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资经营模式范文

时间:2024-02-23 15:55:07

序论:在您撰写农资经营模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资经营模式

第1篇

一、农资垄断经营的主要形式

在我国原有的农村经营体制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农资科研、生产、市场供应都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农资经营很大程度上由行政的力量在把握,供需双方依赖于计划与指标,农资垄断经营模式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现阶段,一些农垦企业、国有农场等,仍然存在着一些烙印,有的甚至习惯于这种农资流通经销方式。但是,在很大层面上,这种形式在悄然变革,被市场竞争的潮流所取代。目前,农资垄断经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经销流通渠道垄断区域市场。这种农资垄断经销形式,主要集中于一些大型农场、农业垦区等区域市场。这些单位在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产业经营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计划性。在区域范围内,由内部农资经销机构组织、安排、供应农资,实际上也就是通过行政的手段垄断区域市场。当然,不能完全否定这种经销模式的合理性,而且对于一些科研、尖端的农资使用环节,实行农资配置也很有必要。

2.农资品牌垄断。即某一品牌系列农资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挤占其它农资产品的市场份额所形成的垄断经营。这种品牌垄断经销形式,如果是凭质量与服务取胜,却也无可厚非;如果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对外来农资设置门槛或者利用补贴政策等形式,采取不平等对待而形成的市场壁垒及非均衡竞争,在此环境中形成的垄断经营,则既有损农资市场发育,又误导曲解国家政策,也不利于农资科技成果的交流转化与推广,是不可取的。

3.体制内垄断。一些农业生产经营载体,例如农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或者某一大型农业生产项目等,对本组织本社本项目内所需农资实行统一购买、统一经营,即平时所谓的团购、集中采购,或者规定只能使用某一农资等,有的还在其中牟取利益,也有垄断经营之嫌;再则就是一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与农资经销环节联合起来,采取行政的手段,推动某一农资产品非竞争性地挤占市场;有的甚至就是农技人员充当农资经销商,把握着惠农政策资源,向农户或者农业生产者销售特定的农资,实际上也是农资垄断经营。

二、农资垄断经营的缺陷性。

无论何种形式的农资垄断经营,都是农资经销环节的趋利性在作怪,并非真正的为农服务。笔者认为,农资垄断经营,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潮流当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

1.不利于农资市场发育。垄断经营本身就是采取非正常竞争的手段获取市场份额。而农资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如种子、大中型农机具等),在农业生产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也非常大。农资垄断经营,在农资区域市场只能由特定的经销商按照特定的形式供应特定的农资,农户和农业生产者对农资的选择没有余地,实际上也就是市场上没了产品的多样性、没了竞争、没了优胜劣汰,这样势必阻滞区域农资市场发育,影响区域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

2.不利于农资科技创新。农资垄断经营,肯定存在着保护和支持某一特定对象的因素,有的甚至还通过非竞争性行政手段,保护地方落后企业、低品质农资产业,这样,不利于优势农资进入区域市场,难以使科技含量高、先进适用的农资产品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接,区域内的农业科技创新力也难以激发,对区域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形成阻滞,由此而使区域农业产业陷入只能被动地依赖于某一特定农资、而特定的农资又无法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恶性循环。

3.不利于农产品品质提升。农资垄断经营,久而久之,无论是农资品质、经销形式还是农业生产者对农资的使用,都会形成一定的习惯性,固定地认同于某一农资产品。然而,众所周知,农资对农产品的品质影响是很大的,一成不变的农资,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特别是现在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生产,对农资的依附度高,而种子、农药、农肥等农资,更是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基本要素和关键因素。农资垄断经营的局限性,必然会给农产品品质提升带来影响。

4.不利于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国家惠农政策的价值意义,有很多都蕴含在农资经销环节当中。有的农资垄断经营者将国家惠农政策也垄断了,有的农资垄断经营,就是吃惠农政策的饭,离开了政策支持,就无法经营了;而这些垄断经营,往往有时候还曲解惠农政策,把政策资源当成自己的特权,致使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者对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实信心不足,坊间有句“惠商不惠农”的说法,可见一斑;同时,在农资经销系统中,垄断经营是非竞争性手段挤占市场份额,势必对其它非垄断经营的经销商构成不平等竞争风险。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有可能引发一些社会矛盾。

三、对农资经销的几点建议

农资经销是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当中一个重要因素。农资经销绝对不是简单的孤立的农资经销,它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应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为此,笔者建议:

1.进一步放活农资流通市场,大胆引入竞争机制。要开阔农资经销视野,把握农资经销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放活农资流通市场,突破行业、区域局限,消除各种壁垒,强化质量监管,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国家惠农政策对农资经销的促进作用,积极顺应政策的导向意义,用活用好国家惠农政策,实现农资经销的公开公平竞争,为农资营销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者提供优质的农资服务。

2.培育农资生产、经销、消费新模式,着力推动农资科技创新,推进农产品品质提升。农资经销环节要结合区域地理条件和地力结构,主动做好服务,开展测土配方、厂家配送等农资生产销售模式,提高区域农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优化农产品品质,推动农资品质的提升;依托园区、农业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产业集团等科研载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大户、专业户、经营公司等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农资科研推广转化的社会化,实现农资科研、生产、销售、使用的有效对接,使农资在最大程度上与农产品生产相配套,让农资经销有针对性地进入农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农资经销的链条随着农产品生产链条的延伸而延伸,从而全面促进农产品品质的提升。

3.发挥农资经销环节的作用,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收入的提高。发挥农资经销环节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对农资经销环节的技术培训与支持,提高农资经销环节的技术要素,通过农资经销环节,将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运用;发挥农资经销环节的信息传播积极意义,有效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挥农资经销服务的交流作用,合理引导农资及技术服务交流,创新农民增收形式,让新型农资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一条新途径。

