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管理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4-02-18 16:06:36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管理行业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金融管理行业现状

第1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违约风险,具体是指借款人违反约定,无法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二是利率风险,具体是指受国内外经济的波动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比预期收益要低,还要动用自己内部资金补充储户利率的缺口;三是人为风险,具体是指由于内部职工操作不当为银行带来的损失,也叫操作风险;四是汇率风险,这种风险存在于汇率买卖过程中或者出现在结算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国际汇率的影响而为银行带来的损失。这几个方面的风险都需要银行内部的管理系统时刻关注和面对,需要银行加强管理。但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缺乏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

在银行内部,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多,而这些工作人员中,整天不作为的、混日子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待工作极其不负责任。这些人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严重的会直接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缺乏科学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管理对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不够科学,也不够完善,银行内部各个部门都在各负其责,他们之间没有实现完美的协调合作,对金融风险缺乏统一的认识。这样一来,银行在金融风险方面的制度仅重视对风险的认识和评估,而缺乏对贷出款项的监管力度,容易导致违约风险的发生。

(三)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技术水平偏低

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还相当大。因此,科技水平的落后致使银行内部在应对金融风险时的技术水平偏低,许多金融风险调控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导致银行内部难以抵挡金融风险的侵害,无形中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

(四)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对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创新

这些年,我国的科技水平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个领域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银行作为金融投资行业的核心市场,其各项管理和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但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享受国家在存贷方面给予的保护特权,垄断了金融利润,并且缺乏创新的动力,再加上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仅注重扩大单方面的规模,而忽略了长远打算,尤其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不够重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管理风险的途径

(一)定期培训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与建设

在我国的商业银内行中,内部工作人员数量多,工作态度不够统一,尤其缺乏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技能和对金融风险危害的深刻认识。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大力宣传金融风险方面的管理理念,增强工作人员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知,明确银行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把金融风险的思想意识植入每一位工作员工的心中,让他们能更认真、更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思想和意识

随着银行在社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银行内部一定要加强对各项金融风险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员工金融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能力的增强,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应对,从而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业的主力军,必须有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思想和意识,能带领内部员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金融风险,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这样才能促使银行的发展之路更平坦,前景更广阔。

(三)要增强商业银行内部应对金融风险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目前,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技术水平偏低,难以应对高科技带来的金融风险,这样一旦发生风险,势必会对银行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要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让国外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并将其改造成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技术,让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更加完善。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金融业务 客户关系管理 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储、借贷货币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中介。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渠道。现代金融管理理念下,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模式,对于促进银行金融科学管理意义重大。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研究地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发展策略,是当前深化银行金融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措施。

一、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

个人金融业务是银行对个人客户提供的存款、贷款与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的业务,通常具有市场风险较低、经营收入稳定、业务范围广泛的优势特征,在商业银行运作中备受重视。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是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相关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总称,是在银行经营过程中根据客户对象划分的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储蓄结算、投资咨询、资产运作、消费信贷等系统性银行服务形式。随着当前金融市场的多元性变化趋势,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拓展金融市场、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

二、客户关系管理分析

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基于客户个性化需求基础上,在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不断开展包括选择、发展和保持客户关系等系统化的客户服务,来优化企业管理和业务职能,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管理战略目标的持续性商业过程管理行为活动。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通过加强与客户交流沟通,提高客户忠诚度,实现客户价值持续保有率,从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客户关系管理有利于明确客户终身价值合理定位、有效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和效益,实现银行金融管理机构与客户间价值链关系的耦合与双赢目标。

三、地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金融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我国个人财富的急剧增长和个人客户金融需求理念的迅速提升,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收益的提高,也推动了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式以及战略调整的双重压力,加上金融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职能的不到位,导致客户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满意度逐渐降低,造成大量优质客户的不断流失。存在的问题弊端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服务理念偏失

地方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对于发展客户资源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不能充分理解客户关系管理对于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本质要义,偏重于存款客户开发和金融产品销售的短期利益,忽视与客户长期性合作关系的维护与管理。

2.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定位模糊

地方商业银行往往忽视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多采用单一形式进行个人金融服务,导致其市场定位过于笼统,服务对象不清晰,无法针对客户关系进行有效落实个性化服务,造成很多客户对银行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降低。

3.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机制粗疏

有些地方商业银行针对个人金融业务流程不能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进行分工协作,将个人金融业务机械划分,造成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不科学,营销机制不完善,服务职能缺失,客户关系管理措施粗放疏漏,导致很多优质客户资源的流失。

