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审计和会计知识范文

时间:2024-02-27 16:09:10

序论:在您撰写审计和会计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审计和会计知识

第1篇

论文摘要:就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在培养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根据目标进行教学研究、分析。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颖.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第2篇

论文摘要:就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在培养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根据目标进行教学研究、分析。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颖.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审专业;审计实务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等应用型人才,满足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双重原则,建议学校和任课教师在安排高职会审专业的《审计实务》课时,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下足工夫。

一、专业教学不能脱离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会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毕业时就能参加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所以,在学好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上必须开设一门《审计实务》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讲授实务之前,首先要保证理论够用。因为在上《审计实务》前已经学过《审计》,学生对审计过程、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都有所了解,所以,在讲《审计实务》时就没有必要再花大量的时间去重复,但仍然需要把执业道德规范、基本的审计程序、具体审计方法的运用、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的编制简单介绍一下,尤其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规范体系一定要强调,因为讲实务,首先必须要保证其执业行为规范。理论上扫除障碍后,接下来就要强调学生的独立操作。会操作不仅仅是指能发现会计核算错误,主要是指会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能编制、整理审计工作底稿;能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和出具审计报告。最终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顶岗。要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目标,就得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学生毕业时,能明确岗位职责,进财务处就能干出纳、进行日常核算;进会计师事务所就能提供会计服务和从事具体的审计业务。

二、配备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

高职学生的思维一般都很活跃,但自制力略差一些,学习的积极性、自动性和求知欲稍差一些,大都没有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面对这样的群体,就要求教师除了要严慈有度,时时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外,还要让学生热爱教师,进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如果老师照本宣科,讲课枯燥,学生最多坚持听一两次课,就对这门本来就有难度的课完全丧失了兴趣。一个合格的审计实务老师,对会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其执业的引路人,是学生未来职业道路上的榜样。

讲授高职《审计实务》教育的教师,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储备,较高的专业应用能力,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既要成为本专业的讲师、教授,又要成为本专业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所以,教师要定期到会计师事务所的第一线去从事会计服务、审计和验资等业务;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要成为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曾经从事过会计、审计专业的教学,后来改行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是讲授《审计实务》课的最佳人选,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会计、审计的行业现状也比较熟悉,他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有现实的帮助,而且还能给在校的专业教师提供及时的指导,所以,学校应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尤其是在实训教师、实训场所和就业机会等方面。

三、挑选一本好教材

《审计实务》与《会计实务》不一样,《会计实务》开课多年,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也相对低一些。而且,会计实务贴近生活,学生容易理解,教材多,可选择的余地很大,教材的编排也比较科学,而可选择的真正的《审计实务》教材却很少,适合高职的就更少了。目前,市面上有关审计实务方面的教材要么是纯案例教学方面的,要么是过于偏重审计理论方面的,这些作为参考书可以,但若作为教材还有欠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理论比重过大,与《审计》有太多的重复,实务部分太薄弱,具有可操作性的案例太少,根本无法满足技能培养的需要;二是实务部分的案例过于直接、简单,而且基本上都是会计核算方面的错误,没能有机地结合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容易给人造成审计就是简单的查账的错觉。而高职教育使用的应该是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的,有效融入了资格认证、案例教学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内容,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操作技能的实用教材。

《审计实务》教材的编写可以参考《会计实务》的模式,《会计实务》的编排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即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顺序来进行的,这与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吻合,既系统又有条理,学生容易接受,实训效果较好。《审计实务》也可以按照实际的审计过程进行编排,即以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为红线,把各业务循环作为工作平台,在每个工作阶段都配套有相应的资料和对应的审计工作底稿。学生可以在执行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的同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这样编排教材的好处是避免了人为地割裂审计工作,审计中不按报表项目来组织审计工作,而是按业务循环来组织审计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明确各审计阶段的工作要点和重点,能有效地强化学生收集审计证据、鉴定审计证据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能力。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

1.要精讲理论

理论教学要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突出高职教育应用性、针对性、岗位性、专业性的特点。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与规范、法律责任,这是为了让学生清楚自己将来作为审计人员应遵守的行为守则、职业道德和违反行为守则和职业道德后应承担的后果。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责任,规范职业行为。二是重点介绍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方法。三是简单介绍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这是为了让学生对整个审计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清楚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和主要任务。目的是不让学生迷失方向并做到心中有数。

