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5 15:29:09
序论:在您撰写西方经济体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水体污染;原因;防治对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荆州市水体污染日益加剧,可饮用水资源逐步短缺,更重要的是,水体污染会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已知疾病中约百分之八十都与水污染有关。荆州市曾经发生过严重的血吸虫病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水体污染现状
(一)人为活动使水体污染加剧
随着市区全年GDP不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空间不断拓宽,社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废水日渐增多,由于缺乏完善的排水管网系统,大部分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到城市水管网和河流、沟渠,导致该市中心城区和四湖流域内河水系污染严重。据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全市废水排放量超过1亿吨,特别是严重污染的水体会发出恶臭气味,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影响了周边居民饮用水质量。
(二)有机化学物品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一直是市民关注的问题,荆州市经济发展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一方面,市区内化工厂,医院等为了发展高效经济而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大部分含有重金属元素及强腐蚀性物质,未经处理排放到水域,使水体变黑。特别是人类饮用了重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的水后可引起中毒,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为了发展高产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利用率低,残余物通过植被间接进入水体,使水域大量富集氮、磷元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此外还造成土地盐碱化、荒地的形成,严重时可导致农作物减产。调查显示,荆州市农业化肥使用量平均达40吨每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单位面积施用量的安全上限。
(三)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使水体污染日渐突出
随着郊区农业结构的调整,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为追求片面经济,向养殖场投放大量的饵料,由于投放量大,饵料利用率低,水生动物产生大量粪便,由于资金有限,缺乏较科学的养殖技术,大部分养殖场很难对其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大量残余饵料及粪便堆积与水体中,严重破坏了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水体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影响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水体污染原因
(一)企业缺乏环保意识
荆州市工业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以造纸、纺织、印染等行业为主,企业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忽视了污水治理环节,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建设污水处理设备,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沟渠中,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一些大型化工企业排放污水中的重金属及酸性物质含量普遍偏高,使水体酸化,微生物大量死亡,水质下降,部分企业排放的污水中携带大量的好氧细菌,使水体溶氧量减少,生物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淡水湖泊生态系统。
(二)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市区尚未建立以《水资源保护法》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环保部门实施的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职能还未确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制度不够完善,政府部门对造成水污染的企业单位监管力度不够,有的部门甚至未将保护水环境摆在重要的工作会议上,各部门之间缺乏完善的协作机制,更不用说在社区建立保护水资源制度了,水污染局势严重。
(三)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建设滞后
荆州市规划中的两座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大量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内河流,加重了下游内河水体的污染负荷。市区缺乏完善的污水排放管网系统,导致面污染日渐突出,由于污水治理难度大、资金高,有的部门甚至放弃建设二次处理设备,水污染日益加剧。
(四)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造成面源污染严重
随着市区人口的不断增长,社区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由于缺乏指定的堆放垃圾场所和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垃圾填埋水体中,使水域面污染加剧,甚至影响居民饮用水质量,特别是生活垃圾还会携带病原菌,一旦进入水体,将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疾病的扩散,影响人体健康。
三、污水防治对策
(一)加强污水处理设备建设,提高水体质量
环保部门加强污水处理设备建设,一是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与保护,从源头控制水污染,遵循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式处理的原则。企业生产单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对高效污水处理设备建设的力度。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市规划局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布局,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网排水系统。二是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对未遭受污染的水体进行统一管理与保护,而对已经污染的水体进行多级处理,综合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净化水体,有效提高水体质量。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加大力度宣传水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一方面,利用3月22号世界水日在市区开展各种活动,使保护水资源成为市民心中的使命;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市民做好水体保护工作,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营造一种保护水资源为荣,破坏水资源为耻的社会氛围,使水资源保护深入人心。
(三)加大对企业的执法管理力度
一方面,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节约型转变;另一方面,各部门之间要分工合作,积极配合,加大对重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企业生产设备改进力度,落实好对企业排放污水的各项指标的检测工作,对未达到标准而直接排放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取缔。
参考文献:
1、任南琪,赵庆良.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明军.荆州市水资源保护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J].荆州纵横,2008(11).
3、况守龙.水污染的途径及危害[J].科技资讯,2008(2).
