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0 16:37:59
序论:在您撰写动物行为学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作者简介:陈婷(1990-),女,湖北人,硕士,研究方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行为学研究。作者简介:张宗泽
光遗传学被《Naturemethods》评为2010年度生物技术[1]。光遗传学技术是将光学和遗传学技术相结合,利用病毒载体,将微生物视蛋白基因引入到载体动物的脑组织,采用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光进行照射,通过刺激光敏感蛋白开启或关闭特定细胞类群或特定神经元的活动进而调控其功能,从而控制动物行为[2]。本文就光遗传学技术的基本方法及应用,以及其在神经-精神疾病动物模型中如何调控神经回路作一综述。
一、光遗传学技术
近来,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不同行为的神经回路研究,探讨其投射连接,观察通过调控某一类神经元活动后的相应行为学表现。而电刺激和药理学的方法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光遗传学技术具有目的性强、低损伤性、高时空分辨率和遗传特异性等特点,近年来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光遗传学技术可包括下述几部分,对此作简单介绍。
1光敏感蛋白
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类可以感受不同波长光的刺激,并对该光学刺激产生一系列效应的膜蛋白,即视蛋白。
目前,Ⅰ型视蛋白包括:细菌视紫红质(Bacteriorhodopsin,BR),盐视紫红质(Halorhodopsin,HR),通道视紫红质(Channelrhodopsin,ChR)。ChR在莱茵衣藻(Chlammydomonasreinhardti)中发现,为蓝光激活的阳离子通道蛋白,作用为阳离子内流,使细胞膜去极化。2005年,ChR2首次应用于光控制神经元活动的实验中。Ⅱ型视蛋白OptoXR,为视紫红质G蛋白偶联受体的嵌合体。是一种光敏感与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G蛋白又称鸟苷酸结合蛋白,与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有很多种,如M胆碱能受体、多巴胺能受体等,可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还可调控如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信号传递功能[3]。
2光敏感蛋白的表达
光敏感蛋白,是光遗传学的一种关键工具,在脑内诸多神经元中稳定表达。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研发出许多将光敏感基因运载至细胞或神经元,并有效表达成光敏感蛋白的病毒载体。如腺相关病毒AVV、慢病毒、Cre-Loxp重组酶系统和各种转基因小鼠等。
3光刺激和信号记录
光刺激系统有光列二极管(LED)等。体外实验中,脑片电生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放电信号,观察其光电流特征;在体实验中,在体立体定向注射病毒载体,经过10-14天待其充分表达后,构建光神经界面,植入光纤并固定,行在体光刺激,细胞膜内外离子差产生,膜电位发生变化,记录神经元的放电情况[4]。与光调控相匹配的解读体系包括电生理记录,功能磁共振成像或定量的动物行为学分析等。
二、光遗传学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光遗传学技术可将光敏感通道蛋白表达在特定的细胞,用于突触可塑性、神经系统的疾病治疗、动物行为学、神经回路研究等多方面。
1突触可塑性的研究
树突棘是大脑神经元接受和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是形成突触的关键部位,在突触可塑性中发挥重要作用。90%以上的兴奋性突触存在于树突棘头部中,应用光遗传学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树突棘的信号,突破了停留在单个突触水平的研究。Takahashi等[5]通过对啮齿类动物海马区锥体细胞的上百个树突棘进行研究,发现临近的树突棘在自发活动中会趋于同步化,使得输入信号整合,成为动作电位输出。
也有研究应用光照激活星型胶质细胞上表达的ChR2能促发谷氨酸递质释放,可激活神经元的AMPA受体[6],而AMPA受体与突触可塑性有关。这些研究表明通过选择性调节特异性神经元或神经细胞数量,光遗传学技术在突触可塑性研究中有较大应用前景。
2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
光遗传学技术除了检测大脑中癫痫发作的起始点外,还用于研究严重癫痫持续状态的持续或中止[7]。Sukhotinsky等[8]利用光遗传学技术揭示了海马兴奋型神经元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大鼠急性癫痫中的作用。
Alilain等[9]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将ChR2表达于膈肌运动细胞群,光照刺激下,颈部脊髓损伤的动物可以恢复呼吸运动。光遗传学技术也为帕金森症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
3动物行为学和神经回路研究
动物交际行为学测试中,通过光遗传学技术可明确下丘脑泌素/进食素在特定情境中扮演的角色[10]。Huber等[11]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将ChR2表达在小鼠初级感觉皮层-桶状皮层神经元中,利用蓝光照射并结合奖励进行行为学训练的方式,蓝光照射时,小鼠向左转,给予水喝,作为正确识别的奖励,研究小鼠行为与光照之间的关系,证实小鼠奖赏记忆行为准确率与蓝光照射有较强的相关性。
神经回路是神经细胞、分子活动和脑整体活动的连接桥梁。运用光遗传学技术,在动物中实现了对神经元和突触的高时间分辨率、高精确度的光学调控,为动物行为学的神经回路的研究提供较好的一个方法学技术。
三、光遗传学技术在动物行为学中的应用研究
光遗传学技术在动物行为学应用中有良好前景,尤其适用于探索特定类型神经元活动范式与动物行为改变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光遗传学技术在动物交际行为、恐惧记忆行为、奖赏记忆行为、焦虑样行为等行为学的神经回路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记录活体动物的脑整体活动,也可记录拟研究神经回路活动的细胞、分子的活动表现,是研究动物行为学的神经回路的一个重要事件,推动了神经回路研究的进步。
