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21 15:44:30

序论:在您撰写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1篇

1、明确目标。

2、做好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3、确定工作方针和推行步骤。

4、明确各部门质量管理的职能,建立质量责任制。

第2篇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 A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1.质量第一的观点:坚持质量第一观点就是要求施工质量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的规定,符合承包施工合同的要求。

2.为用户服务的观点:为了控制好每一工序的施工质量,要求上道工序把下道工序是为用户,按质量标准作好上道工序,再交下道工序继续施工,工序之间要衔接好,防止弄虚作假。

3.预防为主的观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坚持预防发生质量事故,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对生产以前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注意施工方法和工艺是否符合施工技术规程,权衡建筑材料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关键工程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等等。

4.一切用数据说话的观点: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从量变到质变,任何质量都反映一定的数量,评价一个工程或工序的质量应依靠反映实际的必要的数据,来评价它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而不是凭表面现象或主观论证。因次,在质量控制工作中,要充分注意取样,化验或材料检验等工作,以足够的数据证明工程的质量是合格的。

二.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质量管理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e),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简称为PDCA循环,它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首先提出的,故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体现了全国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PDCA循环特点是:1.大循环要按照四个阶段不停地转动。2.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3.每转动一次要提高一次,关键在于处理。

为了保证PDCA循环有效地转动,有必要把循环的工作的进一步具体化,

一般细分为八个步骤.

阶段 工作步骤

计划(P)

1.检查质量现状,找出存在问题

2.找出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3.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

4.研究和制定出明确的措施计划

实施(D) 5.认真实施和执行预定的措施计划

检查(C) 6.检查执行措施计划后的效果

处理(A) 7.通过总结,巩固成果,将成功的经验形成标准,失败的原因作为教训

8.把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在上述八个步骤中,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工作,以便作出科学的判断。

三.七中工具

常用的工具有七种,即直方图、排列图、因果分析图、控制图、统计分析表、分层法等。

1.直方图

直方图又称频数(或频率)分布直方图,它是把从生产工序收集来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再分成若干组,画出以组距为底边、以频数为高度的一系列矩形图。直方图可以对某质量特征来观察其分布状态,分析其分布位置、偏差大小。直方图法的优点是:计算和绘图比较方便,既能明确表示质量的分布情况,也能较准确地得出质量特征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其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随时间变化数据的群内和群间的波动,要求收集的数据较多,一般至少在50个以上,否则难以反映其质量的规律。

2、排列图

排列图又称主项因素分析图、帕累托图,它是按照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的频数,按大小次序排列,寻找出造成质量问题的主次因素,以便抓住关键,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控制图

控制图又称管理图,它是按照数理统计的原理,在直角坐标系内画有质量控制界限,描述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波动状态的图形。这种利用控制图区分质量波动的原因分析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管理方法,称为控制图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4、因果分析图

根据排列图找出主要因素,用因果分析图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通常不外乎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五个方面。在一个大原因中,还有中原因、小原因,应一一列出,如鱼刺状,并框出主要原因。根据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措施实施后,再通过排列图等,检查其效果。

5、散布图

散布图采用分析影响质量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纵坐标代表某项质量指标,横坐标代表影响质量的某种原因。由于质量指标和原因之间不一定存在确定的关系,故散布图中的点子可能比较分散,但可以通过相关分析,确定指标和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

6、统计调查表

统计调查表法简称为调查表法或统计分析表法,是利用统计整理数据和分析质量问题的各种表格,对影响质量的原因作粗略分析和判断。在质量控制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简便灵活,便于整理数据,可随时监视质量动态,并能为其他方法提供依据。

第3篇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1)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即不仅要管好产品质量,还要管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2)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辅助生产、供应服务、销售直至使用的全过程,均需把好质量管理关;(3)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企业的全体人员都是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因而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的质量管理方法。(4)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管理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包括科学的组织工作、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技术改造措施等。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1)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要把管理重点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移到对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即从管“结果”转移到管“原因”。(2)树立“以下道工序为用户,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观念,以期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3)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数据把握质量波动情况,为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有的放矢地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控,改进产品质量。(4)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标准化。确保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统一系统内协调运作,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使产品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面临着质量管理的新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大为提高,从注重一般性能发展到讲求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蓬勃兴起,各种消费者组织纷纷成立,消费者向企业提出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迫使厂商重视产品质量。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人们亟需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质量管理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管理理论的开展,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被管理者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在实践中,开始推行“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和“目标管理”,强调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质量管理中,出现了要求工人实行“自我控制”的“无缺点运动”,建立了“质量提案制度”。这一切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同时,系统概念与技术的产生,使人们运用系统观点综合分析研究质量问题成为可能。于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

