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6 17:35:41
序论:在您撰写毕业设计的目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精品本科 机械 毕业设计
一、概述
打造精品本科教育,努力培养卓越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地方高校责任所在。而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中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的机械类本科生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培养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学术问题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和总结测评,是将本科数年所学知识融合提炼并加以升华的过程。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在高等工科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项目的建立和实施将打破毕业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体系,建立毕业设计的长线教学机制,将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理念融入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把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案例紧密结合,通过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应用型人才。
二、国内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根据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培养计划,毕业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本科第八学期执行,实际持续时间往往在3~5个月不等。毕业设计选题一般由教师确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教师和设计题目。这样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教学培养计划在毕业设计环节分配的时间不够充足。
根据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在第七学期末进行,并在第八学期执行。通常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开始的一至四周或一至六周时间内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阅,完成文献综述,并阅读和翻译与课题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献,在对课题研究内容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之后利用约七至八周的时间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并进行具体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后利用四周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论文答辩。整个毕业设计环节约持续十六周时间。这样的时间对于机械类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专业,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课题的实验设计、实践工作以及课题的深入研究,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或科研论文。
2.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缺乏连贯性。
目前,对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通常在本科培养计划中的第六、第七两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进行。其中,第六学期主要进行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第七学期主要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各课程相对独立、缺乏连贯性。无论是在安排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任课教师往往更多地局限于关注本门专业课程自身,缺乏对该课程的先修专业课程、后续专业课程或相关联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虑,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进而也无法在毕业设计中使学生将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制约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缺乏兴趣和主动性。
目前大多毕业设计课题由教师指定,学生被动地进行选题与设计,缺乏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的学生在毕业答辩时甚至连研究的课题背景都说不清楚,这样的毕业设计何谈质量保证?
4.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
机械类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涉及专业素养培养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受本科培养计划总学分的限制,专业实验教学设置在专业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较低。而实验教学设置以专业基础性实验为主,这些实验大多为演示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实验能力之后,留给学生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空间并不多。而过多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并不能使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基本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样在毕业设计环节,一些学生在课题研究中面临具体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或不知如何进行分析研究,也就更谈不上在课题研究中进行创新了。
5.缺乏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及实践环节。
工科类专业的大学学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素质的研究型或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团队协作精神、严谨治学等各方面。但在目前多数工科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缺乏或并不重视对这方面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缺乏查阅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的研究习惯、不能规范地撰写学术论文、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抄袭他人研究论文、团队协作精神缺失、不能承受多次实验失败的挫折等一系列问题。
在当前世界各国工科院校进行的毕业设计改革中,加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教育,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美国MIT 提出了“回归工程”和“工程教育必须更密切地回到工程实践的根本上来”中的培养原则;德国的工科院校一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工科专业学生从一进校即开始选择导师,四年级一年均以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为主。此外,英国、加拿大、丹麦等其他发达国家也在综合工程素质培养方面推进改革进程。
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竞争尽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竞争。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将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等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传统的常规实践性环节进行相应的、必要的改革研究和探索,已势在必行。
三、精品本科目标下的机械毕业设计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
“精良厚德的师资队伍、精确卓越的培养方案、精彩丰富的课程体系、精密完善的教学设施、精细严谨的教学管理、精致实用的人才产品”是“精品本科”的六个核心要素,抓住了这六个要素,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实现了这六个“精”,我们打造精品本科教育、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有鉴于此,必须对现有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精品本科的培养核心思想,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要以提高学生综合工程素质为总线,以强化工程意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改变以往由指导教师指定选题的单一模式,让教师、单位和学生都参与到毕业设计选题中,构筑多层次的毕业设计平台,结合相关学科必要的技术基础知识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生研究能力的启迪,充分体现毕业设计的工程性与创新性。
为此,本文针对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提出以下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