然而,涉及神经回路和脑功能的研究,不能直接在人体上进行,动物模型成了重要选择。能否在动物身上建立精神性疾病模型存在争议。例如,精神性疾病的一些诊断特点,如悲伤,内疚,妄想和思维混乱,这些症状在动物模型中难以确定[12]。目前,已成功建立了能概括精神性疾病重要特征,如恐惧记忆、焦虑症、抑郁症等动物模型。同时,应用光遗传学阐明啮齿动物模型中有关精神疾病许多复杂行为的相关神经通路。
1焦虑-社交障碍症候群动物行为学
根据临床资料,焦虑症和社交功能障碍之间有着显著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为理解焦虑症和社交障碍的共同神经通路提供线索。抗焦虑药物可减少当动物被放置在易焦虑环境中的社交受损[13]。不同的自闭症小鼠模型均表现出明显的社交功能障碍以及增强的焦虑样行为[14]。这些研究均表明,焦虑症和社交功能是紧密联系的,并且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病理神经机制。
2焦虑样行为的动物行为学
焦虑鼠模型的光遗传学研究,发现特定的杏仁核突触,可快速可逆地调制焦虑水平。Tye等[15]研究发现,利用ChR2成功表达后,进行光照射,可以通过激活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Amygdala,BLA)到中央杏仁核(CentralAmygdala,CeA)的突触投射,小鼠的开臂时间增多,表明产生去焦虑样行为;利用eNpHR3.0成功表达后,进行光照射,可以通过抑制突触连接,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的开臂时间减少,小鼠表现为焦虑样行为。
为了研究基底外侧杏仁核-腹侧海马(vHPC)通路,研究者[16]将感光视蛋白表达于BLA谷氨酸能神经元且视觉纤维被定位在BLA轴突终止的vHPC内,光刺激BLA中止于vHPC的胆碱能神经元诱发的焦虑样效应被vHPC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抑制,证实兴奋BLA-vHPC神经通路可增加焦虑,抑制BLA-vHPC的轴突将减少焦虑鼠模型中焦虑相关行为。此研究确定了BLA-vHPC为一个双向控制焦虑相关行为的神经通路。
3基底外侧杏仁核-腹侧海马(BLA-vHPC)神经回路的阐明
疾病动物模型如恐惧记忆的神经回路研究,得益于鼠听觉恐惧反射的杏仁核模型,即杏仁核恐惧条件反射。Petreanu等[17]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将ChR2表达在大鼠丘脑核和运动皮层兴奋性神经元上,通过光刺激,在活体脑进行电位记录,实现了兴奋性神经元与体感觉皮层锥体细胞间突触的精确定位。这一方法,为研究完整神经回路中发生突触联系的神经元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途径。
关键词:导课 实验 思维 成功 兴趣
我校是一个小县城的三类学校,学生基础普遍不好,在遭受中考的挫败后,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如何将他们重新拉回课堂,恢复他们的自信,重新投入到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当中,这是最为紧迫的问题。
成功教育理论让我受到启发,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冷场”、“局外人”现象正是由于缺少成功的体验,缺少参与的热情。因此高中物理课堂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站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激发他们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畅所欲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一、运用新颖的导课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小魔术、小实验、讲故事、说新闻、看图片、幻灯片及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从情景中进入角色。
[案例1]大气压强――小魔术引入
一进入课堂老师手拿着一个碗问学生,谁能够用手掌把碗吸引住而不往下掉呢?学生都摇头表示不能,此时,老师右手拿碗(事先把碗底弄湿),往左手手掌心上用力压一下,排除碗底里面的空气,慢慢地转动左手手掌,使手掌心朝下,然后松开右手,看到了碗被左手掌心吸住了而不往下掉。学生惊叹之余,再引出大气压强,学生兴趣倍增。
[案例2]惯性――小实验引入
在引入惯性新课时,老师可用这样一个实验来引入。在一个盛有半杯水的烧杯口上放一块硬塑料片,塑料片上放一个鸡蛋,用不锈钢尺(相当于弹片)与塑料片垂直后拉开,问学生,“放手后,鸡蛋会怎样?”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鸡蛋上,有的说鸡蛋会随塑料片飞出来,有的说不会。这时,老师把变弯的钢尺一松手,“啪”的一声,塑料片飞出去了,只见鸡蛋稳稳当当地落在水中,学生紧张而专注地目睹了这一切,此时,再问“为什么呢?”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
[案例3]磁现象――故事引入
在讲授磁现象这一节时,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为了防止刺客进入宫内,在进宫大门的两边放置两块大磁石。此时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
[案例4]乐音三特征――视频引入
在引入乐音三特征这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交响乐音乐会》录象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乐音的高低起伏(音调),轻重大小(响度),和不同乐器声音的差别(音色)。这样的视频引入,把平淡的文字表达演化为生动直观的形象,把抽象的知识演化为具体的可以感受到的东西,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导入新课时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压强时问:为什么我们坐在沙发上比坐在子上舒服一些?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物理道理是什么?在讲摩擦起电时问:油罐车为什么拖一条尾巴――铁链?冬季晚间脱毛衣时往往看到火星闪烁?在讲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问:为什么生饺子或元宵沉在水底,煮熟后浮在水面之上?
