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经济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2-29 14:49:19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经济的定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统经济的定义

第1篇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跨境电子商务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企业或者个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实现了“足不出户全球购”。跨境电商带来了大规模的跨境交易。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国际物流形势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拉丁美洲作为“未被开采的油田”,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企业;与此同时,其本身的国际贸易方式也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和发展。

拉美跨境电子商务及传统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传统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拉丁美洲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对拉美的印象都存在极大的误区,认为拉丁美洲不特别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行出口贸易,然而大家却忽略了拉美地区有3。几个国家,5亿多人口,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智利的铜、哥伦比亚的绿宝石、阿根廷的牛肉等都在国际享有盛名,也是拉美进出口贸易的主要产品。近几年,拉美国家进出口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状态。中国也与拉美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2016年中拉贸易额比2000年提高了16倍。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例也由2.7%上升到约6%,中国已成为很多拉美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市场在拉美地区的对外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稳定器”角色。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近两年。跨境电子商务已经逐渐发展到了拉美市场。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是全球电商的大佬。2014年以巴西为首的拉美国家是亚马逊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速卖通”是拉美电商中增幅位列前茅。跨境电商无论是在增长速度上还是重要性上都备受关注。拉美以38%的接受度位于欧洲跨境电子商务第三位,仅次与北美和大洋洲;又以41%的接受度位于北美跨境电子商务第二位,仅次于欧洲,作为跨境电子商务中的新贵,拉美在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阿根廷为代表的的拉美经济发展潜力很大。移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也使得网络购物的在拉美越来越普遍。

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对传统对外贸易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拉美经济发展快、市场潜力大,人口约为5.8亿,年轻网民是电子商务的主力军。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贸易方式,与以往的对外贸易方式比较来看可以打破地域的传统制约、减少中间环节、产品成本透明,价格更具优势、可扩大目标人群获得更高的利润。

减少中间环节,大大提高效率。跨境电商的一大特色便是无纸化贸易,它将传统的国际贸易和互联网进行有机的结合,大大地简化了国际贸易操作环节与业务流程。它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成熟运用。银行、海关、税务机关、外管局等都在互联网平台上实行了数据互通。实现了远程、多边及自动化贸易。它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高门槛,大大提高了贸易效率。以往的传统国际贸易,一笔订单要分成多个步骤进行,中间设涉及到的银行、海关、货运、物流公司等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大大降低效率,给贸易双方带来许多麻烦。尤其是拉美国家远离亚欧大陆。而亚欧作为其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军,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便意味着收益率的显著提高。

降低产品成本。增强竞争力。跨境电商使得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大大减少,随之,中间成本得到了节约,实现了企业对企业(B2B)或者企业对消费者(B2C),绕开了中间商的差价,使消费者能够以最有优惠的价格买到同样的产品。

交易方式灵活,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国际贸易往往门槛较高,大都是大批量合同。跨境小额贸易弥补了传统国际贸易的这一缺点,将其链条延伸至终端零售环节。能够满足终端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外贸出口增长不足10%,而跨境电商年均增长将近30%。

挑战。互联网普及度较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也造成了发达国家由于网络技术发达,促使跨境电商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网络技术还不够发达。并未对国际贸易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导致了跨境电商对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积极作用无法全面展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与欧美相比。拉美的互联网普及率偏低,薄弱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较慢的网络速度等都制约着拉美跨境电商的发展。要想将跨境电商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将成为各国政府和各国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缺乏跨境电商专业人才。面对发展快速的跨境电商。尽管传统外贸企业参与意识非常强烈,但是面临着产品定位不清晰,专业人才缺口和物流服务滞后挑稹@美的跨境电商发展还不够广泛。主要以巴西、智利、阿根廷、墨西哥为主。由于发展还未成熟,社会及教育组织还不了解跨境电商人才应具备哪些技能或是还未探索出有效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以至于人才缺口不能填补。

跨境物流自身缺点。与国内物流相比,跨境物流更为繁琐复杂。然而。跨境电商对物流效率要求较高,运输主要通过国家快递。但由于各国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并未互通,表现出配送时间长、无法全程追踪、清关速度慢、不支持退换货等诸多问题。跨境电商消费者体验大打折扣。拉美一些国家还对跨境物流进行了政策限制。阻碍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本国主义在拉美较为盛行。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和金融,一些拉美国家出台了许多限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例如巴西和阿根廷,民族主义氛围浓厚,既使一些产品本国缺乏,也不喜欢进口。此外,南美大部分国家都有严格的外汇制度。如阿根廷为了仿制货币外流。退出政策限制国际贸易和网民跨境购物,规定国民每年只能两次进行跨境购物。同时规定每年不能购买超过25美元的商品。

