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1 15:39:42
序论:在您撰写移动支付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移动互联时代来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呈现出指数递增态势。每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量逐年放大,递增速度逐年加快,而交易市场量的放大和速度的迅速提升和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相得益彰,共同带动全国物流和资金流的快速高效流转。随着两个市场的不断发展深化,它们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研究原因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额度不断提升,发展速度日渐迅猛,同时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我们仍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广大县域地区发展仍然滞后的国情。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型城市和中大型城市以及巨型城市,而县域以及其以下的乡镇地区,由于信息闭塞在国外,移动支付大都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与之相伴随的移动支付服务呈现出系统化、多样化、细分化;而我国的移动支付行业由于起步较晚,产业规模仍处在上升扩大的阶段,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县域及以下乡镇地区,对移动支付的公众认知程度并不高,因此,广大城乡市场仍然有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正是基于对移动支付“起步晚、发展快、潜力大、发展不平衡”的发展现状的认识和移动支付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以及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本小组成员对移动支付发展相对滞缓的县域及其以下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发放问卷并回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寻找移动支付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发展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二、移动支付的限制因素
(1)县域地区消费者的惯性和人们对移动支付安全方面的顾虑,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支付方式的转化。消费者没有养成移动支付观念,并且移动互联网基础较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县域地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思维。(2)缺乏应用基础。随着移动设备(如移动电话等)的普及和信息技术所推动的货币支付方式的改变,移动支付才日趋盛行。想要完成就近支付,必须有两个终端。一个终端是具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持移动终端,另一个是支持移动支付技术的商家终端。只有先让所有的装置都能使用,系统才能被广泛的接受。(3)移动支付的易用性问题也非常关键。易用性是指用户认为移动支付在多大程度上为自己使用该信息技术提供了便利,这不仅涉及到友好的消费者界面,还与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支付购买的货品和业务是否充足、业务可达的地理范围密切相关。
三、县域移动支付的发展建议
(1)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绩效期望对于用户的使用意愿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也即高效便捷的使用体验对于吸引潜在用户具有重要作用。商家要在移动支付的体验使用中,尽量减少实际操作的复杂程度,确保操作步骤简单易理解,同时还需考虑各种外部因素,使用户体验趋于完善。(2)降低用户使用成本。用户的使用成本将会影响到用户采纳新技术的意愿。考虑到移动终端的更换、额外消耗的流量和时间、以及移动支付本身的技术性,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在进行软件设计时,应考虑到软件所占内存的大小、能支持的手机操作系统版本和级别以及使用时的流量耗费情况,应尽量设计流量耗费较低、支持较多的系统版本的软件,以便降低消费者的付出期望,增强使用意愿并增加可能使用的人群范围,即潜在消费者数量。(3)提高用户品牌感知度。商家在移动支付的引进及宣传过程中,需要全方面考虑到互动性、信任倾向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提高用户的品牌感知度。对于移动支付这种新型支付方式人们需要时间去认识、了解和接受。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用户接受的时间长短,针对县域用户不习惯用电子货币支付消费的现状,需要加大宣传来解决问题,提高人们对移动支付的理解程度及市场认知度。(4)保护用户信息财产安全。交易的前提是信用,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手段,其主要问题即信用问题。移动支付易使用户对其安全性产生怀疑,并且传统的交易方式使用户思维定势进而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可以说,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忧虑是其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县域用户身处地区相较之下更加闭塞,观念更趋于传统,树立起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是移动支付县域推广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风险防范
一、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传统金融产业的创新与变革。移动支付就是网络信息技术与金融产业融合的重要成果。根据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强大的数据意味着今后几年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由于其“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移动支付逐渐渗透到国民经济生活之中。极速发展之下,移动支付的风险也随之日益增加。我国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目前存在着多重风险,进行适当的风险防范有助于将损失降至最低。同时,为了促进移动支付行业向着更加成熟稳定、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我们亟待研究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这对于互联网金融乃至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二、移动支付的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的风险存在于其整个过程的方方面面,众多风险相互影响,了解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每一个角色,有助于全面认识这些风险(表1)。表1移动支付风险存在的环节
移动支付产业链角色定位移动运营商连接金融机构、服务提供商、商家以及用户的重要通道,主要功能为移动支付搭建通信渠道,搭建移动支付平台银行掌握巨大的用户资源,并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通过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绑定,为移动支付平台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支付体系移动设备提供商为移动支付平台提供设备服务,满足用户实现移动支付的终端要求,解决移动支付过程中的业务问题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沟通的桥梁,充当第三方独立支付方,具备协调与整合能力,为用户提供市场反应效果良好且适合的移动支付服务商家在移动支付中通过便捷的移动支付终端,减少支付的复杂流程,提升客户满意度,从而扩大移动支付的适用范围,具备从属性用户移动支付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其对移动支付的爱好与接收程度均是决定未来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因素三、移动支付风险
