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18 16:06:35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文明素质 养成教育 高校教育管理

199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时,被列为第一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专家指出,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这也为中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应从可持续发展出发,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学校要从为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做准备,转向为学生的人生各个方面做准备,即全面的素质教育包括智能、品德、价值观、态度、情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而这种合格人才所具有的文明素质,正是养成教育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指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1]重视养成教育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共识,是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德和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高校教育管理角度出发,谈谈对高校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理念的几点意见。

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它以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以组织纪律、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要求的管理制度,使得养成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和社会中人情关系在学生制度规范中的泛化,使学生对制度产生敬畏心理,从而对校园和社会上不成文习惯的敬畏甚至过渡到对校园和社会上复杂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形成制度文化的威慑力量。最后,制度执行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联系,动之以情,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制度认同。在具体执行中,教育者要注意动态方法和静态方法的结合,随机应变地采用动态方法,增进执行主客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协调,使得制度更加人性化。

二、扎实开展学生行为训练,重视良好习惯意识培养。

开展行为训练,促成习惯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研究孩子教育时曾说:“应该利用一切实际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孩子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这就是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2]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也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高校在教育中需更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培养。

重视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表达爱国情怀,利用时事政策课、主题班会课,客观分析国情、政策和敏感问题,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和谐团结的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班风,关注学生的个别性,使学生主动融入集体中,在集体中学习为人处世。

(二)责任意识培养。

高校要运用多种途径把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以“人人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创建”为抓手,开展责任感教育。一要通过高校课堂讲道理,明确责任重于泰山;二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担当;三要进行活动总结和心得体会反馈,深化体验,强化责任感。

(三)独立学习意识培养。

学生始终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继续推动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可理解性、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需要;二要坚持学院、系部、班级三级管理制度,有效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以此作为了解学生学风动态的直观依据;三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培养。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3]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行成就感和挫折感的激励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理性的目标,引导他们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

(五)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就须进行职业养成教育,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高校在理论教学中可结合本专业特色灌输职业教育理念,也需塑造职业意识养成教育的环境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可以利用网站传递行业的前沿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最近动态;利用宣传栏、展板展示与行业相关的活动和知识;利用办公室和教室悬挂名人照片、语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课外活动期间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习岗位上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紧密结合。

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调动各方因素,形成养成教育全程化、全员化。

养成教育需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合力。首先,养成教育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凝聚家庭教育力量。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相关政策及学生在校表现,长期有效地与家长保持沟通,有问题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学校教育在整个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和中心环节,是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高校,对大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莫过于他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教师必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做到用崇高的政治信仰和道观念去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用良好的修养去做学生行为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文明的熏陶。同时,高校也要注意网络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浏览健康网站,获取健康信息。

大学生生活在家庭、高校、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构成的四重社会中,其养成教育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以形成教育合力,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方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可从制度、教育、管理层面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环境,形成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诚然,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文化理念的支撑,这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柏才,李从浩.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第2篇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速进步的当下,高校的教育尤其是养成教育需要一次颠覆性的反思和革新。面对人类精神信仰多元化、社会风气浮躁化、价值引领非单一化的影响,大学生们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落、价值取向畸形,种种的状况令人担忧。在这种大背景下,养成教育呼之欲出,“养成”本意为培养使之形成或长成。古人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治天下之治者在于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这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自然形成的,但是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则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这就要通过养成教育来实现,所谓的养成教育是要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唤醒个性的核心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让人获取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大学生养成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者的传授和指导,使受教育者对自身已经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人格定式重新经过认同、理解、接纳、吸收和转换的过程,再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在反复的强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的就是经过养成教育的培养,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认知在教育实践的活动中自觉提升和修正,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改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受教育者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强化训练,最终使受教育者通过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通过实践、总结、感悟和学习的过程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技巧。

