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2 14:55:47
序论:在您撰写生命起源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医学生 生命观 调查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28-02
“医学本质上是关于生命的哲学,是一门坦然面对生老病死、正确对待有限健康,在与疾病共生中寻找快乐和幸福的价值论哲学。”我院作为一所培养高等医技人才的职业院校,医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命安危,更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为了解我院医学生的生命观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职业人格的形成,结合我院学生特点设计了此次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在校六大专业的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100%。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输入与处理。
1 结果与分析
1.1 医学生生命意识
当医学生被问及“你是否同意人的生命很宝贵,应该珍惜生命?”时,同意的占92.3%;无所谓的占8.2%;不同意的占2.9%。这表明大多数的医学生能意识到生命的难能可贵,要善待生命。但是部分医学生对于生命宝贵的认识仅仅局限在人类自身的生命上,约1/3的学生对于上实验课用的动物和社会上的公然杀生现象缺乏同情心和怜悯心,认为很正常。7.4%的学生认为人可以主宰其他任何物种在对自身生命品质的评价上,认为充实的占68.4%;感到平淡的占26.3%;觉得生活乏味、没意思的占5.3%。部分学生因为并非自身意愿而选择所学专业,因而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处于封闭和抑郁的状态中。在看待死亡这一问题上,72.7%的学生认为人终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所以能坦然面对;17.1%的学生对死亡心存恐惧;10.2%的学生表则忌讳谈论死亡。也就是说超过1/4的学生对死亡采取回避、漠然的态度,个别学生对死亡存在着错误的危险认识,认为由于不可抗力或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是件好事,可以减轻人口负担。
1.2 医学生生命责任感
在如何看待医务工作者失职致病人死亡这一问题上,有8.3%的学生认为这是难免的,2.3%的学生表示将来也可能因为自己的私事置病人的生命于不顾,1.3%的学生甚至会因为利益的驱使对病人加大治疗剂量、乱开药品、做重复检查。对待自杀行为,89.5%的医学生认为是对生命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生命的蔑视,是不可取的;3.2%的同学不顾父母亲人的感受,认为自杀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表示可以理解;7.3%的同学认为生命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同时,约1/3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曾有过对生活极度绝望,想一死了之的念头,甚至有3.1%学生承认有过自杀经历。对于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一神圣使命的医学生来说,敬畏生命、严谨从医意识淡漠,生命责任感欠缺的现状令人堪忧。
1.3 医学生生命价值认知状况
湖南省委教育工委2012年4月发文通报,湖南省内几所高校相继出现大学生自杀身亡事件,一条条正值青春年华的鲜活生命戛然而止。网络上报道17岁男孩为了拥有苹果产品不惜卖肾致残,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和物质的欲望让我们胆战心惊。通过调查,我院医学生在个体自然生命的认知上,表示喜欢自己的占27.1%;一般的占69.8%;不喜欢的占3.1%,超过1/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表明部分医学生对个体自然生命的认同度不高,看不到自身优势,不会欣赏自己,不能悦纳自己,表现出自卑、自贬的情绪。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医疗事业又是直面生命的一门学科,因此,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你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的调查中,认为取决于创造财富多少的占19.5%;事业有成的占6.4%;奉献社会多少的占21.2%。由此可见,当代医学生对人生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虽然选择对享受生活、追求信仰的占了较大的比重,但部分学生倾向于追名逐利,功利性较强。
1.4 对生命教育的需求程度和途径选择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活动为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内涵、历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熏陶、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升华教育,倡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调查表明,我院76.5%的医学生认为开展生命教育很有必要;有7.3%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这表明3/4以上的学生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愿意接受生命教育,从而提升生命价值。在“希望学校通过什么途径来进行生命教育?”的问题上,有22.6%选择专题讲座;18.7%选择课程渗透;39.7%选择实践活动。这表明医学生更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灵活的形式,在活动中主动感悟生命的价值。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医学生缺少对生命科学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在生命认识上的无知导致了他们对生活、生命的错误态度。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深刻变革期,90后的医学生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观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并存。调查结果显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价值认识偏颇,部分医学生存在狭隘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和一些不健康的享乐主义心态。为此,我们必须对医学生加强生命价值教育,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只有献身社会、服务他人才能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教育在使人认识和尊重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更多应注重实现价值生命的启发和引导。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要善于引导他们发现和探索人生的价值,使他们懂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要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更高的境界。
