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23 14:55:12

序论:在您撰写水利工程生态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生态水利工程

一、水利工程的分析

(一)、影响当地气候的分析

众所周知,控制一个地区气候的是大气环流。但是如果我们在某地区修建了大型或者是中型的水利工程以后,就会改变该地区的水体和湿地面积,从而使得该地区空气湿度增加,从而对当地的气候环境产生影响。比如说降水、气温和风雾等。

(二)、对局部降水的影响分析

修建水利工程会导致降水量增加,改变降水的分布状况、改变降水时间。在建设水利工程以后,就会在该地区形成很多积水,这些积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就会被蒸发,使降水量增加。一般来说,降水地区出现变化以后,迎风面的降水量大,而背风面的降水较少。这样就会造成水坝及其周围的降水减少,而地区的降水增加。在大气对流的影响下,在夏季降水会很多,而冬季比较少。

(三)、对当地水文的影响分析

修建水利工程还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尤其是河流下游的流量。水库可以将水资源储存起来,还可以在非汛期将基流截住,这样就会导致下游水流减少,严重的还会出现断流现象。这样水库周围的地下水位会大大降低,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比如说,下游断流造成河湖干枯;河流水位降低有可能在入海口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这对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都极为不利;修建水利工程还会影响泄洪量,这就会对航运和灌溉等产生影响,还会污染水质。

(四)、对水体的具体影响

修建水库还会影响水体,水利工程建设以后就会影响水流的流速,尤其是上游水库区水质很容易被污染,这就导致水质下降。水利工程对水体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1、积极影响:修建水利工程会减缓水库区水流的速度,这就会造成悬浮物沉积,这样水质就会清晰,也利于水生物生存。

2、消极影响:水库会存储大量水资源,由于水流速度较慢,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污染物就会扩散,使得复氧能力大大降低,也使得水库区的自净能力变弱。另外水体的富营养化容易大量消耗氧气,这就会造成温室效应。

(五)、对水生及陆生生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河流的水生生物系统,还导致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此外,由于有机物和土壤中的氮、磷相融合,再加上水库周围农田、草原的养分和降水直接进入河流中,从而创造出有丰富营养的有机物。由于水库的建设,阻碍了鱼类的迁移路线。水利工程切断了河流,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命周期;水利工程还改变了鱼类的生存环境,水库的建立使鱼类的多样性发生较大的变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繁殖,影响鱼类的产殖活动,导致鱼卵的死亡。水利工程的建设能直接破坏陆生生物和植物。水利工程还会导致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间接地影响动植物的结构、种类和生存环境。水库的建设使河流周边的植被减少,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大量的物种的灭绝。不仅如此,水利工程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土壤的盐碱化会降低农产品的产量。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周围的空气湿度增加,使湿地和沼泽地的面积有所增加,这对当地生物的生长带来了好处。针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我国开展高度重视和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在传统的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注重水生态的修复和保护工作。生态水利工程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生态学的有机融合。

二、生态水利工程中的生态保护

水利工程的修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不容小觑,所以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效益,故而建设生态环保型的水利工程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满足人类的社会发展需求,也能够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使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要遵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的原则,本着对人类和自然负责的态度,将传统的单纯施工管理转变成施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不能仅仅考虑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争取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限度。生态水利工程的类型主要有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综合型。我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应该属“大禹治水疏通九河”,疏河使得黄河流域生态受到了保护。替代型如广西的灵渠,是秦始皇为统一中国,开发现在的广东、广西地区修建的,属于长江水系的湘江和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被连接在一起,成为我国古代从中原到岭南的唯一航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都江堰是最典型的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它是把保护改善生态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结合的典范,实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

三、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原则

(一)、多样化河流的保护和恢复

天然河流具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流水状态、不同的土壤状态、不同的植被覆盖情况,这种多样性是修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础,因地制宜就是要科学地依据具体河流的综合特征,来设计和建造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保留河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能一味地模仿世界上的成功案例。

