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时间:2024-02-23 15:55:08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创新与应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技创新与应用

第1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黑龙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报刊出版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ISSN 23-1581/G3

国内刊号:CN 2095-2945

邮发代号:14-13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0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2篇

1.高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的研究走向世界

超声治疗作为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其从体外对体内肿瘤无创治疗的思想缘于美国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梦想。我国通过“九五攻关”重点项目“高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的研究”突破了近半个世纪HIFU技术走向医学临床的根本障碍,使得HIFU技术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引发了21世纪初HIFU的迅速升温。2001年,我国该设备出口英国牛津大学丘吉尔医院,开创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大型医疗器械出口西方发达国家之先河。

迄今为止,我国该技术已经在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安装和临床推广使用,累计治疗肿瘤患者上万例,治疗非肿瘤疾病患者超过100万例,2005年欧盟CE认证临床结论为“一种安全、有效、精确、无创的治疗方法”。中国已经拥有该领域核心技术,在标准上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戊型肝炎疫苗研发世界领先

我国第一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病毒疫苗――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是世界上唯一进入并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的戊型肝炎疫苗,标志着我国在戊型肝炎疫苗防控领域居世界领先行列。

戊型肝炎疫苗的研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以及省、市科技重大项目,在上百名高层次研究人员前后10年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突破:(1)准确鉴定出戊肝病毒保护性抗原决定簇并阐明其分子结构特征;(2)利用大肠杆菌首次表达出高活性戊肝类病毒颗粒。基于这两项关键突破研制出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在灵长类动物试验以及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该疫苗的系列研究发现已先后申请5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在国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篇,引起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流感救治药物 ――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原料药及其注射液

作为新型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帕拉米韦三水合物不仅是目前针对H5N1型禽流感病毒活性最强的化合物,而且能有效治疗季节性流感,保护公众健康,在新型流感或大流感爆发的危机时刻的作用尤为重大。该药已于2009年1月完成I期临床研究,结果安全、有效,代谢学性质良好;临床采用静脉滴注给药,单次给药,有利于重症流感的救治。特别是其全新结构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克服流感包括人禽流感病毒对现有药物磷酸奥司他韦(达菲)的耐药性,有效丰富了防控流感大流行的药物体系。

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对于强化和完善我国流感大流行药物治疗体系,尽可能减少新型流感大流行造成的危害,加强和提高我国应对新型病毒性传染病的自主防控和快速反应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生态环境领域

1.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主要成果:针对国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江河源区保护,重点推进了三江源区及高原退化草地恢复技术模式开发与示范,目前示范区植被恢复显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对于构建国家重大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在条件艰苦的、生态脆弱地区坚持长期工作,为生态保护科技工作与地区生态保护贡献了巨大的努力。

2.提高生态与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针对对长江中上游西南山地、喀斯特岩溶地区、黄土高于等典型生态脆弱区,按照“恢复功能,支撑发展”的生态治理指导思想,坚持生态恢复重建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已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3.增加“碳”汇,主动应对气候变化。针对崇明岛滩涂生态破坏及崇明岛生态城市建设、世博园生态规划等需求,开展的滩涂外来物种防御技术、围垦湿地恢复技术、世博园生态规划技术与示范推广取得实效,与该地区实施的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相得益彰,为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模式探索提供了实践。

4.催生一批生态治理高技术企业,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在加快生态治理技术进步过程中,积极探索多种生态产业发展技术模式,增强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先后建立了高效草业、舍饲畜牧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药材生产加工、草原生物药剂等一批生态产业发展技术模式,催生了多家专业从事生态产业开发的高技术企业,多数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对于加快工程建设区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5.自主研发脱硫技术与装备在国内脱硫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已逐步攻克了脱硫工艺自动化控制、流场模拟和设备大型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了以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为主,氨法、镁法、流化床法、炉内喷钙法和海水法等多种技术并存的格局。

烟气除尘装备研制与产业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除尘设备主要包括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主要应用于电力、冶金、建材、造纸等行业的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除尘等,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产品科技含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电除尘方面,电除尘加工生产能力和应用数量以及研究开发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电除尘器产品不仅可满足国内需要,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环保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实力的行业。