2 建议与对策
2.1 以专题讲座为引领,强化医学生的生命意识
紧紧围绕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三大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如认识生命篇:“不同文化信仰下的生命观、死亡―生命的最终归宿”;珍爱生命篇:“心理健康、快乐成长、感恩父母、善待生命”;守护生命篇:“灾难自救与逃生技巧、临终关怀护理”等。通过开辟校园论坛,营造“赏识生命、悦纳自我”的生命教育专栏。在日常管理和学生工作中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环境这种无形的教育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应改变传统的生命教育理念,在推崇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崇高品质的同时,重视躲灾避险、安全自救的教导与训练。牺牲自己、成就他人固然是一种高贵的人格品质,但我们并不赞同无谓的牺牲,也并不能就此轻视自身生命,更不能陷入“珍爱自己的生命就是自私的表现”这种认识误区。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人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世界上所有的伤害都抵不过生命的消失。因此,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都应有一种对父母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使命感,这种意识的力量应该强大到使人无论在生活中陷入多大的困境都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寻求解脱,好好活着本身就是给予父母最好的报答。
2.2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医学生的生命责任感
生命教育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实践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可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亲身感受教育与启迪,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生命是一种责任,热爱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是对生命高度负责的体现。通过组织参观医院产房、婴儿院、手术室、太平间、殡仪馆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恐惧,教育他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通过组织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与施予,增强生命的责任感;通过组织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德育基地,让学生学会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生命的意义所在;通过组织参观监狱、看守所、戒毒所或消防安全、防艾滋病展览等,使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升华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以学科渗透为过程,提升医学生的生命价值认知与体验
课堂教学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生命教育应构建思政课―基础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课程渗透体系。一是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心理健康、人文素质修养等课程在生命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加强医学生伦理道德基本规范教育的同时,系统地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二是重视医学基础在生命意识教育中的认知基础作用。人体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是生命认知教育的基础。三是丰富临床专业课程在生命认知中的实践体验。临床课程是学生直面生命、服务病人的专业课程,也是医学教育的最终归宿。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对生命结构、生理特点、生命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使学生理解生命、欣赏生命,进而关注生命、爱护生命。
生命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生命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职业院校医学生生命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作用,才能为个体生命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立体的良性教育空间,在关爱自身生命的同时,善待他人生命,这不仅是医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职业人格健全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崔婷婷.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2):948-950.
化学起源论