Abstract: As a theoretical and logical course, Western Economics is the basic cours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pecialties, and it is the basis for studying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Western Economics from the aspects of Western Economics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ers' language.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mod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166-02
0 引言
课堂是一名教师展示自己学术水平和教学魅力的主要平台,也是学生汲取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多个教学环节,应是一项从教学观念影响教学模式,进而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课堂管理,最后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后反思对各个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的系统工程。
笔者根据多年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体会到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该从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本文将从这几方面探讨一些体会。
1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应该有恰当的教学模式。孔子曾经说过“因材施教”,讲的就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
1.1 教学模式的内涵
美国教育学家理查德・I・阿兰兹在其《学会教学》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20世纪初,一批教育学者开始尝试打破这种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处于引导地位,这一模式意在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的复杂的过程,两方面地位都极为重要,不能强调一者而忽视另一者。课堂教学既不能片面强调教师的地位而忽略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技能的发展,也不能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的职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采取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教师内容讲授为核心指导,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探求,形成一种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良性互动局面,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图1为“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图。
1.2 双主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根据笔者的实践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实行:
①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课前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并⒀生进行分组,提前把下节课的课堂学习内容,包括理论内容、案例讨论、作业等交待给学生并让学生做好课堂授课的准备,但教师不必指定课堂讲授内容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主动性和协作性。
②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主要讲授内容的理论框架,突出引导的作用,注意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学生讲授由团队推荐代表来完成,尽量每次由不同的学生来完成,尽可能让全部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生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随时提问以加强互动。学生讲授过后,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的评价并打分,作为团队的得分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课后作业应由团队成员合作完成,对于经过努力确实完成不了的,反馈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
③课后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教师和学生均应对每堂课的教学情况和效果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和总结,查缺补漏,并可以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下次改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双主教学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采用
经济学课程的特殊性要求经济学课堂教学应该应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1 互动式教学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门较难的课程,尤其是对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是有点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看戏的情况。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讲到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单单讲理论学生接受起来可能比较困难,而且不利于理解,可以先让同学自己算一算大学四年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大家一起讨论,最后老师再加以总结给出正确答案,这样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也更容易掌握类似晦涩的概念。
2.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均有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将枯燥、刻板的理论内容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通过案例的讲解和讨论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能够让学生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关于消费者最优选择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应该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的问题,单单讲解理论学生只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的感觉,但如果能用一个贴近生活的小案例来讲解就容易理解得多。
2.3 实验教学法
经济学课程中有些内容与实际联系是很紧密的,比如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一章,任何国家都实行宏观经济政策,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也会实行不同的政策,为什么会实行这些政策,政府实行这些政策的初衷是什么,实行这些政策又会带来哪些影响。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当前宏观经济中的热点问题为中心创设辩题,并对学生进行分组,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辩论,教师给予点评并由评委进行打分,给获胜团队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记入期末考试成绩。这种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 经济学课堂教师用语应尽量通俗化
经济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决定了其中难免会有很多专业术语,如果课堂上教师大多使用专业术语,学生就如听天书一般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变专业术语为生活语言,拉近学生与经济学的距离。所以,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3.1 适当增加口语化教学
经济学课程中的图表、公式和专业术语较多,大多数初学者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适当用一些口语来表述经济学术语。比如消费者偏好你可以说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GDP代表国民收入,CPI指标可以衡量通货膨胀,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就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等等。这样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解释经济学术语学生更容易接受,能够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过多地使用口语,注意贯穿经济学专业术语,以体现经济学课程的专业性。
3.2 教师语言要尽量贴近学生
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学课程是开给大一新生的,这是一群不折不扣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心里特点是喜欢新、奇、特的东西,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据调查,这群学生的上课有效听课时间为23分钟,教师如何抓住这23分钟,甚至能在他们走神的时候再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不能不说是一门学问。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多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而不能固守传统的授课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在微博、微信这样的平台寻找与经济学有关的案例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喜欢接受。
3.3 适当增加有效提问环节
课堂提问本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运用的好会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运用的不好就会适得其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很随意,提问的题要么很简单要么很难,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也没有给出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就会对课堂提问产生畏惧心理或者被动应付,久而久之课堂提问就会变成例行公事,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好的课堂提问一定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过的,是学生要经过一定的思考和努力才可以给出答案的,即便答案不一定十分准确,而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是要给予恰当评价的,这样的提问才能形成良性的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经济学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学模式的把握,更要重视各种教学方法的搭配运用。古人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赵红梅.对本课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经济学专业基础课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9):25-26.
[2]刘生,李桃.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20-122.