(二)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说要放弃教育,而是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下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马克思的德育论中认为,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统一进行的过程,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教育的必要条件和内部原动力。所谓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为了树立良好的思维道德品质而自觉地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和修缮活动。因此,强化养成教育就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规律给予必要的外部指导,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把教育者的要求和影响主动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维意识和道德准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身的思想言行。养成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塑造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要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道德认同、自我行为监督和自我素养评价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三)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贯将德育作为塑造人思想品格的单向性工作。这种认识是对德育低级层次的认知,缺乏对德育教育本质内涵的界定,容易造成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脱节现象,是对德育认知的偏误,充分说明了传统德育教育在实效性上的缺失。与此相反,大学生养成教育在完成传统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受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缮和不断社会实践强化训练的过程,具备了双向的学习、交流和反馈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上具有较高的优势,它可以准确反馈和评价出受教育者在接受养成教育培养过程之后的行为习惯建立、自我修养能力及养成教育成果实效。大学生养成教育所体现出的教学互动、自我约束、自我修缮、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新模式,有效地诠释了社会实践中高尚思想品格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质,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传播效率,保证了养成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二、素质养成教育实践路径的探索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是长春师范大学总结多年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经验,历经10年教育积累,探索出的适合师范院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教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了全员养成、全方位养成和全过程养成的格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示范性。

(一)明确的目标体系有助于全方位养成

根据素质养成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行为养成的特点,制定整体、阶段和专题相结合的目标体系,从而实现养成教育的全方位进行。整体目标确保养成教育的长效性,阶段目标夯实养成教育的过程性,专题目标保障养成教育的操作性。通过循序渐进的目标培养模式的实施,在过程中赋予养成教育目标的新内涵,有效地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相融合,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式内化过程,着实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整体目标的设定要从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来关注,要以师范养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口,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教师综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技能素质”五大目标合理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分步骤、分层次整体实施推进。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抓手,根据高师院校学生特点,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和学生特长技能素质培养上下工夫,同时狠抓教师综合素质和身心素质,强化教师基本技能,让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机能和心理适应能力。阶段目标要侧重养成教育的过程指导,大一阶段为适应期,侧重于大学认识、诚信爱国、三观培养、专业学习、自我展示、自我设计的导航。大二、大三阶段为发展期,侧重于学术科研、实践创新、身心健康、职业道德、特长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大四阶段为成熟期,侧重于学生多种素质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社会的对接能力的养成。

(二)明晰的实施体系有助于全过程养成

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实施体系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采取教学、实践和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全力提升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学水平。通过“课内课外”“动手动脑”“软件硬件”“教师学生”的四个结合,全过程训练,全方位覆盖,加强学生教师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从教能力的整体提升。教学环节中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拓展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把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辅相成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融会贯通,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选修课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实践环节中要整合育人方法,创新实践体系,拓展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

(三)完善的保障体系有助于全员养成

第3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

文明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一个人的语言方式、思想认识和行为举止等与社会道德要求相一致的程度。文明素质对大学生而言主要包括社会道德和校园公德等方面,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在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树立良好的大学生形象,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1]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到1999年年底出生的进入大学学习的中国公民。在2008年入学的大一新生中,绝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这就意味着大学已经迎来了首批“90后”学生。据调查,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有较明确的目标,善于调试自我,乐于表现;但是他们的有些思想也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本文旨在对整体90后大学生文明素质进行探讨,从而对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提供可行的意见。

一、90后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

1、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

要想分析90后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现状,必须先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心理特征方面:首先,90后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6+1”的家庭结构中长大,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做事不大考虑别人的感受。有些90后缺乏挫折锻炼,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易沟通。其次,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存在懦弱、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问题。最后,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更独立也更功利。社会特征方面:90后大学生更利于释放内心的感情,善于自我调适,表现的较为阳光和乐观;90后大学生有参与社会事务的需要的期待,他们愿意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是新鲜感过去,他们也会失去兴趣,缺乏持久性。

2、 90后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分析

(1)认识和实践不统一。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文明素质的修养却不够理想。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有着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能正确地看待各类现象和事物;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较低的实践能力,遇到挫折容易退缩。

(2)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自律性较差。大学阶段的90后学生正处在向成年过度的一个转型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做事缺乏持久性,自律性差,容易受社会各种价值观的诱惑。