2.要强化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教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案例教学,讲案例不仅仅是就案例讲案例,而是通过讲解案例,教学生如何识别异常现象的方法,向学生传授审计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掌握审计技巧。二是在实训教室进行仿真模拟实训。我建议采用学生角色互换,教师指点迷津的办法来进行实训练习。教师先将每12名学生分成一个团队,在团队内分两组,一组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处,另一组是代表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实训分两个阶段,团队内的两组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进行角色互换。分组后,教师将同专业其他班级学生完成的完整成套的《会计实务》作业发给各小组,每个小组都配套一份完整的会计资料和其他信息。准备工作做完后,教师就带领学生从审计业务承接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计划进行风险评估按货币资金审计、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等业务循环的顺序,针对各循环涉及的具体报表项目,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选用科学的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实训结束时,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实训得分。

实训时以团队为单位,学生还能在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学生自己分工,自己为公司取名,自己商定团队纪律,所交的实训作业也是以团队为单位,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审计实务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能通过团队合作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能力,培养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要依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校外实训

学生较多,要将全部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去实习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开设《审计实务》课的那一学期的三、四月份,由《审计实务》老师按照6∶1的比例在每个小组挑选一名会计、审计理论基础扎实,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将其分配到与学校有合作协议的会计师事务所去进行跟队审计一个月,学生学成回校,再将自己的执业经历和掌握的职业技能传授给本组的其他成员,通过学生来教学生,及时、方便,辐射面广,效率高,效果也不错。

五、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专业教师除了教学生专业知识外,还应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做事先做人。”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结合《审计实务》的学科特点,从审计的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等职能出发,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每堂课都可以结合审计案例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

综上所述,在明确了高职会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配备了会审专业实战专家的基础上,如果能做到内容安排恰到好处,教学方法科学适用,师生共同努力,落实检查督促,就一定能实现高职会审专业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肖小飞.审计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殷文玲.审计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第4篇

一、县(市)支行会计集中核算对现场审计产生的不利影响

根据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无论是履职审计、离任审计或是财务会计专项审计,会计核算业务都应是审计监督的重中之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受原始会计核算资料与审计现场分离、会计制度和核算组织形式的制约等因素影响,使得内审部门对该项业务的现场审计困难重重,大多不得不将重点放在财务管理等方面,审计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一)会计核算资料与被审计单位的脱节,使内审部门实施现场审计流于形式

会计集中核算后,县(市)支行的会计凭证、对账回单、各类清单和报表等原始会计资料都上交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集中保管。事后监督中心对上交的原始会计资料没有以支行为单位而是按照业务分类装订,极不便于借阅。内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业务现场审计时,一般只查看被审计单位各类在用的会计事项登记簿、印押证管理、岗位职责及会计人员现场操作流程。由此造成两方面脱节:一方面,不符合现场审计抽查样本量每年应不少于三个月的要求,审计分析缺乏资料和依据,增大了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人员无法利用原始会计资料对会计人员交接、重要事项审批、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内外账务核对、同城票据交换、账务处理和计息计算等业务进行核查和比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场审计只能流于形式,业务风险无从查证。

(二)会计档案管理规定的约束,使内审部门实施现场审计成本加大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规定:应严格会计档案查阅管理,查阅会计档案必须按规定办理查阅审批手续。查阅人可以阅览、复制和摘录会计档案,但严禁将会计档案借出本行。开展现场审计时,如要保证审计效果,必须将支行上交的原始会计资料进行复制或摘录,并调送到审计现场,将大大增加审计成本。据统计,常德市中支7个支行仅2007年就上交事后监督中心各类会计业务凭证(含各种附件)约96,000张、账表(含各金融机构报表、对账单、发出和接收业务清单及余额表等)约20,500张。按抽查样本量每年不少于三个月的标准,一个支行最少需复制或摘录的原始会计凭证和账表分别约为3,430张和730张,成本之大可想而知。

(三)会计集中核算组织形式的制约,使内审部门实施现场审计工作量增加

《中国人民银行基本会计制度》规定,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设置营业网点办理柜台业务;成立核算中心集中处理全辖会计核算事项;成立事后监督中心监督会计核算结果。开展现场审计时,日常会计核算监督资料需向事后监督中心调阅,而会计营业部门负责集中核算系统日常运行管理,数据和账务参数设置等必须由营业部门提供,若涉及固定资产和财务费用等还要会计财务部门配合。内审部门要实施全面、有效的审计,必须多头取证,回旋于县(市)支行审计现场与中心支行事后监督、营业室和会计财务部门之间,审计工作量大大增加,极易引发审计人员疲惫心理,势必造成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和质量不高。

