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2-20 14:47:06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

第1篇

汝城县精神病医院 湖南省汝城县 424104

【摘 要】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差异并初步探寻解决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镇8 个幼儿园共200 名学龄前儿童,采用SDQ 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以及一般情况。结果:两组儿童在情绪、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三项因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项因子方面的评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个方面产生的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务工,必须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应定期安排回家的时间间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关键词 留守儿童;监护人;人格特征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半年以上,而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近年来这一人群数量不断扩张,笔者所在地处于湘粤交界处,绝大部分青壮年均前往广州、深圳等地打工,将小孩留在当地由祖辈抚养,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未来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1]。为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笔者开展了相关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我县土桥镇的8 个幼儿园200 名3 ~ 6 岁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126 人,女童74 人;留守儿童119 人,非留守儿童81 人。留守儿童中男童76 人,女童43 人;年龄3 ~ 6 岁,平均(4.15±0.83)岁;非留守儿童中男童50 人,女童31 人;年龄3 ~ 6岁,平均(4.15±0.83)岁;经统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基本情况调查

主要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等。儿童基本情况主要指的是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等; 儿童家庭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打工状况、家庭经济水平等一般情况。儿童与父母关系情况主要了解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的关系,如联系的方式、次数、交谈的话题等。

1.2.2 调查问卷的选择

采用修订版的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 进行调查,该问卷包括5 项因子:

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除了亲社会得分越高表示亲社会能力越好外,其他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该项目困难程度越严重。

1.2.3 调查方法

在实施前对调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在所调查的幼儿园对被调查儿童的主要看护人就调查目的和意义进行讲解,要求被调查儿童主要看护人对每个条目按要求认真回答,200 份调查问卷均100% 有效回收。

1.3 统计学方法

搜集所有数据后,使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采用t 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χ2 检验统计计数资料,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儿童在情绪、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三项因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项因子方面的评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793 和t=2.927,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外出务工父母回家的时间间隔与联系次数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亦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当外出务工父母回家次数多,联系次数多,则越有利于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水平[3]。亦有研究表明,看护人的教育程度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亦有较大的影响,部分看护人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足,从而难于教育留守儿童,而看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亦产生不少负担[4]。

因此,为了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心身健康的成长,应该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务工;必须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应定期安排回家的时间间隔,保证每周有电话联系,每季度能回家与孩子当面谈心,这样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样的感受与满足会给予留守儿童很大的安慰。

参考文献

[1] 吴倩岚.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华中科技大学,2009.

[2] 张韡, 郭燕, 许建双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5):177-178.

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犯罪 犯罪特征 发展趋势

一、当今留守儿童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留守儿童的犯罪人员特征

从违法犯罪的留守儿童自身条件可看出,当今留守儿童犯罪人存在着以下几个特征:

1.留守儿童大多是处于比较特殊的家庭之中。对这些性格敏感的留守儿童而言,他们需要更多于常人的关心。但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者是离异所造成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更甚者父母双方都已死亡等现实导致的经济状况不乐观,使他们往往比其他同龄人要多承担一部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家庭责任的重担。为了寻求温暖,他们往往会通过对其他人付出更多的感情。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他们容易被不良分子所利用,从而发生犯罪行为。

2.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由于家庭和自身的特殊原因,他们较早的辍学,因此并不能进行良好的教育,也不能形成一个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虽不能否认有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仍然进行犯罪的现象,但根据调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犯罪率低于未受过系统教育的人的犯罪率。辍学的留守儿童流入社会后又没有工作和固定的收入,只能从事一些预期奢望的高水平生活不配套的较低层次职业。若是控制力又比较差,他们就会通过一些不法的手段去获取利益,最终导致犯罪的产生。

3.现如今较多留守儿童还是农村户籍。在我国即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封建社会刚刚结束一百年,“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农村依旧根深蒂固。女孩子除了不被重视、不能学习之外,他们一般还都过早承担家庭责任。当这些留守儿童走入大城市打工时,很容易就贪图灯红酒绿的生活,向往“鲤鱼于跳龙门”成为“城里人”。更有甚者由于贪图享乐,直接用犯罪的手法来谋取利益。

(二)留守儿童犯罪人的个性特征

不同于一般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犯罪人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早期的变态心理”。

