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4-02-01 15:39:43
传统教学理论

第1篇

受限于经费,其实今日大部分的学校地理教学还是以传统教学地理教学为主要方法,而信息融入地理教学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大量使用电脑软件上课,所以对多数学生来讲,地理老师还是会以传统教学地理教学方法做为上课方式,以下是针对其教学方法作探讨。

1.1地理景观表示法

由于学科本身的需求,光靠地图教学并不能满足学习上的需要。地景如峡谷、瀑布、热带草原、高山峻岭……,人景如黄河皮筏、秦岭栈道、蒙胞账幕、藏胞雕楼……,都非用图片来表示不可,利用图片的教学有很多种。草就照片一项来谈:就包括公布栏的展出、专科教室的展览、实物投影机的放映、分组交换观展等,其中除了实物投影机的放映可得到直接立即的效果外,其他方法都是得借助额外的时间或外借专科教室才能连成教学效果,所以若学校的设备不足,至少应配置一间地理专科教室,让地理老师轮流使用投影机上课,目前各学科中地理可说是最适合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方式上课的科目。

1.2挂图中心教学法

运用挂图的教学方式,其实不甚理想,因为不一定能配合自己的需求,同时坐在后面的同学其实看不太到,而且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除非是介绍单一景观地理现象,因为该张图占上课比重很高,此时我们才会采取这种方式的教学。

1.3板图中心教学法

这是目前最为平常的教学法,而且是每位地理老师一定要尽量熟能生巧的教学方式,因为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终究地理老师摆脱不了画图,即使运用多媒体电脑方式上课,还是会有要在黑板上画图的机会,因为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活泼生动有趣的,在解释事情时总会多少运用到板图,所以平时还是要有随时都能在黑板上立刻画出简图的能力,不管画的好不好,至少要让学生看的懂,而且在表达地理景观时,尽量用地图是最简单易懂的,所以尽管科技再这步,地理老师绝对要培养自己的绘图能力。

1.4壁报图教学法

有时地理老师为了节省绘图时间或初为地理老师会使用此一教学方法,但此一方法有时会有一些问题,例如壁报图的灵活度不高,临时要在图上增加符号不易,可视地理教学题材诀定是否要运用此一教学方法。

1.5投影片教学法

亦有相当比例地理老师使用此一教学方法,因为毕竟此亦为大量呈现地图与文字的教学法,运用适当实学生也可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只是对于照片的处理还是需借助电脑的扫描,再用彩色印表机列印,但彩色列印成本很高,需透过学校大力资助。

1.6问题讨论教学法

其方式有很多种,但最重要是事前要有充足的准备,而常用方式如下:

(1)分组讨论地理教学法:分组讨论是激发同学脑力激荡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但其题材的选择较为特殊,不是每一种课程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教学,有时甚至只要在课程进展中安排25分种的讨论教学法,所以在进行这种方式的教学最重要是想借助同学彼此的互动,以及分组同学中表现较为好的同学,让其他同学借此机会学习观摩一番,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法,但却不是常见的教学法,所以地理老师平日应多思考哪些主题适合此一教学方法,以达成教学的最大效果。

(2)辩论式地理教学法:此一教学方法更不常见,甚至一学期用不到两次,但学生只要事前经过好好的准备,通常可达到不错的效果,尤其现在学生说问的能力比起以前的学生受的信息刺激更多,寻找资料的管道更多,所以辩论的内容更具有深度,有时其实可以运用改良式的辩论式教学法,亦即除了主辩、二辩、三辩、结辩等人固定之外,可以让辩论的两组同学分别加入讨论,让更多的同学拥有参与感,更投入教学活动的进展中,以让同学更热爱上地理课。

2结语

第2篇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届高职护理11班(48人)作为实验组学生,2013届高职护理12班(50人)作为对照组学生。两组学生所用教材,教学大纲,授课教师,教学目标,教学课时,各个章节的授课教学均相同。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加以病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具体方法是教师针对相应的章节内容设计典型临床病例,把学生分组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让学生联系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学院图书馆的各类医学期刊和计算机网络查阅学过资料,协商并制定解决方案,然后课堂学生主讲,教师点评,师生互动,课堂学习气氛浓厚,有些病例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示所给定的情景,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法逐步系统讲授,课堂教授,多媒体辅助教学,观看电教以及临床见习等方式授课。

2病例的选择以及注意事项

2.1病例选择要紧扣教学大纲

将病例从患者发病,就医,住院,手术到出院的全过程分阶段编写,针对患者的住院的整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编写3~4个相关临床护理问题。牵涉的临床护理问题要突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易出现,易忽略,易失误的问题和知识点来设计相关病例,并要求侧重于临床护理操作。外科的治疗大多是通过手术完成,学院特别重视模拟手术室的建设。

2.2编写病例的注意事项

病例选择最好来自于临床实践的真实病例,也可以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病例。教师设计的病例必须做到。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表达简洁,内容丰富。案例的内容与教学时间要相适应。病例中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循序渐进。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平时教学中学生反馈较多的问题以及属于学科前沿或者是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病例教学,做到针对性强且具有实用性。

3病例教学法的实践环节与实践内容

3.1实践环节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操作是外科护理学教师迫切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病人病情,具体全面的辅助检查,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

3.1.1选编病例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备课时根据外科护理学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及目标的需要,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系统性的临床真实病例,加以修剪设计,编写成准确,严密。重点突出的教学案例,再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围绕病例创设一系列难易适度,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且问题要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3.1.2学生预习教学内容

课前三天将典型病例及创设问题发给实验组学生,要求学生预习相关课本内容,查阅有关资料,寻找问题答案,最好能提出新问题,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3.2实践内容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扼要讲解相关概念,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根据所授章节内容选择临床典型病例,病例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示所给定的情景,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主要内容选择护理专业常见的实际操作项目;如外科手术前的准备,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穿脱手术衣,各种手术部位的消毒,外科洗手法,识别器械,绷带包扎和心肺复苏等。

4考核与评价

4.1考核

两组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按大纲要求命题考试,采用教考分离,统一安排考试,按标准答案,由课题组老师统一改卷,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每项操作成绩按百分制计分,将各项操作考试成绩相加计数平均分即为技能考核成绩,然后对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4.2问卷调查

