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消费水平提升范文

时间:2024-02-19 15:27:34
消费水平提升

第1篇

【关键词】金融 消费 支持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研究背景

我国GDP增长贡献率分析。近年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的贡献率一直很高,而消费相对不足。出口和消费规模过大,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因此,要想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增加消费在三驾马车中的份额。

近十年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在GDP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由2003年的35.8%升至2012年的55%,投资由2003年的63.3%降至2012年的47.1%,虽然2009年投资出现了大幅度上升,那是由于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影响造成的短暂现象。消费贡献率的不断上升、投资贡献率的不断下降,得益于近年来我国持续出台的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但是从横向来看,我国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旧偏低,与美国超过70%的消费贡献率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

我国GDP增长中的问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引起了很多问题,如不改变这种模式,我国经济不可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下去。

高投资困境。近年来我国严重依赖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已经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每年消耗全球60%的水泥和50%的钢材,高比例数字的背后是我国资源的过度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中国能源消费缺口不断扩大,2010年能源缺口总额为28023万吨标准煤,是2001年6531万吨标准煤缺口的1.76倍。我国不但能源消耗量大,能源加工转换率还偏低。能源加工转换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它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管理水平高低等的重要指标。2000年,我国加工转换总效率为69.04%,2009年为72.01%,十年仅提高2.97%。

高投资拉动不但带来环境和资源的代价,还使得政府债务增加,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据估计,我国地方债总额约为20亿元,跟高房价一起,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隐患,因此,今后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刺激政策,要想使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债务模式必须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国民消费,通过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

高出口困境。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得益于近年来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巨额的贸易顺差,带来了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截止到2014年5月,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已达3.94万亿美元。在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下,央行需要用大量的人民币来买外汇,也就是进行大量基础货币的投放,因此,很可能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元相对贬值的情况下,持有巨额外汇储备也是极大的浪费,美元每贬值1%,中国就损失将近400亿美元。另一方面,由于贸易伙伴国处于逆差,又引起了不断发生的贸易摩擦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影响我国国外商品市场的开拓。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原来的高投资、高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扩大内需,也就是刺激消费,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

制约我国消费能力的因素分析

我国消费贡献率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体系、金融歧视、近年来的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等等,这些因素加起来,制约了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

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下降到了30%~40%,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40%,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与其它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就在20%以下,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也一般在20~30%之间,因此,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近年来的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使得居民的实际收入大大缩水,严重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有限。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保障水平也在逐年提高。2013年,全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即五项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合计35253亿元,比上年增长4514亿元,增长率为14.7%。基金支出合计27916亿元,比上年增长4585亿元,增长率为19.7%①。但目前我国存在着缴费偏高的状况。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说,根据有关研究统计,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率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这一比例超过了大多数国家。另外,在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恩格尔系数又约40%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居民仅仅食品支出,就占用了将近40%的份额,再加上高比例的社保缴费率,居民用于其他消费的资金就显得少了很多。我国社会保障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保障水平低,在面临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时,社保资金能够给予的保障不足,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国居民的储蓄大多是保障性储蓄。

金融歧视的存在。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等多种业态。但是在诸多的金融机构中,愿意给居民个人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发挥。因此,必须探索金融支持消费的体制机制,改变以往的金融歧视,增加消费的GDP贡献率,才能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我国金融支持消费现状分析

关于金融支持消费的含义,目前并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笔者认为,金融支持消费是消费者个人享受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它对于补充居民消费资金的不足、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金融消费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跟巨大的需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商业银行是金融支持消费的主体。目前,提供金融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最重要的一类金融机构,它的业务主要包括负债类、资产类、中间业务类,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最齐全,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美誉。在提供金融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也是充当了主力军。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消费以各类消费贷款为主,并提供一些咨询、服务类的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提供的消费贷款目前主要以房贷为主,其次是汽车贷款,另外,还有一些商业银行提供较为细分化的消费贷款,但是基本上业务量很小。住房贷款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是纯粹的消费贷款,相反,它对于居民的其它消费还具有很强的“挤出效应”。因为房价居高不下,尤其是大城市的房价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一套房子就把夫妻双方三代人的积蓄搜刮干净,势必会影响到消费的支出额度。现在的房价已经出现了泡沫现象,各银行目前纷纷减少住房贷款。汽车消费也是一种主要的金融消费方式,但目前以年轻人为主,年长者一般不接受汽车贷款,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私家车有需求,另一方面还有之前的私家车主面临汽车的更新换代问题,也会形成较大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有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其它消费贷款形式,但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业务量比较小,还需要大力拓展。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通过提供服务等手段来获取利润的业务,不需要占用自己的资金,是我国商业银行今后发展的方向。在金融支持消费服务的提供中,以前主要是咨询类,现在各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理财、网络支付等服务,业务范围大大拓宽,但是跟国外商业银行及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保险公司对消费的保障开始显现。保险在金融支持消费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消费类贷款,一是因为目前社会资金需求大,商业银行愿意发放经营性贷款,该类贷款的资金成本低,规模经济优势明显;二是因为个人消费贷款相对来讲风险较大,个人缺少可以抵押的资产,信用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如果有保险公司的加入情况就会好很多,保险对于消费信贷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觑。我国也有一些保险公司开展了房贷险、车贷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尤其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比较受欢迎。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业务开展的并不顺利,有些保险公司又陆陆续续取消了房贷险、车贷险等。

