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智能教育发展范文

时间:2024-02-01 17:12:17

序论:在您撰写智能教育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智能教育发展

第1篇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吴忠751100)

【摘要】文章初步探讨了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的关系。在查阅、浏览了大量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音乐教育概念、本质、特征及功能等内容做出了更深入的介绍,目的是使读者对现代音乐教育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对音乐教育在智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多学科共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智能发展;多元智能

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科技型人才的更替、竞争对现代社会发展提出了急需应对的“发展性问题”。多元智能理论确认了音乐是人类智力的一种存在形式,对音乐和其他艺术学习,个体差异和智力发展特点等领域的涉及,使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艺术课程教育逐步形成以下共识:各种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是教育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和对象;以音乐为主的相关艺术能够承担实验测试的心理学课程研究,不但可以回应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中关于学习、兴趣以及儿童智能多方面发展的问题,同时还为姊妹学科探索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现代音乐教育在智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低估。在多数人看来,学习音乐所具有的能力对少部分将来需要从事音乐类工作的人们才是一定的、必要的,对没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来说只是陪衬,音乐课程一贯被视为中小学的副课,在升学、成绩的杠杆下往往成为课时缩减的“强劲后盾”。但是随着各教育分支的发展与完善。现代音乐教育的价值被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充分映证。近30年来,不但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在实践教育领域里掀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各个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引起了很多新的探索。加德纳概括的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智能八个领域。从多元的智能体系来看,音乐所具备的能力其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智能,即“基础”的组成部分,音乐领域的活动对多元智能的一步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音乐协助人感受语言的不同节奏、不同音色和不同韵律,提高语言的智力水平;学会掌握音乐所具备的旋律的发展、节奏的变化、和声调式的关系和曲式结构等,无疑是可以提高对事物把握的逻辑能力;而且,作为时间艺术,音乐能够促进空间智能的发展;有些音乐教育活动需要集体参与,比如集体舞、合唱、合奏活动过程中,彼此之间的默契合作与和谐共处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过程性体验会增强人们对集体配合意识的认同,提高并促进人际智能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多元智能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的不利因素

当前,现代音乐教育着有显著的智力开发功能的这一观点,人们大多能够达到共识。音乐教育的历史性地位不论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有显著提高。但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们并没有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偏激地认定音乐教育的功能、作用是“唯一不可逆的”,因此,导致了音乐教育方式方法的偏颇。有种观点认为孩子掌握的音乐技能越难越好。尤其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仿佛只有加大技术难度才可以“成才”,在此应该指出音乐教师们不要再去拔苗助长,迫使孩子被动练琴,不顾及他们情感智能的养成;更加不要以“**考级”作为主要目的,而驱向于只对分数的追求,致使音乐教育变成“应该教育”的“替代品”;琴童在压力重重的精神劫难中学习所谓的音乐技术性的难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潜能,这是极其错误的观念。走出误区,找到不利因素所在,才能使孩子们正真愉悦地步人音乐艺术的美丽殿堂,获得在艺术领域的熏陶中身心、智能得以全方位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的分歧

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差异。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审美的方式方法来完成各方面发展的任务,它具有其特有的感性塑造以及情感沟通的特性,然而智能发展却是对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智能的发展研究,是一项极具理性的启发与培养活动。

感性、认知塑造是音乐教育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形成音乐的织体是变化、流动的音响,它们是具有一定音色、音高、力度和长度的音响材料,通过以节拍、节奏、旋律、音区、调性、调式、和声、曲式、复调、织体、配器等多种音乐表现手段来塑造形象、动人的艺术代表形象,用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因而,对于音响的感知认识是所有音乐活动——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的基础。强化感性认知的塑造,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否定了音乐教育所具备的理性指导作用。正好相反,合理的、理性的指导是确保音乐教育更加有效、更加深入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方法。所以,从感性认知人手与理性指导结合是一条非常基础、重要的音乐教学准则。它不但符合音乐教育的特点,而且符合青少年儿童们学习音乐的认知规律。

