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4 14:50:59
序论:在您撰写对智能建筑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当前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晶。通过对智能建筑的网络布线、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以及电子技术在建筑智能领域的应用等问题进行分析,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智能建筑产业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诞生,且迅速发展起来的。涉及的专业领域广,新的弱电系统不断地加盟到智能建筑技术领域。智能建筑需要不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除了建设单位和设计师外,还需要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及电气技术等的众多专家们一起密切合作才能得以实现。
一、网络与布线
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其优越性是传统布线系统无法比拟的。主要体现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开放性——向所有的通信协议开放;灵活性——设备的开通更改只需增加设备和跳线管理;可靠性——器件通过ISO等组织认证,星形拓朴结构使得一条线路故障不会影响其它线路的正常运行;先进性——采用最新通信标准的5类、超5类、6类双绞线或光纤,实时传输多路多媒体信号;经济适用性——将分散线缆综合到统一标准布线系统中。从网络架构上分,网络可划分为控制网、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市网。TCP/IP协议使得局域网和广域网间实现了无缝连接。城市网是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数据网,介于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是把多个局域网互相连起来,构成覆盖范围更大,支持高速传输和综合业务,适合城市范围使用的计算机网络。
二、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我国智能建筑缺少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施工和验收标准。现有的智能建筑施工验收标准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 50312-2000)、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智能建筑评估标准》、新疆工程建设标准《综合布线施工验收标准》等。这些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对智能建筑的施工、验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缺少智能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计算机房等施工验收的标准和规范。现行的标准和规范针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建筑的可操作性还有些欠缺,这给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施工和验收带来了较多的难点。
2.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建筑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再由集成商进行多次的深化设计并交设计总承包单位审查方可招标施工。这是因为设计院熟悉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设计中始终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设计院掌握设计程序和全过程,与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业主沟通较为容易,与各专业也可密切配合,同时设计院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环境。
由于建设单位并不完全了解智能建筑的内涵,如系统多、复杂、施工周期长、设备和线缆的性能参差不齐多,也不完全了解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性、综合性和技术难度大等特点,故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大多数是单独招标、独立签约,中标后集成商自行采购、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自行约束,这种智能建筑将给今后弱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带来极大的后患。
三、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因此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存在。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和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防谐波技术、抗干扰技术、屏蔽技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诸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有奏效。
下面列举的我实际工作的案例就能验证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1.案例1:某智能建筑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保安系统对整个建筑物内外现场实况进行监视。
该系统设备的选型:摄像机为日本松下产品,云台、防护罩、及光端传输设备数据接品选用某知名公司产品。
该系统开通后,光发射机的光端数据接口RS422、室外摄像机的防护罩配置的温度继电器、冷却风扇、电加热器、雨刷器经常被无故烧毁,更换和维护工作量很大,设备工作极不稳定,用户意见很大,集成商也很头疼。经分析是光发射机的AC220V电源质量存在问题,尽管选用了高精度稳压电源也还是承受不了瞬流(包括电涌)的冲击。瞬流可以损坏任何一种电器,何况耐受电压很低的电子和微电子设备呢?摄像机因距大楼较远无法保证AC220V专用线供电。前端机电源就近接在30KW直流电磁铁的配电线路上,该线路上的瞬流和电涌从发生到消失的过程极快,属于微秒到皮秒级,其电压幅值可高出工作电压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
2.案例2:电子计算机中心的接地装置不但要满足人身安全的要求,还应满足电子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网络系统设备安全要求。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计算机、数字化设备等,除产品系列的不同外,高层、超高层建筑由于场地、位置、施工和投资等条件的限制,在计算机的接地问题上国内有着不同的见解,而发达国家也同样持有不同的观点。计算机接地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如处理不好将直接造成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工作在弱信号条件下数字设备接地线的脉冲干扰更是不容忽视。目前计算机工作频率多在100MHz、200MHz,今后甚至可以达到1GHz、10GHz,这时分布电感、分布电容会引起电流通路的阻抗发生很大的变化,当这些参数对谐波产生谐振时又会产生超出常态的阻抗和能量,将会直接危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有关电子计算机的接地有以下几种方式: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等方式,在智能建筑中宜采用联合接地(共用接地)。在钢筋混凝土的高层民用建筑中功能性接地、保护性接地与防雷接地的三组接地装置要达到相互独立的要求是很难做到的,而联合接地还可避免雷电的反击危害。经过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接地方式的调研,联合接地完全可利用其结构钢筋和基本钢筋做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一般值不会超过0.4Ω,很适宜作为电子计算机的接地装置。值得注意的是联合接地做功能性接地用时接地线需从基础接出,不得与其它接地线混接、短接,接地线宜选用25-35mm2绝缘缆线。为保证人身安全和弱电系统的抗电磁干扰,局部等电位联结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应用已遍及各行业各部门乃至每个家庭。因此,要求将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接闪功能、分流影响、均衡电位、屏蔽作用、合理布线加装过电压保护等多项重要因素),作为整体来统一考虑,从而使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布线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真正成为标准、灵活、安全、无误的网络与布线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国忠、姜伟文,智能建筑中设备工种的地位与作用.浙江建筑. 2005年03期.