第2篇

1、加盟连锁经营的优势

特许加盟连锁是21世纪世界上最成功的经营模式,超过90%的客户在加入连锁体系后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据美国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调查:在开业第1年就失败的自营店比例高达30%~50%,而采用特许经营方式的失败比例仅为3%左右。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法律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的大力肯定与支持,特许连锁经营也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热点。

由于连锁加盟体系是已经在市场运作中经过验证的成功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模式,有着统一的CI设计,统一的企业文化,统一的工作标准,统一的价格,统一的进货,统一的物流配送,有关经营管理上方方面面的成熟模式、标准、技术等,加盟者可以在加盟后立即直接使用,比自己创业的逐步摸索要有成功率高得多的把握。因为一切都是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而且是被市场证明是成熟可行的,所以对于没有生意经验或专业经验的人来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入门并且运作成功,避免了走弯路甚至失败。

加盟企业的总部可以随时根据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变化及时开发具有独创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差异化来区别于竞争对手,取胜于竞争对手。加盟者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日常经营与管理上,而坐享这种好处。

由总公司统筹处理促销、推广、广告宣传、物流等,使加盟者能专心致力于日常经营工作,减少大量人力、时间、金钱的浪费。

由于加盟店使用的是加盟企业的形象、商标、服务、价格等,承袭了连锁系统的商业信誉,等于给顾客吃下了定心丸,这使客户对新开张或客户熟悉的店会产生亲切感,乐意光顾,避免了因顾客由于对新开张的企业不熟悉所导致的顾客流失。

由于加盟连锁企业是统一进货,统一物流配送,所以,大大降低了进货成本及仓储、物流的费用,同时避免了在进货渠道选择上的风险性。

由于店面设计施工,设备的投入,存货的储备,服务的内容,价格的制定,员工培训等都可由总公司来协助,包括开业后还有总公司的检查、指导等,所以避免了许多经营上的失误。

对于独立创业者来说,如果出现竞争对手,只有孤军奋战来应付,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而加盟企业由于有着巨大的产业规模,广泛的市场覆盖,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客户认知度、美誉度上都有着独立企业望尘莫及的优势及市场影响力,所以在与客户对手产生竞争时,会由于强大的市场影响力而取胜。

自行创业往往在选择店址上没有经验,而加盟企业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选址方面的咨询,保证选址的成功率。

由于加盟企业有专门的人员对连锁店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顾客形态的变化、消费需求、消费倾向的变化进行充分调查,使得旗下各加盟店能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总能调整到最佳状态进行运营。

加盟店的成功就是加盟企业的成功,双方的总体目标一致,从而形成巨大的发展向上的合力。每成功一家加盟店等于是加盟企业拓展了一块新市场,加盟企业的市场份额及市场影响力又会提升一步。所以加盟企业对每一个加盟店的支持是不遗佘力的,它是不同于一般的合作伙伴关系的,这就像摩天大楼的高耸来自于每一块基石的坚固,没有哪一处地基对建筑学家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2、沃润德农资连锁模式

山东沃润德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是经国家商务部批准设立的国内首家中外合资农资连锁企业。以“便农、惠农、富农、强农”为根本宗旨,以“十统一”的创新经营模式、“菜农利益为先”的服务理念和推动品牌化战略发展的经营思路,从源头杜绝“假、冒、伪、劣”衣资的泛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产品安全,真正实现“绿色,无公害”生产。2009年公司总经理黄文广因其独特创新的模式,在CCTV年度三农人物评选中荣获“创新奖”,沃润德公司被评为“2009年度山东菜农最信赖农资经营企业”和“2010年中国连锁业冠军联盟之新锐品牌”。

“村村有超市,村村有技术,村村有服务”是公司的战略规划。沃润德的500家农资连锁超市,就分布在寿光蔬菜大棚种植较为集中的500个村,地区分公司正在建设当中,5年内计划在全国设立1万家乡村、乡镇超市,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建立一个农业产业链。沃润德农资连锁超市项目实行“十统一”的标准化经营模式,即:统一经营方针、统一店面形象设计(标识)、统一招标采购、统一培训和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办理营业执照、统一销售价格、统一配送结算、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广告宣传、统一协助会员销售蔬菜。产、供、销封闭式的管道直营模式,使进入管道的产品全部实行招标,严把质量关,将假冒伪劣产品阻挡在管道以外,公司经营的500多个农资品种,都是经过专家采购团反复考查、筛选出的质量上乘、效果优良、价格透明的农资产品,能为每个大棚每年降低2000~3 000元的农资直接投入。

3、“沃润德模式”的建立是现实之需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73%农村人口,53%常住农村,由于年轻的男性劳动力多出外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386170部队”。这些群体多表现为知识水平低,农资农技知识少;由于信息传输相对闭塞,获取相关信息渠道非常弱;不会辨别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弱势,维权能力极其弱。现实条件决定了农民渴望得到值得信赖的农村流通品牌的服务。

随着城市消费能力的日渐饱和,经济增长空间已日渐缩小,更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农村。同时,国家政策也不断向农村倾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意在指导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消费能力,进而拉动国家经济增长。随着农村市场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各种势力都开始向农村市场涌入,方式方法呈现多样性。而作为与农村联系最为密切的农资市场,也迎来了多极化的时代,原来我们所熟悉的营销环境,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营销各个环节都有了全新的演绎。其实,营销环境的变化,就需要营销模式的变化。

如今农资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分出了不同的营销时代,同时也在不同的层级里面,提出了不同的营销模式。只不过这些模式还不足以为日益变化的企业成长提供创新之路,而沃润德模式正适应了这种需求。企业一时的赢利,并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长久持续的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而许多方式只

是对企业一时的发展有作用。这样,创新的沃润德模式的提出就成为了现实之需。

4、“沃润德模式”成功的密钥

截至2009年9月,寿光沃润德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已发展村级加盟连锁店100多家,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前景,得益于“四大创新”和“三大优势”。