专业性金融机构欠缺。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提供金融消费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很多,如金融消费公司、汽车消费公司等专业性贷款公司,市场规模也很大。但是我国的专业性金融公司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然也成立了一些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业务量不大,额度小,抵押、保证等手续比较复杂,贷款成本也比较高,风险相对较大。

提高我国金融支持消费水平的对策

针对我国目前金融消费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大力提供金融消费服务,创新金融消费产品,从资金上解决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瓶颈。

增强商业银行支持消费的力度。虽然目前我国金融支持消费的主力军已经是商业银行,但是跟实际需求相比,尤显不足。目前只有少数的商业银行愿意提供除住房贷款外的消费信贷。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商业银行并不缺少客户,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有大量的优质客户争夺,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提供的经营性贷款相对来讲风险较低,贷款成本也能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因此,商业银行愿意提供贷款给自己熟悉的、能够提供抵押担保的工商业客户。二是目前我国个人信用记录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很有可能出现拿到消费贷款后改变资金用途的情况,也存在取得贷款的个人因无力偿还跑路的现象,因此商业银行发放消费贷款非常慎重。

要使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愿意提供消费类贷款,以上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解决。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个人消费信贷对于银行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始加入到消费信贷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今后国家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消费贷款,在商业银行指标考核上予以照顾,增加商业银行支持消费的动力,只有这样,居民消费资金不足的问题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才能在经济增长中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个人信用记录也要尽快地建立起来,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很多领域的发展都受制于个人信用记录不健全。

商业银行支持消费的具体形式还要进行创新。从贷款方面看,除了住房贷款,商业银行还可以在多种领域参与到消费支持中来,如开展住房装修贷款、家电家具消费贷款、旅游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目前虽然有一些银行开展了这些业务,但在我国,并没有像住房贷款、汽车贷款那样全面推开,主要原因是这些贷款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在居民的消费理念中,属于可贷可不贷之列,但是对于买完房子之后手头较紧的年轻人来讲,还是有较大的吸引力,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商业银行除了提供各种消费贷款,还可以通过开展个人理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互联网支付服务等方式支持居民消费。信息咨询服务主要拉近个人与银行的关系,个人理财服务可以提高居民长远的消费能力,互联网支付能够更加方便地促使消费行为的发生。

提升保险对消费的支持力度。保险对于消费的支持主要来自于对各种风险的分担。一是居民个人的各种保障性保险,它能有效地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我国目前居民个人的商业保险密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足,保险意识较强的浙江省,保险密度和深度也不及发达国家的1/2,其它地市情况更不容乐观,因此,应大力发展保险市场,从而间接地支持消费水平提高。二是保险跟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将消费信贷与保险结合起来。商业银行不愿意发放消费信贷的原因之一就是风险问题,如果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将会大大促进消费信用的发展。目前也已经有保险公司跟商业银行进行消费信贷合作,但只是处于试水阶段,合作模式、风险分担、利润分享等很多问题都在摸索之中,将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新型消费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的金融机构对于消费的支持,目前来看显得有点单薄,需要发展新型的消费金融机构。从国外的情况来看,金融在支持消费方面,机构设置非常具体,消费信贷市场细分化很到位,有专门的住房贷款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小额消费贷款公司、旅游贷款公司等等,覆盖居民个人消费的全领域。我国近几年也涌现了一些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银监会网站上公布的汽车金融公司有16家,消费金融公司4家,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显然不足。小额消费贷款主要是指额度小、期限短、用于购买市场价值不太高的消费品的贷款,这一部分的市场需求也很大,小额消费贷款公司可以解决这一部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开展这项业务的金融机构很少,专业的小额消费贷款公司几乎空白。发展这类消费金融公司应注意风险的控制。旅游贷款公司也属于新兴的消费金融机构,目的是解决旅游资金的不足,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城市的年轻人群体是这类消费的主体。

出台对金融机构的倾斜政策。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动力,对于支持消费的金融机构,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以倾斜。因为消费金融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金融对消费的支持就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持,目前在各金融机构都追求利润的情况下,通过政策引导,将一部分信贷资金引入消费领域,对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央行对各金融机构进行指标考核时,也可以考虑将用于消费的信贷部分进行技术处理,降低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使商业银行切实得到一定的利益。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分公司)

【注释】

第2篇

0 引言

卷烟在中国市场上向来有着比较广阔的销售空间,但是由于农民收入低,虽然烟民数量众多,消费水平也始终处于下等水平,一些烟民自己用烟叶卷烟,也有一些烟民买低价烟,所以在农村市场中,卷烟消费水平始终是当前消费工作上的瓶颈问题,而且也是相关部门、企业、单位一线基层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月亮山腹地,经济条件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全县总面积3244平方公里,下辖21个乡镇,294个行政村,1031个自然村寨,总人口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万,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4%,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也是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通油路的县。现有零售户1316户,其中城区和乡镇所在地的零售户分布较为密集。本论文考察提升农村市场卷烟消费水平的问题,将以从江县为例,展开深刻探讨。

