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3 14:55:14
序论:在您撰写新媒体文化传播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创造多元花的文化形式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及提升,在事实上,一种新的媒体,在社会中是以一种文化存在,在社会中得到传播,这种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时,也必然存在对各种新的文化传播,这样的传播在社会的宣传中,就必然会建立起新的文化秩序,显然,这种相应的媒介技术,在得到重新包装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地定义和理解。譬如说在云南省蒙自市就开始出现利用Wifi无线网络摄像机建造监控工程的形式,展现了科技进步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再比如说,在有些歌曲表演开始时,会去尝试使用虚拟影像和其他的一些高科技技术,就能够去创造一种新的形态,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形态,这样的文化形式,就能够使新时代的文化传播,在社会传播中,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参与性。
(二)新媒体为多元文化对接带来机遇新媒体要当代社会中实现文化传播,它需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在社会中存在共享性;同时,还要具有新媒体的交互性、界面友好性和操作便利性的特征,其能够按照市场规律不断变化,这样才能使社会传播得到更大的利用,才能达到对社会的高效率传播,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云南省蒙自市来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但是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就必须要将传统艺术与先进技术相结合,使得本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更新,使当地民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得到提高,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发展的范围达成共识。目前的社会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正以一个形象直观的方式来解决文化的发展和提高。同时,我们也能够注意到,新媒体逐渐形成了以图像为主导的后现代文化景观,视觉表达成为当今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征,从而使得消费特征变得更加碎片化、分众化和速食化。
二、如何加大新媒体对文化产业的提升作用
(一)加大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当前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要求有着深刻的变化,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高科技,就能够及时地创新文化,这样,社会就能够培育新的文化氛围,就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使新媒体在时代高点进行文化创新,这样就能够有效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要把运用高科技作为推动文化建设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这显然说明了在社会发展中,高新科技水平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二)科学合理地适配新媒体资源新媒体智能化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城市精神的改变,也就是可以将传统文化变为职能文化。然后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使当代的旅游文化服务和文化保护行业得到发展,可以得到顺利的更新换代,也可以通过新媒体适配,合理安排新媒体,使当代的新媒体发挥灵活的特点。尤其要注意的是,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能够降低文化企业的创业成本,这样就能够确保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三)利用技术力量促进社会资源整合在文化事业发展过程当中,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推动要素,对于我市来说,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较为可观,但是与沿海城市相比依旧存在着差距,我市理应以创新精神为切入点,催生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形态,从而有效延伸文化产业链。事实上,这样做也能够将产业发展的空间进行有效可靠地延伸,在国内外发达城市的实践当中,也足以证明,推动文化生产方式、营销方式、传播方式的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途径。
三、结束语
(一)报纸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
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东盟国家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传统媒体涉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自2000年起,广西日报社就与越南的一些报社建立了合作关系。2004年1月《广西日报》重点推出了《对接东盟》专版,主要报道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把广西的风土人情、经济建设等内容传播到东盟国家;另一方面向国内受众介绍东盟国家的异域风情和经济发展情况,以文化交流带动中国—东盟的互相进步、共同发展。在广西日报的系列报道后,东盟国家对广西及中国的礼仪、民俗甚至餐饮休闲文化传播到了东盟各个国家。成功的双向沟通使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范围更为广泛。
(二)电视台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
自2004年起,广西电视台确立了“把广西电视台打造成有国际影响的区域性媒体”[2]的目标,准确定位对东盟十国的国际传播战略,效果显著。2010年,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正式开播,通过长城卫星向东盟国家播出,国际频道这一平台给广西对东盟国家的跨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力量,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广西电视台一直致力在东盟国家传播中国、传播广西好形象和优秀文化,广西电视台掌握了要以传统文化塑造国家美好形象这一要旨,以此来吸引东盟国家受众的注意力,在提升自身传播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广西媒体对东盟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三)广播电台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
自2005年9月,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与东盟国家对外宣传的合作交流,与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电视台、电台、传媒集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09年,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广西对外广播电合,建立了北部湾之声——采用英语、泰语、越南语、普通话和广东话5种语言播出,北部湾之声调频覆盖中国广西北海、钦州等地,还有东兴、水口等口岸,短波SW5050、9820可覆盖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及泰国东南部地区,覆盖人口超过1亿。[3]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在对东盟跨文化传播方面所做的努力使东盟国家受众成了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利用最便捷的媒体来感受广西及中国文化魅力带给他们的精神文化大餐。广西的传统媒体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上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但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对东盟跨文化传播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二、新媒体背景下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
