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1 15:39:40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养老的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也慢慢进入老年化社会,农村社会养老是中国社会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寻找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老龄化社会;集体保障
一、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其中农业人口占75%,因此要解决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没有九亿农民的养老保障,也就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居民的养老保障。然而与城市不同的是,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主要以家庭自我养老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封闭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现实以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决定了家庭养老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已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传统思维与行为模式,子女赡养老人不仅成为一种社会道德责任,而且已写入我国的宪法、婚姻法、继承法以及刑法等等。据调查,我国农村的老年人依靠家庭赡养,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及少量生活照料。
集体养老主要是对于农村中的特殊人群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三无”老人及优抚对象由村集体供应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方式,资金主要来源是村集体提供的公益金和乡镇统筹基金,供养的主要形式有集体人住敬老院和分散供养两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迅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决定,民政部门从明年开始在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规范,各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都非常重视,至年底,全国已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多个县市、区开展了这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数万名农民已经领取了养老金。
二、发展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快速地步入老龄化时代,人口的老龄化是家庭养老不堪重负,以“4-2-1”的家庭模式为例,很多年轻夫妇没有精力去给老人相应的照顾,加上人们的道德水平开始滑坡,很多农村子女存在尽赡养义务上的不足,半数以上的老人在年老体衰时,经济上无保障,生活上缺少照料。随着农村的非农化和城镇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有些甚至常年居外,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自身社会保障问题的困扰使他们对老人无暇照顾。近几年来,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农业不仅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而且还要承担严酷的市场风险,以上因素无疑使农村家庭养老举步维艰。因此,能否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我国能否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关键,是完善和同意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村群众的基本要求与愿望是实现“老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此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是重点。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对社会养老保险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犹豫基层干部对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宣传不到位,致使农村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认识很少,许多农民误以为是政府集资摊派,所以对养老保险持怀疑态度。二是参保率低,投保档次低,保障水平差。截至年底,全国有多个省上万农民参加了农保,但是参保率不足,其中大部分都在投保档次中选择最低一档,加上银行利率下调或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养老金对于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无异于杯水车薪。三是保险基金来源结构不合理,未能充分体现社会的责任和城乡公平,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必须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植”的原则。但由于现实国情和财力有限,国家也仅仅是在政策上给予扶植。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对策建议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和投保积极性,采取多种宣传方式,使农民逐步认识道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注意在广大人民身边树立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发放管理,继续积极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使筹资结构合理化,可以提倡社会化发放,委托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等单位进行养老金发放。三是要积极拓宽基金的投资方向,合理化投资结构,增强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在基金营运过程中注意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四是完善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优先,继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我国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结合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一并构成我国农村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必将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南充市D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现状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把父母留在家乡,自己则返于城乡之间。面对老龄化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留守老人现象不是暂时的,会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一、研究思路
