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4 15:22:18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306-02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1]。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出了教学过程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情境、协作共享、对话交流、意义建构。
(一)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指出,教学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为“体验一种相关的新知识与直接告知这种相关的新知识完全不同”[2]。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安排,而且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
(二)协作共享
协作发生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者认为社会性相互作用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以协作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性互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教学群体,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教学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的协作对教学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教学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协作教学环境,教学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共享,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对话交流
对话交流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建构主义强调教师要放权给教学小组,而且“这种教学小组要足够小,以便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教学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对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计划、规划完成规定的复杂任务的思路;此外,协作共享的过程本身也是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成员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明确化和外显化了,他们的思维成果和智慧为整个教学小组所共享。
(四)意义建构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教学有效地把握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新知识的有效迁移,并能对知识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立起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形成自己理解客观事物的独特视角。
综上所述,教学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所以,建构主义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不在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学观念更新
(一)强调基本素质培养
公共关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在课堂上要努力实现从“传授和讲解公关知识”向“培养公关能力”这一教改背景转变。注重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公共关系这门课程来说,由于其应用性、技巧性的特点,更强调公关工作技巧、基本素养的锻炼和培养,那么,如何选择合理的、具体的理论知识,并穿插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中呢?理论知识的知识点选择,这些知识点的深度、广度把握,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
(二)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和角色
这是构建现代公关课堂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并选择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最佳教学方法。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究、建构知识。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三)真正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师生平等互动。真正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要求教师平等地看待学生,要看到学生身上亮点。另外,学生也要转变学习方式,要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可以主动完成,也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完成。最终要让学生在这种互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师生双方互动对话。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加大教学方法的创新力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外,应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并列入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计划环节。
(一)案例教学法
结合公共关系理论选用中外案例,根据教学要求及教学进程、设计授课案例,案例的介绍应设置“障碍”或“疑问”。精选的案例如麦当劳的CIS、沃尔玛博客公关――舆论公关案例、肯德基应对“禽流感”的危机公关案例、蒙牛赞助超女案例、高露洁牙膏致癌风波――制造舆论公关案例等。主要采用学生分析讨论为主,然后学生派代表上台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法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我们以30人一个标准班计算,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每组5人。其中两个小组是“教师组”,分别讲授“公关理论”和“公关实务”相关知识点;两个小组是“学生组”,分别对“教师组”教授的知识进行提问;另外两个小组是“裁判组”,分别对“教师组”和“学生组”进行评价和打分,并提出相应的依据。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大纲和重难点提出相应的目标和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讲授“CIS”战略方案的模拟示范中,小组中成员自选一个熟悉的企业进行策划,集体合作完成模拟演示。合作学习法既适用于课外学习,又适用于课内学习。
(三)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与团队协作是一种组合式的实践教学。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及评论小组,就一些公共关系问题进行辩论,创造机会让学生们在辩论中提高对公共关系的透彻理解。
(四)仿真模拟表演
选择适合表演的案例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参与公共关系事件。如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新闻会;演讲辩论;商务谈判等。处理公关危机,由一名学生扮演因产品质量问题到企业投诉的消费者,另一名学生扮演受理投诉的公关人员,让学生在参与角色的模拟表演中领悟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建立公关教学模拟室,进行场景训练,设计模拟公关。这一方法非常适合公共关系实务的教学,也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
(五)实战演练法
实践是公关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有效的组织公关实践活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直接参与公关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工作。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让学生参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的策划和实施活动;在企业开展大型公关活动时,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参加;组织学生到课程实训基地参观、实训、座谈,通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公关实践能力。
四、拓展更完善的评价方式
完善的评价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和学习行为的法宝,公共关系课程创新需要拓展更完善的评价方式。例如:根据学生行动的快慢程度、“成长”的进度而设计“弹性学制”的考评方法,采用动态性、阶段性指标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快速“成长”。快行动、快成长的团队可以减免部分课时,而慢行动、慢成长的团队则增加课时(多修半个学期才能得到相应学分),这样力图鼓励学生的积极行动。新的评价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探索。
参考文献:
管理类学科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强调学生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实习教学环节的设计,形成较为完善的实习教学体系。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专业该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化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社区管理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98年教育部调整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目录,增加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近年来该专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有三百多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各高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规格、培养方案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使得该专业教学计划日臻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逐渐向科学化、合理化迈进,课程体系建设也初见成效。然而,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习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实习教学基本文档缺失、实习内容设置过于狭窄、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尚未形成,这已成为培养实习能力强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瓶颈 ”因此,根据实习教学规律,构建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习能力搭是促使该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国内调研及各种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自 1999年该专业开设以来,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科技司等单位不定期在全国举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邀请诸多国内外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做报告。就该专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各专家学者也进行了讨论,他们普遍认为由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发展不到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缺乏一个成熟的外部环境,这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该专业的实习教学环节也很难象其它管理类专业一样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以最早开设该专业的东北大学为例,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环节仅包括两个环节:入学时的认识教育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提前到第 7学期下半期开始,学生结合就业选岗,从第 7学期起就去相关事业单位实习。相对于其他专业,这样的实习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一些高校则沿袭原有相关专业实习教学的老办法,如某些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教学与原来的教育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具体来说,该专业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实习教学基本文档缺失。
实习教学大纲是实习教学的根本,它对规范实习教学的目的、内容和考核方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减少实习教学的随意性 体现实习教学的有序性,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每一环节的教学大纲。而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是新办专业,在专业建设的前几年,各高校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方面,因此,实习教学大纲的建设较为薄弱。在教学计划中关于不同类型的实习教学环节的地位、顺序、时间分配虽然有所规定,但就实习教学的每一环节如认识实习、学年论文、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并没有规范的详细的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即使有些关于某一环节的相关文件,也只是简单地说明起止时间、实习时的纪律和课程结束时的作业形式,并没有就该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考核标准做规定性的说明,这样使得实习教学的开展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够很好地达到开展实习教学的目的。
1.2实习教学内容设置较为狭窄。
实习性教学环节按通常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部分。一般来说,集中实习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分散实习教学环节主要指根据课程教学要求,配合理论教学,通过校内模拟或虚拟的实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相关案例,有机地安排观察实习、模拟实验、技能训练、咨询服务等实习活动。由于公管专业开办较晚,现行的实习教学内容只包括了集中教学环节,这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特征实习性很强,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应该针对这类课程开设专门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3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落后。
实习基地建设是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实习基地建设是否符合专业需要、是否选择恰当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由于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并没有完全到位,现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尚处于深水区,过去政府包揽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依然未能完全移交给公共管理部门,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模式只能是未来的目标模式。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该专业实习难度增大。从一些学校毕业实习的效果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大多的学校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学生自己联系工作单位,而大部分学生的实习集中在各类企业,而且实习的工作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企业的生产、销售,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无所不包,实习工作内容和该专业相去甚远。这样的实习是远远不能够达到实习目标的。
1.4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
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还应包括较强的公共管理的实践能力等。目前的公共管理的教师大都是过去从事经济管理和其它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因工作需要才专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因此大都缺乏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也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质量。
2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体系的对策建议。
2.1完善实习教学基本文档建设。
为了规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内容,撰写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公共事业管理实习教学大纲是公共事业管理实习教学体系的根本。公共事业管理实习教学大纲应对各实习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根据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每学期的实习教学计划,使实习教学有序进行,减少随意性。
2.2拓宽实习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公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应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特点,设置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习环节。课外实习主要是在教学体系之外利用假期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实习环节,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公共事业管理调研专题研究、案例分析等。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方案中设计相应的课外实习学分,学生完成该环节则能够获得相应学分。由于本科生进行实习活动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教师指导或负责带队,并制定一定的社会实践计划,有针对性地分组对有代表性的公共事业管理单位或高校实习基地进行调研或专题研究,这样不仅操作性强 而且学生更有兴趣 完成的调研报告有一定深度。