1.研究机械毕业设计教学理念,采用新模式建立毕业设计体系。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应以提高综合工程素质为目标,强化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此,改革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体系至关重要,结合精品本科教育的核心思想,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机械类毕业设计长效教学机制,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和重要性,切实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主要的改革思路是分阶段实施毕业设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设计做准备,结合兴趣与专业选题,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1)第一阶段: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归类
将近三年的毕业设计课题导入毕业设计课题库模块,让学生在第四学期就能了解近年来本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领域,结合自身的专业兴趣,初步制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从而在第五、六学期能合理安排和调整自身的选课内容,为毕业设计做知识的储备和积累。
2)第二阶段:选题阶段。
第六学期末进入选题阶段,采用双向选题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报符合专业要求的毕业设计课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申报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由被动选择变为主动选择,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热情。
3)第三阶段:实施基于工程案例的模块教学,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第七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方向,选择相应的知识模块进行培训,从而较快的掌握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和设计方法,明确毕业设计的工作流程;阅读国内外科研论文若干篇,了解课题所属领域的最新研究前沿,明确毕业设计的任务和创新方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字组织表达能力、撰写科研论文能力及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的能力。
4)第四阶段:设计实施环节。
第八学期按照学校毕业设计相关规范和要求,结合课题具体内容,全面完成毕业设计各项任务。
2.营造多层次的毕业设计平台,突出工程素质的培养。
1) 以理论研究为主题的毕业设计
针对研究能力突出的学生为主体,利用现有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培养学生理论分析研究能力。
2) 以创新设计为主题的毕业设计
针对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主体,利用创新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性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衡量毕业设计的质量。
3)以工程应用为主题的毕业设计
针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横向课题为主要的选题标准,锻炼学生实际从事科研项目的能力。
4)以校企联合,面向工程实际为主题的毕业设计
以到企业实习的学生为主体,采用企业给定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采用联合答辩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3.学科发展带动毕业设计平台建设,进而促进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1)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已经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博士点建设的过程中,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在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进展,目前正在建设“机械工业数控机床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在现有的平台支持下,进一步建设机械类毕业设计平台建设,使学生的应用型毕业设计项目得以实施。
2) 毕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以培养综合工程能力为指导思想,增设基于机械类不同方向的工程案例模块教学先修课、建立毕业设计长效教学机制、分阶段实施毕业设计计划,构建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新模式,将显著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多层次的毕业设计平台构建为切入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构筑深厚的工程技术根基,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工程素质的教育作用;以学院学科发展为推动力,构建毕业设计平台,促进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总结
以上,对以精品本科教育为目标的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实践方法。当然,精品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高等院校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针对各自的培养模式和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去实践和推进,不断地改革教育体制,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6月
[3]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7-179.
[4]马清珍,张宝魁.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理工高教研究,2008,27(2):83-85.
[5]罗怡,基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科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3,(263)4:152-154.
[6]邓小玲,贾碧,蔡苇林凤,李正.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37-3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机遇;挑战;原因及对策
人力资源是当前热门学科之一,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力资源并不是过去简单的人事工作,如今招聘、培训、考核、企业文化等等都是其涵盖的内容。社会各个层面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人才,更令一些企业求贤若渴。人力资源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缺口,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但不是都能进我们以前概念的“好”单位(如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或者直接就可以做管理岗位。
一、当今高校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当今高校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方向)主要是由医药类学校开设,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培养的目标一般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合格毕业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医药人力资源的测评、招聘、配置、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医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
结合培养目标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宏微观经济学、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测评、组织理论、雇佣与培训、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管理心理学、现代医药企业管理、普通心理学、统计学原理、公司财务管理、劳动法规、英语、计算机等。而设定的就业方向:可在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医院等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调配、培训等相关工作。
二、当今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1.当今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机遇
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大范围上来说,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领域,前途十分广阔。在国外许多企业资源计划(EPR)软件系统中,人力资源(HR)是非常独立的一块。在企业实施ERP过程中,HR部分都是由专门的HR顾问负责。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大多都是行政出身,进来许多高校也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的质量和市场的需求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国内的人才资源队伍素质,不仅急需在总体上大力提升,而且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由再现型素质向开拓创新型素质转化;由内向型素质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素质转化;由单一型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化。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现在需要中高级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量为600多万,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其中北京缺40万,上海缺60万,广州缺50万以上,武汉也在30万人左右。对于其中的细分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
