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4 14:51:00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教育的本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体育教育主要是指学校体育教育活动而言的,其相对于社会体育系统,随着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学校体育事业和社会体育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有效探寻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
一、 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
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是其区别于其他体育形态的根本特征所在,是由学校体育教育自身质的规定性,其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校体育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学校体育教育区别于社会教育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是其以在校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说社会体育的本质特点是竞技性和娱乐性,那么学校体育的本质特点则是基础性和发展性,其通过发展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锻炼身心,发展身心而实现其全面发展。
(二) 学校体育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是以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教育为纲的,体育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如德育、智育、美育及综合实践活动一起,共同担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的职责,可见,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身体锻炼和提高,更是蕴含和包含有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因素,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 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体质,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校体育教育主要通过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体育锻炼的知识,提高其进行身体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下,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育有所忽视,造成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大面积下滑,重新认识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及重要意义,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有着更为现实的重要意义。
二、 学校体育教育的教育价值
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做好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其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使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一般来说,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在日常体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另一方面是通过倾听和学习别人或者从书本上获取。当前由于应试教育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技体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使得不少学生养成了错误的体育价值观,把体育锻炼当做个人进入好学校或者赚钱、发家致富的途径,而忽视了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上的本质功能,部分学校对于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认识也存在偏差,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学生养成不良的体育观念和价值观,因此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应着重从加快体育教育者体育观念的普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充分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价值观的普及和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实际的体育学习过程中纠正错误的体育价值观念,养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二) 使学生养成自觉的自我锻炼的习惯。大量教育实验证明,经常进行自觉的体育锻炼的人,在心理素质、个性、敏捷性等方面的水平要远高于那些不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个人,养成自觉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学校体育教育的教育价值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大围墙之内,还应通过积极走出学校围墙的 “桎梏”,在日常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着力使学生养成自觉的体育锻炼和意识和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体育教育的教育价值应具有鲜明的滞后性和延时性,以影响学生的终身健康为重要目标。教师可以在日常体育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通过名人、模范人物的事例等措施,激发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意识,改革体育教育模式,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其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发展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爱好和专长。学生体育爱好的形成和在此基础上培养一定的体育专长,是学生独立个性的典型表现之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并不一定要求他们发展一定的体育特长,而是要着力他们对于某些体育项目的深切的爱好和兴趣,使之成为陪伴学生一生的爱好,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生活和工作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发现具有某一运动天赋的学生,在形成爱好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体育专长,为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培养一部分学生的体育专长,对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全面健身运动等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大有裨益,衡量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准,就是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体育爱好和兴趣,成为有效推进和普及体育运动的中坚力量,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应有职责,学校体育教育要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应有的担当,发挥积极作用。
三、 总结
总之,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及内在价值的是方面的,学校体育教育要从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的高度去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卓有成效地通过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特长等方面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配合好学校德育、智育、美育以及综合实践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
摘 要 体育是人类以自身为对象,通过身体活动为手段和方法,“育体”“健心”“超越自我展现美”的教育。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会、家庭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良好的和不良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 教育
体育是以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正确地阐明各种体育关系,研究体育矛盾,并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体育概念本质的总的指导方法,离开它就不可能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体育是以宽厚的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体育不同于自然,它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体育产生于实践,其前进和发展于是由人的现实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所推动的。人是体育的主体。体育作为人所创造的存在物,同其他物质客观相比,于人有更本质,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体育不能仅仅客体的理解,还应该作主体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体育的深刻本质,建立起对人类体育的前途和命运高度负责的,能够指导人类体育健康发展的体育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体育的本质
体育与人的关系是揭示体育本质的关键。由于多年体育学科呈现分化与整合严重失衡的发展取向,因此以往对体育与人之关系的探讨多是局限在具体分支学科中来进行的,比如,当身份是学生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体质,掌握三基”;当身份是运动员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变了“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而当作对象是普通群众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又变成“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了。这种归类研究的方法,突出了人这个矛盾统一体相对立的一面,而忽视了相统一的一面,即不管以什么样身份出现的人,都必将统一于人的“自然存在的生物个体”之中。忽视统一性不仅会使研究本身带形而上学的色彩,而且也会损害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目前,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很难在理论层面达到和谐统一,个中原因,也与这种各自为政的研究取向有关。因此,当探讨体育与人的关系时,必须注意不能把这里的“体育”和“人”置换成某一专门领域的体育和具体特征类别的人,而必须是在他们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类研究才会有积极意义。