新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的新的媒体形态。可以说,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及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媒体交流合作的领域,为广西与东盟进一步合作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舆论环境及和谐的文化环境。
(一)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微信
2013年在广西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就充分合理的利用新媒体输出信息和文化,效果显著。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组委会开通了命名为“CAEXPO”的官方微信公共平台账号,具有很多丰富、实用的服务功能。例如,博览会资讯、博览会微博、客服热线、导航位置及附近美食等服务功能,为社会各界及时全面了解博览会的权威新闻信息提供最便捷的渠道。受众可以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官方微信,及时了解博览会举办活动的情况,也能通过“关键词回复”这一功能获取自助查询服务信息。通过开通官方微博账号和官方微信公共平台账号,中国—东盟博览会主办方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了与受众的信息共享与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受众的参与博览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北部湾在线”新媒体
“北部湾在线”新媒体对东盟国家进行跨文化传播的重点新闻网站,该网站通过整合广西当地的广播与电视的多媒体资源,制作出丰富的、面向东盟的多媒体节目,实现在广播、互联网和手机跨平台多媒体信息,开创了跨地区、跨行业、跨终端的立体化传播业务,构建境外宣传的新格局,全面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和发展的需要。虽然广西新媒体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创造了新的传播渠道,并提升了其跨文化传播能力。但新媒体背景下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例如,在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东盟每个国家与中国的具体文化差异及认同;广西东盟国家小语种新闻人才的流失,不能更好地融合东盟各国的民俗、语言风格,有效地进行沟通等。
三、广西对东盟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策略
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广西与东盟各个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传播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广西对东盟跨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深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广西与东盟各个国家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得到了提升。因此,广西新媒体要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就需要以跨文化传播的理念开展对东盟国家信息传播的工作。
(一)加深东盟各国受众定位及心理研究
东盟国家的受众喜欢看什么,需要了解什么,他们的阅读有什么样的习惯?了解和分析这些需求、习惯,是广西对东盟跨文化传播的基点。[4]针对东盟国家庞大和复杂的受众群体、各国民俗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的实际现状,广西新媒体应该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加强对受众的定位分析和研究,并据此制定相应对策,设定传播目标和议题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广西各类跨文化传播平台
广西有很多和东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优秀的、成熟的平台,如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戏剧周等文化交流会议或演出。以中国—东盟音乐周为例,新兴媒体的交互性和无界性为消除音乐文化差异提供了便利,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减轻乃至消除彼此对不同音乐文化的认知差异,以及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可以说,新媒体提供了一个以弱化不同音乐文化间的差异为功能之一的多元化音乐交流平台。[5]
(三)创新适用于东盟国家受众的新媒体应用平台
尽管在文化上广西与东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但在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上却是相通的,所有受众都喜爱使用方便、快捷的新媒体应用平台。可以在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中使用扫一扫、摇一摇等趣味性的方式来吸引东盟国家受众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传播效果。同时可以在跨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手机Flas、PPT展示等轻松活泼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使东盟各国受众轻松、深刻记忆他们感兴趣的跨文化传播信息文本。
四、结语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传播;影响;提升路径
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与媒体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的传播需要媒体这样的渠道和平台,而文化的传播又为媒体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与具体的内容。在现代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在不断丰富。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媒体的认知,从一个角度来看,从纸质传媒到电视广播传媒再到现代的新媒体的这个发展过程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所以,研究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
1新媒体的科学认知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传播文化的媒介,“新”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的。新媒体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科学技术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目前,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很多,比如微博、微信、数字杂志等,新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形式进行比较具有很多的优势。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传媒形式相比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它没有局限性,无论人们在何时何地想获取任何的信息都能通过新媒体很快的实现。新媒体是我国逐渐实现信息全球化的先行者,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2)新媒体具有的文化性。新媒体的文化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媒体是在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文化对于新媒体的影响是不可估算的。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轨迹,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可以说文化是一切的本源,因此,对于新媒体的研究自然离不开文化这个层面。第二,新媒体的发展本来就是一种文化形式的升级与更新。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其他形式的数字杂志、网络平台的发展都是有着强大的文化作为支撑,新媒体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新媒体是文化发展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从新媒体的发展历程来看,无处不反映着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无处不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虚拟化,无处不反映着人们对于新语言、新思想的追求等。这些变化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对于新媒体发展的推动作用引起的。第三,文化与技术之间是互相促进,彼此融合的。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化也有所不同,科技进步的同时文化也在随之进步,当代技术的发展本就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一个时代的文化不仅仅是以思想和相关体系的完善作为一种体现,如果只是这样理解就稍微有些片面,技术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迈向一个新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正是文化发展到达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