由于市场巨大缺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资也在节节攀升,据调查,大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薪水一般月薪数在1万至1.5万元或高达1.8至2万元(一般在1.5万元上下浮动);薪酬经理、招聘经理等大抵在6千元一1.2万元之间(一般在8千元上下浮动),在这样的工资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薪资水准一般在1.2万元左右浮动,最高不超过1.5万元,最低不低于8千元。高薪使人力资源管理师成为许多人眼中极具吸引力的热门职业。从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由徐静蕾执导的励志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可见一斑。
2.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由西方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传播和认同,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热潮近年来逐渐升温。然而,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很多企业还存在许多观念误区:
(1)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属于行政管理范围错误。实质上这仍局限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而不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企业内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企业增值的目标。因此,凡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员工对企业价值有关的职能,都应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中。这个系统大到宏观层面,如远景、战略(与人是否配合,是否能够产生激励),小到微观操作层面,如招聘技巧、绩效测评,其间还有企业组织、职位设计、企业文化等中观层面。行政管理职能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只是大人力资源系统中的一小部分。
(2)人力资源工作基本处于企业内部,对企业经营业绩没有直接贡献错误。许多企业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处于辅助位置,而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生产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目标,都必须在承担这些职责的人的有效工作下才能最好地完成。一个好的市场推广活动也许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增加企业利润,但若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长期稳定的市场拓展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使企业目前的业绩得以保持,更重要的是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地成长。
(3)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错误。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解,是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价值开发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目的,这不仅包括基层员工,而且包括中级甚至高级管理层。只要员工存在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延伸,整个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大人力资源系统。许多跨国公司提倡这样的观念:所有部门经理都应是人力资源经理,因为他们对下属负有招聘、考评、开发、激励等职责。人力资源工作要想切实有效,没有各职能部门的执行、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以上观念误区的一个共同根源是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企业各部门的系统性。那么,专职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系统作出规划;提请高层管理者重视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说服各部门主管认真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对各部门的人力资源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如专业化的技术系统);注重对企业员工,尤其是职业经理层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职能的转变又是大的经济发展环境要求的),就要求人力资源从业者不能仅局限于人事手续的管理技能,更关键的是要把目光聚焦到企业战略的整体把握和有效执行上来。从参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到战略的分解、监督执行,从企业文化重塑与再造,学习型组织建设、综合绩效管理、企业经理人的培养机制的建立、人力资源价值分析、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人力资源审计等一系列事关企业发展与命运的重大职责都将成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新的职责。这些变化要求人力资源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并提高自己的从业技能。
三、如何从课程设置引导人力资源本科毕业生的就业
1.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就业分布及其原因
由目前市场上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的数量和就业的远大前景,我们可以预见本专业学生毕业生的就业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实施情况并不尽然。根据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显示,本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然而专业对口的就业率较低,从就业分布来看:医药代表占36%;人事专业占20%;办公室文员占16%;咨询顾问占6%;自主创业占4%;入伍占4%;考研占4%,其他占10%。因此可见,班级的大部分的同学主要还是从事于与医药营销相关的职业,人事岗位的比率只占第2位。造成同学们应聘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不能如愿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看似入门较低,可实际上,这一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盲目追逐导致职业生涯错位是很可怕的。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一定要知己知彼,一厢情愿追求职业目标不可取。“某管理培训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职业性格应该是感知型和沟通型,善于协调、组织、演讲,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和艺术的沟通者,同时又是严谨的政策制定实施者。”
(2)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竞争性、效益性,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是复合型的。而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都是干行政出身的,最近几年有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和市场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
(3)从应聘情况看,医药营销岗位的门槛要更低一些,没有太多的专业限制,而且招聘人员需求量较大,同学在此列求职中往往是一投即中。而部分医药代表的成功也刺激了同学的专业“转向”。
2.加强课程设置合理性,提高同学就业质量
为了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及在求职过程中占有优势,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发挥优势,我们必须在同学的课程设置上加以培养和引导。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除了发挥专业优势,牢固学好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课程,更要发挥我们学校优势,增加相关医药类课程,使得我院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应聘岗位时,除了一般的企业、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医药类的企事业单位也是他们可以选择对象。而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医药类的专业背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3.课程以外的证书式教育增加了就业的砝码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人才资源队伍的素质,不仅急需在总体上大力提升,而且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由再现型素质向开拓创新型素质转化;由内向型素质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素质转化;由单一型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化。大学本科毕业生要想在毕业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除了专业知识成绩过硬,普遍的英语计算机知识之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资格考试,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便是人力资源管理师。
