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4-02-04 16:55:27

序论:在您撰写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县域 农业 特色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一大批工业实力雄厚的百强县涌现出来,掀起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但值得注意的事,我国仍然有大量县域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县。这些县域本身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成为这些县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蒙阴县及其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概况

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隶属临沂市,地处著名的沂蒙山腹地。该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资源丰富;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境内大小河流、湖泊众多,有丰富的水资源。全县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其中荒山占总面积的57%,丘陵占37%,平原洼地仅占6%。山地与丘陵交错分布,使得交通极为不便 。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蒙阴县结合山区实际,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开始大力发展林果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蒙阴县蜜桃种植面积达65万亩,年产19亿斤,遥居全国产桃县之首,被誉为“中国蜜桃之都”。蜜桃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极大的促进了养殖业、加工业、物流运输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蒙阴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蒙阴县特色蜜桃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分析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一下几种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导向型、政府主导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然而,分析蒙阴县蜜桃产业发展历程会发现,蒙阴蜜桃产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由市场、政府、中介组织交替起主导作用。

1.市场主导阶段。市场主导阶段即农户自发探索阶段。蒙阴县地形大部分为地、丘陵,不适宜种植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经过多年的探索,蒙阴人民发现蒙阴独特的地形、充足的光照十分适宜发展林果业。早期林果业主要有苹果、板栗、山楂、蜜桃等品种。而受土壤、水质等因素的影响,蒙阴出产的蜜桃脆而甜,口感独特,深受市场喜爱,于是大量农户开始发展蜜桃种植业。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是市场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2.政府主导阶段。此阶段政府发蜜桃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突破点,鼓励农户开展蜜桃种植。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方式,开展“村村通”工程、水利建设工程,实施“科技兴果”等战略实现蜜桃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通过政府各种政策的推动,蒙阴蜜桃在京津唐、沪宁杭、东北等地区逐渐打开市场。蒙阴蜜桃产业规模开始迅速发展。

3.中介组织带动阶段。此阶段是在蒙阴蜜桃的优势地位开始显现,农民种植蜜桃的热情空前高涨的背景下,由政府、种植大户牵头等形式发展起来的合作社起主导作用的阶段。合作社依靠自身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市场,解决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架起了沟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实现了农民增收与市场满意的双赢。

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蒙阴县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其本质是政府与农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并通过产业化与规模化进一步放大自身优势,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发展模式。该种模式的关键点在于能够发现自身优势或变自身劣势为优势以找到自身经济增长点。

三、蒙阴县特色蜜桃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1.蜜桃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双管齐下。在蜜桃品牌建设和蜜桃文化建设方面,蒙阴县双管齐下,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蒙阴县在着手建设文化旅游风景区、桃文化广场、桃文化展厅、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桃文化产业的同时,举办了八届桃花旅游节、三届赛桃会、和三次全国桃文化论坛等大型活动。这些措施的实施既极大的提高了蒙阴蜜桃的品牌知名度,树立了蒙阴蜜桃良好的品牌形象,又极大的提升了蒙阴蜜桃的文化底蕴,成功树立了“蒙阴蜜桃”农产品品牌和文化品牌的双重品牌形象。

2.建立以蜜桃产业与多种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蒙阴县在大力发展蜜桃产业的同时,注重多种产业联合发展的建设,初步建

起蜜桃产业与养殖业、加工业、物流运输业、旅游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养殖业、加工业、物流运输业及旅游业的发展或是对蜜桃产业发展的补充,或是蜜桃产业链的延伸,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蜜桃产业的发展。

四、总结

通过分析蒙阴县蜜桃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与当地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自然环境所适合发展特色农业是不同的。一个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要科学地分析自身在各方面的优劣势,实现科学定位,找到自身所最适合发展的那一项特色农业。

此外,政府与市场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市场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初期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市场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能够淘汰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政府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集中县域内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引导与规划。

参考文献:

[1]季建业.《产业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王青云等.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第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219

引言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国家在《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提出, 要在全国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与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是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情况为例,得出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1 园区概况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是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杆”。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2009年11月,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3年,泰州市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

