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2 15:05:11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产业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体育 产业整合 特点 原则 途径
1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概念与意义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是一个融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来全面分析、重新审视体育产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兴理论探讨,它是属于谋划与管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研究范畴。所谓体育产业整合(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是指决策者将行业内外的各种情况、发展趋势、市场前景等方面准确分析后对相关产业资源(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采取的及时、有效调整(人力、财力、物力、能力)和科学重组(产品、市场、价值、消费结构)以及谋略规划。整合的目的是有效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项目和资源业配置、合理市场布局、理清消费层次、细分消费结构,系列产品优势,做到大小有别、主次分明、先后有序、轻重分段、进退有方、急缓各异,分合据时,取舍科学,优胜劣汰,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整体效益、市场布局与成本结构(产品、管理)上的最优化。从工业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产业的升级换代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是事物规律的必然,也是市场的须要,当时再好的高新产业可能就是以后的传统产业,甚至被淘汰。从世间任何事物生存、发展、旺盛、衰亡的变化规律讲,发展、变革、创新、整合是必需的,也是永恒的。
从战略思维的角度上讲,产业整合属于系统论的范畴与宏观思维谋略,它是规划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以通观全局的形式,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产业内部彼此关联但却彼此分离的属性、内容,把产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但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调整与组合成一个终端服务的系统,从而获得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从战术选择的角度上讲,产业整合又是信息论的内容与微观决策,它是指挥者充分的利用现有信息、条件能力,从整体效果出发,把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产业进行筛选或重新组合,以突显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寻求产业配置、市场分布与消费需求的最佳结合。
从实施运作的角度上讲,产业整合更是系统理论、控制理论、协调管理、科学调整的具体要求和深化。它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协调、配合、核算和运作等来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的核心优势,从而提高产业链条的整体质量、效益和消费者水平。
从行为学科的角度讲,战略思维是解决为什么要做和怎样定位的问题,战术选择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实施运作是解决做到何种程度的问题。所以战略思维、战术选择和实施运作三者是不可偏废的,只强调某一个或两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用。
2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特点、原则与要求
产业整合,是企业运营中各种资源优化、重新配置的过程,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工具,是科学思维、理性分析的结果,也是社会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真正做到有效的整合,必须首先要了解产业整合的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2.1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特点
特点是指其行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市场的变化,意识的增强,理念的改变,很多行业都提出产业整合,甚至是跨行业的整合,这不仅是科学思维、综合判断、理性分析的结果,也是企业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阶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业整合(包括主动整合和被动整合两个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优势互补,共同为社会、客户提供更加便利、更加优质的服务。综合分析,体育产业整合具有有效性、经济型、安全性、一体性和区域性四个特点。
2.1.1 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是产业资源整合的关键。在市场和产业整合中,有效性就是试图要整合的事物实际上是真正要求的最佳组合。它包括社会的有效性、效果的有效性、行为的有效性、结果的有效性和市场检验的有效性等多个方面;其产业通过整合后产生优势互补与社会正效应的合力,使其产业成为优者更优、强者更强或弱者变强、小者变大、愚者变智、由亏变赢的局面。体育产业整合后其产业整合体吸引力的大小即其系统功能的优劣不仅取决于产业单体本身,还应包括产业间的组合状况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重组、兼并不仅没有得到应该有的效果,反而使得原本不错的产业产生了浪费、甚至冲突。体育产业是一个很多与人直接发生联系的产业,在无形产业的整合中,有效性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
2.1.2 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其产业通过整合后使其产业的成本(产品成本、管理成本、流通成本、综合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结构更优、效益更佳,即消费者花较少的精力、时间、经费做更多更好的事情。经济性是产业整合的重点。众所周知,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经济性在体育有形产业和附加值产业中表现方面很多。现阶段很多企业对产品成本非常重视,为了降低产品成本,甚至不惜偷工减料,短分少厘,以次充好,到了不可附加的地步;但是却非常不重视管理的成本,使其管理成本高得离谱,有些企业管理成本甚至达到整个产品的百分之几十。
2.1.3 安全性
安全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对事故由被动接受到积极事先预防,以实现从源头杜绝事故和人类自身安全保护需要)是人们在安全意识上取得的一大进步。其产业整合后生产出的产品能保障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如运动员、健身爱好者使用的服装、鞋帽、器材器具、设备等;运动员的运动食物、药品、健身爱好者的保健食品及其餐、饮料的配方等;从世界范围看,安全性已经成为体育产业不可忽视的问题。消费者不都是专家,仅靠企业的自律是不够的,检测、监督、管理、处罚是保证产皮质量的重要方式。
2.1.4 一体性
一体性(是指企业利用社会化生产链中的直接关系来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在、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或横向联合的战略)的企业的品牌和产品突出。它能以一个为主导类产品,始终如一的向上提升、向前推进、横向联合兼并(如微软),使研发方向成引领的潮流,使产品成为某个企业的代名词,以及产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企业大而散,产品泛而杂,没有一个是真正叫得响的拳头产品,消费者往往无它法而为之,所以把它称为“替代品”,按体育竞赛的话叫“替补”队员。一体性差的企业往往是没有核心技术,不能有效的与强者竞争。如我国的汽车业、应用软件业等。
2.1.5 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企业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以及对企业面对的不同区域市场的分析,确定开发方式,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确定重点开发区域和非重点开发区域的开发策略与开发措施,提出区域近期、中远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安排。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实际上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和发展的目标所作的高层次、全局性宏观谋划)。产业整合应该体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它既是产品针对性的体现,也是消费者区域、层次的划分。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消费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地缘特点。东部和南部,以汉族为主,经济发展较快,现代体育相对发达,现代体育产业产品的消费十分普及;而在中西部少数名族居多,民族体育产业十分丰富,就是西南和西北相比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西南以水上的运动项目偏多,西北却以耐高原、善奔跑的马上项目为主。
2.2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
原则是指做事的大致方式和基本准则。根据世界大多数成功企业发展、壮大的轨迹,体育产业整合可以分为化零为整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受众需求原则、动态性调整原则和产品性价优异原则等。
2.2.1 化零为整原则
是指将若干弱小的、零星的、分散的同类产业或者企业整合成为一个中型或者大型的骨干企业。使其企业或者产品更具品牌性、竞争力,更便于把握发展趋势,更节约成本、更有利于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研发和生产。
2.2.2 优势互补原则
是指将多个互为所长、互为所短、各尽所能的企业或者产品整合成为一个结构完善或者产品功能互补的企业。使其企业管理(人才结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等)或者产品(价值、成本、市场)以及研发能力的优势更加完善,有利于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发展。
2.2.3 受众需求原则
也可称针对性原则(是指根据整合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资源、挑选恰当的整合工具和整合方法)它是根据受众的需求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段布局不同的产品。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此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段民众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如城区多功能的健身器具、高端产品、精神、心理层面等的需求量大些,而城郊和乡村零星、单一功能的健身器具、中低端产品和健康祛病等的需求多些。了解受众需求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分析市场,受众需求有高端、中端和低端三种,高端产品量小但利润高;低端量大则是薄利多销,中端是既兼顾利润和又有销量的群体,但却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部分。
2.2.4 动态性调整原则
动态性调整原则是指整个整合系统能够适应数据动态变化和用户需求随机改变的状况。满足动态性的系统应该是个开放性的系统,应能够把各种类型的数据、不同格式的数据(不同声调的声音以及用户的需求)整合到系统中,能够及时增加动态变化的数据。在信息检索方面,应能够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检索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功能,能够实现动态性的推荐服务。总之,整合系统满足动态性就是指其能够随着数据和外部各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产品和产业。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越高、科技越发达、动态性调整的要求越高,汽车业的宝马、奔驰和现代办公的微软公司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2.2.5 产品性价优异原则