4. 个人金融业务管理技术模式相对滞后

很多商业银行网络信息电子化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很多个人金融业务很大程度上仍由人工操作并停留在存取收付流程业务上,金融产品的开发项目结构盲目不合理盲目,客户关系管理模式落后。

四、优化地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1. 提升管理人才素质,强化客户服务理念

随着当前金融市场环境的复杂形势变化以及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资源,优化客户关系管理的服务理念,整合与提升金融管理人才素质,是实现金融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保障。

2.优化金融市场环境,定位客户服务对象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发展环境,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开展要坚持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效性原则,优化金融市场的内外环境,加强人才资源的引进培养,整合金融管理组织职能建设,明确定位客户服务对象,开发客户资源。

3.完善金融管理体系,拓展个人金融业务

根据实际需求,构建和完善合理的金融管理体系、经营运作与激励评价保障机制,相应调整内部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在遴选优质客户中的作用,强化客户关系管理职能,协调和优化客户服务结构,实现金融业务领域的拓展。

4.整合金融营销渠道,创新客户关系管理

采用信息科技手段,强化科学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客户信息的采集处理系统,灵活针对原则,创新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评价措施,对客户实施针对性营销和差别服务,根据客户需求,加强金融营销和产品创新,正确引导市场消费。

五、结束语

总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势下,深化金融管理改革,完善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机制,强化金融服务职能,协调客户关系,提高金融业务效益,是促进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波.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商业经济,2008

第3篇

【关键词】地方银行 个人金融业务 客户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地方银行日益发展壮大,比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的提高,居民对于投资和理财有一定的需求,随之,各个地方银行的各种金融服务业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产生。伴随着客户消费行为的逐渐成熟,对于金融产品的种类和银行的服务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客户关系的维护也成为银行目前正在加强的主要侧重点,特别是作为新生力量的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的管理对于地方银行的经营与发展起着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来地方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上也迅速发展,在很多城市和农村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业务量的增长也日益显著,以某地方银行为例,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该行的金融理财客户共计11.5万户,总存款额628亿元;该行的信用卡,一年内新增259万张,全年消费703亿元。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关系对于地方银行目前的生存和以后的发展壮大都存在根本联系。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提高客户的信任度,可以降低客户的流失率,从而全面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目前地方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个人金融业务类型单一。西方发达国家在个人金融业务上发展的较为迅速,在同一家银行可以满足客户各种金融需求,而目前我国地方银行的金融产品品种的开发比较单一,而且许多金融产品的作用和功能相近,缺乏创新意识,产品还停留在初级的水平,多数还是传统业务的储蓄、贷款和汇兑形式,像北京银行除了传统业务,目前的理财产品还仅仅是以国债为主,又例如上海银行目前只有“慧财”系列理财产品,不能充分的满足客户多方位的需要,达不到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条件。

(2)个人金融业务客户管理系统缺失。目前很多地方银行已经建立各自的客户系统,但是这些信息是零乱的,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库,不能对客户进行分类和对比,也不能充分的了解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这对于客户的管理和对金融产品的销售非常不利。并没有真正形成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种意识还只是停留在口号的表面,得不到切实的执行。很多地方银行还是以追求产品的销售为中心,把银行的利润作为唯一的经营目标。同时一些地方银行的资源配置不能达到市场形势和客户要求的程度,从而不能把握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规律,使银行内部各个管理要素之间配合不畅,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渠道不畅。很多地方银行都采用由总行到分行、分行到支行、支行到网点的管理层级模式,比如上海银行就有上海银行总行、天津分行、江湾支行等。在每个管理层级都有一定的决策权,这样就会对经营管理信息的传导形成机制阻碍,降低了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及时应对能力。并且在各个地方银行都会有不同的业务区域划分,这样会使管理职能既有空白地带也会有重合区域。并且缺少对客户级别的划分和管理能力,不能根据不同客户的实际情况提供差别化服务、缺乏个人客户信息的回访、对个人客户开放的柜台有限导致排队过长、有的业务手续较繁杂,这些因素直接致使客户不满意情绪产生,感受不到银行的合作诚意。对一些地方银行,很多偏僻的网点只能办收付业务、很多网点只有很少的金融柜台,并且金融柜台的私密性低、很多网点根本没有金融产品和其它金融服务、电子类的金融渠道利用率低。网点之间也缺乏分工与协作,个人客户资源没有整合与共享,对于个人客户的管理还是处于传统的模式。