2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重要影响
1)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传播渠道。从时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传媒渠道已经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传统传媒渠道的局限性使得文化传媒的突进非常有限,严重阻碍了全球信息共享的发展空间。在传统媒体盛行的时代,人们了解信息、新闻的范围都比较小,报纸、广播、电视的文化传播力度毕竟有限,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阶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文化传播渠道,人们在并不出门的条件下,也能通过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共同作用了解到全世界的最新资讯,人们还可以通过手机软件随时随地查阅各种资料。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背景下,根据传统媒体的传播原理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多种多样的形式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生活或者工作的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新媒体软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同发展,对于文化传播力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2)新媒体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文化的发展见证了媒体行业发展的历程,媒体行业的发展又是文化发展的载体[1]。在古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甚少,没有合适的传播渠道使文化实现共享,甚至同在中国的不同地区之间都无法实现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原有传媒体系的局限性,使得文化传播有了更加广阔的渠道。目前,迈向国际化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经济、信息、文化的全球交流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的各种文化和思想成果应该传播到世界各地,新媒体就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新媒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世界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可以是文字、图片和视频,更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直观性的要求。3)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丰富文化内涵。新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使文化的内容更加适合新时代的发展[2]。很多的传统文化形式在历史车轮前进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通过新媒体的包装和传播让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重新回归大众的视线。比如类似与提线木偶、皮影戏等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代已经逐渐失去了观众的关注,但是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会对其进行一些改良,比如加入3D技术或者数字影像技术等让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又被重新找了回来。
3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1)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研发与升级。人们日益提高的对精神生活品质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新媒体技术改革发展的推动力[3]。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品质的要求越高,对于新媒体文化传播的速度、范围、形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苛刻,这样的社会情况时刻督促着与新媒体相关的企业要不断对技术进行更新和升级。新媒体的形式对于文化传播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新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大众对于文化的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是新媒体创新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比如3D技术刚出现在大众的视线时,也是好评如潮,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新媒体的要求更高了,VR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创新出来。新媒体企业的生存之道就是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升级,才能使新媒体对于文化的传播力产生更大的影响。2)发展新媒体的智能化和适配性。目前,在我国的现代信息技术行业,人工智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智能化的生活方式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在督促着新媒体行业走向智能化并提高其社会适用性。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改革和升级,能使新媒体技术更加适用于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将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融合到其他行业的发展之中,使社会的整体发展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一番有效的整合。新媒体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社会的实际情况,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于信息的要求综合考虑进去,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更加适应大众的需要。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智能化的生活方式抱有很高的期望,将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成为智能化的系统对企业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使企业能长久的发展下去。3)提高新媒体的优质文化性。新媒体主要是为大众提供文化传播的渠道。网络空间中有很多的信息是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以及社会和谐发展非常不利的,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这样的社会现实情况就要求新媒体行业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对于信息进行筛选,对于文化进行提炼,将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有效的传播,将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的劣质信息过滤出去。新媒体行业应该在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得到发展并促进文化的传播,让整个新媒体文化传播的媒介形成良好的风气。新媒体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应该根据社会大众的需求不断创新传播的形式,更加迎合社会大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使新媒体对于文化的传播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4结论
