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4-02-23 14:55:13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城市的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态城市的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城市绿化;大树苗进城;建议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为各地进一步抓好生态建设创造了新的重大战略机遇,也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四平位于吉林省南部大黑山脚下,是一个正处于赶超隆起关键时期的发展中城市。近年来,四平市提出了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口号和目标,把生态建设纳入全市发展规划,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在这目标指引下,全市每年的造林增量都在1.3万hm2以上,相当于每年增加近1个森林覆盖率百分点。与此同时,城市生态建设突飞猛进,以植树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城市绿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2a来有60多万株各类大树苗进入城中,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招商环境不断优化,成为四平绿色发展的一大亮点。

1 城市生态建设现状

几年来,四平紧紧围绕“一核三带”,以项目为带动,大力推进“四绿工程”建设,全市共谋划和动作绿化项目981个。2a来,全市共完成造林3.127万hm2,投入资金6.2亿元,投放苗木3568万株,造林绿化工作在领导重视程度、用地机制创新、造林数量质量、社会参与广度、资金投入力度、绿化建设效果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全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特别是在四平城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和要求,我们把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内河治理等与城市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以栽树为主的思想,大力推进大树苗进城,通过选择高品位绿化观赏树种、优势优良种苗,同时坚持高位运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高规格验收,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不但有效地推进了绿化进度,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绿化任务,完成大树苗进城60余万株,而且还提升了绿化质量,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城区出口和城郊绿化带、西南城郊森林公园绿化带、滨河景观绿化带、市区道路绿化带、东湖公园、东南新城水系、两河四岸、高铁车站、西湖水上公园、小区和庭院绿化小品等一大批绿化亮点工程纷纷涌现,不但成为人们生活、休闲、娱乐的舒适场所,极大地改善了民生状况,而且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妙文诗篇,活跃和丰富了生态文化。现在的四平城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可以说城在森林中,人在绿中行,城市的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环境、市民的居住环境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显著变化,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这片英雄的沃土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由于生态建设成绩突出,四平先后被国家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被省政府、三北局评为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在全省造林绿化现场会上介绍了经验。

2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四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前行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

2.1 绿化进展不平衡

东部新城区绿化建设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影响推进速度还不够快,老城区绿化与居民意愿的结合点还没有完全结合好,绿化和管护难度很大。

2.2 绿化用地瓶颈性制约还将长期存在

城市用地的高价和持续上涨与有限的财政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清、征、租等方式解决造林用地既受到土地面积的制约,更受到财政承担能力的影响。

2.3 社会投入机制还不够完善

社会投入绿化意识还很薄弱,中国绿化基金四平森林基金还没有充分运作起来,招商绿化还处于雏形阶段,招投标开展绿化的市场化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4 毁林毁绿现象存在

个别短视的部门、单位、商铺和个人有毁林毁绿现象。

3 几点建议

造林绿化是一项造福子孙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改善民生的基础产业,应该充分调动全党全民的力量、社会资源的力量和公共财政的力量,才能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好、保护好,最终才能实现生态宜居、生态文明的愿景目标。具体操作措施上,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3.1 探索建立公共财政长效投入机制

林业的公益属性决定了生态建设必须要依靠公共财政的有力支撑。各级财政应该大力争取国家生态建设资金,并把生态建设支出纳入预算,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引领更多的专项资金、社会资金进入生态建设领域。

3.2 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入

按照“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广大群众参与绿化,认养认治,通过建立和完善林业市场,大力推进城市绿化的市场化进程,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扩展就业,增加收入。

3.3 加强绿化建设成果的保护

第2篇

关键词:合肥市瑶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50-03

一、相关概念解释

(一)合肥市瑶海区

瑶海区位于合肥市东部,面积142.9平方公里,人口36.5万人。人口密度高达2554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全国乃至于安徽省的平均人口密度。同时瑶海区是传统工业区。拥有合钢公司、安徽氯化、联合利华等160多家大中型企业。大量的化工产业的集聚加速了对瑶海区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压力加大。而这些大中型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承载力有着消极的影响。

