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范文

时间:2024-02-08 15:08:05

序论:在您撰写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

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障碍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及在交流思想 、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快速适应异国环境,了解异质文化对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决定意义。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他们觉得,只要认识外语单词,懂得语法,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当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的全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怎样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 怎么说",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学习英语无非是想借此与西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沟通,拓展视野,增加见闻,甚至是输出本国的文化思想。但是沟通时因为各自的文化差异,而使得自己的表达方式无法尽如人意。因此,一个语言工作者有必要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克服文化障碍。

一、语言文化差异及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因而,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用在本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

下面是笔者记录的一些中国的英语初学者在跨文化中常犯交际性日常用语的错误。

1.最常见的问候语中的差异

如: 早上,发生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

-Good morning,teacher!

-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们会根据具体环境说 :

-Good morning class!

Good morning,Mr./Miss/Ms Green. "Teacher"是不能用作称呼语的。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问别人吃饭没有,而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问对方What did you have for your breakfast?再如:"像你去哪儿或""你吃了吗?"从字面上翻译,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大多数西方人对这一问候语的正常反应是表示不理解,或直接回答"这事与你无关!",感到这是对他们私生活的一种侵犯。

实际上,在中国文化里,这样的问话并不是真的提问,也不是真地想知道你早上吃了什么或去什么地方,而仅仅被当作一种问候语。而在同样的场合,西方人的问候方式只是简单地说声"Hello"或"Hi"。英语国家的人们最大的禁忌,就是个人的隐私。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不必让外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诸如个人的年龄、财产、工资收入、婚姻、恋爱、、政治倾向等私事,这类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应该尽量避免涉及到的。

西方人更爱谈论天气情况,因为天气是一个中性话题。他们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谈论天气,例如 :

-Lovely day,isn't it?

-Miserable weather,isn't it?

-It's hot for this time of the year,don't you think?

不过,在谈论天气时,很少进行简单的描述,如" It's raining today,isn't" 最好增加某种评价性的话,比如可以说" It's raining terribly hard today,isn't it?"

2.特殊场合中的文化差异

美国是个注重个性的国家,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适应彼此的习惯,他们很注意与人相处的分寸,不过分亲昵,但也保持经常的联系。拜访某人需事先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去拜访朋友时,可以送礼物给主人,但决不会送东西给主人的伴侣。去参加朋友生日或朋友婚礼一般送朋友礼物。

总的来说,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性。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独立性,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很清晰、分明,是以与他人的关系而定,总是把自我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他们往往从集体主义出发,强调群体。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似乎那样才表现出与人交际中的真诚,或同时也喜欢把别人老底探个究竟,不然就觉得不公平或被别人欺骗了。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观察世界、看待事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从而导致信息误解,以致伤害对方,引起文化冲突。有时自己善意的言谈会令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粗俗。如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能主动增加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多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就能慢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与人交流,就会较少出现交际失误,大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三、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了解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在实际交际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刘润清教授曾说过"两种文化相遇,只有区别,没有优劣……容忍另一种文化不是低三下四,而是豁达、通脱、有教养的结果"。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流也越来越多。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小詹姆斯·M·瓦德曼. 违反礼仪的英语会话[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2]王仕松.交际英语[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语用原则;差异;对比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30-03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渊源,与西方文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这导致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一般来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非常不同的心理习惯,对于看似相同的语言表达,中西方民族也许有着颇为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这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往往也起着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交际双方的言语误解甚至交流失败。

二、中西方语用原则文化差异的根源性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变得日益频繁,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要的通用语言,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学习英语的大潮之中来。但是,在我国,由于英语往往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很多人对于英语的学习往往更多的停留在英语的基本表达上,即使已经说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但是,由于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对英语的语用原则掌握不多,导致了人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够真正了解或者融入不到西方文化当中去,从而容易使得交流双方产生误解或者交流不畅的情况。因而,文化之于交流来说,显得如此重要,它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对于人的思维和行动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必须按照一定的文化原则来思维和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中西方文化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是,它们的文化精神渊源却大大不同,从而使得双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1],而西方文化却主张“天人相分”的观点,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想根源所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族本位”的核心观念,而西方文化却宣扬的是“个体为本”的中心思想。但是,无论是东方的群体取向,还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都会通过交际双方的言语交际行为表现出来,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气质和文化背景。应该来说,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其实质就是两种文化进行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一个过程[2]。