二、地方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策略

(1)建立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数据库。把个人金融业务客户的信息形成一个独立的数据库,通过各个分行和支行以及网点把信息进行搜集,统一进行筛选和整理,并且根据不同客户的情况进行分类,建立客户数据树,对现存的个人客户资源进行有效统计和的整理,不但有利于查询,还可以及时发现新增客户,按照需求为其提供全面服务,留住新增客户资源,及时发现优质客户。同时还能尽早发现流失客户,及时进行电话回访和信息反馈,找出原因,自我检查与调整。还要对客户反馈回的信息加入数据库,完善投诉制度,对于客户反映的问题类型、解决方式和客户对解决方案的意见进行统计,分类统计在数据库中。之后还需要对数据及时更新,随时调整客户信息,达到对客户的有效管理,提升银行的服务质量和形象。

(2)加强新技术引入,丰富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丰富与使用的便捷能从根本上增加个人客户对银行的光顾。随着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便利,使客户对金融业务的要求也更高。想要强化客户关系,地方银行就必须利用科技工具,提供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支付宝等便利的金融工具,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完成炒股、缴费、查询、购物等各种金融业务。如果地方银行及时的丰富了金融工具,就会吸纳当地的更多的个人客户,随着金融工具不断的技术更新,也会对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的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增加金融服务业务的窗口和人员,使客户享受到人性化、舒适、高效的服务。并且根据客户个性需求逐渐完善个人投资理财、住房公积金、货币兑换等等金融业务,吸引更多个人客户。

(3)以客户为服务中心,加强地方银行人员素质。培养员工“顾客满意至上”的服务理念,与客户建立长期联系,让客户放心和信任,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培养出服务能力强、业务技能强、综合素质强,能吸引新客户,稳定老客户的高质量团队。对员工实行问责制和绩效考核,并要求写工作日志,在同事之间定期对典型事例和典型客户资源进行分享。设立客户业务受理反馈表,及时的发现客户的需求和意见,可以把客户业务受理反馈表作为员工调整服务的依据。据统计,某银行的业务受理表显示,8%的个人客户表达出不满意之处,64%的个人客户因不满意而逐渐离开选择其它银行。通过制度与经济上的约束和精神上的培养,使员工真正把个人客户的金融业务服务到位,建立良好客户关系。

三、总结

中国加入WTO以来,各种金融形式都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地方银行在客户管理方面学习了许多先进的作法,但是目前地方银行对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的做到以客户为服务中心,经营方式粗放,经常导致客户的流失,不能为客户提供金融业务的个性化服务。所以地方银行应该加强客户管理,通过建立个人客户反馈信息制度、建立客户数据库、员工培训、丰富金融工具和强化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等方面从根本上加强服务能力,通过为客户提供人性化的舒适服务,不断吸引新客户,稳定老客户,实现地方银行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路明,杨竹青,徐铃.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齐佳音,万岩,尹涛.客户关系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波.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8.

第4篇

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针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顶层制度设计,随后,银监会、证监会等部委还会根据具体的行业,如个人网络借贷(P2P)、股权众筹等出台具体的监管细则。

在很大程度上,这意味着,“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将成为金融监管的准则。具体而言,在监管职责方面,划分更加明确,人民银行负责互联网支付业务的监督管理;银监会负责包括个体网络借贷和网络小额贷款在内的网络借贷以及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督管理;证监会负责股权众筹融资和互联网基金销售的监督管理;保监会负责互联网保险的监督管理。几大部分各司其责,形成权责更加分明的立体式监管网络体系。

市场缺陷及金融监管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金融监管遵循依法、公开、公正、效率、独立性、协调性原则展开,具体包括,设立金融机构,对金融业务进行具体有效的监管;在资产负债业务方面,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核查和管理;合理规范金融市场,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促进和规范市场融资、调节利率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制定和执行规则等等;监管外汇,使外债保持在合理区间内;管理和规范黄金及稀有金属的生产、进口、加工、销售活动;管理规范证券业,如注册制的制定和运行,防止市场过热;各种保险业务的条例细化和审核批复;信托项目的合理管控;典当租赁以及各项融资渠道的疏通和阳光运行。

