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9 15:27:34
序论:在您撰写消费水平提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金融 消费 支持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研究背景
我国GDP增长贡献率分析。近年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的贡献率一直很高,而消费相对不足。出口和消费规模过大,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因此,要想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增加消费在三驾马车中的份额。
近十年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在GDP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由2003年的35.8%升至2012年的55%,投资由2003年的63.3%降至2012年的47.1%,虽然2009年投资出现了大幅度上升,那是由于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影响造成的短暂现象。消费贡献率的不断上升、投资贡献率的不断下降,得益于近年来我国持续出台的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但是从横向来看,我国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旧偏低,与美国超过70%的消费贡献率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
我国GDP增长中的问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引起了很多问题,如不改变这种模式,我国经济不可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下去。
高投资困境。近年来我国严重依赖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已经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每年消耗全球60%的水泥和50%的钢材,高比例数字的背后是我国资源的过度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中国能源消费缺口不断扩大,2010年能源缺口总额为28023万吨标准煤,是2001年6531万吨标准煤缺口的1.76倍。我国不但能源消耗量大,能源加工转换率还偏低。能源加工转换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它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管理水平高低等的重要指标。2000年,我国加工转换总效率为69.04%,2009年为72.01%,十年仅提高2.97%。
高投资拉动不但带来环境和资源的代价,还使得政府债务增加,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据估计,我国地方债总额约为20亿元,跟高房价一起,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隐患,因此,今后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刺激政策,要想使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债务模式必须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国民消费,通过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
高出口困境。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得益于近年来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巨额的贸易顺差,带来了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截止到2014年5月,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已达3.94万亿美元。在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下,央行需要用大量的人民币来买外汇,也就是进行大量基础货币的投放,因此,很可能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元相对贬值的情况下,持有巨额外汇储备也是极大的浪费,美元每贬值1%,中国就损失将近400亿美元。另一方面,由于贸易伙伴国处于逆差,又引起了不断发生的贸易摩擦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影响我国国外商品市场的开拓。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原来的高投资、高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扩大内需,也就是刺激消费,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
制约我国消费能力的因素分析
我国消费贡献率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体系、金融歧视、近年来的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等等,这些因素加起来,制约了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
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下降到了30%~40%,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40%,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与其它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就在20%以下,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也一般在20~30%之间,因此,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近年来的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使得居民的实际收入大大缩水,严重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有限。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保障水平也在逐年提高。2013年,全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即五项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合计35253亿元,比上年增长4514亿元,增长率为14.7%。基金支出合计27916亿元,比上年增长4585亿元,增长率为19.7%①。但目前我国存在着缴费偏高的状况。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说,根据有关研究统计,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率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这一比例超过了大多数国家。另外,在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恩格尔系数又约40%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居民仅仅食品支出,就占用了将近40%的份额,再加上高比例的社保缴费率,居民用于其他消费的资金就显得少了很多。我国社会保障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保障水平低,在面临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时,社保资金能够给予的保障不足,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国居民的储蓄大多是保障性储蓄。
金融歧视的存在。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等多种业态。但是在诸多的金融机构中,愿意给居民个人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发挥。因此,必须探索金融支持消费的体制机制,改变以往的金融歧视,增加消费的GDP贡献率,才能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我国金融支持消费现状分析
关于金融支持消费的含义,目前并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笔者认为,金融支持消费是消费者个人享受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它对于补充居民消费资金的不足、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金融消费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跟巨大的需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商业银行是金融支持消费的主体。目前,提供金融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最重要的一类金融机构,它的业务主要包括负债类、资产类、中间业务类,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最齐全,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美誉。在提供金融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也是充当了主力军。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消费以各类消费贷款为主,并提供一些咨询、服务类的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提供的消费贷款目前主要以房贷为主,其次是汽车贷款,另外,还有一些商业银行提供较为细分化的消费贷款,但是基本上业务量很小。住房贷款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是纯粹的消费贷款,相反,它对于居民的其它消费还具有很强的“挤出效应”。因为房价居高不下,尤其是大城市的房价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一套房子就把夫妻双方三代人的积蓄搜刮干净,势必会影响到消费的支出额度。现在的房价已经出现了泡沫现象,各银行目前纷纷减少住房贷款。汽车消费也是一种主要的金融消费方式,但目前以年轻人为主,年长者一般不接受汽车贷款,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私家车有需求,另一方面还有之前的私家车主面临汽车的更新换代问题,也会形成较大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有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其它消费贷款形式,但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业务量比较小,还需要大力拓展。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通过提供服务等手段来获取利润的业务,不需要占用自己的资金,是我国商业银行今后发展的方向。在金融支持消费服务的提供中,以前主要是咨询类,现在各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理财、网络支付等服务,业务范围大大拓宽,但是跟国外商业银行及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保险公司对消费的保障开始显现。保险在金融支持消费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消费类贷款,一是因为目前社会资金需求大,商业银行愿意发放经营性贷款,该类贷款的资金成本低,规模经济优势明显;二是因为个人消费贷款相对来讲风险较大,个人缺少可以抵押的资产,信用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如果有保险公司的加入情况就会好很多,保险对于消费信贷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觑。我国也有一些保险公司开展了房贷险、车贷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尤其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比较受欢迎。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业务开展的并不顺利,有些保险公司又陆陆续续取消了房贷险、车贷险等。