【摘要】主持人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社团的锻炼,更是为了以后进入职场的一种技能的习得。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不仅仅是工作相应的知识的问题,更多是自身的观点和职场交流时的语言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上得不到拓展和充分的发挥。例如:向上司和客户介绍自己的方案就需要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吸引力,在职场与同事间的交流中如何化解尴尬的局面时对自己来说都是都是一种挑战。因此,主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够作为经验储备帮我们化解这些遇到的相应问题。
【关键词】主持人 控场能力 社会实践 能力拓展
引言: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主持人的要求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主持人不仅是节目中环节间连接的纽带。更是观众与节目之间的桥梁。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代言人,其言行举止无疑都会对一个节目的看点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一个好的节目就需要优秀的主持人将节目推向新的高度,使得受众得到更高的精神享受。一个受欢迎的主持人,亲切,诚挚,热情而又谦虚;深沉,大方而又可亲,声音甜美而清新,是节目的中心,又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舞台和观众连接起来。他掌握着舞台活动的进展,控制着整个活动的节奏,使节目得以展开,步入,然后又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可以说,一个成功的节目往往是因为有一个出色的主持人,一个精彩的舞台也会是因为有一个出色的主持人。一个杰出的主持人往往魅力四射,吸引亿万观众。因此,身为主持人则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不断地充实自己。这也是成为一个主持人的基础。
我校广东外语外贸南国商学院通过学院“いつでもどこでもlともで日本Zでしましょう、使いましょう、学び合いましょう(随时随地说日语)”的口号倡导下构建起日语主持人实践基地。给在校的学生提供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机会,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外语人才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本文通过列举语言、控场应变以及理论知识深入等几方面来阐述主持人在其中具备的相应综合能力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拓宽其就业的选择范围得以在其他领域一展所长。
正文: 一、 语言:语言是节目主持人传达信息的基本工具,是与观众交流的重要手段。语言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其传播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最重要的载体。主持人的语言,有其自身特定的技巧,把握技巧并且运用语言,是主持人成功完成传情达意使命的关键。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基础靠语言,那么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的主导方,要完成信息传播的责任,并且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语言的表达技巧就特别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主持人必须要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主持人声音、表达、风格的个性化是主持人将语言个性化转变为主持风格个性化的方式。语言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是内在素质的自然流露。而语言的个性化与主持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生活习惯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主持人在节目中把握节目的特点组织和把握语言的个性化来为节目增光添彩。除此之外,通过对主持稿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表达的同时也能将语言记入自己的脑袋中。了解日本人的表达方式和惯用句型。学习日本人的语音语调,学习一些各具特色的表达习惯,凸显自己个性化的风格。主持人应该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有的主持风格,在节目中做到游刃有余。促进对语言的深刻记忆和掌握。主持稿有大量使用敬语和自谦语的地方。对于大学生以后进入日资企业或与日方公司进行贸易时都有着重要的学习意义。尤其是日语专业的同学对于日语敬语自谦语这块确实是块硬啃的骨头。甚至日本人自身都容易将敬语和自谦语搞混。因此,在主持和反复的背稿过程中无疑对这块的理解有着极其深远的意味。
二、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它是一种非言语信息。作为有能力的优秀的主持人,不仅能够提炼和说出精干准确的言语,还能够通过非言语和在场的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节目主持人的非言语信息使用也会在不同程度地影响节目的效果。作为主持人,要根据节目的性质和效果的不同来选择自身的肢体Z言的传达,得体合理的肢体语言会使得自己的节目更具有感染力和增分不少。同时,肢体语言也是自信的一种体现,如何有效的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的感觉也要依靠非言语信息的传达。此外,注意观察日本人的肢体语言,了解每一个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深层的文化和礼仪,在主持中充分练习和运用这些肢体语言去表达我们自身的观点时会比语言的表达更加有效。
