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绿色建筑预评估范文

时间:2024-02-19 15:44:34

序论:在您撰写绿色建筑预评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绿色建筑预评估

第1篇

关键词:技术方案;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研究

在如今工业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建设领域中,绿色建筑的发展必不可少,其影响十分巨大,由此建筑的节能势在必行。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途径之一,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的研究与运用,从而对建筑的各项信息,例如其几何空间的信息、空间功能信息、相关材料和设备等等进行数据的统一管理,从而为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利用三维数据可视化技术能够实现对绿色建筑预评估,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绿色建筑评估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建筑领域也掀起了绿色建筑研究的热潮,但是目前国内存在着对绿色建筑本质认识模糊的现象,因此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有利于澄清概念,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起指导作用。首先我们回顾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现状,对现阶段研究绿色建筑评估系统有重大意义,我们可以了解国外成熟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例如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GBC的GBTool,通过从版本发展、权重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市场运用等方面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同时也看到它们的局限性。在分析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发展状况时,我们可以主要参考《中国生态住宅评估手册》和绿色奥运评估体系,通过对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施情况分析,提出绿色建筑评估必须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议,强调政府在发展绿色建筑中的作用。通过对各种体系的比较分析,构建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评价指标,分为目标层W,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对每个二级指标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阶段的评价要点进行说明。

国外的绿色建筑起步于建筑节能,在发展建筑节能的同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产生了绿色健康的建筑。如今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建立相关的而绿色建筑的预评估模型,自9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都建立了不同的绿色建筑的预评估模型或是系统,为绿色建筑的实践与推广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前景。目前较为成熟的几种预评估模型是BREEAM、LEEDTM和GBC,本文主要介绍其中一种BIM。所谓BIM是指建筑信息模型,其技术是建筑领域中的重要计算机应用技术,它能够有效的整合建筑的设计全过程,其中涉及的关于建筑生命的周期管理是绿色建筑的主要考虑与影响的对象。利用该项技术能够将建筑的各项物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对于设计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与评估模型,从而提高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中的管理。然而,我国的绿色建筑目前吃鱼起步的阶段,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制约因素也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与知识,缺少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互相影响及相关能源之间的分析和评估。如今,也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设计辅助系统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评估,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和推广也存在相关的问题,例如缺少有效的工具与技术的手段利用。

二、建立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

目前,很多应用在建筑领域的评估系统都是以后评估为主,一般而言在建筑使用一年后才进行评估。但是由于绿色建筑各项关键的要素都出现在其设计、规划和施工的阶段,因此后评估的系统并不适合于绿色建筑,由此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的利用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设计师在设计绿色建筑能有直观的评估。

1、预评估模型建立的难点

预评估模型的建立主要针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根据设计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来对绿色建筑进行一定的评估。因为不同阶段涉及的专业、外部条件、设计的理念等等因素也不尽相同,每个环节对于其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由于各类绿色建筑设计时涉及的相关规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又没有有效的手段和实施的方案对集成数据进行相关的规划调控,导致在绿色建筑的整个设计过程很难根据那些影响因素对其进行量化的分析与评估。

2、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

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的BIM数据集成体系建立的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绿色建筑的量化分析以及预评估。利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设计建立的三维信息BIM模型,其原理是以BIM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建筑相关数据的载体,从而对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材料利用、能源消耗等等方面的相关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然后利用分析的结果,对建筑在设计规划和施工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解决与优化,从而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和资源,也能最小限度的影响周边环境。而模型的建立,对于建筑空间的信息和功能、设备等进行综合统一的而管理与分析,从而对绿色建筑的各项指标分析提供依据,对绿色建筑进行相关专业的评估。

三、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的应用

绿色建筑的预评估模型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体现在很多方面,以下主要介绍了其中主要的三方面:

1、在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根据收集到的建筑规划方面的信息,例如建筑布局、场地分布、单体数据、道路设计、环境设计等等来对规划方案进行相关的分析,利用其中涉及的各项指标,结合各项影响因素,如日照、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等对建筑进行预评估,从而根据绿色建筑的相关设计规范对已有方案进行优化,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2、在技术设计与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目前的各种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结合基于技术方案设计的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建立的建筑能耗分析的可视化三维模型,能在建筑能耗分析方面对相关数据的生成以及建筑能耗分析产生的结果,对数据的处理实现可视化的模拟,能够有效的控制与评估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预定的节能标准。

3、在建筑室外绿化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根据建立的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对绿色建筑的周边环境进行一定的分析,植物绿化设计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温度调节、空气湿度、吸滞尘埃和衰减噪声等等,利用建立的三维建筑模型收集的相关数据对室外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各项影响因素对其的影响,从而达到设计方案的优化目的。

总而言之,基于技术方案设计的绿色建筑以评估模型能够实现“节能、节地、节材”这一目标,根据各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得出的评估结构,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案有重要的指导和优化的作用。同时根据其评估结果还能使得各项资源在建筑设计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对于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分析与评估,也能为建筑设计提出合理的技术方案,从而降低能耗并合理利用资源。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参考文献

[1]马智亮;BIM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问题和对策[J];中国建设信息;2010年

[2]支家强、赵靖、常晨晨;基于技术方案设计和运行管理分析的绿色建筑评价模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

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可再生能源利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Requirements i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Case study of one office building project in Tianjin

Li Bao-xin1,Yu Ying-yu2,Liu Xiao-fang1

(1.Tianjin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Tianjin300074;

2.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YantaiShandong264005)

【Abstract】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requirements exist in LEED, Green Mark, and China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as essential part for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n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in these standards. Finally, the sugges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in green non-residential building is proposed and one office building project in Tianjin is studied as study case.