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地级泰州市全境,范围涵盖兴化、姜堰、泰兴、靖江4个县级市和海陵区、高港区。示范区先后建成稻麦良种、花卉园艺、设施果蔬、健康畜禽等示范基地十多个,建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各1个,企业研发平台21个。2014年,在国家农业部等6部门开展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绩效评估中,姜堰区在全国25个试点中排名第2,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水平保持全国领先。2015年,省委省政府将泰州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泰州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 优势分析

2.1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泰州位于全省中部,南部区域受上海和苏南经济圈影响,北部区域辐射苏北地区,在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泰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水交通便捷,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为主体的内河港口群初具规模,宁靖盐高速、京沪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泰州境内纵横交错。

2.2 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中央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十分重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现代纲要》提出“要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优质粮油高产创建工程、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泰州市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推进农业改革创新,发展各农业产业品牌。泰州市下辖的4个县级市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整体认证,属于 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品的自然生态区。泰州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大闸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种质资源国家级保护区。兴化和姜堰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姜堰市的沈高镇河横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在环境保护与改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全球500佳”称号。

3 劣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分散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从泰州市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看,规模小,且多为兼业农户,从龙头组织来看,数量不少,但规模大,实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拉动力还不够强劲,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经营机制尚有待完善。从产业规模看,集中连片生产经营的比重较低,由于生产经营主体、行政区域等的分割,区域主导产业往往形不成产业规模。

3.2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不集中,缺乏关键技术,科技服务体系较为薄弱。农业的产、学、研、推等部门技术力量未能形成整体优势,资源浪费严重。据初步测算,泰州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科技力量薄弱,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3.3 农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农村工业发展极大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2015年,泰州市耕地面积29.85万hm2,较10a前减少了2万hm2,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受雨水冲淋造成水体污染,农药化肥的不正确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甚至影响地下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露天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重产量、轻质量,这些都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

4 优势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布局

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应以前瞻性、示范性、市场性、特色性为原则,从园区功能定位、总体发展方向等全面衡量,统一规划、综合配套、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着重规划全区的优势产业,达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整体效益最优。

泰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城市发展需求,确定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特色水产、银杏5大主导特色产业。在现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泰州培植一批带动性强,有一定成长潜力,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引领作用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形成以下几个领域的布局:依托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工企业密集区、大企业大市场大项目的带动,建设粮食加工、果蔬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银杏产品加工等8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里下河地区重点建设粮食、水产品和蔬菜批发市场,在通南地区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海陵区重点建设以蔬菜为主的综合性大型批发市场,以进一步发挥主城区及长江水运优势,建设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精心打造一批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完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建设,集中扶持一批生态观光园、生态主题农庄、农家乐,科学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5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5.1 创新园区经营模式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6年,泰州市积极探索“合作社+家庭农场”服务模式,组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家庭农场专业服务团体――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姜堰全区主推“集中流转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模式创新,对社会化服务的提高、合作社经营实力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效果。

5.2 强化园区功能定位

要逐步实现特色产业化发展经营,实现主导产业特色化发展,利用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发展,增强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完善园区功能体系。要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实现“提质增效”,引导园区聚焦特色、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形成规模,通过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核心产业基地和农业特色园区。泰州通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片)项目、稻麦科技展示基地等项目,结合区位优势,形成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等多种特色产业基地。

5.3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重视品牌的作用。重c培养一批以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为主的经营主体,用现代化产业经营模式的理念和组织发展农业,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的衔接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综合体,增强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在打造农业品牌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4 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

要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切实增加对农业环保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通过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农业污染监测预警、自然湿地保护恢复等项目,加强土地、植被、水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科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民科学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节约型技术手段,加大秸秆原料化、燃料化和饲料化应用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步伐,推进大中型畜禽场有机废弃物治理及综合利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杨正辉,陈勇.泰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40-141.

[3]马立勇,霍长勋.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基于泰州市的调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29-30.

[4]姚於康.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7):178-181.