1.虚荣心和嫉妒心。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往往不能被严格管教,甚至相反被过分溺爱。由于受到了不良三观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过于贪图享受,但相反其家庭条件并不能全部满足其所欲。因此当他们看到别人有自己求而不得的东西,虚荣、嫉妒心就会作祟,因而为了得到这些物欲而不择手段。

2.烈的好奇心。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些留守儿童特别是女性,因为没有被及时引导,再加上外界物品的毒害或者是不良男性朋友的引导,她们对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因而可能会过早的品尝的滋味,一旦失去了,就可能会自暴自弃,陷入犯罪泥潭。

3.巨大的报复心。留守儿童犯罪人会因他们之前受到了伤害从而产生“打击报复他人”的心理。留守儿童犯罪人会在一定时间内突然的爆发其在日积月累的、虐待下,产生的不良情绪。此时他甚至可能会更加变本加厉的伤害他人,报复社会。而这时,他也从被害人转变为施暴者。

除了以上几个较为突出的几种个性特征之外,有些留守儿童犯罪人还有暴躁、易怒、自私自利、等较为极端的性格。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得在该类留守儿童群体中更易发生暴力事件。

(三)留守儿童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1.留守儿童犯罪人所加害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与其同龄的其他留守儿童。由于其自身弱势,他极少有可能去欺负比他强势的人。因而,留守儿童犯罪多是以强凌弱或者是以仗势欺人的方式采取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的目的。

2.性犯罪是留守儿童犯罪最基本的类型。古希腊神话中就曾讲到夏娃是由亚当的一根肋骨变成的,由此可见男性在女性心目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但是留守儿童如果过早的经历,就会可能对自己的身体不加保护,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体去换取某种利益。

二、留守儿童犯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犯罪数量增加,且年龄趋于低龄化

自有犯罪现象以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比率一向都是非常低的。现如今,留守儿童犯罪虽然说与其他未成年人犯罪相比较仍然处于较低的比率,但是近些年来数量却持续上升,而且其犯罪的年龄也越来越低。大量的案件表现出来:留守儿童首次触犯法律的平均年龄从的16至17岁逐渐的提前到13至14岁,甚至于一些留守儿童在8至9岁也存在有不良的犯罪行为。

(二)独生子女犯罪所占比重上升

由于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如今留守儿童犯罪人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也开始逐渐增大。作为家庭中唯一的后代,其更是受到整个家庭的过度溺爱。但是留守儿童的性格也会因此而变得叛逆、自私自利等等,性格开始极端就更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苏]巴格丹诺娃.犯罪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J].冯麟译.国外法学,1981,(05).

[2]常大地,程芳微.论青少年女性犯罪的思想改造[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3]林少菊.浅析女性犯罪人由被害到犯罪的“恶逆变”[J].公安大学学报,2002,(01).

[4].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心理矫治[D],吉林大学,2011.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人格;应付方式

The Research on Rural Liushou Children's Persona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Coping Style. Duan Yuxiang. Zhongsh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 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Zhongshan 5284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rsonality and its' relationshi p with coping style of rural Liushou children in junior school. Methods372 rural Liushou children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elf-designed que stionnaire, Gong-Yaoxian's EPQ and Coping Styling Questionnaire. Result s The score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average value is in the middle rang e; there are grade and type differences in 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item; psyc hoticism and neuroticism can together predict immature coping styles choosing ofLiushou children, such as rationalizing and escaping. Conclusion Despite the characteristics is stable, and also elast ic, so providing advantageous condition can promote Liushou children's personali 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Junior; Liushou children; Personality; Coping style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而子女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 在16岁以下的孩子[1]。人格亦称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 精神面貌,亦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 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国外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格发展会伴随和产生不同的应付方式[2]。本研究通过了解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为对 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原则,在湖南省的邵阳和浏阳地区选取5所初级中学,抽取七 年级至九年级各5个班。实际受测样本为804人,剔除乱答题、不完整答题问卷,收回有效问 卷为757人,应答率为94%。样本构成:按类型分,留守儿童为372人,非留守儿童为385人, 平均年龄为14.45±1.131岁。在留守儿童中,女生为201人,男生为171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EPQ人格问卷(儿童版)[3]是88个题目组成,由P、E、N和L 4个 分量表组成,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应付方式问卷[8 ]由肖计划编制 ,共62个条目。该量表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等6个分量表,适 用于文化程度在初中和初中以上出痴呆和重性精神病之外的人群,信度在0.62~0.72之间, 是我国使用较为广泛的应激评定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留守时间 等基本资料。