“四大创新”:一是在经营管理上,实行“加盟连锁合作”。以终端农民利益为中心,严格实行“十统一”的管理模式,在市场加盟伙伴的选定上严把准入关,加强督察工作,杜绝违规经营;二是在农资购进上,实行“专家团采购”。以多名资深农资专家和本地农艺师为主导,组成“专家采购团”,对农资厂商进行系统考察,保证购进农资的质量;三是在技术服务上,实行“三级服务体系下的专家一线诊治团”,采取网络诊治与现场诊治相结合的方式,切实解决农民病虫害防治等系列问题;四是在内部运作上,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独立局域网、远端通讯、远端实时监控等措施,将采购、物流、运营、店面管理、财务等科学规范地整合起来。

“三大经营优势”则从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和企业服务上,确立了沃润德独具特色的市场竞争力。

产品价格优势。一是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进行公开谈判性竞标,降低采购成本;二是公司按照微利经营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利润比例,并根据进货价格的高低,随时调整出货价格;三是通过扩大连锁经营的网络规模,优先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沃润德公司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会员制度,实行一定折扣的会员价,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

产品质量优势。一是对进货厂家实行动态管理,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即取消该企业的供货资格;二是对每批购进产品都邀请工商、质检等部门进行抽样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对公司商品实行统一包装,通过产品扫描系统,对所有进出公司的产品进行质量扫描,在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有效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

企业服务优势。一是建立了公司内部网络,通过短信等形式随时向加盟商和每位会员提供信息服务二是对加盟店统一配备网络设备,建立了远程视频医院,开展专家视频咨询服务和网上指导,及时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三是定期对加盟商和会员进行培训,并组织“专家一线诊断团”进村入户现场指导,为加盟商和会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5、“沃润德模式”的终端销售理念

营销模式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交换模式阶段,主要是商品交换的时代,这个时代以产品销售货物交换为主要目标,时间有几千年;第二,趋于规范化的销售模式,主要以学习西方营销观念为核心,在通过漫长的计划经济环境之后而产生的规范式营销模式;第三,适合模式,根据自己本地的具体情况,创造与发现一些属于自己家门口的营销模式,加上一些先进国家所套用的手法,成为中西结合的营销模式在蔓延;第四,信息化营销模式成为先进的营销主流,这种营销模式就是未来与现在营销模式的发展与走向。

信息化营销模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营销手段多样。那么什么是好模式,这种模式是不是符合企业或产品,是很重要的。当然,企业赢利有很多因素构成,其中每个阶段的不同因素都起到不同的作用。品牌、渠道、传播、产品、终端,各个环节都可能是产生赢利的最大推动力,问题是企业产品的生长阶段不同,产品类型各异,市场环境千姿百态,什么时候,什么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就大为不同。无论品牌制胜还是渠道制胜,作为营销价值实现的“最后一公里”――终端,始终是企业产品动销的核心关节点之一。

对于农化行业来说,以前关注的广告、营销、品牌很多,终端只是作为促销的平台来运用,并没有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实际上这是对终端营销力量的巨大漠视。

沃润德模式的创新成长,其核心就是以乡村终端为发力点,将品牌力与口碑传播相结合,让品牌形成市场信息源,让营销的各种工具都着力于终端,省去过于漫长的沟通过程,以对农民的创新服务形成品牌的持续影响力,从而带来持续的销售。最具标志性的措施应该是沃润德会员卡的发放和执行。该会员卡不仅集中了普通商务店面优惠和便利的功能,而且经过消费信用评估后可以作为区域贷款的凭证,单次贷款2万元左右,以种植户大棚做抵押,既满足终端要求,又避免传统的欠款赊销行为。

6、关于“沃润德模式”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塑造一个品牌,尤其是一个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农资连锁品牌,就一定要深入到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之中,深入到绝大多数的县和乡村之中,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目当中。让农民在选择消费的时候能够脱口而出,忠心选择,最终形成口头传播的人际效应。

沃润德模式创立之初就已经明确了做长线的目标,想到的是降低加盟门槛,尽可能满足有意向的加盟商加盟,到处开花,让沃润德品牌如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让沃润德自然而然深入到万千百姓的生活之中,深入到他们的心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市场上打“感情牌”是最有成效的。

第3篇

从实践情况来分类,农资企业在打造品牌时通常选择“名牌”和“明牌”两种塑造定性和路径。每个企业的资源和条件决定了选择塑造定性和路径的不同,两种品牌塑造之路都有成功的案例。从现实情况来看,“名牌”成长的势头比较快,但是基础不稳固;“明牌”成长的势头会慢些,但是基础都比较稳固。“名牌”和“明牌”的选择条件、路径和运作要点具体如下:

1 “名牌”

(1)基本内涵“名牌”顾名思义就是“名气大”或“名声大”的品牌,或者说是高知名度的品牌。可能有一定美誉度,但通常不普遍、不具体,或者说是对“美誉”在哪里比较模糊。

(2)选择条件一般来说,选择“名牌”之路的企业通常是陷于产品高度同质化的竞争泥潭。产品同质化,品牌名声要不一样,就可以卖高价格,企业就能提高盈利能力,同时,也会形成比较稳固的竞争优势。

(3)运作要点做“名牌”通常的运作方式就是广告投入大,在渠道中宣传的声音大。比如典型企业山东史丹利化肥,在央视一套天气预报、山东卫视天气预报等农业广告黄金频道和时段长期投放广告。2008年后,又铺天盖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终端外墙包装――用印有品牌VI形象的喷绘布大面积包装终端墙体和门面等,进一步做强了“名牌”。

提高“名牌”广告宣传效果的注意要点是使农户不仅感觉到“口气大”,更重要是认识到“名牌”的“实力大”,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例如山东史丹利企业宣传几个第一:中国第一条高塔复合肥生产线;中国第一个购买农化飞机的企业;中国第一个洋专家现场进行“农化辅导”的企业等等。山东金正大企业宣传核心是全球最大的控释肥生产基地。相对而言,复合肥行业产销量最大的湖北洋丰也投入了大量广告,但是,缺乏彰显企业实力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得品牌“名声”远不及后起的金正大和史丹利。