专业性金融机构欠缺。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提供金融消费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很多,如金融消费公司、汽车消费公司等专业性贷款公司,市场规模也很大。但是我国的专业性金融公司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然也成立了一些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业务量不大,额度小,抵押、保证等手续比较复杂,贷款成本也比较高,风险相对较大。
提高我国金融支持消费水平的对策
针对我国目前金融消费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大力提供金融消费服务,创新金融消费产品,从资金上解决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瓶颈。
增强商业银行支持消费的力度。虽然目前我国金融支持消费的主力军已经是商业银行,但是跟实际需求相比,尤显不足。目前只有少数的商业银行愿意提供除住房贷款外的消费信贷。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商业银行并不缺少客户,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有大量的优质客户争夺,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提供的经营性贷款相对来讲风险较低,贷款成本也能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因此,商业银行愿意提供贷款给自己熟悉的、能够提供抵押担保的工商业客户。二是目前我国个人信用记录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很有可能出现拿到消费贷款后改变资金用途的情况,也存在取得贷款的个人因无力偿还跑路的现象,因此商业银行发放消费贷款非常慎重。
要使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愿意提供消费类贷款,以上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解决。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个人消费信贷对于银行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始加入到消费信贷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今后国家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消费贷款,在商业银行指标考核上予以照顾,增加商业银行支持消费的动力,只有这样,居民消费资金不足的问题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才能在经济增长中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个人信用记录也要尽快地建立起来,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很多领域的发展都受制于个人信用记录不健全。
商业银行支持消费的具体形式还要进行创新。从贷款方面看,除了住房贷款,商业银行还可以在多种领域参与到消费支持中来,如开展住房装修贷款、家电家具消费贷款、旅游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目前虽然有一些银行开展了这些业务,但在我国,并没有像住房贷款、汽车贷款那样全面推开,主要原因是这些贷款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在居民的消费理念中,属于可贷可不贷之列,但是对于买完房子之后手头较紧的年轻人来讲,还是有较大的吸引力,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商业银行除了提供各种消费贷款,还可以通过开展个人理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互联网支付服务等方式支持居民消费。信息咨询服务主要拉近个人与银行的关系,个人理财服务可以提高居民长远的消费能力,互联网支付能够更加方便地促使消费行为的发生。
提升保险对消费的支持力度。保险对于消费的支持主要来自于对各种风险的分担。一是居民个人的各种保障性保险,它能有效地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我国目前居民个人的商业保险密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足,保险意识较强的浙江省,保险密度和深度也不及发达国家的1/2,其它地市情况更不容乐观,因此,应大力发展保险市场,从而间接地支持消费水平提高。二是保险跟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将消费信贷与保险结合起来。商业银行不愿意发放消费信贷的原因之一就是风险问题,如果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将会大大促进消费信用的发展。目前也已经有保险公司跟商业银行进行消费信贷合作,但只是处于试水阶段,合作模式、风险分担、利润分享等很多问题都在摸索之中,将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新型消费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的金融机构对于消费的支持,目前来看显得有点单薄,需要发展新型的消费金融机构。从国外的情况来看,金融在支持消费方面,机构设置非常具体,消费信贷市场细分化很到位,有专门的住房贷款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小额消费贷款公司、旅游贷款公司等等,覆盖居民个人消费的全领域。我国近几年也涌现了一些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银监会网站上公布的汽车金融公司有16家,消费金融公司4家,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显然不足。小额消费贷款主要是指额度小、期限短、用于购买市场价值不太高的消费品的贷款,这一部分的市场需求也很大,小额消费贷款公司可以解决这一部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开展这项业务的金融机构很少,专业的小额消费贷款公司几乎空白。发展这类消费金融公司应注意风险的控制。旅游贷款公司也属于新兴的消费金融机构,目的是解决旅游资金的不足,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城市的年轻人群体是这类消费的主体。
出台对金融机构的倾斜政策。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动力,对于支持消费的金融机构,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以倾斜。因为消费金融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金融对消费的支持就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持,目前在各金融机构都追求利润的情况下,通过政策引导,将一部分信贷资金引入消费领域,对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央行对各金融机构进行指标考核时,也可以考虑将用于消费的信贷部分进行技术处理,降低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使商业银行切实得到一定的利益。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分公司)
【注释】
进入“十二五”时期,北京旅游业在国际经济动荡加剧、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国内游客数达到2.1亿人次,为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0倍,旅游总收入达到3216.2亿元。2012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2.31亿人次和3626.6亿元,同比增长8.1%和12.8% ,与此同时,统计数据还表明2012年北京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5%;旅游购物与餐饮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4.6%;旅游相关产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到10.5%。旅游业正在成为北京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促增长、保稳定的重要力量,成为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的重要引擎和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末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目前,北京在旅游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游客人数的增加而非旅游消费水平的提升;北京旅游产品基本还停留在满足一般观光旅游的阶段。通过对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北京旅游消费结构中一些深层次问题。
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分析
1.旅游收入主要依赖国内外地游客在京消费
北京旅游总收入由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来京旅游收入和市民在京旅游收入三部分组成。从2001年起到2012年,北京旅游总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从三种收入的增长情况上看,以国内来京旅游收入迅猛增长显得尤为突出。入境旅游和市民在京旅游收入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明显落后与国内来京旅游收入的增长。
从具体年份上分析, 2012年北京市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人民币。其中,入境旅游收入325.2亿元,占旅游总收入9%;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收入3019亿元,占旅游总收入83%;市民旅游收入281亿元,占旅游总收入8%。数据说明,北京旅游收入以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游客的在京消费为主。
2.旅游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接待人数的增加
从北京市旅游委公布的《2011年北京旅游业概况》和《2012年北京旅游业概况》中,2011年,北京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2818万人次,旅游收入2618.9亿元,人均花费2043元/人次。2012年,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3620万人次,旅游收入3019.7亿元,人均花费2217元/人次。
两年间,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人数增加了802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了400.8亿元,人均消费仅提高了174元。考虑到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在京旅游需要解决长途交通、住宿等刚性需求,综合近两年市场价格因素,国内游客在京旅游的人均消费增长幅度不大,旅游收入的增加主要还是依靠接待人数的增长而实现的。为一种低效、粗放的增长模式
3.入境旅游人均消费较高但游客数量规模有限,且人均消费的增长较慢