二、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使学生见之生趣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给他们带来饶有兴趣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他们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使之逐步取得探索物理知识的主动权,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案例1]学习“功”这一章时,对功、功率、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设计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抱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上四楼,设计方案,测出自己做的功,功率、机械效率。然后集体讨论评选出四个“全班之最”。上楼最快的,做功最多的,功率最大的,机械效率最高的,四项冠军分别由四位同学获取。这一结果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同一个焦点上,为什么做功最多的,功率不是最大?机械效率也不是最高?为什么上楼最快的,做功却不是最多?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课,把本来混淆不清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把理论知识转变成了亲眼所见的事实,使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
[案例2] 例如讲“热传递”时,演示“开水煮活鱼而鱼不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惯性、惯性定律”教学中,装满水的杯子,当水杯突然向左运动,杯内的水会从杯口溢出来吗?杯内的水是向什么方向溢出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教师在讲台前认真演示,请同学回答现象,这样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欲望。除演示实验作为引子外,还可以讲述物理学史的内容,来开阔学生眼界,了解物理学家及其思想工作、方法,来增强物理教学的魅力;而讲述一些有趣味的小故事,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案例3]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它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案例4]举例寓趣,置疑设趣,习题融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日常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例子,来说明物理原理。例如讲授“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时,举例:“伏地听声”的故事,人可以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蹄声。在进行液化教学时,举例: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鸡蛋会“出汗”,用此来说明液化原理,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也是教学中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开发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其主动去学。正因为如此,教师不仅善于释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例如:鸡蛋握在手心中不容易捏破,而放在桌上,只要一个手指往下一按,就压破?为什么热粥要一面搅拌,一面吹气,才使稀饭凉得快?象这类设差别,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兴趣。
三、努力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不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实验,都应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情景,始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将物理课移到实验室去上,演示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67-01
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课程标准要求,探究性教学是以教师指导为主,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思考物理问题,教师在实施探究式物理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1 探究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
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让学生能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探究式教学所提倡的是在课堂上教师的地位与学生的地位平等,但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并没有否定,在教学实践中是不断被强化。这种探究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教师在探究中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而且,教师还要与学生进行语言、行动的交流,互动。在物理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何谓确立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标准解释既:在进行物理探究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教师密切注意学生的物理探究学习中的学习差异,然后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教学情境,要有目的地设置疑难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以学生的疑和学生的问的有机结合为基础,而最终达到学习和快乐不可分的探究学习境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全班同学都能完成的学习目标,称总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确立自己个人的探究学习目标,依据的是学生个体的的学习情况,物理探究学习兴趣等因素。那么,个体的和整体的探究学习目标,就会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新动力和进行创新思维的导火线,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
2 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未来为社会开创新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探讨的问题,也是责任,这就要求,首先在物理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曾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总是始于问题和终结于问题,甚至是不断增加深度的问题,以及不断产生那些能够启示出新问题的问题”。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的是指在物理学习探究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与别人不同的的有关物理知识的问题,即称为创新性的探究物理知识的问题,学生物理探究学习是针对接受学习的缺点而创新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物理探究教学中,物理教师不能只是向学生灌输书面知识,而要成为学生学习和获得新知识的领航人,点拨人。让学生真正成为创新思维的主体。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物理知识的思维创新的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对所学物理新知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物理探究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力表扬有独特创意的,别出心裁的发现的学生,当然,也要鼓励学习物理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激励他们不断探索,探究学习要面向全体,物理探究学习实践表明: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坚韧地学习态度以及创新精神,都是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只有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解疑释惑的过程,才能实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良好培养。