1 从江县卷烟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1.1 农村外出人口增加,消费群体大量流失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外流,进而农村烟民的数量也随之减少,使得农村卷烟市场流失了大量消费群体,相对固定的农村消费群体主要为中老年烟民,由于受经济的限制,该部分消费者更加偏好于吸食烟丝,自己制作卷烟,因此农村的卷烟销量低、品牌结构低等问题频频出现,进而制约卷烟在农村的销量,影响卷烟消费水平的提升。

1.2 农村节日消费突出,地区需求差异较大

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卷烟消费需求具有很大不同,因为城镇众多的消费者有较高的人均收入,而绝大多数农村消费者个人收入相对较低,除了用于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金外,用于个人消费的资金有限,日常消费经常精打细算,讲求实用,不大考虑品种和质量等细节问题;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一些重大事情上和重大节日里,例如婚丧嫁娶、岗位变动、学子升学、房屋建筑,元旦、春节等一部分宁村消费者往往一改平日的节俭,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尽情消费,购买较平时较少购买价格较高的卷烟。

1.3 农村烟民购买力影响消费水平

虽然近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从实际来看,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2015年从江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867元,仅为城镇居民人民可支配收入的30.2%。在进行实地走访时更证实了这一点,除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外,农村真正消费一、二类烟的群体比重非常小,农村市场基本上还处于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价值,不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对卷烟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三、四、五类烟品牌。

2 影响从江县卷烟消费水平的重要问题分析

2.1 零售商的经营能力差

卷烟在农村的市场本身范围较小,再加上零售商的规模不大,而经营能力不强,所以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地区卷烟的销售水平。绝大多数的农村卷烟零售商是个体职业者,卷烟销售属于个人行为,没有营销意识和经营理念,所以卷烟店主文化素质不高、品德修养一般的情况是很常见的,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卷烟市场的发展和卷烟消费水平的下降。而且,零售商对于卷烟品牌的培育、推荐能力一般,买卖都属个人行为,经营能力“低档级”,自身销售优势一般,又不能开发自己的营销优势,无法加强卷烟品牌的特性,从而影响卷烟消费水平的提高。

2.2 农村烟民的消费观念不强

再有效的销售经营手段也要建立在烟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上,再对卷烟市场进行细分,才能在农村卷烟市场上,既满足卷烟消费者的需求,也提升品牌影响力,又能提高农村卷烟的消费水平。对于消费观念较差的烟民来讲,相较于消费观念超前的烟民,他们对于同等价位的卷烟就会出现购买犹豫,甚至从来都不会选择高档品牌,使卷烟的营销手段和品牌策略都难以在农村卷烟市场上有效推行。

2.3 农村卷烟市场的管理难度较大

因为很多的农村卷烟零售商都处于无证经营的状态,所以管理起来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农村卷烟市场广阔,但是卷烟零售商的特殊性必须充分考虑,所以很多卷烟零售点规模小、设施旧,而且卷烟品种单一、资金不足,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得不到提高,更不会主动办理相关证件。

3 提高从江县卷烟消费水平的措施

3.1 合理布局农村卷烟零售点

使农村卷烟零售点的布局合理化,才能提高农村卷烟市场的占有率。但是从目前的农村卷烟零售点的布局上来看,还是有很多的农村卷烟市场结构不合理,零售商的分布零散,规模无法扩大,更不能改善设施简陋的现状。因此,需要相关部门、人员配合,以提高农村卷烟市场的占有率为出发点,对人口分布、市场容量、消费水平和结构、证件情况等进行摸底调查,从而为完善农村卷烟零售点的布局情况提供前提条件,加强对零售商的管理与整合,从而扩大农村卷烟零售点的覆盖率,形成完整的销售网络。只有规范了卷烟市场,使卷烟零售点都能被纳入完善的销售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水平低下的问题。

3.2 创新服务类型

卷烟零售提供的一种销售服务,只有创新这种服务的类型,才能挖掘潜在的农村卷烟消费。首先需要细分市场。结合从江县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将市场细分为“399”市场格局(3个东部重点市场、9个西部发展市场、9个中部潜力市场),根据“木桶原理”,明确品类发展重点,针对性开展培育工作,借用促销商机引导婚庆市场消费升级。其次是创新服务模式。现代营销越来越重视团队化、专业化运作,职业素养良好、工作效率高效的服务团队有着单兵作战难以比拟的种种优势。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客户经理资源配置,将原来“一片一经理,一访一跟踪”的客户经理工作模式,转变为“抱团错时”模式,解决面对客户“线路长、分布散、语言杂”的势单力薄局面。

3.3 培育卷烟品牌,保证货源供应

虽然现阶段的农村卷烟市场不完善,而且消费水平不高,但其实商机无限。但是提高农村卷烟的消费水平关键是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培育卷烟品牌,保证货源有效供应。一方面,检测市场需求导向,一切营销活动还是要以市场为中心,培育适合农村卷烟市场的品牌,并探索性地研究农村区域性消费,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品牌培育,从而优化农村卷烟市场结构,提升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在卷烟市场上做到“适销对路”也很重要,做好卷烟供应的工作,分配、调剂好紧俏货源,进而满足农村卷烟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卷烟销量,才能提升消费水平。