二、体育的教育性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有一个演化过程。概括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这一阶段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的特点是:第一,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第二,从教育学、生物学视角研究体育概念;第三,将体育分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当时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体育的定义中涉及“人”的问题在整体上不够;二是研究的角度整体上缺少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我国体育概念已经确立,包括体育(狭义的)、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第二,体育概念的内涵扩大。第三,把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及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第四,在体育概念的研究中非常可喜的是重视了体育的主题—人的问题。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确立了人的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一是即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二是注重人健康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体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体育功能和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人们认识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的智力开发,情绪调节,意志力等心里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体育的认识也由原先单纯的生物学的“身体教育”的观点。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脱离了教育就不能成立体育脱离了身体活动也不能成立,所以,“教育性”和“身体活动性”是构成体育的两个不可却少的本质属性。
三、基础学科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体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学问。它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的,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方法论的,是以解剖学、力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学科的。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内容,而且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好,而技术动作差,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解剖学和力学来改进技术动作,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的;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好,技术动作也正确,但就是不敢过器材,那么我们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学科作为教学依据,对学生的教育会变得空洞而乏力,更谈不上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中了。
四、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的教学,它与其它各科之间的差异要比其它各文化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更明显更深刻。体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动态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特点。动态性既指学生观察、思考的智力活动,又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器材、学生与器材的互动实践性,它能够让学生的身心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进行全面刺激,能够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既具体又实际,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思想上受到启迪,关键是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还能把这种好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结合起来,加深了记忆。开放性既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的内堂教学而言,又指外界环境的干扰、多变和复杂性,这表明了体育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起来的难度较大,但这也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时机。总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这些特点,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搞得有声有色,使我们学生在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也获得健康心理。
五、课堂类型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和丰富内容
体育教学分内堂理论和外堂实践两大部分。内堂部分主要涉及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有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尊重他人,公平竞争的意识。外堂部分主要指室外进行的身体练习课,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都可作为德育教育的实践素材。
六、教学时间的长期性是强化德育教育的保障
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教育的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教育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信息减少或被淡化,而体育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的长期性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体育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受体育教育,并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说,从人生的启蒙教育,一直到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体育教学始终在发挥作用。这种教学的长期性也增加了相关信息和其它信息结合运用的机会,使得德育教育内容有可能变得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也对人生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身体活动自然地和谐地统一起来,无疑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把培养学生的德育行为和体育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并使学生的德育行为在活动中直接受到实践和检验,其优势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付前勇.学校体育教学与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一、体育的本质内容
体育的本质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国民体质为目的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现象。体育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现象中的国民群体,是一种普及化的社会行为与现象,它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体质强弱与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其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增进人民的健康。
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弊端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时间里,有没有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功能?从高校体育的健康教育、文化教育、终身教育等几方面分析,体育教育的多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而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所造成的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滞后正是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1.健康教育功能不足。从体育教育的本质出发,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注重体育教学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选用体育课程内容时应考虑的首要因素。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2.文化教育功能缺失。从体育教育的内涵分析,体育文化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传递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忽视、甚至排斥体育文化教育的体育教学无论从教育或学习的意义讲都是不完整的。缺少文化教育的体育教育不仅不能使学生对体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认识,相反加大了他们步入体育理论和实践的误区的可能性。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对体育文化教育的关注是不够的,据粗略统计,普通高校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有意识将体育文化相关内容纳入课程内容体系的学校数量不足三成。
(二)造成这种弊端的原因
1.教学目标设置运动智能。首先,侧重于考试,每年都设置“达标”考试,每节课都以提高“达标”成绩为主要目标;其次,以学生能否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其他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2.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只以教学大纲为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标准和要求,往往只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略体育文化和保健常识的教学。所学内容、形式单调,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不灵活,忽视学生的个性。传统的学校体育强调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强制性的让学生掌握技能,忽视学生创造性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4.体育教学评价片面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仅重视技术评价和结果评价,而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认可和鼓励,从而弱化了激励作用,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人本中心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一项内容、一个环节,它决不仅仅是动作技术的学习,而是通过运动技术学习而达到学生身心完善发展。所以,高校体育教育要以人为中心,而不能以运动为中心,每个学生具有各自的存在模式,对于体育的感受不尽相同。为此,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自觉的主体性,在运动中体验人的价值。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体育本质作如下断定:体育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创建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它存在于每一个特定时代或特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之中,随着人类社会中需求的改变而调整本身的内容和结构,改造着自身的功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符合体育的本质内容,体育课程的内容以体现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以最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归宿。
参考文献:
[1] 张细谦.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J].体育与科学.2007(02).