(二)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在“十”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一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平级。早在1995年,美国学者莫里森认为:生态文明是基于与自然和社会生态保持一贯联系的多元生活方式,其有两个属性:第一,她着眼于浮华世界中人类生活如何动态和可持续地保持平衡;人类不是要战胜自然,而是与自然共存;第二,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它取决于我们创造社会新选择的能力。而本文就选择莫里森的观点作为主要论点来讨论现今瑶海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

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脆弱

城市生态系统其实是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类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以人类利益为目的的,由人类改造、控制和操控的,具有简单化和年轻化发展趋势的生态系统。而人类生态系统由于具有简单化和年轻化的发展趋势,相比较自然生态系统这个成熟的生态系统而言更为脆弱。

合肥市瑶海区首先作为合肥市的老工业区,大量的重工业在此聚集。由于技术和资金以及政策的限制,大量的重工业的生产设备陈旧,对于“三废”的处理不到位。笔者在合肥市瑶海区老化工厂附近的小区走访时,90%以上的住户抱怨自己家附近的空气质量逐年下降,家中的窗户是常年不敢打_。其次,瑶海区是合肥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根据“六普”的数据得出,瑶海区在2010年的老龄化程度(60岁以上)达到10.5%。瑶海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偏向老龄,同时加上瑶海区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更加剧了瑶海区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最后瑶海区的绿地面积相比较其他区而言,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瑶海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出现失衡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土地逐渐转变为城市用地,导致大量的初级生产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环境人口容量。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非农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加上大量的人口流入,是城市当中贫富差距明显悬殊、生活居住差别明显的现象突出。同时,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就业、住房、出行、看病等基本民生问题成为人们与社会矛盾的焦点。城市的人文环境系统更是城市社会系统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在“五普”中合肥市的人口为1810847人,而在“六普”中合肥市人口快速增长到2556689人。瑶海区在“五普”中显示人口为87211人,而在“六普”中瑶海区的人口为318564人,人口数量增长明显。瑶海区磨店、新站等地的工业园的快速建立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而在磨店、新站等地的城市基本卫生、社区服务、社区文化服务系统的建设却相对落后,大量的“城中村”林立,与瑶海区城镇化、工业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三、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

(一)城市规划和政策导向

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曾将城市的建设划分成三个模式,分别为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而合肥市(2011年巢湖市划分至合肥之前)的规划是一个明显的扇形模式。

扇形模式是将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划分开来,各个区域承担自己各自不同的职能。庐阳区作为合肥市的经济、政治中心;包河区作为合肥市的文化集中地;蜀山区作为高校的集中区;而瑶海区则是合肥市的重工业所在地。城市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瑶海区的发展。同时,政策的影响也是瑶海区出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足的一个重要诱因。在2013年瑶海区的工业区发展就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且收到了国家的支持。而2015年的《2015年合肥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的出台更是对瑶海区工业发展加了一把油。大量的工厂在瑶海区建立起来,原本人口密度大、面积小、环境承载力低的瑶海区变得人口密度更加大,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变得更加脆弱。

(二)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僵化

瑶海区是合肥市的传统工业区,境内汇聚了马钢(合肥)公司、氯碱化工、胜华铜业、绿宝电缆、金钟纸业、华源纺织等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钢铁化工、机械电器、纺织服装、家具建材、造纸五大支柱产业,是全市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总产值由73亿元增加到247.4亿元,年均增长27.2%。财政收入由2.25亿元增加到7.72亿元,年均增长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1.36亿元增加到5.37亿元,年均增长31.6%。瑶海区作为合肥传统的老工业区,经济发展单一,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集聚,所带来的GDP的发展并不适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于瑶海区而言只有改变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个产业健康发展。

(三)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发展缓慢

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由于行政规划等原因,瑶海区并不是合肥市的教育基地,相对于整个合肥市的文化水平而言,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偏低。同时,瑶海区大量劳动密度型产业的集聚,瑶海区只有大量吸引外来务工人员才能满足大量的劳动力需求。但是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笔者做了一个“五普”和“六普”合肥市受教育水平的比较。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来,无论在“五普”时期还是在“六普”时期,瑶海区整体的教育水平还是偏低的。横向比较发现,大量的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水平。高水平的知识分子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纵向比较中除了未上过小学的人数所占的比值是下降的之外,所有的值都是上升的。其中初中和大学专科所占的比重增长速度较快,分别为4.32%和4.64%。总体看来瑶海区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不断提高的,但是往往集中于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瑶海区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一方面需要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更需要在精神文明上加速前进。