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和监控。其中具体涵盖有,市场准入与机构合并、银行业务范围、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充足率、存款保护以及危机处理等方面。

在无外部风险干扰的有效市场条件下,假设市场的每个参与者都可以保持理性,市场能够在价格供求平衡的驱动下,市场上全部的交易信息都可以透明地显示在市场,并均衡地被每个人获取。此时,金融监管应采取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理念,将影响市场的不利外部因素排除掉之后,制造对市场有利的外部氛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能动性和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监管措施,以免抑制有益的金融创新。

但由于金融市场具有自身固有的缺陷,常会发生经济波动和收入分配不公,这是由市场本身无法避免的内在缺陷决定的,导致了收入和资源分配不够理想,产生与价值相悖的情况。

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否合理存在必要的前提条件,即个人偏好是否在合理区间内。不完全理想化的市场中,每个人要求的报酬和实际个人能力不匹配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不能时刻保持一致和绝对公平。某商品或者劳务在实际上带给消费者比较大的利润和优质的体验,但消费者出于某些原因只给予了较低的评价,反之亦然,这些都是监管方需要注意的情况。

与此同时,如果是按照个人对生产出的产品和劳务的大小来进行收入的分配,个体的差异,如体力、智力、物力、财力等存在着天然的差别,这时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分配,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贫富差距,并且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实存在的个人自然条件的不同,将会使得最终结果偏离资源配置情况和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缺陷,适度的金融监管,合理的制度完善就十分必要了。

金融业混业经营现状决定了功能性金融监管成为必然选择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与分业经营有三个层次一样,混业经营也有三个层次,即金融业与非金融业之间的联合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联合经营以及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内部的联合经营。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1993年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对金融服务需求增强,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出台,都曾推动银行加快向多元化经营推进,银行不仅可以投资经营证券、信托、租赁等金融业务,而且可以直接投资经营企业、酒店、出租车公司等等。

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经济明显下滑,银行不良资产和违规案件大量爆发,严重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

这推动中国金融启动了一轮深刻的改革,包括成立中央金融工委,将国有金融机构的人事和组织关系从地方政府和党委脱离出来,实行垂直管理,削弱地方政府对金融,特别是对银行贷款的干预;发行2700亿元专项国债,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剥离银行附属公司和非银行业务,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等等。其中,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受到最为严格的控制,基本上都收缩到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之内了。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首先提出了“功能性”监管的这一词汇。功能性监管的好处是公平性和监管的专业性,只有当同样的功能是以同样的标准和方式进行监管,而不论何种金融机构实施该功能时,才称得上公平。功能性监管还可以减少“监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行为,即人为地将某一业务放到某一特定机构中经营,以避开某个其不喜欢的监管者的做法。

第一,功能性金融监管体制更适应混业经营下对监管整体化功能的要求。面对金融产品越来与丰富的情况,功能性金融监管体制明确了各品类的金融产品的归属,避免多管,也避免了少管,避免了越位,也避免了缺位。

第二,混业经营的监管体制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有更大的优势。随着金融业各类分支产品的衍生和优化,跨行业金融产品品种和门类越来越多,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就可能产生蝴蝶效应,随着风险的逐步扩大,很可能会造成不可收拾的金融危机。因此,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显得尤其重要,如果能够设计出统一的金融整体监管机构,可以打通各个行业金融信息交换渠道,使得各个行业不仅仅只注意到自身内在的风险,从而整体提升金融业防范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 后金融危机

我国银行业自2007年开始全面对外开放,逐步被纳入了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伴随而来的就是风险管理是否与国际先进银行管理同步发展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长期以来的国家信用体制导致了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自身并未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倍加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尚未进入数量化和模型化的全面风险管理阶段。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给世界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面临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没有遭受雷曼兄弟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但是也给各家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因此,本文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为选题,也是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突出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有待增强

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相对落后,风险防范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还比较单薄,积极性也不高,严重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自发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比较良好,受世界大范围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二是由于政府的隐性担保长期存在。事实上,我国银行业是国家担保,通常都是由政府财政或者中央银行进行债务偿付。然而这种隐性担保,更容易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扭曲及盲目投资行为。可见,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危机意识。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控系统有待完善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上尚未建立起较为科学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控系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聘请专家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银行并不多;缺乏一套有针对性地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早期预警、中期防范和后期有效补救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商业银行无法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全程监控,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测量、预测和控制的一系列创新活动。那么当风险出现的时候,仅仅局限于央行制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对于早期预警流动性需求不能单单局限在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支付额,需要尤其关注对流动性多级储备的早期预测和合理配置等。