推诚出新是企业得以高速发展的不二法门。从工业发展时代的经历看,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新产品(性能与价格)总是以更短的时间、更快的速度、更新的视角、更多的功能、更高的效率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和购买欲望,也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应该说,竞争越激烈新产品出现得越快。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是,在品牌、质量相同的前提下,谁的产品质量、价格(性价比)更优,谁的产品更受欢迎。在体育产业中,计步器被广泛的运用,如果将计步器设计在运动鞋内,并能够有对身体健康诊断的功能,配以运动、健康、营养等参考的意见,产品肯定大受欢迎。
2.3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基本要求
2.3.1 做强企业,不是只做大企业
规模化、集约化是现代企业的标志,大而不乱、强而不威是体育产业或产业整合的要求,也是每一个企业立志做好、做长久的奋斗目标。但是做大以后如何更能够使主业优势突出,主次分明;做强以后也能给竞争对手留下活路(保持竞争活力,便于更大的发展),是有头脑企业主务必考虑的问题。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讲,任何个人(包括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弱点,适度保持竞争是有利发展的。从消费者和行业发展的角度讲,竞争主体的多元化是有利于向高层次发展的。所谓强大,是先有强再有大。可好些企业是做大易做强难,或是做大后而未必做强。事实证明,整合后越大越滥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结果,但却是人们常常必须面对的现实。
2.3.2 突出自主能力,减少等靠要
自主能力是体育产业或产业整合的根本。自主能力主要包括决断能力、科技研发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资料数据综合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协调管理能力、产能扩张能力、市场调控能力、渠道开拓能力、后续维护能力、再度提升能力等多个方面。自主能力越强受环境的影响越小,竞争力越优、发展潜力越大,反之亦然。总是等别人有了新东西才去学习、模仿、复制永远处于被动地位,也能难领军行业。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创新才是最原始的创新,也是最具价值的创新。
2.3.3 规范行为管理,责权利明晰
行为和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行为(行动和作为的简称,指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是从上层领导到基层员工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一个企业员工的行为越好,企业越发展得好。管理无处不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千万不要把“管理”当成“料理”(或唐僧肉),人人都从中得到“好处”(都想吃)。从总体上说,我国很多行业的管理及协调能力还值得大家深入仔细的研究。只有当责权利明晰了,竞争透明了,关系理顺了,行为规范了,管理科学了,才可以杜绝很多不必要的漏洞,也可使发展更加顺畅。
2.4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内容
体育产业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思维模式的整合、设计方案的整合、策略规划的整合、产品效益的整合、设备优劣的整合、综合成本的整合、市场需求的整合、管理方式的整合、实施途径、手段的整合等多个方面。产业整合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转移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经常性工作。体育产业内容十分宽泛,据作者初步研究,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它包括无形产业(是指存在于体育运动中具有体育特质、受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持续地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可供开发和利用的产业)、有形产业(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直接产生体育实物的产品业)和附加值产业(是指由于体育的发展而引发、附加和派生出来的产业)三大类型,从产业内容看,它有多达30多个门类品种。
用独到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把产业的类型进行联合、重组和拓展,创造性地构建产业体系是产业整合的核心。根据体育产业的特点和整合原则,我们可将体育产业整合成为组合型产业、联合型产业、主辅型产业、独立型产业、拓展型产业、提升型产业和主导性产业等七类。
2.4.1 组合型产业
是指将若干各自孤立的、各自为阵的小企业整合成场地设备共享、产品门类齐全、管理形式统一、市场调控有序、运作程序规范的中、大型链条式的集团企业。组合既是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集成化生产的开始,也是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组合是我国多数企业采用的形式之一。在体育产业中如:可将单一的运动鞋袜业、运动服装业、健身器材业、运动设备业组合成体育用品业公司;或将单一运动鞋袜生产组合成为相关上游原材料的生产、开发到不同运动项目、不同人群需求个性化综合性鞋袜服务公司等。
2.4.2 联合型产业
是指将整个产品从研究设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期服务一条龙(链条)式的企业,目前国内有实力的公司大多如此。也可以是将自己的主打生产产品的企业与销售渠道多,有专门经验的销售公司联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术有专攻),如发达国家的公司大多如此。在体育产业中如:以体育训练、运动健身为主的部门或教练联合营养专家根据不同的训练与健康需要配置营养食品;以名牌项目、明星运动员作资源联合传播业、相关制作业来扩大影响与经营范围等。
2.4.3 主辅型产业
是指以一个品牌(产业)为主要研发、生产方向,辅以相关的品牌(某个产品业)生产,既可验证主攻品牌的质量和应用范围,也可扩大经营能力的产业。主辅型产业关联度较高。如研究芯片为主的,附带装配电脑;以生产成品药为主附带种植药物等。在体育产业中如:以现代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的设计为主,辅以施工(施工辅以设计),或再辅以经营、管理等业务。
2.4.4 独立型产业
是指独立于其他产业的主打、核心、非缺不可的企业。如专门研发生产电机、印制线路板、为各个用户单位编写专用的应用程序等,独立型产业聚集当地独一无二的专门性人才。在体育产业中如:研发生产体育器材的碳合金、用于克服运动阻力各型材料;专门生产水上运动项目的设备、人体基因与健康、锻炼的筹划等。
2.4.5 拓展型产业
是指将产品功能、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到更广的层面的企业。如电脑输入系统由键盘输入拓展到语音、手写、触摸输入,再到思维传感;从汽车的人工驾驶操作拓展到全自动控制;安保方面从原始的人工值守到电子监控;在医疗方面从人工诊断治疗拓展到电子诊断治疗等;照摄像方面从机械照相、传统摄像到数码照相、数码摄像等。在体育产业中如:从运动健身拓展到电子游戏益智;从运动训练、竞赛(或锻炼)拓展到人身保险等。
2.4.6 提升型产业
是指不断将品牌或者产品向上提升,专做升级换代的企业。提升型产业的最大特点是不断使其达到精细化、集成化、优选化、智能化和螺旋式发展。如智能手机、远程控制等产业。在体育产业中如:运动动作技能公关、体育器材、用品的质量性能的优化等。
2.4.7 主导性产业
是指能引领产品未来发展方向,能影响市场后续走向,并能够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习惯的产业。如电脑办公系统、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发展都是具有主导意义的产业。主导型产业其行业标准、受众体验的舒适度都远远高于同类和早期的相关产业,如洗衣机、苹果电脑、激光照排取代活字印刷等。在体育产业中如: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如何平衡;体育锻炼如何与工作需要结合而提高效率;体育锻炼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某些伤病等都有主导产业的潜质。
3 体育产业整合的途径
体育产业整合的基本途径(实现目标的方式、路径)有创建宽松平台,采纳多元建议;改变评判方式,促进主动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综合能力;丰富产业资源,拓宽产业渠道;规范管理手段,推进整体提升等五个方面。
3.1 创建宽松平台,采纳理念多元化
习惯影响意识,角度影响看法,思路影响出路。不同的角度决定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的看法决定着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式。宽松的环境和平台,不仅有利于思维更加活跃化,形式更加多样化,有更多的人勇于说真话、说实话、做实事;且宽松的环境和平台,还是百花齐放(多元化)建言的基础。否则,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更假,必然造成更多更难的社会问题和后效应问题。宽松的环境和平台,多角度看问题,辩证式思维的建议可能具有更多的实用性,有些优秀的建议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能不能以多元化的理念采纳,不仅是视野问题,也是能力问题,达人秀的环境和平台,不仅可以发现和考验各行各业的达人风采,也检验相关的智慧和能力。
3.2 改变评判方式,促进主动发展
评判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结果的优劣,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行为,没有国际公认的质量定位,很难有国际公认的产品。评价即体育竞赛、竞技的裁判(执行),它既受规则的影响又有主观的发展和发挥,评价方式既检验规则科学性又考察执行人的行为结果。评价的科学性、引导性、公正性、后效性、权威性是评判的关键。哪些应该是允许的、鼓励的、支持的、甚至加分的,哪些又应该明确的限制、禁用、甚至判罚,都应该在执行裁判工作前就有清晰的界线、共识、要求和具体措施,不应该使裁判员在工作时不知所措,更不应该让裁判员、甚至对运动员和观众进行误导。纵向和横向分析发现,每当有法难依、执法不严、令禁不止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除了明确的规则、正确的理解和执行,以及受众对正确与错误,可为与不可违、法规威严与合理、自觉遵从与抗拒的意识明确有关外,还需要有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才可能保正、促进产业,甚至社会的主动和可持续发展。
3.3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综合能力
产业的发展、资源的利用率是因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各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综合能力的拓展也因时间、因环境、条件而异的,革新润育创造。从科技发展的规律看,单一的生产方式、执行能力、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发展需要的。从电影功夫熊猫、变形金刚的创作元素使我们再次感受到我国在拓展信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现在网络信息、生活实践信息十分丰富,我们的实际需求者更需要有一种手段和能力把这些信息集中、整序、关联起来,把检索、应用系统集成起来,使用户知道到哪里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怎样去查找这些信息,如何筛选检索结果,如何高效利用、综合运用、重新组合这些信息,并真正运用到生产、生活、产业发展的实际中去,而不只是盲目的炒作各种口号式的概念,才是产业资源、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
3.4 丰富相关资源,拓宽产业渠道