支付手段落后。在拉美不同的国家,电子支付手段各异。虽然随着移动网络及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移动支付与电子钱包等新型支付方式也逐渐在人群中开展,但其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和亚太地区。广大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现金交易或者银行卡进行线上交易,但受汇率等影响,在各国表现差异较大且接受度较低。

拉美跨境电商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重视社交网络的作用及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较其他区域。拉美网民更倾向于通过社交网络了解商品信息、与商家进行沟通。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在拉美较为盛行。企业可注重在社交网络上进行推广和营销。但其便利及安全程度远不及现成的电商平台。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由于外部条件的制约。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落后直接影响着跨境电子商务在拉美地区的开展。政府企业应该加大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发及科普的资金投入,让国民了解到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及互联网的便捷。同时,可积极开展相关社会讲座。或是在公共区域设立宣传栏进行普及教育。

鼓励高校积极探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拉美地区国家跨境电商得不到全面发展的另一大制约因素便是人才的缺乏。调查显示,拉美高等学院还未开设跨境电商类课程,大部分只开设了传统的经济学或者国际贸易,然而,跨境电商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要既懂对外贸易、又要懂一定的物流、报关及货代知识,还得掌握一定的外语能力。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未能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步伐。

完善移动支付平台的建设。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手机配置的不断优化,移动终端在拉美的普及率逐年上升。移动支付在拉美能够有效地规避信用卡普及程度较低的现状。从而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推动海外仓库的建设与配送外包。海外仓储具有成本低、时间短的优势。能规避本地风险,也能通过本地物流增加消M者的信任度。邮政包裹备受拉美各国的限制,海外仓库则成为拉美跨境电子商务的不错选择。以阿根廷为例。Aveinida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设立了仓库。Traetelo也正是通过与DHL公司合作,实现了在巴西、智利等国业务量超200%的增长速度。

第2篇

关键词:变频调速 选转编码器 定位精度 闭环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029-01

在自动化生产线控制过程中,产品的加工、分拣、入库等工序中,经常要求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快速精确定位,常用的控制有步进电机位置控制、伺服电机闭环控制以及异步电机变频调速闭环控制等多种方式,本系统采用了PLC为核心控制设备,实现精确定位闭环控制的方法。

1 系统的基本结构及控制过程分析

控制系统由PLC、D/A转换器、变频器、三相异步电机及旋转编码器组成。本系统选用了三菱系列的FX2N-32MR型PLC、FX2N-2DA模拟量输出模块以及FR-E740型变频器;可带动0.75 kW及以下的异步电动机,选用增量式通用型旋转编码器。

由PLC向转换器D/A通道提供电机运行速度相对应的数字量信号,并发出启动转换命令;转换器将速度数字量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并输出给变频器;变频器根据输入信号的大小将50 Hz的工频电源转换为相应频率的交流电向异步电动机供电;旋转编码器直接连接在电机或传送带的主动轴上将电机转过的弧度转换成脉冲,反馈回PLC,PLC通过脉冲数量计算出传送带的运送距离,以实现精确定位。系统机构见图1。

2 PLC向转换器的编程控制

D/A转换器可选用FX2N-2DA模拟量输出模块,它是具有两路D/A通道,最大分辨率为8位的模拟量I/O模块,模拟量输出方式均有电压和电流两种,可供用户选择;在出厂时输入通道的数字量均为0~250,模拟量输出为电压0~10 V,如果模拟量改用电流,就需要重新调整偏置和增益。模块内部都有由32个16位二进制的数据寄存器构成的缓冲区,作为与PLC进行数据通信的区域,PLC可以通过特殊功能模块指令向转换器发送控制命令,对于FX2N-2DA模块,可先由写(TO)指令,向的模块0#缓冲区写入两位十六进制来控制通道的输出模式,写入0为电压输出(-10 ~+10 V),写入1为电流输出(+4~+20 mA);并向1#和2#缓冲区分别写入欲转换的数字信号;当向21#缓冲区的b1、b0位写入0、1后,便可通过23#和24#缓冲区的数据来调整增益和零点。同时模块上均设置了零点和增益的调整开关,给使用者提供了调整的方便。

