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18 14:47:24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第1篇

关键词:非建设用地;规划;理论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乡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乡规划设计已经成为城乡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城乡的规划设计当中,渐渐的出现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想,那就是“反规划”思想,其主要是将城乡的非建设用地作为规划开展的首要任务,这种思想也越来越被人接受。可见非建设用地在城乡发展中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对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理论与方法进行一下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基本概念

对于城乡的非建设用地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认识,其在概念上主要存在这样三种差别:非建设用地,非城市的建设用地,城市的非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基本概念主要是来自于国家相关土地分类标准的规定,其中包括了农业用地与未利用土地。但是,他将一些能够发挥出生态功能的用地归类到了建设用地之中。还有相关专家则将城市的用地分类中,绿地以及城镇之外的各种绿地还有相关的其它用地与农田等统一归类为非建设用地;非城市的建设用地,其概念来自于国家城市用地以及规划建设的用地标准等相关文件。其中主要包括村镇的建设用地,在规划期内没有被用于城市建设中的用地。其强调的是在规划范围之内,除用于城市建设以外的土地;城市的非建设用地是说在城市的区域范围之内,从宏观再到微观上的一切人工或者自然的植物群、山水以及具有生态潜能的系列用地。

类型的划分

在不同的城市之中,根据不同的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以及管理重点等条件对非建设用地的类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例如在杭州有四类,深圳分七类。本文通过非建设用地的特性以及控制管理中的差异将城乡的非建设用地初步的分成两级五类。分别是根据管制的强度分成的两级:引导性与强制性。根据具有的功能分成的五类:战略储备、环境改善、资源安全、景观保护以及生态安全类。

规划相关的理论基础

规划具有的重要意义

非建设用地在规划上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是为了对生态较为敏感的地区以及景观资源进行保护,确保城市在生态结构上的完整性与连续性,确保区域生态的安全;第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有效的控制了发达城市的建成区域无序蔓延,促进了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因此,有机的将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耦合的状态,在城乡的非建设用地规划过程中,并不是将建设用地的规划完全抛弃,而是要打破传统的规划方式,在综合了城市的发展阻力与动力的基础之上,对非建设用地的范围进行明确的了解,将城乡规划从“引导建设”为主逐渐转化到“保护控制”上来,最终达到城乡规划合理发展的目的。

规划具有的理论依据

①城市的生态学理论。非建筑用地可以说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开放、动态以及非均衡性等特点。

②景观生态的规划理论。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构成非建设用地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基质、廊道以及斑块,通过对景观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这些要素在空间的分布更加合理,保持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信息流的通畅。例如动物的浅析,水污染的缓解,气候的改善等等。景观生态学所强调的是格局以及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对于单元之间的生态流非常注重。这就需要对水系进行强化,维护生态要素之间的联系。

③生态服务功能的理论。非建设用地存在很多生态服务的功能,例如保护水源、保持水土、排洪蓄水、降低污染、增湿降温等等,利用非建设用地的这些功能对城市的土地利用以及空间布局进行有效的优化,是保证城市良好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

规划内容以及方法

总体的技术路线

对城乡的非建设用地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必须要依据城乡的生态现状,并且清楚其中存在的问题。透彻分析其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整个生态过程。了解各个地块之间生态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性的高低。进而得到对应的城市生态限制等级,再结合人口的规模以及生态所具有的承载力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非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以及用地总量。建立起城市生态的安全格局,整个过程如下图:

空间布局

大多数的非建设用地都是采用自由式空间布局的方法。主要是由当地的水文条件、自然地貌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现状来决定的。有专家通过景观的过程进而确定具有明显战略意义的空间位置以及联系,建立起对控制与维护生态过程存在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格局。还有专家通过分析规划区的用地组成,提出了基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城乡空间结构。制定出能够与两大用地系统相互耦合的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