1859年,伴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生物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同时也为人类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之谜带来了一丝曙光,这就是化学起源论。化学起源论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再由有机物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一步步演变出原始的生命体。但这只是理论的推测,还缺乏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在其导师尤利指导下,完成了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实验,即著名的米勒模拟实验,这是生命起源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后来,科学家们仿效米勒的模拟实验,合成出大量与生命有关的有机分子。
但米勒的实验也有很多的疑点,例如米勒实验提供持续的电能――在原始时代的地球不一定有相类似的电能;其次,各种不同的气体和物质的配合,虽然能够产生氨基酸、醣类等物质,但仍不能证明这就是生命的起源;氨基酸很可能是宇宙流星和彗星在撞击地球的时候带来的,因为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再者,类似实验所假设的大气层不能证明就是原始的大气层,因而所得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更重要的是,米勒实验中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然而,人们目前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米勒本人也承认他的实验与自然界的生命起源过程相距较远,并且现代科学发现在火星上有氧气存在却没有生命,因此,米勒曾提出的大气层中没有氧气存在故没有生命之说就不成立。
海洋起源论
在化学起源论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了热泉生态系统论,也就是所谓的海洋起源论。它是现在最新的、最流行的,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由于现阶段所发现的古细菌,大多都生活在高温、缺氧、含硫和偏酸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与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极其相似――热泉喷口附近不仅温度非常高,而且又有大量的硫化物、甲烷、氢和二氧化碳等,与地球形成时的早期环境相似。有些学者认为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不仅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而且还可以避免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热泉生态系统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生命可能是从地球表面产生的,随后就蔓延到深海热泉喷口周围,而后来的撞击毁灭了地球表面生命。只有隐藏在深海喷口附近的生物得以保存下来并繁衍后代――热泉生态系统是现存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1967年,美国学者布莱克在黄石公园的热泉中发现了大量嗜热生物。1977年,科学家克里斯在太平洋底的热泉中,同样也发现了大量的嗜热微生物。科学研究表明,热泉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氢和硫化金属矿物,一方面有作为新陈代谢重要催化剂的黄铁矿物和硫的出现;另一方面,有遗传物质如核糖核酸的出现。由此看来,地球上的生命也许就诞生在距今38亿年到40亿年问这些充满硫磺味的热水池或者软泥之中。宇宙生命论
然而,热泉中的这些物质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早在19世纪初,人们已在陨石上找到了有机分子,它们是有机合成物诞生的重要因素。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利用天体物理的手段,在月球表面或者火星的火山口等地方,探测到了近百种有机分子。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须的。
上述种种证据促使了宇宙生命论的产生,即所谓的生命起源于宇宙大爆炸。这一假说提倡“一切生命来自星际空间”的观点,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宇宙问的其他星体――“地上生命,天外飞来”。该假说认为,承载着“生命种子”的陨石或星际分子坠落在地球表面或通过其他途径,形成地球最初的生命。
但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已发现的星球上,其自然状况并不具备保存生命的条件,并且天体在迁移的过程会产生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紫外线、X射线等各种高能宇宙射线,当它们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会产生高温,因此生命不太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存活。此外,这类在外星球上形成的有机小分子在地球上也可以形成。宇宙起源论实际上是把生命起源的问题推到了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去了,将生命起源这一问题转变为“宇宙中的生命又是怎样起源”。
关键词:生命起源 无中生有 十二相属 龙
自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面临着几个基本的问题:人类及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人类生存的地球及宇宙是如何诞生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怎样才能变得更加适合人类生存?虽然完备的答案是不会有的,然而探索者却注定要永远为之焦心和求索。
一.生命进化的历程及方向
生命起源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对的十大科技难题之一,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虽然今天已被人们普遍认识,然而进化论却并没能回答出比如象每类物种最初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的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都有其深刻的哲学意义,在生命的进化历程中,同样体现着这种内涵。这一点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早已给出了答案,就是“无中生有”。用老子的话表达自然界进化的历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物在自然界的进化是以化学反应到单细胞的形成开始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原始大气加紫外线加闪电火花生成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氨基酸等,这一点1953年已被芝加哥大学尤里米勒实验证明。单细胞的产生,用老子的话,即“道生一”。从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联体,生物体为孢子繁殖、分裂繁殖,相似于“一生二”阶段。从联体到细胞分工,生物体进化到雌雄异体的有性繁殖,相似于“二生三”阶段。生物体在细胞分工到逐步形成器官雏形基础上进化为正式器官,动物体的构造发生了重大的进化,其生理构成产生了更为重大的飞跃。这一时期动物尚存至今的种类最多,相似于“三生万物”阶段。