新工艺、新科技、新产业、新学科的建立是在相关科学发展基础上进行的。有了火药的出现才有枪炮、导弹、甚至人造卫星上天的可能;有了指南针才有海运、空运产业的发展,甚至雷达扫描与卫星定位的运用;电脑程序的诞生也是受太极思维的启发,就连中医、泡菜的产业研发我们都已经没有优势可言。我国古人原始创新能力不可谓不优秀、不可谓不辉煌,但在后续托展、扩大应用范围、转换发展模式、增强影响能力、厚实经济基础、充实民族实力等方面与外国人的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确、更先进、更科学的特点相比,其后人不得不感到惭愧、无地自容,并深刻反省;别人的能力也更值得深入的思考、学习、推广和借鉴。在体育产业方面,拓展思维、务实求变、依需求而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可为之处;仍然固步自封、不求进取,人云亦云,只会路子越走越窄,空间越来越小。作者曾曰,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甚至不去想的,关键是如何去想,怎样去做。
3.5 规范管理手段,推进整体提升
趋利是企业不变的真理。规范和丰富管理手段,是提升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保证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内容。随着企业、产业的发展,产品的国际化、世界的多元化、信息的普遍化、竞争的激烈化,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是永久的话题。从社会各种现象看,很多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包括我国产业在内的发展瓶颈。中国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挤入强国之林,面临各种复杂的、变化的、有意无意的、甚至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激烈较量,没有综合能力的创新、思维模式的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体制制度的创新、自主能力创新是困难的。
参考文献:
[1]宋凯.我国体育产业链构建的SWOT分析与战略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38)8:113-116.
[2]范存生.当前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困境与经济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
[3]许玲.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结构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2011(05)15.
[4]方春妮.体育产业集群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04)15.
[5]方武 等.浅谈我国体育产业资源及配置合理化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0(23)1:120-121.
[6]席玉宝 等.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06).
[7]辛利.关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02).
[8]邱雪.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0(01).
[9]石晓峰.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6).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体育产业 人才流动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解释,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知识经济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经济;二是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品为支柱产业的经济;三是知识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掌握知识的人才。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从市场状况来看,产品市场受到的冲击没有预料的那么大,但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竞争的层次却超出人们的意料。人才是人口中具有特殊人力资本的群体,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人才,便掌握了竞争的核心力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体育产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如何吸引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是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人才是体育产业不可或缺的资源
人才与劳动力相比,一般的劳动力从经济学上来说是属于成本,而成本是要加以控制和尽可能降低的,但人才却不是成本而是资产,对资产不是加以降低,而是应使之增值。
1.体育产业人才的特点
(1)稀缺性,体育产业人才具备高品德、高能力、高业绩,是目前迅猛发展的体育产业稀缺资源;
(2)专业性,体育产业人才在这一领域有较高造诣,体现较强的专业性,对体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具有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增值性,体育产业人才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够产生增值。
此外,体育产业人才还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和影响力、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是体育产业难以替代的资源。
2.人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
体育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从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现代生产力的力量源泉,已经从“物理空间”转向了“知识空间”。从产业发展上看,现代生产力的关键已不再是增加物质或资金投入,而是增加人才的投放。人才是振兴民族的脊梁,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体育产业人才流动因素
系统论认为,合理的社会系统应使每个社会成员得到充分实现;耗散论认为,系统是在与外界交流中进行“自组织”,来实现自身发展的。所以,流动是实现体育产业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途径,而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从而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1.人才流动理论
(1)勒温的场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指出: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人总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之中,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而且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往往无能为力,改变的方法是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去工作,这就导致人才流动。
(2)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日本的中松义郎在《人际关系方程式》中指出: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完全一致时,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当二者不一致时,个人的潜能受到抑制。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个人目标主动向组织目标靠拢,如果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差距难于短期内解决,则这条路变得不可取。二是进行人才流动,流到与个人目标比较一致的新单位去。个人的努力方向与组织的期望比较一致,如鱼得水,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个人的行为容易受到组织的认同和肯定,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库克曲线都对人才流动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
2.体育产业人才流动的基本因素
(1)个人因素。①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过于稳定或具有压抑性的工作环境会束缚人才的创造力。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当人才的自我实现得不到满足,才华得不到施展,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时,跳槽的意向就会油然而生。②待遇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得到承认的最直接方式是人才的待遇,如工资、住房等,当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时,就会导致“人往高处走”的现象。③晋升的需要。晋升机会论资排辈和任人唯亲是越来越多人才跳槽的一个主要原因。④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归属的需要,有依赖于他人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当人才的自尊需要受到歧视和受挫,工作困难得不到解决时,总是感到自己能力不够和不合格,产生自卑、软弱感、无能感,乃至产生见异思迁的行为。⑤人际关系的需要。人才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反之,一是与上司不合拍,二是与同事不合拍,人才将陷入一个无法展现自己的泥潭之中,更换环境便成了很自然想法。
(2)组织因素。①人才机制因素。我国的体育人才机制还须进一步完善,目前,我们在强调人才竞争上的环境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的同时,却存在着不少机制上的弊病。一是领导的官本位思想。一些人才流失严重的组织,大多数人认为是领导不重视和官本位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主要领导不尊重人才,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才感到无用武之地,在事业上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人才安全网络根基脆弱。我们在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却又提供不出可供人才发展的有效空间和环境,难以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②分配体制因素。在体育产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需要体现先进生产力的人才得到更高的收入。目前,我们在认同人才流动要素国际化、市场化的同时,却在人才薪酬上实行本土化,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依然保持大众化。虽然近几年人才的生活待遇有所好转,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内地域间的差距也很大。尽管我们也不断对人才加强思想教育,强化他们的爱国观念,爱岗敬业思想,但这在经济日渐全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得愈来愈现实的今天,这些充其量只能是辅助手段,难以从根本上使人才尤其是重量级人才“留人拴心”。这种分配制度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③培训机制因素。体育产业中多为新兴企业,大多没有形成完备的培训机制,无法满足人才学习提高的需求,也成为体育产业人才流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④激烈的人才争夺因素。体育产业是正在迅猛发展中的产业,对各类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大,而人才又相对匮乏,导致各企业间人才争夺非常激烈,也是人才流动的一大原因。