6.水处理设备集成化和药剂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稳步上升,水处理产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水处理装备制造行业快速发展,逐步具备制造核心装备和成套产品的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控、材料、传感等方面的科技进步带动了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制造水平的突飞猛进,逐步具备提供成套产品的能力。常规水处理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核心设备开始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在全球水处理化学品和服务领域增长速度最快,增速超过GDP增速。

7.新型城市垃圾焚烧成套技术与设备长足发展,有效控制了烟气排放、填埋渗漏等二次污染。

“十五”期间,我国针对垃圾焚烧技术、成套设备和二次污染控制进行了国产技术研发,形成了适合焚烧处理我国高水分低热值生活垃圾的炉排炉焚烧系统成套技术和设备集成,实现炉排焚烧炉、全过程中央控制、耐腐蚀余热锅炉、循环流化反应分离器和布袋除尘器的半干式烟气处理系统的集成。

8.环境监测技术与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促使常规环境监测设备取得重要进展,高端产品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常规污染物在线监测趋向国产化和自动化,连续自动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多学科高新技术的结合促使环境监测仪器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但市场化产品自给率不高。

(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科技部践行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持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第3篇

一、坚持科学的科研定位,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科研定位是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定位不准往往事倍功半。高校科研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学校办学定位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按照“加强基础、着重应用、强化创新、重在转化”的基本思路,切实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实行跨学科联合攻关,集成各种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讲就是:重点研究型高校应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的实施,组织原创性研究和高技术开发,重点培育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研项目;应用性本科院校和地方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因而科研工作应当突出地方特色,并以教育教学为重点开展实证性与学理性相结合的研究,突出科研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院校则应把科研的重点放在技术服务、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上。此外,文科类高校还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着力在特色研究上下工夫、上水平、出成果。

现代大学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大职能,这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教学始终是大学的中心任务,而科研始终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许多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办学实践都证明:科研为教学提供了新动力、注入了新活力,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学生,使学校更有质量、更富内涵。没有科研作支撑,教师的学识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提高;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名师、大师就不可能成就,高水平的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办成。因此,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识和水平,使他们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二、明确科研的重点方向,全方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要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发挥自身优势,与政府、企业、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大力构建各种类型、交叉集成的创新平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此全面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

1.重视基础研究,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主要标志,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主要形式,提升学校的基础研究能力。以工为主的高校特别要重视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以基础研究为引领,全面提升工程技术研究的层次。博士生导师要带头承担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博士学位的学术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应成为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主力军,力争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强化“高水平科技论文就是科研成果”的观念,关注论文被引用情况。

2.面向重大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把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河南省“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和人才集中的科技优势,围绕全省产业布局、重大项目、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研究,大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前培育,提高争取和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紧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我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目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预研项目。

3.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因此,高校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调整振兴,推进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推进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政府规划与决策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持。高校还要以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汽车、有色冶金、钢铁、建材、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为重点领域,抓好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方面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创新项目。

三、推进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可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解决企业、高校和产业化之间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以及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的问题,并为科研人员创造自由的创新空间,鼓励个人创新研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加强校企合作,搭建科研平台

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有利于选择科研攻关重点方向和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实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向企业的开放。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利用高校实验条件研发科技产品,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研究中心,实现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的全面合作。高校要积极与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促进专家教授积极与企业家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与市、县政府、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建设大学科技园,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通过提地、厂房等办法,引入企业兴办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校企合作承担完成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项目,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科研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为基础,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积极申报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项目,努力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培育规模企业,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3.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办学行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加强科技推广转化与社会服务工作。继续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互动,通过承接横向研究项目、共同申报不同层次的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在学校科研发展大局中,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至关重要。努力引进、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人才,建设一支基础扎实、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是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快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鼓励他们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争取高级别的获奖成果。要以团队建设为载体建设学术队伍,通过科研带头人支持计划、创新团队和研究生指导团队支持计划、高水平科研项目支持计划,重点培养能代表学校尖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和研究成果。要让青年教师尽快进入团队,以导师制的形式带领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快速参与科研工作,设立校内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青年教师,扩大学术队伍。还要鼓励教师跨学科、跨院系,建立以项目为纽带、课题组长为中心、人才灵活组合的研究团队,促生新的团队和研究方向。

