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4-02-21 15:44:30

序论:在您撰写新农村发展前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农村发展前景

第1篇

一、新时期农业机械在农村中的使用状况

1.农机装备数量不高

2.农业生产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3.生产作业方式落后

二、农业机械化的地位

1.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方式将发生变化,一是机械化生产由辅助、次要地位转化为居主导地位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格局逐渐优化、现代化。三是农业机械装备向技术含量提高。功能增多,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系列化发展,农业装备逐渐形成系列产品、成套设备、机器体系。四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由重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开发型向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

2.农业总体素质提高的特征表现为随着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大提高,从而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是农民素质提高、是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应用新装备、新科学知识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农民由使用传统手工生产工具到使用现代农业机器,从凭经验、体力生产转变为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生产。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以后,收入并不高的农民会主动加大农业机械化投人,逐渐成为我国购置农业机械的主体。

三、农业机械化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能解决农村生产力问题

(1)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产值,在大量农民转移出去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后,农民迫切需要使用农业机械来完成人力无法完成的作业项目,同时要求提高单位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致富手段和致富项目,以此达到高产值换来高收入。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保障。

(2)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主要有:①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业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更具人文关怀的农业文明生产,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②农业机械化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营造和建设和谐农村,建立“学科学、用科学;学技术、用技术”的良好氛围,使文明之风进入千家万户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③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与修养,连通城乡文明,拉动城乡互动的桥梁与载体。

2.农业机械化能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是强大的支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提高种植业中经济作物、畜牧业中养殖业、农产品中名优特新产品、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农业机械化将为此提供技术和保障。

(2)农业机械化改善和美化了农村和城市的环境。机械化植树、造林、种草,为改造自然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美化农村城市的前提和手段,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3)农业机械化是农村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为农村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精准农业、标准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地方工商业建设、牧业建设、林业建设等诸方面都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为农村综合发展起到促进和保护的作用。

3.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得到提高

使用农机在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得到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也就降低了,社会也得到了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主要困难及解决措施

1.对农机的投入力度不足

(1)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

(2)农机科研创新、生产能力不够

(3)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覆盖面广的大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少,基层公益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高;农机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农机化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机信息化建设滞后;跨区作业以机收为主,其他作业较少,农机综合利用率还较低,规模效益较差。

2.农业机械化的解决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是先进农业技术的实施载体。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把农业机械化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积极引导不同经济成分的组织和农民加大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争取银信部门的信贷支持,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良性投资机制;进一步增加购机补贴资金规模,适度调整农机补贴方案和投资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拉动效应;出台各种农机补贴政策,农村信用社要按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解决农户购机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2)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稳定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和队伍,建立以省市农机推广站为龙头、县级农机推广单位为骨干,专业性农机服务组织、农机生产和经营企业、协会、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大户和经纪人等为基础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制定、完善并及时公布省级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鼓励和扶持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区域农机化特色,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基地,提高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转化速度,切实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步伐。

(3)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解决人机矛盾的重要手段。

第2篇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创新发展 研究

1 农业以及对应的农村方面的经济成长的当前情况

就总体方面来看,与农村相关的经济发展逐渐稳定,我国农民的收入也在稳定地增长。税费相关的改革没有再征收农业方面的赋税,与粮食相关的补贴也实施了对应的发放措施,这也就让我国的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负担,这对农民进行农业耕种的积极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首先是质量较好的农业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种植相关的结构也得到了完善,增加了质量较好用以粮食种植的基地,并开始了订单农业产业,种植蔬菜和瓜类以及油料这些作物的面积持续增加,其他较为常见的粮食种植的面积相应地缩小了;其次是很多质量较好的畜产品数量有显著的成长;最后是与林果业相关的发展也有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种植经济林和用材林以及生态林的土地面积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几年来,我国政府对沼气养猪和人畜饮水以及节水灌溉跟农田水利这几方面进行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建设也有了明显的增加。我国的农民所需要负担的东西非常明显地有所减少。在制定了对土地进行延包的相关政策之后,我国农村对相关的税费进行的改革非常成功。

2 我国与农村相关的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不能进行产业化,农村以及农业方面的结构依然存在很大的矛盾。

这主要体现在:农民的思想不能得到解放、相对比较保守,在相关的项目中一味等待政府能够进行资金方面的帮助,“等、靠、要”这一思想阻碍了他们的步伐;其次是农业的种植构造非常地单一,在科技方面进行的帮助有所缺乏,其农业产品所具备的附加值不够高,因此导致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比较弱;然后是林牧相关的农业在农业的总体生产值里面所占的比率较低,这就导致了农村二、三产业不能迅速地进行发展,不能够充分体现主导产业方面的相关优势,这让农民的相关发展以及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没有非常大的增加幅度。