3 变频器的参数设置与输出频率的控制

变频器根据FX2N-2DA模拟量输出模块提供的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调整输出三相交流电源的频率,以达到控制电动机的转速目的;变频器与PLC之间也可通过 FX2N-485-BD或FX2N-485ADP实现通信,或直接由STF、SFR外部子控制,使用时不仅要电路的连接无误,同时还需对其参数正确设置,以三菱E500主流系列产品E450型变频器为例;运行模式选择(Pr.79)设置为2,外部运行模式;模拟量输入选择(Pr.73)设置为0或1,输入电压0~10 V或0~5 V,必须与功能模块D/A通道的输出相匹配;直流制动动作时间和频率(Pr.10、11)分别可以设置为0.5 s、5 Hz。

4 旋转编码器反馈信号与位移的分析

旋转编码器是连接在电机转轴或传送带主动轴上,通过光电转换,将轴上机械、几何位移量转换成脉冲信号,可以实现速度和位移的检测。一般依据旋转编码器输出的脉冲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增量式、绝对式及复合式。本系统采用增量式编码器,具有A、B两组相差900,当A相超前B相时为正转,当B相超前A相时则为反转,将A、B两相脉冲直接连接到PLC的高速计数器输入端,可以计算每两脉冲之间的移动距离,即脉冲当量。如旋转编码器的分辨率为N=500线,传送带主动轴的直径为D=45 mm,则电机每转一周,两脉冲之间的移动距离,即脉冲当量μ=(п・D)/N=3.14×45/500=0.282 mm,若当PLC测得脉冲数为M,则可推算出传送带上工件的移动距离L=μ・M。

5 高速计数器的选用与编程

由于旋转编码器的分辨率越高则输出脉冲的频率也就越高,当超过PLC机内扫描频率时,必须采用PLC高速计数器,以中断方式进行计数;FX2N型PLC内置有21点高速计数器C235-C255,每个高速计数器都规定了其功能和使用的输入点,其中C235-C245的11个功能为一相1计数输入,即一个计数器占用一个高速计数输入点,可由特殊辅助继电器M8ΔΔΔ的状态决定是增序或减序计数,C246-C250的5个功能为一相2计数输入,即一个计数器占用2个高速计数输入点,一个增计数输入,一个减计数输入;C251-C255的5个功能为2相2计数输入,即一个计数器占用2个高速计数输入点,一个A相计数输入,一个B相计数输入;当A相超前B相时增计数,当B相超前A相时则减计数。本系统采用C251高速计数,由PLC的X0和X1分别采样编码器的A、B两相脉冲。

6 系统运行的调试

如工件在传送带上要求移动350.5 mm,由上述理论上的脉冲当量计算,则编码器约应发出1243个脉冲,但在实际应用时会有各种的误差,如传送带主轴的测量误差,传送带的张度及安装偏差等,所以必须采用现场脉冲当量测试的方法对理论计算予以修正,可多次实测工件移动距离和高速计数脉冲数,计数出实测脉冲当量,求取均值。

在现场安装调试过程中,需仔细调整电动机与主动轴之间联动轴的同心度,同时调节张紧度,以电机输入频率为1 Hz时可启动为宜,两边应平衡调节,避免皮带运行跑偏。

7 结语

本系统应用PLC通过变频器对三相异步电机实现变频调速,并采用旋转编码器将旋转角度和传送距离对PLC进行反馈,从而实现了位移的精确定位。

参考文献

[1] 郁汉琪,盛党红.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 CT定位; 翼腭窝穿刺; 上颌神经后上齿槽分支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 R7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6-0012-02