三、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语用学属于一种跨学科的语言实用学范畴,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在特定场景中进行交际的时候,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情况。换句话说,语用学研究的主要是超越了语句字面含义的意义,亦即话语意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要普遍遵守的两个基本准则就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个言语交际中最为基本重要的原则中的合作原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的语言学家Grice提出的。根据他的观点,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会自觉遵守合作原则。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最为基本的准则,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也会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这样,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就提出了另外一个原则,即礼貌原则[3]。这种原则往往是在人们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情况之下产生的原则,即人们之间的交流需要通过礼貌原则来进行补救。由此可见,人们交际所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交叉使用的。我们要尤其重视这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使用规则和原则,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尽量避免语用原则使用不当造成的交际失败。

一般来说,语用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探讨的主要涉及的是广义的语用原则,它指的就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要遵循的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原则,其涵盖面广,涉及的理论众多,它不仅包括了语言学原则,还包括了与实际语言运用紧密相关的修辞学、言语交际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原则和准则。应该来说,语用原则涉及的分支学科非常多,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交际双方必须掌握好中西方语用原则,才能够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事实上,语用学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理论和体系等都不太完善。但是,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却非常需要了解语用学的相关知识。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即语用学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性原则;明确语用原则是掌握语用学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语用原则是语用学这门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研究语用学原则,是我们探讨语用规律的必由之路;研究语用学原则,也是了解语用学这门学科基本特征的突破口。无论语用原则具有多少的指导性、交叉性、层次性和独特性,我们都应该明确地分析其文化差异所在。

(1)中西方合作原则的文化差异

作为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遵循的“合作原则”,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来的。根据他的理论,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顺利完成,交际双方都在遵循着某些会话准则,这就是“合作原则”[4]。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前三条准则主要关乎“说什么”,第四条则关乎人们“怎么说”这个问题。应该来说,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会自觉遵守会话的“合作原则”,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尤其是自然、无准备的言语环境中,人们并不严格遵守合作原则。这并不是说人们故意违反该原则,而是为了要产生某种较为特殊的会话含义而不得已为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人们交际行为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合作原则产生于英语文化背景之下,因而,其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来,不具有普遍性和可用性。那么,我们就需要牺牲合作原则而使用更加符合我们文化习惯的交际规则来进行言语的交际。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中国人往往说话言不由衷,常常不得不违背合作原则。究其根源来看,中国人是为了保全礼貌而牺牲真实性,但西方人宁愿保全真实性也不要合乎礼貌性。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遵循了合作原则的,只是遵循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不一致而已,这是因为交际双方的文化存在差异性。我们可以从语言交际的方面和非语言交际的方面来具体探讨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就语言交际方面而言,交际双方的初衷都是要遵循合作原则并努力配合的,但是,由于受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或者出于某种现实的目的,比如说礼貌,交际双方常常会不惜牺牲合作原则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尤其对于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中西方文化来说,各自背景下的人们必然对如何使用合作原则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行动。比如说中国人崇尚谦虚和内敛,而这有时在会话中却不得不违反合作原则。西方人更重视个性化发展,基本上能够遵循合作原则,但有时却让中国人感到难以接受。就非语言交际方面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会话准则的取舍往往表现得颇为不一样。比如说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概念并不那么严格,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往往却奉行严格的时间观。虽说这些并不是什么道德准则,但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想要顺利进行交际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否则,将会导致交际的失败[5]。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