2.2 处于基层的农民在赋税方面的负担比较重。

财政的收入有所缩减,这就导致了对农村方面的经济以及对社会相关事业的对应支出也会有所缩减。各个村没有了之前所计划的提留方面的收入,由于缺乏创收渠道,这将会导致对发展经济这一方面进行的投入也相应地有所减少,农村的经济在如此大的负担面前进行发展,是相关的经济方面的发展之所以会受到制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2.3 农业所需物资的价格快速增长。

农民由于农业所需物资的价格快速增长导致了其负担更加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央所颁布的对农民进行优惠的相关政策效果微弱了很多。

2.4 农村劳动力输出在整体上缺乏较高的素质。

很多地方农村的青壮年出外省打工,他们的收效往往不会少,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并且其技术方面的水平有所欠缺,进行的工作的多半是在建筑工地以及餐饮业等行业,从整体上来说,并没有很高的整体素质,这就让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3 对农村方面的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3.1 推动农业进行相应的结构协调的步伐,实现农业相关的产业化进程。

想要实现小康社会的成功建设,核心就在于农业方面,其建设的重点也在农村这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将对农民收入进行增幅当作进行建设的核心,并且增加在农业方面进行相关的结构方面的协调的程度,尽力推行促进农业方面的产业化相关经营。首先是要立足于自身所在的地区,让相关的区域优势能够得到利用,再把产业相关的市场需求当作方向,追求高效的农业以及特色的农业,将自身优势的农产品发扬光大,让其在市场的竞争力能够得到显著的增加,此外,还要增加相关的经济作物进行种植饲养的土地面积,以此来让作物种植的产业结构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其次是把进行规模化的养殖当作重点,让优质的农产品生产进行加工的基地的建设速度能够得到增加,除此以外还要让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能够得到拓展,要尽量对规模的经营进行相关的发展,并且完善相关区域的布局,让农产品更深层次的加工能够得到完善,以此来让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能够得到增强。

3.2 增加进行招商以及引入资金的力度,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工业化这一道路是对区域的经济进行振兴必不可缺的,想要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对工业重点关注,正如俗话所说的工业兴则乡兴,这在很多的地方都能够在实践以及经验的方面得到证明,而招募商人来引入资金实现资源的共同分享是使工业化的步伐能够快速前进非常有效的方法。一方面我们要将非公有制的经济进行大力的发展当作对相关经济进行振兴的核心步骤,贯彻放心以及放手的原则,激励、保障个体以及民营方面的经济在数量和规模以及效益上能够有比较快速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增加进行招商以及引入资金的措施,并且更深层次地对经济发展的相关环境进行完善,对投资相关的条件也要进行改善,除此以外,还要对相关经济市场秩序实施整改以及相应的规范程序,追求优良的政策和服务以及相关的舆论环境。

3.3 大力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使城乡一体化能够早日完成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是要先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其核心就是要大幅度地缩减我国农民的数量,让农村方面比较富裕的劳动力能够向城镇方面移动。城镇化的实现对工业相关的产业聚集和服务方面的行业进行成长以及相关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此外,城镇化的实现是为工业化做的工作准备,农业方面进行产业化所创造的条件,城镇化这一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将会直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相应的发展质量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将乡镇方面的企业以及对城镇方面的相关规划相互进行结合,并且体现出集体的作用以及相关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源,并且以此来让相关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增长。

4 让乡村集体化的经济制度能够得到深层次的改革,在集体方面的资产相关管理能够得到加强

4.1 进行深层的改革,以此来让集体的经济活力能够得到增强

在乡村方面,集体化的经济组织必须对产权相关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以此来让制度能够得到创新,这样才能够让产权变得明朗清晰、农民收入股份的主体成为能够多元化、拥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相关主体。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其留存的资产要以民主的方式,保留了社会保证份额以后,以量化的形式分配给组织内部的农民,并且当作其所占据的对应股份,除此以外,还能以相关股份的份额为依据赢取收益、此外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损失。对应的体制改革应该首先综合实力比较强、拥有良好发展前景、村里的居民有所需求或者符合其他相应条件的农村进行,在有了相应的改革经验以后,再对其他的乡村进行推广。