近年来,移动支付发展日新月异,支付宝、余额宝等网络支付使交易手段变的更加便捷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支付风险同样不容小觑。为对移动支付风险进行更好的防范,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政策风险
移动支付作为新兴业务,缺乏行业规范。监管政策方面,移动支付处于电信增值业务与银行增值业务――中间业务的交叉地带,有着不同的业务类型。在管理过程中,根据其不同的业务类型,需要适用不同的政策和规范,不能一概而论。准入政策方面,国内非银行机构推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比银行更高,但移动支付所涉及的金融业务必须接受金融监管,从而提高了市场的准入门槛。
目前,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移动支付有关的政策性文件,如《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支付机构预付卡管理办法》、《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等,但总体上看,此类规章大多以框架为主,缺少具体实操性内容,并且少有专门针对移动支付的政策性文件,由此,政策风险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无法回避的障碍。
(二)技术风险
移动支付的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技术原因为移动支付带来的风险,如因移动支付系统发生技术性故障导致支付进程中断、交易暂停、转账不畅等。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双面性。一方面,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强化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水平,促使移动支付业务与模式不断创新,推动移动支付技术行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移动支付技术的的发展为移动支付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与威胁,不法分子利用移动支付进行金融犯罪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大了移动支付的技术风险。
移动支付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安全风险和技g开展风险。技术安全风险是由于使用某项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风险,技术安全风险主要由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风险和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风险组成。技术开展风险是移动支付运营主体因选用技术不当而导致的与产业链及移动终端间存在的兼容性问题。
(三)金融法律风险
移动支付中容易引发的金融法律风险主要包括沉淀资金风险和洗钱风险。
沉淀资金风险。沉淀资金如何进行存管,存管期间产生的收益如何归属,以及是否能够挪用等问题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进行规范。移动支付机构擅自挪用资金而有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等将有可能引发金融法律风险。
洗钱风险。移动支付使金融交易虚拟化、便捷化和不限地域化。交易双方难以明确,并且交易时间短,频率大,使得移动支付业务难以被监督以及监察。部分不法分子利用这些特点进行不当收益的漂白活动。
(四)监管风险
作为新兴产业,移动支付的发展尚处于探索与开拓阶段。为了抢占市场与先机,各参与方均加速创新,其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不断推出新的支付方式与手段,这为当局者进行监管带来一定的挑战与困难。多年来,我国移动支付的监管一直滞后于移动支付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监管的法律依据制度体系不完善,且法律层级不高,效力不足。当前适用于移动支付的规章制度大多是用来规范我国电子支付领域和非金融支付领域的规章制度,且其大部分以框架为主,缺少实操性内容。此外,此类文件都经由央行或银监会制定,法律层级较低,对于整个移动支付行业缺少一定的强制性。目前尚未有一套完善的、专用的、有效的法律与规章制度来对移动支付领域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二是监管主体不明晰,监管存在真空区域与交叉区域。移动支付的产业链长且复杂,其中央行、银监会、工信部、财政部、工商总局等多个部门都有权力对移动支付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进行监督与管理,而往往无法界定某一部门对移动支付监管起牵头作用,因此会出现监管职责分工不明确,监管范围出现交叉等情况。
三是行业自律缺乏。目前,我国尚未拥有一个权威的全国性移动支付行业协会来应对移动制度行业中出现的自律性问题。
(五)信誉风险
客户要求金融机构能够持续提供安全、准确、及时的移动金融服务,并且对于运行商的服务质量也有保障要求。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各个角色共同支撑着移动支付的信誉体系,在正常运营中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严重的信誉风险。
四、移动支付风险防范建议
如何一方面悉心保护移动支付的创新精神和服务于大众的有益性,另一方面维护移动支付行业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及时惩办违法犯罪,是移动支付风险防范所面临的难题。基于此,应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协同监管体系建设、加强产业合作三个方面应对移动支付风险。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移动支付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建设都不完善。为了促进移动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当结合我国移动支付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台专门针对移动支付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移动支付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同时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颁布专门的法律,为严惩犯罪分子提供法律保障。此外,消费者权益部门应修订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建立健全移动支付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二)加快协同监管体系建设
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包含了众多的市场参与者。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监管呈现分业监管,但移动支付急需建立协同监管机制以促进产业发展。首先,要根据法定职权,明确移动支付产业中各角色的职责与分工;之后,共同协定专门的移动支付管理办法,为移动支付业务的长远发展提供完整的管理方法。
(三)加强产业协作
我国的移动支付参与主体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的情况。2012年,在移动支付行业标准的督促下,跨行业的合作程度有所改善,但范围仍旧较小,三大电信运营商各自寻找金融合作伙伴,分别研发推出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从而保留客户。而在这种环境之下,新一轮互相排斥性的竞争不断上演。
为了促进移又Ц缎幸档慕】悼焖俜⒄梗各运营商之间应协调各方利益,从而加强合作共赢。而监管层应积极培育开放共享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晓华,曹国岭.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姚国章.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5(2).
[3]李淼焱,吕链菊.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J].经济纵横,2014(8).
[4]龚明华.互联网金融: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J].新金融,2014(2).
[5]许荣,刘洋.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3).