由于人们在进行会话交际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从而产生了会话隐含的意义。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来使得交际顺利进行,这就是著名的“礼貌原则”,它主要是出于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显示出尊重对方或者其他人而表明的自我形象和态度。一般来说,礼貌原则包含有六个方面的准则,即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同情准则[6]。应该来说,礼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人们之间的相处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人们对于礼貌原则的侧重和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虽然说礼貌原则的产生和生长的土壤是英语文化环境,但是,它或多或少的也适用于其他各种文化,只是它的适应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西方这种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我国著名学者顾曰国也提出了专门针对汉语的礼貌原则,即与汉语文化有关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一套礼貌原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德、言、行准则五条基本准则。无论是西方的礼貌原则还是我国特有的礼貌原则,它们都是对各自文化背景的强烈反映。比如说,中国人在进行交际的时候,更为常用的是“贬己尊人”准则,因而,他们在进行祝贺与表扬、恭敬与谦虚的时候,往往表现得非常谦虚。而在西方人看来,他们往往是高兴地接受别人的赞扬之辞,然后表示感谢。他们认为中国人实则谦虚的否定行为却让他们感到不高兴,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祝贺和褒奖的对象也不一样,中国人很少表扬自己的家庭成员,而西方人只要需要,他们却会赞扬自己的家人。在称谓方面,中西方语用原则也存在差异性。在中国语言中,有很多称谓形式本身就具有礼貌性质,但是,到了西方语言当中,却没有礼貌的含义了。比如说,中国人喜欢用“小+姓”的模式来表达对对方的亲切,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却是不礼貌的行为,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在中国,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老却并不意味着尊敬老人,而是表示无用。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不能随意地去帮助一个老人,因为这会引起老人的愤怒,而非高兴和感激。[7]还有,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为了求同和面子,有时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讲“面子”。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其所说的“面子”并不完全跟我们所说的面子一致。在西方文化中,面子包含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所谓的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喜爱,而消极面子指的是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即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约束和影响。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某些“邀请”是不礼貌的,但在中国文化中,基本上没有把“邀请”这种行为列入不礼貌的行为之说[8](P624、333)。

[参考文献][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in Grice, H. P.(1989), or in Cole, P. and Morgan, J. (eds. )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Hall,E.T.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N.Y.:Anchor Press,1976.

[3]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1983.

[4]Levinson,S.C.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高灵丽.汉英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冲突[J].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1, (4).

[6]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第3篇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 文化意识 影响

早在1904年Jespersen曾说:“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learning.”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中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让其更多地了解中西方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否则,我们的英语教学只能是对毫无意义的语言符号的教学。本文通过阐述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对语言的主要影响,分析了加强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语言意义的差别

维果茨基(1978)曾提出过“文化工具盒”。他认为,孩子所获得的母语的概念和意义来源于他所属的文化。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语言意义的差别。比如说,我们把亚洲最发达的四个国家和地区称为“亚洲四小龙”,在英语中很多人会译成“four dragons of Asia”,这是由于不了解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在英美文化中,“龙”是一种带有迷信、宗教色彩的动物,甚至是带有消极意义的动物。虽然最近十几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形象,西方社会逐渐了解了中国的“龙”文化,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仍然不能接受“dragon”的这种“positive”(正面的)形象。在英语里,“亚洲四小龙”的正确说法是“four tigers of Asia”。

2.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其风俗习惯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习语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影响到了风俗习惯,尤其是在节日和宗教方面,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习语。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Easter,April Fools’ Day,Mother’s Day,Thanksgiving Day和Christmas Day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就可能招致“贪财”之嫌。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自古以来,中西方就存在着的不同,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由此产生了很多相关习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God is always on the side of the strongest battalions.(上帝总是站在实力雄厚的军队一边);Whom the gods love die young.(好人不长寿)。也有God damn you!(该死的!),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3.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内在感情上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事物会在我们的心里唤起相同或不同的表象,不论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往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受同一事物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事物在具有不同文化意识的人的脑中所映射的表象也许是一致的,但对于其内涵意义,内在感情却是不同的。如“He is a wolf.”这个句子会使英美人理解成“他是个色狼。”,而中国人会想到“他豺狼成性。”,因为英美人所理解的“wolf”有“下流”等内涵意义,而中国人则偏重于“凶残”、“野蛮”这一类的内涵意义。英语国家的人在赞美一个事物美好时,如用“nice”则带有“女性”的特殊内涵的感彩,而用“good”则在内涵意义上是“中性”的,也就是不带文体和感彩,由于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对这两个词在内涵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也许就不甚明了。