新媒体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以其对于文化传播的优越性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这对于新媒体行业来说,既是发展的动力和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想提升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就应该对技术进行研发和升级,发展新媒体的智能化和适配性,提升对于文化传播的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新媒体行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使文化的传播力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斐.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西部广播电视,2016(20):29.
[2]肖紫薇.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西部广播电视,2016(9):35.
关键词:新媒体 文化传播 潮汕文化
向世界各国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和重要课题之一,各地区、各民族根据自身实际研究并推行其相应的区域文化传播策略,是合力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和抓手。潮汕文化的形成是中原文化与潮汕本土文化交融的结果,这与历代中原移民南迁密切相关,是文化传播研究颇具意义的一个课题,特别是近期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更凸显了研究潮汕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针对性。
历史上,潮汕人的商贸活动在国内外相当活跃,潮汕文化随着潮汕人源源不断地向外移民而远播海外,影响深广。据统计,迄今侨居海外的潮汕人已达1000多万,与潮汕本土人口相当,形成“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全球潮汕人共同造就潮汕文化的独特现象。潮汕文化地方性与国家性特征兼具,本土性与跨国性皆备,地域性与群体性特征交融,其传播学研究极具典型意义。
一、潮汕文化传播新媒体视角的提出
自从国学大师饶宗颐提出并倡导“潮州学”研究以来,潮汕文化作为一种特色区域文化备受关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的《岭南文化书系》中的《潮汕文化丛书》,从潮汕方言、潮州音乐、潮剧、潮州商帮、潮汕文化精神、古代名人、潮汕女性、工夫茶、潮州菜、工艺品、民居等各个层面来介绍潮汕文化的风貌和精髓。各领域学者,如中山大学陈春声对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史及明清之际韩江流域社会史多有研究,吴国钦厘清了潮剧的源流;韩山师范学院林伦伦专门研究潮汕方言,黄挺则主攻潮汕社会史、潮商文化。但研究潮汕文化传播的文献极少。
陈学希等将潮剧、潮乐在海外的流播分为三个时期: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早期,当时的潮剧潮乐艺人与同期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潮汕人一样,潮剧、潮乐是他们赖以谋生的技能和手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期,潮剧潮乐在海外各地发展有所不同,潮剧逐渐成为潮汕人一种重要的自娱与娱人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近期,潮汕人在海外大多事业有成、根基稳固,潮剧、潮乐成为联络乡谊、服务社会的重要艺术形式。但这主要是史学研究,不是真正的传播学研究。目前尚未看到从新媒体角度对潮汕文化的研究。
2000年以来,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这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并引起国家主管部门乃至最高领导层的关注。2006年,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柳斌杰认为,对新技术和新媒体应采取“主动参与、积极应对、为我所用、趋利避害”的态度,并就新媒体现状与问题、“十一五”规划发展等问题做了深入的阐述。十以来,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给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也对当代文化传播提出了全新的命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特别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基于当代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快速成为国际文化传播主流渠道的趋势,如何提高文化传播研究的丰富性和准确度,以辅助“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和国家软实力建设,成了亟待破解的命题。
二、潮汕文化传播历史阶段与模式
潮汕文化起源于潮汕先民,后经汉越融合与中原文化交融,秦汉时期大致成型,历经唐宋、明清至近代,不断发展,又不断吸收域外文化而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在粤东大约有1370万人讲潮汕方言,加上港澳台潮籍同胞及海外潮籍华侨、华人,会讲潮汕话的人口估计达2000万左右。正是这个族群,以潮汕方言为基础纽带,维系并向海内外传播着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的传者不仅有本土的潮汕人,还有潮籍华侨、华人;其传播范围不局限于国内,而是全球潮汕人所到之处;其受者既包括国内其他族群,又包括海外潮汕人所能接触到的群体;其传播媒介不仅是潮汕话,一曲《寒鸦戏水》能召来诸多潮乐知音,一部潮剧《陈三五娘》可引起海内外潮汕人的共鸣,一盘地道的潮州菜、一杯给力的工夫茶、一件精巧的潮绣或陶瓷都能使潮汕人立刻辨别出“胶己人”(自己人)。潮汕文化的传播渠道从古代的“过番”到近代的海运商贸,乃至现代的出国与归侨、商贸与旅游等双向传播,形式多样;其传播效果从潮州菜、工夫茶、工艺品、潮州音乐、潮剧、英歌舞等“潮系品牌”的名扬天下可见一斑。
潮州音乐和潮剧是潮汕文化中最具标志性的两大艺术形式,两者均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海外传播三个历史时期的划分为我们研究潮汕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阶段和传播模式提供了参考。但文化包罗万象,其传播不以音乐戏剧为起点。第一,人是文化传播的首要元素,以潮汕人到海外的最早时段作为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的起点更合理。第二,现场听潮乐、看潮剧不是传播的唯一方式,目前已知至少在1935年―1937年,潮州著名乐师张汉斋为百代公司录制近百张外江乐、潮州音乐唱片,此后潮乐便借助唱片流传海内外。1955年香港江公司出品的潮剧电影《王金龙》,开启了潮剧影视传播模式。当代的潮州群众常通过潮州电视台《潮州戏园》等栏目观看潮剧,甚至通过微信互传潮剧图片视频。
由此,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时期及传播模式重新梳理如下。1840年以前为古代,以人际传播和较小规模的组织传播为主。1840年―1949年为近代,以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为主,大众传播开始出现,其中大众传播模式和时段可按报刊、广播、电影等不同媒体形态细分。1949年―1979年为现代早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共存,其中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主导的大众传播逐渐兴起。1980年―2000年为现代中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传播方式中,大众传播发挥重要作用,网络媒体开始出现。2000年以后为当代,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与新媒体传播共存,以社交媒体为重点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并呈现出强有力的持续发展的态势。
三、潮汕文化新媒体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2000年以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逐渐勃兴,传播模式发生许多重大改变,文化传播也不例外。与国家整体上出现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的态势相似,潮汕文化传播呈现出两大结构性的现状与问题。