四、音乐教育的积极效果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表现艺术为媒介的一种审美艺术教育形式,属于美育范畴,它是我国当代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德育、美育的重要领域与途径。音乐教育包含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它具备教育的基本性质,并与学校教育中的智育、德育、体育等各个方面的教育一致,都能够对受教育者施以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引导,它的目的在于启发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促使他们将来成为具有全面高素质的人才。其二,音乐艺术的教育,又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目的、功能和规律,它是通过音乐美的载体和内容,去感染受教育者,影响他们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气质、高素质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帮助他们的智能发展的身体健康;强调个性特点和情感体验的特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活泼地、生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构建未来学校形态,营造智能校园环境

升级优化基础设施。福田教科院附小大力推行教育管理数字化,构建具有附小特色的“掌上附小”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了附小特色数字中心机房,实现评价系统云处理,学生学业成绩大数据综合平台分析,优化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库,学科资源覆盖率达90%以上。基于5G技术,一方面完善校园安全管控信息化建设,提升校园实施视频监控水平;另一方面,以“5G+互动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鼓励跨校区课程协同共享,“自动跟踪录播教室”“未来阅览室”等先进的信息化设施陆续启用。目前学校已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重构创新教学空间。重构后的福田教科院附小具有五种空间形式:一是“研学创中心”,是基于项目式学习、问题探究、满足高水平学习者(教师、学生)能力的学习研究创新的空间;二是“学科大观园”,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构建学科教学情景空间、全学科班级图书角,在真实空间中感受学科魅力;三是“学校文化长廊”,利用此空间打造智慧图书馆、校园历史博物馆,凝聚、展现附小校园文化;四是“创意盒子”,这是一个创新型的孵化器,在此空间师生可以参与各种科技类创新项目,实现“让创意可见,让思维有型”;五是“云上学院”,搭建自选式创新学习超市,组建项目化学习网络社区空间。

引领规划整体设计,打造前沿智慧课程

两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20多位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前沿的专家为全校教师量身定制项目化及学科融合课程培训计划,积极引导各学科探索开发“信息化特色课程”“AI+”特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教学空间,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智慧科技特色校本课程,并探索开发科技与五育融合课程。重塑年级组内各学科相对独立的形态,形成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程融合,是基于知识、经验、社会需求的融合。将其形成“学科+”的课程形态,即“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社会”“学科+活动”等课程形态。

AI赋能智慧教学,创设育人新生态

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深圳教育以教育部信息化“双区”建设为有力抓手,以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一直是刘锐娟倡导的教育教学方式。认知科学与智能技术的结合将使教与学变得多元化,并且可进行低成本、高效能的个性化定制,帮助学习者设计更有效的学习策略。2021年,福田教科院附小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与区域教研的实践研究》。同时,福田教科院附小以青年教师“青蓝杯”基本功大赛和骨干教师“红烛杯”教学展示为契机,通过公开课、录像课、微课录制等活动,激发更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空间、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方面,学校积极普及人工智能课程,探索人工智能教学的路径和策略,以期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普及全民智能教育、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目标,为促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智能体育守护生命本色。深圳市福田区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综合改革实验区,福田教科院附小是全区首批参与中国教科院的重点课题《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研究》的学校,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致力于智慧体育探索研究,实施青少年健康体能促进与干预方案。2021年12月,刘锐娟亲自主持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研究》课题项目子课题《“双减”背景下对智慧体育校园构建的研究》顺利开题。2022年1月,以学校为牵头单位的“智能体育学生数据分析与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荣耀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基于学校智能教学基础和理念,刘锐娟在体育科组率先尝试依托AI技术精准监测与评价学生的体能训练,利用运动数据采集装备+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学生佩戴的传感器设备,实时采集每位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及运动负荷情况等数据,对潜在的运动风险进行实时的评估与预警,把学生的体质数据形成电子成长档案,为教师设计合理的体育课程提供参考,为学生的体质健康保驾护航。多样态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一是在线教学求质量,创新课堂新生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泛在学习普及的双重背景下,在线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搭建适合学生学习的平台,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提供全程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二是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泛在化学习发展。项目化混合式研究团队结合学段特点、学校校情,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以教师培训、课程实践、评价改革作为抓手,以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混合式教学为手段,在校内进行探索实验。