三、表情语言:表情语言是获得观众信任感的前提。微笑语言,属于无声语言中的表情语言。之所以称为微笑语言,是因为微笑和语言艺术是分不开的。微笑属于无声语言的一种,而语言艺术也需要微笑来衬托、渲染情感。人们对于情感的宣泄最直接的外部表达就是面部。而面露微笑,是愉悦、亲切、友爱的表达。对节目主持人而言,微笑语言成了一门必修课。微笑所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它能够在不同的节目形态下表达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诚于衷而形于外”,笑是人类的外在表现形式,微笑语言实则是一种另类的情感魅力。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狂笑、大笑、冷笑、微笑等,对于主持人来讲,一般都是微笑。但是对于现在大多数主持人来说,都还不能够准确地运用微笑语言来传播信息。要真实激发受众的内心情感,主持人的微笑绝不能是干、苦、媚、假,这样没有真实情感的微笑,只会带来反效果。感情和微笑的统一,是主持人学习微笑语言的基础之一。作为人类最美最温暖的无声语言的微笑,不仅温润了人们的心灵,同时也在观众和节目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主持人的微笑语言,在让观众接受讯息的同时,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感享受和视觉享受,这种微笑的表达必须是主持人发自内心自然情感的流露。主持人有时需要根据节目的效果和内容的特定场合下,与观众达成情感的共通、感染,才能更有效果地传递自身讯息,达成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而要做到这点,除了语言和艺术的讲究和技巧之外,还要技巧性地发挥微笑这一无声语言的桥梁作用,它也能够比语言更贴近观众的内心。
四、控场应变能力:节目主持人的场控能力直接关系到听众的情绪、嘉宾的表现、场上的气氛;进而决定着节目的精彩程度、节目风格的体现和主持人水平的发挥。节目中总会有意料之外的突况发生,幽默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生活阅历、性情、性格、反应速度、评议水准等种种素质和能力。主持人巧妙地运用幽默的方式可以消除紧张,活跃气氛,促进自己与大家的感情交流,使自己更加平易近人、更加获得人们的好感。例如:一日,林肯穿着工人服自己修理总统府前的草坪,这时一位州长来访。州长没有认出拔草的林肯,以为他是个仆人,便居高临下地问:“喂,伙计,总统在吗?”林肯回答说:“在。您稍等,我叫他出来。”一会儿,林肯换了套衣服再次走了出来,给州长鞠了个躬说:“先生,我帮你把林肯带出来了。”把总统当成了仆人,这本来是很难堪的,如果林肯当时就说自己就是总统,肯定会令对方窘迫。他这样处理,有效地减少了对方的尴尬,使整个场面极具戏剧色彩,显得幽默L趣。
五、学习教材对主持人学习的促进作用:上面我们只是涉及到主持人培养应该具备的相应能力,很容易忽略我们专业学习对自身的影响。我们开始日语的学习都是源于日语教材。本校使用的教材关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关注语言使用的真实性,关注文化因素,关注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个性,关注中国人的学习特点重视学习过程 ,重视日语学科的专业性等特点。力求在准确的基础上更加简明易懂;练习部分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基础练习与语法条目对应,会话练习的语境更加清晰,使其更具实用性。另外,根据学习的需要丰富了拓展练习,增加了一些供开展课堂活动使用的素材。课后的练习更加充实、多样化,且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何将自己设身于其中的语言环境中也是极其重要的语言学习的方式。这种能力的培养也能够让我们更快的适应每一个不同的主持环境,例如:在大型的日语类比赛时则需要提前掌握相关的会场信息。提前设身于会场中去调整自己的语言尊敬和谦让程度的拿捏主持风格。
结语:当前日语专业学生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中日各方面交流的中坚力量,日语学校为日资企业以及与日方贸易的中国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对口人才。而大学生通过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与自身理论知识相结合去拓展自身的实践能力与运用能力,巩固自身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相应的技能以及学习能力。为以后自己进入日企或者从事与日语类有关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另外,通过主持人实践基地的锻炼也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对自身的性格养成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1]谭晶,浅析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青年文学家,2013
[2]邢莉,浅析项目式教学法在日语播音与主持专业中的教学应用 ,才智 2011(6)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控制方法
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建筑行业有机、协调的结合。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现代化的标志。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对“智能建筑”定义为:利用系统和集成的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
1.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从社会未来的发展看,智能建筑将成为日后建筑业的主要潮流,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尚有待进一步发展,智能建筑工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具体问题,首先,在社会和建筑从业者方面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的问题。其次,有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没能给智能建筑更良好的发展空间。再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阻碍智能建筑的顺利发展。其四,已建成的智能建筑运行不正常,严重影响示范效果。最后,片面借鉴国外经验,造成经济损失及浪费,阻碍经济的发展。
2.加强智能建筑工程的管理方法
