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0 15:50:33
序论:在您撰写未来的生物科技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生发展;互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85-01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那在这种情势的要求下如何才能满足新课程物理教学的要求,并且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1.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及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生活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那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把握物理和生活的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学生掌握好物理,必须注意生活物理和物理生活这一辩证关系。如在教学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如果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纸哨、笔套、橡筋、纸盒等。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尽情地摆弄,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走进“声音的世界”,创设“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再经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要注重实施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一种互动关系,也是一种“对话”关系。在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应逐步探索并形成一种探讨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然而在诸多实践中并没有形成适合义务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现在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认知上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建构起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为此。在教学上要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在理解和对话中形成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感悟情境体验意蕴和内涵并从中获得交流、获取新知。
3.教学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衔接
由于电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学生在未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具有了家用电器的一些用电常识。例如:用前要接线,用后要断电等。 基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以上的一些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北师大2007年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1章简单电路第1节,对通路、断路、短路知识点陈述时,图11-5[1]中对通路状态的情况并未涉及,且短路实验中,短路的危害也未明确地提出。而人教版2006年版教材第5章电流和电路第2节电流和电路中,在讲解电路的构成时,没有涉及到电路的三种状态,只作了如下叙述:“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2]。笔者认为此处没有讲解电路的三种状态,如今在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情况下,实在是有一种缺陷。
4.改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媒体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将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方法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动态等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因此要在45分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现代教学媒体应用势在必行。笔者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索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的视频音频图画音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剌激学生的大脑,加强教学信息传播力度。
5.利用学生已有认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在人教版第5章第1节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知识点中,教师做了图5.1-5验电器A的电荷从金属杆流动到验电器B上这个实验。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电荷可以在金属杆中流动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对该实验加以改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改进方案如下:把图5.1-1中的金属杆换成金属丝,先做带电的验电器A把电荷转移给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实验。得到金属丝能导电是导体的结论。然后用虎口钳把金属丝从中间钳断,再中和掉验电器B的多余电荷,使它不带电,再用橡皮筋把钳断的金属丝两端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依然没有张开,从而获得橡皮筋不导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能接受橡皮筋不容易导电的事实,橡皮筋是绝缘体。
6.以生为本启发引导
初中生对大千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对物理现象很感兴趣,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兴趣,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启发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活动。
中学生对事物的现象喜欢问个为什么,学习过程中,可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针对这一年龄的学生喜欢幻想、有梦,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猜想,做出合理的假设。利用中学生喜欢交友,好胜心强的特点,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合作和交流。
参考文献:
1.物联网。在2045年,人们将可以利用来自物联网的信息来加深对世界以及自己生活的了解,并且做出更加合适的决定。但是物联网也会加重对于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的担忧。
2.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在2045年的地球上,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将无处不在,人工智能软件则会被使用到商业上。
3.智能手机与云端计算。智能手机与云端计算正在改变人类与数据相处的方式。随着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移动网络的铺展也将加速,云端计算可以在零投入的情况下给用户带来大量的计算能力。