多元评价,看见动态成长

第3篇

摘 要:音乐是一门富有魔力的艺术,音乐教育对少儿智能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音乐为少儿开启文化传承的航帆,打开真、善、美的窗户,以及能引发联想、开启少儿智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少儿音乐教育对少儿智能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从三个点论述了少儿音乐教育之智能发展的策略:一,根据少儿特点选择适合的音乐;二,突出音乐对少儿想能力的培养;三,将少儿音乐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少儿;音乐教育;智能发展;研究

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出人类文明的精华。同时,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促成少儿智能发展,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究竟少儿音乐教育会对智能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去促成少儿智能的发展呢?

一、少儿音乐教育之智能发展的重要性

(一)音乐为少儿开启文化传承的航帆

从广义文化而言,音乐隶属于文化的范畴,并且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脉。我国先秦古典散文著作之一的《尚书・尧典》篇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意思是诗歌是用来抒发理想、抱负和愿望的,诗词拉长声音唱出来就成了“歌”,也就是音乐了;当各种不同材质制成的乐器在演奏时和谐有序,神与人都能达到极为和谐美好的状态。这里很明确地表达出古代诗歌与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印证了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流。如此,对少儿施加音乐熏陶,实际是以文化感染之、陶冶之。众所周知,文化是开启智能的钥匙,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应该借音乐开启少儿文化传承的航帆,促成其智力发展。更何况,现在许多儿童音乐里面都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这对于开启少儿智能,扬起智慧之帆,以备将来遨游于文化的海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音乐为少儿打开真、善、美的窗户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天真活泼不晓世事,对智能之真、善、美的内涵缺乏必要的认识,需要加以引导。少儿音乐通过美妙的音符传递人类的美好,在和谐的韵律中,少儿逐渐对真、善、美形成初步印象,为智能之打开奠定基础。比如,大家熟知的《采蘑菇的小姑娘》,用欢快的旋律给小朋友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小姑娘去山上采蘑菇,却不肯轻易尝一尝自己辛苦采来的蘑菇,而是等到集市开了的时候,将蘑菇背到集市上卖。最后得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一把镰刀和几颗棒棒糖。更富启迪意义的是,小姑娘没有独自享受这些成果,而是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这首儿歌讲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故事,它告诉小朋友要学会通过双手劳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还要学会与大家分享快乐,快乐就会弥漫整个世界。此外,整首儿歌用画面配合轻快的旋律,营造出童话般的世界,唯美而令人过目难忘。毫不夸张的讲,《采蘑菇的小姑娘》这样的少儿音乐能够开启儿童对世界真实、善良和美好的体验之旅,从中获益匪浅。

(三)音乐能引发联想,开启少儿智力

好的音乐犹如一位深藏智慧的师者,对幼儿的言行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少儿通过音乐的教育,不仅能够感受其中美好的情感,还能通过音乐认识世界,引发联想,开启智慧之门。这样的少儿音乐不胜枚举,比如《小白兔乖乖》、《小星星》等。拿《小星星》来说,由音乐艺术者以较为和缓的韵律,轻轻打开一幅令人遐思的画面:“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儿歌本身选取了令人禁不住想象的夜晚天空作为大的背景,描绘了小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好像是许多小小的眼睛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孩子听到这样的儿歌时,一方面会寻求机会抬头望一望星星布满的夜空,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他们想象,小星星们到底在做什么呢?是在亲密地交谈玩耍,还是在看着地上的自己呢?这容易引发联想,让孩子走入充满童话色彩的遐想世界,从而达到开启少儿智力的目的。