3.4 加大卷烟市场的管理力度

净化农村卷烟市场,加大卷烟品牌的专卖、管理力度是必由之路,所以要根据当前的农村卷烟市场情况,对卷烟零售商进行宣传、教育、管理,在提高守法意识的基础上,拓展农村卷烟市场网络,严格做好卷烟货源的调控工作,规范卷烟经营的秩序。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市场;卷烟市场;消费水平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153-2

0 引言

卷烟在中国市场上向来有着比较广阔的销售空间,但是由于农民收入低,虽然烟民数量众多,消费水平也始终处于下等水平,一些烟民自己用烟叶卷烟,也有一些烟民买低价烟,所以在农村市场中,卷烟消费水平始终是当前消费工作上的瓶颈问题,而且也是相关部门、企业、单位一线基层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月亮山腹地,经济条件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全县总面积3244平方公里,下辖21个乡镇,294个行政村,1031个自然村寨,总人口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万,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4%,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也是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通油路的县。现有零售户1316户,其中城区和乡镇所在地的零售户分布较为密集。本论文考察提升农村市场卷烟消费水平的问题,将以从江县为例,展开深刻探讨。

1 从江县卷烟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1.1 农村外出人口增加,消费群体大量流失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外流,进而农村烟民的数量也随之减少,使得农村卷烟市场流失了大量消费群体,相对固定的农村消费群体主要为中老年烟民,由于受经济的限制,该部分消费者更加偏好于吸食烟丝,自己制作卷烟,因此农村的卷烟销量低、品牌结构低等问题频频出现,进而制约卷烟在农村的销量,影响卷烟消费水平的提升。

1.2 农村节日消费突出,地区需求差异较大

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卷烟消费需求具有很大不同,因为城镇众多的消费者有较高的人均收入,而绝大多数农村消费者个人收入相对较低,除了用于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金外,用于个人消费的资金有限,日常消费经常精打细算,讲求实用,不大考虑品种和质量等细节问题;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一些重大事情上和重大节日里,例如婚丧嫁娶、岗位变动、学子升学、房屋建筑,元旦、春节等一部分宁村消费者往往一改平日的节俭,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尽情消费,购买较平时较少购买价格较高的卷烟。

1.3 农村烟民购买力影响消费水平

虽然近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从实际来看,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2015年从江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867元,仅为城镇居民人民可支配收入的30.2%。在进行实地走访时更证实了这一点,除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外,农村真正消费一、二类烟的群体比重非常小,农村市场基本上还处于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价值,不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对卷烟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三、四、五类烟品牌。

2 影响从江县卷烟消费水平的重要问题分析

2.1 零售商的经营能力差

卷烟在农村的市场本身范围较小,再加上零售商的规模不大,而经营能力不强,所以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地区卷烟的销售水平。绝大多数的农村卷烟零售商是个体职业者,卷烟销售属于个人行为,没有营销意识和经营理念,所以卷烟店主文化素质不高、品德修养一般的情况是很常见的,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卷烟市场的发展和卷烟消费水平的下降。而且,零售商对于卷烟品牌的培育、推荐能力一般,买卖都属个人行为,经营能力“低档级”,自身销售优势一般,又不能开发自己的营销优势,无法加强卷烟品牌的特性,从而影响卷烟消费水平的提高。

2.2 农村烟民的消费观念不强

再有效的销售经营手段也要建立在烟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上,再对卷烟市场进行细分,才能在农村卷烟市场上,既满足卷烟消费者的需求,也提升品牌影响力,又能提高农村卷烟的消费水平。对于消费观念较差的烟民来讲,相较于消费观念超前的烟民,他们对于同等价位的卷烟就会出现购买犹豫,甚至从来都不会选择高档品牌,使卷烟的营销手段和品牌策略都难以在农村卷烟市场上有效推行。

2.3 农村卷烟市场的管理难度较大

因为很多的农村卷烟零售商都处于无证经营的状态,所以管理起来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农村卷烟市场广阔,但是卷烟零售商的特殊性必须充分考虑,所以很多卷烟零售点规模小、设施旧,而且卷烟品种单一、资金不足,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得不到提高,更不会主动办理相关证件。

3 提高从江县卷烟消费水平的措施

3.1 合理布局农村卷烟零售点

使农村卷烟零售点的布局合理化,才能提高农村卷烟市场的占有率。但是从目前的农村卷烟零售点的布局上来看,还是有很多的农村卷烟市场结构不合理,零售商的分布零散,规模无法扩大,更不能改善设施简陋的现状。因此,需要相关部门、人员配合,以提高农村卷烟市场的占有率为出发点,对人口分布、市场容量、消费水平和结构、证件情况等进行摸底调查,从而为完善农村卷烟零售点的布局情况提供前提条件,加强对零售商的管理与整合,从而扩大农村卷烟零售点的覆盖率,形成完整的销售网络。只有规范了卷烟市场,使卷烟零售点都能被纳入完善的销售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水平低下的问题。

