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2-17 11:38:22

序论:在您撰写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第1篇

我国经过近20年的信息化推动建设,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意识明显提升,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信息化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生产率、增加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迈向世界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呈现出一批从财务软件发展起来的优秀的企业信息化软件公司,例如:用友、金蝶、浪潮等等。但是在实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与全球领先水平有较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在信息化认知方面

由于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各行业龙头企业对信息化的充分利用引起了新的经济互动模式,进而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剧,大部分企业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信息的重要,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企业的决策者们在信息化上容易存在信息技术神秘化、形象化、简单化以及万能化等误区。

1.2在信息化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其市场观念和现代化管理意识比较强,其决策者对信息科技的发展及应用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因此很多新兴企业在创业之初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公司,与之相反的是传统行业的老企业,仍然停留在固有的管理及销售模式中,并没有感觉到信息化会给企业带来根本上变革和竞争优势,认为有没有信息化企业照样能生存。总的来说,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的企业,对信息化的程度要求就越高。

1.3在信息化应用深度方面

目前,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一方面,有些企业存在着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建设目的不明确,只是为了信息化而进行信息化。对信息化的实施方法、信息技术等知识缺乏足够了解,盲目夸大信息化的作用,将企业经营、管理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心目中的信息化上。不顾企业的实际情况,认为只要建设起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营业绩。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就某一方面的信息化系统应用比较广,例如财务方面,但是基于企业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形成企业信息的“孤岛”,从而误导企业决策者对信息化的认知,使其认为信息化不过如此,进而影响了此类企业对信息化后续工作的进行。

1.4在信息记录方面的投入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开始阶段,尚能下大决心,给予资金上的绝对支持。而随着项目的进行,种种困难随之出现,再加上期待中的信息化成果不能立刻量化体现,决策者们往往在资金方面出现能拖就拖,或者出了成果再支持的心态。从而影响整个信息化项目的顺利进行。而有些企业则认为,信息化进程是用硬件一步步堆砌起来的。决策者们愿意在硬件方面做出较大投资,而在所占地位更重要的软件方面投资很少。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注重软件、硬件和网络并重,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是系统软件的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以及信息记录方面的投入。

1.5在信息化应用方面

有些企业由于对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不明确,对开展信息化步骤不清楚,缺乏专人负责等原因,而采用更为先进的或尚未成熟的或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技术,从而导致企业信息化推行受阻。有些企业由于培训不够,或者员工配合不足,导致了操作的复杂性,进而导致效率低下。现在大部分企业能够在信息化建设上面深度挖掘其价值,借助信息化应用改善自身的管理水平,整理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提高经营业绩,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2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管理模式落后,信息化意识淡薄

相当一部分企业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管理、人情管理模式中,其决策者没有想在全球企业信息化大潮中学习先进的科学管理办法。事实上,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相关的技术是关键的因素,而更重要的因素取决于是否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根本上还是管理的问题,信息化只是管理的手段,而整合企业管理、梳理业务流程,却不是信息化软件供应商所能解决的。这些情况每个企业都各不相同,只能取决于决策者们更新观念,不能仅仅把信息化系统当成节省时间、节约劳动成本的工具,而是需要从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规划,合理建设。

2.2企业需求不明确

许多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够明确,只是为了信息化而进行信息化。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有信息化软件供应商推动实施。信息化软件供应商们对行业的管理运作缺乏相应知识,只擅长提供通用平台。企业本身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明确,对信息化的实施方法、信息技术等知识缺乏足够了解,难以清晰描述企业需求。因此,供需双方之间的相互欠缺,必然导致需求界定不确定,从而盲目开发。

2.3企业对信息化软件的选择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无论在规划还是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都存在很多疑虑和困惑,而软件供应商出于纯商业目的和竞争的需要,自觉、不自觉地误导企业,又进一步模糊了企业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及其效果的认识,使他们对究竟如何规划和建设本企业的信息化更加茫然,或仓促上马招致失败,或迟疑不决贻误良机。因此企业在选择信息化软件时,需要对软件的功能结构进行认真考察,选择在软件功能上与企业需求相符合的。

2.4企业对信息建设分层问题

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缺乏统一规划,往往是企业各部门根据当前业务发展需要,由部门本身进行独自的信息化模块建设,在选择软件供应商、实施、前期基础数据准备等方面互无联系。因而在部门内部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的同时,造成了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共享、信息资源闲置,为企业将来全面实施信息化建设埋下隐患。还有的企业在信息化系统的运用上分布不均衡,如在不同部门中已经实现信息的相互传递,但企业的决策部门却无法有效利用下游数据,来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2.5企业在信息化上执行力度不够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信息化的目标不明确,对如何开展信息化步骤不了解,同时没有安排专人进行专项负责,没有制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等均可能会使企业信息化受到阻挡。一些企业甚至会因此将信息化项目束之高阁,不了了之。