三、人才流动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资产只有通过流通、运作才能增值。同样,人才只有恰当地加以应用,才能使之创造价值。如果有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单位不把他们放在能使之发挥作用的岗位并加以鼓励,他们就无法施展其才华,这“资产”也就增不了值。国家级管理成果创新奖获得者――许继集团董事长王纪年,结合企业实践提出,企业内部改革成功与否,关键要看能否在用工制度、内部分配、人才引进等方面远离“三条死亡线”。“三条死亡线”理论认为,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如果员工每年的流动、淘汰率低于2%,在职工的收入分配总额中与企业绩效相挂钩的活的部分低于分配总量的15%,企业内高素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比例低于10%,企业将难逃死亡的结局。对体育企业来讲更是如此。
(2)人才流动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通过建立人才流动,企业就能及时补充急需的科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淘汰无法适应工作的人员,达到“吐故纳新”、“优化组合”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激励人才加强学习,使人才的价值得到体现,从而使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提高。
(3)人才流动有助于实现人才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
(4)人才合理流动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企业凝聚力的提升。我国的体育产业需要尽快做大做强,正是体育产业人才发挥其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机。
2.消极影响
如果说,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合理的,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那么,人才的流失,就是非正常的、不合理的,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应该尽量避免的。如果企业的机制不能留住人才,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聪明才智,就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就极有可能导致人才的流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人才流失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部分离职人才未履行应尽的义务,导致组织对其人力投资未得到回报;企业为了填补离职者的空缺,需要进行招聘,由此带来一系列费用,如招聘费和新员工的培训费等等,从而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
(2)人才流失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率。由于制度不健全,使得自动离职人才带走组织有关核心信息,一方面使企业的正常生产流程中断或停止,另一方面降低了员工的斗志和士气。一个合格人才的流失,轻者使企业某些产品的生产能力降低,重者可导致某些产品停止生产。
(3)人才流失降低客户的满意度。体育产业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对外影响力不可低估,许多客户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某个人才与企业发生业务联系的。这样的人才流失一方面人才流失使企业的声誉受到重创,另一方面使企业的服务能力下降。
(4)人才流失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比如会对留下者的工作满意、组织承诺等产生影响,从而会影响他们的离职意向,处理不好,将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对组织整体士气和效能产生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1.体育产业人才流动关键是合理
人才合理流动的目的是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才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增长。反之,如果人才流动不合理,必然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如前几年出现的“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现象,造成了某些地域体育人才过剩,人才间竞争加剧,而一些地域体育人才又严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2.树立人力资本观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树立全新的人才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人才资本投资优先理念。积极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合理流动人才,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建立体育产业人才合理流动的平台
长期的积弊造成体育产业人才怕流,人才难流,人才偏流,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体育产业人才有其自身的特点,今后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组织作用,依靠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改进服务方式,为体育产业人才搭建合理流动的平台。
4.加强体育组织文化建设
人才流动背后是企业制度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体育产业需要加强体育产业文化建设,发挥体育组织文化的导向作用、控制和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出人才的价值。
5.建立与体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在新兴的体育产业中,人才缺乏显而易见,是造成人才不合理流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与高校联合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开展“终身教育”,建立起与体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为体育产业人才合理流动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健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8-52
[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8-60
[3]于淑华刘水振:从系统自组织理论看人世后的中国企业[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8):28-31
[4]谢菊:政府在人才市场管理中的角色分析[J].探索,2002,(6):68-70
[5]刘佛翔:科技人才流动与发挥作用情况调查[J].中国人才,2003,(2):60-61
受地理环境和传统作业条件影响,我区海洋渔船作业主要以近海捕捞和滩涂护养为主。**区现有渔船**艘,其中捕捞渔船**艘,养殖渔船**艘。除*艘钢质捕捞渔船外,其余均为木质渔船。捕捞渔船中,44.1KW(60马力)以上渔船**艘。***年以来,**区没有涉外入渔指标配额。从摸底排查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区多年无涉外作业渔船。今年9月1号中午12时之后,长达4个月的休渔期结束。据了解,***区**艘捕捞渔船绝大多数出海进行了生产,出海率达到了60%以上,综合分析今年渔业生产情况,呈现以下几种特点:
一、捕捞品种单一,休渔期延长对渔民捕捞收益影响明显。休渔期从前年开始由原来的6月1日提前至5月1日,这一个月时间是毛虾、琵琶虾、螃蟹捕捞的黄金时间,休渔期的提前对大马力渔船影响较大。***区渔民捕捞品种较为单一,主要以渤海毛虾为主,往年渤海毛虾汛期在7、8月份,从去年来有所提前,在6月中上旬,此时正值休渔期间,给伏休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根据往年生产情况,5月份大马力渔船(**俗称大红头)平均净收入为5万元左右,休渔期的延长使渔民少了这部分收入。通过**镇**海产刘**了解到,目前,我区60%以上的捕捞渔船已经出海作业,其余因资源一般,渔民放假或者渔船上坞。渔获物主要是渤海毛虾、杂鱼及海肥等,并以海肥为主,渔获物品质一般,捕捞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新鲜毛虾价格约为6-7元/千克,价格也比去年的8-10元/千克降低,主要产于威海烟台一带。海肥杂鱼2-4元/千克,价格与去年持平。
二、渔船雇工工资居高不下。据***渔业协会理事***反映,我区渔船主要作业网具是“裤裆网”,需要雇佣8-10个工人,每人每月工资1-1.2万元,给雇工人员开工资是以年计算的,俗称“长工”。今年休渔期延长了一个月,但为了留住工人,雇佣“长工”的还得照样发着工资,一个月仅工人工资支出就10万元左右。如果船主雇佣短工的话,工资约为600-800元/天,人工支出会增加更多。加上渔船维护、更换网具以及天气不好不能出海仍需支付雇工工资等费用,全年平均算起来渔民的利润空间不容乐观。每条“大红头”预估大约每年费用在150万元左右。现在,渔民希望通过多出海来提高自己的利润,出海受天气影响较大但往往事与愿违。也有个别渔船因支出费用太高,没有利益空间,多数时间被迫停靠在码头上,部分渔民希望国家能多一些渔船报废补贴指标,让更多有意愿减船转产的渔民转行转业。
三、渔民对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热情较高。因***区捕捞渔船多数为木质渔船,很大一部分为老旧渔船,抗风浪等安全性能较差,为非标准化海洋捕捞渔船。由于农业部出台了专项转移资金,在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实施减船转产的基础上,对现有纳入国家捕捞强度控制范围的海洋捕捞渔船实施更新改造进行补贴,改造捕捞作业结构,更加提高了我区渔民更新改造为钢制渔船的积极性。目前,已经有**户主动申请通过合并其他合法渔船**余艘进行了渔船更新,渔政部门也积极联系省市各级部门为有意愿的渔民提供服务。目前尚有部分渔民更新改造渔船的意愿强烈,但是目前尚没有新的扶助政策出台,原有政策在今年底到期,加上更新资金的限制,致使他们持观望态度。
四、可作业渔场逐渐减少。由于捕捞强度和渔船数量的不断增加,渔船所载网具越来越多,加之外省(**和**居多)大马力钢制渔船侵占,使本来资源有限的渤海湾区域可作业渔场更加紧张,也导致每年春季为争夺网场纠纷不断,甚至发生恶性事件。
[关键词] 多边贸易规则 产业竞争力 贸易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给(美国除外)资本主义国家以严重的打击,各国逐渐认识到保护性贸易政策只会对本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政策的协调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关贸总协定成立了。作为国际贸易领域惟一的多边协定,它形成了一套指导缔约方贸易行为的国际准则,对各国贸易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不但完善了GATT的规则,更是建立了多边贸易体系的法律基础,形成了规范和严谨的法律体系。至此,多边贸易规则的体系和特点到了完全的体现。
一、多边贸易协议规则的体系的强制性与通用性特点