3 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物理探究教学课堂的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自身积极的,主动地学习探究物理知识,了解物理现象,认识物理规律,最终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活动,但在物理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不能孤立的去学习,学生离不开教师课堂上的及时指导,教师在此探究学习方法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物理教师在探究教学中,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只有为学生营造发现问题的探究学习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新课程物理教学目标要求:在物理教学中使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学习活动,然后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教师在物理探究活动中,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探究的能力。
4 探究教学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科学的引导
教师在物理探究教学中,应精心设置教学的问题情景,问题情境的设计科学会获得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是能使物理探究教学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了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物理探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置疑的科学探究精神。如在物理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探究教学情境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与物理探究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问题,然后再向老师书面或口头提出发现的问题,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往往是肤浅的,通常只是在观察到的表面现象后面加一个问号而已。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本的“物质的比热容”一节中,教师设计的物理探究学习情境为:“初夏小东和小荣到海边游玩,中午,光脚走在海边的沙滩上,觉得沙子很烫;当他们跳到海里时,觉得海水很凉,傍晚时他们又去海边,却发现沙子变凉了而海水却很暖和。”在此教学环节中,大都学生会提出针对这情景的问题:“为什么中午沙子烫海水凉?而到了傍晚却是沙子凉而海水暖和?”。可见,学生的问题只是停留在现象表面,在观察到的现象后直接给个问号。学生提的问题通常不会去深究现象的内在,不去考虑现象产生的条件等因素,也不能运用准确的物理概念,物理术语把问题表达准确,显然更谈不上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了。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要及时的。适时的,指导学生,引导学生把生活知识与物理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真正的从生活中探索出物理知识。从而实现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利用行动研究法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理论依据
1.1行动研究法是教师教育科研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不必人为控制和改变自然教学情况,既可定量分析又可定性分析,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形成理论的教育科研操作的模式。行动研究法一般采用四个循环阶段来实施研究,即计划――行动――考查――反思,由于可操作性强、效果好,因此成为教师教育科研主要方法。
1.2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行动研究的必要性
每一个教学的内容都有一个关键的信息(问题),教师可以从一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激励他们经不同途径,以不同角度去探索,重组眼前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而最终既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但是在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时,很容易与开始的问题偏离,如何及时的引导学生回归主线,这个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现问题。而且在初次教学设计中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也必须通过行动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因此行动研究十分必要。
1.3行动研究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一般会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行动积累经验,在行动中构建出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然后在进行教学反思,研究多种课例课型,在研究中完善和落实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这将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行动研究法培养生物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实例
下面笔者以《生命中的能量》专题《第1讲:细胞代谢》为例,采用“计划――行动――考查――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来实施研究。
2.1第一次教学设计现状呈现
2.1.1计划(如图一)
图一
2.1.2行动
针对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对第一个教学班进行教学,发现以下环节存在问题:
a.“回归课本,寻找本节的知识要素”环节
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习,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b.“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关知识常考切入点定位”环节
相关知识常考切入点比较多,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又难以深入解释,像蜻蜓点水,讲不透又讲的不到位,效果不好,学生只停留于知识的表面,无法形成知识网络。
c.“正误判断、回归基础”环节
很多学生在基础方面都不过关,对于课本的概念、课后练习的内容,没有花时间去学习,对于老师布置的看书作业,不知道如何看,如何回归课本,暴露出很多问题。
2.1.3考查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三2班(普通班)的学生(一模均分略低于广州市平均分),上课时主要是使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教学中发现了很多超出预期的问题,进而暴露出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率不高。
2)学生不会回归课本,看书没有章法,知识缺漏较多,比如ATP是能量还是物质分不清。
3)学生没有体验如何构建知识网络,发散性思维没有得到训练,因此学习效果不好。
2.1.4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不足,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率不高。如果进行修改,应凸显学案的引导作用,教会学生学习。要把构建知识网络过程和教会学生如何科学的回归课本作为教学重点来抓,并进行回归课本演示。
2.2第二次教学设计现状呈现(海珠区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公开课现场)
2.2.1计划
a.依据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做出的反思,调整教学目标如下(图二):
图二
b.增加“专题的切入点和主线”这一环节
以能量为切入点,把与能量有关的知识点罗列出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专题学习的主线,使学生更加明确本专题要学哪些内容,本节课位于专题的哪个位置。
c.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重点,让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来构建知识网络
d.回归课本、方法归纳、变式训练,反馈提升,这几个环节是发散性思维的另一种体现,也是在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第二次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重要反馈。
2.2.2行动
a.梳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关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原状:
这是本节重点教学目标之一,主要是鼓励思维的碰撞,鼓励任何形式的知识网络,老师只要指出科学性错误即可。
学生反馈:
学生存在严重的知识缺漏,比如对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不是很清楚。学生对于能量的相互转化关系混淆不清。认为光反应产生的ATP可以用于生命活动调节,认为能量就是ATP,认为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包含了电能、机械能等。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提出很多的疑问,并且与预期的结果相差较大,但是整个课堂因此也充满了活力,学生课后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理想。