3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可采取的策略

3.1企业准确定位,进行充分自我诊断

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业务特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有的管理特性。因此,在企业信息化中没有可以完全照抄的模式。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是信息化的核心。所以,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首先应当从企业管理全方面的进行自我诊断和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范围、阶段和深度。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让信息化软件完全按照固有的流程设置、实施,导致信息化的实施未能达到预期成效;另一方面避免套用新的、先进的业务流程,完全摒弃企业适合自身业务的流程,导致信息化与企业实际脱节。

3.2企业成立专门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作为管理软件来实施,涉及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组织流程、机构调整等等,以及信息化建设完成后,新的考核体系的建设和审批。诸如此类,都需要企业决策者来确认,但决策者往往是远离IT的。为避免决策者因为对信息化的不了解而在做决策时的不及时、不明确,需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例如信息化项目部。这个机构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又与这些部门有充分的联系,使这个机构成为企业决策者、业务部门、信息化软件供应商及软件实施商之间的沟通枢纽,及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监管者及后期维护者。

3.3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准备

信息化的实施要有扎实的基础工作,其对数据的要求很高,所以往往在基础数据导入方面遭遇到瓶颈。有些企业的数据非常复杂,并且可能在应用信息化软件之前会很不规范和准确。这些数据既有动态的如原材料单价,又有静态的如项目结构等。运用一些工具来整理企业的这些基础数据,然后将它们导入到系统内部的话,项目的风险会大大减少。同时准确的基础数据有利于企业正确的选择软件系统。

3.4企业要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合作伙伴

企业想要以自身的力量来完成信息化工作是不现实、不经济的。因此,应该选择一个有资质、有经验、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国内外软件厂商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为确保正确选型,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的要求和不同阶段、不同应用系统的项目内容,编制标书,面向国内外软件企业进行广泛招标,这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5企业要重视信息化的全员培训

企业员工的培训是信息化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信息化项目启用前,对企业所有参与到项目中人员就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企业的业务流程、信息化预期效果等进行培训。这样可以尽快的形成企业员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步骤等的认知共识,明确其所担当的角色和作用,增强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培训让业务人员转换固有的工作思维、工作方式,让决策者思考企业现有的管理方式、业务流程是否需要改进。而在信息化项目实施阶段完成后,组织由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商对系统和终端用户进行应用操作培训,可以使每个参与到信息化中的员工尽快上手,熟悉系统操作流程。

3.6企业需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能有力鞭策参与人员摒除原有的工作惰性,提高实施效率,使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参与单位、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7企业要针对信息化完善人才机制

企业要重视员工素质培训和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信息化人才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是人机统一的系统,需要有高水平的懂业务、管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要积极完善其人才机制,改变重学历、职称,轻能力、业绩,重人才使用,轻人才投入的观念,建立规范合理的信息化人才评价体系和选拔机制。一方面通过开展内部培训、社会招聘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人才,一方面在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上多做文章。让相应的信息化人才处于相应的职务、岗位,获得相应的待遇,充分发挥其潜能。

3.8企业要做好信息化的维护扩展

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完成经评估验收后,企业要做好对信息化系统持久维护、管理与扩展的准备,包括人力、物力及财力。一方面与软件供应商及实施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以便能够及时得到信息化软硬件系统升级、运行维护、数据保护等专业性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专业人员,以便能够在后续的信息化实施维护中节省成本。

4结束语

第2篇

1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审计应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发展发生了战略性的技术调整,使企业的总体工作形成了数据化的发展模式。在大数据的审计信息技术建设下,企业的审计工作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审计工作已经代替了从前人工手动化的审计工作,因而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大数据化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跨时展的意义,已经成为了当前审计学方面中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且成为了新一轮信息化技术产业融合的新目标,不仅促进了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创造出了巨大价值。

2 大数据下审计信息化的特点

大数据通常是指数量上非常庞大,而结构又十分复杂,种类多变的信息数据结构。随着计算机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也不断应用到企业审计工作当中,使得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三点特点。