南充市D村共有430户,总人口为1250人,其中男女比例相当。共有劳动力930人,男性略多于女性;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5人。本次研究选择了15位留守老人进行深度访谈,并将其从从01到15进行编号。访谈的留守老人多集中在65到80岁,10名女留守老人。首先,在要开展调查的D村随意与几个调查对象进行初步的交谈;其次是整理访谈大纲,进行深度访谈。本次访谈选择了具有不同婚姻状况、子女数和性别的留守老人作为访谈对象,结合文献资料,从生活来源及照料、医疗支持和精神支持来描述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网络现状,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D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网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来源及照料支持方面
1、主要的生活来源和赡养。对多数留守老人来说土地仍发挥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子女承担着最主要的经济赡养的责任。在“农村流出人口对老年人生活影响”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持子女外出务工使得自己有了更好的经济状况的观点,还有的研究表明这种好转的经济状况使外出儿子成为老年人经济支持的主要提供者,弥补了其他帮助的不足。 虽然子女外出务工改善了老人的经济状况,但这种经济来源具有间接性与不稳定性,且取决于子女的孝敬程度。
2、日常生活照料。本来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的子女离开需要赡养的父母,直接减弱了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功能,使留守老人处在“照料风险”当中。留守老人的未外出子女只能为老人提供一些照料补充,并非长久之计。另外外出子女将孩子交由老人隔代监管,成为留守老人的沉重负担。
调查对象06,南充市D村留守老人,女,68岁。老伴已去世多年,目前老人还在种着自己和儿子一家的田地,耕种面积达3亩多。老人表示,除了晚上睡觉,自己从早到晚很少能有时间在家里休息,基本在田间干活。
(二)医疗支持方面
1、经济条件差,就医难。医疗费用往往只能完全由家庭承担。有的老人说道:“平时省吃俭用积累下来的钱,即使全部用来看病吃药还是不够,再多的钱也填不满医药费这个无底洞”。老人“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去看的现象非常普遍。
2、患病前后缺乏照料。一方面,部分留守老人在突发疾病时不能及时就医。即使随着通讯的发展,手机的普及,有的留守老人可以通过打电话给医生及时就医,但仍有很多老人不会使用甚至没有手机,有过老年人死在家中多日后才被邻居发现的实例。另一方面,部分留守老人的疾病看护出现缺失。
调查对象05,留守老人,女,66岁。独自居住的老人最怕的是半夜生病。曾有一天半夜,老人忽然病的很厉害,她这样说到:“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动也动不了,喊也喊不出来,我心里想,我就是这么死了也没人知道……”老人说着,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
(三)精神慰藉方面
1、外出子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子女外出后回家大概一年一次,即使能够回家,他们在家里停留的时间也相当短暂。且回来跟老人说话都很少,也就是饭桌上会说上几句。打电话是子女与老人最主要的联系方式。调查发现,电话联系具有单向性的特点,老人是否健康以及是否照管孙辈是影响通话频率的重要因素。
2、留守老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和社会交往。D村的村委会有许多可供老人聚集的场所,大多数男性老人几乎每天都会去茶馆喝茶,成固定的聊天喝茶和打麻将的朋友圈。且公共文化活动十分匮乏,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只能通过看电视、串门聊天、散步、赶场等方式来打发和消磨闲暇时间。
调查对象11,男,70岁,周围的邻居对他十分关照。邻里同伴经常上他家去喝茶、聊天。不仅如此,老人们在农忙时节还会相互换工,一起把繁忙的几天应付过去。
三、改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
第一,完善与农村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留守老人养老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主要是指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留守老人的养老生活。加紧完善“新农保”、“新农合”及低保等惠及农村的政策。另一方面是从法制层面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权益,为留守老人的养老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在政府补贴老人养老的资金方面,政府应当承担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职责。留守老人仅仅依靠自己的收入来养老是不现实的,依靠自己缴纳的保险费用而领取养老金也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方面少不了政府的补贴。
(二)充分利用社区这个平台,丰富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第一,文艺下乡活动可以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世界。社区居委会可以与这类活动联系,尽可能定期进行一次这样的活动为留守老人带去文化演出和慰问节目。
第二,社区居委会应提供公共文化设施,组织打牌、下棋、传统文艺表演等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可定期展开丰富有益的文化活动,多鼓励留守老人参加,排解其精神生活的空虚。
(三)完善家庭养老模式,并重视亲属和邻里的支持
第一,积极营造鼓励劳动力返乡就业的氛围。政府应当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甚至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吸引农村青壮年返乡就业,从而增加其回家的频率,能够就近回家来照看老人,尽可能减少子女外出给农村留守老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重视亲属和邻里的支持。亲属和邻居对留守老人的关爱和支持尤为重要。留守老人能在与周围邻居、朋友及其他村民等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帮助,其中邻居是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往对象和求助对象。其他亲属可以主要发挥对留守老人特别是空巢丧偶老人的生活照料、劳动帮助和精神慰藉作用。
(四)提高社会的养老能力,为留守老人提供多方面支持
第一,建立条件好、价格低的养老机构。可以在农村地区,开办入住门槛低、收费适合农村老人的收入、设施基本齐全的农村养老院,多多接纳一些养老生活困难和有意愿接受帮助的留守老人入住。
第二,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关心和帮助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以外,还可以成立以邻里互助为主题的组织,鼓励开展邻里间的互助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志愿者定期下乡,帮助照顾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给留守老人带去关爱和抚慰。
参考文献:
[1] 张文娟,李树苗.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5(5).