【Key words】Green Building;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1. 前言

(1)绿色建筑作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降低污染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均有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要求,同时根据不同的绿色建筑评估等级规定了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策略。

(2)目前的绿色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利用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缺少完整详细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分析过程;往往是在现有设计方案基础上验证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是否达标;在现有设计方案基础上叠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以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初投资较常规系统高,上述问题可能会降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技术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同时盲目堆砌技术违反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

(3)本文主要关注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规定、不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研究,首先分析了美国LEED标准、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天津市绿色建筑标准对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关要求,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对我国绿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进行思考,并结合天津市某办公楼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

2. LEED评价标准中可再生能源利用

美国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标准是美国绿建协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提出的以商业运作为主要运行模式的国际化的认证体系,包含街坊(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和建筑(LEED for New Construction, Core and Shell Development, Schools, etc)两个层面的标准[1][2]。LEED标准鼓励和认可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分为两种形式: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和异地绿色能源。鼓励采用项目现场可再生能源的自给来减少应用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与经济负担,其评价是基于场地内可再生能源提供的量占建筑能耗费用的比例,不同评分对应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求如图1所示。异地绿色能源在于鼓励建筑应用电网资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通过至少为期2年的可再生能源合同来从异地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来满足建筑35%的电耗。

图1LEED NC标准中不同评分对应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求

表1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可再生能源比例与评分

3. Green Mark评价标准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Green Mark标准是由新加坡建设局制定并主导实施的、实践比较成功并在亚洲国家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一套评价标准。该标准鼓励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评分根据建筑的预测能源效率指标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电耗的比例来进行(表1),最高得分为20分[3]。

4.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规定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申报中最常使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主要有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在此标准基础上衍生出许多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天津市绿建标准)是结合天津市的地域特点和发展情况而制定的,天津地区的所有绿色建筑项目均应依此标准进行评价。天津市绿建标准中规定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满足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25%,或可再生能源提供采暖(制冷)满足建筑热(冷)负荷的10%或者地热供暖满足建筑热负荷的20%),得分20分,并设有优选项鼓励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对应的评分如图2所示[4]。

图2公共建筑中优选项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

图3天津市某三星级办公楼方案示意图

图4建筑屋顶的太阳辐射模拟分析

5. LEED、Green Mark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内容对比

5.1LEED标准、Green Mark标准、天津市绿建标准在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都具有相关的要求,综合比较各标准中相关内容,其相同点主要体现在:

(1)各标准都将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作为评价建筑绿色与否的重要内容,鼓励建筑对场地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2)对应条款的评分都是基于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耗的比例,以此鼓励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多的采用。

图5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确定思路

表2三星级绿色建筑的优选项达标分析(公共建筑+设计标识)

5.2其不同点为:

(1)LEED标准除了鼓励采用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外还对异地绿色能源的应用进行鼓励,对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技术的应用具有促进作用,并对合同能源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关于可再生能源比例的计算,LEED标准基于建筑的能源账单,Green Mark标准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建筑总电耗的比例,天津市绿建标准基于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转为一次能源后占转为一次能源后建筑总能耗的比例;

(3)LEED标准中对可再生能源的界定与天津市绿建标准不同,其中LEED标准认为地源热泵等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形式不为可再生能源利用;

(4)对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定可再生能源利用具有必要性,而LEED、Green Mark标准的较高等级评定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要求相对较低。对于根据天津市绿建标准申报三星级设计标识的公共建筑而言,在所有优选项(12条)参评的条件下,至少需要满足9条,得分不低于14分。设计标识阶段优选项达标分析如表2所示。对于一般公共建筑项目而言,透水地面面积比通常会成为制约因素;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一般不具备实时报警功能;外遮阳以固定式外遮阳为主;利用旧建筑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在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条件下,优选项得分无法满足要求,公共建筑的项数也不满足要求。因此,对于绿色建筑目标为三星级的建筑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必不可少的。

6. 绿色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议及案例分析

6.1项目概况

本文以天津市某办公楼为例进行分析,该建筑面积为20000m2,绿色建筑目标为三星级(图3)。场地位于浅层地热能较适宜区,并具有地源热泵埋管区域。天津市太阳能资源属较丰富的二类地区,总辐射接近6000MJ/m2,可利用天数近200天,并且建筑屋顶遮挡较少(图4)。

6.2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的确定思路

根据项目功能及定位,进行绿色建筑预评估,确定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项目所在地的资源条件;同时注重技术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最终满足绿色建筑评价要求(图5)。

6.3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技术与经济适用性比较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地热水供暖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是通过设置太阳能集热器、水箱等设备将太阳能转换成生活热水的热能。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浅层地热能进行供冷供热,充分利用了土壤的跨季节蓄热。地热水供暖系统以地热水及其尾水梯级利用作为供暖热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经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较(表3),本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为太阳能空调系统耦合地源热泵系统,其中生活热水作为空调系统的一个用户末端对太阳能进行利用,最总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约为30%,远大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要求的10%,为项目达到三星级提供有利条件。

表3本项目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较 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表1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可再生能源比例与评分

7. 结论与展望

LEED、Green Mark标准中关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关内容对国家绿色建筑标准的相关内容具有启示作用,应完善天津市绿建标准中对异地绿色能源的要求,以此促进合同能源、智能电网等技术的应用。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关注以下方面:

(1)在规划和方案设计阶段,将可再生能源利用考虑在内,不同的项目有一定的差异性,应结合项目的定位和功能,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比较,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运营管理便利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确定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

(2)三星级公共建筑应优先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

(3)对于地热水供暖系统,在有资源条件的项目中可采用,但是地热井对地下地质结构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参考文献

[1]LEED 2009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2]LEED 2009 for New Construction.

[3]BCA Singapore, BCA Green Mark for New Non-Residential Buildings Version NRB/4.1, 2013.01.

[4]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Tianji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DB/T29-204-2010.