一是在本地的舆论宣传引导格局中,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的传播模式与青少年一代以互联网、手机为主的媒介使用习惯存在突出矛盾。传统媒体传播效果事实上在逐步下滑,而潮汕的党政部门在新媒体传播领域介入太慢,不熟悉传播规律,缺乏话语权,在政务微博建设上落后全国两年,在政务微信上至今还基本“失语”。
微博是基于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国内2007年初兴,2009年成熟。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四家微博客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客总数为50561个,但潮州市政府新闻办官方政务微博“潮州”2013年6月28日才上线;汕头市委宣传部政务微博“汕头”2013年8月26日才上线;揭阳甚至未开通“揭阳”,仅其公安局开通了微博“平安揭阳”。
微信是2011年1月21日由腾讯推出的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软件,可发送文字、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微信用户量2013年11月突破6亿(其中海外用户超1亿)。据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社会化媒体实验室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5月2日,全国开通的政务微信总量超过1000个,但潮汕地区仍未政务微信。
二是在外宣领域,官方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的传播模式,与潮汕人海内外民间的交流联系、文化传播以QQ、MSN、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主流的趋势矛盾突出。政府招商引资和文化传播的主要意图通过传统媒体途径基本上影响不了潮汕地区之外的潮汕人,即使初步介入新媒体领域,也因内容以政经新闻等严肃内容为主而传播力不强,与民间运用新媒体自行传播文化如火如荼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比如,在百度搜索键入潮汕方言“厝边头尾”,相关页面结果有219万个,呈现在首页的全部是潮汕饮食等内容;以“厝边头尾”检索微信公众号,同名的有10个以上,从其自我介绍看都是民间自发申办的,大部分是推荐“潮汕小食”,其中有些是专门服务于在大连、闽南(有些具体到厦门、漳浦等地)或其他城市的潮汕人的。这说明潮汕人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跨区域的文化传播、信息交流已具备雄厚的群众基础。
再以“英歌”为例。“英歌”是潮汕地区最具特色的男子群体武舞,与潮剧、潮乐同属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传播模式演变大致如下:在明代初期的潮汕乃至闽南地区存在着一种以水浒英雄为主题的男子武舞(英歌雏形),这种雏形舞蹈在师徒言传身教的人际传播、村镇之间互相学习模仿的双向组织传播、游神赛会多向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影响下,在不同闽南文化亚区产生分化,在南澳形成车鼓舞,在潮阳、普宁形成英歌舞,在闽南地区形成宋江阵,宋江阵随漳州泉州士兵移民台湾而入台。1949年―2000年,报纸、广播、电视盛行的年代,英歌也借助传统媒体进行传播。2000年以来,网络、博客、微博、微信接踵而至。潮汕地区之外,观看、了解英歌最便捷的途径则是在百度键入“英歌”,显示有192万个相关网页,首页上还有不少英歌的视频推荐链接。以前必须借助传统媒体才能传播的信息,现在通过互联网、微博或微信等新媒体就可以传播至全球,小到英歌,中如潮汕文化,大至中华文化,都处在新媒体环境中,呈现出新的传播规律。
据不完全统计,新加坡、缅甸华人使用微信与国内亲友或东南亚华人联络的很多,其用户体验较好,与国外同类产品WhatsApp和LINE相比更加方便好用,可见以微信为载体进行外宣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无论内宣还是外宣,潮汕地区官方在运用新兴媒体“打通两个舆论场,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
四、潮汕文化传播的新媒体策略
根据媒体格局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及时准确制定潮汕文化海内外传播的策略,重要而紧迫。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传播力。传统媒体具有从业人员专业素养高、信息采集较为系统权威等优势,新媒体则在信息量和互动、分众、聚众传播等方面更胜一筹。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将两者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共同为区域文化传播服务。潮州电视台近年来主打的一档原创节目《探亲行》,通过派出记者团队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拜访当地潮汕人,联络乡情,传播潮汕文化,成效明显。建议电视台开设专门的微信公众号,以简洁的标题、图文、影音等内容全面展示海内外潮汕人的生活和文化生态。
2.运用社交新媒体主导海内外文化传播,提高针对性。国内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普遍存在内容过于“高大上”的问题,不接地气,不会“卖萌”,缺乏文化传播视角,建议潮汕地区加快建设步伐,结合潮汕人文化特征,提高运用政务微博、微信平台向海内外的潮汕人、华人传播潮汕文化的针对性。引导海内外的“美食控”、潮乐迷、潮剧票友、英歌爱好者等运用微博、微信进行良性互动,将使潮汕文化传播更为高效、广泛。在获得大量用户(“粉丝”、听众)认可的前提下,再融入政治、经济等传播内容。
3.寻找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点,增强软实力。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利用“国际潮团联谊会”等民间组织,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挥潮汕商帮极其擅长海外商贸拓展的优势,鼓励其寻找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点,以文化传播带动文化产业走出去,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传播提供有效借鉴,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系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潮汕民俗舞蹈的传播与谱系建立”(项目编号:2012WYM_0096)、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攻关项目“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3ZGXM0007)及“理论粤军・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学希等.潮剧潮乐在海外的流播与影响[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2]柳斌杰.新媒体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传媒,2006(12).
[3]柳剑文,柳剑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与路径――以潮汕地区英歌为例[J].青年记者,2014(11).
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中,新媒体的优势十分突出。第一,新媒体的覆盖面广,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的用户庞大;第二,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而言,数据流不占空间、访问方便、资料开放共享。如中国网这样一个网站就好比是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的拥有超大信息容量的资料数据库,对民族文化的存储、保护和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传播渠道更多样化,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提高民族文化的输出频率。比如在地铁或公交车的移动电视上,播放一些题材的纪录片、电影或电视剧,加深公众对文化的了解。第四,交互性强,可以根据受众反馈来调整传播策略。从传播效果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文化产品的点击率和用户留言,获得大概的效果数据。比如,将一段藏戏视频和一段藏族舞蹈视频同时上传到视频分享网站,一段时间之后综合分析视频的点击率、“顶”和“踩”的数量以及用户评价,就可以得到受众的观感,更受欢迎的视频将是后期宣传投放的重点。
二、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归纳
1.民族文化的元素梳理民族文化是地区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民间故事、民族绘画、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歌舞、、手工艺术、生活风俗等。要有效传播民族文化,就必须对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整理归纳和充分挖掘,它们正是民族文化传播的内涵优势和创新发展的坚固基石所在。
