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命起源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20 14:47:05

序论:在您撰写生命起源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命起源特点

第1篇

摘要: 员工心理契约状况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企业稳定性及其绩效的主要原因。在明晰心理契约及其构成的基础上,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针对一般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组织、管理及其文化等特征,从关系契约和交易契约两个维度归结出不同阶段心理契约的特点,提出分阶段递进的维护与改善对策,以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 C93-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3035306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企业为规范员工的行为,往往借助于正式的合同契约。组织与员工之间除了书面契约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和理解,从而构成心理契约的内涵。心理契约通过满足员工个性化心理需求,增加企业凝聚力,提高组织和员工的工作效率。心理契约违背是员工离职、工作效率降低从而影响企业绩效的根源。为了减少心理契约违背所产生的危害,学术界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对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相互关系的研究[1],心理契约违背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研究[2]等。以上这些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针对某一企业某一特定时期进行的,缺乏对心理契约的动态分析与改进。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有其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直到死亡的过程,企业与成员之间未公开的相互期望也总处在动态变化中,心理契约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点。这种静态的心理契约改善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因此有必要研究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心理契约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契约的维护与改善。

一、心理契约及其构成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心理契约研究是西方组织行为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指在雇佣关系中,组织与员工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说出来的各自对双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3]。此界定获得多数心理契约研究学者的认可和支持。这种观点强调组织和员工之间内隐的主观信念与期望,强调雇佣双方的双边关系,存在个体和组织不同层次期望的比较问题,不便于实证分析。Rousseau将心理契约的研究范围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的双边关系转到单一层面的个体上,将心理契约狭义地界定为:在组织与员工互动关系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知觉和信念系统[4]。这种观点重视个体感知的作用,认为组织作为契约关系中的一方,其作用在于提供形成心理契约的背景和环境,便于实证分析。组织和员工之间存在的心理契约如果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在员工和组织互动过程中形成心理契约的违背,将导致员工不再信任组织并为之服务,从而最终危及组织的正常运转。

关于心理契约的构成多数学者支持二维结构的观点。该结构最早由MacNeil于1985年提出,认为契约关系包括交易型和关系型两种成份。Robinson等用主成分抽取公因子方法对员工心理契约中的组织责任进行因素分析,提取出两种因素。其一是包括高额报酬、绩效奖励、提升和晋级等与物质交换有关的契约项目,称之为交易契约,倾向于追求经济的、外在需求的满足,雇员的责任界限分明。其二是包括长期工作保障、职业发展、培训等与社会情感交换有关的契约项目,称之为关系契约,倾向于追求社会情感需求的满足,雇员的责任界限不清。[5]在此方面的探讨还有众多学者研究的三维结构说和多维结构说,目前尚无一致的结论,但基本观点有二:一是在构成心理契约的相互责任中,相对员工责任而言,组织责任对雇佣关系有着更大的影响;二是“交易—关系”契约模式能够反映个体独特的心理需求以及工作的独立主动性。本文主要从组织员工个体的视角来探讨心理契约中组织责任的二维结构。这两大维度可从图1体现:关系契约通常包括企业的人际氛围、员工的培训机会和专业职业发展机会等;交易契约通常包括工作环境与条件、薪酬及福利待遇、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合理性与丰富性、员工内部晋升机会等。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划分

企业如同人或其他生命体一样,图1心理契约构成模式图要经历一个类似于人一样的生命模式周期规律,反映这一规律的理论就是生命周期理论。在管理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生命周期理论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企业(行业)生命周期理论等。其中,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经创立投入市场,它的寿命周期才算开始,企业退出市场或被市场淘汰就标志着寿命周期的结束。在这个过程中,大体上要经历一个类似于生命模式的周期性规律,即从诞生(创立)、成长、成熟直到衰亡。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两大类,一方面是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及其策略的研究。对于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心理契约的特点及变化规律研究不多。