第3篇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摘 要:较传统建筑而言,绿色建筑更多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其风险因素更为突出,而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绿色建筑风险更有利于推广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本文从需求侧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调研不同消费者对20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感知,并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论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认为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较大的因素共4项,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比有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态度更消极,且具有不同学历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感知几乎无明显差异.本文对于有效管理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和推广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60-08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811)《基于工作过程的建设项目全寿命造价管理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1 引言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绿色建筑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新形势.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更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1],因此,在资源高需求和低储备的大环境下,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2],但研究显示,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2-4],主要是因为绿色建筑在功能上较传统建筑而言对建筑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只为人们提供居住场所,还需要有高资源利用、低环境影响和高居住舒适性[3-4],而这些高要求将会带来的更多的风险,再加上绿色建筑的高成本,使得绿色建筑在我国推广困难重重,绿色建筑风险也逐渐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焦点.从现有文献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都是从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视角,对绿色建筑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试运营阶段、运营维护阶段等多环节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且风险的主体来源多为设计方、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等[5-7],但绿色建筑能否真正推广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最终使用者即消费者[8],尤其是绿色住宅,所以从需求侧的角度对绿色建筑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是必要的.本文试图从需求侧角度对绿色建筑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期为更好地管理绿色建筑风险提供参考.

2 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识别

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绿色建筑风险就是探究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感知风险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二是风险事件的严重程度[9].已有文献表明,感知风险是一个多维变量,Jacoby和Kaplan(1972)提出消费者感知风险包括经济风险、功能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五个维度[10],在此基础上,Stone和Gronhaug(1993)提出了感知风险的第六个维度:时间风险[11],Jarvenpaa和Todd(1996)提出了安全风险和隐私风险[12].此外,我国学者吕彦氛(2011)在绿色食品感知风险构面研究中指出感知风险包括身心安全、时间、情感、财务、功能和机会成本六个维度[13].由于绿色建筑不涉及时间、隐私、心理和社会影响的问题,所以本文不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又因为身体风险是安全风险的一部分,所以将身体风险纳入安全风险中.此外,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政策法律还不健全,在需求侧角度上也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增加政策法律风险作为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另一维度.综上,本文将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安全风险、功能风险、机会成本风险和政策法律风险.

2.1 经济风险

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使得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需要消耗更多的设备和材料,再加上绿色建材的高价格,导致绿色建筑成本高于普通建筑,而这些高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由消费者买单[4],所以消费者在经济上将面临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购买成本风险、转让成本风险、使用成本风险和维护成本风险.购买成本是指购买绿色建筑所需支付的费用,转让成本是指在购得绿色建筑后将绿色建筑转让出去的成本,使用成本是指在使用绿色建筑过程中所需支付的物业费、水电费等费用,维护成本是指在使用绿色建筑过程中由于维护绿色建筑所需支付的费用.

2.2 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是指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可能威胁自身安全的风险,包括管理安全风险、使用安全风险和健康安全风险.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运营维护进行管理,管理水平低,再加上绿色建筑通常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在运营维护过程中,绿色建筑是否易运营维护,维护是否到位,都是消费者面临的管理安全风险.使用安全风险是指消费者在使用绿色建筑的过程中由于对新技术使用不熟悉、不到位等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健康安全风险是指消费者在使用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担心新产品、新材料的应用对自身健康造成伤害的风险.

2.3 功能风险

功能风险是指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后担心其不能达到预期的功能.因为绿色建筑是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等手段,以在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但消费者担心自己购买的绿色建筑并不能实现资源节约的目的,不能给消费者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2.4 机会成本风险

机会成本风险是指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后不能消费其他产品的最大价值.消费者消费绿色建筑一般是购买绿色住宅,而绿色住宅的价格一般较高,需要占用消费者大量的资本,而消费者会在购买绿色住宅后因为资金问题而不能再消费其他同类产品而产生后悔等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机会成本风险.

2.5 政策法律风险

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关于绿色建筑的政策、法律、法规、评价标准均不完善[14],在绿色建筑使用过程中,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伤害时,极易因为新工艺、新技术等评价标准和政策法规的不明确产生纠纷,所以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时还面临一定的政策法律风险.

3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评估包括对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评估和风险事件的危害程度评估两部分.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本调研问卷基于文献资料整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卷说明,用以介绍本次调研的背景、研究目的、填写方式等信息.第二部分为个人背景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情况[15],以便进行分类分析.第三部分为风险因素,是整个调研问卷的主体,本部分列举了基于需求侧的绿色建筑风险因素清单(详见表1),采用Likert五点评分法,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感受对各风险因素的可能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打分,其中,对于风险发生概率而言,1代表不可能发生,2代表发生的可能性极小,3代表偶尔发生,4代表很有可能发生,5代表经常发生,对于风险危害程度而言,1代表危害很小,2代表危害较小,3代表危害程度一般,4代表危害较大,5代表危害很大.

本研究以合肥市消费者为例,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选取合肥市部分居民进行预调研,发现具有不同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其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感知也是不同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在合肥市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调研,运用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随机抽取居民进行抽样调研.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352份,剔除不完整问卷和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1200份.通过对调研问卷内容进行整理,最终形成调研数据,本研究利用spss16.0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从被调研者背景资料来看,被调研者抽取结构较合理,受教育程度较高.在所有被调研者中,有29.71%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没有认知,37.76%的消费者只听说过绿色建筑但不了解,22.96%的消费者只对绿色建筑有总体上的认知,还有9.57%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非常全面,详见表2.对绿色建筑具有不同认知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感知差异对比将在之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总之,问卷回收的质量较好.

为验证调研数据的可信度,本研究对所得数据进行信度检验,通过Cronbach’s Alpha系数判断调研数据的可信度,当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7 -0.9内表明数据的可信度较高.在本次研究中,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37和0.852,均大于0.7,所以本次调研所得数据可信度较高.

4 数据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集中趋势和变异性度量统计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集中趋势和变异性.其中,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集中趋势的度量方法,用标准差度量变异性.平均数是反应被调研者意见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标准差是反映被调研者意见集中的重要指标,标准差越小,表明被调研者的意见越集中.

从表1可以看出,在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集中趋势和变异性度量统计分析中,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大致相同,且标准差较小,说明调研数据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且被调研者的意见比较集中.

4.1.2 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排名前10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

以平均数作为依据,把表1中的各个因素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分别筛选出排名前10的风险因素,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发生概率排名前10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中有4项属于安全风险,3项属于经济风险,2项属于政策法律风险,1项属于机会成本风险;危害程度排名前10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中有2项属于经济风险,有5项属于安全风险,2项属于功能风险,1项属于政策法律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在排名前10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有4项,如表3中灰色部分所示.