四、瑶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措施

(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治理大气污染。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城乡天然气管道延伸工程,提高天然气使用比例。推进城市扬尘防治,加强对建筑、拆迁和市政等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秸秆禁烧政策。加秸杆综合利用,鼓励秸秆还田、气化和沼气化利用。可以由区环保局牵头,积极探索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

治理垃圾围城。建立健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治理。由于瑶海区为合肥市的老城区,其中城中村大量存在,开展盲区死角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重点解决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问题。

(二)加强生态工程建设

完善绿地系统,提高绿化的整体水平,实施景观生态工程。瑶海区中大量的回迁小区是安置性小区,其中绿化面积往往很难达到居民的预期值。要加大对周边公路的行道绿化,加强对绿化的养护;同时加强对小区周边广场和公园的绿化,开展绿化大会战。在总体绿化面积、绿化投资、增加速度等指标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坚持绿量和品质并重,打造精品绿化为重点,持续实施小区和空地绿化提升和改造的原则。

(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严格资源节约门槛。新建项目必须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和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关于产业定位要求,避免产业转移中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扩散,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强化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和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区内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

推进循环化改造。由于大量的工业园区在瑶海区建立,资源利用效率低。要推动各类园区废物交换利用、能量分质梯级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四)建设绿色瑶海

建设低碳瑶海。启动低碳社区建设,加强低碳理念宣传,改变居民行为模式,降低能源消耗。引导居民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强化从生产源头、生产过程到产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加强绿色低碳产品的推广与应用,提高生产比例和市场占有率,列入政府优先采购目录。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第3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城市生态建设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生态建设的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

1、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最大的障碍,又是城市生态建设最大的压力。

2、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这种短期性经济行为将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3、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付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

二、城市生态建设的对策

1、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与先导性作用

(1)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各类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对重大技术项目要组织国家级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并保证专项资金;

(2)加快建立生态城市技术体系,包括循环经济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工业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无公害实用技术等,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态城市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

(3)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的建立,加快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构建生态城市交通体系

(1)坚持将改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和土地开发利用率;

(2)调整传统交通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条件,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利用城市市区公共交通;

(3)限制私人汽车在城区的使用,加快完善自行车专业设施,改善步行环境,实现节能减排。

4、加快发展城市循环经济

就是把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措施整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的战略,以此来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通过城市各子系统及其内部的物质循环使用,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最佳结果,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1)要大力发展生态企业。生态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主体。在清洁生产方面,工业企业必须在产品设计、工艺采用、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2)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生态工业链中的核心资源的稳定性与核心产业的发展前景。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上,要注意建立和完善行业内部及行业间的产业链和产品链,应在各产业间建立起多通道的产业链接,并形成互动关系。

(3)积极培育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构建社会化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系统,促进循环经济在全社会范围推进,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城市生态建设的实例分析——聊城市生态城市建设

1、聊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聊城市经济处于快速的发展中,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也得到不断的加强。通过多年努力,聊城城市与环境、经济与生态均得到较大的改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聊城市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等称号。

2、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分析

(1)优越的地理条件聊城市位于山东西部,是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代表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交汇处。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京九铁路、济邯铁路、济聊高速公路穿越境内,西连欧亚大陆桥,把京广、京九、京沪铁路串接在一起。同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也将进一步改善聊城的水资源环境条件。

(2)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特色聊城这座古城孕育在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之中,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这座千年古城至今仍风韵犹存,并与1994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丰富的旅游资源聊城以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而独具特色。我国北方最大人工湖,且具有“南有西子,北有东昌”之称的东昌湖坐落于聊城市内。还有闻名于世的黄河地上河风貌,黄河故道防风固沙林,国家南水北调干渠工程等,共同构成聊城独具风格的旅游资源。