4.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禁忌语言

禁忌语和体态语言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但“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再比如,欧美人十分喜爱养狗,有狗户口、狗居室、狗罐头、狗洁身剂等。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不会离弃,更不会背叛,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之下,英语中的dog常用来指忠实的伙伴,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属于褒义词:jolly dog(快活的人),You dirty dog.(你这个坏小子,常带疼爱色彩,属褒义),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仗义勇为),top dog(当权者),a big dog(大亨)等。形容人“累极了”用dog-tired。而中国人对狗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常常带有厌恶的色彩,在汉语中属于贬义或禁忌语,如,“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苟蝇营”、“狗尾续貂”、“鸡鸣狗盗”等。

总之,人们常常借助于语言来表现某种文化,文化是一种“载体”,文化上的错误比语法上的错误后果更为严重,语法上的错误只要不影响表达,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文化上的错误会给对方造成伤害,而对说话者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职 英语 交际能力 文化差异 培养对策

中职阶段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提升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的基础,在培养对策中,不仅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还要从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来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思维模式、教育特色、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语言源自生活,对社会文化传统及习俗的了解是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

一、中西文化背景差异性研究

对于文化差异下的语言教学,我国教育还以传统的学分成绩为考核主体,对于学生的创新力重视不足,而对于西方教育,以学生的尝试体验为基础,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解决难题,逐渐形成思维和能力。西方教育注重对人的潜能开发,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上,坚持以人为本。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思维上的差异。从中国文化的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上,对于客观规律的遵照和实施已经成为习惯。如对于某一事物在进行表达上,往往依照传统的时间、事物发展的顺序来进行,以浙江杭州市艺术学校为例,西方在翻译时却将事物的表达顺序进行了转换,Hangzhou Art School,Zhejiang,China.同时,中国人在思维逻辑上相对随意,如在受到帮助时,往往说谢谢你的帮助,而在西方文化里,对思维逻辑的界定较为清晰,在收入帮助后回到为“Thank you for your help”,而其中的“for”,表示“因为”,对于他人的帮助是因为感激而已。可见,正确的构建东西方思维习惯及逻辑思维上的差别,对于提升学生对英语交际中的英语句式特征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二是上的差异,从中国的佛教文化传承来看,对于“不看僧面看佛面”,“借花献佛”等谚语,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人群中,如“上帝保佑”等,相关的句子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中国佛教在于以善救天下,普度众生,而西方基督教认为人类是有罪的,请求上帝来宽恕,要从反省、赎罪中来拯救人类。了解中西方差异,对于了解西方为人处世观念具有较大帮助。三是历史文化典故的差异。从汉语中的“刻舟求剑”、“卧薪尝胆”等成语中,都有源自历史的典故;西方语言中的“face the music”(毅然面对危险、考验),“Promise somebody the moon”(不要许下过分的谎言)。这些语言结构简单而内涵丰富的句子,都与其文化典故有关,如果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则容易出现误译、误解。如“Pull one's leg”,不是拉人后退,而是愚弄某人;“Take French leave”,不是“请法国离开”,而是“不辞而别”。四是习俗文化的差异。对于中国在听到赞美之词时,往往表示谦虚,而对于西方则恰恰相反,他们对于恭维和赞誉会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中国崇尚谦虚,并作为处事的低调;而西方认为谦虚是虚伪,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再如中国文化里对“龙”的情感是特殊的,我们有“龙的精神”,“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而西方人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是罪恶的化身。如“The Old Dragon”在西方表示“魔鬼”,是与上帝作对的恶魔。因此,在深谙中西文化差异中,对于“龙头企业”的翻译,不能译成“dragon-head entetprise”,而是要译成“Leading enterprise”。