关键词:移动支付;支付安全;法律法规;行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36
随着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金融支付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移动支付顺势而生,并逐步渗透传统支付方式的市场,成为互联网支付的主流发展方向。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证明了其在互联网经济中的重要性,所以分析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方式的一种,就是允许消费者使用其移动终端(手机、PDA、移动PC等)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方便快捷的移动支付消费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移动支付的优势在于其能跨越时间空间的约束,比如在家即可缴纳水电费等。同时极大的节省了成本包括去缴费的路程和时间成本,也免去了找零的繁琐,更加方便、快捷,操作也简单,所以吸引了许多消费者使用。
1.1 国外移动支付现状
移动支付市场在全球呈现井喷式增长,在全球各个主要国家发展迅速,市场份额占比日渐提高。而韩国和日本正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稳步发展紧随其后。
(1)日本的移动服务是世界最好的,市民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出门,即可满足其日常大部分的需要。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第一,日本是全球移动支付发展最早的国家,日本交通IC卡、商户储值卡促进了移动支付的诞生,小额支付IC卡如Edy卡以及东日本铁路公司发行的Suica卡均诞生于2001年,并迅速覆盖日本的小额支付的场景。这类预付费卡为移动支付的电子钱包业务奠定了基础。第二,日本的手机制造业发达,国民手机普及程度高,信息化程度高。第三,日本的移动支付产业,产业链完善并牢固,运营商垄断并主导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国家的相关政策扶持和相对宽松的管制促使其快速发展。
(2)韩国的移动支付情况与日本相似,韩国手机产业发达、互联网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为韩国的移动支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运营商和金融业互相扶持,齐头并进是其特殊的产业发展模式。加之政府出台鼓励性政策,如手机近场支付退税2%等,大大促进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3)美国移动支付发展缓慢但创新产品繁多,持续发展的势头十分充足。美国以自驾出行为主的出行方式影响了其近场支付的发展,延缓了美国移动支付的起步,但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各大大型企业都根据各自的优势创新发展了移动支付,如Google的NFC谷歌钱包和Facebook基于海量用户群的线上线下模式,还有专门为移动支付成立的Isis公司加速了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1.2 我国移动支付现状
在我国,移动支付起步慢但发展迅速,目前国内主要是支付宝与财付通领导着移动支付平台。阿里巴巴和腾讯是国内两个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腾讯CEO马化腾在2016下半年初相关数据表明微信支付和QQ钱包的移动支付日均交易额度超过5亿笔,并且根据腾讯公开数据显示,微信支付在除夕参与红包人数达到4.2亿,除夕当天红包收发总量达到80.8亿次,QQ钱包在除夕当天刷一刷抢红包人数达到3.08亿,互动量达到1894亿次。
《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6年第1季度》数据显示,2016年第1季度,我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9703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5.34%。2016年10月9日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第二季度》有关数据表明,2016年第二季度,摆脱春节的影响,我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增幅回暖,交易规模达75037亿元,环比增长25.68%.行业上半年整体交易规模达134776亿元。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占据市场交易份额前三位,支付宝一市占率55.40%位列第一。在移动支付比重方面,2014年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金额占网络支付总业务金额的比重分别为67%和33.3%,到了2015年则分别为53%和47.1%,直至2016年前两个季度则分别为40.07%和59.92%,移动支付业务比重逐年提高并且超过互联网支付,逐渐成为第三方支付的主流。此外,数据研究公司IDC的发表报告指出2017年环球移动支付市值将有望冲破一万亿美元。
现如今,大至大型商品交易,小至超市饭店,都可以使用移动支付的方式进行消费,移动支付已经有取代现金、银行卡支付的趋势。种种迹象表明,移动支付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1.3 国外移动支付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放低移动业务准入门槛,放宽限制。(2)产业链各方积极合作是国外移动支付能够推广的重要原因,运营商和金融业双方合作、优势互补有利于移动支付产业快速发展。(3)鼓励移动支付产品创新,多样化发展移动支付。
2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限制条件
2.1 安全性问题
消费者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的理由有许多,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安全性问题,消费者是否选择移动支付,安全因素的考虑占极大的比重。安全性问题不仅是密码、个人信息、通信安全等实际的安全,更有心理上的安全性顾虑。移动支付是把双刃剑,在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同时,也有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消费者往往会因为担心网络黑客窃取信息,而拒绝使用移动支付。
国内的移动支付存在两个关键的安全问题:其一,手机短信验证,方式单一。目前国内大部分移动支付使用的都是手机短信校验,这种方式缺乏动态风险管理系y,有较高的风险漏洞。其二,风险赔偿机制不完善,出现安全性问题的时候,消费者显得格外无助。因此,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2.2 产业链协调问题
移动支付的环境复杂,产业链横跨多个行业,其中有银行等金融行业,手机制造商和运营商等通讯行业,而其涉及的移动支付使用者遍布餐饮、娱乐等行业,在各个参与者中,并没有一个可以持续发展,各方利益共赢以及权责分担明确的机制。由此引发的跨行业的利益分配,权利义务责任分配问题都需要平衡与协调。只有靠各方积极亲密合作,协调和整合产业链,移动支付才能健康发展。
2.3 消费习惯问题
由于国人的传统意识较强,有根深蒂固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习惯,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货币,人们更倾向使用现实货币,这一现象在老年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国人的消费习惯问题,急需政府鼓励支持,潜移默化的去改变。
2.4 法律政策问题
目前,我国在电子支付方面已有一些相关法规,但移动支付方面的监管政策和法规有许多空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对电子支付的各方主体进行保护。国内关于移动支付的法律法规有《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2015年年底出台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等,但是其中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太广,细节规定模糊,实际操作性不强,现实指导性弱。
2.5 行业规范与监管问题