本课程结束后,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两组研究对象自主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该问卷内容包括学习积极性等15个方面,各项目分好,一般,差3个评价标准。调查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收回率100%。

4.3统计学处理

考试成绩与调查数据以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研究分析;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自主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效果评价均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C<0.05)。

5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行政型弊端

引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在经济转型期的今天愈来愈凸显其不利于高校发展的种种弊端,所谓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用行政的权威性代替了学术的科学性,实行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进行教学管理。此类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能使教学资源达到高度的集中,避免各种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弊端。概括起来讲,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行政权力的管理而忽视学术权力的管;二是重视共性的管理多而忽视个性的管理;三是偏重低层次的管理,忽略高层次的管理。

一、行政型教学管理弊端的主要体现

1.1是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行政型的管理模式之下,使其教学管理也概莫能外,统一的考试形式遏制了学生的创见意识;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陈旧;统一的课程设置及统一的教学大纲使得课程选择空间变小;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造成课程结构的不灵活。这与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1.2是决策和计划的民主参与度不高。一方面,现阶段高校的教学管理往往是根据上级或管理者意图,在没有或者是不充分的科学调研情况下,以强制计划手段代替科学方法,做出的教学决策。此类决策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使得很多师生产生困惑。但迫于行政压力,众多师生只能盲目的遵照执行,这也是为什么当今高校教学效率低下,师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即使有的教学决策重视了科学调研与论证,但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估标准的过程中,往往还是以领导和专家的意图和意见为主,缺乏一线教师、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士的参与。即使有这部分人参与,所占比例也不高。这就造成了民主参与度的缩小。

1.3是计划执行缺乏平等交流。首先,管理者和执行者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在行政的压力下,管理者执行决策者的意图,执行者完成管理者的计划任务,一线执行者和决策者的沟通渠道无形中被阻断,在执行过程中搜集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成为决策者的决策依据。其次,执行主体之间,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和协商,以教为主的传统模式缺少对管理对象特点、要求的分析和把握。即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也很难根据教学决策的意图去进行合理的解释,因为大家可能都是在没有充分理解决策意图的情况下盲目的执行,这就造成了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师生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

1.4是评价体系不科学,浮于形式化。一部分高校为降低评价成本,实行年度评价,目标下达后没有进行有效监督控制,不注重数据资料的积累和信息的反馈,影响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严密性、公正性。不当的评价往往会产生很多的矛盾,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劳民伤财,评价不如不评价,而目标实现情况不评价,教学管理就失去意义。评价方法的陈旧、评价理论的缺乏制约了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还有的高校教学评价主要是期中教学评估。但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欠科学、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对策建议

2.1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高校尝试推行弹性学制——适当延长学生接触社会、开展实习实践的时间,鼓励学生在有实习、职业机会的时候,先积累部分工作经验,再回来完成学业。同时,将学生参与社会实习的成绩纳入学分范畴,鼓励学生早日参与实践,积累经验。高校要“开门办学”,增加实用性课程的设置,确保学校教授的课程与社会现实、社会经验紧密衔接,并根据自身定位、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就业招聘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此外,要为学生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始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培训,帮助学生在毕业前形成切实、健康、全面的职业规划。笔者认为,弹性学制的实施,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培养模式单一,学时偏多,专业面窄等弊端。

2.2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对于高校而言,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系统的日益复杂,高校教学管理的日益专业化,掌握行政权力者,必须有自知之明,必须认识到高校教学经验管理的局限性,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就是一种经验性思维,这就要求要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另外,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现有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建立相对宽泛的民主决策群是一个有益的选择。应该说,在这一点上,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很多大学的大学校长已有基本的共识。但仅有共识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机制性的动力,制度创新永远不可能实现,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2.3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三方制衡机制。高校教学管理应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使他们拥有充分的决策、监督等参与权力。管理者应从行政的指使角色转变为引导和服务,给老师和学生提供机制平台使他们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管三方的权力制衡具有目的共同、手段互助、交往平等等特征。学生要多一些谦虚、理智和建设性,管理者和教师要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支持合作。:

三、结束语

我们不能否定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在我国高校建设史上的作用,毕竟其在以往特定环境下的高校建设中,很大程度上减免了不必要的教育资源的浪费。但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时期下,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必须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那就是行政权力的管理向学术权力管理的转变,共性管理向个性管理的兼顾,以及低层次的管理向高层次管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朱汉清,李倩.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创新理念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01).

[2]张建成.提高大课教学质量之我见[J]成功(教育).2008.(05).

第4篇

一、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从建国以来的第一个教学大纲(1952年的教学大纲)起,我们就一直强调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三十多年来,也有过一些摇摆。1957年之前,觉得基础知识讲多了,太深了,要精简,曾先后发出过多次精简指示。1958年以后,又觉得基础知识讲少了、太浅了,要补充,当时一些地方编的达到大一和大二水平的课本,就是这个思潮的产物。1964年以后,又提出要作更大的精简,砍去三分之一,为些曾编写了所谓“中改本”,还没来得及使用就发生了。在中,否认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用“三机一泵”来代替了物理知识,所产生的恶果大家都是记忆犹新的。这些经历教育了我们,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惭深化了。

1、我们必须从国家“四化”建设的需要出发,根据(为了满足这个需要而确定的)普通教育的任务以及物理学科的特点,来认真研究和确定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来认真研究和确定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要求,并以此为根据来考虑教学内容。这个出发点非常重要,必须十分明确。如果在这上面不够明确坚定,则就很容易把方向搞偏了。一般来说,最容易出现的偏向往往是只考虑物理学科的特点,而忽视社会的需要,只考虑少数学生升学的要求,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就业的需要。国外前些年曾出现进一个“课程设计的结构”理论,有人看到了觉得新鲜,想搬过来改造我们的中学物理内容体系。其实这个理论中虽然有些好的见解,但总的来说是只强调学科特点,忽视社会需要的。我们只能吸取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不能照搬。国内近年的物理教学,特别是高中物理教学,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这中间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这种作法,总是不符合大纲中规定的“在中学阶段学好物理,将为参加工农业生产和进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必要的基础”这一全面要求的。