以生理与功能的完善到智能时期,这时期的生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是从原始有头类、脊索动物,经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层次进而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从古生物学来看,每一类生物在地球上从产生到自然灭绝要有一亿到一亿五千万年之久,而人类祖先在地球上的出现至今才两百五十万年。从生物形态,内脏结构,功能来看,每进化高一层次,都相应有明显的变化。最重要的表现是有新的器官或组织产生。首先,从鱼类进化为两栖类,两鳍转化为四只小腿。增加了脾、胃等器官,可以长时间离开水生活。两栖类进化为爬行类,头和身躯有明显的区分,由可转动的颈部相连,四只小腿进一步发展变长。增加了肺、大肠等器官,转为陆上生活,有较快的爬行速度。爬行类进化为哺乳类,除从卵生转为胎生并哺乳喂养外,四只小腿爬行转为四只腿支撑躯体完全离开地面。增加了肾、膀胱等器官,有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灵活性,出现了跑、跳、扑等功能。但从哺乳类进化为人类,除直立行走、思维与用手劳动等一些进化外,关键是还未演生出新的腑脏器官,在速度和灵活性等功能上,还处在哺乳动物之下。既然作为进化演生的新一类物种,应在各方面远胜于前一代才对。
在考查动物的进化史中,我们也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应该产生出新的器官,使自身的功能产生质的飞跃,才能称之为成熟的人类,才算“真正的人”,即道家所谓的“真人”。然而万物之灵的人类,宇宙完成的体形结构是如此完美和协调,不可能再出现类似其他种群进化中所产生的普通意义上的有形器官,那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结构呢?很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二.中华龙之谜及生命起源的新设想
自然界生命的进化反映着宇宙的演化过程,同样天文学家观察到宇宙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的。今天,大部分的宇宙学家认为,宇宙大约是在100亿年之前,经过一次极为激烈的后逐渐形成的。今天的宇宙是由曾经历遥远的过去和走向无限的未来中,在反复进行诞生与老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新的宇宙是由已消亡的宇宙剩下之混沌元素所构成,但是新的宇宙无论在质量和能量方面都比旧的宇宙要优良,是属于更为净化的宇宙。每次经过改良的宇宙,更适合于更进化的类群。地球的演化及各类生物种群的进化正反映了这样的情况。在已有的生物知识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每类生物都可以在其他种群中发现相似的部分,相差的级别越近,这种相似的影子便越清晰。观察一下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他们初成形的一周,你简直难以分清那一个胚胎是鱼,那一个胚胎是人。人类的胎儿在母体中经历了整个自然界生命几十亿年的进化历程,这已成为人们的基本认识。生命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如果用数学概率去计算的话,宇宙间产生生命的比率几乎是零,然而这种几乎不可能的事却在地球上发生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令人迷惑的是,他们最初是如何形成的。达尔文创立了进化学说,却无力回答,最后一个(能变成人的)猴子是怎样变成第一个人的。如果我们相信,宇宙在不断的消亡与诞生中更为优良的话,地球上新生命的诞生亦正是如此。东方的圣贤已给出了答案,这便是“无中生有”的含义。这里的“无”,概念上并非是一无所有,而是所有有形物体的基础,是一切生命的源泉。现代的柯莱因照相技术已科学地验证,树叶在萌芽时就已形成了它在虚境中的成熟构形,这正是中华传统哲学中“无中生有”的深刻含义。中国古代把这种构形现象称作“拧保它表示生命力或赋予宇宙以生机的活力。作为中医基础的经络,就是人体内气的通道,人体中这种无形的经络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攀且恢窒”〉摹⑽薹ㄖ苯痈兄的物质形式,它存在于空间的每一处,并且可以凝聚成有形的物体。新儒学家张载说:“啪墼蚶朊鞯檬┒有形,挪痪墼蚶朊鞑坏檬┒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邃谓之无?”我们翻开《圣经》就会发现,在《创世纪》中用神话的形式写着:“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这里“生气”的含义即与“无”相同。印度古经典《唱赞奥义书》中亦有相似的说法:“太初唯是‘非有’,由‘非有’而‘有’生焉”。人类的产生是宇宙的骄傲,关于起源,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大胆地设想:混沌状态的宇宙,在漫长的演化中,气聚则成形为浊为阴,气散则成无形为清为阳,用中医经典〈皇帝内经〉的话,即阳化气,阴成形。形成了有形的众多星体与无限的空间。幸运的地球在诞生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水生成[天文学家最新发现,地球上的水,一部分可能来自宇宙空间]。水是生命的摇篮,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地磁场的作用,在它的周围空间,不断产生着构成基本生命物质的虚境构形――正象树叶萌芽前的虚境构形一样,经过漫长的演变,“气聚而有形”,产生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不论植物、动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发展。而每一类新生命的诞生,首先是在虚境中完成其更进化的最优良的组合构形。在宇宙、自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幸运的人类虚境构形产生了,它自然集中了当时已有生物中最优秀的部分。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而龙又被描绘成具有多种动物最优秀部分的组合。起初,这个形象是变化的,直到汉代以后才固定下来,演变成了今天这种以马头、鹿角、蛇身、鹰爪、鱼尾等组合成的具体形象。无论西方人心中的上帝,还是中国人的圣物――龙、麒麟等,尽管形象千变万化,如果我们抛开一直探寻它们具体形象的迷局,就会发现它们只有形式上的差别,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有经验的历史研究者知道,神话与传说常常是诗话了的历史。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设想,生命的起源不正是这样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吗?