[5]季祖平,刁春宏,陆仁峥,张双林.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农业新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2(6):34-35.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发展1 具体工作目标

具体工作目标是:2012年农业总产值增10%以上,农业增加值增9%以上,基础设施投资达到6000万元,新增入园项目5个,新开工产业类项目2个、竣工1个,引进省级或市级2家以上龙头企业,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到2015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家庭承包面积的60%以上。

2 基本工作方法

2.1 坚持政府主导推动策略,争取中央和省市县予以更大的政策和资金项目支持力度,形成聚焦园区建设的优势力量。

2.2 坚持建园即建成理念,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高质量进行招商引资,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农旅结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园区向现代化城市复合功能区转变。

2.3 坚持优势资源整合利用,以政府为主导富集区域内最优越的农业集约化生产要素,形成园区建设良好的宏微观环境和强劲的内外部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园区实体化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收益,增强发展后劲。

2.4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出租、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方式有序流转。让土地向大户集中、向企业集中、向园区集中,发展规模农业。提升土地节约化、集约化利用水平。推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

3 具体工作措施

围绕目标任务,立足园区开发建设需要,全力开展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突破四大难题,破除瓶颈制约

3.1.1 争取各级更大支持,破解建设资金困难。力争上级按照“国字号”标准给予资金项目及政策支持,力求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对重大建设项目立项扶持;整合农口资金项目聚焦园区建设,推动园区产业发展;此外,协调促进政银合作、政企合作,推动金融业银行的贷款融资,以及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金进行园区开发建设

3.1.2 因地制宜创新机制体制,破解项目审批难题。编制园区建设用地控制性规划,协调县发改局、国土局、石林风景区管理局等部门将园区控规纳入乃古石林景区规划进行报批。入园的38个企业按类别由行业主管部门逐级向市、省、国家申报项目,实行重点项目申报,争取列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建立园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园区快捷的审批流程。

3.1.3 多争取园区建设用地指标,破解用地难题。积极与省、市、县国土部门协调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为泛亚农产品交易中心、苗木交易市场建设提供条件。抓住桥头堡建设战略中建特色优势农业生产加工中心的机遇,利用石林在滇中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争取列为省级重点项目,尽快建成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和劳动力就业。

3.1.4 加大政府主导推动力,破解招商引资选择难题。继续扶持各乡镇分园区和功能分区建设,拓展空间引进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高效、强势产业,纵向拉长产业链,横向提升聚焦规模效益。政府制定项目审批、土地利用、融资贷款、扶持企业等一系列详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投资兴业软环境,吸引世界和国家500强企业、龙头企业入驻。联合石林风景区包装招商引资项目,共同打造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

3.2 全力培育产业,增强园区经济实力

3.2.1 引进壮大龙头企业。引进省级或市级龙头企业2家以上,争取新开工产业类项目2个、竣工1个。培育壮大万家欢生态园、云烟印象科技园等大项目,扶持扩大爱生行微藻、新天特色风味食品、圣宴鲜味饮料等高新特色项目生产规模,加快杏林国际养生度假村、春喜科技孵化中心、王府酒店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园区、泛亚农产品交易市场、苗木交易市场等支撑项目尽早建成,形成一批产业基地。

3.2.2 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紧扣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和休闲旅游养生度假两大主题,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配送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主导产业,以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为手段,扶持发展以万家欢生态园和杏林国际养生度假村休闲度假、云烟影响科技园区科普体验为主的生态农业旅游,以锦苑、新和、棕榈等为主的特色种养殖业,以生物技术为主导产业,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横向壮大产业规模,构建强势、高效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3.2.3 着力提升经济效益。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创新为动力、生态为特色,发挥园区现代农业产业聚集优势,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以园区产业、劳动力、乡土品牌、营销、生产空间的支撑作用。加快农产品信息交易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仓储物流渠道,拓展原材料市场和销售市场,促进投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和品牌竞争力。

3.3 整合优势资源,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以科学合理的园区规划为先导,以基础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政策指导、布局引导、特导和刚性约束的建设模式,进一步完善水、电、路、通信、绿化等生产性设施;同时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逐步开展园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3.4 推进重点,统筹全面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发展的总体要求。