4.2 增加对乡村所有的集体性质的资产的运营方式方法进行改革的力度,并且增强集体经济的整体实力

乡村所属的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必须要冲击当前存在的对产权进行封闭以及对相关的区域进行封闭的形式,追求开放形式的经营模式。除此以外,还要贯彻实施将资本进行引进以及对资本进行跟进的方法,大力实施高起点和大范围以及宽广领域进行资产的重组,以此来让投资的主体以及进行经营的形式能够以多元化的方式存在。对乡村所有的集体性质的经济所具备的投资构造进行相应的完善,并且提高相应的资金使用效率。紧紧把握能够得到发展的机遇,并且投入大量资金以及精力来让以现代农业以及新型工业为核心的主导行业能够得到快速地发展,以此来让集体性质的经济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增强。

4.3 成立各种符合民主政策的相关管理体制,并且对其进行健全以及完善

乡村的集体性质资产是属于乡村的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内部里面所有成员以集体的形式拥有的。乡村的集体性质资产是由法律所保护的,因此严禁其他的组织以及个人进行侵犯、争夺以及破坏、调走使用以及进行扣押、进行冻结或者没收等违法行为。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的内部成员转化成为城镇的正常居民之后,按照个人对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进行的投资以及相应的劳动方面做出的贡献,将会拥有与之等价对应的集体性质资产的所有权以及相应的收益权。乡村的集体性质经济组织属于乡村一级的对集体性质资产进行管理的主体组织。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 新农村 农机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06-01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1.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截止2008年底,在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已经有7860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293万户,共有约753.7万户从中受益,从业人员总计26.8万人,在从业人员中,相关技术人员达到4.2万人;采用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农田作业面积达到12000kh时,其中包括机播作业面积2571.3kh,机耕作业面积467.7kh,机收作业面积3364.7kh,机械植保面积836.7kh;其中服务所得总收入达到56.5亿元,仅天剑作业收入就高达49.6万元;同时,各类农机农具数量达到38.4万台,包括大中小型拖拉机共计13.2万台,水稻插秧机1.6万台,联合收割机4.5万台,配套农具设备21.8万台,总资产超过2.6亿元。此外,相较上年同期,农机专用合作社数量增长77.2%,服务总收入上涨60.6%,服务总面积增加67.3。

2.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2.1组织形式的构成

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牵头主体进行划分,其组织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首先是能人带头型,主要是由某一地区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农业带头人为主,由这些人牵头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其他农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愿参与。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就是以这种模式进行的;其次是农机服务机构兴办型,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进行资源优化和重组,在农村地区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再则是村委会主办、督办型,村委会干部和村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在村委会的带动下利用村委会的资金来进行扶持,鼓励村民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最后是协会与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通过协会会员的模式来传递农机发展的优势,进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协会会员中的影响,并以龙头企业作为标杆,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其中构成的会员主要由两类,一类是农机手相互之间的合作,扩大农机合作社的影响力,使起规模不断扩大,进而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另一类是农机手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努力实现农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实现农业耕作的机械化,为农业自动化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服务模式

在服务模式方面,可以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模式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土地托管”模式,农户以出租土地的方式将土地托管出去,合作社在一定时限内会对出租土地的农户给予土地租赁金或现粮,农户可以不用自己劳作即可获得现金或口粮;其次是“一条龙服务”模式,主要是利用合作社的高度机械化,农户支付给合作社一定数量的资金,这笔资金作为服务费来雇佣农机合作社来代替农户完成农业作业,每季粮食收成全部归农户所有;再则是“菜单式农机服务”模式,农户可以自行选择所需要的机械化服务,缴纳相应的费用后,农机承包者将会为农户完成农户指定的农机作业服务,这样针对简单的农活农户可以自行解决,复杂劳动量大的农业作业则雇佣农机作业来完成;最后是“跨区作业”模式,跨区作业模式是现代农业开展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农民农业作业的效率,同时跨区作业正在由单一的小麦机收向多种机收模式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利用机械来完成农民的田间作业,将农户与农机联系起来,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土地承包机制,使农村地区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标签。

1.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产能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方面相对充足,因而能够购入普通农户无法购买的大型机械设备,采用现代化、机械化的耕作以提高农田作业的效率,并且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讲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覆盖率。黑龙江省采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松土、翻土作业,极大的提高了土地翻松的效率,改善了农作物的种植质量,粮食单产提高20%左右。