二、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英语交际能力中的基础作用

英汉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语言结构运用上表现差异较大。因此,从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分析中,来探讨其异同,往往对于交际能力事关重要。一是英语的动词有词性变化,而汉语没有。在英语中对于“现在看电视”与“昨天看电视”,其中的“看”在使用中就有变化。如“Rose watches Tv in the evening.Rose watched Tv yesterday.”对于两句中的“看”,一个是表示现在,一个是表示过去。再如汉语中的“是”,在英语中有“am/are/is”的差异。二是汉语的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谓语,而英语没有。对于罗斯很漂亮,汉语中的“漂亮”,可以作谓语,而英语中必须加上系动词“be”,才能与“漂亮”构成谓语。如“Rose is very beautiful”。对于汉语中的“天黑了”,“黑”是个形容词,可以做谓语,而英语中“It is dark”,则必须有“be”。三是汉语的句子成分一般为“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而英语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如对于“Tom studies English hard”,“Jack plays the piano after super.”对于汉语在表述时通常要先说“时间”,再说“地点”,而英语中则是先“地点”后“时间”。如我们明天上午在操场上打篮球,在翻译时,We will play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 tomorrow morning.四是语言的多义性。对于汉语中的一语双关、一语多义现象,而英语则相对固定。如“我想到下面活动活动”,对于该句的理解:可以是去楼下运动;也可以是去群众中了解问题;还可以是理论工作者到基层参与调查研究。汉语中的无主语现象,仅在英语中的祈使句中使用。如“好冷”,表示为天气很冷,在翻译中“It is very cold”,其中的“it”是主语;这儿将修建很多居民房,在翻译时变为“More apartment houses will be built here”,从句子中可见,英汉语言翻译中的特点。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英语交际能力在于实践,从语言应用实践中来提升、巩固交际能力。一是积极开展英语角活动,利用英语角来开展英语交流,拓宽学生的实践范围。如通过不断的变换主题,让同学们从活动主题中来收集相关资料,增强交流的质量。另外,对于获得主持人要善于调动气氛,增强学生规范使用英语的能力。二是引入英语技能竞赛活动,通过英语演讲,让学生从演讲主题中来学习写英语稿,并从自我表达上,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性,从而能够增强自身对跨语言交际的理解和应用,提升语言演讲质量。三是积极开展英语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到商务洽谈活动,从导游服务、语言翻译中来拓宽英语听说训练氛围,并从实践中来扩充词汇量,提升英语交际、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静.英语语言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关联性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第5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哲学观 价值观 文化心理 思维方式 审美情趣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活动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市场工具,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商品。而广告语则是广告的核心内容,其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一方面受社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蕴含并反映着社会文化。本文将从现代广告语出发,从多个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中国传统哲学观天人合一是由中国的大陆小农经济模式所决定的。它认为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因此,中国广告语言突出“天人感应”、“物我交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如: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早期的太阳神口服液);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人生保险(保险公司);自然的饮料,自然的选择(绿得饮

料);花草有情人有爱(爱护绿地)。

西方传统哲学观天人二分是由西方的海洋工商型的经济模式决定的。他们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分离、对立起来。在实践中,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承认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同时,重视人对外物的征服和改造。因此,西方广告语言更多地突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如:横扫美国,再创高峰,万宝路销量第一(万宝路香烟);阳光属于你(取暖器);我们愚弄了太阳(灯具);奥林巴斯,没有限制(奥林巴斯相机)。