(3) 诚信意识较差。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越来越差,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越来越严重。除此之外,也存在着求职简历弄虚作假,伪造合格证书等现象,这说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越来越薄弱。

(4)文明礼仪缺失、公德意识缺失。随意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乱扔果皮杂物,穿拖鞋进教室上课,打饭插队,语言粗俗等不文明现象在校园内屡见不鲜。[2]

二、大学生文明素质缺失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以及祖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娇生惯养,这无疑养成了孩子错误的思想,不尊重他人,不能吃苦,缺乏合作意识。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素质的教育。

2、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丑陋的现象,这些现象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扭曲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网吧,KTV,台球厅,日租房等行业在学校周边日渐兴起,某些不文明现象开始在校园内流行。

3、学校原因

当前,各地中小学校把提高升学率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轻视了对孩子道德修养方面的引导。

三、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加强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修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日常文明行为的培养,优秀思想道德的教育等。[3]做好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工作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欠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4]

四、做好90后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意见

1、培养90后大学生良好的习惯

促进90后大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是做好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培养90后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集体意识,利用主题班会课、各类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热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在集体中学会为人处世。其次,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律、自省,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最后,培养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每个人都是社会一份子,他的行为也要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高校要通过广播、橱窗、板报等途径把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多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各类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责任感。[5]

2、突出文明素质的教育

一支思想过硬的辅导员队伍是实现对学生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保证。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辅导员在管理好学生的同时要突出文明素质的教育。首先,要把文明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并在学生管理中突出文明素质教育的地位;其次,组织班级成员开展各类活动,采取多种措施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最后,鼓励学生多参加院系的各类活动,通过与其他院系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3、丰富校园的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发掘大学生的潜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注意以思想教育为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以道德建设为主,提高学生的公共道德和社会公德。学校活动要以接触社会为主,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6]

4、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90后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在做好90后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我道德,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组织学生清扫校园道路,清除草地上的垃圾,打扫宿舍楼和教学楼的公共场所等。当学生们费力去清扫校园的垃圾,清除墙上的乱涂乱画时,他们一定会对乱扔垃圾、乱涂乱划等不文明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也许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质,这也是现实的自我教育的成果。[7]

【参考文献】

[1] 郭志俊,李永山.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与评价体系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6).

[2] 赵悦平,赵书岗等.当前大学生校园文明的缺失与教育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

[3] 李祥,段汝和等.论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与培养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1(1).

[4] 唐国华.试论加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5] 杨帆.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初探[J].文教资料,2011(4).

[6] 郭志俊,李永山.关于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7] 王晓勇.当代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7).

第4篇

摘 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被誉为民族的脊梁,大学生的素质亟待提高。文明习惯的养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大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养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实施的途径。

关键词: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 他律 自律

在人生受教育的历程中,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在高等教育阶段,尤其是独生子女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军,则更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独立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责任心与社会责任感,所以养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更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增强,互联网信息的膨胀,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参差不齐,一方面,他们渴望成才,希望被社会重视,另一方面,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也会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如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甚至逃课缺课,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如此种种现象的形成表明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与手段,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而养成教育对大学生日常良好行为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养成教育的涵义

所谓“养成教育”,指的是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系统地接受知识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习惯,使道德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意识,自觉的习惯,自动的要求,形成一种有形的道德自律,使文明行为成为智慧的载体。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学生的知识获得的渠道主要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只有通过管理与教育才能养成。只有充分认识和摆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应处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起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取得教育工作的最佳效果。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内在因素,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在于通过诱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三、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养成教育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

当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如: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生活缺乏自理能力,依赖性强;在性格特性上常常表现为任性,我行我素,难于适应集体生活。这些缺陷如果不进行“治疗”,这些大学生即使学到了很深的专业知识,也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因为他们还不具有完善的人格。所以,在大学时代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要对学生进行完美人格的塑造,用养成教育手段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人意识。教育者应向受教育者反复强调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意义,引导他们结合自己成长的实际,身体力行,坚持不懈的践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逐步用正确的是非标准去分析问题,学会和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它主观能动地去认识社会、人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并能把自身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推而广之,产生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二)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自觉性差的特点。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刻苦精神,缺乏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涣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有的缺课、逃课,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学习习惯差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上课看闲书,说闲话,玩手机短信,课后玩电脑游戏等。