2 “明牌”

(1)、基本内涵“明牌”顾名思义就是“消费得明白”、“货真价实”的品牌,通常也是美誉度高、忠诚度高的品牌。

(2)选择条件一般来说,选择“明牌”之路的企业通常是产品力比较强或者是产品有一定的差异化优势,农户能够明显地认知到产品质量好、性能佳,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口碑,成为“明牌”。例如:在海南说好肥料,大户、散户几乎同声挪威海德鲁(现为“雅苒”)。

(3)运作要点做“明牌”最关键的是产品力。没有产品力的“内功”想做成“明牌”,结果大多是“狗尾续貂”,难有什么好成效。国外农资品牌大都是走“明牌”之路,例如:化肥行业海德鲁雅苒、巴斯夫恩泰克;农药行业杜邦康宽、先正达福戈等。

国内企业做“明牌”比较成功的也就算深圳芭田。概括地说,芭田“明牌”之路就是“跟得好”、“跟得紧”。在南方,由于经济作物比较多,土地流转比较广,对海德鲁雅苒、巴斯夫恩泰克等国外速溶性、速效性肥料“明牌”认可度高。芭田在产品研发就参照这些“明牌”,推出硝硫基、螯合中微量元素“1+1”产品(海德鲁雅苒、巴斯夫恩泰克都隐形添加螯合态中微量元素),再加上给渠道显著高于国外品牌的利润空间,打造成了国内农资界硕果仅存的几个“明牌”。

品牌塑造的常见错误

每个企业都想做成“名牌”和“明牌”,但是成功的比较少。这其中不完全是企业实力不足的原因,也不完全是企业决策者在品牌塑造投入上缺乏魄力和决心的原因,往往是在具体运作的策略和方法上出现了偏差,使得“品牌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积累。具体来说常见的错误如下:

1 定性不清晰,品牌传播主旨摇摆,混乱了品牌心智

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产品供应链 模式

电子商务的发展, 给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不畅和交易手段单一的缺陷面临电子商务的强烈冲击。因此, 应用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化工具体系作为农产品供应链变革的策略性选择, 优化、改造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并将为我国农产品更好更快的流通带来实际效益。

一、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产品为对象,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农产品采购开始,到农产品加工作业完成,最后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供应链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企业, 由农户、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农产品集贸市场、超市以及消费者组成。这种模式存在一些不足。

(1)农产品物流成本高,损耗严重。物流成本过高是目前农产品物流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40%,我国粮食物流成本占总成本40%以上,而鲜活农产品更是达到60%左右。

(2)核心企业的主体缺失。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负责供应链的资源配置,在我国这一角色主要由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来承担,各种批发市场仍然是连接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各成员的纽带。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特点和我国特殊的国情是导致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主体缺失的主要原因。

(3)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一个瓶颈,也是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各省市在制定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中重视不足,使得我国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

(4)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欠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各参与者间大多数是“一次性买卖”,很难从长远利益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突出,不利于安全质量问题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追溯。这就造成供应链各参与者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设计

供应链是一条联结农产品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物流链、信息链和资金链的增值链。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行, 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受益, 因此信息的畅通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①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网站的信息网络系统。一方面,可借助电子商务中多功能接口平台等专业技术和政府的力量将各个网站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供求信息等汇总并与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物流企业间信息采集与交换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可通过引入信息中介服务( 即通过信息服务等方式提供内容、信息、知识及经验的) 作为实现上述系统的补充。②构建基于信息中心的信息网络系统。该网络的作用是实现各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间信息(包括农产品生产供应信息、需求信息、价格信息等)的整合。③构建高效、协同的信息共享模式。可考虑通过信息技术将搜集到的各种信息置入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主要包括综合信息平台和协同作业平台) 或集成数据库中心,打造“农产品一流三网”系统,实现成员信息共享,并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来强化成员间的业务往来,逐步建立成员间的信息共享机制。目前, 农产品信息网络不健全, 农户居住分散, 沟通渠道不畅, 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 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因此,必须构筑起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 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要想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培育农产品的品牌, 监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增加农民的收入, 应对传统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进行改造, 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运作模式。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是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供应链信息平台, 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通过信息平台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运作, 各个环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

消费者则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网络终端对所购买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查询, 并可追溯产地, 切实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同时也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和保护。农产品供应商根据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 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 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 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 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 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产品供应链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网上拍卖等先进的交易方式, 如果还连接海关和银行, 可以实现网上支付等。

三、小结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模式有利于创建我国农产品品牌,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凌宁波,朱风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3).

[2]彭剑,王剑波,茂.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长株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2,(8).

第5篇

一、成长经济、规模经济和适度规模经营

下面对成长经济与规模经济、适度规模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概念和含义作一说明。

(一)成长经济与规模经济

所谓“成长经济”,简单而言,可以认为是不同于“规模经济”的一种经济,即是由于其成长导致的原来没有利用好的资源更好地被利用的一种“经济性”成长理论认为,生产过程的“输入”并不是资源本身,而是“资源产生的服务”。西方农业生产经济学从微观经济研究出发,把农业资源称作“农业生产资源”,认为一切农产品都是由各种生产资源耦合而成的。并把资源分为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因而农业企业或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经营单位也不例外。

规模经济,是指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一种有效且均衡的经济状态。规模限制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市场经营主体模型中,限制被假定为随着单个产品的额外数量被生产出来后。生产单个产品的成本上升,一般认为是由管理局限(规模太大导致管理成本越大)带来的;二是在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市场经营主体模型中,这一限制会通过收入随着更多产品的出售降低而只能得到部分实现,一般认为是由市场局限(导致销售收入降低)带来的;三是除了以上两种情况,由于不确定性前景(由于搜寻信息的成本和弥补风险的需要)给规模带来的限制。对于我国农业而言,主要是第三种情形造成的。