[2] 任秀红,杨晓景.浅析体育的本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3).
1.1体育教育注重生命体的复杂性
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有利于被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享受成长过程[5]。体育教育的生命本质特点要求体育教育具备真实和意会的学习历程,它注重并尊重个体的特征与复杂性发展。
1.1.1改善特殊人群的生命关怀缺失现象范围广泛的学生生命个体在生理或心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如何满足每个个体的个性特点发展是体育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6]。特殊人群是指天生或后天形成生理性缺陷,导致不能进行正常训练与学习的学生。一些学校往往忽略这部分学生,未能安排合理的体育课程,阻碍了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应该针对这一特殊人群开设新型的体育保健和康复训练课程,以充分弥补这些学生的生命关怀缺失。
1.1.2体育教育应倡导生命的个性化教育体育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而逐渐转向注重个性化生命教育的方式,传统单一的教育手段已无法满足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需求[7]。然而,体育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个体的独特性发展,能充分释放生命的潜力,获得足够的动力和激情,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尽显人文主义精神与科学发展主义精神的完美融合。体育的生命教育本质观念注重并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多元、拓展生命体验的学习环境。体育教育的教育对象是活力充沛的大学生,是具备科学知识、天然禀赋、运动能力等素质的生命体,体育教育要面对全部学生,依照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确定相适应的教育目标,从而实现学生的最优化发展。评价体系帮助教师确定更为正确的教学模式,评价内容丰富,包括:个体的身体素质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评价标准则包括适应普通情况下的一般标准和针对特殊人群的纵向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则有学生间、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互相配合等方式。这个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首先,通过诊断性评价方式,发现并掌握学生的基本状况和学习能力,总结学生的弱点和强点,分析并提出最为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可以依据学生的体能和技术等素质的差异开展分层教学;依据学生的不同体育爱好特点,开展教学选修课模式。再次,在学习过程中,采取过程性学习评价手段,不断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扰,及时改进学生的反馈信息,逐步完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的最优化教学模式。最后,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最终的总结性评价,其中评价标准不能一成不变,否则,评价结果将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失去评价最初的科学性和激励价值。
1.2体育教育要注重个体的自主能动性
生命的体育教育过程需要得到多方面、和谐的因素作为基础,而且还要尊重生命体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力。自主能动性是指个体在自我内心思想的动态支配下由自身来完成的需求和自由,这表明了主体的自我实现意识和自由,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保障个体本身能够自由地把握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并发挥自己的才能。人的创造性是体现个体超越现实的积极表现,人们在不断地发展中通过创新意识逐步改善和摒弃自身的缺陷,这是人类最大的发展驱动力。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与创造性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以上情况皆可证实,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性,并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支持、指引、深化学生的选择意义和对自身的使命感,使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充分认可,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在程度较好的学生中采取“三自主”教学方式,并安排难度较高的编排和创新学习方式。这些自主型的培养方式,可帮助学生强化自主选择、占据主导、自由思考的学习方式,实现体育教育的探索教学过程。
1.3体育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从哲学的发展理论观点出发,人的生命处于不完善而不断追求完善的体验过程之中,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精神和身体的构建。体育教育不是一潭死水式的静态过程,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不仅应规划好教育目标和内容,更要观察和留意个体的现实收获与感受,关注当下受教育者的真实反应才能创立体育中的生命教育。体验过程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真正意识到人文价值的关键,体育教育课程的安排与教学活动的组织都是为了促进和唤醒学生体验生命的动力源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体会人文与科学知识,努力超越自我,切实感受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体育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精神和灵魂,能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有所震撼和领悟,否则,教育的本质目标则不能实现。体育教育是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性发展、尊重个体意愿、满足学习需要,彰显因材施教的特色教育,从而发挥学生的内在天赋和后天能力。如:在竞赛训练以及体育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和唤醒学生团结互助、尊重关爱他人的意识,在激烈的比赛中能够体会失败与成功带来的生命体验。
2体育教育中生命化的体现
体育教育的生命教育体现应融合在体育课程、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在具有体育生命本质的教育课程理念和指导思想下开展活动,然后在生命化的体育教师引领下,开设具有生命意义的体育课程。
2.1具有体现生命本质的体育课程理念
2.1.1体育课程理念向“生命为本”升华体育教育的生命本质的课程理念的实质是要求培养出全能的和谐生命,这就需要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指导理念逐步升华为“生命为本”的理念。“生命为本”的课程理念是指在遵循个体生命自然本性的发展规律下,引导并帮助学生实现生命体的最优化,健全学生爱护生命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命体内涵。理念的贯彻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生命,在敬畏生命的同时感受生命的美丽[8]。该教育理念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者完美结合,与生命本身发展的规律相适应,为生命的自由生长和完善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和环境。该理念的提出为体育教育的“全人”宗旨培养目标奠定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也是体育活动生命特征的体现,这也是体育课程的生命价值体现。体育课程理念的升华与传统体育课程的差异性较大,转变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将生命教育目标融入课程教育目标中;②教学内容注重生命本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③运用一切教学资源和设备,将学生的体育知识体系、技能素质与生命自然状态相结合,实现体育课程的科学和生命价值的最优化;④将生命教育思想贯穿到教师与学生评价当中。在教师评价中,将生命教育目标的完成、尊重生命自由发展的要素纳入评价指标;在学生评价中,要将学生的生命观和态度纳入评价指标中,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
2.1.2生命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发展路径体育教育的生命意义的实现,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入生命化的教育目标和模式,并在生命教育中不断融合心理、生理、社会、健康、损伤、安全、营养等元素,将诸多领域的科学和人文知识与体育教育相糅合[9]。这一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①在体育训练活动中,强化学生体育促进健康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②在营养与损伤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营养、安全与生命的紧密联系;③准确观察并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佳教育目标和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内隐为自身的坚强品质,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④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教师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对消极学生进行开导,使之意识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学会适应社会。