要使这样一个群体的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就必须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配合严格的纪律约束,进行学习习惯引导,营造学习氛围和环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三)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生活习惯

对当代大学生不仅仅要对其学习进行教育,还要对其生活习惯进行教育,这关系到他一生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好等特点。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的养成教育,使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塑造学生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人格。

四、养成教育的教育途径

(一)进行入校教育,形成良好开端

经过紧张的高考,学生都会一下子放松下来,进入高校,面对新的环境,会对学校管理制度会有一定的不适应。针对这种情况,要进行入校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材教育、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方法介绍、专业知识介绍等,使学生尽快熟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养成制度约束学生,学生适应高校管理的局面,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大学生活习惯。

(二)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设立学习目标,仅有空洞的理论说教是不够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差。高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的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想引到学习上来。

(三)有明确的第二课堂活动规划,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能力

大学生活与中学相比,上课时数比较少,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主学习。但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不知道课余时间如何利用,做些什么,导致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这需要老师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参加活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能力。老师要专门指导,定期举行大型活动,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时时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

各大学都设有团委、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应当放手发动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使学生时时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立、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体验主人翁的自豪感。这样就能比较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崇高品质和人格的渴求。

(五)坚持教育和管理两手抓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把他律变成自律,使学生就在“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下功夫。“内化”就是通过学习、教育,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外化”就是通过养成、管理,解决行为实践问题。管理者不仅要着眼于大学生本身素质的养成,而且要着眼于建立一个有一定免疫力的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教育渗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教育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整套的教育和管理机制,如教育培养机制、舆论导向机制、风习熏陶机制、行政奖惩机制、法律强制机制等,形成一个良性教育互动系统。

(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第5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新媒体时代 学生素质养成教育

自党的十以来,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对中华血脉的坚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深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新媒体时代,人人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每天接受和传播的信息非常多且杂,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必然会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一些问题。传统文化具备弘扬传统社会美德的功能,在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价值。

1.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厚重的传统文化。从广义上来讲,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精神文化和传统物质文化;狭义的传统文化指精神文化,本文所指主要是狭义的传统文化即传统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对整个社会具有共同影响的精神、心理状态、价值理念等,具体包括儒释道学说、天文、地理、民俗、行为、制度等多方面的优良传承。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作用

传统文化既能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功效,又能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2.1传统文化以德为中心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有时成为负面情绪的发泄窗口,某些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会登录微信或微博,随意散发各种言论,甚至成为专业的键盘侠或者某些评论网站的水军,不顾社会道德规范,诱发道德问题。

传统文化以德为中心,体现了人的群体价值,反对为了金钱和利益产生违背道德的行为。倡导对人的尊重,可以改善现代大学生的道德缺失,重视修身养性,有利于现代大学生以平和的心态解决现实生活的难题。

2.2传统文化可以使人放松身心,提升修养。

新媒体时代,除了公共媒介,还有自媒体,大学生通过电脑或者移动通讯端接受大量信息,且更替速度特别快,难得片刻的安宁和休闲。某些大学生心态浮躁,缺乏平和的心态和钻研精神。

对传统文化的细细品味,可以使学生放下心中的浮躁,追求心`的宁静,放松身心,提升自身的内涵和修养。

2.3传统文化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的某些负面新闻和娱乐新闻的过度传播,使某些学生对不正确的价值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附和,缺乏对自身的全面认识,迷失正确的世界观。

经济发展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染。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具有改变社会风气、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2.4传统文化活动是学生构筑友谊的桥梁。

新媒体时代,一些学生每天以网络为中心,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上电影等多项活动,同学间人际交往和交流大幅度减少,同学情谊不深,缺少情感依托。

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具备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通过活动准备、观看表演、传统民俗展示,会给人美的享受,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2.5传统文化可以促进高校文化的交流。