3、聊城市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资源严重不足聊城市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例如水人均拥有仅206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标准。随着黄河中上游用水需求的不断的增加,流经聊城的黄河水量具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这一系列的资源严重不足问题,给聊城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

(2)产业结构不合理聊城市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待提高,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例如在全市电力产业结构中,火电发电的煤炭消耗量占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近40%。电力、化工、冶金等主要支柱产业均为高能耗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

(3)经济实力较弱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聊城市依然主要依赖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整体实力较弱。聊城市尚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综合竞争力薄弱,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传统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进程缓慢。

4、聊城市生态建设对策

(1)完善生态城市建设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城市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可制定聊城市生态保护制度、水源污染控制制度、湿地保护制度、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绿色GDP考核制度等,让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政策性支持等鼓励措施,引导人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此外,应严格杜绝让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加大生态城市建设的执法力度,强化生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管理。

(2)完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决策机制

聊城市应结合自身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状况,完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决策机制。应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转变。

(3)建立生态环境监管保障体制

以“数字聊城”建设为基础,建立生态环境监管保障体制。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聊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存储与共享平台,充分应用RS、GPS、GIS等技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生态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努力做到及时准确地预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结束语

城市生态建设,既要加强改革力度、强化观念,并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有效经验,又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编制适用城市发展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重点转变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由此才能突出城市的生态城市特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饶戎.北欧生态城市规划及其思考[J].规划师,2004, 20(12): 105-108.

第4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X1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政绩化”

一些地方的城市生态建设中领导的个人思想严重。一些领导不顾社会现实,一味的凭着个人喜好来决定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而不是按照当地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现实来发展城市生态建设,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被严重的浪费。而还有一些领导为了好的政绩,为了自己的能够迅速登上高位,就肆无忌惮的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很多虽然好看却没有实际用处的设施被建设了出来,而城市的环境没有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却又让人们疲于奔命,甚至是误国误民。

城市生态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

城市生态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也就是说城市生态建设思路不够清晰。因此,各个地方在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这样使得很多地方城市生态建只考虑当地的一个小环境,而忽略了我国整个社会城市生态建这个大的环境,使得很多城市设施重复建设,或者当地环境治理的不错,但却把一些垃圾和污染物排放到了其他城市,使得其他地方的城市生态建设遭到破坏。最终使得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进步迟缓,甚至有倒退的现象。

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一些地方当权者,保护一个污染严重或破坏生态的企业,因为他们能够从这些企业中获得利益,贪污受贿,滥用人民赋予的神圣的权利,使得城市生态建设在这一地区发展缓慢,更有甚者还会污染和破坏其他地方的城市生态建设,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城市生态建设经济和科技方面的问题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且我国在经济水平方面也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我国一些城市破坏和污染严重,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完成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同时,我国一些城市发展还比较落后,经济水平也不高,因此,发展城市生态建设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从而使得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进程相对滞后。

城市生态建设的对策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人民都应该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中来,同时监督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生态建设要“以人为本”,现代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城市生态建设也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因此,人民有权利与义务监督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为了防止城市生态建设被一些领导的个人思想所左右,应该使城市生态建设更加透明化、公开化,人民可以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方向目标中去,为城市生态建设建言献策,并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每一步进行监督,这样人民行使了作为主人翁的权利,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中去,这样才能使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有序、正常发展。

制定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

城市生态建设应该像自然一样,要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才能得以永恒。反之,就会出现各个城市生态建设变成只扫个人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从而导致我们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是用其他城市生态建设的破坏换来的。因此,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发展目标,从而才能协调我国所有人、财、物力,使所有资源得以合理、充分的利用,使全国上下一心,这样才能加快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完善城市生态建设的法律制度

为了顺利完成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目标,需要制定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用法律的权威去规范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从而减少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一些违法乱纪、贪污受贿行为,并且对那些破坏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目标,阻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进程的不法分子进行制裁,从而使得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经济支持、技术保障

城市生态建设不是少数人能够实现的,城市生态建设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城市生态建设需要的强大的科学技术来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和城市生态建设的方向,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才能保障城市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这些都少不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有利于合理分配和利用我国有限的资源,从而使得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更加和谐有序的发展。