成长经济不同于规模经济。成长经济是一种内部经济,“成长仅为在给定条件下的规模的调整规模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副产品,没有‘最适宜’的。”

无论在什么时候成长经济的获得都是一个过程,是过程均衡;规模经济是一种状态,是结果均衡,是成长经济的副产品。这一过程使内部不断涌现出未经使用过的生产或使原有资源的生产得到充分利用。成长经济可以是规模经济,也可以不是规模经济,成长经济可以存在于任何规模的生产经营主体--企业或农户中。因而存在一个悖论:成长经济与最有效地利用社会的资源是一致的。但过去成长的结果--任何时候所达到的规模--可能并不具有相应的优势。

(二)适度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

一般来说,经济活动中之所以要求规模经济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分工协作。当产量足够大时,人们可以采用专门化设备与工具来提高效率,可以更好地在劳动者中实行分工,从而有利于改善劳动熟练程度与积累经验。这实际上是对原有资源内部重新配置以达到对资源的生产的充分利用。二是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不可分投入。不可分的投入品有一定的最大生产能力,这是一种“最小公倍数”理论的应用,即如果充分利用不可分性的生产资源,经营单位的最低产量应是最小单位中达到最大产出的最小公倍数。在不可分投入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可能产生规模经济,以实现要素的均衡。实际上对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来说,最佳规模是不同的。所谓适度规模经营也不一定是规模经济,伴随适度规模经营的应该是成长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成长是一个过程,因而规模应该是“适应性”的。适度规模经营首先应该是成长经济,通过成长经济达到规模经济。

二、农业经济成长:基于资源贡献的分析

我国农业成长经济可以看成是在稳定的基本经营制度和已有的土地规模下,由于农业投入(主要是资金和科技)的增加,使农业内部资源使用效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提高,从而使农业经济增长或农户收入增加而导致的经济性。这些“经济性”包括许多农业资源生产的“免费”的利用:土地撂荒减少、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提高、农户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增加、农业资源重新配置和农业投资方向的改变等。在我国农业人均耕地少,农村劳动力富余且劳动力(数量的增减)对农业增长几乎没有影响的情况下,现阶段影响我国农业经济成长的主要是土地、资金投入和科技进步。

(一)土地制度与农业成长

关于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农民收入的影响,多年来是一个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在所发表的文献中,大体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目前的土地制度与其他各种可能采用的改革方案(例如耕地私有制或永佃制)比较,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会有显著差别。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农地制度有缺陷,非改革不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的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这里所指的土地差别主要是土地质量的差别。但也包括土地制度的差别。这一点与林毅夫的研究结论相仿,“家庭农场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增长的更为适当的制度,我国的未来改革应该加强刚刚建立起来的农户制度的地位。”但根据《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2003~2006年,我国农业耕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3.34%、-1.2%、-0.5%、-0.4%,贡献率逐年提高,主要是政府的耕地保护政策,农村撂荒地的减少使然,但要注意的是一直处于一种负贡献状态,这固然与耕地面积的减少(比如退耕还林、建设用地增加)有关,也可能与土地规模过小或者说与有关。因而现行的地权制度对农业经济成长有不利趋向,适度规模确实是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应当创造一个维持农户适度经营规模的经济环境,防止农业经营规模小型化倾向。

(二)资金投入与农业经济成长

据《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3~2006年农业资金投入对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分别为5.0%、6.5%、5.7%、2.6%。农业资金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增长影响很大,这主要是财政投入或惠农支出增加,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要素投入增加使然。但2006年出现大幅度的回落,说明农户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有减少的倾向,也说明财政投入方向和结构需要调整,应主要提供有利的可得的廉价的新的生产要素。舒尔茨认为把农业改造为一个比较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靠政权的命令方式,还有一种方式主要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但“如果市场方式为了增加可供农民使用的资本量而仅仅局限于减少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的方法和措施,那么,它就不会成功最重要的是投资于农民使用时有利可图的新农业要素的供给。”一旦提供了有利的新农业要素,农民很容易从内部储蓄获得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本。

(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成长

“适用于一个贫穷社会的现代农业要素首先应该依靠现有的科学与技术知识来进行‘生产’。”根据《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3~2006年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74%,2.4%,3.8%,3.4%,整体来看呈上升趋势。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九五”期间为45.2%,2007年已达48%,预计2020年达63%。“‘技术变化’这一概念在实质上至少是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减少或改变的结果。”旧技术进步等同于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实际上是一种增长余值,它表明如果扣除农业资金和耕地贡献,农业经济是否还有一个额外的增长率。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我国农户耕地供给固定(稳定,规模既定)甚至减少(撂荒、建设用地挤占)且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为负、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且其增减对农业增长几乎没有影响的情况下,由于农业资金投入和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正,尤其技术进步的贡献呈绝对上升趋势,说明现行的土地带制度和土地规模对农业发展尽管有不利趋向,但阻碍作用不大。正是由于农业内部资源对生产贡献的不平衡驱动,农业经济成长仍有很大的空间,农户经济是成长经济。只要有效供给农业科技,农业资源中未使用的生产就会被有效利用,而这种利用一定程度上具有“免费”的性质,有其“经济性”。

三、提高农业科技有效供给的具体措施

在稳定的农地制度、土地的生存和保障功能地位没有根本性变化,以及农业投入尤其是农业科技投入具有正的而且较大的贡献下,应该承认农业实际上是一种成长经济,地权流转“欲速不达”。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也就是说,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科技供给不能唯“高新”是用,必须从我国农业生产的初级资源--耕地和劳动力的现状以及农业生产急需和经营单位需求能力实际出发,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即找到并获得在生态上适应、经济上可行与资源禀赋相一致的农业技术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办法,有效供给可得性、适用性、实用性和便利性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成长。当农户发现科技投入的成本高于规模扩张的成本,或增加科技投入带来的收益低于规模扩张带来的收益时,农户愿意以有利有偿的原则自发加快地权流转,达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成长,如此循环而已。