(三)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潜在加大了流行性风险

商业银行高杠杆率的显著经营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流动性风险具有内生性。商业银行的本源上就是为资金供求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市商角色。一方面,市场流定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来源。比如,商业银行对衍生品和抵押品交易的参与度在日益提高,这将导致因市场动荡无法平仓的现象发生,这种潜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也就成为商业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依然大于国际知名银行,而且贷款占到了总资产的50%以上,其他资产业务比例仍然较小,资产结构单一,资产配置和调整空间有限;商业银行的同质化竞争,使得占主导地位的存贷款业务的期限结构错配现象依旧严重。经营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一方面决定了负债稳定性较差,活期存款比例较大,资产业务对波动性较大的负债依赖度较高。另一方面在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下,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也相对较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流动性评价指标比较片面,这些指标不能客观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融资能力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商业银行更看重满足监管要求的短期流动性管理,而忽视了短、中、长流动性的协调管理。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控和预警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严重缺位。作为高负债运作的银行,其流动性风险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的。银行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也应该是动态的,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主要依赖的是静态指标,而且是以事后监管为主,这也迫使监管机构很难对流动性风险作出科学的监管决策。比如,我国目前一些中小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有流动性比例、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比例等。可见这些都是静态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需求、供给和缺口状况。再者,大多商业银行比较忽视对贷款资金需求预测、集中资产或负债项目的集中变化,对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仍停留在库存现金以及支付额的预测和监控,缺乏科学有效的预测方法,无法进行事前风险预警。

二、强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若干对策

(一)大力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防范意识

当前,我国的国家隐性担保在逐步退出,而外资银行却在逐渐进入,从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就是流动性管理水平的高低。可见,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并且积极主动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控制流动性风险已是大势所趋。要“居安思危”,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放在第一位,逐步把它运用到日常经营管理中,从而增强对风险因素的敏感度和对风险大小的判断力,有效降低损失;要鼓励商业银行学习和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实现流动性风险的科学量化管理,尽快完成由经验性的传统管理到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管理过渡。

(二)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内控体系

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般都会设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来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比如,美国就是通过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流动性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并且定期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头寸进行度量并给出相应的措施。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建议我国商业银行也设立专项的部门进行流动性管理,并使其尽量保持独立性,逐步对流动性供给、需求和流动性缺口的情况进行有效监控,针对不同时期的商业银行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应的流动性管理战略。同时,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和健全一套早期预警、中期防范和后期有效补救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一方面,良好的内控体系有助于商业银行及时有效地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原因分析,提前进行风险预警;另一方面,通过全过程监管控制,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

(三)不断完善资产负债结构

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资产结构单一、贷款占比过高和资产流动性储备不足等现实问题,需要尽快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改善资产流动能力。一般来说,银行资产包括现金资产、证券资产、信贷资产和固定资产。一方面优化资产结构,建立分层次的、与负债相匹配的流动性多级储备,降低流动性潜在风险。如证券资产不仅具有流动性,而且具有盈利性。因此适当配置证券资产也是商业银行规避流动性风险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加大业务结构调整力度,通过提高主动负债、销售资产能力,提升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占比,调整资产负债规模和期限结构等手段和方法,改善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对流动性风险进行主动管理、干预和控制。

(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来看,我们需要主动地学习发达国家利用指标体系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控与预警的成功经验,也要立足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情况,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随着《巴塞尔协议Ⅲ》(2010年9年)的公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在存贷比、流动性缺口和核心负债率等硬性指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流动性覆盖比率与净稳定融资比例这两个过渡达标指标,为商业银行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动性指标体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应围绕系列监管指标,平行建立与自身经营和管理相适应的监测、预警和限额指标体系,实现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限额监测指标的有效控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再次掀起了流动性管理的改革热潮。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流动性管理上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但是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几点建议,但是这远远不够,还需要构建一个基于我国整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防范措施,建议构建存款保险机制。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数据有限,本文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化。

参考文献:

[1]尹继志.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研究[J].金融与经济. 2013(1)

第6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金融管理体系

一、金融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关系到老百姓和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在当今形势下,金融风险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保证金融体系更安全高效地运行始终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因此通过金融管理来维护金融秩序,提高金融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等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管理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其自身的发展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进步的需求,再加上其自身地位的提升,导致其对于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也与日俱增,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将会对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性造成破坏与影响。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完善金融管理,并进一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1.金融管理行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大