3.2 创新服务类型

卷烟零售提供的一种销售服务,只有创新这种服务的类型,才能挖掘潜在的农村卷烟消费。首先需要细分市场。结合从江县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将市场细分为“399”市场格局(3个东部重点市场、9个西部发展市场、9个中部潜力市场),根据“木桶原理”,明确品类发展重点,针对性开展培育工作,借用促销商机引导婚庆市场消费升级。其次是创新服务模式。现代营销越来越重视团队化、专业化运作,职业素养良好、工作效率高效的服务团队有着单兵作战难以比拟的种种优势。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客户经理资源配置,将原来“一片一经理,一访一跟踪”的客户经理工作模式,转变为“抱团错时”模式,解决面对客户“线路长、分布散、语言杂”的势单力薄局面。

3.3 培育卷烟品牌,保证货源供应

虽然现阶段的农村卷烟市场不完善,而且消费水平不高,但其实商机无限。但是提高农村卷烟的消费水平关键是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培育卷烟品牌,保证货源有效供应。一方面,检测市场需求导向,一切营销活动还是要以市场为中心,培育适合农村卷烟市场的品牌,并探索性地研究农村区域性消费,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品牌培育,从而优化农村卷烟市场结构,提升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在卷烟市场上做到“适销对路”也很重要,做好卷烟供应的工作,分配、调剂好紧俏货源,进而满足农村卷烟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卷烟销量,才能提升消费水平。

3.4 加大卷烟市场的管理力度

净化农村卷烟市场,加大卷烟品牌的专卖、管理力度是必由之路,所以要根据当前的农村卷烟市场情况,对卷烟零售商进行宣传、教育、管理,在提高守法意识的基础上,拓展农村卷烟市场网络,严格做好卷烟货源的调控工作,规范卷烟经营的秩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农村卷烟市场混乱,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提升消费水平,但从合理布局农村卷烟零售点、创新服务类型、培育卷烟品牌、保证货源供应、加大卷烟市场的管理力度几个方面入手,经过不懈努力,提升消费水平将不再是空谈。

参 考 文 献

[1] 刘静.中国卷烟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云南财经大学,2013.

[2] 杨斌.浅析农村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A].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汇编[C].2015:11.

[3] 陈涛.对农村市场卷烟上水平的思考[N].经理日报,

2011-02-16C03.

第4篇

关键词:消费水平、经济发展、建议、对策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

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1000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427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395亿元,36亿元,85亿元,57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1000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008亿元的消费需求,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三、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

⑴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⑵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14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

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2、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消费经济学原理》尹世杰、蔡德容经济科学出版社

[2]《居民消费统计学》易丹辉中国人大出版社

第5篇

进入“十二五”时期,北京旅游业在国际经济动荡加剧、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国内游客数达到2.1亿人次,为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0倍,旅游总收入达到3216.2亿元。2012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2.31亿人次和3626.6亿元,同比增长8.1%和12.8% ,与此同时,统计数据还表明2012年北京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5%;旅游购物与餐饮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4.6%;旅游相关产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到10.5%。旅游业正在成为北京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促增长、保稳定的重要力量,成为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的重要引擎和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末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目前,北京在旅游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游客人数的增加而非旅游消费水平的提升;北京旅游产品基本还停留在满足一般观光旅游的阶段。通过对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北京旅游消费结构中一些深层次问题。

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分析

1.旅游收入主要依赖国内外地游客在京消费

北京旅游总收入由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来京旅游收入和市民在京旅游收入三部分组成。从2001年起到2012年,北京旅游总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从三种收入的增长情况上看,以国内来京旅游收入迅猛增长显得尤为突出。入境旅游和市民在京旅游收入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明显落后与国内来京旅游收入的增长。

从具体年份上分析, 2012年北京市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人民币。其中,入境旅游收入325.2亿元,占旅游总收入9%;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收入3019亿元,占旅游总收入83%;市民旅游收入281亿元,占旅游总收入8%。数据说明,北京旅游收入以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游客的在京消费为主。

2.旅游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接待人数的增加

从北京市旅游委公布的《2011年北京旅游业概况》和《2012年北京旅游业概况》中,2011年,北京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2818万人次,旅游收入2618.9亿元,人均花费2043元/人次。2012年,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3620万人次,旅游收入3019.7亿元,人均花费2217元/人次。

两年间,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人数增加了802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了400.8亿元,人均消费仅提高了174元。考虑到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在京旅游需要解决长途交通、住宿等刚性需求,综合近两年市场价格因素,国内游客在京旅游的人均消费增长幅度不大,旅游收入的增加主要还是依靠接待人数的增长而实现的。为一种低效、粗放的增长模式