关于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常见的有四分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Kimberly将其划分为创业阶段、聚合阶段、规范化阶段和成熟阶段,并分析不同阶段的企业管理要求和特点;[6]李业依据企业销售额,将企业划分为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7]此外,还有陈佳贵等的五阶段划分法[8]和伊查克·爱迪思的三阶段十时期划分法[9]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企业规模和管理成熟度,从便于研究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规模依据销售增长率来衡量;管理成熟度借助管理风格、组织结构、控制方式和经营战略来衡量。生命周期及各阶段延续时间的长短,依企业类型及所处的行业不同而不一样。生命周期的长短,主要受技术进步和竞争两大因素的影响,技术进步越快、竞争越激烈,企业生命周期就越短。因此,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伴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生命周期已普遍缩短。新的企业层出不穷,老的企业穷途末路,这是当代社会生产的一大特征。典型的生命周期曲线如图2所示:

三、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员工心理契约的特点

第2篇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本章内容讨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起源等自然科学课题。本节教材内容主要阐述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这一过程是化学进化的结果。教材从地球演变讲起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的起源。这节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学的好教材。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察投影片、猜测和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一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2.了解地球的演变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演示”实验投影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人类起源的教学,达到对学生的无神论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原始地球表面的变化;化学进化的过程。

2.教学难点: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命起源是化学进化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

意大利医生雷地证明腐肉不能生蛆的实验投影片,巴思德的“鹅颈瓶实验” 投影片,原始地球的投影片,米勒实验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地球上的生物能通过繁殖产生新的个体。提出问题:最早的生物从哪儿来呢?即原始生命是哪里来的?生命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二)新课讲解

介绍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传说和神创论的有关内容。引出问题,女娲、上帝是谁创造的呢?若不接受传说和“神创论”,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哪里来的呢?提问:看到过蛆吗?蛆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指出这是古代人们提出的一种“自然发生”的说法。放雷地实验的投影片,并作一些说明。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得出蛆是苍蝇产在肉上的卵孵化出来的,这说明较大的动物是不能自然形成的。提问:很小的微生物能否自然形成呢?让学生各发表自己的见解。放鹅颈瓶实验投影片。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得出大小生命都不能自然发生的结论。设问:地球上的原始生命那里来的?放原始地球状况投影片。指出这是科学家对原始地球的猜想。科学家关于地球还有不少猜测,请同学看教材104页最后一自然段至105页第一自然段。请学生讲述原始地球的特点及变化。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后讲述原始地球为物质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提供的条件。接着放米勒实验投影片,并作一些说明。特别指出的是这个实验产生了构成生物的所必须的小分子有机物 氨基酸。

学生讨论归纳出在原始地球上,无机物能通过化学变化形成小分子有机物。讲授:小分子有机物随着雨水,最后汇聚在原始海洋中。在原始海洋中小分子有机物经过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自然合成了较大分子的有机物出 蛋白质、核酸。原始海洋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经过浓缩和相互作用,凝聚成具有原始界膜的小滴。小滴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化学进化,最终形成原始生命。提问:从无生命的有机物进化到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再进化到大分子有机物再进化到原始生命,即生命的诞生,主要通过什么变化?所以,我们说生命是通过化学进化诞生的。

指出这过程是科学家的猜测,并通过实验证明这个猜测有可能是对的。另外,科学家认为原始地球产生于46亿年前,原始海洋形成于38亿年前,而原始生命发生在35年前。

(三)小结

可对照板书由学生来小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六章 生命的 历史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人类的探索

生物不能由目前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产生,目前的生物只能通过繁殖产生。

(二)原始地球

1.高温、地壳薄、有原始大气,后来才有水。

2.原始大气成分:甲烷、氢气、水蒸气、二氧化碳、无氧气和臭氧层。

(三)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1.无机物 小分子有机物 较大分子有机物 大分子有机物 大分子有机物形成界膜 原始生命

