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4 09:44:51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 旅游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情况
在现阶段的旅游业中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传统旅游业,主要是传统的酒店、景区和旅游公司等。而另一类就是电商业旅游企业。
在信息化最开始时期,一些企业并不认可这一模式,信息化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将有关内容落实到实践上,但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一些企业逐渐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所以逐渐将信息化真正的落实。但是在落实信息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困难,其中最主要就是相关人才的稀缺,在我国同时掌握旅游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非常稀少,高水平的人才就更少了。通过调查发现阶段旅游行业的发展中,人才的储备与信息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其缺少资金,而是没有合理的方法实现本企业的电子商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没有相关意识,还是将思想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层次,第二方面是因为对于企业技术等方面的信心不足,所以不敢尝试。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解决。
在现阶段旅游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的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就是掌握计算机和旅游两方面的知识。这一情况就将原来旅游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的劣势转化为现在的优势,可以培养出更多专业型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复合型计算机人才。
2 旅游院校学生培养的培养模式和优化措施
在我国现阶段的旅游院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没有随着行业的发展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只是在其原有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了一些与旅游行业有关的课程,没有形成明确的行业优势,所以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的竞争中没能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下面就对现阶段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描述,并针对有关问题,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现阶段的旅游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在课程开设时没有将行业特色体现出来,在开设课程时没有根据行业当前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而是将其他学科的课程照搬过来,在学习完这些课程之后甚至不知道如何实现旅游行业的信息化。针对这一情况,解决措施比较简单,需要学校改变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尤其是课程设计方面根据社会的发展改变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更加符合行业需求。还要减少固定模式的课程,要将旅游行业中对于计算技术应用的实例搬到课堂中,使学生可以通过对相关市里的分析与研究,对于知识的掌握层次提高。
除了课程方面之外,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样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内容也在逐渐增多,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使学生感兴趣,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感到无聊,导致学生没有活力,也会对教师的授课产生影响。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要运用比较新颖的授课方式,小组学习就是其中比较有效的一种,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可以互相讨论研究,还可以对学生的团队意识进行培养,在团队作业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并将其划分到学生平时成绩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3 结论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形势非常好,所以在未来还会有更大的进步,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国民的而生活水平还会有所提高,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多,旅游行业作为其中比较重要的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在未来会有更加巨大的进步,通过对旅游复合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可以为我国旅游行业带来更新鲜的血液,使其有更加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舒波,翟燕霞,石书慧.基于QFD的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研究[J].教学研究,2014,06:50-54.
摘要:如今物联网技术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新经济引擎,不断推动着世界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随着物联网应用的不断推广普及,不少企业都开始思考并实践如何应用物联网提高信息化水平。本文首先阐述了物联网技术的时展,并强调了物联网对航空企业的影响,分析了航空企业在物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联网;航空企业;信息化
物联网的日渐兴盛,预示着世界已经进入了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工业4.0时代,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将大大改变,同时也将影响到世界各行各业的传统企业重新创新转型,为全面转入信息化序列积极探索实践。当前,物联网已经在全球拥有了较为固定的概念,主张借助必要的约定协议,通过灵活运用各种互联网与局域网络,能够将物品、机器、传感装置等进行联结,从而加强沟通联系。物联网主要采用智能化的远程控制管理方式拉近了处于不同时空区域中的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成为了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命力的重要力量。可见,物联网在技术上更具有先进性,能够对更多的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推动航空企业等不同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
1物联网技术的时展
物联网技术,主要实现的是“物与物”以及“物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产生联系的信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射频识别、红外感应、激光扫描、卫星定位等传感系统来感知和交换。物联网技术问世至今,始终在实现目标物品的有效识别、定位、处理等方面变现出众。物联网理念源自上世纪90年代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一书。步入新世纪以来,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使物联网的创新发展拥有了更强的技术基础。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正式诞生“物联网”概念。随后的2008年开始世界物联网大会基本于每年举办一次,主要集中讨论物联网技术的内核、外延,以及其他更新的嵌套辅助技术。长久发展以来,物联网技术主要在物流、医疗、保险、媒体娱乐等民用领域,航天、建筑、制造、军事、安全、环保、交通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随着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众多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技术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在我国,随着一系列国家或行业规划及标准的制定,国内信息领域中的未来网络关键技术、智能化信息处理、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等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物联网技术发展真正走入了快车道。
2物联网时代下的航空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航空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物联网时代下的更大机遇。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为航空乘客提供个性化的非凡服务。
2.1提升乘客的航班体验
未来,航空企业可以从地面基础设施开始加快物联网系统构建。利用可佩戴设备连接传感器后,直接方便乘客迅速确认值机台、候机室或登机口,提供导航服务。可以在飞机中加设智能客舱,所有座椅均有传感元件,针对乘客的身体健康指标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光线或通知乘务员采取具体服务,营造精心体贴的客舱环境。物联网技术可以及时解决航空乘客的行李托运、航班中转等问题。可利用智能手机客户端及时定位行李,同时也能利用行李托运区域的传感装置,让行李感知乘客位置。乘客的转机过程一向紧张焦虑,物联网技术成熟后,传感装置将通知乘客所转航班具体的停靠等待时间以及关舱门时间。目前,一些试点机场已经实现了物联网技术的乘客个性化服务,系统会提醒乘客的值机事项、行李托运、登机口、登机通知等信息。航空企业通过创新技术,让乘客获得更多的乘机体验。
2.2为不同利益体创造价值
物联网项目还可以通过航空企业信息化应用,为企业和乘客创造更大的价值。如在值机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航空企业找准对应的乘客信息,在航班起飞推送可打印的登机牌到个人邮箱,也可提倡借助手机客户端下载登机牌。物联网技术的成功应用,让更多的飞机可以尝试在离港发行中采用单发滑行模式,直接降低超过60公斤燃油消耗。同时,飞机可通过物联网技术集成各仪表参数,促进飞机的爬升、滑行与其他意外情况下的燃油预计用量。