2.1 使企业信息化控制管理发生改变

在传统的企业审计中,一般都是手动的控制系统,企业审计制度与实际生产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控制,在企业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采用穿行测试以及符合型测试的方式,对企业审计工作流程进行监控。但是在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企业审计信息化工作中,企业审计制度的控制比传统人工手动控制的更加完善和细致,在大数据审计系统下,审计控制的流程都将转化隐性的控制工作。因此,在信息化审计中怎样才能够找到关键的控制点,已经成为了当代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1]核心大数据下的信息化审计发展有利也有弊,它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大量的数据的同时,数据系统自身仍然存在着漏洞,一旦漏洞出现问题,数据信息化系统造成的损失将会带来比人工手动控制系统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的后果。

2.2 使数据处理信息化更加集中和自动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审计使得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加的自动化和集中化管理,将企业的审计工作变得更加简洁、明了,数据处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传统企业审计工作都是手动控制的,而在大数据下的企业审计工作全是由计算机系统给控制而完成的,审计工作人员只需要在计算机中输入一定的信息,就可以完成企业审计工作的操作了,而且信息大数据系统还可以分享,通过数据分享可以为企业中所有的用户分享,因而随着计算机大数据核心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漏洞也会不断地更新补丁进行修补,将数据处理变得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和集中。

2.3 使审计信息化手段发生改变

在大数据核心技术下,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审计管理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传统信息审计手段还是通过人工手动来查阅账目、纸质数据的方式来进行人工审计。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普及,企业中的审计手段采用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了数据审计工作。而大数据技术是对过去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与提高,可以使用大数据信息化的平台系统进行审计工作,因而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信息化手段也有自身的风险漏洞特点,需要针对漏洞问题来进行更新思考。[2]

3 加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3.1 改变观念,树立大数据审计信息化思维

提高企业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质量,首先就是要转变原有的审计观念,进而树立大数据化的审计思维,使得信息化的审计工作可以在企业内全面普及和发展,要随时记录审计工作中的数据信息,及时总结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数据结果,对于科学有效又合理的审计工作要不断加以推广,对于审计工作出现的不足要不断地进行总结。要把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作为企业管理中的战略重点来安排,从企业发展的长远性角度来看待大数据技术,有规划地来进行审计工作。还要加强对大数据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性程度,为企业审计工作人员创建沟通交流平台,使审计人员能够在平台中进行交流讨论和经验改进,促进审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3]

3.2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方式变化多样,企业要明确数据类型的要求,又要能够了解企业审计管理工作中的数据语言,这样在不同部门中都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因此,需要审计工作人员能够科学掌握审计信息的专业化职业技能,具有大数据分析和协调能力,还能够充分了解大数据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系统方面的专业化知识,将大数据系统处理同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满足企业审计信息专业化建设的需求。大数据的发展,需要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而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更是离不开审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只有全面的认识了解了审计工作,才能够做到从企业宏观战略的角度上出发,去体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意义。

3.3 强化企业审计控制管理工作

现代化企业发展中,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数据化和信息自动化管理,使得企业中的以权谋私现象变得更加隐蔽,更加难以发现,因此必须要强化企业审计制度中的控制管理工作,减少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防止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利用自身的职务之便,去做损害企业公司利益的事情,给企业的公私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4]因而在强化企业审计中的管理工作时,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减少计算机系统出现的漏洞与风险,提高企业审计控制管理水平,可以采用信息平台中的穿行测试,进而对审计控制工作的科学有效性进行管理,也能够发现审计信息化流程中存在着的隐性风险,从而提高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意识,从而针对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强化企业审计管理工作,还要加强对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加强大数据系统的建设,扩展数据的集中性力度,并且要完善数据管理制度,对审计用数据进行集中性的规范化管理,使得审计数据信息化管理统一化集中进行,保证数据的积累,存放工作,还要提升审计数据电子存档备份的质量,从而保证审计数据的安全性,防止审计人员对数据进行作假。将数据技术手段开发同审计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提高对审计工作问题的审查分析能力,将审计数据的结果标准化设置,做好企业的横向审计分析和纵向审计分析,构建大数据审计系统,组建大数据团队,从而强化企业审计控制管理工作。

第3篇

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体现

教育信息化,是指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收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2003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的形成,因而学校教育必须也必然实现信息化。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工程。

(一)配备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在传统的教室里,教师主要靠语言和一些简单的教具来讲解,把很多时间浪费在板书和擦黑板上,师生双方都感到紧张、疲劳而且效率不高。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可以通过操作计算机和实物展示台等设备,随心所欲地运用画面、文字、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也可以运用板书、教材、图表、图片等常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都可显示在大屏幕上,彻底摆脱了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