安全问题是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时最关注的问题,绿色建筑同传统建筑的最大的区别是绿色建筑采用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建设,由于消费者对其认知不足,致使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安全性感到担忧,再加上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不成熟,所以消费者感知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较大.

4.1.3 讨论与分析

在经济风险方面,发生概率较大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有3个,危害程度较大的因素有2个,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因素只有“绿色建筑购买价格较高”.由于绿色建筑采用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建设,绿色建材的费用较高,所以绿色建筑较普通建筑而言,建设成本较高,这些成本最终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这种转移更多的是体现在绿色建筑的购买价格上,所以在经济风险方面,消费者感知“绿色建筑购买价格较高”风险的发生概率较高,对消费者的危害更大,所以在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减少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进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价格,这也是有效推广绿色建筑的重要手段.

在安全风险方面,危害程度和发生概率较大的因素明显增多,同时具有上述特点的风险因素包括“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运营维护”和“绿色建筑不易维护”两项.这说明,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更加关心绿色建筑的安全性.因为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消费者认为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绿色建筑进行相应的运营维护,并且其危害程度较高.又因为绿色建筑采用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所以消费者认为绿色建筑维护较难.针对这两种风险,应该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建筑经验的管理人员,掌握和了解绿色建筑的运营维护相关知识和方法,降低由其引起的安全风险.

在功能风险方面,消费者认为“绿色建筑不能减少环境污染”和“绿色建筑不能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条件”这2个风险因素的危害程度较大,但发生概率不高.绿色建筑的初衷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消费者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所以消费者认为在功能风险方面,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不高,但其危害程度较大.基于此,必须做好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力求实现绿色建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环境的目标.

在机会成本风险方面,消费者认为“由于购买绿色建筑而不能购买传统建筑而感到后悔”风险因素发生概率较高,但是危害程度不大.因为绿色建筑的购买成本一般较高,占用消费者大量资本,相对于环境资源保护而言,人们更偏好于持有资金,所以当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建筑后,当遇到价格更实惠的普通建筑时,通常会产生后悔心理,这进一步证实了消费者认为“绿色建筑购买价格较高”这一风险因素,所以如何控制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是推广绿色建筑的关键.

在政策法律风险方面,消费者认为“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纠纷”这一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较高且危害程度较大.因为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所以有关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这意味着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伤害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维护消费者权益.所以,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完善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体系.

4.2 推论性统计分析

4.2.1 独立样本T检验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所有被调研者中,部分消费者对绿色建筑具有认知,部分消费者没有认知,而有无绿色建筑认知是否影响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判断,本文将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4.2.1.1 有、无绿色建筑认知的风险因素发生概率两组数据T检验

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在表4中,T值表示有、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的感知差异,T值越接近与0表示两者的差异性越小;Sig.表示两类被调研者对于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的意见差异的显著性水平,当Sig.≤0.05时,表示两类被调研者对于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的意见具有显著差异,反之,无显著性差异.

如表4灰色部分所示,存在显著差异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有“绿色建筑结构不安全”、“绿色建筑不能实现节能”、“绿色建筑不能减少环境污染”三个,且后两者属于功能风险方面,说明有、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感知的显著差异主要集中在功能风险上,且T值均显示为负值,表明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认为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这可能是因为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功能不太了解所致.在表4中,20个风险因素有18个因素的T值为负值,这表明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比有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认为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发生的概率大,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时将更为谨慎.

4.2.1.2 有、无绿色建筑认知的风险因素危害程度两组数据T检验

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危害程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在表5中,灰色部分表明有、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在风险因素危害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有3个,分别是“绿色建筑不能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条件”、“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纠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完善导致纠纷”,且T值均为负值,表明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认为这些因素发生后的危害程度更大.

在表5中,20个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中,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对其中17个因素的危害程度的估计值大于有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这表明,从总体上看,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认为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发生后的危害程度更大.结合上述关于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的研究成果,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态度更消极.

4.1.2 一维组间方差分析

本研究中接受调研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学历,因为学历是影响消费者接受绿色建筑信息渠道和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学历也影响着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力和判断力[15],所以本研究将消费者的学历分为四类,并对这四类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感知一致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6和表7.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除了“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不知怎么使用绿色建筑能实现节能”这一风险因素外,所有因素的Sig.均大于0.05,表明这四类消费者对所感知的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判断没有显著性差异.

虽然“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不知怎么使用绿色建筑能实现节能”这一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四类消费者对这一因素的感知不一致,但究竟哪类消费者对这一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存在差异不能从检验结果中明确看出,所以运用检验配对比较Tukey’s post hoc方法对这一风险因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检验结果见表8.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在Subset for alpha=0.1第一列中,具有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的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的结果差异显著;在Subset for alpha=0.1第二列中,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的结果差异显著.所以,显著差异主要出现在学历在初中及以下、大学和大学以上的消费者中.从表8中可以看出,对于“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不知怎么使用绿色建筑能实现节能”风险发生概率的平均数而言,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学>大学以上,可见,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感知差异主要集中在学历为初中及以下消费者认为这一风险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而其他消费者认为该风险发生概率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消费者担心自身学历低,对绿色建筑技术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从自身角度考虑对这一风险发生概率有所高估.

5 结论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论性统计分析方法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对1200名消费者进行背景资料统计分析可知,大部分消费者具有绿色建筑认知,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但部分消费者从未接触过绿色建筑.本次问卷调研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37和0.852,调研数据的信度较好.

(2)在描述性统计分析中,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排名前10位的因素有4个,分别是“绿色建筑购买价格较高”、“绿色建筑不易维护”、“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运营维护”、“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纠纷”,在我国推广绿色建筑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发生概率高和危害程度大的风险因素.

(3)在推论性统计分析中,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比有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态度更为消极,在消费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将更为谨慎;通过一维组间方差分析发现具有不同学历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感知比较一致,仅仅对“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不知怎么使用绿色建筑能实现节能”这一风险因素的感知存在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陈实.对绿色建筑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3(34):268-270.

〔2〕刘静乐,王恩茂.基于灰色关联故障树的绿色建筑设计风险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4,28(2):17-21.