[2] 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3] 杜鹏,丁志宏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2).
[4] 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26(2).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责任;发展方向
一、我国农村新农保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数以千万计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导致农村的老年人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超过了城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分析,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5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多,而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如土地养老,家庭养老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慢慢地削弱。伴随着城镇化过程出现的是种种难题,如人口老龄化现象,空巢老人现象,种种问题给我国的农村老人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几千年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面对不断扩大的老年群体,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产生,随之养老服务合同纠纷与日俱增。这一客观现实及未来的紧迫形势,促使我国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养老的制度建设问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的成功推行,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老龄化速度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再也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
(二)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我国农村土地被占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农村土地分散化经营,土地生产效率越来越低下,土地养老保障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求。
(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强了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直接造成农村土地的减少,使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另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大量农民工涌向城镇,而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要么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要么不能放心地参加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开始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较晚,资金筹集基本上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缺乏共济性。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这项制度的实施及融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保障水平低。“新农保”计划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而根据2008年中国人口信息数据,而乡村总人口为7.2亿人;2008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5595万人,但是面对如此低覆盖面,当前经济条件和政策条件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还有很大的难度,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由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够强,相当部分的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会致使参保意识不强。
2.覆盖面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设计偏重于农村留守人员,对于被征地农民和返乡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做出合理的设计,这使得制度的有效覆盖面降低,推行后难以形成全面的保障网。
3.政府资金风险系数骤增。由于公共卫生、医疗技术的改进和个人健康意识的提高,人类总体生存状况有所改善,死亡率降低,会带来预期寿命的增加,可以说,政府是这个计划的主要出资人和最终担保人,完全暴露在聚合性的长寿风险之下。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落实新农保制度,最大的难点是集体补助是否落到实处,否则,筹资的压力难免转嫁于农民。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而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个刚性的制度安排,在一些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融资而言就是一个压力。因此,无论此项投入是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还是由“中央财政根据地区不同给予补贴”,支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是否会“断炊”、“崩溃”,成为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对财力脆弱的地方财政而言。
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体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撤销,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保险金的发放,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而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执行。这些地方性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效力,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规范性、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5.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强烈的需求源自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成功实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和土地保障的不断弱化。而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明显地偏向于城市,导致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
6.新养老保险立法效应滞后。法律是通过强制性手段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尽管今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社会保险法>但由于新法刚刚推出,因为各地以前法规不统一,作法也各不一样,彼此之间常存在许多不协调甚至是矛盾之处,从而使现法能否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方面实用性到底如何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保工作,改善制度实施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实施新立法的进程。新立法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整个国家朝着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消除农民的养老的后顾之忧.保证基金筹集的稳定性和保值增值的安全性,确保我国农保事业健康发展。