2.生命诞生是化学进化的结果。

(四)几个主要年份

46亿年前形成原始地球

38亿年前形成原始海洋

35亿年前 形成原始生命。

六、习题与解释

1.随堂练习

(1)第一个用实验证明生命不能自然发生的人是( )

(A)米勒 (B)雷地 (C)巴斯德 (D)达尔文

(2)原始地球上的物质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生成小分子有机物直至产生生命物质所需的条件有( )

(A)高温 (B)闪电 (C)紫外线 (D)以上都是

(3)非生命物质演化为生命的场所是在( )

(A)原始海洋 (B)原始土壤

(C)原始大 (D)原始陆地

2.课后练习

(4)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说明了 。

(5)米勒的实验及后来许多实验室进行的实验,用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来合成各种氨基酸,这些实验用来证明

(6)原始大气成分主要有 、 、 、

等气体,没有 、 和 。

(7)原始生命起源于 物质,原始生命在 形成的。是 进化的结果。

(8)科学家推测,地球形成于 年前,原始海洋形成于 后前,原始生命形成于 年前。

(9)你认为在现在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

3.参考答案

(1)B (2)D (3)A (4)微生物不能自然产生 (5)天然蛋白质所含有的各种氨基酸,基本上都能用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方法合成 (6)甲烷 氢气 水蒸气 二氧化碳 氧气 臭氧 氮气功 (7)非生命 海洋 化学 (8)48 38 35

(9)答: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为再产生原始生命。因为,原始生命的形成条件已不存在,现在的大气成分不同于原始大气,其主要成分为氧气氮气等,地球的温度也降低了,没有持续不断的雷电。另外,现在海洋成分也改变了。

小资料

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第3篇

1 引言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起源及进化的科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长期以来,“古生物学”课程一般都在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设置,而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很少设置本门课程。但古生物学同时也是一门跨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交叉学科,生物学中的一些系统学问题,如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等问题都有赖于古生物学的研究。本文将介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古生物学”课程的意义、教学特点以及通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尝试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 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古生物学”课程的意义

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渗透,古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生物学中的一些系统学问题,如被子植物的起源等问题都有赖于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国是古生物化石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在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通过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的交叉研究,相继在生命起源、鸟类起源及被子植物起源等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令世人瞩目。如云南澄江动物群中最早脊索动物的发现、辽西带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的发现等等,这些成果相继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数十篇论文。

长期以来,“古生物学”课程一般在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开设,而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很少设置本门课程。由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现代生物学知识,因此在生物科学专业开设本课程,将能使本专业的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界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进化的地质历程,并及时了解国际古生物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课程的开设对开阔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认识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交叉领域一些重大科学问题,进而发现并探索一些新的问题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 生物科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地质系开设的“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主要是介绍不同地质时期发现的各门类动、植物化石的形态特征,因此主要是形态分类方面的。编写的“古生物学”教材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论主要介绍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类型、生物的演化以及古生物学的任务;第二部分各论主要介绍各门类化石,包括: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古杯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苔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以及古植物等各个门类。

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动物学和植物学课程,对动、植物的形态解剖特征以及系统分类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如果还是象地质院系一样介绍系统分类,势必会造成很多重复,学生也会感觉枯燥而没有新意。基于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古生物学”程教学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系统介绍地质时期主要化石门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科学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地质时期生命演化的主要历程。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亲自采集化石标本和室内鉴定研究,增加学生的兴趣。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地质时期主要的动物和植物化石门类;生命演化的五个主要阶段的特征,包括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时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各主要时代生物界的特征以及主要门类动、植物的起源与演化;野外认识地层及化石的产出状况,采集并鉴定、描述和研究化石。