以招商引资为最现实的举措。进行重点招商、行业招商、以商招商,拓展招商思路、转变招商策略,提升招商层次,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扩大项目建设增量。

以招商项目落地为最具体的抓手。着力破解项目规划、审批、和用地3大难题,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推动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

第4篇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8家,其中省级12家,国家级1家。以农事企业为龙头,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围绕杂粮、马铃薯、畜产品、木材、特色农产品等特色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了杂粮、马铃薯、畜产品、木材加工及中药材、甜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链。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52.91亿元,预计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二、存在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扶持力度不足。目前我县还没有关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专项规划,尤其缺少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等专项政策,急需加以解决。

(二)科技含量底、精深加工不够。我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层次较低,精深加工企业较少,省级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部分企业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生产设备陈旧、工艺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甚至一些传统加工企业,只是小作坊式加工,限制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无法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链条延长后继乏力。制约了我县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融资渠道不畅,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属于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企业原料收购资金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要多筹集大量资金和承担高额利息。而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流动资金不足,急需资金周转。由于银行贷款“门槛”抬高,加之企业自身担保能力不足,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较难得到贷款支持,资金匮乏矛盾比较突出。

三、下步打算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主攻方向。

根据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制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杂粮精深加工;着力发展设施果蔬农产品加工,重点推进猪牛羊驴禽产品精深加工;巩固发展传统向日葵、甜菜、马铃薯、中药材、南国梨、沙棘等特色产品的深加工。

(二)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推进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打造强势主体。

第5篇

关键词:物流;资源;气候

1 成立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农特产品物产资源丰富,而资源配置效应欠佳。

张家口市地处燕山山脉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段,地势起伏,地貌复杂,不同区位和不同气候造就了不同的特产资源。辽阔的坝上,是避暑旅游胜地,又是绿色无公害错季菜天然园区。如今的莜麦、土豆和羊肉成为坝上四县的“新三宝”,尚义的“尚亿”牌口蘑以国优产品,胜似野生口蘑,为“草原明珠”的盛誉增添了光环。富饶的坝下,有久负盛名的宣化马奶葡萄,蔚县的杏扁、杏仁等等。

全市不同区域的不同特产,在国内同一产品中独树一帜,有的是传统的宫廷贡品。但当山东的大葱、大蒜在全球炒得火热之际,而我们的特产却默默无闻。主要原因:一是交易者知识是有限的;二是搜寻信息要花费成本;三是信息的优势方对信息的垄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扭曲或不能合理决策,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许多成功的经验证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依法完善信息宣传法制和规范其行为;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引导创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在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上进行深刻的变革,这是成立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

1.2 从北京市场看张家口市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的潜力。

仅以北京大钟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例,这是北京最大的“菜篮子”市场。它辐射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近600个县(市),货源广、货量大、集散快、竞争程度高。有一项调查显示,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供应量逐年增加,而各品种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反映出社会需求总量与蔬菜总供给的持续增长,出现了市场供应量与价格成正比的趋势。在了解北京市场需求潜力的信息流中,同时看到张家口市地处北京北缘。这种地域资源,具有融入“大北京”经济圈的条件和优势,这为特定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乘势而上,加速全市资源的综合开发中,顺应物流大发展的趋势,组建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2 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发展模式及经验。

美日两国是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两国的物流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2.1 多渠道、多形式的物流结构

一是企业自有型配送中心。二是合作型配送中心,由数家合作管理。三是公用型配送中心,面向社会所有物流单位提供服务。四是合同型配送中心,即通过签订合同,为客户提供长期服务。五是集约化配送中心,它不仅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还提供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

2.2 现代化的物流技术

物流企业凭借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了发达的物流信息系统,使物流系统与之实行联动。

2.3 建设大型物流基地和物流设施

使之成为支撑整个物流网络的终点,实现运输、仓储、装卸、包装、分拣等物流系统的现代化。

2.4 健全的物流管理体制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物流,注意在宏观上为物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物流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和物流主管部门、货主企业和运输部门共同建立健全了一套物流管理体制。