3.入境旅游人均消费较高但游客数量规模有限,且人均消费的增长较慢

2011年,北京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20.4万人,旅游外汇收入54.2亿美元(合人民币351.9亿元),入境旅游者在京旅游人均花费1041美元。2012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00.9万人,2012年,旅游外汇收入51.49亿美元(合人民币325.2亿元);入境旅游者在京旅游人均花费1028美元。数据说明,入境游客人均消费较高,但游客数量规模有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00年北京市入境旅游人均消费为946美元,到2012年增加到1028美元,12年间仅小幅提升了82美元,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增幅微乎其微,如果考虑人民币汇率上升和物价水平上涨等因素,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实际上是下降的。

4. 庞大的市民在京旅游人消费潜力未得到有效释放

2012年,北京市旅游总人数2.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人民币。其中,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3620万人次,旅游收入3019.7亿元;本市居民在京旅游人数9014万人次,旅游消费281.6亿元,人均花费312元/人次。本市居民在京旅游人数占全市接待游客总数的39%;但旅游消费281.6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7.7%。人数规模接近1亿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规模占三分之一强的市民在京旅游消费群体,仅仅产生了7.7%的旅游收入。数据说明市民在京旅游的规模数量巨大,但人均消费过低对旅游收入增长贡献不大。市民在京旅游的消费潜力并未得到有效释放。

5.娱乐消费在旅游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极低,成为北京旅游消费提振的重要突破口

2012年入境游客的消费构成中长途交通28%、住宿16.5%、景区游览5%、购物23.5%、餐饮7.4%、娱乐5.4%、其他如通讯、邮电、市内交通等14.2%。

国内旅游花费构成中,长途交通占15.5%,购物占32.1%,住宿占19.8%,餐饮占21.4%,娱乐占0.7%,景区游览占6.1%,邮电通讯占0.2%,市内交通占4%,其他占0.1%。

2012年市民在京旅游花费构成中,长途交通占12.8%,购物占24.1%,住宿占17.2%,餐饮占19.8%,娱乐占3.1%,景区游览占9.1%,邮电通讯占0.1%,市内交通占5.7%,其他占7.1%。

从娱乐消费占比分析看,北京入境旅游消费中娱乐消费仅为5.4%,国内旅游为0.7%,市民旅游为3.1%。分析原因,一方面,北京夜间休闲旅游发育严重不足,缺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消费产品供给,现有产品质量也亟待提升。游客在晚7点半到10点半的夜间黄金消费时间段内旅游消费潜力未得到释放。另一方面,京郊旅游中缺少能够带动人均消费提升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但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文化发展优势突出,具备形成丰富和优质的文化旅游体验产品的先决条件。旅游娱乐消费市场的开发和娱乐消费潜力的释放将成为北京旅游收入总量提升的重点突破口。

6.旅游消费存在区域差异

从旅游消费区域性差异来看,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五个区的旅游消费收入均超过百亿元,占全市旅游消费总额的83%左右。延庆、怀柔、大兴等其他11个区县,旅游收入水平均未超过百亿元,旅游总收入仅占到全市旅游收入的17%。

从旅游资源分布上看,东城、西城、海淀拥有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知名景点;朝阳区、丰台区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和相对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吸纳了大部分外地游客在京的观光、住宿、购物、餐饮等旅游消费。也使得这五个区成为北京接待外地和入境旅游的主要区域,也是北京旅游消费的传统优势区。

延庆、密云、怀柔、大兴等其他11个区县,除了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等为数不多的知名景点对外地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外,旅游市场主要还是凭借各自优良的自然环境或是特色资源吸引本市居民的休闲旅游。目前的旅游收入总量规模有限。

通过对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北京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质”,即留住游客,拉长其在当地的停留时间并促进游客消费进而提升旅游综合效益;而非着眼于“量”,即接待国内外游客人的数量。此外,实现北京旅游产品从一般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商务旅游和其他专业旅游等高端旅游产业方向的顺利转型和升级,是从根本上解决北京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充分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的关键。

提升旅游收入的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本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和挖掘旅游消费潜力,不断提升旅游收入水平,特提出三条政策建议。

一是面对不同类别的客户群,针对不同的资源特色区域,发挥比较优势,采取不同的措施

目前,北京的旅游市场上,旅游者虽有巨大的必购、必吃、必住、必看、必玩的消费要求,但因北京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的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处于满足一般观光游服务需求的状态,不能适应日益扩大的旅游观光与大众休闲度假并存的社会需求。适应现代服务业的旅游消费产品供应不足,服务能力不匹配,客观上抑制了消费潜力的开发。

北京的城市核心区拥有著名的旅游景点资源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相对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也是北京接待外地游客的重要区域。针对这部分游客群体,要扩大旅游收入总量,提升人均消费额的突破口应放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人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消费产品;落实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北京免税购物区的建设和退税政策的落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建设更多有特色的主题旅游场所和接待场所;通过宣传推介、资金引导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大型展览落地北京举办;加强旅游市场管理,重点打击非法“一日游”,适度控制低端来京旅游人数规模。

北京的郊区县旅游资源各有特色、自然风光秀美,是吸引市民开展京郊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针对这部分游客群体,扩大旅游收入总量,提升人均消费额的突破口应放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旅游集散体系、旅游路网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开发建设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鼓励房车营地、森林木屋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建设;规范民俗旅游,提升民俗旅游服务接待水平等方面。