正是由于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法律基础,所以世贸组织的成员不分大小,对多边贸易协议必须一律遵守,协议具有完全的约束力。多边贸易协议规则的强制性特点表现在:(1)规则实施的强制性。规则实施的强制性在各项协议中均有体现,这早在GATT时期就有体现。其适用的领土范围(GATT 1947第24条第12款)规定:“缔约方应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合理措施,保证在它的领土内的地区政府和当局能遵守本协定的各项规定。”而GATT1994/WTO进一步规定:成员方的法律应与WTO要求相一致。WTO协定第16条第4款规定:“每一成员应当保证其法律、规则和行政议程与所附各协议中的义务相一致。”该条第五款规定:“不得对本协定的任何规定提出保留。对多边贸易协议任何条款的保留,仅以这些协议之规定为限。有关诸边贸易协议任何条款的保留,服从这些协议的规定。”地方政府遵守GATT1994/WTO的要求,否则该成员对其他成员承担责任。GATT1994/WTO关于第24条的谅解中在原来规定前面加上了“成员应遵守GATTI 994/WT0的所有条款负全部责任”,而且还规定“在不能保证这种遵守时,有关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规定适用”。这些补充规定使一成员努力保证了其地方政府遵循WTO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其他成员承担地方政府不遵循要求的责任,其他成员可以从该部遵守中得到补偿或中止对该成员的减让或其他义务。《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两个协议也要求成员通过国内立法来实施其义务。(2)依法成立专门机构和组织对协议的实行进行管理。依据《货物贸易多边协定》成立了货物贸易理事会,货物贸易理事会就是执行货物贸易多边协定的。而服务贸易理事会就是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附件的。同样的还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此外,还有专门的委员会和工作组来具体负责协议的其它事物。(3)建立了解决争端机制对违规情况进行制裁。如果成员违反了规则和承诺,将遭受交叉报复的多边制裁,这也是强制执行的。这种司法裁决的形式也加强了多边贸易协定的法律权威和实现的可靠性,在维护多边贸易规则统一实施方面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多边规则的通用性指的是所有的规则适用于所有的成员,每一个成员都要无条件遵守多边贸易规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员以一揽子方式接受多边规则。在关贸总协定时期,缔约方就要接受所签的各项协议,即是可以有选择的接受。而对于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协定的接受范围,成员国必须以一揽子方式进行,而不能选择性地参加某一个或某几个协定,也不能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对协定的某一部分提出保留。(2)多边规则在所有成员间通用,每一个成员通过制定修改其国内立法来履行其义务。世贸组织不允许两个成员之间达成秘密协议,所有成员国家的法律、法规都要让其他成员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要统一实施,法律法规的变动要向世贸组织通报情况,以此保证规则的通用性。
二、多边贸易协议体制下各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世界贸易组织(WTO)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建设,通过一系列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定与实施,构筑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政策制定、审议、评价及争端解决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了诸如提高成员国福利水平、扩大就业、资源在全球的有效配置、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许多既定目标。而在宏观层面上,多边贸易体制与其国际通行规则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成果,即各成员国产业竞争力的普遍提升:发展中国家利用多边贸易协议(一般货物贸易、农产品贸易、纺制品与服装贸易)与投资措施协议,有效的进行了本国产业的升级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实现:发达国家则利用WTO服务贸易的多边规则适时调整了本国的产业结构,完成了经济增长点的转变。
1.多边贸易协议规则与一国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分工的内在联系
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地区)及其产业经济系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市场中表现出来的财富积累能力,也就是该国的产业经济系统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围绕资金、技术、创新进行的经营活动能力的总和,它反映了国家(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集中体现了国家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而WTO的成立无疑是把各个成员国置于一个更为开放的竞争环境下,因而在多边贸易体制的背景下研究各国的产业竞争力就更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目前,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现实基点,就是加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区际分工体系之中,获取更高的产业分工效益,也就是要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 。
WTO是具有广泛参与性与代表性的多边协议与制度安排,他的成立与运行无疑会对其成员国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对于多边贸易规则与各国产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则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WTO基本原则的强制性与通用性。众所周知,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关税保护原则以及透明度原则保障了各个成员方在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市场上竞争,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获取贸易收益,优化国际分工;与此同时,在国际分工得以强化的基础上,多边贸易体制下的通行原则将反作用于各国的产业政策,使各国政府通过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促进其优化升级,从而带来在国际贸易当中的更多受益。其二,WTO项下公众多边贸易协定于相关制度安排。正是这些多边协定的出台,使得各成员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因势利导,使各自的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
2.多边贸易协议规则对各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1)《农业协议》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于农业是每个国家的基础性战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长久以来各国对于农产品贸易一直采取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导致农产品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下滑。自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了艰苦的博弈过程,农业发展的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①现阶段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多边协定。因为现阶段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石油农业”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价格优势,故而能否顺利开展农产品贸易对于他们来说便显得尤为重要。乌拉圭回合在农业贸易体制、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补贴等方面都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而新一轮的多哈回合谈判之所以举步维艰正是因为在农产品价格扭曲政策方面各层远方存在较大分歧,可见发达国家对于农产品国际价格的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具有不容小视的导向作用。换言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农民利益存在冲突,而农民的利益正是国际制定农业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现行的WTO农业协议主要给予了市场开放,关税减让、削减出口补贴等优惠措施,以此来扩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的份额,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发展中国家成员对农业的投入(由农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低,易于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的特点决定),进而提高了其在农业这一基础性产业的竞争力。
②各成员国针对农业协议所做出的产业政策调整。现行WTO多边农业协议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即为国内支持政策,因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着眼点均放在对国内支持政策的使用上,具体表现为:
A:对于农业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其政策调整的重点为将政府的直接补贴转化为相应的政府服务计划。它并不涉及从消费者的转移,因此,并未或仅从名义上对贸易产生了扭曲影响。例如,农业研究的继续与提高,其中就包括一般性农作物生产研究、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研究、某项具有优良特性的农产品的研究计划;害虫与疾病控制计划;农业培训服务与延伸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包括健康、安全、分级或标准化目的而进行的特定产品检验;营销和促销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包括供电网、道路和其他运输工具、市场与港口设施、供水设施等等。以上这些措施使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在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下走上了一条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综合发展道路,其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B:对于农业发展水平仍旧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业协议设定了一系列的例外措施,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某些发展性措施和限制生产计划乡下的某项直接富矿,还有所谓的最低支持水平亦不受减让限制规定。例如,除了“绿箱”中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外,使和发展性类型的支持:直接或间接的,用于鼓励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以及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计划组成部分的支持措施。它们包括一般用于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的投资补贴,一般用于发展中国家低收入或资源匮乏生产者的农业投入补贴,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成员生产者用于鼓励除了种植非法麻醉性作物以外的农业产品多种经营而给予的国内支持。以上通行规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面技术资源匮乏、发展理念落后的劣势,而有助于发挥其农业人口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以便能从多边贸易体制中有所收获。
(2)《货物贸易协定》与《投资措施协议》对各国产业调整的影响
从GATT1944到多哈回合谈判,在整个多边贸易体制下货物与投资方面的多边协定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影响最为明显。在一般货物贸易方面,发展中国家利用国营贸易规则、进出口许可证简化制度、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发展中国家例外原则以及原产地普惠制原则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贸易地位,扩大了贸易份额,进而带动了本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多边投资协议的制定也使国际直接投资(FDI)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过渡期规则的设立,能够令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有效的保护国内相关幼稚产业。