2011年,北京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20.4万人,旅游外汇收入54.2亿美元(合人民币351.9亿元),入境旅游者在京旅游人均花费1041美元。2012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00.9万人,2012年,旅游外汇收入51.49亿美元(合人民币325.2亿元);入境旅游者在京旅游人均花费1028美元。数据说明,入境游客人均消费较高,但游客数量规模有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00年北京市入境旅游人均消费为946美元,到2012年增加到1028美元,12年间仅小幅提升了82美元,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增幅微乎其微,如果考虑人民币汇率上升和物价水平上涨等因素,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实际上是下降的。
4. 庞大的市民在京旅游人消费潜力未得到有效释放
2012年,北京市旅游总人数2.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人民币。其中,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3620万人次,旅游收入3019.7亿元;本市居民在京旅游人数9014万人次,旅游消费281.6亿元,人均花费312元/人次。本市居民在京旅游人数占全市接待游客总数的39%;但旅游消费281.6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7.7%。人数规模接近1亿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规模占三分之一强的市民在京旅游消费群体,仅仅产生了7.7%的旅游收入。数据说明市民在京旅游的规模数量巨大,但人均消费过低对旅游收入增长贡献不大。市民在京旅游的消费潜力并未得到有效释放。
5.娱乐消费在旅游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极低,成为北京旅游消费提振的重要突破口
2012年入境游客的消费构成中长途交通28%、住宿16.5%、景区游览5%、购物23.5%、餐饮7.4%、娱乐5.4%、其他如通讯、邮电、市内交通等14.2%。
国内旅游花费构成中,长途交通占15.5%,购物占32.1%,住宿占19.8%,餐饮占21.4%,娱乐占0.7%,景区游览占6.1%,邮电通讯占0.2%,市内交通占4%,其他占0.1%。
2012年市民在京旅游花费构成中,长途交通占12.8%,购物占24.1%,住宿占17.2%,餐饮占19.8%,娱乐占3.1%,景区游览占9.1%,邮电通讯占0.1%,市内交通占5.7%,其他占7.1%。
从娱乐消费占比分析看,北京入境旅游消费中娱乐消费仅为5.4%,国内旅游为0.7%,市民旅游为3.1%。分析原因,一方面,北京夜间休闲旅游发育严重不足,缺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消费产品供给,现有产品质量也亟待提升。游客在晚7点半到10点半的夜间黄金消费时间段内旅游消费潜力未得到释放。另一方面,京郊旅游中缺少能够带动人均消费提升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但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文化发展优势突出,具备形成丰富和优质的文化旅游体验产品的先决条件。旅游娱乐消费市场的开发和娱乐消费潜力的释放将成为北京旅游收入总量提升的重点突破口。
6.旅游消费存在区域差异
从旅游消费区域性差异来看,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五个区的旅游消费收入均超过百亿元,占全市旅游消费总额的83%左右。延庆、怀柔、大兴等其他11个区县,旅游收入水平均未超过百亿元,旅游总收入仅占到全市旅游收入的17%。
从旅游资源分布上看,东城、西城、海淀拥有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知名景点;朝阳区、丰台区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和相对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吸纳了大部分外地游客在京的观光、住宿、购物、餐饮等旅游消费。也使得这五个区成为北京接待外地和入境旅游的主要区域,也是北京旅游消费的传统优势区。
延庆、密云、怀柔、大兴等其他11个区县,除了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等为数不多的知名景点对外地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外,旅游市场主要还是凭借各自优良的自然环境或是特色资源吸引本市居民的休闲旅游。目前的旅游收入总量规模有限。
通过对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北京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质”,即留住游客,拉长其在当地的停留时间并促进游客消费进而提升旅游综合效益;而非着眼于“量”,即接待国内外游客人的数量。此外,实现北京旅游产品从一般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商务旅游和其他专业旅游等高端旅游产业方向的顺利转型和升级,是从根本上解决北京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充分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的关键。
提升旅游收入的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本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和挖掘旅游消费潜力,不断提升旅游收入水平,特提出三条政策建议。
一是面对不同类别的客户群,针对不同的资源特色区域,发挥比较优势,采取不同的措施
目前,北京的旅游市场上,旅游者虽有巨大的必购、必吃、必住、必看、必玩的消费要求,但因北京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的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处于满足一般观光游服务需求的状态,不能适应日益扩大的旅游观光与大众休闲度假并存的社会需求。适应现代服务业的旅游消费产品供应不足,服务能力不匹配,客观上抑制了消费潜力的开发。
北京的城市核心区拥有著名的旅游景点资源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相对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也是北京接待外地游客的重要区域。针对这部分游客群体,要扩大旅游收入总量,提升人均消费额的突破口应放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人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消费产品;落实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北京免税购物区的建设和退税政策的落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建设更多有特色的主题旅游场所和接待场所;通过宣传推介、资金引导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大型展览落地北京举办;加强旅游市场管理,重点打击非法“一日游”,适度控制低端来京旅游人数规模。
北京的郊区县旅游资源各有特色、自然风光秀美,是吸引市民开展京郊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针对这部分游客群体,扩大旅游收入总量,提升人均消费额的突破口应放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旅游集散体系、旅游路网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开发建设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鼓励房车营地、森林木屋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建设;规范民俗旅游,提升民俗旅游服务接待水平等方面。
二是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扩大旅游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释放社会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市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落实《关于促进北京汽车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京郊汽车房车营地建设,推动以八达岭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体验木屋的建设,改善北京市民休闲游环境的项目建设,为释放北京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提供必要的条件。打造一批生态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沟域;按照“央企+乡镇”、“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制定促进各类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发展旅游业融资担保政策体系;创新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民俗旅游领域,探索加盟、连锁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升级民俗旅游,打造京郊游和名品牌;推动全市市级民俗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提升改造。加快京郊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完成16个区县旅游咨询体系的提升、重点景区的标识导览、无线讲解、智慧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好地适应市民休闲游快速发展的需要。
围绕旅游者“必吃、必住、必购”需求,深入挖掘旅游消费潜能。加快北京免税体系建设,挖掘和释放国内高端旅游消费市场需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开发思路,采取“品牌化提升、特许式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持续打造北京旅游消费的新名片。重点打造的“吃在北京”北京旅游美食行动,将北京旅游美食“贺岁季”、“养生季”“文化季”系列活动及前门美食文化节、北京旅游美食大集等多项主题推介贯穿全年。旅游特色美食、旅游特色餐厅、旅游特色美食街区,成为首都重要的旅游资源。有效促进以挖掘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旅游资源为特色的普通民居提升转型成为“北京人家”四合院旅游接待场所。实现“北京礼物”知识产权保护的连锁运营,鼓励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北京礼物”商品,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北京礼物”专营店,基本消除景区周边兜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的行为。
三是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上,推动部门联动,破解产业融合瓶颈,在旅游与文化、科技、医药、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首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一、农村住户现金收入情况
(一)工资性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工资性收入在一季度人均增长8.2%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增长,上半年增速达到16.07%。其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1640.21元,同比增长30.94%;外出从业收入1454.05元,同比增长15.77%。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我市乡村企业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开发区、南海新区两大经济板块的快速膨胀,吸纳了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可离土不离乡就近务工;另一方面,近几年用工价格不断上涨,使得工资性收入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337.28元,增长45.8%。其中,第一产业现金收入1994.97元,增长42.81%;第二产业现金收入249.61元,增长161.35%;第三产业现金收入1092.71元,增长37.17%。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二季度适逢夏收,农民因为陈粮换新,出售粮食较多;二是二季度牧业特种动物配种完成,出售特种动物毛皮较多,淡水养殖产品适逢出库出售旺季;三是工业服务、批零贸易销售额大幅增加。