二、少儿音乐教育智能发展策略研究

(一)根据少儿特点选择适合的音乐

唯物辩证法启迪我们,对问题要分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正面效果。少儿音乐的熏陶,不是随便一首流行歌曲或者高雅的曲子即可,需要依据少儿的具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来选择的。比如,分年龄阶段选择,0-3岁的孩子与3-6岁的孩子听的音乐就应该有所区别,因两者对新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同,前者要选择相对简单的音乐进行教育;分性别选择,男女也应该有别,要注重培养男孩子刚毅的性格,培养女孩温柔的品质。而就算一天之中,少儿音乐教育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律。当阳光悄悄洒满大地,孩子从梦中刚刚醒来,应该播放一些欢乐而充满朝气的音乐,让小孩对新的一天有着美好的憧憬;当夜晚来临,世界逐渐安静,小宝宝该睡了,可以播放一些类似于摇篮曲的幼儿音乐,让孩子安静下来,进入甜美的梦想。如果不能根据少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音乐,不仅无法达到音乐培养智能发展的目的,甚至还会给孩子的健康快乐的成长带去障碍。

(二)突出音乐对少儿想象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给予孩子以放松愉悦之感,能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产生连绵不绝的美好想象。少儿音乐教育之智能发展,要突出音乐教育对少儿想象力的正向影响。同样是一首《小星星》,有的小孩听完歌曲后陶醉于星空的无限遐思;有的小孩则梦想和小星星们交上朋友,让小星星带着自己到处遨游;还有的小朋友悄悄和小星星对话,告诉小星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小星星分享和分担喜怒哀乐;还有的小朋友会数一数天上到底有多少星星,为什么有的星星大,有的星星小,又为什么有的总眨眼,有的一动不动。所有这些,都能引发孩子无穷的想象,这对于孩子想象力的开掘是十分有利的。我们知道,想象力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注重通过少儿音乐能够开启孩子的想象之旅、智慧之旅,让孩子在想象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无限魅力,对生活与大自然时时刻刻保有一份好奇之心。

(三)将少儿音乐教育落到实处

目前,虽然少儿音乐教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教育过程并没有落到实处。音乐的教育作用从婴儿开始就无处不在,只有将少儿音乐教育落实到位,才更有利于完善孩子的人格,促使其更好的成长。少儿音乐教育不能只是一句空话,我们既不能忽视它的作用,亦不能过火为之,要把握“度”。现今,有许多家长为了早早开发孩子,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甚至在胎教中就连续不断地用音乐去熏陶,以求将来出一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我们不否认音乐能够使怀上宝宝的妈妈心情舒畅,从而对孩子产生好的影响,也不否认父母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音乐只是孩子智能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论是过多还是过少,都只能造成“不及”的结果。在实施少儿音乐教育时,将之落到实处即可,不要言而不做,更不要做而过之。

总之,少儿音乐教育可以开启儿童文化传承的航帆,打开真、善、美的的窗户,同时还能引发联想,对少儿智能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促成少儿音乐教育对少儿智能发展,首要的是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少儿音乐,还应该注重借助少儿音乐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当然,用少儿音乐开启少儿智能之旅要落到实处、把握一个度,既不能是一句空话,也不能“过”或者“不及”。(作者单位:江苏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秦赢.音乐对幼儿智力开发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3(08).

[2] 孔庆梅.亲子共读―婴幼儿智能开发的有效途径[J].吉林教育,2013(03).

[3] 郑晓英.幼儿音乐活动的有效指导[J].华夏教师,2013(11).