(一)从我国农业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的基本国情出发,大力供给可分性农业生产技术

一国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比例,对该国农业技术变革的实际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带来了粮食间接需求的持续扩张。尽管目前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很难避免长期短缺的趋势。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必须大力供给农业可分性技术,促进农户经济成长。

农业生产技术的可分性是指技术可以分散的小规模的使用。可分性农业技术包括农业生物、化学技术和部分小型机械技术以及大型农业机械。生化技术主要是替代土地、弥补土地不足的缺陷,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单产和总产。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利用生物技术不仅能增加农作物产量,更重要的是无污染农业。化学技术可能造成生态破坏,要注意有效利用。而小型机械技术,主要是替代劳动,它符合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因其小。对农户而言是一种可得性而且是便利性工具。当然对一些大农场,应实行机械化大农业,发挥不可分性技术生产的规模效应。

(二)从我国推进城市化的实际出发,大力供给市场园艺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多样化、专业化经营

市场园艺农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商业性的农业。有时也称为商品园艺业。这种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与城镇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一般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围发展起来,为市民提供必需的食物。从事商品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蔬菜、水果、葡萄等,但不饲养牲畜。

一般来说园艺农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由于我国正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城市需求增加,失地农民增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且这种市场园艺农业可以是一种简易的设施园艺农业,如农业地膜、大棚种植、防雨棚栽培等,技术成本不高,操作简单,比较适合我国国情,能促进农业经济成长。当然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研究和发展高级设施园艺农业,比如无水、无土栽培等。

(三)从我国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出发,改造传统生产技术供给现代科学管理,变比较优势为强势

我国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就是适合劳动密集型生产而不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一般具有我国区域优势,或是具有传统生产优势,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比如在蚕桑茧、烤烟、苹果、甜菜等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和牛奶、淡水鱼等劳动密集型的水畜产品生产上都存在着优势,这些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大多低于0.85,表明我国通过生产上述产品每创造1美元的外汇收入所消耗的国内资源成本均低于85美分。尤其是对于劳动密集使用并且劳动无法由机械替代的果蔬和水畜产品,它们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大多低于0.7,比较优势显著。

但由于缺乏对传统生产技术的改造和疏于科学管理,加上国际贸易歧视性壁垒,这一优势难以保持。必须加大对农民投资。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其传统经营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协整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变优势为强势,促进农业经济成长。

(四)以政府公共供给为主。以农户需求为龙头,以农业科技中介机构为中试和推广环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全国有2.3亿多农户,每户平均规模不到0.533公顷。此外,虽然我国也有一些大型农场,但多为国营农场,农业企业才刚刚起步。由于主要农业生产单位(农户)规模小,农业生产技术又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和公共性,而且农业与国家的食物安全紧密相关,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稳定,因而农业科技应以政府公共提供为主。同时应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有学者研究认为农业科研投入的回报率大大高于商业银行的收益率。

农户抗风险能力低,农户的科技“试错”的代价大,因而农业科技的研发必须以农户需求为龙头,提供可得性、适用性、实用性技术。创新科技供给机制,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比如科技入股,建立风险共担和利润共享机制,同时要大力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中介机构和应用示范基地,如农业科技示范园,增强技术的示范性,提高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成长。

(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实现技术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双提高

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受温饱问题的影响,加上农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追求技术使用的经济效率而忽视技术使用的生态功能,农业发展可持续能力差,

为了迅速脱贫致富,我国农业几乎丢掉了原先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的传统,种植和养畜分开,大量使用化肥。向土地投放的厩肥和草料大为减少,土地不再精耕细作,土壤的腐殖质受到破坏:广泛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制剂,农业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农业灌溉设施“只用不建、只建不养”,传统的漫灌使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应该“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成长。但一定要注意是“适用”的技术,比如沼气的应用和推广,而不是发达国家所谓的“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当然,“3S”(GIS、GPS和RS)技术,应该是未来我国农业要学习和应用的技术。

四、选择性供给农业科技与适度规模经营

有效供给农业科学技术,其目的是在现有农业生产资源状态下,充分发挥资源未尽的“生产”,促进农业经济或农户经济的成长。随着农业经济成长,必然受到诸如农业经营管理能力低、资源耦合性差以及技术规模效益差等的影响,成长空间缩小,因而生产性资源重新整合尤其是地权流转不可避免。当前,为加快地权自愿有偿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选择性供给农业科技:一要增加不可分性农业技术供给,二要加大对农民投资。

(一)选择性供给农业生产技术尤其是增加不可分性技术投入,发挥规模效益,实现更大的“利差”诱导地权流转

农业科技投入品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对农业经营规模的要求是不同的。农业科技投入从这个角度可分解为两类:第一类为机械动力性质的资本投入品,如各类农用机械,其实质作用在于替代劳动。第二类资本投入品属于农业生化性质,如化肥农药、良种和农用薄膜等,其实质作用在于替代土地。农业生化类科技产品投入都具有良好的可分性,可以分散和小规模利用,但机械类科技投入具有一定的不可分性,对生产规模有直接的要求。当然要注意假不可分性,比如以发展小型机械或出租机械服务的情况下,机械类资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可分的。

对于能适合大型机械化耕作、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集中,规模增大,就可以获得不可分性科技产品的规模效益,降低因小规模经营而产生的成本,使净收益大于参与土地集中的农户单独生产的收益之和,并且使参与地权流动的农户能分得一份“剩余”,农业就会走上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对于能适合农业机械化耕作但经济水平不高的区域,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探索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集中作业矛盾的解决机制,比如,以联合收割机跨区域收割为代表的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跨区作业,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最终将产生示范效应,诱使地权向农业机械等不可分性技术的所有者转移,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二)加大对农民投资,提高其传统经营经验和现代科技的协整能力,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农民的“自我筛选”,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第6篇

关键词:长尾理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经营模式;物流行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0-00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0.002