[3]彭现堂.关于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9):104-105.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早期预警指标;影响因素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此产生的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审计署《关于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情况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地方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6.71万亿元,高额的地方政府债务蕴藏着极大的风险,可能会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如何在危机爆发之前向人们传递预警信号从而最大程度上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危机就需要构建有效的地方债务危机的早期预警体系,其中,早期预警指标体系是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体系的基础内容,是预警信号发出的初始环节。
一、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构建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首先需要解决两个基础性问题:第一,地方债务的定义和范围;第二,地方债务危机爆发的影响因素。
在地方债务的定义和范围方面,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解释。欧洲某些国家公共债务的定义包括公共实体可能涉及的所有以追索权为基础的直接债务;一些评级机构在使用政府债务概念时还使用“税收支持型”债务的概念,任何主要依靠预算或者最近一直依靠预算的政府企业和单位所涉及的债务都包含在这一概念框架中(柯健,2009)。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电〔2011〕6号),地方政府性债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即由政府或政府部门等单位举借,以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第二类是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即由非财政资金偿还,地方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担保形成的或有债务,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时,地方政府要承担连带责任;第三类是其他相关债务,即由相关企事业等单位自行举借用于公益性项目,以单位或项目自身收入偿还的债务,地方政府既未提供担保,也不负有任何法律偿还责任,但当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时,政府可能需给予一定救助。对于第三类债务而言,地方政府具有是否偿债的主动权,因此,本文分析的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第一类和第二类债务。
在我国,由于地方政府不会破产,所以,本文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定义为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即地方政府无法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情况。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支、货币政策等因素都会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水平产生影响,然而,地方政府是否发生债务违约取决于地方政府依靠自身力量偿还债务的能力和依靠外部力量偿还债务的能力两个方面,其中,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取决于财政收支差额、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等因素;外部偿债能力取决于银行贷款展期、债券发行规模等因素。
二、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分析
根据上文中对地方债务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认为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指标和外部偿债能力指标共同构成了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
(一)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指标
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规模性指标和结构性指标两类。规模性指标主要衡量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地方经济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构性指标主要衡量不同类型的政府债务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比重。
1. 规模性指标
规模性指标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地GDP、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土地出让收入。
第一,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地GDP显示了与当地经济规模相比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该比率越高表示负债率越大。根据地方政府能够对经济施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不同,该指标一般在10%~50%之间。
第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财政收入显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偿还债务所需的时间,该比率越高表示债务规模越大,需要偿还的时间越长。一般而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可能完全用于偿还债务,因此,该指标可以用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财政盈余代替。