2.3 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 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系统工程,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在创建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应该建立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实验室。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实验室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基础上、借助模拟、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广泛的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场所。近年来,围绕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引入实验教学和科学试验方法,一些高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肯定。如华南农业大学等大学已重点建设公共事业管理计算机房,计划筹建专业实习实验室等。
2.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管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多是自己联系。这种分散实习的形式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考核难度较大。因此,高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公管专业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首先是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上;其次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的特点,按照不同实习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准确选择教学实习基地,以建立健全多功能的实习基地为理念;再次是对整个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了全面、整体规划,建立完整的教学实习基地体系。与具有良好行为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的程序和监督机制建立实习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以便学生能感受现实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初步认识的社会需求、提升对服务社会的认知,从而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了解自身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动力。
2.5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心理健康;艺术共鸣
引言
当代中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提倡多元化发展,着重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然而,学生的压力众多,不仅有课业繁重、竞争激烈引起的心理压力,更有人际关系和原生家庭等方面导致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开放、共享、民主、交流是公共艺术教育在公共空间中精神和态度的体现。公共艺术最重要的是价值取向的表达,而不拘泥于形式,它是为公众服务的艺术,是一切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活动。它是以艺术为社会公众服务为前提,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参与程序来设计、创作融合于特定公共环境的艺术品,并以此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1]。公共艺术教育是介入大众日常生活,通过丰富多变且易接受的形式提升审美标准、提高公民自身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20世纪80年代末,公共艺术教育逐渐在中国各大高校教育中初露头角。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美育”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渐渐成为“美育”教育的主体阵地,通过丰富的手段助力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同时也成为了校园里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的一角。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大学生所处的心理健康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大部分学生心理建设尚未完全,自控力与调整能力较弱,并且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点。(1)大学生的独立思维苏醒。开始产生个人主义意识,能够借助自我逻辑进行对事物的观察与理解,形成与周围的人、环境等因素之间的良好联系。(2)大学生大脑跳跃性思维渐强。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精力充沛的大学生对于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同时对一些未知领域也充满了求知欲,用自己活跃的思维延伸感知周围的新鲜事物。(3)大学生心理起伏变化大。大学生的蜕变需要种种挫折来实现,但面对挫折,大多数人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学习环境较为复杂,社会给他们的压力和困难逐渐增多,也进一步促使其各种心理问题的滋生和扩大化。面对普通意义上的健康心理,标志性因素就是“适应能力”,指的是与环境、人际、社会时局等的相处能力如何,而这种能力的适应程度也是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志。截至目前,各项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建设不够完整,可以总体概括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
1.2影响中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学生步入大学后,经历了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迅速脱离家长的管束,开始变得自由。根据中国特色教育体系,义务教育结束后,继续深造学习便成为一种抉择。大多数学生在“填鸭式”与“赶着跑”的教育模式中没有形成自我督促的习惯,在进入新环境后面对种种诱惑就会变得不知所以,迷失自我。由于自我定位并不明确,很多大学生开始变得消极,面对学习的疲惫心理愈演愈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点:(1)人际网络的竞争关系。大学生步入校园后,面对的老师、同学不再是身边最熟悉的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相聚在一起,各个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惯,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无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差异与生活方式的碰撞,从而引发矛盾。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势必会造成利益冲突和矛盾激化。(2)科技媒体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人们汲取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籍,更多会选择容易理解的媒体娱乐。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量虽然丰富,但却良莠不齐,大学生涉及和接触的方面越多,越容易被媒体娱乐同化,产生三观扭曲的言论和想法。所以,针对我国当下的文化发展方向,国家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创新,不仅仅以“德智体美劳”为基准,更要以整体发展为目标,通过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实现更好的知识体验感和互动性,从不同层面理解文化,明晰发展的意义与自我提升的价值。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对于“公共艺术”,很难有一个权威、精准的界定,英文术语中公共艺术的名词有很多,广义来看,在公共空间中的所存在艺术方式都属于公共艺术。根据近几年我国公共艺术发展情况来看,艺术形式多为城市内部的装饰雕塑、景观互动装置等。随着各大高校进行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公共艺术开始出现在学生的视野和生活中,公共艺术空间也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对现代高校环境艺术再创造,进而使其成为集体审美对象,是公共艺术的重要任务。公共艺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从艺术的角度使校园公共空间成为学生最重要的与艺术交流的场所。例如,校园中出现的木栈道与具有艺术感的长椅,既美观又舒适,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休息、交谈的场所。大学校园环境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共鸣的同时,又能增强其文化艺术造诣。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创作是高度要求美观与实用的结合,一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总之,校园公共艺术教育是在空间中发生的使学生产生代入感和舒适感的形式。对比有着传统艺术氛围的国外高校,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不够系统、不够成熟,但是现如今的发展现状仍然值得肯定。
3公共艺术教育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综合性分析
3.1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治愈作用