(二)、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

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越强,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程度就越低,人为修复的力度也就越小,投入的维护成本也不多,所以在设计和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如何保持和快速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从而降低破坏之后的治理成本,避免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促进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和修复水域生态系统

自然河流与其周边的森林、田地、乡村、城市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河流两岸的生态环境,还要综合考虑河流与森林、田地、乡村等的关系,将它们都纳入到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和修复的范围内。

四、完善生态水利工程策略

(一)、奠定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作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础,科学分析与计算水文情况,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障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种科学性是建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的基础之上的,要弄清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规律,这样才能同时满足湿地、林业、草原、农业、畜牧业和江河湖泊等生态用水需求和工业、城镇、消防、居民等经济生活用水需求。

(二)、阶段规划、逐步实施

要辨别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能影响到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并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好工程对这些目标造成的影响以及有效的解决途径,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三)、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把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环境工程的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因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充分吸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技术,以达到水量与水质配置的科学化与同步化目的。要将水利工程与水污染防治工程结合起来,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环境效益。

五、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长久性和不可逆转性,它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确实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确实带来了很多的影响,造成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系统的恶化,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各种弊端,积极强调和开展生态水利工程。

参考文献:

第2篇

1生态水利工程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环境中的作用

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生态水利工程在治理荒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和减灾防灾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水利工程的建设造就了一大批水利风景资源,这些水利风景资源正是生态水利工程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作用的有力证明,是符合生态过程高效、和谐和持续性发展的成果,如淮上明珠风景区。水利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的保障,将其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中来,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改变传统的水利工程伦理观念,摒弃其以人类利益为标准的单一指标。以水利工程生态伦理为指导,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树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性生态综合服务为目标。

2科学规划,消除水利工程对生态的不良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会带来一定的生态影响,按照影响范围分为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坝等拦水发电储水工程会改变河流的生态演化方向,导致生境的破碎化,最终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其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改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即水温、水质、气候和地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大量植被的破坏、动植物栖息地的改变和引发动物的迁徙等。消除水利工程对生态的不良影响,要做好科学规划,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中以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等为基本原则,统筹规划,以协调河流、农田、乡村和其他生态系统的系统关系。

3展望

第3篇

1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水环境有着不利的影响。在展开蓄坝拦水工作的时候,就必然会影响水流下流的各种用水,而且水利工程的施工对于施工地的生态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会使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这样会影响一些动物的过冬和繁殖,会使得一些植物因为不能承受环境的变化而逐渐的消失[1]。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措施来进行施工现场的管理,使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可能的减小。2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对施工地的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等方式于当地的农田起到保护作用,可以使得旱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田的破坏得以避免,而且雨水的径流还可以实现土壤中水分的自我调节和互补,这能够改善土壤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在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行之后,会在上游存在大量的泥沙沉淀物,这样就会导致水库的水位不断的上升,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变化,水的蒸发会因为气温的升高而加快,这样就会使得水库周围土壤的含水量增加,这样就可能会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现象出现。3水利工程的施工产生的噪音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施工地常常会是峡谷或者山区等地方,这就需要对某些路段进行爆破或者挖填,这样就必然会产生噪音对施工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造成袭扰,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

2生态工程管理原则

2.1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

物种种群分布有两种模式,分别是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确保物种种群不受影响,不要打破周边环境和物种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就必须进行物质的分级,并建立多层次利用体系,在这个基础上相关部门根据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的分布情况,总结经验提出了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2]。主体空间的应用可以使空间组织结构面临的障碍得到有效的处理,人们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一原则来使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和建设格局相互适应,还要合理的规划土地、水流等资源,这样可以达到对生物结构层次的合理安排的目的。

2.2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

有效的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本、实现生态效应的主要途径就是可再生循环利用,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也可以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可以充分的挖掘资源的价值能够达到处理、回收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目的,通过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可以使得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变废为宝,进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2.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原则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想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要打破生态环境,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施工,以环境保护作为立足之本,这样就能够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建设的问题。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发展生态用水,也可以适当的发展水利方面的旅游业,这样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良性循环,这样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4物种共生原则