4 教学效果及今后展望

为了进一步拓展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作为教学改革尝试,本文作者于2003年提出申请,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三年级)开设“古生物学”选修课,同年得到学校批准,并于2005年度第二学期在2003级生物科学专业正式开课,共有33人选修了本课程,成为该学期生物科学专业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其后2006和2007年度选修本门课程的人数均达到了50人,从中反映了本门课程在生命科学学院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根据上述教学特点,本门课程理论课主要介绍古生物学基本原理、常见化石类型、重要门类生物的起源与演化、地质时期生命演化的主要历程以及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贡献等;野外实习主要带领学生到广州近郊花都花东镇认识地层和岩性,了解化石在野外地层中的产出状况,亲自采集动、植物化石标本,初步掌握采集化石的技巧,并能初步判断哪些地层中可能含有化石;室内实习主要让学生认识各种常见化石标本,并亲自鉴定自己从野外采集回来的动、植物化石,然后进行形态描述和初步的研究。

具体教学方案如图1:

第4篇

关键词:舞蹈起源;生命冲动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90-01

一、前言

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媒介表演的艺术形式,被尊称为“艺术之母”,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人类的肢体为工具,或隐逸、或直白地表达着心灵的体验与精神的要求。舞蹈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现。古语中有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足之舞之蹈之。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人的生命本质的一种体现,探讨其生命本质要从起源说中进行探讨,这样能抓住最原始的东西,抓住舞蹈产生的本质。

二、探讨舞蹈起源的四种说法

关于舞蹈的起源说,在王克芬的《中国舞蹈发展史》中,提出了四种,分别是生产劳动与原始舞蹈、生殖崇拜与“求偶舞”、反应征战生活的古武舞和原始祭祀舞蹈。在林君桓的《当代舞蹈美学》中,作者从艺术起源理论探讨了舞蹈的起源,它们分别是模仿与再现的舞蹈、诗言志与舞宣情、从游戏人生到游戏舞蹈、从舞巫同源到祈望胜利、永恒主题与舞蹈、辛苦劳动与轻松舞蹈。不管舞蹈的起源有多少种,它们当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起源都是源自人类内心的一种冲动。

笔者根据以上专家提出的舞蹈起源的学说归纳为模仿说、表现说、说、游戏说。笔者认为归纳的这四种舞蹈的起源说,包括了以上两本书中舞蹈的起源说,生产劳动和古武舞以及祭祀舞蹈都是属于对生活中某些场景的一种模仿,把它们归类到模仿论;生殖崇拜与舞蹈属于说;舞宣情属于的是表现说;还有一种就是德国席勒提出来的游戏说。

(一)舞蹈起源的模仿说

最早提出完整的模仿论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认为人类在孩提的时候就有了模仿的本能。关于舞蹈的起源中,模仿说是最早被人所认可的,模仿是对于生活的模仿,舞蹈是肢体为媒介的。当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或事物要讲述给别人,我们还不会使用语言,在我们表达给另一个人这种意思的时候,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它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了,人们只是去模仿它,然后讲述给其他的人,这其实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这个模仿的过程中运用的人的肢体,也就是舞蹈的雏形。

(二)舞蹈起源的表现说

所谓表现说也就是中国最早的“言志说”,最早出自先秦时期《尚书・尧典》,表现就是一种情感的体现,表现的是人的内心的感情。

(三)舞蹈起源的说

性是人与动物相同的生理需求,但是只有人类才有,能在中产生快乐的也就只有人类。都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体现,起源的舞蹈是对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不只是动作,更重要的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生命的冲动。

(四)舞蹈起源的游戏说

游戏说最早是德国的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关于游戏说,人们说人类的舞蹈都是从游戏中得来的。不管是舞蹈起源的模仿说、表现说,还是舞蹈起源的说和游戏说,它们都是人类生命冲动的一种体现,舞蹈的产生与生命体的运动是分不开的。模仿是对于生活自然一切的模仿,人们正是由于模仿才得以交流和表达;表现说体现了人类生命的发泄,人类要通过肢体的动作去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说是人的生理机能的一种体现,唯独人类才有的,为舞蹈的生命冲动提供了参考。

三、总结

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人的生命本质的一种体现,探讨其生命本质要从起源说中进行探讨,这样能抓住最原始的东西,抓住舞蹈产生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舞蹈起源,归纳为模仿说、表现说、说、游戏说,从这四种舞蹈的起源中阐述了舞蹈生命冲动这一个舞蹈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伊莎多拉邓肯.邓肯论舞蹈[M].张本楠,译.北京:九州

出版社,2006.