二、对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审计采用非现场方式的有利性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第二十三条规定:内审部门对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和行属企事业单位可以进行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会计集中核算在给现场审计带来不便的同时,为实行非现场审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有利于就地取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一是有利于提高审计实效。实行非现场审计时,审计组可指定被审计单位派人将由支行保管的相关登记簿报送至中支,然后与已上交的原始会计资料和数据进行核查和比对,既节约了审计人员和资料往返于中支与支行之间所需的时间,又利于排除各种干扰;二是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实行非现场审计既能节约众多审计人员外出、资料复制等各种费用开支,又可根据需要及时将中支相关会计业务骨干吸纳为审计组成员,有效实现人、财、物等资源合理整合和最优化配置。

(二)有利于沟通交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是有利于问题及时处理。开展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如因对相关业务知识不熟悉、档案资料不全而被审计单位又不配合,难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实行非现场审计,审计地点转移到中支机关,审计人员如遇到难点问题,可及时与中支会计集中核算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进行交流和探讨,达到解疑释惑,有效解决审计出现的问题;二是有利于准确查证问题。由于主管部门的及时和有效配合,审计人员获取审计依据更为全面,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充分性、相关性和合法性更为充分,对违规事实的查证和定性更为准确。三是有利于促进协作。对会计集中核算业务的非现场审计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更能促进不同科室和不同业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了审计协作化水平,使各种潜在的审计信息和人力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三)有利于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一是有利于部门间了解审计信息。在开展现场审计项目时,反映审计成果的审计报告往往只在上下级审计部门、主要领导和被审计单位之间传送,对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审计建议的落实主要通过被审计单位来完成,实际效果难以保证。在非现场审计过程中,通过与内审部门之间沟通交流的不断增多,可使各部门间能及时和准确地掌握被审计单位业务的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二是有利于促进审计成果利用。通过非现场审计交流,可为被审计单位提出更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解决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检查监督和督导整改,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使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

(四)有利于内部监督,提高廉洁从审意识。一是有利于监督审计行为。通过实行非现场审计,可消除空间距离影响,使内审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人员的监督更为直接和有效,同时减少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过多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产生或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可能性。二是有利于减少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或负担。无需被审计单位解决审计人员的餐宿、交通和办公等实际问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被审计单位日常工作的影响和接待开支。

三、实行会计核算业务非现场审计需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一)审前准备环节。由于非现场审计大大减少了与被审计单位的日常接触,审前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审计程序中占有重要位置。审计组应在广泛搜集资料,准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建设、内控制度执行和业务量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审计方案。相对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确立审计事项时应更加详细全面,提前向被审计单位下发审计通知书、资料调阅清单、进点会谈提纲和审计公告等,并送至相关部门,便于其充分作好准备工作,避免重复劳动,尽力减轻配合负担。如:指定被审计单位明确审计联络员,专门负责资料传送和业务联系等事宜;确定被审计单位参加会谈人员范围,尽量解决因非现场审计而造成的沟通不畅和信息来源减少等弊端。

(二)资料交接环节。非现场审计中,审计资料一经送至内审部门,内审部门就应负有对所有资料的保管及保密责任,确保资料完好和完整。审计组必须指派专人接收、清点和专柜保管调阅的各种资料,编制一式两份的交接清单,由交接双方签字认可,各执一份作为资料交接的证据,分清责任。被审计单位和主管部门应按要求提供完整的资料,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5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审计质量

一、相关研究背景和发现

在近些年,诸多研究文献集中在审计费用和非审计费用之间的联系,审计委员会和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董事会特征与审计费用(非审计费用)的关系,特别是久负盛名的美国大公司,如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倒闭。审计师的职责不仅仅就是完成年度报告,而且还可以进行其他与税务有关的服务,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诉讼,有关招聘及薪酬,有关企业融资交易及其他服务,如内部审计服务,估值及精算服务。

在1992,吉百利财务方面的企业管治委员会首次其存在的根本是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为目标的一个最佳应用守则。吉百利委员会建议上市公司应具有高效率和胜任的董事会结构,并采取责任审计的方式。

1992年以后,英国监管机构提出了非审计服务费应在年度报告中予以披露,并为股东,债权人,投资者及其他人士的投资判断提供相关报告。审计费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相关的审计工作和审计风险的客户特性。公司的复杂性,规模和特定的事件与财政期间的审计费用呈正相关关系。当审计委员会开会频繁,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财务专业能力强,审计费用和审计委员会特征的正相关关系。而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并没有显示出任何与审计费用的联系。

综上的文献研究在一般情况下,有一个共识,即在控制公司规模的情况下,审计费及非审计服务费有一个正相关关系。这源于审计服务的需求由客户端和外聘审计师提供审计服务,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2004年英国颁布了公司法(审计,调查和社区企业) “2004年政府的策略帮助恢复投资者对公司和金融市场的信心,尤其在经历了重大公司治理失败。该法修订了从1985年和1989年颁布的有关规定,旨在加强公司治理和审计实践。此外,该法案的目的是协助社会企业通过创建一个新的公司类型,“社区利益公司”。