现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提升,在各个国家当中,传统的自闭政策都已经逐渐瓦解,并且每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也都实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加深。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作用,使得投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目前的监管体系还不够成熟,导致其漏洞频现,再加上投资者往往更多注重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当中出现了不少过激的投资行为,且对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与冲击。基于此,金融管理行业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而其自身的合理性,也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作用。

2.传统金融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

现阶段,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限制,使得我国部分经济体的金融管理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导致其不能够有效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并进一步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当中,我们能够明确的看出,就是因为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才会使得经济社会出现了这么多的不利因素。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美国通过对金融监管规则的合理化修改,来有效的放宽了其自身对于金融风险所形成的约束作用,并进一步使得金融衍生品加快了创新速度。由此一来,华尔街的投机气氛变得更加高涨,对于经济繁荣的盲目信任,使得群众开始出现过多的超前消费与过度透支,并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产生。此外,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传统的金融管理模式已经暴露出了其自身的滞后性,再加上其对于创新管理理念的欠缺,导致其外部环境相对冗杂混乱,并且对于高质量人才也相对欠缺。所以说,现阶段,我们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完善管理,来让金融行业走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去,并以此来创建出金融行业的新局面[2]。

二、金融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要想实现金融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管理制度、改善金融环境以及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各个方面。制度先行,人才培养和引入是核心。

1.创新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时,所采用的往往都是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现行的经济体制下,这种管理制度并不能够真正有效的运转与发挥作用。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经济的可耻促发展,就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来建立并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以此来实现金融管理的持续发展与进步。首先,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起专业的企业法人治理部门。就针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法人治理部门占据着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地位,其不仅能够对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起到重要的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也能在某一范围内对整个金融业务的发展与扩大产生影响。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不仅处于转型的黄金期,同时也是抵御外来风险的薄弱期,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创新,就必须要在有效地时间内对企业的法人治理部门加以完善与优化,并以此来更好地实现经济体制的完善,保障市场经济能够顺利的运行,从而实现金融管理的进步与发展。其次,要求我们必须要立足于实际,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积极的将外国先进管理制度引入到自身的企业管理当中。现阶段,我国的管理制度并不先进,并且已经不能够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为金融发展提供服务,并进一步导致整个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严重的障碍与隐患。不过,目前已经有部分经济发达的国家开始重视该问题,并且也已经建立起了低昂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我们应当对其加以借鉴,只是在借鉴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能够完全遵循“拿来主义”,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将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和管理制度充分的结合起来,以此实现管理制度的进步与发展[1]。

2.净化金融管理的外部发展环境

在整个革新与发展的过程当中,金融管理行业不仅仅要实现自身经济的升华,同时也要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来帮助自身实现更快的进步与发展。首先,我们应当充分的利用法律,来对金融管理行业的运行与发展加以保护。就针对于现行的法律来说,对于其中那些金融管理相关的保护条例,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与利用,因为其不仅仅能够确保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时也能通过法律自身所具有的重要威慑力,来保护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其次,我们应当进一步实现金融管理的规范化。要想真正实现金融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就要求我国的金融监管组织必须要及时的建立并健全规范体系,以此来金融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的规范化,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对金融管理体系加以完善与优化,促进行业的发展与稳定。此外,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各大金融行业的规章制度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因此,我们应当对相关制度进行更好地完善与创新,确保整个金融管理体系的稳定性能够得以保持。最后,要求我们进一步建立与健全金融管理监督体系。现阶段,在我国的金融行业管理当中,监督体系一直是其所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整个行业非常的复杂并且庞大,导致行业的监管问题相对来说不够全面,也因此导致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动荡与危机。因此,我们应当将外国先进的监督模式引进来,然后在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充分研究之后,来将二者之间的特色充分的结合起来,以此来总结出更加适合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种监管模式,才能真正有效的完成金融管理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升华[3]。

3.培养和引进先进人才

自2015年国家提出互联网+发展战略,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才问题尤为凸显,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合格的从业者是比较少,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求我们必须要对其有一个充分的重视。其中,对于企业当中已经在职的金融管理人才而言,要求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强化而又严格的培训工作。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金融管理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强化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并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人才引进策略,才能够真正有效的促进人员素质提高。此外,由于在职人员自身对于金融管理就有着一定的经验,如果加强培训,那么就会使得其对企业有一个更好地贡献,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进步。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环境背景下,要想真正有效的实现企业金融管理的发展与进步,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立足实际情况,通过进行良好的实地分析与考察,并辅之以科学的方法,来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还要积极创新管理制度,并以此来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新突破,优化与完善社会金融管理的外部发展环境,对金融管理人才加以培养与创新,才能够真正全面的实现金融管理行业的长效与有序发展,从而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金融与经济在未来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赵天杭.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管窥[J].东方企业文化,2013,(15).