我国移动支付行业缺乏监管主体,多头监管现象较严重,容易出现监管盲区和重复监管。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式,监管部门的建设仍处于萌芽阶段,监管漏洞和问题明显。目前,国内对于移动支付进行监管的部门有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工商总局等部门,但是部门之间无法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存在交叉监管和监管缺失的现象。移动支付行业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相关的法律规范,由于移动支付涉及的行业繁多,其中制定法律和行业规范就有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多个政府部门参与,每个部门的侧重和标准都各执己见,未能统一。
3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安全保障,重视安全性建设
在手机供应商运营商方面,应当实行实名制,SIM卡实名制,购机实名制,保证每个支付终端都能找到对应的消费者;在信息保密方面,应加强防火墙建设,修补网络漏洞,研发安全技术防止手机病毒入侵,更加安全有效的防止客户信息泄露;在支付手段上,加强对加密技术的研发,普及指纹支付或更安全的瞳孔扫描技术等。另外,应当加强用户群的安全意识,开展移动支付安全性教育,普及相关知识,让消费者先知而后行,从而减少安全性问题。
3.2 整合产业链,增强行业合作
银行、运营商、第三方的餐饮娱乐等使用者是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核心参与者。三者在市场上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所以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当兼顾其他两者的利益。参与者应当商议协调,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互帮互助,增强行业间的合作,做到“共进退,齐承担”的行业合作发展模式,真正的利用各自的优势,填补各自的缺陷,让移动支付快速而健康的发展。
3.3 培养消费习惯,多样化发展移动支付
面对传统的消费方式,要明确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对症下药”很关键,这就迫使移动支付也需要有多样化的发展来满足各种需求。譬如通过移动支付充值话费、积分、购物、游戏虚拟货币的方式来吸引年轻人;通过移动支付买卖证券,买卖期货,手机银行服务的方式来吸引金融行业的消费者;通过移动支付在菜市场支付、买卖日用品、管理养老金的方式吸引中老年人等等。
3.4 完善法律法规,立法守法
相关部门应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行业标准,稳定的法律环境有利于保证支付环境的安全,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也有益于处理移动支付过程中的纠纷问题。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可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借鉴发达国家的移动支付相关法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创新、改变、完善相应的法律,重视安全性要求,应当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加强责任判断,明确定责任归属问题和承担问题。
3.5 制定行业规范,完善行业监管制度
政府各个监管部门之间应该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建立完整的监管结构,解决好监管主体缺失和多头管理的问题,避免交叉监管和监管缺失。在移动支付发展的监管方面提高约束力,让移动支付市场规范运行发展。
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迅速,前景明亮,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受到许多限制条件的约束,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正视并重视这些不足与问题,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同时还要不断鼓励和支持移动支付方式的创新,确保移动支付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博.国际移动支付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发展建议[J].中国新通信,2014,(18):2-3.
[2]张雨辰,杨坚争,王林.移动支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商务,2015,(6):47-48,53.
[3]王美艳.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和策略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4,(20):1.
关键词: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55-01
一、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面临的问题
移动通信的手机用户逐渐增多,手机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代替了信用卡、现金等支付功能,但目前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功能的发挥,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手机用户消费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由于现金支付的习惯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手机银行支付具有风险,而现金支付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譬如市场买菜、逛街买衣服等,都需要用到现金,而手机银行的支付仅仅满足用户的部分生活需求,所以普及率不高。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力度不足,只有商业模式创新了,才能够适合我国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产业化发展,才能够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
(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需要为用户带来便捷性和快速性的操作,但这方面的功能仍然比较薄弱。在加上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覆盖范围不广,能够为手机银行提供移动支付的无线POS机或者售货柜很少,影响了手机用户普遍使用移动支付功能,从商家盈利增长点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移动支付的业务增长点和盈利方式,是该功能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目前手机用户还没有全面实行实名制,很多时候存在用户恶意透支的风险性问题。在交易之前没有办法授权、识别和控制用户,安全和易用之间存在诸多矛盾,譬如安全级别提高了,却增加了操作的程序,让用户觉得操作复杂,而一旦简化操作程序,则会降低安全级别,让用户觉得不够安全。
总是,3G时代的来临,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面临全新机遇的同时,又面临全新的挑战,带来的新技术优势和难题,无疑是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务须重点考虑和攻关的难点。
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业务模式,培养用户习惯。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具有较长的产业链,而且合作的方案非常复杂,协调产业之间的合作,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才能够完成,因此商业模式方面,需要对业务模式进一步创新,以融合产业之间的合作协调关系,并通过检验和修订,创设产业之间的共赢局面。
笔者认为,商业业务模式的统一建立,是培养手机用户移动支付习惯的关键所在,可以形成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并对移动支付市场进行规范,以良好的支付环境留住用户。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产业发展以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为主导,运营商的产品创新和市场需求快速反应能够迅速实现金融信息服务和中间业务的共享管理,因此运营商应该以此为优势加大移动支付服务和信息安全的研究开发,提高商务运作的效率,以一对一的商务模式,创建移动支付产业商业化发展的局面。
另外媒体行业、娱乐行业等新兴服务行业,也要逐步参与到移动通信业和金融业的阵营当中,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合理的分工和紧密的合作,创建科学合理的业务合作模式,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稳健发展。