翼腭窝处在的位置比较深,其中神经血管组织大量存在,还有脂肪组织填充其中,位于蝶骨翼突和上颌窦的后壁的中间,其上方的构成部分是蝶骨翼突、蝶骨大翼、蝶骨体后部,腭骨垂直板在其内侧[1]。翼腭窝同时也是三叉神经V2分叉的部位,多个分支通过翼腭窝的骨管或骨孔行走支配相应神经分布区。对翼腭窝的结构和功能有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6例上颌神经后上齿槽分支神经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8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50~70岁,平均(50.7±2.3)岁;病程最少为一年,最多为5年。本次试验中因中颅窝底岩斜坡脊索瘤和放射治疗术后继发上颌神经后上齿槽分支神经痛2例,桥小脑角胆脂瘤手术后并发此病4例,合并上颌窦炎2例,其余患者均伴有同侧三叉神经根部有血管状况出现。患者疼痛分布区域为24例左侧疼痛,12例右侧疼痛。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对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首先进行药物干预,直至恢复正常。然后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的相关情况,在征得其同意后签署书面协议,所有患者在住院前1~2天内减少或者停用卡马西平。

1.2.2 手术方法 (1)对照组采用翼腭管注射无水乙醇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采取仰卧位,张大口使上合牙列与地面呈现60°角,使口腔充分暴露,使用5 mm×40 mm的齿科专用针头,针头做2 mm的标记。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找到鄂大孔向上,后进入翼鄂管2 cm,先做局麻注射测试感觉平面,2%利多卡因2 ml,1~10 min起效,出现支配区麻木,刺击触发点不会引起疼痛。30 min后注射部位准确,注射0.5 ml无水乙醇,退针后紧压针孔以防无水乙醇溢出。(2)治疗组则采用CT定位翼腭窝穿刺治疗。取患者仰卧位,头与对侧偏向15°~20°,局部进行麻醉后,开始侧入路穿刺。在患者同侧的眶外缘处做一垂直线,在颧弓上缘部位也划水平线一条,这两条线的结合点就是进行翼腭窝体表穿刺的大致方向,进针时选择颧弓切迹的下方1 cm左右处,轴位向上10°~15°方向为进针方向,冠状位向前保持在15°~30°,当5~6 cm的进针深度时就可以到达翼腭窝开口或是其深部,将CT置于与颅底轴位平行的位置薄层扫描,扫描的起始部位为穿刺的针尖,扫描层的厚度在1~2 mm,并且要求无间隔[2]。通过骨窗位可以对穿刺针在翼腭窝的具置进行观察,同时依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穿刺准确的证明方法就是当穿刺针进入患者翼腭窝时,会伴有闪电般的疼痛。将针芯拔出后,就可依据穿刺针的所在位置选择直头或者弯头的射频电极,其最佳位置为靠近上颌神经处开始0.1~0.5 V电刺激,频率50 Hz。当患者同侧的上齿槽神经分布区出现疼痛。麻木感觉后进行治疗。射频治疗时间为1 min,治疗1~2次。在术后进行3 d的抗生素治疗[3]。

1.3 疗效评价标准

利用Heft-Parker视觉模拟量表进行评分,有效:患者疼痛感完全消失,计分为0 mm;显效为患者有轻微疼痛感,计分为≤30 mm;无效即为重度疼痛,计分为≥ 55mm。总有效=有效+显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术后随访,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出现的情况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T定位翼腭窝穿刺治疗上颌神经后上齿槽分支神经痛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V2支神经痛都适用,其适应证为仅限于上颌神经痛,对于后上齿槽神经疼尤其有效[4]。但此方法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适应证为:(1)疼痛限于上颌神经痛,特别限于后上齿槽神经疼,保守治疗无效;(2)对治疗药物不能耐受;(3)对老年人、不能耐受或不愿意接受血管减压手术;(4)血管减压手术后复发或无效;(5)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复发者。

参考文献

[1]史有才,王颜梅,刘涛,等.CT定位翼腭窝穿刺治疗上颌神经痛[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4):380-382.

[2]史有才,王颜梅,修彬华,等.CT定位翼腭窝穿刺治疗上颌神经痛疗效观察[D].第九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第二届全国功能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237-240.