第4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运用;特殊教育;个体差异;优势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零点项目》研究所所长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进行了彻底的挑战,拓展了对人的智能的研究领域。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当代教育的新理念,是一种开放性、兼容性很强的理论。它的提出,为我们看待人类自身发展和教育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1]。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是有生理或者心理缺陷的学生。我们面对这些具有各种差异性的学生,应该如何实施这种教育?这是一个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给予回答的问题。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特殊教育,对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自比内首创智力测验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一直受其影响。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依靠标准化的纸笔测验来测量的,显然特殊儿童在这样的测验中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于是,他们就被贴上各种特殊标签,实际上就使这些儿童身上许多重要的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个体除了拥有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还同时拥有其它多种重要的智能。我们不能孤立地谈论这些智能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只能说每一种智能在个体身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有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6]每一位特殊儿童除了自身的弱势智能领域以外,还有其它几种智能,甚至还会有优势智能领域。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不存在所谓的“特殊儿童”,每位儿童都是各具潜能、通过教育可以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儿童。

无论从人文的角度,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位障碍儿童的个性都应当得到尊重。我们没有必要去强求这些特殊儿童在言语和数理逻辑方面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儿童,并促进其最大限度地发展。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儿童的弱势智能领域,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并促进儿童优势智能领域的发展,并把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使其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弥补,以便形成强弱互补、协调发展。

2 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现有的发展区。对于障碍儿童,就是要了解不同学生的障碍状况和障碍程度以及他们的心理差异。同时,要考虑他们从“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的途经。[7]也就是说在明确学生所具有的现有知识技能水平的前提下,要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需要调动哪些原有知识,运用某种技能。

2.1 以人为本, 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要从每个学生智能结构的个性特点出发,多元化地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为特殊儿童提供合乎他们需要的学习空间和条件。我们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在课堂上变换各种教学方法,以保证各种智能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教师从备课起就应关注每个特殊儿童的个性特征,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或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

肢体-动觉智能是源自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动作经验,它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弱智学生则更需要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通过多重感官经历学习过程,才能使所学知识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表象。而各种各样的肢体-动觉活动可以强化不同年龄弱智学生的学习经验。在语文课堂中,触摸、游戏、表演等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肢体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动作中能较迅速地感受到词汇的意思,有效地提高语言能力。其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很适合弱智学生特点和语文教学特点的肢体--动觉学习,它让师生依据课文来自由地创作课本剧,学生在亲身试演文中人物、事物之后对课文理解、演绎的效果是教师主观讲解达不到的。[8]

2.2 关注智能之间的联系, 重视某一学科中多种智能的相互作用

我们强调多元智能,强调新的教学形式,并不否定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作用。[9]传统的课程设计其实也从某种角度体现着多元智能,所以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时,一定要注意某一学科对某种智能发展的作用,以及各种智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这一点在盲校的教学中体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如音乐智能等)来发展他们的语言智能,或者以语言智能为基础来发展他们的其他智能,这样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同时还能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的目的,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空间智能较好的低视生,可以利用图画展现其想象力-以空间智能来发展他们的语言智能。对全盲生可让他们用肢体方式回答问题。对他们来说,枯燥地按词典的解释去死记某个词语的意思,不如采用肢体动作进行表述更合适。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也能很好地体现多元化教学方式并用,让不同智能的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知识信息。[10]多媒体课件融文字、图象、声音、动画、数字等于一身,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智能积极性,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应用。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美术教育 基本策略 “智能式”发展

一、农村基础美术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素质教育已有明显提高,但农村基础美术教育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由于认识不足和客观条件所限。美术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中小学甚至处于没有教师、没有教材、没有作业、没有考核的状态中。学生成了“音盲”和“美盲”,这对中小学生的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以及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可谓错失良机,更对于学生的升学、就业缺少了一个发展平台,造成农村学生多数综合素质低等。目前来看,农村中小学重主科、轻副科,尤其是艺术类学科落实不够。在客观上,美术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投入不够,无形之中给美术课堂教学带来难度。其次,农村美术教师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师学历水平普遍不高,整体能力较差,导致美术理论和技能学习得不到正规培养,学校逐渐成为进行“智育”教育的场所,对美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完全忽视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政策。虽然农村中小学也实行学校管理制度的年度考核制,但对于美术学科却无人问津。面对这样的教育形势,改善这种状况已是当务之急。