2.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重组,使农村经济发展提速

农机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作业方式,采用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农村劳力能够向其他行业分流,促进农村产业的多样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机专用合作社推出的“一条龙”式服务模式使更多的农村劳力可以外出务工,而不必过分担心田间地头的农事,实现“坐收渔利”。资料显示,浙江省有85%的撂荒农田转包给农机专业合作社。此外,合作社利用机械化实现大幅增产,一方面减少了土地生产性支出,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在种植业方面的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3.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为农民创收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农村农田作业效率与生产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依托于技术优势使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顺利实现“科技下乡”工程,在原有农机工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拥有标准的农机设备,同时还有高性能收获机、深耕机、精密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激光平地机等多种高技术农机。据了解,仅在山东、山西两省的调查中,加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与单独使用农机的农户在产量上增加20%-30%,纯利润提高3成以上。

4.保证安全生产,构建专业化管理平台

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人们对农机的使用量较大,因而需要注意农机的安全与维护等问题,在农村地区积极宣传国家的农村政策,让农民朋友掌握农机使用技巧,并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在农机的保养方面指派专人进行走访,确保农机使用的安全性,并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新农村的政策下,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应农业现代化趋势而生的,极大的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农业耕作的问题,因而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促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入产业化、正规化。

1.实体化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势必要导致市场恶意竞争情况的发生,因而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单一性的发展模式,利用实体经济来促进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2.专业化服务

农机专业合作社必须要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切实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为农民创造福利才能够得到农民的认可,同时壮大自身实力,引进科技含量更高的机械化设备,继续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努力构建新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3.完善农机技术培训机制

若要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推广和普及,确保农户掌握和了解农机的使用和维护技巧,就必须要开展相关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有助于农户更好的操作农机,进而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4.精品工程的建设

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比较混乱,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没有比较权威的品牌,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来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形成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将其融入到市场经济中进行市场化运作,多方融资来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品牌。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思路

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提供农地作业效率,似乎连接农业快速步入机械化与现代化的重要纽带,在前言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业任务量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在机械化的带动下有条不紊的发展,使农地的出产率、农户的作业效率和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是改变农村经济生活水平落后局面的重要力量。

针对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而言,其发展思路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注重规划制定的科学性,结合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确定农机的发展方向;其次在政策上要加大补贴力度,政府要在财政上进行统筹并划拨资金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不仅包括机械设备的引进,同时还包括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再则要强化针对农机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方式来组织学习,从整体上提高合作社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具活力;最后要注重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标准化,不断开拓和延伸服务领域,在内部形成明确的管理制度,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更趋规范。

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生事物近年来的发展速度的非常快,尽管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就其在农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必将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而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使管理日趋标准化,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对待,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农村整体的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邹雷;荆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M];长江大学;2013(05(01)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 风险管理机制 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

小额信贷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孟加拉国,它是一种以低收入群体为对象的特殊信贷制度。由于这一制度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全球得以推广和实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小额贷款这一概念,已经从最初的高利率无担保小额贷款拓展成为包括存款、贷款、汇兑、保险、住房金融、小额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它正向着商业化、金融化和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小额信贷是一种向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小额度、无资产抵押和担保的信贷,主要以“农户联保、整贷零还、小额短期、定期例会”等方式操作,是一种具有扶贫功能的特殊金融制度和金融技术。我国公认的第一个正式的小额信贷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成立的扶贫合作社。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初至1996年10月,该阶段为试点初期阶段,开展的主要项目有NU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四川和云南项目、世界银行的四川阆中和陕西安康项目、陕西商洛地区政府“扶贫社”项目等。第二阶段是1996年10月至2000年初的试点扩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00年初至今,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制度化建设即全面试行与推广阶段。经过这些年的项目试点和扩展阶段,可以看出小额信贷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它正向着商业化阶段发展。

二、小额信贷在我国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随着小额信贷制度的推行和实施,目前,这一制度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农村

金融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扶植和推动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严重制约和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小额信贷制度的推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益。一方面,小额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民,主要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农民是弱势群体,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弱势产业,由于不可抗的自然力造成的农业减产,产品销售不畅,会直接减少农民的收入,降低农民的还款能力,因此这一制度存在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多数小额信贷无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单独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造成得到小额贷款的农户的产品不能顺畅销售,经营效益也就很难实现,制约了小额信贷的发展。