1.2.2 施测方法。由研究者和班主任一起在课堂上集中发放试卷,学生根据问卷指导语答 卷,答完卷后当场收回。其测验结果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样本 差异的显著性t、F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留守儿童人格特质的基本情况 见表1。

根据常模的量表剖析图可知,各个维度的中间值(T分数)为38~62,即低于38或者大于62 都是属于非正常范围。表1表明,留守儿童各个维度的平均值是处于中间值范围,但是从最 小值和最大值来看,都属于非正常范围,他们的人格发展可能存在某些问题。这也就提示我 们,有些留守儿童的个性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2.2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人格特征的内外向因子上出现了年级和类型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在 该项因子分上平均分也相应升高,并且通过多重比较发现平均分显著性大于七年级。从类型 上的比较来看,在精神质和神经质项目上,留守组的平均分小于非留守组,但是在内外向项 目上,留守组的平均分显著大于非留守组。

2.3 留守儿童人格特质各因子对应付方式选择的回归分析 见表3。相关分析表明,应付方 式各因子与人格特质各因子存在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范围为:-0.202~0.415(P <0.05)。 进一步,分别以应付方式各因子为因变量,以人格特征各项目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对留守儿童来说,内外向可以预测其问题解决这类成熟型和自责这类不成熟型应 付方式的选择。神经质可以预测求助这类成熟型和幻想这类不成熟型应付方式的选择。神经 质和精神质可以共同预测退避和合理化等这些不成熟型应付方式的选择。

3 讨 论

家庭环境的恶化是留守儿童不良人格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化的过 程中形成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是得到证明的心理学普遍 原理。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情感性格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或父母一方分离使他们在生 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使其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 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同非留守儿童不一样,留守儿童处在不完整的家庭 环境中,容易形成安静、离群、内省、不关心他人的个性。 因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 制,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难。生活的压力导 致他们过早地开始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如:我 们为什么这 么穷?怎样才能挣许多钱?在经历由生活的贫困到父母的离别到生活的改观这样一系列过程 后,孩子的心路也经历了一个由无奈到无助到向往的过程,正由于这种特殊的心理历程,他 们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

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可以发现,在人格特征的内外向因子上出现了年级和类型差 异。这提示我们,是否留守是农村儿童人格发展中内外向维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也告 诉我们,尽管人格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也具有可塑性 ,人格的发展也是有弹性的。故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更多的发展条件和机会是促进其人格正 常发展的重要手段。

应对付方式是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 段[4]。本文调查发现具有神经质人格倾向的学生面对应激时,主要采用自责、幻 想、退避等消极的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具有外向型个性倾向的学生面对应激时,主要采取解 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成熟的应付方式;具有精神质人格倾向的学生面对应激时,很少采用 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成熟的应付方式,过多采用消极的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这同杨海英 和赵永光等[5,6]的研究结果都是一致的。 一般来说,倾向选择不成熟的应付方式 缓解焦虑、冲突和痛苦的学生,心理成熟程度相对较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精神质和神 经质人格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而性格内外倾向人格对心理健康影响也大,这一结果同Lu[7]的研究不是完全 一致的。究其原因,可能与本研究中的特殊被试有关系。因此,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和辅导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评价困难,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加强个性锻炼,培养稳定乐 观的情趣。

4 参考文献

[1]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研究,2006,3:60-65

[2]Kobass SC. Stressfu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d health: anin-qui ry intohard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9,37(1):1-1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27

[4]蒋庆飞.104名幼儿教师的应付方式和个性特征及相关性.中国行为科学,2007,1 6(4):133-134

[5]杨海英.高三学生应对方式和个性因素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9):1 33

[6]赵永光.边防海岛战士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与应付方式的研究.临床军医杂 志,2007,35(4):606-607