随着外部坏境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当今的大学生应该根据本身和外部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和学校等周边的有利条件,多方位的寻找就业途径,审时度势,不断进行自我完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李艳彦,张志艳,石琛琛,杨希.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 2010,(12) :522.
[2]非常就业 非常选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03):46.
[3]安徽中医学院学生手册.20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泰勒课程原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
一、泰勒课程原理
泰勒在美国组织实施的“八年研究”涉及三百多所高校、30所实验学校,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课程原理。泰勒提出了四个核心问题:(1)学校要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4)如何评价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一经提出随即成为学校课程编制的理论依据。直到二十多年后随着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才逐渐出现了对其的质疑和挑战。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也是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毕业设计过程中是否借助了市场的力量以及如何借助这种力量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将借助泰勒课程原理对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下文简称“毕业设计课程”)进行考察。
二、毕业设计课程借助市场力量现状的审视
(一)课程目标的拟定缺乏市场关怀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的是各课程目标,其中包括毕业设计课程目标。毕业设计课程是为了核心目标的实现而实施的。为了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需要在毕业设计课程目标时参照市场的关怀,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毕业设计课程目标时向这个方向偏向。这样才能够确保毕业设计课程一方面检验了毕业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锻炼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及对社会的适应力。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轻视专业实践技能的倾向。毕业设计课程中也同样存在相似的问题。例如在毕业设计的考察上过于强调“学术性”,即学校往往强调毕业设计的学理基础,却忽视其应用性、现实需求,甚至有些毕业设计的选题还存在着与市场、就业等明显脱节的现象。这反映出毕业设计课程的目标选择上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性。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
在面对市场多元需求的情况下,毕业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本应该更加凸显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时需要市场提供更多的背景与思路从而演化出符合应用型人才特征的毕业设计。现实中毕业设计课程内容却与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课程内容的刻板化、固化不仅没有考量到市场的需求,甚至还造成“设计模板”现象普遍存在。“设计模板”现象指的是毕业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套用已有成品、半成品设计模型为模板,替换其中某些元素从而达到“偷梁换柱”目的的现象。“设计模板”不仅反映出毕业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求、形式等存在不规范现象,更凸显出毕业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课程内容缺乏变通性,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造成了毕业生能够投机取巧。市场中存在着种种需要,如果将毕业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机的结合,必然能够有效地避免“设计模板”现象的发生,也能够帮助毕业生认识和理解市场的需求。
(三)课程实施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毕业设计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市场提供力量,帮助监督、规范毕业设计以保障课程内容的顺利实施。换言之,市场是保障毕业设计课程内容实施的一支重要力量。高职已经意识到市场或者实践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常常非常注重毕业实习的环节。从场域的角度来看,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有利契机,通过在实习过程中选择自己的毕业设计不仅能够摆脱学校设定内容的刻板,也能够让毕业生在实习中开展毕业设计。不少学校却常常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看作是两个分别不同的过程进行,而没有进行有效对接,即毕业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回到学校进行毕业设计。理论上来说,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二者并非决然对立。在进行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恰恰是理想的契机,让毕业生能够选择偏向于市场的内容。毕业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在设计的质和量上都能够接受市场的监督和规范,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
(四)课程评价缺少市场的观点
课程评价是检验人才培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的评价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譬如在评价主体上常常以本校教师为主,对于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缺乏足够的关照。毕业设计的实际应用水平如何还缺乏详细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建设。毕业设计成果是否具有实用性以及有多大的实用性最为敏感的力量在于市场。这也就意味着市场对毕业设计课程评价有一定的话语权。如果仅仅由高校教师来对毕业设计课程进行评价的话,那么将可能会忽视相当部分的实用性而仅关注毕业设计成果反映出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也是为何毕业生常常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还有所欠缺,在工作中出现适应性较差的现象。
三、借助市场力量的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一)参考市场力量拟定课程目标
毕业设计课程的目的在于充分地锻炼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市场的力量不论是在创新能力、应用能力还是实践能力上都有着直接的话语权。在毕业设计课程目标的拟定上高职院校应该广开渠道,在高校教师设定目标的过程中参考市场对于毕业生的需求,对于毕业设计成果的需求。通过学校与市场的合作综合拟定毕业设计课程目标。
(二)借鉴市场中的设计内容
在毕业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取上,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地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利用这一平台获得毕业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市场是对市场需求最为敏锐的组织,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帮助学校选取毕业设计课程的内容,把市场需求的内容、用人单位需要的内容充分地体现在毕业设计课程内容中。这样既能够发挥毕业生毕业设计成果的应用性,也能够增强毕业生对自己的信心和面对市场竞争的勇气。
(三)赋予市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权
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质量如何,能否体现出其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都需要通过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来实现。市场的力量是监督和管理毕业生毕业设计的重要力量之一。可以通过为毕业生安排双导师来实现市场对毕业设计的监管过程,即为毕业生安排校内导师和聘请企业导师各一名,全程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技术支持、创意支持。还可以通过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的方式,让毕业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实习单位也能够参与毕业设计的监管。
关键词:项目 毕业设计 探索研究
