算的需要。银行支付网关的推出,有助于各家商业银行拓展新商户、收取结算手续费、扩大本行银行卡、网上银行的影响面进而绑定客户存款、获得综合收益。银行支付网关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及未来市场争夺的焦点。  2、中国银联支付  中国银联支付由银联公司与商户服务器联接。商户并不与发卡各商业银行连接,银联通过现有的银联收单系统实现各发卡行与商户间的资金清算。银联支付可以受理各家银行卡且支付方式简单,用户只需输入卡号、密码就可以进行付款,但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3、第三方支付平台  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和银联支付网关之外的支付平台。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支付宝、网银在线、上海环迅、腾讯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由非金融机构创建,但已基本实现了与各商业银行的直连,能够受理各家银行卡,而且比普通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功能完善、能够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因此虽然起步晚,但竞争力强,成为很多中小商户和网上支付消费者的首选。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经济学特征

电子支付产业中包含着众多的参与者:商业银行、商家、消费者、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监管机构等。各参与者之间关系复杂。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一些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网络外部性特征  1、网络外部性定义  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mality)最早是jetlrey rohlfs在研究电信服务时发现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完善,katz和shapiro对网络外部性是这样进行解释的:网络外部性是指产品使用者来自消费该产品的效用会随着其他使用该相同产品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的效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指当采取同样行动的人(agents)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所产生的净价值的增值。网络外部性实质上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有正负之分,产品使用效用既会随着消费该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导致正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消费者也会因该消费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外部成本,从而产生负的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根据产生方式不同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直接物理效果产生的外部性,例如电话网络、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等。而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某一产品使用数量的增加,该产品互补品数量随之增加,价格逐渐降低,从而间接提高了该产品的价值。间接网络外部性比较典型的例子如电脑操作系统,随着终端使用客户数量的增加,在该操作系统上进行软件开发的公司逐渐增多,新软件产品不断丰富,从而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该系统的终端,推动操作系统这个平台的价值不断提升。  2、电子支付产业网络外部性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既有正的网络外部性又有负的网络外部性。随着网上消费群体与商户群体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网络提供的物美价廉的丰富商品而不用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能够享受到电子支付带来的方便快捷的购物新体验;网上商家能够从网络这个巨大的无形市场中吸引到天南地北的客户,同时降低交易、库存等成本,赚取丰厚利润;同时电子支付的发展完善了电子商务产业链,大大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如银行卡、物流等产业)的发展。这些方面无疑都提升了电子支付产业的价值,是电子支付产业正的网络外部性的体现。  同时,电子支付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以及物流等电子商户相关产业联系在一起,它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网络上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电子支付过程中,客户账户、联系方式、住址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拥有此类信息的各相关机构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大规模客户隐私泄漏风险。再比如,电子支付实现方便快捷支付的同时,也引发了比如信用卡套现、网络洗钱等新型犯罪问题。这些又体现出电子支付产业负的网络外部性。  从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划分角度上分析,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应该属于间接网络外部性。因为单纯电子支付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并不能提升价值,消费者选择是否进行电子支付取决于网上商家的多少及产品种类,网上商家选择是否接受电子支付这种结算方式也取决于另一端消费者的数量。这就体现出了间接网络外部性的特征。

(二)双边市场特征  1、双边市场定义  目前常见的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定义有arm- strong2004年提出的:双边市场是指两种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人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的数量。更确切的定义是rochet和tirole2004年提出的:平台两端市场的定价总和固定,如果交易平台上成交的交易总量与两端之间的价格结构有关,或者说与两端的相对价格有关,则这样的市场就是双边市场。

2、电子支付产业双边市场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是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按照双边市场的定义,双边市场是一种类似于“哑铃形”的产业结构。当平台对两端的参与者制定的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时,价格结构或两端的相对价格改变将影响到双方对平台的需求和参与平台的程度,并会进一步影响到平台实现的交易总量。在电子支付产业中,电子支付平台提供机构(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上消费者和网上商户提供结算服务的同时也对平台的两端实行收费,收费价格策略的制定既包含对消费者端收费价格策略,也包含对网上商户端的收费价格策略。  电子支付产业中只有电子支付平台两端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电子支付平台才能够正常运转,并在一定的规模临界值之后实现盈利。要使平台两端参与者同时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相较于平台两端的价格总水平,两者间的价格结构更为重要。在实际的电子支付平台运营中,常常采用定价平衡法则,平衡法则是指为平衡两边用户的需求,交易平台通常对一方采取低价策略或转移成本的方式,以吸引其来平台注册交易。具体来讲,就是仅收取网上商户的费用而对网上消费者低收费或不收费。这正是双边市场特征的明显体现。