在物流全球化的今天,概括美国和日本物流业成功的经验为:灵活的市场机制,可靠的运输体系,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政府高效的物流宏观调控与管理。

3 组建配送中心的前期基础工作

要做优做强物流配送中心,应着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3.1 做优外部发展空间

3.1.1 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引导规范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对物流理论的宣传引导,普及现代物流知识。二是制定规划,把全市物流产业规划、物流设施的布局和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制定激励政策,包括用地、贷款、租费、工商管理等方面,通过政策倾斜,促进农产品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3.1.2 必须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基础信息平台,是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载体。一是整合运输网络,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和合作,发展多式联运,畅通渠道。二是进一步发展综合通信网络,加快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信息化进程,以互联网为依托,专业化物流信息网络为支撑,构筑物流信息平台。

3.1.3 要发展高水平的物流载体

要规划建设几个综合性物流园区,将物流园区列入促进经济高效运行的重点设施和开发实验区,吸引大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咨询服务企业进驻,互相促进,集约化发展,使园区成为我市物流枢纽。

3.2 做强中心自身素质,发挥整合优势

3.2.1 要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物流技术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完善的物流管理软件系统,实现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

3.2.2 要大力推进物流业的标准化进程

尤其在起步阶段,更要注重物流的标准化,它可以为物流企业之间进行整合合作减轻技术上的障碍。

3.2.3 要大力培养和使用物流专业人才

发展人才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逐步培养一支高水准的物流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社团组织或知名物流企业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并对目前具有物流雏形企业进行试点培养。

3.2.4 起步组建配送中心工作

鉴于我市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广大农户尚未融入专业合作化组织,因而起步组建工作应由政府引导组织,由政府职能部门市农业局牵头,市农口部门协助,从人才市场和有关企业选拔胜任配送中心各机构的人员,并由政府协调解决必要的启动资金。

启动后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应成为地方对外经济活动的“龙头”组织,在众多企业的联合和连锁经营中,实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市场空间资源均衡共享,互相协调,以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求得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周建勤,鞠颂东.区域物流规划中的农业与农村物流问题探讨[J].物流技术,2007(2).

第6篇

关键词:湖南县域经济;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27-1

1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湖南省县域经济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实力不强,发展比较滞后。产业发展慢,水平低,是制约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1.1 县域经济总量明显不足

据统计,2010年,湖南省县域经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0450.0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5.7%,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但湖南省县域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3%以上。两相比较,说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处于上升态势,但速度缓慢,且县域经济总明显不足。这种巨大的差距值得各级领导反思和研究。

1.2 县域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大,产业层次低

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与弱质产业。目前,农业仍然是湖南省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同时,县域经济中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县域经济总体上产业层次偏低。湖南省农业发展存着发展水平不高、生产方式仍比较落后、规模效益低、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县域经济基础不牢,制约了发展潜力。

2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经济发展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

从全省来看,县域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往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很低,“三农”问题突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机制制度等软环境水平较低,对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及强农惠农政策的掌握和实施存在缺陷,企业负担较重。因此,各级部门在支持农村、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力度不足。

2.2 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距大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环长株潭(3+5)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湘西地区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但是,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的发展极不平衡,人均资源相对较少,能源日见紧张稀缺,资源环境消耗较大,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瓶颈制约与传统发展模式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2.3 认识不够,观念不新,制度不完善

各级领导干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它作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情来抓;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措施不力;广大干部群众头脑中还没有完全树立“跳出农字抓农业”的大农业观念,没有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明确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从而导致支柱不强,加工不深,效益不高,二三产业发展不快。

3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是中部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对县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强调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县域经济。结合湖南省实际,必须把建设、发展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工作、关键环节和根本措施来抓。

3.1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首先,针对某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少的实际,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推进短期内保农业丰收、长期内可持续发展。在资金来源上,要坚持农村投融资体系的深化改革,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入齐上,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

其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做好良种引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委托、定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劳务输出。

3.2 提高认识,坚持人才兴业

应大力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可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工程,提高农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建设,增强农村干部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大局掌控能力和细节实施能力。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结合“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大型公益事业,根据本地区实际,增加对农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推动农民创业培训项目的进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各行业、各层次的培训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4 总结

县域经济一方面承载着农村发展的重担,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城市经济的冲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全面协调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使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从而带动整体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小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2,(10).