(二)增广移动支付面,提高支付便捷性。相比于传统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的优势是电子物流和非面对面支付,体现出方便性的特征,这些优势我们需要加以拓展,增加移动支付业务的突破口,将支付拓展到手机账单缴费、手机票务交易、手机彩票购置等范围。一方面,手机移动交易应该立足于现有的领域,逐步向四面扩散,开辟业务的增长点和盈利方式,譬如在商场、超市等装配移动支付终端,将移动支付培养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另一方面是积累移动支付产业的经验和资源,极大业务的宣传推广,整个市场的资源优势,逐步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目前3G技术的发展很快,移动电子商务和我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何处理好移动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的关系,将两者相结合,利用生物测量的技术,解决卡号、账号、登录号等密码记忆的紊乱问题,利用声音、手印、指纹等作为个人访问网络的特征,解决移动支付的便捷性问题。
(三)提高移动支付技术含量,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安全性问题是手机用户所担心的问题,由于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网络系统属于开放性的系统,除了网络设备具有开放性,移动支付代码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带给移动支付流程严峻的安全技术问题。因此,移动支付要在技术方面提高安全系数,一方面是在交易之前,授权、鉴别和控制消费者,以便在交易的时候确保支付信息传递的可靠性、私密性,同时也能够避免某些用户恶意透支,降低交易的风险,另一方面是结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在确保交易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支付的操作程序,衡量好安全和易用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了提高系统安全系数而增加复杂的操作程序,加大用户支付时的操作难度和时间,也不能够片面追求用户操作的快捷和方便,而对交易的安全基本要求视而不见。
总之,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平台的安全和易用是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加密认证算法、交易密度长度、代码规模大小等,消除手机用户在交易和支付时候的顾虑,让用户感受到移动支付的高效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移动通信的手机用户逐渐增多,手机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代替了信用卡、现金等支付功能,但目前手机银行用户消费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再加上手机银行移动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存在问题,使得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难以大范围推广。因此,我们需要创新移动支付的业务模式,培养用户的习惯,提高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从信息产业发展和价值收益的手段,创建科学合理的业务合作模式,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辛平.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生力军[J].中国金融电脑,2010,5:35-36.
[2]郝文江,武捷.移动支付安全性分析及技术保障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9:19-22.
[3]陆沂圃.银行业如何应对移动支付[J].山东通信技术,2010,1:48-49.
1 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比较
从国际发展看,移动支付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商业模式。
(1)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作为主导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以银行推出的业务为核心来推动移动支付的业务发展,通信运营商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以信息服务商的身份出现,不参与支付活动。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式也归于此类,毕竟在双方合作模式下的清算、结算都是在金融机构的账户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上进行,通信运营商只是提供一个通道。
(2) 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第三方支付企业作为单独的经济实体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通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只是作为合作伙伴存在。
(3) 以通信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通信运营商为核心来管理价值链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不参与支付活动,用户直接与通信运营商接触。不过,通信运营商需要承担金融机构的责任和风险,服从于金融机构的监管。
无论采用何种商业模式,移动支付的盈利主要来自前向用户服务费、结算手续费和后向商户服务费三方面。
2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模式的初步探索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陆续发放支付牌照。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牌照包含的六大支付业务范畴之一,正式授权给合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2011年年底,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齐聚移动支付。至此,我国移动支付半封闭开放模式的产业链正式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以及支付清算行业协会作为产业链的协调监管机构严格把控准入关,使得整个产业链不至于过度分散,也不至于过度封闭。
从短期看,虽然盈利空间还不是很大,但移动支付能够增加用户黏性,带动其他各项增值服务的收入,因此,产业各方对移动支付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由于移动支付产业链过长,产业链内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将该业务一手包揽从头做到尾,加之移动支付尚欠缺统一的行业标准,若产业链环节中的各方各自为战,整个产业的发展必将举步维艰。因此,有必要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扶持下,积极探索创新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的局面,加快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 构建成功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必然要求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健康、有序的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的构建,离不开产业链参与各方的专业分工与有效协作。
(1) 行业间开放。移动支付相比其他增值业务,涉及的企业最多,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最复杂,各行业应该携手共进推动行业开放。通信运营商拥有广泛的移动用户群,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拥有强大的资金清算体系,通信运营商希望POS终端机开放共享,金融机构同样也希望手机支付开放共享,行业间应该开放共享。