规划控制的方法

城乡的非建设用地在控制措施方面还比较缺乏,仅仅是在自然保护区域以及基本的农田方面有较为完整的控制法规。因此,要借鉴与城乡建设用地中的控制指标做法,对城乡的非建设用地初步的建立起控制指标机制体系,这其中主要包括对生态保护建设的引导以及控制性指标两项。其中,控制性指标具有非常大的强制性,其主要目的是对用地的类型进行强制性的规定,保证地块中非建设用地的主体性。生态保护建设的引导通过限建的等级以及限建的要素,对于生态保护的要点、对象、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做出具有引导性的指标。用以保证生态结构完整性、连续性,保证生态服务功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对非建设用地提出的配套政策

为了保证非建设用地的规划能够有效的实施,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配套政策。其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土地、财政、产业、环保以及区域的协调等。比如建立起生态的标准制度,鼓励环境友好以及资源节约型的企业进行投产。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行业以及农业观光行业。完善生态的补偿制度,强化与周边地区之间的沟通,共同建立区域的非建设用地,确保区域生态的安全。

总结:

本文首先提出了非建设用地的概念,以极其重要的意义进而对非建设用地规划设计的内容以及控制方法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合理有效的对非建设用地进行规划设计,有助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率,优化空间格局的布置,进而保证生态格局的安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博.城市禁限建区内涵与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8(04)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虽然经过了很多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了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一些问题。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主要原理就是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科学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自然以及经济发展协调共同发展的城市生态。我们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在研究设计以及模拟城市内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找出最佳的城市生态位置,找出最佳的城市规划设计协调方案。本文主要从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地论述以及分析,希望借此文能够对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做出有益的指导和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多的错误和不足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1.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

在我国进行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必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符合3个特点。首先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要从科学的角度去看设计全过程;其次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起点必须要高;最后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必须要符合现有的条件,切合实际来进行设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经济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以及生态因素,一切设计要素必须要符合生态学的相关要求以及相关原则。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经济性,社会性以及生态性的角度建立的符合人类居住条件的有机生态体。在规划过程中实现自然与人的完美匹配,形成互惠互利,双赢的城市建设。城市生态规划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现状

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现状,总体来讲是在恶化,但是局部有好转的趋势。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在治理方面远远达不到破坏。我国城市的生态赤字在不断扩大。最主要的表现是城市的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城市的沙漠化程度呈现扩大的趋势;城市中的森林资源在不断的减退;城市中的生态物种在不断减少;城市的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城市湖泊面也在不断缩小,城市中的水污染在不断加剧;城市的大气污染非常严峻;城市中每天在排放大量的废渣,大量的垃圾正在包围着城市;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非常大的破坏,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导致了城市的经济损失以及生态财富损失。

3.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学的主要应用

3.1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城市发展同环境总体质量之间的平衡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地了解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结构,设计的大局观要端正,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建立健全以及完善总体的规划设计方案,督促规划设计要落实到位;其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针对城市的环境容量进行详细地控制。城市环境容量主要指的是城市能够承受的环境压力,主要包括了城市人口流量;城市土地容量;城市绿化容量以及城市交通容量。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经济同城市环境之间的平衡,不断地优化城市的生态主要结构,要充分地考量城乡之间的差距,努力地缩短城乡之间的生态差距以及经济差距。

3.2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给予重视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的区域性设计,尤其是要对生态变化频繁的区域进行有效地强调。在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城市的规划放在一个特别的位置上进行考量设计,从大的城市背景出发,认真设计局部的生态规划。强调能源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强调的是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循环,这两种循环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主要体现在新物质不断地合成;同时新物质又被分解成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使之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是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初衷。

4.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3个方面。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李浩,李建东.生态城市规划实效论DD兼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3):53-57+88.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 生态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city'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making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some overseas cities have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plan, and into practice,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obtained the certain of succes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ystematic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of the basic concep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summarized the ecological city several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examples, illustrates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experienc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资源日益枯竭以及环境的破坏严重,打破了城市原有的生态平衡,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地下降,为了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人们必须重新的审视和分析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促进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通过借鉴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同时,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创造舒适的、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城市。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生态城市规划要以科学,切合实际的城市生态建设为目标,把建设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作为城市规划的对象,综合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科学、合理的手段规划设计出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寻找出一个最佳的生态位,规划出人与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最优化方案。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环境、生态规划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并结合城市的自身条件,协调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布置生态城市的建设体系,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经济、环境、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