鉴于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向,社会各界和从业者必须从明确认识,提高素质,完善政策,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建设智能建筑工程,本文推荐寻求处理智能建筑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如下:
2.1 提高对智能建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现实中许多业主对智能建筑的功能了解比较少,对信息化产品的要求又非常分散,形成一种盲目的“智能热”、“个性化”。一些开发商把智能建筑变成促销手段和炒作噱头,造成智能建筑不正常运行。从业人员对于智能建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深度,真正达到智能标准的建筑缺乏。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像。上述原因造成智能建筑的规模和功能与设计要求存在差距,投资风险提高,技术和工程风险增加。智能建筑的发展应当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坚持既经济又实用为发展原则。根据服务对象和区域的不同装置智能建筑。
2.2 构建智能建筑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法律体系的规范、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是智能建筑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智能建设相关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着漏洞和不足,地方政府对智能建筑的认识还有待加强,管理部门多且各种标准不同,上述原因严重制约了智能建筑的发展。需要从法律体系、行政管理、技术规范和服务上对智能建筑进行有效的规范、监督和管理监管。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处罚,政府理顺现行建设体制、规范智能建筑的管理引导和推动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相关职能部门改变管理观念提倡服务意识,综合社会各界力量促进智能建筑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形成一个优良体系。
2.3 倡导智能建筑的一体化运作
智能建筑能满足人们自动化、网络化和个性化的要求,这必然导致设计、施工与其相适应,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及时调整相应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以便适应智能化高新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是多学科多个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的综合系统,涉及建筑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一体化运作可以更好地融合各学科,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2.4 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智能建筑的设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避免造成智能化系统的质量低劣和先天不足。施工人员中缺乏掌握智能化的系统技术型人才,这导致施工、检查、竣工和验收等过程中不能严格把关,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智能建筑的管理者的素质也应全面提升,智能建筑是一个跨行业,多层管理的项目,需要培养出一批管理能力强、技术过硬的管理人员,加强与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和监理人员的配合利于智能建筑的发展。
2.5 提倡经验总结和反思
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建筑领域起步较晚,经过艰辛付出和努力,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正在逼近。要充分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不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智能建筑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造价偏高,涉及多个高新技术和产品,国内从经济实力,技术应用及管理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由于智能建筑领域发展很快,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对国外先进技术不宜以行政手段强制在某一技术或协议标准上,应采取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使其符合国内实际需要。我们要看到,智能建筑在我国并未普及,应提倡在智能建筑完工后推行经验总结和反思活动,抓住不可多得的机会普及智能建筑的知识和经验。
2.6 推进智能化生活小区的建设
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智能小区的提出是社会信息化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综观国外智能建设小区发展,国内小区发展处于初期起步阶段。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社区网络建设为未来真正的智能小区搭建基础平台。建设好智能小区的关键要处理好两个方面问题:第一,市场定位的问题,由于智能小区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是面向社会的各种人居住,小区与智能大厦相比,市场化特征更为突出。因此在开发设计时就要明确建筑居住房屋的档次,提供那些智能化设施,不要使功能不够用或过剩造成浪费。第二,经济适用性问题,智能小区的建设必须是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其中经济适用是关键的。人们需要可以承受的智能化建筑,没有实际应用的智能化建筑是人们所不被接受。
参考文献:
[1] 窦志等. 建筑师与智能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谢浩等. 城市住宅小区的智能化设计解读[J].规划与观察.2003,03.
[3] 吴建琪,等.智能建筑初探[J].陕西建筑.2005,05.