三、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建议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网络外部性及双边市场等经济学理论特征研究为促进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大力扶持,合理定价,促进电子支付产业发展

第7篇

有人说,2005年是电子支付元年,而2006年则是支付市场充满悬念的一年,同时也是充满生机和“厮杀”的一年。2004年以前,中国市场上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大约是10家,如今已经达到50多家,包括Yeepay、中国银联Chinapay、首信“易支付”、支付宝等。

可以说,这是相关政策尚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市场处于自发上升期时不可避免的“混乱”局面,这也验证了市场需求正在觉醒并逐渐变得多元化。

在政策法规和市场趋势的双重作用下,如果说以前电子支付处于1.0时代――以单纯支付网关为业务特色的话,2006年则是支付2.0时代的发端,以多元化平台和按需支付为业务的主要特征。2007年,电子支付逐渐走向成熟。

电子支付迎来两大拐点

从1998年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算起,纯网关型支付业务经过近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支付方式。然而,这种定位为“中间件”或“插线板”的业务模式,技术门槛很低,显示出同质化竞争的倾向。

艾瑞市场咨询最新的调查数据预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电子支付行业将快速增长。2005年,中国电子支付的市场规模为164亿元,年增长率高达122%; 2006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330亿元; 到2008年市场将会突破1000亿元。

电子支付市场的迅速扩大,随即带来了人们支付需求的日渐丰富,而纯网关型支付――一种缺乏增值服务的业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2006年开始,电子支付进入了2.0时代。

所谓的支付2.0时代,首先在市场角色上有了明确的界定,即非银行的金融增值服务商。2.0时代的支付摆脱了纯技术平台的形象,上升为一个提供完整的支付解决方案乃至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市场主体。

一方面,支付平台日趋多元化,互联网、手机、固话、小灵通等都成为支付终端,电话支付、手机支付、会员钱包支付、短信支付等全新的电子支付概念和应用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出现了将支付本身嵌入行业发展的例子,提供具有行业特性的支付模式。在这一方面,除了能为企业解决支付问题之外,也为企业提供了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的契机。

与电子支付1.0时代相比,2.0时代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了6个显著趋势:政策规范化、市场良性化、手段多元化、服务增值化、应用行业化和需求定制化。与这6大特征相互呼应的就是两大拐点的到来。

一是政策拐点。2005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向社会公布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对银行从事电子支付活动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如今,全国几十家电子支付公司紧盯央行,期待着《电子支付二号指引》的。二号文件尤为引人关注,因为它将包括对电子支付公司资质、服务以及风险控制方式等一系列方面的规定,并很可能因此决定电子支付企业的命运。

中国人民银行酝酿许久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牌照发放问题也将于不久后揭晓。从这个角度看,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电子支付将被正式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并由此将支付市场的发展引入理性和规范的轨道。

二是市场机遇的拐点。这其中包括传统行业走向电子商务、行业应用大规模爆发以及终端市场觉醒三大内容。

进入按需支付的新时期

目前,能否帮助客户实现按需支付成为衡量支付企业是否具有核心价值的重要依据。

首先,支付需求不再局限于互联网,而是广泛地向传统行业渗透。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提高,现金的使用频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向电子商务迈进,比如教育、出版、旅游行业,它们都需要电子支付的支撑,以便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循环链条。

其次,2006年支付行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应用日益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大规模的电子机票全面取代纸制机票,为电子支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并带动了固定电话等离线式电子支付的蓬勃发展。这也是行业变革首次引发的电子支付的大规模需求,这就要求各家支付企业根据行业特征来规划相应的支付产品,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接口。

第三,电子支付正逐步走向个人。在美国等电子支付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国家,2/3的电子支付交易额是由个人用户带来的,中国也正显示出相同的趋势。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费、电费、煤气费、手机费的缴纳,都开始与电子支付挂钩。

这些变化都给电子支付带来了市场机遇,支付企业必须做到“按需支付”。一方面,支付企业要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支付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多种支付方式,让消费者通过不同的支付终端与商家联通。另一方面,向用户提供围绕支付的增值服务,比如如何帮助商家甚至是整个行业走向电子化,如何优化商家的业务流程,如何帮助商家进行市场推广等。

目前,中国的商家和消费者对电子支付还比较被动,主导需求的仍然是电子支付服务商。电子支付服务商因此承担着诸多重任,包括发掘行业、企业需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带动相关行业和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

在安全与需求间取舍

艾瑞咨询对1290位网民进行的网络调研显示,导致网民不使用网上支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占到66.1%。其次才是办理过程麻烦、商家不支持网上支付等因素。

安全问题,一直伴随在电子支付的左右。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关于电子支付安全问题展开的异常火热的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或者正在使用电子支付,或者正在关注电子支付,希望能够享受到电子支付带来的快捷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