(1)国外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

自从20世纪70年代俄科学家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之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的和方法,如今已有诸多国家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计划开始付诸行动,并在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向巴西的库里蒂巴,美国的伯克利,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以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它们从土地利用、社区管理模式以及城市空间的绿色等方面,为各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2) 国内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以来发展尤为迅速,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现代生态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国外生态城市规划实践的成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建设理论和方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起步较晚,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实践方面的经验,而且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功能结构单一,城市的生态建设严重不足。为了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

四、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1)发展紧凑型的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紧凑型城市是指采用密集开发的策略,把人们的住所建设在其工作和所需的各种社会服务设施的周围,着重强调城市在时间、空间的内在紧密性。紧凑型城市的建立,一方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使得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一些关于城市生态化的措施也能确保顺利的实施。

(2)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人们过度使用机动车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一些获得巨大成功的生态城市通过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效减少了私人汽车的使用率。巴西的库里蒂巴市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尽管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但是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并没有引发交通堵塞的现象。

(3)重视城市生态网络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国外一些国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如享有世界“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来提高本国的城市生活质量,由于城市生态生态系统网络的建设,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生态系统的得以紧密结合。

(4)大量运用绿色技术,使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从国外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的实践经验可知,城市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重视城市的各种资源,同时推广使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建筑节能、可循环的材料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五、生态城市规划的典型案例分析

巴西的库里蒂巴市被世人认为是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出的城市受到全世界的美誉,特别是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尤为让人称道,同时废旧物品的回收、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一系列举措同时受到相应国际机构的嘉奖,1990年联合国授予库里蒂巴“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的称号。库里蒂巴的城市规划建设具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做法,首先沿着交通沿线对城区进行大范围的改造;确立“以人为本的”的思想,确保优先发展的设施顺利的实施;增加绿地和公园的面积,改善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社会公益方面,通过建设图书馆系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提供各种简单使用的培训技巧;最后,在社会公众的教育方面,在全社会普及与环境相关的知识,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六、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经验总结

(1)制定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发展措施。 生态城市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依据各国城市的发展的情况,规划出相应的发展模式和建设措施,如丹麦的哥本哈根。

(2)编订科学的、系统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城市规划时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城市的建设已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的一部分,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之中。

(3)依据不同的国情选择不同的城市规划模式。由于各国的国情,自然状况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尽相同,因此,应该规划出适合自己城市的情况的建设道路。

(4)强调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生态城市的规划应重视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建设城市的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园的面积,从而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如亚洲的新加坡。

(5)保证充足的资金支持。由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依然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资金的主要的承担对象,因此,需要政府与企业加强合作,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七、结论

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生态城市的建设的重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要根据自身城市的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生态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的经验以及典型的实例分析,使我们加深了对生态城市规划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锦滔.长沙市生态市建设与规划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沈超.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城市观察.2011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 设计研究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are inherited from the past, create today,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a science. Conduct urba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must be from requirement, and overall consideration to the local and global. Nowaday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the city,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basic concepts defined, then for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requirement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briefly described, and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importanc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早在 1992 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把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山水画意、环境和园林艺术融入城市环境的营造,将城市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历史文脉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态观念又具有历史文化内涵,是一个更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概念。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资源的锐减,使得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质量正在不断的下降,城市生态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程度,在严峻的客观事实面前,人们必须重新分析和评判当今国内大多数城市正在奉行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1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 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城市规划实施的必然性

建设生态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生态化―建设城市大生态,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生态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生态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生态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4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涵、目标与内容

4.1 内涵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 从而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

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与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 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是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城市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提出,可以说是人类为了迎接严峻的环境挑战所作出的一些努力, 其积极意义均在于为了拥有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也说明日益加剧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后果已迫使人们必须达成一种共识, 为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条件采取协调的行动,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2 目标

1)城市自然生态要和谐。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地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基本消除,各类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有关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城镇基本达到“环保模范城”标准,农村基本达到“生态示范区”的要求。最终营建一种朴实无华、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的竞争、共生、 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强调水的流动性、风的畅通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对自然的适应性和低风险的和谐自然生态系统。