第二,小额信贷制度的推行,使利率市场化进入了两难的局面。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但是,由于小额信贷的主要对象是中低收入人群,是没有抵押的小额度贷款,因此贷款的成本较高,只有收取较高的利息才能保证盈亏的平衡。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小额贷款利率要在25%左右,才能实现盈亏平衡。银行等金融机构担心过高的利息会造成小额信贷的贷款人难以承受,因此,始终将一年期的小额贷款利率控制在15%左右,使得银行的收益和成本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也使利率市场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农民难以获得持续有效的贷款。一方面,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重心的转移,小额信贷的发放量逐渐减少,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机构成为发放小额信贷的主要力量。但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实力有限,很难满足当前的资金需求,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机构由于规模较小并且不能通过吸收存款来弥补资金不足,因此农民的贷款需求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担心农民的还款能力,在贷款对象上出现了偏向中高收入农民的现象。有资料显示,农村小额信贷可获得的覆盖面不到25%,且获得支持的也是以中等收入以上的农户为主,信贷的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第四,风险管理机制难以适应小额信贷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户小额贷款审查和信用评级主要依靠村委和农户,这就使资信评估工作带有一定片面性,而信贷人员又缺乏对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的深入调查,对贷款户情况掌握不够,从而造成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居高不下。二是,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 贷款管理滞后。由于小额贷款额度小、对象分散、行业众多,同时有些信贷工作人员有人在账不烂的观念,因此 忽视了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到期清收。

三、实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小额信贷正在走向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小额信贷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趋

势。政府应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规范、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为其提供有序发展的规则和机制。

1、采用灵活的贷款方式,创新贷款机制,改变金融服务的模式,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

要发展促进小额信贷的发展,就要促进小额信贷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一是“小额信贷+ 公司+ 农户”模式。这一模式由银行将信贷资金投放到农业公司,农业公司再将资金投向有经营和创收能力、认真履行合同的农户,并且与签约的农户选定统一的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农户的信贷资金定期回收一次,从而将公司的利益与农户的利益结合起来,使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互惠互利。二是在贷款方式上,我们可以借鉴格莱蒙模式,采用社会担保或连带担保的方式。需要贷款的农户可以自愿组成一个小组,银行向其中一人放款时,其他的小组成员都有还款的责任。银行依次给小组的成员发放贷款,根据规定,如果有一人不履行还款责任,那么其他的小组成员都不能取得后续贷款。这种方式,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制约,互相承担担保责任,互相监督,同时有效的排除高风险借款人进入贷款小组,从而提高了无抵押条件下的还款比例。“小额信贷+ 农户合作基金组织”这一模式正是联保贷款方式的一种扩展,是农村合作组织的一次创新。这种方式在给农户小组提供资金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项目的选择来组织农户的经营,并且可以为起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等。三是创新信贷产品。借鉴GB模式,针对农村不同产业对资金的需求不同,开发“整贷零还”、“零贷零还”、“零贷整还”等不同的小额信贷产品,以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 推出高利差的存贷款产品,推动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小额信贷的主要是向农户等中低收入人群或者中小企业提供的无抵押贷款,风险较大,成本较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往往不愿进入该市场,或者需要依靠国家补贴才以能保证盈亏平衡。在这一问题上,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采取的有效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1983年6月,印尼政府推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BRI可以自主制定利率。他们改变了小额信贷低利率的方式,而将小额贷款的利率控制在20%-40%,这样以来,高额的贷款利率可以弥补银行的成本,实现利润收益。同时,也可以使富裕的农户放弃小额信贷,使中低收入的农户和中小企业更加容易获得贷款。实践表明,高利率的小额信贷,在印尼市场需求十分旺盛,这也说明,在资金稀缺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贷款资金比低利率更加具有吸引力。而对于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源的银行,BRI也采取了有利的措施使其积极吸收存款。村银行吸收储蓄需要支付的借贷成本为13%,而向地区分支行拆借资金的成本为17%,这种利差的安排必然增强了村银行吸收储蓄存款的积极性,他们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设计了不同的储蓄产品,既满足了储户对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需求,也为小额信贷提供了资金保证。针对目前我国小额信贷市场的状况,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可以针对不同目标顾客制定不同的还贷利率,对于特别贫困的农户可以提供全额资金支持,贷款利率可以相应降低,同时政府给予一些补贴;对于生产经营能力较强,但是资金短缺的一些农户,可以适当提高还贷利率,以弥补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成本。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创新理财储蓄产品,尽可能多的吸收存款,为提供小额信贷建立坚实的资金支持,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3.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避免形式主义,提高小额信贷还款比例。