生态系统开放性的特征很明显,在一定生物集群范围内,物种的数量是恒定的不变的,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会使得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就可能使得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在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要遵循物种共生的原则来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这样能够使得工程和自然优势互补,还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使得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确保,还能够使得水利施工建设的生产发展得到满足,这样就能够使水利建设优化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

3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环境措施

第4篇

 

本文简述了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1.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城市的品味也随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水利工程,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2.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保护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迫切要求。近几十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一步一步的恶化,这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生存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怎样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课题。

 

就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其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也非常的广泛,主要包括土地淹没、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小气候的形成、库区移民等等。水利工程建设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利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治水思路,走生态水利的道路。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因素

 

1.施工对陆地生态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将破坏一部分土壤和植被,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砂石料场开采,施工设施的布置,修扩建公路,修建临时及永久性建筑,施工场区及生活区的布置等施工环节。此外,施工噪声惊扰库周陆生动物,对其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由于坝基、围堰、截流等施工过程均向水中投入大量的砂石料,料场开采对植被的破坏使局部区域的水土流失加剧,使一部分泥沙进入河道;若弃渣场位置选择不当,遇暴雨或大洪水冲刷时,亦可能挟带大量泥沙入河,污染河流。

 

2.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地貌形态和岩土体的天然结构,从而产生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如开采石料时,岩土剥离后会加速风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人工开挖基坑和高陡边坡时,岩土体会产生临空面和裂隙,可能造成滑动破坏。弃石乱堆乱放会引发泥石流,基坑排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

 

3.对周边生活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承包商采取的环保措施达不到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中的有关条款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施工放炮,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在居民集中点用药量过大,炮声震动使部分民宅受损,正常生活受到干扰。施工弃渣,在施工中大部分承包商是按规定将弃渣倾倒到渣场的,但也有部分承包商不按规定将施工弃渣乱堆乱倒。

 

生产废水未达标就直接排入河道,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倾倒在营地周围,施工机修场地附近油迹斑斑,存放机械设备的地方随处可见油迹。部分施工营地周围废纸、烂塑料袋在树丛中乱挂乱飞,卫生状况堪忧。

 

三、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1.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任何一家建设企业在建设时必须考虑与遵循的原则。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中必须遵循效益最大、风险最小这一经济性原则。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风险是因为生态演替的过程与结果无法预先知道导致的。正是这种风险的存在就促使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应该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评估与监测。

 

而考虑到效益最大,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可以充分的利用河流的自我恢复规律,使投入最少,达到效益最大化目的。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性,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不仅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同时也要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

 

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及遵循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唯有遵循了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建设好的水利工程应该能够承受干旱、冰冻、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为了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必须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对河势运动的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在进行河流横、纵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河流侵蚀、冲刷等特征。

 

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很多的相关专家对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都显示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显正相关。这种正相关体现了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间的耦合与依存关系。河流生态系统生境的特点主要包括: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河流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河流纵向的蜿蜒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等。

 

第一种生境特点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第二种生境特点形成了比较开放的生境条件;第三种生境特点表现为浅谈与深潭交错;第四种生境特点形成了缓流与急流相间;第五种生境特点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

 

因为河流形态异质性导致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的形成,这些生态因子的异质性主要包括水质、水深、流速、河床材料构成等等,而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就导致了生态多样性的形成,进而形成了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因此要提高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首先应该提高河流形态异质性。

 

四、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措施

 

1.提高水利工程规划水平。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地面和地下水资源的控制、开发和使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做到安全、经济、高效。水利工程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各种治理和开发目标,按照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选择合理的工程规模,制定安全、经济、运用管理方便的工程布置方案。应首先做好被治理或开发河流流域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2.完善有关法律,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

 

应真正把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对于大型水利工程项目而言,业主不可能对工程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

 

3.因地制宜,确定适当的开发目标。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会越来越高,因此考虑社会稳定和保护耕地资源,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少、生态环境问题少的河流,可以100%地开发;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多、生态环境问题大的河流,可以放弃部分河段的开发或采取70%~80%开发率。