在传统行业中商家注重热销品的培育,对某种某类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极其推崇。在这种营销环境中短期利益被放大,长期行业发展被忽略。行业各界也在寻求相关技术解决手段,其间长尾理论因其独特的视角被行业所认可,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经营模式的转变。

1 长尾理论提出的背景与实践

在近代传统营销领域中,信奉的是二八定律。极少有人考虑剩下二的商业价值,这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是绝对不适合的。长尾理论第一次提出在营销领域的是《连线》杂志,作者明确指出在消费基数足够大的情况下,二八定律中的二完全可以形成巨大的规模,甚至利润空间远大于八的既有利润。长尾定律中提出的技术点,恰巧符合电子商务的行业特点。

2 电子商务与物流关系

众所周知,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石首当其冲是物流,如何快速、安全地将农村电商的农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中。电商其服务的落实端是物流,物流是电商的体现。其中如何给客户良好的购物体验,是物流端需要落实的。同时农村电子商务也是物流的保障,物流是依托高速发展的电商而发展的,电商的繁荣保障了物流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繁荣又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双方互相保障。

3 长尾理论下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轨迹中,符合二八定律的八已经被行业细细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维持行业发展新的领域亟待开发,其中农村电子商务因物流的对其制约,成为符合长尾理论的新出路。

3.1 农村肩负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重任

农村是近年来网民增长最迅速的群体,其同样肩负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重任。农村信息化早已被政府提到政策水平,相关职能部门为农村信息化出台相应政策。早在十一五期间解决各村信息化基础的网络问题,就被电信系统所要求。在相关政策的刺激下,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延长覆盖面,为农村信息化做出坚固的基石。

3.2 农产品的规模化推广销售亟待解决

在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土地种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产品的销售无法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户在辛苦种植农产品的过程中,因未找到合适销售途径,无法直接供应超市农贸市场,需通过中间商来完成相关的对接,中间商为争取中间差,往往压低农户的价格。这种情况下辛苦劳作的农户,却为他人做嫁衣。另外,因供销信息不对称,农户种植的农作物往往不符合市场没有需求,导致大批农产品滞销,虽然通过政府的补助调节可以缓解农户的损失,但无法从根本解决信息差。

3.3 日常生活用品方面有巨大商机

因单个村庄人口基数相对较少,对应的商业也非常匮乏,没有同行竞争,在农村中生活用品往往品种单一,且单价相对市场价偏高。农村人口因其年收入普遍不高,对价格导向依赖较高,电子商务价格优势正符合农村人口消费习惯,潜存巨大商机。

4 现有物流存在的问题

4.1 设施现代化水平低、成本高

在农村电商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物流已经成为各大物流大佬必争之地,但因其条件限制硬件设施更新较为缓慢,同时乡间小路修缮是长久的工程,无法一蹴而就,无形中整个农村物流网络效率大大降低,成本整体升高。

4.2 相关人才匮乏

现阶段物流已经技术相对成熟,以效率为先的行业内专业度要求也前所未有地被要求。目前针对物流行业的培训也悄然出现,但在二八定律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行业被忽视。恰恰农村物流是整个行业的短板,急需相关专业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

4.3 认识不到位

农村物流经营者一直是单兵作战,各自经营自己的网络。在库存厂房的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但对于开拓市场或是区域联盟上不够重视,使得行业的整个建立中只是各自成定并没有成线或是成片。

5 长尾理论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方向

5.1 发展渠道差异化

利用长尾理论发现行业中,小众领域,被忽视的未开发的商业版图,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对物流的要求是多样化服务、差异化产品,通过开发传统物流无法触及到的小众领域,实现新的行业增长。

5.1.1 贴身定制服务。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市场化已经相当成熟,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成为商家的发展导向。为消费者贴身定制服务,成为优于一般物流公司的法宝,通过贴身设计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产品体验,同时开阔了进一步发掘新消费者的渠道。荷兰的TNT公司就采取上述经营策略,开发APP通过手机沟通服务每一位客户,达到了良好的产品体验,目前TNT公司已经跻身国际十大物流公司成员。

5.1.2 开发增值服务。物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大环境下对物流公司提出全面发展要求。传统基础服务必须过硬,在这个基础上增殖服务是大客户的基本要求。目前这个领域还处于萌芽阶段,产业正在尝试帮助客户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网络设计等。

5.2 完善硬件与软件建设

5.2.1 硬件条件。近年来,物流行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完全自动化相比,我国目前的阶段还有待提高。因硬件的不完全先进,阻碍了长尾理论的应用。在物流行业科技依然是第一生产力,目前物流行业正在升级硬件,在这基础上才有助于行业进一步发展。

5.2.2 软件引进。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人才短缺。这问题不会影响长尾理论的实现,同时还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在这个基础上,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组建也十分重要,其可帮助企业快速组建架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可以完成公司的相关培训事项,真正促进公司的循环发展。

综上所述,长尾理论在物流行业同样适用,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为物流发展指明方向,为整个行业的多样化做出贡献,帮助企业在找到自身发展的道路基础上为企业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俊.长尾理论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模式探析

[J].中国市场,2007,(41).

[2] 高盛.关于长尾理论的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研究

[J].中国储运,2015,(7).

[3] 解新华.基于长尾理论的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研究[J].电子商务,2013,(7).

[4] 平海.基于长尾理论的中小物流企业发展路径探讨

[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1).

[5] 谢泗薪,袁姣.第三方物流企业差异化攻略:长尾理论新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6).

[6] 严奉刚.基于“长尾理论”的市场营销新探[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7).

[7] 张琳,吴文娟.标准化战略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基于长尾理论[J].战略决策研究,2013,(5).

[8] 郭玉杰.长尾理论在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3,(6).