2、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来考虑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怎样恰如其分地估计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在强调可接受性的时候,往往把学生估计过低,在强调发挥学生的潜力时,又往往把他们估计过高。要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对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并进行理论的探讨。国外近来比较推崇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理论,并且具体地把这个理论用到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不多,实际问题往往还是靠经验摸索着去解决。我希望有经验的教师和各级教研人员能大力开展对学生智力发展情况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希望我们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能在这上面给我们的教育专家、心理学家能在这上面给我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3、在根据上述两条考虑来选择确定中学物理的内容时,首先要抓住最基本的、作为物理知识的主干的知识,要抓住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最广泛、最活跃的知识。把这些东西搞扎实了,要进一步提高和运用,才有牢靠的基础。这里最要紧的是精选,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在中学程度可以学懂的物理知识很多很多,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都讲到。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只要打好了一定的基础并培养了一定的能力,那末一些在工作中需要但原来并没有在学校学过的东西,是完全可以自己学会的。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是有所体会的。至于怎样才能抓好这个最重要、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知识,这除了我们搞中学物理教学的人要认真研究外,很希望国内老一辈的和活跃在科研前沿的物理学家们多多关心和指导我们的工作。

4、对于精选出来的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还有一个根据它们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现代生产技术和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来区分主次的问题。1963年的大纲里就提出了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这以后我们又进一步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分成重点知识、一般知识、次要知识三类,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有一定宽度,又可以使他们较为深入地理解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并有助于避免他们的负担过重。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一条的运用也有一些偏差,这就是重点知识越“重”,某些一般知识和次要知识越来越“轻”,有点比例失调。突出重点本是好事,但突了又突,突过了头,而且一头突到无边无际的难题中去,好事就给办坏了。

5、精选出来的中不物理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需要的发展而变化。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经典物理的内容要进一步精选,现代物理的内容要有所加强;在经典物理范围内,有些知识(例如几何光学)的得要性将逐步提高。但是,这个变化也不能太快、太急,要经过慎重的讨论研究,搞得稳妥一些。变得太快太大,一下子搞得面目全非,往往要失败。国外某些新课程虽曾风靡一时,但过不不了多少年就偃旗息鼓,这是一个例子。

关于选好和教好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问题,我们虽然有一些认识,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认识到或者认识不深刻。在选择基础知识方面,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确定其深广度,从而改革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学内容“一刀切”的现象。在教好基础知识方面,我们曾经提出以基本概念为中心展开物理知识的教学,学生应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理解概念,而不能只是靠听老师的中心展开物理知识的教学,学生应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理解概念,而不能只是靠听老师的讲解来知道这个概念。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开展讨论研究,以以进一步提高和丰富我们的认识。

二、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解放前,除少数学校外,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很少作演示和学生实验。解放以来,从1952年的第一个教学大纲起,就一直强调演示和学生实验,历次修改大纲,对演示和学生实验的要求都逐步有所提高。前,这方面的形势是很好的。仪器的生产逐步发展,配备比较正常,学校教学中的演示和学生实验日益增加,日益提高。可惜一场动乱,把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摧残殆尽。粉碎“”以后,又得从零开始。在这个“之”字形的道路上前进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基本认识。下面仅谈谈关于学生实验的基本认识。

1、对于学生实验的目的,我们在五十年代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到1978年搞大纲时,认识提高了一步,感到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不宜过分强调,主要强调一般的实验修养。因为,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达到一定程度主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很熟练。他们将来从事工作,如果要经常使用某些仪器,是完全可以在工作中熟练起来的。而一般的实验修养,如1978年大纲中提到的“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误差的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会写简要的实验报告”等,则是对所有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很重要的。这一认识的发展,对选用什么实验和如何指导学生实验都有很大影响。

2、对学生实验的要求有了提高。五十年代我们是把实验步骤一一写出。学生照着一步步去做,使用的还是多年流传下来的老办法。这种办法的缺点是学生要求太低,他们可不以不动脑筋地“照方抓药”,实验做完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往往并不清楚,因此收效不大。1978年以后,我们除了在初中开始阶段还写出实验步骤外,以后就过渡到不写步骤,而是对每个实验讲清其目的要求、原理、基本作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完成实验的步骤。并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使学生在实验中手脑并用。这样做实验,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实验修养,还有助于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实验的性质和方式逐步多样化。原来我们的实验是以验证性的为主的,后来逐步增强了探索性的实验。测定重要物理常数的实验也在逐步加强,使用比较精密的现代化的设备的实验也已出现。在实验方式上,原来基本上都是一课时完成的正规实验,后来逐步增加了两课时的、要求较高的实验,边讲边作的小实验,课外自愿做的简易小实验。另外,不少学校还实行了实验室开放的制度,学生随时可以去作实验,甚至作自己设计的一些简单的实验。这样,我们在实验的性质和方式上越来越灵活,多样化,实验的内容日益丰富,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上从实验得到的好处日益增加。

4、我们从五十年代起就吸收部分学生到少年宫和其他科技馆进行校外实验活动,这种做法目前正在恢复。校外实验活动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对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作用很大。此外,我们在五十年代曾规定结合物理教学进行一些参观活动,这一活动由于单科搞参观有许多实际困难而未能开展起来,但对工农业生产单位的参观,使学生了解生产实际,懂得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上如何真刀真枪地发挥作用,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我们中学都要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亲自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并进行一些参观,物理教师和生产技术课的教师密切合作,可以在这方面进行许多有益的工作。

这些年来,大家对恢复和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上都很重视,作了许多努力,许多省市举办了实验的展览会、交流会,许多老师任劳任怨,尽可能多作演示和学生实验,还自制了不少教具。我们恢复的速度相当快,形势是很好的。当前在仪器生产上我觉得有过于追求“高级”,“精密”的倾向,这样一来,仪器往往搞得很贵,学校买不起。我觉得,除了引入少量的有普遍意义或重要意义的现代化仪器外,一般来说,我们在仪器的生产上还是应注意现象的明显,原理的清晰,不要过多地去追求精确度,中学实验中即使有较大的误差也不那么要紧,不要把仪器搞得那么贵。顺便说一下,我到日本和美国中学去看过,他们使用的仪器,也大多是一般的,并没有多少“高级”、“精密”的设备。