(三)财产性收入大幅下降。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7.04元,同比下降84.78%。其中,利息下降86.04%,租金下降90.4%。从调查的情况看,上半年因婚宴及住院支出导致存款支出较多,所得利息下降较大。
(四)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大。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674.24元,同比增长22.77%。其中,城市亲友赠送74.51元,同比下降5.27%;农村亲友赠送85.1元,同比增长118.51%;离退休金、养老金371.99元,同比增长59.88%;领取新型养老保险27.53元,同比增长216.83%。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因为:一是由于婚宴喜事多,亲友赠送现金转移较多;二是离退休人员增加;三是领取新型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多。
二、农村住户现金支出运行情况
(一)生产费用支出有所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2301.88元,同比增长6.94%,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49.14元,同比下降65.07%。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2252.75元,同比增长11.97%。从分产业看,费用支出主要集中在一产和三产,其中:一产1387.22元,同比增长12.88%;三产830.31元,同比增长6.05%。
(二)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上半年,生活消费的快速增长,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二季度适逢端午节,节日消费增大;其次,婚嫁、住院等高额费用支出;再次,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不再单纯追求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享受,而是追求更高层面吃好、穿好、娱乐好等精神生活享受。
(三)转移性支出增长较快。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支出766.35元,同比增长57.07%。其中,赠送农村亲友支出151.91元,同比增长85.23%;赠送城市亲友支出155.06元,同比增长537.93%;交纳医疗保险支出61.24元,同比增长205.87%;交纳社会保障基金支出221.4元,同比增长938.89%。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费用支出增长缓慢。上半年虽然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有大幅度增长,但是生产费用支出增长缓慢,二者不同步。据调查得知:当前从事一产的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已趋严重,这一现象折射出一产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逐渐降低,一产机械操作化水平和机械化使用率也大大减低,导致农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大降低,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的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质高效的绿色环保产品生产理念极不相符。
(二)礼金、医疗支出费用呈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人均婚丧嫁娶支出218.12元,同比增长1.87%,占现金总收入的2.8%;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70.93元,同比增长44.8%,占现金总收入的4.7%。两项合计人均589.05元,同比增长25.3%,占现金总收入的7.5%。婚丧嫁娶礼金呈上升趋势。因为婚嫁,父母为了子女往往倾囊而出,甚至负债操办;另外,礼金互送支出额度也从上世纪的几十元钱发展到现在的四、五百元钱甚至上千、上万,攀比之风日趋严重,支出费用呈快速增长态势。医疗费用支出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虽然国家一直控制药品涨价,但长期吃药及高昂的住院费用使农民难以承受;虽然农民也有医疗保险补贴,但对于大病、重病,个人仍然要承担50%左右的费用,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有的家庭甚至因病致贫。
(三)财产性收入比重偏低。个人或家庭的生存和发展保障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二是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获得的社会基本保障;三是个人财产投资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因此财产性收入也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农村居民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一直很低,仅有的一点只不过是存款利息,或者个别户提供农业机械服务而获得的微薄收入,像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其他股息和红利、出让无形资产净收入等方面则是空白。财产性收入的缺失,是加剧两极分化的重要推手,是农民消费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市场调节功能,开展高素质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村经济合作社经营模式,扬长避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方面加快县域三次产业尤其是乡村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以市场手段吸纳更多年轻的、知识层次较高的剩余劳动力到农村置业;另一方面搞好农牧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种养水平,为保持全市农牧业生产的长远、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消费水平 收入差距 个人所得税 遗产赠与税 农民收入
引言
消费水平的高低通过消费率来衡量,即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它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其变动直接反映着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变动态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变动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从1978年的62.1%降到2009年的48%。2008年以前,我国经济增长10%以上,投资和出口的拉动效应较为显著,而国内消费的经济拉动效应处于低位。不断降低的消费水平,受收入分配状况影响较大。目前,国内学界专门研究消费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的成果颇多。基于此,本文则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通过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内生消费水平提高的财税政策措施。
我国消费率变动的纵向与横向对比分析
2008年以前,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左右,出口和投资的拉动作用尤为明显。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增长均低于国内GDP增长,消费率的变动大体呈现出“上升-下降-小幅上升-下降”的基本态势,消费拉动经济潜能释放不够。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保增长、调结构是我国政府的目标,政府通过实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调整经济结构政策达到经济发展。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而我国的消费水平无论纵向还是横向比较,仍然较低,这为政府实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提供了空间。
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长期以来,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一直低于GDP的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水平不仅低于发达的高收入国家20个百分点左右,而且与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东亚和太平洋国家、南亚国家相比较也明显偏低15个百分点左右,与世界的平均消费水平相比,也有10-20个百分点的差距。因此,提升消费水平潜力较大。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政府消费水平与其他国家比较差距不很大。与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东亚和太平洋国家和南亚国家的水平相比也基本相当,一般在2-3个百分点上下波动;与高收入国家相比较,一般低1-8个百分点;与世界平均政府消费水平相比较,有3-6个百分点的差距。说明我国的政府消费水平相对也低。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比低收入国家低9-40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1-26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国家低4-8个百分点,比南亚国家低15-25个百分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7个百分点。说明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仍处于低位。
总之,无论是居民消费水平、还是政府消费水平,我国的最终消费水平仍然处于低位,使得扩内需、促消费成为必然选择。根据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收入是消费水平高低的主要的影响因素,函数表达式为:C=f(Y),两者一般为正相关关系,收入增加、消费增加,但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之快。而与收入直接相关的是当下收入存量、收入分配状况和未来收入的持久性。本文主要从实现当前收入分配公平入手,借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侧重点主要是从个人所得税、遗产赠与税和增加农民收入视角进行分析。