二、“智能式”教育的名称界定

“智能式”主要指智和能,强调智慧和能力。智能教育包括思维能力、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科学素养的教育。“智能式”美术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通过美术教育的智能化发展,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出来。美术教育的“智能式”教学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智能水平、发展力、创造力、竞争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发展“智能式”教育还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顺应学生成长规律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意象美术教学,以意取质,给学生较大的思维发散空间,提高学生设计动手的能力。因此,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开设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体验,最终可以获得美术学习的快乐。

三、发展农村“智能式”美术教育的基本策略

农村“智能式”美术教育的发展要以国家教育政策为首,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前提,以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主要任务,达到美育与智育同步发展,进而使农村基础素质教育的质量有质的提升。

1.更新教育理念,落实教育政策

传授知识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今天的教育是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和前提下开展,因此,改变旧有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观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必要手段之一。农村美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为标准,采取开展农村美术教育的活动课程,让学生以全新的知识结构进入美术课堂;同时还应贯彻落实教育部签发的《学校艺术教育规划》,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与其他学科同样要求,切不可把艺术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对立;农村美术教育应扩大政府资金的投入,政府在投入教育经费时,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更应该实行一定的倾斜政策。

2.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

农村中小学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应因地制宜培养师资。增强美术教师的责任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不仅具备绘画功底,还应具有良好的美术理论素养以及授课能力,能够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展示教学成果,引起学校家长的重视和支持。农村美术教师处在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中,更应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教学用激励和正面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信心,以美启真、乐中开智,在美术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学校应该通过美术教师教学考核的方式,唤起美术教师的责任心和竞争意识,通过量化评估打分评定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带给教师自身教学的积极性。

3.因地制宜,改革教学内容

《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为弘扬民族优秀美术文化,体现各地区美术教学特色,各地各学校可自选乡土教材辅助教学,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乡土文化对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发展农村美术教育要以丰富的本土民间艺术文化为资源,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将其在美术教材中渗透。例如,农村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剪纸、刺绣、编织、泥塑、木版年画等,将这些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引进课堂,对学生在文化传承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改革教学内容,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教学课程,不仅可以成就美术知识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4.以美育人,和谐发展

在农村美术教学中,“智能式”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形式上,教师应该通过课堂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将思想品德作为“智能式”教育的基础,使学生在艺术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劳动创造一切的积极、正面的思想观念,应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美育之中渗透行为美与心灵美同步,集体荣誉和协作同行。这样,美术教学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地向以审美情感为目标的方向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结语

“智能式”美术教育是在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发展实施的。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作为引导,通过新型教育模式的开展,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达到高度融合,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使其心灵得到美化,精神得到升华,使农村基础美术教育的落后状况治根、治本。

参考文献:

[1]胡知凡.谈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M].中国美术教育出版,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6篇

(一)对语言智能的作用人们通常把音乐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因为它最善于充分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甚至能表达日常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东西。而且,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音乐没有明确的语义,具有“不可翻译性”的特点,一个能听懂音乐语言的人必然会具有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对语言智能的培养是能够起到独特作用的。

(二)对空间智能的丰富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即是形象性。音乐所具备的主要元素:旋律、节奏、和声等,均可一一对应声态、形态、情态等。在本世纪初,已经有不少艺术家尝试将音乐艺术和空间艺术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时,脑海常常浮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各种情景和意境,这就是空间智能在产生作用。正所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和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相通之处。不仅如此,作为时间的艺术,音乐在促进人们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三)肢体——运动智能的丰富在日常的音乐教育中,我们要求在音乐表演中,身体动作必须与音乐的变化保持一致,表演者要通过身体语言在传达音乐所蕴含的意义。在儿童音乐教育中,身体的律动即是在音乐伴奏下的一种运动。演奏好一首曲目,需要眼睛、耳朵、双手、大脑相互协调和配合,这不但强化了学生的音乐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手指的灵活度、大脑的记忆力,手指越灵活越娴熟,说明记忆越深刻,身体智能相应地也就越发达。