[2] 吕艺生.舞蹈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4.

[4] 林君桓.当代舞蹈美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

社,2003.

[5]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58.

第5篇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下)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中的一节内容。谈到生物的进化,自然要先探讨地球上的生命起源,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本节内容与传统的章节相比有很大不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抽象性,这无疑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应紧扣课程标准,抓住重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生命起源相关知识一直是学生感兴趣、想探索的一个话题。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这个问题却解释不清。因此,我们先让学生在课前分组进行材料的收集,并联系生活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针对本课难点――米勒实验制作了微视频,该微视频打破传统,采用一步一动、视频与图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发现,不仅能培养他们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还能使其进一步理解、掌握关于生命起源的一些假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培养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教学环境与准备

联网状态的计算机、教师提前制作好的相关微视频、学习素材、微课程实施方案等。

教学过程

1.兴趣先导,视频引入

出示46亿年前的地球火山喷发、熔岩瀑布、炽热炎炎等图片,使学生意识到原始地球上并没有生命,原始大气中也并没有氧气。然后用模拟原始地球环境的相关视频导入本节课课题。

O计意图:这样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一下进入活跃状态,并能使学生愿意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做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能为学习“米勒实验”做好铺垫。

2.角色互换,从学生的角度讨论众多起源学说

师:关于生命的诞生众说纷纭,你知道哪些?

生1:中国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有神创造万物的传说。

生2:那是神话传说,没有切实的证据。有没有可能是自己产生的?古语不是有“腐草为蝇,腐肉生蛆”一说吗?

生3:早在1860年,巴斯德就用曲颈瓶实验证明肉汤不能产生微生物,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其实,有关生命起源的推测不仅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需要确凿的证据,更需要严密的逻辑。

学生从思考这些理论,转为用严密的科学思维去判断哪些理论更为可靠。

设计意图:以对话的形式,从学生的角度概述生命起源其他观点,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还使其感受到团队学习的氛围,并愿意融入其中,自然感受到化学起源学说更可靠。

3.生命起源学说中“化学起源学说”――米勒实验

师: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温度逐渐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那么原始地球为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哪些条件呢?在这些原始条件下,能产生生命物质吗?这些问题引起了科学界的思考。

教师将原始地球条件与米勒实验进行分步对比,解释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有机小分子的形成。

师: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等,并没有氧气。米勒将这些气体注入密闭的装置中,模拟原始大气。在原始海洋底部有持续不断的地热,能不断地为原始大气补充水蒸气(如图1)。

除了地热外,原始地球的空中还有电闪雷鸣。为了模拟闪电,米勒让正负电极在充满原始大气的容器中持续放电(如图2)。

在装置下方有一个冷凝管,你知道模拟的是什么吗?对,原始地球还会降雨,原始大气的物质会随降雨落入原始海洋。米勒通过活塞取样找到了氨基酸等有机物,为生命诞生提供了重要证据(如图3)。

设计意图:分步对比使复杂的米勒实验简单化、情境化,让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使抽象的实验教学即使没有教师也可以顺畅进行。同时,学生能感受到科学的推测不仅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需要确凿的证据,更需要有严密的逻辑。

4.知识巩固,形成结论,探索新知

师: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地球上的生命到底起源于哪里?目前尚无定论。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争论,对促进人类的认识是非常有益的。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科学家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不能沿着科学家的足迹继续探究呢?