2.提高保障水平,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尽管有地方性补助和个人账户支持,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中央财政补贴无疑是保障的主要来源。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予以更大政策倾斜。
3.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农保制度。在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参保对象的经济能力和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固然是主要考虑因素,但社会保险作为一项公共产品,不同人群对它的需求状况也不可忽略。有关学者提出,我国农保的参保对象大致可分三类:一般农民、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农保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其特点来建立。对被征地农民,政府补贴应主要由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的一定比例组成,若仍不足,则由当地政府“兜底”。对有工资收入且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群体,因其工种的多样性,应进一步划分: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者应被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返乡务农者可在原籍所在地参保,在城务工期间的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并入原籍农保制度;从事流动性强工种的农民工参照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参保。
4.改革筹资方式,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共同负担的多元筹资机制。为解决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引入集体与农户共同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农民作为社会保障的受益主体理应负担其中的一部分费用,但是考虑到农民大多为低收入群体,建立在多元筹资机制基础上的社会保障需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事业。
=、基本特点:(=)基金筹集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以自我保障为主,不给政府背包袱;(=)实行储备积累,建立个人帐户,农民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于个人所有。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积累时间的长短,养老基金没有互济;(=)采取县(市)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基金运营方式为储蓄、购买国债,实现保值增值;(=)与城镇养老保险比,农村养老保险没有历史包袱,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
=、参保对象:全体农民。我区村干、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和“双女户”结扎对象。
=、管理部门: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对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收支两线管理,并实施财务监督。
二、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和现状
区地处武汉北部,现辖==个街镇场区, 图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年开始文秘站 启动,近十四年来,有起有落,有轰轰烈烈的时候,有停滞不前的时候,有萎缩滑坡的时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保障农民“老有所养”,预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以及稳定村干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启动发展阶段(====年—====年):==年我区被列为全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区),全武汉市有=个。==年当年实现参保农民====人,征收基金===万元,==到==年每年平均征收基金近===万元,到==年底参保人数达=====人,基金达====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较好,其主要原因有五:(=)国家大力推行,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号)将武汉市列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点地区。以后民政部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年,民政部公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对象、保险费交纳和领取、保险资金的筹集、基金的管理等问题作出了规定,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积极引导。我区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纳政府工作目标,并将农保基金征收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政府。(=)民政部门高度重视,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并在各乡镇民政办增设=—=名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经费较为充足。根据民政部民办发[====]=号文件,可以按当年收取的保险费总额的=提取管理服务费。==到==年提取了管理费===多万元,一是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二是作为乡镇完成基金征收任务的奖励,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和乡镇的工作积极性。(=)养老保险承诺利率较高,==年——==年==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利率较高较好地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调整整顿阶段(====年—====年):==年,国家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基金挤占挪用、违规投资、乡镇和村截留保费、基金保值增值难等问题,决定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整顿规范,一是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门移交到劳动部门管理,二是不得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管理费,三是清理整改基金违规问题。一方面由于工作关系未理顺(民政部门至今未移交工作到劳动部门),工作经费无着落(按财政应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纳入预算,但由于农保工作人员太多,我区乡镇==人,财政压力较大,并未将此列入预算),另乡镇于==年开始机构改革,农保工作人员进行了精简,区民政局只承认了退休的=人,使农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年由于银行利息大幅度降低,国家为了化解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对养老保险的利率进行了调整,==年=月降为=.=(==年=月降为=.==),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年省政府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在农村养老保险整顿规范阶段不再接受新业务”,至此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停滞阶段。
=、停顿、半停顿阶段(====年—====年):由于受国家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和中央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变动的影响,到====年出现了退保人员增加、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方面的困难,近三年来基金当年收不抵支累计达==万元,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农民缴费收入很少,没有新的业务发生,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目前我区的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可以概括为:低水平、窄覆盖、功能弱、效果差、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陷于停滞不前的局面。截止目前为止,参保农民=====人,退休人员===人,月支出养老金=.==万元,人月平养老金水平为==元,高的达===元,低的只有=.=元。基金累计收入达====万元,其中:缴费收入====万元,利息收入===万元,累计支出达===万元,滚存结余====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保险覆盖面窄。据统计,我区农业人口为==万人,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只有=====人,占农业人口的=.=。从参保对象看,只有部分村干部、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和“双女户”结扎户参加了农村养 老保险,而其他广大农业人口均未参加养老保险,基金共济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低。