第4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传统经济学:差异;研究

1.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定义及两者之间的差别

如果深度挖掘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两者的内容会发现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又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两门经济学科,从高一层次的角度看待两者,生态经济学主张整体上控制投入和输出,并且在严格控制投入和输出的基础上扣除生态成本,非常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如果将重心仅仅放在经济发展上忽略了生态环境,最后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传统经济学忽略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在概念上两者的差异为:怎样来看待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1.1生态经济学概述

生态经济学是近年来衍生出来的新兴学科,介于生态学和经济学两者之间,它以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待生态学和经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现阶段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造成能源损耗严重,开始将发展目标转移到可持续发展方向上,人们往往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忽略了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生态经济学的作用就是呼吁人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懂得保护生态系统,常常通过缩小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工人们的生产效率来达到经济环境共同发展的目的。

1.2传统经济学概述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发展方向上,资源环境是相对有限的,并且环境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当其遭到破坏后可以自我修复。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期间可以先不用考虑资源问题,传统经济学在一些西方国家比较受欢迎,它主张经济发展不受限制,可以一直发展下去,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经济,因此一些贫困国家常用这种方法解决燃眉之急,但人们没有意识到经济赠长迅速伴随的是资源消耗加剧,经济发展了承担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又要花费大量资金来治理环境问题,显然这一观点不具有客观性。

2.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之间的具体差别

2.1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愿景差别

2.1.1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定位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和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的关系紧密结合不能离开任何一方,而传统经济学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整体,人类及其周围环境构成了庞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微不足道,因此传统经济学主张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无限制的发展经济,不用考虑资源问题,即使资源枯竭也可以寻找新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而生态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承受范围,只要不超过这个范围,可以随意发展经济,简而言之,生态经济学认为只有合理利用资源,经济才能无限增长。2.1.2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在生产框架上的差别生态经济学认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资源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资料是生产框架的一部分,传统经济学将重点放在生产上,废弃资料不会产生较大利益不应划分在生产框架内,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包括能源、自然资源以及废弃物处理部分,总之传统经济学侧重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资料会产生多大的经济价值,对于废弃物由于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去处理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生态经济学更加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理上尽可能的转废为宝,循环使用减少生产成本。2.1.3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关于生产配置的矛盾无论是哪一种经济观点,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都需要考虑配置和分配规模之间的矛盾,生态经济学认为资源环境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的索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适度发展,并且要限制企业的生产规模,而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与其存在较大的差异。它首先考虑的是资源的配置问题,把分配问题放在最后考虑,其次不但不会限制企业的生产规模,还将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的人数,总之生态经济学考虑的问题比较周全,将配置、分配规模全部纳入考虑的范围内,传统经济学在这一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2.2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差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还是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差异都比较大,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最大的差异在于对社会市场的认识,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是预想商品销售情况的最好途径,而传统经济学认为社会市场能发挥出巨大作用只是相对于某些产品而论的并不能代表全部,两者之间观点得差别在于前者过度依赖市场,市场经济具有不确定性,会给经济的增长带来较大的波动。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经济学作为一种交叉学科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生态学和经济学两者交叉产生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观察问题的视角,从高一层次看待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关系,本文阐述了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具体差异,在系统定位、生产框架、愿景上差异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为更多的学者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呼吁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各级政府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立法采取具体防控措施。例如,目前一些城镇还没有禁止燃放鞭炮和焚烧垃圾,环境令人担忧。

参考文献:

[1]王森.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

[2]沈广起.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差异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3,Z4:32-33.

第5篇

具体来讲,本书有如下特色:

第一,本书贯穿人文主义精神。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里,经济学被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这一定义将经济学变成了一门计算科学,市场仅仅被当做资源配置的机制。本书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合作而发展的科学,将市场理解为人类通过分工和交换进行合作的制度。本书假定,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幸福,幸福是指人的潜能的实现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理性人追求的是一生的幸福,而不是一时的快乐。市场的逻辑是,一个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给他人创造价值。这也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尊重人的自主性,在平等和自愿交换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繁荣。本书的这一视角或许有助于纠正传统经济学的物质主义倾向。

第二,本书将市场经济制度作为演化的结果。传统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从消费和生产的两分法开始,直接分析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和生产者的最优选择,然后分析价格机制如何实现市场均衡(或者倒过来,先分析市场供求均衡,然后再分别分析消费者选择和生产者选择)。这样的分析结构给读者一个印象,似乎市场是天然存在的,而不是演化而来的,从而使读者看不清市场制度的价值所在。本书从消费选择和生产选择合一的“鲁滨逊经济”开始,首先讨论这样的自然经济中个人如何决策,并引入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研究交换和分工如何提高社会的生产可行性边界,并实现双赢,再转向研究市场经济下的消费者决策和生产者决策。这样的分析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市场作为人类的自愿合作制度的价值所在。市场首先是创造价值的制度,其次才是分配价值的制度。