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我们从老解放区的教育工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很好的传统。在统治区,中不物理教学是很教条、脱离实际的,三十多年来,我们坚持了这一条原则,但由于对老解放区的经验学习研究不够,加上种种干扰,这一条坚持得不够好,有较大的摇摆。在强调打好基础时,往往忽视联系实际,把联系实际的内容看成额外负担,轻易删掉。在强调联系实际时,又往往忽视基础知识,热衷于去讲那些具体的技术问题。好好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在贯彻这一原则中明确坚定些。我看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1、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巩固地掌握知识,懂得所学知识的用处,这些都是对的,都是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但是,联系实际的最重要的作用不在这里,而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物理知识,如果只是“懂”了,甚至“巩固掌握”了,但不会运用它,那么,费那么大的精力去学习它又有什么意思呢?“精通的目的全在应用”,同志的这句话说得很对、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因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要培养这个能力,除了联系实际外别无他法。理论联系实际最根本最重要的作用就在这里。

2、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个能力,教学工作中一般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讲过理论知识后,讲授所学知识的应用的典型事例。在这里,不要去讲那些技术细节,而要突出物理知识是怎样被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在教学方法上,不要去追求老师自己讲得清楚明白,而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来一起分析讨论,最后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注意总结在分析问题中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思维方式。这一步,可以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半独立地学习如何运用知识,有点象大人扶着儿童学走路一样。

3、紧接着的第二步就是在练习题里让学生去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联系实际的问题。我觉得,当前我们课本和实际教学中,从这个角度来选编的有实际意义的需要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考虑一番的练习题是很不够的。市场上有许许多多习题集,但其中充斥着人为的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根本遇不到或者根本不会去加以考虑的所谓综合题。这样的题,我想不是少作一些好。联系实际的题,可以涉及学生常见的事物,也可以涉及学生没学过的不知道的新问题。我们不能把物理教学搞得那么死,不要什么问题都要书上写了、老师讲过,才能要求学生去解决。此外,不可以进一步考虑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自己去想办法解决。总之,。这一步是让学生练习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当然必要时老师也要作些指引,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讨论。

4、联系实际的范围不要只限于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产实际当然是先要联系最重要的方面,但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实验中、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有关物理的问题,也是可以而且应该联系的。联系的面宽广了,学生的视野就开拓些,思想也活泼些,对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就知道得更多些。

这些年来比较强调基础知识,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忽视联系实际的苗头。有的同导写文章指出这个问题,这是很对的。但也有少数文章一讲到联系实际,又提出中学生不会修收音机、不会修拖拉机之类的问题,也就是又回到1958年和1966年那个提法上去了。我想,对中学物理教学的联系实际,不能老是这样提出问题,更不能老是摇摆不定。我们应该遵循一条正确的原则前进。当然,摇摆一下也许晃可避免的,但这个摇摆至少应该是“减幅振荡”,不能老在那里搞“等幅振荡”。国外在自然科学教学长期忽视联系实际之后,近年来又强烈提出着重应用的主张。对这个动向我们要注意,一些好的想法和作法我们可以借鉴,但对各种议论一不定要有分析。我们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上有丰富的经验教训,只要认真总结,加强研究,是可以作得更好的。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一条可以说是我们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逐步摸索出来的。1952年的大纲提出了培养实验技能,1956年的大纲提出了培养解题能力和实验技能,1963年的大纲又增加了培养思维能力,1978年的大纲对培养能力的提法就比较完整,同时把培养能力提高到与打好基础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以看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在逐步发展、逐步深化的。可惜的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竟然中断了十余年之久,而正好在这十多年中,国外随着六十年代革新课程的出现,大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与国外比较,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无论广度和深度上,都落后了。我们要急起直追。这些年大家很重视这个问题,我们这次会议也以这个问题作为中心议题,这是很可喜的现象。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起来,积极起来,手脑并用。如果学生消极被动,或者被迫去死记硬背和完成作业,那么能力是培养不起来的。因此,课本必须写得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去正确地分析考虑问题,教学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师当然还是要讲解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启发和指导学生去动手动脑,自己探索知识。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我们应该强调更多地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不生的了解不能只凭印象。教了几年书以后,对学生总会有些印象,大致能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会出现些什么问题。但这还不够,这只是一些感性的东西。我们还应该有目的地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对学生在理解物理知识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统计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取得理性认识。在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国外近年来也在搞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他们有些发现是很有趣的。例如已经是大学生了,对速度、加速度这些概念还有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不少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对力的概念有着各种错误的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要深刻了解他们,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启发引导他们。如果不在了解学生上狠下工夫,培养能力就落不到实处。

第5篇

一、开放式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环境创建

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育红推行创新和实践教育首先就要求教师用开放式的教学观念来进行教学活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学科教育已经不仅是一门生活中小知识的学习课程,更是一种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的传授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小学科学学科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将小学科学学科作为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传授。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小学教学当中,经常把小学科学学科作为一种不重要的学科来教学。在其他应用学科缺失教学时间时,常常会占用到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时间,在现在看来是极其不应该的。小学科学学科的教育应该享有和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在对小学学生的能力培养当中起到相同的作用。同时,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育中教师也要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只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完善自身的科学素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创设实验的方法来完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目的。例如在教导小学学生认识指纹的课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分发彩色橡皮泥让学生分别拓印自己的五个指纹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特点。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和彩色橡皮泥这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道具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环境当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学习环境,而是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完成了彼此的成长过程。

二、合作学习小组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科学学科的教育实行创新和实践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自身的引导教学作用。通过分析班级当中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将在性格上和学习成绩上都能达到互补效果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当中,让他们进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教师在其中更多要体现自己的引导和分配功能,将适合每个小组的任务和问题都分配到每一位同学当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作用,通过自身的学习过程带动大家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多个学生互相帮助、互相补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提高,达到教学上的学生互动、教师互动的教学效果。完成了小学科学学科的创新和实践教学的要求。例如在教学《土壤里有什么》这一教学课程时,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每人发一个花盆和一些泥土,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实践去亲身体验种植的过程,弄清土壤包含的成分和植物能够生长的原因。最后让合作学习小组将每个学生体会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教师在其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教导学生种植的规范动作,学生跟着教师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在自己思考的过程当中也就完成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新的创新和实践教学活动的教育要求。