 

对能源的开发,不可仅仅盯着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应该着眼长远,对整个生态系统负责。应按照“大水利”思路制定总体规划,彻底改变“技术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综上所述,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水利工程生态问题的突出不仅降低了工程的效益,同时使得人和自然的和谐遭受到了破坏。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变我们原有治水思路,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应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就随之产生了。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能有效的将生态化建设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能有效的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生态问题。

第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36

1生态河道的建设目标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无限的开发和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现,特别是水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开始进行生态建设,对河道提出了自然型河川等理念,也就是对河道进行科学的治理,使之达到自然生态,恢复原有的功能,极大程度改善水环境,使河道水面得以还原,河岸得到绿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既有现代气息又具有自然河道的风貌。

1.1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

河道的基本功能是泄洪,所以对于河道的治理,首先要进行清理河道中的一些阻碍水流的淤积物及一些垃圾杂物,使河道行洪畅通,再对河道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例如采用混凝土浇筑河床及浆砌墙进行护岸改造,使河道恢复应有的功能和本来面貌。对于城市河道,要根据实际情况把部分或全部混凝土河床进行拆除,使河底河岸出现自然侵蚀、冲刷的现象,这样河道才能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深浅不一、宽窄相间、曲曲弯弯的水路,产生多种自然的构造,这样才能使河道的生态环境变得丰富多样,利于水生植物及动物的生存。总的原则是要利于河道的行洪能力,利于防汛,另外还要利于水流含氧,同时改善水生生物的生长条件,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

1.2要还原水面,绿化河道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土地成了稀缺资源,许多地区为了扩大土地空间,把一些池塘、洼地填平,对于一些小的河沟,在上面盖上了水泥板,这样虽然对于治理污水有些益处,但却减少了水面,失去了大量的水边景观。而在目前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对于水边景观的需求越来越强,很有必要进行水面还原。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要科学合理的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对于污水要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河道,科学对河道进行规划设计,促进河道水质的净化,提高河床的水生植物生长环境,加强河岸的绿化、美化力度,营造富有生机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河道生态。

1.3要进行丰富多彩的设计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结合河道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的设计方案,在设计时要尽量进行丰富多彩的设计,护岸要采用各式各样的设计形式,创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水边景观,要适合一些水生生物生存,例如一些鱼类、蛙类、鸟类等。结合特定的河流、河段的自然生态,尽量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使之得到改善,要注意工程与生态的关系,既满足人们对于水环境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适合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的要求。

2 解决河道建设问题的对策

2.1 因地制宜进行堤线和堤型的选择

在选择堤线和堤型时,一定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要尽可能保持水系的自然形态,不要过多进行人为改变,自然水系都具有一定的蜿蜒性、分散性,相对散乱,缺乏人工的整齐划一,但正是这样的自然状态才是最原始的生态,利于生物的自然生长。堤型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周边的环境因素而定,在确保满足工程渗透稳定性及滑动稳定的安全基础上,再适当进行人为改造,为植被的生长创造条件,相对来讲,土堤较混凝土堤具有很好的优势,利于植草绿化,利于生态的协调。

2.2河流断面设计要力求原貌

针对于一些河流的纵、横断面,要以泄洪安全为前提,再进行多样性变化设计,尽可能保持河流的原貌,达到浅深结合、宽窄并存、曲直相映,使河床的原生态得以保留,同时也应符合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艺术设计,丰富天然水域景观。

2.3河流岸坡的防护设计

河流岸坡多数具有一些原生植被,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来形态,处理时不要大面积进行削坡,不要为了追求断面统一化而人为破坏岸坡原来的植被,如果是土质堤坡,尽量少用混凝土、干砌石、浆砌石等材料进行治理,要采用适合在土壤生长的植被进行保护,通过植物达到防冲固坡、保护河岸的目的。对于易受雨水、河水流动侵蚀的河岸护坡,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科学布置坡岸植物,减少侵蚀力或增强抗蚀力。要尽量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这是河床多样化的表现,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增加与生物的和谐性。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生态、环保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受到得重视,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也必然要向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在确保河道基本的行洪防汛功能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河道的自然优势,科学合理进行设计,使河道保持或恢复自然的生态功能,发挥其应有的自然景观功能。

参考文献

[1]银建庆.浅谈我国发展生态水利的重要性[J].甘肃农业,2012,(06).