第7篇

关键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39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无疑对农村劳动力的人才质量、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指出,决定人类前途的不是物质自愿,而是人的素质的提高,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就要靠智力去增加资源的供给和加大技术投入。魏(2016)认为,人力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的科技化、规模化发展。陈祺琪(2015)农业科技人员结构、人力资本、科技人员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关系。因此,江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需要在人力资源开发做好智力保障。

1江苏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

美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多数农场主有农科院校毕业文凭。与之相比,当前全国农业从业人员教育年限平均在7-8年。而根据江苏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在江苏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中,文盲159.7万人,占5.2%;小学文化程度899.1万人,占29.4%;初中文化程度1537.0万人,占50.2%;高中文化程度409.6万人,占13.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5.0万人,占1.8%,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是一个突出问题。就江苏区域情况而言,苏南、苏中和苏北农村教育呈现由南向北的梯度状态。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加之苏北地区中小学撤,增加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导致辍学现象也非常突出。

1.2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由于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农业职业教育也相对发展比较滞后,调查显示,苏南仅2025%的农户非常愿意接受农业培训,苏中和苏北地区非常愿意接受农业培训的农户仅占8.62%和9.64%。对子女接受农业的教育农户也呈现共同的区域特点,苏南、苏中、苏北愿意让子女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均不超过30%,大家普遍认为,从事农业生产风险大,收入不高,从事农业没什么前途。

1.3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我国农村科技人员的比例本来就很少,与农村人口比较,不能满足农民对科技发展的要求,农业科技人员又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年递减。资料显示,江苏农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总体变化趋势是递减的,农业科技人员的年平均增长率为负数。另外,江苏基层农业科研机构人员中,较高学历层次的人才比重还比较低,至2010年,大专以下(含大专)学历的人员占主要部分,而其中还有很多一部分是中专或高中文化。这种构成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同时,农村基层生活条件艰苦,科技人员很少愿意留在农村,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致使许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在农村大范围推广,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人力资本的需求

江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切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就是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保障农产品供给前提下,实现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因此,农业规模经营不仅需要一批农业技术人才,还需要一大批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懂得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人才。

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范围很广,笔者认为,除了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科研人员外,还包括乡村机构管理人才、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产品经纪人、农村能人、农村种养大户、农业品牌策划、推广、销售人员等。由于农业经营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业需要根据市场发展,引入必要且适合的人力资源。

2.1农业经营人才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与市场紧密关联,现代农业经营者等人才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江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首先需要保证粮食安全,其次才是商品化问题。即使如此,农业开发和经营人才是农业规模经营所必须的。为适应农业规模经营的需要,江苏农业发展需要培养了解农业专业市场建设、农业物流配送、农业产品开发及经营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发展的需要。

2.2农业专业服务人员

首先根据江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需要,农业规模经营需要一些了解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农业经纪人,从而有目的性地增强农民生产和结构{整,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其次,是掌握新型农业机械操作技能的农机服务员。江苏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忙季节的劳动力需求非常强,这需要掌握农机操作技能、能提供农机服务的人员。随着,农业技术服务内容的增多,未来江苏农业还需要更够利用信息和遥感技术对农业病虫害防治提供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不仅可以替代相当一部分的农业劳动力,将这些宝贵的劳动力资源用于其他更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同时农业机械的使用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以现代农业科技为前提,这需要大量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农技服务人员。目前,江苏农业生产的育种、培苗、播种、养殖、贮运等各个环节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内部分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江苏农业规模经营客观上要求,我们不仅需要有掌握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包装、运输、销售等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还需要有掌握农业基因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专家人才。

2.3农产品品牌经营人才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是农业的品牌营销,农产品品牌经营策划人才是农业人才计划的一部分。因此,熟悉ISO9000、ISO14000、HACCP、GAP等认证规则,了解农产品品牌营销特点,有农产品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我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

2.4农业组织管理人才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飞速发展,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会将会越来越多,这些组织与企业有相当部分的区别在于,这些组织除了有利益追求外,还有社会责任,需要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并在保障其稳定收益的基础上,降低农业经营成本与风险,并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社会化。因此,这些农业组织管理人才也是规模经营所需要的。

3农业人力资本投资策略

3.1加强涉农院校建设

加大对农业院校的资金支持。随着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减少,地方农业院校的生源和资金面临一系列危机,很多农业院校开设了很多面向工业企业的专业,使有限的农业方面的教育资金更为趋紧。要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对涉农教育和项目优先扶持,重视农业类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另一方面,农业院校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符合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毕业的学生能顺利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并熟悉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2完善农村人才培养机制

采取灵活的方式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农业学校可以和农业企业、村委会、乡镇或合作组织签订委托培养合同的,针对性地培养当前农业产业人才。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项目合作的形式,在项目中培养所需人才。地方政府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农业推广技术的讲座,邀请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鼓励农村经管人才参加中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举办的教育与培训活动。

3.3加强乡村基础教育

继续提高财政的整体教育投入比重,强化省级政府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的职责及投入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苏北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预算,确保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积极引导农村家庭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文化教育消费,摆脱农村人力资本投入长期不足的困境。

3.4创新大学生村官制度

大学生村官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人力资本引擎。可建立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本市场,吸引其他主体参与农业项目建设,由于目前大学生村官面临延续性问题,笔者认为,应通过农业中介组织和农业企业与大学生签订固定期限的支援农村建设协议,然后以公益扶持的形式,定点扶持部分偏远和落后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建设。这不仅开阔了村官的选择范围,也能虺浞掷用社会志愿者的资源,为农村发展带来更为成熟的项目。应该说,社会其他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的参与,能有效弥补政府在农村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

另外,高校应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需要,引导在校学生积极深入新农村建设,通过与农村各类单位组织合作,建立农村实验培训基地,培养热爱农村、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农村工作特点的大学生。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农村去进行调查研究、协助相关部门做各类技术指导、服务以及管理工作,弹性增加农业规模经营的人力资本投入。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魏.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布局的相互制约分析[J].世界农业2016,(5):181185.

[3]陈祺琪,张俊飚.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基于种植业科研机构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9096.

[4]张建民,杨子敬.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一个研究综述经济问题探索[J].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