三.十二生肖之谜
人体被认为是包涵在宇宙这个超巨系统中的开放复杂巨系统〈钱学森语〉。只要生命存在,它就在不断发射和吸收与自身相吻合的能量信息。人体作为开放之巨系统,除了继承父系和母系这两大基本遗传信息外,还直接接收宇宙间大量的信息。人体的这种状态保持一生,并在出生时为最大。这种现象在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被描绘成孕妇在临产时等待神灵或星宿降世投胎后,婴儿才会出世。在民间至今人们相信“逢生“的现象。婴儿在离开母体的同时,也失去了作为保护与筛选信息屏障的母体。出生后,在突然呈开放的状态下,会大量接收新的能量信息,婴儿的一些习性会与最初接触的非家族成员的习性有许多相似点。正象民间所说:“生的不像看的像”。这是因为婴儿本体完全具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人群的信息,故而会大量接收另一族系的新的能量信息。
由于人类的进化经历了整个自然界生命的进化历程,生命的诞生又是宇宙演化的结果。故而,人类有着相当宽的频谱带,能广泛吸收各种能量信息。它包括了无生命的自然与天体的信息,及有生命的动植物信息。这些信息能量籍由地球的自转,及磁场的螺旋状运动,形成了环绕地球旋转的信息海洋。一切生命的诞生,由于自身所保持的开放状态,都会被这无所不在的场所影响。所谓“龙生九子,其性不一”,说明人的诞生并没有因遗传的因素,使同胞兄弟姊妹具有完全一样的性格和智慧。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大自然如此丰富多彩,人类和整个自然界才能不断进化、繁荣和发展。
火山――巨大的反应器
地球深处的高温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形成一个熔岩(或叫岩浆)库。岩石熔化时膨胀,当熔岩库里的压力大于它上面地壳的压力时,便向外进发成为一座火山。火山可以被看成一个巨大的反应器:岩浆从酝酿成熟到喷涌而出,中间经过了一系列过程,组成成分一直在发生变化。岩浆喷发出来后,温度和压力开始下降,随之产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岩浆就变成了火山岩。
当岩浆从地下喷涌至地表时,气体因压强降低而释放出来。火山气体中大部分是水蒸气,占火山气体的90%左右。其次是二氧化碳,还有一氧化碳、氢气、硫化氢、二氧化硫等。其中不少气体是有毒的,会给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有的气体在同温层可以形成气溶胶,对气候产生影响。对火山气体的研究有助于预测火山喷发。例如,在火山爆发之前,岩浆年的气体的逃逸速度常常会改变。
火山喷发出的液体岩浆是构成火山岩的基本物质。火山岩中通常含有十几种主要元素,其中氧元素的含量最高,占总质量的50%左右。二氧化硅是最重要的一种氧化物,其含量通常为50%~75%,其次是三氧化二铝,约为10%~20%,还有氧化铁、氧化亚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氧化钾、二氧化钛等。
此外,火山爆发时还产生大量固体火山碎屑,其来源是已凝固的岩浆。
火山喷发的类型和岩浆的化学成分有关。当岩浆二氧化硅含量高时,岩浆的黏度大而流动性小,气体不容易逸散。当内部巨大压力突然释放出来时,往往,产生强烈爆炸现象,火山口喷发很多气体和大小碎屑物。印尼和意大利的火山往往属于这种爆炸式喷发类型;当二氧化硅含量低时,岩浆黏度小而流动性大,气体容易逸散,喷发时以熔岩为主,气体和火山碎屑很少,一般没有明显的爆炸现象。夏威夷的火山皆属这种宁静式喷发类型。
火山――丰富宝藏的源泉
火山喷发虽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同时也孕育出丰富的宝藏。火山岩浆里包含着各种矿液,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凝结富集成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像南京的煤山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安徽庐枞铁矿,很多地方的明矾矿、硫铁矿、膨润土矿以及中国的四大图章石(福建寿山石、浙江昌化石、浙田石、内蒙巴林石)等等都是因火山活动而形成的。
火山是天然的化肥厂。有的活火山地区的居民,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生活在火山脚下,因为他们舍不得离开这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火山灰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它含有多种农作物所需的养分。在著名的维苏威火山附近,意大利人已开设了几家大型化工厂。
利用火山的巨大热能发电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世界上已有几十座火山热能发电站。长年被冰雪覆盖的冰岛,已有1/5的家庭通过送来的火山蒸汽取暖供热。