三、全面且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的运用

第6篇

一、我们的实践:

(一)题目:由“鸭子”故事引发的话题作文教学

(二)时间:2002年4月

(三)人物:钟世焯老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学校里人称“大钟”)、钟和军老师(信息技术教师,网名“蓉子”,学校里人称“小钟”)、高二(1)班学生、K12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网友。

(四)地点:高二(1)班教室、K12信息技术教育论坛(/forums/

list.php3?num=3)、湛江一中教研室、互联网。

(五)背景:

钟世焯老师担任高二(1)班的语文课。每节课上,他都要进行“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定的材料,然后由学生按学号顺序到台上演讲或辩论。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思维”和“思路”训练,并学会如何从“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向“借题发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钟和军老师在网上相当活跃,还主持了国内知名的“K12信息技术教育论坛”,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老师、教研员、教育工作者、报刊编辑等,聚集在论坛上一起交流和研讨各种教育话题或实践经验。

“两钟”同在教研室上班,相互之间也常常探讨语文教学、网络教学以及许多教育话题。大钟老师也时时谈论起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思路,偶尔也请小钟老师帮他做做电脑教学幻灯片。小钟老师也常常在前辈面前谈起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时常得到指点和鼓励,也时不时地向大钟老师讲述网上论坛的人物和故事,大钟老师连连称奇并羡慕不已。

(六)主要事件和过程:

1、引入故事(第一次讨论):

在课堂上,大钟老师给高二(1)班的同学讲述这样一则寓言式的故事:甲乙丙丁四人外出野游。甲发现一只野鸭,乙立即举枪射下野鸭,丙飞快地把野鸭捡回,丁主动把野鸭弄净并烧成美味佳肴。最后四人共享丰盛的晚餐。请问:若要重奖贡献最大者,重奖当属谁?理由何在?

(小插曲)故事讲完后,当即有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认为这四个人都该罚,因为他们不爱护动物。”大钟老师笑笑说:“这位同学学识过人,对环境也很关心,我很佩服!但今天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个话题,只是围绕‘重奖当属谁’这个问题,谈谈你们的看法。”

于是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并阐述理由,结果认为“重奖丁”的观点占了绝大多数,理由是:他的工作最有奉献精神和最有价值,如果不是他把鸭子拔光了毛并调味制作,大家就无法吃上烤鸭了!

2、观点分化(第二次讨论):

第一次讨论后,从交来的作文中大钟老师发现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心里嘀咕着:为什么就没有人认为应该重奖甲呢?“发现”才是最重要的啊!于是大钟老师又组织了第二次讨论。

课堂上,大钟老师说:“上次‘鸭子’故事的讨论,大家意见都统一了吗?再也没有别的看法了?”一位学生提出“重奖乙”,理由是:如果没有他那一枪,鸭子怎么也掉不到地下,所以说他的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坚持奖给“丁”的同学马上给予了反驳。于是争论又趋激烈,观点开始分化了!

3、“两钟”交谈:

办公室里,大钟老师向小钟老师简要讲述了前段学生讨论的情况和经过,然后问:“为什么学生不认为‘发现才是最重要的呢?”小钟老师思考了一会儿,说:“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把它搬到网上,让老师们也来争论一下吧!”于是,小钟老师把这则故事整理了一下,便在K12网站的几个论坛上贴了出去,其中在小钟老师主持的“K12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教师的讨论尤为激烈。

一位网友总结得很有意思:“应该感谢甲的眼——慧眼,感谢乙的手——枪法准,感谢丙的脚——跑得快,感谢丁的心——主动热情。若要说吃到这佳肴最少不了的还是乙哦,所以乙该重奖!”这个观点也很有代表性:“我选甲!甲是发现者,发现者是最应该受到尊敬的!”还有“发现是基础,打死是关键,捡到是必要的补充,煮熟是最终目的。你说谁贡献最大。”“他们是一个团队,最终的目的是吃到野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因此外部的激励是次要的。在这样的一个团队里,分工合作是他们的工作方式。”……

4、引入网上帖子(第三次讨论):

一天下午,小钟老师跟大钟老师说:“网上讨论很火爆,你要看看吗?”在办公室的电脑上,小钟老师一一展示了网上教师们的讨论帖子,看到精彩之处大钟老师不禁拍手称好:“我要把大家的讨论内容介绍给学生看!”小钟老师把所有帖子整理好并打印出来,交给了大钟老师。

大钟老师组织了第三次讨论。他说:“上两次的讨论大家表现得很好,各抒己见,理由也很充分。大家可能不知道吧,你们在这里讨论的时候在网上也有一场同样精彩的讨论!大家来看一看那些老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大钟老师读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讨论帖子,并指出了如何提炼观点和陈述理由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学生们被那些言简意赅的观点和用词深深地吸引住了,班上的辩论也就更加激烈和精彩了!这一次几乎所有观点的支持率平分秋色了!

5、“两钟”再研讨:

办公室里,大钟老师对小钟老师说:“学生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了,但支持‘发现’观点的学生还是不多!”小钟老师思索一下,喃喃地说:“你上的这班是理科奥赛班,就让他们从自然学科中去找‘事实说话’吧!”大钟老师问道:“什么事实才最有说服力呢?”小钟老师忽然喜形于色地说道:“钟主任,你不是一直坚持‘发现才是最重要的’吗?那么下一次就问问学生:‘诺贝尔奖’权威性怎样?”大钟老师“呵”了一声,高兴地说:“太好了,再说说看!”小钟老师接着说:“‘诺贝尔奖’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一定不陌生,他们一定承认‘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一旦他们承认这点,就让他们下课之后上网或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诺贝尔奖’的资料,过后再来讨论。我想他们会有新奇的发现!”

小钟老师在办公室的电脑上检索起“诺贝尔奖”的有关资料。“两钟”惊奇地发现:“诺贝尔奖”自创设以来都奖给了那些“由于发现或发明了……而使人类社会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或获得最大利益”的人们,连诺贝尔本人的遗嘱上也写着“发现或发明”(discoveryorinvention)的词语。至此“两钟”已经彻底踏实了,就让“事实”去给学生说话吧!