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中,尤其要选好用好学科带头人。一个优秀的人才可以带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更能带出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优秀团队,产出优秀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在充分发挥老教授科研作用的同时,要舍得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加大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力度,尽快选好、用好、培养好学科带头人。

五、创新机制体制,营造学术优良环境

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运行机制,是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1.创新管理机制

在调整科研管理体制方面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专业学院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自,机关职能转向宏观调控和服务保障;二是实现中心实验室及各类实验室由封闭管理转向开放管理,为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造条件;三是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设立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教学为主型的三类岗位,确定其岗位职责和合理的工作量标准,三类岗位依据各专业学院的发展状况按不同比例配置,做到人尽其才,各居其位。

2.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要遵循不同学科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标准,建立与学科性质、学科领域相适应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按学部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分类评价。要坚持以鼓励创新、服务发展为导向,正确处理短期效益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量”与“质”的关系、“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的关系,确立科研评价的质量导向和业绩导向,抓好激励与约束机制、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导向明确、指导监督有力、评价科学、组织运行高效的机制。

3.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要遵守行为准则,恪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剽窃侵权、学术霸权、功利浮躁等学术不正之风。

创新型国家建设为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谐社会建设使高校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因此高校要充分把握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战略机遇,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努力奋斗!

第4篇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科技创新;应用

1 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与编制科学地设置出来

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与编制,承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入、示范试验和推广作为种植业的主要职责;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的灾情预报、监测、处理和防治上要积极地开展起来,要监管和配套服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要组织起来并进行推广,将农业资源管理开展起来,对农业投入品使用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开展起来,有效地培养和教育农业公共信息的。

2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管理机制上予以创新

2.1 推广多元服务的机制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给予协调指导、强化中介组织和涉农企业等,将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基地和经营主体建立起来,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出来,引领其在推广规划重点的时候要围绕着政府,将农业技术服务开展起来;将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性推广机制的模式和途径要探索出来,并不断地给予完善。

2.2 竞争聘用的机制

对竞聘制要全员地执行起来,可以由县级主管部门聘任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主任,通常的时候可以由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聘任一般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资格存在于新招聘的工艺性农技推广人员身上,通过当地人事单位考试通过之后,择优录取。

3 对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要强化起来

对新型的节肥、节水、节地、节材等技术要不断地进行推广与应用。将高效节水灌溉新设备要大力推广起来,对旱作物农业工程要继续实施起来。对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和精量播种上要进一步去推广,对测土配方施肥要深入地进行推进,对技术示范和设施农业的建设上要予以强化,对农业机械技术改造上要大力地给予支持,将产品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适用性提升上来。对农村垃圾处理和农业面污源治理的工作上要予以强化,提升农村的生态环境水平。对现代的信息技术上要充分地进行使用,将农产品等现代的交易要积极地开展起来。

4 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上要努力提升上来

4.1 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起来

对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上要予以坚持,将分析测试、技术转移、集成科技成果信息服务、融资服务、区域服务等要积极地推广并建立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网上定期的机制要积极地建立起来,对农业生产化的科技需求上要积极地反映出来。对农业技术交易市场要努力建立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的平台有效地建立起来。对农业技术评估咨询和农业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上要加快去发展,将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提供出来。

4.2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予以完善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联盟合作、企业主体运营、奖励评价、展示交易促进等机制要努力建设起来,并不断地进行完善。将以企业为主体模式要大力地实施起来,将结合产学研为模式的科技转化建立起来,在主营收入中将农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要不断地提升上来,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主体中将企业作为其中的主体。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上要予以强化,将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要努力提升上来。

4.3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上要予以实施

对现代农业产业等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要全面地实施起来。要大力引进和转化先进的科技成果,对绿色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场地的建设上予以强化,将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不断地进行扩大。