设计意图:该环节不仅强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还希望能培养他们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5.总结反思,自测评价

(1)画龙点睛

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形成了降雨,这些――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中。

(2)慧眼识珠

①原始大气层里不含( )

A.氧气 B.氢气

C.甲烷 D.硫化氢

②关于科学推测,正确的叙述是( )

A.科学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

B.科学推测需要严密的逻辑

C.科学推测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D.以上三项都需要

(3)资料分析

图4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请填写出该装置中的一些名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米勒在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等气体。该装置模拟了――的条件和――的成分。

②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为其提供能量。

③B中为――。

④C中为含有――的溶液。

⑤米勒的实验说明:――。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分析科学家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无论学生支持哪一种观点,或许他还有自己的观点,都需要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这些观点,这样人们才会信服这些观点。因此,我们不是要学生接受哪种观点,而是让他们了解这些观点,学习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为他们以后的探索或接受新观点提供一个基础。当然,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还有许多难题有待研究和解决,这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合作,所以学生要学好各门功课,为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设计亮点

1.教W设计

(1)分角色饰演――紧扣学生心理

我们以对话的形式,从学生的角度讨论众多的生命起源学说,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还使其感受到团队学习的氛围,并愿意融入其中,自然感受到化学起源学说更可靠。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谈论生命起源的后续过程甚至生物进化,如人类的起源以化石作为直接证据等。

(2)米勒实验――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体会证据和推测之间的关系

我们围绕证据和推测之间的严密关系介绍米勒实验,将Flash、视频分散穿插其中,以达到普通PowerPoint的视频效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推测不仅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需要确凿的证据,更需要有严密的逻辑。

(3)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在“巩固知识,形成结论”环节,我们告诉学生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争论,对促进人类的认识是非常有益的。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科学家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由此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沿着科学家的足迹继续探究。

2.技术支持

(1)微视频――美观实用,绘声绘色

在视觉效果上,微视频不拘泥于固定思维,大胆使用Camtasia Studio软件,通过转页、缩放动作等功能生成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做到了视频与PowerPoint的完美结合。

在内容呈现上,微视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比较震撼的视频导入课题;而对于生命起源的众多传说,则采用对话的形式,形象生动,内容充实。

第6篇

读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后,更加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仅仅是说大自然,我们人类的生活亦是如此,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阐释了生物的进化原理,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一些关于物种起源读后感,请您阅读。

物种起源读后感1我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知道他是英国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物种起源》是它的代表作,它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同样值得钦佩。他的那种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本书概括地总结了他对自然界观察所得的基本事实、思想、结论和推论。达尔文进化的动力则是:自然规律、食物得失、繁衍的能力、新种持续产生、不适者淘汰。而最大的原因是食物来源和繁衍能力。

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因此进化论从此取代了神创论,并且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

达尔文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虽然达尔文在完成《物种起源》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要完成该书的决心。我想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才使得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该书中运用了大量资料。并最终证明了形形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且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物种起源》是世界生物进化很有价值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深切关注生物土地家园的,以灵魂回应灵魂之书《物种起源》具有很多的重大意义: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标志着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著,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其中也不乏一些伟人对它的高度评价。马克思就认为《物种起源》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李卜克内西则认为它是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而英国植物学家华生则认为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我想也许华生的评价有点极端,因为在未来的世界谁也无法预知,但这已经充分说明了达尔文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当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不仅仅是生物进化论值得我们学习,其中还有更多的观点,如自然选择学说,遗传变异,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这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总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我是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

物种起源读后感2我们在探讨信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有关对进化论的争论,有些人把之当作不争的事实,而有些人则认为其一文不值,有时双方各执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大多数参与这一争论的双方都没有读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在尝试着读这一本书,那些有意无意的争论我能从这里明白许多!

首先:什么是生命的起源?这是这本书最为基础的一个问题。

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但毕竟整本书也就是在探讨物种的问题,这是假设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有许多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它当作生命起源的权威,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这本书里,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

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所接受的理论。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所接受的理论。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相信上帝是违背科学和理性吗?