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的关系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普遍用来反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越高;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公平程度越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指标是0.4,基尼系数超过0.4,说明收入差距较大。从表4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均在0.4以上波动,最低为0.473,最高为0.491。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依然不公平,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财富分配呈现出“橄榄型”两极化态势。另据2014年7月25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显示:我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1995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收入分配不公平状况远远高于国家统计局的信息。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状况呈现出“低-高-更高-高位下降”的态势。虽然国家政府在政策、制度、监管层面采取了一些手段,但收入分配不公平态势仍处高位,始终没有降到0.4以下。可见。只有改革收入分配的体制机制、加强税收调控和政府监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障碍性因素。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递增20%以上;出口增长除2009年负增长、2012年7.9%外,其他年份均在20%以上,2003-2007年超过20%,接近30%;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在15%左右。每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出口增长均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与GDP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完全契合,可见投资增长、出口增长对于GDP增长贡献较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低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在此为研究之便,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消费的绝对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受收入水平的影响,而收入水平又受收入分配公平状况制约。
收入分配影响国内消费水平。收入分配公平,消费稳定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平,不利于消费的稳定增长。凯恩斯指出:“消费支出的不足,是因为收入分配不均造成。若把国民收入的较大部分给了那些富人,他们只会把其中大部分储蓄起来。只有把国民收入的大部分交给了低收入家庭,才能提高消费支出”。我国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快于农民收入的增长。据资料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09.8元急剧增至2009的12021.5元,32年间增加了56.3倍,人均收入比从1978年的2.57扩大为2009年的3.33,2013年的3.03,这一收入分配状况对国内消费水平的提升产生了持续的不利影响。对于广大的城镇居民而言,日用工业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需求已基本处于饱和,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完全形成,出现消费疲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对这些人来说,作用相当有限,加上投资渠道的单一,房地产投资则成为热点,助推房价轮番上升,出现虚高态势,隐藏投资泡沫,也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对于广大农村居民而言,因为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负担较重,收入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村居民仍停留在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水平层次上,消费倾向偏低,无法迈进较高的消费层次;对于富人群体来说,他们拥有较多的社会财富,显示其地位和身份的高档汽车、豪华别墅等一应俱全,普通的消费品需求难以吸引他们,高档化、高端化、境外化消费则成为其热点需求,对于国内消费的贡献率有限。因此,为了扩大国内消费,实现经济的内需拉动增长,关键问题在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悬殊问题。
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
(一)初次分配领域,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体系
收入初次分配是在总国民收入“蛋糕”一定条件下的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到政府职能实现的资金保证、企业发展的资本积累和个人收入增加、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
据资料显示:1993-2007年,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我国居民报酬所占比例由49.49%降至39.74%,降低9.75个百分点;政府部门的生产税净额由11.68%升至14.81%,提高3.13个百分点;企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即资本收益)由38.83%升至45.45%,提高6.62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居民报酬所占比例则更高,除澳大利亚居民报酬所占比重接近50%,其余发达国家普遍超过50%,而美国则高达56.92%,比我国高出17.18个百分点。说明在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个人收入增长缓慢,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工资分配制度和税收制度有关。我国的税制中,增值税、营业税占总税收一半以上,其税负作为价格的组成部分,又容易转嫁给广大消费者,进而促使产品价格上升,需求水平下降。因此,个人负担加重,收入减少,制约消费水平增长。
为了实现消费的稳定增长,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需做到:其一,加快政府部门改革,实现向“服务型”转轨,减少政府服务性收费项目,降低纳税人负担和消费品价格。其二,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渠道,减少收入的单一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稳定和可靠的财产性收入。其三,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垄断性行业收入监管,使用硬性约束指标,设定最高工资标准,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垄断性行业人员,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发挥好税收的二次调节作用,掌握调控重点,加大调节力度。最后,降低增值税、营业税税率,提高增值税的起征点,使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产品税费彻底降低,以降低产品价格,扩大产品需求。
(二)再分配领域,强化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机制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分项计征,方法单一,没有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分类计征的方法;征收管理过程中,执法不严,执行不力,存在“人情税”,税收流失现象严重;个人所得税有失公允,高收入阶层边际税率低、低收入阶层税率高,富人负担轻,穷人负担重;税率档次过多,征管较繁琐,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受到了很大制约;扣除标准范围狭窄,难以契合劳动者的实际支出需要。
因此,为了强化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计征方法上应推行分项计征与分类计征相结合的办法,最终实现分类计征;扩大扣除范围,逐步将劳动者接受教育培训、赡养抚养、大病住院、购买政策性住房和廉租房租金列入税前扣除范围,扣除标准与物价指数挂钩,允许地方政府结合实际上下浮动,统一国内外人员扣除标准;提高高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以提高高收入者税收负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对于月应纳税所得额在5000-20000元的需重点关注,月应纳税所得额在5000元以下的,实行5%的税率,5000-10000元的实行10%的税率,10000-20000元实行15%的税率;对于主要收入来自于劳务报酬和稿酬的独立就业者,其所得属于个人的劳动所得,当前个人所得税执行的是4000元/(每次)以下的扣除800元,4000元/(每次)以上的扣除20%的费用标准,与工资薪金所得扣除标准相比,依然偏低,因此,对于独立就业者的劳务报酬和稿酬所得,应提高到与工资薪金所得一样的扣除标准和范围;税务部门应加强征管,严格执法,加大偷逃税款的处罚力度,使其不敢、不能偷逃税款;加强个人收入的源泉控制,减少现金交易,所有收入进入个人账户,授权银行系统根据个人账户记录,实施源泉扣缴,也方便税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开征遗产赠与税,刺激富人消费
根据F・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人的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整个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收入,公式:C=aWR+bYL,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a、b分别为财产收入和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其原理,一个人工作期间的全部收入,部分用来消费,部分用来储蓄。储蓄部分用做归还少年阶段的负债、老年阶段的养老及作为遗产留给自己的亲代和次亲代继承人。等到生命结束,一生的储蓄刚好用完。个人财产和收入用作储蓄及作为遗产留给亲代和次亲代继承人越多,个人有生之年的消费水平则降低。
遗产作为个人和家庭财富体现,既可以捐赠,也可转给亲代和次亲代继承人,遗产继承人“一夜之间”成为新的富翁,从社会公平角度讲,不利于培养积极创造新财富精神,易形成思想上“等、靠、要”惰性,形成新的财富不公平;从企业发展角度看,家族式的管理,近亲繁殖,没有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进行组织管理,易出现“富不过三代”的企业短命现象。遗产赠与税作为财产税的一种,在我国尚未开征,这不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根据新华网2014年6月12日的公布,2013年我国已有百万富翁75万人和百万富翁家庭237.8万个,遗产赠与税开征具备客观的选择条件。虽然美国等个别西方国家因为储蓄率较低,消费率较高,取消了遗产赠与税,而大多数国家仍继续征收遗产赠与税。而我国的情况是高储蓄、低消费,遗产继承越来越多,开征遗产赠与税成为现实需要。
遗产赠与税可以先进行试点征收,后推广办法,其税制设计可以考虑:其一,关于纳税人,规定为国内所有将财产进行无偿转移给亲代或远亲代的自然人和法人。其二,关于税率,可以按照五级超额累进税率,遗产多的、赠与他人财产多的多征税,遗产少的、赠与他人财产少的少征税,税率可以分为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以下为0,100-500万元的为5%,500-1000万元的为10%,1000-5000万元的为15%,5000-1亿元的为20%,1亿元以上的为25%。其三,关于征税对象,为遗产和财产赠与的实际数额。其四,关于优惠政策,财产所有人将财产捐赠给国家政府、慈善机构,或用于教育事业,可如实扣除。最后,关于其作用,一是通过遗产赠与税的开征,能够逐步改变国人长期形成的过度储蓄愿望和遗留遗产的习惯,增加人们当前的消费愿望,减少为未来而进行储蓄的行为;二是能更好地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着力培养慈善捐款的善举行为;三是可以增加政府税收收入,满足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中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更趋合理。
(四)促进农业发展并增加居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