2.民族文化艺术意蕴梳理具有艺术意蕴和内涵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依托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民族文化的传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藏族求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观追求,与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文化底蕴,才是民族文化能够广泛传播的前提和真正艺术价值核心。悠久的传统的文化元素将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理解、重新解释,并在文化的解码中显示出新的生命力。
三、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民族文化传播策略
在网络和手机为主的新媒体平台上,要新旧媒体联动,积极开发民俗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产业链。一是在内容展示上重视民族性;二是在传播过程中讲究对称性,改变以往内地发达城市文化单向向传播的现实,通过多种渠道将民族文化辐射到全国范围,实现信息传播的双向对称;三是在传播效果上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和网络传播规律,可选择以下人气较旺的途径进行。
1.网站建设
将传统媒体上的民族文化内容进行平移,借助网站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将网站建设成为民族文化的网络数据库,实现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化传播。如官方建立的门户网站中国网,除新闻资讯外,还包括“文化讲堂”“藏传佛教”“藏学研究”“图书”“图库”等版块,内容丰富,查阅方便。
2.自媒体传播
以微博、博客、播客为代表的自媒体,已然成为新媒体传播的新兴舆论场和最活跃的主体。以文化在目前用户最多的自媒体网站——新浪微博上的传播为例,笔者以“文化”“藏族文化”“藏戏”等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中进行搜索,除中国网、在线网、文化网等媒体的官方微博以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文化名人、文化爱好者注册的微博ID。在搜索结果中发现,有一批微博ID在粉丝数量、更新频率、影响力方面都表现突出;然而也有相当数量打着民族文化名号的微博呈现出枯萎态势。总而言之,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用心经营自媒体,方能从数以亿计的自媒体用户中脱颖而出,对民族文化的传播真正起到积极作用。首先,从话题选择上看,在把握民族文化传播这个中心点的前提下,可选择当下的热点话题进行或转发,提高关注度和参与度。其次,在内容编写上,不必拘泥于严肃的新闻和信息告知的体裁和语气,可形成或诙谐或卖萌的多样化风格,让粉丝更喜闻乐见;尤其是个人ID的信息内容侧重于身边的所见所闻,更有说服力,可以有效弥补官方宣传的不足;同时,可综合运用图文、音频、视频、flash等富媒体形式,加大信息量。最后,注重评论与转发的工作,加强与粉丝之间的互动,维系固定粉丝群体,并能够进一步扩大民族文化传播的覆盖面。
3.SNS网站
SNS网站即社交网站,其突出的传播优势在于可以多向互动、即时反馈。SNS网站的参与用户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受众和载体,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主体。信息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扩散开来,经由群体传播实现大众传播,身处其中的用户参与度、卷入度高。SNS网站目前的用户群体以大学生和年轻人为主,他们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受众,针对用户群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传播策略。第一,民族文化主题活动。在SNS网站中围绕民族文化发起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如关于旅游文化节的logo设计,在SNS平台上公开征选;也可以举办音乐周活动,传播流行音乐知识;可以举办民俗知识竞赛,扩大传播范围,加深公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第二,在SNS网站的游戏中植入民族文化的元素。比如在开心网和人人网都非常受欢迎的抢车位、开心牧场、朋友买卖等游戏中,可以在游戏的背景画面、道具、音乐、logo、冠名上加入民族文化元素,画面上使用藏族传统色彩和图案,背景中出现标志性建筑,人物形象和道具中出现藏袍、长靴、牦牛等,背景使用民族风情的音乐,取得游戏竞赛活动的冠名权等等,以备受青睐的游戏作为载体,用户不仅不会反感,而且会自发关注乐于参与,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的潜在传播。
4.电子书/电子杂志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公众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电子书和电子杂志的随身阅读比例攀升,逐渐取代传统的纸质媒体阅读。因此,出版民族文化主题的电子书和电子杂志既是受众阅读的需要,也是出于在获得相应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的考量。一方面可以将相关的实体书和实体杂志电子化,如《生死书》《突然就走到了》《藏地密码》等有口碑有品质的书籍和《中国》《旅游》《人文地理》杂志;另一方面可以组织编辑团队,编辑旅游、民俗、学术研究等主题的电子杂志,着力在电子杂志中突出民族文化元素,供手机和电脑终端用户下载。
5.APP
APP应用开发被普遍认为是移动互联网领域最有前景的方向。就民族文化的传播而言,将传统文化和先进科技融合,也不失为一条新颖的路径。具体可以采取两种路径进行,第一类,在手机ios、android平台自主开发民族文化主题的新闻、文化类app应用,通过手机app可以收看新闻和旅游景区介绍,收听音乐和戏剧,下载风景图片和电子贺卡等等,优点在于可以灵活设计界面,优化用户体验,利用内容、创意和互动抓住受众;第二类,在已有的资讯类app里放入民族文化主题的内容订阅源,优点在于借助成熟平台直接覆盖庞大用户群,比如网易云阅读、网易新闻、flipboard、鲜果等。
6.民族文化微电影
微电影是指适合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时尚潮流、幽默搞怪、商业定制、公益教育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一般来说,微电影的片长在30-300秒之间,制作周期短至数周,投资数万元每部,这种灵活易于制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赢得了广泛受众和高度好评。创作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微电影,自然地理、人文风俗、、节日庆典等可以在数部微电影中以不同的侧重点分别展开,避免传统的长达90分钟的电影给受众带来的疲劳感;又可以有设计的将它们编制成系列剧,前后呼应。借力手机平台和网络平台,使受众通过短暂的空闲时间,对民族文化进行愉快的接触了解。
7.线上线下互动
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符合现代人使用媒体的习惯,既有助于形成热点话题,扩大公众的参与广度,又能够让网友主动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文化的传播深度。比如可以在SNS网站、论坛、微博中举办摄影比赛和有奖游记征稿活动,发放一定数额的虚拟币或抽奖券,这些虚拟币和抽奖券能够在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各旅游景点兑换纪念品,获奖作品在各活动平台上由网友自己票选并公布,颁发获奖证书及勋章。
四、结语
1.1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快捷性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渠道,丰富了体育文化传播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此外,受众可以借助于新媒体随时随地的了解有关体育赛事的相关视频、音频及图像文本资料。
1.2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大众性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这样就可以为人们接受体育文化提供一个平等的平台,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直接参与到体育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受众既是体育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1.3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互动性
传统媒体对体育文化的传播是以信息的发送者为中心的,其传播方式是由点及面,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点与点,以及点与面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可以建立起实时互动。