5 保障方针

对组织领导上予以强化,将认识提升上来,将对中国梦的实现当做主要的目标,在农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效地融入进去。可以将专门的工作小组成立起来,对具体的工作上进行管理。

其次,将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在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对发现典型、宣传典型、依靠典型和树立典型要切实地重视起来,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上要予以加快,将一定的经验要及时地总结出来,将长效的工作机制要探索并建立起来,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在整个社会将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起来,将农民学习和运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6 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地提升,现代的农业生产逐渐地摆脱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农机推广体系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加快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已经成为当代农业生产与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需要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 丁超.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J].科技与创新,

2011(05)

第5篇

【关键词】水利施工;科技创新;有效应用

水利工程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建设项目之一,主要负责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障下游及工程周边区域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与支撑作用。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水利施工技术也进行着不断的创新与变革,为提升水利施工技术的先进性,本文对新型施工技术及其科技创新在水利施工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

1水利施工技术中新型科技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的施工正在朝向高效率与大容量并进的方向发展,从而能够满足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需要[1]。由于部分水利施工单位对科技的运用及技术的创新缺乏重视,导致现阶段的水利施工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设备、器械老化,原因可概括为设备长期闲置及施工企业的维护资金有限等;第二,技术落后,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水利施工技术的更新则相对较慢,原因包括水利施工技术适于长期使用,更新成本较高,因此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较少。为提升水利施工技术的科技性、先进性,下文对目前出现的新型水利施工技术进行的探究,并提出有效应用策略。

1.1 水利施工中的滑膜技术

滑膜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应用较为常见,该技术通过成组的液压千斤顶,获得滑升动力,依照初步成型的模板或混凝土面进行浇灌[2]。滑膜浇灌技术的质量控制要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混凝土混合物的挑选须严格遵照的施工图纸或施工计划中的要求,保障的混合物原料的质量符合施工建造条件;第二,混凝土的调配比例需遵循科学、合理、经济的原则,在保障混凝土质量的同时注重施工过程的经济效益;第三,浇筑前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进行测试,并评估其对施工的影响性;第四,滑膜浇筑技术对混凝土的运输及保温情况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的应注重对其坍塌程度及初凝时间进行控制与记录;第五,浇筑过程需保证混凝土无污染,浇筑速度要求均匀、平缓,并进行分层振捣;第六,该技术适宜进行20cm-30cm的浇筑,在此高度范围中进行浇筑,可充分发挥分层振捣的效果,保障滑膜浇筑质量达到预期;第七,浇筑完成后的纠正工作非常重要,能够有效提升施工建筑的安全性,保障滑膜浇筑技术的效果。滑膜浇筑技术具有浇筑周期短、混凝土表面光洁度好、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材料消耗少、安全性强等优势,因此在水利施工建设中得到了越发广泛的运用。

1.2 水利施工技术中的土石坝技术

土石坝施工技术在早期的水利工程施工已开始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施工技术在材料选择与工程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与发展[3]。在材料选择中,土石坝的建造材料要求具备防渗透性与高承载性,其中,防渗透性要求材料的渗透指数≤1×10-5cm/s,高承载性则要求土石坝材料中不含超硬材料,且含水量接近最优指数,保障材料压实过程的顺利进行。土石坝材料的开采根据开采土层的厚度可分为立面开采与平面开采,土层厚实度较高、层次繁多时适宜采用立采方式,土层稀薄、层次均匀且数量较少时适用平采方式。土石坝材料的加工同样是材料的选取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加工的主要目的在于调整石料的含水量,使其满足参与施工建设的条件。含水量提升可采用填筑堆放法、斜面铺料法、传输机掺水法等,含水量减少的方式则较为简单,多采用烘烤、自然蒸发、反复日晒等。土石坝技术的具体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坝基处理、坝面铺压及质检等。坝基处理主要是将坝基周边的各类障碍物(如淤泥、碎石、ρ