①发达国家―技术转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是成熟标准化技术,只是为其带来一些技术诀窍和生产工艺经验,并且这些工艺还不是完整的,很难产生溢出效应,带动其产业技术升级。发达国家天然没有转让技术的动机,为了追逐最大利润,甚至会千方百计阻碍技术外溢。他们从国内攫取大量利润,有条件进行技术创新和扩大市场排挤发展中国家本地企业。本地企业不但得不到技术溢出效应带来的好处,反而丧失生存的权利。此外,外商进入总应该带有一定的技术,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有限,这也是制约技术扩散的因素之一。技术引进后需要吸收、改进、创新,才能实现技术突破,才可能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主要以大量重复引进生产能力为主,对发达国家转让技术的进一步创新能力较弱。对引进技术的升级基本上处于跟踪爬行状态,本地企业过度依赖引进现成技术,失去自主研发的动力,被迫进入发达国家技术体系。而发达国家凭借强大技术优势,在发展中国家部分行业中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一定的行业垄断,从而抑制本地企业的研发活动,抑制了国内产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提高。
而从发达国家自身技术发展周期来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技术有利于发达国家释放其技术上的人力资本,以投入到新一轮的产品研发当中,进而保证其垄断优势地位。从相关产业(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竞争力角度观察,技术的输出与转移不仅不会削弱其拥有的比较优势,反而会增强其在产品成本控制、企业生产管理、工艺流程改进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使本应属于夕阳产业的初级产品制造业获取更多的竞争受益。
②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速。从宏观层面上看,多边货物贸易规则为发展中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货物贸易预期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是其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服装、其他轻工产品和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或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上,这些恰是乌拉圭回合中贸易自由化力度最大的领域。发展中国家从WTO多边货物贸易协议成果中获得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市场准入水平的降低为发展中国家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对世界纺织品和服装贸易自由化做出了一体化安排,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待遇为发展中国家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时间。此外,一些协议还要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尽力给予照顾,提供技术援助,改善市场准入机会。这些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繁荣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国际环境(见表)。
从微观层面上看,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制造业产业转移中拓展了产业空间。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向高度化调整而伴随出现的产业空间转移导致产业竞争优势的消长转换。这种转移呈现出三个层次:把以传统机械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把一部分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移到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把一部分以现代高技术为基础的下游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多说发展中国家把接受第一层次的产业转移作为重点,同时要把接受第三层次的产业转移作为推进技术进步、跟踪高新技术产业的契机,抓住机遇拓展产业空间,利用“借力”的后发优势,希望用比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打造、完善新的产业体系,为跨越式发展奠定现实基础。
此外,发展中国家还在加工中培育形成了特色产业。他们从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现状出发,扩大来料加工规模,鼓励引导来料加工向加工生产基地转变;促进家庭来料加工向来样加工、来单加工和自办企业转变;从定牌生产到自创品牌转变;从配套加工向掌握核心技术转变,逐步提升来料加工产业层次,不断提高附加值,通过加工,发展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关键词]体育;产业;北京市
[DOI]10.13939/ki.zgsc.2015.46.098
1 体育产业对其他产业及行业的影响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期,研究体育产业这样一个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对其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首先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体育产业近年来对这个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各产业与行业的影响。
总的来看,近年来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平稳。2006―2012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从60.3亿元增长至144.2亿元,年均增长15.9%。体育产业中制造业行业占比44.4%,服务业行业占比55.6%,服务业行业增加值略高于制造业行业。2012年北京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0.8%,不到1%。
为测算北京市体育产业对其他产业及行业的影响,本文选用北京市统计局2004―2012年的相应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公式为:
Y=α+βX+ε
其中,X为体育产业增加值,Y为三次产业产值及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ε为随机扰动项。
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产业对三次产业产值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由回归分析得到:第一产业β估计值为0.661199,t值为12.21286,R2值为0.955172;第二产业β估计值为26.51459,t值为6.598467,R2值为0.861495;第三产业β估计值为110.4086,t值为10.26986,R2值为0.937761。t值显示体育产业对三次产业产值均存在显著影响,但β估计值表明这种影响存在很大差异。从β估计值看,体育产业对第一产业产值影响最小,而对第三产业产值影响最大,两者相差超过百倍。可见,在三次产业中,体育产业对发展第三产业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体育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超过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这很可能与北京市体育产业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如前文所述,在北京市的体育产业中,服务业行业的增加值超过制造业行业,这在国内各省市的体育产业中是非常罕见的。但实际上,欧美国家体育产业中服务业行业增加值超过制造业行业的现象却十分普遍。体育产业中服务业行业增加值超过制造业行业的现象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北京市的体育产业处于国内各省市体育产业的领先地位。
由于体育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突出,本文继续测算了体育产业对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影响。结果显示,体育产业对三次产业各行业均存在显著影响,但β估计值表明这种影响也存在一些差异。总的来看,体育产业对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影响较大,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影响较小。这似乎说明体育产业具有较强的消费带动能力,发展体育产业可以带动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等消费类行业的发展,而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非消费类行业影响较小。
2 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其中的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产出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及使用方向和数量。投入产出法的主要参数如下:
2.1 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指第j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或服务。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系数越大,说明j部门对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系数越小,说明j部门对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弱;系数为0时说明j部门对i部门没有直接依赖关系。
直接分配系数表示i部门的产品被j部门用作中间产品的数量占i部门产品总量的比重,该值越大,说明i部门向j部门提供的中间使用相对较多。
2.2 完全消耗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指第j部门每提供一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与间接消耗之和。完全分配系数则指i部门单位总产出直接分配和间接分配给j部门的数量,即反映i部门对j部门直接和通过其他部门间接的全部贡献程度,等于i部门对j部门直接分配系数和全部间接分配系数之和。
2.3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表示某一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时,通过直接或间接关联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投入总量,在投入产出表中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合计。影响力系数反映某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拉动作用的相对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表示第j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
感应度系数表示某一部门增加一单位初始投入时,通过直接或间接关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分配总量,在投入产出表中为完全分配系数矩阵的行合计。感应度系数反映某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推动作用的相对水平。
3 从投入产出表看体育产业的特点
为研究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本文根据2007年中国135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体育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并结合其他文献总结出体育产业的以下特点。
3.1 与第二、三产业关系更为密切