在我国,农业人口有8亿多,失地农民多,进城农民工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低收入群体,如何才能不断增加其收入,刺激占人口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消费,在政策上需要做到:其一,继续落实和执行好已有的惠农政策基础,不断完善主要农产品的保护价格收购机制,保护价要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及时调整,不能一成不变;农民购买农业用生产资料所含的增值税可以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即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直接从价格中进行扣除;完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制度,并适度提高补贴标准,降低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其二,配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政府要做好规划引领,加强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通过政府购买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落户城镇居民建房进行补贴,建筑材料所含增值税税款退还农民;落户小城镇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证照办理只进行登记管理,免收各种证照办理费,个人所得税、营业税三年内免征;进城农民应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可就近入学。其三,加大进城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政府采用政府购买农民培训方式,购买培训项目,提升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效果,使农民实现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转变,实现广大农民更好就业和收入的稳定增长。其四,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能力强,增加劳动者收入效应显著。同时,政府要降低服务业税收负担,以降低服务业价格,增加投资者收入和服务业市场需求,从而刺激服务性消费需求增加。
总之,本文以为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需要不断提高消费水平,而消费水平的提升除了要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还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其他措施,唯如此,才能不断实现国内消费的稳定增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中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协调。
参考文献:
1.郑幼锋.促进消费的税收政策研究.税务与经济,2009(5)
2.李俊英.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税收政策研究.经济论坛,2010(2)
3.王春雷.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研究.财政研究,2010(5)
4.何涛,刘小刚.社会生态环境视阈下收入分配问题刍议.经济研究导刊,2013(1)
一、农村住户现金收入情况
(一)工资性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工资性收入在一季度人均增长8.2%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增长,上半年增速达到16.07%。其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1640.21元,同比增长30.94%;外出从业收入1454.05元,同比增长15.77%。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我市乡村企业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开发区、南海新区两大经济板块的快速膨胀,吸纳了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可离土不离乡就近务工;另一方面,近几年用工价格不断上涨,使得工资性收入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337.28元,增长45.8%。其中,第一产业现金收入1994.97元,增长42.81%;第二产业现金收入249.61元,增长161.35%;第三产业现金收入1092.71元,增长37.17%。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二季度适逢夏收,农民因为陈粮换新,出售粮食较多;二是二季度牧业特种动物配种完成,出售特种动物毛皮较多,淡水养殖产品适逢出库出售旺季;三是工业服务、批零贸易销售额大幅增加。
(三)财产性收入大幅下降。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7.04元,同比下降84.78%。其中,利息下降86.04%,租金下降90.4%。从调查的情况看,上半年因婚宴及住院支出导致存款支出较多,所得利息下降较大。
(四)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大。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674.24元,同比增长22.77%。其中,城市亲友赠送74.51元,同比下降5.27%;农村亲友赠送85.1元,同比增长118.51%;离退休金、养老金371.99元,同比增长59.88%;领取新型养老保险27.53元,同比增长216.83%。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因为:一是由于婚宴喜事多,亲友赠送现金转移较多;二是离退休人员增加;三是领取新型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多。
二、农村住户现金支出运行情况
(一)生产费用支出有所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2301.88元,同比增长6.94%,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49.14元,同比下降65.07%。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2252.75元,同比增长11.97%。从分产业看,费用支出主要集中在一产和三产,其中:一产1387.22元,同比增长12.88%;三产830.31元,同比增长6.05%。
(二)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
____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分析表
指 标 数额(元) 增长幅度(%)
生活消费支出总额 3459.97 18.9
1、食品消费支出 960.76 35.33
2、衣着消费支出 254.11 19.69
3、居住消费支出 885.76 -1.96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 198.82 36.62
5、交通和通讯支出 510.24 8.08
6、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 223.55 22.17
7、医疗保健支出 370.93 44.8
8、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55.8 103.35
上半年,生活消费的快速增长,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二季度适逢端午节,节日消费增大;其次,婚嫁、住院等高额费用支出;再次,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不再单纯追求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享受,而是追求更高层面吃好、穿好、娱乐好等精神生活享受。
(三)转移性支出增长较快。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支出766.35元,同比增长57.07%。其中,赠送农村亲友支出151.91元,同比增长85.23%;赠送城市亲友支出155.06元,同比增长537.93%;交纳医疗保险支出61.24元,同比增长205.87%;交纳社会保障基金支出221.4元,同比增长938.89%。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费用支出增长缓慢。上半年虽然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有大幅度增长,但是生产费用支出增长缓慢,二者不同步。据调查得知:当前从事一产的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已趋严重,这一现象折射出一产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逐渐降低,一产机械操作化水平和机械化使用率也大大减低,导致农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大降低,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的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质高效的绿色环保产品生产理念极不相符。
(二)礼金、医疗支出费用呈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人均婚丧嫁娶支出218.12元,同比增长1.87%,占现金总收入的2.8%;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70.93元,同比增长44.8%,占现金总收入的4.7%。两项合计人均589.05元,同比增长25.3%,占现金总收入的7.5%。婚丧嫁娶礼金呈上升趋势。因为婚嫁,父母为了子女往往倾囊而出,甚至负债操办;另外,礼金互送支出额度也从上世纪的几十元钱 发展到现在的四、五百元钱甚至上千、上万,攀比之风日趋严重,支出费用呈快速增长态势。医疗费用支出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虽然国家一直控制药品涨价,但长期吃药及高昂的住院费用使农民难以承受;虽然农民也有医疗保险补贴,但对于大病、重病,个人仍然要承担50%左右的费用,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有的家庭甚至因病致贫。
(三)财产性收入比重偏低。个人或家庭的生存和发展保障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二是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获得的社会基本保障;三是个人财产投资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因此财产性收入也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农村居民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一直很低,仅有的一点只不过是存款利息,或者个别户提供农业机械服务而获得的微薄收入,像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其他股息和红利、出让无形资产净收入等方面则是空白。财产性收入的缺失,是加剧两极分化的重要推手,是农民消费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市场调节功能,开展高素质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村经济合作社经营模式,扬长避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方面加快县域三次产业尤其是乡村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以市场手段吸纳更多年轻的、知识层次较高的剩余劳动力到农村置业;另一方面搞好农牧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种养水平,为保持全市农牧业生产的长远、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0 引言
