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产业发展策划范文

时间:2024-02-06 14:44:08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产业发展策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村产业发展策划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产业化;发展;意义;途径

1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形成新的生产力

农业产业化是立足当地资源,围绕支柱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聚集生产要素,大规模组织生产,因而能使生产要素在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可以加快当地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形成,实现原始积累和资本集中,把农村经济推向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1.2有利于解决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接口问题,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能够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龙头”公司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它是在较大范围内组织商品流通,在较高层次上组织生产加工,减少了农业生产难以避免的波动,使生产与加工挂钩,经营与市场接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生产与市场脱节出现的买难卖难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和促进作用。

1.3有利于加快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则为现代技术、现代设备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推广科学技术的矛盾。“龙头”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方面愿意引用和推广先进技术,主动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物资等服务,使农户在系列化服务中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农户从事某项专业生产,不仅强化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吸收“龙头”企业的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1.4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不仅较好地调整了生产、加工、经营环节的分配关系,通过利益驱动,增强了各个环节的市场意识和开发潜力,而且由于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大幅度地增加收入,在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龙头”公司可以通过赊销生产资料、预付定金、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包销产品等方式,扶持贫困户扩大生产能力,发展商品生产,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2发展农村产业化的途径

2.1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创造名牌产品。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龙头企业改革,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形式,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之,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2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探索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增强产业化经营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要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适时引导向紧密型发展。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能采取“归大堆”“大呼隆”的办法,而要以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为纽带。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的特点而不同,应允许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的多样化,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切不可强加干预。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合同加服务、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形式,都要注意总结经验,引导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不仅是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专业化的有力支撑,而且是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社区合作组织和各方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

最后还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要坚待“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生产和经营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以及龙头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2.3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使科技全面长入经济

首先,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难关,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建立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使其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变为信息、技术、培训、购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商品率和贡献率,使科技进入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这样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

其次,增加投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库等农业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基地,增强农业科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重点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应不断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技术创新,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

再次,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如东部地区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新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中部地区要围绕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粮棉油、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及加工配套技术;西部农业科技工作要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特色农业,开展水资源高效利用、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等综合技术的研究。

3参考文献

[1] 吴建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2004(1):25-26.

第2篇

1 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有些人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在操作上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

1.2 不少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

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协调,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

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村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2 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

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2.3 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障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二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三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2.4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产业化;发展;意义;途径

1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形成新的生产力

农业产业化是立足当地资源,围绕支柱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聚集生产要素,大规模组织生产,因而能使生产要素在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可以加快当地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形成,实现原始积累和资本集中,把农村经济推向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1.2有利于解决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接口问题,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能够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龙头”公司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它是在较大范围内组织商品流通,在较高层次上组织生产加工,减少了农业生产难以避免的波动,使生产与加工挂钩,经营与市场接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生产与市场脱节出现的买难卖难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和促进作用。

1.3有利于加快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则为现代技术、现代设备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推广科学技术的矛盾。“龙头”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方面愿意引用和推广先进技术,主动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物资等服务,使农户在系列化服务中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农户从事某项专业生产,不仅强化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吸收“龙头”企业的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1.4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不仅较好地调整了生产、加工、经营环节的分配关系,通过利益驱动,增强了各个环节的市场意识和开发潜力,而且由于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大幅度地增加收入,在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龙头”公司可以通过赊销生产资料、预付定金、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包销产品等方式,扶持贫困户扩大生产能力,发展商品生产,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2发展农村产业化的途径

2.1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创造名牌产品。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龙头企业改革,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形式,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之,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2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探索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增强产业化经营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要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适时引导向紧密型发展。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能采取“归大堆”“大呼隆”的办法,而要以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为纽带。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的特点而不同,应允许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的多样化,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切不可强加干预。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合同加服务、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形式,都要注意总结经验,引导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不仅是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专业化的有力支撑,而且是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社区合作组织和各方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

最后还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要坚待“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生产和经营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以及龙头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2.3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使科技全面长入经济

首先,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难关,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建立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使其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变为信息、技术、培训、购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商品率和贡献率,使科技进入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这样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

其次,增加投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库等农业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基地,增强农业科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重点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应不断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技术创新,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

再次,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如东部地区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新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中部地区要围绕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粮棉油、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及加工配套技术;西部农业科技工作要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特色农业,开展水资源高效利用、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等综合技术的研究。

3参考文献

[1] 吴建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2004(1):25-26.