从直接消耗系数看,体育产业对三次产业各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占比分别是0.0768%、49.552%、50.3711%。这说明体育产业对三次产业的直接消耗是不同的,对第二、三产业的直接消耗明显要大于对第一产业的消耗,表明体育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关系要比与第一产业的关系更为密切。从行业看,体育产业对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达到0.0531,说明在现阶段,我国的体育产业中制造业占比仍然偏大,处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也说明,我国的体育产业与第三产业很多行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关系还不够紧密,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从完全消耗系数看,体育产业对三次产业各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占比分别是3.398%、68.0799%、28.522%。这说明体育产业对第二、三产业的完全消耗明显高于对第一产业的完全消耗,同样反映出体育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关系更为密切。根据周毅(2005)的研究,1997年体育产业对三次产业的完全消耗占比分别为5.85%、70.55%、23.6%。与之比较,在10年之后的2007年,体育产业对三次产业各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占比中仍然是第二产业最高的态势。说明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经过10年的发展,但体育产业中制造业的比重仍然偏大,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但从数值上看,体育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占比均有所下降,而体育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占比则有所上升,说明我国体育产业中的服务业虽然滞后,但还是取得了一些发展,体育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存在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同时也说明,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中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增大,促使体育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不断增强,体育产业的发展最终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北京的情况看,由于北京市体育产业中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制造业,这意味着北京市的体育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联系可能已经超过与第二产业的联系。如是,北京市体育产业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也应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3.2 影响力和感应度偏低
从影响力看,我国体育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属于影响力较低的部门,其影响力系数为0.916362,数值小于1,表明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带动力较弱,还无法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中带动性强的支柱产业。根据周毅(2005)的计算,1997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874632。比较而言,在10年后的2007年体育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已经有所增长,说明体育产业的行业带动性是有所增强的。李遥远、李森(2010)根据中国2002年和2007年122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了体育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数值为1.18和1.47,均大于1。如是,则表明我国体育产业已经具备较强的行业带动性,并可以成为支柱产业。由于本文采用的是2007年中国135部门投入产出表,与李遥远、李森(2010)使用的数据不尽相同,因此结果也存在差异。但从其他文献与实际情况看,本文仍然倾向于体育产业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结论,认为体育产业的行业带动性虽然较以前有所增强,但还没有能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从感应度看,我国体育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属于感应度偏低的部门,其影响力系数为0.343896,表明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推动力偏弱。根据周毅(2005)的计算,1997年我国体育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38674。比较而言,在10年后的2007年体育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不升反降,说明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推动力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依然没有发挥出来。
综合来看,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明显要大于感应度系数,表明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拉动作用明显要强于其推动作用。以往的其他文献也都验证了类似的结论。从体育产业的性质来看,体育产业是一种最终消费性产业,以提供生活服务产品为主,具有非常明显的最终消费性特点。这个特点或许可以解释体育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明显大于感应度系数的现象。同样或许是由于这个特点,体育产业在很多以消费为主要手段驱动经济增长的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在我国目前外需萎缩、产能过剩的阶段,发展内需、进行经济转型正在成为新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典型的最终消费性产业,体育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经济转型中很有可能最终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李遥远,李森.中国体育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7).
[2]周毅.中国体育产业投入产出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关键词:陕西;秦岭;山地体育;开发;布局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25-02
在陕西省内,秦岭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库,也是联系陕南与关中区域的纽带,区域位置的特殊性使秦岭北部和南部表现为异样的自然资源特点,这导致该范围具备尤为丰富的山地体育产业业态。为此,需要对陕西秦岭山地体育产业的开发以及空间布局进行探究,从而解决陕西秦岭山地体育的主导产业、空间分布、优势产业选择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而优化此范围的山地体育现状,最终促进陕西秦岭区域的山地体育产业的发展。
一、山地体育产业的含义与特点
(一)山地体育产业的含义
近些年来,逐步地兴起了依赖于山地资源的狩猎、滑雪、攀岩等体育运动,并且变成人们进行体育竞技与休闲的一项关键内容,山地体育的兴起,有利于发展体育产业。参与山地体育的爱好者在亲近自然界、享受运动乐趣、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了体育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了体育产I的发展。
山地体育产业并非某种特殊的产业形态,其指的是以山地体育产业资源为中心形成的全面、系统的体育产业形态,即在开发与应用山地体育产业资源的过程中提供山地体育服务与产品。由于是依赖于山地体育资源而整合山地体育产业,因此山地体育资源的市场规律和丰富性决定了山地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及形式。
(二)山地体育产业的特点
1.资源依赖性。山地体育产业能够与山地体育产业资源互动影响,务必依赖于山地体育产业的自然资源来发展山地体育产业。与此同时,在持续发展的山地体育产业过程中,会有效地整合与应用山地体育产业的自然资源,从而衍生出具备丰富形态与很多类别的其他山地产业体育的自然资源,而山地体育产业也能够应用这一系列的资源。为此,山地体育产业及其资源互相影响,能够促进良性的循环形成。
2.业态全面性。山地体育有着全面发展很多个业态的特点。依赖于山地体育产业资源而发展的山地体育产业不但涵盖山地体育的中心产业,即山地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山地体育竞技表演业等,而且涵盖关于山地体育的产业,如山地体育器材设施制造业、山地体育场馆业、山地体育旅游业、山地体育会展业等等。为此,山地体育产业有别于山地体育旅游业等有关业态。而山地体育产业全面性的业态之间互相影响、练习密切,能够使体育产业链形成,从而推动产业的全面发展。
3.环境影响性。山地体育产业能够实现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和谐性。山地体育资源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常常牵涉到植物和动物保护区。为此,开发山地体育产业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有重点和有选择性地建设产业。并且,产业布局会受到山地地貌和地形的影响作用,在兼顾产业开发成本与保护山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山地体育产业的特点是受到自然环境的控制以及受到地貌地形划分范围的影响。简言之,山地体育产业资源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开发山地体育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交通环境会影响到山地体育产业的发展。山区是发展山地体育的核心区域,而开发山地体育产业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倘若缺少便捷的交通,那么就难以实现山地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和供给,也就难以使规模化的产业形成。同时,制度环境会影响到山地体育产业的发展。尽管有着丰富的山地资源,可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制度才可以使资源的优势形成,从而实现产业效益。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激励、扶持等,能够为发展山地体育产业创设优良的制度环境。
4.协同合作性。山地体育产业有着区域协同开发的特点。因为山地自然条件的情况复杂多变,山地体育产业会向很多的行政区域辐射,因此要求联合多个行政部门协同开发。并且,由于山地体育产业有着多样化的业态,因此更加要求有关组织机构加强合作,从而一致开发山地体育产业的一系列业态。
二、陕西秦岭山地体育产业开发及空间布局措施
(一)陕西秦岭山地体育产业开发的整体模式
需要因地制宜,加速山地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体育产业。开发山地体育产业的整体模式是:依赖于秦岭山地的体育资源,以秦岭辐射的范围作为中心,创建空间布局,辐射较广范围的山地体育产业区;对山地体育产业的一系列业态进行有效的整合,根据附近的环境、消费需求、市场发育情况等,实现山地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丰富。这样,能够形成立足于山地体育资源的秦岭山地体育产业链,同各种产业进行联系,防止链条的散乱或断裂,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辐射区域的扩展,推动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陕西秦岭山地体育产业链的培育
开发山地体育产业需要涵盖体育产业牵涉到的一系列业态,有效地兼顾市场规模和资源要素,有重点和有选择地发展业态,从而使依赖于山地体育产业资源、实现消费需求的山地体育产业整体形成。培育产业链是规模化发展山地体育产业的关键方式,其指的是有关产业当中的一系列业态通过提供体育服务或者是产品的形式,以创造消费价值或者是实现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结合相应的时空布局和逻辑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式组织。