4.智能城市。未来的智能城市将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ICT),通过大数据以及自动化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5.量子算。在未来的5-15年里,我们很有可能制造出一款有实用意义的量子计算机,将会给其他的研究方向,比如气候模拟、药物研究以及材料科学等带来巨大的进步。
6.混合现实。在未来的30年里,VR和AR等技术将成为主流科技。AR眼镜将把实时相关的信息给用户投放在现实中,而VR眼镜则可以通过融合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来实现深度沉浸的体验。
7.数据分析。未来我们处理巨量的动态数据的能力将会逐渐提高,自动人工智能软件将可以从散乱的数据中识别并提取有关联的信息,这种能力也将会从商业应用扩散到普通人手里。
8.人类增强。在接下来的30年里,科技将带领人类突破人类潜力的极限甚至生物的极限。由物联网连接的可穿戴设备将会把与实时有关的信息直接打入我们的感官中。
9.网络安全。在未来的30年里,随着物流网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连接,网络安全将会成为网络行业首要的话题。
10.社交网络。在未来的30年里,社交科技将会给人们带来可以创造出各自微型文化圈的力量。众筹和直播将会使内容创作进一步民主化,从而模糊媒体人与观众之间的区别。
11.先进数码设备。未来的30年里,人们将会拥有更多的计算能力以及更广的数码资源。移动网络和云计算将会给人们带来几乎无限的内存和计算能力。
12.先进材料。在未来的30年里,纳米材料以及新型材料,比如泡沫金属以及陶瓷复合材料将会被用在从衣服,到建材,到车辆,到公路以及桥梁中,无处不在。
13.太空科技。在未来的30年里,科技的研发将会带领人类重返月球。除此之外,更加伟大的探险,如人类登录火星、开采小行星中的矿物也都有可能出现。
14.合成生物科技。当我们跨入生物科技的新时代时,生命将会成为信息,如同电脑程序的代码一样,成为可以被改写的信息。
15.增材制造。在2040年,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将改变世界。新一代的3D打印机将可以融合多种材料,制造更多产品,如电子元件、电池以及其他原件等。
16.医学。在未来的30年里,各种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将改变医学,如基因组学、机器急救人员等。
17.能源。在未来的30年里,全球能源需求预计会增长35%,我们则正在面临着一场能源革命。
18.新型武器。在未来的30年里,数种新型武器技术将出现在战场上。随着中国、俄罗斯、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斥巨资推进军队现代化,新一代的高科技军备竞争正在揭晓。
1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本质上讲,这一课程又是面向所有高职生的、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文化知识课程,具有人文素质性、广博性和基础性的基本的标准规定性。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一是使高职生获得认知世界和理解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二是为高职生提供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再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上讲,这一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具有适应社会主导性文化的功能价值,还具有导领社会健康发展的功能价值;不仅具有使高职生知识结构达至和谐的功能价值,而且还具有营造高职生可能生活的功能价值。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唤醒高职生主体意识、促进高职生自主性、社会性、伦理性和提升高职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基本历史概况,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实质,获得思考和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历史,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传统思想及时代精神,获得对我国科技发展史的基本认识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方法论;三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基本内容,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性格形成的历史性;四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历史与西方哲学发展阶段的关系,认识和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获得中西比较的差异性和趋同性;五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面临的问题及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了解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发展的策略、科技生产力的构成及发展现状,以及公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况等等,获得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认识;六是让高职生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格局,分析造成民族矛盾、种族歧视和宗教冲突、地域性战争、饥饿、贫穷的多方面原因,使高职生认识和理解和平、团结、宽容和理解之于处理国际争端和意识形态及价值论领域的冲突与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七是让高职生了解科技发展与人文世界的关系处理问题,认识偏重于科技发展而忽视人文教育所导致的、我们已经有所经历的现状。获得一定的科技伦理性意识和思维;八是让高职生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观,领悟美的真谛,培养和培育高职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升华高职生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
2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领域的选择
(1)应确定中国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整全性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教育思想、儒家“仁”学理论、天人合
一、理学思想、道家、墨家等思想学说,这些方面的传统思想,对现代高职生来说。可能存在着疏离和陌生感,所以,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高职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为高职生的知识获得历史性的时间深度,使高职生的知识结构的构成具有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基础。
(2)应确定西方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策略的实施,西方多元的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主张的自由化思想观念等对我国高职院校高职生有着很大的冲击力,极大地影响着高职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态度和立场。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加强了“两课”教育,但从根源上讲,还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没有能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向高职生做出根源性的分析,以至于高职生只是关注目前我国与西方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性,而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历史性发展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做出精要性的选择,以使高职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有一个历史的、全面性的认识。另外,也是有意扩展高职生在文化及思想方面的认识及思考的空间跨度,以增加高职生比较研究的意识和提升高职生思维判断的能力。