第6篇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电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治理

1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问题的特征

在进行水利工程相关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地质情况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水土流失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引发更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水电水利等方面的施工带来隐患,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也不利于国家开展的和谐社会的相关建设。对于在水电水利的工程建设中,如何减少由于建设施工所引起的水土流失也就成为了水利水电施工的当务之急,想要有效地对于上述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工作,首先要从原因上进行分析,找出发生相关问题的关键,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使相关问题减少甚至不再发生。

1.1 以点、线为分布特征的水土流失

比较典型的线状水土流失,集中在:水利灌溉工程和运送水资源的沟渠工程中。主要的特征是在整体的工程设计中,存在着长度较大的工程设计路线,此类工程中路线的设计通常在数十公里以上,在长距离的施工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形成水土的流失问题,同时,也因为工程跨度较大,线路又比较长,给相关的治理问题带来了不便。由于通常是对于输水渠道进行的相关施工,所以在水土流失的问题上,沿线路发生的水土流失也就具有“线”的特征。

“点”式的水土流失现象,通常发生在施工和交通较为不便的山地、森林地区。因为在进行该地区的相关修建、修复工作过程中,由于场地等因素限制,加之水利水电施工中涉及的区域较大,因此在进行相关的施工行为时,不可避免地就会破坏掉原有的地表植被或者地质方面的稳态,从而引起水土的流失,此类水土流失的特征是,开始时集中于某一区域内,进而形成水土流失的扩大。

1.2 对植被长久的破坏性

水利水电工程本身的占地面积就较为庞大,对于区域内植物又不能很好地保护,在水利工程的建筑面积中,大部分的占地是永久的,也就对土地形成了永久的侵占,同时高强度的工程建设对于面积底部也会有挤压硬化的作用,使得土壤很难再参与到生态平衡的构成中去。此外,在进行水电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方面各种型号的建材,同样会对区域内的土壤产生影响,降低土壤的肥力,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中生态平衡的自我恢复。不仅使土地水土发生流失,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水土流失的问题存在着恢复较难或不可恢复的问题。

1.3 工程项目种类多引起的水土流失方式繁多

由于我国自然水域中存在著较为广泛的地域和复杂的地质水文情况,在进行相关的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时,不可避免地会根据当地的相关施工环境进行施工,而不同施工方式的选择也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的复杂性,在水力和重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发生山洪、滑坡甚至是泥石流等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引发原因的多样性也就影响了相关的行业内部不能形成一个较为具体的行业规范,这也给水电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的防范治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1.4 工程动土量大,渣土影响面积大

水电水利工程的工程性质决定了其施工过程中对于动土量的限制,土方开挖量大,是目前水电水利工程中不能避免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渣土处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工作区域内的水土稳定情况,此外渣土的处理也会影响到出渣区域的水土稳态。此外,在开挖过程中对于土壤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不能够在一定的时间中迅速恢复,这就使得未恢复场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水土流失的不可控制性。在土体的开挖过程中,在土体的整体范围内会形成一个松动的作用,这个作用会使得原本的土体变得松散,即使施工之后进行回填工作也不能使土体恢复到原来的强度,这也在另一方面加剧了水土的流失,同时也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源头。

1.5 水土流失情况多集中在项目施工的初期阶段

在一般的项目建设中,通常情况下需要对场景进行“三通一平”的处理,对于场地进行相对应整理时,不可避免地会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挖,这样的工作也就造成了土体的不稳定性,即使在场地整理完成后采取对应的加固工作,在加固工作未到位或者没有建立起稳固的土体结构之前,对于水土流失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相应的抵抗能力的。