(二)建立校园网

近年来,我国校园网建设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仅在中小学就有近6000所学校建设了校园网。他们为中小学内部实现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提供了较好的范例。校园网的建立使教师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利用网络办公大大节约了各种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教师和家长的互动变得更加容易和及时。

(三)建成网络教室

网络教室是集成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其系统基础主要由课件制作工具、实时互动课堂、课件点播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和学习网关构成,它既能呈现出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又能提供各类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支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网络教室为农村中小学创造了一个实时的网络互动课堂,通过远程音视频授课,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视野更加开阔,学习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四)配置远程教学设备

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教学现场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播放优质课堂教学实况,直接将最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引进农村课堂,可使农村中小学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加快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同时,对于一些缺少体音美教师的农村学校,使用远程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习这些课程,丰富农村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缩小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二、当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校领导信息化意识不强

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信息素养不高,认为信息技术可有可无,“以考试成绩论学校教学质量” “以升学率高低论学校教学水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不少人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以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学校领导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没有起到引领作用,以致学校没有制定长远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重视不够。

(二)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信息化建设在农村还不完善,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对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感到力不从心。一是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不达标,如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中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极少,绝大部分是从社会上招聘而来,他们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教学水平与专业教师相差较大,“管理”行为大多只是局限于计算机的日常保管与软件的整理,很少有人会维修。二是多数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只会简单地打字、排版,谈不上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能够制作课件的教师更是极少数,且制作水平不高。三是缺乏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其他教师起不到引领作用。

(三)教学信息化设备闲置

有些学校学生每周只上一节微机课,教师在微机课上主要采取演示模式,以教师操作为主,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并未得到合理开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而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就更谈不上了。一些学校投资购置的信息化设备虽然功能齐全,但较少用于教育教学,部分设备仅供领导或个别教师作为一般上网工具使用,不能与因特网构成一个网络共享资源系统,难以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如何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及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很多校长不用再为学校的基础建设和设备而发愁,开始更多地把精力用在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上。然而,有些教师对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感受不深,故步自封,满足现状,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和习惯,穿新鞋走老路,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校长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为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的新问题苦恼不已。“内生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这是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内因是发展的决定因素。同理,坚定的职业动力既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是学校的核心力量,学校的发展靠的正是教师的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曾运用自主研究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模型,对全国11个省23个区县185所中小学的5900名教师和8所师范大学的589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农村教师留守农村意愿不强,有64.7%的教师最初来农村是被动性因素所致,主动性因素仅占28.4%。城镇教师不太愿意到农村交流,65%的教师有过流动的经历,“向上流动率”为67.3%,“向下流动率”为4.5%,“平行流动率”为28.2%。向上流动以村屯和乡镇教师为主,城镇教师的向下流动率非常低。城镇教师有77%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即使提高工资仍然有52.4%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此外,农村教师职业对师范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高,仅有38%的在校大学生表示愿意当农村教师。由此可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速,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愈加凸显,愿意留教农村学校的教师数量与需求严重不符,这使得农村教育与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缺乏职业动力,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合理的职业规划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始终处于瓶颈,无法突破,难以有效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因此,推动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需要激发广大农村教师的内在职业动力。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竞争力;影响

一、引言

目前,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起来,但这也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由于国家基础建设的投资迅速增长以及国外市场的迫切需求,一批中小企业已经摆脱生存的困境,迎来了做大做强的黄金时代。但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跟不上数字时代快速发展的节奏,这使得不少中小企业错失了商机,深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竞争力的种类形形,对中小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至关重要。那些能使整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数字时代,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为企业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组织协调机制、对外影响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是让消费者得到好于或者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产品、服务以及文化。其中,创新是竞争力的灵魂,而信息技术则是竞争力中的精髓。

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必须立足于长期绩效,而不是权宜之计的竞争优势;第二,企业的优异绩效与企业的信息技术、创新意识、营销能力息息相关,而不仅仅是由良好的外部环境所致;第三,核心竞争力是指同行业的竞争;第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潜能转化为效益的动态过程。

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要素:1、企业的外部环境;2、企业的内部因素;3、企业家的影响力。在这三个要素当中,企业家影响力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他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策略、企业的远景规划、企业的形象与定位、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规章制度,而这些都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三、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1.信息化建设要与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相结合