诱人的风光和疗养的胜地,更使火山成为旅游目的地中的“热点”。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岛的火山群、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法国的维希公园。都以其火山景观名噪于世。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是在1719年喷发形成的。那里的火山地貌景观多姿多彩,还有5个明珠般的火山湖。云南腾冲火山群以各种温泉、泉华等火山地貌闻名于世。
1973年,在日本西之岛附近,因海底火山喷发从水下冒出一块陆地,与岛连在一起,日本人马上正式命名为西之新岛,以此增加了0.24平方米千米的领土。夏威夷群岛附近的洛伊希火山顶峰,现在还处于海面之下,但它一直不断地上升,这座活火山一旦露出水面,也将增加一个新岛。
火山――生命的起源途径之一
原始生命从哪里起源?有可能源自火山喷发吗?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可能的途径,亿万年前的火山作用有可能会导致原始生命的出现。
在中国的媒体宣传上,西方艺术的一切仿佛都是完美文明的化身,从西方艺术家的人格、西方的艺术双年展到西方普遍的艺术修养。但这次佳士得拍卖圆明园的兽首伤了很多中国人的心,要求夺回后被掠文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实际上是一场历史记忆的“去耻”运动。
从艺术的角度看,圆明园兽首只是一般水准的环境工艺雕塑。如果不是为了“去耻”,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要花这么多钱买回来。这组兽首的市场价每件最初只有1500美元,现在暴涨到几千万欧元,始作俑者是保利集团。若干年前保利将兽首当作国宝,不惜千金志在必得,当作雪耻壮举,媒体一呼百应,风光一时。由此圆明园兽首在国际拍卖市场的标价也火箭般窜为天价。这个天价实际上是中国人自己哄抬上去的,西方人由此发现一个新的暴利拍卖品种:爱国主义拍品。
什么叫“爱国主义拍品”?即它本身实际上并没有艺术史价值,只是因为成了民族感情和屈辱记忆的象征,所以爱国者总要不惜一切代价买回母国。一旦它重归故里,举国上下好像内心获得了一次极爽的精神治疗挥之不去的梦魇从心头祛除,长期的历史压抑感就此消失。我们的民族胜利了!
我们的民族真的胜利了?其实游戏还没有结束。西方炒家准备以更高的爱国主义价格将兽首卖给中国的爱国者。在这场游戏中,我觉得头脑最清醒的是欧洲几大博物馆的馆长。据报道,馆长们很担心这次中国的抗议奏效,如果法国判决欧洲归还殖民时期掠夺的文物,这个判例成为西方社会接受的新标准,就意味着西方几大博物馆,像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以及法国的卢浮宫内,三分之一展厅将空无一物。
几大文明古国的艺术,如埃及的古代壁画雕刻、装饰性棺木和木乃伊。是远古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印度杰出的佛教雕塑和庙宇局部的结构,日本、韩国的佛教绘画、浮世绘和工艺品,最好的可能都不在本国,而是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或者法国的卢浮宫。当然,大部分作品是通过殖民主义的掠夺手段获得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不少中国宋元明清历朝的杰作,比如米芾的山水画、明代吴门画派以及清代的《乾隆南巡图》长卷系列中的几件,米芾的山水画中国自己也找不出几幅。这些画大都是晚清和民国初期被掠夺或以极低的价格卖到美国的。
在这些艺术圣地,这些古代艺术品装点着西方文明,而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的代表作(或者至少有一件能反映艺术家风格的次要作品)更是长期陈列展出。国民美术馆体系的发达正是西方社会民众艺术素养极高的原因,即使不是学艺术专业的人,只要花两个月时间将欧美主要博物馆参观一遍,就能完成艺术史的自学。
这个朋友是一个8岁女孩的妈妈,活泼开朗,经常和自己的孩子玩得不分你我。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我相信很多书画家都被问过这样的问题(当然我不是书画家),他们很好奇你的成功的方式,不过更多的是对书画艺术天生的向往和追求。我说我从小喜欢写字,觉得自己粉笔字很漂亮,中学开始对文学和哲学产生兴趣,更加深了对书法作为一种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大学开始在朋友圈出名,到现在仍没有放弃,而且书法的路途逐渐明朗,其实,这一切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人的某种气质和书法很相近,都是为了迎合生命里想要过的一种生活方式。那种气质有的人是天生的,有的人是家庭环境熏陶的,也有后天内外部因素形成的。
朋友说:“我到现在学习还不晚吧。”我说:“不晚,金庸到80岁了才去上剑桥大学。”朋友让给推荐个方法。我说:“艺术是很多方面的,艺术是共通的,不一定非得局限于书法这一种,主要是看她喜欢哪种艺术,钢琴,古筝,歌唱,画画等,都是艺术,但千万记住,是内心真正热爱,而不是追逐高雅的时尚。家里悬挂书画作品,励志的,劝学的,都可以,经常邀请有这方面特长的朋友到家里做客。书法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人生的气质,或舒缓古朴的隶书,或庄重优雅的楷书,或飘逸潇洒的行书,或狂放不羁的草书,正如苏轼说,书法乃气之所成也!”