一、智能建筑概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建筑运用了系统集成的技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建筑技术等相关技术有机地结合一体,加上对建筑设施的自动控制与监控、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对用户的高效服务、多功能智能化,所有的一切就构成了安全、高效、方便和舒适的建筑物。智能建筑的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互相依附互相协调存在的,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何设备都可以对整个建筑进行管理。智能建筑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对周围环境的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利用,同时也实现了绿色节能的目的,智能建筑的显著优势让它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和信息技术重视的发展领域。
二、智能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虽然随着信息技术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智能建筑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于智能建筑的先进水平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智能建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一)对智能建筑的研究不到位。我们对智能建筑的认识和产品的使用大多是在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在其基础上的改造和创新,我国建筑业对智能建筑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和相关的技术产品的开发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关于智能建筑学术文章和刊物来讲,我国较为专业的智能建筑理论著作很少,而且对于智能建筑的建设规范也是迟迟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没有充分的专业的理论指导前提下,我国的建筑行业就看好现在的智能建筑的优势大力建设智能建筑,所以只能照搬国外的技术加上自己理解进行建设施工。最后一座座的智能建筑在没有明确建筑方向的前提下建成了,难免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智能建筑的发展和使用也没能如人所愿。
(二)缺乏智能建筑的施工人才。对于智能建筑的发展,我国对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水平、设计水准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还不是很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关于智能建筑的标准化的规范,也没有成立一支具有高素质和高施工水平的施工队伍,加上对智能建筑的专业工程师的缺乏,整个智能建筑的施工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没有高水准的智能建筑设计师和专业工程师作指导,智能建筑的建设和规划就往往取决于建设商的要求,设计方案缺乏对整个智能建筑全面性和长远性的考虑,这就不能保证很好的智能建筑的质量。另外,智能建筑的施工人员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建筑技术的层面,对智能建筑的整个系统不熟悉不了解,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专业培训,这就导致了智能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
(三)智能建筑的技术存在缺陷。智能建筑的建设在技术层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在网络频宽方面收到了技术上的限制,对于数据传输量大需要宽阔的通讯空间等等,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完整的合理的数据模型,这样就使得智能建筑的建筑系统的自动化设施和控制系统之间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数据转换和交换。另外,对于先进的通讯设备和数据的安全性之间存在着技术层面的缺欠。对于智能建筑行业,涉及到的技术知识甚广,而且要求建筑对信息和自动化控制水平的发展应变能力很强,一个成功的智能建筑是各行各业的高新技术的结晶。因此,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的稳定的技术人员团队,那么智能建筑的质量水平就达不到国际水平。
三、加快智能建筑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对智能建筑的理论研究。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对智能建筑的理论研究水平还有欠缺,研究成果不突出,这些都制约着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各级应该加大对于智能建筑的研究力度,增加各项研究基金和奖励,拓展在建筑行业智能建筑的市场和技术。我国的技术人员在引进先进的国外技术的同时,也应该鼓励企业和机构进行自主创新,对智能建筑的相关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保证技术的推广顺利。对于智能建筑技术层面的各种技术问题,相关部门要积极地协调和联系专业人员进行学术探讨和实践研究,来实现智能建筑相关产业自主创新的要求和整体智能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智能建筑;含义;发展趋势
一、对于智能建筑含义的认识及探讨的必要性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幢智能大厦建于1984年1月,我国在90年代初也开始了智能建筑的发展。由于智能建筑的历史较短且处于不断快速发展变化中,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无公认的智能建筑定义,。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一是美国智能建筑学会的定义: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项基本要求以及他们的内在关系进行优化,来提供一种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和便利环境的建筑物。
另一个是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的观点:智能建筑是指同时具有信息通信,办公自动化服务以及楼宇自动化服务各项功能,并便于智力活动需要的建筑物。
美国和日本这两种定义反映出两国对事物认识角度的不同。前者从智能建筑的功能描述,比较抽象,而后者则从构成角度来认识智能建筑,较为具体,明确。应该说这两个定义各有自己的特色,抽象能够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具体则便于人们认识和理解。
以上定义总的来说都是力图反映、概括智能建筑现实的发展状况,但都对智能化的本质含义强调不够,对推动行业发展的指导性不足。因为无论哪种建筑物都是供人使用的,而对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的要求内在的存在于所有建筑的使用要求、建设、设计施工等内容中,并非智能建筑所特有。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根本区别在于满足人使用要求的方式和能力的不同,即“智能化”。
伴随着对智能建筑含义的理解的不同,在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实践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投资建设的盲目性和投资效益低下。如:
有的建设项目一提出做弱电系统工程,就要和系统集成、智能建筑联系起来。可建设方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规划方案,由集成商在那里做主导意见。
有的建筑物面积大并形成了相关的建筑群,具有很强的综合,本应该具有智能建筑特点的工程,但又往往舍不得投资,只是做几个相对独立的弱电工程来应付。缺少了构成完整的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给今后的楼宇物业的科学管理以及资源的浪费带来很大的遗憾。
有的建设方在考察了相关的工程和听了集成商的一番炒作后,觉得智能建筑很不错,不惜这方面的投资。但在经过使用一段时间后,觉得工程并没有发挥多么好的效益,相反,有时却成了管理者的负担。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在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建设方对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及相关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因而无法对工程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提出具体可行的智能化工程建设方案,导致投资建设的盲目性和投资效益的低下性。因而准确的理解并清楚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及相关概念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工程建设的建设、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等各方才能统一认识,沟通畅通、协调一致,进而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促进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
笔者尝试结合自己的工程经验和思考从智能建筑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趋势及字面含义对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等相关概念进行一下探讨。
二、从智能建筑的起源看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建筑起源于美国。1984年1月,有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将一座旧金融大厦进行改建。它的建成可以说是完成了传统建筑与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尝试。楼内增添了计算机、程控用户交换机等先进的办公设备以及高速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大楼的客户不必购置设备便可获得语言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传递、市场行情查询、情报资料检索、科学计算等服务。此外,大楼内的暖通、给排水、消防、保安、供配电、照明交通等系统均由计算机控制,实现了自动化综合管理,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方便和安全,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智能建筑这一名称从此出现。
从智能建筑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的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系统,使得大楼客户获取服务和大楼管理人员对大楼的管理实现了自动化。这一特征也从智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
三、再从智能建筑的字面意思分析智能建筑的含义
单从字面意思看,智能建筑的含义应为“智能化建筑”,包括智能化和建筑两方面含义,现在分别从智能和建筑两方面来阐述“智能建筑”的含义。
(一)智能。
智能首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人的智慧和行动能力。而智能化是这样一种技术,它能够代替人从事部分复杂的脑力劳动。建筑智能化就是说使建筑像人一样拥有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从事部分复杂的脑力劳动、满足业主对建筑的需求。智能化建筑应该拥有人工智能、主动、友好的与人沟通的人-建筑界面。建筑不再是被动的物体。智能建筑应该拥有类似人类智能的感知、记忆、回忆、思维、语言、行为的能力。
(二)再谈建筑。
在这里,建筑即指建筑物,建筑物是人造的、相对于地面固定的、有一定存在时间的、且是人们要么为了其形象、要么为了其空间使用的物体。它往往都具备人能居住和活动的稳定空间,是人造自然的主体。无论哪种建筑物,其目的都是为了供人们生活居住、工作学习、娱乐和从事生产使用。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是人们对所有建筑物的共同要求。
综合“智能”和“建筑”两者的含义,智能建筑的含义如下:
智能建筑是具备人工智能,能够智能化地实现和提高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要求的建筑物。
四、综上所述得出智能建筑的含义
结合智能建筑概念的由来、发展历史和字面含义笔者以为可以对智能建筑的含义这样理解:
智能建筑:通过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建筑技术的结合,使传统建筑具备人工智能,能够智能化地实现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要求的建筑物。
五、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及畅想
智能建筑是智能化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的结合的产物,它不断吸取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地满足人类对建筑物的使用需求。它的不断发展将为传统建筑带来一场革命。它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建筑、结构、装饰、安装等工程的形态。
可以预见,随着将来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建筑的智能水平必将不断提高,智能建筑的具体功能和内容也会随之不断地变化。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就是建筑物不断模仿、接近人类智能的发展过程。最终智能建筑应该是一个能满足人类高级需求、有着良好的人与建筑物的沟通界面和强大功能、类似于高级智能机器人的物体。人类的居住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智能建筑;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intelligent building, or the building intelligent, is a new task facing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It refers to the reasonable cont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our basic requirements, system structure, service and management of buildings and their. The building as a platform, both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formation network, building equipment monitoring system, set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between system structure, service, management and their integration, to provide an efficient, safe, comfortable and convenient building environment to the people.