(2) 资源共享。各方独立发展的用户,会导致用户群体割裂化比较明显,也会让用户对业务产生困惑,不仅会加剧竞争,某种意义上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移动支付产业各方聚拢在一起,会让格局及各自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朗化,才能有针对地提供差异化服务,实现良性发展。
(3) 标准统一。为了抢占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导权,近两年来,中国银联主推的13.56MHz标准和中国移动力推的2.4GHz标准对国家标准的争夺从未停止,并且各自也都开展了小规模试点。从实际看,标准问题是制约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瓶颈。标准要统一,但不一定要单一。对于整个产业发展而言,单一的标准往往会形成垄断,会扼制创新,应鼓励多标准并存,只要不违背整体发展原则的自定标准就要提倡。
4 关于加快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尽早出台移动支付标准。在全面梳理移动支付现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从关键技术、系统结构、信息安全等角度构建我国移动支付标准体系框架。要坚持自主创新,从应用基础、联网通用、设备应用、安全保障、相关技术等几个方面,规范移动支付全过程。建议涉及通信相关技术的以通信行业标准形式,涉及银行监管的以金融标准形式组织制定和,涉及多方参与的由参与方共同组织参与制定,加快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2) 注重商业模式建设。由于尚无成熟的运营模式,移动支付作为第三方支付中产业链最长、参与者最多的产业,应该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协作和跨行业的协调,开展深层次的商业合作,实现产业共赢。
(3) 鼓励产学研应用开展技术合作。通过科技加大专项的实施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帮助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产业价值的提升,带动产业发展。
(4) 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安全是移动支付发展的根基,要加强移动支付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为移动支付发展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要进一步引导用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主动采取身份识别、安全加密等手段,提高移动支付交易的安全性。
近年来,3G终端普及速度加快,消费者对移动购物需求日益迫切,这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基于先天的用户优势,移动支付业务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通信运营商发展的重点业务,而这其中尤其要把握两个方面:消费者认可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行业应用突破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移动支付;商业模式;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3-0086-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3.20
一、移动支付的含义和分类
移动支付指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资金支付换取商品或服务的支付方式。付款人的地点和支持的基础设施并不是最重要的,付款人所处的位置既可以在“移动中”,也可以在销售点(POS);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包含手机、笔记本以及平板电脑等。
移动支付可以从应用模式以及所采用技术等方面进行区分,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指顾客通过各种远程工具(如运营商提供的短信、 WAP、互动式语音应答、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银行和非金融支付机构提供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等)服务向商家进行资金转移。在安全方面,一般通过手机号码、账户号码等信息确认消费者,并通过顾客从移动设备上发送密码、动态短信以及数字证书等方式确认整个过程的真实性。未来随着网络和终端的融合,远程支付这种支付方式会和互联网支付融合得更加紧密,更加难以区分。近场支付指顾客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使用近距离通信技术(如射频技术等),并通过部署在商户的消费终端进行资金转移完成移动支付,例如拿着手机在读卡器购买地铁票。
二、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一)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
1.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为了减少与银行、银联等金融机构发生的业务联系、方便操作,通常移动运营商会直接将交易费用从用户话费中扣除,或者要求用户在运营商开立专门的移动支付账户。目前我国有两种类型的移动支付业务。一是手机支付。手机支付属于远程支付,用户可以通过短信、互联网等手段进行远程支付。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手机话费或者用户在运营商处开立的移动支付账户中扣减。二是手机钱包。手机钱包属于近场支付,主要采用将近距离通信技术和手机绑在一起的方式实现。如果用户要开办该项业务,需要一张专用的含有智能芯片的SIM卡或者直接在手机上安装智能芯片,便可在部署运营商消费终端的场地进行现场刷手机消费。这种方式下,移动支付的交易费用同样全部从手机话费或者用户在运营商处开立的移动支付账户中扣减。
2.以银行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在该模式下,银行只是使用移动运营商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消费者、商户和银行通过移动运营商提供的移动网络实现互联,用户直接通过银行账户或者在银行开立专用的小额支付账户进行移动支付。目前,我国多家银行都已经推出类似的移动支付业务。
3.以银联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有别于商业银行个性化的手机银行业务,银联作为我国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的金融运营机构,所提供的移动支付平台接入服务是银行卡支付服务的延伸。银联的移动支付业务可以借用原银行卡网络体系的基础,实现各个银行的互联互通,也能避免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一些弊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联的模式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优化作用,增加了商家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使得移动支付各参与方的定位更加明晰。
4.以支付机构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这里的支付机构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取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被允许从事移动支付的非金融机构。这些支付机构独立于移动运营商、银行和银联,他们利用移动支付这种业务模式,将其本身的支付业务进行延伸。如支付宝手机支付,其将一个支付宝账号和手机绑定,通过发送特定的短信指令来完成支付,单笔最高支付金额不超过200元,可以即时到帐。这种模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简化了银行、运营商等机构间的关系,明确了机构之间的权责,提高了商务运作效率。但对这些支付机构来说,必须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资金运营能力以及行业号召力,才能有效地开展这项业务。
(二)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特点