总结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虽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但是有着国家政策和法律的保障,国家给予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只要我国上下一心,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必将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城市的生活环境将因城市生态建设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第5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日俱增。特别是城市,人口过多、交通拥挤、缺少绿化、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人们渴望一个舒适宜人的聚居地。城市生态住区。应运而生……城市生态住区。是在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城市人类居住地[1],它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生态知识及生态参与,强调人、生物和环境的共同行动或活动。城市生态住区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建设目标,具有以下特征[2]: 1)在环境方面,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2)在经济方面,要具备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更要有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方式、生产系统和控制系统。3)在社会方面,公众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并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环保工作,社会提倡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方式。4)在管理方面,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并有相应有效的行政执法制度。

1、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开始生态住区的研究与建设实践,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条件,建成了不少城市生态住区并形成了一些值得重视和研究的特点。

1.1.1 太阳能利用

欧洲许多国家的城市生态住区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普遍重视利用太阳能来解决住宅能源问题,例如德国在城市生态住区建设中大面积采用了太阳能光电板,其产生的电力不仅可以自给,而且盈余部分可以送到城市电网上去。

1.1.2 建筑节能

住宅节能是欧洲各国城市生态住区建设中的重点课题,由于住宅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有1/5~1/4的比例,所以欧洲各国都十分重视提高住宅的热工性能,减少热损失。为了达到节能要求,城市生态住区规划设计中从建筑朝向、外墙面积、墙体热工性能、窗户密闭性能、南向窗户面积大小等方面都作了认真的规划和设计。

1.1.3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尽管欧洲许多城市目前并不缺水,但节约用水已是所有城市生态住区的共同要求。德国、英国等国的生态住区中都设有完善的雨水收集设施,收集起来的雨水可用来冲洗厕所和浇灌绿地。许多生态住区都对生活污水作了净化处理。比如德国大多采用生物技术加以处理,这样既经济又高效,净化的水还可用在生态住区景观用水等方面。

1.1.4 屋顶植被与自然绿化

住宅建设中必须偿还一定面积的绿化,这是国外许多城市的规定,偿还绿化主要有两种方式:1)交钱由国家绿化;2)建设者根据规定进行立体绿化。在城市生态住区中,扩大绿化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就是实现屋顶绿化。屋顶绿化夏天可以吸热防晒,冬天又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在国外一些城市生态住区中,屋顶上长满各种绿草已成为一种特殊景观,住宅区的绿化质朴自然,没有国内住宅区中常见的大量人工雕凿的绿化,也很少有大面积铺砌的广场和喷水池。

1.1.5 建筑材料环保化、建筑技术集成化

欧洲各国城市生态住区对选用的建筑材料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德国慕尼黑市规定住宅建设中不准用铝制门窗,原因是铝材在制造过程中能耗大、污染大。但有些金属由于可回收利用,也被大量采用,作为外墙皮、承重骨架、阳台等。欧洲许多国家近年来绿化率高,森林处在良性循环中,木材又是生态性建材,在住宅建设中便得到普遍使用,许多住宅采用木制品作骨架、墙体和建筑配件。为了减少化学物质的用量,在德国不刷油漆的金属外墙使用很普遍。与此同时,在建造过程中,他们大量采用集成配套技术,如对复合墙体保温技术、屋面保温技术、太阳能装置技术、屋顶植被技术、渗水池修建技术等的综合使用。