[2] 武力.中国经济发展史[J].中国经济出版,1999.

[3] 周符波.县域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J].信息导刊,2004,(14).

[4] 宋洪远.进一步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J].农业部农业经济探究中心.2008.

[5] 邱志忠.湖南县域经济与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6] 陈耀邦.何康.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村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

一、构建县域产业体系

当下,县域经济发展要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运行规律,并且实现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一是要依托当前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制造业产业链的专业化和服务化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行业以及运输物流行业等,不断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加强新兴产业的培育。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为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农业、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地域特色明显、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经济效益显著的区域主导产业, 从而让当地特色竞争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对落后产能,要不断加大淘汰力度,对过剩产能要加快化解,对传统产业要进行改造和提升,尤其是潜力突出的产业,要重点将其培育成县域主导产业。二是要重点发展县域服务业,充分发挥当地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将县域信息、文化、生活等行业的潜力深入挖掘出来,从而推动服务经济发展,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不断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紧密围绕当地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重视各种新型制造模式的发展,全面推进县域科技创新,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发展,从而使县域经济发展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并不断发展壮大。

二、加快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要努力促进产城融合,结合当地有利地县域环境资源条件,使得当地人口、产业和空间城镇化的共同发展,促进城镇化和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以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县域人口集聚程度、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二是要促进县域城镇承载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充分依托已有县城和资源配置优越的建制镇的现有优势,根据当地实际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当地乡镇村体系布局更趋合理性,深入到县域城镇居民中间,了解他们所关心的衣食住行、教育以及医疗等需求,加快当地基础设施完善,实现当地产业、要素和资源配置的有机衔接,使城镇功能得以优化,促进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得当地城市发展品质的有效提升。三是要加快城镇化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产权制度完善,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并且还要不断建立健全征地补偿制度,从而有利于人口公共服务共享机制的形成。

三、 促进县域经济绿色转型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减速转型期,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诸多实践已经表明,如果一个地区生态资源优势越优越,其发展前途更加长远,发展后劲更为充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地区生态环境优越,那么在吸引投资创业时将会获得更大优势,不仅如此,在广纳优秀人才方面以及促进生产要素融合方面空间更为广阔。为了能够引领经济新常态,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就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保护绿水青山,就是获得金山银山的思想, 从而使生态环保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倡导低碳排放,拉动经济增长,并逐步在全县形成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氛围,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环保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显著,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自身优势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创造绿色财富,带来巨大生态福利,从而有助于获得生态竞争优势的形成。另外,为了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还要大力推进县域投融资模式创新,依托城市都市群的有利优势,促进县域协同发展,这样就能让县域改革红利得以充分释放。

四、学会适应新常态

首先,应当加强区域合作,这是当下经济新常态大环境下经济联动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常态下,国内外形势变化明显,县域领导者应当把县域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深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加快改革创新,从而打破地区封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对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其次,应当加快产业升级。在第一产业方面,加强农业谋划,树立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使农业抗风险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这样就能有效促进整体经济效益提升。在第二产业方面,尽管近些年来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年下降,但是仍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把发展新型工业作为强县富民工作的着眼点,不断把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提高经济存量。同时还要重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缓解县域就业压力,使生活性产品更加丰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高,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

最后,要注重法治体系建设。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在逐渐加快,对于县域而言,要想与全国实现同步发展,改革和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又需要应对各种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在县域工作全局中,加快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就更加突出,更加有必要发挥法治建设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还要加快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要紧密围绕民生建设、推动产业升级、注重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有针对地加快法治建设,在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同时使法治保障更加强而有利,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灵华. 经济新常态下长沙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5(3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