中小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改革传统方式下的管理体制,精简组织结构、转变经营机制、更新技术设备。如果只是耗费了大量的财力,装上先进的管理软件和技术软件,而不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管理体制,不仅难以正常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还可能会让企业陷入各部门之间难以协调的尴尬境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办公自动化,它强调的是引入先进的管理体制,它要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管理手段的升级改造,更重要的则是管理思想的创新与升华。

2.信息化建设要与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相结合

管理是企业内部永恒的话题。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建设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目的是加快企业的内外信息沟通,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相结合,着力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倘若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那么,这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只能成为一件昂贵的摆设,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3.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先进与实用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目光远大,又要脚踏实地,遵循企业的实际状况,兼顾企业的长远规划,追求先进,立足实用,讲求实效,紧紧扣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题,重点突破,摸索出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信息化建设方法,力争达到先进而不花哨、实用而不落后的目标。

四、关于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和世界先进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一,我国的行政壁垒过高,兼并机制刻板,中小企业规模小,结构雷同,靠兼并联合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难上加难;第二,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导致价格扭曲和产业竞争过度;第三,创新意识落后,只顾眼前利益,投入吝啬,人才匮乏,山寨产品大行其道,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第四,中小企业缺乏协同竞争意识,造成各地产业趋同、产能过剩和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某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造成的重复建设,既不能合理地调配资源,又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就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获取经济效益的过程。信息化建设与中小企业的管理相融合,可以使企业的竞争战略推陈出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1.信息化建设能够推进业务流程重组、优化组织结构

传统的组织结构臃肿、笨拙,横向沟通困难,这将使得信息传递失真、企业缺乏活力、对外反应迟钝。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惨烈,消费者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个性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合日益多变的市场环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处理信息的方式,导致了组织结构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乃至优化了组织结构,原有的多层次金字塔型结构被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所取代。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网络管理系统取代了中层管理部门,增强了上层领导与底层员工的直接交流,精简了组织结构;另一方面,工作组成为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管理方法从控制转向参与,通过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使信息交流及时,反馈更加灵敏,提高了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潜能和创造性,促进了经验的交流,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信息化建设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份额

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第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可以降低产品的设计费用和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更新换代和新增功能的成本;第二,信息化建设能使企业减少库存,降低管理成本;第三,信息化建设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份额;第四,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竞争模式,使中小企业通过“虚拟经营”赢得生存空间,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信息化建设加快了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差别化

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普及运用,提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产品的速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拓展市场的机遇,从而提高了企业驾驭市场环境和了解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促进了企业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技术创新,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4.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中小企业在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开放,增强了企业管理层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选择能力,激活了管理层的思维方式,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及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当然,信息化建设不只是企业硬件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IT素质,有效地利用各种管理软件,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六、信息化建设中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

1.中小企业应掌握核心技术

中小企业只要拥有了核心技术,就能够快速地推出消费者满意的新产品,这是企业领先竞争对手的关键所在。企业要学会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市场前景,做好市场调研,提前作出对策,然后预先进行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在产品成型的时候,利用企业的网站平台以及其他的电商平台,打出广告,把产品快速地推向市场。

2.中小企业应建立顺畅的虚拟营销网络

营销网络是中小企业推销产品和服务的根据地,其主要作用是市场调查、营销宣传、产品销售、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在选择虚拟营销网络时要注意产品的特点,容易数字化的产品可直接上网营销;而对某些有形产品,还必须依靠传统的配送渠道来实现,即便如此,也可以利用企业网站来提高渠道的配送效率,减少人为失误和时间耽搁造成的消费者投诉。在建设网络营销渠道时,首先要注意采用让消费者放心、容易接受的方式,目前采用货到付款方式能够让大多数的消费者认可。其次,设计订货系统时,要注意采用“购物车”的方式,边看物品边比较选择,在购物结束后,一次性进行结算。最后,一定要建立顺畅的配送系统。

3.中小企业要创建自己的品牌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竞争惨烈的市场面前,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因此,中小企业都需要创建自己的品牌,都要树立品牌就是信誉、品牌就是价值的理念。

信息化建设是品牌创建的核心支撑平台,品牌信息化已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它将为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互联网对品牌的诠释更贴切、更深入人心,品牌与互联网的完美结合是中小企业的努力方向。互联网的有效推广是促进中小企业提升品牌战略的锐利武器。

企业的形象好那就是一个高端品牌,企业的形象不好只会给消费者留下低端的印象,而互联网是树立企业形象最佳的宣传工具,所以,中小企业一定要理顺自己的内在需求及总体规划,通过信息化建设,把企业打造成市场竞争中的高端品牌。

七、结语

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充分借鉴先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经验与教训,高屋建瓴地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企业内外的信息集成和整合利用,全方位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萍,翟秀文.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J].北方经济,2001,7.