1.业务发展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颁布《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2010年6月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但这些规定和办法都只是部分覆盖了非金融支付机构移动支付领域,只是针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提出了监管要求。目前人民银行正在抓紧制定与移动支付相关的法规制度,包括《电子支付指引(第二号)》等,试图为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业务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国银行移动支付客户数1.45亿户;2011年发生业务2.47亿笔、金额0.99万亿元,业务笔数、金额分别比2010年增长109%和74%。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对中移电子、联通沃易付、天翼电子三家运营商支付机构的调研数据,2011年仅上述三家机构的移动电话支付业务笔数达5.7亿笔,交易金额59亿元。
3.技术标准正由多样转为统一。在移动支付业务的技术实现方面,不同的机构采用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如银联主要以拓展银行卡使用方式为主,按照人民银行要求使用 PBOC2.0 标准;而中国移动则自己进行了技术标准的研发设计;在公交和地铁等应用中,不同公司采用的标准也不一样。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中是谁主导谁定标准,为下一步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但在人民银行的组织和领导下,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善。2012年6月,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2年12月,人民银行正式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以远程支付为主。我国目前移动支付业务以远程支付为主,而移动近场支付由于行业标准、解决方案尚存在较大的争议,电信、金融、设备、技术商等合作各方仍在探索阶段[1]。因此,近场支付大规模推广应用远未形成,由于产业链长、参与单位众多,目前只是在部分城市小范围由政府主导进行试点,业务范围多集中于地铁、公交、校园等。从根本上说,目前并未与移动通讯技术融合应用,多数参与企业不敢贸然跟进,产业链发展仍处于分割化状态,进展缓慢,所占移动支付份额较小。
三、我国移动支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规章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监管措施刚刚出台,尚未形成明确的监管框架和体系。监管部门秉持“规范发展与促进创新并重”的态度,在已出台的监管措施中,多是针对电子支付或支付服务整体的,对开办移动支付业务的准入条件、技术平台的标准等并未具体规定。部分开办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银行也未针对手机银行业务出台单独的管理规定,而是将该业务作为电子银行业务的一部分,纳入整个电子银行业务章程统一管理。专门针对移动支付规定的缺失,既不利于保护移动支付用户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整个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需求有待培育
我国大部分民众对移动支付业务还不太接受,也很少使用,大大影响了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截至2011年末,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超过9.75亿户,全国所有县城及大部分乡镇实现了3G网络的覆盖,3G用户达到1.19亿。然而,移动支付的业务量与庞大的手机用户规模并不相称。对于城市用户来说,由于城市的金融服务相对比较便捷,其对移动支付的需求并不旺盛;对于农村用户来说,虽然金融服务网点分布在某些农村地区存在空白,但受传统消费模式的影响,广大农村用户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有限,移动支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比较陌生,认知度不高。因此,目前移动支付的用户主要是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的年轻人,市场需求仍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产业链参与者间的合作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参与机构众多,包括移动运营商、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设备提供商以及消费者等[2]。在这个产业链中,各方都希望在支付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在这个产业链中,谁也无法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例如,对银行和移动运营商而言,银行机构具有内控制度、资金安全管理较严格以及商户联系紧密等优势,但任何形式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都离不开移动运营商的参与。因此,产业链各个环节无法进行密切深入的合作,为产业链的优化设置了瓶颈,严重阻碍了移动支付业务发展。例如,虽然银行拥有大量终端设备,但不会提供给移动运营商使用;运营商拥有大量用户,但也不会提供给银行。各类资源无法有效整合,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产业链各方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做到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就能获得切实利益,实现多方共赢。
(四)存在安全风险
移动支付作为新兴支付方式,无论是移动支付的提供方,还是客户,都需要考虑支付过程中所涉及环节的安全性。在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方面,要高标准、严要求,保证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公平性等。对于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机构,要完善安全管理,加强技术建设,在移动支付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确保安全。而对于消费者,对自己所面临的风险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移动终端防病毒、防泄密等方面的保护远远不够,由于手机 PIN码、网银密码以及个人信息等被盗取而引发安全风险的案例需引起重视。
四、促进我国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相关部门要针对移动支付业务尽快出台具体监管办法。一是要强化客户身份识别和对大额及可疑支付交易的监测,防范犯罪分子利用手机银行进行资金转移;二是细化客户权益保护和安全技术标准,保护移动支付用户,提高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三是明确和细化开办移动支付业务的各种条件,规范该业务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培养客户使用习惯
根据国外经验,不发达地区因为金融服务供给相对匮乏,其移动支付发展程度较成熟,而发达地区由于本身金融服务供给充足,所以移动支付都偏重于小额[3]。因此,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应重点考虑农村地区,解决其支付不便的问题,以及城市的零星小额支付,提供多样化的支付服务。比如可以在适合开展小额支付业务,但银行等机构不方便进入的行业或场所进行移动运营商为主的移动支付业务试点推广,提升普通民众对移动支付的参与程度。
(三)加强产业链合作
移动支付是一条新兴的产业链,链接多个网络,包含多平台。在这个链条中,移动运营商提供的是支付工具的通信通道,银行掌握着大量账户、拥有强大的电子平台和清算设施以及成熟的信用体系,银联和非金融支付机构拥有自己的技术优势,连接着国内大部分银行。因此,只有构建一个开放与合作的平台,以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紧密合作为基础,以银联和非金融支付机构作为重要补充,整合运营模式,整个产业才不会过度竞争,各参与主体才能充分发挥核心能力,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提高移动支付安全性
为了促进移动支付市场繁荣,建议移动支付相关各方要始终把安全问题放在发展优先考虑的位置,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遵循保护公民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原则,在技术和管理上相互结合,最大程度地保证资金和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慧.浅谈我国移动支付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基于实际应用的角度[J].贵州农村金融,2012(1).