1.2 国内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

生态人居研究人员表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生态住区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在全国城市住区建设中所占比例非常低,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广东中山翠亨槟榔小区、上海双喜家园、深圳万科城市花园等。目前,从我国已建成的为数不多的城市生态住区来看,有以下特点: 1)绿化较好,住区景观得到改善。这项工作相对比较好做,而且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特别是我国南方城市,气候条件适宜,因此住区绿化率较高,所以人们有时称之为。绿色生态住区……有些人对城市生态住区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在居住区内多布置一些草坪与水池就是生态住区。其实,真正的生态住区绝不是简单等同于景观设计中的。绿地。加。水系。,而是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本质问题。2)物业管理智能化程度较高。目前,在我国一些已建成的城市生态住区中,人们足不出户,一切基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就能得到满足。信息时代的科技进步已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市住区的生态体系正向高科技型转变。3)节能与环保水平有待提高。在能源利用方面,已建成的城市生态住区主要还是利用从外界输入的能源:电能和天然气等,维持住区的正常运转。对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和一般住区没有本质区别,大多还是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以利用光照。在生活废弃物的处理方面,固体垃圾主要还是输出到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垃圾收集虽然要求袋装、分类、无害,但实际上很多分类收集流于形式;大部分的生活污水还是先排放到城市的下水道管网里然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直接在住区内部处理、利用的比例极小。

转贴于

2、我国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趋势

依据我国城市生态住区的现状和广大城市居民的预期,参考建设部颁布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我国城市生态住区未来有如下发展趋势。

2.1 规划和选址趋向合理

城市生态住区的规划日益注重维持原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逐步充分考虑合理的自然通风、日照、交通条件等;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规划、设计和建造居住区,力求居住区结构良好、布局合理、功能协调,与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选址则首先要考虑到居民的健康需求,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选址时要远离污水、垃圾、噪声等污染源;尽量少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建造住宅,充分利用郊区荒地、坡地、丘陵地段,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2.2 布局多样化、建材无害化

在布局上,住宅形式趋向多样化,重视改变通常的条形住宅和兵营式布局,结合自然环境,从层数、体量、造型、曲直、朝向、组合等方面着力营造多种布局和多样空间。住宅的建设提倡全部采用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例如要尽可能使用3R (即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材料。同时,要尽可能提高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2.3 科学使用资源和能源

资源紧缺和能源紧张是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住区运行中提倡4R原则,。4R.即减少使用(Reduce)、回收利用 (Recover)、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也就是在住区建成后要尽量减少并高效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不断采用新能源。

2.4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国提出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城市生态住区首先要充分考虑它的主体——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主动将住区条件与人类发展融为一体,营造优美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在此前提下,运用各种进步理念和现代技术,使城市生态住区不仅是美观舒适的客观实体,而且是和谐幽雅的精神家园。

3、结语

城市生态住区是一项前瞻性的研究课题,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建成从外在实体到文化内蕴都名副其实的城市生态住区,逐步实现人类居住生态化的美好理想,并最终促进住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清基,石 岩。生态住区社会生态关系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3):11215.

第6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保护;措施

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增大了城市的环境的压力。因此人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方面,不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危害到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1 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水资源污染与空气污染逐渐的增加,工厂排出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造成了空气的污染,从而导致全球变暖、酸雨的形成。工厂排放的污水,流到河中,直接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导致河内的鱼虾、水植物大量的死亡,人们在饮用了受污染的水后,身体健康受到危害,容易产生疾病。

森林的破坏和减少,直接影响了空气的湿度,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容易引发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洪涝等等。人口的不断增加,衣、食、住、行成为了人们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自己的私欲需要,大量的砍伐树木,使得森林数量和面积不断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也就随之而来。近几年连续的发生自然灾害,这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积少成多的体现,是地球对人类的惩罚,已经对人们有警醒作用,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地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环境,还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与集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就越来越多了。垃圾的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而且还污染土地,垃圾长时间的堆放会产生有毒和有害的物质,会污染到空气和水源,会对我们的人体和生活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因为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会产生有害气体,发散到空气中去,从而污染环境空气;产生的垃圾渗滤液会下渗入土壤中,从而污染水资源;垃圾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会引发人体疾病。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会招引蚊子、苍蝇、老鼠等有害动物,它们是传播疾病的源泉,会使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生活垃圾。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私家车逐渐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私家车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不断的增加,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不断地恶化。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科技产物也不断增加,而随着高科技产物的增加,石油的用量也随之加大,导致了石油资源减少,如航空业的发展,铁路业的兴起等等。

2 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1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加大宣传