如果把追求“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的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管理思想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虽然早在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s)公司质量经理A.V.Feigenbaum(费根堡姆)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但这一理念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却是近10年的事。他指出:现代的质量问题在技术上日益复杂,只有统一计划和组织,才能适当解决,因而必须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共同倡导全面质量管理,他们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点在于:(1)要生产优质产品,除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外,还需要加强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2)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的过程,管好质量就要管好全过程,包括市场调查、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检验、试验、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使之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产生后,迅速地从美国推广到西方各国,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日本引进这一理论、方法后,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日本式的质量管理,称为“全公司性质量管理”。1969年,质量管理国际大会总结了日本式质量管理的经验,归纳出六大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行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质量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4)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组织全国范围的质量管理推进活动。

我国于1978年开始全面质量管理的试点,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初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主要内容有:(1)建立行政和群体组织(学术团体)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推进机构;(2)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3)普遍开展质量管理教育与培训;(4)组织全国“质量月”,大规模地开展群众性管理活动。

第4篇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1)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即不仅要管好产品质量,还要管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2)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辅助生产、供应服务、销售直至使用的全过程,均需把好质量管理关;(3)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企业的全体人员都是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因而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的质量管理方法。(4)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管理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包括科学的组织工作、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技术改造措施等。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1)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要把管理重点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移到对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即从管“结果”转移到管“原因”。(2)树立“以下道工序为用户,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观念,以期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3)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数据把握质量波动情况,为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有的放矢地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控,改进产品质量。(4)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标准化。确保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统一系统内协调运作,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使产品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面临着质量管理的新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大为提高,从注重一般性能发展到讲求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蓬勃兴起,各种消费者组织纷纷成立,消费者向企业提出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迫使厂商重视产品质量。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人们亟需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质量管理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管理理论的开展,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被管理者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在实践中,开始推行“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和“目标管理”,强调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质量管理中,出现了要求工人实行“自我控制”的“无缺点运动”,建立了“质量提案制度”。这一切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同时,系统概念与技术的产生,使人们运用系统观点综合分析研究质量问题成为可能。于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

如果把追求“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的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管理思想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虽然早在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s)公司质量经理A.V.Feigenbaum(费根堡姆)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但这一理念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却是近10年的事。他指出:现代的质量问题在技术上日益复杂,只有统一计划和组织,才能适当解决,因而必须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共同倡导全面质量管理,他们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点在于:(1)要生产优质产品,除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外,还需要加强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2)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的过程,管好质量就要管好全过程,包括市场调查、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检验、试验、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使之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产生后,迅速地从美国推广到西方各国,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日本引进这一理论、方法后,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日本式的质量管理,称为“全公司性质量管理”。1969年,质量管理国际大会总结了日本式质量管理的经验,归纳出六大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行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质量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4)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组织全国范围的质量管理推进活动。

我国于1978年开始全面质量管理的试点,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初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主要内容有:(1)建立行政和群体组织(学术团体)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推进机构;(2)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3)普遍开展质量管理教育与培训;(4)组织全国“质量月”,大规模地开展群众性管理活动。

第5篇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1)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即不仅要管好产品质量,还要管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2)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辅助生产、供应服务、销售直至使用的全过程,均需把好质量管理关;(3)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企业的全体人员都是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因而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的质量管理方法。(4)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管理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包括科学的组织工作、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技术改造措施等。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1)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要把管理重点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移到对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即从管“结果”转移到管“原因”。(2)树立“以下道工序为用户,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观念,以期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3)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数据把握质量波动情况,为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有的放矢地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控,改进产品质量。(4)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标准化。确保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统一系统内协调运作,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使产品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面临着质量管理的新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大为提高,从注重一般性能发展到讲求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蓬勃兴起,各种消费者组织纷纷成立,消费者向企业提出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迫使厂商重视产品质量。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人们亟需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质量管理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管理理论的开展,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被管理者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在实践中,开始推行“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和“目标管理”,强调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质量管理中,出现了要求工人实行“自我控制”的“无缺点运动”,建立了“质量提案制度”。这一切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同时,系统概念与技术的产生,使人们运用系统观点综合分析研究质量问题成为可能。于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