(3)应确立“人、社会、自然之间伦理关系处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主要是出于如下的思考:其一,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在其知识结构的构成上,更多的是专业性和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其思考或认识的视野较为狭窄,所以,从扩展高职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视野的角度,也是应该开设专业教育课程与“人、社会、自然找之间相关的课程;其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造了空前的社会物质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和对立:大气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土地沙漠化、森林及生物植被的锐减等,这些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致使
人们不得不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人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该让高职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感悟“人、社会、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之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其三,目前,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让高职生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环境问题,以加强高职生环境意识。
关键词:离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91-02
一般来说,人文素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依据三种课程理论。一是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因为人类的文明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二是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三是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目前。我国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受这三种理念的影响,但主要受进步论影响较大,强调实用性,强调为职业做准备。在具体的人文素质课程内容组织与选择上,则偏重于应用型和专业化,按照学科专业式的思路进行,即基本上就是把某专业的课程降低要求、稀释内容后拿来作为人文素质课程。这种课程所能起到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极为有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三种基本课程设计理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结合职业的特色,在强调各个学科之间有机结合的同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为原则设计在现阶段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明确指向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本质上讲,这一课程又是面向所有高职生的、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文化知识课程,具有人文素质性、广博性和基础性的基本的标准规定性。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一是使高职生获得认知世界和理解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二是为高职生提供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再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上讲,这一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具有适应社会主导性文化的功能价值,还具有导领社会健康发展的功能价值;不仅具有使高职生知识结构达至和谐的功能价值,而且还具有营造高职生可能生活的功能价值。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唤醒高职生主体意识、促进高职生自主性、社会性、伦理性和提升高职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基本历史概况,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实质,获得思考和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历史,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传统思想及时代精神,获得对我国科技发展史的基本认识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方法论;三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基本内容,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性格形成的历史性;四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历史与西方哲学发展阶段的关系,认识和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获得中西比较的差异性和趋同性;五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面临的问题及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了解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发展的策略、科技生产力的构成及发展现状,以及公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况等等,获得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认识;六是让高职生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格局,分析造成民族矛盾、种族歧视和宗教冲突、地域性战争、饥饿、贫穷的多方面原因,使高职生认识和理解和平、团结、宽容和理解之于处理国际争端和意识形态及价值论领域的冲突与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七是让高职生了解科技发展与人文世界的关系处理问题,认识偏重于科技发展而忽视人文教育所导致的、我们已经有所经历的现状。获得一定的科技伦理性意识和思维;八是让高职生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观,领悟美的真谛,培养和培育高职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升华高职生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领域的选择
(1)应确定中国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整全性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教育思想、儒家“仁”学理论、天人合一、理学思想、道家、墨家等思想学说,这些方面的传统思想,对现代高职生来说。可能存在着疏离和陌生感,所以,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高职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为高职生的知识获得历史性的时间深度,使高职生的知识结构的构成具有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基础。