首先,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强对申请借贷农户的评估、监督和管理。对申请贷款的农户,应该对其家庭人口、年收入、年支出、资信状况做严格深入的调查,避免因为人情关系而带来的资信评估工作上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掌握申请贷款农户的第一手资料。农户评级结果达成一致后,应 由评信小组成员签字确认, 明确责任,评级结果应在村公务栏进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在办理贷款手续时,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对贷款人的身份证明、资信证明等做仔细的审查,同时严厉禁止贷款证转借他人。在贷款证发放过程中,信贷员应该将证亲自送到农户家中,禁止将贷款证交由他人代送,以避免涂改、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贷款发放后,信用社信贷人员应该定期下乡访问客户,调查了解贷款人的经营状况和收入状况,以随时掌握信息,同时,也要防止贷款挪作他用,推行农户贷款证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规范管理程序,以更好的监督监测农户贷款风险。其次,对发放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的监管上,为了推动小额信贷的商业化运作,应该对小额信贷机构实行准入制度,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研究和评估;而对于已经开展小额信贷的信用社,应该建立透明的会计核算系统,定期进行信用社的审计工作,实现良好的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只有把对贷款农户的深入调查监督和信用社的严格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降低小额信贷的风险,提高还款的比例。

4. 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介入小额信贷,建立有效的资金供给机制,扩大资金供给渠道。

从国外推行小额信贷的经验来看,小额信贷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覆盖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商业银行引入小额信贷市场,这无疑会减少对小额信贷后续资金来源的制约,有利于金融资源的配置,促进小额信贷市场的良好运转。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和借款人需求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适合当地需求的小额信贷管理制度、内部考核制度以及配套的监管激励措施,加大小额信贷的投放,扩大小额信贷资金的供给,使更多农户享受到小额信贷带来的优势。

5. 加强国家对小额信贷的引导、扶持,缓和小额信贷的政策性目标与盈利性目标的矛盾,促进其健康发展。

国家财政部可以按照每年农业信贷投入总量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基金,用于补偿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重大自然灾害给农户带来的损失;国家还可以对发放小额信贷的银行业机构按年度进行财政补贴,使小额信贷在尚未完全实行市场利率的情况下,实现保本微利。地方上可将省年财政收入的1%-2%的提取出来,主要用于保障20% 最低收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开支,以及这部分人群的贷款利息支出。此外,可以免除农村小额信贷所得利息收入的营业税和所得税,适当减免银行业机构在接受和处置抵贷资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税费。

结束语:农村小额信在我国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的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市场发挥更好的资金供给作用,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农村金融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参考文献:

[1]刘晨 . 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探讨[J]. 特区经济,2008年2月

[2]余桂英 . 浅议农村小额贷款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1月

第5篇

论文摘要 介绍了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西瓜上架与苗寨农家游之间有机结合发展农村经济的新途径

凯里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以苗族为主的聚居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所在地,其苗寨农家风情游发展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区位优势等为观光立架西瓜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礼品西瓜以其形体美观小巧、肉质细嫩、汁味甜、品质极佳、生育期短、携带方便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适合现代家庭消费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城郊农家乐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无限商机,也为礼品西瓜提供了一个新的消费市场,两者的有机结合为双方发展起到了互助的推动作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新途径。

1 立架礼品西瓜生产概况

2007年,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娱乐山庄种植了礼西瓜,面积7 344 m2,每公顷产量为32175 kg,总产量2.36万 kg;每公顷产值8.04万元,总产值5.9万元礼品西瓜种植有红小玉、黄小玉、金福、小凤仙、礼品3号5个早熟西瓜品种.通过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立架引蔓、网袋吊瓜等栽培技术,西瓜产量、产值得到了很大提高。

2西瓜上架促进苗寨农家乐风情游发展的原因分析

2.1种植新颖,吸引游人 观光立架礼品西瓜与人们常见的爬地西瓜不同,西瓜悬浮于空中,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开阔眼界,实现观赏品尝的需心。前来游玩的城市游人90%以上是第1次见到吊挂悬空的西瓜,对他们很有吸引力。新颖的栽培方式能吸引更多的游人来欣赏苗寨风情和观赏园风光。

2.2提高景区知名度 观光立架礼西瓜与旅游业相结合、交叉后形成了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打破了产业界限,既能提高当地礼品西瓜知名度,打响礼品西瓜旅游品牌,促进产品销售,拓展产品增值空间。实现产品增效;并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动当地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必兴旺发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又能为苗寨农家乐推波助澜现在到巴拉拉河游玩的游客80%以上都知道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山庄有礼品西瓜,到山庄游玩的每个游人都会带上几个礼品西瓜给家人或朋友品尝,既提高了苗寨的知名度,又实现子西瓜的增效。