二是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扩大旅游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释放社会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市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落实《关于促进北京汽车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京郊汽车房车营地建设,推动以八达岭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体验木屋的建设,改善北京市民休闲游环境的项目建设,为释放北京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提供必要的条件。打造一批生态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沟域;按照“央企+乡镇”、“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制定促进各类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发展旅游业融资担保政策体系;创新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民俗旅游领域,探索加盟、连锁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升级民俗旅游,打造京郊游和名品牌;推动全市市级民俗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提升改造。加快京郊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完成16个区县旅游咨询体系的提升、重点景区的标识导览、无线讲解、智慧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好地适应市民休闲游快速发展的需要。

围绕旅游者“必吃、必住、必购”需求,深入挖掘旅游消费潜能。加快北京免税体系建设,挖掘和释放国内高端旅游消费市场需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开发思路,采取“品牌化提升、特许式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持续打造北京旅游消费的新名片。重点打造的“吃在北京”北京旅游美食行动,将北京旅游美食“贺岁季”、“养生季”“文化季”系列活动及前门美食文化节、北京旅游美食大集等多项主题推介贯穿全年。旅游特色美食、旅游特色餐厅、旅游特色美食街区,成为首都重要的旅游资源。有效促进以挖掘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旅游资源为特色的普通民居提升转型成为“北京人家”四合院旅游接待场所。实现“北京礼物”知识产权保护的连锁运营,鼓励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北京礼物”商品,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北京礼物”专营店,基本消除景区周边兜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的行为。

三是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上,推动部门联动,破解产业融合瓶颈,在旅游与文化、科技、医药、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首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第6篇

一、农村住户现金收入情况

(一)工资性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工资性收入在一季度人均增长8.2%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增长,上半年增速达到16.07%。其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1640.21元,同比增长30.94%;外出从业收入1454.05元,同比增长15.77%。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我市乡村企业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开发区、南海新区两大经济板块的快速膨胀,吸纳了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可离土不离乡就近务工;另一方面,近几年用工价格不断上涨,使得工资性收入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337.28元,增长45.8%。其中,第一产业现金收入1994.97元,增长42.81%;第二产业现金收入249.61元,增长161.35%;第三产业现金收入1092.71元,增长37.17%。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二季度适逢夏收,农民因为陈粮换新,出售粮食较多;二是二季度牧业特种动物配种完成,出售特种动物毛皮较多,淡水养殖产品适逢出库出售旺季;三是工业服务、批零贸易销售额大幅增加。

(三)财产性收入大幅下降。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7.04元,同比下降84.78%。其中,利息下降86.04%,租金下降90.4%。从调查的情况看,上半年因婚宴及住院支出导致存款支出较多,所得利息下降较大。

(四)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大。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674.24元,同比增长22.77%。其中,城市亲友赠送74.51元,同比下降5.27%;农村亲友赠送85.1元,同比增长118.51%;离退休金、养老金371.99元,同比增长59.88%;领取新型养老保险27.53元,同比增长216.83%。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因为:一是由于婚宴喜事多,亲友赠送现金转移较多;二是离退休人员增加;三是领取新型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多。

二、农村住户现金支出运行情况

(一)生产费用支出有所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2301.88元,同比增长6.94%,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49.14元,同比下降65.07%。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2252.75元,同比增长11.97%。从分产业看,费用支出主要集中在一产和三产,其中:一产1387.22元,同比增长12.88%;三产830.31元,同比增长6.05%。

(二)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上半年,生活消费的快速增长,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二季度适逢端午节,节日消费增大;其次,婚嫁、住院等高额费用支出;再次,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不再单纯追求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享受,而是追求更高层面吃好、穿好、娱乐好等精神生活享受。

(三)转移性支出增长较快。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支出766.35元,同比增长57.07%。其中,赠送农村亲友支出151.91元,同比增长85.23%;赠送城市亲友支出155.06元,同比增长537.93%;交纳医疗保险支出61.24元,同比增长205.87%;交纳社会保障基金支出221.4元,同比增长938.89%。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费用支出增长缓慢。上半年虽然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有大幅度增长,但是生产费用支出增长缓慢,二者不同步。据调查得知:当前从事一产的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已趋严重,这一现象折射出一产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逐渐降低,一产机械操作化水平和机械化使用率也大大减低,导致农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大降低,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的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质高效的绿色环保产品生产理念极不相符。

(二)礼金、医疗支出费用呈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人均婚丧嫁娶支出218.12元,同比增长1.87%,占现金总收入的2.8%;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70.93元,同比增长44.8%,占现金总收入的4.7%。两项合计人均589.05元,同比增长25.3%,占现金总收入的7.5%。婚丧嫁娶礼金呈上升趋势。因为婚嫁,父母为了子女往往倾囊而出,甚至负债操办;另外,礼金互送支出额度也从上世纪的几十元钱发展到现在的四、五百元钱甚至上千、上万,攀比之风日趋严重,支出费用呈快速增长态势。医疗费用支出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虽然国家一直控制药品涨价,但长期吃药及高昂的住院费用使农民难以承受;虽然农民也有医疗保险补贴,但对于大病、重病,个人仍然要承担50%左右的费用,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有的家庭甚至因病致贫。