(二)管理较为松散。从我区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看,我区农村养老保险目前正处在停顿、半停顿阶段。在管理机构、政策宣传、组织实施、基金管理等方面均未形成完成的管理体系,只是靠着惯性的作用,维系着目前的现状。一是管理机构没有理顺。====年国家要求农村养老工作全部移交到劳动部门,但到现在仍未移交,致使管理职能不明,工作不得力。而且由于我区农村养老保险专职工作人员少,管理服务难到位。现在各街镇原有==名专职工作人员都已取消,区民政部门的专职人员也兼职做其它工作,使养老保险的日常管理较为松懈,对退休人员更是谈不上进行生存调查,难以避免死亡后虚报冒领,造成基金损失。二是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力度不大。农村养老保险对保障农村老龄人“老有所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区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工作力度不大,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心,全区仅有==左右的农户赞成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真正愿意交纳养老保险基金参保的农户不到==。三是制度建设真正不完善。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特别是民政部颁布的《方案》过多地考虑到农民的保险观念不强而强调农民参保“自愿性”,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可以认为,这种保险模式基本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含义,而是较多地体现出商业保险的特征,政府扶持职能缺失,不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三)政府扶持功能弱化。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除了对个人缴费规定了具体标准外,其余两个渠道都缺乏硬约束。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得到集体补助。而《方案》又没有对国家的责任通过约束性的规范加以具体规定。据统计,我区只有少数村干部由村进行了补助,其它大多数农民未得到村级补助,而政府更是没有投入资金给予扶持。这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四)保障水平偏低。根据测算,如果按照《方案》设定的最低缴费标准=元/月缴纳保险费,==年之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调查表明,大部分参加保险的农民都选择了较低标准缴费,从而导致退休后退休金水平极低,我区目前退休===人,人月平养老金水平为==元,高的===元,低的只有=.=元,有==的低于==元,很难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靠”了。不仅如此,《方案》没有按照国际通行的养老保险测算模式进行保险费和养老待遇的设计,养老金一经领取终身不变,使《方案》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
(五)农民参保意识差。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养儿防孝的思想还大量存在,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家庭现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困难,文化生活缺乏,束缚了农民思想认识的发展,形成了封闭落实的思想,特别是在一些僻远的山区,由于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较深,与城市相比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了差距,他们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却忽视了近期生存的艰难性和风险性,即便有些意识到了全区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却因为对农村养老保险了解不多,知知甚少,对农村养老持怀疑态度,因此,也不愿意参加。农民参保的态度和对养老保险认识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而目前农民表现出的参保意识淡漠、参保的积极性不高,正是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出现扩覆不力、征收困难的真正原因。
四、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目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农村社会保障能力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便成了各级政府急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看,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理顺部门关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把这项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工作做好做实。
=、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农民必须投保;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贫困线以上者鼓励投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按人群和地区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积极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渠道。一是从扶贫资金提取一部分。我国农村开发式扶贫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以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加之绝对贫困的消失,逐步转移并加大财政对农民养老的支持应该是可行的。二是从国家财政收取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消费提取一部分。三是从农村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农村税收包括对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民个人征收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四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交纳一部分。农民个人年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可按适当比例缴纳保险金。受保个人做一定奉献,也是国际社会保障制度通行的原则。不过,要以农民的收入达到一定的高度为条件,而且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加大“三农”投入,逐步改善农村软环境。“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在这个五年计划里农村必须将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何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风貌,这既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我们财政部门急需解决的财政分配问题。要从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结合区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加大农业收入力度,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农村经济综合水平提高了,就会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重要性的认识,也就会积极参加养老保险。
关键词:农村;齐老方式;现状
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132-01
1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