(2)应确定西方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策略的实施,西方多元的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主张的自由化思想观念等对我国高职院校高职生有着很大的冲击力,极大地影响着高职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态度和立场。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加强了“两课”教育,但从根源上讲,还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没有能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向高职生做出根源性的分析,以至于高职生只是关注目前我国与西方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性,而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历史性发展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做出精要性的选择,以使高职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有一个历史的、全面性的认识。另外,也是有意扩展高职生在文化及思想方面的认识及思考的空间跨度,以增加高职生比较研究的意识和提升高职生思维判断的能力。
(3)应确立“人、社会、自然之间伦理关系处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主要是出于如下的思考:其一,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在其知识结构的构成上,更多的是专业性和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其思考或认识的视野较为狭窄,所以,从扩展高职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视野的角度,也是应该开设专业教育课程与“人、社会、自然找之间相关的课程;其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造了空前的社会物质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和对立:大气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土地沙漠化、森林及生物植被的锐减等,这些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致使
人们不得不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人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该让高职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感悟“人、社会、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之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其三,目前,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让高职生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环境问题,以加强高职生环境意识。
比尔・盖兹曾说,21世纪是资讯网络与生物科技产业的世纪,所有的科技及其应用将来自于量子、电脑及分子生物科技革命,这三项革命不但是21世纪科技突破的关键,也将是推动经济成长的引擎,任何国家不重视这三项革命的重要性,也许将面临被全球市场边缘化的危机。的确,自2000年人类基因图谱定序出炉之后,生物科技已是全球看好的未来主流科技,许多国家都积极奖励并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台湾将生物科技列为“两兆双星”产业,大力推动其发展,期望生物科技为台湾未来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中华民族是以农立国的民族,农业一直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随着经贸自由化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在提升粮食与农产品量产的同时,新农业革命已扩大到有机农业、安心蔬菜、精致农业等领域。今天,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蓬勃发展,在整合农业、医药用途之外,还包括生态保育、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化工原料生产等范围,农业生物技术的价值已成为两岸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麦德凯:生技产业无限商机的桥接者
生物科技产业上个世纪80年代从美国崛起,到2012年全球生技产业市场为3,048亿美元,市场持续成长9.5%。全球的生技公司积极投入农业、医药、健康食品、医疗器材、中草药、化妆品等的开发应用,生技产业成为目前倍受瞩目的明星产业,且成长快速潜力无限。但作为需长期投入发展的产业,生物技术行业涉及众多精细与复杂的领域,严谨的研发设计和流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寻求专业委外的试验委托服务机构(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简称CRO)可减少投入过多人力及设备,缩短产品开发时间,节省经费使用并增加研发成功率,有利于在市场上快速占有一席之地并持续经营发展。因此,CRO成为生技产业快速切入市场的一种营销策略。选择一家好的CRO公司,除了可以有效保护花费大量心血的知识产权外,还可以快速完成产品研发目的,增加在产业中的竞争力,协助建立好的产业环境,提高投资者的参与兴趣。
成立于2005年3月的麦德凯生科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台湾少数拥有TAF ISO17025、ISO9001、TFDA GLP和OECD GLP多项质量认证的CRO公司。创始人洪志骏博士总结他的团队,由一群专业且怀揣理想的实验室人员组成。谈起公司的创始,洪博士总是兴致高昂,用他自己的话说,麦德凯开始于“一二三四五”,即一张桌子、两张椅子、三个人、四坪空间和五百万自筹资金。当时的创业理念也很简单,就是想呈现最诚实的试验数据。经过10年发展,从提供数据到走进生物科技产业,麦德凯从成立之初的3个人,发展到目前近40位员工的坚实团队,他们已在健康食品及医疗器材产品的安全性及功能性评估方面积累了多年经验,拥有专业技术和纯熟的实验技巧。新的发展时期,麦德凯在洪博士独特又多元化的风格带领下,逐渐拥有十八般武艺,成为生物科技相关产业的研发顾问,以推动两岸生技品牌的合作,更为双方提供国际市场的营销协助。
跨界融合成就今日麦德凯
作为团队的核心人物,麦德凯走过的每一步都和洪志骏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洪博士大学时代学昆虫学,当时已深深认识到农民在农药和虫害用药等的控制不当,可能成为日后食品中的隐忧,这也开启了他对食品卫生安全的兴趣与重视。后来因缘际会到日本修习水产学硕士及兽医学博士,开始分别对水产品及畜产品中抗生素等物质的残留进行广泛研究,包括抗生素残留、瘦肉精、盘尼西林、环境荷尔蒙、塑化剂等,种类繁多且实验项目非常复杂。洪博士回忆,“在当年做这一类研究的时候,完全不受重视,但每天蹲跪在机器前十几个小时,为了等候珍贵的实验数据,还是非常值得的。”没想到十几年后,他的研究课题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议题,其在日本最早做HACCP的启蒙老师即是当时食品安全的审查委员,有关食品的残留问题和环境荷尔蒙影响人类健康的议题都是洪博士主要的研究范畴。这些更奠定了他日后在食品卫生安全的研究基础。
洪博士在求学过程凭着一股求新、求知,永无止境的热忱,不拘泥于单一研究领域,从水产跨足兽医领域,在日本取得水产硕士与兽医学博士,曾任职日本厚生劳动省所属的历史最悠久最具权威的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他辞职毅然回台湾。回台后,洪博士积极参与健康食品、中草药与有机与自然食品相关协会的工作,并致力于将所学发挥,衍伸到利用动物实验来开发中草药在癌症辅助与代替治疗的发展。他应用所学的食品卫生安全基础、动物学与中草药与现代生技产业相结合,整合出一门独特的健康食品研发科学。
目前洪博士在台中东海大学食品科学系兼任教职,教学多年一直深受学生好评,同时也充分了解产业界与学术界不同的发展环境,深深体会到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的距离,尤其是学生在知行合一方面的巨大落差。在教学中,洪博士凭借产业界的实战经验不厌其烦地以实例解释理论,其教学核心即为引导学生将理论基础与实际工作充分结合,在课堂上带动学生脑力激荡以激发创意思考,培养学生进行多阶层多方向的思考。在他的课堂中,常常可以看到下面的场景,给每个学生只发一张白纸,要求他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循循善诱中让学生写下天马行空的答案,同时教导学生如何分辨“提问”与“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掌握预测及推估每一事件背后可能发生的情况的能力。许多毕业学生给洪博士的课以很高评价和良好的回馈。