〔3〕万欣,秦旋.基于实证研究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J].建筑科学,2013,29(2):54-61.

〔4〕伍珊珊.基于消费者角度的绿色建筑舒适性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3):14-15.

〔5〕荆磊.我国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风险识别与评价[D].厦门:华侨大学,2012.

〔6〕秦旋,荆磊.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评估与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的探索[J].土木工程学报,2013,46(8):123-135.

〔7〕谢芳.绿色建筑工程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价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3.

〔8〕曾华华.绿色建筑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业,2012(31):86-88.

〔9〕Bauer R A. 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 in 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nging world [A]. Hancock R S. Proceedings of the 43rd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C].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960:389-398.

〔10〕Jacoby J, Kaplan L. 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 [A].Proceedings of the 3rd Annual Conference for Consumer Research[C], Chicago: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1972: 382-393.

〔11〕Stone R N., Gronhaug K. Perceived risk: Further consideration for the marketing disciplin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27(3):39-50.

〔12〕Jarvenpaa S L, Todd P A. Consumer reactions to electronic shopp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1996,1(2):59-88.

〔13〕吕彦氛.绿色食品感知风险构面实证研究[J].合肥农业科学,2011,17(3):77-80.

第4篇

关键词: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评估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口号后,“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热潮。所谓“绿色建筑”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

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1绿色建筑设计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

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巨大,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资源再生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现有建筑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在今后30年内,还要建设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2以低耗为核心发展中国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内,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为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以示范城市和示范项目为代表,在经济许可的范围内,鼓励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减少资源使用的同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迅速在最大份额的中低端市场推行以减少使用!合理使用资源为主要策略的低成本路线,即现阶段中国绿色建筑应以低耗为核心。

1.3坚持适当技术原则,强调“整体设计”思想。

适当技术原则的内涵,所谓适当技术就是尽量采用符合当地产业,设备、材料和劳动水准的技术,因地制宜,积极适应建筑物所在地的环境条件,保持当地的文脉和传统。如某科技大学在陕北黄土高原所发展的现代窑洞住宅设计,利用最简单的玻璃温室、浮力通风、太阳能热水和天窗采光等技术,不但使窑洞居住环境大为改观,甚至使采暖能源节约了60%以上。

所谓整体设计,就是要从全球环境和资源出发,应用经济可行的各种技术和建筑材料,构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体系。如何在设计之中应用高技术和优质的材料,就是要应用寿命周期评价方法予以权衡,现在欧美应用的高技术绿色设计方法往往和智能建筑设计相结合,智能建筑是使用户发挥最高效率、低保养成本和最有效的管理建筑本身的资源,这与绿色设计的理念是一致的。

2 环境恶化与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让人类所存活的地球获得良性循环。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是恢复和保持生态圈有机统一性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自然才有活力对抗人类行为给自然造成的环境压力,并保持较强的活力。不幸的是,不管现在如何努力去抑制环境退化,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仍使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在未来的数十年之间保持高浓度,这意味着我们所做的努力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效果。这说明环境恶化、生态被破坏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可见改善生态的工作至关重要,同时也非常紧迫。

3 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

3.1重视“绿色建筑设计”

建筑行业会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以及施工的全部过程,会仅仅围绕“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研究及实践;

3.2发展新型“绿色建材”

近年来“,绿色建材”已经发展迅速,但其作为“绿色建筑”的物质基础,整体发展还不够平衡。“绿色建材”是指建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和物质的投入以及废物、污染物的排放,在制造的过程中,回收副产物,重新利用,降低环境的污染。我国为了能全面均衡的发展,必将继续制定淘汰落后产品以及限制使用产品的目录,最终形成制度,这将进一步加速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及推广;

3.3强调“绿色施工”

我国除制定强制性措施以控制施工污染以外,同时也会加快研究并推广以低污染、降耗、节能为特征的绿色施工设备;

3.4实施“绿色竣工验收”

作为施工管理和建设工程的最后环节,竣工验收对落实“绿色建筑”意义重大。会进一步将各类环保指标的评估纳入到《工程竣工验收规定》;

3.5制定“绿色技术标准”

建设部在2009年末、2010年初之际,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技术指标,由此可知,有关“绿色技术标准”的相关文件还会继续出台,会让该产业逐步做到“有法可依”。

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建筑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理想居住建筑模式之一。人类将运用科技手段制造出与自然和谐共存又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新一代的建筑师也必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必将承担起节能节地、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绿色建筑”。

4 绿色建筑的评价

建立绿色建筑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不仅需要环境工程师和建筑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还需要决策者、管理机构、社区组织、业主和使用者都具备环境意识,共同参与营建的全过程。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入,需要在整个程序中确立一个明确的建筑环境评价结果,形成共识,使其贯彻始终。因此,绿色建筑体系迫切需要现代科学评价方法作为实施运作的技术支撑。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生命周期评价法、美国的环境评估工程、法国的ESCALE法等等。

人工环境的营造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可以从不同层面划分为全球的、地区的、社区的以及室内的环境影响。此外,评价还涉及到其他一些重要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物理环境的影响(如噪声和气候)以及意识形态的内容(如景观、审美)等,而这些因素可能很难确定评价指标或者很难用一种清晰的因果关系来表达。绿色建筑评价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是一种定性问题的定量化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作为一种操作工具,它应对考虑环境设计的使用者提供帮助,从营造的每一阶段所采取的行动和列出一系列的指标信息而组织的。为此,首先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对所研究的问题要有明确的认识,弄清问题的范围所包含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需要明白研究是在怎样的一种前提下进行的,并且初始阶段所做的相关选择也必须弄清楚。评价方法的选择牵联着其他一些基本决定,如研究目标、边界、范围的设定。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应抓住系统中的关键因素进行评判,从大的方面着手,忽略不重要的细节。否则将增加评价体系的复杂性,而不易把握其实质。

5 中国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与评估研究展望

当前的建筑环境评估系统大多数有一种隐含假定,认为“绿色设计”包含着以下内容: 不断减少的资源利用和生态载荷、可持续、可循环、再利用等等。当然,在设计和评价上,全面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在确立明确可行的评估细则、严格的评估标准,以及确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并且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检测人员和评估人员、执法人员都确实履行其职责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当然,随着社会的普遍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应该是美好的,中国的绿色建筑也会出现重大进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在相关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中,中国的绿色之路必然是可预期的。

6 结语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它离不开全民的参与,通过我们共同的智慧、经验、勤勉和努力,我国的建设事业一定会走上一条环境和谐、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李耳.道德经[M]. 北京: 金盾出版社,2009.46.