第三,在我国的地方政府收入来源中,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政府融资平台获得的银行贷款中,70%的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刘立新,陈鹏科,2011),而且,2011年审计署的《全国地方性债务审计结果》也指出,部分地方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因此,利用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土地出让收入这一指标衡量地方政府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
2. 结构性指标
地方政府债务即使规模较小,但结构不合理,也可能会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结构性指标是指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债务之间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期限结构指标和种类结构指标。
期限结构指标是指短期债务比例,即在当年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中,一年和一年以下期限的债务所占的比重,该比例越高,表示短期债务越高,地方政府的短期还款压力越大。而且,可以用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或财政盈余)的比重来衡量地方政府是否能够利用本年的财政收入(或财政盈余)对债务本金和利息进行偿付。
种类结构指标是指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债务在总债务中的比例。对于第一类债务而言,地方政府具有直接的、硬性的偿债责任,第一类债务余额/总债务余额反映政府必须履行的偿债义务;对于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地方政府承担连带责任,偿债责任的弹性较强。一般而言,第一类债务所占比重变化较小,第二类债务所占比重变化较大
(二)地方政府外部偿债能力指标
除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债务偿还,地方政府也可以依靠外在力量履行偿债责任,主要包括体现地方政府广义清偿能力的能动性指标。当地方政府无法通过财政盈余偿还债务时,也可以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获取新的资金。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展期以及新增贷款进行资金融通,也可以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获得新的融资。因此,利用当年还本付息额/新增贷款以及当年还本付息额/债券发行规模衡量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偿债能力。
此外,中央政府一般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显性或隐性担保,当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爆发时,中央政府会利用自己的资金以及特有的公共地位对地方政府进行融资。因此,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是否发生以及是否迅速蔓延取决于中央政府的资金实力以及对地方政府的融资速度、融资方式。
三、小结
关键词: 斜井巷 串车提升 松绳冲击 防治措施
松绳冲击是提升钢丝绳在松弛的条件下,提升串车突然自由下放,到钢丝绳被提升串车突然拉紧时的状态。在斜井巷道串车提升运输过程中, 摘挂钩频繁,井巷内存在淋水、潮湿等特殊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容易使钢丝绳腐蚀、磨损和断丝。如钢丝绳在松绳冲击力作用下,易发生断绳跑车事故。
一、斜井巷串车提升松绳冲击的危害
松绳冲击产生的冲击力会拉断钢丝绳或连接装置,钢丝绳拉断后,因其自身的弹力,会伤害司机和周围的工作人员;发生跑车时除可能造成车辆、轨道、巷道的损坏外,如下部车场有行人或其他作业人员,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发生跑车时提升串车或钢丝绳与斜井巷内电源线、监测监控线、通信线路及压风、防尘供水、排水管路等重要设施相撞,可能导致矿井生产中断;发生断绳跑车事故时, 金属机械的摩擦、碰撞产生火花,同时可能撞坏供电电缆,引起电源短路发生火灾事故,又能引起井下瓦斯、煤尘爆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斜井巷串车提升松绳冲击分析
(一)信号把钩工操作不精心
在斜井巷串车提升运输中,信号把钩工明知绞车钢丝绳松绳很多,仍将下放重串车强行推过斜巷上部平车场的变坡点处,重串车一经过变坡点进入斜井巷使原来松弛钢丝绳立即张紧,产生松绳冲击,若冲击力大于钢丝绳整体破断拉力时,造成提升钢丝绳断裂,发生断绳跑车事故。
(二) 绞车司机误操作
绞车司机精力不集中,没有注意松绳保护装置发出的松绳信号,误操作结果造成松绳冲击。
(三)绞车司机与信号把钩工配合操作不当
绞车司机操作时不主动观察松绳情况,不与信号把钩工密切配合,没有在松绳情况下先紧一下绳,再进行下放运行操作。另外,绞车司机下放重串车加速度大于重串车自然加速度,提升机松绳速度大于重串车运行速度,使下放钢丝绳松弛。提升机加速完毕等速运转时,重串车仍在做加速运动,直至把钢丝绳拉紧,造成钢丝绳受到一个很大的冲击载荷。信号把钩工在重车下放前,发现与其相连的提升钢丝绳已有一段松绳,不向绞车司机发出拉紧提升钢丝绳信号,而是发出将重车下放信号,当重串车进入斜坡时,原来松弛钢丝绳立即张紧,造成重串车在松弛状态下下放,造成松绳冲击。
(四)绞车制动力矩调定不当
在斜井巷绞车向上串车提升重物时,若如突然停电或绞车出现故障保险制动时,因绞车制动力矩过大,绞车上提制动减速度大于重力、摩擦阻力产生的自然减速度,钢丝绳运行速度即小于串车上升速度,从而导致松绳,严重时能使串车越过钢丝绳发生压绳与掉道事故,绞车停止时,而串车提升仍按自己惯性向上运行一段距离,直至自动停下,然后又在重力的作用下,反向下滑把绳猛然拉紧,使钢丝绳受到很大的冲击。当冲击力大于钢丝绳整体破断拉力时,造成断绳跑车事故。
(五)串车受外力刮卡
当下放重串车运行,轨道上两侧有障碍时,刮卡串车也会造成运行中钢丝绳出现松绳冲击现象,造成松绳跑车事故发生。当斜井巷绞车上提,在上部车场进行卸载时刮卡暂时受阻,司机没有及时发现,按常规反放车,这样钢丝绳就会松弛,当外加卡阻力突然消失时,即发生松绳冲击。
(六)未设松绳保护或松绳保护不起作用
斜井巷串车提升、甩车摘挂钩作业时, 不设松绳保护或松绳保护失效, 一旦运行中钢丝绳松弛, 绞车不会自动停车。重串车在自重作用下下滑造成松绳冲击。
(七)安全管理混乱