二、音乐教育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音乐智能与语言智能相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语言也可以作为学习音乐的辅助语言之一。例如:在进行口琴教学时,学生不容易找准口琴的音孔,为了克服吹奏口琴的困难,笔者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语言智能,自编儿歌:“左边低音右边高,左数九格duo吹好,duo、mi、sol用劲吹,re、fa、la、xi往里吸。”通过语言智能的帮助,学生很快掌握了吹奏口琴的技巧。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语言本身具有的节奏美、韵律美与音乐相通。运用语言辅助节奏训练,不仅会让节奏训练饶有趣味,还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难点。可见,运用语言帮助节奏训练,可以巧妙地解决节奏教学的难点,促进学生音乐智能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语言智能的开发。

(二)音乐智能与视觉空间智能相结合“音乐是流动的画面,绘画是无声的音乐。”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视觉的艺术、两者是相通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美术的形象性、直观性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例如,可以运用色彩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渐强、减弱。从浅红慢慢到深红表示渐强,从深红慢慢到浅红表示减弱。通过这样的一些途径,孩子感受音乐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音乐不仅有声音,还有色彩,不仅可以听,还可以看。视觉空间智能的参与,可以帮助孩子更形象地理解音乐。

(三)音乐智能与肢体运动智能相结合音乐与舞蹈,如同孪生姐妹一般,两者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统的音乐教育对孩子限制较多,因此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中规中矩。对于孩子而言,这种音乐教育是不科学的。音乐教育应是充满灵性和动感的,笔者观察到孩子们在认真地聆听音乐之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摆弄自己的小手小脚。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地解放孩子们的身体,让他们的音乐智能和肢体智能充分地结合起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正因为如此,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充分地享受音乐,用大胆的动作来表达出自身对于音乐的真实感受。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可爱的孩子们经常用各种动作来摹拟小动物的形态,表达内心的喜悦。孩子们还会用动作来记忆音乐中的节奏。音乐课不仅应该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肢体运动智能。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早期;亲子教育;婴幼儿;智能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b)-078-02

婴幼儿期是人脑发育最迅速的阶段,1~2岁小儿的脑重为900~1 000 g,相当于成人的2/3,4岁时占成人的90%,7岁时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婴幼儿期脑的可塑性较强。亲子教育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由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或看护者共同参与的一项具有指导性、互动性的活动,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促进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为了探讨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的方法,从婴儿早期开始,全面评估了早期教育对幼儿躯体、智能、行为发展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儿童的优育、优教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单县城区2004~2006年出生的健康子女为抽样总体。要求父母身体健康,母亲怀孕时年龄24~30岁,母孕期正常,无遗传疾病家族史,婴儿出生体重为2.7~4.0 kg,无窒息史、早产史及新生儿疾病史。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查体的婴幼儿,随机分为亲子教育组和常规保健对照组。亲子教育组86人,男婴52人,女婴34人;对照组84人,男婴48人,女婴36人。年龄最小为3个月。两组的喂养方式、家庭结构等基本情况相同。

1.2 方法

两组婴幼儿均于生后3、6、9、12、18、24个月接受以下保健措施:①行体重、身长、头围测量,测量结果输入电脑。以《WHO0~6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及评价标准》(通称WHO参照人群值)为标准进行体重、身长、头围的等级评价;同时,应用WHO推荐的W/A、H/A、W/H 3项指标进行营养状况的综合评价。②由儿童保健医师对婴幼儿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做好记录。

1.2.1 发育商测试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简称儿心量表)及其测试工具对婴幼儿的精细运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行为、粗大运动等5个能区进行测试,观察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智商按进行评估分析。智力测试者不参与亲子教育,以免发生期望效应。