第5篇

关键词 绿色建筑;评估;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7-0040-02

0 引言

绿色建筑是在经济与环境两个问题中有效地利用仅有的资源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的建筑。绿色建筑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使环境和经济方面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1 LEED-NC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内涵

1.1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场地

在建设活动中控制土壤侵蚀、水道沉积和扬尘产生,减少环境污染。具体评估得分内容如下:

1)场址选择。在选址过程中,优先选择不包含敏感的选址因素或受限制的土地类型,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2)开发密度和社区贯通性。优先选择城区场址,利用既有基础设施进行开发。保护绿地、保留栖息地和自然资源;

3)褐地再开发。优先考虑褐地开发,对被污染的地域进行开发,降低未开发土地的压力;

4)替代交通。对规划中的建筑进行交通需求测算,使建筑物临近公共交通设施,考虑公共交通的运用,考虑自行车存放设施,考虑为低排放和节油车辆优先提供停车位,考虑限制用户单独使用车辆的替代措施,为合用或共用车辆,优先提供停车位,降低因使用汽车而产生的污染和土地开发;

5)场址开发。考虑提高空地比例,保护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6)雨洪利用。收集雨水,采用自然或人工系统对雨水进行处理,用于景观浇灌、厕所冲洗等;

7)热岛效应。采用景观绿化遮蔽构筑物表面或在建筑物设置种植屋面,减少对区域气候、人类和野生生物栖息地的影响;

8)减少光污染。减少天空眩光,改善夜空环境,减少对夜行环境的影响。

1.2 能源利用与环境

必须满足的评估内容:

1)建筑能源系统运行调试的基本要求为:供热、通风、空调与制冷系统及其相关的控制系统,照明和日光控制,可再生的能源系统(风能,太阳能等)和生活热水系统等应进行运行调试,核实并确保主要建筑部件和系统是根据业主对项目的要求、设计意图和建筑文档进行设计、安装、校准并运行的,达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行费用、缩短回收周期、改善建筑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2)最低能效基准。设定基准建筑和建筑系统的最低能效基准,优化建筑围护结构、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和其他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实现最大能源效能;

3)制冷剂选用要求:新建建筑中的HVAC设备应使用不含CFC的制冷剂,从而达到减少对大气臭氧层破坏的目的。

具体评估得分内容如下:

1)能源利用最优化。采用计算机模拟确定有效的节能措施,使建筑围护结构和系统的设计能效最大化;

2)可再生能源利用。促进、提高对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指太阳能、风能、地热、环保水电、生物质能和沼气等的自供水平的认识,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轻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加强调试工作。要求在项目设计阶段就根据业主需求、设计基本原理及施工组织计划制定调试方案,在调试结束后完成系统手册,使操作系统的员工充分理解系统,使得经过调试的系统在最佳状况下运行;

4)加强制冷剂管理。不使用制冷剂或选用尽量减少甚至消除对大气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有影响的制冷剂,采用不含HCFC或哈龙的灭火系统;

5)投入运行后测试。制定测试计划来评估和验证建筑物及能源系统的实际性能,安装必要的测量仪表,检测建筑能源系统用能状况,比较实际性能和基础性能来评估能源使用效率。测试和验证时间为建筑完工投入使用后不少于1年;

6)使用绿色能源。鼓励和开发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环保水电等。

1.3 材料与资源

存放和收集可再生材料,具体评估得分内容如下:

1)建筑构件的再利用。延长既有建筑物的寿命,减少由于新建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带来的废弃物和对环境的影响;

2)建筑废弃物的管理。施工、拆迁等的废弃物,通常采用填埋、焚烧处理。要转化这种模式,在建筑生产过程中或在合适的现场加以再利用;

3)材料再利用。重复使用建筑材料和产品,降低对新材料需求和废弃物的产生,减少新材料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

4)再生材料的含量。增加对含再生材料的产品的需要,以降低生产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5)当地的原料、加工和制造。提高当地的资源利用,降低因运输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6)快速可再生材料。减少稀有原材料和再生周期长的材料的使用,取而代之使用快速可再生材料;

7)认证的木材。鼓励环境责任型的森林管理。

2 中国绿色建筑的设计

由于建筑生产过程的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他们追求绿色建筑的动机是不同的。政府是绿色规则制定者的代表,设计者是绿色规则实践者的代表。履行京都议定书等的相关国际承诺,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制定与自身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绿色建筑政策体系是政府的职责。

设计者应认识到绿色建筑不等同于在建筑中采用几个节能灯、安装几个节水器具的简单做法。在设计实践中,设计者通常会采用一项或者几项节能技术,或者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但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与绿色建筑还相距甚远。节能建筑未必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前提应是节能的建筑。社会赋予建筑生产过程的参与者的共同责任是力戒在绿色建筑上做秀、做假和虚热。

借鉴LEED评估体系的成功经验,绿色建筑体系需要政策体系、评估体系、设计体系的强有力的支持。绿色建筑的评估与设计过程应由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场地、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利用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创新设计六个方面组成,是跨学科的、贯穿于建筑生产的全过程,体现建筑生产的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

绿色建筑实践应从科研、规划、设计、采购、安装、调试、使用、计量等各个环节入手,系统的、全面的体现绿色建筑应有的风采。研究、开发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政策工具、评估工具和设计工具是中国建筑师、工程师面临的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工程咨询企业,绿色建筑评估咨询,绿色建筑标识认证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on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to carry out a simple analysis of consulting industry starting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consulting enterprises. Then to enter the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WOT consulting market is briefly analyzed; finally the engineering consulting enterprises to enter the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trategy consulting marke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ulting enterprise, evaluation and consultation of green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 logo