第4篇

关键词:农村沼气;产业前景;发展模式;技术促进

中图分类号:U4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农村沼气建设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减少了邻里因臭气、污水随意排放等造成的纠纷,又回收了沼气能源。沼气工程所有者将多余的沼气提供给附近村民使用,和谐了邻里关系。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项目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实事和好事,是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解决非养殖农户对农村沼气的需求,使非养殖农户用上清洁廉价的沼气能源,减少了农民生活支出,还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重要意义。

1、我国沼气产业化发展的展望

我国沼气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三沼”的综合利用为主线的产业链

沼渣的综合利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作为肥料进行施用、作为饲料添加剂、作为栽培或养殖基料。通过对辣椒施用沼肥及普通肥料的对比试验发现,施用沼肥的辣椒株高更高、产量更大,辣椒的品质更优良。“三沼”利用价值的全面实现不仅会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的全面发展,还会拉动相关设备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

(2)沼气设备的产业化

沼气设备是各类沼气项目高效运行以及相关服务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沼气设备能否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配套十分重要。沼气设备生产企业只有走产业化道路,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才能实现产品在数量、质量上的双重突破。

(3)农村沼气工程的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户因缺乏劳动力而不适宜建户用沼气池,他们对于沼气的需求则可带动沼气工程集中供气项目的建设。因此,有人提出了“一户建池、多户使用、统一收费、统一管理”的沼气集中供气模式。在进行了财务分析、生态效益分析及社会效益分析后指出此模式不仅实现了沼气的商品化,满足了不适宜建户用沼气池农户的沼气需求,且相对较大的规模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

2、户用沼气项目发展模式

在我国农村户用沼气项目的发展中,己形成的较为典型的沼气生态农业模式有“五配套”模式、“四位一体”模式和“猪一沼一果”模式。

2.1“五配套”模式

“五配套”模式是我国西北地区户用沼气项目的典型建设模式,该地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适合果树的生长,果园正是此模式的基本建设单元。此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果园前后配套建设一个太阳能暖圈(畜禽舍)、一个沼气池、一个集水系统(蓄水窖)、一个节水系统(滴灌设施)、一个看护房(配有厕所),它们也是构成此模式的五个要素。在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五配套”模式被不断更新改进,各种基于此的衍生模式不断出现,如以蔬菜、粮食、花卉代替水果的“五配套”模式,又如以牧草代替节水系统的“果一畜一沼一窖一草”模式。

2.2“四位一体”模式

“四位一体”模式是我国北方地区户用沼气项目典型建设模式,此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农户的庭院内以土地为基础,建造一个作物种植日光温室大棚,在大棚内的一端建设一个地下沼气池,沼气池上建设一个畜禽舍、一个厕所,它们是构成此模式的四个要素。在整个大棚中,沼气池、畜禽舍、厕所、作物进行一体化运作,形成相互支撑、有机循环的“四位一体”格局,在全封闭的有限小空间内,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四位一体”模式带动了因地制宜的日光温室设计技术、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畜禽养殖技术等相关配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农户庭院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改变。

2.3“猪一沼一作物”模式

我国南方地区的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探索出了“猪一沼一作物”生态农业模式。此模式的最基本含义是指在“一池三改”为主要建设单元的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基础上,猪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粪便可以自流入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后产生沼肥,沼肥对于作物的生长可起到一定的增产、增效作用。“三沼”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以“三沼”为纽带,可将本就有着密切联系的农户的日常生活、以养猪为代表的养殖业及以蔬果为代表的种植业这三者结合地更为紧密,三者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资源良性利用的整体。