3物联网时代的航空企业信息化发展挑战
3.1海量信息处理
物联网要发挥强大的功能,自然需要对海量的数据分析处理,并且需要有设备来提供专项服务。方便在不同环境参数的变化下,都能完成实时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的高效率也要求智能化设备可以不断通过机器学习掌握更多的传感器数据规则,同时制定并执行有效操作。此方面的物联网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
3.2新旧技术的价值
体现航空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还需要协调相互竞争的技术框架存在。如何加强物联网与传统技术的结合,还需要在互通性上大做文章。想要实现全满的物联网应用,资本投入必然十分惊人,是否在技术投入应用后能够获得超过初期投入资本的利益或价值,才是航空企业所在意的。
3.3网络安全问题
物联网技术同样属于网络化存在,因此将拥有不同系统的机器相互连接后组成更大的信息处理系统,所有的操作运行机制都将是复杂的,因此要加强对不同机器的系统的安全保护,还要加强对整个物联网络的保护。
4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以及配套技术的不断成熟,让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航空企业在物联网技术的影响中必然迎来更大的变革,将为乘客带来更大的飞行体验。
参考文献
[1]赵群,张翔,杜呈信.基于物联网时代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2012,50(04):1-5.
[2]唐铭.论如何借力物联网技术提升航空公司的管理品质[J].管理观察,2010(22):104-105.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综述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巫江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战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来自软件开发商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员工的风险3个方面。王黎虹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企业文化风险、信息人才资源规划风险、学习借鉴能力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制度风险、人员培训风险、企业领导的认知风险、基础管理风险等方面。彭建华对erp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亮、王燕提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为:认真做好情报搜集工作及选择软件开发商、积极加强政府工作职能、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综述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巫江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战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来自软件开发商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员工的风险3个方面。王黎虹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企业文化风险、信息人才资源规划风险、学习借鉴能力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制度风险、人员培训风险、企业领导的认知风险、基础管理风险等方面。彭建华对ERP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亮、王燕提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为:认真做好情报搜集工作及选择软件开发商、积极加强政府工作职能、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基础分析;基础评价;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0.7
1 企业信息化简介
企业信息化在国外早已实现,在中国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我国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的很多企业管理基础差,无法支持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信息化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行业的效率和收益都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特性有累积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复杂性。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变革,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不断积累,然后逐步的加大对信息化的依赖,提升企业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基础属于一种互相反馈、互相交互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增强能够增强管理基础,管理基础的优良同样也可以带动企业的信息化,最终可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提高。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分析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业务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信息流指使用、处理和采集信息的一个过程。业务流指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指资金在企业内部流动的过程。企业管理过程就是对企业信息的一个处理过程。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因此企业信息化管理就要做到企业信息的信息化采集、信息化处理等。一旦信息采集出现失误,将为决策者对企业做出的决策产生决定性的错误。总而言之,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的过程影响着企业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管理基础和管理行为两个层面。管理基础反应的是对管理工具,管理行为反应的是人的作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行为层又可以分为习惯、程序、标准和制度。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层又分为人员素质、标准、方法和工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因素集可以分为决策管理层、管理调度层和操作控制层。决策层展示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反映了企业决策层的信息利用率。信息利用其实就是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找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信息,当然在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获取到的最终信息也必定是错误的。加强对信息的利用是为了让决策者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通常来说,经验比较丰富的决策者往往可以更好的利用手中已有的信息。信息利用的情况是对一个决策者能力的体现。管理调度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标准、信息理念和中层素质。操作控制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意识、操作标准和个人素质。
3 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评价
3.1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评价原则
(1)全面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包含所有的领域,只有评价指标完整才能具有代表性。
(2)简介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浅显易懂、语言简练,不能说为了体现全面原则就长篇大论,找不到重心所在。
(3)唯一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唯一性,每个指标都代表的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避免指标具有二重性或者交叉现象。
(4)易度量原则
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选取,应该尽量选择容易度量的,可以度量到准确数据的,避免出现模糊两可的事情。更不能因为人为原因改变度量数据。
(5)针对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如果这个企业是涉及某个行业或者领域的。它的指标就应该符合该行业特点。
3.2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中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通过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来知道企业在管理基础上的策略。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的发现,进一步找出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可观的找到企业管理基础的不足和问题是企业信息管理基础评价的目标,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进行评价来明确企业将要改进的方向和提出企业改进的策略。要对企业的评价提供按照如上指标原则的评价指标,根据指标定量的评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最后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基础的评价提出企业以后发展的方向。
3.3 模糊聚类评价模型