第三,本书突出了企业家在市场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家是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正是由于企业家的套利行为和创新活动,市场才趋于均衡,新产品和新技术才不断涌现,才有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但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我们见不到企业家的踪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假定世界是确定的,人的偏好和生产技术是给定的,每个人拥有完全的信息和完美的计算能力。在这些假设下,传统经济学关注的是市场的均衡和稳定。在均衡时,人们只需循规蹈矩地行动,企业家自然没有用武之地。但真实世界是,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人拥有完全信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预测未来,如何获得和加工信息,就成为做出有效决策的关键。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和对信息最警觉的人。本书不仅描述了作为均衡状态的市场,而且把市场作为一个由不均衡趋向均衡的过程、一个不断用新的均衡代替旧的均衡的过程,把企业家的套利和创新作为这个过程的驱动力量。在我所概括的“斯密-熊彼特增长理论”中,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

第四,本书澄清了传统经济学中“市场失灵”的理论误区。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市场的有效性建立在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上,任何偏离完全竞争的假设都会导致所谓的“市场失灵”。完全竞争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企业都很小,不足以影响价格,个体行为没有外部性,并且交易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由此,传统经济学给出了三种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非对称信息导致的市场失灵。并且,传统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可以纠正市场失灵。本书则证明: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完全竞争”,实际上是没有竞争;所谓的“垄断”,实际上是真实市场中的竞争手段;外部性本质上是个产权界定问题;信息不对称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本身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机制。因此,所谓的市场失灵,实际上是传统市场理论的失灵,不是市场本身的失灵;所谓的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都不构成政府干预市场的正当理由。

第6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循环经济;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5 -03

一、技术创新内涵界定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中。熊彼特在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这一概念,他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是生产函数或者供给函数的变化。创新既包括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辟新市场,也包括控制原材料的新来源和实现新的产业组织等。上世纪80年代曼斯费尔德(Mansfield)对技术创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定义,他认为“一项发明,当它被首次应用时,可以被称为技术创新”。这一定义也为后来许多学者认可并采用。弗里曼(Freeman)对技术创新作了更全面的定义,他认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

在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于技术创新定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与理解,本文认为技术创新定义是满足企业家追求利润的目的,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原动力,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产生新成果并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

二、循环经济分析

(一)循环经济内涵界定

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的定义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定义是在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核心为物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狭义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完全颠覆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高消耗、高排放、重污染”及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最大化。广义的循环经济在狭义循环经济基础之上又有了一个提升,关注角度与层次都有所扩大,广义的循环经济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经济领域,而是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系统性、整体性的关注。其所研究的问题是着眼于整体大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协调配合,借助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等,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界定为循环经济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范畴,它突破了经济领域,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包括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和技术等多种要素,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依靠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等手段构建复合的生态经济系统。

(二)循环经济特征分析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系统性更强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仅仅考虑经济领域,而不考虑社会、环境、资源等方面,并有意识地将其排除在外。循环经济以整体性、系统性观点看问题,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求经济活动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协调统一,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全面、健康发展。

2.消费观念更先进

传统经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不可避免导致资源过渡消耗、环境过渡污染、消费者消费无节制。而循环经济提倡适度消费的观念,是将消费理念融合到环境保护意识当中,倡导人们在消费中,考虑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对产品进行有限消费,即适度消费。

3.生产观念更新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在生产方式、要素投入方式以及两者的结合方面有更新的要求,对于管理理念、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经济“黑色生产”“褐色生产”的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转而寻求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发展。

(三)循环经济的原则

“物质循环使用、能量梯级利用、环境污染减少”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其目标在资源有限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其使用效率的大幅提升,这要求生产单位不仅在单个生产环节上进行资源把控、技术提升,更要在整个生产链中进行资源整合利用,推进物质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促使人类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最终带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循环经济的这些理念和发展目标被精辟地概括为“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ing)

减量化原则作为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遵循“适度消费”的指导思想,这要求生产单位在生产活动开始之前就要对资源(能源、水、土地、材料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通过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创新与提升来降低能源的消耗。实现以资源能源的“低消耗”换取最终物质的“高产出”,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再利用原则(Reusing)