2.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本位和家国一体制,造就了中国文化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中国文化以整体作为其价值基础,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因此,中国的广告语言倾向于体现“民族意识”、“大家庭观念”、“乡土情结”。如: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冰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好迪洗发水);喝了一口青岛啤酒,等于喝了一口家乡水(青岛啤酒)。

西方文化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权利不可侵犯、个人的力量无限、个人奋斗的成功、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因而,西方广告语言突出“个人价值”、“个性自由”、“个人利益”,并为此不惜漠视权威、挑战权威,充分展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如:

服从你的渴望(雪碧);尽情享受吧(雀巢冰激凌);没有艾特,就没有美国(艾特面包);骆驼世界,任我闯荡(骆驼香

烟)。

3.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强的权威崇拜观念,产品广告会运用权威效应,借助第三者的证词和权威人士对商品进行的评价,以达到说服消费者的目的。如赵本山讲:“泻立停,泻立停,痢疾拉肚,一吃就停!”;“高露洁,12小时维护健康,中国及全球口腔护理专家一致推荐”;“香飘飘奶茶,连续7年全国销量第一。”

西方人漠视权威,讲求实用性,相信自己的判断,重视事实的权威。西方的广告语中,会提供一些产品的可靠数据,使得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深信无疑。如:劳斯莱斯汽车的广告:At 60 miles an hour the loudest noise in this newRolls-Royce comes from the electric clock.(劳斯莱斯以时速6O 英里行驶时 其最大的噪音是电子钟声)。

4.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如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提到的,中西方在语篇方面的差异“中文是螺旋式的最后切题;而西方文字是所谓的直线式,也就是直接切题”。

中国贤者的思维沿着政治伦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阴柔偏向,含有艺术家的素质,善于总结直观经验,以直觉体悟和整体综合把握事物,是思维具有模糊性。

5.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情趣。古今中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美化会越来越强烈。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把白视作为对美的追求,反映了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因此,中国的护肤品广告特别注重突出产品的美白功效,而西方人追求的是棕褐色的健康之美,“白”在他们看来是不健康的表现。

三、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广告语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着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我们应从差异中找原因,从差异中找进步,取长补短,融合中西方文化的优点,有的放矢地改进跨文化交际的实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因此,我们要了解中西方社会文化与广告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西方广告语的实际应用中,更好的搭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中西文化;手势语;目语;着装

【中图分类号】H01

Introduc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all of the ways of communication except for the languag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like our verbal language, is also a part of our cultur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take the following as example: gesture language, eye contact, dressing.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sam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ay not have the same meaning.

I. Gesture language

H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 While gesture language, by which people usually express themselv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nonverbal language. The same gesture in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or even the opposite meanings.

In China, the thumb up means “good”, while the little finger means “bad” or “poor”. It embodies the Chinese culture of respect for seniority. In USA, the thumb up means asking for a lift, while the thumb down means “bad”. Circling the temple by using the finger means using brain in China, while in America it means being crazy.

II. Eye contact

One could draw up quite a list of “rules” about eye contac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n Western culture: to look or not to look; when to look and how long to look; who to look at and who not to look at.

When people are talking with each other, they need more eye contact in western countries. For them eye contact means politeness, respect and trust. So the time for eye contact is longer and more often for western people to communicate than that for Chinese. Because western people think the lack of eye contact means the lack of honesty or bashfulness. In China, people avoid staring at others just because of politeness, respect or obedience. Therefore, if we Chinese give less eye contact than western people, they will think we are look down upon them and feel angry; we Chinese, especially young female, may consider they are impolite by staring.

III. Dressing

In modern society, dressing symbolizes social status, or occupation. The people who are dressed formally show more prestige.