朋友说:“我从哪步开始?”我说:“有空了多去古玩城走走看看,大学路古玩城三楼四楼,郑东新区天下收藏文化街更好,去熏陶一下,要是有喜欢的也可以买下来,挂家里。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平台,多看看那上面经常推荐分享的中外书画大师艺术家,增长知识。买一本字帖即可,一支毛笔,一瓶墨水,一个毛毡,一个不用太大的砚台,一个安静的房间,一张干净的桌子,花几十块钱刻一方印。”
也许这样的文字会使人生疑的:难道刘奇的书画艺术生命不会久远乎?
――问题就在这里。在当今这个把批评文字作为讨好的人情之后,任何带有疑问的文字都会被理解成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遭人生疑。疑不怕,就怕疑后生出些“小”来,这就有些麻烦了。
刘奇的书画我是欣赏的。原因有三:一是刘奇的书画不墨守成规,不守式,不求矩,随心而欲,随情而发,无复定格;二是刘奇作画多尚实,却不守实,粗看画面似不相与之,然则细视却又物相有据,给人留有遐思的回味空间;三是刘奇书画多有市场旨趣,却没有市场之俗,他将个人的艺术精神恰切地寓含于内,使画面蕴含了一种温润的人文情怀。因此,读刘奇的书画,虽没有摄人心魄的震撼,也没有让你看了之后有些腻歪的不舒服。
由此:以我的理解,刘奇的书画是在平实中追求温馨,在常物中见出个性。
我这样的文字是在扬刘奇乎?抑刘奇乎?是褒是贬?是肯定是否定?当有人用一元论来衡定的时候,我想这显然是有些不合时宜的。
其实对于画界的业内人士而言,见多了刘奇的书画,都有一种感觉:刘奇的画有着一种颠覆传统绘画理论的桀骜――而凭借着他对艺术的独特的敏锐灵性,在构筑着属于自己的艺术城堡――也许因此,刘奇一走进画坛便有了自己的市场,而被收藏者看好:因为他没有一个墨守成规的固定的艺术范式,让人们见出他的师承踪迹。是的,在人们见多了范式之后,偶有一个不讲范式的叛逆者,自然也就有了一种崇尚的效应,争相趋之。
被收藏者看好是一个喜讯,任何一位画家都希望自己的书画有一个被人喜爱的市场。然而,艺术的生命是依靠当下的市场传播而留存,还是像西方那位画家生前连一张画都没卖出去,而在故去后却身价百倍、千倍、万倍、数十万倍呢?市场决定生命还是艺术决定生命?哪一种能使艺术的生命能走得更远?艺术家是活在当下还是活在历史?
――疑问复疑问。我想:刘奇的智慧是在于他发现了自己的敏锐的绘画灵性之后,而在绘画的实践中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艺术灵性。也许有人会对此不以为然,但我要说,作为一个画家,要想成为一位艺术的大师――大师,一个使人敬畏的称谓――灵性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的素质。没有灵性就没有艺术。灵性是艺术的慧根。我们所见,有些人画一生终无所成就,画一生终是在制作同一幅画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这种艺术的慧根:灵性。
然而,真正的大师,惟有灵性还不够,还必须是有着深厚的兼纳并储的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绘画风格于一身的具有独创意识的先行者。否则,仅惟灵性而画,无论多么勤奋,虽名播天下,也难以成为颇具影响的一代大师。
是然,大师既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下。
刘奇现在正处于这样的十字路口。我曾数次身临刘奇的画室,或亲见刘奇秉笔作画或读他已作成的画稿,我总感到刘奇的画聪明意识特多,一幅一制,一幅一格,皆不相重。如此久之,就发现些端倪,刘奇的画面有一种灵动有余浑厚不足的漂浮,在他的使墨、造景、用笔、构图中,常显现出他灵性的跃动,也就是说,读刘奇的画,你会看到他驾驭艺术的聪明和他处理画面的技巧,看出他在有意使其然而非行云流水地使其不然。画面的顺畅也许是一种成熟,但作为艺术,在某些时候甚或有些枯涩、峻险,可能更显出它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