有的矿井提升运输安全管理差,安全意识淡薄,未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有的矿井为了抢产量、图进度、怕麻烦并存有侥幸心理,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虽制定了规章制度但得不到真正落实。
三、预防斜井巷串车提升松绳冲击的措施
(一)落实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首先建立健全从单位负责人、主管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到每一名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一个严密高效的安全管理责任网;同时还制定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并且还要制定斜井绞车的检查、使用、维护和修理制度及安全奖罚制度等。其次,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加大“三违”处罚力度, 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如斜井把钩工在发开车信号前,必须检查牵引矿车数目,严禁超载行车;同时还要检查钢丝绳松紧程度、腐蚀、磨损和断丝情况等。创新安全检查手段,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隐患,并督导解决,做到问题不落实不离开现场;如遇到重大安全隐患及时下令处理,并按程序进行汇报。再次,搞好绞车、钢丝绳、连接装置等的维护和保养, 确保其运行过程中不出现故障。最后,对发生松绳冲击事故责任人,严格责任追究。
(二)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
1、职工培训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绞车司机、信号把钩工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上岗后还要以师带徒,从而提高其理论知识与安全技术操作水平。
2、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安全教育。利用橱窗、板报、技术比武、职工教育大会、班前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增强职工安全防范能力和责任感。
(三)完善装置、定期检查
1、在斜井巷内安设能够将运行中断绳、脱钩的车辆阻止住的跑车防护装置;在斜井变坡点下方略大于一列串车长度的地点,设置灵敏可靠的挡车栏,既能防止未连接的车辆继续往下跑车,又能防止带余绳下放重车发生断绳跑车事故;在上部平车场接近变坡点,安设能够阻止松绳车辆滑入斜井巷的阻车器,并对其定期检查。
2、对新钢丝绳悬挂前的检验和在用绳定期检验,每班都要认真检查钢丝绳完好情况,如发现钢丝绳有严重断裂、断股、锈蚀等现象立即更换;倾斜井巷的倾角超过12°时,必须使用保险绳,以防止断绳后跑车事故的发生。
3、在各车场安装声光信号装置并能发出声光信号,悬挂“行人不行车, 行车不行人”标示牌;在斜巷施工期间兼作行人道,必须每隔40m设置躲避洞并设红灯,行车时红灯亮,行人立即进入躲避洞,红灯熄灭后,方可行走。
4、斜井提升绞车必须安装灵活可靠的松绳保护装置,并将其接入绞车的安全保护回路和报警回路,当发生钢丝绳松绳时,即可发出报警信号并立即使安全电路断电,保险制动,防止松绳过长,引起松绳冲击跑车事故。每班对松绳保护装置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对制动系统的要求
1、为保证上提重串车紧急制动不发生松绳而必须延时制动。安全制动必须能自动、迅速和可靠地实现,其制动器的空动时间(保险闸或保险闸第一级由保护回路断电时起至闸瓦接触到闸轮上的一段时间),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31条之要求。
2、提升绞车的常用闸和保险闸制动时,所产生制动力矩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32条之要求。
3、斜井巷中使用的提升绞车的保险闸发生作用时,全部机械的减速度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 433 条表9的要求。
总之,在斜井串车提升运输中,强化操作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其安全操作技能水平,加强安全设施和钢丝绳等日常管理和维护,按照有关规定对斜井巷中防跑装置等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矿井供电安全可靠,是有效减少和预防斜井巷串车提升松绳冲击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陈维健 齐秀丽 肖林京 张开如 主编 矿山运输与提升设备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积极警务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建设
一、当前社会治安形势
我国社会大局继续保持稳定,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仍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下岗职工、失业农民工有所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有所增大,劳资纠纷、合同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新矛盾不断产生,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老问题有所凸显,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一些地方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增多,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犯罪上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传销、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时有发生,社会治安出现不少新情况。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期盼更平安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
二、当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 各级公安机关在强化社会治安防范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收效也比较明显。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也存在一个补充和完善过程,客观上形成了治安防控体系的滞后性和不适时性。突出表现在:
(一)防控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措施不落实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认为防控工作是软指标,看不见摸不着,投入多见效慢,很难看到成绩,不愿花人力物力做防范工作。二是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习惯于把侦破案件和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多少作为评价公安工作的主要标准,忽视了防范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治标多,治本少,形成了“重打轻防”的局面,走进了“打击――好转――恶化――再打击”的怪圈。
(二)防控组织工作不够健全
一是缺少专职防控工作的机制、人员和领导机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由于组织结构比较松散,许多综合治理措施难以落到实处,基层派出所的职能没有真正得到发挥,达不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要求,不能真正成为保一方平安的战斗实体。二是人防技防尚未形成有效的网络,防控格局不合理,防控工作处于松散状态,不严密。
(三)防控工作的运作方式不够科学
防控对象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一些地区对重点人口、暂住人口几乎处于失控状态。防控工作方式是坐在机关等报案、等调遣。工作制度呆板滞后,没有根据案发特点,科学及时有效地调整防控对策重点和时空范围,防控措施和手段单一机械,缺乏人防、物防、技防和意识防的有机结合。
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措施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现阶段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地位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只有每个参与者都认识到防控体系的地位, 认识到这是一场深刻的警务革命,触及到公安工作思维观念、工作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制约公安机关战斗力发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安机关的创新能力,实现公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构建治安防控体系中来。
(二)抓好三大联动,实现警务资源的优化组合
1.是抓内部联动。在充分发挥各警种的职能优势,强化打击、巡逻、管理等项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必要的警种工作联系制度,科学合理地调配使用巡警、刑警、交警、派出所等方面的力量,形成治安卡口控“点”,城市和公路交巡警控“线”,派出所和治安联防组织控“面”,“点、线、面”互相策应、均衡布局的立体防控网络,切实把严打与严防、严管、严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警务运作机制的立体化、集成化水平,真正实现公安工作由传统“各自为阵”向多警种“合成作战”工作模式的转变。
2.是抓内外联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路子,以公安机关的正规化、现代化和专业化的防控工作为核心,不断拓展110社会联动的广度和深度,运用法制的和经济的手段,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严密构筑多层面的专群防控体系。真正实现社会治安工作由公安机关“孤军作战”向社会各界“综合治理”工作格局的转变。
3.是抓区域联动。拓宽对外联络渠道,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地区的警务协作,联手打击外来人口流窜犯罪和跨地区有组织犯罪活动,真正实现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由“静态封闭”型向“动态开放”型的转变。
(三)健全三个机制,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社会系统工程
1.是健全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发现和打击现行违法犯罪的能力。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接警、指挥、处警等环节的规范化建设,公安机关的整体快速反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三台合一”后,赋予了指挥中心更多、更大的职权,提高了110报警服务台的实战指挥效能。因此,要建立起以110报警服务台为龙头,以交巡警为骨干,以派出所、责任区刑警队、社区警务室等为基础,各警种既分工负责,又相互联动的接处警运行机制。
关键字:堤防工程;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及评价
人类会对生活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和改变,这就会导致一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例如1998年全国流域性特大洪水,其发生原因除了大自然气候变化意外,还和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很大关系[1]。此次特大洪水灾害以后,国家迅速加大堤防建设的力度,使用大量人力物力践行堤防工程建设,其主要建设内容有:对未达到防洪标准以及汛期经常出现险情的堤防进行整体加固。但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建设中为防止堤基遭到渗透破坏,所使用的垂直防渗处理方案也给地方周边环境地质带来了极大影响[2]。
一、堤防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的联系
堤防工程的定义范围包括各种防水堤、墙,堤上附带的各种涵洞、闸门、管道等穿堤建筑物,堤防维护、抢险需要的设备等则属于堤防工程的附属工程[3]。堤防的主要特点有:①建筑线路长、分布区域大;②其主要部分是线型水工建筑物;③其主要部分多是阶段性防水建筑,高度相较于大坝要低很多;④堤防工程附近支流和主流汇合口的挡水闸具有双向挡水作用;⑤堤防工程有严格的等级标准,各等级的堤防有不同的要求。堤防工程的所在地大都是江河较多的平原地区,地层环境以第四系冲积、洪积和湖积为主。堤防工程所处地质环境的重要特点是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补排关系比较清晰。江河湖水与与地层中的地下水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相互补排的关系。堤防工程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是江河湖岸,这个区域是堤内地下水的排泄边界,也是堤内地面水位升高时给地下水补给的边界,这一边界改变的本质就是地址环境的改变。因此,堤防工程的建设对地质环境有很大影响。