In western, the requirement for dressing in invitations is usually printed in the lower right corner. If writing WHITE TIE, men should dress in formal dress or Tuxedo, with stiff collar shirt and white tie; Women should be in long dress with bare shoulders and back. If writing Lounge suit, male guests need to wear a suit and tie, and there is no strictly requirements for color. Female guests may wear a dress or skirt. If writing Dress informal, people often are dressed more casually. While Chinese have no such detailed requirements.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communication way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assisting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conflicts of different cultures, treat them correctly, respect other’s cultures and communicate equally. Only by this way can we communicate easily and well with others who ar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孟小云译,《体态与交际》,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8]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的对比》,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第7篇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人类的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言语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来传递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把握了各种非言语形式的不同含义,把它们放置在恰当的文化背景下,才能达到我们交际的目的。本文拟对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中表现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及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培养这种能力。

一、非言语交际的内涵

对于非言语交际的含义,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美国著名学者萨默瓦(samovar)认为“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接收者或输出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的生成,也可以由环境造就”。在本文中,非言语交际指的是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行为,它主要伴随在口头交际中,通过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来更真实地表达感情和态度。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非言语交际粗略地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2)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3)客体语。包括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等。本文主要对其中一些常见的非言语交际进行研究。

二、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会时不时的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其实也是对交际的一种补充。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体态语。非言语交际中最常见的就是体态语的运用。体态语是指人们利用姿态、动作,包括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下面就手势、面部表情、目光语等等来分析一下这种差异性。

一、手势上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下,人们利用手势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一方面,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伸直,表示“OK”,即同意、赞成;英国人用此表示顺利、不错和许可;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钱,阿拉伯人用其表示深恶痛绝并同时使劲咬牙。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表达“过来”这一意思的时候中国人用手掌伸出,手心向下,指头朝着自己的方向来回伸缩。而在美国人大都是手握成拳伸出,手心向上,食指朝着自己的方向来回伸缩。这对有些中国人、日本人等一些亚洲国家来说,这一动作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行为。当然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的。

二、面部表情上的差异性。面部表情是体态中最能表现出情绪的非言语行为。西方人的表情比东方人变化多,表情丰富,常常有些夸张的表情;而在东方文化中,抑制自己感情的流露被认为是有修养的表现。比如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内敛含蓄是一种谦让,喜怒哀乐常常不形于色。汉民族在贵宾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第安人却以开怀大哭迎接客人的到来。另外,某些场合的笑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通常情况下,微笑和大笑都表示友好、赞同、高兴之意,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不但不会让西方人感到高兴,反而会引起西方人的质疑。

三、目光接触。不同的文化中眼神的传递也是不同的。人们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达鼓励或拒绝,表示赞美与不满,表示爱慕与厌恶都会用不同的目光来表达。在法国,男子对自己欣赏的女性的凝视是一种公认的文化,看到一位美女一直凝视是一种欣赏的信号;对于阿拉伯人来说眼睛是个人存在的关键,他们交流时彼此目光热情地凝视着对方;在英国直接凝视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在瑞典,用目光不停地上下打量对方是一种习惯;在日本,他们的眼睛看的是对方的脖子,不会眼对眼的只是对方;在中国,若有人紧盯着中国人一直看,他们会对这样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不安。

2,环境语。环境语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文化对个人领地、空间距离和时间感上都存在着差异。

一、比如就空间距离来说。任何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自我空间,这个自我空间的大小与文化和民族有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空间距离。西方人在交谈时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喜欢离得太近;而西班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时会凑得很近;拉美人在交谈时几乎是紧贴对方。东方人可以忍受着一群人挤在同一辆公交车上并坚持到终点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习惯了彼此间的身体接触;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不太习惯挤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属于自己的小汽车比较多,多数人是开私家车上下班,他们习惯了宽松舒适的空间。

二、时间信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看待时间和使用时间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在西方国家,一周始于周日,在中国则始于周一。西方人的日程安排的很紧,而且尽其最大努力去实现,而中国人做事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或不严格遵守约定时间。例如,会议到时不开始,会议到该结束时迟迟不散会,人们同时与几个人谈话,同时办几件事。时间观念的不同也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守时观念也不尽相同。在英国和北美,正式的约会必须准时到达,最多不能超过约定时间5分钟,而在阿拉伯国家迟到15分钟仍属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