6、“用事实说话”到“借题发挥”(第四次讨论):

课堂上,大钟老师对学生们说:“上次鸭子故事的讨论,大家的观点都很不错,只是没有得到更多资料或事实的支持,有些显得空泛。我建议课后大家到网上或者图书馆查一查资料(例如‘诺贝尔奖’),然后我们再来重新讨论,大家要记住,可别忘记啦!”

课后大钟老师老在担心:“学生会真的去查阅资料吗?”上课了,大钟老师问道:“‘诺贝尔奖’的资料,大家查得怎样了?”边说边用眼神在教室里搜索起来。话音刚落,台下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大钟老师心中的大石顿时放了下来。只见那位学生拿着厚厚一叠打印文稿轻快地跑上了讲台,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发现才是最重要的!‘诺贝尔奖’……。所以我认为应该重奖甲,因为是他最先发现了鸭子。”

他演讲得实在太精彩了!有理有据,重要的是他“用事实说了话”。当他走下讲台的时候,学生们给予了他最热烈的掌声鼓励。大钟老师也高度评价了这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并结合作文要求对这次讨论进行了总结。他还建议学生在作文中要以某个观点作为立足点,做到“借题发挥”,达到写作的最佳境界。

7、活动总结:

鸭子故事的讨论,目的是为着有效地解决高考题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和“有创新”的问题的。按高考作文要求,“深刻”指“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有创新”指“见解新颖,材料新颖,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训练学生写出“深刻”而“有创新”的话题作文,“话题”既不能定得太死,也不能放得太开。经过认真深入的思考后,我们决定从“就事论事”开始,向“就事论理”发展,最后向“借题发挥”提高,于是便设计了“重奖当属谁”的鸭子故事。课堂上,第一、二次讨论都是十分宽松和自由的,认为重奖属甲或乙或丙或丁都有充足的理由,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但无论争论如何激烈,充其量也还只是处在“就事论事”、“就事论理”的层次上,尚未达到“借题发挥”的层面。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持各种观点的都有。认为重奖丁的人最多,理由是他有烹调技术,出力也最多,有“奉献”精神。认为应重奖乙的人也比较多,理由是他的枪法准,能抓住“机遇”。而对于发现野鸭的甲,有些同学却认为是不该重奖的,因为他“只是凭视觉,并没有付出实际的劳动”,甚至有人说“发现是最容易的,既不费事,也不费神”。

作文材料是虚拟的,重奖谁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对于“发现”的忽视,甚至漠视,却是令人忧虑的,因为在它背后,实际上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以出力的大小和辛劳程度作为评论表现优劣、功劳大小的标准,多少年来就是如此。如:学校里,重奖的年年都是最苦最累、贡献最大的高三老师;单位里,受表扬的常常都是早上班迟下班、带病坚持工作的同志。这似乎已是天经地仪的事。就材料中的甲乙丙丁来说,甲所付出的劳动是比不上其他三人的,在许多人眼里,重奖自然与他无缘。其实,没有了甲的发现,就算乙的枪法再准,丙跑得再快,丁烧菜技巧再好,也都是徒劳。甲的劳动是智能型的,需要敏锐的直觉,虽然没有射击、跑路、烹调这些具体的“实绩”,却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尊重发现,尊重精神劳动,虽然已讲了许多年,但并没有真正地普遍被接受。三尺之冰,看来也不是一时可以溶化得了的。

就在这篇文章无法再做下去的时候,小钟老师组织的网上讨论使得班上的讨论在“山重水复”的困境中拓宽了思路,找到了“支点”。网上各地老师的独到见解给我们以新鲜而有益的启示,大大鼓舞了我们继续争论下去的信心。而帮助最大的是小钟老师在网上提供的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资料和诺贝尔本人的遗嘱。这些权威性的资料,雄辩有力地证明了“发现”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班上同学在提取网上关于诺贝尔奖的资料并进行第四次讨论之后,思想、思维受到触动,观念开始转变。第二次交上来的作文,赞成重奖甲的同学多了起来,约占60%。有的同学说:“其实,发现是一种能力,一种机敏,一种飞跃。发现问题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生活需要发现,工作需要发现,科研需要发现,即使是学生学习也需要发现。发现促成发明,发现引发创新,发现可以使你逼近规律。即使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也会乐趣倍增,甚至能提高其生存的质量。”有的同学说:“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发现’就显得更重要了,人们往往羡慕那些最初提出问题的人,最初进行大胆尝试的人,最初产生了巧妙构想的人,最初研制新产品的人,其实他们的‘秘诀’就在于‘发现’二字。发现一只野鸭并不难,而要做到富有哲学意味的发现,则需要积累,需要激情,需要求异思维和质疑的勇气,需要新的角度和思路。”更多的同学则结合作文的体会来谈“发现”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有些同学写不好作文,总是从语言或技巧上找原因,其实往往是缺少发现。不会从寻常事物中发现美,从瞬间细节中发现永恒,从熟视无睹中发现问题,从事物的变化和联系中发现哲理。这次作文,佳作甚多,看来,学会“借题发挥”的目的已经达到。作文总结时,师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四次讨论和两次作文,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作文教学要突破传统模式,取得快速高效的成果,必须适时、有机地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思路;同时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观点与思考

(一)高层次的思维学习活动是怎样形成的?