(三)财产性收入比重偏低。个人或家庭的生存和发展保障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二是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获得的社会基本保障;三是个人财产投资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因此财产性收入也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农村居民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一直很低,仅有的一点只不过是存款利息,或者个别户提供农业机械服务而获得的微薄收入,像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其他股息和红利、出让无形资产净收入等方面则是空白。财产性收入的缺失,是加剧两极分化的重要推手,是农民消费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市场调节功能,开展高素质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村经济合作社经营模式,扬长避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方面加快县域三次产业尤其是乡村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以市场手段吸纳更多年轻的、知识层次较高的剩余劳动力到农村置业;另一方面搞好农牧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种养水平,为保持全市农牧业生产的长远、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7篇

一、农村住户现金收入情况

(一)工资性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工资性收入在一季度人均增长8.2%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增长,上半年增速达到16.07%。其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1640.21元,同比增长30.94%;外出从业收入1454.05元,同比增长15.77%。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我市乡村企业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开发区、南海新区两大经济板块的快速膨胀,吸纳了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可离土不离乡就近务工;另一方面,近几年用工价格不断上涨,使得工资性收入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337.28元,增长45.8%。其中,第一产业现金收入1994.97元,增长42.81%;第二产业现金收入249.61元,增长161.35%;第三产业现金收入1092.71元,增长37.17%。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二季度适逢夏收,农民因为陈粮换新,出售粮食较多;二是二季度牧业特种动物配种完成,出售特种动物毛皮较多,淡水养殖产品适逢出库出售旺季;三是工业服务、批零贸易销售额大幅增加。

(三)财产性收入大幅下降。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7.04元,同比下降84.78%。其中,利息下降86.04%,租金下降90.4%。从调查的情况看,上半年因婚宴及住院支出导致存款支出较多,所得利息下降较大。

(四)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大。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674.24元,同比增长22.77%。其中,城市亲友赠送74.51元,同比下降5.27%;农村亲友赠送85.1元,同比增长118.51%;离退休金、养老金371.99元,同比增长59.88%;领取新型养老保险27.53元,同比增长216.83%。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因为:一是由于婚宴喜事多,亲友赠送现金转移较多;二是离退休人员增加;三是领取新型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多。

二、农村住户现金支出运行情况

(一)生产费用支出有所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2301.88元,同比增长6.94%,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49.14元,同比下降65.07%。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2252.75元,同比增长11.97%。从分产业看,费用支出主要集中在一产和三产,其中:一产1387.22元,同比增长12.88%;三产830.31元,同比增长6.05%。

(二)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上半年,生活消费的快速增长,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二季度适逢端午节,节日消费增大;其次,婚嫁、住院等高额费用支出;再次,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不再单纯追求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享受,而是追求更高层面吃好、穿好、娱乐好等精神生活享受。

(三)转移性支出增长较快。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支出766.35元,同比增长57.07%。其中,赠送农村亲友支出151.91元,同比增长85.23%;赠送城市亲友支出155.06元,同比增长537.93%;交纳医疗保险支出61.24元,同比增长205.87%;交纳社会保障基金支出221.4元,同比增长938.89%。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费用支出增长缓慢。上半年虽然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有大幅度增长,但是生产费用支出增长缓慢,二者不同步。据调查得知:当前从事一产的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已趋严重,这一现象折射出一产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逐渐降低,一产机械操作化水平和机械化使用率也大大减低,导致农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大降低,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的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质高效的绿色环保产品生产理念极不相符。

(二)礼金、医疗支出费用呈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人均婚丧嫁娶支出218.12元,同比增长1.87%,占现金总收入的2.8%;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70.93元,同比增长44.8%,占现金总收入的4.7%。两项合计人均589.05元,同比增长25.3%,占现金总收入的7.5%。婚丧嫁娶礼金呈上升趋势。因为婚嫁,父母为了子女往往倾囊而出,甚至负债操办;另外,礼金互送支出额度也从上世纪的几十元钱发展到现在的四、五百元钱甚至上千、上万,攀比之风日趋严重,支出费用呈快速增长态势。医疗费用支出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虽然国家一直控制药品涨价,但长期吃药及高昂的住院费用使农民难以承受;虽然农民也有医疗保险补贴,但对于大病、重病,个人仍然要承担50%左右的费用,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有的家庭甚至因病致贫。

(三)财产性收入比重偏低。个人或家庭的生存和发展保障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二是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获得的社会基本保障;三是个人财产投资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因此财产性收入也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农村居民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一直很低,仅有的一点只不过是存款利息,或者个别户提供农业机械服务而获得的微薄收入,像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其他股息和红利、出让无形资产净收入等方面则是空白。财产性收入的缺失,是加剧两极分化的重要推手,是农民消费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市场调节功能,开展高素质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村经济合作社经营模式,扬长避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方面加快县域三次产业尤其是乡村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以市场手段吸纳更多年轻的、知识层次较高的剩余劳动力到农村置业;另一方面搞好农牧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种养水平,为保持全市农牧业生产的长远、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