卷烟在中国市场上向来有着比较广阔的销售空间,但是由于农民收入低,虽然烟民数量众多,消费水平也始终处于下等水平,一些烟民自己用烟叶卷烟,也有一些烟民买低价烟,所以在农村市场中,卷烟消费水平始终是当前消费工作上的瓶颈问题,而且也是相关部门、企业、单位一线基层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月亮山腹地,经济条件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全县总面积3244平方公里,下辖21个乡镇,294个行政村,1031个自然村寨,总人口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万,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4%,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也是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通油路的县。现有零售户1316户,其中城区和乡镇所在地的零售户分布较为密集。本论文考察提升农村市场卷烟消费水平的问题,将以从江县为例,展开深刻探讨。
1 从江县卷烟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1.1 农村外出人口增加,消费群体大量流失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外流,进而农村烟民的数量也随之减少,使得农村卷烟市场流失了大量消费群体,相对固定的农村消费群体主要为中老年烟民,由于受经济的限制,该部分消费者更加偏好于吸食烟丝,自己制作卷烟,因此农村的卷烟销量低、品牌结构低等问题频频出现,进而制约卷烟在农村的销量,影响卷烟消费水平的提升。
1.2 农村节日消费突出,地区需求差异较大
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卷烟消费需求具有很大不同,因为城镇众多的消费者有较高的人均收入,而绝大多数农村消费者个人收入相对较低,除了用于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金外,用于个人消费的资金有限,日常消费经常精打细算,讲求实用,不大考虑品种和质量等细节问题;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一些重大事情上和重大节日里,例如婚丧嫁娶、岗位变动、学子升学、房屋建筑,元旦、春节等一部分宁村消费者往往一改平日的节俭,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尽情消费,购买较平时较少购买价格较高的卷烟。
1.3 农村烟民购买力影响消费水平
虽然近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从实际来看,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2015年从江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867元,仅为城镇居民人民可支配收入的30.2%。在进行实地走访时更证实了这一点,除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外,农村真正消费一、二类烟的群体比重非常小,农村市场基本上还处于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价值,不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对卷烟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三、四、五类烟品牌。
2 影响从江县卷烟消费水平的重要问题分析
2.1 零售商的经营能力差
卷烟在农村的市场本身范围较小,再加上零售商的规模不大,而经营能力不强,所以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地区卷烟的销售水平。绝大多数的农村卷烟零售商是个体职业者,卷烟销售属于个人行为,没有营销意识和经营理念,所以卷烟店主文化素质不高、品德修养一般的情况是很常见的,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卷烟市场的发展和卷烟消费水平的下降。而且,零售商对于卷烟品牌的培育、推荐能力一般,买卖都属个人行为,经营能力“低档级”,自身销售优势一般,又不能开发自己的营销优势,无法加强卷烟品牌的特性,从而影响卷烟消费水平的提高。
2.2 农村烟民的消费观念不强
再有效的销售经营手段也要建立在烟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上,再对卷烟市场进行细分,才能在农村卷烟市场上,既满足卷烟消费者的需求,也提升品牌影响力,又能提高农村卷烟的消费水平。对于消费观念较差的烟民来讲,相较于消费观念超前的烟民,他们对于同等价位的卷烟就会出现购买犹豫,甚至从来都不会选择高档品牌,使卷烟的营销手段和品牌策略都难以在农村卷烟市场上有效推行。
2.3 农村卷烟市场的管理难度较大
因为很多的农村卷烟零售商都处于无证经营的状态,所以管理起来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农村卷烟市场广阔,但是卷烟零售商的特殊性必须充分考虑,所以很多卷烟零售点规模小、设施旧,而且卷烟品种单一、资金不足,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得不到提高,更不会主动办理相关证件。
3 提高从江县卷烟消费水平的措施
3.1 合理布局农村卷烟零售点
使农村卷烟零售点的布局合理化,才能提高农村卷烟市场的占有率。但是从目前的农村卷烟零售点的布局上来看,还是有很多的农村卷烟市场结构不合理,零售商的分布零散,规模无法扩大,更不能改善设施简陋的现状。因此,需要相关部门、人员配合,以提高农村卷烟市场的占有率为出发点,对人口分布、市场容量、消费水平和结构、证件情况等进行摸底调查,从而为完善农村卷烟零售点的布局情况提供前提条件,加强对零售商的管理与整合,从而扩大农村卷烟零售点的覆盖率,形成完整的销售网络。只有规范了卷烟市场,使卷烟零售点都能被纳入完善的销售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水平低下的问题。
3.2 创新服务类型
卷烟零售提供的一种销售服务,只有创新这种服务的类型,才能挖掘潜在的农村卷烟消费。首先需要细分市场。结合从江县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将市场细分为“399”市场格局(3个东部重点市场、9个西部发展市场、9个中部潜力市场),根据“木桶原理”,明确品类发展重点,针对性开展培育工作,借用促销商机引导婚庆市场消费升级。其次是创新服务模式。现代营销越来越重视团队化、专业化运作,职业素养良好、工作效率高效的服务团队有着单兵作战难以比拟的种种优势。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客户经理资源配置,将原来“一片一经理,一访一跟踪”的客户经理工作模式,转变为“抱团错时”模式,解决面对客户“线路长、分布散、语言杂”的势单力薄局面。
3.3 培育卷烟品牌,保证货源供应
虽然现阶段的农村卷烟市场不完善,而且消费水平不高,但其实商机无限。但是提高农村卷烟的消费水平关键是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培育卷烟品牌,保证货源有效供应。一方面,检测市场需求导向,一切营销活动还是要以市场为中心,培育适合农村卷烟市场的品牌,并探索性地研究农村区域性消费,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品牌培育,从而优化农村卷烟市场结构,提升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在卷烟市场上做到“适销对路”也很重要,做好卷烟供应的工作,分配、调剂好紧俏货源,进而满足农村卷烟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卷烟销量,才能提升消费水平。
3.4 加大卷烟市场的管理力度
净化农村卷烟市场,加大卷烟品牌的专卖、管理力度是必由之路,所以要根据当前的农村卷烟市场情况,对卷烟零售商进行宣传、教育、管理,在提高守法意识的基础上,拓展农村卷烟市场网络,严格做好卷烟货源的调控工作,规范卷烟经营的秩序。
[关键词] 吉林省;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22
[中图分类号] F0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43- 03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将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近些年来,吉林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全省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发展。
1 吉林省消费水平总体情况
1.1 消费率明显低于投资率,且逐年走低
GDP从使用的角度看,由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3个部分组成。最终消费支出反映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其占GDP比率即为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总额反映投资需求,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其占GDP比率即为投资率。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额反映净出口需求,即出口的货物和服务与进口的货物和服务的差额。吉林省这一差额为负值。近些年,吉林省投资需求增长加快,投资规模扩张明显,资本形成总额近5年年均增长 28.3%,不但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16.3%的增幅12.0个百分点,更高于同期最终消费年均增长10.7%的增幅17.6个百分点。吉林省消费率由2000年的62.7%下降到2009年的44.3%,而投资率同期由37.7%上升到79.6%。
吉林省最终消费率逐年下降,其中居民消费率也是逐年走低。2000-2009年最终消费率下降18.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了16.2个百分点。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看似单纯的分配问题,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实质上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问题。从国际经验看,长期的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最终消费需求被压抑,较高速度的持续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目前,发达国家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约20%∶80%,即使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其消费率也在60%以上。吉林省2009年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为79.6%∶44.3%,已成为制约今后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显然,近些年,吉林省GDP以10%以上速度持续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是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此以往必然难以为继。因为,投资率长期偏高,消费率偏低,会加剧能源、原材料和运输供求紧张矛盾,加大通胀压力,投资效率下降,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
1.2 消费率不但低于南方省份,同时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0年吉林省的最终消费率为62.7%,在全国还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高于临近省份和南方发达省市; 2005年,吉林省的最终消费率已经呈现下滑的趋势,仅高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2009年吉林省的最终消费率为44.3%,分别低于全国、浙江省、上海市、黑龙江省3.7、2.1、7.0和11.4个百分点。
1.3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低于投资的拉动作用
近几年,吉林省GDP增速加快,主要是投资拉动较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低于投资的拉动。
2000年,吉林省消费拉动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高于投资拉动0.8个百分点。但到了2009年,吉林省消费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低于投资拉动4.4个百分点。说明目前吉林省经济发展属于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投资拉动占主导地位。