2.2具有具备生命化指引能力的教师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和组织者的角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对教育效果影响较大,生命教育需要有生命化的教师来组织和管理[10]。生命化的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教师道德、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对生命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能够建构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和模式等。生命化的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唤醒学生体验生命与健康的指引者,更是帮助学生实现生命与体育实践的鼓励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索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生命化的体育教师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教师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培养出不断超越自身健康体魄和灵魂的现代化建设者。
2.3具有具备生命意义的体育课堂
教育是个人与社会不断建构的必需过程,体育课堂具有较大的生命活力,它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体育教育的生命本质会在体育课堂各个环节中有所体现,课堂应该在生命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挖掘个体智慧和潜力,尊重个体的内心世界,促进生命的发展和完善。
摘 要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认知、身体练习、情感、交往活动。探讨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规律与特点,其研究目的是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现代教学思想。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本质 规律 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体育教学是教学的下位概念,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对于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界定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体育教学的教育性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按照教育方针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使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保健知识与技术、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每一项活动,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规则要求、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动作技术,以及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等,这些是构成体育环境的基本因素。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进行学习、锻炼或参加比赛,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同时,体育环境还包括教师使用的教材、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校传统和班级风气等,这些都会有力地吸引、熏陶、感染和教育学生;提供了许多学生乐于自愿接受,更多情况下是不知不觉接受、有利于个性品质形成的机会和情景,并可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去,以收体育之效[1]。
2.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很容易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点,从而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主要包括: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和意识,培养竞争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培养坚忍不拔、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意志品质,以及心情开朗和愉快活泼的良好性格。
(二)体育教学的双边性
体育教学是指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气氛的调控直接影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直接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措施教学,需要教师及时了解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很好地随机对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和控制[2]。因此,教师根据课的内容,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积极、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所以,体育教学是以体育教学内容为中介,以学生身体参与,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双边活动。
(三)体育教学的复杂性
1.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性:构成体育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虽然具有不同作用,但它们都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缺一不可,系统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
2.体育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在外部,体育教学与严密的教学大纲或计划相联结,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在内部由特定的教材,方法与人构成,以保证教学的适应性。体育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和户外进行,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大,时控因素多[3]。同时,课堂内外的各种因素还保持着各种互动关系。各种因素都在彼此的互动中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
3.体育教学系统的生成性:体育教学是围绕人展开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处于不断的演化和创作中。教学中的师生都是生成中人,即双方的生理、心理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尤其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是体育教学所独有的特点。
二、体育教学的规律
(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体育教学中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都必须从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承受着不同强度和程度的负荷,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变化,同时,学生有着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对学生身心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断提高。
(二)要遵循感知、思维和实践结合规律
体育课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身体练习,耳、眼和机体等感官直接感知动作,大脑积极思考如何行动,机体协调做动作,其中,直接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核心,实践是归宿。这三个环节是紧密结合的,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影响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此,这也是体育课必须遵循的。
(三)要遵循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用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只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生成问题,在相互交流中解决问题,在自我反思中拓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在教学过程更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教学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由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用的转化过程,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所在[4]。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及其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只有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努力积极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体育课教学还应遵循其它学科所揭示的有关规律