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主宰健康,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稳定的情感是人体内最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力量之一[2]。促进心理健康有两种途径:一是提升自身抗挫强度,使自身在面对各种障碍时更具主动性;二是控制接受外界压力的程度,使压力与自身抗挫程度相当。作为年轻、新颖的心理疏导手段,艺术治疗与艺术干预所展示出来的潜力和作用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理解和接受。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方面的价值,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也无法替代的。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公共艺术的介入,使高校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接受艺术空间的环境熏陶,艺术课程的欣赏与实践课程逐步融入到传统课业当中,达到学生与艺术作品近距离接触的目的。通过艺术作品产生的无形共鸣,在学生群体当中产生影响,引起人与人之间的话题讨论,使陌生的相处氛围被柔和化解。调节性情,释放不良情绪,转变心情。面对课业压力和各种社会竞争,处于义务教育中的学生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进行娱乐消遣,步入大学之后的迷茫情绪和自主学习的方式也让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上学离家的远距离思念以及宿舍环境的人际关系等,都是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因素。公共艺术课程的加入,使得这些情绪得以调节,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艺术氛围,排解不良情绪,完善个人品格素质。净化心灵,提升人格,完善自我。先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3]生活感、娱乐感、场所感、亲和感是衡量高校公共艺术是否合格的标准,切身感受艺术内涵能够放松身心,使学生长期接受艺术熏陶,建立对审美观念的正确理解。以洒脱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现实,恰到好处地调节自身情绪状态和意志因素。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情感智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与心理问题治疗方面,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突出的作用。将公共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时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这就是苏珊朗格所说的:“艺术可以使情感明朗化和对象化,从而使人得以关照和理解它。”[4]
3.2公共艺术教育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实践
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教育疗法在我国崭露头角并发展至今,在高校各大心理治疗领域都得到了应用,例如教师通过绘画、心理剧、音乐、舞蹈、沙盘等艺术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更好地认知和发展自我,为高校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治疗性公共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已经达成了共识。汕头大学在学校开展公共艺术展览与教育项目,并提出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黑龙江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心理健康协会,通过心理健康的文艺诗歌写作或配乐诗朗诵、针对小组中数量较少的理工科女生开设“女性心理健康”心理团体辅导、线上媒体的公共艺术教育传播等多方面的公共艺术形式,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相辅相成,互为指导,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3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实施的可行性
心理治疗,简单来说就是对心理问题的治愈和调整。自我可怜的外控力人群可能有抑郁风险,过度在乎别人的看法,心理学上将其定义为外控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很多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中都面临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承受着很多方面的压力,例如社会的竞争压力、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人际关系压力等。特定的场所在一定意义上有引导性作用,以建筑或场所的特性吸引群众的参与,有固定的模式和人群效应。但是,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所以公共艺术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是比较有限的。在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规划时,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心理状态以及接收方式都是需要考虑的。由于所处年龄和社会身份的影响,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相较而言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较强。公共艺术教育能否适应高校学生心理,能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校园文化涉及的艺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身心的塑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需要贴合学生生活、不矫揉造作,真实的情感流露是最好的艺术交流方式,让艺术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环境,让校园提升成为艺术空间的集散地,以此来缓解学生的压力。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因此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互动的学习氛围。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电工教学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学以致用;创设有具体任务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注重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强调师生互动。
电工学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电工理论的学习有一定难度,而且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不足,对电工实践也会产生畏惧心理。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不但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其结果往往是,理论学不好,而实际动手能力又差。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也只能是改变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首先,对于学习者来说,先前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讲解一些电现象和概念时,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发现问题和阐述问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潜在知识经验,使学生感觉书本知识只是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概括总结。其次,知识是个体主动构建的,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第三,尊重个人意见。知识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因此,教师不应单以正确或错误来区分不同的知识概念。第四,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气氛,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电工教学改革
(一)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获得知识,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电工学是研究电能的转换、输送、分配和控制的科学,是一门直接服务于生产实际的应用性的基础学科,而建构主义电工教学理念,不是强调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的推导、概念的记忆和原理的分析,能否计算典型习题,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工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电工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掌握电工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基础上,能正确使用电工仪表,能阅读和分析电路原理图、分析常用电器设备工作原理,会使常用电器设备。可见,使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综合能力,满足市场要求是电工教学的最终目的。从认知结构上分析,对知识的理解是实践应用的基础,实践能力是验证学生对知识是否深刻理解的唯一依据,所以学以致用又是电工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教学要理论结合实践