1.2.2 亲子教育模式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采用教育训练父母的方式来实施早期教育,即亲子教育模式。亲子教育组报名后,根据孩子的年龄进行编班,确定带教老师,同时交待注意事项及运作方式,以取得家长的积极的配合。每周让家长带孩子集体上课一次,授课内容为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的发育情况,从语言、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社交行为等五个方面制订教案,进行亲子教育,以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同时接受家长的电话咨询,每次上课前即对家长上一次的授课内容进行考核,了解家长掌握的程度。并且指导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促进亲子关系、增进父母关于婴幼儿发展和养育的知识、满足不同阶段孩子发展的需要等。

1.2.3 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编制,包括父母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家庭结构、居住面积、经济水平、母孕期情况、婴儿出生及生长发育状况等。

1.2.4 统计学分析所收集资料经整理后,用SPSS 7.5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t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亲子教育组86人,男婴52人,女婴34人;对照组84人,男婴48人,女婴36人。两组间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婴幼儿所在家庭结构、居住面积、经济收入、父母的教育程度与职业等均衡可比,另外,婴儿出生时体重、Apgar评分、出生方式等出生时情况亦具有可比性。

2.22组婴幼儿MDI、PDI比较

亲子教育组MDI、PDI得分均较对照组发展更好,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DI和PDI得分比对照组高10.49分与9.51分,结果见表1。

表12组MDI、PDI比较(x±s)

2.32组婴幼儿体重、身长比较

亲子教育组的身高与体重也较对照组发展好, 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亲子教育组身高、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4.59 cm和 1.52 kg。结果见表2。

2.4 2组婴幼儿发育商比较

优秀等级亲子教育组的发育商较对照组发展好,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亲子教育组发育商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0,其他等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婴幼儿期是身心发展最快速的时期

这一时期孩子的发展潜能很大,可塑性很强,是促进婴幼儿体格发育、智力发育和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如能提供充分的学习和正确的教育训练机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儿童行为和发育的偏离率高达10%~20%[1],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相关性。婴幼儿主要生活在家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和其他养育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发育。因此,父母和其他养育者必须有正确的育儿知识和教养方法,才能使孩子的心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3.2 亲子教育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本研究中,亲子教育组与对照组在MDI和PDI方面均较对照组发展好。国内鲍秀兰教授等人[2]曾进行“0~2岁小儿早期教育的效果”的研究,结果发现2岁时早教组智力发展指数(MDI)较对照组高8.7。Ruddy等报道母亲经常刺激4月龄的婴儿,特别是鼓励小儿注意物体的能力,与1岁时词汇量呈相关关系,能增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3]。作者本人前一阶段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亲子教育组1岁时MDI较对照组高9.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亲子教育有利于婴幼儿身高、体重的增加

身高和体重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标志。本调查发现,早期教育组身高、体重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可知,基于家庭的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身高和体重的发展,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亲子教育对婴幼儿发育商的影响

早期亲子教育是指对于正常儿根据婴幼儿智力发育的规律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活动[4],是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利用客观外界环境和某些教育环境和训练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儿童的器官给以丰富的刺激和训练,培养儿童的感知、动作、语言、认知能力、行为和习惯,促进儿童的神经精神发育和智能发展。早期亲子教育就是要从婴儿开始进行,此时给予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可促进小儿智力发育。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亲子教育能抓住孩子智能发育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最佳的教育,主要是对婴儿的感觉器官给予早期刺激,如听觉刺激,与婴儿对话、唱歌、放音乐、听母亲声音的录音;视觉刺激,移动具有鲜亮色彩的东西给婴儿看;触觉刺激,抚摸、按摩、更换婴儿姿势等。早期亲子教育是在儿童先天潜质、遗传秉性基础上通过适宜教育刺激使其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积德.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应受到重视[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3):115-117.

[2]鲍秀兰,孙淑英,王慧敏,等.0~2岁小儿早期教育的效果[J].中国优生优育,1994,5(3):113-115.

[3]Slater A.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fancy and later IQ[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1995,36(1):69-112.

[4]鲍秀兰.0~3岁儿童教育的重要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