2.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策略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及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度。近年来,我国各地兴建的体育馆数量在逐渐上升,各类型体育比赛也越来越多,各项体育设施逐步完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加大,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而且增强了国内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虽然各种传播方式都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播,但是不同传播方式的传播力度、内容、文化内涵等都有所差异,其中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就是数字新媒体传播方式,接下来笔者提出了未来数字新媒体技术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应用的几点策略。
2.1积极探索发掘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中,最应该重点把握的就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比如对体育知识的传播、体育文化的解读及体育政策的宣传等,让人们了解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可以利用新媒体对国家体育赛事,奥林匹克等国际性比赛进行实时转播,对体育新闻进行及时传播,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腾讯QQ、MSN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向人们传播体育文化知识,让人们及时获得各种体育相关信息,从而引导人们能够在闲暇之余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从各个方面影响和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2.2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媒体传播方式,在传播特点上各有千秋,比如,从信息传播的深度与真实度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要优于新媒体,而从传播的速度与及时性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不如新媒体。所以,我们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使他们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比如,针对于比较重要的体育竞赛,我们就可以选择既通过传统媒体下的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传播,同时也利用网络同步更新,为大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信息,最大限度传播体育文化。
2.3通过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传播体育文化
便捷式可移动媒体由于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可以自由地获取所需体育信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手机的功能也更加完善,尤其是在4G网络逐步普及的情况下,技术的运用、智能手机的诞生,将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将是未来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趋势。
3.结语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产品;新媒体
一、网络在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在网络这个无国界、跨种族的空间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更加频繁和便利。在线书籍、电影、报刊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提供了优质的渠道来获取他国文化产品,了解其他文化状况。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各国间廉价快捷的信息通道,更是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平台。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平台观看、下载影视作品的形式已经逐步超越了传统的观看方式,成为了受众的首选。同时,由于中国电影登陆国外院线的困难较多、上映比例过小、得不到良好宣传等诸多因素,共同促使网络在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此外,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传播工具,计算机技术以强大、便捷和高速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推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使跨文化传播细化到了个人层面。
二、以互联网代表的新媒体在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及特点
对比传统的传播渠道,由于网络等新媒体形式的优越性,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适当消减跨文化传播中问题,而这些便成为其在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不可小觑的优势。
1.目标受众更为精确,传播更加贴近用户需求
从大众传媒时代的大众到了新媒体时代的分众和小众,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传播者可以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采用多种传播方式,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例如,有些受众易于接受大众信息,传播者就要采取全面普及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有些受众却更倾向于自我接受,而不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传播者则要考虑到这些分众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便可以显现出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最突出的一个优势,就是它更突出了人的需求,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
网络这一新媒体可以将电影的视频、图片、声音和文字等信息直接呈现给传播受体。通常,受众会具有固定的审美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偏好的受众,挑选适宜的网站进行电影的投放和宣传,从而使受众能够精准的接收信息。例如中国的功夫片,可以选择在外国的“功夫、武术、动作、搏击”等类型的网站论坛进行宣传和投放,因为这些网站的受众绝大部分都是功夫爱好者,相较于普通网民,他们更加有可能对中国功夫片感兴趣,更有可能点击和观看影片。因此,用贴近用户需求的传播方式进行电影营销,将更加利于影片的精确转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受众范围广、人数多、二次传播力量大
对于传播而言,其决定因素之一便是受众的数量和传播面的广度。因此,对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比起单纯的依靠院线,互联网因其用户数量多的优势,更加扩大了电影的传播范围。
其次,对于跨文化传播,通常意味着跨国界跨地域传播,空间地域时间等因素会为传统方式的传播造成很大的障碍。而相较于影院,新媒体则可以规避这一问题。受众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得电影资讯、观看或下载。
此外,比起传统的传播媒介,互联网还有利于营销内容的二次传播,并且这种传播基本不需要追加宣传费用,也不需要者亲自执行。尤其是SNS微博微信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快速精准。同时,这些新媒体拥有自由互动开放的传播特点,并且用户粘性大。而用户的每次转发都是一种二次传播,多次的转发便可以形成一种无限扩展传播链条,增大传播效果。因此,它们在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3.传播方式多样化、时效性强
互联网的另一大特性就是网站的种类丰富,视频网站就是其中之一。多数视频网站是电影爱好者的集中地,这使得传播者可以精准的选择受众。视频网站还具有时移性的特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进行暂停、快进或是倒退等操作,不必像在影院中那样受限制。并且,在网络中影片大都不受档期限制,用户可以无限期的观看。