电工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实践电工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电工教学离不开实验。学生不但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实验来感悟电工的重要作用,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电工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按照教师或教材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验证理论结果即可,只是加强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的主观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建构主义强调把学习置于一个真实、具体的任务情境中,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设想,而不是让学生直接接受结论。教师要重视实验,把实验作为探索知识的手段。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开展实验,直接对各种现象进行实验探索,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再通过实验检验假设。新电工基础教学大纲规定将实验单独设课,提高实验课比例,为发挥实验功能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兴起,虚拟仿真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体会实验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
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口语教学中教师的定位应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和启发者。其次,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口语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方活动。要解决学生开口难的问题,就必须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教师要通过设置情景,营造学习氛围,采取互动式操练来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教学光盘及自制的课件,增加教学信息量,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扩大了语言的输人量。第三,坚持“听说结合,以听带说”。要提高口语能力,首先要增加语言输人的类型和数量,给口语练习积累素材。教师让学生跟着音像资料边听边模仿,或者由教师读完后,再要求学生重复。第四,开展多种口语练习活动。如故事复述、图片描述、课文朗读等。: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英语口语教学应坚持“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的原则,大力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得以延续。如利用课外时间举行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比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角、英语讲座、影视赏析、英语调频广播等与英语有关的课外活动,全方位营造校内语言交流环境,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和应用能力。
(五)以测试听力和口语作为段考内容
关键词:教学改革 职教理念 主观能动性 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
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与市场的竞争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和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制造观念,为人类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金工实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机加工从传统的热、冷加工发展到应用光、电、热、磁等能量的特殊加工,从普通机电控制发展到数控程序控制,从单板机数控加工发展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知识、新工艺的应用不断冲击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钳工是机加工中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钳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一直处于比较落后、陈旧的阶段。学生的实习内容是传统简单的常规操作,与现在的制造技术相差甚远,加工操作条件艰苦,学生对钳工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普通认为这种落后的工艺与市场追求的高精度、高速度和高可靠性产品有很大的差距,应该取消这种落后的实习工艺。学生这种对钳工实习的错误认识将直接影响到钳工实习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对今后机械制造的认识和学习。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对钳工实习的现状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钳工实习的重要性
钳工以手工操作为主,使用多种工具来完成零件的加工、装配和维修等工作,与机械加工相比,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低,但是可以完成机械加工不便加工或难以完成的工作,在机械制造和修配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种,是学生对机械实习认识的开始,可以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和认真工作的态度,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
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加强基础训练,突出钳工在工艺流程中的重要作用
对机械的认识,首先应从传统加工开始,只有锻炼基本操作技能,才能使学生对工艺流程逐步了解,对机械制造有整体认识。钳工的基本操作有:锉削、錾削、钻切、划线、钻孔、攻丝、套扣、装配,也是钳工加工的基本特征,这种加工操作方便,加工灵活,在机械制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借助实物对学生进行讲解,在实际操作中与其它加工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钳工的基础训练,亲自感受、观察,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育方式比枯燥的理论授课好,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以指导示范为主,启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德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指导教师示范,学生实际操作为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市场的竞争主要依靠人才的竞争,激发创造思维对金工教学非常重要,特别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钳工工种更具有优势。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指导性、提示性和启发思维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打好基础。为此,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改变沿袭多年的头与螺母的加工,组织动员实训教师不断改进设计新课件,根据实习专业和实习天数进行选择,如汽车模型、小板凳等各种小玩具。结构简单可安排学生很短时间实习。对实习学生进行分组,将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各组安排1名,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也可让学生在设计好的模型中自己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课件寓教于乐,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零部件的加工经过锯、錾、锉、划线、钻孔、弯曲、铆接等一系列的基本操作,最后进行装配、修饰、喷漆完成部件的加工。此课件能全面体现钳工的加工特点。在实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简化某些复杂零部件的加工,尽量让学生掌握一些主要部件,如减速机等的基本原理等,对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很有帮助。实践表明,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对钳工实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实习效果明显好转,使许多学生感觉到钳工实习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可以获得很多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
四、实习贴近生产实际,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实践 系统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43
Abstract Social work is a specialty with strong practicality, the effect of practice directly affects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students.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in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including unreasonable design, lack of control in the process and low quality. We need to manage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view of system which includes system design, system control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system evaluation, etc.