2)城市经济生态要高效。城市经济系统高效运转,生产和流通渠道畅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合理,技术及管理创新能力强,自然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总体经济竞争力较强。 形成以绿色或生态产业为特色的以“生态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最终建成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 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 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流量, 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优化的高效率的经济生态系统。

3)城市社会生态要文明。城市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人口素质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达到先进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健身、娱乐、美学及文化等社会需求,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融和与升华,最终使现代化的社会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

4.3 内容

1)环保系统子规划: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 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运转系统子规划:包括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运输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的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主副食品、蔬菜、材料、水电、燃料等)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和处理系统等。

3)管理系统子规划: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 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都应有高水平的管理,以保证水、 土地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绿地生态系统子规划: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指标,如绿地覆盖率、 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子规划: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智力条件。

5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虽然就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我国城市化水平仅达 25%左右,处于起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前沿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许多省市都提出了“推进城市化、促进现代化”的口号和目标,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此人们在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 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 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康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 【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3]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基本原理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趋势,大城市成了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据统计,大城市能耗占全世界能耗总量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城市化进程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密切。目前,全球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与资源危机并存的阶段,为寻找出路和解决危机问题,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所谓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低碳产业和低碳消费为重点,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本文概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原理,为城市的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并为城市低碳规划建设的有序性提出建议。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与含义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当时的国家建设部取上海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由此,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

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低碳城市实际也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追求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可见,低碳城市有两层含义:一是城市本身是低碳的,城市的规划、交通、建筑尽量朝低碳的方向发展,城市居民有很明晰的低碳理念;二是需要对粗放的、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构建低碳城市,必须制定全方位的政策和规划,重视产业结构的低碳化改造;倡导绿色建筑,设定节能标准,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通过定量分析,合理设计遮阳、建筑朝向、绿化带分布,控制热岛效应,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重视交通规划,降低交通过程的碳排放,在城市规划阶段采取预留公交、自行车空间,限制私家车的使用;等等。认识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弄清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按照低碳城市规划原理去规划设计,自觉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一)可操作性。低碳城市的“低碳”,是为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入点,也相对容易量化衡量,因而也较容易把握和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系,至少有三点:一是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二是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三是生态技术。

(二)高效性。城市作为高度集聚性的人类聚居地,人们的生存途径不同、生活水准不同,欲望也不同,故生存竞争激烈,行为效率也就高了。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表现在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能耗趋于最小化,城市物质与能量得到最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大大提高。低碳城市规划内容的高效性主要应体现在城市能源系统的高效率,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和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

(三)循环性。“循环性”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体现在城市各个系统和各个层面的良性循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通过自身生态系统的完善,对改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起积极的作用;②城市循环的内容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③城市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的城市系统的循环速率比较合理、且保持整个城市循环系统平衡;④循环机制明确,模式正确;⑤能识别、能解决阻碍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中出现的问题。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就是遵循这几种特征的特性,利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原理设计,使其更加系统性,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四)和谐性。低碳城市的和谐性,一方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结合自然发展;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和谐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低碳城市不是仅用自然绿色点缀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这种和谐性正是低碳生态城市核心特征之一,也是低碳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一。

三、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是指导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对于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良性循环原理

良性循环原理的核心是指低碳城市要充分考虑各系统关系及城市与区域关系,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趋优性。

(1)系统性原理。城市环境已经属于自然环境加人工环境的环境系统,城市环境系统所具有的自然性、人工性、开放性、相依性等特点,使其成为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从而决定其必须考虑系统的良性运转。一方面,规划建设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设,而且还应注重人的环境素质的培养,致力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建设和长远的发展框架建设等。另一方面,规划建设需要完善城市低碳生态系统功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应当运用生态学的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理论,从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系统功能的角度着手,进行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的组织实施。低碳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实现低碳生态系统与外界协调平衡的必要条件,而从低碳系统的角度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将有助于实现城市系统高效、循环的“自运营”,减轻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区域的生态的负担,将城市建设成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人居系统。