例如:运动生理学所阐明的人体工作能力变化的规律是逐渐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水平后,保持一段时间,再逐渐下降,达到或接近开始时的水平。所以体育课开始时要做准备活动,然后再进行强度更大的练习,下课前做放松活动。这种安排与人体工作能力变化规律是一致的,也是不应当违反的;运动心理学所揭示的动作技能形成为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的规律,是体育课应遵循的又一条规律。
三、体育教学的特点
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第二版《学校体育学》中指出,体育实践课堂教学在以下诸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4]。以上观点各有侧重,我们从中归纳出体育教学的几个特点:
(一)身体练习为主
身体练习是体育课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体育实践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体育实践课教学则是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
(二)学生承受事宜的生理负荷
体育实践课教学,由于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人体器官系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因此而产生身体疲劳,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这一点也是体育实践课教学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生物学依据,也是体育实践课教学所独有的特点。
(三)教学组织多变与复杂
体育实践课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进行,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大,施控的因素多。体育教学依据季节、气候、学生性别、体育基础、身体素质、教学内容、器材设备等因素的不同情况来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身体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四)社会交往性
体育实践课教学多采用分组进行,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多是以集体的方式完成。如球类的技战术、田径接力跑、武术的攻防技术等,即使是个人技术的学习,也离不开相互间的观察、纠正、保护与帮助。至于各种教学比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往则更多。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学生所处的角色和地位随时都发生变化,这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频繁而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亚芹.浅谈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 杨华.论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0(1).
关键词: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的素质既包含了先天性的自然特点,又包含了后天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品质,而在后天形成的社会本质才是作为社会上的人的属性中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当我们从教育的观点来考虑人的素质时候,应该将人的自然本质跟社会本质结合在一起,侧重于人的社会本质[1]。根据这种特点,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来让人的天赋条件充分发展,以将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综合提高,让人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跟应试教育比起来,素质教育更加能够符合教育规律,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以应考为目的,因此,其衡量教育质量的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和升学率,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和共性,而对学生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都不够重视,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通常缺乏鲜明的个性以及创造性,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比较注重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它的特点是具有全面性、主体行、开放性以及发展性等特点。
二、学校体育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时代对于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教育要围绕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相协调的展开进行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塑造学生个性品格,并且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以及基本技能,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课堂常规教育要有严格的要求,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在展开各种体育游戏竞赛活动的时候,利用学生对规则的学习与理解,培养他们遵纪守法,也提高他们对是非辨别的能力。根据教材的各种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意志品质。陈嘉庚曾说过:“体育运动,为教育中一重要之科学,虽主旨在训练、健身,然对于道德精神关系更为密切,若注重体育而忘道德之现象,深可慨叹者也。”在进行户外体育活动的时候,在期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常会比在上理论课中空洞的说教更有感染力。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也是一种能力,未来的社会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调配合,在体育教学当中,首先是要将老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和主动的参与意识[2]。此外,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学生跟学生之间,个体跟集体或者小集体之间的关系,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摆正自己的个人位置,妥善处理好自己跟他人或集体之间的关系,增强团队意识。
三、体育教育中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内容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学校体育用它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进取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球类、体操、游戏等项目,在集体的注视下需要完成个人练习或者整体练习;各类的体育竞赛与体育表演或技评等等,都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竞赛在体育运动中是一个很显著的特点,运动者都有一种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也就是求胜心切[2]。为了胜利,他们必须要不断开发跟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和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跟行为,可以让他们慢慢形成准备与乐意接受未来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所以,在体育课中通过开展各式体育竞赛活动可以较好的动员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竞赛或者练习当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以及进取精神。
(前后衔接逻辑不好)
(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也能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调制在最佳状态。