Keywords social work; system; view of system
社会工作专业源于西方,是一门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宗旨的具有利他主义倾向的学科,它以专业的科学知识为指导,运用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开展助人服务活动,在西方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需求日趋强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升,迫切需要更加专业的高素质社会工作者进入社会,那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教育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就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其实践教学的高水平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起源于社会实践的专业。从社会工作专业在西方社会的起源来看,它出现于英国工业革命以及工业革命之后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圈地运动产生了大量失去土地的无业游民,进入城市的人们面临着贫困、犯罪等问题,城市化的加速又带来了如养老、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原有的教会和个人慈善行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开始尝试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推动了现代社会工作的产生,可见,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就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具有浓厚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色彩。
(2)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对其的重要性。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服务活动,其职业性表现非常突出,它需要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在具体情境中改变案主及其环境状态的能力,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在劳动、社会保障、民政、卫生、教育、司法、文化等政府部门,工会、妇联、残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以及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福利机构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和管理工作方面的职业型人才,这就要求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一毕业就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这又决定了其学习过程中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3)社会工作实践是社会工作教学的重要部分。同所有的专业一样,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也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门,其中实践过程是学生内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深刻领悟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的最主要途径,通过实践,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既是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过程,因此必不可少。
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做好专业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教育中,其实践环节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
2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设置不合理
国内的社会工作专业起步晚,很多大学甚至是最近几年才设立这个专业,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当前很多学校在安排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方面,形式仍然比较传统,多集中于大四进行,而在前三年的实践安排很少(大学前三年的实践仅以短时间的认识实践为主),这种安排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且学生在大四的时间,考研和找工作的压力都较大,很多学生对专业实践只是应付了事,极大地影响了实践学习的效果。
2.2 过程:社会工作实践的控制不足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1980年首次在《自然保护大纲》中出现,在此时,绿色化学的概念也在化学工业领域兴起,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此时的一步法合成碳酸酯技术成为极具潜力的研究热点。其以基本的化工原料CO、O2和简单醇、酚为反应物一步就可生成目标产物,突出了“原子经济性”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担待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之所以是一种新发展观,根本原因就在于可持续发展观是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社会发展。从思维特征来看,可持续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与同时代非线性科学所提供了非线性思维是相一致的,即两者都揭示了世界的非线性本质。传统发展观奉行的是一种简单、线性原则,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可持续发展观的思维基础是非线性的。可持续发展观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认为发展是经济、自然、社会大系统包括人在内的从低级向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可持续系统中,系统包含无限多个可变的要素,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要素与环境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对初始条件具有极大的敏感性,系统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初始条件对未来的影响是非加和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体现了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共同性。可持续发展观自环境问题发端,逐渐扩大至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实现了人类发展观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工艺的开发
从光气法工艺到非光气法工艺,再从酯交换法到一步法工艺,新工艺的综合效益越来越明显,但碳酸酯合成技术的研究还未走到尽头。现在,尿素醇解法、CO2催化合成法的研究也正在起步。尿素醇解法工艺适合我国工业生产国情,是一条非石油工艺路线,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今天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CO2催化合成可以直接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和和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但他们是否能成为未来碳酸酯技术的关键技术,还需要科研工作者作出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完善。不仅是碳酸酯工业,其他所有化学工业的发展都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而科学发展观也将接受实践的检验,碳酸酯技术发展必须是按照“五个统筹”要求的协调发展,必须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