现代教育体系中,文科专业开设了部分通识类课程,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思政道德素质和礼仪素养,而理科专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则几乎没有,未能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举办传统中华文化活动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从网络中解脱出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高校文化的交流。

3.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推动新媒体时代学生素质养成教育

为了系统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3.1构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

为了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发挥作用,学校应响应国家号召,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课程的一部分,在进行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修身养性,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推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3.2培养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应配备专业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求老师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应具备较强的文化技能。教学时一方面能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另一方面,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通过自身的学习成果组织文化活动,如书法表演等,既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又能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增强传统文化内涵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

传统文化课程,要侧重体现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从养生的角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是强调分享;三是强调以礼相待,注重学生的礼仪教育;四是强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传统文化的这些内涵,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3.4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平和的心境。

学校应多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通过活动的举办、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魅力,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待人处世的淡然心理和平和的心境,在浮躁的新媒体时代寻得一片宁静,提升综合素质。

总之,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功效,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活动的开展。在新媒体时代,应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极功能,推进高校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胡芬芬.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6(1):184-185.

[2]孙琳,鲁石.传统茶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探讨[J].福建茶叶,2016(6):197-198.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应用型大学;素质养成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高等教育的类型由单一走向多样。一部分高校专门承担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重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可以胜任基层工作的需要,从而促使应用型大学应运而生。应用型大学如何进行以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养成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一、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生源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些学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道德素质水平滞后于智力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多余,不能自觉地遵守。如在教学区抽烟、说脏话,在宿舍内打牌、使用违规电器等;尊师重教意识薄弱,上课说话、玩手机,不认真听讲、记笔记,上课随便出入,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课间不主动擦黑板,抄袭作业或者随便应付;遇事急于推卸责任,不管对错,总要找出好多理由替自己辩解;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与父母缺乏交流,不主动帮助他人,认为自己得到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诚信缺失最典型的是考试作弊。这些都说明应用型大学中有部分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滞后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2.智能素质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强。有些学生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他们对学习没兴趣,学习纪律涣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做;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缺乏主动Jl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认为课程能及格就行;他们创新能力低,学习不认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对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赛事,多数学生持观望、等待态度,认为知识的创新离自己很遥远。

3.心理素质较差,自立、自强能力较弱,缺乏超越自我的信心。应用型大学部分学生由于无独立生活经历,心理表现不成熟,经受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彷徨、失落,不能勇敢的面对;缺乏有效地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经常怨天尤人;一遇挫折,就会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有些人精神抑郁,个别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

二、应用型大学部分学生素质不高的原因

1.源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在中学阶段,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只片面要求学生的成绩,而不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家庭影响看,目前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包办,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调节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上,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集体观念和团结合作意识淡漠。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较少受到挫折,习惯于家长和老师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对自己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却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把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给他们的一切视作理所当然,认为家长就应该供他们生活、上学,学校应该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社会应该给他们提供宽松舒适的环境,而很少去思考自己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应该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做点什么。

2.源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当他们走进大学校门时,高中时期的奋斗目标已成为现实,加之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与中学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课程与高中相比又轻松了很多,一部分学生一下子感觉自由了,解放了,甚至突然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了观望、彷徨、无助的心理,于是感觉生活很无聊,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学习失去了目标。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中学期间学习基础就差,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课堂信息量大增,由于他们本身接受能力比较弱,再加上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3.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影响。由于家庭的溺爱,不注意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他们一旦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庭,生活、学习没了目标,加之他们不善于和同学、老师沟通,不会处理各方面遇到的矛盾,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自我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此外,社会压力较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自己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消极地对待事物,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应用型大学应抓好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针对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必须对学生实施素质养成教育。素质养成教育是学生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立足人才素质培养目标,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教育和管理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制定管理措施、强化行为训练等各种手段,引导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养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和习惯。素质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点滴人微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养成教育会把强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在实施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严格的学生管理是素质养成教育的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必须向学生宣讲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利用制度制约、纪律监督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学生产生一种外界约束。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使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保证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以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道德习惯。有时候学生会有侥幸心理,但学生管理者必须坚持用严明的纪律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形成一种威慑力量,让他们自觉地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久而久之,便会将这种被动遵守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