第4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市,但是他们在城市的各种利益和诉求无法得到保障,无法将整个家庭迁移,父母只能将孩子单独留在农村,由孩子的祖父母或者是亲戚照顾,有的甚至是单独留守在家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农民工的衍生品-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可以这样定义,指父母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农村贫困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的一部分,既可以称之为留守儿童,又可以称之为贫困儿童,这些儿童是留守儿童中的弱势群体,这一类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的交叉群体,问题更加的突出,如何做好对这一群体的帮扶工作,对于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三大主要困境”

作为普通留守儿童殊群体,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所面对的困境更加的突出,他们不仅要在心理上承受与留守儿童一样的孤独与无助,更多的还有物质匮乏的自卑感。目前农村特困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物质性困境

首先,留守儿童是的原生家庭正是由于家境的贫困导致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简言之,造成留守的原因其实就是贫困,因此贫困成为留守儿童家庭的首要特征。作为贫困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物质条件方面显得更加匮乏。在近几年的留守儿童突发事件中可以得出,限制留守儿童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物质贫困。在2012 年毕节市七星关区街头,5名儿童因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中毒死亡,即是有这一困境导致的悲剧。匮乏的物质不仅使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更谈不上儿童的发展。物质资源稀缺、家务及农活繁重、伪劣日常用品充斥是留守儿童物质性困境最突出的反映。其次,政府可提供的物质保障相对贫乏,社会各界对于特困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加之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地方财政无法给予足够的物质性保障。

(二)心理性困境

留守儿童长期独守在家,无法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加之隔代教育的弊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被抛弃感”,内心极度的缺乏安全感。[1]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情绪焦虑、心里脆弱敏感。同学或者老师无意间的话语会导致这些孩子心灵受挫,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容易产生孤独感,从而导致性格孤僻或者性格的不完整性。第二,自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需要的时候得不到应有的帮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物质的匮乏及心里情感的缺失,导致这些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三)社会适应性困境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观念、行为等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随之改变,以实现对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适应。[2]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的外出打工导致其家庭结构的异位,从而造就抚养模式的转变,社会在这方面缺乏应有的支持系统,这样的社会环境转变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偏差性行为,最终导致与主流社会发展脱轨。家庭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困境。在对社会的认知方面,由于长期缺失家庭教育使得特困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偏差。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是由祖辈抚养,隔代教育问题会在这些孩子身上更加的突出,加之无法享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特困留守儿童在面对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时,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或者不符合道德法律的行为。

三、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政策性的建议

(一)完善国家各级政府制定的留守儿童帮扶政策,并围绕其形成相关的制度

2004年,在教育部召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座谈会”之后,相关的政府部门开始对留守儿童加以关注,相继出台具体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完善,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帮扶性制度是依据政策建立,完善的政策是保证帮扶工作开展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是社会力量参与到帮扶工作中,集合帮扶力。[3],其次,依据2013年国家首次由5部委共同制订《关爱教育留守儿童的意见》,转变以往妇联为主的帮扶结构,建立多部门协同帮扶的综合机构。

(二)建立与完善自上而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帮扶经费保障制度

经费分配不足是当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短板。不管是在资源相对匮乏还是富裕的地区,在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层面投入的较少,有的地区对此并未关注。就此情况而言,需要建立一项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帮扶经费的保障制度,是帮扶留守儿童的经费落实到实处。首先,对留守儿童所需经费展开实地调研,在此基础建立以中央财政牵头,地方政府财政为辅,加之各类社会力量的参与的经费投入体制。其次,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根据其财政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项财政帮扶。可以在地方的项目建设中增加留守儿童帮扶项目,同时在一些特困地区,依据国家政策,设立留守儿童帮扶经费专项点,近年来中央财政也通过设立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经费等来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3]

(三)多重措施并举,补偿农村弱势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功能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48-02

【关键词】 人格评价;儿童,留守;儿童抚养;农村人口

随着务工农民大量拥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笔者对广西河池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河池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农村非留守儿童为对照进行比较。共选择该地区4所中学初一和初二年级农村留守儿童179名,农村非留守儿童222名。经问卷调查后,获农村留守儿童有效问卷160份,农村非留守儿童问卷213份。