1.1 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家庭养老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或家庭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养老方式,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分配方式单一,农村老人对家庭存在很大依赖性。养儿防老成为农村人的普遍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观念。此外农村老龄人口在不断的上升在经济上属于弱势群体,收入水平低,土地收入是他们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必须依托家庭子女的力量,才能使得老有所养。
1.2 其他养老为补充形式
(1)集体养老。
改革开放前,社会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五保供养”。在我国的五保制度,有的采取分撒供养,即由村组织负责或由邻里照顾;有的采用集中在养老院(敬老院)供养,将“五保”老人安排在乡镇或农村养老院,统一安排吃、穿、住等生活需要,并安排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照顾。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正式的养老保障制度,政府为保证广大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保障,组织实施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是完全积累型的个人账户制,每个农民的养老金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的期限和积累的数额。投保的期限越长,积累的金额也就越多,受益也越大。
(3)商业保险养老。
商业保险养老是在农村地区富裕的农民主动购买商业保险,定期缴纳保险费达到一定年限,由商业保险公司返还一定的金额,以此解决农村参保人员的养老问题,商业保险费完全由参保农民自己负担。
2 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中,主要还是家庭养老为主,存在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传统经济和传统孝文化的影响。
(1)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古代社会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庭绝大部分是小农家庭,这些家庭或者自己拥有一小块土地。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家庭在整个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生产实体,又是消费实体和赡养老人的基本单位。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家中的财产和最终控制在老年人手中。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和私有制条件下,子女没有生产和生活资料,并且被束缚在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中,家长在子女的心目中有绝对的权威。另外,老年人可以对家中的财产进行统一分配,并对家庭成员的收入和风险进行集中调节,这恰恰是家庭能够承担养老的经济条件。
(2)传统社会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生产方式。农民的春耕、秋收都依赖于天时地利,经验在传统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社会中具有经验的是老人,这就奠定了他们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老年人的阅历和经验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孝敬老人的社会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为家庭养老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成了中国人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中华文化的孝道意识大大加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家庭和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和谐,中国的家庭养老传统之所以能够弘扬至今,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孝道思想。
在现代社会,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就只有依靠自己的子女,这种反哺式养老正适应了当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家庭作为提供情感和心理需要的基本单位是养老最满意的理想场所,也是其他场所不可替代的,并且家庭的供给成本低以及组织结构的稳定性,成为了家庭养老的重要原因。
其他养老方式作为补充,在当前社会还没有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能支撑社会养老资金的支出。
①在农村集体养老方式一般是由乡村政府组织的,其筹资方式主要是作为参加方的村集体向农民收缴集体养老费,或直接从村集体公积金或公益金中支取等其他方式筹集基金来修建维持养老院的运作,或直接作为养老生活费给“五保户”。
但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养老方式也在逐渐弱化。农村集体办敬老院个数下降,集体养老一般只局限于“五保户”,这种制度只相对有效地保障了特定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而这部分老年人群体占农村老年人的比重十分有限。此外,这种养老模式对地方财政投入的依赖性高,而缺乏可行性和稳定性。同时,由于不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集体养老模式在不同地区差异性很大。所以,集体养老不具备普遍性。
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经济结构差异,农业人群经济实力差异等原因,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所以,目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大多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那些不发达农村地区和贫困农民无力投保。这种“嫌贫爱富”的现象是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死结。
据国家统计数据,到2013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02亿。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日趋严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已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占全国70%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一、农村养老面临的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充裕,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急剧增加,而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和绝对的贫困状态,农村养老问题现状堪忧,农村老年人的民生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1.家庭养老占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这是由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经济水平低下等因素决定的,特别是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地区,还保留着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这就更决定了家庭养老必然长期占居主体地位。
2.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在经济供养上,一对农村夫妇往往要供养四个老人,因此,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受到挑战。在生活照料方面,在精神慰藉方面,由于家庭小型化的推进,这就导致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沟通和感情交流,难免造成老人孤单寂寞。同时,一些青年夫妇往往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
3.尊老敬老氛围不浓 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全社会对老龄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和引起足够的重视.