2.素质养成教育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的表率和引导作用。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养成,最终要靠大学生的自觉和自律,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学生骨干多是由思想进步、成绩优秀的学生产生,他们优良的品德和先进的事迹,很容易成为校园生活中同学效仿的榜样,他们往往对身边的同学更具有带动作用。

在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方面,对不同年级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一年级骨干学生要注重养成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率先垂范,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带头创建优良学风,并抓好每个学期的学生骨干培训。对二年级骨干学生要进行养成意识的强化教育,要求他对学校的学风建设不仅要履行,而且要主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带动更多的同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三年级骨干学生要进行主动服务的培训,对学校的制度和学风建设的精神,让他们去传达,执行的方式由他们商量并请示后执行;对结果要进行成败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提高。对四年级的骨干学生要提出传帮带的要求,直接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传授给低年级的学生,加强素质养成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久而久之,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校园学生的学习和精神风貌会得到改善。

3.素质养成教育必须注重示范教育。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定位主要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熏陶。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发挥着深刻的、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研究应用型大学学生特点,带头履行制度要求,维护良好的师德形象,课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寻求适合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良好的课堂养成教育,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活动。应用型大学从内涵上延伸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为此要借鉴高职的办学经验,提升培养层次,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核心理。因此要广泛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专业知识的实践中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建议

素质养成教育在短期内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贵在坚持,必须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保证素质养成教育的持续性。

1.成立学生自律组织,在检查学生自律行为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学生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素质养成方法。学生的“日常生活制度”,只靠辅导员或班主任来监督,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使学生感到压迫感。如果让学生自发地成立自律组织,用榜样的力量和自己的方式与同学沟通,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

2.通过组织校园文明知识竞赛、校纪校规知识竞赛、首都公民文明公约等竞赛活动,让学生知晓作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行为规范。如果只是组织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学生的印象会不深刻,但是如果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学生会逐句逐条的分析,加深记忆,而且竞赛的良好成绩会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履行文明礼仪,率先表现出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素质。

第7篇

一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院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教学,因而使大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应用实际的转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说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应该有应用提高阶段,方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一些原因,社会把四、六级的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以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在以提高四、六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中。尤其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果始终用四、六级通过率作为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那就与我们的办学理念背道而驰,也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生毕业后的需求是不相符的。这种状况促使我们思考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过渡阶段做好衔接工作。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它不同于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训练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使得一些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影响,国内的ESP教学存在着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缺乏协调性等问题。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ESP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为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来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按国家相关要求,开设读写课程和听说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专业特点,开设“工程英语”、“商务英语”、“文秘英语”、“汽车英语”等ESP课程,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另外,在应用型教学环境下,教师有较大的自,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自主增删教学内容。而且,在特定条件下,应用型高校应当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欲望。在良好的研发氛围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开发出一些具有就业导向性的校本教材,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大学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两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密不可分的环节,两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采取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注意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充分体现个性化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课程标准、规格、教学层次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用“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来衡量外语教学质量。五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四个是可变因素,而第五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素质的分值越大,则乘积越大,证明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关键,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能否迅速造就一批理论基础深厚、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而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完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外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同时着手培养:首先是教学能力培养,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其次是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是科研能力培养,解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院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基本分为3种:一是校内培训。校内培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能力、教学理论水平、教学研究、科研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二是国内培训。国内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骨干,为将来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带头人。三是短期出国培训。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相关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亲自体验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广度、结构层次也将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再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个高校政策、资金、环境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它的运作效果优劣与教学活动成效息息相关,且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涉及的英语学习环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课堂英语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与课外英语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巩固所学新知识,同时在语言的理解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应该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如何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时空不限、资源共享、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英语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气氛,定期组织英语讲座、英语电台、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单词大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沙龙、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课堂英语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以及课外英语学习环境三者的结合,将会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广大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为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总之,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建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注意各种要素的协调配合,课程设置继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尽全力创造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通过体系的构建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3-6.

[2]王海华,王同顺.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的接口问题[J].外语界,2003(1):49-53.

[3]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