毕业设计环节是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讲,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日后工作中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最实战的一场演习。每一个本科院校,都很重视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往往采取初期让学生思考,撰写开题报告,中期进行检查,最后采取毕业答辩,环环相扣,本文基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提出以项目为思路进行毕业设计环节的探索研究,以项目为思路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毕业设计项目的主体,从主体主观能动性方面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在传统的毕业设计过程中,一般的步骤是首先指导教师给的毕业设计题目,学生进行选题和分组,接下来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最后进入毕业设计的实施环节,最后进行毕业设计答辩。
针对以上毕业设计的传统步骤,除了毕业设计的实施环节,之前的几步学生都是处于比较被动的角色,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缺乏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批阅开题报告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撰写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明显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即将进行的毕业设计内容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学生对于为什么要撰写开题报告这个问题没有达到深刻的认识,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毕业设计分组也没有进行过深刻的思考,缺乏对这些问题的主动思考,缺乏把自己作为毕业设计的主体的思维进行前期的工作,势必造成对于前期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前期工作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对于毕业设计环节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项目,是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的一次性成果,因此对于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相当于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只要是由项目构思―项目目标设计―项目定义―项目实施―项目检查―项目评价―项目后评价这几个阶段构成的,如何让学生以项目的角度,把自己作为毕业设计项目的主体开展毕业设计工作,进而加深学生对毕业设计学习环节的理解,最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每个学校都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
一、明确毕业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角色
对于毕业设计环节,以项目的角度来讲,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毕业设计前期阶段、实施阶段及毕业答辩阶段。在设计环节中,参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相关者主要以学生和指导教师为主,学生是主体,指导教师只是起辅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辅助作用。通过整个毕业设计环节梳理本专业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加强本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是学生将自己作为毕业设计主体的需求和期望,将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不仅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实施环节,还要体现在毕业设计前期的工作中,如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开题报告的撰写环节。因此,从项目角度来讲,毕业设计项目的参与者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及相关教学管理单位是监督管理者,辅助学生毕业实际的实施。
二、项目构思贯穿于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与确定
作为教师,在一定的范围内确定若干个毕业设计题目,确定若干个选题,出发点就是需要解决问题,作为教师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考虑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
(1)考虑学生在校的前三年半时间内所学知识的综合考虑,所确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覆盖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其中几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起到将学生所学知识的梳理和综合运用的作用。
(2)考虑学生在以后的岗位中实际所从事的工作,毕业设计选题的确定考虑与学生毕业上岗能力直接相关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的上岗能力为主要目标,奠定实践基础为出发点。
(3)对于毕业设计题目的难度选择方面,主要考虑以中上水平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毕业设计是一个涵盖各个课程知识的综合选题,学生要解决这个选题,必须通过积极查阅资料,梳理所学专业知识,建立清楚的解决问题脉络,才能够达到解决培养解决专业难点和关键问题的能力。
作为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时,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出发,如作为本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范围主要包括:建筑结构设计组、结构施工预算组。这两个毕业设计组的涉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建筑结构设计组主要侧重建筑方案设计、结构方案设计;结构施工预算组主要侧重在建筑方案确定的前提下,进行结构设计和施工组合安排及进行图预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设计组,达到兴趣和能力培养的结合。
另一方面,从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考虑,选择与即将从事的工作相关的毕业设计选题,希望通过毕业设计,增强实践实动手能力,为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为毕业上岗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毕业设计;企业;校企联合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3-02
前言
毕业设计在高校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作用,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考察,更是对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最后阶段的能力提升。毕业设计的题目选择、培养方式等,都关系到毕业设计的实质性成果。对于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考核。对于企业而言,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如何、成绩如何,关系到学生到单位后能够尽快融入工作岗位。因此,创新高校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对学生和企业都有重大意义。
1 高校毕业设计培养目标
高校毕业设计在教学培养计划中的价值,主要分为硬性目标和软性目标,同时实现两种目标,对于学生和企业而言,都有积极意义。
1.1 硬性目标
高校毕业设计的硬性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相应学分。在当前我国各类院校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下,毕业设计环节所占学分比例非常大,学生只有完成毕业设计后才能获得该环节学分,学分达到培养计划要求后,方可获得学位证。
第二,完成相关的工作量。我国高校毕业设计通常以工作量进行评价,毕业设计的工作量通常包括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写作、外文翻译等,三项工作共同完成后方可获得毕业答辩资格。三项指标的核心是毕业设计题目,选择的题目适合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完成相关任务,否则,将没有资格参加毕业答辩[1]。
1.2 软性目标
高校毕业设计的软性指标主要指教学培养计划中的培养目的,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设计能力主要通过图纸设计来锻炼,通常包括手绘图纸和计算机绘图,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把学生的二维绘图能力和三维绘图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随着各类分析软件的开发,很多学校还将一些与行业相关的软件通过辅修课的方式,纳入学习计划中。具备设计能力的 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够从事基本的设计工作,满足企业的基本设计需求。
第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看图能力。对于工科类的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环节还要锻炼学生的看图能力,图纸作为工科生的信息传递工具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掌握扎实的看图能力才能够指导生产。