Key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分列号:F407.9
一、我国智能建筑的现状
中国智能建筑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个安全、高效和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同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人们这些需要提供了技术基础。这一时期智能建筑主要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和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普及程度不高,但是人们的热情是高涨的,得到设计单位、产品供应商以及业内专家的积极响应,可以说他们是智能建筑的第一推动。
二、我国智能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研究跟不上智能建筑的发展
尽管我国在“七五”期间就确定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的攻关课题,但对智能建筑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科技产品的开发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对其认识也停留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上。专业学术刊物直到96年才出现,而且很难见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深度的文章,专业理论著作更是凤毛麟角,智能建筑相关的全国统一标准规范也是千呼万唤没出来。而我国的智能建筑却不能坐等理论的发展。一座座根据自己理解的“智能大厦”迫不及待地次第而出,没有先进而成熟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实践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摸索着前进,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智能大厦”不遂人愿也就不足为怪了。
2.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
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对大厦智能化的规划往往是发展商说了算,根据他们的要求提出的设计方案也往往缺乏全面性和长远性,同时因为专业工程师的极度匮乏,施工质量也难以保证。深圳市的深纺大厦号称全市第一座智能大厦,但到验收时连线路都不通。另据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于97年组织有关专家对我国几十座自称“智能建筑”的建筑物进行的调查结果看,开通率极低,功能单调,用户不满意。其原因也就是在没有很好的智能系统规划设计和技术、产品选择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马,管理和维护水平又跟不上,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浪费投资。
3.缺少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发出一套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产品。
占据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产品仍然属于国外的几家公司,如美国的江森自控、IBM、朗讯科技和Honeywell等。没有自己的产品,就没有主动权,就很难使智能建筑完全真正地适应中国国情。
4.技术障碍
在整个智能建筑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网络频宽的限制:数据传输量迅速增加和多媒体的使用,要求有宽阔的通讯空间;使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重新分配宝贵的音波频律。在新网络科技如ATM、Frame-relay等问世后,通讯空间的问题可获部分解决,但缺乏全面而完整的数据模型,各个建筑物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另外数据安全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讯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很多机构非常关注其内部资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护其电脑和话音系统免被非法接达的问题,但如果把某建筑物隔离起来提供保护的话,就会导致无法使用更先进的通讯工具。
三、我国智能建筑的改善对策
为使建筑智能化健康有序地发展,应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提高对建筑智能化的认识
智能建筑这一名词虽已提出多年,但国内国外至今无统一的定义。其重要原因是应用于智能建筑中的诸多科技成果,其内容和形式日新月异,技术标准也不断提高和翻新。正因为如此,致使高投资却造出了低智能的建筑。另一方面,某些投资商虽打出了3A、5A、6A甚至7A的全智能大厦广告,但实际上不少是名不符实。因此,需要澄清关于智能建筑的一些模糊概念,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建筑智能化建设引入正确轨道。
我国智能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张瑞武教授1997年6月在厦门市建委主办的“首届智能建筑研讨会”上就智能建筑提出了下列比较完整的定义:智能建筑系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这一定义特别有助于认识什么是真正的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的核心是3A,即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通讯自动化系统CA,办公自动化系统OA。智能化建筑就是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将此3个系统进行有机的综合,使大楼各项设施的运转机制达到高效、合理和节能。社会上所谓的4A、5A、6A、7A等宣传,实际上是误解。A越多并不等于智能化程度越高,相反,A越多只有说明系统的集成程度越低,也就是建筑设备无法统一集成到自动化系统BA上,内行人一看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投资商应尽早跳出这一误区,避免相互攀比或进行无谓的宣传。
关键词:智能建筑技术水平建筑标准管理自主创新
自1984年第一幢智能大厦在美国出现,智能建筑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智能建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建筑模式,它利用当今日益发展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集成系统技术,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智能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它展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活力,预示着它必定成为并代表着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一、中国智能建筑的现状
虽然智能建筑在中国到九十年代才真正起步,但发展速度却是非常迅猛。根据中国智能建筑整体形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智能建筑每年保持着20%的良好增长势头。从2006年的283.5亿元到2010年得541.5亿元,可见智能建筑在中国的可喜成绩。然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智能建筑的质量不容乐观。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运用不正常地比例竟达到70%以上。这种情况的确令人堪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造成现今这种局面的是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技术水平、建筑的衡量标准、管理方法与策略等等。