4.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 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记录显示,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 同时,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他们的老年生活的好坏也成了当前养老问题主要矛盾。
5.养老院数量的不足和功能的缺失 农村中的养老院(敬老院)数量极其有限,只是极少的场镇有简陋的养老院,而且大多乡镇养老院因功能不配套等原因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发挥其功能。就是发挥其功能的养老院只有鳏寡孤独和“独五保户”才有资格去居住,此外,养老院的总体环境较差,一些能够接收农村老人的养老院收费也较高,另外,还有部分老人不愿去养老院是因为担心周围邻居的评论,担心邻居会认为子女不孝,从而放弃入住养老院。
6.农村养老观念差、法律意识淡薄 养老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养老观念淡薄,把老年人不当“财富”,而当“包袱”,很多人法律常识不足,不能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不履行法定的义务,有些赡养人道德伦丧,只知向父母索取,却不尽“反哺”义务。
7.农村社会保障缺乏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缺乏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主要表现是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太低,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月只有55元的养老保险金,散居的“五保户”每月生活费260元,农村老年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养”和“医”在现有的保障体制下就存在着很大的的问题,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村基本养老的对策
党和国家着重提出了“加强老龄工作”的要求,这不仅为我们的老龄工作提升了高度,而且进一步明确了老龄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为了积极推进农村老龄工作,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空巢家庭、隔代家庭、独生子女的老人等养老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建立健全老龄法律法规和政策 要结合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现状,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坚持以人为本促和谐,要突出以老年人为本促和谐这个理念。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重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上要充分体现对农村老年人的重视和关心,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2.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资源搞好农村养老服务 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在满足现有“五保户”自愿入住的前提条件下,可将老年福利机构如养老院等产业化,将个人或企业投资引导到这方面来,扩大服务范围,以适当的收费标准接纳一些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而独自居住的老人,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短期入住、日间照料看护、治疗等服务等。
3.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农村老年人还处于社会化和共济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的老年人绝大多数没有获得社会化养老的支持,但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农村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共享社会的成果。
4.加大老龄工作经费投入 国家要加大对农村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并普及农村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及时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老年人在民生问题上的突出问题,才能促进广大农村老年群体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农村、养老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赣州市于200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要高于城镇,加之农村自身条件的不足,使广大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方面存有许多困难。
老有所养、终有所送,是社会文明的基本要求,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被长期忽视,由于农村老年人生活比城镇老年人辛苦,经济收入低,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保证农村老年人都能衣食无忧,安度晚年,是建设和谐赣州,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农村老人的养老现状
人口比例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次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可见,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一半以上。同时,根据调查,城市老年人口领取退休金和基本生活费的比例接近60%,依靠家庭养老的比例不到40%,而农村老年人口领取退休金和基本生活费的比例只有10%,依靠家庭养老的比例超过85%,并且只有少数农村老年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能否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
老年人生活现状
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可以分为三种状况:一是身体强壮的,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他们的生活一般是自给自足,自己照料自己同时还帮忙照顾子孙;二是高龄的,但有生活自理能力的,通常由子女供给生活费和基本生活物品,自己照顾自己,包括做饭、洗衣服等,他们一般与子女分开居住;三是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如瘫痪老人,高龄老人,他们需要有人在身边长期照料,这种情况比较麻烦,一般要看子女的经济状况和是否有孝心,有些瘫痪老人或高龄老人无人照料,一日三餐都没有保障,更谈不上其他的服务了,这也是目前农村社会养老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现状
农村养老服务保障主要有两个:一是对苦难家庭的低保和五保户补助;二是目前国务院出台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目前的养老形式主要还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
养老机构严重缺乏,一个乡镇大概也就一个养老机构,老年照料服务基本没有,而且基本只接受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基本满足。