b.回归课本、方法归纳
教学原状:精选例题(2012山东卷2),引导学生解题,归纳出直角坐标题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找到课本原题对比,让学生重视课后练习题,不要一味的追求难题怪题。让学生认同“回归课本、方法归纳”也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运用方式。
学生反馈:认同回归课本的重要性,更加明确回归课本要落到实处,看书不要走马观花,能够归纳出曲线坐标图的解题方法。
c.变式训练,反馈提升
教学原状:通过变式1,巩固学生对“净光合速率与总光合速率”这一知识点,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 变式2,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反馈提升。教会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从而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学生反馈:认同以能量作为切入点,可以将高考的重要考点串起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一考点伴随着图表考查的可能性很大,掌握这一方面的技能是必须的。
2.2.3考查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三4班(普通班)的学生(一模均分略低于广州市平均分),由于有布置课前预习,专题主线很清晰,在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构建知识网络图的时候,能够做到及时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填补知识缺漏。因此本节课目标达成度较高,听课的同行评价:这是一节高效的优秀二轮复习课,适合推广。
3.研究方法的推广和总结反思
3.1基于学情,在行动中优化教学设计
摸清学生的知识现状,找准切入点,进行适合本校学生的专题训练,不一定按照教辅用书的顺序安排教学,要在行动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根据学生的反馈,合理优化教学设计。
3.2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密围绕问题进行进行知识梳理和归纳,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缺漏和思维现状,鼓励学生不断完善知识框架;可以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同考点不同形式等变式训练,让学生体验使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好处,在行动中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3.3研究方法的推广和再探究
关键词:高职;移动微型;电子商务;学习资源;开发
基金项目: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16000z029)
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随着性能优越的移动网络地逐渐铺开,为移动学习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截至2016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了7.10亿,互联网的普及率稳健地增长,手机网民规模已达6.56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有所提升,网民中选择的上网设备也进一步地向移动端集中。随着移动网络的不断完善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移动终端设备的越来越多样化,鉴于终端设备的多种优点,如携带方便、移动性强、可进行无线上网等,因此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也越来越依赖,手机上网的频率越来越高。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学习者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内容。通过有效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使学习安排达到最优化、效果达到最大化,也更能提升学习效果。
《电子商务实务》是苏州健雄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培养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技能课。重点培养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进行商务活动所应具备的硬件、软件和技术方面的相关能力,创新销售模式。由于电子商务的学习内容更新换代比较快,很多时候学生学习到教材的内容已经过时,要想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必须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
(一)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基于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结合了移动计算机的有效的学习方式。Kukulska等(2008)认为移动学习是指以手持设备为媒介,可随时随地进行的正规或者非正规的学习。移动学习系统环境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创造了随时随地学习(AAL,Anytime Anywhere Learning)的环境,从而丰富了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式和途径。
(二)微型学习
微型媒体所承载的微型学习内容,是以实用短小的内容组块来呈现学习内容并组织学习活动,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的、松散连接的、自包含的知识内容或模块,常以 但不限于移动终端作为载体,如便携式移动设备:手机、PDA等手持设备。为此,需要以微型的媒体来呈现微型的内容,以多种移动终端来承载微型课程,并以移动通信工具实现微型学习的互动通信。于是,就产生了微型学习,微型学习需要设计一种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的微型学习资源作为支撑。
(三)移动微型学习
移动微型学习是移动学习与微型学习互相结合的结果,是运用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微型学习,它把学习场所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方便了人们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移动微型学习不太适合运用于内容覆盖全部主题的学习情境,但在运用结构化的小信息片断去更新和补充现存知识时最为成功。
二、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移动微型学习的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特征分析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年龄集中在18―22岁,他们思维活跃,易于快速接受新鲜事物,大部分学生都拥有并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熟练掌握与手机相关的操作技能,学生从原来高中学校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学习的被动性转变为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但是学生具有的知识都是最基础的知识,自学的能力较差,学习的目标也不够明确。但是,高职生毕竟还是在校生,需要按照学校的安排修完所有课程,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课程专业知识,但这些远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培养专业技能的需求;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提高需求。移动学习系统学习资源库中的微视频教材为高职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情境,使学生无需到达工程实践现场就能够接触到实践过程和实践细节,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桥梁,帮助构建对实践过程的复杂性、理论如何转变为有效实践的深入理解,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实践中能够根据以往微视频教材中获取的知识来采取行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块的自由时间还是不多,但片段的学习时间比比皆是。
(二)移动微型学习模式适合高职生的学习
移动微型学习的广泛性,表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灵活地学习,因为学习的内容都是微小的内容块,能够随时嵌入生活中去,可以利用正规学习之间的空余时间。高职学生有更多的零碎时间,在宿舍、在教室、在食堂,排队的时候、等人的时候等,都可以用来学习,获取知识。移动微型学习可以组织学习者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和各专家进行无障碍的信息交流,学习者可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和方式,高职学生更愿意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开展研究,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会找空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而且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也乐于尝试和接受移动微型学习这种新颖的学习模式,并且会促进这一模式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移动微型学习资源开发设计的原则