(2)区域性原理。城市的发展是在一定区域背景下展开的,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区域,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低碳城市是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的综合体。城市要实现有机的生态发展,区域原理可对此发挥有益的作用。首先,必须在城市和区域之间构筑有机、紧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联系网络,形成复合系统。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使水资源、市政、教育、医疗等资源能与城乡共同使用,使资源在城市和农村间复合循环利用,同时协调城乡基础设施投资,保证城乡更大范围的支持和覆盖;整合城乡发展,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使城市与区域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共生体。其次,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还要注意区域差别。中国的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地方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等决定了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因此,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尊重和保留历史的记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根植于所在地域,适应地域自然,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等。

(二)生态调控原理。低碳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先行者,其规划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低碳城市进行符合生态学原理―自然原理的调控。一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要结合自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框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态。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要充分地结合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等。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态调控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护林带、公园等要素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空间格局,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间设计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要素的生态化规划布局达到系统自我循环和自我调节,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三)层次原理。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具有复杂的结构。实现低碳城市需要区别各层次的共性和差异,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层次原理的特征之一是通过改善纵向状态促使途径趋适。低碳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和协调多部门利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战略部署,必须在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和施工等层面都贯彻低碳化、生态化的基本概念,并使层次之间关系协调、层次递进。

当前,我国与人居环境发展密切相关的国情包括: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和经济在发展中。其中,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建设只能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的道路;经济在发展中决定了我国的国策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中国的经济及大多数城市的能源70%以上来自煤碳,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生态空间也受到蚕食和冲击。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间,将出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城市环境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实情,我们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立即着手开发新能源,遏制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四.结语

总之,低碳城市是城市建设规划的一个新趋势。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不仅是顺应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正确战略选择,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未来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上,需要实现工业布局低碳化、循环化,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为引导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别需要尽快建立一个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或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1]巧灵,胡忆东,丘永东. 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5).

[2]袁贺,杨. 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5).

[3]钱紫华, 曹春霞. 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回顾与思考[J]重庆建筑,2011(4)

第6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概念特征原理生态城市

在全球环境气候恶化的前提下,人们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于是建设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因此,低碳城市的规划既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 低碳城市的概念

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低碳城市实际也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追求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

2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认识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弄清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按照低碳城市规划原理去规划设计,自觉的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2.1 可操作性

低碳城市的“低碳“,是为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入点,也相对容易量化衡量,因而也较容易把握和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系,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二是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三是生态技术等。

2.2高效性

城市作为一种高度集聚性的人类聚居地,人们的生存途径不同、生活水准不同,欲望也不同,故生存竞争激烈,行为效率也就高了。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表现在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低能耗趋于最小化,城市物质与能量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大大提高。低碳城市规划内容的高效性主要应体现在城市能源系统的高效率,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和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

2.3 循环性

“循环性”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体现城市各个系统和各个层面的良性循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自身生态系统的完善,对改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起积极的作用;

(2)城市循环的内容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3)城市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的城市系统的循环速率比较合理、且保持整个城市循环系统平衡;

(4)循环机制明确模式正确;

(5)能识别、能解决阻碍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中出现的问题。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就是遵循这几种特征的特性,利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原理设计,使其更加系统性,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2.4 和谐性

低碳城市的和谐性,一方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结合自然发展;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和谐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低碳城市不是仅用自然绿色点缀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

3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是指导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对于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良性循环原理

良性循环原理的核心是指低碳城市要充分考虑各系统关系及城市与区域关系,从未实现城市发展的趋优性。其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系统性原理

城市环境已经属于自然环境加人工环境的环境系统,城市环境系统所具有的自然性、人工性、开放性、相依性等特点,使其成为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从而决定其必须考虑系统的良性运转。

一方面,规划建设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设,而且还应注重人的环境素质的培养,致力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建设和长远的发展框架建设等。另一方面,规划建设需要完善城市低碳生态系统功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应当运用生态学的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理论,从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系统功能的角度着手,进行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的组织实施。低碳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实现低碳生态系统与外界协调平衡的必要条件,而从低碳系统的角度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将有助于实现城市系统高效、循环的“自运营”,减轻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区域的生态的负担,将城市建设成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人居系统。

(2)区域性原理

城市的发展是在一定区域背景下展开的,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区域,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低碳城市是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的综合体。城市要实现有机的生态发展,区域原理可对此发挥有益的作用。