二、堤防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
堤防工程建设造成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以下3个:①堤基土层在渗流作用下遭到渗透破坏;②堤基软土层不够稳定,易发生沉降变形;③堤防被水流冲刷,出现脱皮滑坡等情况。这是堤防工程常见的三个地质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解决,若处理措施实施不当,对地质环境的分析不够全面严谨,还会造成新的环境地质问题。
(一)堤防垂直防渗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
1.堤防垂直防渗对地下水排放的影响:堤基的最外层或者较外层覆盖有砂性土,也有外层粘性土层覆盖较薄的情况,在外江水位高于堤内水位时,会对堤基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堤基渗漏问题。堤基渗漏会对堤基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在渗透水流坡降比达到堤基土体临界水力坡降时,就会导致渗透破坏情况的发生。堤防工程建设中,对于渗透破坏一般采取以下四种方法:①增加伏粘土层厚度;②在堤防内部侧增设排水加压井;③建设堤基浅层截渗墙;④建设垂直防渗帷幕等方式来解决。前三种方法比较传统,效果也很好。
2.垂直防渗是1998年全国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后被推广的一种方法,以前在堤防工程建设中使用较少,在大坝中使用较为普遍。未使用垂直防渗的情况下,地下水能够按照其原有的流向通往江河湖水之中,在实施垂直防渗后,地下水原有的流向会被工程建设所改变,让其水文地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地下水的排泄途径被堵塞,导致其通路消失。大面积的垂直防渗工程会导致地下水雍高,溢出地面形成低洼或水塘,或者向更大的地下水排泄系统运移。但这种行为归根结底来说,都造成了地下水势上涨,让附近的土地出现沼泽化或者盐碱化,对植物生长、人类居住环境都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地下水流通不畅会导致水中的矿物质换量升高,水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上涨,造成水质污染。水质上涨会导致当地土层换水量增加,对居民建筑物的地籍造成影响,指示其出现沉降、失稳、裂开等现象。特别是水汽较为丰富的地区,封闭式垂直防渗会让当地居民时刻面临洪水的威胁。
3.堤防垂直防渗对地面水和地下水补排的影响:垂直防渗导致地下原有的水流通途径阻断,还会导致地下水无法得到大面积的地面水补给,影响水生态补排平衡,也会造成环境地质问题。首先,地下水需要得到周围地表水的补给,然后被人们开采,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地下水失去大面积补给来源后,会导致地下水面临只采不补的威胁,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失稳。其次,地下原有的水流通途径阻断,江河湖水无法流入地下,导致其水位增高,为了防洪,人们不得不增高堤防高度,但防洪标准并未增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很容更易导致洪水灾害的发生。堤基渗透破坏和垂直防渗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解决这些需要利用各种专知识的配合,对其实用性进行讨论,寻找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达到防渗漏目的的同时,尽量减小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二)堤防建设材料开采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
堤防工程建设一般都是就近取材,这种方式导致的问题有:①其取土点大都在堤基附近,人为对天然防渗铺盖造成了破坏,增加堤防出险的几率;②取土此案大都在堤基保护区以外,但又有相应的取土场地,因而会直接将农田土作为筑基材料,对农田造成损坏,严重时会导致农田砂化,进而导致可耕种土地面积进一步减少;③堤防所需石料需要开山取材,导致山上的植被生长环境遭到破坏,石料任意堆放,极易引发泥石流;④地方建设需要的砂砾石需要从河床中开采,会导致河道起伏过大,改变河流流势,引发新的环境问题。
三、防止堤防工程对环境地质造成影响的原则
为了让堤防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也为了能够减小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堤防修建、加固过程中,需要拥有环境保护意识,并以此为建设方案拟定的基础。堤防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有:①需要进行加固修建的堤防,尽量使用天然铺盖或者增加原有铺盖的长度和厚度来解决,或者采用堤侧设置减压井和排水沟来解决其渗漏问题;②若堤防建设附近区域无材料场地,取土必须使用农田土地时,需要对其取土深度,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测定,保证其可植层的厚度;③在河道采取砂石时,资源采集深度不能过大,尽量在主河槽中取材,弯曲以及狭窄河道不宜取材;④石材开采需要注意保护山中植被的生存环境,石料堆放也需要设有固定的场地。
结束语
建设堤防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固未达到防洪防汛要求的堤防,减小其发生风险的几率。堤防工程出现坍塌危险大都是江河冲刷力度太大,软弱堤基发生沉降变形,堤防出现脱皮滑坡等情况造成。有些堤防工程建设的防洪标准未能达到相关要求,也会出现堤坝崩溃坍塌情况。堤防工程建设必然伴随环境地质问题,其修建行为会对地质环境产生改变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就会导致环境地质的问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认知研究,以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
参考文献:
[1]陈伊清.福建省堤防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J].水利科技,2014,18(04):65-68.