第三,是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岗位管理能力。相关岗位管理能力是毕业设计培养目标中最为软性的目标,也是对学生要求最高的目标,在企业中从事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生产、工艺、质量检验、库存管理、采购等,这些岗位对设计能力和看图能力没有特别明确的要求,但是学生必须能够熟悉设计流程、生产加工流程、行业质量标准等,这类管理岗位通常要求学生把专业背景和企业实际相结合,还需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因此岗位管理能力是对学生的软性综合能力的概述,也是目前企业中最急需的能力[2]。
2 高校毕业设计现有模式
我国高校毕业设计现有模式主要是校内老师指导校内设计和校内老师指导校外设计两种方式,两种培养模式的主体都是校内老师,所以学生所选的毕业设计题目也都是校内老师的课题,题目更加贴近学校,而与校外企业没有关系[3]。
2.1 校内老师指导校内设计
校内老师指导校内设计是指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是校内老师指定的,并且指导老师是校内老师,同时,学生的毕业设计阶段要在学校内完成。这种培养模式下,校内老师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课题情况,对学生进行灵活的指导,老师对学生指导的时间更充足,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频率更高。同时,学生所在院系,还能对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统一的控制,能够保障学生毕业设计按时完成。但是这种模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校内老师的课题大多数是学术研究类的课题,即使老师的课题是横向课题,但是课题的具体内容也不会完全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工作内容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做的毕业设计,与今后的工作缺乏延续性。其次,校内老师在课题数量、教学水平等方面具有差异,学生跟随的老师不同,在毕业设计阶段学到的东西差别性也很大,从而打破了平时公开课同一老师指导下的公平体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毕业设计阶段开始拉开差距。
2.2 校内老师指导校外设计
校内老师指导校外设计是指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是由校内老师指导,而学生的设计场地是在校外,这类情况主要发生在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工作单位要求学生提前到企业见习,这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能够尽早解决就业问题,对所在院系的就业率非常有利,所以学校普通支持这类模式。但是从学生培养质量看,这种模式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学生在企业边实习边做设计,在时间上没有充分的保障,目前高校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下学期,整个毕业设计时间大概有三个半月时间,如果学生到企业后没有很好的自律性,很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毕业设计,从而达不到毕业条件。其次,校外设计解决缺乏老师的指导,将学生完全推向企业后,对学生的学科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并没有实质性的好处,缺乏老师的指导,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毕业生可能会犯很多错误,这些错误可能影响到今后的工作,比如制图标准细节问题,如果老师亲自给学生面对面修改图纸,能加深学生的印象,防止同类错误再次发生,而在企业中学生独立设计,尽管最后老师帮助其指出了图纸错误,但是在毕业设计的最后冲刺阶段,学生通常会忽略这些细节指导。
3 高校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针对当前学生就业现状和企业用人现状,加高校毕业设计创新模式探索,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毕业设计中的积极作用,使毕业设计不仅成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阶段,还成为学生与企业工作充分结合的阶段,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前期就能发现自身不足,并通过毕业设计阶段及时进行知识的弥补和完善。
3.1 校外老师指导校外设计
校外老师指导校外设计是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与毕业设计之间矛盾的最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下能够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有稳定的指导资源,还能够按照企业的技术要求对学生的技术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种模式实行的优势在于,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提供,通常这些题目都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相吻合,既能服务企业生产需要,又能加深学生对企业工作内容的了解。企业具有完整的生产流程,学生在企业参加毕业设计,能够将毕业设计内容与企业的生产、工艺、质检等流程完全对接,更加全面的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要求企业与学校建立统一的学生管理规范,保证学生的必要设计按照学校的进度要求完成。
3.2 校企联合指导校外设计
校企联合指导校外设计是指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提供,学生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但是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由企业老师和学校老师共同承担,在指导任务分配方面,校外老师主要指导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撰写等,而校内老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外文翻译,这种模式下,企业的生产优势、设计优势,学校的教学优势、管理优势,都能充分的发挥出来。由于企业都有固定的生产任务,学生要想采用这种联合毕业设计模式,必须首先取得企业的就业协议,这样企业与学校之间才会有共同利益,学校希望学生就业来提供就业率,企业希望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获得全面提升,为企业招揽具有全面能力的员工。
4 结论
通过对高校毕业设计现有模式的分析,总结了校内
老师指导校内设计和校内老师指导校外设计两种模式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当前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特点,提出了校外老师指导校外设计和校企两盒指导校外设计两种创新模式,从而使学校、企业、学生三者获得最大利益,也从根本上位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徐艳芳;邓普君;魏先福.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2.
[2]张枝军.工学结合环境下毕业设计模式创新研究[J].消费导刊.2009,22 .
关键词:企业;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向企业提供能够从事实际财务工作的合格毕业生。而毕业设计作为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培养学生适应企业财务岗位需求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对提高高职毕业生对企业经营过程中遇见的投资方向、筹资问题、应收账款控制、利润分配、以及存货管理等相关财会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是目前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主要方向。
1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的概述
1.1基本性质
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我国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或实习期间获得的职业技能进行综合提升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文件和高校教学评估过程中,都对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由于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目标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建构,所以毕业设计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就愈加突出。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毕业设计应有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没有得到凸显,毕业设计更多的走向普通高校的学术性论文写作的方向。具体来说目前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遵循的是“论文指导教师命题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教师下发任务书学生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书进行论文答辩”这一模式。这种模式完全将毕业设计以论文写作的形式完成,没有注重通过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初步职业能力,形式化倾向比较明显。
2面向企业视角下的高职财会专业职业能力和毕业设计分析
2.1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和非专业能力两个部分,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所在。专业能力指的是在职业活动中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专业能力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是“显性”职业能力。而非专业能力指的是能够普遍适应所有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之外的的职业能力,它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专业能力相比,非专业能力是一种“隐性”职业能力,强调的是潜在可能性和可持续性。从我国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特点来看,非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而从高职会计专业角度出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专业能力。即是学生要胜任会计工作岗位各项技术要求应该具备的侧重于实践的各种能力。其次,职业认知能力。即是对会计行业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以及其意义的理解、掌握和认知。最后,团队协作能力。这一能力指的是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正确处理工作与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能力。