[2]冯英健.信息化与企业经营战略演变[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第5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核心能力 信息化建设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生存和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想取得一定的比较优势,必须在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能力,即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以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潮,促进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机构不健全, 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等的问题, 本文拟以核心能力理论为基础,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从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核心能力各影响因素有机融合的角度,对基于中小企业核心能力提升的信息化建设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

中小企业是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年营业额、上缴利税和企业员工规模等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当前一般指那些固定资产低于1000万元、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企业员工不足500人的企业。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著名的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两人所著的《企业核心能力》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和能力。它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能力。核心能力处于企业的主要地位,是影响企业全局的能力,是溶于企业内部的较长期存在的相对稳定的能力。根据本文研究的范围,笔者将企业核心能力定义为: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合理高效率地运用企业内外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整体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的能力、与竞争对手竞争的能力、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及使企业保持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所谓中小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人力上都不具有优势,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核心能力的表现应该尽可能的狭窄一些,以能够创造独特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或技术为突破口。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个别专业技能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和提高上;并把创新和创造的流程设计、提高企业的管理组织能力和创新吸收能力作为培育核心能力的关键环节。只有具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水平,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借鉴企业内外的各种不同力量,实现企业运作的整体协调发展,促进企业活动的商品化和价值化,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根据自己的运行与环境特点,以信息化建设培育、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提升企业竞争核心能力为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企业运行和资源利用、特别是信息资源深入广泛利用的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因此,信息资源能力是企业对信息开发和利用的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保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保存企业业务灵活度和加强基础管理作为第一要务,在企业作业、管理、经营三个层面,实现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决策辅助自动化和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很多特性是不一样的,它的信息化不可能有大企业那样大的投资, 不可能建设全套的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 也不可能配备完善的IT 开发和管理人员。面对文件、数据库与电子邮件数据快速的增长,中小企业显得无所适从,更谈不上有计划、有目的的掌握有效信息资源。信息化的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 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并不普及。而信息化的表现形式是技术平台,为了适应甚至促进核心能力,信息化技术平台必须具有适应性和扩展性。企业信息化是回收时间较长的工程,中小企业为了使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回收加快,管理者往往缺乏合理的信息化的总体规划,过分注重信息化成果在局部提高生产效率中的作用,忽略了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其他因素,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较快的回报,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会造成信息系统不兼容导致重复建设,企业核心能力增强程度有限等不良后果。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花小钱办大事情,根据企业核心业务需求, 以创新的方案、创新的购买交付模式、创新的技术培训机制, 为中小企业提供高价值, 推动中小企业的业务能动力, 带动企业发展,满足中小企业业务的灵活多变的要求。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各种因素的有机融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企业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各因素,从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1.企业信息化与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BRP)的目的是提高整个流程的效率,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在新的环境中获取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密切相互间的协作关系,找出增加价值的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重复性的工作,减少环节间的延迟,从而优化整个流程。它从原有的流程出发,但并不局限于原有的流程,不是对原有流程的逐步改善,而是对原有流程的根本性改变。它需要抛开以往的理论、方法、制度的束缚,创造性地进行再构造。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信息化与流程再造是互为影响的。信息化的应用使得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可能,数据库、网络、通信技术可以突破劳动分工的束缚,使得一个人可以在不降低效率或者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完成以往多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信息共享和快速流动大大消除环节间的壁垒和时延。信息化手段将让中小企业减少流程环节和层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信息流的速度和质量,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运作成本,以使企业占用最少的社会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企业流程再造反过来促进信息化的深入,使得信息化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深度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绩效的大小。企业信息化中运用到的诸如流程再造等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在信息技术成熟以前就出现的,其出现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就需要将这些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其与先进管理经验的相结合使效果更为明显,信息化在其间起到了固化先进管理经验的作用,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管理理念的体现,应以增强企业核心能力为根本目标。

2.企业信息化与外部管理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政府、IT行业、服务机构以及媒体等全方位合作的方式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共识,并付诸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与Internet相连,使企业加强对外界信息的了解,为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视野与能力,特别是当中小企业面临快速变化的环境时,及时、有效地捕捉微观信息,通过关键变量感知和预知企业环境和行为的变化及其趋势,更好地应对不确定因素及各方面的改变,发现并挖掘商机。从外部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企业采用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递手段,时间短、覆盖面广、成本低,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企业各类信息快速传递到市场及客户之中,企业营销形成了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全员运作的机制,实现较好的产品营销效果。因此,信息化建设要促使中小企业从以事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换,帮助企业建立起基于这种管理模式的新型业务系统,通过Internet与客户沟通更方便,企业的开放度增加,及时得到用户的反馈意见,收集用户的差别信息,掌握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提升企业竞争核心能力。