达尔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结论,这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还是一个不得已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常听说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学的"或"科学已经否定了上帝"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学的,至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商酌的。正如达尔文一样,我们会思索、探讨最初的起源的问题,但如果不承认有上帝的话,将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往往会不得不以很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在解释生命起源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是要靠信心来接受的,也既是说,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应该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信仰里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法拉第、爱因斯坦、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学和理性来作为这些事的依据这里有似乎有些牵强吧。

物种起源读后感3一个月来,我对《物种起源》进行了持续的阅读和研究,体验到了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达尔文理论的核心乃是“自然选择”,这是一个虽不复杂,但易被误解的概念。赖特在《道德的动物》中对这个概念的概括很是到位,这里借鉴一下,“自然选择”就是:如果在一个物种中个体之间存在遗传性状的变异,且某些性状比另一些更有利于生存和繁殖,那么,前者就会在群体中(明显地)扩散开来,结果(显然是)物种中遗传性状的总体表现发生了变化。达尔文就是利用这一模型,对生物世界的各种现象展开了解释。自然选择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一点只有亲自看一看此书才能理解。这本书内容丰富,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仅谈谈我印象较深的几点吧。

一、博物学。这个学科有什么特点,看看达尔文的著述就很明白了。对海量资料地把握,是我最为惊叹的。博物学者的确很“博”,种植、养殖、观察、考察,从家鸽的毛色到白垩纪地质层的特点,无一不知。在对大量感性资料的占有基础上,博物学者们进一步整理、归纳,提出了诸多理论。许多现代科学如地质学、生物学等都产生自博物学。虽然现代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传统博物学似乎已“日薄西山”。但是,博物学或者说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方法,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影响依然很大。

二、大自然的“想象力”。书中对某些动植物有趣习性的描述让我不禁感叹自然选择的神奇力量。大自然造就了如此“计划周密”的行为,简直超越我们的想象。如第六章关于盔兰属植物“大水桶”的作用,真令人拍案叫绝。

三、达尔文谨审慎的学风。达尔文有理由为自己建立了这一解释力强劲的理论而骄傲。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达尔文并不自负,他对自己理论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并对所有质疑者者表示了可敬的尊重。如第九章“首次杂交不育性与杂种不育性的渊源与原因”这一节中,达尔文写道,“经过再三考虑,我确定这个结果大概不是经由自然选择而来的”。达尔文的谨慎还表现在他对人类认识局限性的承认。他在第七章中对为什么与长颈鹿亲缘很近的动物没有长出长脖子时,写道,“正如对为什么人类过去有的事情没有在这一国发生而在那一国发生这种问题,期望得到确切的回答一样是不合理的。”

本书的阅读使我理清了许多之前模糊的问题,如进化是否有方向,复杂性与适应性等等。但是,在我理解了很多的同时,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物种起源读后感4高中那时学生物的时候就听说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那时候一直备战高考,没有机会去了解这本书。所幸这个月去图书馆借了一本《物种起源》,看了这本书,不仅对之前生物课本的相关知识点印象有所加深,而且对物种起源过程感到神奇,更多的,是对其中的哲理的感悟!