2.2毕业设计模式的构建原则
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质上就是要求在毕业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职业环境或模拟职业环境,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在主要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按照职业要求进行内化,进而提高初步获得的职业能力。具体来说设计模式应该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的模式来开展。因此,要实现财会专业毕业设计的这一目标,应该按照如下原则构建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首先,目标具有针对性。以高职财会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以真实的会计应用环境为根本开展毕业设计。其次,方案具有可行性。目前,许多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与毕业实习完全脱离的,二者似乎是两个毫无联系的过程。如果将毕业设计贯穿到实习过程中,让学生边实习边进行设计,以设计题目为中心目标开展实习,这样既能明确毕业实习目标,提高实习效率,同时也使得毕业设计与具体的职业环境紧密结合。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毕业设计方案在目前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中还是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再次,过程具有可控性。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除了需要有有效的组织外,实施过程的可靠性也是保证预期效果和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如果失去对过程的有效控制,整个设计既有可能会流于形式而失去其原本的意义。由于财会工作具有财务处理相关性、业务内容相似性、规范要求一致性等特点,所以对高职财会毕业设计进行过程有效控制显得十分必要。最后,设计成果具有可评价性。通过“凭证———账簿———报表”与汇报答辩的形式,在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结果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穿行的过程进行评价考核。这种将结果和过程同时纳入考核评价的方法,能够实现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操作规范程度、工作熟练程度、以及灵活应变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的掌握等方面的的提升情况的把握。
3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具体实践
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是一种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毕业设计模式,在该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企业参与到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即是说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实施深度的校企合作。具体来说,这一毕业设计模式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毕业设计的流程。明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各自职责。企业的指导人员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管理;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中期检查;在毕业答辩前两周学生返回学校整理毕业设计相关的记账凭证、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同时带回实习报告等相关实习资料。第二阶段,校企共同合作共同选取设计素材。素材选取一定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把关,使得设计素材能够充分结合专业和企业岗位的需求,素材内容能够反映财会专业的知识体系,并且含有丰富的任务量和相应的深度。第三阶段,学生选题。指导教师讲学生按照3—5人一组进行毕业设计小组分组,让每个小组从给定的素材中选取一部份,然后根据工作性质和内容对人物进行细分,每个人承担不同的职业角色和责任。第四阶段,校企双方共同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任务书要明确每个小组及其成员的具体任务、要求以及人物完成时间。个人则根据任务分工或者是根据任务收集的各种凭证、报表、以及编制报表或分析报表,对单个岗位技能进行熟悉或掌握岗位群之间的联系。小组最后以:“凭证———账簿———报表”的形式和毕业答辩的形式最终完成毕业设计。第五阶段,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这一阶段是高职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的收官站。校企双方对学生实习期间岗位工作的规范程度、学生毕业设计中知识体系运用和把握的熟练程度进行考核,并共同举行毕业设计答辩和综合评价,进而评选出其中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和岗位实习能手,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4结语
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质上是高职办学校企合作的深化和拓展,是高职办学目标在具体教学环节深入贯彻的具体表现。实施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受到规范化企业运作的教育,熟悉未来职场工作的性质和具体要求,有效整合和提升平时学习中获得的零碎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从事财会工作的职业能力。在现阶段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中,校企合作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崇和实践,这为财会专业面向企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将学生毕业时的岗位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企业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中内化知识学习,将其转变为处理实际工作问题的职业能力,并通过毕业设计将学习所得的初步职业能力进行综合提升,转化为毕业后适应新的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非专业职业技能。
作者:何俐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参考文献:
[1]沈群.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2]郑红霞,汪琦,赵巍,西凤茹.工程与管理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8(02).
[3]尹燕,王传云.多学科交叉综合型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探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S1).
[4]张颖,丛蕊,戴光,李伟.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J].石油教育,2003(02).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胜任;工作流程;岗位能力
毕业设计是高职高专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系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职业习惯和道德养成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更是学生学习、积累、提高即将从事工作所需技能的一个重要阶段。毕业设计作为检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在选题、管理形式、考核形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弊端,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毕业设计工作新思路,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革新。一些高职院校由指导教师设定的毕业设计选题依旧“纸上谈兵”,毕业设计的管理也较混乱,毕业设计考核流于形式。1.选题问题其一,创新性缺失。受以往教学思维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在毕业设计题目的拟定上缺乏新意,创新性不足。对于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而言,创新性的缺失一方面意味着设计失去了竞争力,设计作品没有生命力,另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学习、创作的积极性,必然导致毕业设计整体水平的降低,这两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其二,实践性不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多数以命题方式进行。教师在设定毕业设计任务书时,一般是对多门专业课程知识点进行概括,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命题,最终要求学生提交一份毕业设计作品。