2 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发挥的作用

对于水电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目前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相应的生态修复工作,有效地保证水土的稳固性,为施工的安全提供保障,同时合理地进行生态修复工作也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减少在水土治理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水电水利工程的效率,节约成本。

2.1 减少灾害的产生

生态修复对于水土保持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了一定的生态修复工作后,可以明显提高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对土壤的固定能力,而土壤得到稳固也就等同于土壤拥有了更好的蓄水能力,从而满足水土流失的治理需要。控制住水土,才是从根源上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

2.2 促进相关行业利益和效率的综合性提高

水电水利工程的本质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水资源进行的社会资源创造,但是在具体的施工建设上,受限于目前的施工手段和工艺流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水土流失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同时由于水土流失问题带来的自然灾害,也会威胁到项目中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应用生态修复手段进行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们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也保护了相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从侧面提高了水电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3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几项技术

3.1 保护表层种植土,确保生态修复植物重建的土壤资源

土壤是生态修复措施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土壤资源的数量、质量同生态修复的效果密切相关。在水利工程“三通一平”等工程施工时表层种植土往往同开挖弃渣堆至渣场或被回填掩埋,因开挖、回填施工具有不可逆转性,在后期土地生态修复植被重建时,短缺的表层种植土成为重要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到植物措种植施实施的质量甚至能否实施也是个问题。因此,开展表层种植土收集储存是水利工程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

3.2 减少生态植被的破坏,维护其原有生态系统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减少对现有生态植被的破坏,维护原有生态系统是最有效的生态修复途径。水利工程施工扰动面大,原地表植被被扰动破坏后,将散失其生态功能,被施工地所取代,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增加植被重建难度。水利工程施工虽然在征地红线范围内进行,但并非红线范围内可以随意进行施工扰动。施工中应避开植被良好区,控制施工占地,提高场地重复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戚建林,童少波.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0).

第7篇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水利部提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水生态保护,加快水利建设,建设生态水利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更多高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愈加迅速且具有时代性。很多人过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如何建设好生态水利工程,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1 传统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水利工程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阶段,人们通过开发、利用、改造及控制河流等手段,满足了日益增加的供水、发电、灌溉、防洪等需求。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环境,比如会影响气候、土壤环境、地质、河流的水质水温、陆地环境及生物、人文环境、森林和植被等。我们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严酷局面,这些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水利是十分不符的。

 

相较于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更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改善或修复,以强调生态、服务生态为建设目标,以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为设计重点,更关注其生态效益。可以说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2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2.1 典型的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分为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和综合型3类。从古至今,都有典型的工程案例,且其意义重大。例如中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河,因其疏河而保护了黄河流域生态,抵御了洪涝灾害的侵扰;典型的替代型生态水利工程是秦始皇时代修建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解决粮草运输,对统一岭南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工程还以“三七分水”的形式实现了对湘江原河道的生态保护;都江堰是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历史悠久且效益显著,它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的结合,做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同时还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有塔里木河调水、黑河调水和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桂林两江四湖的建设,北方黄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以及小水电等。

 

2.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护生态,更要改善生态,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还妥善保护环境资源,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和谐统一,符合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传统水利工程和现代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治水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兴水利、除水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着力抓好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环境、以及建立水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体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2.3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与措施

 

2.3.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要求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始终遵循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保持和维护自我恢复能力、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等3个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

 

2.3.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需要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不仅要在工程的规划阶段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要将其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工程既要满足整体系统的生态要求,还要满足个体的生态设计要求。在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施工方式和方法、后期管理和运行等各个环节满足生态要求,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内容设计,并与环境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采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做好污、废水弃渣处理,加强工程环境监测,做好工区保护等。施工完成后,落实竣工后迹地恢复,并实行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施行引入生态水利工程的后评价,建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反馈机制等。

 

3 展望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供水量的需求不断增加,排污量也在增加。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加强水生态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现代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有效结合,既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能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会是未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