2.3增长农业科学知识苗寨种植礼品西瓜其销售是以游人采摘为主的方式进行,因参与性较强而深受旅游者欢迎,既有成人,也有少年儿童,特别受中小学生喜爱,礼品西瓜集中住7~8月成熟,正好是学生放暑假之时,而多数学生都喜欢到时大自然中去一边游玩,一边了解各种自然知识,礼品西瓜恰好迎合学生的这种要求,是中小学生在游玩中得到农业启蒙教育和普及现代农业知识的好地方,这种种植与观赏采摘的方式,即可提高游人的农业知识,又能使其欣赏苗情苗寨。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新途径

一、农业产业集群目前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构建相互独立又具备联系的农户、农业流通企业、农业开工企业等,依据区域来有效布局形成具备高度集聚的产业集合。目前,我国国内的农业产业集群已经获得较大的研究和发展,其能够代表我国新型的农业生产布局,是提升良好竞争力的一种较好农业发展战略。在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转换方式的要求下,一些农村地域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集群发展模式,促使整个学界加强和渗透农业产业集群认知。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山东蔬菜产业集群、云南花卉产业集群、新疆棉花产业集群等新型群体,都随着农业领域的不断壮大而出现集群化现象,由于我国关于此类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然需要加强国内的农业产业集群结构,不断完善其内涵、机制、程度、评价等各个环节来优化升级。

二、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具体措施

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据市场的发展需求而做出具备科学性的选择,针对其具体的区位、产业选择都需要政府做到有效把控,通过发挥较好的政府职能来提高和创造日益增长的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产业规模较小并且农民的知识、技术、意识都较为欠缺,在这种各项条件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政府便需要发挥宏观职能,加强对信息、技术、外资、宣传等各个方面的扶持,帮助农业产业集群的良好建设,积极扮演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角色。

(一)制订科学的农业集群发展计划

实现科学、有效的农业产业集群规划是优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实现产业的升级政府就必须展开具体的科学引导,促使在较好的规划策略下各个企业可以依据市场和自身发展来选择相适应集群模式,促使整个产业链结构不断优化完整。目前,生产经营权已掌握于农民手中,但是其经营规模较小形势固定且单一,难以获得更多的升值空间。因此,政府需要把控相关的国家政策和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有效结合当地资源来制订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实现符合当地产业结构的建设项目。

(二)加大建设农业产业集群区的基础设施

加大力度提高农业产业集群区域的基础建设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对环境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交通、生产服务和通信等各项设施,以此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帮助农业生产切实有效的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较好的经济优势。

(三)引入外资、开拓市场

农业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和成熟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开拓市场为企业树立较好的品牌形象,促使在较好的宣传工作中加大对外商的吸引,不断引进外资、挖掘人才、开拓销路实现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优势,发挥个性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把握农业产业集群的主流地位。政府要利用自身的职能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促使在形成较好的社会形象让市场能够接受和认同企业品牌,以此来提高其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政府需要同企业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联系通过展开展览会、博览会等活动,以及多媒体宣传来增加宣传效果,促使农业产业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帮助企业树立信心有效开拓市场形成发展的新动力、新趋势。

(四)创新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有效的保障农业产品的质量以此来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完善产业基地的优化建设,构建有序、完备的产业链。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促使企业在生产中能够有理可依、有法可约完善产业发展的相关服务建设工作。在政府的重视下切实有效加强现代科技的开发以及综合实践型人才的应用,为农业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的发展规划,以此来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五)合理推进农业产业集群的信息化进程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现代信息化已经融入各个领域当中。因此,有效的把握信息技术同农业产业集群的融合,进而良好的推动企业综合发展实现突出的社会效益。所以,政府就需要把握自身价值为其发展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实现“农讯通”系统等功能加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促使其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农业科学和有关政策,进而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六)政府增加和改善相关的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积极提高农业产业的层次,促使实现农业产业集群的深度发展。通过加强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具体任务,较好的获得市场的核心价值,不断完善当地农村的经济结构。加强农民合作组织,有效避免规模较小、运作不良、农民不合作、产业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积极开拓市场、提高销售业绩来实现品牌化的产品供应。除此之外,加大农业外投入来完善农业产业集群的资金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农业经营结构。政府可以积极鼓励企业引进外资来开发农业发展,不断加强和完备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致力于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农产品,以此来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