[2]虞辉.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

第7篇

【关键词】金融管理 可持续发展 策略

一、金融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金融管理行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大

伴随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经济信息化发展日益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与革新,同时金融行业开始以飞速的发展态势全速前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快的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应对当前由于金融体制不完善所导致的种种问题,进行金融管理改革与创新是必然需求,是全面推进金融市场完善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由此可见,金融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有效的管理模式可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促进市场的长足发展。从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可知,各大经济组织纷纷出台了金融监管政策,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金融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2、传统金融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

当前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模式需要金融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需要金融体系能够源源不断的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以更好的推进经济建设发展与进步。因此,传统而陈旧的金融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并开始对于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转变金融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同时还要探索寻找可以促进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要遵循金融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金融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风险防御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实现利润最大化。

3、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对金融行业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金融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推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壮大,才能够使我国的金融行业更好的与世界接轨,并发挥其越来越强大的资金支持作用,保障金融机构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新突破

(1)建立一支专门的企业法人治理队伍

企业法人是企业的核心,针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全面推进金融管理体系的完善与改革,是保障企业法人及企业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只有全面的建立起法人治理队伍,从法律角度强化金融业务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为了减少甚至避免外来风险的干扰,加快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管理就需要专门的企业法人治理部门的为之努力,以更好的带领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2)从基本情况出发,借鉴外国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的金融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金融管理模式的影响以及制约,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对于我国的金融行业走向国际化影响巨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于国外先进金融管理经验的借鉴与学习,并取其精华,与我国实际金融管理模式相结合,制定出完全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创新金融管理模式。

2、净化金融管理的外部发展环境

(1)以法律武器武装金融管理行业

法律是全面保障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利器,因此,企业要充分的认识到法律在推进金融管理正规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靠法律武器全面保障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以更好的维护整个金融领域的发展秩序,为全面推进我国金融行业走向国际化奠定重要的基础。

(2)全面规范金融管理体系

金融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是全面提升对于金融市场监管力度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的推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从金融管理体系上下功夫,虽然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我们也要坚定不移的坚持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让金融管理行为更规范。

(3)建立一个全面、全方位适用的管理规章制度

金融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全面推进金融管理有制可循、有章可依的重要保障,只有拥有全面、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就能够对金融行业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管与监督,从而推进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健发展,为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础。

3、建设金融监管体系

制度的革新必须跟上社会的发展,因此,金融监管体系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进行完善,现代化企业的监管部门应该不断的鼓励、全面支持机构的创新。要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力度,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做到同步的风险评估。

全新的监管体系下,要协调好各方利益,首先给予创新方案可行性大或者创新能力强的金融机构先行试验的机会,监管机构首先要对创新活动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项目才能进入审计环节,进一步简化审批的程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

要不断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为金融创新提供法律保障,提供纯净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联通力度,保证信息的及时公开。在注重工作人员行为的监管时,还要加强审慎监管的力度,将激励体制与法律约束相结合,明确责任追究,规范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行为。

4、培养和引进先进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加强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则是全面提升金融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大踏步向世界水平迈进的过程中,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就组要金融企业能够从自身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引进专业人才,以提升企业整体专业水平;同时还要从国内以及国外专业院校选拔年轻人才进入企业,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并在企业中加以培养,使之成为企业的新生力量;最后,要对企业专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向他们灌输全新的专业理念,丰富其专业知识,确保企业员工能够与时俱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人才基础。

5、创新金融技术支持体系

金融技术支持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提高金融管理效率,确保金融机构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且行之有效的金融技术支持体系能够推进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确保金融管理数据的精准度,对于减小金融风险,保障金融机构的资金正确流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金融行业要加强金融管理技术支持体系的完善与创新,使其更好的适应发展中的金融行业,以全面提高金融管理抵御风险的能力,推进金融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