关键词: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深化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来自国外金融海啸的冲击。为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保证中国金融安全,建立一个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安全预警机制,以便于在危机形成或扩大前就对它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危机爆发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金融风险预警理论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概述
学者们对金融风险预警展开系统研究始于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相继爆发了以货币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金融危机。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不断攀升,这些危机不仅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而且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传染和预警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就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而言,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的:一是通过对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定性讨论以确定预警指标体系。二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的方法确定哪些指标有助于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三是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在模型中估测在未来一期或几期发生危机的概率。在上述三类研究中,基于客观性等因素的考虑,第三类型是学术界的共识和研究的主流,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研究成果分别为Kaminsky、Goldstein以及Abiad等人的成果为代表。总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外学术界在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建模研究。相对而言,由于国内的金融风险预警研究起步较晚,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尽管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研究工作仍停留在对国外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模型的介绍上,从整个金融体系系统来考虑中国整体金融风险的研究成果的并不多见。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必须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指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尽可能准确、科学地利用模型测度金融风险预警所包括的各个方面,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区域的金融风险变化状况。
(一)金融稳定预警指标的选择原则
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由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构成要素组成。但这一系统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各子系统最优未必能达到整体最优,而是要使各个子系统科学地整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最优”。二是导向性,选择的每个具体统计评价指标要符合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的要求,属于金融风险的范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特征,对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目标有明确的导向性,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三是可操作性,选择的各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但往往有些重要因素难以直接量化或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因此在研究中设计预警指标体系中应力求能体现那些关键因素的指标,尽量采用变通方法获取指标数据。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的过程
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之一,是使监管部门尽可能全面、完全、具体地了解影响金融区安全的各种有关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不胜枚举,而且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也因一国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经验,结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实情,中国区域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大致可以从宏观先行指标、微观审慎指标两个层面上予以构建。故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概述为分解描述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总目标―确立相应准则―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建立预选指标集―筛选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见图1)。
(三)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确立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明确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具体结构和构成要素,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风险特征的具体描述,运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选择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中使用频度较高、与金融风险的内涵和特征相关的指标,构成预选指标集。
考虑到前文对识别金融风险产生根源及金融风险预警理论的论述基础,结合中国当前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统计数据索取的可能性,我们从宏观经济、金融系统、泡沫风险和全球经济等四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了中国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作为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在预选指标集的基础上做了简单调整,最终确定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子系统,共18个具体衡量指标构成。其中,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具体预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部分预警指标释义
1.宏观经济指标释义
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在本指标系统中主要由 “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出口变化率”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2所示。
2.金融系统指标释义
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主要是由“国内信贷/GDP”、“国外净资产/GDP”、“实际利率”、“外商直接投资/GDP”、“M2/GDP”、“M2乘数”、“贷款/存款”和“储蓄存款/M2”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3所示。
3.泡沫风险与全球经济部分指标释义
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释放会通过股市和房市反映出来,突出表现为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若资产价格的大幅下挫,会导致金融资产缩水,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形成大量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恶化经济,引发金融危机。
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在本指标体系中主要由“股价指数变化率(上证指数)”、“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建筑业贷款/银行贷款”等几个指标反映,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主要“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率”和“美国经济增长率”等两个指标反映。
三、结论
为了能设计更好地反映中国金融安全形势的指标体系,为金融安全预警提供有效依据,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开放式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然而,本文的研究仅限于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的选择,对于指标的进一步选择没有作深入探索,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通过诸如Logit等数学模型的构建,利用Granger等检验方法确定各个子系统的入选预警指标,研究各预警指标对于危机的预示作用,并利用最终入选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合成能够反映出中国金融风险危机等级的具体指数,并规划相应的风险等级,据此刻画中国金融风险的总体波动情况,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并构建中国金融风险预警信号系统,输出预警信号灯系统,显示金融风险状态和描述金融运行的冷热状况。
参考文献:
1.Kaminsky,G.L.,S.Lizondo and C.M.Reinhart.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R].IMF Staff Paper, 1998.
2.Goldstein Morris, Graciella L. Kaminsky and Carmen M. Reinhart. Assessing Financial Vulnerability: AnEarly Waring System for Emerging Markets[R].Washing tong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3.Abiad,Abdul.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Currency Crises: A Survey and a Regime-Switching Approach[R].IMF Working Paper, 2003.
4.闻岳春,黄福宁.国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综述及综合经营下的EWS框架构建[J].中国货币市场,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