2005年英国公司法(披露审计师薪酬条例)中要求中小型公司应该披露审计师的任何实收酬金,只要是利益本质的,一切可估计的薪酬。该条例要求披露所有参与审计的人员的薪酬,如果不止一人参加出具审计报告。对于其他公司,不止一个人已获委任为公司的审计师,在涉及期间,单独的披露每名审计师的薪酬。要求披露审计师在审计期间任何时候所有的相关薪酬。同时,需要单独披露有关公司及其附属公司一方面和其他相关的退休金计划提供的服务。

二、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性和审计质量的关系

审计委员会是指董事会里的一个主要由非执行董事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根据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定义,审计委员会是指由发行证券公司的董事会发起并由董事会成员组成的委员会(或同等意义的团体),其目的是监督公司的会计、财务报告以及公司会计报表的审计。

审计委员会制度是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在有关职业组织、立法机构和企业自身要求的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中的一支独立的财务力量,它强化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加强了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数据和研究表明,审计事务所和审计人员提供非审计服务,会破坏他们审计职业的独立性,即在审计过程中不能表现出公正,不偏袒的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出具独立的审计意见。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审计功能只是被用来作为跳板,从而得到更丰厚的后续咨询服务。同样,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行为可能会损害审计质量和相关的报酬。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业知识背景,会导致更高的审计费用,但是也对审计质量产生正面的影响。其次,审计委员会规模可以促进审计质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足够的人数能让审计委员会在董事会中更有话语权,同时能够进行更细致的分工,使审计委员会发挥更大的监督作用。

审计委员会带头人是否为财务专家能够显著地影响审计质量,但是财务专家比例与审计质量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带头人的作用要明显大于普通委员的作用。但是审计委员会带头人的影响却是降低了审计质量,原因可能在于许多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带头人由财务总监或者总会计师等内部财务人员担任,他们的专业性被其独立性的丧失而抵消。审计委员会会议能够显著提高审计质量,而且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开会的频率能可见委员能够影响审计委员会运行效率,一般来说是积极地影响审计质量。

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还有是其他不可忽视的因素。比方,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一人兼任、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等均能显著地影响审计质量。董事长与总经理为―人兼任会对审计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因为此情况下董事会与管理层在一定程度上重叠, 权利过于集中,并且业务时间占用过多,个人精力有限,会削弱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公司治理效率会降低,从而对审计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三、独立董事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一、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包括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由于重大错报风险基本上属于不可控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在评估这部分风险通常是通过测试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来判断的。而对于注册会计师能够控制的检查风险部分,通常是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和实施必要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来判断的。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加大了项目的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较低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制度的不健全性而造成审计风险。很多会计师事务所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构或评估机构,或者设置了并没有具体实施,而是为了经济利益盲目地接受高审计风险的客户,审计风险失控。

2.外部原因

(1)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频繁,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除证监会、国资委等政府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信息需求者。因此,注册会计师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但是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甚至与被审计单位共同造假欺骗大众行为,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获取的会计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部分经营者为谋求高额利润或逃避纳税,有意弄虚作假、谎报业绩,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当被审计单位在主观上要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时,其在业务处理上的隐蔽性极强,加大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社会各层次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和信任程度越来越大,审计意见会被更多的经济主体使用,作为审计意见提供者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也会加剧。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1.内部措施

(1)内部治理严格,实行统一管理。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进行监督,严格控制审计质量,有效地控制了各部门的自,提高了各个层次对风险的重视程度。

(2)重视执业人员的选聘与培训,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招聘由人力资源部和审计部共同管理,每年需招聘审计助理、项目经理及高级审计人员。招聘的人员都有一段试用期,在试用期内他们作为实习生参与该年度的年度审计工作。待到年审工作结束后,人力资源部和项目组根据其在年审工作中的表现决定是否录用为正式员工。被聘用的员工再根据其工作成绩和工作经验可以逐级晋升,既保证了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又控制了审计风险。

2.外部措施

(1)慎重选择客户公司,严格把关签约环节会计师事务所设有专门的风险评估委员会和业务协调委员会,专门针对签约环节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和计量。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每一个客户必须通过风险评估委员会签约风险评估环节,出具低风险的风险评估意见报告后才能正式对该客户实施审计,否则就不接受该被审计单位的委托。

(2)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实力也就大大增强,抵御审计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3)聘请高级法律经济顾问,减少审计风险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从成立后,就应该成立由资深法律专家和高校教授等组成专家委员会,对一些重大项目、有争议的审计问题及法律责任等进行专项研究和监管。有了专家委员会的参与,如果有审计诉讼发生,事务所也可有备而战,进行合理合法的抗辩,以减少审计风险引起的法律责任,将审计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4)提取风险基金、购买职业保险,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投保充分的责任保险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尽管保险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

四、结语

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控制是一系统工程,可以从谨慎选择客户、强化事务所内部治理、改进审计方法等方面来加强。

参考文献:

[1]马 健:浅谈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J]财务与会计,2002(9):48-49.