首先,必须在城市和区域之间构筑有机、紧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联系网络,形成复合系统。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使水资源、市政、教育、医疗等资源能与城乡共同使用,使资源在城市和区域农村间复合循环利用,同时协调城乡基础设施投资,保证城乡更大范围的支持和覆盖;整合城乡发展,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使城市与区域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共生体。其次,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还要注意区域差别。

3.2 生态调控原理

低碳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先锋军,其规划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低碳城市进行符合生态学原理―自然原理调控。一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要结合自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框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态。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要充分的结合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等。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态调控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护林带、公园等要素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空间格局,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间设计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要素的生态化规划布局达到系统自我循环和自我调节,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3.3 层次原理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具有复杂的结构。实现低碳城市需要区别各层次的共性和差异,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层次原理的特征之一是通过改善纵向状态促使途径趋适。低碳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和协调多部门利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战略部署,必须在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和施工等层面都贯彻低碳化、生态化的基本概念,并使层次之间关系协调、层次递进。

当前,我国与人居环境发展密切相关的国情包括:①资源短缺;②人多地少;③经济贫穷。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决定了我国的建设只能走资源、土地节约的道路;经济贫穷决定了我国不能停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中国的经济及大多数城市的70%以上的能源来自煤碳,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走向带来极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生态空间受到蚕食和冲击。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将出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国城市环境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实情,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经济,立即动手开发新能源,遏制污染,发展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4 结语

总之,促进城市良性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重要战略。低碳城市规划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仅仅需要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进步,更需要城市居民对于低碳城市生活的真正领悟,只有通过全方位的进步才能建设成真正的低碳城市。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 要:城市生态规划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新思路, 新的理念, 它包含了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规划方法, 利用生态学的原理,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 还包括环境规划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本质上是千丝万缕,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因此如何做到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文化社会资源, 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环境平衡协调的程度, 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本文从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中应注重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角度出发, 对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和规划效益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 生态城市, 绿化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物质的积累,文化的结晶,其规模也迅速扩大。相应地出现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热岛等不利于人们生存的诸多因子。作为以人为本的城市,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生态状况。因此,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在这里, 有必要谈谈生态城市和绿化.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 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生态的关系

探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生态学应用是现实中的一种存在现象,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态的重要,但却不一定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为此,将生态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应该是规划工的理想。而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的应用,则是更强调的是生态学的应用部分,并且范围更为广泛,是把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作为“应用者”不一定要把生态学的原理都讲的清清楚楚,但应用者本人却要对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非常熟练。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基本概念和内涵

城市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绿地的布局、规模应重视城市景观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进行布局,因害设绿,按需建绿和扩绿,并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从绿地群落角度,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

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持及发展。

城市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以下作用: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城市绿化功能的优劣是以单位土地面积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标志,因此增加叶面积,也就是增加了城市绿化的生态作用。乔木的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20倍。灌木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5~10倍,而草本则更小些,树木的生态效果是草坪的4倍,而由乔、灌、草复合构成的生态小群落,生态效益最好。许多树种对有毒、有害气体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而草本植物均很少有吸附有毒、有害气体的作用;在降低辐射、降温、降尘、消毒等方面,乔、灌树种更胜一筹。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等,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为此,针对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中草坪热的流行,须树立城市绿化的生态意识。绿化、美化、香化、果化,须同步并进,乔、灌、草混种,形成自然的、功能完备的植物群落,既能体现美感又能带来最佳的生态效益和功能,这是城市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城市绿化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基本不予考虑,只重视单一的景观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设计入手,在提

供设计条件时就要对生态效益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园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包括释氧、吸收CO2、蒸腾吸热增湿、滞尘、减菌、减污、涵养水源、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储存能量等。生态适应性包括耐阴、抗寒、耐盐碱、抗污、耐旱涝、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 绿化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人人参与、户户重视、持之以恒,形成人人懂绿、个个爱绿、人人护绿。增强市民绿化意识,不断提高绿化质量,加强城市建设,创建园林式、生态型城市,使城市在园林中、园林在城市中。城市环境不能靠金钱堆积,那种认为只要舍得花钱、敢想敢干,就什么自然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的想法,狂热而虚妄,如照此行事,到头来不仅会受到经济惩罚,还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