命题式毕业设计导致的问题一是背离了高职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二是与课程设计类似,流于形式。其三,针对性不强。统一的毕业设计内容与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多个就业岗位目标相背离,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要求与学生能力培养不匹配。由于毕业设计选题与就业目标、就业兴趣不一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以致毕业设计失去了价值。2.管理问题其一,受限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较紧张,有些院校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还与毕业顶岗实习冲突,客观上造成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混乱,从而降低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其二,一方面是就业与毕业设计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宽松的毕业设计考核,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缺乏主动性,认为毕业设计与毕业没有直接关系,从而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难以达到行业标准。其三,高职院校对指导教师的管理不严格将会导致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不系统,统一的毕业设计题目与指导教师的专长也有矛盾,部分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也会影响对学生的指导。分散式的毕业设计指导管理,繁重的教学、指导任务都是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教师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3.考核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现行的毕业设计考核“重结果、轻过程”。以作品评比结果为主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发挥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无法真正保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对毕业设计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质量、学生工作质量、设计成果质量、毕业答辩质量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并没有建立标准化的质量评估体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改革
针对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毕业设计选题、管理、考核三个方面展开,笔者提出基于职业胜任、工作流程、岗位能力等方面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1.基于职业胜任的毕业设计选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与开展相关调查得知,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状态:一是将选择专升本等方式继续学业深造;二是已落实就业单位且将参加顶岗实习;三是尚未落实就业单位但有明确就业目标;四是有少数学生未落实就业单位且无就业方向。基于职业胜任的毕业设计选题坚持以毕业生为本,结合四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其一,对于继续学业深造的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课程设计内容为基础,以接近本科毕业设计的标准要求学生进行完善和深化(选题①),这种选题的优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下一阶段深入专业学习的内容与目标,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余时间准备升学考试;二是收集该时期国内外各类室内设计方面的竞赛,以竞赛取代毕业设计(选题②),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培养兴趣、拓宽视野。其二,对于已落实就业单位且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将由指导教师与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沟通后共同确认,毕业设计的选题围绕其将从事岗位展开(选题③),提前强化学生对即将从事岗位的胜任能力。其三,对于尚未落实就业单位但有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围绕学生就业目标展开,根据就业方向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引入该时期校企合作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选题④),让毕业生和企业员工就共同项目分开推进工作,为后期工作成果对比分析奠定基础。其四,对于未落实就业单位且无就业方向的少数学生,应由指导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前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若能使学生明确就业目标,则按选题④处理,如果学生仍无法明确目标,则应将该部分学生分组化整为零划分到选题①、选题②、选题③、选题④等组中,让这些学生在与其他选题学生的合作中培养能力、明确方向。2.基于工作流程的毕业设计管理基于工作流程的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管理将突破以往的学生分组形式,以选题为基础将学生进行分类,再根据指导教师的专长进行分配。新的分组管理方法解决了以往纯粹为完成设计任务、机械化规定每组人数的问题,也解决了以往管理模式中未考虑教师专业所长,且一位指导教师需要面对众多学生、众多选题的矛盾。选题①的指导工作由校内课程专业教师完成,由于该选题以课程设计内容为基础,学生对该类型设计任务的流程已经非常清晰,所以管理工作主要围绕时间进度、设计图纸深度展开。选题②的工作过程是以作品达到竞赛要求并获得理想名次为目的,应由具备一定竞赛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应为学生详细解析竞赛要求,将要求和目标准确分解后贯穿到工作过程的每个节点中,注重工作过程所对应的结论考核。选题③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应主要由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承担,该选题已是真实工作任务,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是全工作过程的,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监督、检查,在各个工作过程时间节点对选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掌握,反馈意见和建议。选题④为校企合作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但并不一定是企业同步进行的项目,就时效性而言可能会有滞后,但企业就该项目的推进过程和结论将给本选题的实施带来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选题④的管理与选题③的管理类似,只是作为管理方的教师和企业角色应互换,教师对选题进行全过程管理,企业根据在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对学生实施该选题的情况进行跟踪掌握,反馈意见和建议。3.基于岗位能力的毕业设计考核毕业设计考核应打破以往以指导教师为主、仅仅依据设计作品进行定级评比的模式,考核结论的组成应根据设计选题对应岗位的能力进行划分。考核结果由基础评估和结论评估两方面组成,基础评估的主要考核指标有:一是出勤,以校、企双方签到表作为依据;二是执行力,校、企指导教师考核每名设计组组长,组长考核组员;三是进度和质量控制,校、企指导教师考核每个设计组并以每组总分形式下达考核结论;四是团队协作,自评、互评相结合。结论评估根据选题不同则考核指标有所区别,答辩环节为结论考核的通用考核指标,重点考核选题成果的质量和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还需考核学生对选题完成过程的掌控能力、分工协作能力等。除了作为通用考核指标的答辩环节外,对于选题①,可邀请学生升学高校的专业教师对设计作品进行点评,并将点评意见纳入考核结论;对于选题②,还应将参赛获奖情况计入最终考核结论;对于选题③,企业的考核结果和项目委托方的满意程度则是考核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所有最终设计作品将在学校举行的双选会上对用人单位进行展出,给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最直观的指导。4.建立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数据库数据库以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为主体,学校(指导教师)、企业共同介入,实现毕业设计分组—选题—实施过程—毕业设计考核—学生就业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结语
实践教学结果表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的实施,顺利解决了以往毕业设计选题、管理和考核三大方面的问题。笔者根据对自己所在学校2012、2013、2014共三届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对学生升入本科学校、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得知,改革方案中提出的基于职业胜任的毕业设计选题、基于工作流程的毕业设计管理、基于岗位能力的毕业设计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对于当前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而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另一方面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广荣.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3(25).
[2]商珍.关于高职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