1、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当中,学生如果说要达到某一身体活动目标,不但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长跑项目,除了要有比较好的耐力素质以外,还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去坚持,要不然也无法取得好成绩,或者有可能都完成不了[3]。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不但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品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实践活动,在动作技能的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端庄稳健的姿势、准确流畅的示范都可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视觉,从而引起学生的赞叹和羡慕,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力与美的和谐统一。如:健美操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节奏感以及韵律感,具有很强烈的激励性,可以比较直接地将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体现出来。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可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会愈加激烈。因此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正是为了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做好心理准备。体育竞赛中的优胜劣汰、能力之上的竞技法直接、生动形象的将这种竞争意识体现出来。体育竞争中,当然是有胜利也有失败,对学生的胜负观就显得尤其重要,在竞争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可以正确的对待学习以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失败挫折。
(三)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教法手段,各种技术练习与队列练习,各种体育表演与竞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能让学生受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熏陶,并从中获得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美和健康的审美观念的情感,提高学生创造美,鉴赏美和表演美的能力,让学生变得更加自爱、自尊、自信、自强。
1、培养审美意识
体育教学不但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学生在学习动作技术的时候从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的时候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将美蕴藏在动作当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切身体验动作美和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培养艺术才能
通过对体育课选修的方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让学生从当中去领会自己所喜爱的项目当中的艺术内涵,并从中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特长。
参考文献
[1] 润丁丁. 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讨[J]. 改革与开放. 2010(04)
[2] 何全. 中学体育与素质教育[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S2)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培养;教育;策略
体育教育中的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是将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团队意识教育等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体育教育能让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落脚于实践,在实际体验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实施素质教育策略。
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之必要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能综合素质人才的责任。体育教育的目标在于:在有效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更好的从事学习、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
1.素质教育之本质。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言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重视人的内在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提高受教育者能力、个性、身心等方面发展的目标。应试教育往往强调“以书本为纲,以分数为纲”,重视将学生的思想统一起来,以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这样的教育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在现实社会中“书呆子型”学生也很难适应、立足。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也正是看中了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而体育教育在消除这些问题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为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展示其才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顽强、进取精神,促进学生的身体与身心健康发展。
2.社会发展之要求。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刺激着文化、理念、生存环境等内容的高速变化。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不仅仅需要的是“生存技术”,还需要社会所要求的各项基本素质。这里面包括:交际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在挫折面前的“抗打压”能力,在成功面前的不断进取能力。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一种“身体力行”体验式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的。这就决定了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彰显了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体育教育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身体锻炼为表现,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强调了育体与育人的一致性。
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实施之策略
1.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来源于医学领域,指的是对那些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他们走出阴影,重新面对社会。这里的心理干预针对的是对那些不爱运动、害怕活动、性格孤僻、喜欢独处、远离集体、不与人交流的学生。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当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障碍,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往往沉溺于网络世界,极少有人主动地面对现实社会。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的时候,传统的说教往往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叛逆情绪。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走近他们、接触他们、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2.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魄的体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能够具有立足于社会的综合性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用自己高尚的师德,高超的体育技能去“征服”学生,让他们从心底由衷的敬服。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的舞台,训练学生的思想道德。例如利用长跑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利用群体运动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队列练习训练学生的责任感。
3.有效实施拓展教育
实施拓展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开展此项活动。起源于国外的拓展训练具有投入为先、挑战自我、熔炼团队、高峰体验、自我教育等特点。它很好的将趣味活动、情感教育、心理素质考验、团队协作、抗压力感、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内容融合到了一起。通过活动,让参训者在自我潜能挖掘、自信心增强、自我形象改变、团队意识提升、抗压能力增强等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拓展教育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感受式活动,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说教,它能让受训者有真切的感受。因此,我们在体育教育中可以引入诸如雷区取水、无敌风火轮、信任背摔、空中断桥、孤岛求生等活动,在激起学生活动兴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陆五生.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