中图分类号: TL372+.2

1. 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业务启动背景

1.1绿色建筑评估咨询行业的发展历史

国内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给绿色设计咨询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早在2008年,即专业的绿色设计咨询公司进入中国的第5年,国内绿色建筑设计咨询的市场总量就达到了近12亿多元。

从2003年LEED认证进入中国的那一天起,专业的绿色建筑认证评估公司也进入了中国。在随后的8年里,随着LEED评估体系逐渐被商业地产公司在大范围内的使用,众多项目逐渐培育了一个新兴的设计咨询行业——或称之为评估咨询行业可能更为确切一点。

2006年起,中国本土“绿标”的颁布与实施,更是给这个行业的发展描绘出了广阔的前景与空间。

1.2国内政策背景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方面政策的倾斜和逐步的重视,绿色、节能也将逐步从提倡、鼓励发展变为奖励乃至强制。纵观2012年以来国家层面上的“红头文件”,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字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也越来越加重了“鞭策”与“激励”的色彩。

2012年4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提出,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167号文件将力推我国绿色建筑由“启蒙”时代向“快速发展”时代转变,凡是对绿色建筑事业发展有所追求者,均可从中得到明确的宏观政策导引。

通过以上分析,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是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业务必将成为工程咨询企业绿色业务的增长点。

2. 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行业现状

2.1行业现状及特点

据《中国房地产报》绿色地产调研小组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去除大型建筑设计院下属的业务部门,以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为主营业务,或副营业务的公司不少于116家,其中全国范围内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咨询机构为23家。因为进入门槛低,尚未对企业资质有要求,每年还会有不少之前从事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咨询、节能服务的企业进入到该行业。

2.2行业业务类型

2.2.1绿色建筑设计咨询与节能优化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

建筑物全年逐时能耗分析。

小区热环境,风环境,日照模拟评估,室内环境品质评估;自然通风,照明采光,

热舒适性评估。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墙体构造,遮阳,门窗幕墙系统节能方案设计。

节能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诱导式地道通风。

可再生能源技术可行性论证: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小型风力发电设计。

2.2.2绿色建筑标识认证

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为基准,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对申请评价标识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进行评估认证。包括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认证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两类。

2.2.3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示范项目认证

为适应住宅新理念、新技术的发展,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依照《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及其管理办法,对申请的住宅小区进行评估认证。

2.2.4 LEED咨询认证

LEED咨询认证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该体系遵循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政策和方针,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其被认为是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评估标准。

2.2.5绿色建筑咨询全过程管理

协助业主从项目的规划到正式运营,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开发,确保项目充分满足“四节一环保”的要求。

规划阶段: 小区环境分析,能源规划建议,节能技术论证。

设计阶段: 建筑能耗分析,日照采光分析,节能方案设计,节能产品选择。

施工阶段: 施工期间的室内空气品质管理,施工废弃物管理。

验收阶段: 建筑调试计划。

项目结束: 能耗监测,物业建议,宣传展示,教育示范。

2.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体主要分如下几种:

LEED(美国);

BREEAM(英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如上分析,因为准入门槛低,且目前我国行政主管部门尚未对企业资质提出相关要求,因此每年将还会有不少之前从事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咨询、节能服务的企业进入到该行业,因此可以预见该行业的市场竞争性将会比较大。

3.工程咨询企业进军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SWOT分析

3.1优势

工程咨询企业结合公司现有的工程咨询等专业团队资源,易于对绿色评价工作进行引导、整合,也更容易形成企业自有的服务产品架构,并能形成产品连动性,产生品牌利润与结构利润。其盈亏平衡点由企业自己决定,不受规模经济的行业盈亏平衡点的影响。

工程咨询企业,以工程咨询为先导,可以在占有市场信息资源方面领先一般企业。

工程咨询企业,以工程咨询业务为依托,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性经济分析评价优势,为业主提供绿色建筑价值工程体系,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工程咨询企业利用原有的人力资源,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

工程咨询企业跟设计院相比,更愿意花费人力资源与成本进行长时间的跟踪咨询服务。

3.2劣势

工程咨询企业与设计院比较,公司通常会缺乏建筑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资源,往往无法单独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咨询业务,在设计评估咨询业务方面通常只能采取配合或合作的形式介入。

工程咨询企业与从事绿色环保产品研发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相比,公司缺乏相应科研力量的技术支持,在数据的获得与计算整理方面需要与之合作。

3.3机会

1)国家对绿色产业的政策扶持与绿色评价标识咨询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目前正是该项新兴业务增长时期,对工程咨询企业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咨询业务尚未全面开展,国家对资质尚无明确要求,市场准入门槛较低。

工程咨询企业在设计资源与科研资源相对缺乏,但投入成本也相应较少,通过共赢合作可以弥补以上不足。

3.4威胁当前国际总体经济环境的急剧恶化,必然造成建筑投资的减少,从而影响咨询业务量,但这种风险已经属于大环境风险,不属于行业内竞争风险。

2)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业务对政策依赖性强,政策性风险较大

3)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业务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对拟进军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工程咨询企业而言,将会面临较强的同业竞争力。

4. 工程咨询企业进军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方略与建议

4.1市场定位要正确

1)建议工程咨询企业以全过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咨询服务为主营业务类型,避开与大型设计院开展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咨询服务的竞争;

2) 建议工程咨询企业选择一至二家业绩良好的中等设计院及科研院所作为战略性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4.2市场策略应得当

1)工程咨询企业应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价值服务,全过程+经济+便捷+价值工程=客户需要。

2)工程咨询企业应做好绿色文化的推广与宣传工作,一方面营造积极发展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创造其在业界的影响力。

工程咨询企业应提前介入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积累从业经验,培养从业人员,建立有影响力的示范性项目,利用企业自身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份额。

5. 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给工程咨询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拓展业务渠道的良机;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方面政策的倾斜和逐步的重视,绿色、节能也将逐步被提倡和鼓励。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业务,发展前景是无比广阔的。作为工程咨询企业,应该紧紧抓市场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长处,争取在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业务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并更好地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