在上面说的企业管理基础的整体评价模型中是对企业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价,通过整体评价的结果来说明企业以后将要向哪个方向进行改进。但是,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针对的是存在问题的那些部分进行评价,从而来帮助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水平慢慢提高起来。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通过突破原始的分类方法,将好坏因子量化、合并的形式,科学的找出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优点和弱点,然后针对薄弱点制定策略进行改进,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生产力的作用。
4 总结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和评价研究,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有时候不仅仅指的是信息技术,当然信息技术也属于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展开研究,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分析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来让参与企业管理的员工对深入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祁玉梅.模糊聚类分析在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1.
[2]李钢,齐二石,党占军.基于BPR理论的C1MS企业组织重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0:21-24.
[3]唐志荣,湛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51-54.
[4]韩庆兰,高阳,陈松乔.论与CIMS相适、谈的企业管理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6:61-65.
[5]甘初初.企业信息化与生产管理—全国第四届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战略规划 方法
1、前言
2010年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局明确提出:2010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行业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数字烟草”为目标,在集成整合、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完善提高上下功夫,全面建设、整体推进行业信息化。烟草企业作为烟草行业的关键一环,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是烟草企业本世纪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然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么建立了大而无当的系统,造成投资浪费;要么在建设过程中,将原有系统简单替代,而不是有序升级,造成建设成本增加。要么建立的系统和原有想想不同,使得所建系统成为摆设,未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每一家烟草企业。因此,烟草企业信息化需要有全面且正确的总体规划,才能将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做到事半功倍,以最小的支出构建高效益和高效率的信息化支撑和应用平台,从而助推企业主营业务的高效发展。为此,如何建立信息化战略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内涵
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又称企业IT规划,是在烟草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烟草企业管理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行业信息化实践经验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策略
3.1分析烟草企业的战略规划
烟草企业信息战略的制定要与企业业务紧密相连。因此,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必须明确企业信息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对烟草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企业战略规划。根据美国管理战略专家、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提出的竞争力模型:一个企业所面临的基本竞争势力有5种:来自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客户的竞价能力;来自于供应商的竞价能力;来自于潜在的竞争者;来自于替代商品。竞争往往就是信息的战争。掌握信息的先机,必然占领竞争的领先地位,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
3.2分析烟草企业内外部信息化环境
烟草企业内部信息化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资料,以及企业现有的软件、硬件、现行系统状况,企业内部业务,以及与上级总公司、国家局的业务往来关系,现行业务对信息系统提出的要求,各业务模块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基于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分析,确定烟草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领域或部门,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需求,提出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方案;
烟草企业外部信息化状况是指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烟草企业信息化总体发展趋势,国际知名企业、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案例,基于上述信息,挖掘企业信息建设的一般规律,为本企业信息化实践奠定基础。
4、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
一个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使信息系统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开发计划, 使系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可以缩短开发周期 , 节省开发费用。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 (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和企业系统规划法 (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 等。
4.1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关键之处,这些关键之处的性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关键成功因素有四种主要类型:行业因素、竞争战略在行业中的地位、环境因素和时间因素。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过程中,如何评价哪些因素是关键成功因素,对烟草企业来说,企业的中高层最了解。因此,该方法主要是用于高层在信息化战略制定中发挥作用。企业高层既可以以个人的魄力和认知独立确定企业的关键因素,也可以采用德尔斐法或其他方法把不同人设想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关键成功因素法在高层应用,一般效果好。因为每一个高层领导日常总在思考什么是关键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优点是能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 集中于获取高层领导的信息需求,并且进行信息需求调查所需的时间较少。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汇总过程和数据分析都是一种随意的方式, 缺乏严格的方法将诸多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汇总。另外,难以解决个人和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不一致问题。
4.2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把整个烟草企业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 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的水平、是否乐于改变以及重要的环境约束)等组成。首先识别组织的战略集,也就是制定和分解企业的战略计划,如描绘出组织有关的各类人员结构, 如组织的拥有者、供应商、顾客、工作人员和竞争者等; 再如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 第三、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其次将烟草企业组织战略集转化成 信息化战略。该方法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 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 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的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比较少。
4.3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 BSP) 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 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一种规范的、结构化方法。其目标是: 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 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 保证信息的一致性。BSP 方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5、结语
烟草企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企业信息化发展必将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首要利器。信息化建设也将成为企业武装自己的主要手段,本文就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定义、战略规划的策略和战略规划的方法做了详细阐述,为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伟,王学义,冀亚林.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07):34.