在过年过节或有重大喜事的时候,我国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烟花爆竹的品种、花样不断的增加。这些烟花爆竹在给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增添喜庆气氛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威胁,尤其是多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措施实施的不严格和不完善,使得全国各地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燃放烟花爆竹很容易引起火灾,对人们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的危害。燃放烟花爆竹的另一个重要弊端就是污染环境,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火药气体和碎纸片,对空气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所以,我们要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甚至不燃放烟花爆竹。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的提高,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也随之下降,但是有的地方如农村等地,还在延续这个传统,所以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或法律法规,来控制和制止大量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宣传部门也可以加强农村宣传力度,对人们讲解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让人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是不对的,它不仅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也会照成危害。

2.2增加造林面积

人口的增加,导致了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空气湿度下降、全球变暖等,为了防止和预防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就要进行大量的植树造林。众所周知,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阻挡或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空气的污染;植物还可以美化环境,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让人们的心情更加开朗,心胸更加的阔达。林木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多的宝贵资源。

2.3保护好人类自然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进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脚步也逐渐加快,现代高科技建筑和信息化的建筑也逐渐增加,有很多都是替代了传统的建筑,使得古时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逐渐减少。自然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所以,保护好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国家在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把自然与文化遗产放在首要的位置。

2.4加强工厂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处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工厂在作业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均会污染环境。所以处理好工厂排放的废水与废气也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排放气体处安放尾气处理装置,在排放废水的地方加置污水处理装置,使流到河中的废水变成干净的淡水,没有污染并对鱼虾类没有危害。同时,应做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尽量避免长期堆存,从而产生次生污染,污染周围环境。

2.5保护生态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去商场购物,很多的商场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家把买的东西拿出后,把塑料袋随意的扔掉,但是被扔掉的塑料袋并没有马上消失。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塑料袋都是随处可见的,如果遇到刮风天气,塑料袋会漂浮在空中,随风起舞,它们会降落在树枝上或者河流中并且一直存在,它们是不会消失的,因为塑料袋从生产到处理,整个过程都会造成大量资源的耗费和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经研究,每个塑料袋在地下自然分解要用到200年以上,而且会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质,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也会被动物当作食物吃掉,导致动物死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乘公交车出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也是越来越多,但是,汽车排放的废气会在空中形成一种微白的薄雾,有时候会带有黄褐色,这种雾会刺激人们的眼睛,会对人的眼睛造成疼痛或流泪,这种雾气积少成多后,会使人们的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也会造成车祸或者飞机坠毁事件。所以,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成为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结束语: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依据,是城市发展建设,社会进步,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合理的利用和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奎.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期对策初探[L],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第7篇

关键词:生态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由于20世纪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们拥有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感受到由于工业革命导致自然系统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浩劫,人类正面临着自我困扰,自我毁灭的危机,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过若干年的探讨和发展,生态居住区正在成为 21世纪人类居住环境改善与发展的方向,世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探索适宜本国和本民族特点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居住环境。

我国居住区的现状:

我国的房地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人居特点的规模化居住社区建设模式,中国人从追求简单居所、居住面积、居住环境到需要居住的健康、舒适和可持续性,短短的十几年,我国许多居民的居住需求已跃升了四个台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居住观念的改变,全面建设生态化居住社区将是我国社会生存发展的理性选择。

从上世纪末到今天,我国生态居住区的建设正经历着由概念到实践、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式过渡,居住者在选择自己理想的居所时开始对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有较高的要求,发展商也开始积极打造相应的品牌与产品,以满足居住者的需求。但由于很多人对生态居住区的认识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生态居住区的建设、营销、宣传、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国外生态居住区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城镇规划中,判断可持续发展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以生态为中心的,一个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中心论”以环境可承受和环境得以改善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如决定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限度;“人本论”以满足当前人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两个不同的立脚点的差异之一是尺度不同:“生态中心论”的尺度是区域的或全球的,而“人本论” 的尺度是地方的,一个村,一个镇和一个城市。因此,发达国家城镇规划师在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时,大都采取 “人本论” 的立场。 英国的《21世纪地方发展纲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规划设计: (1)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当采取生态学的方式去考察社区,重新研究社区与它的背景的关系,如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水和能源,等等。 (2).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当尽可能强化地方社区的独立的和综合功能。一个地方对汽车的依赖会产生环境污染,交通设施使用的不平等,过量使用土地和能源,因此,避免地方社区在区域中的功能的衰退,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的重要内容。(3) 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采用人的尺度、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等基本准则。(4).应当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以致每个人都能负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责任。