致力于加强两岸合作,推动中国生物科技产业发展
洪博士出生于打渔人家,但却深爱农家风情,“世界上最有名的苹果有三,一是亚当夏娃偷尝的,另一是乔布斯创造出来的,最后是木村阿公耗费一生心力栽种出来的有机苹果”,洪博士以此明白地阐述其致力的理念,“有机农业相较于惯行农法,没有使用农药、化肥,因此在品种的选择、土壤管理、田区耕种规划、水源管理等等,都比惯行农法要更具技术性,并不是单单凭着热血跟理想埋首去做就能有好结果。”
洪博士曾在2012年担任台湾中华有机与自然食品协会理事长,该协会成立于2008年。在他看来,近年来有机耕种与自然食品的发展是人类与环境的共同需求。在台湾生产面积大幅缩减的情况下,维持产量和环境平衡很难,除了提供安全、安心的食品外,生产链中已注入健康概念,新观念活化了农业。这些都说明地球居民应如何珍惜大地及保护孕育食品的自然资源,以提供未来子孙健康无污染的生活环境。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兼顾环境生态的持续发展,两岸农业与生技发展的契机关键在于联合并借助大陆与台湾的优质原料、卓越人才、研发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全球运筹能力,创造跨领域跨时代的百倍成长效益。
目前台湾中华有机与自然食品协会已与大陆、日本等认证单位建立实质合作机制,并在上海及北京设立服务处,以协助厂商解消产品进入大陆的问题。洪博士积极推广国际有机认证教育,多年来参与国际交流并开拓市场,鉴于目前各国法规繁复且国际间认证共通性的空白,他打算在未来联合两岸验证与检测机构协助厂商了解国际法规并与国际接轨,以推动相关技术策略联盟、合作联盟与营销联盟。
现在,洪博士在生物科技产业的异业联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利用协会的力量辅导与协助农业,并连结相关工厂,以此网罗农业与工厂的有机产品,希望建立一座服务的桥梁,将农作物产品变成食品或保健食品,中草药变成未来人类的新药,更成为学界、产业界与官方合作的桥梁。
在这种理念下,洪博士和他的麦德凯团队经常带厂商到国际参展,并不定期举办跨领域研讨会,使台湾的产官学界通过这个平台将研究成果商品化,通过应邀的国外学者、厂商加强与国际前沿知识的交流。麦德凯几年前即与大陆最具学术权威地位的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共同举办了“两岸CRO暨相关产业研讨会”、“大陆医疗暨保健食品认证申请实务研讨会”,与中国医科院所属北京康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组成策略合作联盟建构海外厂商进入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的服务平台,协助其将产品送到中国进行检验及认证,并提供法规与技术服务,减少了厂商在进口产品时遇到的难题。
此外,麦德凯通过北京东方华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夏建民总经理的技术服务团队,拉近大陆厂商与麦德凯及CONA协会的距离,不断以学术研讨或参访的方式实地走访两岸各地生技及农业机构,协助两岸厂商共同对外发展,推动国际官方单位的实质流。
在每年日本东京举行的ifia/HFE JAPAN与Bio Japan展会中,洪博士致力于更大范围的集中两岸生物技术厂商的整体资源参与展会,借由展会营销向国际展示两岸的生技研发成果,协助厂商对外交流、寻求走向国际市场的发展机会,以增进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两岸生物科技产业的整体形象。
洪博士认为,目前两岸生技产业发展已形成互补。台湾经过数十年大力提倡生技产业,培养了大批高学历低薪资的生技人员,即使CP值(Cost / Performace)很高,也总因为台湾市场需求太小而受限。台湾生技人才有大量研发潜力,目前大陆在生技研发领域快发展迅速。如何优势互补,并借助两岸的优质原料、卓越人才、研发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全球运筹能力,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是目前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可以乐观且应积极推动的方向。
1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本质上讲,这一课程又是面向所有高职生的、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文化知识课程,具有人文素质性、广博性和基础性的基本的标准规定性。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一是使高职生获得认知世界和理解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二是为高职生提供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再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上讲,这一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具有适应社会主导性文化的功能价值,还具有导领社会健康发展的功能价值;不仅具有使高职生知识结构达至和谐的功能价值,而且还具有营造高职生可能生活的功能价值。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唤醒高职生主体意识、促进高职生自主性、社会性、伦理性和提升高职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基本历史概况,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实质,获得思考和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历史,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传统思想及时代精神,获得对我国科技发展史的基本认识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方法论;三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基本内容,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性格形成的历史性;四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历史与西方哲学发展阶段的关系,认识和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获得中西比较的差异性和趋同性;五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面临的问题及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了解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发展的策略、科技生产力的构成及发展现状,以及公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况等等,获得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认识;六是让高职生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格局,分析造成民族矛盾、种族歧视和宗教冲突、地域性战争、饥饿、贫穷的多方面原因,使高职生认识和理解和平、团结、宽容和理解之于处理国际争端和意识形态及价值论领域的冲突与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七是让高职生了解科技发展与人文世界的关系处理问题,认识偏重于科技发展而忽视人文教育所导致的、我们已经有所经历的现状。获得一定的科技伦理性意识和思维;八是让高职生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观,领悟美的真谛,培养和培育高职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升华高职生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
2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领域的选择
(1)应确定中国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整全性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教育思想、儒家“仁”学理论、天人合
一、理学思想、道家、墨家等思想学说,这些方面的传统思想,对现代高职生来说。可能存在着疏离和陌生感,所以,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高职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为高职生的知识获得历史性的时间深度,使高职生的知识结构的构成具有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基础。