(一)学习内容的微型化
与传统的学习模拟相比,移动微型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只需抽出零碎的时间片段,也没有稳定的学习环境的要求,任何地点都可以成为学习场所,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要求不会太多,只需要设计碎片化和模块化的知识点作为移动微型学习的资源。根据脑科学研究表明,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根据这一理论,移动微型学习的时间应该设在10分钟以内,主要起强化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设计《电子商务实务》学习内容时,应该以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课程标准中设计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下又包含着不同的任务,在每个任务中设计一个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在10分钟内容完成这个任务的知识延伸,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安排选择相应的学习任务,完成学习。
(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移动微型学习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需求为中心,设计的学习资源应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调研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引入企业的真实案例,现如今,电子商务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领域,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信息技术发展带给他们的新生活,因此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能够利用片段时间去分析和研究案例,巩固课堂中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资源应该更受学生的欢迎。在建设《电子商务实务》移动微型学习资源之前,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知识结构和学习期望进行详细调研,设计开发出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资源。
(三)学习资源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学生希望能够通过片段时间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如今这个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是一种趋势,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也都处于移动微型学习的环境之下。在进行移动微型学习资源开发设计时应考虑实用性的原则,开发《电子商务实务》移动微型学习资源时,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对于课程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对于核心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学习资源设计时还应该设计不同形式的资源,结合图片、视频、文本、动画等多种媒体资源的优点来设计,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四、《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移动微型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
数字移动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种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等,这些终端设备轻巧、易携带,价格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受高职学生的追捧。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绝大多数的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了和同伴、家人之间的沟通联系,同时也实现了移动微型学习,他们实现微型学习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使用QQ和电子邮件的,也有使用微博、微信等等。针对他们所使用的APP,《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组开发了以下学习资源:
(一)开发电子商务内容的电脑屏保
大部分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他们利用笔记本电脑完成作业,进行娱乐活动,针对这一情况,可以根据电子商务发展过程的电商名人、比较经典的案例,设计特殊的笔记本电脑屏保,当电脑闲置时,启动特殊的屏保程序,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去寻找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二)开发电子商务内容的手机阅读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学生可以通过公众号查询到相关的电子商务参考书籍进行阅读,同时可以将电子书籍下载到手机上,图书信息每日更新,内容多样,学生办理的手机4G网络,可以实现阅读自由畅享,享受随身阅读乐趣。健雄学院校园内都有无线网络,学生随时可以升级手机APP的版本、功能和速度,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三)开发微信平台新闻推送
现阶段,学生使用微信的频率逐渐增加,除了利用微信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利用微信获取更多的知识,课程组针对这一特征,在微信上开发了《电子商务实务》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电子商务新闻和课程的相关信息,新闻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开发微博、BBS话题实时讨论
经过调研,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97.6%的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微博,同时健雄学院还拥有一个BBS,学生经常在论坛和贴吧上讨论事情,针对这点,课程组定期在微博和BBS上发起话题的实时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电子商务的一张图片、一段文本、一个小动画、一则新闻、一段视频等等,学生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畅所欲言。
(五)建设《电子商务实务》空中课堂
手机阅读、微信平台推送、微博和BBS话题讨论的学习内容都很短小,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非连续性的,学习资源设计也是短小的,一方面是由移动终端设备的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能力造成的,另一方面,高职生进行微型学习的时间片段没有那么长。可以将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的小模块,不必短时间将所有内容记住,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学习记忆一个短小的内容片断。但是学生有时候需要一个连续学习的模式,因此课程组开发了《电子商务实务》的空中课堂,内容包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与课程相关的大型的音频和视频资源、学生需要提交的作业,开发空中课堂可以解决平时课堂学习中的疑问或者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多样的课外知识,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
结语
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了高职学生的课外学习的方式,学生对于这种随意、片段的移动微型学习也是越来越喜欢,参与性越来越强,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着眼于适应岗位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按照职业能力开发的理论,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电子商务能力的培养和课程开发提供有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参考,高职学生移动微型学习未来发展走向以及对非正式学习有效支持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在以后的研究中将给予密切的关注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国华,俞树煜,李亮等.基于微型学习理念的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与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4(04):89-94.
[2]侯振江等.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02)369-370.
[3]顾凤佳.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60-66.