1.3 水利施工技术中的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处理技术是水利施工建设的基础,土层中的淤泥及类似松软土质的承重能力较弱(通常最高为50KN/m2),含水量大,抗剪性高,无法满足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条件,施工区域的溶洞也为工程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施工过程中有必要针对该类问题进行地基处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基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现阶段的新型地基处理技术涵盖了岩基处理、覆盖层处理及垂直防渗等三个方面,其中岩基处理中出现了岩溶灌浆法,在部分山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逐渐开始被应用。该技术采用高压灌浆法将速凝熔浆灌入特制的模具袋中,以模具袋置入溶洞钻孔,实现对岩溶通道的阻滞,通常可帮助建造长度50m,深度100m,厚度2.5m的防渗墙,保障水库地基稳固定性。近年来的覆盖层技术开始尝试应用帷幕灌浆法。以某地水利工程施工地基处理的覆盖层灌浆为例,该工程采用自上而下的帷幕灌浆顺序,对钻孔进行循环钻灌,上下分段及钻灌压力见表1。垂直防渗透技术中,建造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是一种新型的防渗技术,该技术适宜在堤基中进行运作,通过钻掘机开钻出连续沟槽或槽孔,再将塑性混凝土注入其中,从而增加地基的防渗透性,提升地基的稳固力。

2 水利施工新型技术的有效应用

科技创新带动了水利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积极地引进新型的施工技术能够为水利施工建设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施工单位内部还需对自身的施工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创造适应新形势下行业发展的良好的主观条件,提升新型技术的应用效果[4]。主要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第一,重视对设备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定期派专业的设备维护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同时还可在某特定项目完工后对机械中的零部件进行针对性检查,替换磨损较为严重的元件,使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第二,提升对技术人员操作技能的培训,现代化技术虽弱化了施工中的部分人力工作,但机械设备本质上依然依赖于人工操作,因此施工单位应强化提升施工人员的科技知识水平,提升其对先进技术的认知程度与实施能力,培训方式可通过定期开办理论知识课程,制定实践能力考核制度等方式进行。水利施工技术的科技创新不仅依赖于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还需改善施工单位内部的技术管理方式,从而全面提升水利施工的科技水平。

3 结语

随着社会科技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水利施工也出现了各类新型技术,包括滑膜浇筑技术、土石坝技术及地基处理技术。水利施工单位在积极引入新技术的同时,还需加强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提升技术的应用效果,使新型科技能够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发挥出自身作用。通过将科技创新与有效应用策略紧密结合,促进新形势下水利施工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颖姑.探讨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现状及改进[J].科技与企业,2013 (03).

[2]胡白清.探析水利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应用以及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3 (05).

第6篇

一、加强直观,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在科技创新教育辅导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在课堂教学《细菌的代谢》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演示细菌培养以及青霉菌发现等视频资料,再组织学生动手培养细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能。这种方法较传统教学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时思路更清晰,效率更高,有时间关注实验背后的问题。

二、搜集信息,全面综合

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后,组织学生思考研究。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现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可查的内容,要求学生搜集相关内容,收集可用的信息,既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又增强对研究的正确态度。例如,在组织学生培养细菌实验后,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细菌与健康方面的相关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查到水质污染与细菌总数的关系,包括人体肠道细菌、部分食品细菌数指标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带着兴趣查找自己喜欢的内容,掌握其中的知识。

三、讨论交流,闪现创新火花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搜集的资料较多,应用多媒体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内容,课后交流。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能做点什么”,在讨论中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其思维形成和发展。在实际中,多媒体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等多种表现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往往讨论的非常激烈,每位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通过讨论,选定一两个比较可行和有意义的主题展开研究。

四、查新主题,最终定题

第7篇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arket;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29-02

0 引言

当今之世,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不懂得改革创新,不懂得开拓进取,它的生机就停止了,这个企业就要濒临灭亡,只有通过企业内部不断的创新机制,完善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创新市场运作管理,提高科技创新竞争力,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创建“三大纲领性”文件