再利用原则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强调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其利用效率。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实现:通过技术手段的革新提升产品的质量进而使产品多次使用,通过研究产品的功能改进实现产品的多级使用,最终实现 “一物多用”。假设产品使用寿命拉长一倍,那么相当于资源流动速度减缓一半,进而因资源消耗导致的污染物排放量就会减少一倍,最终可使经济活动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更强。另一方面是对产品资源的集约使用,将产品的利用达到某种规模效应,以此来减少因分散使用导致的资源浪费。

3.再循环原则(Recycling)

再循环原则关注的是生产过程的末端治理,通过对回收利用系统的升级、改进和合理使用实现“变废为宝”,即指对生产初始端、过程端、末端以及消费领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并通过回收技术达到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最终再次投入生产,推动资源循环的良性运转。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可以实现资源化,资源化可分原级资源化和次级资源化,两者区别在于回收后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后以哪种形式投入生产,生产的产品与原来产品是否一致。相同、相仿的既为原级资源化,否则为次级资源化。

三、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人类发展史都与技术的革新如影随形,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快速前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手段的一次次提升,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也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向大自然排放的废弃物也随之增多。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就是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粮食危机、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无一例外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近几年,面对日益凸显的问题,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发展方式,由此引发的生态伦理观也发生了变化,实现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伦理”的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的提升使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其不可持续性发展。人类认识到这一严重问题的同时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仍需技术创新来实现。正是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开辟了循环经济之路。因此,循环经济的诞生是人类技术创新不断进步的结果,技术创新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先导。

(二)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并非促使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其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环节便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可以创造适合社会需要的新产品进而成功地占领市场,创造最终的商业价值。技术创新不是单纯的科技问题,亦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是涉及多领域、多环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生产、市场拓展等创新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将科学技术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结合,使得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连接,形成促使科技进步与经济相关联,进一步升华,引发质的变化,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技术创新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循环经济既然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技术创新必然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技术创新专家认为,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的四重效应,具体为:一是原始创新的能动效应;二是模仿创新的扩张效应;三是后续创新的持续效应;四是结构优化的集成效应。这四重效应的综合使得生产界产出新的成果,转化为了新的生产力,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四重效应不断叠加为创新产出提供源动力,并被大量引致到下一轮的生产中,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保持稳定的、持久的推力作用。

由于循环经济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简单发展,还涉及到资源、社会、环境等各方面,是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是单方面的简单线性发展,而是一项包含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要素非线性的发展过程,技术创新作用于此,必将产生综合性的作用机理。

传统线性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函数为:I=P×a×T1

其中,I表示传统经济对环境的综合影响;P表示本区域人口数;A表示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用GDP衡量;T1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所利用的技术。而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影响函数为:I=(P×A) ÷T2

其中,I表示循环经济对环境的综合影响;T2表示循环经济背景下所需的技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对比两公式中T对I的作用函数,不难发现,在只考虑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时,传统经济下技术越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越大,而循环经济背景下,技术创新成果产出越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小。因为在循环经济下,通过技术创新四重效应的组合发挥,引发生产技术的改进、工艺流程的再造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途径

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生态环境改良三条途径,具体如下:

1.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技术创新产生了许多新能源品种,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不可再生资源,大大丰富了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为人类遇到的能源危机的解决提供了途径。依靠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改造、挖掘技术潜力,是扭转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浪费严重局面的重要手段,亦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途径。因此,面对资源约束的情况,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

2.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每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优化都与技术创新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创新已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体现在高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传统技术得到适当的更替和改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也表现在多个方面,可通过技术创新创造适合需要的新产品进而改变需求结构、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间自由流动与关联、改变贸易结构来共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技术创新可改善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对原有传统经济发展的颠覆性变革,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社会、资源、环境的多重需要,强调应在保证资源储备和环境负荷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增长,这就要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要实现这一变革就必须要技术创新的为基础。通过技术的不断开发,资源消耗减量化技术、能源、产品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设计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均成为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依托。通过各种技术的多样化组合运用,将会对生态环境实现最大限度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武宁.山西省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影响研究[D].山西理工大学,2015.

[2]高国生.江苏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与对策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08.

[3] 罗晓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基于重庆市中小企业调查[D].2015.