《物种起源》自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众多市民的热烈欢迎,被争相购买。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震惊世界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已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在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下,创立了“现代进化论”。可以说,这本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最伟大、最辉煌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对人类历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达尔文在每个人都信仰神的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坚持自己的看法,与权贵斗争,即使被权贵刁难,他仍相信自己的结论的正确性,并且四处宣传自己的结论,唤醒封建迷信的人,这种为学术奉献的精神,很值得现今社会的我们学习。与达尔文相反的是医学家富兰克林,本来她发现了某一项研究,但由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并不接受她的研究,所以久而久之连她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研究的正确性,最终遗憾地放弃了这个结论,然而,两年后,两个年轻的医学家看到富兰克林的研究结果认为很有道理,两人开展了对这个结论的深入研究,最终发表所得结论一举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富兰克林辛辛苦苦研究了十几年最终就是没有坚持自己的看法最终将原本属于自己的荣誉拱手让人。所以,现今社会中的我们,现有的知识太多,这无形中给我们添加了许多条条框框,许多人有新的看法和研究但是不敢确认其正确性,使得很多研究无法更新,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应该扛起社会的责任,为科学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理论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生命的进化过程就是这个原理,不是环境适应生命,而是生命适应环境。能够适应环境的就能够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的就只能被淘汰,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最终有能适应环境的优秀基因的物种就能够一直保留下来并遗传给下去。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也是如此,许多人在抱怨社会不公中沉沦,最终被社会淘汰出局,然而真正有毅力的人却能够适应环境大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最终在生存斗争中胜出。

所以《物种起源》这本书的许多理论是能够应用到社会中的,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指引了我们该如何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功地生存下来,很有现实意义,我强烈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物种起源读后感5随著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世界及人的主体性,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题:

例如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么?。人及世界上各物种在进化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如果有,它同客观决定的力量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谁也解释不清楚

但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阅读当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逻辑推理。也就是说自然的选择与进化只是通过推理的论据来表达,是一种逻辑上的顺延。事实上,生物改变并不一定是按这种推理进行的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是科学的假设。达尔文证明自己理论的证据是缺乏说服力的,只能解释一些不寻常的现象

他却由这些特例推广到普遍进化,因而只能是特殊基础上的假设。的确,达尔文的理论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如果生物真是由一个物种向另一种物种进化而来,那么必定存在物种间的过渡类型。可是为什么我们所发现的化石中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证据?如果生物的进化真的是长时间的逐渐变化,那么从单细胞又如何产生出复杂多样的动物门类呢?从同一个祖先那里又如何进化出多种不同基因组合的物种呢?为什么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同时在地层中出现呢?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生物教学 能力

郑州大学生物工程教研室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连续数年开设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校素质教育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该课程旨在通过观察地史的生命,审视过去35亿年以来主要生物类群的延续发展及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来探索它们的起源、分化与绝灭问题。学生选学这门课不仅热情高,而且课后还能饶有兴趣地向同学、家人、亲朋好友讲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方面的知识,达到了增强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的预期目的。

作为一门校素质教育课,我们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教学中,自始至终努力渗透科学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结合《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方法与建议

(一)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通过教材中物种的起源、进化的证据和学说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创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观点;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

2.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我国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物种,以及我国在防治人类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互爱、爱护自己的群体、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天性,而作为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法制教育。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教育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爱,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法制观念。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可以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例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之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能丰富课本知识体系,将书本知识变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时,根据减数分裂知识微观抽象的特点,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将其直观、形象化。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真实、艺术地再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活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乐学情绪。总之,正确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握好度,利用板书、讲述、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需要强调的内容可以给以板书,适当时候加上肢体语言,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切忌过分依赖多媒体。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只有生物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学生的提高做好前提条件。生命科学是一个发展迅猛的学科,随时都会有新的研究出现,如果生物教师数年重复讲述教案,只会使学生如井底之蛙,停滞不前,并且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教好这门课,需要生物类教师不断地学习本专业前沿知识,运用现在的网络技术不断地查阅资料,更新教案,要跟上学科的前沿,跟上时代的脚步。

二、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探讨

学生对探索生命的奥秘,了解人类本身和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充满着求知欲和好奇心,客观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科学方面的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本身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本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将生命科学研究前沿与现实生活如何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怎样更好的将学术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在措施上保障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生命科学是一门迅猛发展的学科,面向非生物类学生开设有关生命科学的通识课程,对于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志英.论素质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时空,2009,(2).

[2]闫前荣.浅谈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25(3):81-82.

[3]党金鼎.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44-245.

[4]王莉.运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课件开发的基本思路及设计. 辽宁教育研究,2002,(3):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