3、沼气工程项目发展模式

3.1沼气工程的工艺模式

3.1.1能源环保模式

能源环保模式的基本目标是将粪渣及各环节产生的污泥制成商品肥料,并通过对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进行利用降低工程运行费用,同时将粪污中的液体部分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向自然水体的排放标准。养殖场选择能源环保模式进行沼气工程的建设往往是因其周边环境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消纳沼肥。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厌氧发酵的产物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整个模式所需设备多、费用高、能耗大,对相关技术服务要求也较高,较适宜位于城郊的养殖场沼气工程采用,在农村地区则不宜采用此模式,而适宜采用能源生态模式。

3.1.2能源生态模式

能源生态模式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利用沼气工程所产生的大量“三沼”,大力挖掘沼气利用价值的同时利用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沼肥,即利用周边的农田、果园等将沼肥进行消纳,在对粪污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实现对粪污资源化的利用。相比较能源环保模式,此模式在建设和运作中所需费用相对较低,适宜在农村地区养殖场进行推广,且农村地区也有着较多的土地来消纳较大量的沼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采用此模式的沼气工程可以看作是放大了规模的户用沼气项目,它通过集约化的饲养方式,获取更充足的发酵原料生产出更大量的沼气并更大程度地进行“三沼”的综合利用,它的健康、高效运行必将同样放大户用沼气项目运行过程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2沼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模式

为保证集中供气项目能够高效运行,沼气工程需提高自身整体运营能力。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沼气工程还应本着“沼气不排空、沼肥不直排”的原则充分挖掘“三沼”的综合利用价值,以带来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增强沼气工程的经济实力从而为集中供气项目的运行蓄积更强的力量。

3.2.1沼肥转移消纳模式

沼气工程可借助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公司等相关服务机构的力量,利用真空泵、抽渣车、沼肥运输车等相关设备,为工程周边的农田、菜地、果园、花园、鱼塘等供应沼肥进行消纳,并按照所供应量收取一定的费用。此外,由于粪便的获得和运输较沼肥更为方便,沼气工程可与一些缺乏原料来源的户用沼气项目户达成协议,有偿为他们定期定量提供粪便型原料,使一些运行不良的户用沼气池重新健康运行,运行中所产生的沼肥由农户进行有效利用。

3.2.2沼肥就地消纳模式

“就地”消纳是指将沼肥在沼气工程配套建设的种植、养殖基地直接消纳。具体来说,沼气工程可租用工程周边的空地进行有效利用或流转周边的土地培育和建设与工程规模相当的种植、养殖基地,以区域特色农业为导向,综合利用沼肥带动种植业、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以大中型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种养的一体化。

3.2.3沼气高端利用模式

除了以集中供气的方式向农户提供沼气,沼气工程还可为沼气开辟出高科技含量的利用领域。

首先,可利用相关设备、采取压缩罐装技术对沼气加压装罐进行销售,使人们对沼气的使用可以摆脱时间、地点、使用量的限制,更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对沼气能的需求。

其次,可建设发电机房、安装发电机组,利用沼气进行发电。大中型养殖场本身就是用电大户和用电“必须户”,猪场的小猪需要保温,大猪在夏季需要降温等都需大量稳定的电能作保障。利用沼气进行发电不仅能够减少养殖场一定量的电费支出,也可避免因农村电网电压不稳定、故障多发等问题所带来的损失。发电产生的余热还可用于沼气池发酵系统的加温及工程自身采暖所需。

4、技术促进措施

4.1加速设备生产企业发展的技术促进措施

加速设备生产企业发展的技术促进措施大力支持科研攻关,实现设备材料、工艺的改良及性能的提高,引导技术研究重点为满足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阶段性的设备需求服务。省政府可直接鼓励支持有经济条件的企业构建信息网络平台,建造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引进人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省政府也可与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并根据具体的研究状况由政府拨付相应的科技研发资金。

4.2加速沼气工程发展的技术促进措施

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的科研攻关、技术交流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引进,在施工上注重工程组装技术的采用,逐步实现工程的标准化施工以降低施工成本。在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大中型沼气工程自动化程度的基础上,可引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监测与分析,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曹茸.全国农村户用沼气达3050万户[J]..农民日报,2009.