生态居住区的建设:

生态居住区以强调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实际,在居住者、发展商的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力求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较适宜人们居住的地区人口密度很大,绝大部分城市和居住区都超出了自然系统原有的人居承载能力,根据我国的实际,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的恢复自然系统的生态功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使人们居住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合理,这是我国下阶段城镇居住区建设发展的总趋势。

生态居住区的建设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紧密合作与配合,尤其在居住区建设的前期规划阶段更为重要。生态规划应该依据居住区生态系统的条件和特点给建筑规划和景观规划以明确的建设规划定位,生态、建筑、景观等相关专业的规划师们应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在技术上、经济上应保证生态居住区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生态居住区建设有待正确的引导生态居住区的建设是21世纪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全社会最终都会了解生态居住区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前期发展阶段,对房地产开发商、居住者、物业经营管理者乃至全社会进行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在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中少走弯路。

本区域如何打造宜人的生态居住区:

根据实际要求结合工程现状以及周边环境的现状,从淄博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高起点,以合理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发掘文化内涵,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呼应,空间布局合理、科学,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新社区”持续发展的概念,力争塑造出自己的独特可持续发展文化主题内涵。主要研究的内容为:

基地分析与规划要求

明确规划用地的范围,以及在规划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周围用地环境以及规划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筑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

住宅选型与公建项目选择与设计

根据本规划的总用地面积和有关居住区用地规划标准来大致确定住宅以及公建的用地面积和各项用地指标。

根据确定的各类建筑用地面积和容积率要求,来设计建筑的类型以及大致的面积要求。

建筑物的摆放基本做到采光、通风、朝向等要求。总体设计从内部到外观体现实用、美观、经济、节能环保,营造和谐、典雅、清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社区形象。

规划结构与交通组织

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相结合。

交通实现人车分流的理想布置。

住宅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处理好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关系,妥善组织交通,满足消防停车、环保等要求。

居住区总体布置

按其功能要求可以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

根据居民的活动特点来进行绿化环境、公共娱乐场地、休闲绿地、商铺等的布置和设计。

通过对住宅布局的进一步认识来组织居住区的空间布置。

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之下,生态居住区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但是生态居住区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国内外的对比来看,我们还欠缺很多。在国内大部分开发商和居民认为生态居住区就是绿化多的小区,所以,经常会出现的生态小区都片面的强调绿化率。虽然这样的小区建成后可能是绿意盎然,但实质上生态效果却不好。我们对于生态居住区的认识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绿色”上,事实上真正的生态居住区不仅仅靠绿化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从小区的规划、建筑的设计、绿地的建设上都要从各种技术层面来考虑。其技术策略是对建筑设计规划、住宅声光热以及风场等诸多技术整合后的结果。在具体的项目操作过程中,国外的先进经验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国内一些生态居住区项目停留在概念阶段未能付诸实施,就是因为缺乏利益的参与,纯粹的理念目标往往难以实现。如果能吸引各利益团体加入生态型社区的建设,形成多方合作的机制,生态居住区将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最为重要的是,国外的生态小区更多地考虑到了人参与的要素,设计为人服务,让人真正生活在其中。而国内的小区对于人的考虑还很欠缺,很多设计完全不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应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方法,做出有我们地区特色的生态居住小区。

参考文献

[1]李建华、任彬彬.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发展模式研究[A].山西建筑2005(09):34

[2]余源鹏.精品居住区规划设计300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秦坤.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J].上海住宅,2004(10)

[4]周剑.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成阳.后小康绿色住宅模式研讨[J].中国房地产,2004(12)

[7]杨士弘 等.城市生态建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王涛.景观设计助推绿色建筑发展[N].经济参考报2010-11-5.007

[9]宗合.建筑不能再乱贴“绿色”标签[N].中国建筑报2010-12-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