3.企业信息化与内部管理

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管理效能提高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它将协助中小企业管理从简单的公文、技术资料到复杂的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甚至帮助企业进行更高级的经营决策。中小企业一般组织职能简单, 高层管理者希望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并管理相关部门。这就要求职能管理由原来的“ 多层结构”变为“ 扁平”结构,通过信息系统加大管理幅度。通过自动工作流和信息集中透明的管理,实现“多层”向“扁平”的合并, 实现决策层和执行层直线挂接,实现公司资源的集中管理调配。中小企业关键在于能迅速调动资源集中兵力打战,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集中相关部门的采购权, 实行集中采购管理, 这样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 资源也得到了合理利用,并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将给企业带来“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控制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的好处。中小企业管理的难点突出表现在集成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薄弱, 而信息化建设做到了跨公司、跨部门、跨业务的管理和应用, 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使公司内部的管理趋于理性化、 精细化,消除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资金运营水平, 用有限的资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大、规模小、行业和地域分布广、经营状况参差不齐、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因此,在信息化建设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的策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提高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规范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为目的。

参考文献:

[1]杨 俊:信息化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6,(1):22~23

[2]王玉珍: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北方经贸.2006,(1):78~79

第6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资源应用 核心

很多学校都随波逐流,纷纷加入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狂潮中。因此,导致学校在信息化设备增加的同时,管理以及设备运用都出现了混乱,教学方面的资源不足,硬件和软件资源投入不平衡等等许多问题纷纷凸现。再者,信息化设备新旧交替得太快,导致硬件资源贬值速度增加。怎样改善学校信息化应用的瓶颈,建设“以人为本、重视应用、具有校本文化”特点的信息化校园模式,笔者就自身见解,与同行共进。

一、正确对待信息技术给校园教育带来的变化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表明:应该提升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革命性影响;应该重点建设教学资源体系、持续完善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分析判断以及处理问题的技能。经过学校对管理形式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后,信息技术需要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后切实放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其理念即学校的管理需要从操控型转变为民主型,教学形式主要要围绕学生,摒弃以往的注重教师发展的形式,学习需要从同起点步入差异性发展的具有校本文化特点的信息化校园模式。

从操控型转变为开放型,这将深度释放师生在教学中的潜能,开发自我色彩。其实,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是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既然是“满足”,那么围绕学生教学便成为必然。

二、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应用

我们在“农远项目”等信息化设备的运用中,一直保持“宁可用坏,不能放坏”的理念,切实贯彻“五进三不漏”的基础要求,全面运用教育资源,使其更加完善地服务于教学,使我市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展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应用效益也初露锋芒。

1.营造资源应用环境。一是建立以应用为向导的评价机制。在通常情况下,资源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应以资源应用为核心,通过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来促进信息化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此,我们建立了以学校教学设施、领导管理能力、教师对资源的应用态度、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为评价重点的相关制度,借此来有效促使资源在课堂中的利用。

二是发展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概括来说是指校领导班子作为学校信息化的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的评价问责制度,并在学校开展好信息化的应用。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应该包括学校信息化发展蓝图的制定、师生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源应用环境的构建、信息化成果的测评与研究、信息化发展中的公共关系五个核心层面。增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就需要把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考虑面向信息化的教师能力发展问题,必须对学校信息化投资系统规划,将信息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课程改革的要求与信息化教学衔接。这对校领导来说,将是挑战,但是也是时代给我们的机遇。

三是培养教师信息化胜任力。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师,因为教师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如果自身不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不掌握必须的信息技术,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教师。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能设计和制作课件,并具备一定的网络维护的能力,最终能达到城乡之间的博客互动。

四是实现“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目标。要实现以“建”为核心向以“用”为本转变,推广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用到的方案,以信息化为基础开展教学和各项工作。要在学习工作中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努力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教学和学校管理更趋向于现代化、合理化。

2.完善服务体系。关注相关的服务体系,比如说利用管理、技术、资源、培训等各个程序提供的资源支持,对顺利发展学校信息化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层及执行层都是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所以,实施以城乡互补、以县为主应该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的核心。