二、农村老人养老难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社会福利事业滞后,养老机构严重缺乏
一些小型托老机构,房屋档次普遍低,空间小,通风、采光条件差。公用附属设施不配套,空气污浊。普通养老机构除了给老人提供电视、扑克牌等外,无其他文化可言。老年人到这里就是等死,仅仅能达到定时有饭吃、死了有人报的最基本需要。有的小型养老机构开张多年,没有营业执照,不符合条件,政府也没有对策。此类养老机构处于无部门管理的自然状态,形成了很多意外事故。“就这情况,要比住在家里好得的多,起码定时有人送饭,病重能简单治疗,死了有人通知家属”。农村失去生活能力老人的生活是很艰难的。
(二)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虽然目前政府已出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但农村参保老人数量极少,大多还是依托家庭养老,虽然政府也出台了如低保和五保户等政策,但对于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有钱也没办法花,有钱还需要请人帮助他们花,对于失去生活能力的农村老人来说,受传统观念影响,宁愿独居,也不愿进入乡镇社会福利机构养老。而对于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农村家庭来说,外出务工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要长期照料生病的老人,一方面子女脱不开身出去赚钱,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老人治病还要花钱,子女的负担加重,时间一长,子女也是有心无力。再加上农村少数子女传统观念缺失,对赡养老人观念发生变化,靠传统的道德、亲情维系的家庭式养老遇到了冲击。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滞后,缺医少药
由于农村老人生活条件差,农村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农村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一些农村老人,小病扛,大病拖,小病拖成大病或乱投医现象比较普遍。农村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往往因给老人治病,花光积蓄,甚至借债,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进一步陷入困境,农村老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在少数。
以上原因致使农村老人特别是无生活能力的老人的养老变得非常艰难。
三、对策和建议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是保证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因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农村的养老保障工作。
第一,为老人提供养老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一样予以重视,要逐步探索健全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努力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并全面进行普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不等不靠,量力而行。
第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农村的公益性收入、公共积累,如企业承包费、土地征用费、可用的转移支付资金等,要拿出一些资金投入老年人的养老事业中,比如建立村办的养老院,解决农村“三无”老人和因病、因残等其他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加强农村乡(镇)福利院的建设,将乡镇、村福利院、敬老院硬件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 以保证供养对象有一个安全舒适、 优美的休养环境;大力兴办民办养老机构;加大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使之掌握相应的护理专业技能,并适度提高其岗位待遇和补助。以保证所有困难老人都能够享受到优厚的生活和福利待遇,实现丰衣足食、安度晚年。
第三,各级领导重视。农村老年人占我国老年人口的大多数, 他们的经济收入和医疗水平相对城镇比较低,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对于推动农村的发展, 建设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继续支持和鼓励低龄、健康的农村老年人从事各种正当的经营活动, 提高自养能力,确保基本生活;加强养老保障工作的宣传教育,树立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重视养老保障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各级干部,以及孝敬老人的子女等先进人物和事迹,给予表彰奖励和大力宣传,以造成全社会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第四,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体系。尽量扩大农村医疗保险和享受低保的覆盖面,特别要向贫困农村老年人倾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对农村特困老年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 缴纳个人负担医疗基金确有困难的, 县( 市、区) 、 乡( 镇) 人民政府要筹措资金加以解决;各级医疗保健服务,为农村老年人看病挂号、就诊、取药、住院提供方便。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真正让困难的农村老人看得起病,确实做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让广大农村老年人都过上幸福、快乐、祥和的晚年生活。
第五、要大力提倡并推广家庭赡养协议制度, 强化农村家庭对老年人赡养义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形式, 让老人与子女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 , 是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之一。因此, 继续推行普遍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的有效做法, 把子女的赡养责任用协议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具体执行中, 一是要经常开展尊老、爱幼、树立赡养老人为荣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每个村民懂得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美德, 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大力倡导和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共同生活, 以提高广大村民尊老爱老、养老的自觉性。二是要明确《家庭赡养协议书》的主要内容。协议书内容应包括: 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并明确规定经济供养的钱、物数量和兑现的时间以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解决办法等。 三是协议签订后, 由老人、子女和村委会或各持一份, 由村委会监管执行。
参考文献:
[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百度百科.2012.11