如果把追求“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的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管理思想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虽然早在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s)公司质量经理A.V.Feigenbaum(费根堡姆)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但这一理念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却是近10年的事。他指出:现代的质量问题在技术上日益复杂,只有统一计划和组织,才能适当解决,因而必须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共同倡导全面质量管理,他们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点在于:(1)要生产优质产品,除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外,还需要加强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2)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的过程,管好质量就要管好全过程,包括市场调查、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检验、试验、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使之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产生后,迅速地从美国推广到西方各国,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日本引进这一理论、方法后,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日本式的质量管理,称为“全公司性质量管理”。1969年,质量管理国际大会总结了日本式质量管理的经验,归纳出六大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行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质量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4)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组织全国范围的质量管理推进活动。

我国于1978年开始全面质量管理的试点,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初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主要内容有:(1)建立行政和群体组织(学术团体)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推进机构;(2)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3)普遍开展质量管理教育与培训;(4)组织全国“质量月”,大规模地开展群众性管理活动。

第6篇

目前,武警部队已基本建立了“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制度,但是“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需要研究人员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加快研究步伐,建立一个完整的“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体系。为突发事件下武警部队完成任务提供后勤保障。本文立足从构建武警部队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框架、建立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入手,针对武警部队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武警部队审计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策略,使之应用到武警部队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去,形成能够适应武警部队实际需要的质量管理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TQM);“处突”经费物资保障;武警审计

一、“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在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应用中,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核心理念”,即消费者或社会成员满意、全员参与、质量的持续改善和依据事实进行管理的理念。“四种观点”,即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一切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过程控制一次成功,用最为经济的方法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观点。“三大意识”,即全体人员要有质量意识,部门之间要有配合意识,领导要有以身作则的意识。

武警审计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而产生的,所以武警审计部门所提品和服务,即审计报告的质量是指不仅要确保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相吻合,还要不断满足审计客户,即党委首长和广大官兵的需求。根据以上理论,本文把“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理解为武警审计部门以保证“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审计工作全过程为对象,运用多种管理方法,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条件

当前,在“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中已经具备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武警部队各级审计部门的负责人,一方面希望能够做好“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多为武警部队做贡献,另一方面又十分担心审计过程中日益增长的审计风险。所有的审计人员同样也急于寻求一种既能提高审计业务能力,又能降低审计风险的好办法。在这样的需求心理下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无疑就有了一个最佳的思想基础。

2.2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了一定的业务基础

审计实践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奠定了业务基础。一是武警部队一些审计规定陆续出台,为执行和控制“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创造了条件。二是审计工作底稿基本规范,为执行和控制“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提供了载体。目前武警部队审计部门都使用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可以真实完整地记录“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从计划、到实施、到报告三个阶段的审计质量轨迹。三是武警部队审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已基本形成,为执行和控制“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提供了保证。

三、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策略

针对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自身的特点及特殊性,结合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质量管理的实际,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推行已经日臻成熟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方法,不失为不断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良策。但全面质量管理最初是产生和应用于工业企业中的,所以在“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不能生搬硬套工业、企业的作法,要结合武警部队的特点进行,按照武警部队审计业务的有关规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3.1 进行质量教育

质量教育就是对参加“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的全体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质量管理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培训。通过质量教育,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以保证“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防范风险”的观念,为加强“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学习“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审计质量执行标准和控制标准的基本内容;三是根据审计小组成员的不同分工进行岗位培训,使其能够熟练地掌握本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3.2 建立程序系统质量管理网络

按照“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的程序,其质量管理网络应该是审计计划阶段的质量保证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保证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各个阶段的每一步工作都是对审计报告质量的保证,一旦审计工作结束,全部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报告初稿都应交由审计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核,以确保“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其网络可图示如下:

四、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而―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决不是一两个人或部门能建立的,单靠几个人或审计部门领导也难以保证“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的提高,它需要各个部门、广大官兵的通力合作。建立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要形成“三个体系”和“两种机制”。在现代科学管理的5大职能中,指挥是管理工作的中枢,是各项工作的核心,因此建立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实行“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虽然要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但必须有特定的组织或个人专门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承担相应职责。在执行“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武警部队各级审计部门应安排专人负责“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管理,武警部队依托各级审计部门建立“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管理小组,合理划分审计质量管理的职能,保证“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质量的 顺利进行。“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的质量信息是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条件,是决策层进行质量调控的重要依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以事实为依据,只有对“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的质量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才能发现“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的变化规律,发现审计质量管理上的不足和缺陷,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发挥“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的最大效能。真正实现质量信息在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小组组长、审计人员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达到持续改进“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武警部队各级审计部门、各级审计人员的质量责任制,即要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和职责,又要赋予每个人相应的权力,做到责权匹配,各司各职,各负其责。把物质利益和政治前途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全体官兵的责任感,有利于建全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对于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而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实际上是将TQM蕴涵的管理思想、基本概念、工作原则、运筹模式应用于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之中。与传统的审计管理方式相比,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它一切以审计质量为中心,更关注党委首长和广大官兵的需求,更能调动全体审计全员的积极性。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应用到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管理工作中,可达到不断保持、恢复和改进“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跃堂,黄蓉冰.我国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11).23-6.

[2] 王孝贵,徐华,张志宏.军队审计质量控制之探究.军队审计.2009(6)

[3] 胡德海,姚明贵.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审计业务质量.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4)

[4] 曾波.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探讨.企业技术开发.2008(2)

[5] 孙俊峰,黄金元,杜晓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在部队审计装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先进制造与管理.2008(9)

第7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竞争力;提高;深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 A

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为了实现卓越的组织绩效而对组织的系统进行综合、全面和持续改进的方法论。简而言之,全面质量管理意味着以“全面质量(TQ)”为特征的一种管理(M)的方式或途径,企业可以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持续改进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实现经营和管理目标,企业内只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支持和配合的系统整体,才能确保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

全面质量管理以顾客为中心为基本原则,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依存于他们的顾客,企业由于满足了自己顾客的需求,从而获得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源泉。一个企业从总经理层到员工层,都必须参与到质量管理的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够使组织中的所有员工和资源都融入到全面质量管理之中。

全员参与是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核心。人是管理和技术的主体,全员质量意识是否强化,全员素质能否提高,直接决定企业经营战略和质量体系的创建与实现,强化全员质量意识,营造出“人人关心产品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

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背离了事实基础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全面质量管理实际上已经渗透到供应商的管理之中,强调企业和供方之间保持互利关系,可增进两个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从而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提供基础,谋取更大的共同利益。

全面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管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适用性为标准。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一般都是以符合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为目标,即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只需要符合企业事先制订的技术要求就行。但是,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截然不同,它要求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用户的要求,始终以用户的满意为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全面质量管理,则将涉及所有参与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人员。

2、以人为本。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必须十分重视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员。为了做到以人为本,企业必须做到以方面:高层领导重视和支持质量管理活动;给予每个人均等机会和公正评价结果;让全体员工参与到质量管理的过程中。

3、突出改进的动态性。全面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能够符合顾客的需求,由于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有动态的质量管理概念。全面质量管理不但要求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而且要有改进程序。

加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计量、标准化工作,注重质量信息搜集,促进产品质量提高,计量测试工作:计量测试工作是判断或控制质量状况,确保技术标准的贯彻保证零部件互换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是从全局的利益出发,以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为对象, ,有组织地制订、修改和贯彻各种标准的整个活动过程;质量信息工作:质量信息是反映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工作的各类信息、基本数据和原始记录。

2、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首先提高企业领导者的质量管理意识,因为只有领导者的质量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动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其次提高每个职工的质量意识,使每个职工都懂得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科学文化和技术操作水平,并具体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促进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五步法。在具体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可以遵循五步法进行,这五步分别是:决策、准备、开始、扩展和综合。

1)、决策。为了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必须全面评估企业的质量状况,了解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是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2)、准备。首先要建立组织,具体包括:组成质量委员会,任命质量主管和成员,培训选中的管理者。其次要确立远景构想和质量目标,并制订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第三,选择合适的项目,成立团队,准备作为试点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3)、开始。这是具体的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进行项目的试点,在试点中逐渐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试点中总结的经验,来着手评估试点单位的质量状况,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顾客忠诚度、不良质量成本、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质量文化。

4)、扩展。首先每个重要的部门和领域都应该设立质量委员会、确定改进项目并建立相应的过程团队。其次还要对团队运作的情况进行评估,为了确保团队工作的效果,应该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还要为团队建设以及团队运作等方面提供指导。第三,管理层还需要对于每个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评,从而确认所取得的效果。

5)、综合。在经过试点和扩展之后,企业就基本具备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能力,为此,需要对于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综合。通常需要从目标、人员、关键业务流程以及评审和审核这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