这次作文教学活动,由一般的讨论发展到高层次的思维学习活动,师生的互动交流到达了一种崭新的境界。学生起初只能就故事本身“就事论事”,即“因为……所以……”(如“乙的贡献最大,所以该重奖乙”)。及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引入了网络教师的争论之后,学生已经能够从故事之中提炼出基本观点了,进入了“观点提炼”、“就事论理”的新层次。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充实并支持自己的观点,即达到了“事实说话”甚至是“借题发挥”的更高思维层次。在作文教学中由材料分析入手到提炼观点,然后再运用事实论证充实,这样的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这次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始终在一种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状态下进行,学习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不仅主动参与了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且也在积极交流和讨论当中共享了智慧和拓展了思路。该班曾经获得“2002年全国中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一等奖的招振业同学说:“这种学习相当有意思!很能激发大家的兴趣,大家都主动去寻找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与自己不同观点的同学。”活动过后,他仍然坚持要“重奖丁”,而且还列举了诸如科学家如何搞改进实验或创新理论的大量事实来加以论证。

(二)教师合作对学习活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这次学习活动,我们自觉与不自觉地进行了一次教学上的合作,师生对本次学习效果都相当满意。事实上,传统教学一般以学科教师为主,教师习惯于个体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开发学习资源和从事教学设计也受到了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当这次学习活动进行到第二轮讨论的时候,由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参与给语文老师适时地引入了“网络”的概念,特别是在网上也同步组织了教师的讨论活动,这对课堂上学生的再讨论活动提供了更加有价值的参考和开放式学习方式,把课堂学习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其次,语文教师也给信息技术教师一种崭新的启示,即如何组织和推进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从而始终围绕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展开活动。之后在“如何说服学生”的问题上,教师的再度合作,使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途径一下子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意识,培养了收集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信息能力。

然而,教师合作的前提是要有一种宽松而规范的环境,否则一切的教师合作都只能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作。学科之间教师要合作,同一科组的教师更要合作,这就是“教师合作纵横论”!当然,在目前如此封闭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之间的一些合作还是有的(比如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信息技术教师帮忙做课件等等)。我们认为,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多的应该是学科教师内部的合作,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为宗旨。同时我们还认为,教师要逐步提升自身进行“合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一旦教师具有了“合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他就会时时注意拓展教学内容和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事实上,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是知识面相对渊博的,然后才是专业知识的“精”“专”,他们往往可以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而一般教师只会把学科知识讲授得“干干巴巴”(即使有时也有趣),这就有必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此外,学科之间的教学明显存在着不同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在某些方面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交集的地方(即可以合作之处),但并不是所谓的学科间的“整体合作”,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特点决定了不同学科教师需要合作。事实上,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仅依赖于健康开放的环境,教师的共同志趣、洞察能力、对事物的敏感程度和准确把握以及豁达胸怀都是重要因素。一旦科组内教师的“纵深合作”和不同学科教师的“横向联合”能够真正结合起来的话,这种力量将石破天惊,从而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融合到一起,带到一个更加理想的境界。

对于教师合作问题,我们有这样一个观点,即“人力资源整合”!然而,在现实中为什么很多老师都不愿意采取合作的态度呢?台湾一位专家说:在学校绝大部分教师都采取一种相当冷漠的态度去处事,彼此之间相对孤立,不愿意去学习他人或新的东西,也不愿意别人来考察自己的做法,即你不关心我,我也不关心你,他认为这是“学校文化”使然。但目前教师仍然停留在个体作坊式的工作方式,远远没有到达工业时代的合作方式,更不用说信息时代的智慧共享了。其实,教师不愿意合作,我认为这是教师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现实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往往不会太持续和深入下去的。事实上,在学校一位教师很难找到支持或真心帮助自己的同行,但在遥远的他方(学校,或通过网络)却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师来进行合作,道理在哪里?或许在现实中同一区域中的人们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利益冲突,在这样复杂的传统学校环境中每个人都是有所顾虑的,而在遥远的地方自己与他人之间没有太多利益冲突可言,有的更多是志趣相投。

(三)网络能给传统教学带来什么?

网络可以提供资源。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教师在网上的讨论内容以及学生的网络检索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而且也推进了讨论活动的逐步展开。可见,网络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极大地扩充了课程资源和集结了众人的智慧。

网络拓宽了传统教学的发展空间。传统教学较多地倾向于接受式教学方式,在这次学习活动中网络的介入使得教学活动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转变和发展,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的方式自主活泼了。

网络可以变革传统教学。在此次教学过程中,网络关键在于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结构,使教学活动更加灵动起来了,从而促使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然而我们却发现,在这次作文教学过程中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两次介入及运用,确实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尤其对教师的观念转变以及学生积累资料、掌握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很有效。

事实上,当我们把这则故事贴到网上并展开热烈讨论的时候,一些触觉敏锐的老师把它发展成为一个课程计划(如北京丁香胡同小学武健老师的“鸭子与信息技术”,发表在《网络科技时代》杂志2002年第6期),该课例是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实施的。由于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环境的支持使得学生的讨论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据我们所知,许多网站也转发了我们在论坛上发表的“鸭子”故事和讨论帖子,更多老师在此基础上设计和组织了基于网络学习的讨论活动以及网络教学课例。

而我们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拓展教学活动,却始终能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活动的主线,而且在一轮轮的递进式教学当中师生面对面的互动讨论中学习活动出现了高层次思维水平,学生不仅开阔了学习视野,也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必要的技巧,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四)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之间缺的是什么?

目前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及信息技术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强调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坚持把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然而,正值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互交汇碰撞之际,有人认为传统教学要进行整体改革,也有人认为现代教学会不会由于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而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其实两者之间究竟要如何结合并衔接起来,从而有效地达到现代教学所要求的教育目标上来呢?这才是目前最值得探究和关注的问题!那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之间究竟缺的是什么?

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最缺乏的是对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共性理解。在教学中我们无法准确地把握两者的内涵与本质,事实上无论哪种教学活动都在强调学习者的知识获得和个体发展,不同的只是在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手段上有所差别而已。关键在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型的突破口在哪里?其次,就是对传统教学的“扬”与“弃”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传统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考察,我们要坚持的是继承与发展。我们认为,一切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都应当得到发展。再次,我们缺乏对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现代教学的理解和有效的实践。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不自觉地把传统教学斥责得一无是处,恰恰在这种“矫枉过正”的心态之中我们失掉了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也无法抓住问题的本质而加以解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沉不下气来,仔细寻找突破口,脚踏实地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质性改革呢?