作者简介:

第7篇

因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中只有人类,所以其根本无法意识到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工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环境问题的最终受害者正是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的核心———人类。综上所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态伦理观深刻地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这正是绿色经济的哲学理论内涵。绿色经济的涵盖范围很广,其理论来源主要有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对绿色经济的研究现状可以归纳如下:刘思华认为,绿色经济就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态和形象体现,是环境保护盒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张兵生认为“绿色经济学则是一门以天人合一、共生共享和系统哲学理念为基础,在以人为本和生态伦理指导下,从研究生态资本和物质资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优化配置与整体增值人手,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鲁明中、张象枢认为,“绿色经济是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以实现经济生态化为目标,并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实体。”以上对绿色经济不同的定义,均强调了生态规律的重要性,基本符合绿色经济的基本思想,但仍有不足。刘思华在定义中强调知识经济与生态经济,但基本将其等同于绿色经济,没有提出相对独立的理论。

绿色经济不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可持续发展理论简单讲包括三点,分别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其理论重点在于对发展目标的认识和确立,即我们努力发展所要达到的效果。绿色经济的涵义不仅限于此,它的理论重点应当是通过什么方法,利用什么手段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张兵生的定义利用了“生态资本”这一创新概念,初步解释了“绿色经济”。该理论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是仍有很大不足之处:首先,生态环境的价值还在不断探索与研究中,不同学者用不同方法测算出的结果也大相径庭,所以我们无法将生态价值资本化并且合理定价。其次,能否将生态价值资本化是一个生态伦理问题,一旦将其资本化,就相当程度上割裂了人类与大自然的联系,很容易令我们重新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最后,假若我们将生态环境资本化并给予合理定价,逐利者也很难保证自己的行为都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如果逐利者破坏环境的成本小于这种行为带来的收益,那么他也会为了短期利益做出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总之,“生态资本”理论有理想化、操作困难等缺陷。

鲁明中、张象枢的定义同时突出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一定缺憾。首先,其未明确主体,没有指出谁来遵从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其次,它未能说明当某行为无法同时满足两个规律时,行为人该如何选择;最后,定义中“一定水平的经济实体”所指不甚明确。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绿色经济”的定义都不完善,主要问题是我们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这里,笔者尝试在改进传统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来定义“绿色经济学”。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就是一种“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者有限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这些物品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消费。”显然,传统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的,它有最基本的“理性人”假设。虽然很多学者研究绿色经济时批判该假设,并对此提出了“生态人”假设,认为“生态人”就是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其他经济社会效益,但是这种假设实际上没有多少现实性。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在实践中,都是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来进行经济活动的。对于普通的市场经济参与者,一般都缺乏足够的生态学理论知识,他们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承担了最为直接的市场风险,在市场中生存是第一目的,所以他们没有动力更无能力确保生态效益。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劳动、技术、资本等要素,通过市场调节这些要素的分配和利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市场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不会使人主动重视生态环境效益,所以生态环境在这种市场规律下很难不被损害。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逐步深入,研究者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内提出“外部性理论”,即单个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带来影响,但他个人并没有因此得到补偿或者给与他人补偿。显然,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者征收“环境税”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科斯指出政府只要选择最优的初始产权安排,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外部性问题。这些学者的研究都说明,政府才是唯一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主题。可惜的是,这些思想早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构建“绿色经济”理论,可以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下保留“理性人”假设,将“外部性理论”提升至同劳动、资本、技术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调节劳动、资本、技术等稀缺资源的配置,让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来解决生态环境的外部问题。之所以强调政府的作用,理由如下:第一,只有政府有能力对生态环境问题能有足够的认识。环境的破坏往往跟人们缺乏足够的环境知识。生态环境问题有一个显著特点,其全面爆发前的潜伏期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十年,然而一旦爆发,带来的结果就是毁灭性的。也许我们现在的很多行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正处于潜伏期,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正因如此,若想避免环境问题带来的损失,必须长期不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生态环境进行基础性研究,以获取足够的认知。显然,只有政府动用国家力量才能使这些研究长期进行下去。第二,只有政府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如前文所述,单个行为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能主动成为“生态人”。而政府如果采取适当的法律、制度、教育等各方面措施,是有能力将普通的“理性人”规范成为“生态人”的。只要政府坚定不移地推动相关制度建设,定会取得显著成效。总之,生态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而政府正是社会力量的代表。所以,政府是生态问题的最终责任人,构建“绿色经济”理论当然应强调政府发挥的作用。

作者:刘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