一是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服务模式体系。教育信息化信息要纳入发改委的总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同时也需要财政部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做好相应的资金运行管理事项,教育部门则应针对体系本身,不断从法律层面详细分工,加强制度建设,在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及教育系统的共同促进、支持、合作之下共同建设和完善信息化工程管理体系的工作。

第7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04-01

1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企业活力,并由此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二是企业基于信息化的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基础设施重建、资源拓展、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流程再造的过程;三是企业通过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转变为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四是企业从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管理的过程。基于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企业信息化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企业信息化强调的过程带有根本性的转变;第二,企业信息化所实现的总的转变体现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构成要素的转变之和;第三,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企业的活力,并由此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集中体现于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企业员工的现代化转变。

2 企业信息化的关键要素

2.1 合理规划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和其他事情一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具体而言,其一,从空间层面来看,由于企业信息化工作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因此,这一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仅涉及技术范畴,而且还要涉及管理范畴,业务范围广,会涉及很多职能部门;其二,从时间层面来看,企业信息化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也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由此,企业信息化工作也需要紧密围绕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不断调整,形成可持续的合理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

2.2 使用适合本企业自身需求的信息化软件

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即使自身拥有IT部门,并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制作和研发能力,但从专业化生产的角度来看,其制造和研发能力较之于企业外部的专业化软件公司还存在差距,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构造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软硬件产品从外部购买要优于内部生产,尤其是对于硬件环境的搭建、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工作,由于企业靠自身力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更加有必要把这些项目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公司。对此,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以充分分析和描述自身需求为前提,与提供外部产品的供应商进行有效沟通,并通过企业个性化要求答疑、供应商的产品性能演示等一系列流程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状况的信息处理系统,同时还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趋势,为方便信息化平台的日后升级预留一定的空间。

2.3 倡导企业全员参与

尽管企业的IT部门在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起到了一枝独秀的推动作用,然而,信息化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涵盖了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这就意味着,只有各个部门以及每一名员工都立足于系统观点,从全局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和主动调整、适应自己在新业务环境的工作,才能真正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并推动企业向前发展,这同时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过程也是企业更新管理理念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

3 企业信息化视角下的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3.1 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

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至少可以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可以为企业业务系统提供通用的技术支持,从而保障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二是可以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框架、统一的开发环境以及统一的信息化服务。

在这一工作中,为了避免定制开发带来的周期长、系统不稳定、维护工作复杂等麻烦,企业要确保核心平台软件尽量与具体的业务无关。具体而言,信息核心平台软件主要包括企业门户平台、工作流平台、报表工具平台以及信息平台,这些平台在日后将成为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因此要保证其具有安全性、扩展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来看,各个平台又可以由工作流引擎、系统权限管理、系统公共组件、消息管理、报警管理、系统配置工具、数据维护管理、编码规则和系统日志管理等要素构成。在操作过程中,一是要体现出信息系统的整体构架及规划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能够反映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业务分工;二是要有统一的用户及权限管理机制,具备严密精细的数据权限,使系统能够开展安全、便捷的权限管理;三是要具备强大的业务扩展能力,使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以及流程变革工作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调整。

3.2 建设内部信息门户系统

总体而言,企业内部门户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是为企业领导及全体员工提供即时的信息查询服务和信息共享服务;二是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包括日常办公管理、企业项目管理、财务信息公布以及协同设计等各种业务系统)提供规范和统一的“企业窗口”,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办公环境,实现企业的人、财、物、项目存量和变动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3.3 建设经营管理系统

第一,实施有效的合同管理。作为市场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管理能够为企业市场开发部的合同管理人员提供合同登记、合同收付费用管理以及各种合同的相关信息统计等功能。

第二,实施有效的售后管理。客户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维系企业和客户关系至关重要,有效的售后管理能够实现对客户回访、客户请求等具体事项的细致管理,例如可具体细分到客户对服务的要求、意见、建议和投诉等,同时要及时掌握客户的联系信息、客户接触记录、客户提交资料记录以及客户接触费用等重要资料。

3.4 建设决策查询系统

第一,建立人力资源查询系统。例如,可以通过饼状图、柱状图等多种图标形式对目前企业各部门、各专业工作人员总数、岗位结构等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及时掌握企业人员结构状况的合理性;还可以针对某个员工,对其以往的工作经历、目前从事的项目及岗位变动情况等信息进行针对性查询和统计,从而快速判断人员的变动情况。

第二,实现项目统计查询功能。可以通过图表、明细表以及平衡积分卡等方式向员工系统展示项目的基本信息、项目即时状况以及统计分析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