第5篇

目前,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原始积累方面显得稍微不足,缺少发展上的后劲,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缺少发展的强大后劲,应该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有效完善并制定扶持农村当地龙头企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合作社经济的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资金投入、项目审批、税费减免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力度,调动各个方面参加到农业生产化经营。制定的具体政策将涉及到具体部门的实际利益,有些部门需要进一步强化各个方面服务意识,有效消除本位主义,并努力克服本部门的利益,最大程度的给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创造和谐的宽松环境。要全面规范市场,并且对面向当地龙头企业的相关收费尽量给予清理整顿,有效减轻当地龙头企业的经济负担,积极改善当地龙头企业的多种税负,改善经营环境。要进一步强化相关的配套服务,并且努力适应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市场、通信、水电、信息等多个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营造好的条件,有效降低当地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加强其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提升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是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大大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农村经济产业化的中心是创建完善的利益机制,但是当前的农村经济较为突出的矛盾与问题是龙头与基地,以及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在连接机制建设方面还不健全,不能实现有序对接。我国有些城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研究出股份制合作农业的重要发展之路,这是对农村经济组织方面的再次革新,其核心是解决了利益机制方面的大问题。因此,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运用先进的经验,充分利用好“协会+农户”、“公司+农户”等形式,将农民和市场有效结合起来,研究能人领办、农民自办等多种样式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能全面适应农村分工、分专业的现实需要,积极鼓励当地城镇的干部、赋予群体、企事业单位等能参与到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之中。尤其是当地的乡镇干部更应该发挥带头作用,主动做好对接工作,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农业大户转包农民土地,积极发展规模化经营。并且,还应该善于发现农村经济组织代表,总结并推广这些典型代表的经验,通过政策支持,让各类经济组织能迅速发展,有效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三、坚持农村经济服务体系

社会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完备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基本的保障。这主要是因为如果广大农民的科技素养不高、信息不灵、科技素养不高,并没有提供很好的服务的话,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之路就不会很顺畅。在农村经济服务的社会化问题方面,要充分依托农村当地的专业技术部门与龙头企业,将农民的自我服务作为有效的补充,建立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系统,积极鼓励服务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社会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创建完善的销售体系。从当地实际出发,创建完善的农贸市场,通过建设市场来充分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有了该市场之后,农民的销售就不会再发愁。如果只抓住农业生产,不抓住市场的话,农民的产业化发展就不会坚持太久。二是,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有效满足农民在产业发展方面对科技的要求。充分跟依托科技组织以及科技人员,将农业科技传授给当地的农民。提升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中的科技比重非常重要。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创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等技术部门,培养农业技术方面的人才。三是,做好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为了让农民能获得信息服务,有效通过职能部门方面的作用,将农民专业协会作为主体,将农民专业大户作为骨干,创建民间自我服务组织,做好农机设备、柴油、资金、化肥等供应,通过完善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除广大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四、科学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

不管是从农户,还是从当地的加工企业来讲,利益成为其关注的重点话题。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农民开展农业生产,并不能认定为是自给自足,而应该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大量销售农产品,提升收入水平。但是加工业也想和农民进行联合,规避直接进入到原料生产范畴内的风险,而又能得到很好的原料保障,以便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农村经济产业化经营主体对经济利益追求,让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农村经济产业化是让每一个生产环节在农户与企业之间进行自由分配,有效降低成本水平,更加具备市场竞争力,为实现双方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竞争提供可能。为此,必须科学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当地龙头企业来说,就要让利益分配办法做到科学合理,而当地的政府也应该对农户与企业利益分配进行必要的监督,有效控制双方可能出现的矛盾,影响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语

第6篇

乡村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调查,迄今已有至少1万个村、约300万人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富,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但其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开发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区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产品类型和内涵都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位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即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提高产业化认识是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中国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多,但规模小,没能组建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少经营者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部分重要环节(农业资源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简单认为通过开发现有农田、果园、住宅便能建成一个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是乡村旅游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地政府、企业、农民的产业化认识。

加强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为丰富乡村旅游活动、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地方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员业务培训等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各地各级政府的主导。加强政府主导,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既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乡村的健康、稳定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布局区位的选择,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三是乡村旅游的容量确定,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特征与需求的分析,五是乡村旅游地形象的确定。

第7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问题;对策

1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2014年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1]汪兆旗,熊婧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