二、智能建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水平智能建筑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而对建筑的装备、服务和管理进行组合从而达到效果最优化。因而它所涉及的技术非常多也非常复杂,特别是要实现通信自动化(CAS)、楼宇自动化(BAS)、办公自动化(OAS),这些都是需要先进的技术。虽然全世界智能建筑发展的历史不是很长,但我国的智能建筑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同时设计单位没有优质的技术人才,缺乏智能建筑系统的专业知识,设计智能建筑时没有长远的规划。施工队伍方面也是良莠不齐,因为他们大都是农民工,没有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安装一些设备系统时,他们可以凭借经验,但面对更高要求的智能建筑建设时,就没有对策了,只有盲目施工了。
2.建筑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智能建筑建设是多方参与的过程,并且每一方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建筑的标准衡量也就不相同了。房地产开发商多请国外的设计单位和系统集成商们为他们设计,国外的智能产品种类繁多,而且各类标准也不统一,这使得我国的各地建筑标准混乱不堪,智能建筑的合格率不高。虽然有些地方政府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制定和颁布了地方的建筑建设标准,譬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大城市,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智能建筑的法律文件,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但整个智能建筑行业的标准以及全国的智能建筑建设规范依然没有形成。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有些法律法规相对落后,已不再适应现实的要求了。
3.建设管理在施工现场监管人员有的直接从施工队伍中选择,或者依靠个人关系取得工程监管人员的职位,然而,他们都没有接受专门的职业培训或者实际经验,对于智能建设的专业知识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有些监管人员本身素质低,责任意识淡薄,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一旦发生事故则是相互推卸责任。对于建筑质量,监管人员马虎了事,并没有按照规定的建设标准检测完工的工程。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高利润、高速度,急躁冒进,往往忽视竣工验收时对质量的重视。
4.自主创新在中国的智能建筑市场上进行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主要是一些外资企业,包括IBM、西门子、江森自控、朗讯科技和霍尼韦尔等国际大企业。中国还没有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智能建筑集成产品。智能建筑在中国有广大的市场,它正处于成长期,对于全球那些想盈利的企业来说,中国是风水宝地,未来中国的智能建筑市场依然会火爆,国际性大企业参与中国分红夺利自不用说,这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如何能与国际大企业博弈并生存下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三、智能建筑建设问题的对策
1.提高认识,统一认识由于智能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当前国内对于智能建筑的认识各人有各自的看法,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建筑的功效日益扩大,对智能建筑始终不好下定义。而那些大举着“智能建筑”旗帜的开发商们也只是借着智能建筑的名头来扩大销售,增加利润。因此,我们应该对智能建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搞清楚关于智能建筑的模糊观念,还要在全社会进行适当的统一讲解和宣传,提高认识,以防某些不良的开发商对客户进行蒙骗欺诈。
2.制定合理的建筑标准和设计规范要解决中国智能建筑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家应当组织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建筑工程师以及相关部门共同研讨出切实可行的建筑标准,同时完善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形成系统、标准、科学的智能建筑管理法律体系。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增强建设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感,让中国的智能建筑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地方上,地方政府要结合各地的地域特色,风俗民情,考虑到各种因素,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下制定出合理的智能建筑标准和设计规范。
3.重视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针对我国智能建筑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障碍和技术缺陷,国家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智能建筑中的现代控制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人才,还要注重消化吸收,发展国产化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平台。国家在严格智能建筑市场准入制度的同时要注重扶持那些自主研发,竞争能力较弱的本土企业,使之发展壮大,能与国内智能建筑市场上的外资企业竞争,解决我国国内智能建筑建设依靠国外设计单位和智能产品的状况。
4.培养专业人才和专门管理人才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设计包括火灾报警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并且系统设计要考虑到与建筑结构相协调,因而除了施工队伍中要配备专业的安装人员外,还需要懂得现代建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这方面人才缺口很大。因此国家要定向培养,在各大学院校开设与智能建筑相关的的课程,以青年学生为教授对象,建筑专家直接讲解,培养具备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智能建筑建设人才。国家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要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建设一支高规格高标准的专门智能建筑建设队伍。在管理方面,需严格把关,建设单位要挑选具备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管理人才,在后期还要针对智能建筑的管理进行专门培训。
结论
智能建筑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都已经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近几年政府项目工程和高校合并都为智能建筑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开发商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既不了解智能建筑的概念和要求,也不了解信息化产品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没有长远的规划。在施工的过程中,他们追求又快又省,胡乱消减开支,尤其是减少对建筑安全系统建设的投入,投入使用后问题重重,也没有做全面的安检,敷衍了事。对于智能建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谨慎研究,认真解决。智能建筑在中国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戴国文;谈智能建筑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科教纵横;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