(七)支持金融服务创新、发挥政府职能

资金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政府大力支持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农信社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支持力度和各项政策确保在信贷支持与资金保障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具体发展。同时,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积极鼓励农信支农为当地农民提供贷款政策,并给予相关的补助和优惠政策,积极提倡青年创业、退伍军人致富等工程,实现全民兴农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的优化发展。

三、农民在农业产业集群中的发挥的作用及收益情况

组建农民合作组织是为了实现农业产业集群的安全发展,便需要加强主导产品质量的优化和高产,以此来提高农民稳定的经济收益。有效构建农民合作组织时依据主导产业的实际发展来实现的,其需要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来优化发展。可以构建“农资配送公司”等合作组织加强服务,并且在政府的有效监管之下,保障农资的合理配置和发展,促使农业产业集群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农民是展开农业产业集群的主要动力源泉,政府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来构建优化的农村经济体制,进而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收益,积极改变当前的生活形态。

第7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75-02

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解决农村资金投入问题,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通知》。此后,在中国农村逐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制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实行“资本”和“机构”放开,在四川、吉林、内蒙古等6省(区)试点允许开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7年3月1日,首批3家村镇银行成立,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就此拉开大幕。截至2009年底,共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其发展壮大对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内涵

目前国家准许开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属一级法人机构。

贷款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社员民主管理,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对由社员股金、积累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法人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目前,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吸收股金70亿元,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6亿元,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亿元,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5%和50.3%。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12 656万元。初步实现了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二、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的根本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金融层面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尽管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农业还很薄弱,农村还很落后,农民还不富裕,城乡差距还较大,农村地区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1.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的需要。中国银监会2008年8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仅1.54个;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截至2009年11月末,仍有2 836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405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有待提高。

2.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单一的需要。在多数地区的农村,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非信贷类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结算渠道不畅,银行卡、理财、基金、保管箱、农产品期货等业务在农村推广不够,农业保险产品发展滞后,咨询、外汇等其他服务更是少有。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竞争不充分的需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截至2007年底还有两个县(市)、8 901个乡镇仅有1家金融机构,当地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

4.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人均贷款水平差距大的需要。中国银监会2008年8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7 7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为3.5万元。

5.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资金外流,资金“农转非”现象的需要。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2000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 787亿元,贷款余额24 355亿元,资金外流达8 432亿元。2005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 953亿元,贷款余额38 825亿元,资金外流高达30 128亿元。

上述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势在必行,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枝奇葩,但各地在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过程中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目前对其发展的研究尚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成熟的理论,没有成功模式可供选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不明确,机构规模小、运营成本高、硬软件落后、农村资金互助社登记注册存在困难,对其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此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基层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及金融服务等方面也还有待于加强衔接,因此央行和银监会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势在必行。

1.进一步放宽准入制度。政府应进一步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简化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登记注册手续,鼓励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应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社区性中小银行;在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建立强制性资金投入机制基础上强化政策扶持。明确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将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凡是对三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应多方面强化政策扶持。如可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管理政策,盘活农村存量资产,使农民贷款有资产可供抵押;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必要情况下给予适当补贴;大幅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继续实施支农再贷款政策,扩大支农再贷款的规模,准许农村地区存款利率适当高于城市存款利率等,减少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甚至吸引城市资金流向农村。

3.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高、渠道不畅等问题,应及早出台支持性政策,鼓励同业拆借合作,至少在其发展初期,拆借额应不受金融机构有无、存款余额大小的限制。同时应加快推动信息化、网络化进程、降低设施成本,通过使用熟悉当地情况的农民优化农村信贷员结构、降低人工成本,根据贷款投向合理确定利率水平。

4.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搞活农村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服务品种,积极探索推进农民资金互助社、土地银行、粮食银行的试点,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问题。加强监管,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支农服务产品方式,创新开发出新业务、新产品,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5.加强监管。加强审慎监管,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立三农的市场定位。要严密监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投向,坚决防止贷款投向房地产开发,严格控制单户贷款比例;密切关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定价风险,坚决防止不计成本的盲目市场竞争行为,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督导地方各级政府本着“指导而不干预”的原则,积极支持其业务发展,防止政府过多干预。

6.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将存款放贷。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制定政策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必将充分发挥“鲶鱼效应”,成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生力军,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并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以促进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进,柯常松.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5).

[2]耿欣,何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构建与完善:基于社会公平视角[J].北方经济,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