关键词人参皂苷Rb2; 药代动力学; 代谢产物; 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1引 言
人参皂苷Rb2为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含量约为6.7 mg/g[1]。研究表明, 人参皂苷Rb2能抑制地塞米松引起的细胞凋亡作用[2], 对于小鼠在辐照诱导的造血系统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人参皂苷Rb2能够降低在高胆固醇或脂肪酸培养下的3T3L1脂肪细胞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4]。另外, 人参皂苷Rb2对物质代谢亦有一定的影响, 能够通过AMPK介导抑制糖原异生作用[5]; 能明显增加大鼠骨髓细胞DNA、蛋白质的合成, 促进血清蛋白质合成等活性[6~10]。人参皂苷在胃肠道中和酸性条件下会产生多种代谢和转化产物, 包括人参皂苷Rg3和CK等具有活性的化合物[11~13]。因此人参皂苷的药代动力学、生物和化学转化产物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揭示人参皂苷的药理作用和物质基础有重要意义, 并且直接影响人参的开发应用。Karikura等[14,15]对于人参皂苷Rb2在大鼠大肠和胃中的代谢情况进行了研究, 鉴定了氧化和去糖基化代谢产物。有文献针对口服后复方中人参皂苷Rb1、柚皮苷和人参皂苷Rb2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16]。但对于人参皂苷Rb2单体的大鼠体内代谢动力学和代谢产物未见报道。为了获得人参皂苷Rb2在生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 更好地理解其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化和排泄途径, 本研究将利用RRLCQTOF MS联用技术对大鼠静脉注射和口服人参皂苷Rb2后的血浆、尿液、粪便进行检测, 计算静脉注射后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分析鉴定其代谢产物。为深入研究开发人参皂苷Rb2提供理论基础, 对进一步阐明人参皂苷Rb2的生物活性提供依据。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6520RRLCQTOF质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 5804R台式高速大容量冷冻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 ULT13863V41超低温冰箱(美国Thermo公司); 超纯水机(美国Millipore公司)。人参皂苷Rb2, Rf, F2, CK固体对照品(吉林大学, 纯度95%); 甲醇、乙腈和甲酸(色谱纯, 美国TEDIA公司); Wistar大鼠(体重(200 ± 10)g, 雄性, 购自吉林大学)。
2.2实验条件
2.2.1色谱条件Agilent SBC18色谱柱(100 mm× 3.0 mm, 1.8 μm, 600 bar), 柱温25℃; 采用二元线性梯度洗脱: 流动相A为0.1%甲酸溶液, B为乙腈。梯度洗脱: 0~13 min, 25%~46% B; 13~19 min, 46%~50% B; 19~22 min, 50%~90% B; 22~25 min, 90% B。进样量为5 μL。
2.2.2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 质量扫描范围m/z 100~2200; 干燥气流速(N2)为8.0 L/min; 干燥气温度为350℃; 雾化气压力为255 kPa; 碰撞电压为3500 V, 裂解电压为175 V, 锥孔电压65 V。实验数据采用安捷伦Masshunter软件(B.03.01版本)进行分析。
2.3样品的配制及样品处理
以甲醇为溶剂将Rb2和Rf(内标)标准品分别配制为100和10 μg/mL的对照品母液。4℃冷藏备用, 实验时用甲醇稀释。将不同浓度的Rb2对照品母液和Rf工作液各100 μL, 加入100 μL 空白大鼠血浆中混匀, 再加入200 μL甲醇, 涡旋1 min沉淀血浆中蛋白, 离心5 min, 取上清放入另一试管中, 最终配制成相当于Rb2浓度为0.08, 0.1, 0.2, 0.4, 0.6, 0.8, 1.0和1.3 μg/mL的血浆标准液。
2.4验方法
选取6只大鼠分别用于Rb2静脉注射给药, 给药方式为尾静脉注射, 给药剂量为2mg/kg。分别于给药前(0时)和给药后2, 5, 10, 15, 20, 30, 40, 60和90 min和2, 4, 6, 8, 12及24 h目内眦取血, 每个时间点取血0.5 mL, 血液冷却后3000 r/min离心10 min, 取上清血浆100 μL, 测定前加入100 μL Rf内标液和300 μL甲醇, 涡旋30 s, 静置5 min, 离心10 min。取上清液, 装瓶, 待测。
选取6只大鼠, 随机分为Rb2静脉注射组和口服组, 每组3只, 静脉注射剂量为2 mg/kg, 口服剂量为50 mg/kg, 制备方法同上。以上动物给药后均放入代谢笼中收集尿液(0~24 h)和粪便(0~24 h), 尿液样本收集后, 经氮气吹干浓缩, 水饱和正丁醇萃取, 萃取液再用氮气吹干, 经过80%甲醇提取后, 用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 最后用80%甲醇定容至1 mL, 待测; 粪便样本收集后进行研磨粉碎, 加入50 mL水溶解, 再用100 mL水饱和正丁醇分3次萃取, 萃取液放置蒸发皿中, 置水浴锅上蒸干, 然后用80%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 mL, 待测。
3Y果与讨论
3.1RRLCQTOFMS和MS/MS方法的优化
利用人参皂苷Rb2进行RRLCQTOFMS和MS/MS的检测方法优化。Rb2是二醇型人参皂苷(图1), 在苷元的C3位和C20位分别为葡萄糖葡萄糖和葡萄糖阿拉伯糖取代。分别在RRLCQTOFMS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测定。测定的准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的误差小于10 ppm(图2A), 在下文中讨论的离子的m/z数值均用整数表示。在0.1%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的条件下, Rb2在负离子模式下分别给出[M-H]
3.2方法学考察
3.2.1专属性通过比较空白与加入Rb2和内标的血浆样本的LCMS色谱考察本实验的专属性。人参皂苷Rb2和内标Rf的选择性良好, 生物基质的干扰较小, Rb2和内标Rf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0.08 min和10.57 min。
3.2.2线性关系用Rb2/内标Rf的峰面积比值(Y)与Rb2含量(X)进行最小二乘线性回归, 得到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3.5174X+0.117, R2=0.9937。结果显示在0.10~1.26 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检出限(S/N=3)和定量限(S/N=10)分别为0.08和0.10 μg/mL。
3.2.3精密度与准确度采用高、中、低3个浓度的Rb2血浆QC样本, 每个浓度进行6个样本分析, 连续测定3天。计算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别(RSD)均小于5%, 表明本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