此外,3G、4G时代的来临,带动了手机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智能手机基本都具有观看视频、上网等功能,有些网站运营商还开发了手机客户端,用户不仅可以用手机储存下载电影,还可以在线观看电影,更加方便受众随时对地的进行消费。同时,公交地铁上的车载移动电视也逐渐普及开来,在车载移动电视中播放宣传片花,也能获得乘客的关注,增大电影。
因此,我国的影片在争取登陆国外院线之外,还可以选择视频网站这一主流平台进行公映,以求让更多的异国受众能够看到我们的电影。而公交、地铁等移动电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影片的曝光率,加大营销力度。
4.交互式的传播模式更利于异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形成口碑营销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真正互动的环境中,受众除了接收传播的信息以外,还可以亲自参与信息的传播和反馈。
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交流平台,可以进行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口碑营销。受众可以通过论坛、博客、聊天群等立体传播沟通渠道,将电影信息扩散、延伸,同时还可以反过来影响作品的的创作和播出。例如国内的“豆瓣”,里面的电影频道聚集了一批电影的爱好者和潜在受众,用户可以通过影评、打分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看法,而电影制片方便可以通过用户的评论得到相应的反馈,同时,受众之间也可以进行与电影相关的互动。有些电影的宣传方甚至花钱雇佣专业人才撰写并影评,以此博取潜在受众的关注,增加电影信息的曝光率。
所以对于中国电影,可以选择到外国的类似的网站进行口碑营销,通过受众间的口耳相传,帮助影片切实的打入到外国市场。
5.传播平台的成本较低,减少营销花费
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由于网络的成本较低,所以在网站进行电影的宣传比起传统的宣传模式所需的花费也较低。互联网之迅捷、传播面之广、受众之多、网站数量之多、传播模式之多元化(社交网、自媒体、门户网、视频网等)都为电影的传播增加了机遇,可谓是性价比极高的一个营销平台。
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电影宣传机制,如电视、广播、纸媒、院线上映等,网络营销的成本更加低廉,因此对于电影的跨文化营销,网络平台的性价比极高。例如之前在营销方面十分成功的电影《失恋33天》,就是利用论坛、自媒体等廉价新媒体进行宣传,既省钱又省力的让信息达到了铺天盖地的效果。
据此,我们可以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出口的电影中,规避昂贵的传播渠道,选择受众更为精准、成本更为低廉、效果却不打折扣的网络进行营销。
6.电影在外国的网络传播准入门槛低
一方面,受众和院线的需求和兴趣度是决定和衡量“电影进入”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宣传不够有力或是电影市场消息的不均等,得不到受众的支持和院线老板的青睐,外国的电影是很难登陆当地的院线的。另一方面,还有各国的文化保护政策、电影准入政策等限制因素制约着我国电影的全球传播。虽然WTO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尽量公平、平等,但是其中也存在着文化例外条例,明确了各国保护自有文化、阻止文化入侵的权利,因此,外国有权限制和干预我国电影产品的输入。由此,中国电影在外国上映的进入壁垒之大严重影响着我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对比以上出现的困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则巧妙地规避了这一进入壁垒。无场地、时间、设备、人力等限制的优势,使得电影在异国的传播具有了极大的可行性。
7.有利于本土视频网站的发展,实现双赢
在如今的生活中,不论中外,绝大部分的受众都或多或少的习惯在网上看电影。因此,影片在本土视频网站的投放,可以增加异质文化的受众对该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和依赖程度,为本土的视频网站培养异国的粘性用户。同时更利于该网站在目标潜在受众群中的传播,扩大网站的影响。而网站在外国市场的成功与受欢迎,还可以反过来影响本国电影的传播,增加电影传播的力度。
例如2012年红极一时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获得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和追捧,众多网民选择在视频网站观看,而该纪录片只授权了CNTV一家视频网站,所以观众只能在CNTV上观看,因此,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CNTV的点击量也随之激增,该网站也越来越被用户熟知。
因此对于新媒体,尤其是视频网站,以及电影和制片方而言,巧妙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跨文化传播的领域中实现共赢。
三、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同样也存在着诸多缺点和问题。
首先,体现在网络整体的大环境中,众所周知,以目前的情况,互联网这一平台极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范,不仅是我国,很多国家都在互联网的监管中存在着问题,不仅在政策方面,还有相应的技术手段,都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这无形中制造了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版权保护这一重要问题。版权的保护对于文化产品而言是重中之重,版权更是文化产品经济价值之所在,所以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是文化产品运用新媒体进行跨文化传播所必须面对的。而切实额制定一个规范互联网、保护文化产品版权的政策,以及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惩罚措施则是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
其次,便是盈利模式不够确定,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电影等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时缺乏收益。虽然目前国外的一些视频网站已经实现了付费观看的盈利模式,但是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付费观看的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对于我国的电影而言,想要促使外国受众付费购买和观看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如果渗透式的营销依然是我国电影在网络进行跨文化传播的首选模式,低价甚至免费才能够吸引外国受众点击观看,而这便意味着缺乏甚至没有收益。因此,相较于传统的院线公映,电影在网络的跨文化传播中的收益也许只是口碑和好评。
再次,比起专业院线的放映,电影在视频网站上进行播放,会降低电影的娱乐性和艺术性,电影的画面、声音等效果也会大打折扣,3D等效果也难以呈现。例如我国的许多大制作电影,如《十面埋伏》和《英雄》等,如果不在影院观看,美轮美奂、绚丽多彩的画面和视觉效果就不能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从而容易让观众感到失望和了然无趣,降低观众的好感度,影响电影的口碑和评价。所以如何克服这一劣势,增加视频网站的功能和内容,弥补视觉和听觉输出上的不足,也是网络等新媒体需要改善和研究的问题。
四、结语
面对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任何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均应该掌握跨文化意识,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技巧与手段,了解新媒体的特点与信息传播方式,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跨文化信息传播,降低普通民众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经济、时间成本。
我们大可以借助网络、卫星电视积极向境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积极占据互联网新媒体舆论话语的主导权,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加中国文化产品的有力输出,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闰文静.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探析我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张子.初探新媒体对跨文化交流趋向的影响[J].文化与传播,2011.
[3]解庆锋.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J].科技传播,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