[2]王改性.浅谈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方法与步骤[J].时代金融,2008(08):78.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神,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施《北仑区数码港规划》,推进北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摸清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有关问题,根据区领导的指示精神,决定对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相关问题做一次全面调研,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区企业信息化工作。
二、指导原则
1、政府引导、效益驱动、市场运作
2、政府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
三、调研目标
1、了解企业信息化现状,找出亮点
(1)企业上网工程(企业宽带接入、信息、企业建站、电子商务、网络邮箱、网络传真等)
(2)企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仓库管理、ERP/CRM/SCM、人力资源和资产管理等)
(3)企业设计制造(CAD/CAM/PDM等)
(4)企业信息化取得成绩
2、了解企业信息化需求,研究对策
(1)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所关心的主题
(2)企业信息化发展计划
(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设想、今后的重点及目标
(4)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
(5)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什么建议
3、筛选项目,推进企业信息化
在统计数据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评价剖析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政策导向,在政府宏观导向和政策、支撑平台体系建设、普及和培训、宣传、技术推介等方面提出方案和规划,为政府正确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决策支持,为企业提供多层次、行业针对性强、面向效益提升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四、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调研的组织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北仑区企业信息化调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成员单位:区政府信息办(信息中心)、发展改革局、科技局、统计局、外经贸局(经发局)、工商分局
其它成员单位:建设局、贸粮局、旅游局、科技创业园和新唇值赖?个街道、镇乡。
五、调研方式
由上述19个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乡抽调人员,邀请宁职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信息化企业,成立企业信息化调研课题组和推进工作专家顾问组。
调研课题组和推进工作专家顾问组将根据北仑区产业特色,由熟悉行业发展规律的、不同学科的专家队伍组成。充分利用专业信息技术公司、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政府渠道的力量。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进行调研。
(一)行业调研
行业调研以各行主管、分管口为主,街道、镇乡属地为辅,负责各行业《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和行业调研报告的编制工作。要力争抽取2000家以上企业填报《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基本覆盖,规模以下企业至少1500家,并在详细分析回收的《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行业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分成10个调研小组,选择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每组原则上跑200家),主要召开企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赴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和企业信息化需求。
六、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年12月5日—20**年12月31日,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分解调研任务,全面动员,由经发局、发改局和街道、镇乡等各职能部门发起,分行业、区域发放《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到相关企业,同时采用纸面问卷和网上填报两种方式,自上而下展开一次全方位的普查;
(二)实施阶段:20**年1月4日—2006年2月28日(法定节假日除外),分10个调研小组开展实地调研;
(三)汇总阶段:2006年3月1日—2006年4月30日,其中小组汇总:3月1日—3月30日,回收《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录入数据库,详细分析调研情况,编制并提交行业、区域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大汇总:4月1日—4月30日,4月1日前各调研组将收回的《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汇总表及小组调研报告报送区信息办;5月底编制完成全区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七、责任分解
1.调研责任分解表:
组别行业负责单位
第一组外资企业200家(规模以上100)经发局(魏朝晖)、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二组外资企业197家(规模以上171)经发局(郑麒麟)、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三组制造业(塑机)273家(规模以上57)科技局(郑辉)、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四组1.制造业(文具)96家(规模以上21)2.制造业(汽配)80家(规模以上28)科技创业园(虞雁)、发改局(张楠)、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五组制造业(服装、针织)128家(规模以上34)发改局(刘磊)、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六组制造业(模具)428家(规模以上75)科技局(周瑾)、科技局(储晓峰)、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七组1.交通运输物流业80家
2.邮电、通信业38家
3.宾馆、餐饮业38家(规模以上12)信息办(王宁山)、旅游局(徐文辉)、街道镇乡
第八组批发和零售贸易520家(规模以上59)
工商分局(俞全红)、贸粮局(陈华)、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九组建筑业220家,其中建筑101(规模以上47)、房产77家(48)、监理设计42家建设局(曹育人)、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十组其它753家(规模以上146)工商分局(章页)、发改局(殷光亮)、街道镇乡(联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