1.4 城乡居民消费处于中游水平
目前,国家统计制度中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统计指标有两个: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二是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4.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国民经济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团体的消费品总额。其中包括城乡居民消费和社会团体的消费。在现行的统计制度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居民消费额和社会集团消费额分不开,但有关测算表明,居民消费是消费需求的主体,所占份额在70%以上,社会集团消费不足30%。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的排位看,吉林省近5年一直保持在第16位,超过吉林省经济总量的排位,也超过吉林省城镇居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的排位。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吉林省居民及社会集团消费处于中等水平。
1.4.2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指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用于日常生活的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与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等类支出。吉林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近几年呈现逐年稳定增长的态势,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
吉林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由 2005年的 6 794.71元增加到2009年的10 914.44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7位前移至第 12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2 306.0元增加到 2009年的3 902.90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6位前移至第14位。可见,吉林省经济近些年来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在全国的排位有所前移。经济发展使居民受益,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但值得注意的是,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虽然排位前移,但其绝对值2009年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分别低于邻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的人均水平。说明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步伐相对较慢,已被邻省拉在了后面。
2 制约吉林省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
2.1 较低的收入水平制约了吉林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升级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与持久收入的关系是恒定的。居民消费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即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虽然吉林省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全国水平和其他省市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而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2009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 006.27元,排在全国的第22位,同比增长9.2%,排在全国第11位;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 266元,排在全国第10位,同比增长6.8%,排在全国28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 23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 506元,排在全国第29位,同比增长11.7%,排在全国第19位。较低的收入水平和较慢的增长速度制约了吉林省居民消费水平的较快提升。
2.2 消费环境也制约着消费的进一步提升
改善消费环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吉林省市场秩序不规范,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在一般商品市场,假冒伪劣商品普遍存在,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老百姓不敢放心消费。在旅游消费等服务消费领域,还存在价格虚高、服务质量低下的现象,欺骗消费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3 信贷消费不够,消费形式创新不足
传统的中国文化崇尚节俭,“轻消费,重储蓄”、“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等消费观念在一些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中表现得很突出。目前,追求时尚消费,敢于超前消费的主要是青年人,中老年人的传统消费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有钱舍不得花,对贷款消费更是敬而远之。消费信贷主要投放于房地产,其他领域的消费信贷很少,导致银行资产结构单一,创新不足。而信用消费制度刚刚建立,还很不健全,贷款手续烦琐,条件苛刻,这些都抑制了信贷消费的扩大。
2.4 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和健全
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是未来支出预期。目前,教育、养老、医疗等支出预期加大,所谓的“新三座大山”让老百姓心里没底。那么,理性的选择就是将必需品消费以外的节余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缺乏信心,存钱用于养老、防病治病、子女教育和购买住房等的需求较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即期消费欲望。
3 提高吉林省居民消费水平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换代的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给就业造成的压力已明显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前行,消费“马车”仍需加鞭。从战略上看,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一个永恒性主题。199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对拉动经济有效增长起了积极作用。 吉林省各级政府需加大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各项举措,稳步扩大消费需求,让消费“马车”真正跑得更快一些。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3.1 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基础
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从总体看,收入增长是拉动消费的基础,是决定吉林省居民消费能力的根本性因素,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要努力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低收入者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提高农民收入是启动消费需求的最有力杠杆。目前。城镇化发展已进入加速阶段,新农村建设已开始启动,工业化发展空间广阔,农民增收必将与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收入增长会越来越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因此,要适应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3.2 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收入差距加大,马太效应明显。而这一点也正是影响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一方面,要切实注重社会公平,加大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改革和完善各项财政政策和税收制度,使税收真正成为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贫富差距的有力杠杆。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共同富裕。
3.3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吉林省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城镇居民来说,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将尽可能多的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城镇居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做到应保尽保,认真解决好低收入群体在住房、医疗、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在收入之外的众多因素中,预防性储蓄多和流动性约束是使得农村居民平均消费长期偏低的主要原因。中国农村的消费观念非常保守,为了养老看病,没有攒够足够的钱就不敢进行消费。因此,一方面要帮助农民逐步转变保守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快包括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而减少农民的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
3.4 加快市场建设,进一步改善消费坏境
近年来,吉林省商品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在部分地区还存在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这种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严重影响了商品市场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一方面,吉林省要加快建立良好的消费安全保障,使消费者在市场上买得舒心、用得放心。同时,在建设良好的消费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完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建立安全有保障的质量体系;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制假、贩假以及以次充好、虚假广告、虚假打折等误导消费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良好的安全消费环境,使得消费者能够大胆消费、放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