(2)应确定西方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策略的实施,西方多元的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主张的自由化思想观念等对我国高职院校高职生有着很大的冲击力,极大地影响着高职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态度和立场。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加强了“两课”教育,但从根源上讲,还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没有能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向高职生做出根源性的分析,以至于高职生只是关注目前我国与西方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性,而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历史性发展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做出精要性的选择,以使高职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有一个历史的、全面性的认识。另外,也是有意扩展高职生在文化及思想方面的认识及思考的空间跨度,以增加高职生比较研究的意识和提升高职生思维判断的能力。
(3)应确立“人、社会、自然之间伦理关系处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主要是出于如下的思考:其一,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在其知识结构的构成上,更多的是专业性和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其思考或认识的视野较为狭窄,所以,从扩展高职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视野的角度,也是应该开设专业教育课程与“人、社会、自然找之间相关的课程;其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造了空前的社会物质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和对立:大气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土地沙漠化、森林及生物植被的锐减等,这些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致使
人们不得不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人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该让高职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感悟“人、社会、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之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其三,目前,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让高职生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环境问题,以加强高职生环境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要善于根据生物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景物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生物的种种乐趣,从而爱上生物课,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可用诗词创设情境,如讲“两栖动物(青蛙)的生长和发育”时引用辛弃疾的诗《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时学生会倍感亲切,脑海中浮现出诗情画意的情境,又能达到点出青蛙生活季节、生活环境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用谚语、成语创设情境,如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入生物界的种间竞争,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出生物的遗传。除此之外,故事、公益广告、漫画、口诀、游戏、竞赛等,都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有滋有味,极富诗情画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二、与时俱进,融入生物科技最新成果
生物科技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也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总理所说的:“21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世纪,生物科技发展将显著提高农业和人口健康水平。”当前生物科学技术主要在农业和生命健康领域发挥重大作用,而这事关人类的发展和生命安全。为此,初中生物教师不仅要以教材为主进行生物教育,同时还应该跳出教材,与时俱进,将当前生物科技发展取得的一些成就引入课堂,让学生意识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从内部驱动学生进行生物学习,这样学生会更专注于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有积极的帮助。
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章节中,我以“转基因”食品为主题,以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为案例,阐述生物科技在农业中的实际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对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副作用进行探讨,甚至可以以“我们要不要转基因食品”为课堂教学主题,让学生对生科技术的利弊进行探讨,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根除“灌输式”这一过分偏重讲授、偏重演绎的现象。要尽可能缩短课堂讲授时间,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初二上册有这样一个探究实验“动物的先天和学习行为”这节内容,课本设计的是“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和“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两个,这两个探究材料准备时都很不容易,也不易观察,这时我们可给予学生引导与启发,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找容易观察的实验对象。这时有学生提出了用“狗(猫)、小鸭、小鸡等的游泳是先天还是学习行为”来替代上面的实验对象。
笔者听后很高兴,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了鼓励与表扬,让学生根据这一提法提出自己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假设:“狗(猫)的游泳是先天”。这样一来就容易观察了,学生也从中得到了启发。任何探究都可以加以创造、更新,要求教师多给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从现代的教育理念来看,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仅是把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使教育技术手段与生物学科教育融为一体,从而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合学生实际,选择有效的多媒体资源,将教学内容由复杂变简单、抽象变具体、微观变宏观。
1.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作符合学生实际的课件,使学生在接受能力范围内,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动漫、图片或视频使知识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理解性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