关键词:移动支付;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208-01
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移动支付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安全问题,如果移动终端出现安全威胁,就会影响终端用户对移动支付终端使用的信心,继而影响移动支付的发展。因此,当前移动支付研究重点内容在于提高和改进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性,完善移动支付系统,打造出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的移动支付平台。
1 移动支付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移动支付经历了几代的更新和深入研究,逐渐从传统支付手段过渡到电子支付,然后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成移动支付。移动支付业务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发展趋势。据调查显示,当前已经有大概150个移动支付业务在运转经营之中,这些移动支付业务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世界各个角落发展。很多通信、金融领域都已经引进了移动支付的支付方式,并且对发展移动支付事业有极大的信心。根据Gartner公司数据表明,截止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终端用户达4亿人次,可以看出未来移动支付发展面临良好局面。不过随着移动终端用户人数的增加,移动支付在使用之中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人们重视,亟待为移动支付创造更加安全的环境[1]。
移动支付手段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并不陌生,移动设备(如手机)、支付卡、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利用电子技术达成支付目的的支付方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各方面之中。未来,利用移动支付手段的终端用户将会越来越多,这是因为移动支付手段具有着远程支付和近距离支付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便捷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移动支付手段的安全性能将持续提高,可以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
2 移动支付应用存在的风险
2.1 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软件威胁
当前用户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多是手机、Ipad,用户在使用之中会因为移动终端设备受软件病毒的侵袭而泄露终端用户的信息。当前各种支付软件层出不穷,使用户也无法明确判断哪些软件能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在移动支付应用过程中主要的软件威胁有以下几种:第一类,终端性能被破坏,当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自身系统内存容量不足时,会影响软件的正常运行,例如支付宝、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软件的功能会受到限制,影响用户使用。第二类,恶意窃取用户信息,移动支付需要依靠网络进行支付,当终端设备与互联网联网时容易遭受恶意软件威胁,主要的威胁是盗取用户的各类信息。第三类,恶意扣费,在移动支付应用之中,恶意软件会假冒营运商定制收费业务,扣取话费等,这也是当前用户最常遇到的威胁[2]。
2.2 移动终端自身的物理环境威胁
移动终端设备最初只是具有短信等基本功能,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人们当前使用上了智能手机,这也成为最常见的移动终端设备,促进了移动支付应用的发展。不过与此同时也因移动终端设备自身引起了新的移动支付应用风险。手机等终端如果被盗取极易泄露用户信息,当前的物理安全控制并不能直接应用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上,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设备的性能还是不能与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相比,会耗费加密时间。
2.3 移动支付系统下的网络安全风险
移动支付应用过程中必须依赖网络,而一旦网络受到恶意攻击,就会影响信道质量,这对用户移动支付造成威胁。一些非法入侵者会利用网络漏洞,制造假页面骗取用户验证信息,然后将用户信息重放,进而威胁移动支付安全。还有中间人攻击,这是在重放之后再进行欺骗用户的行为。
3 应对移动支付应用中的风险的有效对策
3.1 应对移动终端设备应用软件威胁的对策
首先,要在正规安全网站下载软件,防止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下载恶意软件;其次,提高对权限请求提示的重视,一旦有其他网页请求确定操作,必须核实是否是移动支付操作中需要的;此外,要增对移动支付登录信息的保护,确定登录界面是手机银行官网,确定登录环境安全,在操作过程中最好避免打开蓝牙、红外等连接措施。
3.2 应对移动终端物理环境威胁的对策
移动终端用户应该保管好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在设备上设置等级较高的密码,除此还应该提高信息保护意识,移动终端设备上不要存入敏感信息,或者及时删除敏感信息。
3.3 利用数字技术应对移动支付网络安全风险
提高移动支付网络安全的有效途径是研究数字技术,利用数字加密等技术来保护移动终端,促进网络安全[3]。我们知道在移动支付过程中,对终端用户的身份确认是极为重要的,一旦有人骗取终端用户验证信息,就极有可能冒充终端用户进行移动支付,因此有必要研究数字签名技术,以此来鉴定终端用户的真实性,相当于为网络安全提供第二重保障。
4 结语
伴随着移动支付系统的开发和深入研究,移动支付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问题,给终端的使用造成威胁。所以,要不断提高和改进移动支付安全性能,完善移动支付系统,打造出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的移动支付平台。
参考文献
[1]唐芙蓉.移动支付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