第7篇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哲学仍然有着特殊的含义,是当代中国文化教育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更是我们与世界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互助互利的文化基础。毫无疑问,美术教育需要在现代视域中进行,而现代视域与中国传统哲学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研究现代美术教育。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而不同、一以贯之、执两用中三个方面出发,对美术教育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数千年的发展,使中国拥有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传统哲学文化,其内容丰富,洞悉透彻,是中华文明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人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说法:传统哲学过于局限、迂腐,现展需要新的哲学理论指导。诚然,传统哲学中存在部分滞后的观点,但是诸如“诚、义、礼、信”“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仍然具备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传统哲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能够及时纠正社会快节奏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和谐相处、平等交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所要讨论的美术教育,主要是现代美术教育,受现代文明的滋养,但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哲学就无法参与到现代美术教育活动中呢?答案是否定的。近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最早给出了时间的优先级定位,否定了普遍认为的“现代”优于“过去”和“未来”,即“重在当下”的看法。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和现在是一个整体,并无明显的界限,“现在”不可能离开“过去”和“未来”而单独存在。这一观点被他的弟子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进一步发扬光大。伽达默尔强调了时间的相关性,表示现代视域与传统视域是互相融合的,离开传统视域,现代视域在严格意义上不再完整。所以,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带来深刻而丰富的启发。

一、和而不同——坚持真我与海纳百川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诠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特征,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和”起源于西周晚期,经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继承后,发展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孔子主张的“和”是和谐统一,承认事物间的不同,在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存在“不同”的“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平衡状态,受到原则的约束,无根无据、不加审核的迁就与苟同是不可取的。在孔子看来,人之高尚取决于这个人能否坚定自己正确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吸收和摒弃他人的各种想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同一、统一、相加与附和。所以,“和”的灵魂显而易见,就是批判、创新。若要实现“和”,必须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原则要求自己,即不以个人的妄自猜测来看待问题,不要将主观看法强加到客观事件上,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因为这个看法是自己的就不肯妥协。孔子认为,主观臆测和固执己见是错误的,同时也不应该淹没自我和任意妥协,“和而不同”意味着虚怀若谷和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孔子对于弟子的区别看待可以说明上述观点,他欣赏能够举一反三、积极思考的子夏,谓之“起予者商也!始可言《诗》矣”;而对言听计从、乖巧懂事的颜回则颇有微词,评论道“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可以看出,孔子向往的“和”应该是“和而不流”,基于一定的原则坚持自我,同时积极吸纳其他思想和想法,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互相补进。这种先进的哲学思想成为那个时代孔子学说能够生存下来,并在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哲学也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与繁荣。世界各国的现代美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美术文化为基础的,尽管西方美术理论与实践存在明显的领先优势,但是孔子的“和而不同”告诫我们,以完全的拿来主义来处理外国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不科学的。整体性的选择也许在短时间内适用,但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长远发展,无法形成中国特有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盲目模仿西方模式的现象比比皆是。而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等值作用的因素,现代美术教育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简单代入西方体系,忽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将严重阻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笔者认为,“和而不同”应当成为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建设前提,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以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辅助,制定适合我国整体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策略。其实,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早就受到了世界范围的重视,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危机日趋显露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于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人们就曾达成共识,认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需要去借鉴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髓的孔子思想无论是过去、现代和未来,都具备显著的历史穿透力,魅力尽显。美术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视和善用“和而不同”,坚持自我,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去建设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二、一以贯之—结合美术教育实例探索现代美术教育规律

“一以贯之”是孔子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其源于《卫灵公》的一段记载: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识之者也?”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文中出现的“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子贡博学多才,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孔子为了使子贡不在知识表层过多的停留,教导他深入学习,发现本质的道理。孔子所言的“一”可以认为是某一类具有一般规律的事物或现象,“一”需要长期累积,不断实践才能得到,离开万物、绝对抽象的“一”是不存在的。因而“一以贯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此同时,对于事物的一般规律,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大派系——老子哲学思想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老子强调“知常”,也就是探索物质的本质规律,这对事物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有着内在的必要性。将“一以贯之”运用到美术教育研究中,就是要求美术教育者结合丰富的美术教育实例,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发掘美术教育现象的“一”,既包括本土美术文化的发掘,同时又涵盖外国美术教育经验的学习,找寻普遍的规律,一以贯之。当前,我国美术教育正处于瓶颈期,一方面,扩招导致学习美术的人数激增,高校相继开设美术专业来培养美术人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的滞后与体系的不科学使高校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美术人才,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美术与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此,作为美术教育者,需要一以贯之,只有找到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才能做出合理的调整。首先,要平等看待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美术教育文化,积极学习、借鉴丰富的美术教育现象、思想和解决方案,尤其是掌握亚洲其他国家的美术教育信息。其次,要开展对于本国美术教育及文化的研究,本土文化会从各个方面给予最贴合国情的发展启示,结合现象探索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这就是“一以贯之”的现代意义。

三、执两用中——辩证看待多元美术教育理论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客观事实的叙述和实践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融合辩证思维,辩证看待事物使美术教育具有真正的内涵。孔子提出的“执两用中”包含两种含义:第一,抓住两端的核心,知道分别相反的极端;第二,去除两个相反的极端,代之采用中间部分,也就是“中庸之道”的“中”,意味着最优方案,而不是调和极端选其“中”。“用中”彰显了孔子对于辩证思维的理解,示人以事物的完整面,是一种求平衡、求自然、求和谐的整体性思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矛盾。对于现代美术教育的方法论研究而言,“执两用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模仿对象,直至今日,仍然有明显的影响,很多高校选择沿用西方美术教育方法论中的描述法、历史法和因素法就是绝佳的例证。西式教学既有科学的理性主义,也有反对科学的非理性主义;既有传统的描述法,又有现代的系统法,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吸收这些“舶来品”不当引起的。孔子哲学的“执两用中”告诉我们,不能草率地接受或否定,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辩证批判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的各种理论,去除极端,择其优而用之。关于辩证思维,老子同样有所涉及,“反者道之动”就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指事物的对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转变至相反的一面。“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受到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我国美术教育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而更加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过于重视片面发展,根据“反者道之动”的说法,很有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美术毕业生出现只知理论知识,不善实践或者不谙美术基础的情况,难以满足社会提出的综合性要求。所以无论如何,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系统辩证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针对不断变化的外界因素,吸纳创新方是良药。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美术教育主要还是依赖于现代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哲学毫无作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实践和丰富,其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所以,要想构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仍然需要借助于前人的智慧,做到“和而不同”“一以贯之”和“执两用中”,从而让传统哲学文化在现代美术教育领域重现光辉。

作者:王桂芝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勤砚.中国传统哲学与美术教育的理论建设[J].艺术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