第7篇

关键词:会计;会计凭证;会计科目;会计审核

当前我国的会计凭证作为经济往来和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和有效材料,通常可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经济业务发生时索取的发票及款项收据等即可称之为原始凭证,而在原始凭证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分录,如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等都是记载账簿的直接依据,所以称之为记账凭证。通过对会计凭证的正确填写,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可以有效的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保证各项业务的合法性,对于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及漏洞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的措施,使单位的资产得到保护。通过对会计凭证的审核,可以有效的保证会计账簿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有效的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1 正确填制凭证,准确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凭证的正确填写是保证单位内部经济往来的重要依据,只有使用规范、正确的填写方法,才能够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填写凭证的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在符合凭证填写原则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客观性和真实性,为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基础。

1.1 注重审核原始凭证

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即是对会计凭证进行填制,而对于会计人员来讲,其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通过对原始凭证的日期、内容及数据进行检查,从而发现其经济业务是否有生产经营活动有关,是否有签章等,审核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因为这项工作将直接关系到会计核算的质量和会计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当前的经济活动中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与原始凭证审核不严具有直接的关系。审核原始凭证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政策心和责任性,其发票的性质、对经济活动内容的表述、数字的真实性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识别,从而保证记账过程中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2 正确设置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费用)等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的项目名称,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又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反映各种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支出(费用)和收入的总括情况,科目名称由财政部统一制定。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科目,明细科目可根据单位具体经济业务情况增设会计科目。增设明细科目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是能够更详细地反映资金收支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是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必要的资料。科目增设不是越多越好,一般以满足经营管理需要为限。

1.3 准确使用会计科目

国家统一的行业或单位会计制度,一般都对会计科目主要核算内容和基本业务的核算方法作出规定。会计从业人员应熟悉本单位所使用的会计制度,充分掌握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具体内容,准确运用会计科目,正确反映单位的财务资金状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制度的改革,新的政策、新的准则、新的制度不断出台。如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09年财政部对资产处置收入作了新的规定,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上缴中央国库,纳入预算,新增收入科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在此之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是将此项收入作为专项收入计入“专用基金”科目中。作为一名会计从业人员,要注重在实务工作中理论学习,不断给自已充电,适应现代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

2 强化会计凭证审核的具体策略

会计凭证对于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一定要保证会计凭证审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会计凭证,要加强审核的力度,规范审核流程和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保证会计凭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1 强化对《会计法》宣传和学习的力度,单位领导要予以特别的重视,组织单位内的会计人员进行学习,从而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使会计人员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作中原始凭证的真实、合法和完整性进行重视,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2.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制单对原始凭证进行监督审核,依据仔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然后对记账监督环节进行复核,处理记账凭证和所附原始凭证时要按照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财经法规和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复审,如有违规的凭证不准入账。在会计主管审核监督这一环节,要对前面的两个环节进行再次审核,即对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等是否符合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以及政策法规进行审核,为明确各自责任,在每一审核环节完成后,各自签章。

2.3 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很多时候单位负责人往往是导致会计信息虚假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提高其责任意识,使其在经济活动中起到带头作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将会计工作提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督促财务人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好审核把关工作。

2.4 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计人员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执业素质,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对工作方法能够灵活的运用,处理好各种经济关系。

2.5负责人审核及专人报销来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合法性

会计人员在确认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时,需要由会计机构负责人进行有效的审核确认,同时由专人进行报销,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情况的发生,从根本上杜绝违规票据出现在会计账簿上,有效的发挥了会计监督的职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会计工作基础得以规范,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结束语

会计凭证的填写和审核作为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人员从事工作的直接对象,通过对会计凭证的正确填写和审核后,利用所收集和处理后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使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得以提高。而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则需要将会计基础工作作为整体工作的基础环节,从而对其抓好、抓牢,努力提高自身的会计知识,不断加强和改进会计核算方法,为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焦晨霞.加强原始凭证审核把好会计工作[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