以体育的市场价值与经济作用作为视角来讲,山地体育产业中的中心产业是山地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以及山地体育竞技业,而山地体育用品销售业、山地体育会展业、山地体育旅游业等其他的体育产业属于相关的产业。当然,山地体育产业的组织会越来越扩展,从而更进一步地丰富产业形态。与此同时,产业的发展组成部分是消费需求与产业组织利润。山地体育产业提供的服务或者是产品重点实现两种消费群体:一是专业运动需求,这种消费需求是立足于展示山地体育运动的成绩或者是提高山地体育运动竞技能力,如建设的皇冠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就是为了实现这种需求。二是大众群体需求,这种消费需求是立足于感受山地体育活动,如休闲和健身等,例如宝鸡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并且,山地体育的产业链需要在组合与延伸的基础上推动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陕西秦岭的山地体育产业链需要立足于秦岭的山地体育产业资源,提供体育服务和产品,实现大众群体和专业运动员对山地体育的消费需求,从而为地方创造价值。并且,需要根据制造生产、销售产品、消费服务的逻辑顺序建设一种动态发展、互相影响、上下联系的链条式的动态产业结构。
陕西秦岭山地体育产业链的一系列业态组成部分是上游与下游的联系,依赖于山地体育产业资源的上游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与体育设置器材制造业生产消费资料,从而将运营资料提供给体育用品销售业、体育场馆业。属于服务消费层次的体育旅游业、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会展业、体育培训服务业等依赖于上游的业态提供更加多样性的产品和服务。并且,这几种业态之间互相影响、互动支持、互相促进。处于山地体育产业链下游的体育对外贸易业与体育传媒业属于延伸的上游w育产业链,而有效地统一上游业态跟这两种业态能够实现消费需求以及山地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求。
(三)陕西秦岭山地体育产业的空间布局
体育产业的空间布局是对固有的山地体育产业链进行有效的整合,连接固有的产业部门,从而使市场激活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整合需要开发以及已经开发的山地体育产业部门的基础上,通过点带轴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互补产业的优势,大大地减少开发资源的成本。陕西秦岭体育产业的空间布局需要立足于渭南、安康、西安等固有的山地体育产业基础之上,根据交通条件、产业资源的分布情况,有重点地建设六大山地体育产业区域,即商山体育产业区、安康体育产业区、骊山体育产业区、华山体育产业区、终南山体育产业区、太白山体育产业区。其中,商山体育产业区包括商洛所辖的1 区 6 县,由于该区域具备丹江文化、柞水溶洞、金丝峡等资源,因此适宜重点发展登山和水上运动等体育项目,注重开发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体育旅游业,以及开发体育竞技表演业和体育培训服务业;安康体育产业区包括汉阴、石泉等,由于该区域具备天华山瀑布、子午栈道等资源,因此适宜重点开发山地越野、水上漂流等项目,以及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场馆业,并且延伸体育对外贸易产业链;骊山体育产业区包括临潼区骊山及北麓,由于该区域具备骊山温泉、秦唐文化等资源,因此适宜发展体育外贸和体育传媒业,需要重点开发体育会展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休闲娱乐业;华山体育产业区包括潼关县、华阴市等,由于该地具备武侠文化、道教文化、华山资源,因此适宜开发攀岩、探险等体育项目,需要注重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以及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开发体育场馆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终南山体育产业区包括户县、长安等,由于该地具备森林公园和山区,因此适宜发展参与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开发体育外贸业和体育传媒业;太白山体育产业区包括岐山、眉县等,由于该区域具备民俗文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因此适宜发展狩猎、体育竞技、探险等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开发体育旅游业,实现体育对外贸易业与传媒业的延伸。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陕西秦岭山地体育产业整体模式进行开发与产业链进行培育,以及对该区域产业空间进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能够实现该区域的规模化发展,从而推动陕西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和.体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多元融合及关系辨析――基于还原论与复杂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4).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日益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我国的体育产业处于发展阶段,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因此在选择体育产业和培育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区域优势进行选择,本文对体育产业选择的原则、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进行体育产业的培育和优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 区域优势 体育产业 培育
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因此对我国区域优势中体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发展的研究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区域的优势,以及区域的资源,结合体育产业的发展特点,进行政策的支持和促进,可以有效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针对不同的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的原则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不同的区域优势,在选择区域优势产业时,要对不同的因素进行考虑,更要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在进行优势产业的选择过程中,产业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产业的优势也是相对的。因此,进行体育优势产业进行选择时,要遵循相对动态的原则,要注意产业的适宜性。
(二)稳定性原则。整合区域资源选择体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区域的资源优势和特点进行选择,区域资源进行相对的优势,然而优势产业具有相对性。只有结合区域当地的优势资源和特点才能获得一定的稳定性。
(三)竞争优势原则。在进行区域产业选择时,区域需要具备比较和竞争两种优势。其中竞争优势主要是指不同区域同一产业进行比较时所表现出的优势特点,也就是指某一项体育产业在同区域内的相通产业是否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四)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市场导向对于体育产业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进行体育产业的发展时,要保证与市场的发展和需求相一致,这样才能具有发展前景。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成绩
我国体育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不错的成绩。1.体育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体育经营企业多达5万多家,年营业额超过1000亿人民币,其中体育彩票成为了体育产业的领头产业。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也为我国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2.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3.体育竞赛表演与健身娱乐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观赏性高的竞赛,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4.体育用品市场逐步成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的社会化以及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体育用品市场不断的成熟。
(二)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的市场机制不成熟。虽然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发展,但是作为公共事业,体育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因此体育产业在产业的运作过程中不断受到限制。另外政府对于体育产业的投入量减少,投资产业较为单一,虽然政府对于体育的投资量在不断的增加,但是体育产业在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占得比例较低。
2.体育产品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体育产业主要是指体育用品的生产及销售。虽然全球中65%的体育用品源自我国,但是其中高科技的体育用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较低。
3.完善体育产品政策。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得到体育部门的多方面的关注,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关注力度,利用政府部门的力量,对体育用品部门进行相关的综合管理,从而保证体育产业相关部门的顺畅运转。
三、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投入
产业虽然是由市场引导的,但是政府的支持与重视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大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投入并不是指政府需要进行全过程得参与,而是需要政府推行一定的相关政策,从而对市场进行引导。
(二)整合资源
对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在必要时进行一定的体制改革,从而在市场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资源主要包括互补性资源的整合以及竞争性资源的整合两种。
(三)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
通过政府的引导,加大体育赛事产业的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完善的基础设备、配套的服务以及优惠的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得为赛事的发展服务,从而展示出政策的优势。在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的过程中,需要依赖区域内的发展优势,进行一定的制度创新,从而更好的发挥区域优势,建设体育产业基地。
(四)体育文化的推广
体育健身可以作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推广体育文化,政府可以进行一定的熏陶,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意识,从而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以及发展。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的原则以及体育产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措施。通过本文可以看出只有根据区域的优势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发展体育事业,才能提高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基金项目: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级课题,人文社科类,课题编号:2013RWSK0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