参考文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绿色建筑[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布赖恩·爱德华兹(Brian Edwards). 绿色建筑[M]. 朱玲,郑志宇,译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赵群,周伟,刘加平.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刍议 [J].新建筑,2005(4):33-34。

第7篇

1.1建筑节能评估体系的发展现状全世界对建筑节能的关注到目前已有30余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也开始试行了相关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但对于建筑节能设计的评估起步较晚,目前,主流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主要为国外建立,如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提出的“建筑研究中心环境评估法”(BREEAM)、美国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加拿大等国的“绿色建筑桃战2000”(GBC2000)等,这些评价标准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具有清晰的组织体系,并兼顾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受到广泛的认可。我国建筑节能评估发展晚于国外,不及国外成熟,国内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评价主要采用国外标准,但随着近年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国家也陆续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能建筑评价标准》等相关建筑节能评价标准,对建筑节能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1.2对当前主要评估体系的思考尽管目前国内外相关评估标准比较成熟,但通过分析上述主要的建筑节能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可以发现这些评估体系主要采用后评估方式,即一般在建筑投入使用1年后进行,但众所周知的是,影响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前期的场地选择、规划布局、节能措施、材料选择、设备选型等对建筑节能设计的最终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后评估方式的滞后性,使设计者失去了在前期进行弥补和优化的最佳时机。而目前在建筑设计阶段的能耗模拟分析也往往在施工图完成后进行,一旦在模拟计算中达到预期的节能目标,则基本上没有再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的动力。如何使建筑节能设计评估更方便及时地反馈给设计人员,以便最大程度地为改进设计而服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评估中的应用

2.1BIM技术应用于节能评估的阶段及目标通过上述对建筑节能设计评估的现状分析与思考,笔者认为应用BIM技术进行建筑节能设计评估应区别于其他相关评价方式,主要在建筑前期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即以预评估的方式出现。其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对某建筑的节能效果作出评判,而更应着眼于为建筑节能设计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提供准确的参考。虽然当前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计算机进行能耗模拟分析计算已是普遍的评价方式,但相比成熟的后评估体系,这样的评价往往不够全面,重定量分析而轻定性分析,综合性和系统性有所欠缺,且由于技术上的局限,通常能耗分析软件专业性很强,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完成,造成了建筑设计与能耗分析、建筑专业与设备专业一定程度的脱节,不利于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和效率提升。BIM技术的出现使得建筑设计与节能设计可以结合得更加紧密,使建筑师能更加直观地对所设计的建筑进行节能评价,促进设计方案的优化完善。

2.2BIM技术实现节能预评估的可行性

2.1BIM可提供足够详细的数据信息建筑节能设计及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而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建立起来的建筑模型所含信息有限,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节能的评估,需要专业人员输入大量的数据,既费人力,耗时也较多,这就容易造成建筑能耗分析往往成为建筑设计后的附加工作,难以对前期的建筑设计产生影响,即使根据分析结果来对设计进行优化,也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效率不高。而BIM提供了设计信息极其完整的设计模型,只要模型达到必要的详细度和可信度,就能在前期设计阶段完成能耗分析,实现对建筑节能设计的预评估。

2.2BIM可实现数据信息的可交互操作尽管能耗分析软件数量众多,但这类软件通常需要不同的接口,采用不同的数据形式,彼此之间兼容性较差,往往需要重新建模并输入大量的专业数据,造成建筑节能各项评价之间比较孤立,综合性较差。BIM技术可有效地解决这样的问题,由于其支持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标准和GreenBuildingXML(gbXML)数据传输协议,使得建筑信息模型和大量第三方分析应用软件之间有了良好的接口,可以将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数据传输到分析软件,从而实现单一数据平台上各个工种的协调设计和数据集中,解决了建筑设计和节能过程中数据流被割裂、重复输入、数据流失、出现信息歧义和不一致的问题,提高了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

2.3BIM可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精确控制BIM的应用不仅局限于设计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管理、直至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因此能够更精确地控制工程的各个环节,保证工程质量。BIM精确的建模及碰撞检查技术可以使各专业设计相互矛盾冲突之处在设计阶段就得以被发现,避免在施工阶段频繁出现设计变更,造成延误工期乃至返工的情况。模型里详细的材料、构造、工程量、造价、生产厂家等信息使施工过程更加精确地被控制,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而这些信息也使得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更加方便,做到可视化管理。可以说,一个准确、详细的BIM模型可以真正达到“所见即所得”的程度,为预评估提供了最接近实际的对象,使预评估真正具有实际意义。

2.3BIM技术应用于节能预评估的方法

2.3.1建立评估体系建筑节能设计预评估的关键首先在于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全面准确地预测建筑建成后的能耗情况,就评估的内容而言,预评估与目前国内应用的建筑节能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无本质差别,但由于预评估在项目前期进行,其评估内容主要针对设计阶段。参考GB/T50668-2011《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国内评价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规划、围护结构、暖通空调系统、给水排水系统、照明系统、室内环境等方面

2.3.2建立建筑三维信息模型建立信息准确详尽的建筑信息模型是进行预评估的基础,模型包含的有效信息越丰富,预评估的准确度与详细程度也就越高。目前比较成熟的三维建筑设计软件有Autodesk公司的Revit、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Bentley公司的MicroStationTriforma等,尽管其各自特点和优势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参数化设计软件,建筑师运用此类软件建立起一个包含足够多预评估所需信息的建筑信息模型,如建筑的场地信息、周边建筑、道路、建筑材料、构造、物理性能以及设备等各专业相关数据,为建筑节能设计预评估各项指标分析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2.3.3数据信息分析及评估在建筑信息模型完整建立的基础上,将模型信息导入性能化分析模拟软件,如Ecotect、GreenBuildingStudio、EnergyPlus、DOE-2、IES等,可对建筑规划设计、围护结构、设备系统、室内环境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提取、计算、分析。在此模拟分析基础上,结合预评估的内容体系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各专业,进行优化调整。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