1.2 方法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等[1]修订的卡特尔14种人格问卷,对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该问卷简称CPQ,适用于8~14岁的中小学生,被公认为是比较好的一种儿童人格测验量表。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 11.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卡特尔14种人格因素,标准分为5分和6分的因素可以不做解释。由次级人格特征得分而划定的类型,以3分以下和8分以上为标准,3~8分之间的为中间型。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轻松性、敢为性、自律性因素上得分在4.5以下,而忧虑性因素得分高于6.5,其余因素得分都在4.5~6.5分之间。次级人格特征的3个因素也都在3~8分之间,属于中间型。说明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严肃审慎、寡言、行为拘谨、任性、矛盾冲突等性格特征;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缺乏自信心,有较强的自卑感, 遇事往往不顾大体,不拘礼俗和规章,易冲动行事,而并非故意;或凡事持观望态度,遇到威胁容易畏缩退却,处理事情显得幼稚,易动感情,忧虑不安,抑郁,好冲动。

2.2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比较 由表1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轻松性、敢为性、充沛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及紧张性等因素上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与农村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忧虑不安,抑郁、易心烦意乱,遇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有较强的自卑感,遇到威胁容易退缩;而农村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自信、热情,更乐于与人交往,情绪稳定、思维敏捷。另外,在次级人格特征上,农村留守儿童显得激动、焦虑,比较内向。

3 讨论

研究结果说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轻松性、敢为性、充沛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及紧张性等因素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冷漠、孤僻、敏感多疑、易感情用事,自卑感较强,遇到挫折容易退缩,有较大的依赖性,遇事焦虑不安,烦恼自扰,抑郁压抑,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2-3]。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情感交流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冷漠、孤僻、敏感多疑、自卑感较强,遇到挫折容易退缩等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会对儿童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儿童青少年生活环境与教育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他们人格品质的形成[4]。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个体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温暖与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都无法替代的。对代养人的情况调查发现,代养人大多数为老人,精力和能力有限,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更多的关注孩子吃、穿,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很少给予他们这些方面的帮助和指导。有相当一部分代养人的养育方式不当 ,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表现过于宽容、溺爱;或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 ,在教养过程中有所顾忌,不敢严格管教,放纵孩子;或缺乏教育责任心 ,使孩子处于放任自流、无人管教的状态。代养人教育能力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遇到挫折容易退缩,有较大的依赖性,遇事焦虑不安、烦恼自扰、抑郁压抑等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品质形成的非常重要的阶段,他们的人格发展值得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其健全人格的教育和培养。

4 参考文献

[1] 祝蓓里,卢寄萍.CPQ测验指导手册:中国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

[2] 彭金兰.对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透视.农村•农业•农民,2005,2(6):36.

[3] 汪明峰.对农村“留守孩”现状分析与思考.教学与管理,2005,4(2):31-32.

第6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村 儿童群体

1.实证研究调查范围――厉山镇简介

随州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43所,在校学生34.83万人。小学学校总数200所,小学生总人数14.47万人,其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4.7万人,占所有小学生总数的32.5%(随州市教育局提供,数据截止2011年底)。

厉山镇位于随州市西北郊,距市区20公里。厉山版图面积239.5平方公里,有6.2万亩耕地,1.55万亩水面,15万亩林场。其中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辖2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8万人,劳动力3万人。2008年实现工企业总产值11亿元,农业总产值4.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86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100元。

2.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随州市厉山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1~6年级在读学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厉山镇4所小学总人数1938人,其中留守儿童553人,占所有儿童总数的29%。4所学校位置情况如下:厉山镇中心小学在厉山镇上,条件较好,人数众多,留守儿童总数较少。其他三所全在周边村子里,尤其是王岗中心小学,离镇区远,交通不便,条件不好,学生全部寄宿在学校,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三河中心小学是调点,因其留守儿童众多,存在问题最大,全校286人,留守学生200人,占70%(所有数据来源于厉山镇各个学校提供,截止2014年12月)。我们走访了全部4所学校的校长和部分老师,也走访了学校附近的各个村,发现农村7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其中务工者中30%是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打工赚得的劳务费是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大量人员长期外出务工,使当地百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在远离乡镇较远、自然条件相对艰苦的王岗等地,外出务工人员比例上升到88%。我们面向小学各个年级450名学生(包括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发放问卷调查表,收回425份。按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分类进行分析研究。