1.1 制定《永锦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管理实施细则》 永锦公司科技市场的运作紧紧围绕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以提升效率和效益为宗旨,激发创新活动;遵循“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坚持“平等、自愿、有偿、事前补偿、诚实信用和协商一致”的原则,统一管理、分级实施,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活动,完善科技市场的资源配置,健全科技创新市场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

永锦公司在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五位一体”运作管理模式的前提下,立足于规范科技市场运作,着力于科技创新正向激励,激发全员创新热情,“科技套餐组合工程”是公司规范科技创新市场运作,实施各类创新科技成果收购的前提下,为调动全员创新积极性而推行的新的激励办法。科技创新成果组合工程分单位和部室两大类别三个等级,以充分激发不同水平单位和部室创新激情。其中单位A、B、C三个级别的创新组合工程内部收购价分别为30万元、15万元、7.5万元,“创新之星”部室五星级、三级星、一星级部室内部收购价分别为6万元、4万元和2万元。各个组合工程被单位和部室认购后,必须完成相对应的科技成果指标。比如,单位认购A级创新组合工程后,年度创新绩效分值必须为130分以上,创新绩效考核在95以上,其中省部级成果1项,地厅级成果2项,省部级QC成果1项,推广应用外部成果10项,年科技投入达到营业收入的2%-3%,实行研发费用归集加计扣除500万元以上……而机关部室认购星级部室后,除了按认购等级类别,完成相对应的本部门科技成果外,还要督促完成分管系统各类科技成果指标,以通过凝聚系统力量,实现协同创新。

而对于各类科技创新成果的收购,则按照事前补偿、事中管控、阶段考核、事后评审奖励的正激励办法,每季度按照时间节点进行考核,半年度考核完成者支付总收购费用的四分之一,年度完成者支付剩余的四分之三;而对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创新成果,永锦公司则加大奖励力度,给予最高奖金30万元、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5万元、3万元和1万元的奖励,以真正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合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1.2 制定《永锦公司科技创新成果管理办法》 该办法系统规定了“科技创新项目管控体系、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科技创新成果收购体系、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推广成果验收结算体系”“五位一体”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创新成果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1.2.1 科技创新项目管控体系 按照“抓系统,系统抓”的原则,公司机关各部室负责分管专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负责推动本专业内各单位科技创新成果的生成;负责参与对本专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和推介、推广;负责配合本专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考核、。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公司负责管理列入公司级以上的的科技创新项目。公司每年依据各单位、各部门立项的科技创新项目,根据项目内容的创新性、重要度和参与度确定公司管理的项目,遴选重大或重点项目向上级公司或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申报立项。

1.2.2 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 公司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分为科技创新项目验收鉴定、优秀科技创新成果评审、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验收评价三个方面。在公司立项的科技创新项目按照时间节点和工作目标进展要求,由公司科技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创新项目的评审工作。专业委员会下设创新成果评委库,由各单位、各部门推选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资质、专业理论和能力强的人员担任,每个评委库为30人,每年更新一次,各专业委员会负责分管创新成果的评审。

1.2.3 科技创新成果收购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明确了公司科技市场收购的范围,制定各类成果收购和奖励标准,所有列入科技市场收购的成果按照“事前补偿、事中管控、阶段考核、年度奖励”原则。科技市场收购费用从科技经费中列支,科技市场收购费用用于支付补偿成果完成者和组织者对创新工作的贡献与付出。

1.2.4 科技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 该体系将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数量和效果评价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实施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效益提成奖励机制,使科技创新成果完成者从推广转化中受益,切实得到实惠。

1.2.5 科技成果验收结算体系 科技创新成果推广项目组对推广完成后进行总结,编制成果推广总结报告,并提交成果推广验收结算申请,科技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推广验收结算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合格后提交专业技术委员会。专业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验收,通过验收后制定推广成果效益提成结算方案,并纳入季度的科技市场

收购。

1.3 制定《永锦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目标》 该工作目标作为年度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考核结果占各单位、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30%的权重,并作为年度科技创新奖励的依据。在各单位认购的基础上,上下结合形成的全公司科技目标工作体系,既有公司、各单位、各部门的创新工作量的目标,又有部门的职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