3.2.4提取回收率分别取Rb2高、中、低3个浓度的QC样本, 将空白血浆中先加入Rb2, 处理后计算所测得峰面积, 与空白血浆处理后加入相同量Rb2所测得峰面积比值的百分率进行比较, 考察样品的提取回收率。结果表明, Rb2提取回收率范围为92.6%~93.4%, RSD小于15%。
4结 论
本研究建立了人参皂苷Rb2的RRLCQTOFMS 和MS/MS药代动力学和代谢产物研究方法。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b2体内分布代谢符合二室模型, 血药浓度半衰期的α相(t1/2α)和β相(t1/2β)分别为(23.576±1.103)min和(1306.545±147.226)min, 在体内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α相分布较快, 而β相的消除较缓慢。运用优化后的RRLCQTOFMS/MS方法, 对静脉注射和口服后人参皂苷Rb2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去糖基化是人参皂苷Rb2在大鼠体内主要的代谢方式。鉴定了代谢产物M6、M2(CY)、F2和CK, 总结了大鼠在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后Rb2尿液和粪便的代谢路径, 分别为Rb2M6M2和Rb2M6M2(CY)/F2CK代谢途径。人参皂苷Rb2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体内代谢转化研究结果为更好地理解和开发人参皂苷Rb2的应用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由字母、数字和其他数学符号构成的等式或不等式,或用图表、图像、框图、数理逻辑等来描述系统的特征及其内部或外部联系的模型。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可以渗透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教学内容中,尤其是,在数学综合运用中,模型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数学模型的建构总是与数学探究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基于数学活动经验的数学模型,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以“物体浸没水中的体积问题”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组织探究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史宁中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直接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后,笔者发现,虽然学生掌握了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但是对体积公式的综合运用(如物体浸没水中的问题),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例如: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20厘米,在鱼缸中放入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使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水面会上升多少厘米?学生普遍感觉解决此题有困难,因为在这一问题情境中,正方体浸没水中时存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即水面上升,总体积的变化),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难以把握情境中的各部分数量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物体浸没水中的相关问题,就必须让学生亲历这一变化过程,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1.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容器,一个鸡蛋,引导学生思考,想要测得鸡蛋的体积,可以怎么做?
2.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汇报。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从而将探究“物体浸没水中”问题的经历变成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引领数学思考,提炼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物体浸没水中的体积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形展开观察、分析、概括、提炼等一系列数学思考活动:1.将鸡蛋浸没于水中后,鸡蛋的体积相当于哪一部分水的体积?2.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与长方体容器有什么联系,你怎样计算上升水的体积?3.如果放入的物体是一个马铃薯或其他不规则物体,你能用一个公式表示如何计算它的体积吗?4.除了将鸡蛋浸没水中,求上升的水的体积外,我们还可以怎样测得鸡蛋的体积?
通过思考与交流,学生不仅发现鸡蛋体积的测量方法,还在分析思考中发现了这一方法的普遍适用性,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V鸡蛋=V上升。而“还可以怎样测得鸡蛋的体积”则引导学生实现对数学模型的拓展。
三、变换问题情境,把握模型内在结构
事实上,学生通过对某一个问题情境活动经验的分析概括,初步地建构数学模型,这样的模型显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在“物体浸没水中的体积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两个变式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究,进而逐步把握数学模型的内在结构:
1.在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中,放入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铁块,使其完全浸没后,水面上升0.6厘米,求长方体铁块的高。
2.-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和宽均为2分米,高是3.5分米。向容器中倒入6升的水,再将一个苹果浸没水中。这时量得水深是1.55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在上述两个变式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发现,无论情境中的条件怎样变化,铁块或苹果的体积始终等于上升部分水的体积。这样,学生也就在变式训练中把握了数学模型的内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