2.1农村儿童抽样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表3 农村儿童抽样样本基本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在抽样学生样本中,从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看,父亲单独外出打工比例最高,占27.9%,其次为父母同时外出打工,占12.3%,母亲单独外出打工比例最低,占9.8%,三类合计比例50.0%,说明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高,若按此比例计算,全市约有7万名6~12岁农村留守儿童。

2.2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表4 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基本特征

从表4可以看出,在随机抽取的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中,留守儿童平均年龄较低,为9.5岁。小学留守儿童比例较高,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可能还会呈现上升趋势。在监护方面,9.8%的留守儿童由父亲监护,15.7%的留守儿童由母亲监护,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监护的比例高达72.5%,说明隔代监护现象较为普遍。

2.3随州市外出农民工样本特征分析

表5 随州市外出农民工样本特征

从表5可以看出,在抽样外出农民工样本中,男性占72.6%,女性占27.4%,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36.2岁。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文化程度占23.6%,初中文化程度占43.0%,高中文化程度占30.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4%,说明外出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在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方面,期望值高的占92.0%,期望值一般的占6.8%,没有期望的占1.2%,说明绝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对子女都抱有很高期望。从中可以看出,虽然绝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对子女的学习都抱有较高期望,但是由于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随州市外出农民工对子女的年教育投资平均值为2612元,按照目前教育投资需求显然偏低。

2.4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特征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在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中,男性占47.0%,女性占53.0%,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监护人样本的平均年龄57.6岁。在文化程度上,文盲的占1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总比例占到82.3%,说明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表6 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特征

2.5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分析

表7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父母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留守儿童生活关心不够,尤其对留守儿童为人处世等做人道理的教育不够。

第7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农村家庭的希望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他们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极易产生生活和学业失助、行为和道德失范、心理和精神失衡等现象,对他们如果缺乏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教育,后果不堪设想,需要发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

一、调查对象

选用留守儿童作为实验组的被试,同时选用同一学校与实验组条件相当的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组的被试。参照以往研究对留守儿童的界定,本研究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外出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农村学校的初中学生。经过问卷筛选共选出被试186名,其中农村留守儿童93人,农村非留守儿童93名。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现状分析

1.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异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认知情绪调节问卷的分值越高则表示个体越倾向于采用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反之则表示个体越倾向于采用非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因此,可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倾向于采用非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2.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非适应性策略四个维度上的差异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自责维度上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反思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灾难化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责怪他人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3.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适应性策略五个维度上的差异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上,在自我安慰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容忍、关注计划、积极重评、积极关注四个维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不显著。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

首先,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某一项机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儿童期的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共同作用于留守儿童,其活动方式、角色模式和人际关系对其行为起促进或抑制的作用。父母双方或一方暂时的缺位,其他关系会以“近体环境”特有的强度和有效度对其行为起到防御支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农村,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度较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性不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频率普遍低下,而且,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农村家庭教育中普遍缺失和不完善的。可是,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在10岁以前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比10岁以后父母外出的要差一些,只是方差检验时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在孩子太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或经商,对孩子的心理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最后,父母阶段性的缺失并不等于完全消失。即使外出务工,也是对孩子爱和责任的一种表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观念、个性、管教方式等会以多种方式对孩子起着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首先,提高可以针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活动。合理或是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个体的内隐和外显自尊水平提高或是降低。可以加强留守儿童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学习和引导,改善其与自我有关的不合理信念,使其学会更多的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进而提高个体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水平。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沟通,增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根本原由就是父母的离开,其核心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阻碍。学校定期或是不定期地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建设性的交流。同时班主任老师也可以和家长交流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比泛泛的关心更能增强彼此间的感情。

再次,充分调动留守儿童的人际支持系统,给其更多的温暖增强其安全感。老师要在生活上关心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关注留守儿童。这样让他们得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支持,可以减少他们的不安全感。这样有利于减少负性情绪的影响,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内外显自尊。

最后,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使其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来说,既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也是历练孩子独立自足健康成长的磨砺石。既然父母外出打工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让留守儿童被动的接受,不如让其积极地面对。

总之,我们呼吁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相互配合,建立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机制,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斯琴.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四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11.

[2]何超男,方鸿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